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草莓种植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离体牙;多媒体教学;根管治疗;教学
根管治疗作为临床上一类较为治疗牙尖周病及牙髓病的主要方法,有调查研究资料显示,利用本科生首诊完成根管治疗术的患牙每6年的失败率高达44%以上。为此,在行牙体牙髓病学的临床教学中如何指导实习医生正确熟练的掌握此项技术至关重要。而传统教学教方法仅注重于理论讲解,学生在学习后被动的模仿操作,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无法确保教学质量[1]。现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我们将离体牙操作结合多媒体教学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某校10级、11级实习医生380名,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90名。对照组中男89名,女91名,年龄在23~25岁,平均年龄为(24.3±0.5)岁。观察组中男94名,女86名,年龄在22~24岁,平均年龄为(23.9 ±0.6)岁。两组实习医生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全部实习医生在课前均熟悉了解根管治疗的教学内容,对于临床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书写,做好分析与准备。
1.2.1对照组 按照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向实习医生讲解授课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后进行示范。在完成授课过程中,合理安排全部的实习医生在各自的离体牙上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带教老师则旁对操作过程进行监督与指导[2]。
1.2.2观察组 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离体牙操作相关知识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成专题讲座可见,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向医生进行讲解,并将每一部分专题中的重点及难点内容加强讲解并给予具体的演示。
1.3评价方法 观察与对比两组实习医生根管治疗效果及平均根管治疗操作时间,其中根管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如下:将总分为90分或以上评为优;将总分在75~89分之间评为良;将总分在60~74分之间评为可;将总分在60分以下评为差;以优、良之和所占比例作为优良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以P
2 结果
2.1两组实习医生根管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3.33%,组间相比差异显著(χ2=4.56,P
2.2两组实习医生平均根管操作时间对比 对照组与观察组在前牙根管治疗操作时间上无明显差异(t=1.89,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在前磨牙、磨牙根管治疗操作时间上具有显著差异(t=3.89,P
3 讨论
利用传统教学模式讲解根管治疗无法采用语言进行描述,仅通过板书及挂图作为相关解释,对于某些抽象的内容,绝大多数学生需要对其采取逐步理解后于大脑中进行拼凑,以将客观存在重现,但由于此过程较长且复杂,使得部分学生无法达到教学要求的目标[3]。而目前应用的多媒体教学通过结合视频、图像、动画及影像等多方面及时使得无法理解的内容能够充分展示出来,不但提升了教学质量,同时吸引了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极大程度的缩短了学习进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4]。口腔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绝大多数学习内容都需要学生进行临床操作,其中也包括了根管治疗。为了确保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后能够做好临床实践工作,我们将离体牙操作结合多媒体方式应用于根管治疗教学过程中[5]。通过对整个学习操作过程给予监督,加强其熟练完成由简单到复杂的治疗过程,达到使得实习医生可独立完成临床病例诊疗的目的。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3.33%,组间相比差异显著(χ2=4.56,P
参考文献:
[1]王英,王胜朝,汪平,等.牙髓病学实验教学中根管治疗模型和评价标准的构建[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7,17(07):426-427.
[2]李志丹,候铁舟,徐行.口腔内科实验教学多媒体仿真头模系统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9(08):7-8.
[3]曾首涛,徐晓阳.医学院校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4(11):15-17.
1 发展现状
1.1 栽植面积由小到大
山西省临汾草莓产业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2年临汾果树场从河北保定地区引进鸡心品种栽培,随后平川县市开始也少量引进了香玉、美珠等品种进行栽培,但一直处于零星露地草莓栽植阶段,全市草莓栽培面积仅有200~300亩。到2000年,草莓栽培面积得到较大增加,全市栽培面积8000余亩,大部分县市均有栽培,栽培品种有全明星、宝交早生、丰香、红颜、童子1号、甜查理、卡麦罗莎等,此后,逐年较大面积发展,到2011年底,全市草莓面积达到1.813万亩。
1.2 生产模式由单一变多样
目前,临汾草莓生产已由过去单一的露地栽培模式变为以露地覆膜栽培为主、塑料大棚和日光节能温室栽培并重的多种栽培模式,如霍州市在大张镇靳壁村建设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79个,在大张镇下乐平镇建设塑料大棚20个,在西张垣建设日光节能温室290个,全钢架无支柱温室11个,设施栽培面积570余亩。襄汾县在新城镇沙女村建设了5个日光节能温室草莓采摘园。一般设施栽培草莓每棚可产1500~2500千克,好的产2500~3000千克,2011年草莓上市早,每棚产值2.8万~3.2万元。在露地覆膜栽培中,也由单纯栽植草莓变为与瓜菜套作的模式。如襄汾县景毛乡草莓和西瓜套种,每亩草莓收入7000余元,西瓜收入2000余元,比单一栽培草莓提高经济效益30%左右。尧都区乔李镇发展600亩露地草莓,并与药材、蔬菜进行套种。
1.3 栽培技术从土到新
过去,由于本市草莓生产处于零星栽培状态,在栽培管理上基本上是粗放管理、土法管理,产量一直较低。采用设施栽培草莓生产后,一些县市果业部门开始重视草莓新技术的推广,举办培训班为果农传授草莓育苗、种植、防病治虫、土壤消毒等技术,培养了一批吃苦耐劳、肯钻肯学的农民技术员,逐步掌握了大棚草莓科学管理、莓果瓜菜套种等科学技术,积累了草莓生产高产高效经验。
1.4 草莓市场从无到有
目前,临汾生产的草莓,80%的就地消化,20%的远销周边地市及省城太原。就地消化的草莓已由农民自产自销变为市场化批发销售,在尧都、侯马、霍州等农贸市场已有专门的草莓批发零售区域。
2 存在问题
2.1 栽培面积小,技术推广普及率低
临汾市草莓产业发展起步迟,主要集中在平川县市,到2011年底全市草莓栽培才1.813万亩,仅占全市水果栽植面积的1.06%。草莓生产上主栽品种仅3~5个,不能满足市场对品种多样性的需求。由于面积小,果业部门不重视推广新品种配套技术和不同作型技术规程,使新品种、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普及率低。
2.2 单个种植,产品质量体系不健全
本市的草莓生产除少量“农超对接”的草莓基地外,大部分是一家一户种植,独立经营,缺乏种植管理技术,管理不到位,凭经验和感觉施肥、浇水、打药等管理,只片面追求产量,忽视果品质量,草莓质量难以保证。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滞后,绝大部分草莓用于鲜销,以统装混销为主,很少进行分级商品化处理。
2.3 基础设施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除近2年新建的大棚、节能日光温室外,多数草莓种植户仍对大棚设施投入不足,大棚设施简陋,结构不尽合理,没有滴灌设备、加温设备和补光条件,经不起大风和雪压,一遇到连阴天气,风险很大,产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2.4 苗木质量差,植株生长势弱
草莓栽植多采用2年一栽,或3年一栽制,单位面积用苗量大,从外地调苗成本高,种植户采用自繁自育种苗,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保障,原种苗经多次繁育后种性退化,造成苗木质量参差不齐,达不到优质苗标准,导致植株生长势弱,结果能力差,果个小,畸形果多,品质差,产量低,抗逆性差,病虫害逐年加重。
2.5 施肥量不足,不重视有机肥的施入
大部分草莓种植户有机肥施入量不足,特别是多年种植的草莓园,有机肥施入量更少,更谈不上配方施肥。再加上多年的重茬种植,养分失衡,毒素积累,导致病虫害多发,果实质量变差等。
3 对发展草莓的建议
3.1 扩大栽培面积,生产无公害草莓
在草莓生产发展中,建议果业部门要像发展苹果生产一样,发展草莓生产,有目的地进行区域化和规模化草莓生产建设,应选生态条件好,远离污染源,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地块建园,通过政府推动,快速扩大草莓栽培面积,生产无公害、绿色果品。
3.2 引进新优品种和推广应用新技术
引进草莓新优品种,扩大草莓新优品种生产规模,提升产业档次。在尧都区、霍州市、侯马市、曲沃县各建立100亩草莓精品基地,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进行栽培和管理,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大力推广草莓脱毒苗应用技术,草莓连作土壤消毒处理技术,节水、滴灌技术,放养蜜蜂技术,增施有机肥和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植物、矿物、性诱剂、熏蒸和烟雾剂等无公害农药防治病虫害技术。研究节能型保护设施和保护地环境调节等技术。
3.3 大力发展设施栽培
草莓种植户在以露地栽培为基础的条件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栽培,如小拱棚、大棚、日光温室栽培。通过设施栽培来提高或延后果品上市期,保证草莓周年供应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达到丰产、质优、高效。
3.4 建立健全草莓无病毒种苗繁育体系
为提高苗木质量,保证果品质量安全,尽快建立健全草莓无病毒种苗繁育体系,采用组织培养脱毒育苗技术开展无病毒苗生产,推广无毒种苗,并采用专圃扩繁,从源头上解决草莓苗的随意留种、引种问题,促进草莓产业健康、持续、稳步发展。
3.5 优化草莓土壤条件
草莓保护地栽培保护设施固定,很容易产生连作障碍问题。生产中应大力推广增施无害化处理的优质有机肥、日光温室消毒、秸秆生物反应堆和植物疫苗等技术,及时优化草莓土壤条件,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病虫害,提高抗重茬能力。采收结束后,应及时接膜淋雨清除草莓植株,轮作其他作物,避免加重连作障碍。
3.6 创新生产模式,应用多种轮作模式
开展“苹果园间作草莓”、“日光温室葡萄与草莓轮作”、“草莓套种西红柿”、“草莓套种青椒”、“草莓套种西瓜”等模式,如日光温室葡萄与草莓轮作栽培模式,草莓元旦、春节上市,葡萄7月份上市,使土地、能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发挥最佳效益,增加草莓种植户收入。
3.7 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型草莓园
发展草莓休闲采摘、草莓观赏盆景、草莓农家乐等旅游方式,通过发展休闲观光草莓园,不仅对全市草莓产业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还能提升临汾市的旅游休闲和消费档次。全市拟在尧都区、侯马市、霍州市等郊区建立3座观光型果园,与尧庙、晋都、陶唐峪等相近旅游景点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果园生态旅游的新路子。
3.8 注重开拓草莓市场
草莓适应性较强,在满城县20世纪30年代已少量种植,1956年开始大量栽种。之后发展到保定市郊及市属各县,但满城县最多。其种植面积、总产量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居第一位。1986年,满城县被农业部确定为草莓基地县,到1998年,种植面积达7万余亩,总产量达8.0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55亿元。出口草莓深加工产品2000吨,创外汇120万美元,成为满城县农业的特色支柱产业。此表可以看出,满城县草莓种植规模不断扩大,1996年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考察满城草莓种植,草莓种植获得进一步推广。1999年收获面积56100亩,占当年全国草莓总面积的10%左右,成为全国草莓主产区之一。种植呈现基地规模化,形成以山前平原为中心,辐射全县的草莓生产基地。随着满城草莓种植规模的扩大,草莓产业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实现了生产基地、专业市场、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协会的一条龙式产业链条。草莓销售覆盖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大中城市和东北三省,市场占有率30%以上,销售收入3.9亿元,仅草莓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670元,已成为立县富民的支柱产业。全县共有草莓深加工企业20家,年加工能力5万吨,草莓酒、草莓酱、速冻草莓、草莓罐头等产品已打入欧洲、东南亚、非洲市场,其中“壮”牌草莓酒被评为河北省贵宾果酒,“明花”牌草莓酱曾获轻工部博览会银质奖。从世界草莓消费的需求趋势看,草莓加工产品的需求缺口主要凸显在欧、美洲及东南亚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程度高,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大,但因农业劳动力缺乏、昂贵,草莓生产和加工成本偏高,生产和加工量明显不足,在草莓加工产品的价格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而其对草莓浓缩果汁和速冻草莓的需求却不断增加,这就给满城县的草莓加工生产基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满城县磨盘柿的种植与产业化
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满城县是磨盘柿集中产区,栽培历史悠久,2001年被国家林业部命名的“中国磨盘柿之乡”,其磨盘柿以“个大、汁浓、味美”享誉海内外。满城县磨盘柿栽培遍布神星、石井、坨南等5个山区乡镇,集中在神星和石井两个乡镇,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全县现有磨盘柿栽培面积9万余亩,年产量6000万公斤,年产值9000多万元,建有果品专业市场30多个,主要销往俄罗斯及我国东北、西北各省市和上海、深圳等城市,销售收入15000万元,占人均总收入的37%。满城县磨盘柿先后获得河北省优质果品奖、全国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银奖、连续5年被认定为北方农副产品暨农业技术交易会名优农产品等一系列荣誉。在产业化方面,由于磨盘柿去涩工艺复杂,深加工产业链条延伸困难,一直停留在鲜品销售和民间柿饼等简单加工层面。2011年满城县柿柿红食品有限公司成功建立起河北省第一家磨盘柿柿醋生产项目。磨盘柿原汁醋酸度4.5度,富含10多种矿物质,顺利通过了“QS”国家食品安全认证,以期在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满城县凭借磨盘柿资源优势,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方面进行了尝试。开辟了中国第一条生态旅柿子沟,举办了“中国磨盘柿之乡--金秋红叶柿子节”。“柿子节”中开展了“柿子王”拍卖会、经贸洽谈会、农民诗会、柿子采摘等活动,在全县组织开展了“柿树王”、“柿子王”评比活动。
三、满城县特色农业产业化遇到的问题
云南保山隆阳区坝区属于西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海拔1 500~
1 700 m,年均降雨量 961.7 mm,全年无霜期280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5.5℃,秋冬季气温在15~2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秋冬季节通过温室效应调控可将温度调至15~28℃,并且种植区具有土壤酸碱度适中、土壤肥沃、污染轻、水源充足等特点,具有适宜种植草莓的优良生态条件。
保山坝区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的草莓种植,只有少数农民种植草莓,其中板桥镇邢家湾的一户草莓典型种植户,种植草莓已有十多年,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并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种植面积达3 668.5 m2,667 m2产量1 800~
2 000 kg,均价约为30元/kg,667 m2收入5.4万~6.0万元,年总纯收入30多万元,此典型户多年栽培技术经验很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现总结如下。
1 种植生态环境要求
要求气温适宜,15~25℃为好,避免在30℃以上或5℃以下,并且要求环境无污染、灌水充足、土壤肥沃、光照和空气质量好、土壤呈中性或微酸性,即pH值以5.5~6.5为宜。
2 选择良种
建议选用春香、丰香、吐德拉、红颜、章姬、达赛莱克特等优良品种,主要表现为味道酸甜适中、浓香、耐贮运、抗病性强、早熟、休眠期短等。草莓自花结实能力强,如在栽培过程中搭配间种1~2个其他品种进行授粉,可实现异花授粉优化品种性状的目的,能提高产品产量、品质和商品性。
3 种苗准备
一般可引购优良种苗定植,或者农户直接在田里留母株繁殖幼苗定植,即3p4月在田间留下优良母株进行管理,至7~8月将母株发出的新幼苗切离母株假植到苗床。至9月左右再将培养的壮苗定植到大田,通常每667 m2留母株650~850株,繁殖幼苗3.5万~4.2万株。
4 定植及田间管理
⒋1 整地作畦
定植前翻耕晒田,在畦面挖沟,每667 m2施入腐熟圈肥3 000~4 000 kg、三元复合肥40 kg、过磷酸钙25 kg作基肥,施肥后翻耕30 cm左右作畦,畦宽60 cm,高20~25 cm,沟宽40 cm左右。
4.2 定植时间、密度
结合市场需求和当地气候在春节前大量上市,定植时间一般安排在8月至9月上旬为宜。
每畦栽2行,采用三角形栽植,株行距以20 cm×30 cm左右,每667 m2定植8 000~11 000株。定植前要摘除老叶、病叶及匍匐茎,定植时使弓背朝畦外,栽植深度以把根埋没为宜,做到“浅不漏根,深不压心”。
4.3 大棚内的温湿度管理
一般定植后,外界夜间温度降至9~10℃时,注意覆膜、扣棚保温和调温管理。花芽分化期对温湿度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白天温度控制在25~27℃,夜温控制在15~17℃,最高温度不超过30℃,最低温度不低于7℃,棚内湿度控制在60%~70%,温度过高过低都不利于授粉受精;开花期,白天温度控制在21~25℃,夜间温度12~15℃;进入果实膨大期,白天温度控制在20~25℃,夜间温度10~15℃,最低不低于9℃,棚内湿度控制在60%~80%为宜。
4.4 定植后的肥水管理
定植后,每隔2~3天浇水,并每667 m2施5 kg尿素作活棵肥;栽后半个月左右,长出新叶,保留5~6片壮叶,摘除老叶、枯叶;在现蕾和初花期,分别追施三元复合肥10~15 kg;可根据需水情况,适当灌水,让土壤保持湿润,第1批果采摘后,用0.3%磷酸二氢钾+0.2%尿素液叶面喷施2~3次,选择早晚喷施;结果期可根据植株长势,酌情进行肥水增补管理。
4.5 植株管理
一般除主芽外,保留2~3个侧芽,多余侧芽摘除,病虫叶、老叶和匍匐茎要随时摘掉。花期采取疏花疏果措施,最终第1花穗保留12个果左右,第2花穗保留7个果左右,将弱花、小花、病果、畸形果疏掉;花期注意辅助授粉,可在室内放蜂授粉和人工辅助授粉,人工辅助授粉时可用毛笔蘸花粉,将花粉涂抹在开放的花中心柱头上。
5 病虫害防治
温室内草莓常发生的病害主要有灰霉病、白粉病、枯萎病、炭疽病等,虫害主要为蚜虫和红蜘蛛等。防治时主要采取绿色防控和无公害标准栽培措施,“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预防为先,综合防治”的原则进行。采用药剂防治时,灰霉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喷雾防治,白粉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1 000倍液喷雾防治,枯萎病可用植物源杀菌剂青枯立克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喷雾防治,炭疽病可用代森锰锌、炭疽福美、农抗120、咪鲜胺等药剂防治,根部病害可用乙膦・锰锌防治。
蚜虫可用吡虫啉喷雾,红蜘蛛用苦参碱全田喷雾,或用速杀威+印楝素等生物农药喷雾防治。还可结合使用烟熏剂防治病虫害,采用黄板诱杀蚜虫和白粉虱,关键做到加强管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并且应注意花期避免喷洒农药,以防止畸形果的发生。
在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设施蔬菜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内,建有5个草莓塑料大棚,共占地6亩,每个棚长103米、宽8米。每个大棚内种植草莓8行,平均行距43厘米,株距16厘米,亩栽植草莓9400株。草莓苗以每株0.7元的价格从眉县购进,2012年8月定植,高垄栽培,草莓品种为红颜、章姬。据反映,该示范园的草莓存在只开花不结果实,或所结果实为畸形的问题。今年3月份,区农技中心组织技术人员经过实地详细调查,找出了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现总结如下:
一、导致“花而不实”的主要原因
1. 种植不规范 ①大棚长度过长,不利于通风。②起垄偏低,垄面太窄。示范园垄高只有20厘米,垄面宽仅30厘米左右。③大棚内无授粉昆虫。大棚栽培改变了原来的田间气候条件,阻断了昆虫传播媒介,因此草莓授粉受精不良现象较多,导致落花落果、畸形果多。④大多数花序朝垄面生长。由于草莓的茎成弓形,花序从弓背处离心长出,该示范园在栽植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大多数花序朝垄面生长,受茂盛叶子的遮蔽,采光极为不利,造成“花而不实”。
2. 施肥不科学 底肥施用不足,施肥配比不当,优质有机肥几乎没有施用。
3. 病虫害发生严重 由于棚内采取大水漫灌,湿度较大,导致疫病、蚜虫等病虫害发生较重。
二、防治措施
1. 规范种植 ①一般来说,大棚长度以40~50米比较合理。②适宜的起垄高度应为40厘米,垄面宽40~50厘米。③加大通风量。选择晴天上午10时后、下午5时前放风,腰风必须要放,以促进草莓授粉受精。还要放蜂辅助授粉,每个大棚配备1~2箱蜜蜂,提高昆虫授粉能力。④定植草莓时,弓背应朝垄外侧,这样花序向垄外侧生长,一方面利于花序采光通风,另一方面有利于成熟果实采摘。
2. 科学合理施肥 大棚草莓生长期长,必须施用持效期长、养分全面的优质农家肥做底肥,如牛粪、猪粪、鸡粪等,推荐施用油渣等饼肥。追肥尽量用中氮、低磷、高钾复合肥。亩追施尿素15千克、硫酸钾10千克,随水冲施,或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0.3%硼肥。
3. 及时防治病虫害 大棚内不要大水漫灌,采用膜下暗灌,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虫害发生。蚜虫用黄板诱杀,或用2%阿维菌素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00倍液防治。疫病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白粉病用25%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防治。
关键词:草莓;立体栽培;无土栽培
中图分类号:S3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1039
草莓(Fragaria spp.)为蔷薇科(Rosaceae)草莓属(Fragaria)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在园艺学分类中将其归为浆果类[1]。草莓果实风味独特且营养价值丰富,即可鲜食又可用于加工,深受消费者喜爱,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均有较大面积的种植。草莓多采用露地或O施内(如大棚等)地面起垄栽培,在同一块土地连续种植草莓造成了重茬问题和土传病虫害大量发生,严重影响了草莓的产量和品质。另外,传统的草莓地面栽培需要大量的人工且操作繁琐、劳动强度大,在劳动力日益缺乏的情况下,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制约了草莓种植产业的发展,立体栽培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则能解决了这些问题。草莓立体栽培最早开始于日本、美国、荷兰、西班牙等发达国家[2],我国北京、江浙地区近年来也有所采用。立体栽培也可称为垂直栽培,是一种在尽量不影响地面栽培的前提下,通过竖立起来的栽培柱、栽培架或其他形式作为植物生长载体,并充分利用温室空间和太阳能的无土栽培方式[3]。
1 立体栽培的优势
1.1 节约土地、提高空间利用率
传统草莓种植模式的栽植密度为12~15万株/hm2,平均产量4.5万kg/hm2;立体无土栽培模式,种植密度为30~45万株/hm2,平均产量18万kg/hm2,相对传统模式单位面积栽培量和产量均有极大的提高[4]。又因立体栽培是采用营养基质的无土栽培技术,所以,基本不受土壤条件限制,在荒滩、荒坡和水泥地等不适合种植的地方也可栽植,这就极大地扩大了草莓可种植范围,同时也减少了和粮食作物争地的问题。
1.2 减轻连作障碍、减少土传病虫害
传统草莓栽培通常是在一块土地上多年连续种植,这样极易引发连作障碍,为了同地块连续种植可进行轮作和土壤消毒处理,但是,轮作若因季节安排不当很容易影响生产,采用氯化苦等药物进行土壤熏蒸的方法则会造成环境污染。采用立体无土栽培,则可自由选配营养基质,并且根据草莓的生理特点和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调控营养液浓度,调控温、湿度等生长环境,使得草莓生长发育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还能有效降低因连年种植导致的草莓根腐病、枯萎病、白粉病、螨类等病虫害的发生[5]。
1.3 节省人力、便于操作管理
传统草莓生产,种植之前需要进行整地、作畦,在育苗、小苗定植、疏花疏果、采摘果实等时期都需要工人弯腰作业,劳动强度很大,就我国当前农业人口趋向老龄化发展趋势来看,将会出现“用工荒”的难题。而采用立体基质栽培,可省略翻地、整地等步骤,种植管理者站式作业,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强度;并且,栽培果实悬空,果实外观更整洁、美观,销售价格必将提高;又因便于采摘且具有更好的观赏性,更适合草莓采摘观光农业的发展。
2 立体栽培的常见类型
2.1 柱状模式
柱状栽培是将栽培钵和营养盒固定在成型立柱上的一种立体栽培模式。柱状栽培最大特点是水肥可直接用于根部,减少肥料流失,肥料利用率得到提高,又因各栽培立柱间相互独立,也减少了病虫害的传播。但是,为了使植物生长整齐,需要每隔3~4d转动1次栽培柱。
2.2 管道栽培模式
草莓管道栽培就是利用管道作为栽培载体,让栽培营养液在管道内循环流动的一种栽培模式。管道材质多为PVC管(直径约20cm左右)[6],也有采用竹质材料的[7],将按一定距离打好孔的管道安置于特定的立架上,将营养液从孔洞注入并在管道中流动。此栽培模式观赏性强,但不适合应用到大面积栽培生产中。
2.3 墙体栽培模式
墙体栽培技术是一种利用特定的栽培设备附着在日光温室等建筑物的墙体上或支架上的一种栽培方式,这种立体栽培模式可以有效地利用空间,充分利用太阳光,有利于植株生长和果实品质的提高[8]。
2.4 架式栽培模式
通过水培、基质培等方式,将草莓至于高架培床上进行的一种草莓立体栽培模式,是属于架式栽培方式的一种,高架栽培床模式种植草莓投入较高,但产出相对也很高,果实品质优良,适合规模化生产和观光农业园。此立体栽培模式在日本发展较为迅速,欧美一些国家也有开发和应用[9]。
3 立体栽培关键技术
3.1 适宜品种选择
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立体栽培的草莓品种,总体选择原则为:休眠期浅或不易休眠、花芽分化早、结果能力强、果实品质好、高产的品种。在定植前,植株的选择也尤为重要,要选择根系发达、秧苗粗壮的无病毒植株进行栽培。
3.2 栽培基质的选择
良好的栽培基质应具备保水力强、通气性好,不易分解和腐烂变性,价格便宜、取材方便,安全性好,对环境污染小等特点。一般多采用玉米秸秆、椰树纤维、树皮、刨花、泥炭等有机质为主要材料,并配以珍珠岩、蛭石、陶粒等无机质材料[10]。基质在使用前一定要进行严格地消毒处理。
3.3 肥水管理
定植后到缓苗铺地膜前2~3d滴灌1次,扣地膜后根据设施内的内温度、天气情况及植株不同生长期而定。定植成活后,可通过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施入草莓专用冲施肥,每15d施入1次即可。结果期可适量喷施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和钙肥),大概2周1次即可。花期要适当控制水分,果实膨大期需水量多。
3.4 温湿度管理
草莓各个生长期所需温度不同,一般生长初期温度为8~10℃,最高达到12~14℃,花期一般控温在12~14℃,当设施内的温度达到20℃以上时,必须进行通风,可以通过加温设备来进行温度调控;在寒冷地区设施场所的冬季保温很重要,需要在设施外部加盖防寒被提高防风保暖效果。设施内进行滴灌时要控制好水量,防止多余水分渗出到地面,土壤含水量要经常保持在70%~80%,可通过在设施外安装围裙,使水蒸气顺着棚膜流到围裙外来降低棚室内湿度,同时要注意结合通风,有效控制设施内的湿度,减少病虫害发生。
3.5 病虫害防治
在定植前,设施内要喷洒杀菌、杀虫剂进行消毒,同时一定要选无病、健壮的苗木;植株生长期间,要及时摘除病、残叶和病果集中销毁,保持设施内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在农药的选择上,选用安全、低毒、高效或生物农药,也可进行生物防治,如释放有益昆虫,即可减少农药使用还可在花期o助授粉从而减少草莓畸形果的产生。
4 结论
草莓的立体化栽培技术具有高效利用空间、节约土地、减少土传病虫害,省时、省工的特点将会被广泛应用到我国大面积草莓种植业中。但是,无土栽培基质和立体栽培装置成本过高则限制了草莓立体化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所以,开发成本较低、制作简单的草莓立体栽培装置和可循环利用的立体栽培基质,引进和培育更多适宜立体栽培的草莓品种已经成为了我国草莓研究相关科研人员首要待解决问题。
相关农业科研院所还应不定期地举行草莓立体栽培技术培训班,使农民掌握正确的草莓立体栽培技术信息和具体操作方法,并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长期为农民提供相关技术咨询支持,使草莓立体化栽培技术在我国更广泛区域能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形成草莓规模化生产。
参考文献
[1]华南农业大学.果树学栽培各论(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53-256.
[2]沈建生,林贤锐,王艳俏.日本高设草莓主要模式及栽培关键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10,39(6):74-77.
[3]邢文鑫,赵永志,曲明山,等.草莓立体栽培概况[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7):4-7.
[4]张有全.大棚草莓立体袋式栽培[J].山西农业,2003(7):17-18.
[5]张志宏,高秀岩,杜国栋,等.草莓生产的发展趋势--省力化栽培[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101-103.
[6]赵根,陈银华.草莓的管道化栽培技术[J].农业新技术, 2005(4):14-15.
[7]赵永志,曲明山,宋卫堂,等.一种家用竹质管道式水培装置.中国专利:CN201878601[U],2011-06-29.
[8]张志宏.图说棚室草莓高效栽培关键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13-14.
[9]沈建生,林贤锐,王艳俏.日本高设草莓主要栽培模式及栽培关键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10(36):74-77.
――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篱笆那边》
被誉为“水果皇后”的草莓以鲜嫩诱人的外形、清爽的气味和甜美的口感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当“周末去郊区采草莓”成为越来越多都市人的休闲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风味浓郁的鲜食浆果的食用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标准化生产”,成为草莓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果形端正、饱满,果面光泽亮丽,果肉质地细腻,口感纯正、香味浓郁,果实硬度较大,耐贮运,果实着色度≥90%,大果型品种单果重≥25克,中小果型单果重≥20克――想要做一枚合格的“昌平草莓”,必须达到这些近乎苛刻的“硬标准”。北京市昌平区真顺村仕芳农家乐观光采摘园的种植户张仕芳告诉记者,在今年果品礼盒需求量整体下滑的大环境下,她家的草莓一直保持着不低于120元/千克的价格:“哪里来得及装盒?每天接待的采摘游客就把地里的鲜果‘包圆儿’了。”
在北京市昌平区,一栋栽培面积为400平方米的日光温室草莓,每年能给果农带来2.5万~3万元的收入,经营好的甚至能收入五六万元,草莓已经成为昌平乃至北京市郊各区县效益最好的特色种植业之一。
昌平的草莓卖得贵,但是贵得有道理。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崇旺告诉记者,昌平的草莓产业已建立起一整套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日光温室的建设标准、土壤的持续改良、农药肥料的规范使用,乃至包装销售,都有严格细致、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及规范。
1 产地有标准:北纬40°的草莓生长黄金带
昌平草莓的风味独特得益于当地特殊的产地环境。昌平地处北纬40°的国际公认“草莓生产黄金带”,燕山和太行山在昌平境内蜿蜒成百里山前暖带,显著的昼夜温差有利于草莓糖分的积聚和风味的形成。当地微酸性的沙质土壤和燕山麦饭石中渗透而下的纯净水源给草莓生长提供了优良的水土资源,2010年“昌平草莓”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仅仅天时地利还不够。为了使种植草莓的土壤条件达到“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在15克/千克”的标准,昌平的果农都掌握了一套改良土壤的操作规范。
43岁的宋俊次种植草莓已有七八个年头,每年5月份草莓的生长季告一段落,宋俊次一家便要开始一场“攻坚战”。在十几个大棚里种上玉米,一个月后,将齐膝的秸秆打碎,把鸡粪和蚯蚓粪配比好的农家肥连同玉米秸秆一起施入土壤,深翻,灌水,再将灌透水的土壤覆膜扣棚进行“闷棚”。
土壤在7、8月份的烈日下升温到70℃,40天的“闷棚”之后,土壤中的病虫害被高温消除在萌芽状态,各种有机肥也都充分腐熟,这样健康肥厚的土壤孕育出的草莓自然芳香馥郁,味道醇厚。说起这“闷棚”的技术,宋俊次可是毫不含糊,农家肥要如何配比,灌水要达到多少深度全有讲究:“不能舍不得人工和物力,如果舍不得用水,灌水深度不够,土里的病虫害一准儿灭不干净。”
2 管理有标准:秧苗长得壮,不生病,化肥农药自然没有用武之地
在辛庄村魏国来的草莓大棚里,已经快70岁的魏国来老两口正忙着给草莓疏果、劈杈。拇指大的草莓青果,瞅准了,毫不吝惜地揪下来,扔到一边儿成了沤农家肥的原材料。
“这些都不要了?”
“不要了!果子太多,长不开!”边干活,魏老汉边给记者比划:“匍匐茎、花穗顶上的花都是没用的,还有多余的果子也要及时清理。多余的茎叶少了,病虫自然就少,透光透气效果好,这样长出的草莓才个大味甜!”
几年前魏老汉还是开出租的司机,种草莓是他想都没想过的事。2012年世界草莓大会在昌平举办,区里鼓励老百姓发展草莓标准化生产,棚里装滴灌设备、安卷帘机,还有买种苗、有机肥,政府样样给补贴。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和昌平区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员一次次在田间开展草莓种植大讲堂的活动,魏老汉老两口从草莓种植的“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今年年初还作为草莓骨干农民参加了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的赴台考察学习。“草莓就是咱的孩子,你对它好,它才能长好,才有回报咱的一天。”
兴寿镇鑫城缘果品专业合作社是一家拥有300多家社员的合作社,理事长崔维国有这样一条管理思路――想给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得先培育有安全生产理念的生产者,“昌平草莓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一套规范化的流程来规范农户的种植行为,我们合作社的果农已经成为有着标准化生产理念,严格按照规程从事‘甜蜜事业’的生产者。”
随便走进鑫城缘果品专业合作社的一个草莓大棚,都会看到大棚里挂着温度计和湿度计。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推广研究员宗静告诉记者,草莓各个生长阶段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十分严格,开花时白天温度要控制在22~25℃,夜间是8~10℃,到了果实生长期温度要略降,白天最低温不低于20℃,夜间不低于5℃就可以了。遇到前一段时间的连续雾霾天气,大棚里就要用电灯进行补光,维持植株的生长态势。“我们支持农户采用透光度好、具有防雾效果的棚膜和保温效果好、有效防雨的棉被,达到标准的生产资料才能给草莓提供标准的生长环境。”
崔维国告诉记者,在他们合作社基地里,草莓“喝水”都很有讲究。灌水时间以9―10点为好。而且水温不宜太低,在寒冷的冬天里,水抽上来后要先在水窖“缓一缓”,温度升上来了,才敢让草莓“喝”。“日常管理到位,草莓秧苗就长得壮,不生病,化肥农药自然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3 防控标准更严苛:百万捕食螨基地上岗灭虫
在昌平区小汤山镇的草莓立体栽培架上,一个个透明的小药罐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宗静告诉记者,这些小药罐里装的,是一种能够防治红蜘蛛的捕食螨。年前,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联合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将新引进的一百万头捕食螨施放到小汤山镇、崔村镇和兴寿镇的草莓种植基地。捕食螨能防治红蜘蛛,对草莓、益虫、人畜无害,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针对红蜘蛛施放捕食螨,针对白粉虱施放丽蚜小蜂,针对白粉病进行短时间闷棚,各种生物防治技术令病虫害不得不偃旗息鼓。这种绿色物防治技术,已经在全区推广开来。
在农户大棚间调查的过程中,宗静细心地提醒一户农户在大棚通风口上加盖防虫网。虽然通风口只有一米宽,宗静却说一点也不能大意。在北京市的草莓生产技术规程中,物理防治是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方式。在草莓的沟畦之间悬挂黄板诱杀白粉虱和蚜虫,在棚室的防风口处设置防虫网、悬挂银灰色地膜条都是将害虫抵御于“国门之外”的有效方式。王崇旺在田间调研时常叮嘱种植户,最好的灭虫是不见虫,把发生病虫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不需农药灭虫,自然也就没有农残问题了。
一位来自北京城区的王先生总喜欢带着孩子到昌平来采摘,一来是可以吃到新鲜可口的草莓,二来可以给孩子上一堂生动的“生物课”。“孩子看到蜜蜂在花蕊上采蜜,还有各种不知名的小昆虫,甭提多高兴了。”不光是孩子,连王先生自己都觉得现代农业真的蕴含了太多的科技元素,自己受益匪浅:“大棚里挂着二氧化碳气体施肥袋帮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还有施放药物的恒温熏蒸器,‘农民’可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了。”
声音
昌平果农:
育苗亟需标准化
虽然昌平的草莓产业发展的红红火火,可农户们也有犯愁的事儿。果农魏国来去年从房山某公司购买了几百株草莓种苗,却染上了炭疽病,成活率相当低。赔钱事小,耽误了一季的草莓种植事大。
怎样才能购买到脱毒种苗,是昌平果农目前最头疼的事情。果农张仕芳的办法是“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每年都要购买不同公司的种苗,“就算买到了劣质种苗,也不至于损失太严重。”
据了解,从2008年开始,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就开始了草莓避雨育苗和基质育苗技术的研究,开发了塑料大棚营养钵育苗、高架网槽式育苗和现代化温室工厂化育苗等先进技术。但是种苗的供应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许多果农苦于买不到优质种苗而自己进行育苗,效果并不理想。
果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销售还盼大平台
论文摘要 从品种选择、繁殖、整畦施肥与适时移栽、田间管理、病虫鼠害防治、适时采收等方面介绍草莓小拱棚栽培技术,从而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草莓是蔷薇科草莓属的多年生植物。草莓露地栽培易发病,不仅不利于无公害生产,且对产量、品质影响较大。为了提高产量和品质,滨海县蔡桥镇农技站多年来进行地膜覆盖栽培试验,产量可达39t/hm2,比普通栽培产量提高22%~28%。现将小拱棚栽培草莓技术介绍如下。
1品种选择
选择具有丰产、抗病、质优、适合于本地区栽培的品种,主要有丰香、鬼怒甘、春香和女峰、鸡心、新明星、巨早、五月香、明宝等。选苗应选母本圃而不用生产圃的苗。
2繁殖
采用匍匐茎繁殖,选用品种纯正、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母株。4月中下旬摘除母株上的老叶、病叶和花茎,带土移植到土壤肥沃、没有种植过蔷薇科作物的地上,株行距80cm×100cm,约种1.5万株/hm2。
3整畦施肥,适时移栽
选择排灌方便的壤土或砂壤土的地块,施厩肥75t/hm2或鸡粪肥30t/hm2、过磷酸钙1 500kg/hm2、石灰1 500kg/hm2作基肥。按畦宽50~60cm、畦高15~20cm、沟宽20cm整畦。草莓移栽前用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喷雾1次,带药移栽。整畦后,种植穴及周围土壤用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喷浇消毒。合理密植,株距为25cm、行距为25cm双行种植,种植6.75~7.50万株/hm2。单株有4~6片叶的分蘖苗在花芽分化的基础上尽快移植,定植时间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
4田间管理
4.1适时覆膜保温
种植15d后,用幅宽1.2m的黑色地膜覆盖;初果时(约种植30d后),搭棚覆膜保温,冬季可通过掀开畦两头的塑料薄膜来控制棚内温度。
4.2肥水管理
草莓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要进行4次追肥,可确保收成4档果。第1次为催苗肥,在定植后2~3d施,以氮肥为主;第2次为催果肥,在开花前施用含硫的三元复合肥150~180 kg/hm2;第3次在第1、第2档果采收后进行,施用复合肥150~180kg/hm2;第4次在第3档果采收后进行,施用复合肥120~150kg/hm2。在草莓定植后至现蕾前,可沟灌水,后掀膜通风;现蕾至开花前,一般不必灌水;开花期以后,土壤的含水量不能低于土壤最大持水量的70%;果实膨大期,土壤中的含水量不低于最大持水量的60%。春季多雨,应注意排水。
4.3植株整理
每株以保留2~3个花枝为宜,并保留12~15片健壮叶,及时摘除老叶和病叶,各档花保留9~13朵。各档花序在果实快采收时,应及时摘除,以刺激新花序抽生。
5病虫鼠害防治
病毒病是危害草莓生产的重要病害。目前世界各地已报道的草莓病毒及其类似病害有25种。草莓病毒是以蚜虫、线虫为主要传播媒体,危害面广。病毒病的防治方法:①培育和栽培无病毒秧苗。培育无病毒母株,栽培无病毒苗木,实行严格的隔离制度是防治病毒病的根本措施。无病毒苗在生产中要2~3年更新1次,在病毒侵染率高的地区及大棚、日光温室草莓园每年都要更新。为了防止栽培的无病毒苗被蚜虫传病毒侵染,无病毒苗的栽植区应离老草莓园2km以外。②病毒检疫。在引种时,要严格进行检疫,提高检测手段和技术,实施引种隔离检验制度。③防止蚜虫传播。蚜虫是传播病毒的主要媒介,蚜虫的活动高峰为5~6月,在这个时期喷药,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可显著地减少草莓病毒病的发病株率。也可利用蚜虫回避银色反射光的特点,用银色聚乙烯薄膜覆盖母株防治蚜虫。④及时进行轮作和倒茬,尽量避免在同一块地上多年连作草莓。⑤加强田间栽培管理,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在田间如发现病株要立即拔除烧毁,减少侵染源。灰霉病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50%扑海因2 000倍液喷雾防治;白粉病用10%世高水溶性颗粒剂1 5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蛴螬、地老虎用90%敌百虫450g/hm2对水750kg灌根;蚜虫用10%吡虫啉1 500倍液喷雾防治。田园灭鼠用7.5%杀鼠谜鼠剂配制成毒饵毒杀。
6适时采收
一般在花谢后约30d可采收。以采鲜果食用为目的,质地软的品种,在果面着色80%、即8成熟时采收;肉质细密品种,则可以在近全熟时采收。采摘果实时连同果柄一起摘。
参考文献
[1] 张付伟.草莓保护地栽培技术要点[J].山东蔬菜,2007(1):27.
空中立体无土栽培技术模式
草莓空中立体无土栽培技术模式主要采用吊挂的方式,其主要优点在于能充分利用温室空间与太阳能,空气流通,便于操作与管理,而且能轻松调节栽培槽坡度,易于灌溉液的回流;缺点是需要温室承重,栽培介质较轻,灌溉管理需要精细化。从操作形式又可分为固定吊挂式立体栽培模式与电动可升降吊挂式立体栽培模式。
草莓固定吊挂式立体栽培
固定吊挂式立体栽培模式一般采用钢丝绳吊挂栽培容器的方式(图1、图2)。吊挂高度控制在1.2~1.6 m,间距为50~70 cm,栽培槽宽为20 cm,栽培采用S型单排栽培方式,株距为10 cm,定植密度约为7400株/667m2。栽培容器主要采用槽式、管道式以及盆式,其中生产中以槽式居多;在基质选择方面,为了考虑承重,一般选择质地较轻的草炭土、椰糠、岩棉等;在灌溉施肥方面一般采用滴灌的方式,营养液大多为循环方式; 吊挂的模式在植株间布置加温管道与补光灯较为方便,空气流通也有利于病虫害的防治,因此采用该模式进行生产易获得较高的产量。
草莓电动可升降吊挂式立体栽培
该种生产模式主要是升级版的吊挂式立体栽培模式,在吊挂式立体栽培模式的优点上,更加有效地提高了草莓光照效率(图3)。在固定式的吊挂中,草莓植株处于同一个平面,不同区域草莓早晨与晚上接受的光照有所不同,而采用电动可升降吊挂式立体栽培方式,不同栽培槽的高度都可以控制,可使栽培槽在太阳辐射方向形成上升梯度,因此每槽的草莓都能接受较好的光照,而且电动式的栽培槽可升降更有利于人工生产操作。另外,在实际生产中,一般栽培槽下设置有防渗膜或者渗液槽,或者仅使用双层营养液模式栽培,以便于营养液的灌溉回收。电动可升降吊挂式立体栽培模式下的草莓生产管理与环境控制同固定吊挂模式。
地面立体无土栽培技术模式
草莓地面立体无土栽培技术模式主要采用支架型的方式,其主要优点是能将草莓栽培架提升到一定高度,便于操作与生产管理。地面立体式相比于空中吊挂式更为灵活,适用于基质培、水培、袋培、管道培等模式,也不需要考虑温室类型与承重。目前,地面立体无土栽培大致可分为平面支架式栽培、立体多层支架式栽培,以及可调节式立体栽培。
平面支架式栽培
该模式主要通过各种类型的栽培架将草莓栽培空间提升一个层次,以便于生产操作与管理。目前,一般常见的架式有H型和X型,栽培架材料采用C型钢骨架或者镀锌钢管(图4、图5)。支架高度一般设置为1.2~1.5 m,宽度根据生产实际需要调节,大多为单排双行平行栽培的方式,支架间距为50~70 cm,株距为10~15 cm,定植密度约为6000~6500 株/667m2。平面支架式栽培除了使用槽式栽培容器,也有使用袋式栽培的;施肥灌溉一般采用滴灌的方式,可增加防渗膜回收营养液。还可以结合加温线进行根系加温。总体来说,这种栽培模式采用的材料简单通用、成本较低、使用寿命较长,植株生长在同一平面,比较整齐,方便作业与采收,产量也较为稳定。
立体支架式栽培
立体支架式栽培主要为多层支架式栽培,目的是充分利用种植空间,提高栽培密度,以期提高产量。目前,一般常见立体支架式栽培模式有H型双层及多层模式、A字型支架式栽培模式(图6、图7)。这几种支架材料多采用方钢或者镀锌钢管,支架高度设置为1.4~1.6 m,层数设计为2~4层,宽度和间距一般根据支架类型以及生产实际布置,此种方式的定植密度超过1万株/667m2。立体支架式栽培一般也使用槽式或者管式栽培容器,施肥灌溉一般采用滴灌的方式,这种方式也适用于草莓水培。总体来说,这种方式草莓产量较高,支架使用寿命长,但不同层次间的光照均匀度差,造成产量与品质不均衡。
可调节式草莓立体栽培
可调节式立体栽培模式是结合单层与多层栽培模式的优点,在不需要生产操作时,可通过调节使草莓架成为一个平面,布满整个温室。而在需要生产操作时,可使栽培架呈立体多层状,腾出生产过道,以便操作。这种模式即充分利用了温室空间,又可通过调节支架间角度使支架互不遮光,创造良好一致的光温环境。该栽培支架包括立柱、可调节支架、固定栽培槽、移动栽培槽等部分。其中,栽培槽固定在立柱上,距离地面1.2 m,移动栽培槽固接在可调节支架的竖杆上部(图8)。其草莓生产管理方式同平面支架式栽培模式。
草莓高效节能栽培模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工业与智能科技成果应用到了草莓生产中,大大提高了草莓生产效率,同时也降低了草莓生产的能耗。目前,高效节能主要在减少能耗、水肥高效利用、环境智能控制等方面,其栽培模式有草莓蓄热式高架栽培、“干雾培”栽培、复合栽培、植物工厂式栽培等。
草莓蓄热式高架栽培
蓄热式草莓立体栽培系统主要由栽培架、蓄热水槽、水肥灌溉系统、CO2施肥系统与热泵构成(图9、图10)。白天温室多余的热能被蓄热水槽所吸收,通过热泵工作来降低温室内的温度;晚上释放蓄热槽内水的热能,从而达到温度加温的效果,同时通过热泵工作来提高温室内的温度。这种栽培模式可采用单层定植,也可采用多层定植,通过提高单株草莓产量来提高整体产量。据日本Seiwa公司试验,这种栽培模式下的年产量可达到4500 kg/667m2,节能40%以上,同时高架的生产方式便于生产管理、病虫害较少。
“干雾培”栽培
草莓干雾培栽培模式主要原理是将含有营养液的液体肥料通过特殊的喷头制成0.01 mm大小的微粒烟状干雾,对作物根部进行施肥(图11),为日本株式会社H.Ikeuchi研发。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显著促进草莓作物根毛的生长,草莓能充分吸收水份与肥料,极大幅度地提高了草莓的水肥利用效率,提高草莓果实的糖度,其缺点是对喷头和设备以及水肥纯净度的要求很高,在生产中推广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草莓基质培与水培复合栽培
草莓基质培与水培复合栽培模式主要为结合基质栽培与水培的优点,将草莓苗定植在装有基质的营养钵里,通过定植板支撑使得草莓新长出根系生长于水培槽内,水培槽内还可以放置基质袋用于固定根系,也可以仅用纯水培方式(图12),在西班牙和中国都有应用。此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在密闭的水培槽内形成保温、保湿、黑暗的环境,水肥的均衡供应,闭式的营养液循环系统不产生废液,极大地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而且草莓苗拉秧与定植非常便捷。
草莓植物工厂栽培模式
植物工厂是近年来发展比较快的不受自然条件制约的省力型生产方式,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前沿与趋势。植物工厂虽然在叶菜生产中应用较多,但在草莓生产中也有应用报道,如日本日清纺控股公司成功实现了植物工厂内草莓的量产。植物工厂内一般采用水培的生产方式,种植一季型或者四季型草莓,需通过各种环境因子的精确控制,能实现草莓的周年供应。但一般植物工厂投资较大、运行费用也较大,要充分考虑地区的消费水平才能创造效益。
草莓观光型栽培模式
农业休闲观光采摘是近年来比较流行、发展迅速的一个产业,尤其对于草莓这种香甜可口的浆果类产品,受到广泛青睐。在草莓观光型栽培模式中,除了上面介绍的生产模式可应用外,还有许多造型式栽培方式,主要包括利用PVC管道、异型泡沫栽培容器以及在其他固定造型中种植草莓等。
草莓管道吊柱式栽培
管道吊柱式栽培模式主要利用PVC管道材料通过粘合加工形成具有一定美观性的栽培柱来种植草莓(图13),一般主柱使用直径为160 mm或者更大的PVC管,栽培孔采用50 mm的PVC管,按观光需求均匀地粘合与定植在主管立柱上,主立柱采用吊挂的方式固定,一般主立柱管内填充基质或者无纺布,栽培管使用基质,施肥灌溉方式采用滴灌结合渗灌的方式,底部连有回液孔和回液管路。
草莓螺旋式立柱栽培
草莓螺旋式立柱栽培主要采用螺旋式的塑料或者泡沫栽培槽通过上下螺旋叠加的方式种植草莓(图14),该方式能兼顾生产与观光,多采用基质滴灌种植的方式,也可采用水培方式。一般采用镀锌钢管的固定方式,螺旋柱下方常设有回液槽。
草莓回流管道栽培
草莓回流管道栽培模式原理同上面的复合栽培模式,其优点是能打造各式各样的造型,所以多用于观光栽培中。此种方式是回流管道设计的一种比较常见模式,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需要使用各种规格的PVC管道粘合成不同大小与规格的栽培造型。这种栽培模式一般分为储液桶、栽培与供回液管路、供液泵3个部分(图15)。
草莓金字塔式雾培模式
草莓金字塔式雾培模式主要是使用雾培栽培模式来种植草莓,其结构主要包括储液桶、定植板、雾培供液系统。此种模式优点也是能打造各种栽培造型,如金字塔型(图16),就是一种比较美观与常见的形状,其他的还有梯形、柱形等。该模式的优点是节水节肥、草莓定植方便,缺点是不能断电,对喷头要求较高。
结束语
草莓是一种兼顾食用与观赏的作物,所以对草莓的生产模式与设备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本文大致总结了国内外13种草莓栽培的主要模式,另外也有其他种不同的生产形式,但大多数原理与结构都与上述的模式类似,上述模式的总结与展示希望能够为不同类型草莓生产者提供选择,也希望通过上述模式的推广实践促进中国草莓种植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邵,齐飞,尹义蕾,等.一种蓄热式草莓高架栽培装置:ZL201520146346.2[P].2015.
[2]连青龙,鲁少尉,李邵,等.设施草莓储热式立体高效栽培技术[J].北方园艺,2013(0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