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典音乐的特点范文

古典音乐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典音乐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典音乐的特点

第1篇:古典音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古典音乐;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G633.951

音乐艺术是人们所创造的艺术形式中最为充满灵性的伟大创造。古典音乐作为一种精神文明产物、一种文化,其产生与发展与人们的语言、宗教、生产生活方式及审美理念等有着重要关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古典音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在人类的艺术空间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古典音乐作品所具有的魅力是巨大的,它不仅能够影响着人们的情绪波动,而且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引导作用也是巨大的。

一、新世纪古典音乐的发展现状

据全球各大唱片公司对其所发售的古典音乐唱片销售量的调查研究显示,古典音乐的市场消费能力不足,市场发展形势日趋低迷。在我国,古典音乐的市场消费情况令人堪忧,各种风格的古典音乐艺术形式发展状况日益严峻。各大歌剧院、音乐演奏厅中,青年消费者所占比重很少,以中老年人为主。因而必须拓展青年消费群体,拓展青年消费市场需求,吸引更多的古典音乐年轻消费群体,为古典音乐市场带来生机和活力,才能够促进我国古典音乐市场的快速发展。

二、古典音乐市场需求不足的原因

1、音乐教育思想的落后

在我国,古典音乐的教育向来不是以审美和欣赏为主的,多数学校之所以开设古典音乐课只是应对素质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以应试教育的主要课程为主,并未给予音乐课以应有的重视;而多数孩子在童年时期就接受古典音乐教育,也是出于竞争、获奖、应试的考虑,片面追求功利性,偏离了正确的古典音乐教育方向,造成资源浪费;许多年轻人对于古典与流行音乐缺乏基本的鉴别与欣赏能力,只是沉迷于流行音乐肤浅的歌词之中,丧失了对美的基本理解。

2、古典音乐的时代距离感

现代社会是高速运转的、快节奏的社会,每天都会产生大量信息,同时摒弃过时信息,事物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流行音乐就是在这样快速运转社会节奏中产生出来的,它不断的推陈出新,紧随社会前进步伐,以缓解人们所要面临的巨大的精神压力。而古典音乐则是人们所创作出来的、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保留下来的音乐精华,它不以时代、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任何形式的变化,其产生有着特定的社会的背景,因而也就难以与当今时代紧密结合,产生时代距离感。如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创作,最初是为拿破仑而作的,以表达作者对于大革命所寄予的理想,歌颂翻天覆地、摧枯拉朽式的资本主义革命带给人们的精神振奋感。如果现代社会的人对于这首古典音乐的创作背景不甚了解,就很难把握其所具有艺术价值。

三、新世纪古典音乐的市场需求展望

1、立足于青年消费群体,增加古典音乐的市场需求量

古典音乐的市场需求拓展,必须立足于青年消费群体,吸引更多的年轻一代人的注意力,才能够让古典音乐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古典音乐的青年群体市场的开拓,要紧密结合青年人的心理特点,抓住青年音乐消费者的心理特征,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新时期,古典音乐的市场拓展需要借助于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宣传,扩大古典音乐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古典音乐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让青年人在奇妙的旋律中舒展身心,沉浸于古典音乐中,培养其高尚的音乐情怀,让浸透着人文精华的古典音乐更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古典音乐的聆听与欣赏,能够使得人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实现精神的交流与沟通;在对音乐的欣赏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音乐大师的创作理念,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净化和升华人们的心灵,进而对古典音乐产生更好的憧憬和幻想。

2、加大对古典音乐的宣传与推广,拓展年轻群体的市场需求

古典音乐的欣赏不同于流行音乐,它如同一项充满科学性、严谨性、趣味性及娱乐性的游戏,在不知道游戏规则及玩法的情况下,很容易对其产生厌烦感。但在熟悉了游戏的运作环境、游戏规则之后,就会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古典音乐亦是如此,起初,对于古典音乐的欣赏,对于年轻群体而言是费力的,是很难接受的,它不能够像现代流行音乐那样为年轻群体带来节奏的与强烈的视觉冲击,但当年轻群体感受到古典音乐的内在美之后,形成一种新的认知,继而保持持久的兴趣。因而,加强古典音乐的市场宣传,借鉴现代流行音乐的包装手法,是古典音乐适应年轻消费群体所作的必然性选择。在对古典音乐的音像制品营销及宣传方面,要进行现代化的包装和改进,可在各大音乐艺术院校进行古典音乐的宣传与推广,邀请知名度高的影视形象代言人或音乐艺术家为古典音乐代言,实现古典音乐营销和宣传手段的创新。

3、要培养起年轻消费群体对古典音乐的兴趣

古典音乐未来的发展还需要年轻群体的支持与发展,才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因而,必须培养起年轻人对于古典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实现古典音乐的创新性发展。我国在进行古典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掺杂了太多错误的思想,将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竞争力作为古典音乐教学的重点,忽视了古典音乐教育过程中对美的欣赏和感知,也就难以做到真正有效的完成古典音乐的学习与欣赏,更不可能培养起浓厚的兴趣,因而,在对年轻群体进行古典音乐的教育教学中,在开发年轻群体市场中,都必须始终正确对待古典音乐的内在价值,去除多余的复杂成分。

新时期,年轻群体对于古典音乐的欣赏与流行音乐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要立足于古典音乐本身的内涵与价值,从唯美角度欣赏古典音乐;在古典音乐的宣传方面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让古典音乐更加贴合实际,从而让年轻人享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培养起自己高尚音乐道德和审美情操。

结语

总之,古典音乐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它所体现出来的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和真、善、美的精神境界,是其他流行音乐所无法代替的。随着新世纪人们对音乐欣赏水平的提升,古典音乐以其自身所具有的巨大的艺术价值、审美元素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但古典音乐在宣传和包装,年轻消费群体的拓展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古典音乐的宣传者与推广者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以更好的适应新时代古典音乐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费元洪.对古典音乐现状的一些思考[J].音乐爱好者,2006,(02).

第2篇:古典音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跨界音乐  融合  价值观

        跨界音乐也称混合音乐,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音乐风格交融在一起的音乐形式。它的诞生为不同的音乐形态、不同的音乐风格的结合创造了条件,也为大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跨界音乐的含义可分为两层:广义上泛指任何几种音乐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音乐,狭义上则单纯指古典音乐与通俗音乐相交融的古典跨界音乐,它是跨界音乐中最流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音乐形式。跨界音乐的历史时间不长,但是它符合社会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多样化的要求,深受大众的关注和喜爱,在世界乐坛上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1 跨界音乐的起源和定义

        跨界音乐的产生比较晚,大约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现于美国。它的产生与音乐排行榜有关,一张新唱片登榜在不同类别的音乐排行榜上即被认为是某种意义上的音乐形式的交叉,成为跨办音乐的原始模型。伴随着这种发展趋势,出现了许多跨界音乐人,如古典辣妹组合、神秘园组合、莎拉.布莱曼、马友友、陈美等等。上世纪90年代,跨界音乐在中国逐渐兴起,女子十二乐坊的二胡演绎、刀郎的老歌新唱、西洋器乐伴奏在中国传统戏剧中的使用等等正成为一种新锐时尚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跨界音乐在中国的艺术领域获得了更新的诠释。

        音乐和音乐家的跨界现象发展到今天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如何给跨界音乐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根据查看的相关资料以及所听到的跨界音乐,笔者总结为在广义上是指不种类、不同形态、不同风格的音乐相融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狭义上是指古典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元素的相互交织、结合的艺术形态。“通俗地说就是将不同领域的歌唱方法、演奏方法根据需要改编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由多种音乐元素混合而成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欢迎”。[1]

        2 跨界音乐的特点

        (1)跨界方式具有广泛性性和多样性。常见的有移植、改编、引用等。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就是在古今中外、东西南北、雅俗文野、激进保守和乐内乐外之间的纵横驰骋、自由跨越。如中国作曲家周文中用古琴曲作为蓝本,用西洋的室内乐的编制来呈现的《渔歌》。

        (2)跨界音乐人大都具有深厚的古典音乐修养。跨界音乐人大都毕业于专业的音乐学院或受到过名师指点,这是由跨界音乐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跨界音乐脱胎于古典音乐,跨界音乐人必须有坚实的古典音乐基础,才能驾驭这些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创新。

        (3)跨界音乐是一种嫁接,更是一种发展。[2] 跨界音乐由多种音乐形式融合而成,既不同于母本,又继承了母本的优点,是一种突破和创新。我们在以看到跨界音乐以打破传统、运用时尚元素和现代技术、融合多态风格的面孔吸引了更多不同层次的听众,形成了新的音乐演绎手法和演出方式组合。

        3 跨界音乐的分类

        (1)用古典音乐的演唱方式表现流行音乐。如“华人世界第一男中音”的廖昌永用在专辑《情释》通过翻唱王菲的《红豆》、那英的《征服》、迪克牛仔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让古典音乐走近听众、走向市场作出了积极尝试。

        (2)用流行音乐的方式演绎古典音乐。

第3篇:古典音乐的特点范文

将古典音乐融入到当前的钢琴发展当中,实际上对于我国钢琴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如何有效的将古典音乐的柔美进行现代化的创作,与钢琴演奏有机的结合起来,就成为当前钢琴发展中的重要关注点。

一、古典音乐的发展和介绍

1.古典音乐简介

所谓的古典音乐钢琴发展,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年限,大致主要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一种古典主义风潮,也主要是因为法国启蒙主义运动的深入,将这一思想带到了钢琴音乐发展当中。古典音乐在钢琴演奏中最富有代表的形式就是奏鸣曲,而古典钢琴的代表也主要是维也纳古典乐派,著名的海顿、莫扎特以及贝多芬都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成员。这一乐派的音乐创作风格和钢琴演绎风格对于后续的世界钢琴发展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为钢琴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技巧要求。

二、古典音乐的特征分析

1.奏法要明确

在古典音乐的发展道路中,维也纳古典乐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他们也为后人进行钢琴演奏提供了更多的典范和要求。首先,古典乐派非常注重的就是奏法技巧,在钢琴的演奏当中有许多的奏法,比如连奏、非连奏、断奏、半跳音等,这些都是钢琴触法的基础。而古典音乐利用钢琴进行演奏的时候,更是需要对于每一种奏法进行明确。

例如连奏的演奏技巧,主要是手指不能轻易的离开键盘,并且在演奏过程当中,尽可能不要将手抬高或者离开,不得不离开的时候再进行手指的抬起或者移动。对于连奏而言,每一个音符都应该饱满且富有情感,注意对于音符时值的保持,使得每一个音符都能够达到应该保持的时间。而相对而言,在钢琴演奏当中,断奏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一种奏法,对于初学者来说相对较难,断奏也可以称为跳音,所以实际上演奏断奏的时候也应该手指轻触键盘,避免因为过于短促而出现音乐演奏中的停顿,使得演奏整体受到影响。

2.踏板使用存在技巧

钢琴主要有三个踏板,这三个踏板对于演奏古典音乐都有着完全不同的作用。首先应当明确三个踏板分别是延音踏板、柔音踏板和持续音踏板。延音踏板使用相对较多,主要就是保持音与音之间的连贯,在每个音符完成之后才能更换。每一种踏板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对于不同曲风的音乐也有着不同的技巧和应用要求。

3.装饰音的应用

装饰音是钢琴演奏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风格和特点,主要是沿袭了古典音乐钢琴演奏的基本风格,一般常见的装饰音有颤音、波音、回音等,每一种装饰音都有着不同的要求。

例如波音一般来说只允许出现三个音,但是根据主音的长短最多可以增加到五个音,可是对于逆波音来说就只能出现三个音,这是古典音乐钢琴演奏的要求,也是沿袭到后续钢琴发展中的技巧和要求。

4.注意音阶和琶音的演奏

琶音和音阶的练习一直都是钢琴演奏的重点。而古典音乐钢琴练习的琶音和音阶训练主要以车尔尼的作品为主。车尔尼作品中主要就是注重音阶和琶音的基础性作用,对于不同的演奏技巧都有不同的区分和着重训练点。

例如音阶主要在四个八度之内,主要训练手指的耐力和速度等,对于钢琴演奏基础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而琶音与音阶相似,强调的主要是手指之间的间距,体现出手指的独立以及对于键盘的距离感,对于钢琴演奏以及古典音乐技巧的引入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古典音乐对钢琴学习的意义

1.加强了钢琴学习的技术性要求

古典音乐对于钢琴学习具有重要的技术性指导意义。在世界钢琴发展中,古典音乐钢琴演奏模式很多时候都深深的造成了对后续钢琴演奏的影响。

例如肖邦的练习曲,基本上每一首曲子都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并且在整首曲子当中,都有着固定不变的注重点和练习点,丰富多样的钢琴技术练习法对于钢琴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亦或者肖邦f小调练习曲实际上就被他赋予了无尽的柔美和悠扬,在整首练习曲当中,主要都是三连音演奏和两个声部的贯穿,对于训练手指的灵活和手臂的柔软以及训练演奏者的情感表现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增强了钢琴学习的历史意义

由于古典音乐具有很久的发展历史,所以对于现代钢琴的教学和学习,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在肖邦之前的一些钢琴演奏者或者创作者,都更加注重对于钢琴技术的要求,强调演奏技巧,而肖邦则在其基础上融入了大量的情感色彩,使得钢琴演奏具有更加明显的情感意味。所以古典音乐在钢琴演奏中的发展,不仅仅实现了钢琴演奏技巧的突破,更在肖邦之后实现了钢琴演奏情感和表现力的彰显,成为世界钢琴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3.完善了钢琴教学内涵,实现了“古曲今创”

实际上古典音乐在当今钢琴演奏中的利用,很多时候,也可以体现出“曲今创”特点。任何的演奏技巧以及情感表现力在后续的发展当中都会有所变化,每一个人对于情感的把握和对于钢琴演奏的理解也会有所偏差。所以实际上古典音乐在当今钢琴发展道路上还具有一定的古为今用之感,有机的将古典音乐的特点和柔美与现代钢琴演奏结合起来,体现出一种更为深刻的钢琴演奏之美。

第4篇:古典音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学音乐课 流行音乐 传统音乐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促使学生形成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保证。中学生们拥有着一颗充满活力的心,他们不停地追求着新鲜的事物,同时也被这些新鲜事物深深地感染着,各式各样的、富有动感和冲击力的流行音乐让他们将疲惫与不快尽情地发泄,让无比活跃的神经完全释放,追求流行与时尚。但是,有些学生在盲目追求流行音乐的同时,却忽视了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重要性,难以感受、理解古典音乐的文化精髓,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望而却步”,甚至觉得听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很“闷”、很枯燥,说太旧、太土,不喜欢听。现在流行歌坛吹起一阵浓厚的复古华丽古典风,很多知名的流行音乐人,都在自己的歌曲里加入了古典音乐的元素,有的在古典音乐的旋律上加配歌词,也有在古典音乐的旋律基础下进行再创作,又或是将古典音乐的旋律作为伴奏,进行再创作……针对这一趋势,我试着从学生们喜欢的流行音乐入手,探索实现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对接,达到激起中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目的。

(一)用流行音乐导入新课,启发学生的心灵,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第五届全国音乐优质课一等奖《永远的莫扎特》一课中老师先播放了S.H.E演唱的《不想长大》,再和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比较,学生发现如此时尚、前卫的音乐竟源于两百年前的古典音乐,出自音乐神童莫扎特之手,用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也成为该课的一大亮点。笔者在音乐课上也尝试用流行音乐导入新课:如《中国京剧》一课用李宇春的《N+1》导入,引出京剧艺术的部分表演特征,包括京剧中的念白、青衣的角色和西皮流水的唱腔等;《天鹅湖》一课用S.H.E的《remember》导入,其主旋律来自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讲《八音之乐》一课时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而歌》引出中国古代的乐器……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不但对古典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拉近了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古典音乐的距离。

(二)让一些流行音乐元素融入音乐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师生感情

1. 流行歌曲的旋律中包含着当代学生的审美观。歌词来源于生活,往往渗透着生活哲理。青少年一代,喜欢将自己的烦恼、快乐、情感、理想追求等寄托在流行歌曲之中。鉴于此,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流行歌曲去理解学生;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帮助他们正确理解人生,并且有效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笔者在讲《梨园金曲》时引导学生欣赏了《苏三起解》和陶喆的《苏三说》;在欣赏古典音乐琵琶曲《十面埋伏》时,给学生播放电影《十面埋伏》的片段和流行歌曲《十面埋伏》;在欣赏肖邦的音乐时,欣赏了周杰伦电影《不能说的秘密》里斗琴的片段,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得出结论:流行离不开经典。

2. 流行歌曲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我在讲《祖国颂歌》一课时,按时间顺序分别让学生欣赏了《歌唱祖国》《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我和我的祖国》《我的中国心》《国家》等歌曲,讲述了这些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并和学生一起大声歌唱,这些歌曲记录这一个时代,很多歌曲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可以说当时的流行歌曲,现在也成为经典,课堂气氛很热烈。

3. 流行元素可提高音乐教学实效。?面对流行元素的不断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对流行事物的喜爱程度,在课堂上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流行元素中。由于流行元素良莠不齐,势必对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面对挑战,一方面要把课堂音乐教学与社会音乐生活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演唱、表演、讨论等。把一些好的流行元素引入音乐课堂教学中来,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例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播放《猫和老鼠》的音乐视频片段,让学生从生动活泼的卡通形象中去感受音乐,让他们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到古典音乐的美妙。

(三)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要适当渗透“民族风格”的流行音乐

当代出现了大量的具有民族元素的流行音乐,民族元素的流行音乐主要有以下特点:

(1)“民族元素”的流行音乐多采用“宫调式”的主旋律;

(2)?在音乐的编曲上大量运用中国乐器:如二胡、古筝、箫、琵琶……

(3)唱腔上运用了中国民歌或戏曲方式;

(4)题材上运用了中国的古诗或者传说故事。

第5篇:古典音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语境;古典音乐;后现代主义电影;接受美学;审美活动;声画关系

是什么使古典音乐在现代电影中的诠释成为可能呢?用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现代的艺术品中受众价值已经成为艺术品本身价值的一部分,在人类精神花园百花齐放、网络的资源大量复制、大众文化以传播和复制为手段的影响下,古典音乐在电影美学发展下是怎样经历能指的狂欢,同时古典音乐的复制又怎样能表现电影艺术中的个性化色彩的,将是本文的出发点和探讨的核心内容。

一、可能性下的期待视野――古典音乐

运用于电影的美学基础

“接受美学的核心在于,注重研究读者在作品接受过程中的所有重要的因素和规律,……”“所有重要的因素之首当其冲者就是语境”,二者在意义上都依赖于一种生态关系――艺术话语依赖于词句本文的上下文关系,生活话语依赖于语境中的非词句因素。对语境的过分关注并不意味着对接受者的忽视,因为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也是由相应的语境决定的。我们与世界交流在作品上下文关联下,无限的交流背景成为古典音乐最先运用到电影里的可能性的契机,电影艺术在当时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需要借助已经发展趋向成熟的古典音乐为他其敲开受众的大门,从卢米埃尔兄弟诚惶诚恐地把他们的“流动的画面”展现于世人面前的时候,为了使之能更容易地被观众理解,还请了钢琴家在现场演奏,为“沉默的电影”渲染了气氛,也让电影与音乐首度“发生关系”。其实,初期对电影音乐较早具有贡献的人是古典音乐家,因为从有声电影问世到20世纪30年代中,电影音乐都是以纯音乐的形态来构思创作,因此电影音乐具有浓浓的“古典味”。

此后古典音乐一直跟电影艺术脱不了干系,在大大小小的影片中――商业片也好艺术片也好――频频出现,甚至在几位电影配乐大师领衔下的电影音乐制作工业如日中天环境下,导演们仍对古典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偏爱,而且显而易见的是,现代电影大量运用古典音乐其中不乏经典的例子,如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在电影中的频率就很高。

二、后现代电影的精神内核――新语境下的古典音乐

现代的电子化科技生产力推动下的后现代电影艺术从物质形式上必然朝两极发展――超异想和超写实,因为人类已经有足够的科技手段去将内心的精神世界实体化,电影早期不能做的特效和特技在3D电影工业日趋成熟的今天都已经不在话下,以“星球大战”为标志的科技与艺术高度集中的浓缩品意味着电影已经越来越成为观众身心共同消费的“视听圣宴”,另一方面批量生产和模拟复制的必然结果是类型电影的产生,从而也拥有一批人去抵制这种工业化流水线下生产出的华而不实的艺术消费品,形成了对个性化、风格化、私有化电影的强烈需要,顺应这样的浪潮出现了以库布里克为代表的另类西方电影大师,于是“后现代主义电影”概念诞生了。对应尹鸿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概念,“后现代主义电影”指对后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进行反映和反思的电影类型,它具有知识分子精英的怀疑气质,不再相信真理的存在和可追求性,不再相信人类解放的宏大叙事,也不在相信主体人的伟大神话,它是对崇高感、悲剧感、使命感的疏离和拆解,在具体的电影摄制上,它往往把这种思想气质融入电影的表现内容、反映视角、框架结构和镜象语言上,这使得后现代主义电影往往能显出一种强烈的实验性质和前卫立场,以《猜火车》和《发条橙》等电影为代表,这些电影往往有着相当写实甚至刻意加深扩大现实生活中人的精神状态的特点,他们是高度生活和主观化的。

三、库布里克电影中的古典音乐――另一段生命的喝彩

路易斯・贾内梯在《认识电影》一书中既指出“库布里克电影中配乐之震撼,也说明了一旦把从属与独立艺术个体的古典乐曲,配置在另一媒体的电影上,而且是带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的电影上,这种撞击既是化学上的又是物理上的,影像跟声音的交织作用(这个“和”相信绝对大干简单的乘法)在观众心理听觉和视觉引导下起了关键作用,而库布里克从来没有跟任何一位配乐家产生长期的合作说明库布里克对自己电影中的音乐要求全权性的主导,他基于自己的主观意愿加上认为合适的音乐,从来不重复自己的库布里克为古典音乐对于电影的贡献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

下面以《2001太空漫游》中古典音乐的运用的个案为例说明古典音乐在风格化电影中的作用。

其一,《蓝色多瑙河》的运用――约翰・斯特劳斯的经典乐曲在这部电影中一开始出场于骨头到倒漂浮在浩荡太空的飞行船的相似体转场处,这是太空船首次在电影中登场,除却音乐在电影字幕出现的那一次出场,蓝色多瑙河播放时都是集中在太空船的旅程上。它的开场貌似点出了电影主题――太空的冒险,人类的伟大,新时代的诞生。斯特劳斯在1867年创作此乐章时,是寄望写出一首充满希望的作品,更以自己身边的多瑙河命名,在影片中表现科技之伟大好像名正言顺,但是看完影片发现它其实最后揭示的是这样一个事实――人类的科学被巨大的宇宙力量吞噬,人的感情和痛苦在历史的轮回面前又是那么渺小――在片尾字幕出现时使用这段乐曲便出现了像哭诉一般的讽刺效果。此曲更惨的效果是后来被《全职杀手》和《大逃杀》两部电影运用到了枪战和广播里播报死亡人数的背景音乐,杀戮的血腥被鲜活地表现出来。

其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三回此曲配置之处都是在电影情节中有关“开始”和“新里程”的寓意,“理查德・斯特劳斯创作这段乐曲时已经考虑到了如何利用音乐展现尼采的哲学思想。音乐开始用三声小号吹出了三个长音符(C-G-高八度C),三个音符呈上升趋势,然后是两个愈加响亮的尾随音符,伴着定音鼓的敲击,这种逐渐扩展的旋律走向与人类的进化跟没落有着惊奇的相似之处”,而我们知道此片中越是正面鼓吹人类的伟大就越是讽刺了人类的无知无能。电影上映后甚至这半个世纪过去后,库布里克对《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运用已经成为历史性的标志,今后的媒体包括电视、广告片、讽刺性的卡通电影都不约而同地运用这段音乐符码,可见库布里克为古典音乐赋予的新意义甚至可以远大于乐曲本身,影响之深之久远令人惊叹。

四、私有化的古典音乐

任何艺术审美活动无疑不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大众审美的改变同时也孕育着改变着形式的各种电影作品,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生活不同的意义,给予我们艺术不同的创作方式,也给了古典音乐在电影艺术里新的生命力――这是一个陌生化、私有化的过程,也证明了经典作品能经久不衰的本质是人类思想的共通性,是古典音乐的符号性,而它的能指在各个时代都会呈现不同的面目,我们看到的古典音乐在后现代电影里的作用只是这个时代下特殊的产物而已,如果允许大胆地做一个预测,古典音乐将会像它刚刚诞生之初那样变成完全私有化的艺术品、消费品、人类历史沉淀下的文化产物并以其各种介质催生下的作用而长留于世。

第6篇:古典音乐的特点范文

一 西方古典音乐简介

古典音乐,英文名称“classic music”,其中“classic”,在西方文学家笔下有“最为优秀的”、“经典不衰的”之意,在中国,它被翻译为“古典的”。故“classic music”在中国又被称为古典音乐。广义上来说,西方古典音乐包括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三个时段。

在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受到法国革命的冲击以及当时返璞归真的思想所影响,在特征方面渐渐地变得成熟起来,具备了以下几条特征:第一,主调音乐取代了复调音乐。古典音乐在巴洛克时期形成所以带有巴洛克时期的印迹,但在这一时期内“以旋律与和声背景”为主体的主调音乐才占主要地位。第二,和声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由“主―下属―属―主”建立起来的功能和声以及其调性关系体系构成了音乐结构的骨架。和声语汇增多,借助于离调的手法以及转调的手法,旋律更加具有表现力,变得更加立体化。第三,受到法国革命的冲击作用以及当时返璞归真的思想所影响,这一时期的音乐慢慢地脱离了宗教内容,开始展现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内容。“人”取代“神”成为音乐作品的主角。第四,音乐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奏鸣曲、变奏曲被广泛运用。

二 从钢琴发展史探究西方古典音乐

任何一种音乐流派乃至一首音乐作品,都是离不开乐器的,其中乐器形式的演变对其影响尤其巨大。西方古典音乐与钢琴的关系亦是如此。

根据现有文献的记载,世界上最早的古钢琴叫做克拉维卡,其制作年代大体是在12世纪至14世纪之间,为欧洲所使用。其外形为长方形,于木箱之上添加一些琴键,有的在四条腿的内侧右部大约三分之一处安装了音板,其右端和厚板相互连接,其弦轴也被固定在这块厚板上,而弦是经由马桥后被固结在音板的另一侧。另外,腿内左侧三分之二处安装有键盘,键子的后面有平头钉固定。弹奏时,后端抬起,平头钉随之敲击弦而发出声音。羽管钢琴在结构上与古钢琴是大体一致的,不同的是弹奏时由安装在键子后面的羽毛管触动琴弦而后发出声音的。

由于古钢琴以及羽管钢琴,发声都相对较弱,音量变化也很少,故逐渐被槌击式钢琴所代替。所谓槌击式钢琴,它是将羽管钢琴加以改进,即在木槌上包裹皮革而成。与古钢琴相比,其音量可以通过演奏者敲击键盘的力度随时变化,弥补了古钢琴存在的音量过小以及无法调节的缺陷,从而增加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后来,钢琴又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例如,1820年,塞巴斯蒂安?艾拉尔把击弦结构改为复震奏结构,从而使得弹奏者可以以更大的速度,更快的频率敲击键盘,从而弹奏出更为复杂的音乐作品。1825年,阿尔菲斯?巴考克第一次使用铸铁弦架,从而增加了弦架对于琴弦拉紧之后所产生张力的承载能力,紧绷的琴弦不再会以弦架的变形而变得松弛。这一改变使得钢琴的音准更为稳定,使用寿命更长。1850年,乐器制造家又对钢琴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将支撑结构与弦列的交叉排列以及复震奏式击弦机相结合,从而现代钢琴最为理想的结构形式被确定了下来。

不仅乐器结构形式的变化,音乐理念以及键盘技巧的改变,也会导致音乐风格的改变。西方古典音乐即是如此。下面,我们从西方古典音乐所经历的三个时代,来具体探究其变化。

1 西方古典音乐之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时代的代表人物――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在演奏乐曲时,手指几乎不离开键盘,以极其细微的动作轻松的进行弹奏。因此,手指是完全可以独立活动的,不管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可以行云流水般的弹奏下去。故巴赫的音乐中,充满着颤音、回音、依音、波音等装饰音,从而使得音的力度以及延续变化得以代替。

从这一时期的钢琴弹奏方式,我们可以感知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这一时期,音乐家的作品,绝大部分是为了上流社会的需要而作,总体来说是为了显示上流社会的财富及其地位。故其音乐特点在于十分奢华,装饰性的音符十分之多。节奏也十分的强烈,而且短促富有律动,旋律也十分精美。复调音乐在乐曲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同时,节奏的思想,即在乐曲之中加入的小节线,也在这一时代开始萌芽。这些形式在后来直接演变为了奏鸣曲、协奏曲、变奏曲以及交响曲、前奏曲等钢琴作曲方式。总之,巴洛克时代的钢琴音乐体现了强烈的秩序之美,强烈的节奏以及复调式的和声,都是和谐、规范、重复旋律的最好体现。

2 西方古典音乐之古典主义时期

维也纳音乐时期,即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在钢琴的弹奏上,由于维也纳轻动作机钢琴的改进,古典音乐的标志性人物海顿(Franz Joseph Haydn)和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确立了独立奏鸣式的音乐结构模块,从而使得乐曲中的个性化旋律得以从背景之中很好的突显出来。这时期的弹奏者,在弹奏时继承了羽管式钢琴的键盘控制风格,既轻柔又不失紧凑,在弹奏不时之中还带一点华彩的效果。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是朴实、真挚的。之所谓“古典”,其实更为准确的来说,它指的是古希腊以及罗马所处的“经典的古代”。18世纪上半叶,启蒙运动兴起,与文艺复兴所提倡的人文主义相同,启蒙运动更进一步的要求“自由、平等、博爱”。启发人们去摆脱教会以及封建的思想束缚,去勇敢的追求思想的自由以及个性的张扬。并且进一步提出了反对世俗君权的口号,主张人们要回归自然,推崇人的理性,音乐也受其影响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古典主义时期。这一时期,音乐特点渐渐的走向了质朴与平民化,音乐风格也趋于完善和成熟。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主调音乐取代复调音乐,成为音乐的主流。尽管古典音乐的萌芽是在巴洛克时代,故带有明显的巴洛克痕迹,但是不可否认,这时以“旋律与和声背景”为基础的主调音乐依然是当时音乐的主流。这主要是因为此时期的音乐,要求作曲家在作曲时尽量去掉繁琐而无用的修饰,回归到最为质朴、自然的状态。在风格上人们更加崇尚轻松、简洁的主调音乐,反对过于刻意严肃、装饰的巴洛克音乐。在这种推崇自然、而又饱含激情、合乎理性的音乐审美思想的指导下,清晰、明朗的旋律从之前复杂的、多声部的复调形式中解放出来,以往主次不分,几条旋律同时进行的复调织体,也转变为以主要的旋律线为基本,其它的声部只作为陪衬和辅助的主调织体。因此,这种主调音乐旋律大都比较清晰。

第二,和声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功能和声(“主――下属――属――主”为主体建立起来)以及功能和声的调性体系是当时音乐的主要骨架。此外,这一时期,和声的词汇也更加的丰富,手法上更为多样,故在音乐旋律的表现力上更为丰富、立体。

第三,受到启蒙运动及其法国大革命的感染,这一时期的音乐在风格上,使人文主义更为突显,逐步的脱离了天主教的内容,主题是“人”,而不是“神”,人文精神成为音乐作品的主角。另外,作曲家也逐渐的认识到,钢琴不仅要表现出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还应该要学会模仿人类说话或者唱歌,特别是模仿能够表现普通人感情的说话或者唱歌方式。这就要求乐曲在旋律上以及结构上,不仅要有对比,还要有适当的对话,从而轻动作机钢琴音乐变得更加的丰富,也更加的生动和有趣。

第四,音乐的结构形式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奏鸣曲因其严谨清晰的结构、细致的质体、平易近人的语言,取代合组曲等曲式,成为主要的音乐形式。另外,变奏曲在这一时期也被广泛的采用。

总而言之,古典主义音乐的自然、简洁的主调音乐风格与巴洛克时代的严肃有序相比,音乐风格更为鲜明、规范,同时处于自然平衡原则以及适当的比率指导下的对比原则,也使得音乐的主次体现更加的完美,境界更加高尚。

3 西方古典音乐之浪漫主义时期

随后,音乐的发展进入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克莱门蒂(Muzio Clementi)的钢琴弹奏也称为一绝,可与莫扎特比肩。他的钢琴弹奏,技巧极其华丽,转调也极富浪漫主义的色彩。与同时代的音乐家相比,其表演更为具有魄力、更为大胆,也更加的华丽多彩。

相比之下,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弹奏之法是粗犷的,但是其中却不乏某种深邃的意念与力量。这与贝多芬自身的音乐风格类似,他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己的感觉准确的表达出来,就是感觉要像在钢琴的单独演奏上,获得犹如一整支管弦乐队在表演的效果。此时及之后,钢琴的功能逐渐的被提高,钢琴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

随后的舒曼及肖邦由于更为协调的使用了延音踏板,故能弹奏出更为曼妙而且富有诗意的音色。并且肖邦还认识到了手在弹奏时的弱点,从而进行调整,最终确定了自身的技巧。

从钢琴的弹奏技巧我们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多偏向于幻想,作曲内容比现实生活题材更加广阔。音乐家更多的去挖掘音乐在曲调、和声以及旋律等多方面的表现性,从而对古典主义进行了彻底的突破。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作品更注重主观情感的变化,主张以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来表达甚至是宣泄作曲家的感情,所以无论是肖邦的《幻想即兴曲》、《船歌》还是舒伯特的《即兴曲》、《音乐的瞬间》,都带有这样一种汹涌澎湃的美。

第7篇:古典音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跨界音乐;超越界限;融合

“跨界音乐”这个词语是近几年在国内兴起的名词,由英文单词“Cross-over”翻译而成。国外大约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已经有了“跨界音乐”,并且出现了很多跨界音乐人,如古典辣妹组合、神秘园组合、莎拉・布莱曼、马友友、陈美等等,他们大都接受过古典音乐的专业训练,往往很自然地流露出典雅的气质和纯熟的技巧,而他们的作品却融进了大量流行音乐元素,或干脆以流行为主。因此,人们认为他们的音乐既不属于古典也不属于流行,而是专属“跨界”。对于熟悉近几年流行乐坛发展趋势的乐迷来说,这样的音乐“跨界”并不陌生,“跨界”正是热门中的热门。“Cross-over”已经成为文化生态的一种体现。

从传统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近些年来,跨界的风潮愈演愈烈,它正日益代表着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每时每刻,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以时尚的名义进行包括经济、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的跨界行为,不可否认“Cross-over”的时代已经到来。

一、何谓“跨界”

“跨界音乐”这个概念并非今日所有。在西方音乐传统中,“跨界音乐”特指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相互借鉴和包容。在欧美乐坛,使用“Cross-over”的说法比“Crossover Music”多一些,正式一些;在我们的媒体语境里,则“跨界”与“跨界音乐”会有动词与名词的差别。这倒也巧妙:先得“跨界”,才有“跨界音乐”,它总是以一种音乐“风格”的身份出现,人们也接受了这个概念。实际上跨界音乐是唱片工业的一个“门牌”,不同类型的唱片都可以打上这个牌子。

目前,在当今音乐界里,对“跨界音乐”的界定比过去宽泛了很多,不仅包括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交融,还包括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以及古典、流行与民族的交融等。这些融合不仅体现在创作上,也体现在演唱方式和形式上。相对而言,“跨界音乐”现象在流行音乐界最为突出。因此,对“跨界音乐”的定义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界定。大部分的研究都指出,“跨界音乐”是把不同的音乐形式糅合在一起,产生多种不同的音乐风格。

二、跨界的起源

所谓“跨界”,其实早就已经存在,它是音乐发展过程中一种很自然的现象。艺术家的表现形式永远是多种多样的,音乐更是如此,音乐家总在寻找和探索更新的,更能吸引大众关注的表现形式。从上个世纪70年代的约翰・威廉姆斯到80年代的理查德・克莱德曼,再到后来的雅尼、陈美、“古典辣妹”,许多意识超前的音乐家努力尝试着在古典与流行之间寻找一条全新的音乐道路,也因此形成了探索“跨界音乐”的浪潮。

有一些音乐人认为:“通常音乐家受创作界限、演奏者的技巧界限、乐者的感悟能力等等原因而形成各种音乐形式的概念界限,其实音乐本身无界限可跨,因为任何音乐形式之间可以通过音乐本身来融合。”因此,“跨界音乐”可能只是一种名称,而不是一种形式。

另外,“跨界”仅仅是个相对的概念,我们今天的古典音乐很多就是当年的流行乐。比如莫扎特和贝多芬,他们当初都是宫廷乐手,说的通俗点就是为上层宫廷贵族提供娱乐消遣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作品因其精湛的艺术价值,得以流传下来,从而完成了流行向古典的转化。

三、跨界的代表人物

安德烈・波切利常被媒体称为“跨界音乐家”,不知他是否认同这个称谓。说起跨界音乐,我们就会想起很多艺人的名字:如歌手莎拉・布莱曼、夏洛特・丘奇、乔什・戈洛班,演奏家陈美、古典辣妹、马克西姆,还有神秘园等,可以列出满满一单人名――都是媒体上非常活跃的明星人物。他们大都出身于古典音乐训练,往往很自然地流露出典雅的气质和纯熟的技巧,而他们的作品却融进了大量流行音乐元素,或干脆以流行为主。而人们认为他们的唱片既不属于古典也不属于流行(尽管很流行),而是专属“跨界”。

拿几个典型的作为例子来讲吧:古典辣妹可以说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跨界音乐代表。四个女孩都是音乐学院的毕业生,都是受过正规古典音乐教育的提琴手,她们是出师名门的古典乐器精英,在组合之前都是小有成就的年轻独奏家。而在资深音乐人梅尔・布什的包装制作之下,她们将古典风格的曲目和萨克斯、东方民谣、劲舞和摇滚结合起来,非常标新立异。她们除了演奏通俗乐曲之外,还演奏室内乐,几乎无所谓古典与流行泾渭分明的界限。

刚来中国不久的克罗地亚钢琴王子马克西姆,他以“跨界”演奏为定位,曾经与交响乐团合作录制了很多钢琴协奏曲。对比理查德.克莱德曼纯听觉性的音乐形式,马克西姆更多地加入了视觉元素。马克西姆的宣传包装定位也是很成功的,他常在独奏会上使用激光,干冰,影像墙等手段,制造流行音乐般的现代效果。在很多人看来,他衔接了古典与现代,弥合了两者之间的表现差异。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曲《我和你》,让我们对莎拉・布莱曼又一次瞪大了眼球儿。我们常会在“音乐”上面打转,而忽略了其它。实际上,莎拉・布莱曼代表的跨界音乐很多时候还是一种表演方式:音乐跨界,视觉也跨界。她采用古典音乐中的著名乐段进行改编和填词,或者重新编配,使古典音乐焕发现代的风采。演唱方式上在演唱中揉合了美声、民族、通俗、花腔等不同的演唱方式。从演唱形式上,她与不同类型的歌手合作,形成对比,更突出了她的跨界风格。

很多“正牌”古典音乐家也常常跨界,例如帕瓦罗蒂,他的“帕瓦罗蒂与朋友们”慈善演唱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举办至今,引起过巨大反响,鲜花赞誉,不屑斥责,全都经历过了。在演唱会上,虽然帕瓦罗蒂只是不很娴熟的演唱了一些流行作品,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让人们看到:古典可以与流行同台,在善意与理想面前,它们没有隔阂。这种跨领域的合作并非他首开先河,但他与流行明星的公众影响力却是前人难以比拟的。他们并没有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但是带来一种新的姿态和表达方式。

四、跨界音乐的特点

跨界在西方音乐传统中,特指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相互借鉴和相互包容。

“跨界音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打破界限,古典与流行,传统与前卫,演唱与器乐演奏等等一切原本壁垒森严的界限都被超越了,取而代之的是许多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富于更多的变化,表现出超强的丰富性,更加平易近人,带给人们更为丰富的感官享受,符合新世纪人们不断变化的欣赏口味,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欢迎,当仁不让地成为新世纪的音乐宠儿。

跨界音乐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在音乐上,往往把某种典型的乐曲编配成其它的音乐形式,如莎拉・布莱曼,她代表了广为大众接受的一种古典跨界模式:曼妙的美声,加流行的编曲。

第二,在演唱形式上,往往演绎多种形式,如美声、民族、通俗融为一体。

第三,在视觉效果上,往往采取与所演绎音乐类型不相符的表演形式和着装,如古典辣妹组合,她们只需持琴并以性感狂野形象示人,不闻其乐,即已“跨界”了。

其实音乐界的跨界组合在国外是比较常见的事情。一般来说,有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的组合,也有乡村(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的组合,当然也有古典音乐(乐器演奏)与流行唱法的组合,只要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风格组合,在广义上都可以说是跨界组合。比如刘欢和莎拉・布莱曼合作的《我和你》就应该属于跨界合作。

五、舆论跨界

在各类音乐资讯里,跨界音乐总与一大堆美伦美奂的音乐词汇并列为伍,如新世纪,凯尔特,世界音乐,心灵音乐还有新古典主义等等。媒体上谈论跨界往往是赞许的,常用“横跨”、“融汇”、“开创”等溢美之词来形容。

有人说,跨界音乐颠覆传统,是各种音乐元素的完美融合,突破了文化的樊篱;也有人说,跨界音乐是对严肃艺术的践踏,貌似古典的欺骗观众;更有人说,因为跨界音乐降低了古典的门槛,会培养出更多有修养的准古典听众,复兴古典。

传媒话语总有太多隐含意味,干扰我们真实地去面对音乐,很多时候,谈论跨界音乐既是谈音乐,又是在谈论我们对音乐的想象,交代我们的误读,于是,我们表达了自己的观念,体认了自己的“文化身份”。

六、跨界音乐的影响

跨界音乐传入国内也不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虽然观众对于这种与中国的民歌或者革命歌曲迥然不同的音乐形式,最初显示欧美音乐了极大的兴趣,但是毕竟存在语言以及文化上的隔膜,人们还是不习惯这种用母语之外的语言来演绎的音乐形式。而国外流行乐手们虽然看上去热情洋溢,但对于我们来说又有些太过招摇了,这些演绎方式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被观众们所能够接受的。然而,“跨界音乐”却恰到好处地弥合了这个裂缝。从接受角度来说,音乐的演绎方式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都是相通的,毕竟人们对于和谐与美的感知能力还是没有文化上的差异的。

最近几年,国内很多领域的歌手都将“跨界音乐”带入自己的音乐中,例如在著名歌唱家的新专辑《源媛流长》中,录制了一组经典民歌,传统民歌的配器中加入了大量西洋管弦乐的伴奏,还出现了电子声效的运用。声乐中的“跨界”现象是一个泛指,既包括歌唱者有能力兼容美声、民族或通俗等多种声乐作品,也可以指歌唱者“反串”不同声乐角色等,以致产生了一些如“美通”、“民通”之类的词汇。

跨界风格对流行音乐的影响,在如今的华语流行乐坛中,所谓的“跨界风格”,其实是没有形成气候的,它不是一种跟风的现象,更没有呈现出一种显而易见的流行趋势。最近几年,很多通俗歌手都或多或少的在自己的演唱中运用了一些跨界风格,例如,韩红的民歌本身就是一种跨界;曾格格与冯晓泉的演唱与演奏更是不错的跨界;女子十二乐坊给观众一种听觉和视觉上的共同跨界……只不过有人涉足的较多,有人涉足的较少,作为跨界风格的尝试,已经在通俗音乐领域升温了。

七、跨界音乐的发展

“跨界”音乐是一种嫁接,更是一种发展。斯坦・盖兹在上世纪60年代将其音乐里融入了大量的桑巴音乐,从而带给人们无限的南美风情;保罗・西蒙将非洲音乐融入到现代的流行音乐中,让更多的乐迷都能听到来自非洲的灵魂歌唱;同样,如果不是因为恩雅等爱尔兰音乐人在他们作品中大量运用凯尔特音乐元素的“跨界”尝试,我们必定也会少了一种接近天籁的审美感受。而莎拉・布莱曼如果不将古典唱腔跨到流行的声调中,那么古典乐迷也许直到现在还无法享受到流行音乐中的人性美,流行乐迷也依然会在仰视的状态中对着古典乐的清高而退避三舍。

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会有一个“心结”,会觉得音乐会因为跨界而显得“不纯粹”、“没有个性”了。这个问题,耿纯曾经说过,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基于创新发展的“跨界”是音乐艺术进程中的一个大趋势,创新和包容可能比纯粹更好,因为它尝试将各种乐器和人声表演方式熔于一炉,把有限变成了无限。古典音乐也需要前进,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时代。如果死守某个界限,其实是一种变相的保守。当然,这种跨界式的融合一定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把技巧融到每一个细胞里,用心体悟音乐的精髓与实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音乐艺术的发展。

跨界音乐自然而然的到来也让我们感受到音乐艺术绵延不断的发展动力,在发展的进程中会不断孕育着更丰富、更深刻的驱动力,在音乐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创新、尝试、发展,掀起一股又一股新的浪潮,古典音乐和新的手法、新的演出方式结合,或者说是实现某种程度的“嫁接”。这在国际舞台上是一种潮流,“跨界”其实只是音乐发展的新探索之一。

在从事跨界音乐创作、演奏的艺术家心中应打破自己原有的音乐界限打开自己的视野、敞开你那宽阔的胸怀,包容那些异样的、多姿多彩的音乐之声,不断地跨出那使你担心而又精彩的一步又一步。

当然,也并非任何音乐形式只要经过“跨界”的整合就一定能焕发出新光彩,曾经被国人寄予厚望的电声越剧和交响京剧,最终就都没有获得听众的认可。真正好的“跨界”音乐只有通过全新的自发创造来完成,只有水到渠成的契合才能创造出全新的艺术享受。

跨界这个概念,其实也是跨界音乐真正要跨越的。

参考文献:

[1]伦兵.音乐三主题:跨界、名团、市场[N].中国艺术报, 2005-1.

第8篇:古典音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门德尔松;钢琴作品;蕴含;艺术特点

0 前言

被誉为杰出浪漫主义的“抒情风景画大师”的门德尔松是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门德尔松的钢琴音乐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从根本上结合了浪漫主义跟古典主义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其音乐作品在具备非常丰富的古典主义逻辑性的同时还具备非常显著的浪漫主义幻想性,所以需要认真审视其作用。门德尔松是继莫扎特之后出现的最为完美的曲式大师,其作品具有非常显著的特殊性。他在作品中完美地结合了浪漫主义的志趣跟古典主义的传统,这样一来就直接赋予作品非常丰富的诗意典雅性,其主要擅长的就是在正规的古典曲式中纳入美妙的旋律,如《小提琴协奏曲》e小调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曲子,形成了非常丰富的“门德尔松风格”。[1]

1 完美地结合古典主义艺术跟浪漫主义

门德尔松的作品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含有非常丰富的抒情元素,同时门德尔松的作品还充满着非常丰富的浪漫主义幻想。通过分析其大部分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其还具有非常显著的严谨逻辑性,其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均衡之美。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代表性人物之一,在分析其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他的作品存在很多浪漫派系的元素。例如,其擅长的就是柔和以及幻想元素的使用,同时其还对那部分古典音乐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及关注,其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促使传统与浪漫完美地交织在一起。门德尔松在重视以及关注古典音乐的过程中创作出的《马太受难乐》,这部作品得到了人们的重新认可。门德尔松的观点是:传统形式的音乐存在非常显著的价值,同时还存在明显的现实意义,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其传承下去。所以,在分析门德尔松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其作品到处都有古典音乐所存在的逻辑性。在传统音乐方面,门德尔松在继承传统音乐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门德尔松在完成钢琴作品创作的过程中,首先,用以下几个方面的古典音乐体裁作为创作的标准要求:变奏曲、协奏曲、鸣奏曲、变奏曲、协奏曲、赋格曲等。其次,他这样做也是为了从根本上防止陷入古典主义模仿的泥潭中。所以,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完成以下几种类型作品的创作:区别于古典主义,同时不丢弃古典主义的音乐。古典派门德尔松陆续写了15年的《无词歌》,分为8卷出版,每卷各6首,一共48首。同时,代表作《无词歌》也是和浪漫派的分水岭,是门德尔松独创的体裁形式。[2]上述提到的48首曲目篇幅都比较长,但是上述歌曲都存在非常丰富的歌唱性旋律以及歌唱性伴奏,同时全部都是属于完整的歌曲形式,非常精致,并且含有非常丰富的创意,这成为当时门德尔松生活的具体体现。

门德尔松在创新艺术的过程中认为艺术实质上有一个普遍和具有延续性的基本原则,不管其涉及的是哪一个方面的创新其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完成变动的,即使是贝多芬,在其创作过程中也会参照传统。例如,贝多芬的《第一奏鸣曲》,该作品享誉全球,分析其实际情况我们会发现,其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莫扎特的音乐特征。所以,在序曲《仲夏夜之梦》出现的时候,有人认为门德尔松完全开辟了新道路。但是对于序曲《仲夏夜之梦》,门德尔松却认为这跟《菲德里奥》(贝多芬)使用的是一致的标准,其中最为显著的差异大概就是两人之间存在不一致的创作思想。在分析门德尔松钢琴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门德尔松对这种艺术创新道路提出了几点见解。门德尔松在作品中坚持穿插传统艺术,有一部分人批评门德尔松保守以及传统。但其实在继承古典音乐的过程中,门德尔松不是依赖古典音乐或者是抄袭古典音乐,门德尔松保持以下的观点:要传承古典音乐,同时还不怎么喜欢只是旋律单一的创作方法。

2 独立性创作体裁表现

门德尔松的钢琴音乐作品不仅对古典主义模仿形成限制,同时还制定了古典音乐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在协奏曲体裁上,门德尔松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并没有使用传统协奏曲所存在的双呈示部属性,其实质上使用的是联合演奏,同时联合演奏是在钢琴跟乐队两者之间实现融合的基础上完成的。在选择题材的过程中,我们分析门德尔松钢琴音乐作品之后了解到,其创作的首选均是有效地结合古典主义以及浪漫主义的风格特征题材。在上述基础上才可以促使其作品具备非常显著的古典主义特征以及浪漫主义风格特征。例如,1829年7月的《苏格兰交响曲》(门德尔松),门德尔松前往苏格兰爱丁堡霍里路德古堡,结合自己的所观所想,产生了《苏格兰交响曲》的创作灵感。《苏格兰交响曲》实质上就是在分析爱丁堡霍里路德古堡典故的基础上完成,它体现的是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结合,以及两者之间的交织融合。其中存在非常轻快的行板,这是其最为重要的序奏部分,a小调部分的作曲题材表达哀婉的感情,其主要由双簧管跟中提琴两种乐器来实现,上述曲调像是在感叹古堡。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门德尔松一般会将以下两位杰出人物作为楷模:巴赫、贝多芬。同时,需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变奏曲的写作过程,因为这不是炫耀技巧,也不是玩弄声音。

3 内涵明确的音乐情感

门德尔松在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关于音乐跟语言相关的美学观。门德尔松认为,在表达语言难以临摹的情感的过程中,相比语言音乐可以更为明确地表达出情感,在音乐中需要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实现感情方面的具体性。在上述的基础上,由于门德尔松对音乐保持的态度,因此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他一般都会使用音乐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因此,后人才可以很轻易地给他的《无词歌》中没有标题的曲子冠名。例如,《春之歌》《浮云》《狩猎》等。

4 结束语

我们在分析门德尔松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发现门德尔松非常重视诗意典雅,同时重视表达精确的情感,重视表达音乐的形式美。门德尔松的音乐作品具有非常浓烈的抒彩,其涉及的内容非常通俗,非常容易看懂,同时还具有非常显著和丰富的绘画性。门德尔松的作品不会侧重于伟大理想或者是伟大的社会意见,同时也不会侧重于磅礴气势或者壮丽景象。在打动别人的过程中,他抒发的是真挚的情感,所以具有非常典型的浪漫主义代表性。

参考文献:

第9篇:古典音乐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东方“同情观”中国古典音乐审美

一、东方“同情观”对审美思维的影响

“万物有灵观”是东方原始自然宗教的核心,是先民对外界自然物原初的看法。他们相信万物是有灵魂、灵性的,灵魂是不死的,人的灵魂在千变万化中可转变为各种动植物。因此,先民们认为,整个宇宙的万事万物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动植物和人的生命在本质上是一体的,是同情同构的,是相互感应、彼此渗透沟通的,甚至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就是东方的“生命一体化”观念。原始初民在深信各种形式的生命在本质上是一体的基础上,把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自然力加以拟人化或人格化,赋予他们以人的意志和生命,把他们看成是同自己一样的具有相同的生命和思想感情的对象。他们认为,那些活动量愈大的对象,物活感愈强,生命力和情感也愈充分。既然自然事物同人类的生命现象和感觉思维有相似之处,原始初民就以一种特别的眼光去看待外在自然,以一种特别的情感和心理去体验外部的世界。因此,他们不是孤立地、片面地看待外部事物,他们以己度物,以类比的、拟人的眼光去想象、猜测其他生物的活动,对植物与动物产生了“互渗”的、生命交感的“物我同一”“物我不分”的情感。这种“以同情同构、物我交感、物我互渗”的“同情”的结果,形成了自然物与人之间“生命一体化”的生命“同情观”。这种“同情观”影响着东方的原始初民审美观的形成,因此,在“万物有灵观”的支配下,根据万物的“同情观”,形成了东方的审美思想。

由于东方审美“同情观”就是东方审美的基础,所以,在“同情观”的影响下,东方审美以自然万物对人的生命是否有益有害为美丑的判定标准,也就是说,东方审美最核心部分就是天人合一,关注人的生命,以旺盛的生命力的形式为美。这种人本主义的美学思想,同东方人本主义的宗教观念、东方人本主义的伦理观念一起构成了东方哲学思想的精髓。由此导致了东方民族无一例外地以生命为美,以生机盎然的动物、植物的形态为美的特点。埃及美学思想力求表达生命永恒的理念。印度美学中的“梵我如一”的人生理想,正是对人的生命无限延伸的渴求。印度大量性感的雕塑人像,也是表现性力崇拜和对健美的富于性感的肉体的赞美。日本美学可以说是森林美学或植物的美学,植物的生命状态成为日本音乐表演的基本姿态。中国美学中更是具有生命美学的特征。钱钟书在早年的美学论文中就认为,中国美学是人本主义的美学,它是“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中国美学从生死崇拜的艺术造型到龙的意象;从建筑的飞檐到山水花鸟画;从民俗画中的枣子、石榴、莲子等意象到诗歌中的桃花、青松等形象,这些都象征着生命力的旺盛或生殖力的强劲。中国美学范畴中有许多范畴是以人体或植物的生命状态来命名的,如肌理、体性、气、气势、风骨、性灵、心、姿、形神等。可见,天人合一,以生命为美,以生机盎然的生命形式为美的观念,就是东方“同情观”影响下的东方审美思想。

二、东方“同情观”对中国古典音乐审美思维的影响

在东方“同情观”的影响下,东方审美以自然万物对人的生命是否有益有害为美丑的判定标准,“天人合一”“以生命为美”的审美观和“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艺术表现观,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思维。

1.“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影响着中国古典音乐中音乐结构的审美

在东方“同情观”的影响下,古代的东方民族都强调人与天和谐相处,都追求“人与天调”,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而人生最大的理想就是自觉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周易》到儒家、道家、释家都认为,人和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都相融而无真正对立。他们或主张泛爱自然万物,或宣扬回归自然,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这种追求人与天调、亲爱自然的观念,对艺术审美有着非常深刻而强烈的影响。比如,关于音乐的构成,《礼记·乐记》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比如,庄子在《齐物论》里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

在中国古典音乐中音乐结构的审美,也体现着这种“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受东方“同情观”中“天人合一”和谐观念的影响,中国古典音乐更多地借助其结构来表现天地自然和生命意识的一体化,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游心于万物之初,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宇宙观念,由此而塑造着传统音乐家随机开放的以时空意识为先导的艺术思维品格,从而形成一种象征生命运动的主体文化心理的乐之随心结构范式。他们常常运用一种即兴性的自由变化的反复,主体的情感与心理变化随机发挥而又统一于结构之中,注重整个音乐进行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故能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整体美和自然性结构美的印象。所以,中国古典音乐一般是一种散体性的结构,它不追求内在的一种张力,而更多考虑的是一种自然的融入,注重对宇宙自然一草一木、一事一理细细嚼味的生命领悟和情感体验。它的结构犹如水墨画的长卷构图,自由而松散,虽然没有一个严格的整体布局,但却错落有致,通过音乐速度与节奏的疏密变换、对比与统一来体现其对音乐的合理组织,即所谓贵在意到情适。比如,《十面埋伏》琵琶古曲,曲式结构采用多段体和变奏的原则,但是音乐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具有传统戏剧及章回小说的叙事特色。这种联系,不是靠逻辑和结构来进行整合的,而是自然的一种发展和变化,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是情感的需要,变化的需要。

2.“以生命为美”的审美观和“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艺术表现观,影响着中国古典音乐的精神内涵

东方民族在“同情观”影响下,形成了“以生命为美”的审美观和“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艺术表现观。这一特点在东方所有的审美形态上都表现出来,东方民族所产生出的经验性的审美范畴,几乎都染上了以健旺的生命形式来类比、象征地表达的色彩。比如,东方民族人体美的观念就是健康、性感、生动、姿态优美、服饰艳丽。对山水之美的要求是雄壮、气势、葱茏的植被;森林宁静而深沉,充满深意。最根本的是,在艺术表现自然与人的时候,无论是对对象的性质、形态还是其他形式因素方面的展现,都以旺盛的生命力和物活感为基准,来传达生命力之美和崇拜这种美的感情。

正是在这种“以生命为美”“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观念的支配下,才使得追求对生命本质的完美表达,对生活中生命情趣的自我表现,成为了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精神内涵。因此,中国古典音乐均是通过身体与心灵的内在体验的方式去构建或接触音乐世界,以生命直觉体验去发现和把握音乐的内涵。所以,中国古典音乐重视情感和体验,重视从音乐结构到意境要体现艺术家用“心”去完善自身体验的心理过程;重视把“人”作为中心来加以强调的深层体现。中国古典音乐美学思维遵循的不是理性的逻辑思维程序,而是情感的、意愿的、欲念的趋向。在古代士人的观念里,音乐是心灵世界的直接产物,“音者,心声也”的说法就曾得到历代士人的拥戴。从对听者心灵的攫取来说,音乐由于是发乎人心,比语言要显示出更多的优越性,所以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也就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可见,中国古典音乐就是由声构成音,由音构成乐,由乐表现为音乐的整体艺术。正如《礼记·乐记》中的《乐象篇》曰:“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这段话揭示了音乐极为丰富而又高尚的境界,它无疑是一种特有的文化内涵及人的生命力的表现,昭示着人类灵魂之真。《天闻阁琴谱》所记载的古琴曲《流水》,之所以被演奏者钟爱,就在于作者的内心世界对自然的静穆观照,以及同宇宙自然相与悠游所产生的体验境界,它所激起的不单纯是情绪变化,更是生命之道的超升。所以,乐曲虽然表面上是对景物的描述,而实质是借景抒情,体现着一种坦荡阔大的胸襟以及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精神境界。正如康斯坦丁诺夫《音乐美学原理》所言:“音乐拥有极完美的手段,以精确地组织音乐能够广泛引起那些情绪、感受和情感,并在那些情绪、感受和情感中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阶层的、特定类型人所特有的复杂的人的态度。”正是在这种“以生命为美”“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审美观念的支配下,中国古典音乐才走上了重神轻形,追求音乐中体现最高境界的精神内涵的道路。

综上所述,在东方“同情观”的影响下,东方审美以自然万物对人的生命是否有益有害为美丑的判定标准,形成了“天人合一”“以生命为美”的审美观和“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艺术表现观,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思维。

参考文献:

[1]亨廷顿,周棋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