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第1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范文

1.沟通优势

辅导员的年龄优势使其容易和学生沟通。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年龄、价值观、生活模式与在读大学生都很接近,属于同辈群体。师生之间基于成长背景的差别小,沟通的防御性低、有效性高、互动性强,所以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2.资源优势

就工作内容来看,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加上学生干部团队的辅佐,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相比,无论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还是工作内容的性质方面,都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同时,辅导员要伴随大学生走完大学求学的几年时间,相较于专业课教师,他们是“任课”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是“上课”门数最多的老师,和大学生接触最广泛、最具体、最有机会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困惑、压力等,知道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这有助于他们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自身优势

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或有能力提供正确的实现成长的其他途径。非师范教育专业出身的高校辅导员,在正式参加工作前,也接受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了解了大学生群体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结合自身经历,进入职业状态也比较容易。总之,高校辅导员已经基本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二、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辅导员开展好学生工作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措施与方案。而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就要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主要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异常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与他们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预防。上课学习阶段,任课老师也要观察学生情况,反映给班主任、辅导员,结合学生心理档案,记录学生心理变化,再及时反映到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做统一的心理知识讲座预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个别进行指导、帮助。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解决。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工作效率。

2.培养学生骨干,建设和谐班级

班风的好坏也是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一位在校大学生都组合在不同的某一个班级内,班内同学彼此熟悉,没有较大的距离感。而和谐的班集体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在班内建立一些爱心小组,同学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这种对心理的关爱往往能落到心坎上,并能让人动情、感触深,甚至终生难忘。相反,若一个班级的风气是消极的、互不配合,像一盘散沙,那么班级的每个学生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紧张压抑,班集体名存实亡,久而久之不仅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率,而且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辅导员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要注重班级建设,要把班风建设作为班级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和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抓好班风建设。辅导员可以在学生中建立起很好的信任感,做学生的知心人,以“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关键还要靠培养学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而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认识社会,把自己融入社会,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4.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表率作用。父母应该而且必须配合学校,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父母有责任了解与关心自己孩子的心理问题,尤其在一些年轻人情感纠葛问题上,家庭的处理往往比其他机构更有效。辅导员首先应使家长明确家庭对学生心理支持的作用,让家长认识到预防学生陷入心理危机的重要性。其次应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内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最后对于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辅导员应在第一时间通知其家长,使家长配合干预,对其实施监控。

5.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辅导员要学会倾听艺术。倾听艺术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情感复杂动荡,有些学生性格内向,遇到问题时不愿意将其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这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辅导员在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中,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说,认真地倾听学生诉说也很重要。如果辅导员能够以学生为中心,理解和体会学生的感情,认真地听取学生的陈述,并启发学生陈述,让其在述说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宣泄自己的情绪,才能真正地、客观地了解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6.心理学在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虽然辅导员很难既是一个“管理者”,又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但是,高校辅导员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仍然是必要的。广博而丰富的理论知识不仅使他们能从容地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而且便于他们与学生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建立融洽、和谐、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而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就必须不断加强心理教育的相关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素养与心理咨询水平,在原有专业知识结构基础上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效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效应,将其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说服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以自己的知识素养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2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总的说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早,现已进入稳定成熟期。而我国内地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目前发展历史仅30余年。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21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出台了多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件,促进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局面的形成。但是,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清醒认识到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很多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实践层面还存在一些偏差。综合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认识误区,导致现实工作流于形式

在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背景下,绝大多数高校按照相关要求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配备了一定的人员、场地、经费等。但是,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只是做基础的心理测试,很少开展实质性工作,导致心理咨询机构本身成为部分高校装点门面、敷衍上级检查的摆设。其次,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人员配置达不到国家的基本标准。许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而这种“外行半路出家充当内行”的做法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这种形式化做法与高校管理者的理念、认识上的偏差是分不开的。很多高校管理者错误认为:维稳是学校重中之重,只要不出事就万事大吉,况且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显现慢、考评指标不明确,做起来不必太认真。

1.2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有关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两者都旨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但是双方在实施原则、操作方法上有较大差异。而现实工作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的现象不在少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基本由德育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兼任,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专业背景人员缺乏。第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育者往往运用传统的德育方法,却忽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第三,教育者易于以家长式姿态回应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忽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是一个良好的倾听者。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德育化倾向,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性不足,自然难以奏效。

1.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引发学生不满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和有效途径,但在一些高校,这门课程遭到诸多学生的反对和不满。一项针对北京市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最需要和最不满意的课程均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很多学生抱怨这门课程枯燥无味,内容陈旧,严重脱离实际。对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负有大部分责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给予规定的课时和学分,本应是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但现实中,教师把知识传输、学分获得作为课程目标,未能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作为根本任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通过率与频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事件形成了强烈反差。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现实心理需求,提高其实用性。

1.4心理健康教育单兵作战,与学校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间的通力协作,以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但是,一些高校在实践中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单兵作战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心理咨询中心(一般隶属于高校学生工作部)作为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学校教学系部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缺乏全员育人意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独自为阵,孤立无援,难以取得学校其他部门的有效支持;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第四,教育管理者组织学习、交流机会少,加之教育者本身经验有限,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处在摸索阶段,失误难免。

2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对症下药,并根据实际情况找到具体对策,以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2.1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动态监控系统,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等资源优势,对学生实施积极地引导和教育。开通大学生心理咨询热线,配备心理咨询“知心姐姐”,切实为广大学生提供心理帮扶,帮他们解答人生困惑。充分利用墙报、广播台、校园橱窗,专题知识讲座、校园网络等资源和平台优势,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和积极接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学校要加强心理教师队伍的专家化建设,使心理辅导更加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切实有效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和问题。

2.2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财富,是国家、民族文明的历史积淀。“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爱默生),“我们需要文化,就像需要空气一样”(加里宁)。而校园文化是没有放学铃声的潜在课堂,它贯穿在学校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是学校校风、学风、价值导向等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因此,要组织多样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校园文化当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此外,要积极发展心理健康社团组织,以“5・25”心理健康宣髟挛契机,进行心理学知识专题讲座、组织心理素质趣味竞赛、组织心理建设团体辅导等,这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有效措施。

2.3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社会是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学校教育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要重视与家庭、社会通力合作,共同关心学生成长。学校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全面反馈学生状态,共同探讨更好地教育学生的方法,特别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学校和家长要时刻保持密切联系,共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通过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大学生战胜挫折、增强信心,取得成功。

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高校硬件设施,加强制度建设、细化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加强高校警务管理、做好危机干预,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等,以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心琦.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5(10).

[2] 张旭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8).

[3] 田彩芬.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的实现[J].改革与开放,2011(16).

第3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范文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独立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under Positive Psychology Perspective

LIU Shengsi, WANG Jiemin, HE Xiaoxuan, ZHANG Wei

(Business College,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Positive psychology as an emerging trend of thought, need to work closely with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ctively with each other. In this paper, a unique mental state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to analyze, and for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roblems, explore the revel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dependent colleges, independent colleges should respect the status of the student body, students explore the unique potential cultivate students' personality health, improve student happiness index to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independent colleg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上世纪末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中提出了“积极心理学”,从此兴起了一股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注重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①致力于从激发人类的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角度,以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积极心理学在人类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基础上,更加偏向于通过欣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引导,充分激发出乐观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行为模式,从而塑造出人们的健康人格。

独立学院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按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民办机制、本科层次的学校,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种探索与创新。②作为本科教育末端、专科教育前端的学生群体,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具有其自身的心理特征。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消极教育的理念下,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中树立威信地位,通过指责、批评惩罚等消极方式来制止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和过失言行,忽视了独立学院大学生特有的积极品性和潜在能力。针对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构建出适用于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1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分析

1.1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优势分析

选择在独立学院就读的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相对优越,这让独立学院的学生群体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展示中,呈现出特有的心理优势和能力优势。由于从小在较为宽裕的环境中成长,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有很多从小就参加学习了各种特长训练,如舞蹈、绘画、体育、唱歌、表演、乐器、写作、手工等等。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展现出自己精湛的特长功底,不仅能让学生们施展才华、培养兴趣、陶冶情操,还能提升学生们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行为能力。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的大学生艺术团聚集了全校的“文艺骨干力量”,向全校师生奉献出各种形式新颖、内容向上的文艺节目,深受学院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好评。另外,很多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从小就有条件到各地旅行,这不仅能让学生们提升自信和自立、学会宽容和适应,还能锻炼勇气和毅力、学会选择和珍惜,更能在提升学生们的阅历的同时促进其思维的活跃。例如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周贤同学就酷爱旅行,在大学期间走遍了不少名胜古迹和秀美景区,通过“玩中学”的方式,在毕业之际成功入职了全国百强旅行社。③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在平时的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都十分渴望能够在课余时间,有机会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活动之中。因此,独立学院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训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的市场营销生产实习环节,是管理学院相关专业学生十分期盼的教学活动,本活动主要以全校师生作为受众群体,学生需要在按组分配以后,积极策划出有效的营销方案并付诸行动。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的教学实践的经验,利用寒暑假到社会上去寻求更加广阔的实践平台,以此锻炼其人际交往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为未来的择业与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劣势分析

由于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群体处于本科教育末端、专科教育前端的特殊定位,从主观角度和客观角度均存在着其特有的心理劣势。

从主观角度来看,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普遍存在自怨自艾、自卑自责的负面情绪。一方面,由于高考失利或者严重偏科导致进入三本院校就读,使得学生因曾经的同学、好友纷纷考进了一本、二本大学就读而自卑,因考虑家庭将承担较大的经济负担而自责。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从小学至高中的阶段,大部分都是备受老师和同学关注的优秀学生,进入三本院校就读对原本信心十足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伴随着这些负面情绪步入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大学初期会因缺乏自信和强烈自卑而产生目标迷茫、状态不佳等现象,甚至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态。

从客观角度来看,独立学院的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为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大学阶段需要花费更加艰辛的努力,才能承载一个家庭的唯一希望。另一方面,社会上有很大一部分人对三本学生的轻视、很多单位对三本学生的歧视,使得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实习毕业阶段遇到就业瓶颈。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伴随着这双重压力的阶段走出大学校门时,很容易对自己的工作产生迷茫,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怀疑甚至丧失信心,即产生“毕业生综合症”。

2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2.1 偏重对负面心理问题的认识与预防教育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普遍承袭传统心理学的“消极”理念,主要是侧重于通过主流心理学理论,发现与解决大学生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心理问题、人格问题。在“消极”教育的理念之中,偏重于培养学生对负面心理问题的认识与预防,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问题、精神病症等,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这些问题。这种教育方式使得教师对待学生就如同医生对待病人,让学生造成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总是处于一种担忧的情绪状态。当学生遇到心理障碍寻求帮助时,教师往往通过指正学生不足这种说教的方式,让学生改变观点,这不仅会使学生出于一种被动和反抗的状态,甚至有可能会恶化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起到“治标不治本”的教育效果。

2.2 缺乏对正面心理情绪的引导与培养教育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对负面心理问题的认识与预防,相对应而言即缺乏对大学生正面心理情绪的引导与培养。积极的心理教育更加注重激发与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积极品质,教育学生如何运用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如何培养积极的、快乐的情绪状态,如何提升学生自身的心理抵抗力和免疫力。这种积极的心理教育方式使学生主动的创造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自然可以一定程度地对抗和治愈负面的心理问题。然而,独立学院现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对正面心理情绪的引导与培养教育,也导致大学生缺乏对如何提升自我心理素质的思考和能力。

3 积极心理学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3.1 尊重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正面的人生观念、心理调节、行为规范等向学生积极倡导的同时,还应当尊重学生表达出的不同观点,通过倾听、理解、说理、接纳、赞美等积极的沟通方式来传授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在教育过程中,只有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对立关系,学生才会放下“逆反”的心理包袱,真正听取教师的建议和意见。

同时,独立学院大学生还需要尊重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尊是个体自我评价后做出并长久保持的对自己赞许的看法,它表明了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价值的一种认同程度,而自尊包含归属感和控制感两种情感感受。④当学生在尊重自身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就会主动激发、培养、强化自己的积极心理因素,从而提升自我素养和能力,这样既能够获取被他人认可的归属感,又能够获取能超越自我的控制感。因此,积极激发大学生良好的自尊意识,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3.2 发掘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有潜能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广大大学生群体中具有特有的特点,他们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渴望不断提升自己,比其他大学生群体更加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可。因此,教师应该向学生充分提供施展才华的精神鼓励,让他们在心理上获取被肯定的需求,在行为上获取被关注的需求,产生更强的学习热情和工作激情,从而产生最大程度的行为进步。当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发掘出学生的特有潜能,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另外,独立学院还应当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经验是在环境中获得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⑤发掘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有潜能,积极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

3.3 培养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积极健康人格不仅可以预防消极人格的破坏作用,还能够促进积极人格的适应性发展,维护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⑥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拥有积极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培养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就是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要求,把符合积极健康的理论要求、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知行转化成为独立学院大学生个体的内在意识和外在行动。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当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独立学院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当适应于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同时具备当代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积极健康的人格,才能培养出符合于国家需求、适应于社会变化的高尚健康的大学生。

3.4 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幸福指数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幸福指数,主要取决于现实接近于理想的程度。当现实状况越接近于理想状态,越容易产生幸福感。帮助独立学院大学生实现理想,赋予其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工作能力,是提升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

首先,帮助独立学院大学生树立积极现实的目标和理想。大学生对现实的认知仍处在感性的认识上,其目标和理想的树立往往来自于对媒介的观察与模仿。如果(下转第252页)(上接第242页)理想树立得太高而无法实现,就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和失落感。因此,帮助独立学院大学生构建积极的、适应现实的理想,让学生构建正确的自我认知,是提升幸福指数的重要前提。其次,帮助独立学院大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生活技能。除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和生活技能,是实现目标和理想的必然要求。认为,幸福是主体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环境中,通过创造性劳动实现自我理想而产生的精神上的满足。独立学院大学生只有充分获取了过硬的技能本领,来能在外在条件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理想,从而真正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 Seligman,Csikzentmihalyi.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

[2] 周济.促进高校独立学院保持健康快速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3-07-08(2).

[3] 王理略,柯广来.“玩”出了一个好职业的专科女生[N].湖北日报,2014-06-23(10).

[4] 蒋宗文,郭士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政治研究,2010.10(185).

第4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原因分析

有关调查显示,高职院校的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20%到30%,其中比较严重的约为10%,并且这种比例还在逐年上升。究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加上我国又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都在发生变化,时刻影响着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高职学生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社会阅历、知识和经验还有待增长,所以必然会在激烈的竞争中产生迷茫、自卑、无助的情绪,随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与障碍。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既需要对外在的显性课程进行改革,又需要构建隐性的课程体系,只有“内外兼修“,才能使高职学生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勇敢直面新时期的风风雨雨,迎接我国改革的春天。

二、显性课程体系建设,建立高职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1.课程改革,增添必修课

高职院校可以针对学生的主要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为主,选择性地给学生讲述“大学生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咨询”等课程中的内容,对全校学生进行覆盖,使他们明白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概念,掌握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并学会自我调节。

2.教学改革,增添趣味性

纯理论的课程讲解会使得学生感到厌倦,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接受和吸收。教师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竞赛式等吸引学生参与的课堂活动,使学生能够围绕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进行分析思考,在积极的参与交流中体验心理发展的过程,和自身的心理与情绪产生共鸣,从而有所体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结合一些心理测验,来帮助学生认清自己,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足,从而运用自我调节的方法进行调整,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向健康方面发展。

3.评价改革,增添多元性

新形势下的高职学生,每天都要接受不同的新生事物,内心的变化会在行为上有所表示,其行为的表现需要给予综合性评价。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中,应当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既要学生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概念和技能,又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运用情况。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倡导社会、学校和家长的积极参与,从而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分析,给予全面而正确的评价。

三、隐性课程体系建设,激励高职学生积极奋进的健康心态

1.校园环境改革,构建和谐宽松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要对学生渗透有关爱国、法制、责任意识方面的教育,正面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在学校建立的相关制度中,要注重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培养,通过教师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榜样的作用下,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建设安静、宽松、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身心愉悦,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2.社会环境改革,提高关注提供帮助

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消除学生对将来就业产生的恐惧感。政府、社会要积极地为高职学生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生活环境,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奋进的网络环境,关注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高职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在高职学生就业、生活上给予一定的帮助,从而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感到了和谐社会所带来的幸福。给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助人、环保低碳、体育健身等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心智,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总之,高职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人生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相关理论,细致分析学生实情,就能建立符合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为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贾玉霞.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7(08).

第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范文

表八、不同年级的心理韧性分析

表九、不同年级之间的LSD分析(下表统计量P值)

大一

大二

大三

4.5 大学生心理韧性是否是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比较

通过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描述统计可知:独生子女(95.05)的心理韧性得分总体上高于非独生子女(93.77)。但在方差分析(F=0.413,P=0.521)中却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表十、独生和非独生之间的分析

通过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进行方差分析(下表)发现,虽然在两个维度、五个因子之间的得分各有不同,但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表十一、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分析

4.6 大学生心理韧性在不同民族之间的比较

由下表可看出:不同的民族在心理韧性及其两个维度、五个因子上的得分都各有不同:在总体上的得分是苗族居首,瑶族居末,但差异并不显著。在个人力维度上的得分是壮族(53.77)高于瑶族(51.63)且差异显著(P=0.048);在支持力维度上的得分是苗族(42.40)高于瑶族(39.12)且差异显著(P=0.027)。

表十二、不同民族之间心理韧性的统计描述

表十三、不同民族之间的LSD分析(下表的统计量为P值)

汉族

壮族

苗族

瑶族

壮族

苗族

瑶族

苗族

瑶族

4.7 大学生心理韧性不同专业之间的比较

本次的调查中存在两种抽样方法,即是随机抽样和自然抽样。下面是对随机抽样中的几个专业进行统计分析。

由表十四数据的显示:在不同专业上,心理韧性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国际贸易专业,到泰语专业,到历史专业,到物理专业,到电气专业,最后信计专业。但在不同维度、不同的因子上又另有不同,即泰语专业的大学生在人际协助因子上比较占优势,而历史专业的大学生则是在积极认知和目标专注上比较占优势。

表十四、不同专业之间心理韧性的统计描述

表十五、不同专业之间的LSD分析

电气

国贸

历史学

泰语学

物理学

信计

国贸

历史学

泰语学

物理学

信计

历史学

泰语学

物理学

信计

泰语学

物理学

信计

物理学

信计

综合上面两个表的数据来看(即LSD分析):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因子上存在着差异,但不显著;反而是国贸专业的学生(55.69)在个人力维度上与信计专业(49.92)之间的差异显著(P=0.022),在支持力维度上与电气(40.72)、信计(38.83)、历史(40.79)三个专业之间差异同样显著;其次,国贸与信计两个专业在目标专注程度、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三个因子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另外,国贸专业的学生在人际协助因子上得分高于历史、在家庭支持因子上得分高于电气专业的学生。

4.8 大学生心理韧性家庭经济状况差异之间的比较

由表十六的统计分析数据可看出:在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家庭经济条件良好的大学生(97.57)>家庭经济条经一般的大学生(94.80)>贫困大学生(92.69),而其在两个维度、五个因子上得分的在总体上趋势差异不大。

表十六、不同经济条件下的心理韧性描述统计

表十七、不同家庭经济条件下的LSD分析(下表统计量为P值)

贫困

一般

良好

一般

良好

在进一步做LSD分析时发现,贫困大学生在支持力维度上的得分比家庭经济条件良好的大学生低,且差异显著(P=0.047);在人际协助因子上的得分也低于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大学生,且差异显著(P=0.032)。

五、讨论

5.1 本次研究中得出的结论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可知目前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总体情况:总的来说,目前,大学生能够正常处理或面对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创伤、悲剧、威胁、逆境,而不是陷入困境中无法自拔;能够在一段时间后或是在他人的帮助下正常学习和生活。仅有较少的一部分学生能够积极的调动自身资源与外部资源,来解决在困境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将不利因素当着是自已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必经环节或转变有利于自身发展条件。同时,也存个别同学的心理韧性较差,急待加强,应予以关注。

讨论一、

关于心理韧性在性别上差异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在本次研究中,女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得分比男大学生的高,说明在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女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比男大学生的好,且更具有“反弹能力”。这与前人研究的结果相一致,Hannah、林锐之在其研究中发现,在青年时期,女性要比男性坚韧得多;雷万胜的研究发现,女大学生的心理韧性要比男大学生好,更具有耐受力。在困境中产生悲观的念头和不良的情绪,男大学生更多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调整和控制;而不是像女大学生一样将家人和亲朋好友的支持视为自身的力量源泉。另外,女大学生在逆境中的态度要比男大学生乐观,对逆境的看法也更具有辨证性。

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影响到他(她)的成长,即其心理活动、其行为及发展。因为家庭是每一个人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每一个人都有重大的影响。事实正是如此,在本次研究中家庭环境条件不同的大学生,其心理韧性也各有不同。首先是城镇大学生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之间的比较: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生活压力和挫折面前更加懂得如何运用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或者是在亲朋好友面前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从而摆脱困境。其次是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比较:这个因素对大学生心理韧性存在着影响,这一点在前人的研究中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本次研究中,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与出生于非独生子家庭之间的大学生心理韧性并无差异。另外就是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之间的比较:在本次研究中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比家庭经济良好或一般的大学生的要差,尤其是在支持力维度、人际协助因子上。显然,这并不像雷万胜等人所认为的那样,贫困大学生自小较为独立,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锻炼多于其他人,使得其在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能够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事实上,一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经济条件较差而认为自已不如别人,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等不良观念,使他们在人际互动中也常常处于劣势。比如说有羞于见人的念头;比如说不敢在公众场合大声讲话;比如说在外出春游或秋游时,贫困大学生首先考虑到的是有没有钱去玩,而其它同学则是想哪里比较好玩,比较有意思。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校和同龄群体慢慢成为每一个个体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甚至它对个体的作用渐渐超过了家庭的作用。因为他(她)可以在一种平等的基础上和他人进行效互动,扮演多种角色,建交或中断某种人际关系,满足自己的独立、价值等需要;而不像小时候那样,在家要父母的话,长辈的教导而没有多少自主权。正是在这一阶段中,他(她)又在学校和同龄群体中“触摸”到大量的亚文化。在日常相处之中慢慢认同亚文化并将其内化,进而在这一同龄群体中产生一些相同的心理特征,独特的心理和行为。比如说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的大学生存在一些相近或相同的心理特征;相反不同年级、专业之间的心理特征就存在着差异。本次研究结果与之一样。首先是在不同年级的心理韧性调查中发现,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呈现不同,心理韧性是从大一到大四是慢慢的变好(尤其是情绪控制能力方面),到了大四后又有所下降(情绪控制除外)。而大三学生更多是依靠自身的资源(即个人力)而不是从他人的支, , 持上去获得力量来面对生活中压力和挫折。另外,就是在不同专业上的比较:国贸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心理韧性较差。

大学阶段的学生是那种介于两个群体(即已脱离孩子的群体,但尚不能履行或能暂时合法地延缓偿付所必承担的成人的责任和义务)边界上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在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在年龄、生理及感情具有一定特殊性,所以对这一特殊阶段的大学生及其心理韧性产生影响的因素也具有一定独特性。因此,除了本次研究探索的几个因素外,影响当今大学生心理韧性的还有性格、气质、能力、相貌、身材、地域、风俗、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原因。

讨论二、

由上面结论,我们了解目前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状况,各种不同因素下的差异情况。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心理韧性,使大学生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面对各种压力时能应对自如呢?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该了解这些社会因素是如何作用于个体心理的;其次,是探索心理韧性与其因子之间的作用关系。

1.由上面结论,我们了解了一些影响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生物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知道它们对个体影响的重要性。那么这些社会因素是如何作用于个体心理的?从库利的“镜中我”理论、韦德的角色扮演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以及生命历程理论[27]可知:各种因素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影响是通过社会化来实现的,人类的神经系统具有学习能力,通过学习,使简单的神经活动,从而慢慢变得更加高级化、更加复杂化,人类的心理活动也由此而不断发展、不断提高。在学习中,大学生们把现实生活中的传统理念、民族风俗习惯、社会规范等以及许多新的知识、技能、经验吸收并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例如在小的时候只会以自己最原始的需要做出反应---吃奶,不是因为其他原因如虚荣、口感而去吃食物。每一个大学生都是从先前的无性别意识到有了“男女之别”;从先前的无自我意识而到有了自我意识等等。当然这些都是在生理需要、心理内驱力的基础上,再经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进而内化的,即社会化。如梅辛杰(1971年)的研究就证明了生理性内驱力也被社会化。同时也说明了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类心理活动的调节作用。即同样的生理内驱力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动机和行为。例如,性别原本只是存在于生理上的一种差异,是一种社会符号。通过社会环境后将这个客观现实反映到大脑中,在大脑中不断加工、储存。从而内化为自己思想的一些部分,成为自己观念中的一部分。像性别、民族、习俗等这类特有的符合,都是通过学习获得、认同进而内化成为自已的一部分,进而作用于心理韧性的。

2.大学生在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如果得不到舒解或调整,其消极影响可能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阴影、诱发其它的身心疾病。因此,探索心理韧性与其因子之间的关系是寻找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减少恶性事件发生的途径和方法之一。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假设:一个大学生在面对困境、危险的时候(应激事件),如果他处理得当或适应良好。那么,在作出此之前,其心理机制是如何运作呢?

依据赫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的无意识推理[28]和格式塔(Gestalt)学派的完形心理学[28]:知觉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人脑对外界整体的看法和理解,它为我们对外界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在认知科学中也可看作一组程序,包括获取感官信息、理解信息、筛选信息、组织信息。吉布森提出直接知觉的观点,认为环境对知觉起绝对的支配作用。又依据相关的理论可知,由于个体的本身的差异和成长环境及经历的不同而其社会知觉与认知也各有不同。

由上面的理论可知,这个大学生在面对这一应激事件时他应该是先对这一应激事件有了觉察,然后是依据个体自身成长经历所形成的知识系统与经验体系,产生了一个积极或消极的认识。如果这个认知是积极因素,那么他对这一应激事件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然后对这一件应激事件产生更进一步积极认知,而这些会使他产生效好的自我效能,比如说调整自己或者重新定位自己、制定了相应的计划、执行计划;如果在这个时候,他受到来自家庭和亲朋好友的关怀和支持,也会使他更加积极的面对这一不良事件,家人和亲朋好友的支持就会成为他的动力源泉。如果说他原有的知识系统与经验体系使它产生的认识是不良的,其结果也可能另有不同。

另外华生和斯金纳的行为理论指出:行为,就是在相应的刺激下,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即“S----R”(刺激一反应)。在本次研究中心理韧性作用原理也是一样,即在不良事件的刺激下,大学生(个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心理韧性的各因子反应的组合,其中因子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相互作用的(如上图所示)。

讨论三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找出一些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具体措施:(1)、发现并强化个体优势点;(2)、建立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3)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首先,心理韧性培养就是发现个体的优势和强势。因此要设置相关机构积极引导大学生积极的调控、调整自身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专业素质,不断深入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使大学生产生自信心、成就感等,同时得到积极的心理体验,进而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强势,并发展自身的优势和强势,最终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发现个体的优势和强势,这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升心理韧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建立一支建全的专业化的大学生心理咨询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通过与来访者的交流、探讨、协商、解释,对来访者施加心理影响,改善其生活适应性,帮助来访者达到自助的目的。心理咨询可以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和社会,用新的方式去体验和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并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实现心理放松,最终达到提升心理韧性的效果。这一条对心理韧性较差的学生尤为有效。

最后,通过课堂教学来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学校可通过为大学生开设与心理韧性有关的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服务日等形式,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学的内容,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强教学研究和课程教材建设,并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惑,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对于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步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自身现阶段的水平和精力有限,本研究只研究了题目所涵盖内容的一个部分。文章中的数据完全可以做进一步的有价值的分析和解释。在抽样方面,样本偏小、样本不够全面(仅在XX取样,又有自然抽样的方式)、样本分布不均这些方面存在着不足。

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内涵研究多数只停留在静态的保护性因素研究上,今后研究的范围应进一步扩大。对于“大学生心理韧性是如何产生作用”的问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答,本文也仅仅提出了一个假设。另外,大学生心理韧性所涉及的这些保护性因素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动力系统,互相激发和促进的?未来研究的方向应该提出一种理论,此理论可以通过探讨保护性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去解释大学生心理韧性,及把静态因素变成过程机制。

六、文献参考

1、张文彤 闫洁

SPSS统计分析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12月

2、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12月

3、郑杭生 社会概论新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05年1月第7版

4、营 刘晓明 青年心理健康教程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

5、(美)艾尔·巴比 著,邱泽奇 译,社会研究方法 华夏出版社 2005年6月1日

6、(美)戴维·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年

7、辛小林 葛秀杰 施春艳 崔文香 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 2008 齐鲁护理杂志14(9)47—49

8、金灿 培养大学生心理韧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008年12月 中国西部科技 07(35)59—60

9、胡月琴 甘怡群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2008心理学报 40(8)902—912

10、雷万胜 陈羽 陈锦添 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2008年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6(2)155—157

注释

[1]、Master A S, Coats Worth J D, Neman J, 能力结构和凝聚:从童年通过青年期。儿童发展 1995,66 :1635~1659

[2]、Richardson G E, Neiger B, Jensen S, Kumpfer K, 恢复力模型。卫生教育1990,21.33~39

[3]、康纳K M, Davidson J R T。 一个新的韧性标度的发展:康纳.Davidson韧性标度(CD-RISC)。

[4]、什么是韧性? 美国心理学协会韧性帮助中心 2004/12/30

[5]、席居折 桑标 心理学弹性研究综述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4):314-318

[6]、Ruttier M. Protective factors in child's responses to stress and disadvantage。In:Kent M W. Rolf J E(e d). Primary prevention of Psychopathology: Social competence in children New Hampshire: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1979. 49—74

[7]、Anthony E J .The syndrome of the psychologically invulnerable child. In: E Anthony, C Koupernick, Ed. The child is family. New York: wiley.1974.529—530

[8]、Werner E E, Smith R S. Overcoming the odds: High risk children from birth to adulthood.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2.55-82

[9]、Garmezy N. Stress resistant children: the search for protective factors. In: J Stevenson, e d. recent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Oxford: program on press, 1992.55-82

[10]、Garmezy N. Resilience in children’s adaptation to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stressed environments. Pediatric annals, 1991.20:459-466

[11]、Mandelco B L, Peery J C, An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for concept resilience in children [j],Journal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nursing.2000,7:67-69

[12] 、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山东师范大学报,2006,51(3):149---152

[13]、王峰、李永鑫,坚韧性人格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4,27(3):715——717。

[14]、Richardson G E 韧性和恢复力 2002年

[15]、Hunter J 、 Chandler G E 青年期韧性 1999年(3)

[16]、黎少游 江光荣 坚韧性人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7-18

[17]、Hannah T E. Correlates of psychological hardiness in Canadian adolescent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8]、Olsson C A ,Bonda L,burns j m et al. adolescent resilience(in Chinese).health psychology journal,2002.10(4)314-318 B—李海垒,张文新 心理学韧 性研究综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6,51(3):149-152 C—于肖楠,张建新 韧 性——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2(5): 658-665

[19]、传圣 儒家思想与自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 10期

[20]、 Wang J J, Zhang H B, X.J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lience and social support of prelacy school students in his fell (in Chinese).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2007, 21(3):658-665

[21]、胡月琴; 甘怡群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 心理学报 2008-08-15

[22]、孙晓文 孙晓玲 青少年理想自我表征的丰富性及其调节作用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46-51

[23]、Yang h q .Confucian thought:implications for Psychotherapy。In W T seeing;S H change;Ed. As I an culture and Psychotherapy:implications for east and west.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I press, 2005.142-155

[24]、李晓文; 孙晓玲; 青少年理想自我表征的丰富性及其调节作用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12-30

[25]、雷万胜 陈羽 陈锦添 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

2008年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6(2)155—157

第6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范文

关键词:护生;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品质;策略

在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不是陌生话题,介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它仍然具有一定价值,对于教育事业发展意蕴深厚。有研究报道,对于新入学大学生31.4%需要给予积极心理关注。有研究采用SCL-90量表对不同年级护生进行心理调查,显示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积极心理品质可以使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具有积极取向,因此受到众多教育工作的重视。有调查发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得分平均分为3.67,处于中等水平;护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水平低于大学生常模。由此可见,正确认识护理专业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并开展教育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培养护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模式及培养策略,为护理教育者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一定依据。

1.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测量及影响因素

1.1概述

积极心理品质属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它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学科,2000年1月赛里格曼和心理学家西卡森特米哈伊发表于世界著名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家》上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是积极心理学为世人熟知的标志。积极的心理主要体现在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三个方面。与消极情绪相对的积极情绪,可以使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产生多种思想和行为,其中创造性或创新性的思想和行为可以促进其迁移;赛里格曼提出了“解释风格理论”,其中把人格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其中乐观型解释风格是积极人格特征的表现;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也就是积极心理产生的外界环境,它能够更好地促进个体获得积极体验,从而更易产生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心理品质主要表现在幸福感、创造性、情感智力、大局观、勇气、坚持性、正直、仁爱、慈祥、审慎、感激、希望等24个方面。

1.2测量

护生积极心理调查和研究中多采用孟万金等编制的《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该量表通过对智慧和知识、勇气、人性(情)、公正、节制和超越六个维度,分别对认知、情感、人际、公民性、避免极端及精神信念等力量,包括20个积极心理品质进行测量。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及信度检验显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其中6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内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在0.65以上,被广泛用于测量大学生积极心理及相关研究。

1.3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

郭玉芳等在对护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横断面调查中发现,在20项积极心理品质中,护生具有较好心灵触动、团队精神、真诚的心理品质,而在热爱学习、领导能力、自制方面相对较差。对于在校期间护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中显示,护生的学习成绩、体育参与度、母亲文化水平、母亲的关心、父母的期待、老师的关注、与同学的关系、对积极心理品质的了解和认可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2.护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模式及培养策略

2.1教育模式

刘晓芹等提出评估—实施教育:针对新生,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后,实施个性化心理辅导,为培养和树立积极的心理品质打下基础;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状况评估,了解人格、生活事件等因素对护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保持积极心理不被外界环境中的众多因素影响;实习前,加强护生角色转变,避免由于实习和就业等因素造成心理冲突,为适应实习需要及社会发展做好准备。张银玲等提出了教学目标设计中的积极价值观,可提高护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习得积极情绪;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更关注护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升以及促进护生积极成长;体验式教学方式促进护士自我实现;多元化考评护生的积极体验。

2.2培养策略

2.2.1积极心理干预

积极正面的心理引导有利于学生培养和保持积极的心理品质。注重积极的心理理念的学习和引导,营造学习氛围;预防消极心理对护生身心的影响,防患于未然;结合护理专业特点,使护生扎实护理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操作,培养其自我成就感,有利于幸福指数的提高;提高护生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其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教学过程中对存在的心理危机护生实施重点辅导,防止极端事件发生。

2.2.2自我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是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

通过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意识层面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护生的潜能差异,鼓励其主动寻求外界帮助并积极增强自身力量。首先培养自我认知能力,加强护理文化的宣传教育,使护生对其护理职业和未来规划正确认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激励护生学习兴趣,丰富学习中习得的积极体验;加强护生自制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目标,学会排除学习和生活中的干扰,同时理性控制自己的欲望。

2.2.3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

张娜等研究中显示,体育活动参与程度影响护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鼓励护生参加适当和适量的校内外各种体育活动,唤起其积极心理情绪,增强愉快和喜悦,消除学习和生活中情绪压抑、性情浮躁和神经紧张等心理障碍。

3.小结

在积极心理学理念引领下,加强护生的积极心理教育,符合护理事业人来培养的目标。了解护生的积极心理健康状态,并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干预或引导,可以促进护生学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及未来职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石阶瑶.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干预研究[D].兰州大学,2006.

[2]董胜莲,刘海娟,陈长香.护理专业女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6,21(2):4-6.

[3]李林英,赵敬,刘玉利.大学新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5):546-547.

[4]郭玉芳,张娜,张静平.护生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52-55.

[5]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吕明,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31-236.

[6]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06.

[7]马甜语.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9.

[8]孟万金,官群.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8):71-77.

[9]刘晓芹,卢国华,杜春萍,等.护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6):526-527.

[10]张银玲,柳琴,曹宝花,等.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护理心理学》教学模式的建构[J].护理研究,2012,26(4):1045-1046.

[11]吕春明,周广云.临床护理教学与护生心理诱导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1,19(4):61-62.

[12]郭玉芳,张娜,张静平.基于积极心理学改善护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3,28(2):94-96.

[13]赵静.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9):87-88.

[14]王新波.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40-45.

[15]麻艳香,蔡中宏.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33-136.

[16]周鑫,吴正虎.群体危机状态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探析[J].医学与社会,2010,23(3):52-54.

第7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范文

【关键词】社会支持 心理健康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43-02

一、社会支持的理论内涵

社会支持,一般指社会组织或他人为个体提供的各种帮助,这些帮助可以分为客观物质支持和主观精神支持。前者指由家庭、朋友、同事或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等提供给个体的金钱、实物等有形物质支持和帮助。后者指由家庭、朋友、同事或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等提供给个体的人际互动、情感支持、思想反馈、行为指导等无形的精神支持。高职院校学生主观和客观社会支持的来源,主要是学校、家庭、恋人、同学、朋友、老师、社团组织等。专家认为,社会支持对于个体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具有重要缓解作用,对于个体健康能起到积极的增进作用。因此,我们应努力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增强社会支持系统对学生的吸引力,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塑造其健全人格,培养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特点

(1)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

学生在自我意识完善过程中,大多对未来有着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但进入高职院校后,学校的社会名气、各项软硬件建设等条件,使其产生巨大心理落差。又由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自身定力比较差,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等原因,产生失落、焦虑、浮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2)压力感与轻松感的矛盾

从高中进入高职院校后,学习目标由具体逐渐变得抽象,由短期逐渐变得长远,目标导向性明显降低,学习目标变得模糊,导致学习动机缺失,表现出学习散漫。目标的缺失使学生容易出现迷茫、焦虑、失落等心理问题。

(3)自尊心与自卑感的矛盾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很少遭受挫折,从而具有很强的自尊心。面对全新的大学环境,不少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容易产生心理困惑; 部分学生不能妥善处理青春期交友、恋爱等关系;有些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甚至交不起学费,因此自卑,难以排解。这些学生在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过程中,过多地否定自己,导致出现孤独、嫉妒、忧郁、乖僻等心理问题。

(4)渴望交往和自我闭锁的矛盾

人际交往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完成学业、接触社会、发展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他们渴求理解和友谊,以寻找到显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和拓宽视野的路径,同时也盼望能有人一起分担痛苦,化解忧愁。然而,另一方面,他们在交往中存在较强的戒备心理,与他人总是有意地保持一定的距离,呈现出明显的自我闭锁的心理倾向。

三、从社会支持视角看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模糊重心偏移

高职院校大都实行重专业技能轻心理素质、重政治思想表现轻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的教育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德育,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咨询。家长和学校教育工作者只关注到心理不健康的个体,社会支持都是针对已存在或易发生的心理问题和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总是在做事后的补救工作,使社会支持陷入了被动和片面。社会支持目标的模糊与重心偏移,也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偏差,如许多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意识不到自身心理问题的存在,有些遭遇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放弃或拒绝社会支持。基于心理健康认知的偏差,社会支持的实效性和发展性都受到限制。

(2)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资质混杂水平参差不齐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校是社会支持的关键环节。但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与学生比例为1:3000-1:5000,这难以应付大学生中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集中在辅导员、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处工作人员。这只队伍中的大多数人并未受过专业的心理健康训练,很多是心理健康培训的短期速成者,缺少理论和科研依托。而且辅导员中年轻教师居多,年轻人在处理问题时,容易出现情绪失控、行为过激等现象,加之专业素质不高,工作量大,容易出现忙于事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不深、标准把握不准等弊端,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支持力度及成效。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贫乏形式单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而在实际的教学内容上,却剥离了学生本体,而取代以问题为中心。课程内容大多是以心理问题为专题,学习的模式是先陈列出心理问题,然后举例说明如何克服问题,提出克服问题的有效方法,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讨论。这样的教育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聚焦在处理心理问题上,以至于人们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就是由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构成,误将心理看成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变态的代名词,将心理健康等同于没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四、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改进建议

面对大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我国高校社会支持的现实性和发展性难以得到有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有限。因此,本文从社会支持视角切入,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提出如下意见: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化

针对高职院校缺乏大批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状况,我们可以一方面加大在职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建立严格的专业人员准入制度,对这一领域的人员进行学历水平、专业背景、职业道德的全面考核,并运用16PF等测量手段对其人格特征进行相应测试,以减少专业人员因人格障碍或缺陷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职业化,使社会支持中的教师在直接面对问题学生时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防线力量,将关心、帮助学生的实际工作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层面和心灵深处,有效地改善因问题学生拖延心理救助时机而导致心理危机频发的现实困境。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综合化

针对教师学生提出的心理教育课程内容贫乏,无法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等问题,我们应注意课堂教学的形式,防止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搞成一种单纯的说教式教学。在课程内容上可以将人格发展教育、学习心理辅导、生活心理、择业心理辅导、创造潜能的开发等纳入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把参与、体验、分享等作为授课方式最核心的因素,运用游戏活动、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多样化

中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往往局限于学校环境,而将家庭、社区等因素割裂开来。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通过社会服务让学生走向社会,如募集资金、环境治理、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慈善工作等活动,增加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使学生对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更加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内在激情,提高自我接纳能力,增加幸福感。还可以采取“朋辈心理互助”的方式进行学生自我心理保健,如朋辈心理咨询、朋辈伴读等。朋辈心理咨询是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提供倾听、支持或其他帮助。朋辈伴读是从高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挑选出来的学生志愿者,受到一定的培训和督导后,为低年级、学习能力弱或身体残疾等特殊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习技能、生活技巧和心理问题等方面的朋辈辅导。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互助,让学生关注到个体和群体自我的积极面,从而激发起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获得主观幸福感、满意度等良好的情绪体验。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范围的普及化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途径方法较为单一,往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谈心、学生参与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方式进行。许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未能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因此,我们应当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借助社会多方力量,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整合,注重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干预。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诊所、社区服务的作用,建立多功能活动场所,如游戏室、阅览室、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个别与团体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能培训等服务;通过开办各类学术活动、校园活动及社区服务活动来加强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培训活动、开展团体研讨、建立心理健康图书馆,重视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并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综上所述,本文从心理健康研究的社会支持视角切入,探讨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心理特点及现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改进意见,对于解决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与困惑,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等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素云 《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化解的“互构式”社会支持》[J] 教育评论 2011(6)

[2]高凤香 《职业院校学生常见的心理矛盾及其疏导》[J] 2011(5)

第8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范文

关键词: 网络时代;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4)02006908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保持低速增长。与之相比,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手机在微博用户及电子商务应用方面也出现较快增长[1]。可以说,网络正在全面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形态。

当前对大学生而言,上网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极其普遍的一种行为,也是他们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和社会化的重要方式。2008年以来,我国高校开始迎来90后大学生。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9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特点与行为方式都经受着碰撞和冲击。因此,本课题希望在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索一条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路径。课题组以定性调查与定量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采用问卷和访谈,在福建省内6所高校开展调查,共向800名1990年后出生的大学生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760份,有效率为95.0%。 其中男生408人,占比53.7%,女生352人,占比46.3%。同时,定性调查访谈了50个90后大学生。调查后,采用 SPSS 19.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并结合定性的访谈结果,分析归纳90 后大学生典型的网络行为及心理特征,深入挖掘影响因素,以期能探寻相应对策,引导和促进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9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及对心理的影响分析

(一)网络生活化及其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54.5%的90后大学生表示“几乎从早到晚都要上网”,44.6%的大学生表示“需要的时候才上网”,而只有1.0%的大学生“很少上网”。针对“如果没有网络的话,你的生活会怎么样”这一问题,72.3%的大学生认为会“有些不自在,好像生活中少了什么”,5.9%的大学生甚至会“很焦虑”,而19.8%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生活没什么改变”,只有2.0%的大学生认为“生活更精彩”。在网络购物行为方面,9.9%的大学生“频繁网购”,22.8%的大学生“经常网购”,64.2%的大学生“偶尔网购”,只有5.0%的大学生“几乎没有网购”。

这一系列数据表明,网络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学习知识、搜索资讯、关注时事、沟通交流和娱乐休闲的主要方式,构成了他们大学生活的常态部分。对于大学生而言,已经不再是“应不应该上网”的问题,而是如何更正面、更积极使用网络的问题。 罗兰・巴尔特指出:当网络传播把一个立体的、更加逼真的、富有虚幻色彩的虚拟世界带到人们面前时,人们的生活空间得到了全新的扩展,想象的空间随之扩大了,主体的认知因素处于空前的活跃状态,对媒介世界意义的理解也得以迅速地更新[2]。网络信息无所不有、内容详实、更新及时、观念平等开放、氛围自由轻松,影响着90后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在学习生活方面,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网络时代下90后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不再局限于学校,网络世界给他们提供了新的知识来源。课题组调查发现,当需要找生活或学习资料时,有69.7%的大学生首先想到的途径是上网搜索。可见,网络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积极影响在于:网络使大学生思想活跃,学习主动化,学习工具多元化。但是,另一方面,有的大学生是非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容易在网络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迷失自我;同时网络剽窃行为的增加,可能导致大学生滋生惰性和依赖性,不愿自主动手和动脑。因而,网络也对90后大学生心理与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可能使他们陷入困惑中。

其次,日常生活方面,90后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度极高,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从最基本的收发电子邮件、看新闻、聊天,到下载音乐、电影电视视频,再到购物、微博、微信等无所不包。通过网络,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最新资讯能够迅速传递到大学生的面前,给他们心理与行为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网络为90后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生活平台,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的交流方式,他们习惯了在网上维持自己的现实友情,甚至是直接在网络社区里交友。然而,由于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度高,因而出现个别严重的网络成瘾者,他们整天沉溺于网络,导致体能下降、现实中的自我封闭等不良生理和心理反应。

(二)网络便利性及其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 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 4.2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为74.5%[1]。本课题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手机上网”超越了“电脑上网”,已成为90后大学生上网使用最多的途径,占65.2%[1]。由于手机上网的发展为网络接入、电脑终端可能受到限制的大学生群体提供了便利,90后大学生可以越来越方便地随时获得所需要的网络资讯。调查数据还显示,67.1%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对自己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几乎没有受影响”, 但也有32.9%的大学生由于网络而减少了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情况上,73.5%的人认为网络有利于自己同外部世界的联系。可见,从现实层面看,即时通讯、网上视频或语音聊天、收发邮件、随时随地搜索信息等方面的便捷、快速、费用低廉是网络的重要优势。网络,尤其是手机网络的便利化极大地满足了90后大学生思维敏捷、反应速度快的需求。

首先,网络便利性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网络的方便获得使90后大学生丰富了资讯内容,开拓了思维空间。网络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也开始具备全球视角、多元思维,整体而言,他们比传统时代的大学生眼界显得更开阔些,思想更开放些,思维也更活跃些。另一方面,网络运行的快捷性和使用的简便性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效率观念和行为习惯,客观上推动了他们主动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更新。

然而,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具有良莠不分的混杂性, 大学生在网上获取有益知识的同时,也可能接触一些消极、不健康的东西。当还处于心理不稳定期的90后大学生无法消化吸收各类网络信息时,容易失去思索、推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从而限制了想象力和思维力的正常健康发展。

(三)网络休闲娱乐化及其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影响

对周末空余时间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在宿舍进行与网络相关活动”的大学生占到 60.1%,外出游玩的占 20.8%,运动的占 16.3%, 可见,网络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周末空余时间休闲娱乐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就上网动机而言,在大学生“上网目的(多选题)”调查中,发现有67.0%的大学生选择“欣赏音乐、电影、小说等”, 62.9%的大学生选择了“聊天”,21.6%的大学生选择了“网络游戏”,当然也有55.7%的大学生选择了“查找资料”。可见,上网休闲娱乐成为了大学生上网的最主要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它是个人行为的动力,是引起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当代网络环境下,随着休闲娱乐的网络交互行为的日益普及,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休闲娱乐的功能得以加强,由此对大学生产生了更加突出的影响。

首先,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放松身心、释放压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定性的访谈发现,大学生喜欢追求时尚,喜欢娱乐,然而大学实际的学习和生活显得有些无聊、单调和枯燥。大学生在网络上寻找自己的娱乐方式,消磨课余时间,把上网娱乐当作学习之余的调节,寻求情感的寄托,缓解学习压力。其次,网络的休闲娱乐功能为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合理渠道。大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受社会规范的制约,与内心需求造成了冲突,在处理这些冲突的过程中,个体需要不断压抑和克制本我冲动,而网络帮助了大学生把深藏在潜意识中的那些不为社会主流所允许的需要和欲望宣泄出来,从而缓解其不良情绪。

然而,网络的娱乐化也会给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那些总是习惯于在网络里宣泄情感的大学生,可能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能力表现弱化。在定性的访谈中发现,有些同学自控能力差,把大量学习时间用于上网娱乐,沉溺其中,无法自拔,以致荒废学业,有损身心健康。

(四)网络的互动平等性及其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对“你认为网络带给你主要的收获是什么(多选题)”这一问题,77.4%的90后大学生选择了“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51.3%的大学生选择“在网络上可以做很多现实生活中想做但不能做的事情”。可见,90后大学生很看重网络文化中所表现出的开放、自由、互动的特性。网络中的博客、聊天、交友、论坛、动漫、网游、在线视频等方面的互动应用可以让网络中的每一个成员最大限度地参与信息的制造和传播;网络也以其特有的开放性迎合了90后大学生自由、平等的价值观需求。

首先,网络有助于大学生寻求自我价值感。一方面,网络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更为自由和发散,使他们的思想更少受到禁锢,从而可以更自主地发挥自己的智慧,追求他们的自我和个性;另一方面,在网络中,大学生可以跨越时空限制,彼此相识,发展友情,网络的这种互动模式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独立性、平等性、个性化等人格发展,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由此得以确立和提升。

然而,网络的互动性也给90后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为网络可能是一个交往的平台,但也可能成为交往的屏障。Turkle发现,青年大学生过度上网交友将导致社会孤立(socialisolation)和社会焦虑(socialanxiety)等方面的人格异化和扭曲[3]。Sjeberg认为 “电子化的个体”(electronicindividual)正在逐步增多,网络可能对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人格的倾向性产生不良影响[4]。

二、 网络时代下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从学习特征看,90后大学生追求效率化,认知思维敏锐

认知(cognition)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过程,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是个人在重构和应用知识时所具备的能力。网络这个广阔的空间,为大学生打开了一个未知而新鲜的世界,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开发了他们的潜能;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培养了大学生的识别、选择能力,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敏捷性。在“网络对你的影响主要有哪些方面? (多选题)”的问卷调查中,选择“可以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的占65.7%,“选择获取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学习成绩得到提高”的占 53.6 % ,选择“网络信息多样,提高了我的思维能力的”占45.5%,选择“花费太多时间上网而使成绩下降”的占 23.4%,选择“沉溺于网上娱乐,不想学习”的占9.7 %。结合这些数据以及定性访谈的结果,本研究发现:虽然也有一小部分大学生因沉迷于网络不想学习,但总体而言,网络对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智力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大学生丰富知识结构和自主学习,吸收和运用新知识。正是在这样的网络“浸润”中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认知能力逐渐趋于成熟,对新事物的感知觉比起60后、70后和80后都显得更加敏锐,思维更活跃敏捷,处事行为也更加追求效率化,他们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喜欢怀疑和争论,敢于大胆发表个人的独立见解,同时拥有更丰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记忆力。

(二)从信仰追求看,90后大学生崇尚平等自由,思想活跃

90后大学生通过网络的及时更新与评论,可以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与时俱进,培养他们的政治敏感性。网络时代,大学生们不再迷信权威,他们喜欢独立思考,有强烈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和主体意识。本研究调查显示,49.1%的大学生认同“在网络上能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见,丰富的网络信息使90后大学生的思想更为早熟,对每个事件都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他们有强烈的“成人意识”,崇尚自由,不喜欢受拘束,思想活跃,喜欢直接批判和自由表达对某些社会现象或问题的不满甚至愤怒情绪,对社会热点、时事新闻活动都能积极参与,并且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问题等。但定性访谈中也发现,90后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淡漠,因而做事可能片面化,看问题容易过激化。

(三)从人格特征看,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渴望关注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5]。研究发现,大学生具有一种心理与发展的原动力,需要建立自我认同与亲密关系,而网络为大学生提供可以自由创造和发挥、重新自我赋值及自我满足的平台。在调查中发现,对“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这一问题,74.3%的大学生认为是“实现自我”,10.9%的大学生认为是“比周围的人优秀”,6.9%的大学生认为是“当一个普通人”,只有5.0%的大学生选择了“为国为民出力”。可见,90后大学生更关注自我价值的体现,而忽视了社会价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还有自我实现这一更高级的需要。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大学生自我探索,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为每个人的自我实现都提供了相同的可能性。数据表明,71.8%的大学生感觉到“网络世界比在现实世界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90后大学生能够在网络中大展鸿图,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结合数据分析和定性访谈的结果,本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在驰骋网络的过程中,凸显自我个性,不盲从潮流,喜欢标新立异,同时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同。但有些大学生在网络中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就可能演变成不顾及他人的感受,缺乏团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四)从情绪特征看,90后大学生情感强烈,积极乐观

在调查中发现,对“你觉得自己生活中基本上处于哪种情绪状态”这一问题,59.8%的大学生认为是“平稳”,16.5%的大学生认为是“快乐”,当然也有14.4%的大学生认为是“无聊”,6.2%的认为是“郁闷”,3.1%的认为是“焦虑”。可见,90后大学生拥有较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大多数90后大学生朝气蓬勃、乐观活泼,直率热情,精力旺盛,积极向上,他们比以前的大学生更善于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绪。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网络为大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助、宣泄消极情绪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渠道。通过网络,大学生向网友倾诉,从而获得网友的心理支持、关心和安慰。课题组调查显示,对“你在遭遇挫折和困惑,或在承受压力时经常采取的方式是什么”这一问题,59.8% 的大学生选择了“哭泣或发怒”,16.5%的大学生选择“找人倾诉”,14.4%的大学生表示“独自承受,不想被人发现”。在这些不想被人发现的大学生中,有86.7%的人认同“在网络中,我常常得到网友对自己的关心帮助和安慰”。

(五)从人际交往看,90后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良好,网络关系拓展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形式更加多样,除舍友、同学、师生等关系外,还增加了网络朋友关系。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对自己在当前人际关系方面的表现评价上,有12.4%的认为“善于交往,人际关系十分和谐”,69.1%的认为“人际关系较和谐,偶尔出现的矛盾可以自己解决”,16.5%的认为“不善交往,人际关系一般”,2.1%的认为“人际关系不和谐,不善于处理矛盾”。在与家人的交流频率上,18.9%的大学生“一周联系三次以上”,56.4%的大学生会“一周联系一两次”,只有24.7%的大学生“两三周才联系一次或更少联系”。课题组在访谈中发现,90后大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话联系,他们与家人、好友也经常通过QQ视频、微信关注来联络感情。从这些数据以及定性访谈结果,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同学和家人交流沟通比较顺畅,并且借助网络这一在时空上可以不受限制的捷径,与家人同学的联系更加活跃[67]。与此同时,在网络中的朋友关系也得到了拓展。网络让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来选择自己的交往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现实人际交往中的身份、不被认可等负面影响的担心。例如,在微博应用上,大学生可以通过标签分类、查询、用户自定义、编辑推荐等方式找到兴趣相投的朋友。有些在现实中不会说或不敢说出来的话,可以发表在微博上,得到他人的反馈和关注,由此推动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加顺利。

(六)从恋爱与性的观念看,90后大学生渴望爱情,性态度宽容开放

90后大学生的性发育已经成熟,他们憧憬美好的爱情,渴望与异往。同时,网络为原来高中就已开始恋爱的大学生提供了维持恋情的便利,并且增加了网恋的渠道。调查显示,对“你对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如何看待”这一问题,49.5%的大学生认为是“追求美好的爱情”,20.6%的大学生认为是“满足心理、生理的需要”,18.6%的大学生认为是“选择人生的伴侣”,只有8.2%的大学生认为是“随大流,打发无聊的时光”,还有3.1%的大学生的选择是“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对“大学恋爱是否一定要经历”这一问题,22.3%的大学生感觉“一定要经历”,77.6%的大学生感觉“顺其自然”,只有2.1%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暂不想恋爱”。结合这些数据以及定性访谈的结果,本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将大学恋爱当作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虽然他们的思想上没有了从前那种不好意思谈或不敢谈的“传统观念”,但是他们仍然把恋爱当成比较严肃的事情来对待,以比较认真的态度来思考恋爱问题。相比而言,90后大学生更加敢于追求和表白爱情,重视与异性彼此之间的关注和欣赏。对于性问题,48.5%的大学生认同婚前,认为“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46.4%的则认为“是对自己/他人的不负责任”。可见,90后大学生对待恋爱中的,不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他们的性态度表现了更多的开放性特征。

(七)从心理健康角度看,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调查数据显示,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83.5%的大学生认为“有点压力,但通过自我调节可以保持良好”,9.3%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压力,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而认为“需要通过心理帮助或不知道怎么办,心理健康状况不好”的大学生只占2.1%。由此可见,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没有像人们担心的那样糟糕,总体而言仍然是积极良好的。在访谈中发现,90后大学生会有来自于学习、就业、人际等方面的压力,但通过对朋友的倾诉、家人的支持、网络上的宣泄,再通过自我调节,他们能迅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来完成大学的生活与学习。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从本课题组的定量调查和定性访谈结果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网络对其心理的影响并不都是严重的、消极的、不利的。相反,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对网络已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有着自己一代人独特的心理及行为特征,对各类事物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模式可能已不适用于这一代大学生,高校应充分把握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融入更加科学、积极的思路。而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思维模式和教育思路,尤其是对于理解和教育网络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意义重大。

(一)积极心理学的视野

积极心理学是21世纪一种新的理论观点,2000年,塞里格曼(Seligeman)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他指出,21世纪,心理学研究要转变传统的以干预和解决人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为主的病理学方向,而把注意力转向对于人的积极潜能和积极力量的研究和利用[8]。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谢尔顿(Kennon 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将积极心理学定义为:“积极心理学是利用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力量、潜能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门科学。”[9]当今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层面上的积极情绪体验、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特质和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组织系统。

1.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是指当个体需要得到满足后的愉悦感和快乐感等主观体验。密歇根大学的弗雷德里克森(Fredrickson)提出了第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即扩展―构建的积极情绪理论(broadenandbuild),他认为各种具体的积极情绪如高兴、兴趣、满足感、自豪感和爱等,表面看来不同,但均能扩展个人瞬间的知行(thoughtaction)能力,由此反复积累的结果能增进个人资源和心理成长,促进幸福感的提升[10]。积极心理学用实验的方式验证了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扩展人们的注意范围和思维及行动范畴,能够帮助人们建构出沉浸式的个人自主自愿,从而使人们的行为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2.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人格特质,即积极的个性特点,它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前提和基础。积极心理学提倡研究积极人格特质,认为积极潜能与积极人格能够彼此促进,对个体潜能的挖掘与强化有助于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人格特质则能帮助人们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更有效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因此,只有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如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爱、乐观、感恩、智慧、创造力、才干等积极人格特质,才是心理健康和提升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预测指标。

3.积极的组织系统和环境。积极个性品质和积极情绪体验的形成都需要有良好的氛围,积极心理学提倡要有使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积极的组织系统一是要建构公民责任感和道德等大系统水平上的积极国家环境,二是要培养建立具有良好关系的社区、高效能的校园以及健康的家庭等的积极小系统。积极的组织系统和环境可以促进个体积极的人格特质形成,影响积极的情绪体验。

(二)网络时代下的90后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减少或消除、甚至是没有心理问题与疾病。这种以解决心理问题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容易造成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问题行为,注重对问题行为的预防和矫正。马斯洛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因此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11]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运用积极的视角研究人类的行为,重点发掘和培养他们的积极品质,巩固与加强积极力量。

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遵循90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教育规律,充分发掘大学生自身的优势,加强潜能和积极因素的开发。注重关注大学生已有的积极心理,坚持积极取向的评价方式,强调大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 借助兴趣、快乐与挑战等积极体验来调动大学生的成长动力,激发大学生内在的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技能。形成积极人格,大幅提升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增强大学生的幸福感。这种积极正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才真正符合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的认知、情绪、人格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和成长规律。

1.始终坚持正面引导的积极性原则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要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大学生,强调寻找他们身上的积极力量,用积极的视角重新发现和解读出现的心理问题[12]。当前无处不在的网络确实给90后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如果因为这些消极影响而把网络视为洪水猛兽,甚至提出要限制大学生上网,反而会得不偿失。从各个高校的心理普查结果和心理咨询中心接待的情况来看,大多数90后学生的心理是正常、健康、富有朝气、积极向上的,具有突出心理问题和明显心理症状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应该始终坚持正面引导的积极性原则,通过对90后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他们的发展性目标,用积极的理念优化其心理素质,培养其健全人格,从而使大学生更有效地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积极适应社会,积极应对问题,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正面的引导才能真正促进90后大学生的心理成熟、人格完善和稳定,帮助他们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

2.构建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层立体网络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一般是以心理咨询、心理讲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为主。而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则倡导全方位、全过程和全面渗透,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帅,以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为骨干,以辅导员为载体,以大学生心理委员为朋辈助理,以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社会环境为正能量氛围,由此形成一个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多维的交叉立体网络[13]。在具体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上,要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仅强调知识和认知的接受与改变,而且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孟万金教授曾列出增进开发心理潜能、完善积极人格、发挥智能优势和主观幸福感等14项核心内容 [14]。根据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国外积极心理学理论发展和国内学者的理论实践探索,课题组提出,90后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概而言之至少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在个体层面上要培养90后大学生乐观、坚定、自信、勇气、宽容、智慧等积极的人格特质;二是在主观层面上要强化90后大学生愉快、幸福、满意、希望等积极的心理体验;三是在群体的层面上要强调促进90后大学生的利他行为、美德、恋爱责任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积极的组织环境系统的完善。

3.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

国外已有不少国家成功开设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2006年,本・沙哈尔博士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幸福课成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听课人数超过了多年来一直独占鳌头的经济学。这门课程创下了哈佛大学听课人数最多、最受欢迎的课程纪录[15]。国外课程的成功开设给国内的积极心理健康教学课程带来启示和信心。当然,我国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起步较晚,课程教材还有待编订,教学设计有待开发,课程形式有待创新。但在一些有心理专业背景的高校,可先结合团体心理训练,开设以幸福体验为主题的系列课程,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引导90后大学生获得信心、希望和幸福感。

4.利用网络平台,拉近与90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

一方面,网络的应用,可以提高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与效率。如建立心理咨询服务和健康教育网站,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成长、恋爱、就业等方面的疑惑,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和成才的需求,介绍学习方法,进行就业指导等,从而更有效率地做好积极心理知识的普及。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即时工具加强与90后大学生交流,可以在深层次上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和需求。课题组访谈发现,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内向的大学生,如果关注他们的空间、微博等,却能发现他们充满激情的、完全不同的另一面。因此,运用网络的方法拉近与90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可以让老师、辅导员与他们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平等对话,从而开辟一个更广阔的接触平台[16]。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115).[20130202].http:///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38508.htm.

[2] 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王东亮,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53.

[3] TURKLE S. Vitality and its discontents: Searching for community in cyberspace[J]. The American Prospect,1996(24):56.

[4] SJEBERG U. The rise of the electronic individual:A study of how young Swedish teenagers use and perceive Internet[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1999(16):113120.

[5] 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5.

[6] 马.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4116,121.

[7] 曾晓强.大学生道德认同、新社会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49155.

[8] SELIGMAN M R, CSIKSZENLMIHSLYI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 514.

[9] SHELDON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216217.

[10]FREDRICKSON B L.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56):218226.

[11]弗兰克・G・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吕明,陈红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324.

[12]朱卫嘉.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欠佳的德育背景及教育对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03105.

[13]张维贵,李自维,王飞飞.基于积极品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及干预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56160.

[14]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8.

[15]王滟明.在哈佛听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

[16]史向军,张琼.“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275.

[17]张晓洪,袁国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途径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2116.

Post90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ducation Innovation under the Network Era:

Positive Psychology Perspective

ZHANG Xiaoping1, SHAO Yali2

(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Department, Fujian Police College, Fuzhou 350007, China;2.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ent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view of network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st90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 of statistical and qualitative interview, the analysis summarizes the typical network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st90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found in the network life, convenience, leisure entertainment and interactive equality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who grew up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post90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stream are positive. Finally, from the view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research puts forward innovation path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t90 generation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第9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范文

论文摘要: 积极心理学理论是心理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与传统心理学理论相比,更注重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这种观点对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高职院校要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并具有优良心理品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局限

进入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能够面临新世纪挑战的人才是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的重视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虽然各高职院校都在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及其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误区,并已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其主要局限有:第一,在教育对象上,难以做到关注更多学生的心理状况。教育对象的局限性必将影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二,在教育内容上,更多的精力用于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筛查与咨询,而忽略了对广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第三,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及其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研究取向

积极心理学产生于二十世纪末期,是西方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1998 年,前美国心理学会会长赛里格曼通过长期以来对心理学发展的反思,撰文指出当前心理学发展的不足与误区,同时呼吁同行正视心理学的发展。2000年1月赛里格曼和米哈伊森特博士的《积极心理学导论》问世,此后心理学家们更多地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以研究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建立积极情绪和品格为重点。它关注三个主题:第一是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指出任何人生活的质量首先不在于对物质财富的占有量,而是在于积极的情绪体验量。其次是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包括好奇、乐观等在内的24种积极人格特质,认为培养个体具有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一条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再次是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这种研究取向有效克服了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

三、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工作重心与不足

高职院校普遍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在学校、分院、学生班级三个管理层面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干预,防范校园心理危机事件。当前高职院校中,无论是在学校层面还是在分院系层面,工作重心是对心理异常学生的关注。从新生进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即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依据心理问卷筛选出有问题的学生。分院心理工作小组和班级心理委员在工作中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对问题学生的关注上,力求减轻或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人群中心理异常学生毕竟只是学生中的少数,这种工作模式这样就忽略了更多学生优良心理品质的塑造,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四、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

1.在教育对象上,点面结合,面向大众

消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局限是教育对象的局限,心理学的发展绝不应该仅仅研究心理的消极面和面向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更多的应该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潜能的激发,教育者应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与尊重,发现其优势和特长,及时予以肯定并做积极的评价。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正可以运用其健全的体系,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发挥每一级网络的教育力量,尤其是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潜能,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面,让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的心理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在教育内容上,注重高校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

彼得森和赛里格曼(2004)在《人格力量与美德分类手册》中以人格力量与美德为取向,分类列出了六种重要人格特质: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和卓越。与之相联系,包含了24种人格力量,具体包括创造力、好奇心、心胸开阔、好学、洞察力、正直、勇敢、诚实、热情、善良、爱心、社交能力、公平、领导才能、团队协作、宽容、谦虚、谨慎、自我控制、对美和优秀的鉴赏力、感恩、希望、幽默、虔诚。这就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准备了丰富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以培养积极的心理特质为目标,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塑造上,才能保证把绝大多数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成员。

3.探索与运用多种教育模式,普及面向学生大众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作为心理健康三级网络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肩负着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与实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团体活动、朋辈咨询、文艺作品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其次,分院心理健康小组应在分院范围内,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注重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教育内容的丰富性,重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对于专业素质提高的促进作用。第三,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心理活动。心理委员应该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培训,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构建积极乐观向上的班级心理氛围。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心理科学,其倡导的心理教育理念正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入手,发展和完善当前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积极正向的人生观和心理品质,这才是完善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况志华,任俊.积极心理学:人性的理性复归[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2]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3]任俊,叶浩生.积极心理治疗思想概要[J].心理科学,2004.27(3):746~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