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于文化差异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英语 汉语 文化差异翻译
引言
语言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存在于语言之中,语言和文化呈相依相存的关系。正如皮萨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与此同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也指出:“就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译者的双文化功底甚至比双语功底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语境中才富有意义。”所以对一个成功的翻译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彻底弄清英汉文化差异之处,并且在精通双文化基础上的翻译才会翻译准确。因此研究英汉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1.文化与英汉文化差异
文化的经典定义,是英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确定的,他认为:“文化是一种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而所谓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历史、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思想意识、观察、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翻译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交流,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深入理解英汉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1.1英汉两种语言差异在词汇意义、词的搭配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1.1.1英语中词汇与汉语中词汇在词义对应方面:如:mascon(表示月球表层下高密度的物质聚积),beddo(一种多用途的床),这些词在词义上到现在都没有相对应的汉语词汇与之对应。
1.1.2词的搭配能力方面:如:to cut wheat即汉语的“割麦子”;to cut cake即汉语的“切蛋糕”;to cut finger-nails即汉语的“修指甲”,由此to cut的搭配能力很广,可以用于麦子、蛋糕、指甲,而汉语则要用割、切、修等来搭配。
1.2英汉两种语言差异在句法方面的表现:
1.2.1句子结构方面的差异。在翻译中,英汉句子结构有时可以不转换,但有时则要转换,这种转换,对于我们正确处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
Here ends the diary of Dr.Watson.
华生医生的日记写到这里就结束了。(英语倒装句结构―汉语正装句结构)
1.2.2句子顺序方面的差异。句序是指复合句中主句和从句的顺序,因为其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不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先后位置也不完全一致,从而导致句子顺序方面的差异。比如:
Nothing has happened since we parted.(后置)
我们分别之后,一直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前置)
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受东西方文化思维模式差异、文化习俗的差异、地域文化的差异、的差异、社会政治和文学艺术的差异的影响,导致英汉文化在词汇意义、词的搭配能力、词序变化、句法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以上通过举例清楚讨论了这些文化差异之处,于是对这些文化差异翻译的策略选择则具有实际应用意义。为了让更多的读者更加广泛地分享英汉文化精粹,笔者总结了四种针对性的翻译方法:直译、代译、增词、意译。
2.1直译法
直译的优点就在于能够保存文化特征,因此有利于英汉文化的交流,并能丰富译文语言的表达能力。如直译“hot dog”为“热狗”,“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为“血浓于水”等。
文化意义上一方有特殊含义而另一方没有特殊含义的词,也可采用直译法。如:“olive branch”直译为“橄榄枝”,其象征和平的文化意义在原本无此义的汉语中也强化了此意。
2.2代译法
代译是指在保留原文交际意义的基础上,用译文中的某个概念意义不同但文化意义相近的词语代替原文词语的方法。对于文化负荷较重要的词,由于其排外性太大,用直译法不能传达出原文的文化意义时,可考虑代译法,特别是比喻和习语的翻译中更常用此法。例如“four Asian tigers”译为“亚洲四小龙”。
2.3增词法
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而直译不容易使译文读者理解的时候,可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解释性的词,这样既忠实于原文又易于译文读者的理解。举例说明:“班门弄斧”译为“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the master carpenter”,如果不加上“the master carpenter”英语读者就无法理解本句之意了。
2.4意译法
一些文化意义很浓的词汇,直译不能准确传达其文化意义,代译又易将译文强加到原文文化中,增词太多无异于解说,在这种情况下不妨考虑意译法,即完全用译文中文化意义较弱的词汇去译原文所传达的信息。这样虽然会造成翻译过程中原文文化的损失,但对于达到合理的翻译来说这也是无可避免的。比如说:“child’s play”直译为“儿戏”显然不对,不如译为“非常容易的事”。
3.结语
研究英汉文化差异的目的在于提高译者对英汉语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重视英汉文化差异,以便充分理解原语言的文化内涵,再合理地根据译文文化对译文进行调整,从而达到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正如王佐良教授所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研究英汉文化差异,探索英汉文化差异翻译策略,最终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既是对翻译理论的补充,也是翻译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Nida,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2]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编著.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9-69.
[3]孙小军.浅析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报,2006,(1):186-189.
[4]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范振辉.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与翻译[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2):91-93.
[6]杨贤玉.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70-72.
(一)文化的含义
作为一个人们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综合体,可以将文化界定为:由人类创造的,经过历史检验沉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文化的形成受社会历史、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影响,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由于在特定的生活区域内,影响文化形成的因素存在差异,也导致了不同地方的人群有着不同于其他区域的文化特征和思维方式以及观察世界的方式。
(二)文化差异的表现
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客观和主观两个大的方面。客观差异主要表现为自然地理因素的差异。所谓自然地理因素,是指所有能够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地理要素,如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土壤、动物和植物等,这些因素在各个地域的分布存在很大差异,进而影响到文化形成上的差异。文化差异的主观表现则是人文历史的差异。所谓人文历史上的差异,主要是指人类自身长期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民族、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因素。
从国际商务实践来看,文化主观差异是影响国际商务开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对于文化差异也主要着眼于主观差异分析。国际商务中的文化主观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差异在政策和法律观念上的表现。在国际商务开展过程中,活动双方由于对对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缺乏足够的信息和了解,这往往导致彼此会惯性地按照本民族、本国家的文化习俗和观念对商务伙伴的资料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忽视文化差异而导致交易过程中文化上的冲突。此外,由于每个国家历史传统、先行的政治制度不同,由此而形成的价值观念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企业在向他国销售其产品时,在某种程度上很可能会因为与意识观念相冲突而遭到抵制。
2.文化差异在价值观念差异上的表现。对于不同国家和区域的企业,其成员文化背景千差万别、错综复杂。因此,对关于“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评价标准各不相同,即价值观念差异,由此产生文化差异。
3.文化差异在对信息理解的不同上的表现。良好有序的文化沟通是社会群体、个体之间进行交流合作以及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桥梁。但是,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观念和理解方式。因此,企业在开展国际商贸活动中,交易双方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就同一信息出现不同的认知,从而形成沟通上的误会。
4.文化差异在对文化符号的不同理解上的表现。在文化交流和传播过程中,文化符号作为一个企业、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是表现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媒介和形式。在现实生活,人们经常使用各种各样的符号来传递文化信息。但是很多时候,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同一符号所表达出来的内涵理解是迥然不同的。比如,红色在中国被认为是吉祥,而在泰国它被看作是不吉利的颜色。
5.文化差异在风俗习惯上的不同表现。风俗习惯是指特定文化区域内的社会群体在长期历史演变中所形成的对其群体成员能够发挥较强的约束和制约作用的、能够为社会成员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文化不尽相同,风俗习惯千差万别,这种差异也影响着企业的商务活动和行为。
关键词:国际贸易 文化差异 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的活力逐渐被激发,当今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经济运行、贸易交往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特殊文化背景与文化环境日益为各国重视。同时,文化差异的影响也越发地突显,世界贸易中文化差异的存在已影响到国际间的贸易活动。
一、文化与文化差异
世界各国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一般把文化界定为: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体地体现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定地域内人类群体的思想方法、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上,也体现在它们的社会制度、政治与经济制度上。因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类群体保持思想、行动上一致的一种整体力量,它排斥与这种力量相反的任何东西。
文化差异的形成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客观上主要是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而主观上则是人文历史因素的作用。自然地理因素,是指所有能够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地理要素,如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土壤、动物和植物等。人文历史因素,是指人类自身长期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民族、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政治、经济、技术和法律等因素。
二、文化差异影响国际贸易的主要表现形式
很少有人能清醒地意识到他们自己的文化,就像鱼在水中畅游但却感觉不到水的存在,一旦离开了水,暴露在空气中时,才会觉得不舒服甚至死亡。相似地,在人类大部分历史中,人们只是模糊地意识到文化的存在,当人们发现自己处于自己的文化环境以外时,才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
1.价值观念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对时间、变革、物质财富、风险等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态度, 从而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在国际贸易中,明智的做法是预先了解当地购买者的态度和价值观,并据此设计产品和组织推销。价值观不同,人们的消费倾向也有区别。西方国家许多人追求个人生活的最大自由,注重现实生活的感官享受,及时享乐,花钱痛快。而东方人则讲究节俭、朴素,为未来的考虑往往超过对现实生活的考虑,在收入相等情况下,储蓄高于西方发达国家。
2.语言文字的差异。语言是传递信息和思想最基本的工具,是文化差异中显性的部分。企业在同东道国打交道时,经常会碰到语言障碍,这种障碍导致沟通不畅甚至产生误解,使跨国营销出现困难。我国产品在出口中就曾出现过这样的反面案例。中国的著名牙膏品牌“蓝天”直译成英文“Blue Sky”,而这在英语俚语中是“呆坏帐”的意思,与中文的美好含义大相径庭,销路自然不好。在国际贸易中,了解东道国的语言习惯必不可少。营销人员要充分了解语言文字的差异,在向顾客介绍产品以及了解顾客的需求时都要用顾客所熟悉的语言进行有效的沟通,选择消费者乐于接受的语言文字。
3.风俗习惯的差异。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们自发形成的习惯行为模式,是一定范围内大多数人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消费习惯、婚丧习惯、节日习俗、经商习俗、礼仪等。世界上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千差万别,这些差异同时也渗透到国际商务活动中,这就为跨国投资与经营带来了问题,同时也带来了机会。例如,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庆祝形式。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欧美许多国家有圣诞节、狂欢节、复活节、感恩节;日本人有成人节、女孩节;世界各国还有五花八门的食品节、服装节等等。
这些节日期间往往是人们购物的高峰,企业应事先了解节日有关情况,抓住时机,扩大销售。中国有句古话:“入门问禁,入国问俗,入境问讳”。进入国际市场,到异国开展营销活动,也要了解对方的风俗习惯,这包括商务方面的传统习惯,也包括礼仪、信仰等,对此都要深入调查了解。
4.宗教信仰的差异。宗教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非常大,宗教信仰的破坏有时候会导致民族冲突。企业要进入东道国, 必须严格尊重当地宗教信仰。尤其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家更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的信仰,它是文化差异中最为敏感的因素。它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
5.审美观念的差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自然、艺术和社会生活等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审美意识、审美方法和审美习惯。理解、把握某一文化的审美价值观念,在开展国际贸易中对产品式样、规格、色彩、品种装潢、包装等的选择,的确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色彩的偏好和禁忌是各国文化和审美历史积淀的结果。比如,远东一些地区把白色看成是丧事的象征。摩洛哥人认为白色象征贫困,人们生活再艰苦,也不穿白色衣服,而要穿花色衣服。而在西方文化中,白色代表纯洁、坦率,是新娘结婚礼服的颜色。由此可见,若选了不合适的产品色彩或包装色调,可能会失去许多买主。
三、应对国际贸易中文化差异的对策
面对无形的文化差异,靠一种文化完全地压制或征服另一种文化是不可能的。减小文化差异的影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文化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又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现阶段,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首先就是要转变观念,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文化的差异障碍。
1.正视文化差异。在国际贸易中,文化差异客观、普遍存在着。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 首先必须正视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承认文化的异同性,并在实际贸易过程中对文化差异采取积极接受和理解的态度。另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都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比较感兴趣,从这个角度来讲,企业还可以把文化差异理解为一种贸易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充分利用文化环境的因素,,共谋发展。
2.文化相容策略。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不同层次:(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却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为补充。 美国肯德基公司在中国经营的巨大成功可谓是运用跨文化优势,实现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2)隐去两者的主体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虽然跨国公司中的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两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摩擦”,但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却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隐去两者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
3.建立国际性文化交流。为了消除文化差异,最宏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建立国际性的文化交流组织和文化交流中心,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交流,以消除观念、习惯、语言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贸易阻碍。文化是有传统的,但它也是可以交流的,高层次的文化也是易于被世界各国人民理解和接受的。只要人们不懈努力,文化大融合的一天终究会到来。近期中国举办的几次国际性的文化展览盛况空前,充分说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可以被人类所共赏的。通过这些文化展览的成功举办,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一定会加深,更会增加他们对中国产品的喜爱,最后带动中国产品在世界贸易中销量的上升。
4.掌握跨文化商务技巧。跨文化商务交往中应当具备的能力有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系统和多视角的思维能力、态度、敏感性、语言能力、文化影响下的决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这些能力与国际贸易的成功与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这些能力需要在商务环境中得到磨练,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在职培训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对于在职人员来说,应该加强相关能力的培训。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商务人才来说,应加强跨文化商务交往意识的培养,同时学校应提供相关的课程以及实践机会。
总之,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甚至决定了销售方在东道国销售的成功与否。为了消除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不利影响,采取一定的策略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海战 对国际贸易中文化差异的思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7,(5)。
[2]白玲 吕东峰 国际贸易中的文化互补理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1, ( 11): 48- 51。
[3]金蕊 国际贸易中的文化差异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16)。
[4]王玉平 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文化因素[M].大连: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06)。
[关键词] 英语教学;文化差异;教学实效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间交往的频繁、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对于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更加迫切。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更应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播。这就要求职专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明晰中外文化因素差异,提高英语教学实效。
一、英语教学中的缺陷及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也正是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咋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才会出现歧义和误解。
例如:
A: Your English is pretty good!
B:No,my English not good.
A:Why?Don't you think so?
B:No,I don't.
应该说中国学生所说的句子并无语法错误,但却不符合英语习惯,所以造成了交际的失败。其实,学生只须回到:Thank you.实践证明,仅仅学点英语语法规则和词汇意义,是不能顺利完成交际活动的,随着改革开放,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隔阂、障碍、误解也随之在交际中不断突出。单纯学习语言知识而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是无法很好地进行交际的。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应包括社会文化能力。文化因素教学应成为学校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明晰中外文化因素差异 提高英语教学实效
语言是在一个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同时,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在各个民族中均可找到反映本民族独特文化的词汇。掌握好这些词汇,不仅使学生了解到英语文化习俗,更好地使用该语言,而其有助于理解本民族文化。正如大纲所指出的: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组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文化。因为,人类所持有的语言既有个性,也有其共性。
词汇象征意义的文化差异:如“龙”(dragon),在汉语中“龙”使高贵、神圣、伟大、强壮的象征,中国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英语中,“dragon”却表示邪恶,引申为“凶恶残忍的人”(tierce person)、“狡诈、虚伪的人”(shy or treacherous person),the old dragon已经成为恶魔的代名词。
常用词的文化差异:如“狗”(dog),英汉对它的理解差别也很大,在汉语中,“狗”往往为贬义词,如:落水狗、癫皮狗、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均属贬义词。但在英语中,“dog”却表示褒义词,如:Love me,love my dog.You lucky dog.反映了英美人与狗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像dog,dragon这些词的读音、词义,还要教给学生任何使用,极其使用的场合,以及这些词语的文化含义。如果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掌握语言所载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便有助于正确、恰当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
问候语的文化差异:语言的交际性是语言的最本质的功能。人们在交际时,话语不可能是一些零碎孤立的语句,双方参与者要能妥善地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和不同的场合下得体使用上下文连贯的话语。在话语方面,有些话在中国人之间听起来很得体,但在英美人听起来就不恰当,刺耳,甚至令人误解,伤了感情。“你吃饭了吗?”这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已超过“吃饭”本身,有时作为一个打招呼用语,相当于英语中的“Hello!Hi!”但在英语中“Have you eaten yet?”这句话的内容仅仅限于“吃饭”,所以,当你问一个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lunch?”时,他会以为你在邀请他吃饭而回答“Thank you,it is very kind of you.”决不会回答“Yes/No”。因为在英美国家问别人吃过饭了没有,通常是间接地想邀请别人一起用餐,在未婚青年中,甚至意味着希望与对方交异性朋友。
禁忌语的文化差异:如: He gets into the lift and goes to the twelfth floor,then he gets out of the lift and climbs up to the fifteenth floor on foot.John住在第十五层,为什么他只乘坐电梯到十二层呢?原来他在回避“十三”这个数字。在西方国家,尤其是信仰基督教的国家,人们把“十三”和“星期五”都看作不吉利的,认为是大祸临头的象征,会给人们带来灾难。这些均是由于中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
综上所述。职专英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在教学中,适时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有意识的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相差异。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明晰中外文化因素差异,提高职专英语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方法
文化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称,是在一个社会漫长的形成演变中产生和发展的产物;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传播工具。因此要真正学会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此语言的精髓。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渗透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与把握。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因此,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对方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
下面先来看一个对白:一个外国人称赞一个中国人Your wife is beautiful , 中国人用where ? where ? ( 哪里? 哪里?) 来回答,于是外国人说:From head to toe (从头到脚都美) ,中国人又谦虚地说:Not to be seen ,not to be seen (不见得,不见得) 。这样的对话显然是由于说话方对中西方社会习俗差异的不了解而引起的。在美国,称赞对方或对方的家人是很重要的一种社交习惯,被人们称赞时,要表示乐于接受并愉快地感谢,不要急于否认或自贬,也不应表现得扭捏不安。而在中国,听到别人的赞美总要谦虚一下,因为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因此如果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就会产生误解和歧义,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以致闹出了笑话。
就文化差异的内容来说,涉及面非常广,从中西方的文学、音乐、美术、雕塑、建筑风格和人们的衣、食、住、交友、娱乐、节日等风土人情到日常见面问候、称赞、致谢、道歉等生活习惯,还有中西方各自独特的委婉语、禁忌语乃至体态语言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时对待同一个词汇、同一个手势、同一句话,英美人与中国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样。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几乎是从第一天起就开始接触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通常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如ambition(野心)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我们常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国人却常取褒义表示“有雄心壮志”;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中国人在待人接物,举止言行总考虑温文尔雅,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对隐私的界定差异: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称谓上的差异;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同样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张医生”、“王护士”称为Doctor Zhang,Nurse Wang。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如 :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在美国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以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于别人所送的礼物,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欣然道谢。 ( Thank you , I really appreciate it) 。在讲英语的国家,谈天气是很保险的搭话方式,如:——Lovely weather, isn’t it? 又如:中国人也喜欢用“去哪啊?”打招呼,如果和你的外国朋友说“Where are you going?”大部分人会不太高兴,有甚者会说“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还有禁忌话题: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最明显的禁忌话题要数“How old are you?”。对于中国人来讲可能觉得很正常,可是对于说英语的国家人来讲他们更注重“个人隐私”,因此多半情况下,他们会告诉你“It’s a secret.”
由此可见,文化差异的确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更进一步说,在我们进行英语教学时,学生好比是整个建筑,文化是建筑风格,语言是建筑实体,而老师就是建筑设计师。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自如得体地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且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因素,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赋予语言以情感色彩,使学生带着趣味情感学习,这样学生对所学语言材料的印象就会深刻而牢固,理解也会透彻而容易,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上结合课本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总结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和习惯用语。例如red 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红色象征着激情。但在英语中的红色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 (引人生气的事)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 、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在课堂上,同学们可以交流与角色表演,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如画报、杂志、图片等,研究不同国家人民的服饰、装饰、发型等,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课外活动的形式更是多样化,可以让学生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诵读英文诗歌,排练英文短剧。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 戌林海. 翻译与文化背景知识. 外语教学与研究.
[2] 张蓉.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渗透.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 罗明燕.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4] 张红玲. 跨文化外语教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培养策略
一、前言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是文化的一个特殊部分,任何语言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离开了特定的文化环境去理解其语言几乎是不可能的。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教学,并不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于语言的影响,没有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因而在教学中容易出现偏差。因而,在英语教学中,多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从而提高英语学习及应用能力。
二、培养文化意识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的传统和信念。”通过学习一门外语,学生可以了解异国的文化与社会,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多元化社会中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尊重的同时,寻求合作与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一)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深入认知和正确运用英语奠定基础。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人类演进的过程中,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符号记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文化通过语言得以保存、继承和传递,同时,又对语言结构、语言交际形式、篇章修辞原则等在很大程度上产生深刻的影响,制约着语言的正确使用。因此,通过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强化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理解英语所蕴藏、承载的思想内涵,对学生深入理解和准确运用英语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指引方向。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的概念,它涵盖了知识向度、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著名的交际学者指出有效的交际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师生跳出英语学习只注重词形变化、遣词造句、语法结构等纯语言知识的局限。推动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同步进行,使学习内容和形式由原来的枯燥、单调转向生动、丰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积极的情感态度又会促进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去探索,加深学生对原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关系的认知、意识与理解。拥有这种意识能力,学生就更容易形成自主学习策略,在语境中发展对多元文化的敏感性、灵活性和批判态度,最终形成卓有成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一种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的差异、价值观的差异及行为准则的差异。中西思维模式的不同既是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则是线型的、表层的、分析的,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此外,价值观的差异体现在每个民族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包括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与恶,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在西方,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崇尚个人主义、冒险精神,主张靠竞争来取得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则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提倡群体本位,集体主义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必然会受到谴责。在行为准则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经常会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准则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在西方社会,由于强调以个人权利为基准,以追求私利为目标,因此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只有依靠法律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中国人由于受传统的义利思想的影响,重义轻利,重情轻法。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当成最高准则。这三大主要方面的差异对于英语文化教学的展开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四、英语的文化教学策略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采取一定的文化策略来克服文化差异对于英语教学的影响,不断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一)语言教师的素质和角色转换。
语言的教与学具体实施主要由教师及学生共同来承担。在这样一个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大环境下,在教学上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考前背的教法,而改为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帮助学生收集资料,自觉地吸取中西方文化的营养。教师的传统地位“传道授业解惑”就应当有了新的内涵吗,教师由“前台的圣人”转向“后台的向导”。同时,加强对双重文化的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增强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要具备用外语准确表达本族文化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两种能力才能胜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只有全方位地实施双向的互动,语言的学习过程就是文化的学习和交流的过程,是活的语言实习过程。
(二)注重中西文化差异的对比教学。
讲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例如,中国人见面常以“吃饭了吗?”“你去哪儿啊?”等来打招呼。如果我们见到一个美国人也这么问,他肯定会感到困惑。可见,英语教学不能局限于语言本身,而应把所教语言和现实生活中的文化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对比法,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与西方文化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使得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异同,以便获取跨文化交际差异的敏感性,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我们还应注意英美文化的差异,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等不同,使得同一英语在美国、英国形成各自的特点,从而产生在理解和表达方面的一些误会。
(三)在教学中拓展文化渗透空间。
课堂及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从教材中获取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环节中进行多渠道、多层面的文化渗透。
1.词汇层面。要注意词的意义及内涵,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挖掘词语的内涵,有利于正确理解。如:“white”在英语里的意思是the color of fresh snow or common salt,汉语译为“白的、白色的”。但英语学习者对white lie就不易理解。难道谎言还有颜色吗?当然不是,它是指不怀恶意的谎言。
2.句子层面。加强句子文化背景的分析也很重要。比如在讲授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Unit 4 “Merry Christmas”时,其中的“Santa Claus(a fat,cheerful man who wears a red suit,red hat,and long white beard) slides down their chimney to bring children gifts”“...American children hang stockings by the fireplace...”要解释这样两句话,必须向学生讲解有关圣诞节的传统,以及有关圣诞老人是通过烟囱进入房间并把礼物送到小孩的袜子里的,否则学生就不能彻底理解该句话的含义,就会感到茫然无措。
3.篇章层面。教师要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扩充和渗透,使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相结合,比如补充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内容丰富的英语读物,或者是让学生欣赏与所学主题密切相关的原版英语音像材料,一来可以加深对主题的认识,二来可以扩大知识面,在真实的情境下学习,使得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学完了有关文化的一课之后,可以让学生欣赏Guasha(《刮痧》),由于文化差异,导致传统的中国西医疗法在美国成了非法的,这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
(四)鼓励学生自发寻找和积累英语国家的文化素材。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途径和渠道,可利用课余时间,分阶段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英语报刊、杂志及文学作品、多听一些英语广播、多看一些原版影视资料来广泛了解文化背景知识;还应尽可能多地开展英语角、英语兴趣小组、英语辩论、英语晚会、英美文化的专题讲座及各种英语比赛等内容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感悟力和交际能力。
四、结语
本文旨在说明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及一些建议。语言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作用就是交流,同时语言又是其文化的载体。只有真正了解语言所在国家的文化,才能正确恰当地使用该语言,才能达到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渗透,学校和教师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意识到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培养更多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高恩福.英语教学应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7.
摘要无论是跨国进行商务交流还是文化交流等,文化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历史的发展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价值,我们对文化差异谈论最多的是中西间文化的差异,但事实上,中国与亚洲的其他国家之间也存在较为凸出的文化差异,关于这些文化差异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必须重视,因为它可能会造成两国企业之间商务交流的失败,甚至会引起两国之间的文化冲突。对此,本文以国际商务交流为背景,分析了国际商务管理中的文化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国际商务管理的相关工作提供一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国际商务文化问题
一、国际商务交流中的文化差异
(一)不同国家之间的价值观差异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使得中国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仁爱、和谐、团结、诚信等价值观,成为了中国人民的主流思想。但各国之间不同的发展史,使得各国人民并非全部接受或认同他国的价值观。如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中个人主义则占据了文化的核心地位,从西方国家的文化输出中,我们则可以窥见西方文化中所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个人自由、个人尊严等思想突出。不同国家的价值观成为了国际商务交流中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
(二)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
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文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尽管现代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翻译人员,但对于国与国之间语言的翻译并非简单地将他国语言机械地翻译成我国语言,而是要融入他国的风俗特点、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等。例如,中日两国交流中,日本国对诸如猪、犬、龟等动物是十分崇拜的,他们认为这些动物所代表的是健壮、忠诚与长寿的意思,而在中国人们对这些动物的理解则为蠢笨、下贱与窝囊的意思,两国之间不同的语言文化差异易给两国在商务交流中造成一定的误会。因此,在国际商务交流中需要十分注意语言文化的差异性。
(三)不同国家之间的思维方式差异
各国长期形成的不同的生活习惯、教育模式、民族渊源、和自然环境等,使得各国之间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中西方商务交流中,中国人习惯以先对合同中双方应遵守的原则和所享受的利益进行讨论,而西方人则习惯先开门见山地对合同中所涉及的细节进行讨论,两国之间不同的思维交流方式,使得两国企业在商务交流中也形成了一定的问题,双方应对两国思维差异引起重视,避免在商务交流中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二、解决国际商务管理中文化差异的措施
(一)重视商务管理中的翻译工作
商务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则是翻译工作,两国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使得精确地翻译两国语言成为了国际商务工作中的重点事项。翻译是一项需要具备相当扎实的翻译专业知识的工作,翻译人员需要在受到良好的专业化教育的情况下,充分了解对应国家的文化习俗和语言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力求做到准确地融入对应国家的文化背景,将翻译达到“信、达、雅”的标准,确保用准确的翻译助力商务活动中的交流问题,以达到国际商务活动成功开展的目的。
(二)做好商务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对于商务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一要求商务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积极了解对方国家的风俗人情和文化背景,避免在活动交流过程中因不了解他国语言及文化而闹出笑话;二要求商务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准确掌握他国的法律法规,对于商务活动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要了如指掌,随时能准确地应对商务活动中合同所呈现出的问题,及及时准确地答复对方在合同谈判过程中提出的系列问题;三要对活动内容及谈判内容进行充分了解,提前做好活动及谈判策划,储备多项应对策略。
(三)摒弃商务管理中的种族主义
在国际商务管理活动中要对各民族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无论对方国家或企业实力强弱,或是对方的文化风俗及行为特征等荒诞到难以理解,都必须尊重对方,根据对方的礼仪和文化在正确的活动意识下,充分尊重彼此的文虎,并客观理性地与对方达成活动的一致性意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商务活动因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故对国际商务管理工作中的文化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文化的不同导致各国之间价值观、审美观、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和行为意识等均有所不同,但这些不同之处如果缺乏充分的理解和准确的翻译,那么会给双方的商务活动带来一定的阻碍,甚至导致活动的失败。因此,商务活动管理人员应积极了解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在熟练掌握对应国家的文化差异的情况下,游刃有余地M行国际商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卫春丽.日语口语翻译的相关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9):139-140.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商务谈判;影响;策略
1.前言
近些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国际贸易的发展规模也随之逐渐增大,国际间贸易往来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使得各个国家间商务谈判可能性得以大幅度提高。作为国际贸易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际商务谈判不但涉及到经济领域,并且还需要对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意义以及文化内涵加以充分了解,要熟练的掌握国家之间的文化组成和谈判技巧,熟悉各国的语言特色与风土人情,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商务谈判的成功实现。由此可见,研究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国家商务谈判的进行是为了获取利益,而文化差异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是否能够得到利益,文化差异影响着国际商务谈判的结果。以下从几方面分析了国家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的影响:
2.1文化伦理方面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伦理会成为谈判中的一大障碍。国际商务谈判人员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往往均有着自身的文化伦理底线,尤为关注的是获得利益的基准线不得发生抵触与自身的文化价值存在形式。简单的来说,这些文化伦理价值主要的存在形式包括功力价值、审美、道德、科学以及宗教等、对于有着浓厚宗教色彩的地区或者国家,其在制定法律制度上必须严格的按照宗教教义,而对于行为的认可,则需要看是否与国家宗教精神相符合。
2.2语言行为方面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主要的文化差异的影响体现于谈判双方所采用的语言沟通形式上。众所周知,不同民族的语言均是按照本民族的文化而不断孕育得出的,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存在,要知道国际商务谈判双方是两个不同国家的人,他们之间有着显著的文化差异存在,这便会使得谈判语言受到明显的制约。然而,语言是各个国家之间沟通交流不可或缺的一项工具,不同的国家均有着自身尤为特殊的语言文化。因此,只有有效的对不同文化差异加以掌握,才可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防止交流上的问题出现,才可以有效的确保顺利的完成谈判。
2.3价值观方面
从总体上来看,价值观差异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客观性。客观性具体指的是在国际商务谈判过程当中,谈判主体区分事物与人的程度。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地区及国家的人们均很难区分看待人与事物,尤其是东方国家。正是因为受到传统东方文化所带来的影响,特别是感情观念的影响,因而相当一部分的经济均是家族企业所掌控。而西方国家则有着较强的“客观性”,特别是美国人,他们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会区分看待人和事物,更为重视的是实质性问题;其二,平等观念。平等观念也就是在商务谈判中要始终坚持合理、公平的基本原则,保证谈判双方均能够有利可图。在此方面,英美等西方国家做的比较好,他们的平等观念相对较强,因而在国际商务谈判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实际的谈判双方利益,不管是所提出的报价还是条件,都有着较强的合理性。
3.国际商务谈判中应对文化差异的有效策略
文化差异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际商务谈判的进行,影响着国家商务谈判的效果所以,为了有效的保证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为了能够获取商务谈判的成功,那么就应当采取有效的谈判方法。以下提出了国际商务谈判中应对文化差异的有效策略:
3.1克服民族中心论,树立文化平等观
各个民族及国家均是在各自的客观条件下得以发展和形成的,他们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并不存在优劣之分。应当明确的是,跨文化沟通的主要目的是互相汲取、互相了解,不仅不可以妄自菲薄,也不可以夜郎自大,这才是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正确态度。所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必须将民族中心论克服,必须树立起文化平等观。
3.2掌握谈判技巧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不同文化下的性格特点以及行为方式便会有所差别,这就会出现谈判风格上的差异。一般在东西方谈判中,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心态和文化背景差异等,通常会被谈判人员所忽视,而正是因为受到文化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决定了谈判活动的成败。而为了将国际商务谈判的目标实现,那么就需要全面的对谈判对手的谈判风格加以掌握,真正的做到对症下药,以便于使国家商务谈判能够逐朝着有利于我方的方向逐步发展。
3.3,互相尊重
在商务活动以及国际经贸过程中,要想将跨文化沟通的目标实现,那么首先就必须真诚的对待他人,学会尊重他人。其中,尊重他人具体体现于对别人的风俗习惯、价值观、人格以及信仰等诸多文化差异予以充分的尊重,也包括对利益关系的尊重和对别人看法的尊重。往往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会持不同的看法对周边的世界,会有着自身独特的行为方式。商务谈判人员切勿以本国文化的标准来对异国文化中的行为方式进行衡量,切勿强制性的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观念加给别人,以便于实现有效的沟通,在商务合作或者经济合作中达成共识。
3.4克服沟通障碍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有时难以避免的会有僵局出现,这主要是由于在某些问题上谈判双方未达成一致,因而便争论不休,这样不但会对双方的关系带来负面性影响,而且还会导致谈判无法继续。但是,如果静下心来回想可知,双方所争论的问题并非只是一个,导致此类后果出现的原因就在于沟通障碍。沟通掌握也就是谈判双方在洽谈合作意向、交流观点及情况、交易条件等过程当中因遇到主客观原因所导致的理解障碍。因国际商务谈判是跨文化性质的一种谈判,因此,在谈判中极易出现沟通障碍,这便需要尤其注意语言的运用,但凡发现沟通障碍,那么就应当想方设法的克服,以确保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无所谓落后亦或是先进。所以,在国际商务谈判的过程中,谈判者应当树立文化平等意识,要接纳对方的文化,明确彼此的利益,有效的进行沟通,想方设法的淡化文化差异,正确的接受及认识文化差异,以此作出正确的评价,从而实现快文化谈判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李之松.国际商务谈判的文化差异[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刘卓瑛,郑平坪.国际商务谈判中应注意到的跨文化问题[J].统计与管理,2012(6).
关键词: 文化差异 英汉双语 二语习得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
1.英汉双语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从学习英语开始,由于受到文化习俗的影响,喜欢下意识地用中文思维模式翻译英文句子,因此出现了很多英文语义或语法上的错误,产生了相应的中式英语。例如:“china policy”,我们大多会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中国政策”,其实不然,它的真正含义是“对华政策”;同样,汉语成语中的“胸无点墨”也不能简单地译成“There is not a drop of ink in the chest.”,如果让外国人看到这样的翻译,他们会感到很惊讶、很迷惑,他们会给出真正地道的翻译:not learned,unlettered,illiterate;not to know how to read and write.像这样的由文化差异造成的英汉两种语言思维方式不同的例子还有很多。事实上,思维方式是在从小的成长环境中慢慢形成的,学习另一种语言就必须熟悉与了解其相应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更具本土特色,将另一种语言的精髓掌握。
2.英汉日常交际语中的差异。
近年来,中国人接触外国人的机会越来越多,由于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交谈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误会。比如:英国人碰到熟人通常用“hi”或者“hello”打招呼,较正式的打招呼可用“Good morning.”,“How do you do?”,紧接着便会进一步问候:“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其实这些问题都不是真正想了解他人的健康状况或其他私人问题,他们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表示和传达友好的方式。
在中国,人们往往习惯见面就用“你吃了吗?”来打招呼,如果在英语国家,你问他人“have you eat?”,别人会下意识地认为你在邀请吃饭,这样误会便很容易产生。中国人在路上碰到熟人打招呼,通常会问“到哪里去呢?”、“干吗去呢?”诸如之类的问题,认为这些问题是出于友善的一种打招呼用语,然而,对于外国人来说,这些问题会让他们不悦,因为在他们看来,过多的打探他人私人问题是存在不良企图的。
3.英汉双语表达方式的差异。
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有着密切联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美的语言思维方式是直线型的,他们在语篇的谋篇布局上习惯于从一般到具体,从概括到举例,从局部到整体的原则(杨志英,2010,11)。显然,我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通常用到先分后总、先因后果的写作模式,这使得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
首先,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在英语中,时、体、态、式非常清晰,而汉语则是一门注重形合的语言,它所用的代词、连词相对较少,更多地注重内涵;其次,英语多被动,而汉语多主动,虽然汉语中也有诸如“被”、“由”等词表被动,但相对于英语来说,还是非常少的,因此,英语中的很多被动句在中文中会被翻译成主动句。比如:Success is not achieved easily.它在中文里的翻译是:成功并非轻易获得的。此外,这两种语言在长短句、人称、修辞手法等方面也有很大不同。
二、文化差异对英语二语习得的具体影响
1.文化差异对英语口语学习的影响。
学习语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来交流。中国之所以学习英语,主要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需要应用英语这门国际语言进行国际交流与交际。然而,我国虽然越来越重视英语口语教学,但学生的口语相比以前大有改善,但整体情况还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中国人才能听懂的Chinglish,尽管对方可能明白你的意思,但表达起来不地道。举个简单的例子,通常在中国,我们打电话时会说:I am ××,I want to speak to ××.但在真正的英语国家,人家会说:This is××,may I speak to××.想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就必须把英语讲得地道。事实上,文化差异对英语口语的影响远不止以上这一点,还表现在词汇、句型、句式等多个方面。英语二语习得者在讲英语的时候,通常习惯用母语的思维表达,因此这就使我们表达出来的英语像逐字逐句翻译出来的,显得非常死板,同时使英语习得者在学习英语时感到困扰。
2.文化差异对英语听力的影响。
听是语言交际的重要方面,在与外界的交往中,听力水平直接影响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及工作效率。二语习得者在平时学习英语时,发现听力是一个很薄弱环节。听力材料的文化色彩越浓,理解起来难度越大。很多学生由于不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不了解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在听力过程中,虽能听懂每个词句,但对整个听力信息的理解仍然非常困难。例如:dog在中西方的意思有很大的差异,“a lucky dog”在西方就是指一个幸运的人,而中国学生听到这个词语的时候,可能就不会理解这里的dog指的是人。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了解文化差异,就无法听懂英语源语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因此,英语二语习得者要提高听力理解能力,不仅要解决语言和技巧上的障碍,增强掌握正确语音语调的意识,加强对词汇的记忆,还必须把文化差异融入到学习中,才能真正提高听力理解和语言综合能力。
3.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着重于强调文章中的语法结构和每句话的翻译,导致学生仅仅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对句子的表面理解上。其实,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英语阅读理解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平时二语习得者经常会读英美刊物,这些英美读物都属于篇章,它们不仅反映了英语国家的习俗、仪式、衣食住行和人际关系等大众文化;同时反映西方人的价值观、精神思想、生活方式等深层次文化。如果英语习得者仅靠单纯的英语词汇、句型、句法等知识去理解,则是很难深层次理解作品的内在精髓的。通常来讲,一部作品都会有其相应的文化背景,这些文化背景仅靠文字这一载体是不能完整地表达出来的。因此,在英语阅读中,了解文章背后的文化背景对英语阅读理解有积极作用。
4.文化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在中国学习英语的这几十年的历程中,通常来说,二语习得者都能写出没有严重语法错误的文章,可要把文章写得地道流利还存在很大困难。季羡林先生在《神州文化集成序》中指出:“东方重综合,西方重分析。”(王巧,2010,07)英文写作中多运用实例和数据,按形式逻辑直线推理,体现民族特征,而中文多运用具体的形状、印象和声音等传达思想和信息。比如我们中国人介绍自己名字时说:“我的名字叫洪建兴。”而在英语中,西方人则会说:“My name is JianXing Hong.”如果我们不重视文化差异的学习和思维模式的转化,则写出来的文章定会是中文式的写作。
三、克服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影响的方法
1.培养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学习文化差异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要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如果学习者的目标与态度不端正,语言学习成效就不会大。
2.博览群书,了解国家之间的文化。
利用各种可能的渠道、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电视节目、影片和课外书籍等,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以增进对语文化的了解;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英语国家的人互发E-mail,以便更快捷地了解第二语言国家的文化。在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中,加强对文化知识的运用。
参考文献:
[1]王巧.文化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影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07.
[2]奥马利.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07.
[3]杨志英.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现代交际出版社,2010,11.
[4]杨华.英汉两语文化内涵对比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04.
[5]杨德娟.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