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产业规划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药学教育主要是为医药产业输送人才,因此理论上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于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起到决定性作用。第一,医药产业的规模决定了药学教育的规模。各类药学人才是药学教育输出的产品,而医药产业就是药学教育最大的客户,决定着对于药学教育产品的需求数量[2]。根据市场供需理论,如果医药产业的需求大于药学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就会吸引更多的高校开设药学教育,使药学教育规模不断增加。反之,则会导致教育过度,造成药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和教育成本的浪费。第二,医药产业的技术结构决定了药学教育的层次结构。医药产业各个环节、各个子产业的职能不同、任务不同、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不同,决定了药学教育设置不同层次的院校以及不同的学科专业和招生等级。新药研发环节需要高层次研究型人才,药品生产环节需要工程型、技术型人才,药品销售环节需要技能型人才;各产业市场份额的不同影响高校各专业的设置,决定了不同专业人才的输送数量。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质量要求决定着高校学科结构的数量和质量结构,新药研发、化学药、中药以及生物药品的生产、临床药学服务等需要的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各不相同,影响了各高校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培养模式的选择。第三,医药产业的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方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是医药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生产环节所需人才在数量上会适当减少,但水平层次要求则会越来越高;随着新药研发战略由“仿制型”逐渐向“创制型”转变,需要更多的人才从事新药创制研发工作;医药产业在实践中产生的新知识、新技能丰富了药学教育的知识体系;随着人们对于合理用药意识的增强,临床药学服务的全面开展势在必行,药学服务型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二、药学教育为医药产业提供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虽然药学教育受制于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但同时药学教育又对医药产业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药学教育能够为医药产业提供所需人力资源,这是由药学教育的教学功能实现的。人力资源是一个重要生产要素,而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医药产业,对于人才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从新药研发到工业化生产,从药品流通到患者用药,实现药品预防、诊断、治疗的作用,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的药学人才。第二,药学教育能够为医药产业提供知识与技能,这是由药学教育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实现的。药学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而且它还通过各种科研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各类知识、技术和产品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在我国,高等学校是新药研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把药学教育的发展与医药产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不但要提供人才支持,而且要贡献科学知识与技能。第三,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是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药学教育数量上的不足会导致医药产业的人力资源供给不足,教育结构上的不合理会导致医药产业局部的人力资源供给出现问题。某个环节可能出现人才供给失衡现象而无法有效地推动医药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策略
1.构建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是保证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药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对医药产业结构和药学教育关系进行分析之后,本文对构建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严格控制研究型大学进入药学教育领域。目前我国新药研发水平不高,使得医药产业没有能力消化大量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结合产业现状和教育成本,应当严格控制研究型大学进入药学教育领域。第二,大力发展药学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医药产业市场也存在着“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两种格局,而打破这种局面,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就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采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因此,药学教育应以实践技能教育为重点,以实际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为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质量控制、临床药学服务等环节培养大批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第三,严格控制中药学类专业的规模。目前,中药学类专业规模均超过化学制药类专业的规模。同时,随着生物技术制药产业的赶超,使得这种专业规模布局与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不能适应。对药学服务类人才的大量需求,也迫使药学教育向临床药学专业方向侧重。
2.开设新专业。医药产业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向相关领域扩张,必将需要新的专业来与之相适应。药学教育可以在现有学科基础上根据医药产业结构的发展和调整开设相关专业。高等药学院校可以根据产品关联、技术关联和服务关联三条思路来开设新专业。与药学专业产品关联的专业有化学、生物科学、医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与药学专业技术关联的专业有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化妆品学等;与药学专业服务关联的专业有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信息学、法学等。如民族药学专业可整理和研发我国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化工药学专业可将药学专业技术用于化妆品行业和化工行业;农药学专业可将农业和生命科学有机融合;信息药学专业可将信息化技术用于药学服务的发展。上述专业都是药学相关专业,可培养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医药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支撑。
3.做好药学专业认证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专业认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证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能够相互适应。依靠药学行业协会(学会)或组成权威的中介机构,加强对药学专业认证评估力度,定期公布专业评估结果,真正实行专业设置的优胜劣汰,保证专业教育质量。社会力量参与专业认证能够及时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执业资格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他信息直接反馈给学校,使学校及时关心了解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因此,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在高校的支持和配合下,建立以药学行业协会为主体的独立药学专业认证机构是进一步完善我国药学认证体系的首要任务[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ognitive rules of students and working skills requirements, based on the vocational ability,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attitude in three fields of drugs production, drugs circulation and pharmacy service, this paper builds “breadth foundation, live mold”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by integrating state and medicine industry’s occupation skill appraisal.
【Key words】 Regional medicine indust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harmacy major; Practice teaching
First-author’s address: Yue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Yueyang 414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31.022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这是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实践教学则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关键因素,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目标[1-3]。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医药行业GMP、GSP、GLP等管理规范的实施,医药企业对药学人才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更高,实践教学对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目前高职药学专业研究的热点问题[4]。我国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医药行业产业是一个特殊领域,具有较高的行业准入门槛,高职院校难以建设真正意义上的药学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二是药学专业涵盖了药品生产、流通和服务三个领域,涉及职业岗位多,实践教学顾此失彼;三是政府相关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有待完善,医药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有待提高。阻碍了高职药学专业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因此,本文依托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对接生物医药行业,研究、设计和建设服务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职药学特色专业“宽基础、活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推进药学特色专业的建设。
1 区域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2010年,湖南省规模医药工业完成总产值404.5亿元,主营业务销售收入366亿元,工业增加值122.3亿元,利税42.8亿元,年均增长31.4%。目前,我省医药产业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岳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经过近50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制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药物包装材料及药用辅料等为主的产业群,现有规模企业51家,总产值达60亿元。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基层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县/区/镇或社区医院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全市基层医院达348家,但大多缺少专业的药学人才,通过正规学校培养的药学专业人才不足30%,基层医院不足10%,很多从业人员尚未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按照岳阳市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未来十年全市医药企业每年将需要新增800人左右,县/区/镇/社区医院每年将新增药学服务工作人员约260人,生物医药行业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及培训存在较大的需求空间。
2 四方联动,组建产学研联盟,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由地方政府主导,医药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区域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联盟由理事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及秘书处组成,秘书处在本院。签订了联盟协议,制定了联盟章程,协议和章程中明确规定了联盟是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参与,以契约关系和项目建设为纽带,围绕战略性产业的关键技术进行协同创新的利益共同体。联盟内生物医药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共同参与联盟成员中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开发、师资队伍的培养、实训大纲的编写等,鼓励企业为联盟中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和培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则在相关政策如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对于科研项目、教学项目和培训项目建设,签约各方根据各自在项目合作中的贡献大小,合理分配项目所取得的知识产权等利益。因此,通过组建联盟,既整合了资源又实现了互惠互利,明显提高了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在师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管理等方面能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3 依托联盟,对接区域医药产业,构建“宽基础、活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宽基础、活模块”模式借鉴了德国双元制、英国CBET(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澳大利亚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等国外职教模式[5],依据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学生个体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构建的职教新模式。通过借鉴该模式,依托联盟,依据区域医药产业发展现状,构建药学专业“宽基础、活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宽基础”是按现代医药行业产业职业技术岗位要求,所设课程实训不是针对药学专业单一专业方向,而是针对药品生产、流通和服务领域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技能和素养,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药学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着眼于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获得较宽厚的专业基本技能和模块化的专项技能后,通过综合技能实训强化专项技能,在顶岗实习阶段先进行药学三领域的宽基础技能实习,再结合自身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的专业方向进行专项技能的强化训练,为毕业后就业做准备;“活模块”是以药学专业某一专业方向技能训练为核心设计的适应药学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实践教学单元。该模式结合了区域医药行业产业的特点,依据医药市场需求和学生个人能力、兴趣及个性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拓宽专业基础,选择不同专业方向模块强化训练专业专项技能。
3.1 创新“三模块、四阶段”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根据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定位[6],依据区域医药产业发展现状,校内专任教师与联盟内企业专家共同开展对药学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和药学专业三领域实际工作流程,遴选源于工作岗位项目,明确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药学服务三领域职业岗位群具体工作任务,提炼药学职业核心能力,融入国家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遴选试验实训内容,开发源于真实工作任务实训项目,将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药品生产与检验、药品流通和药学服务三模块和基本技能学习、专业专项技能学习、综合技能实训及顶岗实习四阶段[7]。
3.2 构建模块化师资培训教学体系,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根据药品生产、药品流通和药学服务三大领域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要求,把师资培训教学体系分为专业实践能力模块(下分药品生产与检验、药品流通和药学服务三项目)、专业教学能力模块(下分市场调研、工作任务和能力分析、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教学组织设计和制定考核评价方案五项目),构建“两模块、八项目”的师资培训教学体系。定期开展听课评课、教学观摩、实践技术培训和实践技能竞赛等教学活动,加强专兼职教师的教学交流;组织专兼职教师开展专业技能课说课、多媒体课件制作、实践教学等多种竞赛,提高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4 对接区域医药产业,实施三阶段实践教学流程,强化实践技能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生涯规划,依托联盟,采用“岗位体验岗位演练岗位实战”三阶段实训教学流程实施实践教学。
岗位体验主要是在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的模拟生产和在联盟内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际生产场景进行参观学习,了解药学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以便了解将来的专业课程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
岗位演练是让学生在校内外基地中轮岗实训,通过职业岗位的模拟和真实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药学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技能和了解药学专业三领域不同行业企业文化,并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岗位实战是让学生学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顶岗生产实习,依据药学专业三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试行“3331”(三阶段、三导师、三领域和一定向)式顶岗实习模式。三阶段即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在实习前校企共同对实习学生进行综合实训;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先分别在三领域(药品生产领域、药品流通领域、药学服务领域)实习10周,在依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兴趣选择一领域进行定向实习10周即一定向(职业选择定向),以备在实习完后选择该领域就业。在实习过程中实施三导师(学校专业老师、企业现场指导老师、学生辅导员)制管理[8],全过程监控,优化顶岗实习教学计划、评价标准、管理制度和文件,形成高效、规范的高职教育药学专业“3331”式顶岗实习模式。
5 对接区域医药产业,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学做合一
随着医药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尝试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文献较多[9-11]。本院药学专业借助联盟内企业的师资和场地,实习实训教学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完成,采用现场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先按课程实训项目进行单项实训,再将同一模块中不同课程的项目实训任务进行整合,开展综合实训,实现真正意义的教学做合一。
如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的维生素C片剂的制备环节,教师按基于工作过程的“提出任务、明确目标、设计方案、组织实施、检查结果、评价总结”展开教学,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学生经过多次循环,获得物化的成果,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单项实训项目完成后,再设计综合实训项目如维生素C的合成、制备和分析检验实训项目,按上述步骤开展综合实训。学生利用自己合成的维生素C制备维生素C片,再将自制的维生素C片进行分析检验,与市售标准品进行比较,寻找自制药品和标准品之间的差距并分析原因。经过试行,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了成就感,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如自制的药品和标准品比较差别在哪?原因在哪?等),主动查找资料寻找答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编者按: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是从根本上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重大领域,将对改变消耗自然资源的传统发展模式、构建绿色可再生产业体系、促进人类健康产生革命性影响。――这些内容,是国家发改委对2010年10月国务院公布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生物产业的发展解读。
为加快生物产业的发展进程,有效解决所面临的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恶化、食品安全等问题,尤其是人类的健康发展,我国通过各方面加强了对生物医药科技优势项目的支持,逐渐缩小了我国生物医药技术与国外的差距。
地方政府的支持、生物医药产品外包的逐渐兴起、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增长,几方面原因促使大量跨国生物医药企业进驻中国。尤其是近15年间,国内也涌现出大批的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生物医药产业大致增长了近100倍。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行业。
据相关机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生物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未来的生物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
发达国家生物产业方面的增长速度,近些年已达到25%-30%,占了整个经济增长平均数的8-10倍左右。生物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发展的重要领域。
2011年光谷生物城生物医药项目投资促进会
2011年1月7日上午8点50,记者走进位于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2011年光谷生物城生物医药项目投资促进会”的现场,不大的会议室座无虚席。
除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抗体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内机构,来自世界各国的300多家机构中,有海外商务机构、百余家风投、医药产业研发机构,如英国贸易投资总署、英国国家医学研究院科技部、苏格兰国际发展局、法国政府投资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商务厅、美国中西部与中国战略经济发展委员会、美国圣路易斯地方商会和经济发展协会、瑞士联合银行集团、Rodman Renshaw投资银行、浦发银行、美国硅谷银行、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亚商资本、北京信宇资本、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股份有限公司、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等。
会议在中国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和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主导下,以及上海新生源医药集团、武汉光谷新药孵化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的积极配合下,以“投资促进、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化、资本化、国际化”为主题,重点讨论了建设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联盟,在合作、开放、集约、共享的模式下,形成政府基金引导、地方园区配套、专业基金和社会资本构成的多元化投融资平台。
各方力量,助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大踏步迈进!
武汉市副市长邵为民在开幕式上代表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向到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了欢迎,同时表示了对生物医药产业:“21世纪是生命科学开花结果的季节。近十年来,全球生物产业保持每年15%以上的增长速度,平均5年翻一番,呈现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湖北省武汉市将生物产业作为新兴战略产业的增长点和突破口,举全省之力、全市之力推进光谷生物城的建设。”
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于华副局长作为本次会议主办方向与会嘉宾表示:“CIPA作为中国商务部直属机构和投资政策执行机构,依托中国政府庞大网络资源,运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资”与“引智”相结合的投资促进理念,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投资促进服务体系。生物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为活跃的战略性金融产业,CIPA一直在全力支持、重点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因此,CIPA力邀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关注本次会议,通过互动交流生物产业发展经验,进一步加快生物产业的发展”。
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青积极动员社会各资本方大力推动、发展健康服务业!
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马宏建说:“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是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最近,大家都在讨论哪些产业投资最多?除前些年的房地产的投资热潮,下一个投资热潮将是生物医药产业。”
法国政府投资部首席代表孔士嘉表示,法国一直致力于生物产业的世界创新研究与合作!
德国勃林格殷格翰集团高级副总裁Rolf G.Werner认为:“鉴于中国的快速增长趋势,我们认为中国将在2015年-201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代加工的生产基地之一。建议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过程控制与生产过程控制,将创新产业带到真正的国际市场中去获利”。
新生源首席战略官荫俊为现场嘉宾特别介绍了武汉光谷新药孵化公共服务平台为新药开发提供的全面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将推进我国创新药物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
现场的其他专家表示:“2010年10月之后,生物产业被列入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家政策、海内外的资金快速地进入了中国的生物医药市场”。
部分国外投融资企业反馈:“除了技术优势,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其他市场优势不容小觑”!
地方政府,助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不断突破,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已经开始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生物产业将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湖北省抓住了这一机遇,掀起了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又一波新浪潮。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即“光谷生物城”,是继成功创办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后,东湖国家高新区重点建设的第二个国家级产业基地。
据相关资料显示,光谷生物城总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基本建设投资约153亿,目前已建成完善的配套设施。光谷生物城对项目的快速推进建设及自主创新招商引资,实现了产业和研发创新两者的优势互补,使园区形成了较强的产业承载能力。丰富的人才资源、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时刻服务的“保姆精神”,使光谷生物城成为一个全国领先、国际知名的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基地。
截至2010年底,一批包括国际知名的生物企业,如全球最大的制药企业――辉瑞制药;世界知名、亚洲第一的基因组研究机构――华大基因;亚洲排名第一的临床前新药研发外包商、全球排名第一的小分子化合物新药研发企业――药明康德;国内前列、中部地区第一的生物技术联合研究机构――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等,都已签约入驻了光谷生物城。
湖北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和基础建设,省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罗清泉等省委、市委的领导曾多次考察、指导光谷生物城的规划建设、招商工作。
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聚合,创造出光谷速度新纪录,其发展速度让国内同行颇感压力!
截止2010年底,光谷生物城实现整个生物产业收入超过140亿,生物企业近400家,规模以上企业80家,跨国企业10家,吸引高级人才超过500人。预计至2015年,光谷生物城整个生物产业收入超过1300亿。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的原始基础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美好而可预见性的前景,来自对湖北省有条件发展生物产业的自信。
湖北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生物多样性显著,生物资源丰富。9000多种植物资源,893种野生脊椎动物,441种湿地野生脊椎动物,是我国重要的种质资源中心,有承载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在生物农业方面,动植物新品种培育与良种产业化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最大的兽用和鱼用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最大的生物农药基地。
在生物技术领域,武汉东湖高新区拥有国内外一流研究开发机构30多家,聚集了生物技术领域的两院院士11名,“十五”以来申报生物技术方面专利200多项,其中化学原料药类专利、化学药品制剂类专利、生物制品类专项申请数量,均居全国前5名。
机会总会留给有所准备的一方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创新服务国内外的生物产业,最大化的发挥区域优势,着力将光谷生物城打造成国际一流的生物产业集聚地,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产业运行模式,对推动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社会各界如何加快生物技术创新与绿色经济的发展促进,对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作用和意义!
对“光谷生物城”的发展前景及本次会议的召开,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投资服务中心主任鲍俊华介绍:“适合生物产业创新、创业的集聚地光谷生物城,打造了生物技术研究院、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孵化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投融资平台、人才引进等六大平台,以支撑国际前沿先导产业及入驻企业的快速发展。入园的企业足不出园就可以同时满足研发、生产、流通等方面的高水平、高标准的产业化需求。聚首光谷生物城的国际、国内一流的行业翘楚,已开始或将要开始分享光谷生物城高速发展的盛宴!希望本次会议成为为国内外的生物医药产业搭建的一个“国际生物产业资本化发展的综合宣传、互动平台”,让关注生物产业发展的各界人士的智慧碰撞产生更多的合作交流!”
商业互动平台、产业基金平台的搭建
在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的支持下,2011年1月8日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联盟专题研讨会”中,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上海张江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成都高新区、大连经济开发区、沈阳棋盘山经济开发区、上海新生源医药集团、武汉光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武汉中部创投、武汉光谷基金、武汉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北京中关村天作创新孵化中心、信宇资本、上海张江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博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科技投资公司、亚商管理投资公司、纪源资本、上海汇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金马集团等近三十家机构、基金、资本公司,共同签订了“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生物产业基金联盟”倡议书。
各方在合作、开放、集约、共享的模式下,共同搭建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联盟,形成了政府基金引导、地方园区配套、专业基金和社会资本构成的生物产业项目的国内外多元化资本对接,为未来的生物医药产业聚群发展、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本次会议结束,会议各方共达成合作协议50余项,签约总金额约1.6亿元。
编者手记:国家的经济十年持续高速发展,到2010年底GDP达到40万亿。
凤凰涅,今天的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已是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专业园区之一,是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是北京未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日前,记者乘坐北京地铁四号线去大兴采访,目的地是终点站的前一站“生物医药基地站”。该站位于大兴区新城西南片区的核心地段,走出这座唯一一个有外部站台的车站,让人眼前豁然一亮,整洁宽敞的道路、星罗棋布的生物医药企业,可以看出这座京南新城的勃勃生机。
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基地的规划目标是建立以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的,由周边新兴住宅区、医院、学校、商业网点等生活配套设施组成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新城。随着百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入驻和投产,四大主导产业板块带全面形成,带动了经济效益连年翻番。截止目前,园区固定资产总规模80余亿元,实现净资产40亿元,在全区“一区六园”布局中,承载着新区生物医药现代制造产业重任。2011年,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全年完成工业产值76.16亿元,相比2010年增长38%,是2009年产值的2.2倍。
十年磨砺今展翼
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却是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上下求索、默默耕耘的十年。
早在2002年,北京市政府就颁布了《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振兴纲要》,把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四大重点产业之一,并决定建设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同年12月,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关于建设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的通知》,并正式决定在大兴工业开发区建设生物医药基地。200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纳入中关村科技园区。2006年10月,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07年7月,国家药监局与大兴区政府签署战略协议,共同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同年,被市工业促进局确定为“北京市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2008年,被市商务局确定为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区”。2009被授予“国家北京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基地”。
目前,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内已聚集了以岭药业、同仁堂、北京兽医生物药品厂、三元基因和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等175家企业、科研院所,投资总额约130多亿元,70%以上为生物医药及相关高新技术企业。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正逐步完善创新、检测、监管、制造、流通、服务六大功能,立志成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总部基地的聚集区。
顺势而为方能有所作为。生物医药产业一直以来都是北京市的“战略产业”,其在市场布局、创新能力、投资环境及产业结构上都拥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相关负责人说:“北京作为全国生命科学创新中心,一贯重视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的发展。2002年,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被列入北京市重点发展的现代化制造业,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市委市政府给我们的任务,一个是打造世界城市的新地标,一个是实现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主阵地。”
一切都在改变。目前的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已经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有名的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平台。国内医药行业研究领域知名人士、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北京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主要有3个,分别是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三大生物医药产业中心不仅是北京市把生物医药定位为“主导产业”的有力支撑,同时也是支撑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支点。近年来,在生物科技的高速发展下,这三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也为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十年蜕变,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的硬环境建设从无到有,从差到好,基础设施和产业空间得到了有效改善。凤凰涅,今天的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已是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专业园区之一,是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是北京未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北京向世界城市发展所要建立的全球性产业中心重要体现。
营造环境促跨越
在发展的浪潮中,只有找准自身的定位才能走出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之路。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做到了这一点。
“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的目标定位,是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依托自身优势和首都资源,结合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热点和趋势,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的。”该基地的目标定位是:国家级生物医药、兽药技术检测中心;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和技术贸易平台;国家级疫苗研发生产基地;现代中药及天然药物、现代医疗器械及新型化学药制剂等多元化产业格局。
“2011年,在大兴生物医药基地摘牌的项目达到21个,2012年将陆续开工建设。园区还将启动4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建设,引入小微生物医药企业。”大兴生物医药基地是一家年轻的园区,一个医药项目从摘牌、建成到投产需要3年左右时间,这也决定了园区产业化高度依赖基础条件的保障。
市场经济有人形容它为“候鸟经济”,哪里的环境好、服务到位,投资商就飞到哪里。招商者在做好硬件设施配套的同时,更要用服务来营造投资环境,提升软环境竞争力。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的扶持政策覆盖了财税优惠、项目建设、研发创新、人才引进、市场流通等各个环节,是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扶持政策最为全面和集中的区域。生物医药产业涵盖了资金运作、研发中试、规模化生产、药证审批、市场物流的全产业链,“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将建立全产业链服务平台,使企业在各个环节均有相应的平台解决方案”。
“引入国家级医药领域的权威机构是我们基地的一个特色,这样就实现了园区企业进行检测、认定和审批的‘零距离’。”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依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所、国家兽医微生物中心、国家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检测、评审中心。中检所、兽医微生物中心分别是国内人用药物、兽用药物的最高监督检验机构,也是相关新技术、新产品的评审检定机构,是生物制品、药品生产企业研发、生产的法定监管机构。其中,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是国家药监局药品检测、认定和审批的技术机构,作为唯一一家国家级药证审批机构落户医药基地。依托该研究院和国家药监局,医药基地设立了新药报批的绿色通道,提高企业的新药审批效率。
“为企业和大批已经落地的科研机构搭建一个互信、顺畅、信息共享的平台网络,促进交流合作是我们基地的另一个特色。”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在研发方面,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内的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新药研发平台先后入驻园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院是我国最大、产出最多的药物研究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国内规模最大、学科齐全、设备先进、科研力量雄厚的中医药研究机构,被卫生部列为国家人口健康领域国家实验中心。医药基地依托研发机构以及一批研发型企业,搭建了技术服务平台和科技条件平台,促进公共资源的开放和共享,降低企业成本,提升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能级和水平。
科技服务促创新
“北京市科委和大兴区科委非常关心以岭药业的发展创新,公司自2006年成立以来,各级领导多次到以岭调研考察和指导,询问公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并通过政策宣传和讲解、项目支持等方式,从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全方位支持以岭药业的发展。”北京以岭药业副总经理贾存勤这样告诉记者。
近年来,北京市科委着力用服务创新促进区域创新。2010年,北京市科委主要领导到以岭药业调研G20企业需求时,得知该公司产品参松养心胶囊是专利新药,建议申请认定北京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市科委生物医药处多次到公司进行调研和指导工作,安排专人联系公司,并对参松养心胶囊物质基础和生产工艺关键技术研究给予立项支持,以提高其科技含量,增加市场竞争力。在条财处协调下,公司还得到北京银行3000万元的科技资金贷款,促进了参松在北京顺利投产;公司主打产品参松养心胶囊也被认定为北京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贾存勤说。
目前,以岭药业已经成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中现代中药研发和生产的领头和示范企业。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6.02亿元, 2012年预计收入10亿元。
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0月,占地210余亩,注册资本6000万元。其主营业务为特色专利中药新药及保健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也是国家专利试点企业、北京G20工程企业和中关村首批“十百千”工程重点培育企业,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实施单位。
在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以岭药业Ⅰ期工程投资2.5亿元,已建成总面积6.5万平方米的科研大楼、办公大楼、固体制剂车间、立体仓库及公用工程楼等。其中固体制剂车间按照欧盟GMP标准设计建造,拥有现代化的胶囊、片剂、颗粒剂等生产线,具备年生产片剂15亿片,胶囊27亿粒,颗粒剂3亿袋的生产能力,实现年产值30亿元。该车间胶囊剂和颗粒剂两条生产线目前已全部通过GMP认证。“公司研发的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参松养心胶囊和连花清瘟颗粒,这两个产品均已落户北京,并实现产业化,两个产品被认定为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贾存勤告诉记者,“另外我们的两个专利新药前列疏胶囊和柴芩通淋片分别获得市科委2007年和2008年高成长企业自主创新专项支持,两个项目实施顺利,前列疏胶囊即将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
不仅是像以岭药业这样颇具名气的企业,正处于研发过程中的企业也同样受益良多。
北京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个专业从事生物医药领域疫苗类产品研发生产的现代生物技术企业,其研发的“无细胞百白破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针对小儿易得的4种疾病进行预防,填补了国内空白。所谓“联合疫苗”就是指“四联疫苗”,也就是打一针能够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b型流感共4种疾病,避免了4次接种给病人带来的麻烦和痛苦。在国际上,目前最先进的是赛诺菲巴斯德研发的六联疫苗,“我们目前的技术已经能达到五联,在技术上,我们跟国际巨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该公司副总经理魏文进说。
“研发是个长期过程,我们这些年都没有收入,坚持研发非常难,北京市科委给了我们很多经费资助。研发成功后,在产业化的过程中,也是投资大、风险大,市科委、大兴区科委在政策、信息上都给我们很多支持和帮助。”民海生物副总经理刘建凯告诉记者,“比如我们公司被列为G20企业,结合疫苗新技术研究实验室被列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这些都是在科委的指导下申报入选的。”
迄今为止,民海生物已申报20多项专利。“一开始申报专利,我们都不懂要求,大兴区科委的人给我们宣传政策,甚至帮助我们完善申报材料。” 刘建凯说。
无论是以岭药业,还是民海生物,都是北京市科委和大兴区科委从科技管理向科技服务转变的真实写照。
1.1园区名称:医药工业科技园区
1.2所属行业:医药
1.3园区所在地:生态农业开发区
1.4建设单位: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1.5园区简介:医药工业科技园区是生态农业开发区根据我省建设医药强省的战略目标,按照我市建设“北药之城”的定位,依托丰富的北药资源和开发区良好的投资环境,而辟建的一个功能园区。规划占地面积200公顷,由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整个园区的规划建设、“七通一平”以及环境的绿化、美化等工作,以吸引和扶持科技含量高、产品市场前景好的龙头制药企业为重点、竭力为新建医药企业创造良好的基础建设条件,并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推动我市医药产业集团化、经营规模化。
截止目前,园区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亿元,规划区内已全部达到“七通一平”,园区聚集效应初步显现,已有雪都制药、康宝药业、林海雪原制药、金鹅生物制药等8户制药企业进驻医药园区,总投资近2.1亿元,年产值达到3.4亿元,生产药品剂型11种,药品品种37个。同时,正在与十几家制药集团洽谈合作事宜。
2、园区建设的必要性
医药产业是一个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投入高产出型“朝阳”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产值年均增长16.6%,已成为全球医药十大新兴市场之一。省北药资源丰富,2000年末已步入医药大省行列,医药经济总量居全国第7位,医药产业已成为拉动全省医药经济快速发展的牵动力量。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用药消费的增长、新疾病带来医药的新需求以及医药生产的多元化,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医药产业发展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药业产业发展,将医药产业列为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出台了税收、土地、税费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强力推进。依托丰富的北药资源和开发区良好的基础条件,在我市辟建医药工作科技园区,打造医药发展平台,不仅符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导向,符合我省提出的建设全国医药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而且可以迅速形成块状经济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园区的聚集效应和产业带动作用,推动全省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3、园区建设的相对优势
我市位于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张广才岭东麓,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和气候条件极其适合北药种植和生长,发展医药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3.1野生药材富集。全市野生中药材资源品种共102科、215种,其中名贵中药材有山参、鹿茸、熊胆、豹骨等9种;道地药材有黄芪、黄柏、北五味、刺五加等76种;大宗药材有柴胡、灵仙、地榆、升麻等120多种。全市中药材年蕴藏量达到12.5万吨,周边市县药材年蕴藏量在30万吨左右,开发潜力巨大。
3.2种植历史悠久。种植中药材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在多年的种植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种植经验,掌握了丰富的栽培技术,先后成功种植了龙胆、五味子、黄芪、平贝等十几个品种。全市现已形成了横道镇二十二村、三十五林场平贝种植基地,山市镇黄芪、五味子种植基地。我市已被省列为刺五加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北药种植面积达到8000多亩。
3.3森林食品多样。森林食品资源丰富,有蕨菜、刺嫩芽、猴腿等100多种山野菜,年贮藏量5万吨。松籽年收购量1000吨以上,野生黑木耳、猴头蘑等食用菌年产量40000吨,适宜林蛙养殖面积达17.5万公顷。多样的森林食品为开发生产保健食品提供了优越条件。
3.4区位优势明显。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经济大通道中,距省会哈尔滨285公里,距牡丹江市仅12公里。滨绥、图佳铁路、201、301国道横贯全境,距国际航空港牡丹江机场仅20公里。周边有三个国家一类口岸,距绥芬河铁路和公路口岸175公里,距东宁公路口岸220公里,对俄贸易优越。便捷的区位交通条件,对于我市发展药业产业,迅速抢占俄罗斯市场提供了先机。
3.5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市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目前,市工业企业人员工资分别为:管理人员月平均工资1044元;技术人员月平均工资848元;一般工人月平均工资561元,可为医药企业生产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
3.6电力充足,水质优良。所处的电网,是东北电力系统的一部分,我省全年总发电量为295亿千瓦时,电力供应充足,电价相对较低。境内有大小河流144条,全市地下水储量约181.7亿立方米。境内的海浪河是省少数未被污染的河流之一,水资源充沛,水质好,为加工企业生产用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4、园区建设的基本思路与目标
4.1总体思路
遵循药业发展和产业集聚两大规律,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招商引资为手段,按照“政府扶持、统一规划、市场运作、法人开发”的方针,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打造集科研、开发、生产为一体的医药产业发展平台,构建以中药为主,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关联配套、互为动力的医药加工产业体系,把建成省外敷药基地,力争做成全省龙头。
4.2发展目标
到2010年,把园区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齐备、产业配套,以医药生产加工为主,集科研、开发、生产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省级医药工业科技园区。
每年引进入区医药企业2—3户。到2007年,入区企业达到15户,销售收入实现8亿元以上,税收实现5000万元以上。带动北药种植基地发展到2.1万亩。到2010年,入区企业达到25户以上,销售收入实现15亿元,税收1.2亿元以上,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户。带动北药种植基地发展到5.3万亩。
5、园区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5.1园区在生态农业开发区管委会组织下,由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取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进行建设、经营和管理。
5.2生态农业开发区管委会,系代表市政府负责生态农业开发区的管理机构。开发区成立于2002年4月,是全省第一家省级生态农业开发区。开发区经过多次清理整顿,已成功保留下来,成为全省41家开发区之一。开发区享有省政府赋予的省级开发区管理权限和牡丹江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开发区规划总面积11.9平方公里,目前已达到2.27平方公里,部分达到“七通一平”。已有12户企业进驻园区,总投资近3.88亿元,其中9户开工建设,全部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可实现7亿元,税金达到3500万元。
5.2.1开发区管委会对医药园区进行宏观指导,负责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和地方配套政策,指导本地园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管理办法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及实施监督,负责园区的征地、向上争取资金、政策、综合协调服务,以及入区项目的审批、对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检查、考核等日常事务。
5.3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系生态农业开发区于2004年7月成功引进具有35亿元资产的泛华集团投资1.36亿元,与管委会共同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泛华集团占公司的51%股权。
5.3.1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医药工业科技园区的筹融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经营及日常管理等。
5.4在经营运作机制上,实行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并存的方针。入区企业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我发展。
6、园区建设的配套政策与保证措施
6.1配套政策。
6.1.1新建企业建设期间免收一切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投资企业所需办理的各项手续,全部由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代办、领办,办理相关手续只收工本费。
6.1.2对新建、盘活、改制制药企业,市财政将在企业所缴纳土地出让金地方分成部分拿出一定比例资金支持企业发展。
6.1.3入区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十年之内全额投入企业,扶持企业发展;企业投产后前三年,从企业所交流转税地方分成部分中,拿出一定比例给予企业法人代表奖励。
6.1.4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新上技改项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项目给予适当贴息。
6.1.5对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属高新技术的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省对企业的资金扶持。取得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鉴定结果为国内先进以上的项目,积极申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和省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争取国家、省资金扶持。
6.1.6对我市制药企业与省内、国内知名企业挂靠、联牌经营的,视贡献予以重奖。
6.1.7争取国家减免税政策,扶持企业不断开发新药产品,增强研发能力,实现全市制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6.1.8积极解决好医药制药企业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的户口、住房、待遇、出入境、家属就业、职称评定、个人科研基金申请,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为其提供工作、进修学习和生活上便利。
6.1.9入区特大企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优惠。
6.2保证措施。
6.2.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多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积极为企业进驻创造条件。一是在现有的优惠政策上进一步量化,在操作上采取更加灵活更加优惠的措施,让投资者发财,以求自己发展。二是推行招商引资责任制度,采取开发区、市直各部门、各乡镇分解下达引资任务等措施,形成全社会共同招商的氛围。三是认真搞好项目储备,切实把地产资源优势项目和医药关联产业项目推介出去进行招商,努力形成医药产业和关联产业相结合的产业群体。四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加大宣传力度,如采取举办招商会、新闻会、报刊广告、上网招商等多种形式,大力宣扬我市发展药业政策和环境。利用各种渠道,积极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广泛吸引外商到我市投资兴业,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药业总量。
6.2.2拓宽筹融资渠道。牢固树立加大投入、促进发展的观念,组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开辟园区开发建设的筹融资渠道,形成多渠道、多方式的投入机制,为园区建设搭建资金保障平台。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取向,在充分论证、做好项目储备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的重点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的投资计划,抓好地方配套资金的筹措,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性资金支持。努力扩大间接融资,按照产业和产品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建立项目筛选优化机制,以良好的预期效益争取信贷资金支持。大力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实施招商引资的鼓励政策,提高利用外资投资比重。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强化资本运营,推进股份制改造,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宽民间投资领域,创造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产业投资领域。
6.2.3发展中介机构,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要按照全市药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大力推进技术培训、技术推广、技术贸易、创业服务、信息服务、评估咨询等科技中介服务的发展。市科技局要加强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和管理,发挥其培训、咨询、服务等功能,为制药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要健全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组织形式,促进中介服务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和服务产业化,努力提高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服务的能力。
重组生变
作为医药商业企业,重庆医药主营业务包括医药纯销和连锁药房,其寻求重组的目的就是把盘子作大。在连锁药房这块业务,由于近两年连锁药房价格竞争激烈加上房租居高不下,该公司下属的重庆和平药房连锁利润状况不甚理想,甚至影响到占重头的纯销业务。因此,重庆医药急需有资金注入来应对竞争压力。
另一方面,重庆医药为谋求壮大实力,它曾与华润、北大方正、上海复星等全国20多家大型企业集团轮番谈判增资扩股,最终与迪康集团一拍即合,双方于去年年底签订协议,迪康集团以每股4.91元的价格,增资扩股3816万股,总增资额达1.87亿元,占重庆医药总股本的43.07%,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双方约定一次性付款,支付期限不超过半年。迪康集团入主重庆医药意在和平药房,迪康方面曾宣称,两三年内,和平药房将再发展2000家,年销售收入达50亿元。但是迟迟不见迪康集团资金到位使得重庆医药又一次陷入被动。
事实上,迪康集团不但去年业绩不佳,最近又传出其旗下刚刚进入重庆市场不到半年的重庆迪康百货有限公司的另一股东——成商集团欲通过股权置换方式抽资的消息。据悉,由于经营状况不理想,再加上迪康百货每年3300万元房租以及每年摊的600万元开业装修费用的沉重财务压力,截至去年底,重庆迪康百货已经出现了大幅亏损,此举对财务状况本不理想的迪康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迪康集团的另一下属企业迪康药业去年年报虽然没有出来,但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42%的事实也基本反映了其全年的净利润不容乐观。由此可见,迪康集团存在资金大量周转的困难,这或者正是其迟迟不为重庆医药增资的难言之隐。
新买家介入
在笔者撰写本文之时,通用医控等数位企业高层都正驻重庆,与当地各方商洽重组重庆医药事宜,至于率先接受媒体采访谈重组之事的通用医控郭奕城副总裁并不是具体负责商洽事务的事实上,通用医控重组重庆医药双方已经谈了两年时间,开始时重庆医药并不热心,他们把重心放到了迪康集团身上,但在迪康集团到了期限而无法兑现入注承诺后,重庆医药开始变得积极起来,若最后重组成功,通用医控肯定是要控股重庆医药的,大概需要1亿多元就可以控股重庆医药51%的股份,再多也不会。目前的实情是,因为迪康集团约定的时间内无法履行注资承诺,而重庆医药重组步伐又不能放慢,因此重庆医药要迪康集团退出,转而与通用医控密切沟通。
通用重组重庆医药,同样是看重其旗下全国医药零售市场排名第一的和平药房。重庆医药去年销售收入为45亿元,其总体规划是走出西部,力争通过三五年时间实现年销售收入突破百亿的目标。3月30日,重庆市市长王鸿举会见了通用集团董事长陈伟根一行,双方就加强战略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进行了友好的交谈。迹象表明,通用重组重庆医药可能性较大,从重组方反馈给笔者的信息看,重庆医药重组中,迪康集团退出、通用医控入主的“信号”很强烈。
那么,重庆医药为在迪康集团失约后又为何如此急切地寻找新“买家”、不能放慢重组步伐呢?一方面,作为医药商业企业全国“前五强”和西部老大,重庆医药的梦想是大举进攻全国市场,力争通过三五年内销售突破百亿。但是,资本金却成了重庆医药扩张的绊脚石——尽管重庆医药的总资产达8亿元,但资本金只有5044万元,按国家相关规定,企业投资项目自投部分不能超过企业资本金的50%,也就是说,重庆医药若投资,自有资金部分不能超过2522万元。因此,重庆医药角逐全国医药市场的战略大受限制,寻求资本成为其谋求发展之路上的重要运作。另一方面,重庆当地曾经出现过两个国有医药公司成功与失败的重组案例,其一是西南药业,因为重组步伐较慢,最后成为政府主导的“重组”,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事实上“重组”后其发展也并未太快;其二是重庆药业的重组,因为比较主动与复星实业合作,没有涉及行政干预,目前发展态势很好。重庆医药当然不会希望成为“西南药业第二”,所以重组愿望比较迫切,不能坐以待毙。再说得明白一点,让重庆医药担心的是,如果重组被搁浅,重庆市政府就很有可能让竞争对手太极集团介入其中,这显然是重庆医药不愿看到的。所以才变被动为主动,去接触其他资本,同时也想通过此举试探迪康方面的态度。
通用并购战骑虎难下
在医药行业还算是比较陌生的通用集团早在数年前就开始渗透医药产业,培养“种子业务”:2000年投资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医药产品的研制和开发;2001年控股海南同盟制药有限公司,注册资金增至1.8亿元,该公司主要从事基因工程药物、生化药物等新药研发、生产和销售;同年,控股海南三洋德林药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增至1.1亿元,该公司主要从事耐酶高效抗生素等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02年,该集团投资2亿元成立“通用医控”,通用医控着眼于集团已有医药企业的内部资源整合、优化管理以及对更大规模的外部医药资源的重组并购;同年,通用医控控股云南通用善美制药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中药产品的生产开发。
通用集团作为国资委目前直属的177家重点企业之一,是以外贸进出口业务为主的企业,2003年底总资产近200亿元。该集团早些时候把整体改革方案上报国资委,其中主要内容是把医药产业列为集团三大主营业务之一,去年底的时候得到了国资委的批准。而根据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讲话,如果主营业务达不到行业的前几名,那将面临被重组、兼并的境地。事实上,国资委直属企业近年已经减少了不少,按国资委规划,最后其直属的重点企业将控制在七八十家左右,如此说来还在减掉近百家。在此背景之下,上海通用集团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事实上,通用医控成立后,已先后谈了不少的收购项目,包括上海家化、南京医药、天津医药、山东新华及陕西一家医药企业等等,其中山东新华和陕西某医药企业谈判已经告吹,上海家化目前正在谈,南京医药未有结论,天津医药最近将有结论。
(1)从我国产业结构角度看,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职业化程度较高的应用型人才,一方面我国的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尚待发展。
(2)从高校的人才培养角度看,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很多地方院校,忽视与自身办学条件的结合,缺乏特色性,加剧了学生就业竞争的压力。要寻求改变,唯一的出路只有根据高校自身的办学实际,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化,增强自身的办学特色,强化生物工程专业的就业竞争力。本文结合成都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现有办学条件,重点探讨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就业竞争力。
一、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生物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分为偏重于工学的(发酵工程)和偏重于理学的(生物制药),国内不同的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要求有的侧重于工学,有的侧重于理学,更多的是追求全面。由于各高校办学条件的差异性,一些地方普通高校往往存在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导致学生对未来职业上的困惑。而我校的情况是培养方向不够清晰,所学科目涉及普通生物(以植物学为主)、生药学、发酵工程、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和课时数较多的普通化学、有机化学等等,涵盖面较广,学生反映强烈。这对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显然是不利的。作为一所城市综合性大学,人才的培养要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服务。根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重点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的传统落后产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规划”指出,对于本地经济发展特色,大力促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和节能环保六大产业的发展。结合我校生物学院的现状,有药学和制药工程两大与医药相关的本科专业,在师资力量和药学资源上具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有必要和生物医药接轨。同时,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再次提出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
从国内来看,许多省市成立了生物医药产业园,主要生产抗肿瘤、抗自身免疫疾病和抗排异反应的抗体药物,基因工程疫苗、干细胞及基因治疗的基因工程药物,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值在生物技术产业中所占比例逐年提高,目前已达到70%以上。成都市也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内建立了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形势良好,并且又在大成都范围内规划新的生物产业园区。在这种形势下,将生物医药作为生物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就显得更加清晰和明确。
二、生物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要增强生物工程专业的就业竞争力,在众多的高校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特色培养,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定位。根据资料显示,很多高校,其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定位较为宽泛和模糊,技术、工艺、产品、设备等面面俱到,涉及的就业领域看似很广,面也宽,但实际的效果却是大量的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面临较多的困难。为改变此现状,提高就业竞争力,将培养重点置于生物医药领域,其目标定位于:掌握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掌握生物制药技术及生物药物研发、生产等相关流程和生物制药的厂房设计要求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制药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三、生物工程专业特色培养方案的构建
生物工程专业是一类理工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其人才培养的特征也应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由于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来源于早期的生物化学技术,对化学系列课程设置的比例较大,而对生物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占比存在不足,更谈不上生物工程上下游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生物工程专业培养体系中,由于该专业交叉学科较多,各种教材因对体系完整的要求导致在实践中教学内容重复比例偏大,浪费大量的教育资源;教学模式上,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比例还不能满足对理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鉴于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的现状,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三方面提出生物工程专业特色培养方案的重构方案。首先是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该方面的课程体系,主要以培养本专业学生基础理论为目的,为以后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撑。课程主要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普通生物学等,其占比(包括相应实验课程)为总学分的15%,而将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归为选修课程。其次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这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以培养本专业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根本目的。该模块以生物制药为核心设计相应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制药、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分离技术、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工程概论和工程制图。其占比(包括相应综合实验课程)应不低于总学分的35%,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不低于1∶0.8。最后是专业拓展课程体系的构建。该模块主要拓展专业知识,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扩展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本专业更广泛的知识体系进行有效的涉猎。该模块主要以选修课程为主,主要课程包括:免疫学、细胞工程、生物信息学、现代医学概论、生物制药厂房设计(GMP)、生物反应工程原理、实验动物学、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文献检索、营销学等。其占比为总学分的18%左右。专业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所设置的课程及课程之间的分工与配合,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从生物工程专业特色培养的角度,该培养方案的构建一方面重点突出了与生物制药领域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强化了与生物制药密切相关的实践技能训练,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技能,最后通过拓展课程的设置,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相关视野,也为以后就业或进一步深造奠定扎实的理论功底。总之,通过生物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学习,能使毕业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生物学、生物工程原理、生物制药领域核心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生物制药领域从事药物设计、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熟悉生物技术药物及产业发展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当代生物技术药物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生物技术药物领域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结语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协同育人;应用型本科教育;医药卫生人才
以协同育人为抓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1]。广东药学院是一所培养应用型本科医药卫生人才为主的普通本科高校,学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增强学生能力为根本,以服务区域医药经济为宗旨,通过科学规划专业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措施,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着力推进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1“大健康”视野下,构建以“大药学”为核心“三群一体”的专业体系
广东是医药大省,医药工业产值、工业附加值、利税、产品销售收入多年来居全国首位,均超过全国总量的1/10。2014年,广东医药行业利润总额位居全国第三,规模以上医药企业数量377家,行业资产总额近2 000亿元。未来几年,广东将基本建立起一个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产业链较为完整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体系[2]。同时,通过对未来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进行分析,可以预见未来将是健康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因此,学校近年来提出以“大健康、大药学”的理念进一步调整和充实专业体系。学校坚持主动适应区域医药经济发展、整体规划、突出特色、注重专业交叉融合的建设思路,在原有药学、预防医学等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基础上,把具有医药背景的新兴产业作为新专业的建设方向,不断拓展医药产业研发、生产、流通、管理等领域的专业,构建了以“大药学”为核心,由“核心专业群”、“交叉专业群”和“延伸专业群”组成的“三群一体”的专业体系。其中,“核心专业群”是指办学历史长,在医药卫生行业起核心作用并在社会上拥有较高声誉的传统优势医药类专业,包括药学、药物制剂、药物分析、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交叉专业群”是指与医药专业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对医药卫生行业发展具有重要辅助和促进作用的专业,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贸易)、经济学(医药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药事管理)、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仪器)等;“延伸专业群”是指与医药类专业具有较多共同知识结构的专业,包括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化妆品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等专业。截至目前,学校共有本科专业41个。
2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
协同创新是基于国家战略的高度被提出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协同创新的落脚点体现在协同育人。学校在“十二五”人才培养规划中明确提出以下指导思想:“坚持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办学定位与布局,调整优化专业体系;强化内涵建设,不断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建立面向医药卫生行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同时,学校提出要将“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和开展多种具有医药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各种实践教学平台和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设具有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育体系,为多样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奠定基础”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任务。近年来,学校组织各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新一轮修订工作,重点体现在各专业实践教学比例进一步加大。药学类、中药类、生物类、经管类、信息工程类、食品类、化工类等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平均比例达到32%,其中“大药学”的核心专业如药学、中药学等实践教学比例达35%,远高于教育部标准(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比例不少于25%)。同时,学校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协同育人等内容进行专题学习和讨论,并对实施方案进行工作部署。
3夯实教学条件,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强化实习基地建设。围绕专业布局与教学需要,大力拓展实习基地。目前,实习基地数量共498家,分布全省各地,重点覆盖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类型涵盖医药研发、生产、流通企业与医疗卫生事业管理部门。在此基础上,学校对实习基地的建设质量予以高度重视。近年来,与广州医药集团(全国最大制药集团之一)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家、省级协同育人平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7家,校企双方共同投入经费数百万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孵化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二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①积极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进入专职教师队伍;②通过制定和修订系列管理制度、出台激励政策等措施积极鼓励专任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了解行业前沿进展,掌握最新技术,开展横向科研合作,进而反哺教学,提高教学质量;③经常聘请行业顶尖人物到校内为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充实教师学术涵养;④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每年选拔10名~2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重点培养,选拔10名~2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我国一流大学进修,拓展教师学术视野。⑤加强培养教师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满足培养医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每年组织2期45岁以下、副教授以下青年教师参加实践培训。每年向医药企事业单位排出教师200多人次参加实践培训活动。
4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的主要措施
4.1协同培养,设立“创新班”
学校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选取生物技术专业,依托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开设跨课程综合性实验,如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综合性实验等。对于实现成果转化的科研项目,逐步开发成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成果的开发与研究。在此基础上,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制药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加强工程能力实训和集成创新实践,构建了多层次生物制药工程集训实践体系。分别与科研机构、研究型企业、生产企业共建三种类型“创新班”。与科研机构协同培养主要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通过突出专业核心技术的流程化教学实现个性化培养,通过每周组织学生参与学术semi-nar等途径强化学生专业素养。与研究型企业协同培养有志从事生物高新技术研发工作的专才,每年从三年级学生中遴选优秀学生组建创新班,根据学科特点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计划。依托科研项目转化的产业化进程,与生产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该培养模式在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29%。
4.2宽口径(大类招生)人才培养
前期宽口径、大基础培养,扩充专业基础和医药背景知识,后期课程设置采取模块化建设,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和职业发展选择专业方向以及课程模块。在公共卫生学院试点宽口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前期大基础,后期特色课程模块”的形式实施;同时在卫生部、省卫计委应急办及应急专家支持下,设立紧急医学救援志愿队,参与社会突发公共卫生•14•事件的应急处理。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84%。在医药商学院试点实施宽口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2013级起该学院内5个管理类专业实施大类招生,采取“3段式”培养,前2学年大基础宽口径培养,第三学年专业课程模块化建设,第四学年采用“规模定制式”、“工学结合式”、“项目制”等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课程体系动态管理。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43%。
4.3就业导向人才培养(广东省示范性软件学院)
医药信息工程学院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选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药软件服务外包方向)以共建学院、专业、实训基地、遴选班以及行业职业认证培训等合作方式与安博教育集团、广州腾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协同培养人才。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29%,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11%。依托2013年获省教育厅批准建设的“广东省示范性软件学院”,重点强化实训教学,采取系统化课程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构建实施“安博实训体系”。该体系通过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并在IT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营、教育部“IT实训推广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具体分为6个培养阶段:基础理论课程教学阶段、专业技能课程教学阶段、专业技能课程实训阶段、校内阶段项目实训、基地企业实训和实习阶段。其中设置大量实训教学环节,授课教师均为安博教育经验丰富的专职项目经理(讲师)。同时,为适应国际化计算机产业人才需求,该专业强化外语训练,开设《语音与口语强化》、《IT英语》、《商务英语及写作》等课程。
4.4“工学交替”人才培养
中药学院与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以共建研究院、产学研基地、试点班等形式,采用“工学交替”等培养模式,共同培养中药类应用型人才。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4%,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2%。校企共建“康美药业-广东药学院现代中药工程研究院”公用平台,康美药业产学研基地,开设“康美创新班”。该试点班学生从中药学专业学生中遴选,采用“工学交替”模式,第三到第七学期每学期安排2周时间在企业进行专题实践教学,包括中药饮片工艺学实训、中药GAP实践、中成药生产与实践、中药新药研发与注册、中药推广与流通共5个专题,覆盖中药的研发、生产、流通全过程的关键环节。同时增加专业英语的强化训练,增设中药新药开发与注册开放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企业师资与学校师资的双师队伍,以及企业现场教学模块的设置,确保该试点班教学与实践,课堂与企业一线紧密结合。
4.53+2”,“3+1”人才培养及卓越工程师计划
“3+2”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与广州总医院合作(学校已与广州总医院共建广东药学院广州临床学院),在临床医学、临床药学专业试点实施。我校负责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广州总医院负责临床课程教学、见习实习带教及课题研究。借助医院的临床病例资料、诊治平台技术、高水平临床医师带教等优质教学资源,协同培养临床相关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4%,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4%。临床药学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9%。“3+1”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在医药经济学院试点实施,与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合作,前3年在校内培养,最后1年在目标企业一线顶岗实习,通过保险岗位的职场实践,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保险情商的培养。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37%。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在医药信息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15%)以及医药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化妆品创新实验班实施试点(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6%,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4%)。
5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采用多种模式培养应用型本科医药人才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一是覆盖面广。截至2014年,学校有28个专业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占总专业数的73.7%。二是合作层次深。在协同育人工作中,学校从顶层设计入手,重视培养内容的实际内涵,根据不同专业采用多种培养方式,强化过程管理,力求通过培养过程,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例如学校护理学专业开展了以涉外护理和社区护理为特色的“3+1”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教育,首届毕业生100%考取执业护士资格证,获得护士从业资格,就业率达100%。同时,学校不仅强调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展开合作,还积极推动双方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既加强了双方的合作关系,也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三是育人效果好。对用人单位、学生家长以及参与培养过程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的调查对象认为协同育人的•15•模式较传统培养模式的培养效果要好,更符合应用型本科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更贴近行业企业。接受协同育人培养过程的学生就业率达98%以上,部分专业达100%。人才培养多样化改革的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合作单位积极性的问题。例如企业始终是企业而非专门的人才培养机构,因此“投入产出比”是他们重点考虑的方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等原因,存在未能严格实施培养方案、对培养过程管理不到位等情况。二是合作稳定性的问题。少部分企业与学校合作一两年后,出于人才储备饱和、投入教学资源不足等原因,接纳学生人数逐渐减少甚至中断合作。三是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运行机制、协调机制、保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激励措施等方面仍需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多样化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协同育人是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学校将坚持站在时代前沿,以“协同创新”思想为引领,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完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多模式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在与地方经济社会和谐互动中使自身得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志奇.应用型本科协同育人模式多样化刍议[J].教学研究,2014,(4):5-8,15.
一、引言
生态旅游是绿色旅游,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它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更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和思维方式,即保护性的旅游。不破坏生态、认识生态、保护生态、达到永久的和谐,是一种层次性的渐进行为。生态旅游的产生和发展归因于全球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和对大众旅游的不满,人们回归自然需求的日益增加,向往清新的空气,清幽雅致的环境,生态的人居。同时也希望能品尝到绿色无污染的绿色食物,让身心在大自然环境中受到洗礼和净化。
党的十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美丽中国首次作为执政理念提出,也是中国建设五位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依据。“生态产品”是十报告提出的新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理念。
因此,对生态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玉林市仁厚镇生态旅游产业规划为例,将对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解读。本次规划以大自然为场所,把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的理念融入的规划布局、产业定位、功能分区和服务设施配套,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使当地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以期为同类规划提供相应的经验借鉴。
二、规划区概况
仁厚镇地处广西玉林市玉州区西北部,距玉林火车站15公里,国道玉石一级公路从境内贯穿而过。目前村村通公路,交通十分便利。规划区现状包括耕地、水域、防护绿地、绿地、村庄、道路等各类用地,以农田耕地为主。仁厚镇资源以农业类为主,土地肥沃,农业产品丰富,是玉林市重要的商品粮、蔬菜、禽、蛋、淡水鱼的生产基地之一。最大的特色资源是中医药健康产业园――融科技、信息、技术、培训、销售的市场大平台。这为仁厚镇生态旅游提供了扎实的生态基底。
三、规划解读
(一)规划设计的定义
在对旅游资源评价和生态旅游者市场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与一般旅游规划理论相结合,进行的生态旅游资源与市场对的优化配置以及旅游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为生态旅游制定发展目标和相应的实施方案。
(二)规划设计的重点
规划设计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保护为前提,市场需求为动力,旅游项目设计为重点,对生态旅游区的功能布局、建筑风格、旅游设施和生态旅游活动做出符合生态学原理的规划设计,最大限度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规划设计定位
做成面向国内领先的健康产业园实验体验交流基地;辐射广西区内的特色生态旅游城镇与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和谐发展的示范基地;从而推动玉林市农业产业的升级和生态旅游的发展。
(四)规划设计的原则
1.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应该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协调好生态旅游业与该地区其他产业的关系,以及生态旅游业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协调好生态旅游建设项目和服务设施与生态旅游资源的关系
2.保护优先与稳步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开发必须以保护为前提,这是生态旅游区别于大众旅游的核心所在。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发展相辅相成,要遵循保护优先,稳步发展的原则。
3.生态与文化真实性的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设计要尽量保持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不仅要保护自然的原始韵味,而且要注意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避免旅游带来的文化冲突和文化污染。在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规划设计上应该体现原汁原味,避免与生态旅游方向不一致的旅游活动。
4.多方参与和利益共享原则
在生态旅游规划设计过程中,普遍征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使他们真正参与到规划中来,并接受他们的合理建议,才能使生态旅游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各方满意的经济效益。
5.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原则
在生态旅游项目与相关设施的规划设计上,尽可能实现“最小化”原则,能源和材料消耗、投资和服务设施建设都体现资源节约和再循环的原则,尽可能的多使用清洁能源,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有效保护旅游区生态环境,实现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
6.环境教育与科学教育原则
科学教育与环境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着通过生态旅游活动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重任,以实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及其依托的环境十分重要。
(五)规划设计的思路
以玉林市仁厚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现状为基础,通过现状综合分析和评价,在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以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为背景,结合自然景观资源、产业资源、社会旅游景观价值取向、旅游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围绕一园区(健康产业园),两产业(工业产业、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优先发展现代农业,并以现代农业和自然风光为依托发展农村生态休闲旅游业,以点带线,连线成网,形成人气后再进行小城镇建设开发和旅游地产的开发,以小旅游发展大文化大旅游,以大文化大旅游为引领,推动城市转型、环境升级。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循环发展,就会给企业带来稳定的市场回报,确保了项目持久发展的动力。
(六)规划结构与分区
通过发展用地条件以及产业布局的分析,规划区未来的发展形态结构规划为“三轴五区、九园百庄”的空间形态。
1.“三轴”指:一条生态旅游南北向发展主轴、两条东西向发展次轴
2.“五区”指:教育科技主题区、农场体验主题区、养生养老度假主题区、健康游憩主题区和温泉商务度假主题区五个功能区
3.“九园”指:一个特色旅游集镇、一个竹博园、一个药用植物科普体验种植园、三个有机农场、一个水产养殖渔家乐、一个石斛养生农家乐、一个温泉养生农庄九个示范园
4.“百庄”指:百个生态农家乐
(七)产业规划
1.主导产业:中草药种植、有机果蔬种植、禽类养殖、水产养殖等。其中,中医药产业为龙头,是核心产业。
2.关联产业:根据主导产业,关联的产业包括:中草药加工、有机食品加工、商贸物流等,其中,商贸物流业是通用的配套产业。
3.第三产业:中医药养生体验、农事活动体验、商务会议服务、餐饮住宿服务、茶艺展示、农家乐从业培训基地、生态环保教育基地等产业。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