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物保护的现状及问题范文

文物保护的现状及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物保护的现状及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物保护的现状及问题

第1篇:文物保护的现状及问题范文

一、文物保护的现状及问题

根据我县考古调查资料表明,早在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遗存。而基层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专业属性很强,科技含量高的工作。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自1982年11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之后,2002年10月28日七届人大第三十次会议再次修改并予以通过,使文物保护工作沿着正确的法制轨道不断向前,保护文物,弘扬传统文化成为全社会共识。各级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开展了卓有成效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的形成,文物的保护、利用、管理、宣传工作逐渐向多样化趋势发展,观其现状尚存在以下问题。

1、人们对文物保护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的观念尚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由于许多文物遗址分散,存留于民间或不同地区,传统文化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受环境制约,人们对文物的重要价值和文物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在认识上不尽相同,再加上宣传力度不够,措施不力,导致出现一些干扰、破坏文物保护工作的现象,甚至出现违法行为,对文物保护工作极为不利,加之人们理论与知识的缺乏以及思想观念上的文化差异,上至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下至商家企业,平民百姓,或从地方经济、旅游事业,或从保护的方式方法,或从个人喜好等不同侧面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着轻视乃至不屑的状况,也使得文物保护工作困难重重。

2、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目前,我国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都没有一部完整配套的法律或法规予以规范,均散见于各类不同层次法律法规及通知规定之中,且存在多头管理的状况,以至于职责不明或在管理上的缺失。如《文物保护法》明确由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明确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规划法》明确由国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明确由国家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等。此外,即使国务院对于有关历史城市的总体规划作过明确的批复,但都未能挡住一些地方政府《拆旧建新》的城市开发步伐,因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法制体系和法制环境的建立健全和完善。

3、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和不适当的开发加剧了文物资源的破坏。在热衷关注经济发展,改善生活条件和崇尚现代建筑的今天,许多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世界文化遗产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遭到了无情的破坏,甚至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轰然倒塌,某些旅游开发部门目光短浅,为了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进行掠夺性开发,超负荷接待游客,造成古迹的老化,破坏,甚至毁灭,让人们很难感到它的价值所在,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源在于有些地方官员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的政绩心理。

4、文物部门建制低,执法力量单薄,文物保护工作又难以开展。在我国,县级文物部门均隶属于县文化局,大部分属股级单位,这也给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文物部门是分管全县范围内的文物工作,经常要与一些相关部门及其乡镇联系,由于建制低,文物部门提出的文物保护合理化建议有时根本不被相关部门所重视,吃闭门羹现象时有发生,表明我们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5、文物保护与旅游的矛盾。文物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发展旅游有利于对文物的保护,旅游的收入能为文物保护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但同时也给文物保护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作用,个别旅游部门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发展经济为理由置文物保护于不顾,破坏文物景观,在文物景区内搞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超范围开发,造成了环境破坏,进而对文物保护造成威胁。

上述种种现状,足以证明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严峻性。众所周知,文物是人类祖先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重要体现,任何一件文物由于它所产生的时代,环境、历史阶段和所经历的时空特性,都有其特别保存之意义。一旦破坏,不能再生,其价值很难用金钱来衡量。

二、文物保护的建议及对策

文物是国家的、民族的、甚至是全世界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资源。保护文物是社会进步的特征和人类文明的体现。文物保护是一项浩大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延续性工作,需要全社会的自觉和全民意识的增强,这个过程艰辛而漫长,作为基层文物保护机构和文物工作者,我们应进一步实施“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坚持有的放矢,加大力度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第2篇:文物保护的现状及问题范文

关键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6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299-02

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省市一级的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等一系列新情况、新任务的不断出现,如何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是基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面临的崭新课题,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将对基层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做简要的分析,并结合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身份提出几点对策。

一 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文物保护意识淡薄

对文物的保护,部分基层干部以及大部分农牧民对文物的保护认识不到位,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与己无关,甚至毫不顾忌地占有出土文物,随意破坏文保单位周边环境面貌。还广泛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物保护”的思想,只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社会效益,视文物保护为包袱,缺乏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意识。少数基层干部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情,与当地政府无关,缺乏“守土有责”的责任意识,不能与文物保护部门形成合力。

2.文物保护经费缺乏

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主要经费来源还是政府财政预算。这一点在《文物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也是国务院要求的“五纳入”内容之一,然而在现实中很难落实。以我县为例,多伦诺尔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城区内存在着大量有待维修保护的古建筑,但文物部门获得的财政预算只能对濒临损毁文物进行抢救性维修,我们也承认,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钱,就目前地方经济的现状也不可能拿出很多钱来满足各项事业发展。但文物保护事业有其自身特点,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目前不对文物保护进行最低限度的经费投入,那么即使今后经济发达了,文物的损失也无法挽回,将愧对子孙后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3.法律法规抵触

从当前的操作过程来看,与文物保护政策相抵触的是《土地管理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凡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必须依法划定相应的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在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而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要求,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建新房必须拆有价值老屋。文物部门在文物普查中也陆续有所发现,如果不及时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将会难逃被拆除的厄运;如果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又缺乏足够的经费保护,致使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境地。

4.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由于基层文物保护单位的实际能力有限,对区域内文物家底不清,基础数据不准的情况很难从根本上转变;由于编制的限制以及经费的缺乏,文物宣传展示工作很难深入开展;没有正规的博物馆,文物的存放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在管理方面缺乏科学规范,在服务方面缺乏主动意识;文管队伍的自身建设明显滞后,特别是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匮乏,职工队伍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 解决基层文物保护工作问题的对策

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任务繁重而又艰巨,全面推进文物事业的发展,根本在于更新观念,强化领导,关键在于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的文物工作“五纳入(即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的要求狠抓落实,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文物保护意识

保护好文物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千秋事业,是体现城市文明程度以及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全社会必须关注这项事业。以我县为例,多伦县多伦淖尔镇作为自治区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城区内存在着汇宗寺、善因寺、山西会馆、清真寺、碧霞宫等大量的文物保护单位,按照自治区文化大区建设目标,县级党委政府应进一步认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文物保护的责任感,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如编印一些宣传文物保护方面的小册子分发给有关部门、学校、社区等;举办学习培训;召开纪念会、学习座谈会、学术研讨会等;建立一座条件完备的现代化博物馆,通过开办特色展览,在陈列内容、主题、环境氛围方面创造渲染,充分利用文物最直观、最生动、最真实、最可信的特点,使文物教育功能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加大宣传,强化和提高市民和保护地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保护好文物的自觉性。

2.建立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保护资金

文物保护,都存在着资金缺乏的问题,但即使经费缺乏,也应保护。县政府应把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建议解放思想,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出台一些为保护文物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社会团体、协会、宗教和个人等参与、捐助文物保护事业;借鉴兄弟旗县的成功经验,在坚持文物保护法的基础上,支持和引导各方参与保护开发,并让他们从中受益。以多伦县为例,县委政府在引进企业的同时,鼓励企业参与对汇宗寺、山西会馆等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保护,几年来,汇宗寺、山西会馆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通过旅游开发手段,每年吸引大批游客游访,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还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种做法还可以应用的其他文物保护单位中来。

3.要进一步规范动土管理

在生产建设领域落实文物前置审批程序是文物得到有效保护的重要保证。要继续坚持“先申报审批后动土”的原则,凡是在文物保护地段动土,一律按程序逐级申报,规划、土地、城建等部门要大力支持和配合,实行动土申报许可制度,严格履行报批程序。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要依法履行动土申报手续;文物部门要规范动土管理制度,加强违规动土的巡查监管。以确保勘探发掘工作的有效衔接,避免因生产建设导致破坏文物的事件发生。对违反规定擅自动土施工的,要严格依法查处。

4.健全文物行政管理机构,提高管理队伍的人员素质

县级文物保护部门作为基层文物单位,存在着人员编制不够、体制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现象。因此要做好文管体制改革,配齐相应编制和专业人员。要引进高素质的文物保护专业人才,把引进文物保护人才像引进科技、教育等方面人才一样,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引进人才,迅速提高文物保护队伍的素质,同时,应该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举办各种专题性的短期训练班,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切实提高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待遇,注重对后备人员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心玉.我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8)

第3篇:文物保护的现状及问题范文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措施

马山要发挥自身优势,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旅游度假胜地,必须以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支撑,而马山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科学保护、合理可持续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度假胜地建设,是彰显马山特色的有效途径。

一、马山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现状

马山又名马迹山,拥有4亿年的地理历史和5000年的人文历史,是一块自然山水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的宝地。改革开放前,全国各地各有关单位和部门都看好了这里的风水宝地,并在这里建了许多休(疗)养院。改革开放以后,以灵山大佛景区的成功开发建设为标志,马山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这里也成为世界佛教论坛的永久会址,引起世界的瞩目,同时进一步推动了马山的旅游事业发展。为了让游客的脚步慢下来,细细地品味马山丰富历史人文的韵味,2015年灵山胜境又成功地开发了拈花湾小镇,丰富了胜境的活动范围。本世纪初,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沿湖以休闲拓展和果实采摘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农庄开办了近10家;从前年开始,各种农家乐旅游休闲点的建设正方兴未艾。

二、马山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马山街道围绕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氛围不浓厚。由于宣传的影响力小,人民群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有偏差,有些群众会认为文物保护是文保部门的事,于己无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积极主动性,因此,有时会出现文保点周围环境脏乱、得不到保护的现象。

(二)自然或人为因素破坏历史文化资源。马山虽有众多历史文化留存资源,但其中有不少历史资源因年代久远、历经时代变迁和风化侵蚀、水土流失,有些文物本体已经不完整,这也是一大遗憾。由于前一时期的征地、拆迁和开发建设和自然灾害的影响,马山的一些自然历史文化资源遭到严重的损失、破坏,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因传承人的去世而面临失传。如檀溪湾的一些名泉、石碑坊、古树名木、许叔微墓;耿湾的盘龙湾、伴奴湾;古竹水平的水王平墓;万丰的竹坞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如马山的山歌、民间舞蹈,民间手工艺等等都因老一辈人的故去,将面临失传,保护、抢救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资金匮乏。文保资金的缺乏成为制约文物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一大难题。就常态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而言,长期处于空白状态,也就根本无法及时开展正常的文物保护与维修。由于经费的短缺,许多文物保护单位不能进行有效管理、保护措施不能落实,有的只能任其损坏,甚至无存。由于文保人员经费难以落实,挫伤了业余保护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文物的有效保护。由于经费的短缺,交通工具难以保障,马山文物保护单位点多、面广,管理工作难以到位。

(四)缺乏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人才。文保单位看护员建制不齐全,也缺少必要的工作装备和防护用具。而这直接影响文保工作的开展。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和维修保护单位,容易出现文物本体损毁的现象。至今尚未研究制定出较完善的保护措施,易长期遭受暴晒和风雨侵蚀。

三、加强马山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能够促进马山地区的发展。当前,应该抓住有利时机,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力度。

(一)科学合理规划,让文化资源盘活起来。组织专家和学者对马山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保护方案,对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的资源归类,找出具有代表性的资源作为品牌,带动其他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例如,利用名人效应,可以把许叔微的“梅梁小隐”和赵翼墓归为一类;为弘扬宗教文化,可以以灵山大佛为依托,开发利用葛洪的 “云居道院”,可改变目前马山单一的佛教景区的状况;也可以利用阖闾城遗址开发建设的契机,结合山上的吴王避暑遗址、战鼓墩等吴越文化遗迹一起开发建设,形成一个吴文化游览群;同时还可以打造以“马灯舞”为品牌的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推进马山文化旅游建设。

(二)加大宣传力度,让文保氛围浓厚起来。一要进一步宣传《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宣传“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提高人民群众对保护文物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二要深入宣传有关文物保护的法规和政策,增强群众的文物保护法制观念。三要积极宣传文物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群众保护文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文物保护法》颁布纪念日、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重大时机,集中开展文物保护意义、目的和要求的宣传,采取群众喜闻乐见、行之有效的形式,如举办知识竞赛、街头咨询、印发宣传单、张贴标语、新闻媒体报道、专题讲座、互联网甚至手机短信等。同时,要坚持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正面宣传与反面“曝光”相结合,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促进全马山人民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使文物保护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关心爱护文物、自觉遵守文物法规的浓厚氛围。

(三)强化业余文保员培训,让文物保护专业起来。业余文保员是基层文物保护的第一道防火墙,被誉为历史文化资源的守护者。为充分调动文保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文保队伍的管理。一是开展业务培训。定期举办业务培训班,学习文物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政策,了解本区域内文物史迹的基本情况,明确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明确文物保护的基本要求等,开展消防安全演练、实地参观等,提高业余文保员的文物保护知识和管理水平。二是落实责任,签订责任书。要求文保员加强本区域范围内的日常巡查。定期进行防火安全检查,加强对火源、电源和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对住户等相关人员宣传消防意识,发现隐患督促使用人或所有人及时整改,确保文保单位无火灾事故发生。三是实行月报告制度。预防文物破坏和文物失窃,严防文物损毁、改建、添建或拆除构件。在文物面临破坏时,应立即制止并及时报告,使文物免遭破坏或减少损失。正常情况下,实行月电话、季度书面报告制度。

(四)加强人才建设,让文化资源传承起来。人才是最活跃的生产力,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可为马山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解决不少难题。近几年来,马山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加强了文保单位的修缮和管理,但在专业人才梯队建设方面还存在空缺。若可以引进或培养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便能将他们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马山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地貌状况、气候条件等结合起来,有望能更专业、有效地修护马山文物遗迹,同时也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好马山文化遗产资源,将马山文化遗产引向一个更具深度的、全新的发展方向。

(五)依托非遗文化,让文化资源丰富起来。散落在马山的众多非遗文化如何尽快融入文化旅游,也已经成为当下文化旅游中的一项关注课题。太湖水的滋养,培育出了吴文化朵朵璀璨文明,映射出吴地文明中的“崇文”精神。多年来,马山依靠灵山胜境,引来每年百万游客,以至于时日一长,天下只知灵山,而不知马山。翻阅马山史书,一页页跳过的人文历史俨然还只是沉睡在故纸中,未来要做成高品质文化旅游度假区,必须弘扬吴文化,到史料记载中细致抽取诸如吴越经典、吴歌俚曲,梅梁小隐,文化交融等马山特色文化因子,让游客漫步在太湖山色、投入在佛音禅语中的同时,深深体悟到江南吴越文化的“崇文”古风犹存,今天实现了更好、更高的传承与创新。如梅梁小隐,可建成以灵山为依托的新旅游景点,以百草园为名,其中以中医草药为主,以中医养生,禅修,休闲为主的结合旅游和文物保护发扬光大中医文化。同时也要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加强保护,如可以把马山和平社区的牛塘龙窑遗址和旅游文化相结合,在保护原有遗址的基础上,在附近重新建个龙窑,结合学生基地,加强保护和传承,以最美乡村的内涵作为景点对外开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除了要对马山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之外,着手研究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马山历史文化资源,这也是对马山历史文化资源的一种更好的传承与保护。盘活、做实马山特有的非遗传统文化,八方来客的文化太湖之旅才不仅仅是言必称灵山胜境,而更厚重的是千年历史人文的“尚武、崇文、务实”的文采风流与开放进取的吴文化精神,带给天下人以高品质心灵体验与精神洗礼。这样,马山历史文化方可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魏东,王艳.浅谈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A].春草集[C],2013,463.

[2]陈俊安.马山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A].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2013,13.

第4篇:文物保护的现状及问题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收藏

博物馆文物收藏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藏品,珍贵的藏品是组建博物馆支撑基础作用的要素。文物藏品是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的,分析文物收藏的管理保护方式,明确对博物馆的重要意义。准确的分析立式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新形式背景下文物收藏工作的有效科学方案策略,采用合理的方式,提升文物藏品的保护价值,提升立式文化遗产的分析保护效果。

1 文物保护收藏管理的实际意义

文物保护收藏又称为文物藏品,是由博物馆通过合法途径收集的藏品。经过有效的清理、编辑、分级后,确定专业化文化程序内容,按照顺序和保护方式进行存储,入库,采用专门的保护工作流程,提高文物保护的收藏价值和收藏质量。文物藏品需要根据性质和任务进行分类,确保藏品符合藏馆的主题思想内容,彰显有效的文物保护价值意义。

文物收藏管理具有多角度的分析意义,文物藏品的管理需要得到有效的规划,根据实际程度合理的分析藏品的安全系数水平,逐步降低藏品损耗程度和整体速度水平,确保藏品的安全保护效果。文物藏品是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在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良好的地位。文物藏品的保护和继承是受环境管理控制的,从各个角度对藏品进行切实的分析,明确实际保护的作用和效果。

2 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管理基本现状

我国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存在管理不足的现象,管理体系中往往存在不完善的现象,需要根据管理的需求逐步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题的不足。首先根据文物藏品的管理标准,合理的分析保护经费。博物馆收藏过程中往往存在经费管理不足的问题,需要以国家的政策服务管理为前提,通过对文物的有效保护,准确的维护扶持收藏保护工作,加强博物馆的维修产品的有效修复,需要逐步增加博物馆项目的费用拨款。在这样条件下,需要根据博物馆的经费使用情况,分析费用经费不足产生的原因,研究改善博物馆经费的方式。文物保护存在管理意识不足的现象,博物馆往往重视文物的陈列,护士文物的保管,造成藏品消耗速度增加。另外,文物设备藏品往往存在设备落后的现象,规模较小的博物馆设备甚至是拼凑起来的,不具备开放博物馆的基本质量要求。这是现代博物馆存在的缺陷问题,需要根据博物馆的文化程度,准确的分析文物产生受损风险的原因。

3 博物馆文物藏品实践管理的办法

3.1 提升博物馆的规范管理价值水平

博物馆按照国家法律规定标准进行细则划分,建立健全的藏品文物保护管理制度,依照博物馆不同管理需求,针对不同的文物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博物馆系统、科学、规范的管理,依赖现有的管理技术水平,逐步提升管理体系的完善效果,预期文物寿命长短,分析影响文物寿命的因素。按照文物管理要求,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按照收藏品的类别、收录时间、定名、鉴定标准级别、登记方式、编目、建档方式等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的分析,明确各个细节工作的科学化工作内容,确定实际有效藏品科学化管理的办法,明确实际保护方式和保护办法,提高博物馆有效规定价值水平的快速提升。

3.2 加强藏品的科学化保护和保养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要求,需要对藏品采用有效的保护管理办法,逐步加强保护理念科学化的分析,提高养护护理概念。依照文物养护保养中需要注意的相关内容进行融合化分析。按照文物实际自然损坏程度和人为破坏程度,分析有效改善文物保护的处理重点。根据藏品实际材质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保护管理,融合现代科技理念,提升护理标准。按照文物保护养护方式,准确的分析文物实际需要注意的各个方面。根据藏品的年代、材料、收藏情况进行区分,需要定期进行消毒、杀虫、灭菌处理。需要对藏品库房进行定时的检查分析,最大程度的减少文物保护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各种损坏性问题。根据藏品实际提取陈列水平,需要谨慎小心的分析实际藏品的科学管理办法,对实际规范性操作标准进行分析,确定藏品可能被认为破坏或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依照藏品文物的实际损坏程度,准确的分析腐蚀程度水平,明确调查分析腐蚀强度和腐蚀状态,方便更好的提升实际应对效果。采取有效的方式尽可能的提升藏品的科学化管理水平,确定实际养护保护管理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藏品科学保护方案。

3.3 大力加强藏品的经费管理投入,建立适合藏品信息化管理的系统

按照国际化管理水平,准确的分析政府的管理意图,重视博物馆的收藏藏品的管理办法。依照藏品实际资金投入,合理的分析与财务组织计划方式和方法,对文物采取有效科学到位的管理,建立起良好的管理系统,提升藏品的系统化管理水平。根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有效建设水平,合理的分析藏品信息化科学查询标准,准确的分析详细记录的方案,最大程度的提升藏品管理的技术质量和工作效率,不断缓解藏品保护的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现有可能存在的矛盾问题,尽可能的提升藏品的保护执行力度,对其中存在的各种积极作用进行合理的调整,最大程度的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提升资源有效共享作用水平。

3.4 建立博物馆信息管理系统,提升专业管理素质人才的培养

加强新形势下博物馆藏品的管理水平,利用现有的博物馆编目,制定信息化管理系统,提升博物信息管理的系统和理性。根据实际属性进行快速的分析,明确实际复制、调查、查询、分析文物的档案科学价值,提升使用的科学广泛性水平。按照藏品的实际年代、品名、照片、类别、器形等信息进行准确的分析,明确文物藏品实际的数据库内容。按照从事数据信息的登记标准,准确的分析员工藏品的编目、分类、保养、年代、经手人等等,完成相关藏品系统化处理过程中的每一项内容,迅速提升藏品系统化建设水平,以正确的方式提升博物馆整体有效管理效率水平,提升博物馆系统的快速管理,以正确的方式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使用情况,大大的提升博物馆的工作管理效率,有效的缓解博物馆的管理利用标准,降低博物馆与藏品保护之间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按照系统实际有效可查询标准,合理的分析博物馆藏品的品名和信息类别,分析博物馆实际的藏品交换情况,明确调动、借用等各种方式的作用,实现博物馆文物资源共享的发展机制,提升博物馆藏品体系快速优化建设效果,不断实现文化藏品的惠民目标价值。

4 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科学化管理是发展博物馆保护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博物馆需要重点对实际工作进行开展,利用现代科技方式,逐步提升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平。博物馆需要对藏品进行工作管理水平的提升,建立完善、科学、有效、规范的管理办法,逐步提升博物馆的快速发展水平,提升我国博物馆历史文化素质的维护和管理,确保保护维护水平发展的合理性。我国地域广阔,历史文化悠久,加强博物馆文物的保护管理是提升我国综合文化历史资源保护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智健.浅议荔湾博物馆文物藏品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A].“决策论坛――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

第5篇:文物保护的现状及问题范文

一、普查的意义

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开展文物普查是为了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式、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开展普查有利于合理、准确划定文物保护管理整体水平;有利于发掘、整合文物资源,充分发挥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锻炼文物保护队伍,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二、普查的工作目标

通过文物普查,全面掌握我县现存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文物的本体特征、基本数据及其保存情况,文物周边自然的和人文的环境情况;总体评价我县不可移动文物现有的生存状态及其发展趋势,为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供依据;提高文博系统工作人员的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为进一步建立具有现代化科学素养的专业队伍创造条件;开展文物普查有利于合理、准确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完善文物管理档案,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整体水平;有利于培养一支优秀的骨干队伍,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利于充分发挥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普查范围和内容

此次普查的范围是我县21个乡镇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内容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摸清我县地上、地下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岩崖(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的分布数量和保存情况。同时对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要了解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及环境的基本情况,尤其是量化指标、保存状况和环境现状及其变化情况。

四、普查的组织和实施

为圆满完成此次文物普查工作任务。我县决定成立“*县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以加强文物普查工作,负责此次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文化体育管理局,负责普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具体协调。由于此次文物普查涉及部门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因此要求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第三次文物普查。

五、普查时间和具体工作安排

第三次文物普查从*年4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普查标准时间点为*年9月30日。

第一阶段(*年4月-9月)。主要任务是确定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展培训、试点工作。本阶段主要工作是进行前期准备,制定普查计划、方案,组织专门的普查人员培训,并开始在一些条件允许的乡镇开始试点工作。

第二阶段(*年10月-2009年12月)。主要任务是以乡镇为基本单位,实地开展文物调查。具体安排如下:

1.*年10月至12月,在严道镇展开实地调查,摸索经验,总结问题。

2.*年1月至4月,资料整理阶段,查找前一阶段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推动普查工作进一步完善。

3.*年4月至8月,在严道镇、六合乡、烈太乡、民建乡、烈士乡、荥河乡展开实地调查。

4.*年8月至9月,资料整理阶段。此阶段进行前期普查工作的工作总结,进一步分析工作开展以来所取得的得失,总结经验,查漏补缺;同时进行人员休整,对普查工作所需的材料、设备、人员等进行补充。

5.*年10月至12月,在大田坝乡、新添乡、宝峰乡、天凤乡、新建乡展开实地调查。

6.2009年1月至4月,资料整理阶段。进行前一阶段的总结,分析得失,普查人员进行休整,储备物质,为下一步的工作作好准备。

7.2009年4月至8月,在花滩镇、三合乡、泗坪乡、新庙乡、五宪乡展开实地调查。

8.2009年8月至9月,资料整理阶段。对前一阶段的总结,分析得失,人员进行休整,储备物质,为最后的普查工作的顺利完成打下牢固的基础。

9.2009年10月至12月,在安靖乡、附城乡、烟竹乡、青龙乡、龙苍沟乡展开实地调查。

第三阶段(2010年1月-2011年12月)。主要任务是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结果。

六、普查经费

普查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经费预算包括办公室工作经费、培训经费、部分设备购置费、田野调查及普查报告出版补助费等。

七、普查数据和资料管理

普查组在田野实地调查中,应根据有关规范和标准,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认真调查,如实地准确填写《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的各项内容,确保基础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科学性。文物部门对文物普查数据、资料、电子档案实行备份管理,确保安全。

八、普查的宣传

我县普查宣传将积极利用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网络,户外宣传牌和广告牌等各类媒体和载体进行宣传工作。第一阶段,重点宣传开展文物普查的目标和意义,范围对象、内容和方法,普查程序等。第二阶段,集中宣传与文物普查有关的法律法规,普查工作进展,普查工作先进事迹等。第三阶段,追踪宣传文物普查数据处理进展情况,普查基础成果,宣传《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和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数据管理系统,报道文物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

第6篇:文物保护的现状及问题范文

关键词:北京;大运河;遗产;保护

Abstract: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Jinghang Grand Cannal,Beijing retains a large amount of valuable heritage sites.Unfortunately,due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hanges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past hundreds of years,many of them had been destroyed or at the brink of distinction.A proper preservation plan should be made to rescue them in time.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servation Plan of Jianghang GrandCannal (Beijing part) briefly,and elaborates the major methods in details,which include nominating the sites,evaluating the value,scoping the protection zones and formulating the strategies.

Key words:Beijing;Jinghang Grand Cannal;resources;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9-49(5)

中国大运河,历史悠久,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在世界运河史上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它主要包括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其中京杭大运河纵横1800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河流(图1)。

北京,从隋唐运河尽端的边防重镇,到元明清京杭大运河终点的国家都城,在大运河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运河为北京提供了生生不息的条件,而北京的特殊地位及需求,也极大地推动了大运河的发展。

但近年来,由于自然变迁和人为破坏,加上保护工作不力,大运河逐渐衰败,繁华不再,北京段运河更是如此,漕运功能丧失、水源断流、水质污染严重、人文景观湮没。面对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大运河本体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其保护与拯救已迫在眉睫。而且,如何在保护北京段大运河的基础上,再现其历史、科学、文化价值,并促进区域与城乡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出台能够全面协调和长期指导大运河保护和发展的规划体系(图2、3、4)。

1编制背景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我国已开始重视并逐步完善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工作。

2006年5月,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春秋至清)整体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国家文物局将大运河(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河南省)列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7年9月,国家文物局宣布扬州市作为牵头城市,正式启动了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2008年3月,由国家文物局主办、联合运河沿岸各省市在江苏扬州召开了联合申遗会议,会议制定了运河申遗的计划和时间表,初步决定于2014年进行申遗工作,并决定分步骤编制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作为申遗的基础①。这是我国首批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规划,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新的课题。

北京市也积极投入到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当中。2008年6月,北京市文物局委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及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按照国家文物局出台的编制要求,共同展开《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北京段)》的编制工作。该规划现已完成,并得到有关专家的肯定,下一步将分别上报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市政府,待审批后得以实施。

2规划范围与性质

本规划涉及运河遗产河道长度约80公里,规划范围包含北京市域范围内大运河遗产保护与控制区域,面积约77.8平方公里,涉及通州、朝阳、崇文、东城、西城、海淀、昌平七个区县(图5)。此外,规划将运河遗产河道周边的生态景观环境作为运河保护的背景环境,研究范围包括运河河道两岸单侧200米的区域,面积约129.2平方公里。

本规划是北京市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的总体规划,是北京市实施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是北京市纳入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范围的基本文件依据。以文物保护规划为主,兼顾遗产申报。

3规划特点

3.1遗产认定遵循真实性原则,保证北京大运河遗产的“货真价实”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有着显著的特点――它是有生命的活态遗产。千百年来,它不断经历自然变迁和人为改造,其遗产内容也不断丰富,不仅河道、码头、庙宇、城镇,甚至沿线的风俗、传说,都是运河文化的展现。这种特点正是大运河的魅力所在,但也造成其时空范围难以准确界定的客观现状,因此遗产的构成是本次规划面临的最大难点。为保证北京大运河遗产的真实性,采用了如下的认定原则与方法。

3.1.1以历史研究为遗产认定的依据,整体研究北京与大运河的关系及北京段大运河的历史演变过程

规划组通过对历史资料进行研究,并结合调研踏勘、走访市民、咨询专家、考古发掘等工作,最终发现,北京历史上与中国大运河关系密切,其中隋唐时期是大运河尽端的边防重镇;到了元、明、清时期成为运河尽端的国家首都,为加强统治、巩固政权、建设都城,需要便利的水路运输,此时的京杭大运河以北京为本位,运河贯穿北京东西,与城市关系极为密切。

北京地区运河开凿的历史也颇为悠久,早在东汉年间便有了记载,隋唐时期永济渠的开凿开启了由水道运粮至北京的历史,辽、金时代开凿了以北京为漕运中心的人工运河,如萧太后河、金口河、闸河等。元代,元世祖采纳郭守敬建议,实施通惠河水源工程和航道工程,从白浮泉引水,同时采用复闸技术,修建著名的通惠河24闸,使这一时期北京地区的水利工程技术水平达到历史最高点,运河进入最为繁荣兴盛的时期。明、清两代基本沿用了元代的运河线路。到清末随着现代铁路兴起,漕运终止。

3.1.2根据历史研究,确定遗产保护的核心与主线

根据以上研究我们发现,隋以前,隋、唐、辽、金时期的北京段运河具体走线不明、技术水平不高、所留历史遗迹极少,相反,京杭大运河自元代至清末一直沿用600余年,在北京境内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且水利工程技术在元代达到了历史最高点,是北京运河发展最为兴盛的时期,价值最高。所以本规划以元至明清的京杭大运河作为北京段大运河遗产保护的核心,并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元代白浮泉引水沿线、通惠河、坝河和白河(今北运河)一线河道作为北京段大运河遗产保护的主线(图6)。

3.1.3确定北京段运河遗产构成

规划结合保护核心与主线,通过现场调研、历史资料查阅、走访知情人等方式,以“与运河直接相关、地上遗存可见、地下遗址可探、复建文物有审批手续”为筛选原则,最终确定了40余处北京段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点,并提交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大运河遗产选点专家咨询会,最终确定北京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作为北京大运河申遗工作的基础。通过以上方式,最大程度保证北京段大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图7)。

3.2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全面评估运河物质文化遗产

在明确保护对象后,本规划采用了定性与定量两种评估方式,通过两者的结合,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保存现状、使用现状、管理现状及展示现状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作为科学合理地划定其保护区划、制定其控制要求和整治措施的基础。

3.2.1定量评估

按照遗产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水利工程遗产评估表和其它运河物质文化遗产评估表。两表包括评估类型、评估子类型、评价因子三级评估体系,评估内容全面。为保证合理性,先后邀请了文物保护、文物管理、水利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十余位专家,对不同评价因子的权重值进行打分,再将众位专家对每一评估因子所打分数的平均值作为其权重值。同时结合北京段大运河遗产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相应的评估依据。在确定评估体系后,动员多位对文物保护工作有一定经验的工作人员,对40处遗产点分别进行打分,且保证每个遗产点有两人以上进行评估。最后将每一遗产评估的总得分加以排名,作为下一步工作的基础与参考。此种方式易于对每一遗产点的每一评估因子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与分析,且可通过打分排名对遗产点之间的价值高低、保存与使用状况优劣等方面进行直观的横向比较,有助于保护侧重点的确定与遗产的分级。

3.2.2定性评估

但由于受到统计数据数量的不足、对权重值确定的模糊以及打分人理解水平的不同等因素影响,定量评估的方式难免会有部分误差。为更加科学客观地评价遗产点的综合情况,本规划还采用了定性评估的方式,对每一遗产点进行了文字性的描述。

3.3以保护遗产完整性为原则,针对遗产特点制定多样性规划内容

3.3.1完善遗产构成形式,最大程度保证运河遗产的完整性

针对大运河遗产包罗万象的特点,规划除确定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外,还选择反映运河历史变化、运河沿线曾经存在、流传至今、与运河相生相伴的地名、传说、风俗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从而形成了虚实结合的北京运河遗产形式。此外还将运河遗产的生态背景纳入保护之中。对于还需进一步通过历史考证或考古发掘的大运河遗存,规划整理形成北京市级运河遗产名单,提交市文物局继续开展工作。同时明确提出,待证明其真实性后,应纳入北京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当中。

3.3.2针对遗产点类型差异,分类别确定规划策略

针对大运河遗产类别多样的特点,本规划分类别确定保护区划划定方法,制定保护整治措施与管理规定。保护措施主要解决水源不足、水质污染、周边建设杂乱、可达性差、缺乏景观设计等问题,在管理规划方面主要由水务、园林、交通、规划和文物等管理部门,按照原管理职责,根据水利、绿化、遗产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划要求进行管理。而对于桥闸遗产,由于其绝大多数位于河道保护区划内,其周边环境的安全与协调性已得到保证,因此保护区划侧重遗产本体的保护,多数仅将桥、闸本体设为文物建筑加以保护,而不另行设置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在保护措施方面重点解决遗产本体遭到破坏、周边环境协调性差的问题,管理规划方面则主要由交通、文物部门进行管理。

3.3.3遵循因地制宜原则,针对遗产点所处区域、环境不同,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

针对北京大运河遗产分布范围广泛,所处区域环境状况有很大不同的特点,规划遵循因地制宜原则,采用相应的保护区划与保护措施制定方式。如对于河道的城市段与郊野段,制定不同的规划策略。以通州白河(今北运河)为例,部分区段位于通州新城集中建设区内,周边城市建设较多,部分区段则毗邻村庄、郊野、农田。在划定保护区划时,对于通州集中建设区内的区段,主要考虑维护遗产周边环境安全和景观协调,并考虑现实因素,参考周边用地规划情况进行划定;对于毗邻村庄、郊野、农田的区段,则主要考虑遗产周边环境安全和整体景观协调,依据河道湖泊规划绿线范围,参考自然地形进行划定。在制定保护措施方面,提出对于新城集中建设区段,其周边建设应进行城市设计工作,结合运河核心区开发,体现运河文化,塑造城市特色景观河道;对于毗邻村庄、郊野、农田的区段,应当结合周边农田与村庄,维持自然郊野风光,减少周边农田农药使用、村民垃圾排放等,防止污染。

3.4以保护遗产延续性为原则,深入探讨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3.4.1以保护优先为基本原则,详细制定规划内容,实现有效保护

首先,本规划是以保护优先为基本原则的保护规划,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和国家文物局出台的编制要求,制定了完整的规划内容,主要包括:(1)确定北京市域范围内大运河遗产的构成形式;(2)对运河遗产进行全面评估;(3)划定保护区划并制定规划规定;(4)制定保护措施;(5)对大运河遗产管理机制提出必要的建议;(6)制定展示规划;(7)制定考古规划;(8)确定规划分期与项目实施分期规划。通过这些内容来实现对遗产及其周边环境的有效保护。

3.4.2在有效保护基础上,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促进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统一

在保护优先的基础上,规划也致力于协调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一是与相关规划结合,同现实管理衔接,如划定保护区划时充分考虑了与已有城市规划的关系,参照最新的用地规划予以划定,保证其可行性,也保证未来管理的可操作性。二是注重运河作为城市特色水体景观的功能,使运河真正为市民服务。三是制定展示利用规划,充分利用遗产现有展示活动与展示设施,并融入运河内容,实现资源整合,综合利用,同时合理开发运河旅游资源,期望实现遗产保护、运河知识普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利共赢。四是协调与重点功能区――通州运河核心区的规划关系,在其建设发展中实施对遗产的保护。

4结语

目前,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展开。虽然本规划性质是文物保护规划,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考虑了申遗的需要,特别是筛选出真实性较强的运河遗产,为申遗名单的确定提供了基础,并配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完成了北京大运河申遗预备名单的遴选和现场考察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希望为北京运河申遗工作作出贡献。

注释:

①最终确定的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体系纵向由三级构成:

第一阶段:市(地区)级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以明确该地区运河遗产、进行该段运河价值和现状的评估,划定保护区划和制定保护管理措施为主要内容。

第二阶段:省级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为省域内大运河遗产保护的全面规划,汇总各市级规划成果、在省级层面对运河遗产进行评定分级,并就省域内相关的各行业专项规划提出意见或建议。

第三阶段:中国大运河遗产总体保护规划。汇总各省的运河遗产保护规划成果,在运河全段以世界遗产的价值评定标准为基础进行评估,并以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和监测要求进行保护和规划。此阶段还需制定《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条例》。

最终的中国大运河遗产总体保护规划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基础,申遗文本将在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展开。

参考文献:

[1]蔡蕃.北京古运河与城市供水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7.

[2]于德源 .北京漕运和仓场[M].北京:同心出版社 ,2004.

[3]北京水利志编辑委员会.北京水利志[M].北京:北京水利史志编辑委员会 ,1987.

[4],于德源 .中国运河史[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9.

[5]尹钧科,吴文涛 .历史上的永定河与北京[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6]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北京民俗博物馆 .漕运文化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第7篇:文物保护的现状及问题范文

关键词:古玩市场;合法经营;收藏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137-02

近年来,随着靖边县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不断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盛世贵收藏”,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入到了古玩收藏的行列,靖边县古玩市场迅速发展壮大,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我们也客观地看到,靖边县古玩市场并不成熟,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诸如非法经营、古玩市场商品种类单一及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严重制约靖边县古玩市场发展的“绊脚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对靖边县古玩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立足于靖边县古玩市场的现状,在合法经营的基础上通过丰富古玩市场商品种类,并完善各项管理措施加以整顿和规范。

靖边县古玩市场最初是以自发形式形成的。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的逐渐开放,零星出现了一些小本经营的古玩旧货地摊,地摊的经营时间和场所并不固定,经营者在闲暇时间从农村收购一些古玩旧货或从生产假古董的工艺作坊购买一些仿古工艺品在市场上甚至在路边随便支个小摊进行交易。后来,由于人们收藏需求的不断增加,地摊经营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以及地摊经营与城市管理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古玩门店开始设立并逐步取代地摊经营,古玩门店也成为靖边县古玩市场存在的主要形式。经过调查,截至2013年,靖边县共有古玩门店17家,主要自发集中在县城北新街一带,南关、统万路以及红墩界镇统万城遗址周边有少量分布。这些古玩门店多数为居住房屋在空间上进行分割后形成,房屋前面作为古玩门店进行经营活动,营业面积10―100平方米不等,后面则是经营人员的起居生活空间。经统计,靖边县所有古玩门店均为家庭式经营,营业人员由家庭成员构成。经营内容主要有字画、陶器、瓷器、铜器、木器、玉器、珠宝、钱币、粮票证券、“”文物等,有个别门店同时兼营字画装裱、瓷器修复等业务。

古玩市场为繁荣靖边县的文化事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从古玩行业本身来讲,在它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种种问题。

首先,非法经营。非法经营是靖边县古玩市场存在的首要问题,这也是全国古玩行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开设古玩市场门槛较高,有着严格的准入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文物属于限制流通的特殊商品,文物流通实行归口管理、许可经营的制度。只有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文物拍卖企业、文物商店才可以依法从事文物的商业经营活动,无资质许可证者不得经营文物交易。经过笔者的调查走访,目前靖边县的17家古玩店中只有6家申领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但没有一家古玩门店经过省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申领文物经营许可证,也就是说靖边县境内的17家古玩门店均没有文物经营资质许可,全部处于非法经营状态。

其次,商品收藏价值不高。靖边县古玩市场中经营的商品主要有字画、陶器、瓷器、铜器、木器、玉器、珠宝、钱币、粮票证券、“”文物等,绝大部分是新工艺品和仿古器物,也有一定数量的出土、出水文物或传世文物,但数量极其稀少。经调查,目前靖边县取得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6家古玩门店明确标注的经营范围为现代工艺品或者仿古工艺品,这样一来,就将国家规定的可以进入市场流通的文物监管品排除在外,尽管一些店铺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有一定数量的文物监管品在流通,但收藏价值均不太高。除一些有特别意义的邮、币、证和革命文物外,古玩市场几乎等同于仿古工艺品市场。

再次,古玩市场经营杂乱、管理不到位。靖边县古玩市场的兴起具有自发性,从一开始就没有明确的定位。有人称为它旧货市场,有人称它为艺术品市场,定位不明确导致经营的混乱进而滋生出违法经营行为,部分古玩门店打着经营仿古工艺品的幌子不仅经营着仿古工艺品、监管文物甚至还在偷偷经营着国家禁止经营的珍贵文物和出土文物。2012年靖边县文物管理部门在一次古玩市场突击检查中就查获非法经营文物3件,2013年查获非法经营的出土陶罐50件。

古玩市场经营杂乱也给这类市场的管理带来了难题。目前对古玩市场进行管理的主要是工商部门和文物监管部门,工商管理在古玩市场的管理较为明确,文物监管则遇到了很多难题:一是古玩市场出售的货物,绝大多数不是文物而是仿古工艺品;二是售货的摊主绝大部分都不清楚他出售的东西在不在文物之列,购货的买主也是大多数不分真假的。

此外,现在文物市场内流通的文物,在出售之前根本不到文物部门进行审核、登记,文物经营企业对自己的经营状况也没有任何记录,这就为出土文物进入市场进行流通提供了便利,进而导致了盗掘古墓葬、古文化遗址违法行为的日益猖獗,使得地下非法交易和走私文物的行为屡禁不止。

根据靖边县古玩市场现状,针对古玩市场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靖边县古玩市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析:

一、设立合法文物市场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古玩市场健康、规范发展必须从设立合法文物市场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53条规定:文物商店应当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设立,依法进行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39条规定设立文物商店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2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注册资本;有5名以上取得中级以上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有保管文物的场所、设施和技术条件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目前对靖边县文物经营门店来说最大的困境是无法达到法律所规定的设立文物商店的条件,靖边县的文物经营企业多数只有一个小型的文物经营门店,场所狭小、设施简单,资金实力有限,也没有专业的文博技术人员,根本达不到这个要求。这种情况下文物管理部门可以引导、支持这些经营企业采取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式,实行股份制企业来申请设立文物商店,各个经营户用入股的方法领取文物经营许可证来参与文物经营。这样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文物经营企业因资金困难和文博专业人员缺乏而被取缔的困境,从而保证了文物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为建立合法、公平、有序的文物市场新秩序准备了条件。

二、丰富文物市场商品种类,提高商品收藏价值

由于目前靖边县古玩市场中经营的商品多为新工艺品和仿古器物,收藏价值不高,对收藏者的吸引力不强,严重制约了靖边县古玩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古玩市场的经营者多为“半路出家”,对古玩市场相关知识了解甚少,甚至对古玩市场应该经营哪些商品、严格禁止经营哪些商品都不甚明了。这里,我们就有必要对古玩市场经营范围进行明确。《关于加强文物市场管理的通知》规定:下列物品系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只能由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的单位在准许的范围内专营,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经营:(一)1911年以前中国和外国制作、生产、出版的陶瓷器、金银器、铜器和其他金属器、玉石器、漆器、玻璃器皿、各种质料的雕刻品以及雕塑品、家具、书画、碑帖、拓片、图书、文献资料、织绣、文化用品、邮票、货币、器具、工艺美术品等。(二)1911年至1949年间中国和外国制作、生产、出版的上款所列物品中具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者。具体品类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确定,报国家文物局备案。(三)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的作品,名单由国家文物局确定。下列物品经批准后可以在旧货市场销售,但必须施行文物监管(以下简称文物监管物品):1911年至1949年间中国和外国制作、生产、出版的陶瓷器、金银器、铜器和其他金属器、玉石器、漆器、玻璃器皿、各种质料的雕刻品以及雕塑品、家具、书画、碑帖、拓片、图书、文献资料、织绣、文化用品、邮票、货币、器具、工艺美术品等,但符合上条(二)项者除外。这就明确了目前古玩市场上可以流通的商品种类,也就是说文物监管品可以在古玩旧货市场流通,靖边县古玩市场要壮大这一部分商品的数量,提升古玩市场品质与档次。

三、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古玩市场

首先,文物管理部门和文物商店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56条、第57条的规定:文物商店销售的文物,在销售前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对允许销售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做出标识;文物商店购买、销售文物,拍卖企业拍卖文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出记录,并报原审核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即文物商店销售的文物要严格向文物主管部门进行申报,文物主管部门要依法严格审核、登记,文物的购销要做好必要的纪录以便文物部门核查,通过整顿和规范,确保文物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8篇:文物保护的现状及问题范文

开况的调查报告

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的记录与再现,是民族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保护并开发好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永恒关注的话题。**作为我市唯一一座拥有近千年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委、县政府立足全县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做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决策,这也是__作为欠发达地区促进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此,针对惠民古城遗址及历史文化的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就如何做好古城保护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设。

一、灿烂的文化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历史悠久,秦朝置县,北宋筑城,____年来,历为郡、州、府治所,专署驻地。历史文化资源是**的巨大财富和荣耀,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也是应对区域综合实力激烈竞争的王牌和优势,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

一是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但保护粗放,破坏严重。在惠民这块丰饶的土地上,产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和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遗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历史遗存。县境内发现的古文化遗址近处,有__庄园、__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余处。**馆藏文物丰富,现存文物余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余件。__博物馆以文物的藏量之丰、品位之高位于全省的前列。但由于历史欠帐等多种原因,**历史文化遗存的现状及保护所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县内文物古迹或自然毁坏或人为破坏,多数已不完整,有的已荡然无存,一些文物建筑年久失修,甚直被占作他用,使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失去了价值,确认历史文化名城资格的重要证据正在逐步消殆。

二是名人先贤辈出,但研究有限,囿于民间流传。**被称为__故里,__兵学文化是__一条清晰的文脉,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还孕育了战国名将__,西汉著名文学家__,隋朝大画家__x,元初杂剧家__x,明御史李俊,著名女词人邢慈静,清朝名臣李之芳,近现代铁路工程师陈西林,著名生物学家__x等。在时期,__是__区党政军机关驻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__、__、__、__等都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诸多先贤,业绩辉煌,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话美谈。近年来,**充分挖掘__兵学内涵,建设了__故园和__兵法城等一批纪念性建筑,并成立了__文化研究院,举办了三届__文化旅游节,初步打响了“____故里,历史文化名城”品牌,但__对其他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涉及很少,诸如关于清朝__功臣、文华殿大学士__x的轶闻轶事很多,他的府第也只是在期间才被毁。其他像__x爬堂、大明英烈等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却也仅限于在民间流传。

三是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但后继乏人,处境尴尬。__是__民俗文化典型地区,民风淳朴、民俗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中国三大书会之一的__灯节书会,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__镇木版年画,朴实传神的__泥塑,相聚不衰的__x庙会,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此外,舞龙耍狮、高跷旱船、花鼓秧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常年活跃乡村。但由于外来文化、现代文化和商品文化的冲击,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手耳相传的艺术,艺人队伍整体老化,部分艺术面临失传。“__张朝南门,家家户户摆泥人”曾红火一时,但如今__张村余户人家中,能够坚持靠这门手艺吃饭的越来越少,去年制作泥塑的人家还有近户,而今年只有户了;__镇的木版年画也只有__x一人苦撑门面,其他的民间艺术处境也十分尴尬。

二、千年古城现状堪忧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惠民就有先民活动,自秦始皇东巡设县以来,历为州府治所,因其“南控__、北扼__、东瞰__,西俯__”的战略地位,使得__历为兵家必争之地。于是北宋徽宗崇宁元年(____年)由工部尚书牛保亲自督修__古城。宋以后,历代统治者先后次投资对城墙加固维修。古城总体建筑严格按照里坊制度建置,衢衡有序、经纬分明。城内建筑排列有序,楼台、殿阁、庙宇遍布城内各个角落。曾有过的古迹,明代以前的已不可考,明代以后的尚有案或有迹可查,著名的有:两府邸(明汉王朱高煦府邸、清李之芳阁老府邸)、两衙(府衙、县衙)、三台(文台、武台、凤凰台)、八阁(白衣阁、大士阁、玉皇阁、金星阁、九圣阁、魁星阁、北极阁、镇武阁)、县八景(圣殿松涛、凤台柳色、台星朗耀、魁阁晴辉、跸岭朝云、镜湖秋月、北泊秧歌、秦堤樵唱)、十二冲楼(东城门楼冲西城门楼、南城门楼冲鼓楼、北门城楼冲红楼、城隍庙内的钟楼冲鼓楼、城隍庙内的戏楼冲寝楼、关帝庙内的钟楼冲鼓楼)、“十四名刹”(文庙、许公祠、阁老祠、双忠祠、三学大寺、关帝庙、宴公庙、三皇庙、药王庙、孙武庙、泰山行宫)等。

这些早期的建筑经过战火、浩劫和新时期城市建设等原因,绝大多数已不复存在,古城内残存的仅有宋城墙的断壁残垣、较为完整的绕外城护城河和渐被蚕食的海子,古城遗址现状堪忧。

(一)千年古城墙仅剩残垣断壁。据**志记载:__城始建于宋崇宁元年,由工部尚书牛保亲自督修,工程规模巨大,历时年建成。当时的城墙南北米,东西米,墙高米,城墙周长米。墙体用石灰、粘土、糯米混合层层夯打筑成,只是到了明末清初时才用当地烧制青砖包砌而成。建成后的城墙高大结实,巍峨险要。城墙四周建有南、北、东、西四门,各设瓮城和城门楼。瓮城的内外城台上分别建有城楼和箭楼,城墙顶部兵器设备有刀、枪、剑、戟十八般兵器,还有雷石和火炮,俨然是一座完整的军事城堡。

城垣建筑是军事城防文化的载体,进入民国以后,随着科技发展,冷兵器逐渐被热兵器所代替,城垣作用日渐削弱,城墙年久失修、风化倒塌、人为破坏,原城墙南面、东面南段已修为柏油路。现只剩下东北和西北两处残垣断壁(东北角一段,南北长米,东西长米;西北角一段,东西段长 米,南北段长米,残存墙体高米左右),满目疮痍,一派荒凉景象。

城墙四周的建筑已不存在,县政府于____年重新修建了魁星阁。虽然其规模和形制无法与原来比拟,但也成为宋城标志性建筑,使来往的游人能多少看到惠民古城的遗韵。

(二)护城河遭受严重污染。宋建城时,城外护城河绕城一周,河道总长米,河宽米,水深米。河外不远处是护城大堤,绵延余里。现在护城河环绕古城之外,依然全部存在,水系保存基本完好,东西长约米,南北长约____米。**于____年、____年分两次对东、北护城河进行了疏浚、治理。通过疏浚清挖,两岸植树绿化的护城河,与残存的城墙相得益彰、相互印证,这种景致在国内已非常罕见。

现在的南护城河和西护城河南段还没有治理,宽窄不等,平均米左右,河水污染,杂草芦苇丛生,河边堆满了垃圾,一到夏天河内污水熏的人们透不过气来。仍然是垃圾场、污水河、蚊子的滋生地。

(三)曾遍布全城的海子正在逐步被蚕食。据__史料记载,__古城内共有街小巷和海子。众多的海子,具有储存水源、防洪排涝、调节气候的功用。海子系筑城取土而成,当时取土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古城建筑里坊建置和营造法式的建筑规则,确定取土规划,然后形成水面,同时也考虑到环境、城市排水等方面的因素。现在,城内海子部分已被填平,仅存的余处海子也多被污染。在城内现存较大的海子中,只有__故园内的海子,进行了清挖、衬砌治理,成为故园一景,其它海子四周大多堆满了建筑或生活垃圾,水发黑恶臭,面积逐步缩小。

三、加快古城保护开发的几点建议

历史是人类灵魂的凝结,丰厚的历史文化,是祖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财富。今年以来,**委、县政府对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给予了高度重视,把传统优秀文化与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有机结合,以“大文化”思路,市场化运作,积极探索**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新路子。县政府成立了古城遗址保护开发办公室,并通告,把古城墙、护城河、海子周围划出了保护性建设控制地带,设立了保护标志,清理积淤,植被绿化。同时加强对护城河、海子等县城水系保护管理,采取措施,保护水源,加固和保养河堤,疏通河道,清理淤积,保持水系卫生,拉开了古城保护的序幕。但目前还存在古城保护意识不强、依法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观念淡薄、管理保护力度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挖掘不够深入、文物保护管理体制不清等问题。

“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保护与开发不仅是城市建设中一个不可忽略的要素,更是__扩大知名度,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一张王牌。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坚持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基本思路,探索一条把昔日文明和当代成就以及大自然之美纳入一个整体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之路。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编制高标准古城保护规划。制定科学的规划是实施名城保护的前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牵扯到各方面的利益,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强制力进行约束,是很难得以落实的。为此,应遵照国家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关规定,在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和专家建议的基础上,编制详实的古城保护规划。规划突出__文化和兵城、水城的特点,将古城保护开发规划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与旅游发展规划衔接,同时明确《规划》实施主体、管理单位、责权范围,使保护规划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坚持保护第一,抢救性保护现有文化遗存。**已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处,每年需要大量的修缮和管理资金。作为省市重点帮扶的欠发达县,__很难一下子协调大量资金,但历史文化遗存是先辈们用血汗智慧创造的宝贵财富,保护并传承好它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目前,当务之急是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对现有文化遗存进行保护。根据古城保护规划划定保护区,并设立醒目保护标志,落实保护措施,尽可能避免新的破坏产生。

(三)坚持多元化融资,市场化运营丰富的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一项高投入的公益性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多渠道筹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把名城建设作为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编制、项目立项、资金安排、政策调节上给予充分考虑,通过社会捐资、股份筹资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社会资金参与古城建设。应采取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按规划要求对古城墙遗址、周边遗迹和城内标志性遗迹进行修复,建设古城墙景点,与孙子兵法城连为一体,形成旅游景区。同时,将部分古迹景区委托企业运营,以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9篇:文物保护的现状及问题范文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mmarization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f China′s tourism resourc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starts from the analysis of five reasons of affec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resourc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from aspects, such as development model of tourism resources, excavation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establish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 "artificialization, commerc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f travel service etc., under the support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m resources, so as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关键词: 旅游资源开发;创新理念;可持续发展;建议

Key words: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innovative concept;sustainable development;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007-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新经济增长点地位的确定,许多旅游地把旅游业列为主导或支柱产业,优先发展旅游项目,加大旅游开发力度,这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对旅游资源掠夺开发的短视行为,旅游地的粗放式管理和旅游建设的病态膨胀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迅速地损坏了旅游资源的可再生性,破坏了旅游环境,降低了旅游质量,造成了景观衰退,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何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我国旅游业界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学术研究领域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如刘丽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2004)。张迎春等的《我国旅游资源保护的现状与反思》(2004)。丁水平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问题的探析》(2007),并提出旅游开发的战略模式。如李山梅的《开发西部旅游资源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2002年),付向阳的《浅论西部旅游业现状及其发展战略》(2002年),史本林的《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2005年)都说明我国对旅游资源的研究已有了更深入地研究。

2 影响中国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表现

2.1 法律的忽视与不完善 我国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的法律是极不健全和完善的,甚至可以说是贫乏。我们没有专门针对旅游资源的立法,更没有针对世界遗产进行的专项立法。很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在法律上找到依据,其后果就当然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违法现象的出现。特别是对那些决策造成旅游资源永久性破坏且无法恢复的责任追究的问题,应当引起立法者的重视。

2.2 多头管理模式 在我国有非常之多的旅游资源管理机构。目前我国有1268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几百个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而在这众多的旅游资源中,文物单位由国家文物局管辖,国家风景名胜区由建设部管辖,国家森林公园属林业局管辖,自然保护区则有分属环保总局、农业部、林业局、海洋局、地矿局、水利总局管辖。在各旅游景点内很容易出现由于分属不同部门管辖而造成的管理混乱局面。特别是在利益诱导下,各管理部门对于收费、立项等有利可图的事项争相管理,对那些要担风险、负责任的事项则互相推委、互相扯皮,一方面导致行政效率不高,另一方面也给旅游资源的保护带来了困难。

2.3 利益驱动造成旅游资源的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忽视对资源的保护 在很多旅游景点的管理者或地方政府官员看来,景点的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所有的建设、开发乃至对资源的日常维护其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赚钱。专注于经济利益的开发活动必然忽视对资源的保护。在大多数的景点都存在这样的恶性循环:拿景点维护资金用于开发新项目,其所得收入也没有用于景点的维修和保护,而用于新的项目投资。景点的游客是越来越多,对于旅游资源的破坏也是越来越严重,景点的维护资金却不能到位,只能眼看很多珍贵的遗产逐渐的毁损。

2.4 盲目开发破坏旅游资源的整体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在我国有盲目跟风的不良现象,什么地方、什么行业有利可图,就一拥而上,竞相上马项目,而不管该行业或产业的规模是否已经饱和。在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为了招徕游客而开发新项目,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单纯为了增加经济收人建造与景区不相适应的项目,破坏整个景区的整体性与和谐性。在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地方官员想方设法开发出一些项目吸引游客,比如微缩景观、民俗文化村等,在笔者看来这些新建景观既不符合严格的旅游资源概念又浪费了国家建设资金,有百害而无一利。

2.5 游客旅游观念存在误区,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强 客观的说,各景区管理者大肆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是迎合了很多游客的需求。除此以外,公众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也相当的薄弱。很多人都认为旅游资源保护是管理者和专家的事,游客到景点来就是来享受美的事物的,怎么方便怎么来,只管自己玩的尽兴。所以就有了爬到雕像上拍照,随意触摸文物、壁画,破坏景观设施,随便乱涂乱画的现象出现;这样的行为不仅给景区的日常管理增加了难度,同时还极大的破坏了旅游资源,增大了旅游资源保护的难度。

3 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与研究

旅游资源开发理念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的理论基础。

罗马大学的DINO DE UITERBO教授的于2001年提出“保护环境,坚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他认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要在生态多样性、社会文化的持续性和经济的可持续性三个方面做出努力。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让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规划部门要进行定量环保研究,分析未来旅游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需要采取的对策。

意大利莱切理工大学STEFANO DE RUBTRTIS教授的“开发就是保护的理念”(2002.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ternational year of Ecotourism,WTO-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意大利国内古城堡分布广、数量多。为了保护城堡,按原貌修复,修旧如旧。他建议意大利政府以国有方式购买古城堡,将古城堡改建为饭店。通过古城堡饭店赚来的钱又去收购更多的古城堡。这就起到了既保护文化古迹的作用,又获取了经济效益,用赚得的钱去再开发,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应。

我国的覃建雄教授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西部大开发》(中国可持续发展,2003.16(5):24-30)构建立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系统与概念性框架。

覃建雄认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是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交集,并涉及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和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图1)。

旅游可持续发展概念框架包含了旅游经济持续性、旅游资源环境持续性、旅游地社会持续性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图2)。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在于:以旅游资源环境可持续为前提,以旅游经济持续增长为手段,以旅游地社会持续进步为目的,使旅游地社会、旅游经济与旅游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

4 中国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建议

4.1 开发模式、发展模式上,应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这方面,目前各国已达成了以下共识:要想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和绿色经营为手段,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为目标,使旅游可持续渗入各方面的工作和活动,我们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坚持下去;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依靠旅游者素质的提高与自觉配合,依靠投资者与社区在开发建设与管理中的积极合作,同时还要在自身管理工作上跟进,强调规划先行;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法规制度和行动计划,旅游与环保部门必须密切配合,同时还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精心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生命线,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重视自然、人文景观的保护工作。

4.2 旅游资源开发要加大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 注重旅游资源、资源地和旅游客源地区的文化特征,寻求本地旅游资源文化与旅游者背景文化的沟通桥梁、开发具有文化特征和特色的旅游产品,是区域旅游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旅游产品必须反映地域性文化特征,以支持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开发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必须从旅游客体入手,实施多元化、多类型、多文化、多视角的旅游产品战略。主要思路如下:①注重旅游地形象的文化形象导向;②进行旅游地的文化主题定位;③围绕主题,进行旅游地文化促销;④发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内容;⑤在旅游活动开发中注重旅游地方文化表现;⑥旅游地人造景观的文化内涵性;⑦通过服务过程表现本地文化。

4.3 建立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4.3.1 建立可持续旅游资源保护体系 应建立集中、统一、有效的旅游资源综合管理机构,加强部门之间政策和目标的协调。

4.3.2 建立可持续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①针对旅游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应建立相应的可持续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体系。②加速自然保护法规建设,强化统一监督管理,抓好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示范工程,确保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以开发促旅游、以旅游促环保、以环保促效益。

4.3.3 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绿色产品规划体系 ①制定和完善旅游规划基本法。建议出台《旅游规划法》或《旅游规划管理条例》,将旅游规划纳入法制化轨道;②明确与旅游规划相关行为的法律性质,克服旅游规划中重视不足及认识片面等问题;③把旅游发展规划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各地区旅游规划应纳入全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中,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相衔接,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绿地系统、环境保护、文化宗教场所、文物保护单位等专项规划相协调,为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关键基础。

4.3.4 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在充分借鉴国际、国内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全面可持续发展现状和潜力的可度量化、具有可操作性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指标评价体系及宏观监控体系。具体措施包括:①对全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现状、水平、能力进行定期评价;②制定线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③开展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和监控体系的研究体系;④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宏观监测体系;⑤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统计报表制度;⑥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的综合评估制度;⑦建立健全旅游可持续发展各级目标责任制;⑧建立健全旅游可持续发展宏观监控的组织实施机构。

4.3.5 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绿色营销体系 ①加强绿色营销宣传,让当地居民了解、配合、支持并参与绿色营销;②加大绿色营销工作力度;③加快绿色游营销人才培养,加强绿色营销理论研究。有计划地开展绿色营销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绿色营销人员素质,增强绿色企业的整体营销能力。同时,加强绿色营销的理论探索和科学研究,使绿色营销有的放矢,并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有效地开展;④加强组织领导和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绿色营销涉及旅游产品生产、营销、销售的各个环节,需要各部门、各地区协同配合,互相支持。旅游产供销各部门应有明确的“绿色”概念,按“绿色”标准来生产、检验和销售产品,力求生产、营销、销售的各个环节,符合“绿色”标准和要求。

4.4 旅游服务更加注重规范化、个性化和情感化 旅游接待有行、游、住、吃、购、娱六大要素,无论在哪个环节上,推进规范化、个性化和情感化服务都是必要的。“规范化服务”的实施,能把各个服务环节上的动作协调起来,使复杂的服务系统化、程序化、制度化、日常化,从而有效地保证基本服务质量。“个性化服务”,包括癖好服务、灵活服务、心理服务、自选服务、意外服务和委托服务等方面。能让各种服务对象所提出的要求乃至有所想而未敢开口的意愿在不出格的框子内尽量得到满足,游客就会从心底里感到满意,就会成为这个接待单位的宣传员和回头客。“情感化服务”,包括语言沟通和情感沟通,核心是要把对客人的尊重、关切、体贴全部溶化在谦恭随和、善解人意、机灵麻利、办事稳妥、随机应变的服务之中。有规范化服务作基础,再在个性化、情感化服务上下功夫,旅游服务就能广泛赢得游客。从而推动旅游业的健康永续发展。

注:本文为作者硕士论文《中国——意大利旅游资源开发比较研究》摘选.论文是作者在意大利莱切大学培训期间参与导师STEFANODE RUBTRTIS教授主持的“中意旅游潜在需求研究”课题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兴中.中国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J].地理科学,1997,17(3)61-63.

[2]张迎春,刘丽.我国旅游资源保护的现状与反思[J].皖西学院学报,2004,20(6).

[3]丁水平.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问题的探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7,(1):22-25.

[4]覃建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西部大开发[J].可持续发展,2003,16(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