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交礼仪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创业教育;毕业设计;改革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成为世界第一。然而,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毕业设计形式比较单一,毕业论文仍是最普遍的毕业设计形式,毕业设计不仅能综合检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效果和水平,也是对已有的教学环节的扩展和深化,更是检验和发挥学生创造性、开展创新活动的试金石,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但毕业论文的规范形式均为单一的学术论文,其考核片面注重学术性而忽略实践性、应用性,不但强化了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业教育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改革,将创业计划书、营销方案等综合实践成果纳入毕业论文的范畴,有助于改善这种单一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业素质,也更符合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创业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到毕业设计中显得意义重大,可实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改革。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发展
当代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信息为载体,知识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创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对于大学教育而言,所谓创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必备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等基本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就是高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中对创业教育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所持的一种认识。198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这一概念。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开展了“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中国、日本等九个国家参加了这一项目。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早在1991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了六省市布点研究和实验,极大的加速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尤其近几年各个高校都大兴创业教育,很多创业教育思想与理念得了到广泛传播与深入。
二、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1.创业教育理念发展日趋成熟,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形式已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2002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南京经济学院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目前,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拥有了很广阔的发展土壤,其发展规模与空间相当广阔,与此同时,很多创业教育理念发展也日趋成熟。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育期间一个重要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关键环节,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发展的多样性,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专业背景,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如较强的创新能力、强烈的市场意识、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这其中又以创新精神为重点,社会需要的是以创新精神为主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此,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形式都应该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采取多样化与多元素的毕业设计形式以满足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不同的专业具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在毕业设计的形式上也应该具有其专业特性,实现毕业设计形式与专业理论的有效接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所以目前很多院校都将这个专业的毕业设计确定为单一的毕业论文的形式,缺乏新意。在毕业设计中,如果全部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一是限制了学生的选题范围,二是很难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形式单一难免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已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采取单一制的毕业论文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形式很明显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专业特性,市场营销作为一个社会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对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创业教育理念下,要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进行改革,实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如市场调研、营销策划案、商业计划书、促销方案、STP策略应用等形式,突破单一制的论文形式,以实现毕业设计与专业特点的结合,这也完全符合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毕业设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设计形式,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实现因“业”制宜。
3.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具备新的评价标准和制度保障
创业教育理念下,要求毕业设计形式必须多样化并附之新的评价标准与制度,以有效实现对其的监督和支持保障作用。任何新的毕业设计形式的出现都应该拥有完善的评价标准予以评判与监督,确保毕业设计过程中立题规范、审题严格、选题不重复、评价公平。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实行层级领导负责制,对选题、过程管理、成果评阅、答辩评价、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时间安排、质量评价、分工负责等都提出了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新的制度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多数导师对毕业生的指导仅仅局限于书面文字的形式,很少有实践操作性的指导,究其原因一是观念上的因素,二是制度保障体系没有跟上。在创业教育理念下,不仅要更新传统的毕业设计理念与形式,也需要很多新的制度保障体系予以支持。
转贴于 三、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的思考
1.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指出: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抄袭剽窃现象严重,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缺少新意,独创性差。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形成也需要相应理论基础作为后盾,在制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除了专业基础要求以外,还应提高创业教育理念基础的要求,有效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理念与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理念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影响是全程的,从最初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答辩评价。每一个环节都应加入创业教育的理念,更加全面的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因此,应该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2.建立“三导一体”模式的服务和管理体系
所谓“三导一体”模式就是在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以领导督导,毕业设计导师指导,班级辅导员引导为一体的,层次分明但又层层相扣的服务与管理体系。作为毕业设计改革的决策者,学院领导除了要在过程中不断深化创业教育理念以外,还应督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不仅仅是毕业设计结束时的评价监督,更多的是过程监督,学院可以分设不同督导领导小组,针对不同的专业和毕业设计类型进行有效的督导,确保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导师的指导分为两层含义:一是对专业知识的指导,是指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指导;另一层是创业教育的指导,包括创业教育理论和创业实践的指导。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后者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遇见困难或者疑惑时,导师此时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具体的实际操作类型的毕业设计,导师可以提供很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方案,确保学生高效、高质、完整的完成毕业设计。通过专业导师对选题的适当控制和引导,加强过程的监控和指导,使毕业论文(设计)真正达到训练目的,不会成为流于形式的鸡肋。辅导员是与毕业设计者关系最紧密的一层,他们更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创业教育理念,实现专业与创业教育理念的对接,引导学生选择更加合理的毕业设计类型,制定更加科学的毕业设计方案。领导督导、导师指导、辅导员引导,这三个层次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水平评价进行全过程的服务与管理,而且这种服务与管理具有开放性,更能发挥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全面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实施对“业”施教,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
主要包涵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结合;二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主要目的就是根据不同的专业特性采取更适合专业本身发展的毕业设计类型。创业教育的内部运行规律与一般教育的内部运行规律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创业教学理念时,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生源质量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5]对“业”施教就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采取合适的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与创业技能,这样有助于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水平。因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适当添加创业教育的课程,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很多,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教学,还应该开展更多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及创造与创新能力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发挥自我创造能力,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与创业教育的融合,能够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
一、概念、目的与意义
(一)互联网+教育
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个教育专用网、一部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
第一代教育以书本为核心,第二代教育以教材为核心,第三代教育以辅导和案例方式出现,如今的第四代教育,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核心。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表示,中国教育正在迈向4.0时代。
(二)研究的目的
紧跟国家改革发展步伐,适应现代教育理念,为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新思路和见解,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
为摒弃《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弊端,改良目前现状,培养出具有知识经济时代的综合素养的高职学生,为地方经济高速发展提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在《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模式,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贡献力量。
(三)研究的意义
1.基于互联网+理念,促进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院校机械类或近机械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机械创新能力的核心课程。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及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续的培养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基于互联网+理念,促进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结合新时期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基于互联网+理念下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新模式,更加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积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水平。
3.基于互联网+理念,促进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积极组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联盟,加强与学校各专业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状况、特点及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各专业课程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要求,并将其融入到不同专业机械课程的教学之中,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奠定基础。
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规划尚欠合理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涵盖了机械制造中基础,传递的信息量很大,与生产实际联系比较紧密。课程涉及到的机械制造机器、设备的构造、特征、功用等。材料的性能、特征、内部结构等,工艺的各种优缺点及其在生产中应注意的问题等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单凭教材的图文结构,致使教师难以讲授,学生认知困难,学习的兴趣会严重受挫,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因此,教师应寻求一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存在着问题
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法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游戏式教学等纷纷涌现,并日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但在教学法运用上一定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际性,即要将课程内容的繁、难、旧、深,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突破和解决,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与社会职业需要,展示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时代性、适应性,让学生科学地、轻松地掌握知识。
(三)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上尚欠合理
目前高职学校普遍对《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仍然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基本以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书面答卷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片面地追求卷面分数,凡与本课程考试有关的内容就比较重视;凡与本课程考试关系不大的内容就不重视,甚至连看都不看。易使学生产生平时不认真,考试抓突击;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原理,蒙混过关,考完就忘记的弊端。
三、基于互联网+理念的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如何适应时展,探索出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真正以学生为核心,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是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紧跟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研究目前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最新的互联网+理念,利用手机APP、微信、QQ、微博等信息技术,进行课程知识解构,开发整合素材,搭建互联网+理念的课程内容体系,探索互联网+理念的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新模式,调整课堂教学流程,制定新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试点班级,对全新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进行验证,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能适应新的角色。
(二)课程教学改革步骤
现今入学的高职学生都为90后,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充满了挑战性,对所有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专业课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访谈。
利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分析总结课程教学现状及相关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解析,确定课程教学改革原则与对策。
利用MindManager软件进行头脑风暴,结合机械相关专业岗位群的特点,简化和突出《机械设计基础》的核心知识点,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利用课程专业教师联盟,共同研讨开发多媒体素材,真正以学生为核心,探索适应高职学生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学生技能考核评价标准。
【关键词】旅游服务礼仪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44-02
一 课程性质与作用
旅游服务礼仪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本课程在介绍基本礼仪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行业的特点,深入阐述了旅游接待人员所应具备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和礼仪规范,旨在深化学生对服务意识及礼仪规范的理解,为从事旅游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难点,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在学生实践训练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全面提高其实际应变能力及应用旅游礼仪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全面了解现代社交礼仪的基本概念、特征、原则的基础上,掌握仪容仪态礼仪、礼貌语言的运用、日常交际礼仪、餐饮礼仪及旅游行业主要接待服务礼仪的基本知识。
三 学生基础和智能特点分析
第一,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由普高及职高升学组成,普高学生对旅游行业接触较少,职高学生则有一定的认识,但对旅游服务礼仪的具体知识同样很少接触。
第二,开设本课程是在第二年的第一学期,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铺垫。学生初步树立了发展职业能力的目标,学习的职业导向性明确。
第三,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但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弱。
针对以上学生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策略:(1)理论结合实际,精讲多练,注重实训实践;(2)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反思等教学方法;(3)根据教学目标及教材立足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等必须具备的能力,并结合理论作业、实验作业和参观、实践相结合巩固课堂教学效果;(4)针对复杂任务,采用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
四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安排
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高职教育是要培养在生产经营、社会服务领域具有高级职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加强礼仪教育尤为重要。旅游服务礼仪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坚持“理论够用、适度”的原则,注重通过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礼仪素养,掌握各类礼仪的基本技巧、规范及操作方法,更好地胜任旅游岗位工作,具备良好的礼仪素养。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见左表)
五 教学方法手段
1.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第一,理论讲授。对于旅游服务礼仪的理论部分,包括概念、历史、思想、原则、功能、性质、特征等内容,主要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应用多媒体设施,扩大信息量,提高其生动性,体现知识的系统性,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案例分析。在教学中鼓励教师运用大量案例进行分析,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礼仪在旅游工作中、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知道礼仪在具体应用时要遵循的原则和灵活性,体现了这门课的实践性。
第三,课堂讨论。课堂讨论也是本课程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针对一些重点与难点问题,如:东西方礼仪的差异、中国人存在的不文明行为、旅游工作者的礼貌修养对服务质量的影响等问题提出思考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对所思考的问题都有了深入的思考,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第四,专题模拟。由于学生缺乏社交经验和服务工作的经验,如果只采用理论讲授会枯燥无味,学生也缺乏互动,不能真正实现学生对礼仪在社会交往中、在旅游服务中具体应用规范的掌握。所以在实务部分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采取专题模拟的教学方法,由学生自己设计场景,自己参与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去体验、思考、总结归纳、评价。
第五,实际训练。实际训练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用在旅游服务礼仪的能力培养部分,主要涉及社交基本礼节、礼貌语言运用、仪容仪表修饰、仪态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我们的实际训练,使学生在相关内容的应用能力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体现了这门课的运用性。
2.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旅游礼仪课程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幻灯投影、视频、多媒体课件、互联网等不同方式进行授课,将教学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强化学生对礼仪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授“仪表礼仪”章节时,教师可安排学生观看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VCD,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仪表美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袁平.现代社交礼仪[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鄢向荣.旅游服务礼仪[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温文尔雅的辞令―
“请”和“谢谢”。礼仪总要从礼貌用语开始,所以不论吃点心或玩玩具,只要他们与别人接触,我就会利用机会尽可能教他们多用“请”和“谢谢”。如:“请给我汤匙。”孩子拿到后,如果忘了说“谢谢”,我会提醒:“别人帮助了你,该怎么说?应说‘谢谢’。”然后要孩子跟着重复,让这些礼貌用语成为孩子们日常词汇的重要部分。
社交规则―
“分享” 、“轮流” 和“等候”。两岁的特利一人抱着两个小球玩,同岁的沙沙小手指着球,用眼神向我求援:“我也想要。”我便对特利说:“特利与沙沙一起分享,一人一个球,好吗?”我专门使用“分享”这个词,目的就是让特利明白它的含义:“我有,别人也应该有。”社交中另一个重要概念是“轮流”。对于两三岁的幼儿,“轮流”的概念需要反复练习才能逐步渗透到其意识中。如孩子玩电脑游戏,我们规定每人15分钟,闹钟一响,就轮到下一个。有的孩子时间到了还不想离座,我就强调道:“你已经玩了15分钟,应该轮到其他小朋友了。” 而如果别的孩子正在玩着,但有的孩子等不及,想立刻坐上去,我就会耐心地引导孩子明白等候的规则:“别的小朋友正在玩,你要玩,就站在旁边等。她不玩了,才轮到你。在这里,人人都必须遵守‘轮流’的规矩。”
不打断别人谈话―
一次,我正和一个家长说话,4岁的亨利走了过来:“老师,我的鞋带松了。”我并没有马上帮他,而是说:“老师正在谈话。谈完了,我会帮你。”过后,我告诉他,打断别人的谈话是不礼貌的, “但如碰到紧急情况,比如要上厕所或感觉不舒服,要马上说。不过一定要记住:打断别人的谈话时一定要先说‘对不起……’”
学说“对不起”―
这是3-5岁孩子礼仪学习的一个重点。埃仑精心砌起来的积木大楼被莽撞的杰克碰倒了。“我不是故意的。”杰克辩解道。但我坚持要他向埃仑说“对不起”,我提醒他:“上次,雷诺不小心把你的积木撞倒了,他也不是故意的,但你很难受,记得吗?他说‘对不起’后,你感觉就好多了,是不是?”希望藉此启发他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体验别人的感受。
写“回谢卡”―
法国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惯以握手为礼,少女向妇女也常施屈膝礼。他们的男女之间,女子之间的见面时,还常以亲面颊或巾面颊来代替相互间的握手。法国人还有男性互吻的习俗,两位大男人见面,一般要当众在对方的脸颊上分别亲一下。在法国一定的社会阶层中“吻手礼”也颇为流行。不过施吻手礼时,嘴不应接触到女士的手;也不能吻戴手套的手;不能在公共场合吻手;更不得吻少女的手。
一般礼仪
法国商人往往相当拘礼和保守。
法国当地人对其他任何人——包括其他地方的一些法国人——说法语的方式都感到走样,听不入耳。
称谓与问侯
轻轻握手是通常的问侯方式,但客人对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不应主动伸手。
约会与准时
事先约会是惯例。准时赴约是礼貌的标志。
款待与馈赠
被邀请到某人家里作客是难得的,即使已相识很久。不过,若有这类邀请的话,给女主人送上鲜花(不要送玫瑰花或)或巧克力之类小礼品将是受欢迎的法国人注重烹调艺术,因此中午和晚上的两餐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
能激起人们思维和美感的礼物特别受欢迎。不要送印有你公司名称的显眼大标志的礼品。
交谈
要回避个人问题、政治和金钱之类的话题。
社交习俗
法国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法国友人很直爽,性格大多较开朗;
谈吐幽默又风趣,特别善于搞交往;
“女士优先”成风气,良好传统大发扬;
忌讳询问个人事,秘密从不对人讲;
注重礼节和礼仪,乐于助人讲风尚。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法国人最爱美,这是举世公认的,尤其妇女,称得上为世界上最爱打扮的人。就连他们国家的老年妇女也是如此,每天全都离不开化妆和美容,为的是把自己打扮得更年轻些。他们一般都把对女子秀示谦恭礼貌当作生活中教养好坏的标准。“女士第一”在法国极为盛行。他们时间概念很强。他们无论出席什么集会,都习惯准时到达,从不拖拉迟到,不愿听到那些蹩脚的发音。
法国女宾由于有化妆的习惯,所以一般都不欢迎服务员为她们递送香巾。法国人在同客人谈话时,总喜欢相互站得近一些。他们认为这样显得更为亲迫。他们偏爱公鸡。认为它既有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还有司晨报晓的特殊本领,把它看作为“光明”的象征,并视其为国鸟。他们非常昵爱鸢尾花。认为它是自己民族的骄傲,是权力的象征,国家的标志,并敬其为国花。法国是个盛产鲜花的国家,人们爱花成癖。他们视秋海棠为“热忱的友谊”;把兰花表示“虔诚”把丁香表示“纯洁”,把大丽花表示“感谢”,把玫瑰表示“爱情”之意等等。他们对蓝色偏爱,并把蓝色看成是“宁静”和“忠诚”的色彩;对粉红色也较为喜欢,认为粉红色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色彩,给人以喜悦之感。他们谈话习惯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他们的手势和我们的习惯有所不同。如:我们用姆指和食指分开表示“八”,他们则表示“二”;我们用手指指自己的鼻子,表示“是我”,但他们的手指指自己的胸膛才表示“是我”;他们还把姆指朝下表示,“坏”和“差”的意思。
仪态礼仪
法国人谈吐文雅,热情幽默,他们有耸肩膀表示高兴的习惯。他们在同人交谈时,喜欢相互站得近一些,认为这样显得亲切。谈话过程中经常用手势来表达某种意思,但有的手势和我们的习惯不同。法国人特别爱侃,并善侃。但从不涉及粗俗话题,对庸俗下流的举止极为鄙视。
相见礼仪
法国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大都以握手为礼。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长者向年少者先伸手,上级向下级先伸手。少女通常是向妇女施屈膝礼。当地人还有男性互吻脸颊的习惯。男子戴礼帽时,还可施脱帽礼。
商务礼仪
与法国人会面,可由第三者介绍,也可自我介绍。自我介绍应讲清姓名,身份或将自己的名片主动送给对方。法国人很重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般情况下,未成朋友前,是不会跟你做大宗生意的。和法国人谈生意,一定要守时,否则不会被原谅。和法国人谈生意,要避开商业淡季。每年8月份由于天气较热,几乎全国放假。
摘 要 高尔夫运动是自然环境与文化紧密结合的项目,高尔夫运动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而高尔夫思想文化内涵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在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构建高尔夫教育体系,可以让高尔夫运动更好的在中国传播发展,让高尔夫运动更好的融入中国社会。高尔夫的规则礼仪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呼应,通过对高尔夫运动的教育和传播,更好的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 传统文化 高尔夫 教育价值
一、前言
高尔夫运动文化内涵丰富,教育性强,竞争意识高,在长期发展中,不仅具有文化传承的价值,且教育价值凸显,这对于球手的竞技能力和文化修养的形成具有良好促进作用。因此,构建思想文化视角下的高尔夫教育体系,就是不仅要对球手进行竞技能力教育,更是要在提高球手竞技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其文化修养,增强道德品质,使其成为具有社会公德、全面发展的人。这对发展球手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与内容,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互联网以查阅大量关于高尔夫运动以及中国高尔夫培养方式的文献资料。
(二)分析综合法
对所研究的对象各个方面基本情况,分成各个部门的专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阐明对研究对象新的认识。
(三)逻辑分析法
对所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分类,最后得出本研究的结论和建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在高尔夫规则中,关于礼仪的叙述占了很大的篇幅,在球员与球员之间,球员与球童之间,甚至球员与观众之间,都有详尽的礼仪要求。高尔夫球的礼仪包括的举止、行为、言谈和着装,可以说高尔夫的比赛在某些方面来说,就是一场礼仪社交活动。而在中国,自古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以礼待人接物,高尔夫礼仪规则与中国传统的礼仪之道殊途同归。
思维模式上的“中庸之道”,本质就是反对一切极端主义。高尔夫运动在自然中所追求“阳光、空气、绿色、友谊”,恰恰就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中庸之道。在高尔夫运动中,“阳光”既是指高尔夫运动是一项户外运动,又是指高尔夫运动属于积极向上、和谐发展的运动。空气所指的是在高尔夫运动中与大自然充分接触,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绿色”指的是在高尔夫运动中,参与者充分享受自然资源,感受生命的活力与绿色的生命。在中国文化中讲究万物皆有灵性,人与自然,人与万物,都能彼此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友谊”在高尔夫运动中尤为重要,从另一方面来说,高尔夫运动更像是一个社交的活动。而户外的社交活动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在《诗经》《论语》中,还是诗词歌赋中都直观的体现出来。特别中国古代“捶丸”运动和高尔夫运动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体育运动中体现出“友谊”。
(二)高尔夫教育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古至今,我国传统文化一直以“和”为主体,佛教和道教讲“和”,倡导“与已和、与人和、与自然和”,不偏不倚。今天强调的是建设“和谐社会”。在这种背景下,利用高尔夫项目特征对学生进行“和皆社会”的目标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和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有利于学生环境意识和社会能力的发展。
“人和”的主体是“人”,中心思想则为“和”。只有“人和”了,在球场上才能表现良好的礼仪修养,才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发挥出球手的智能。“和揩”的教育目标是指通过高尔夫运动使人的身心和谐,是人的肉体与心灵都处于“和”的完美状态。所以,教师要教育球手遵守“谦让、利他”的规则,以此升华球手“人和”的意识,从而培养球手在社会活动中,形成谦虚礼让的好品德。
四、结论
(一)文化是高尔夫教育内容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主张传道授业解惑,文以载道,传道的概念无形之中是一种文化的传递,高尔夫教育,首先是对高尔夫文化的一种学习,对高尔夫文化的学习,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文化、历史和人文风俗,更多的是全面和了解西方的文化。只要在全面了解西方的文化之下,才能更好的掌握高尔夫运动的内涵和实质。高尔夫运动,可以使球员的文化修养素质得到提高,这同时也是教育的目的,可以说高尔夫教育就是以体育为载体,从而对高尔夫的文化进行传播。
(二)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和高尔夫教育的融合
通过高尔夫教育,能对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形象的阐释,在对高尔夫内涵文化的学习中,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每一项运动,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和文化背景,而高尔夫运动的文化背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对应。高尔夫教育,首先体现的就是文化背景的教育,文化背景的构建,才能组成稳定的文化群落,可以说高尔夫教育是建立在固定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群落之上的教育。高尔夫教育只有融合和采纳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才能更好的构建文化背景群落体系。
(三)学校教育与高尔夫运动结合
高尔夫进校园,第一,在校园里可以通过高尔夫运动,传播高尔夫文化,高尔夫文化可以和校园里传统中国文化相结合,在学校起到传承中国文化的效果。第二,通过高尔夫教育,可以让学生参与社交活动,培养社交技能是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实践重要任务。高尔夫运动社交领域几乎可以延伸各个领域。第三,在学校开展高尔夫教育有可操作性,因为受众群体是学生,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方便吸收和理解高尔夫文化的内涵,同时,礼仪和规则的培养需要高尔夫运动来很好的呈现。
参考文献:
摘 要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一种方式,也是修养和素质的一种体现,然而在运动场上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羽毛球比赛礼仪进行综述研究,以便规范人们在球场上的行为。
关键词 羽毛球 礼仪 研究
一、概念界定
(一)礼仪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礼是礼貌、礼节,是一种交往行为的内在要求和伦理原则;仪是仪表、仪态,是一种深化交往并为交往所规定的行为方式及秩序。礼仪是在一定的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
(二)体育礼仪
我国对体育礼仪的探讨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对其概念的界定还没有定论。黄涛军、马良、张兴玲、李景华、邓惠、许之屏等认为体育礼仪是指人们在体育交往中所应该具有的相互表示敬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规范。赵红红认为体育礼仪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中,以道德为核心,按一定的程序和规则来表现公平竞争、律己敬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现代体育文明的重要标志。体育礼仪的探讨至今为止比较罕见,没有现成的定义和概念。不过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体育礼仪主要是指人们在体育交往所应该具有的相互敬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规范。
(三)羽毛球比赛礼仪
羽毛球比赛礼仪并非成文规定的人们在羽毛球活动中必须要怎么做或者应该怎么做。它是以一种不成文的规定,约定俗成的,以道德为核心的使人们在羽毛球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律己敬人的规范。本文所指的羽毛球比赛礼仪并非单指职业赛事中的羽毛球礼仪,也包含在业余的羽毛球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羽毛球礼仪。
二、羽毛球比赛礼仪的作用
随着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和全民健身的普及,参与羽毛球运动的人群也越来越多,羽毛球场上的礼仪也成为人们社交礼仪中的一部分,让人们在健身同时可以广交朋友,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感情,能维护正常球场活动秩序,促进球友间的关系亲善和谐。
(一)教育作用
羽毛球作为一项高雅的运动,对人们在场上及场下的行为都有很高的规范。羽毛球比赛礼仪传播羽毛球运动的公平与竞争精神,有利于增加人们的自主和竞争意识,从而培养自身的积极进取的心态;有利于培养人们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人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和谐。
(二)规范作用
羽毛球比赛礼仪虽然没有规定运动员或裁判员在比赛中的具体做法,但却有着很强的规范作用。比如,在比赛中,运动员要尊重裁判,服从裁判的判罚,并且要尊重对手;要求裁判员的判罚要做到严肃认真,公正准确;要求观众要遵守赛场纪律,不能影响和干扰运动员比赛。
(三)协调人际关系
通过球场上的一些礼仪,可以改善和陌生同学之间的关系,使彼此相互了解,并成为好朋友,好伙伴甚至好搭档。同时,在相互熟悉的朋友之间,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使得情感更加深厚。因此说羽毛球比赛礼仪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
(四)维持赛场秩序
每次比赛都会提前安排好本次大会的程序,工作人员都会提前编制好秩序册,礼仪在整个过程中连接着当中的每一个环节。如果一场赛事中,开幕式没有升国旗仪式,没有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宣誓,没有官员或领导宣布开幕式,那么这还是开幕式吗?
三、羽毛球比赛礼仪的传播途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日渐发达,传播途径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除了传统的传播途径外,如今的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体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特点。
(一)通过赛事传播
羽毛球运动是全世界的运动,每年大大小小的赛事数不胜数,全国人民对它的关注度及参与度越来越高,其影响和规模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因此,羽毛球比赛是传播羽毛球比赛礼仪最有效、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
(二)通过学校教育传播
学校教育自古以来都是文化传播重要途径,学校教育更是传播礼仪的最佳途径之一,然而,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更多的注重学生动作技能和战术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体育运动中礼仪的教育和传播,导致体育成绩作假和体育暴力事件频繁发生。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在日常的体育教育过程中,我们应重视学校教育在礼仪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了解体育日常交往礼仪及体育项目礼仪和赛事礼仪等。
(三)通过大众媒体传播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现在社会信息的传播形式多种多样,体育传媒的兴起,让人们能够更快、更直接的获得更多的信息,并且越来越丰富。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大众媒体这一媒介,将羽毛球比赛礼仪传播出去,建立和谐的球场秩序。
(四)通过专题讲座或体育活动传播
专题讲座是不同于学校教育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是专门针对某一教育内容进行的教育。通过在学校或社区活动进行前组织专题的讲座,来提高人们对羽毛球比赛礼仪的认知,让人们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四、结论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一种方式,也是修养和素质的一种体现,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运动场上,礼仪都显得尤为重。作为最具礼仪的一项运动――羽毛球,随着参与的人越来越多,球场上的礼仪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各种传播途径,将羽毛球比赛礼仪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羽毛球比赛礼仪,为羽毛球运动的普及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童宪明.体育礼仪初论[J].福建体育科技.2010.29(1):1-2.
关键词:教师礼仪 仪容 仪态 服饰 语言
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社会风尚和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古人言“礼者,人道之极也”、“不学礼,无以立”。教育人就要讲礼仪。所谓教师礼仪,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务活动、履行职务时所必须遵守的礼仪规范。
与其他礼仪相比,教师礼仪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教师礼仪具有鲜明的强制性:只要是教师就必须遵守;二是教师礼仪具有强烈的形象性:职业形象、学校形象、个人形象,当教师违反教师礼仪,其功能会成倍的扩大化,会影响很多学生,甚至影响学生的一辈子。笔者主要从教师课堂教学礼仪来阐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整洁的仪容
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师的仪容形象都会引起交往对象的特别关注。仪容包括面部、头部、手部、颈部等。修饰得当的仪容,会使人看上去精神焕发、神采奕奕;修饰不得当的仪容,会使人看上去精神萎靡不振;所以每位教师都应当注意自己的仪容的修饰。
一般而言,教师课堂教学礼仪的仪容礼仪包含面部礼仪、发部礼仪和手部礼仪三部分。仪容礼仪最重要的是清洁,具体的要求一是定期理发,最好半个月理发一次,要经常洗发,保持头发的清洁;还要保持头发整整齐齐,不能使自己披头散发,蓬乱肮脏。二是要清除面部的粉尘,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要养成多洗脸的习惯,要坚持用正确的洗脸方法来洗脸,及时清洗面部的粉笔灰,使自己看起来清爽,精神焕发。三是保持手部的干净,要及时和自觉的清洗手部的粉笔灰;同时不要刻意的留长指甲,更不要把指甲涂得大紫大红。
2 端庄的仪态
端庄的仪态给人予挺拔笔直、精力充沛、积极向上的印象,会给学生留下优雅、稳重、自然的美感。作为教师,上课时应该站在讲台的中央位置,即讲台和黑板之间,站立时要头正身平,两肩平行、放松,双臂自然下垂身体两侧或放在身体前,双腿直立,男教师双腿与肩宽,女教师脚尖呈“V”型。作为教师,在坐时,膝盖要并拢,头要端正,上身挺直,在与学生交谈时,要面向学生,将上身朝向学生。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走动时,速度要适中,步履轻盈稳健,抬头挺胸收腹,脚步要行如和风,这样会给学生一种胸有成竹、沉稳自信的风度和气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改掉一些不良的习惯:①自己
板书,背对学生;②双手放在裤袋里或两手反在背后,没有一点亲切感;③双手交叉抱在胸前,会给学生一种傲慢的感觉;④走路时弯腰驼背、步履蹒跚或在课堂上走动过于频繁;⑤走路时吃东西、吸烟;⑥讲课时忌讳敲击讲台、黑板或其他过分的动作;⑦讲课时玩弄粉笔或高兴时拉袖子。
3 得体的服饰
伟大英国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他教养、品位、地位的最真实的写照。教师遵守服饰礼仪是教师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一部分。得体的着装不仅使教师的形象得到一种修饰的作用,同时对学生也起着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教师在不同的场合要有不同的服饰穿戴,如在公务场合要着制服、套装、工作服等等;在社交场合要着时装、礼服、民族服饰等等;在休闲场合要着家居服、牛仔裤、运动装等等。
服饰的美可以达到和谐的视觉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场合,面对同事和学生就不能随心所欲,不能穿得过分性感、过分艳丽、过分奢华,要保持服饰的整洁、利落。年轻教师要穿得鲜艳、活泼,可以体现青年人的朝气和蓬勃。中老年的教师要穿得庄重、雅致、整洁,体现成熟和稳重。
不管在什么场合,教师的着装都要整洁,避免邋遢和肮脏,着装要干净和完好、卫生,不能皱皱巴巴,不能残破不堪,补丁遍布,不能脏臭不堪,也不能出现油迹、污渍等。教师课堂教学中着装方面要注意以下“六忌”:忌过分杂乱,乱穿;忌过分鲜艳;忌过分暴露;忌过分的透视;忌过分短小;忌过分紧身。
4 文明的语言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说明语言在人际交往中扮演重要角色。教师担负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教师要具备良好语言表达技巧,要针对交谈对象,说合乎场合的语言,表达时要遵守语言的礼仪,文明交谈,能顺利的开展教学和交往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交谈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要真诚叫响学生的名字,这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学生会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平等相待,愿意亲近教师,喜欢向教师袒露自己的思想,教师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②不要叫学生的昵称或绰号,在公众场合,不能叫学生的绰号,这样会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会影响教师的形象;③忘记学生名字的补救办法,由于有时教师因为学生人数过多导致会忘记学生的名字,这时可以采用方位的称呼方式来弥补,比如说第几排第几位的这位同学等。
总而言之,教育无小事,教师无细节。作为教师,要正确领会礼仪和教师礼仪的概念和规范,无论在教学还是社交交往中,教师不仅是教授知识的园丁,也是传承文明点的导师,是教书育人和以身作则的楷模。教师应该言传身教,成为弘扬文明和讲究礼仪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万爱莲.浅议教师的仪表礼仪.高教研究,2011.9.
[2]李凡.浅谈教师礼仪.天中学刊,2001.8.
[3]万爱莲.浅议教师的仪容礼仪.科学教育,2011.9.
[4]刘维俭,王传金主编.现代教师礼仪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
关键词 中职;礼仪;教学
古人有云,“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帮”之称,礼仪文化自然源远流长。所谓礼仪,就是礼节和仪式,简单说来,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敬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是国民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国民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国民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劳动者的中等职业学校,对中职学生的进行礼仪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礼仪教育,有助于中职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思想道德素质和求职能力的提高,更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升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教育教学经验与实践,总结出提高中职礼仪课教学实效性的一些策略,希望这些尝试,能给同行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中等职业学校礼仪教育现状
现阶段,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赢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由于中职学校招生政策的放宽,所以生源比较复杂,中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且现在的家庭教育大多数只注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逐渐忽视或很少进行礼仪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加之现在社会的消极因素如网络传媒和游戏、垃圾文化、拜金主义等等对学生造成强烈的影响。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中职学生礼仪缺失,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局面。比如,一些中职学生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教学场所高谈阔论,破坏公物;一些中职学生缺乏社会公德,不关心别人,不尊重别人,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污言秽语;一些中职学生在仪表方面奇装异服,发型怪异,妆容夸张;一些中职学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社交方面不懂礼仪规矩。礼仪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中职学生社会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中职生礼仪缺失,反映出中职学校德育和礼仪教育的不切实际,这既影响到学校日常管理,又影响到中职毕业生的未来发展,部分用人单位也反映,中职学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不成问题,但在礼仪素质方面还有待提高,有些学生连起码的人际交往礼仪都不懂。
二、激起学生对礼仪学习的欲望
礼仪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让学生的礼仪素质有较大的提高就要从日常生活习惯下手,首先要引导学生们学会观察日常学习生活,让学生们感受到礼仪就在自己身边。大多数学生有礼仪教育就是讲道理,和自己关系不大,自己只要学好专业课,礼仪知识学不学无所谓。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认识误区,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提出两个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学生卡不挂在胸前,而是随意乱挂或者放在兜里,是否合适? 第二个问题:班上同学在清点人数时,用食指指向别人,是否合适?其次,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每组选出2位学生说说自己的观点和小组的观点,然后笔者进行总结,让学生知道这两种现象都是不尊重人的表现,都是不符合礼仪要求的。最后笔者询问学生怎么做才正确呢?有的学生自告奋勇地站起来做给大家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示范后,笔者再把正确的方法告诉学生并做指导:学生卡是学生身份的象征,应挂在左胸前,随意挂学生卡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现;指人时要面带微笑,目视对方,右手与地面保持45度角,四指并拢,与拇指分开,手心向上,当清点到某同学时,四指指向同学;通过两个示范引出礼仪的概念:礼,敬人也,是尊重人的一种基本道德要求,包括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仪,是规范的表达形式。礼仪,是礼和仪的结合,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用于表示尊重、友好的一系列行和惯用形式,其切入点是“尊重”。通过这两个示范,学生们既掌握了礼仪的概念,又认识礼仪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而有了学习礼仪的欲望
三、合理安排课程教学计划
第一,要增加实践训练比重。现阶段,中职学校对礼仪课程的实训课时比例不一致,任课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实训课时比重一般不超过1/3,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这个比例较低,实训课时占50%左右为宜。实训的方式和实训场地可根据具体训练内容来安排,如坐、立、行等正确姿态的实训,除在课堂内和形体房内进行外,还可以到一些学生就业的宾馆、酒店等服务场所进行一定课时的实地训练;
第二,在礼仪课程教学进程中,按照教学大纲把教学计划分为几个教学项目,并确定每个教学项目的教学目的,在每个教学项目下面设置实训的模拟情景。重在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各种操作技巧和实践能力。任课老师要为模拟情景的教学准备好相应的软硬件条件,并制作好相关场景的解说,让各小组进行模拟实践操作。
四、适当的多媒体教学
实践性强是礼仪课最大的特点,仅靠教师口头讲解、板书和演示达不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所以,笔者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幻灯、课件和视频等,如:北京奥运会礼仪小姐是如何训练的、招聘面试时应如何着装以及学生训练时候拍摄的视频。观看后,让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礼仪知识对某个人物的仪容、仪表、仪态进行讨论,并提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通过这种直观感受,学生们更易理解并掌握礼仪的技能技巧。
总之,在中职礼仪课程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脱节的,才能把教与学、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实训与实战完整统一起来,培养出具备礼仪知识的合格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