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能源管理办法范文

大学能源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能源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能源管理办法

第1篇:大学能源管理办法范文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此次《意见》的出台涉及多项对节能服务企业的扶持政策,如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并给予资金补助或奖励。

据笔者了解,早在《意见》出台之前,北京就已充分认识到了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节能服务产业的重要意义,并推出多项政策。

2009年一年之内,北京市就合同能源管理推出的相关政策就包括:《北京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扶持办法(试行)》、《北京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细则(试行)》、《北京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和《北京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量审核机构管理办法(试行)》。而在一系列试行办法的实施过程中,北京市积累了建立市场化的节能服务机制的经验,同时也在具体细则的制定中为的《意见》提供了参考。

随着政府一系列财政补贴和激励机制的出台,北京节能服务产业迎来了发展的良机。

北京节能服务市场特点

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节能服务产业投资360.37亿,总产值587.68亿,年节能能力1757.9万吨标准煤,年减排1133.85万吨碳。在冶金、建材、电力、医药、石油化工等26个行业中210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实施5500多个节能项目,与2008年相比同比增长40.83%,其中EMC增长67.37%,华北地区占全国41%。可见,一个绿色的、新兴的朝阳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壮大中。

1999年,北京就成立了最初的全国三家示范性节能服务公司之――源深节能。历经十年发展,北京市的节能服务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企业数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整体实力较强,科技含量较高。积累了相当多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经验,尤其是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电机系统节能、余热余压利用等众多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北京的主流节能市场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和工业节能,分别占40%、30%、30%。过去几年中,曾经作为工业中心的北京为节能服务企业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工业节能市场,早期出现的节能公司都来自于工业节能领域。由于市场启动早,技术先进,工业节能的实力公司大多集中在北京。最大的如北京神雾热能,一年能做到20个亿的规模,它也是全国最大的节能技术公司。

随着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企业集体外迁,北京的工业节能市场越来越小,从2008年起,很多原来100%做北京市场的企业开始将重心放到了外地,部分开始在建筑节能和交通节能方面开拓。

就目前来说,北京的建筑节能市场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很多领域并没有开放。比如北京每年天然气总消耗量为50亿立方米,按照每立方米1.95元的价格来算,天然气改造节能北京每年有大约100亿人民币的市场,而目前只做了不到5%。再如北京的办公用楼能耗巨大,而节能改造状况不到1%!

如此大的节能市场和空间,使专家断言:北京的建筑节能市场可能孕育几个长治久安的大产业:太阳能、LED、节能电机。

与前两者相比,北京的交通节能市场几乎处于空白,当前主要以意识节能为主,但实际有很多节能领域仍未启动。比如广东有几家汽油、柴油节能的公司做得很好,在技术上处于领先,而北京在这方面仍未起步;再如上海的交通节能做得很好,多与当地汽车产业基础雄厚有关,北京的汽车工业发达,但仍未很好地将产业规划与节能规划相结合。

由于北京的节能市场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有些项目几乎不需要技术,只需要做好管理就能轻松节能10%左右,比如热力领域,80%的项目不需要技术,仅有不到10%的项目需要技术。由于进入门槛不高,早期涉足节能市场的企业获益颇丰,部分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开始将盈利所得投入技术研究,以期持续发展。

企业发展状况

目前北京的节能公司90%以上业务主要在外地,倚靠北京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这些公司在外地纷纷抢占市场,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很多有可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节能公司,这点与美国的状况极为相似。美国全国性的节能服务公司数量占22%,但其收入份额超过四分之三。

北京的节能服务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服务型公司(国外多为此类公司)。这类公司大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或者知识产权,多为轻资产快增长的高科技企业。他们的规模都不是很大,营业额多为几百万元,70%为建筑节能公司,目前,资产规模超过千万的仅有十余家。值得注意的一个情况是:近两年来,以IT技术介入节能服务产业的企业发展势头很好,很多公司呈现爆发性增长,因其能够迅速做大,占据产业链高端,这类公司引起了资本市场的极大关注,这也是北京服务型公司发展的一个方向。比如北京诚信能环节能技术有限公司前不久就在东京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第二种是产品型公司。这类企业多为制造型企业,以LED、光热、节能水泵和电机为主,这些公司在对市场销售产品时多采用了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新的商业模式使他们产品销售方面获利更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目前这类公司,除了太阳能、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等在北京拥有一定产业基础之外,其他都是零星发展,不成规模。这些企业的IV-大多在外地,在北京做集成。比如华清集团、清华同方等是这类企业的佼佼者。

第三种是大型国企转做节能服务。最早进入的有中节能、京煤、首钢、中石化、中铁等公司等,近年来也有民营企业加入,比如新奥、中兴通讯等。这类企业在各自领域掌握着雄厚的资金和行业技术,具有成为行业节能巨头的潜力,但他们大多只做自己本行业内的节能。由于本身不掌握太多节能技术,他们多与第一类公司合作,吸收优秀技术和产品,在自己领导下,垄断本行业或者本领域的节能服务项目,有点“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

引人注目的是,这类企业虽然刚刚起步,在行业内占比还比较低,但资金雄厚,实力不容小觑。比如中兴能源投资在20个亿,其运作方式类似于日本的产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发展潜力巨大。在日本,产业资本直接做金融,比如产业资本可以直接投资很多钱用于楼宇改造。对于容易产生纠葛的建筑物,有实力的产业资本可以直接买断,等改造完后再进行卖出或出租。

资金短板

一直以来,资金瓶颈都是节能服务商们的短板。一般情况下,节能项目的实施都需要节能服务公司事先垫付资金采购和安装节能设备,如果项目多,垫付的资金量就会很大,中小企业根本无力承受。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国际金融公司(IFC)与北京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银行签署了IFC框架协议,为节能企业提供项目贷款,共做了128个项目,贷款金额40亿。但这对于越来越庞大的节能服务企业队伍来说,也是杯水车薪。遗憾的是,IFC的贷款同样需要节能企业对单个项目的投入超过20%,且会优先考虑大项目,对于中小企业的中小型项目,帮助不大。

此外,大部分商业银行在节能融资市场很少涉及,即便是做得最好的兴业银行,其业务也并未以北京的建筑节能为主,大多是南方的工业节能。

国外节能服务企业一般是靠私募基金来获得支持,这要求企业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有技术专利、创始人对公司有控制力、清晰可复制的商业模式,这又让大部分中小企业望洋兴叹了。与银行贷款相比,私募更加看重企业的未来,因此,北京也有一些规模小的节能服务企业获得融资。比如青云创投投资佩尔优节能技术公司的时候,佩尔优资产不到200万;而北京惠德时代节能公司获得的第一笔融资,使他们公司从一个注册资金50万元的小公司摇身变成5000万的大公司,靠的正是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WYDE能效管理专家系统。

除了贷款和私募,融资租赁也是一些节能公司常用的融资方式。经过了青云创投,西门子创投和联想创投联合投资的两轮融资之后,佩尔优一直靠金融租赁来解决暂时出现的资金困难。尤其是对于产品型的节能服务公司来说,融资租赁是一种比较实用的融资方式,这种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节能公司资金不足的问题,企业不用付款就可以先行使用设备并产生效益;承租人通过融资租赁购买设备,不降低企业原来的融资能力,对于生产型的公司来说,可以一次性回收资金,提高现金回收率,保证生产正常进行。

针对北京的市场状况和企业构成,今后在北京比较有潜力的融资模式是项目贷款和金融租赁。前者适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后者适合节能产品公司。那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可将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抵押物进行知识产权抵押贷款,或者将其曾经完成的项目的未来收益进行打包抵押给银行,以获得下一个项目的资金来源。如此滚动,企业不仅有充裕的资金进行节能改造,还能利用银行贷款使自己的规模不断壮大。

成果转化仍需加强

从国外节能市场发展经验来看,北京现有的管理创新的市场必将过渡到技术创新的市场。目前国际知名的节能公司,无一不以技术创新占据产业链的高端,而目前国内很多节能服务企业所“集成”的产品和技术,大多依赖于国外节能企业的提供。

国内的很多节能服务企业大多规模较小,而国外节能企业起步大多是传统制造业转型的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小企业最大的问题是生存问题,他们没有资金持续投入技术创新,因此,目前国内节能行业的自主创新问题,大部分依靠大学或者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

实际上,目前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领域具有领先性的企业或者做得很大的企业,创始人大多是从高校或者研究机构下海,或者依赖与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合作:比如奥天奇用于供暖的蒸汽换热装置――激波加热器,就得益于与清华大学的合作;再如清华阳光的专利多受益于于背后清华大学的雄厚科研实力;碧水源的创始人原本就是中科院系统的,下海时就有专利在身;硕人海泰和清华同方均与高校合作,以高校技术为依托才能不断壮大。

目前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成本与效率极为不协调,能够转化成生产力的技术仅占5%,而美国是20%。目前大学或者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若想以技术入股的形式与企业合作,从专利技术评估到领导签字,再到走完财务部门审批及招拍挂等一系列程序,最少需要6个月时间;此外,目前财政部将所有无形资产规定为国有资产的政策太过严厉,而国外实践表明,将技术转移权利下方给院校和科研单位更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

在这方面最令人扼腕的莫过于发展风电时,中国大风机变桨技术胎死腹中的教训。目前,中国大风机变桨技术一直依赖进口,且费用不菲。而早在几年前,中科院电工所就已经突破该项技术,由于不懂得如何将专利私有化,致使技术一直没有转化成生产力,中国也一直没能摆脱对国外核心技术的依赖。

在这方面,北京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做的,是应该对专利和企业的可持续研发进行扶持。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斯坦福大学一手催生了“硅谷”,被称为“技术转移直通车”的OTL(美国技术授权办公室)是功不可没的。目前OTL模式已经成为美国各大高校专利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普遍运作模式。

第2篇:大学能源管理办法范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西安 710055)

(School of Civil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55,China)

摘要: 当前,日益严重的能源与环境危机迫使我国必须加快节能减排的步伐。但是,占社会总能耗比重大的既有建筑能耗却逐年攀升,迫切需要通过建筑节能改造来降低社会总能耗。然而我国的建筑节能改造发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节能改造模式。因此,研究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既有住宅节能改造EPC运作模式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Abstract: The increasing serious crisis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currently forces that China have to speed up the pace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But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exis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 which accounts for a substantial part of the total social energy consumption rises year by year, China urgently needs to reduce the total social energy consumption by building energy-saving reconstruction. However, one of important reasons that the Chinese building energy-saving reconstruction develops slowly is the lackness of energy-saving reconstruction model that suits to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and urgent that we should study the EPC operation model for energy-saving reconstruction of exis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 which suits to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

关键词 : 节能改造;EPC;间接分享型;建议

Key words: energy-saving reconstruction;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indirect-share model;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TU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5-0003-05

摘要: 当前,日益严重的能源与环境危机迫使我国必须加快节能减排的步伐。但是,占社会总能耗比重大的既有建筑能耗却逐年攀升,迫切需要通过建筑节能改造来降低社会总能耗。然而我国的建筑节能改造发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节能改造模式。因此,研究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既有住宅节能改造EPC运作模式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关键词 : 节能改造;EPC;间接分享型;建议

中图分类号:TU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5-0003-05

收稿日期:2015年4月15日。

作者简介:刘亮(1988-),男,河南信阳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施工技术。

0 引言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能源需求旺盛,但世界能源危机使得我国能源状况不容乐观。与此同时,不断席卷全国的雾霾天气让环境污染成为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能源与环境危机已成为我国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因此,通过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来控制社会能耗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国,由于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很大,而且还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进行建筑节能改造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1 研究背景

1.1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情况

在我国社会能耗中建筑能耗所占比重大,预计2020年城镇建筑能耗占到社会总能耗的比例将到35%以上[1],并存在建筑能耗持续增长,用能系统效率低,既有住宅能耗占比高等问题。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开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加大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研究,在哈尔滨、唐山、乌鲁木齐、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陆续启动了既有住宅节能改造的试点工程。其中哈尔滨嵩山小区节能改造项目,在第一阶段实现建筑节能30%[3],乌鲁木齐市操场小区节能改造项目,在节能改造后实现总体节能60%[2],通过工程实践,我国在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和政策方面积累了经验。我国既有住宅节能改造集中在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城市,没有形成大范围的改造,这与居住建筑的能耗地位不符,应尽快打破这一僵局,缓解建筑能耗居高不下的矛盾。

1.2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模式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模式按照实施的主体不同,可分为:

①政府主导模式。

各国政府在建筑节能改造中都是先驱带头者,该模式依靠政府强大的执行能力、严格的考核标准,能够促使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在短时间内规模化实施[1],同时便于统筹协调改造中的矛盾和当地发展的要求。但是这种模式容易产生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市场相关主体积极性不足、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分离等问题,同时政府在节能改造中,既充当实施者又是监管者,使得监管效果差强人意。

②产权单位主导模式。

产权单位主导的建筑节能改造,一般以大型的产权单位为主,如学校、医院、大型企业和大型商场等。在能耗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这种模式通过节能改造降低其整体的运营成本,实现节能改造收益和提高生活质量[1]。该模式中产权主体改造意愿强烈,对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十分有利。但是该模式具有局限性强、普遍适用难度大的缺点,同时产权主体在节能改造的管理、技术和资金等方面也存在着困难。

③供热企业主导模式。

供暖地区的建筑节能改造是改造的重点,供能企业进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一般以供热计量改造、管网改造及热源改造等方式进行,其改造目的是通过提升管理水平、降低供热成本等方式提高自身收益[1]。该模式的改造优点在于,保证了资金投入链和收益链的一致性,有利于节能改造市场化的推动。但该模式限于在供暖地区进行,同时存在供热企业对供热系统外的改造技术和管理水平有限等问题。

④能源服务公司主导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即EPC模式)的节能改造实施主体是能源服务公司(Energy Service Company,简称ESCO,指提供用能状况诊断、节能项目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服务的专业化公司[4])。ESCO通过合同形式,为能耗主体进行节能改造,并从中分享节能收益[5]。该模式具有很好的市场化运作效果,能够大力吸引市场上的资金、技术、管理等先进因素参与到建筑节能改造中来,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并能把传统模式中政府的被动角色和资金压力等给予很好的解决。

2 EPC及其运作模式的研究

2.1 合同能源管理(EPC)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简称EPC):是指节能服务公司(Energy Service Company,简称ESCO)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ESCO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ESCO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6]。

EPC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这种节能投资方式允许客户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工厂和设备升级,以降低运行成本;或者ESCO以承诺节能项目的节能效益、或承包整体能源费用的方式为客户提供节能服务[6]。

EPC项目一般具有两个特征:一是ESCO必须投入(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等),并承担风险;二是用能单位向ESCO付出的代价不大于合同期内的节能收益。而随着合同能源管理的不断发展,如图1所示,在其结构本质上,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各方参与进来。

如果有更多的社会机构参与EPC,ESCO可以通过调用市场上更专业的技术、管理和资金,来实现自己的利润并分担风险。同样,由于EPC的本质是通过节能并分享节能收益,所以ESCO也可以由多个主体共同组成,参与各方整合各自优势来更好的实现节能服务,获得收益。图2为一般的ESCO业务流程,可做为多方参与的业务流程参考。

2.2 EPC运作模式

在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中,形成了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保障型、节能费用托管型、融资租赁型四种基本的运作模式[6]。下面对这四种基本模式进行介绍,给出无社会其他参与方的基本构架图,即只考虑能耗用户和ESCO的运作关系图。

①节能效益分享型运作模式。

节能效益分享型运作模式是:在项目期间能耗用户和ESCO双方分享节能效益。节能改造工程的投入按照ESCO与用户的约定共同承担或由ESCO单独承担。项目建设完成后,经双方共同确认节能量后,双方按合同约定比例分享节能效益。项目合同结束后,节能设备所有权无偿移交给能耗用户,以后所产生的节能收益全归能耗用户[7]。

②节能量保证型运作模式。

节能量保证型运作模式是:以ESCO承诺保证节能量为前提,能耗用户事先支付一定年限的节能效益或者费用,作为节能项目的全部投资以及ESCO的服务费用,委托ESCO实施节能项目。项目完成,经双方确认达到承诺的节能效益,用户一次性或分次向ESCO支付服务费,如达不到承诺的节能效益,差额部分由ESCO承担。节能量保证型合同适用于实施周期短,能够快速支付节能效益的节能项目,合同中一般会约定固定的节能量价格[7]。此种模式在发达国家政府机关节能改造中比较常用。

③节能费用托管型运作模式。

节能费用托管型运作模式是:能耗用户委托ESCO出资进行能源系统的节能改造和运行管理,并按照双方约定将该能源系统的能源费用交ESCO管理,系统节约的能源费用归ESCO。项目合同结束后,节能公司改造的节能设备无偿移交给能耗用户使用,以后所产生的节能收益全归能耗用户[7]。

④融资租赁型运作模式。

融资租赁型运作模式是:ESCO或融资租赁公司把节能设备租给能耗用户,能耗用户以设备生产的节能效益支付租金。合同期满,ESCO或融资租赁公司可以将设备转让给能耗用户,也可以收回。如果采用融资租赁公司的设备,则ESCO负责对能耗用户的能源系统进行改造[8]。

2.3 EPC模式在我国节能改造中应用分析

2.3.1 应用EPC模式的必要性

国外在住宅改造中EPC模式有一定的应用,在我国的应用却十分困难,经过深入分析研究,在我国采用EPC进行既有住宅的节能改造是非常必要的,主要原因有:

①改造资金的需求。

节能改造技术在国外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我国节能改造技术也迅速发展,对既有住宅改造的整体技术门槛不高。相对改造资金来源成为能否顺利进行节能改造的关键点,在有技术没资金的情况下节能改造是无法推进的。

②政府资金的局限。

现阶段既有住宅的节能改造资金中各级政府的出资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而这种政府占大比重出资甚至全资的改造项目,即使在技术应用、节能效果和节能收益上都取得了成功,但由于政府财政的限制,在进行大规模节能改造的推广中往往力不从心。所以政府的财政情况决定了,资金问题成为推广既有住宅节能改造的最大障碍,想进一步扩大资金来源、真正解决对财政出资的高依赖,必须通过调动市场的资金进入节能改造中来,才能真正实现节能改造的快速发展。

2.3.2 应用EPC模式的障碍

EPC模式调动市场资金的能力是巨大的,但在我国既有住宅节能改造推广应用的过程中遇到了巨大障碍,其根源是:

①我国住宅高私有化率。

与非居住建筑的产权结构单一的情况(如学校、私人企业、政府机构等)不同,既有住宅的产权结构更加复杂,而这种涉及多位产权人的结构在推进EPC应用中产生了巨大的障碍。

②我国多业主住宅形式。

我国私有住宅的形式也与发达国家不同。20世纪2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开始出现郊区化,大量兴建独栋式住宅,50~60年代,郊区化达到。如美国在二三十年代初期,单体或双体别墅所占居住建筑的比例比较低,随着郊区化的发展,独栋住宅的比例不断上升,在1960年有68.8%的住宅为独栋式住宅,到2006年上涨到70%左右[9]。这种独栋的单业主私有产权在节能改造中所面临的沟通难度小,也能通过节能改造收回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我国大部分为多业主的整栋住宅,在协调改造和出资问题上难度极大。

③其他障碍。

在推进EPC模式中我国还存在其他的障碍,如:虽然EPC企业数量不断增长,但是发展很不均衡,根据国家发改委2010年到2013年先后公布的五批ESCO备案的名单中[10],共3210家公司(不包括取消的32家)各省统计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这种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具体统计情况如图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在建筑能耗比较大的东北地区ESCO并不是很多,西部地区ESCO很少。

政府在推广EPC模式时不够深入,体系不够健全,使得ESCO公司成长速度比较慢,且存在ESCO公司用各种手段骗取财政补贴的现象。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支持力度也不够,居民的建筑节能改造意识不够强烈、认识不深刻、需求不迫切,这些也增加了EPC推进的障碍。

3 EPC模式优化研究

针对能耗用户出资难度大和节能效益分配难的核心问题,对EPC运作模式进行优化,本文设计了一种间接分享型模式。间接分享型运作模式是:由ESCO与供能公司签订节能合同,对能耗用户进行节能改造,供能公司向能耗用户提供能源,收取不高于改造前的总能耗费用,因节能改造使得实际能耗降低,故供能公司多收取了节能部分的费用,并拿出这部分费用与ESCO进行分享。间接分享型运作模式的基本构架见图4。

该模式发展初期,需要政府进行协调、监督、政策支持和一定的资金支持等工作,在市场模式运作成熟,节能改造效益分享顺畅后,政府可逐步退出。间接分享型模式运作构架详图见5。

间接分享型运作模式不需要居民直接出资,资金由ESCO所代表的投资方承担,或初期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这样就避免了居民协调难的问题,在资金的落脚点上找到了出路。同时实现了投资回收,通过供能公司对能耗主体多余供能费用的收取,来实现节能的经济效益,并与ESCO进行节能效益分享。这形成了投资回收点,开拓了利润渠道,吸引了市场资金的投入。

4 基于EPC模式既有住宅节能改造的对策建议

4.1 广泛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调动市场力量

由于EPC模式可以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更好的优化配置,结合间接分享型等运作模式,可以对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市场,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情况和改造主体,鼓励采用EPC相应的运作模式,充分调动市场的节能改造力量,最终实现市场的运作良性循环机制,使得节能减排与经济效益更好、更和谐的发展。由于现阶段政府在我国既有住宅节能改造的主体地位,所以政府广泛采用EPC模式进行节能改造示范尤为重要。

4.2 财政和金融政策支持

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EPC模式推广初期,虽然EPC模式能更好的提高政府财政的利用率,但是不代表政府在支持节能改造财政总量上的缩减,相反政府应该在这种高利用率的模式下,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总量,特别对采用EPC模式的节能改造行为给予大力的财政支持。相应制度上,完善财政支付的流程,针对不同的节能改造模式指定更加详细的财政支付计划,如针对间接分享型EPC运作模式,可以在初期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支持,后期再通过财政补贴逐步实现政府出资额度比。

4.3 相关标准和法规完善

建立完善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标准体系是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由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范围广、任务重,管理工作涉及资金测算及使用、工程立项及招投标、项目验收及备案等多方面管理,工作复杂,应给出相应的节能改造项目管理办法,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改造主体进行编制,以减少管理不利造成的成本和运行等问题,更好的实现节能改造的标准化。

4.4 提高参与度

针对能耗用户以及社会各方对节能改造认识不深和参与度不够的问题,应该采取更广泛的宣传手段,如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纸媒等方式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带来的经济效益、环境和社会效益进行宣传,并介绍政府相关的政策信息等,宣传给出具体的效果数据,增加节能改造效果的说服力。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市场的整体参与度和社会关注度,为节能改造创造良好的气氛,调动市场的活力,关键是释放节能改造的需求。

4.5 信息平台共享

政府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相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信息平台,使得节能改造的参与各方能通过该平台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各参与方在信息平台上可以学习和了解节能改造的管理、技术和需求等信息,这样不仅提高了建筑节能改造行业的整体水平,更快的匹配市场需求信息,让更多的人充分了解建筑节能改造,而且还促进尚未进入节能改造领域的主体积极参与到节能改造中。同时,信息平台公平、公开、公正的分享政府的信息资源,能有效的促进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化的健康发展。

4.6 采取全面完善的节能改造措施

在节能改造中不仅对建筑围护结构进行节能改造,分别针对热源、热网、热用户等进行全面整体的节能改造,因地制宜采用新技术、新能源,使得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效果更好。其中对热源的节能改造技术包括;采用热电联产的方式、采用热转化率高的先进锅炉和采取其他技术手段减少热源的发热损失等。热网的节能改造技术主要是采用计量控制系统的节能改造,对能耗用户进行热量计量的硬件改造,这样配合供热计量收费的改革,能更有效的从人为控制方面减少能耗用量,也避免一些“节能建筑不节能”的怪象。热用户系统的节能改造,包括了建筑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及因地制宜的利用新能源等措施。积极开发利用新技术和再生能源等也是节能改造不可或缺的技术发展趋势。

5 结论

①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住宅私有化率高,且主要住宅形式为多业主结构,导致我国能耗用户出资可行性低、难形成节能效益分享机制等问题,所以现有的EPC运作模式在我国既有住宅节能改造中难以应用。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对EPC模式展开研究。

②设计EPC的优化运作模式—间接分享型EPC运作模式。间接分享型运作模式采用ESCO与供能公司合作进行节能改造的形式,由供能公司在收取不大于改造前总能耗费用的基础上,与ESCO进行节能收益分享。该模式避免了居民成为出资主体并形成了效益分享机制,有效地解决了我国EPC应用面临的核心障碍。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发展报告(2014)—既有建筑节能改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刘学峰.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研究[D].山东:山东建筑大学,2013.

[3]徐艳娟.黑龙江省既有建筑领域合同能源管理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4]GB/T 24915-2010.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5]陈柳钦.合同能源管理创新节能商业模式[J].中国市场,2011,50:36-45.

[6]孙红.合同能源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7]梁伟贤.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融资与风险研究[D].清华大学,2012.

[8]张岩.融入碳减排交易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模式设计[D].天津大学,2010.

第3篇:大学能源管理办法范文

四川省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积极落实国家有关建筑节能的方针、政策,有力地推动建筑节能工作全面开展,使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日前获得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减排督查组的好评。建设建筑节能法规和标准体系四川省积极贯彻落实建筑节能各项规章制度,并结合该省实际,提出实施意见。2005年该省就制订了《四川省新型墙体材料“十一五”发展规划》、《四川省建筑节能“十一五”发展规划》。2007年颁布了《四川省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成都市政府也颁布实施了《成都市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使全省建筑节能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此外,该省严格执行国家建筑节能各项方针政策和技术标准,围绕节能中心工作,把建筑节能纳入工程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施工监理、工程质量监督、竣工验收、房屋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使建筑节能工作成为日常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引导和规范民用建筑节能工作去年11月,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抽调相关处室人员组成检查组,由厅领导带队,分4个组对全省16个市、州建设工程建筑节能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从检查情况看,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真宣传贯彻国家和省有关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认真做好建筑节能标准、技术规范的培训工作,严格执行《四川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建筑节能技术标准规范,多数地区还出台了适合本地区的建筑节能发展规划。全省所有市、州新建住宅及公共建筑项目已全面贯彻执行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全省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已达95%。

积极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四川省将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去年3月在乐山市召开了全省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座谈会,就该省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做了专门的研究和部署,要求在夏热冬冷地区积极推广自保温体系。为推动自保温墙体材料健康发展,该省编制了《建筑自保温墙体热工性能技术导则》并转发全省实施,对不同结构体系的自保温墙体材料当量导热系数作出明确规定,只有达到相应的指标才能作为自保温墙体材料在工程中应用。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四川省加强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审核和监管,积极组织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申报,努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全省建设领域的应用。自2006年起,国家财政部、建设部先后将成都市申报的龙锦慧苑居住小区、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611研究所101号科研楼等项目列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日前,龙锦慧苑居住小区已完成测评验收,获得能效标识二星认证。邛崃市人民医院住院大楼、青城国际酒店已通过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的项目验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加强节能监管体系建设该省把国家机关和大型公建节能改造与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完成了省级机关20幢办公楼和相关院校的能耗统计及审计工作,并按时进行了公示。开展了既有建筑能耗监测和节能运行试点工作,目前西华大学、电子科大作为节约型校园建设示范,完成了西华大学第四教学楼能耗监测示范工程、成都市八宝街111号办公楼能耗监测和节能运行示范工程,节能效果良好。为摸索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经验,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对办公大楼进行外墙外保温节能改造,发挥带头作用,以推动全省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

做好灾后重建的建筑节能工作在“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四川省把建筑节能纳入综合竣工验收备案环节,有效地规范了灾后重建中各方责任主体行为。同时,积极做好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作,组织实施建筑废渣垃圾处理示范项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有关单位成立了建筑废渣垃圾处理研究工作机构展开调查研究工作。2008年8月,国家发改委环境资源综合利用司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领导考察调研了示范生产线,对生产线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景观照明采用高效节能灯具在城市景观照明方面,该省从2004年就开始采用高效节能灯具,同时采用GPRS控制系统,实行集中控制和分时控制,以节约用电。目前,成都市已安装LED路灯5860余盏,绵阳市已安装4000余盏。绵阳等城市启动了全国能源管理方式,市政府与四川九州光电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全面推进绵阳LED路灯的节能改造,确保城市绿色照明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该省还严格执行《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努力降低公用设施和大型建筑景观照明能耗,使过度景观照明的倾向得到控制。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专门下发通知,要求严格控制景观照明的开闭,除重大节日和大型庆典活动外,一律不开启景观照明。各地按省厅要求,基本上取缔了大功率的投光灯、强力探照灯等耗能灯具,同时改造城市景观照明分散管理模式,实施“一把闸刀”统一管理。

第4篇:大学能源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标准评价;发展状况;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技术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我国正处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阶段,作为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建筑业,必须发展绿色建筑,改变当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模式,承担起可持续、节约型、环保型发展的责任。因此推进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业发展方向和趋势。

1、绿色建筑的定义及评价标准

1.1绿色建筑的定义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包括建造、使用、拆除)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2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是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第一部推荐性国家标准,标准将绿色建筑分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它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住宅建筑)或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并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将绿色建筑划分为三星、二星和一星三个等级。2007年8月,《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出台,启动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是指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确认绿色建筑等级并进行信息性标识的评价活动。

2、我国目前绿色建筑的发展状况

2.1我国绿色建筑星级划分与激励机制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对绿色建筑的评价与等级划分提出了明确要求,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有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根据项数多少共划分为三星、二星和一星三个等级建筑。另外国家为了引导激励发展绿色建筑,根据星级建筑标准进行奖励:三星级建筑80元/平方米,二星级建筑45元/平方米。

2.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概况

我国绿色建筑虽然起步较晚,但政府引导目前绿色建筑发展速度蛮快,根据王建清等人的分析报告:截止2012年1月,全国已评出353项绿色建筑项目,在建建筑面积达到3488万平方米,其中设计标识项目330项建筑面积3272万平方米,运行标识项目23项建筑面积为216万平方米。在353项绿色建筑中,一星级项目98项,建筑面积1353万平方米;二星级项目139项,建筑面积1267万平方米;三星级项目114项,建筑面积902万平方米;根据统计数目显示:2008年绿色建筑为11项,2009年绿色建筑为24项,2010年绿色建筑为85项,2011年绿色建筑为251项,2012年绿色建筑为580项,可见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迅猛的。

3、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

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是一对立统一矛盾辩证关系,建筑施工、使用必须消耗能源,绿色建筑又是为了更好的节能。据2013年的一次统计,我国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24.5%。建筑能耗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生产建材的能耗、建材运输能耗、建筑施工和维护能耗、建筑使用能耗。其中生产建材的能耗、建材运输能耗、建筑施工和维护能耗这三项在建筑的完整使用周期中,一般只占据建筑总能耗的20%左右,另外80%的能耗则来源于建筑使用能耗,主要包括照明、空调制冷制热、电梯、各类电器等。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我国南北地区又各不相同,其中北方主要的能耗来自于集中供暖,全年需要采暖时间长达五个月,而南方主要能耗是来自于夏季的空调制冷。建筑作为商品来论,是一种长期消费产品,建筑的使用情况取决于它的设计施工,即在建筑使用中的能耗标准,在建筑设计施工时就被决定了,如果建筑在设计施工时没有融入节能减排的理念,那么在建筑投入使用后,将造成大量的能耗,过大的能耗,不仅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也会给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而我国现有的建筑中,有70%左右属于非节能减排的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的发展必须加强能源管理和利用,加强能源管理和利用主要体现在控制水资源浪费和合理用电上。在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对水资源进行粗放使用,供水管道质量低劣,往往造成施工现场四处漏水积水,极大地浪费了水资源。在建筑施工中,要加强对施工用水的规范化管理,规范用水,并定期检查维护供水管道。在施工阶段,各种低廉的大功率电器大量使用,电能的有效利用率极低,造成电力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传统建筑往往不符合绿色建筑的时代需求。在建筑施工中,一是要采用节能型电器,对暂不使用的设备进行断点处理;二是对建筑进行太阳能发电系统改造,把太阳能电池板加装在阳台、屋顶和外墙等上面,对建筑的表面积进行综合利用,将太阳能系统并入建筑电网,利用绿色无污染的太阳能为建筑供电,减少对城市电网资源的需求,降低传统发电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同时,在建筑内部安装节能型公共照明系统,提高对电能的综合利用率。

由此可见,绿色建筑必须从建筑节能的角度进行考虑,它们之间是一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4、加大推广绿色建筑技术

由于绿色建筑技术涉及设计、施工、使用维护以及材料等等方面,篇幅所限本文结合工程现场实践施工经验从施工角度进行简要的介绍。

4.1场地环境

4.1.1施工场地

(1)通过合理布置,减少施工对场地及场地周边环境的扰动和破坏;(2)设置专门场地堆置弃土,土方尽量原地回填利用,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3)采取保护表层土壤、稳定斜坡、植被覆盖等措施;(4)使用淤泥栅栏、沉淀池等措施控制沉淀物。

4.1.2降低环境负荷

(1)施工废弃物分类处理,且符合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的要求;(2)避免或减少排放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如:仓库、油库、化粪池、垃圾站等处应采取防漏 防渗措施,防止危险品、化学品、污染物、固体废物中有害物质的泄漏;(3)施工结束后应恢复施工活动中被破坏的植被(一般指临时占地内)补偿施工活动中人 为破坏植被和地貌造成的土壤侵蚀等损失。

4.1.3保护水文环境

(1)岩土工程勘察和基础工程施工前应采取避免对地下水污染的对策;(2)保护场地内及周围的地下水与自然水体,减少施工活动对其水质、水量的负面影响;(3)优化施工降水方案,减少地下水抽取,且保证回灌水水质。

4.2节能

4.2.1降低能耗

(1)通过改善能源使用结构,有效地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能耗;(2)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组织施工、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

4.2.2提高用能效率

(1)制定合理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2)确保施工设备满负荷运转,减少无用功,禁止不合格临时设施用电,以免造成损失。

4.3节水

4.3.1提高用水效率

(1)采用施工节水工艺、节水设备和设施;(2)加强节水管理,施工用水进行定额计量。

4.4节材与材料资源

4.4.1节材

(1)临时设施充分利用旧料和现场拆迁回收材料,使用装配方便、可循环利用的材料;(2)周转材料、循环使用材料和机具应耐用、维护与拆卸方便、且易于回收和再利用;(3)采用工业化的成品,减少现场作业与废料;(4)减少建筑垃圾,充分利用废弃物。

4.4.2使用绿色建材及智能技术产品

(1)施工单位应按照国家、行业或地方管理部门对绿色建材做出的法律、法规及评价方法,选择建筑材料;(2)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施工,减少运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3)应用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系统与产品,提高绿色建筑性能。发展节能与节水控制系统与产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智能系统与产品、室内环境综合控制系统与产品 等。可采用综合性智能采光控制、地热与协同控制、外遮阳自动控制、能源消耗与水资源消耗自动统计与管理、空调与新风综合控制、中水雨水利用综合控制等技术。

5、结束语

总之,绿色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建筑的发展方向,我们要从建筑设计、施工、使用及最后拆除等方面采用绿色技术挖掘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潜力;做到最大合理资源利用及环保,让人类真正使用和享受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 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第5篇:大学能源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 工程咨询企业,绿色建筑评估咨询,绿色建筑标识认证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on 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 to carry out a simple analysis of consulting industry starting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ineering consulting enterprises. Then to enter the 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 SWOT consulting market is briefly analyzed; finally the engineering consulting enterprises to enter the 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 strategy consulting marke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opinions.

Keywords: engineering consulting enterprise, evaluation and consultation of green building, green building certification logo

中图分类号: TL372+.2

1. 绿色建筑评估咨询业务启动背景

1.1绿色建筑评估咨询行业的发展历史

国内绿色建筑的蓬勃发展给绿色设计咨询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早在2008年,即专业的绿色设计咨询公司进入中国的第5年,国内绿色建筑设计咨询的市场总量就达到了近12亿多元。

从2003年LEED认证进入中国的那一天起,专业的绿色建筑认证评估公司也进入了中国。在随后的8年里,随着LEED评估体系逐渐被商业地产公司在大范围内的使用,众多项目逐渐培育了一个新兴的设计咨询行业——或称之为评估咨询行业可能更为确切一点。

2006年起,中国本土“绿标”的颁布与实施,更是给这个行业的发展描绘出了广阔的前景与空间。

1.2国内政策背景

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绿色低碳方面政策的倾斜和逐步的重视,绿色、节能也将逐步从提倡、鼓励发展变为奖励乃至强制。纵观2012年以来国家层面上的“红头文件”,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字眼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也越来越加重了“鞭策”与“激励”的色彩。

2012年4月,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提出,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给予财政奖励:2012年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建筑面积,下同),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

167号文件将力推我国绿色建筑由“启蒙”时代向“快速发展”时代转变,凡是对绿色建筑事业发展有所追求者,均可从中得到明确的宏观政策导引。

通过以上分析,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完善绿色建筑评价制度,是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绿色建筑的评价标识业务必将成为工程咨询企业绿色业务的增长点。

2. 绿色建筑评估咨询市场的行业现状

2.1行业现状及特点

据《中国房地产报》绿色地产调研小组的不完全统计,2011年去除大型建筑设计院下属的业务部门,以绿色建筑评估咨询为主营业务,或副营业务的公司不少于116家,其中全国范围内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咨询机构为23家。因为进入门槛低,尚未对企业资质有要求,每年还会有不少之前从事合同能源管理、工程咨询、节能服务的企业进入到该行业。

2.2行业业务类型

2.2.1绿色建筑设计咨询与节能优化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

建筑物全年逐时能耗分析。

小区热环境,风环境,日照模拟评估,室内环境品质评估;自然通风,照明采光,

热舒适性评估。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墙体构造,遮阳,门窗幕墙系统节能方案设计。

节能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 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诱导式地道通风。

可再生能源技术可行性论证: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伏,小型风力发电设计。

2.2.2绿色建筑标识认证

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为基准,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对申请评价标识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进行评估认证。包括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认证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认证两类。

2.2.3全国绿色生态住宅示范项目认证

为适应住宅新理念、新技术的发展,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依照《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及其管理办法,对申请的住宅小区进行评估认证。

2.2.4 LEED咨询认证

LEED咨询认证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建立并推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该体系遵循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政策和方针,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其被认为是最完善、最具影响力的评估标准。

2.2.5绿色建筑咨询全过程管理

协助业主从项目的规划到正式运营,实现全过程的绿色开发,确保项目充分满足“四节一环保”的要求。

规划阶段: 小区环境分析,能源规划建议,节能技术论证。

设计阶段: 建筑能耗分析,日照采光分析,节能方案设计,节能产品选择。

施工阶段: 施工期间的室内空气品质管理,施工废弃物管理。

验收阶段: 建筑调试计划。

项目结束: 能耗监测,物业建议,宣传展示,教育示范。

2.3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绿色建筑评价体主要分如下几种:

LEED(美国);

BREEAM(英国);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如上分析,因为准入门槛低,且目前我国行政主管部门尚未对企业资质提出相关要求,因此每年将还会有不少之前从事合同能源管理、工程咨询、节能服务的企业进入到该行业,因此可以预见该行业的市场竞争性将会比较大。

3.工程咨询企业进军绿色建筑评估咨询市场的SWOT分析

3.1优势

工程咨询企业结合公司现有的工程咨询等专业团队资源,易于对绿色评价工作进行引导、整合,也更容易形成企业自有的服务产品架构,并能形成产品连动性,产生品牌利润与结构利润。其盈亏平衡点由企业自己决定,不受规模经济的行业盈亏平衡点的影响。

工程咨询企业,以工程咨询为先导,可以在占有市场信息资源方面领先一般企业。

工程咨询企业,以工程咨询业务为依托,可以充分发挥综合性经济分析评价优势,为业主提供绿色建筑价值工程体系,这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工程咨询企业利用原有的人力资源,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

工程咨询企业跟设计院相比,更愿意花费人力资源与成本进行长时间的跟踪咨询服务。

3.2劣势

工程咨询企业与设计院比较,公司通常会缺乏建筑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资源,往往无法单独开展绿色建筑设计咨询业务,在设计评估咨询业务方面通常只能采取配合或合作的形式介入。

工程咨询企业与从事绿色环保产品研发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相比,公司缺乏相应科研力量的技术支持,在数据的获得与计算整理方面需要与之合作。

3.3机会

1)国家对绿色产业的政策扶持与绿色评价标识咨询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目前正是该项新兴业务增长时期,对工程咨询企业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目前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咨询业务尚未全面开展,国家对资质尚无明确要求,市场准入门槛较低。

工程咨询企业在设计资源与科研资源相对缺乏,但投入成本也相应较少,通过共赢合作可以弥补以上不足。

3.4威胁当前国际总体经济环境的急剧恶化,必然造成建筑投资的减少,从而影响咨询业务量,但这种风险已经属于大环境风险,不属于行业内竞争风险。

2)绿色建筑评估咨询业务对政策依赖性强,政策性风险较大

3)绿色建筑评估咨询业务准入门槛较低,因此,对拟进军绿色建筑评估咨询市场的工程咨询企业而言,将会面临较强的同业竞争力。

4. 工程咨询企业进军绿色建筑评估咨询市场的方略与建议

4.1市场定位要正确

1)建议工程咨询企业以全过程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咨询服务为主营业务类型,避开与大型设计院开展的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咨询服务的竞争;

2) 建议工程咨询企业选择一至二家业绩良好的中等设计院及科研院所作为战略性合作伙伴进行合作。

4.2市场策略应得当

1)工程咨询企业应为客户提供良好的价值服务,全过程+经济+便捷+价值工程=客户需要。

2)工程咨询企业应做好绿色文化的推广与宣传工作,一方面营造积极发展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创造其在业界的影响力。

工程咨询企业应提前介入绿色建筑评估咨询市场,积累从业经验,培养从业人员,建立有影响力的示范性项目,利用企业自身优势迅速占领市场份额。

5. 结束语

近年来,国内绿色建筑的蓬勃发展给工程咨询企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拓展业务渠道的良机;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绿色低碳方面政策的倾斜和逐步的重视,绿色、节能也将逐步被提倡和鼓励。绿色建筑评估咨询,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业务,发展前景是无比广阔的。作为工程咨询企业,应该紧紧抓市场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长处,争取在绿色建筑评估咨询市场的业务中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并更好地做大、做强自己的企业。

参考文献: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 绿色建筑[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2]布赖恩·爱德华兹(Brian Edwards). 绿色建筑[M]. 朱玲,郑志宇,译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赵群,周伟,刘加平.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生态建筑经验刍议 [J].新建筑,2005(4):33-34。

第6篇:大学能源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发展政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作者简介:沈中印(1975-),男,河南商丘人,九江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生态经济,区域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X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1.0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11-12-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出现了旅游资源不当的开发利用方式和非生态的管理模式,使得旅游业早已不再是天然无污染的朝阳产业。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旅游发展方式的变化轨迹,经历了从可持续旅游的理论到生态旅游的实践,人们仍然在不断探索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实现的基本原则和路径[1]。如今低碳经济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旅游将成为继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后新的时尚环保型旅游,将主导未来旅游的发展方向。低碳旅游发展方式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新方式,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要求。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世界各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在2009年的世界经济论坛上,低碳旅游的概念被首次并且正式提出,提倡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2]。

我国也开始重视低碳旅游的发展。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副会长魏小安说,旅游业带有低碳的天性,比如本身占用资源少,很多资源可持续利用,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是要首先把生态保护好,同时与其他产业形成良性互动与良性补偿,这种发展不但可以节能减排,同时又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3]。2010年3月18日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重要的低碳经济内涵,即旅游发展要倡导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为重,提倡旅游业发展要节能节水减排。支持旅游企业如旅行社业、旅游交通运输业、旅游饭店业、旅游景区、其他旅游企业以及旅游相关企业把新能源新材料运用起来,使节能节水减排技术的运用更加广泛,积极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把旅游企业创建成节能减排的绿色环保企业。可以说在中国发展低碳旅游势在必行。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我国中部旅游重点发展区域,其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为了顺应全球旅游业生态化、低碳化的进程,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全国各旅游地争相向低碳旅游转型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所在区域江西已拔得头筹。2009年11月17日至23日,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在江西南昌举行,大会发表了《南昌宣言》,号召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还提出今后每两年在南昌举办一届世界低碳大会[4]。江西省政府国内首个低碳经济白皮书《绿色崛起之路―――江西省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宣示了江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在顺应时代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又确立了明确的行业发展目标和政策支持,这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更体现了这项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生态是其建设的特色,发展是核心,转变发展方式是关键,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新路子是最终目标。这一本质内涵,深刻揭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可循环、高产出的低碳经济高度一致[5]。低碳旅游业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于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旅游”的三轮驱动模式: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部门分别作为旅游的主体、载体、介体,构成了旅游业的产业链条,应有机联动,形成合力,做好链条上每个环节的节能减排工作,整体推进低碳化的旅游方式。按照由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部门共同主导的“低碳旅游”模式,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的现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具体可从政府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三个方面来进行,具体模式设计如下:

(一)政府部门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意识到发展低碳旅游业的重要性及意义,并且能把低碳理论与当地实践相结合:第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低碳旅游的运行环境;第二,坚持规划先行,确保低碳旅游的高起点发展;第三,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落实;第四,集中财力物力,抓好低碳基础建设;第五,开发与保护并举,实施低碳发展战略。

(二)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通过提升低碳旅游服务理念、开发设计低碳旅游产品、改善低碳旅游接待设施、引导低碳旅行方式等手段将低碳旅游转化为旅游者的行动。把低碳旅游逐渐渗入到人们的旅游和生活方式中。旅游企业要行动起来,积极主动引导旅游者[6]:①转变现有的旅游交通模式,提倡使用公共交通以及鼓励使用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自行车、步行等低碳方式,这样既丰富旅游过程,使旅游过程多样化,又丰富旅游项目,使项目新鲜和刺激。②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和认知误区,认为奢华浪费就是面子就是品位,这是大错特错的低级价值观。要强化旅游中的清洁、方便、舒适、省时等,塑造高级高品位文化,以此提升文化品牌。③旅游企业应积极推行旅游向智能化发展的思想和行为,提升旅游运行效率,全面推行节能减排工程,降低能源消耗特别是碳的损耗,最终把循环经济模式深入到旅游产业链的全过程。因此,旅游企业要全面转型,以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为理念,建成低碳旅行社、低碳旅游交通系统、低碳旅游饭店、低碳旅游住宿、低碳旅游景区景点、低碳餐饮和低碳娱乐等低碳旅游企业。

(三)旅游者

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是促进低碳旅游发展的主要力量。按照“低碳旅游”模式,旅游者应积极践行低碳化的旅行方式和消费方式。要做到低碳饮食,不浪费,不多点乱点菜,吃不完的打包带走;低碳住宿,牙刷、牙膏香皂、洗发液、拖鞋、毛巾、水杯等日常用品要自己带,尽量不更换床褥;低碳游览,少坐车多走路,多用人力车和电车;低碳购物,少购物,减少购物欲望,尽可能的购买环保物品,可以循环使用的物品;低碳娱乐,少消费娱乐产品,以此实现旅游者自身真正的低碳旅游。

综合以上分析,三轮驱动模式各方面不是孤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关系,如政府部门应制定低碳企业的标准,并以此来制定奖励标准,以及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旅游企业给低碳旅游者以适当的补偿,如低碳旅游者如果不使用酒店宾馆的日常用品以及做些对环保有益的事情,可以用赠品和优惠打折的方式给予物质补偿,同时,旅游企业可以设立奖章奖牌,按照环保星级制作环保奖牌,刻上低碳旅游者的名字以及日期等信息作为纪念,定会受到旅游者的欢迎。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发展政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低碳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

制定旅游景区保护开发管理法规,如河南省曾出台过《旅游景区保护开发管理办法》,借鉴已有的经验,应尽快出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景区保护开发管理法规》,制定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的生态、能耗、排放等标准;制定旅游行业内部能源管理办法, 如鼓励旅游企业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使用节能技术、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等,对旅游企业进行能耗等级评定;制定旅游行业内部污染防治法,如制定水污染排放标准,对于不合格的企业要求其进行改造,控制噪音污染。[7]

(二)加大低碳旅游政策扶持力度

国家对于节能减排、绿色循环经济、新能源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应该积极争取国家这方面的政策支持。对低碳旅游企业予以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利用经济刺激、引导旅游企业积极向低碳化发展;对低碳旅游项目、旅游业科技创新项目、低碳产品和低碳旅游示范项目等,予以资助和奖励等支持;对于国内外低碳旅游的大项目和低碳新技术推广给以现金补贴和优惠贷款等政策支持,并引导金融机构予以信贷支持。

(三)制定低碳旅游激励政策

为推动低碳旅游的积极发展,政府部门应制定低碳旅游激励政策,配套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如芬兰从1990年开始征收碳税,范围涉及交通燃料中的汽油和柴油以及其他轻燃料油、重燃料油、煤炭、泥煤、天然气和电力,对此政府征收基本税、附加税和管理费。激励政策可以是收费,也可以是财政补贴。收费的对象主要是针对不积极实行低碳发展的旅游企业,以促使这些旅游企业改变粗放或者非低碳的经济发展方式,转而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财政补贴主要针对积极采取低碳发展的旅游企业,给予他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倾斜、奖励、项目支持等,以激发和鼓励这些低碳旅游企业开展低碳旅游的积极性和示范性,从而推动低碳旅游企业的主动和积极发展。

(四)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示范区管理规范

以低碳旅游示范区来带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广到其他旅游区,对景区内建筑物、交通设施、宾馆、餐饮、购物等各方面做出具体要求,保障低碳概念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引进并利用最新低碳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加快景区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提倡旅游景区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并对使用新能源的旅游景区给以补贴和奖励;对低碳建筑和节能建筑给以适当的财政补贴。

(五)努力建设并塑造环鄱阳湖低碳旅游城市群

尽快建设以南昌九江景德镇为中心的环鄱阳湖低碳旅游城市群,并制定低碳旅游城市标准,把这些城市确定为省级低碳旅游试点城市,以此示范,延伸扩大到其他城市,实现环鄱阳湖所有的城市都能低碳化,最终建设成环鄱阳湖低碳旅游城市群。

(六)协调多方利益,形成合力发展低碳旅游

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要考虑政策的利益相关者,协调旅游项目开发商、旅游企业、当地政府、非政府组织、当地居民、游客的利益。处理好旅游企业与旅游行业的关系,低碳旅游企业的发展要与本地域的行业、产业链的低碳发展战略与规划保持一致。低碳旅游发展需要政府部门、旅游项目开发商、旅游项目开发者与规划者、旅游经营与管理者、旅游企业、当地居民、游客的全面参与,形成低碳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

(七)制定旅游企业的低碳旅游政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对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制定相关政策。如景区规划要做到景观生态化,资源利用越少越好,鼓励使用绿色能源和本地的生产原料,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景区内使用环保观光车、天然气燃料、电动电瓶车、畜力车、人力车等少污染或无污染的交通工具,这样有利于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对于星级酒店评定则必须以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基本要求,否则不予考虑;对于旅行社,应大力推广低碳旅游产品,推出“碳中和”配套服务,积极宣传低碳旅游[7]。

参考文献:

[1] 汪明华.倡导低碳旅游 推进发展方式转型[J].旅游学刊,2010,(25):11-12.

[2] Elliott.Tourism:Politiesand Publieseetor management[M]. Londonand NewYork,1997.

[3] 谢良兵.长株潭低碳路线图:从旅游起步[N].经济观察报,2010-8-14.

[4] 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旅游 江西首个省级低碳经济发展纲要[J].领导决策信息,2009,(12):14-15.

[5] 江西省政协专题调研组.发展低碳经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0,(02):1-6.

第7篇:大学能源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建设;浅析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已建成的数字城市,在数据执行标准上,缺乏统一指标体系,单纯考虑到本区域数据标准的统一性,没有考虑到对其他地区及国家、省市的相互关联,基础数据库与平台共享数据库的没有链接起来,难以适应高效率的信息化服务的需要。今后,在地理空间框架平台的应用模式上,应该建立统一的空间与时间坐标体系框架,实现各部门共建共享,使地理空间框架平台的数据规范、服务规范、应用规范和运行维护规范。在这套支撑体系的基础上,各级地方部门再根据自己的地方需求,随时进行平台调整、数据更新。只有这样相对完善的系统体系,才可以提供更优质的信息服务。

“数字城市”,即数字化的城市,是“数字地球”在城市的运用和发展。我们通常说的“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量的储存科学技术为根本,以宽带网络为桥梁,使用3S科学技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测、仿真-虚拟技术等对城市实施多种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有效的运用信息科学技术方法将城市的过往、目前状况及将来的所有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的建设,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关键性构成部分,为了推动地理信息的运用,胡总书记提出“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提高测绘保障服务能力”,温总理也提出了“要加快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积极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平台,全面提高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2006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启动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建设的试点工作,该项目现已完成并通过了验收。2010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颁布了《国家测绘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数字城市建设的通知》,主要内容包括了2015年底前全面完成地级以上城市和具备条件的县级城市的“数字城市”建设。由此可以看出,加快推动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平台的建设,是我国基础测绘“十二五”规划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1 数字城市的体系结构

1.1 数据获取与更新体系

包括城市上空、地表及地下等自然地理数据的自动获取系统,城市基础设施数据的实时获取、维护、更新体系,城市人文、经济、交通、资源、政论等社会信息数据的变更与监控系统等。

1.2 数据处理储存体系

包括高密度高精度高效率的海量数据储存设备、多分辨率海量数据实时地编辑、压缩、存贮、元数据处理技术、空间数据仓库等。

1.3 信息提取与分机体系

包括数据之间的资源共享、多元数据集成、数据信息智能分析、海量空间数据的智能提取与编辑等技术和设备。

1.4 网络体系

网络技术在数字城市技术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确保数字城市信息畅通和共享的必要条件。包括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智能化网络、支持基于网络的分析式计算操作系统,基于对象的分布式网络服务,分布处理和互操作协议等。

1.5 应用体系

包括城市规划、地籍管理、城市防灾、城市交通、通信管理、能源管理、生态管理等。同时,还包括城市网络生活方式等。

1.6 管理体系

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小组、教育培训、安全管理、设备维护、标准与互操作规范、相关法律法规等。

2 数字城市构建的基本框架

2.1 通过推动信息化建设,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与培养竞争机制达到有机的统一,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

2.2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体现管理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

2.3 加强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建设,促进基础信息资源有效共享。

2.4 建立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两个综合性应用体系,推动行业信息系统的建设。

2.5 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培养科技化专业人才,为构筑数字城市服务。

3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构成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根据《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 CH/T 90032009),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构成,由五部分组成,分别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目录与交换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和组织运行体系。

图1表明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组成。图2表明了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共享服务数据库的组成。

图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图2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共享服务数据库

4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软件体系是以共享服务数据库为基础,为政府部门、企业公司、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在线地理信息服务,形成唯一的、权威的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告平台,包括资源展示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服务管理子系统和运维管理子系统等四个系统。依据每个子系统服务对象的不同,能够将其划分为两个部分,资源展示子系统面向外部用户,是外部用户了解平台数据资源的窗口,数据管理子系统、服务管理子系统及运维管理子系统面对内部用户,是平台维护单位的内部用户对数据进行编辑、维护和的核心。此外,依据平台部署网络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基础版、公众版和政务版。在城市管理、公众服务和政府决策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5 结束语

伴随着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的飞速进步,城市的区域正在不断的扩展,之前较为保守的城市管理办法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下城市管理的需求。“数字中国”理念的发展,以“数字城市”为标志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各个区域蓬勃兴起,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基本设施,而地理空间框架是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关键性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信息化进步的基本推动平台。

参考文献:

[1] 李果仁.关于数字城市讨论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9(83):1720.

[2] 姚敏,赵燕霞.数字城市的基本问题J.城市发展研究,2011(1):2024.

[3] 姜爱林.数字城市:一种可供选择的城市信息化模式J.广东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7(1):13 16.

[4] 张宇,数字城管GIS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8.

第8篇:大学能源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职业病防治;职业卫生监管

一、前言

职业病防治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宝钢不锈钢有限公司领导始终高度重视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和职业病的特点,职业病防治工作必须贯彻从“强化源头抓起,坚持预防为主,可防不可治”原则落实相关管理工作。近年来,公司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不少可喜作法。

二、主要管控举措

(一)、健全职业卫生管理架构

公司由主管安全生产领导分管职业卫生工作,并取得相关上岗证书,安全保卫部部领导主抓职业卫生工作,设有1名专业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各二级单位均设置了7名职业管理人员,分厂、室、车间20名安全员兼职管理职业卫生工作,公司职业卫生监管网络基本建立。

(二)、完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每季度,安全保卫部负责收集和识别国家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相关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并挂在公司协同网上。公司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分为三个层次《安全生产责任制》、《职业病控制程序》、《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岗位职工管理办法》、《协力安全管理规定》、《劳动防护用品管理》、《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管理办法》等;各二单位均制定相关安全管理规定;分厂、室、车间依托岗位规程、作业指导书、安全操作规程;基本覆盖岗位作业职业危害。每年7-8月,开展岗位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岗位职业危害也已纳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范畴。

(三)、完善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岗位管理

接触职业危害因素调整应遵循“客观、合理、真实”原则,不宜片面追求“福利化”,造成职业健康监护人群“边缘化、扩大化”。 按照“轻重缓急”原则,由安全保卫部、人力资源部、工会和各二级单位对照检测区域核定接害岗位。

人力资源部对在岗接害岗位采取代码标注管理方式,便于管理和辨识,所有接害岗位均加“Z字”在前,并附以“1、2、3、4、5”以做标识,具体为:粉尘:1 CO:2 射线:3 噪声:4 高温:5,形成了人员有序流动良性循环。并对接害岗位员工做好合同告知,在岗位说明书上写明岗位存在职业危害因素和防范对策。

(四)、定期实施作业现场职业危害因素检测

公司按照内部检测和外部监测相结合方式开展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内部检测主要委托宝钢工业检测公司,噪声每季度一次,粉尘和毒物每半年一次,检测数据上传至L3能源管理环保模块;外部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由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承担,放射检测工作由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负责。按照各二级单位申报接害岗位年度检测计划,安全保卫部每年及时调整申报计划和现场核点工作。按照“客观、真实”要求,加强职业危害因素现场检测组织工作,提高检测实际测试率和合格率。

(五)、加强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工作

依据《职业病控制程序》,规范了接害岗位员工岗前、岗中、岗后体检流程,安全保卫部和人力资源部按照分工负责方式,人力资源部负责岗前、岗中体检工作,安全保卫部负责岗中体检工作,体检实施工作由一钢卫生管理中心和各二级单位落实,安全保卫部做好一钢卫生管理中心职业健康体检资料跟踪反馈,人力资源部依据体检结论做好岗前、岗后人员上岗、离岗安置,妥善安置职业禁忌证人员。通过安全保卫部和人力资源部紧密配合,对职业健康监护体检流程、体检执行、信息反馈基本梳理清晰,初步建立了“岗前严进、岗中控制、岗后调整”职业健康监护模式,发挥好职业健康监护预警作用。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工作,紧密依靠一钢卫生管理中心专业技术支撑,依托上海市职业病防治院专业诊断技术,搞好健康监护群体人员体检资料汇总和分析,加强重点异常人群体检分析,一钢卫生管理中心建立重点异常人群历年数码高清晰度胸片数据库,通过邀请上海市职业病防治院体检中心专家对重点异常人群胸片发展趋势进行一一对照和研判,提出针对性妥善诊断意见。本着“稳妥、稳步”调整方式、对重点异常人员做到“及时预警、及早处置”,做好各级领导参谋。

(六)规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

公司严格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工业企业卫生设计标准》要求,突出“源头控制,过程监控,严格验收”原则,指派专人全过程负责建设项目和技改项目可研、初步设计、施工设计等阶段设计审查,做到劳动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对建设项目中存在职业病危害项目做好职业病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并及时向主管卫生监督部门进行进行了报建、报审、报验,先后完成了冷轧不锈钢带钢工程(第一步)竣工验收、1#烧结机技术改造项目竣工验收,累计完成了项目报建19个、竣工验收15个,先后投用了炼钢厂南立面噪声技术改造、炼钢厂倒包拆包工位除尘、炼铁厂二烧溶剂除尘改造、炼钢厂2#电炉屋顶除尘改造等项目,为员工创造一个健康、安全、舒适作业环境。

(七)、规范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建档工作。

2008年,原不锈钢分公司向宝山区安监和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职业危害项目变更申报,将前期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申报,并通过审批。2009年,上海市调整了职业卫生监管模式,按照市卫生局和安全监督管理局分工,依据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23号令《作业场所职业健康暂行规定》,公司于2010年4月网上申报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以申报工作为契机,摸清了家底。2010年四季度,启动了职业卫生档案,以建档工作为抓手,巩固职业卫生基础管理工作。

(八)、大力开展职业病防护知识培训。

重视开展职业病防护知识培训,2008年7月,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员工发放宝钢版《职业病防治手册》。2009年2月,邀请宝钢职业健康部专家对各生产单元职业卫生管理人员、人事干事、工会干部进行职业病防护专业知识培训,系统阐述宝钢职业病防治体系、职业卫生管理模式,普及了职业病防治知识。2011年11月,开展了:工伤保险大型咨询、管理者职业卫生培训、密闭空间作业宣展,切实维护好员工健康权益。各生产单元每年全员安全培训均包含了职业卫生知识,月度班组安全学习中增加了职业病防护知识和常识,每年高温季节期间,由一钢卫生管理中心组织健康知识巡回诊断咨询活动,提高健康促进工作。

三、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职业卫生监管体系已逐步趋向健全,加大职业卫生监管力度,维护好员工合法职业健康权益。公司将深化开展“一条主线”、“两项基础”职业病防治基础工作。通过强化领导责任,落实区域管理,突出专业管理,加强安全监察,凸显“预先、预防”作用,不断健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执法必严”职业病监管模式,依托“群防、群治”防治体系,积极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积极依托市、区安监和卫生行政部门专业支撑力量,将职业病防治工作落实到行动中、转化为员工自觉自愿每项工作,切实维护好员工合法权益,夯实职业病防治管理成效,职业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第9篇:大学能源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绿色经济;绿色技能;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1-0085-0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将“绿色”融入发展理念,提出要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绿色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有效升级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成人教育发展受到绿色经济引发的技术变革、职业变革的直接影响。新的技能和知识要求劳动者和教育工作者在完善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创造学习机会。满足现代职场的需要。

一、发展绿色成人教育的必要性

(一)绿色经济发展需要成人教育

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为目标、以合理使用能源和资源为手段的一种平衡式经济。是绿色增长和绿色发展在各具体经济部门中的表现形式,是协调环境和发展问题所依靠的重要经济形态。绿色经济发展背景下各行各I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成人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特殊分支。在承担校外人员及社会成年人员的教育方面发挥着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在现代社会转型阶段承担着为社会人员提供再教育、再培训的责任,对相关行业的发展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进而将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人教育不仅可以为从事绿色产业的人才提供人力资源的再教育,也可以为社会上其他行业的人才进入绿色行业提供专业教育,使他们经过专业教育后能够胜任绿色经济中相关行业的工作。成人教育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为他们提供专业教育。提高专业劳动者的素质,而且能够为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这是成人教育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承担的历史使命。

(二)绿色经济促进成人教育发展

绿色经济变革为成人教育拓宽了发展空间。绿色经济的出现调整了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物流、文化创意、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出现,促使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融合,进而需要更多综合型高级技术人才。成人教育势必会借助绿色经济,依托行业,面向地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育适合我国产业发展的特殊人才,促进成人教育更具开发性、灵活性、实践性、针对性等特点。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人才需求产生影响。首先,传统制造业的衰落和新兴产业的兴起,需要劳动力更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否则会面临失业风险,因此。成人教育机构要依据现实经济发展态势调整专业结构。其次,随着绿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兴起,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炙手可热,对成人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的调整、师资队伍的建设、人才培养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调整和优化成人教育的培养层次和结构。

二、绿色经济背景下美国成人教育的变革

(一)职业发展协会项目的顶层设计

职业发展协会(The Institute for Career Develop-ment,简称ICD)成立于1989年,是由美国钢铁工人协会(USW)和国内主要钢铁企业协商建立的,旨在为工人提供教育服务。发展至今,该协会有超过70个职业发展项目,涵盖钢铁、轮胎、橡胶、纸、玻璃等行业。职业发展协会学习中心的重点是教授工人便携式技能,便于他们提高现有职业水平和通识能力。80%的授课内容是专为不同工种的工人定制的。培训的主要目标是使工人获得绿色通识理论和绿色技能。大多数培训地点被安排在学习中心或工厂附近。课时安排充分考虑到轮班工作者的作息时间。便携式技能学习模型是绿色岗位培训的一个理想模式,能把职业发展项目融入绿色经济需求中。美国劳工部为ICD提供能源培训补助,旨在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可再生能源产业工人的培训和安置。该项目还要求授权合作伙伴与本地劳动力机构的拓展训练不仅要针对下属的专营公司工人。也要考虑到社区外失业工人并把他们安置到与绿色经济相关的岗位上。早期规划阶段为确保培训能根据标准顺利进行,所有的培训都在ICD现场协调员的陪同下进行。

(二)职业发展协会培训的专业类型

每一个地区的专业培训类型不同,差异是由该地区对培训的需求、对未来就业机会的预测及对可供给的教学课程的获取等因素决定的。通过专业设计,所有的培训项目都有行业颁发的证书认可。基于此,参加培训的人不仅可以学习到便携式技能,同时也可得到纸质证书认证。特定的培训专业项目(全国范围内)包括几大类详见表1。课程不仅包括理论学习,还有实训操作,要获得证书必须通过理论和实践考核。通过学习,参与者可获得能耗分析的基础知识,与此同时还可获得不同种类的证书。

ICD还与一些大学合作,定制绿色通才和绿色专家培训。通才训练是在网上开展,给参与者2-3个基本的绿色培训时间。绿色专业课程一个班大约有40人,专注于如何给一个工厂制造业带去绿色运营模式。绿色通才课程设置包括很多方面,如固体和水管理、能源管理、空气和化学、商业管理等。

(三)职业发展协会培训的资格认证

1.参与者资格准入

任何符合ICD发展的在职或非在职职工均可参加可使其职业发展受益的项目。此外,任何失业或下岗职工个人在社区也可以参与。进入当地一站式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对一些项目参与者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67%是失业或下岗工人,33%是在职职工:所有参与者中64%是有一定学历基础的,其中10%已经具有大学学位;将近25%的受试者年龄为55岁左右;42%的参与者确认为非白人。

ICD项目目标主要集中在四个区域:西北印第安、俄亥俄州东北部、宾夕法尼亚东南部及纽约西部(如下页表2所示)。确定服务区域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职业发展密度。这四个地区是重工业基地,有较多的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USW)成员能享受到ICD的好处。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让一些在职钢铁工人得到培训。把目标设定在制造业密集地带,就会有更多失业工人参与到项目中来。

参与者人口多样化而且受教育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实际上大多数班级是由失业者和在职职工组成的,因此创造了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对于许多教育者而言,由于他们习惯了在一个典型的大学教室或工作场所培训一批资质差不多的人,因此面对这样的教学环境是一种挑战,从而也增加了项目实施的难度。

2.专业项目资格认证

通过培训。所有训练都会获得行业认可的凭证,所以参与者不仅会获得技能,还会获得相应的专业证书。以前很难让行业认可绿色技能,现在却有更多的证书可以让雇主来衡量。由于绿色科技行业变得更成熟,更有组织性,使其更容易通过资格认证机构和行业协会的辨认。例如。美国绿色建筑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最好的例子。LEED(Leadership in Energy&Environmental Design,节能与环保设计先锋)是美国绿色建筑协会设立的全新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是一套自愿认证的评估体系,为不同类型的建筑提供不同的评估标准,用来监测和识别建筑的绿化程度,以确保其能够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其宗旨在于优化利用自然资源,有助于资源的可再生和恢复,使建筑最大限度地给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带来积极影响。随着建筑类型的多样化和新技术的出现。LEED认证体系也在随之不断更新、完善,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三、G色经济变革背景下我国成人教育改革的应对策略

(一)培养通用能力,融入绿色理念

强化通用能力的培养能为个人提供终身从业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能力。是应对绿色经济带来的技能挑战的有效途径。“通用能力”是指撇开具体职业特性的、现代职业人都需要具备的、在各种职业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能力,是跨职业的、有助于终身学习的、可发展独立性的能力。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变化,信息技术创新加快发展,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及新业态不断涌现。通用能力成为劳动者应对这种变化和发展必须习得的能力。

在绿色经济的当代工作场所中,一般通用能力和通用绿色技能的培养均不可或缺。各公司企业和各行业部门开始关注绿色技能的应用并对劳动力的技能构成提出新的要求。例如,为服务低碳经济发展和环境管理所需的财务会计服务能力;为提高资源效率所需的设计或采用技术、产品和流程的能力:基于对资源效率清晰理解所需的工程管理能力:使资源效率最大化所需的能力等。美国职业发展协会和一些大学合作,共同制定了绿色通才和绿色专家培训。基于此,我国应积极实行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绿色人才,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方面加强劳动力技能训练。培养工作人员管理和提供绿色技能实施项目咨询服务等综合能力,使其熟练掌握大量跨学科知识;将可持续发展或“绿色技能”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内容,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学生的基本素质。

(二)调整专业设置,关注绿色技能

绿色技能是绿色经济重组和绿色产业发展的核心,“绿色技能”又称“可持续发展技能”,是指劳动力支持并促进工商业和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及环境友好所需要的技术、知识、价值和态度。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形成绿色技能的重要保障与途径。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直接影响成人教育专业设置,随着绿色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绿色化,对从业人员的技能结构提出了新的诉求。

目前,产业结构与我国成人教育的专业结构契合度不高,人才供需失衡,导致许多行业部门缺乏可用的新型技能人才。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对具有绿色技能基础知识的劳动力需求量逐步增多,培养一批掌握绿色知识和绿色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至关重要,应根据经济结构和绿色产业的需求调整成人教育专业设置。美国在专业设置上增加了许多与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专业。如污水处理、绿色优势认证课程、太阳能光伏销售业等。我国成人教育可以有效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梳理国内外已经出现的绿色工作或职业,调整专业结构,预测新专业的设置。进而将其及时补充进成人教育专业目录,促进成人教育与社会经济转型实时对接,并对绿色经济需求作出快速反应。

(三)完善资格认证,响应绿色需求

绿色职业随着绿色经济发展逐步增多。相应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也应随之变动,需要由政府牵头,组织有代表性的大企业合力根据行业变化制定相应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完善职业名称目录。

随着绿色经济的逐步发展,为应对环境驱动对技能的需求,应着手改善既有的教育培训和资格认证体系。美国为培养“绿色工人”,开发了“能源与环境设计”资格证书,注重培养新能源、绿色建筑、能源保障和环境设计、绿色能源与环境设计等技术。我国关于绿色经济背景下的劳动力技能资格认证体系还有待开发完善,应响应绿色经济需求,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劳动力技能资格认证体系,促使国家范围内不同学历、资质和新出现的绿色技能实现互认融通,以满足经济和就业市场的绿色需求,将现行的职业标准与绿色工作任职要求并轨,建立各类不同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另外。应以绿色工作需要的能力为基础,开发新的任职资格,促使职业标准契合绿色行业对员工技能构成的实际需要。同时,要随时关注绿色岗位的发展动态。根据绿色经济和市场形势及时更新现有职业资格标准。

(四)加强队伍建设,打造绿色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