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启发式教学研究现状范文

启发式教学研究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启发式教学研究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启发式教学研究现状

第1篇:启发式教学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校本研修 小学 农村教师 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04-03

在当前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无疑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教育质量能否得到保障,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科研能力,因此,教师科研能力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农村学校的校本研修最主要还得立足于自身现实状况,以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为基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科研能力的提高都无法脱离学校的环境。因此,笔者认为,要以校本研修来促进农村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其前提是必须正视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现实状况。下面我们试着以广东省罗定市罗平镇中心小学为例展开分析。

一、制约农村小学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罗平镇中心小学作为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创办于1921年,前身是诚正小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人文环境。

罗平镇中心小学下辖29所完小,幼儿园3所。总的来说各完小具有“点多、线长”的布局特点。“点多”是指全镇小学及幼儿园学生6 694人,分布在29所学校,人数最多的学校有1 100多人,人数最少的有150人;“线长”是指距镇中心500米的学校有2所,距镇中心最远的学校有近20公里,最东边的学校与最西边的学校相距30多公里;全镇小学教职工402人,其中公办教师362人,代课教师40人;男教职工175人,女教职工227人;小学高级教师267人,大专以上学历350人,党员52人,完小校长(园长)共32人,其中女校(园)长5人。这些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就读问题的解决,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管理者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但是现实状况仍然制约着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状态和生存情况大体相似,因此罗平镇中心小学在以往研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代表着目前农村学校在研修过程中存在的共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村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机会少

目前,该中心小学学生共6 649人,教学班共187个,师生比例失调,使得一些在岗教师不得不超负荷地工作。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上岗适应和在职提高。上岗适应对于农村教师来说非常重要。目前农村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学生,该校有40%左右的学生都是隔代管带,这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困难。一些学生的父母往往外出打工,他们和自己的祖辈生活在一起,有一些还寄住在亲戚或邻居家。这些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感强,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需要教师加以关注和帮扶。一些本该由社会和家庭承担的教育责任,现在却转嫁到学校和教师身上。那些刚从城市大学毕业走向农村的年轻教师往往得花大量的时间来应付这种“上岗适应”。此外,农村教师由于在职培训的机会较少,因此科研能力往往停留在职前教育水平。

(二)农村小学教师教研水平低

农村小学的教研活动往往缺乏相应的组织形式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教研指导上,不怎么考虑教师的实际需求,忽视教师之间的互动,只是由教研员进行专业引领,教研员说什么,其他人就做什么,而教研员自身水平似乎也不是在这个教研组就真正“高人”一等,因此大家对于存在问题的交流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深层次的合作和探讨无从谈起。

(三)农村小学教研氛围差

农村学校的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只是单纯为教研而教研,大部分时间讨论的更多的是教学课时的安排以及教学内容的增减,至于说课、听课、评课中那些有研修实效的,如对“同课异构”这样的研究主题往往缺乏讨论,因此教师对教研活动没有太大的兴趣,也不能从中获得成就感。

二、校本研修对于提高农村教师科研能力的意义

校本研修由于自身的独特性,对于促进农村教师科研能力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助于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

农村教师不重视自身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主要还是由于教师缺乏参与教研活动的意识,而提高教学教研水平最主要还是源于自身的需要,而非外界的要求。而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又往往强调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农村教师真正的需求。校本研修则比较关注教师的实际需求,尊重教师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意识,从而在研修之后能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

(二)有助于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就目前而言,尽管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有很多,但校本教研修仍具有不容忽视的优点。校本教研将学习与工作有机统一,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注重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打破了目前农村学校教师往往采取封闭、单一教研模式的局面,展现的是一种学习型的教研团队的建设,在这个团队中,大家能平等、和谐地交流自身在实践中的知识,分享自身的教学工作心得与体会,从而不断加快自身的专业化进程,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科研能力也不再完全由职前培养因素所决定。

(三)有助于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在农村学校,部分教师工作态度并不端正,不会认真备课,也不会对教学内容做较为深入的了解,至于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他们也不愿意去接受,一旦学生学习成绩不佳,他们就会对学生进行一些不恰当的惩罚。而这些惩罚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校本研修让教师之间互相合作,互相交流,这将有利于他们转变错误的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三、农村小学教师对校本研修所持态度

通过以往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农村小学教师对校本研修的了解并不深,他们大部分人认为校本研修的主体应该是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至于教师则应该不是研修的主体。这种观念的形成最主要是跟农村教师所处的环境有关,周围的研修氛围不够,无法激发他们的教研热情。教龄越长的教师越关注现代教育技术的补充,这说明目前城市学校对于先进的教育技术的熟练运用,已经使得农村教师感到自身教学能力不足。他们希望校本研修的内容能更切合实际,多开展一些实用性强的培训课程,满足他们的需要。

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如果学校的培训课程需要他们另外支付学费,他们往往会缺乏学习积极性,或者干脆放弃了事。

综上所述,农村学校教师对校本研修有期待,这是积极的信号,但由于农村学校教学环境差,教师待遇低,教研氛围不够,再加上校本研修的内容与他们所期望解决的实际问题存在着一些脱节现象,使得他们对于校本研修仍然缺乏积极性。

四、农村学校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对策

农村学校校本研修可以进行探索的空间很大,不过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对校本研修的实效引起重视。农村学校的突出问题是整体师资水平不高,由于自身财力有限,也无法将教师送到发达地区去培训。因此我们还得从学校实际出发,做到校本研修“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目前,我们已经做了如下的探索。

(一)强调专家引领,邀请专家开设教育教学讲座

目前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师范类专业,培养的方向主要是小学教育专业。这些高校研究者能为农村学校带来新的教育理念,而高校研究者也希望一线教师能够把教育理论转变为教育实践。因此当罗平镇中心小学邀请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时,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表现得非常乐意,中心校与高校之间的这种合作对于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是有益的。

除了重视“请进来”的形式,罗平镇中心小学也坚持“走出去”。学校不定期组织学科教师走出农村乡镇,到其他优秀学校去观摩、学习,开阔教师的视野。

(二)重视活动引领,在积极探索中求发展

1.我们可以让这些成片的学校集中在一起备课;其次就是分科进行,不同学科教师在教研组带领下进行,每两周一次,集体备课实行点名制,由备课副组长负责本组人员的考勤,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不得无故缺席或请假,如有特殊情况须提前一天向备课组组长请假。将教师的集体备课情况与绩效工资挂钩,奖励在校本教研中表现优异的教师。集体备课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成效。做到“三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做到“三有”,即有讲稿、有讨论、有记录。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是:该年级科任教师写初稿―主备人发言―集体讨论―修改完善形成定稿。

2.开展“快乐、高效”示范课以及同课异构公开课

罗平镇中心小学在开学预备周,就已经拟定本学期上示范课的骨干教师。这些教师自然也会精心备好课,上好优质示范课,共同推进“快乐、高效”课堂的深入开展。该校还开展同课异构公开课,即让中心校教师与片区小学相同年级、学科教师各上一节内容相同但教法不同的课。课后,学校会分科组织进行“快乐、高效”课堂专题研究。学校重点落实“让100%的学生掌握80%的知识,让80%的学生掌握100%的知识”,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快乐、高效”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召开学科“快乐、高效”课堂教学讲座,分科开展“快乐、高效”课堂教学研讨课等活动。

(三)建立“3+2”工作模式,使校本研修成为一个系统工程

所谓“3+2”工作模式,是指中心小学校本部各学科教研小组挂点三所好的学校和两所差的学校,以抓好两间差的学校为重点,同时兼顾促进三所好的学校,尤其对两所差校进行质量“三包”:即包教师成长、包教研工作的有效活动和包教学质量的提高。罗平镇中心小学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中心小学校本部各学科教研小组的帮扶,做到情况明了,对差校的薄弱点要有准确的了解,针对实际情况,拟订好工作方向、工作重点、工作步骤。明确先解决什么后解决什么,按计划逐步解决。

2.在帮扶过程中,做好帮扶工作内容记录、工作过程记录、被帮扶教师的成长记录、学生成绩提高记录,并写成工作总结,以作述职汇报。

3.各小组与挂点学校领导做好沟通,召开双方见面会,明确帮扶任务与帮扶方案,共同协作,搞好学校各方面的工作。

4.各小组自定工作方法和工作时间,以成绩为依据进行评价。

5.帮扶成果以期末或学年考试评测来验证,教师成长以抽测听课来验证。

(四)培养名师,形成名师工作成效评价激励机制

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差、师资短缺的情况下,要利用校本研修打造本校名师。为此,罗平镇中心小学成立名师工作室,制订名师工作计划。名师开展“师带徒”活动,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听好他们的教学过关课,促使他们改进教学。构建名师工作成效评价激励机制,每次开展活动发放一定数额的补助金,并在期末综合评价工作成效。

罗平镇中心小学在校本研修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有一批教师已经成为学校名师,他们将来亦有希望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农村教师教育观念上的改变以及对校本研修始终保持积极态度,都需要时间上的积累。竞赛引领、评出奖项、给予奖励只是短暂的效益和利益的驱动,只能算是一项短期的措施,农村教师无疑更需要在被尊重的社会文化氛围中成长,唯有得到尊重,他们才能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热情,继续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为此,我们将继续探索校本研修这项工作,争取为农村学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2篇:启发式教学研究现状范文

1.本科启发式教学手段与方式尚待完善。面对“注入式”教学方式带来的种种弊端,我国许多高校教师也针对自己的学科性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如理科教学在讲授学科理论知识的同时,大量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文科教学中也采用了随机提问、课堂讨论、师生互动、撰写论文和实地调研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推动了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发展,但教学方式的设计与应用仍然缺乏专门的教学理论进行指导。

2.高校素质教育改革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我国高校对“启发式”教学理论与方式进行了大量研究,也从国外引进了许多教学思想,如熊梅1998年出版《启发式教学研究》,周兴国的《“启发式”教学的“中外”与“古今”》,辛儒的《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及其启示》等。这对我国本科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启发式教学与素质教育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尚需形成更多成熟实用的教育理论进行指导,以更好地在本科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模块教学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总结而提出的。模块教学理论的核心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将本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素质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采用系统的教学手段进行针对性教学,达到在高等院校本科课程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目的。模块教学理论的提出基于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素质教育是现今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重点,素质教育应落实在具体课程的教学之中,也就是在各门本科课程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二是学生素质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因此,本科素质教育也应该由多个教学模块构成。

二、模块教学理论构建的创新性

模块教学理论的核心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将本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素质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采用系统的教学手段进行针对性教学。其创新性表现如下。

1.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寓于本科课程教学之中。模块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落实到本科课程的教学之中,可取到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大学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十分丰富,有专业理论素质、实践技能素质、科学研究素质、口头表述素质、礼仪素质和文体素质等诸多方面,培养方法也多种多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主体是教师,教师面对学生最多的时间是教学。本科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必须完成62学分的学习,以1学分18课时计,本科学生在四年中面对教师的学习就有1116节课(或课时)。如此可见,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落实到本科课程的教学之中,结合各个学科专业本科课程教学的特点,划分教学模块,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可取到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

2.模块教学理论的运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在科技档案管理学的教学中,我们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科技档案管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教学和表述教学等教学模块之后,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采取一种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如针对科技档案科研素质教学内容,采用了“培养学生问题式选题思维”“;专业论文撰写范式学习”和“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设计、申报与研究”等方式进行教学。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科研团队,各个团队先合作提出论文选题、构建论文大纲、完成论文初稿。在3个主要环节中,各个团队相互讨论、点评和修改不同团队的论文题目、大纲结构和论文内容,教师最后进行总体点评。这样,学生完全参与到教学之中,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显著提高,从而彻底改变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模式。

3.模块教学理论的教学实践为实施启发式教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模块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为启发式教学的实施拓展了新的思路与空间。主要方法有二:一是撰写高水平的教材。如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的讲稿实际上扮演了教材的角色,大部分学科理论知识都以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云南省省级精品课程《科技档案管理学》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依据教师的讲稿,结合科技档案管理最新的学科理论与实践方法,将讲稿撰写成高水平的《科技档案管理学》教材。二是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与模式。采用或撰写新教材后,首先就要培养学生教材即笔记的理念;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使同学从过去“记教材”的学习模式转化到“学习—理解—掌握”教材的有效方式;第三,学习模式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学生放弃笔记,学生的笔记主要记录的是更新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所不同的是学生的笔记量减少了80%,从而为“启发式”教学活动拓展了广阔的时间与空间。

三、模块教学理论在《科技档案管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问题

1.模块教学的划分与教学方法的组合问题。在科技档案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将教学划分为理论、实践、科研和表述教学等模块,在各个教学模块中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在理论教学模块中,采用学科体系展示法、宏观到微观层次学习法、概念分解组合法、主题词扩散记忆法、预习与复习法等;在实践教学模块中,采用管理流程演示法、计算机模拟管理法、实验室模拟管理法、实习基地管理实证法等;在表述教学模块中,采用主持复习与讲课法、角色互换课堂讲授法、专题讨论法、模拟辩论法和主题演讲法等;在科研教学模块中,采用学科体系框架选题法、问题式思维培养法、学术规范性训练法和团队科研法等教学方法。由于学科不同,课程教学模块与教学方法则要根据各个学科课程特点进行划分与设定,以进行针对性教学。

2.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实践问题。科技档案管理学采用的是一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彻底改变以往注入式的学习模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有二:一是思维方式的参与,也就是角色换位思考的问题。让全班同学转换角色,思考“如果我是教师,我怎样进行课程教学”的问题。思考方式由宏观到微观,具体而言,由整个课程的教学思考到各个章节的教学安排。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教学思考引导制作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展示图,以作为该课程学习的纲要与指南。二是教学活动的参与,如全班同学按顺序担任复习主持人,在每次上课之前,抽查复习学习过的教学内容。每次上课安排两位同学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每人讲授10分钟。同时,由同学轮流担任讲课主持人,主持讲课并进行点评。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点评、指正和教学内容的拓展。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很多,各个学科可根据其课程特点进行设定。

3.学习小组团队学习方法的运用问题。学习小组是进行参与式教学的重要基础,具体运作方法就是以5—6个同学为单位,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如在复习教学中,复习主持人可就每个学习小组提出一个问题,回答出问题的全组同学加平时成绩分。在科研教学模块的学习中,由学习小组共同提出论文题目,设计论文提纲,分工完成论文的撰写。各个学习小组相互修改论文,指出论文中的不足,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在实践教学模块中,各个学习小组共同商量提出科技档案的分类方案,设定整理流程图,共同完成科技档案分类、组卷、案卷排列、案卷编目和上架的整理工作。总之,学习小组是进行参与式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方式。

第3篇:启发式教学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验证性实验;走动式教学;报告多样化;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在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验证性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有一定的益处。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主要以前期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演示实验内容;中期由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进行机械的模仿实验;后期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抄写实验报告,教师批改实验报告步骤进行,并不能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3]。同时,传统验证性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固定,激发不出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不利于学生启发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4]。因此,对传统验证性实验教学进行反思,提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新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教学研究价值[5]。

一、传统验证性实验教学现状

1.1实验目的明确、步骤详细

采用传统验证性实验教学,教师在实验之前就会将实验指导书发给学生,学生将实验指导书进行打印。实验指导书当中一般包含: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重点和难点、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和实验环境,其中实验目的明确、实验内容清晰、实验步骤详细,学生在没有实验指导教师的情况下,也可以按着实验步骤独立完成实验内容[6]。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判定其是否掌握了实验原理和方法,大多数学生能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但并没有对实验原理进行认真思考,只是机械的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没有培养学生将实验原理用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未达到实验目的[7][8][9]。

1.2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教学能力不均衡导致部分教师对验证性实验的理解有些偏颇,实验教学方法单一、陈旧。传统验证性实验教学方法以演示法和讲解法为主。实验前期教师对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进行详细的讲解,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并使其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然后对实验任务进行演示,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步骤,最后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中的实验步骤及教师的演示完成实验任务。

1.3学生思维及动手惰性滋长

传统验证性实验以实验指导书和教师的演示为主,学生面对实验内容,已养成一种根据实验指导书和教师演示进行机械式实验验证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没有依据理论知识对实验任务进行独立思考,并探索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法,而是选择实验指导书或者教师提供的方法直接进行实验,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既不选择独立思考出现的问题,也不向教师或者同学询问解决方法,更不会选择新的实验方法重新进行实验,导致验证性实验教学效果较差,滋长了学生的思维及动手惰性。

1.4实验报告内容雷同

由于实验指导书内容详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和学生学习惰性滋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能够反映学生实验效果真实情况的实验报告也出现大量水分。经过走访学生、实验室观察学生实验情况以及对不同学生的实验报告内容进行详细对比等多种实验教学反馈方式发现:学生的实验报告内容基本来源于教师演示的步骤、实验指导书中提取重要内容或抄袭其他同学的实验报告等三个方面,既没有独立思考探索新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也没有得出不同的实验结果,毫无创新,实验报告内容基本雷同。

二、验证性实验教学新方法

2.1简化实验指导书

教师撰写详细的实验过程作为实验教案,有利于自己对实验课堂的把控,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验教学能力。从实验教案当中提取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重点和难点、实验环境和实验题目作为发给学生的实验指导书,而实验结果需要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和自己探索的实验方法得出,最后将实验结果与指导教师给出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找出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改进实验方法或与教师进行实验交流,以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方式完成实验,最后撰写实验步骤。

2.2任务驱动法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若干分解的任务为中心,通过任务的完成来介绍基础知识和技能,采取边学边练的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10]。简化实验指导书会导致部分学生面对实验内容无从下手,进而放弃实验或者有意拖延实验进度。针对这种情况,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在安排完实验内容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将实验任务进行分解,学生将以独立思考、相互探讨、与教师交流以及查找资料等不同的方式完成分解后的实验任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打分,作为期末考核的标准之一,在实验时间充分的情况下,还可以安排部分实验方法和实验效果较好的学生上台演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能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11]。

2.3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象力和创新精神[12]。传统验证性实验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虽然看过实验指导书和教师的演示,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实验问题,当学生举手向实验指导教师询问时,大部分教师采取直接动手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并没有向学生讲解出现问题的原因或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验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教师集中演示和单独指导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两个方面。教师首先应将问题进行分解,然后将分解后的问题不断抛出,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逐一解决问题,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2.4走动式教学

学生受到思维惰性、动手惰性、智能手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布置完实验任务之后,一部分学生则躲着玩手机、游戏,直接放弃实验任务;一部分学生虽然投入到实验当中,但是一旦遇到问题,既不举手向指导教师询问,也不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以致实验停滞。只有小部分的学生在认真实验,并最终完成实验任务。为了更好的实施验证性实验,教师在布置完实验任务之后,应频繁在实验室中走动,来回观察学生的实验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同时,在观察的过程中,若发现学生实验中存在问题,主动与学生进行探讨,引导学生走出实验误区,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证验证性实验的教学质量。

2.5实验报告形式多样化

实验报告能够反映学生在实验中采取的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和对实验的全面总结。学生的实验报告采用统一的格式,其中包含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环境、实验步骤、结果分析和实验总结等内容。由于受到传统验证性实验指导书、教师的演示和学生惰性的影响,实验报告并没有反映出学生实验过程的真实情况。简化实验指导书,利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启发式教学和走动式教学,让学生以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方式完成实验任务,并要求学生将整个实验过程撰写为实验报告,不仅要撰写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要撰写解决问题的步骤,然后将错误实验结果和正确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最后,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总结,这样撰写出的实验报告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实验情况,同时实验报告的形式会呈现多样化。

三、教学案例及效果分析

以大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Linux基础与应用》课程中DHCP服务器的配置实验教学为例:

3.1教学案例

DHCP服务器配置的实验教学设计过程如下:步骤1:简单回顾DHCP服务器的工作原理及相关参数;步骤2:抛出实际问题(例如:学校有80台计算机,使用IP地址段:192.168.1.1至192.168.1.254,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网关为:192.168.1.1,其中192.168.1.2至192.168.1.30分配给学校各服务器使用,而客户端仅使用192.168.1.100至192.168.1.200的IP地址,剩余IP地址保留。);步骤3:针对实际问题,简单阐述网络端口的参数设置、DHCP主配置文件和网络端口选择的设置等内容;步骤4:将有操作流程,但无具体参数设置的实验报告传输给学生;步骤6:学生独立实验,教师开始走动,来回查看学生的实验进度,并主动与学生交流指导。针对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让学生带着实际项目和存在的问题,独立完成DHCP服务器的配置项目;步骤7:学生记录服务器配置项目的相关参数和过程,根据参数及实验过程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并分析错误原因和实验结果。教师统计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并有针对突出问题进行讲解,辅导学生完成配置项目。

3.2教学效果分析

按照以上步骤进行验证性实验教学,首先学生可以对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回顾,其次让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项目进行实验,利用项目驱动和学生的探索欲望,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教师的走动查看和主动交流,不仅能够掌握课堂的真实情况,而且帮助学生解决了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课后,学生根据记录的错误信息、参数和实验结果,独立撰写实验报告,杜绝实验报告的抄袭,实验报告形式呈现多样化。在验证性实验教学当中真正实现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式学习过程。

四、总结

验证性实验对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和后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传统验证性实验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弊端。打破传统验证性实验教学的模式,采用简化实验指导书、任务驱动法教学、启发式教学、走动式教学以及实验报告形式多样化等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升验证性实验教学的实验效果,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作者:曾新 何瓦特 单位:1.大理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2.云南大学社会科学处

参考文献

[1]王树茂.科学实验[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09-109.

[2]皮建辉,向孙军等.创新实验教学途径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5(2):63-65.

[3]王建君,李晓峰.验证性实验教学改革之我见.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7):59.

[4]李淑飞,胡选子等.高职院校计算机类实践课教学改革与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10,15:166-167.

[5]杨宁飞,邵晓蓉.工科验证性试验教学方法的探讨—以土木工程材料试验为例.高教论坛,2011.2(2):72-74.

[6]袁霞.验证性实验教学改革探讨.大学物理实验,2012.4,2(25):95.

[7]张志洁,王风彬等.验证性试验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培养.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12(24):9-10.

[8]丁美荣.变验证性实验为研究性试验的教学实践.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5(15):110-111.

[9]张雪松,张振琳.“以学生为中心”的软件工程实践课教学模式探讨.中国电力教育实验实训,2011(30):161-162.

[10]高翔.任务驱动法在“Access数据库技术”教学中的实践.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2009,23:139-141.

第4篇:启发式教学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改革

一、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现状

当下成立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数都起身于中等职业学校,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还没有完全摆脱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尤其体现在高等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方法依旧主要是讲解法,教师依然对高等数学教材中重点难点进行系统的阐述分析,学生集中听课,课后练习写作业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传统方法节省时间和空间、便于教师控制、有利于学习的连贯性而被重点采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和引导的成分逐渐被忽略,容易成注入式教学,造成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另一方面考上高职高专的学生本身就有自暴自弃的心理,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不是很高,基础比较薄弱,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导致高等数学的发展一直不是很理想.;作为所有学科的公共基础课程和学习工具,高等数学更会影响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因此当前为顺应社会经济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要求,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形成新的教学思想原则,同时考虑学生的思想因素,加强改革成效的科学评价。广大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师必须通过自身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树立新的学生观,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性的教育思想,寻求适当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从而达到不断提高高职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因素,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形成必然趋势。因此,要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去促使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形成,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有力条件。

首先,逐步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由于数学知识严谨的逻辑体系,合理的启发式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带着具有启发式的问题走进课堂,调动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模式,让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允许学生分层次多方面去思考,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针对有些问题,教师可以当堂给出提示和分析解答,有些问题则留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指导学生去钻研、总结归纳。在“摸爬滚打式”探索中培养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又由于数学知识的系统逻辑性较强,前后知识之间衔接较强,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导入新课题和新知识,结合已经学过的有关概念引出新概念,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关关系,分析出概念之间本质的特点,发现它们之间的异曲同工之处。围绕着相关内容进行启发诱导,也可以联系生活常识和数学知识的关联之处,比如高等数学中讲到函数的单调性,教师完全可以结合中国GDP结果来讲课,又如讲到高等数学中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最喜欢的手机游戏场景,让学生更能理解三维空间的形成等,引用学生息息相关和最为关注的实物,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使学生接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树立学习信心。做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并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现状,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利用现在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从而激发求知欲望,使学生能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最基本的思维模式,为他们能力的培养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其次 由教师课堂讲述为主过渡到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该课程教学方法应逐步由教师课堂讲述为主过渡到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模式,定义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空间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择感兴趣的专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并能主动地应用所学知识,并获取新知识,达到教学并行、学以致用的目的。这种模式是从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重视从理论联系实际中寻找学习课题,强调学生通过主动性活动获得体验,注重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合作,提出了以“探究合作”为导向的学习形式。它采取开放式教学,主要由单个学生或多个学生结成团队自主设计、分工合作完成任务,时间和空间安排上使学生更自由。针对同一个课题,不同的观点融合到一起,变数学问题为有趣的话题,大家之间的学习交流会更顺畅,教师在真个过程中起组织引导作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与由教师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截然不同,更符合高职高专培养实用性人才的目标,更有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般可将这种探究性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过程划分为四步:问题、确立项目、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每一步骤都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共同完成,都要产生形成性评价信息;完成每一个步骤的时间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在讨论分析中,可能还会发现新问题或者新理论,或需要更充分的条件和理论支持,因此学习过程中就会有创新的思维和结论。

再次 合理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更新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高等数学教学课件的制作或选择相应的高等数学教学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使用相应的软件如微课等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高等数学街堂的魅力,实现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创新教育。

虽然将现代教学媒体工具引入数学教育是教学手段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信息化必然要求,但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只是其中一种辅手段,不能完全“湮没”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显现的人格魅力和情感感染力不是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所能替换的。教师采用黑板加粉笔等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准确的手势、丰富的表情和抑扬顿挫的声音感染和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性互动,促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其次,由于数学自身逻辑性和严谨性的特点,决定了在数学教学的许多环节使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并不好。很多数学概念等理论性较强问题的引入,数学的思维方法与技巧的灵活运用,教师亲自演示,用粉笔和黑板解释会更清楚简洁,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如果数学教师纯粹依赖PPT,按事先自己设计好的格式来讲解,就会忽略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无法准确了解学生的思路,不能与学生进行融洽沟通,从而使学生形成依赖,甚至反感,降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再次,在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工具会使一部分学生感觉无人关心,不适应等心理状况,一方面高职学生数学状况不是很好,针对一个问题,需要汲取很多“知识点能量”,往往还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耐心细致地、反复地引导。如果教师一股脑操作电脑全身心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会减少对学生的关注,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状态学生的问题会越积越多。挫伤学生的信心;另一方面,由于使用课件节省了时间和空间,学生跟不上也不易记笔记,会导致教学效果的失败,因此,为符合现代教育的特点,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师需要合理采取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逐步更新教学手段,可以选用某些章节使用多媒体,某些章节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好是传统和现代化手段有力结合,促使教学效果达到更好,更有利于高等数学的改革与发展。

最后 因材施教,分层分班教学

在高职高专扩招的“大气候”之下,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数学水平无法对比的状况下,不同程度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和要求,选择不同深度的教学内容,采用分层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保证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上,为学习专业知识准备好必要的数学基础。首先同一专业的学生分出快慢班进行授课,程度好的快班可以进行基础和提高板块的学习,基础不是很好的慢班可以进行基础性教学;其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专业对高等数学的需求,选用不同的教材,比如财经的学生,可以学习更多的关于财经方面的数学,而数控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对数学的要求较高,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讲述更多的数学相关知识,以便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比如三角函数和傅里叶计数可以多在机电专业的数学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解。

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是立足于学生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求,更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公共基础学科的改革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新的形势下共同努力,为了更好的打好专业课基础,更需要在基础学科尤其是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下功夫。

作者简介:

陈华(1984-),女,河南南阳人,助教,主要从事高等数学教学研究。

柯志敏(1994-),河南驻马店人,从事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荷)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陈昌平、唐瑞芬编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蒋志强.建立高职数学教学新理念.C械职业教育.2004年第10期

[3]梁远胜.高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改革探讨.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

[4]陈国干.初探高等数学的创新教育.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报.2005年第5期

第5篇:启发式教学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审计学 多元化 教学方法

为会计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审计学》,是培养会计学本科人才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必修课程,开设此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审计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内容丰富、与其他相关课程联系紧密等特点,因此,要想将该课程给学生们“讲明白”、“讲懂”,不仅讲得逻辑上清晰、内容上丰富,且能够与先前所学的相关课程紧密联系融会贯通,进而帮助学生第一在知识逻辑方面添加关乎审计的内容,第二在实践能力方面打下一个操作与运用的坚实基础,要想达到上述目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本文旨在总结与探讨多元化的讲授方法在会计学本科专业《审计学》课程中的应用。

一、《审计学》课程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审计学》课程在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中通常是设置为理论必修课程,而且是核心课程。它将财务会计、税法、经济法、高等数学、统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以及审计专业技术与方法等知识融合起来综合体现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以及实践运用当中。因此,该课程对于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的会计学本科毕业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审计学》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专业领域的知识,还能促使学生综合运用上述多门课程的知识,从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会计学本科专业《审计学》课程的特点

《审计学》课程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第一,从内容的深度看来,该课程理论性很强,因此学生学习时往往不容易理解;第二,从内容的广度方面,该课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因而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先前课程的学习基础;第三,上述两点决定了该课程的课时量一般较大,往往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来教授该门课程,整个教学过程容易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三、多元化教学方法在会计学专业《审计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如上所述,《审计学》课程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该课程本身又具有理论性强、内容繁多、与诸多课程联系紧密等特点,故而,该课程的讲授方法则愈加显得重要。本文重点介绍《审计学》课程教学“八法”,即多元教学法在《审计学》课程中的运用。

(一)讲授法――我讲你听

讲授法是《审计学》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法,也是古今中外但凡为人师者所普遍采用的方法。唐代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即传授、教育道德观念;“授业”则可理解为传授以学业、技能;“解惑”可解释为教师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为学生解开困顿、迷惑。古人借以释义“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这三个方面均离不开我们通常所提到的讲授法。此法系教师运用讲授的方法为学生打开某个专业领域的一扇门,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跟随并最终主动进入相应领域探寻知识宝藏。在《审计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将审计的基本理论通过概念阐释、逻辑梳理与理论搭建的方式逐渐“引水入渠”,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审计理论系统,然后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引入实践案例,使学生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二者逐渐结合紧密,进而在掌握审计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审计实务案例、仿真操作实验将所学的理论进行运用,最终架构起审计知识与能力相互融合的大厦。

(二)启发式问答――我问你答

启发式问答教学方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一种。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根据教学的任务和学生学习知识的客观规律,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而启发式问答教学方法则是根据不同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开展创造性、趣味性、延展性的启发式提问,从而尽可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采用启发式问答的教学方法需要就《审计学》教学的主要环节作精心设计,强调通过开放性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思考,不只是引导学生思考预设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通过思维火花的碰撞,寻找开发更有趣、更有意义的问题,鼓励、支持学生在思维运动的锻炼过程中养成探索、发现新领域、新知识和新方法的思维习惯。如此,不仅可引发学生在审计相关领域的浓厚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案例教学法――从案例到理论

案例教学方法也是《审计学》课程讲授过程中常常采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一定审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深入分析案例,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审计理论知识应用于案例情景描述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引入生动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由浅入深地理解学习审计学理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案例如果设计得巧妙,能够很好激发学生学习审计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学生案例讨论与教师点评相结合,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实践,有条件的话主动参与对典型案例的开发,不断提高实施案例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四)随堂练习法――课堂练习与纠错

在《审计学》课堂上采用课堂练习的方法不仅常受到学生们的热切欢迎,而且对于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一部分新的知识来说很有效果。因为通过让个别学生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演练习题,写出过程计算出结果,接着进行当堂纠错、讲评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调节课堂气氛,与学生进行直接互动,学生在积极动脑的同时还能做到“手脑并用”,这样就使学生在完成课堂习题任务的同时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加深了记忆的程度,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五)模拟实践操作――仿真操作

模拟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是《审计学》课程教学的一门“利器”,它可以帮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综合提升。例如,在讲授审计工作底稿的有关内容时,可组织学生使用一份实际工作中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仿真操作”,即由学生采取模拟实践的方式亲自进行填写,以引起学生对审计工作底稿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阅读和学习实际工作中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的过程中, 加深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要素、编制要求、复核点等内容的认识和理解。采用模拟实践操作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可以更形象深入地领会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动手操作、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研讨式教学――教研相长

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在适当情况下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提升对审计理论的认识,比较适合于研究性的学习。具体说来,就是可以在《审计学》课程的讲授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该门课程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在课余查阅相应资料做专题性质的汇报,通过同学间交流、教师点评的方式做到以学促教,教研相长。学生一开始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时往往显得不知所措,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获取相关文献资料的来源、渠道等相关方面给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专业文献,吸收知识,最终在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常常会令学生耳目一新,感到一种自身对知识的“主宰感”,从而兴致勃勃,收效往往不错。

(七)课堂测验――定期检测

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可采用定期课堂测验的方法来巩固教学成果。此种方法能够通过测试结果及时掌握学生是否理解消化了所学的内容,还能通过测试增强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动力。教师需要仔细考虑测试的频率,精心安排测试的内容,在测试内容的比例方面可将方法性、逻辑性的内容比例适当安排得高一些,将知识性的内容比例安排得低一些,促使学生多开动脑筋,增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课堂测验的方法时可以根据需要给学生在课下留出一定的复习准备时间,或者采取突袭考核的方式进行,当然这种灵活性是需要在《审计学》课程开篇讲授前就需要交代清楚的。此外,运用这种方法的频率不宜过高,整门课程一学期讲授下来,测试2-3回即可,以免频率过高令学生反感,反而收效不佳。测试的结果需要进行记录,依情况可作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通过测试发现学生存在薄弱的环节或没有搞懂的部分必须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八)阶段性归纳总结――梳理加固

《审计学》课程教学有必要采取阶段性归纳与总结的方法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以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记忆。在此种方法下,教师对教学知识点通过在逻辑上进行梳理、在内容上给予整合与归纳的方式,帮助学生厘清各个章节的学习重点,剖析遇到的难点,学会如何将前后章节之间做到融会贯通,使所学知识脉络清晰而又“血肉丰满”地得到强化记忆。

四、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讲授《审计学》课程注意的两个方面

第一,采用多媒体讲授依然需要结合“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方法讲授《审计学》的同时最好能结合多媒体,这样可以在教师释放诸多教学信息时提升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技术手段,也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组织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和学习的各个方面,更不用说教师的教学和学生们的自主获取信息方面。近年来由于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越发显得不可或缺。当然,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工具,也不是完美的,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同时依然有必要使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

第二,不同教学方法的使用要根据需要“酌情使用”。上文重点讲授了八种《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是我们教授审计课程的教师常常用到的,但又不是刻板的“每招必用”,用多用少可以根据授课对象、授课内容的深浅、授课进度等方面的需要在“讲授法”的基础上酌情使用。使用不同种教学方法的目的最终当然是围绕两条:一是提升教学效率;二是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随着教学环境的日益变化,教师有必要不断总结甚至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引发学生对《审计学》课程的学习兴趣,继而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不断研磨自身的授课艺术,继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授课水平,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孔凡玲.完善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10,(6).

2.颉茂华,刘冬梅.审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基于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三维调查问卷分析[J].财会通讯,2013,(1).

3.徐向真,陈振凤,吴兰飞.我国大学审计学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改革措施[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

4.郑丙金,郑韵楚.对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2,(6).

作者简介:

吕,女,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财会系讲师;研究方向:审计、内部控制。

第6篇:启发式教学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科教融合;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3-0084-06

一、引言

新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与社会价值形态重构正在沿着螺旋式的历史发展轨迹不断上升,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等学校在育人理念的演变、教学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手段的创新等方面的历史路径。在共同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已经逐渐回归到了对“人”的本质认识,集中到如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独立思维能力的高水平人才的问题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高等教育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等,希望通过高校教学改革理念与模式的转变,创新改革路径,融合高校科研事业发展及相关政策与机制保障,解决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不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需要等现实问题。同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 “2011计划”更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才、学科和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增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确立高校创新能力发展为导向的高校综合改革模式。其中,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可见,当前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已经为高校未来的育人模式提供了可选项。

然而,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高校教学改革理念与方式应如何转变;如何在教学改革中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精神、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如何树立大学生学以致用,贡献社会的立志心态;怎样的实践模式才能实现高校教学改革与科研事业的有机融合等,必须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将国家相关政策落实到位,才能为新时期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做出必要的贡献。

二、高校教学改革与科研发展的内在关联

为了不断提升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矫正以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种种理念偏颇与目标的背离,深入思考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突破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宏观决策层面,其中,对高校教学改革与科研事业发展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两者相互融合渠道的创新与规范,及对人才培养推动作用的考察,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探索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尝试。

1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理念的重新定位

新时期的时间跨度可以定义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后至今这段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科学理念的逐步形成是在经历了以往教育市场化改革、高校管理体制转变、教学模式探索、科研事业保障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理念思变的基础上得来的,针对以往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对核心理念认识不清,改革路径的选择缺乏理论依据,试错成本及代价过高的现象,新时期急需对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理念进行全方位的重新定位和认识。

本文认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应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为核心目标,即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方法和渠道的选择,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对理论知识和现实问题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形成自己的思想,将每个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思想者。Einstein[1]晚年在其《论教育》一文中谈到对教育的认识时指出:“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进步和变化。”而为了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对客观事物本质问题的习惯。由于创新思维始终是生长在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脑中,所以,只有在以上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学生的某种创新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中,应更多地运用如启发式案例教学的方法,一方面,这种方法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渴求知识的特点,即必须有充分的可说明问题的范例,才能使其认可知识的真实性,进而深入思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深刻理解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又要注重平时的积累,不断为学生提供能够反映时代要求的核心内容,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紧密连接,与时俱进,进而不断重新审视理论知识的适用性和改进空间。

以上对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学改革核心理念的阐述,不仅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更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国家繁荣强大的基石,没有主见,只知一味随声附和的青年是没有前途的。树立大学生的远大理想和人生追求不能仅停留在口号和宣传上,更应该落实到高校日常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中,通过科教融合等具体手段,培养青年人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思考人生、规划人生,确立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著名教育家[2]先生在其《教育独立议》一文中明确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总理近些年在面向青年学子的讲话中,也多次提到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善于独立思考,探索真知”。

2科教融合的特殊路径作用

为了推动以培养独立思维能力人才为核心理念的高校教学改革,打破以往就教学论教学的教学改革模式,引入教学以外的要素,开创新的高校教学改革路径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当务之急,而科教融合为此提供了可行的改革路径。这种路径选择打破了以往高校教学实践与科研事业发展之间缺乏制度化的沟通渠道,甚至彼此割裂、封闭的状况,有助于两部分资源的有效整合与相互促进。高校科研工作不同于专职科研院所和企业,其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从人的角度来看,高校从事科研工作的主力军除了专职科研人员外仍是以一线教师为主,一线教师普遍身兼教学和科研两种职务,因此,学生在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同时,会或多或少地接触到教师科研工作的领域和内容,这种工作模式实际上为科教融合提供了现实的制度基础。一方面,教师通过积极认真的教学准备,在收集大量的教学资料,思考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很可能引发教师对所从事科研项目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再思考,补充其在理论知识、文献观点、现状分析和研究方法中的某些不足,并可能引发教师对某些老问题的新看法或对新问题的独特兴趣,如果再能辅之以有助于达到这种效果的教学模式,如争鸣式的探讨、辨证式的分析和启发式的案例等,科教融合的效果将显现得更为明显。同时,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火花也可能激发教师对科研问题的重新认识,更能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另一方面,科研工作中所产生的问题与疑惑、成果与结论可以不断佐证教学过程所涉猎的知识,有利于增强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可理解性,而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的方法与心得也可以通过教学传递给学生,诱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其次,从物质角度来看,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实验室、图书资料、网络信息和软件程序等原则上都可以与学生共享。在教学时,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工具进行更好的学习,还可以将从事科研工作时如何运用这些工具的有效方法教授给学生,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基础工作的能力。而在教师进行科研工作时,也同时积累了教学资料,丰富了教学手段[3]。

最后,从制度角度来看,对高校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也可以同科研工作结合起来。在教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研究中,可以适当吸引一些有兴趣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参与其中,在教学过程中组建专题性质的学生科研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科研任务,这种模式的目的不是追求科研成果,而是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将学术精神、科研方法在学生中进行教育式的普及,促进学生有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其开放、积极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协作能力。

总之,以上这些特点说明了高校科研工作具备为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创新路径的条件,科教融合可以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条突破路径,其相互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开发。当然,科教融合只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一种途径,它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毕竟其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思路。

3寓教于研与高校教学改革的交错

科教融合式的高校教学改革需要澄清一个关键问题,即并不是将教学融入科研,而是将科研融入教学,科教融合应以教学为主,以科研为辅。这是在充分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是站在以学生为本的角度看待这一改革。换句话说,寓教于研与科教融合体现了问题了两个方面,而在具体的改革中应对两者的交集与差异保持清醒的认识。

首先,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以研促教是科研融合式教学改革的主要方面。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引入科研因素,开拓教学改革思路,为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新路径,使学生可以在对科研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中深入体会理论知识,并对培养其独立思维能力意义重大。当然,科研工作也可以从科教融合中受益,开放式、探讨式的教学方法的采用和对具体案例的教学分析,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同时,也有利于激活教师的科研灵感。

其次,高校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各有其自身规律,工作目标、方式和途径各有不同,科教融合式的高校教学改革应充分认识到其中的差异,才能在培养人才方面,在尊重教学与科研两者能力边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融合优势。学术育人自然有其可取之处和必要性,但在科教融合的教学改革中应充分尊重人的差异性。科教融合的目的是为了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引入科研要素,将学术精神和科研意识普及到学生中去,而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科研工作者,其最终目的还是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这是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应极力避免强制性的科研考核指标的引入和僵化模式的推行,这既违反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自身规律,更可能导致弄虚作假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甚至引起教师和学生对改革的厌倦和反感情绪。

三、科教融合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实践模式

科教融合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使其真正发挥培养具有独立思维能力人才的作用,还需从多个方面为其创造条件,深入思考其实践模式。

1构建启发式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方法与模式上不断追求创新,是高校教学改革引入科研要素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培养具有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核心平台。本文认为,构建一套以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授课和辩证思维培养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框架,可以作为科教融合式教学改革的核心模式。这一模式特别强调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规范的理解案例和相关理论知识,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案例相结合,再通过生动、具体和时效性强的案例反观理论知识的贡献和不足,从而完成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逻辑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在面对经济社会中呈现出的种种现象、矛盾和变化时,能够以科学的方法论、独立的思维予以分析判断,从而得出客观理性的结论。三位一体的高校教学改革框架,如图1所示。

首先,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教学理念,不同时期都会赋予其新的内涵。在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中,启发式教学是吸纳科研问题、引发学术思考和开启学生求知心智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在研或仍没有定论的科研题目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讨论,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师已传授的知识进行批判性再思考,培养学生勇于发问,敢于挑战的学术精神,提供独立思考的条件和空间,又可以为教师新知识的传授进行铺垫、引导,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从教学理论上看,将科研要素引入启发式教学体现了认知教学理论与情感教学理论的扬弃与交融。认知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Bruner[4]认为,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其倡导发现式教学。情感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Rogers[5]认为,教学的本质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其倡导非指导性教学。虽然两种教学理论存在着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不同看法,但都强调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培养,教学式的科研问题探讨也必将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起到融合推动作用。

其次,案例授课是融入科研要素后启发式教学较适宜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中应注重教学与科研的双重意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针对授课内容经常列举一些时代性较强的实例,并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既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运用知识主动思考现实问题,又可以从中探寻到理论知识体系的局限性和尚且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进而对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产生兴趣。当然,在案例授课与分析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探索精神,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对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在案例授课方面,哈佛大学的教学特点可谓世界闻名。哈佛商学院院长Donham[6]推动案例教学成为20世纪30年代以后该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哈佛大学的戴维·加文教授提出了创造案例教学法,为进一步启发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理解客观世界提供了理论支持。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案例教学也已成为高校普遍接受的教学模式。夏正江[7]分析了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之间的关联,提出在案例教学中通过细致入微的案例研究可以使师生进一步发现案例背后所隐含的客观规律。韩利红等[8]总结了基于自主开发的案例教学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李兴旺[9]在案例授课模式的探索中,强调教师对本土化案例的挖掘和思考,认为本土化案例的开发及教学措施是成功进行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关键。

最后,辩证思维培养既是科教融合式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也是启发式案例授课模式的方法论。在哲学和心理学层面上,其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受到普遍认可。当代西方道德哲学,如英国牛津大学黑尔的规约主义,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的皮德思的程序主义,都强调学生理性主体在教学中的作用。Freire[10]建立在辩证法思想和认识论基础之上的哲学观认为,人的本体和历史使命是实现人性化或成为更加完美的人,进一步强调辩证思维就是要找出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矛盾,这意味着透过表面现象能看得更远。奈吉尔·塔布斯在《教师哲学》中以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和主奴关系辩证法为理论基础架构教师意识发展史,认为兼具主人和仆人意识的“精神性”教师是教师意识发展的最高境界[11]。这些哲学思想推动了教学实践不断向学生自我发现,构造独立完整个体的方向改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为西方国家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一是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地学习和工作。二是认知理论中加涅的信息加工认知学习论、布鲁姆的掌握教学理论和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论都认为启发式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会辩证思维的乐趣,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和自信心,最终引导学生实现爱学、会学的目的。可见,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启发式案例授课模式的成功实践,甚至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将起到基础性作用。

2营造主动活跃的学术育人环境

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除了以教学改革为主阵地外,在高校中还应营造出吸引学生主动思考学术问题,随时接受学术熏陶的育人环境,使学生能够时刻生活在学术思辨的氛围中。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学术活动的组织,向学生充分展示当前前沿学术问题,分享名师、大家的智慧人生,体会学术研究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以此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独立思辨的性情,树立有意义的人生志向。我国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在其《大学一解》中谈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格可以分为‘知、情、志’三个方面,但如今的教育却只是注重‘知’的灌输,不重视‘情’与‘志’的培养,这就导致‘习艺愈勤去修养愈远’的状况,造成只知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不敢力排众议、自作主张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里‘每多随波逐浪(时人美其名曰适应潮流)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辈’,也就在所难免了。”[12]因此,高校营造主动活跃的学术育人环境不仅是对科教融合式教学改革的推进,更是对具有独立人格人才培养目标的推进,同时,有助于及时矫正部分大学生偏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充填其理想空间,解决其追求缺失的问题。

从具体措施上看,一方面,应坚持师生交流活动和学术论坛的常态化,让学生除了在教学过程对科研工作有所体会外,还能在专题性质的学术思想交流中走进教师的科研世界,从而使一大批学生借此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选定学术导师,提前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另一方面,在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时,还应注重定期聘请一些工作在科研一线,特别是实践部门(如企业)的学术专家到校开展讲座,并建立稳定的合作模式,使学生在校就能真实地感受到学术科研对现实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思考通过自己所学、所研,未来能够为社会、国家做出什么贡献。

3培养多层次学术团队

科教融合式教学改革虽然是以培养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目标,但并不排斥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这是因为独立思想的形成不是仅靠个人努力得来的,它也需要在自由、充分和多元的思想交流中得以确立。因此,学术团队的培养和发展为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客观载体,进而为成熟的、高水平的学术平台的搭建储备力量。

本文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学术团队的建设应坚持科教融合的理念,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志向构建不同层次的学术团队。高校学术团队的建设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以学生为主的互助型科研团队,这一层次的科研团队重在普及科研精神和科研意识,建设目标是尽可能将大多数学生吸收到不同的科研团队中,使每个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都能参与一到两项这一层次的科学研究,并以团队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探讨交流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当然,这一层次的科研题目和任务的选择可以由团队自行决定,也可以由教师指导完成,其科研成果主要以理论知识的验证、科学现象的调查研究、已有解决方案的改进设计等为主。另一个层次的学术团队包括两种,一种是以教师或导师为核心的专题型科研团队,这种科研团队通常以教师或导师的科研方向或兴趣为导向,以教师申请的某一专题科研项目为中心,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科研兴趣的观察,主动吸收部分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在教师的带领下从事科学研究。另一种是以专职科研机构为依托的吸纳型科研团队,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内部都设有一些专职的科研机构,虽然这些专职科研机构不从事教学工作,但其科研工作具有吸纳部分科研意识较强,适宜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参与到某些科研项目的作用,高校应积极建立这些专职科研机构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使部分具有科研培养潜力的学生能够较早地被挖掘出来,进而为今后的人才培养储备力量。

4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在科研融合式的教学改革中虽强调了科研精神和科研意识的普及,但学生要想真正从事一些带有科研性质的学术研究工作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求适当调整现行的课程设置。本文认为,课程设置的调整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调整基础理论课程,高校应针对不同专业在现有基础理论课程的框架下,新开设一些前沿性的、比较性的基础理论课程,以此开拓学生的理论视野。另一方面,强调方法论基础课程的开设,并且这一类课程开设的时间可以适当提前,以便学生可以较早地掌握一些科研工具,为日后尝试学术研究打下必要基础。

5制定各项政策与保障机制

科教融合式的高校教学改革能否顺利开展还要看是否能制定出一套为其保驾护航的政策与机制。其中主要包括师生的考核制度、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遴选制度、科教融合改革的激励机制等三个方面。

首先,为适应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高校师生的考核制度均应做出适当调整。在教师的考核方面,对于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参与跨学科教学和指导学生科研的教师,应在教师晋升和续聘政策中予以肯定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学生的考核方面,对于积极参与科研探讨、学术实践的学生,应在评优、推荐深造和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其次,应建立自愿基础上的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遴选制度。由于学术研究的特性,现实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愿意或适合从事科学研究,这就需要建立一种不同学生进入不同层次科研团队、从事不同科研工作的遴选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也在无形中构建起了一种竞争机制。此外,还需强调的是,科教融合式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以独立思维、辩证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是改革的普世价值,而对科研人才的遴选只是这一过程的一个自然结果,当然,这一结果应该是良性的、积极的。

最后,高校应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以推动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这其中包括从学校科研经费中拿出部分资金建立科教融合教改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和奖励不同层次的科研团队(包括学生互助型的科研团队),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接触学术研究。

四、结语

科教融合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一条新的实践路径,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与科研模式转变在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中寻找到了相互的契合点,在认清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关系的同时,改革者更应清醒地看到两者之间的作用边界,不能任意夸大两者中任何一方面的作用。同时,相关政策的制定也应坚持以教学为主,科研推动的原则,特别是在涉及科研要素的利用上,避免出台过激的硬性制度,因为科研本身就是一种参与人出于兴趣的主动行为,没有区分的被动意识下的科研行为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Einstein,A爱因斯坦晚年文集[M]方在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选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3]李忠云科教融合学术育人[J]中国高校科技,2012,(1-2):12-13

[4]Bruner,JSelf-Making and World-Making[J]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1991,25(1):67-78

[5]Rogers ,CR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Questions I Would Ask Myself if I Were a Teacher[J]The Educational Forum ,1987, 51 (2):115-122

[6]Donham,WBBusiness Teaching by the Case System[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22, 12(1):53-65

[7]夏正江从“案例教学”到“案例研究”:转换机制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5,(2):41-45

[8]韩利红,陈爱祖,齐会宁基于自主开发的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49-51

[9]李兴旺“本地化”案例教学的探索:实践与认识——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地化”案例教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1,(5):59-61

[10]Freire, PCultural Action and Conscientization[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70,40(3):452-477

第7篇:启发式教学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学科交叉;教育心理学

大学物理是所有非物理专业理工科学生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也是理工科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最先接触到的基础性课程之一。其目标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认识自然界物质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培养出基本的理学素养,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物理基础。大学物理课程内涵丰富,其所覆盖的知识面和信息量以及理学素养的建立是其它任何一门课程都难以比拟的。可以说,大学物理课程对于理工科学生科学素养和学习研究能力的建立起着奠基性的作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国内高校的理工科院系普遍存在着只重视专业核心课,而轻视公共基础课程的现象。这一思潮自然也影响到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同学们,抱有唯成绩论的思想,即仅仅为了期末成绩优秀甚至只是通过考试而学习的学生不在少数。这无疑为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达到最优教学效果设置了很大的障碍。我国的高等教育背负着为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的教学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建设者素养的高低。如何对大学物理课程进行内容乃至结构上的改革,以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热情,达成该学科的最佳教学效果,无疑是一个令人重视的问题。

一、大学物理教学中出现问题的根源

我们认为,当前国内高校中,大学物理的教学出现问题的根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所学知识与学科内容相差较大

虽然学科间的交叉与整合一直是现代科学发展最主要的方向之一,但是在高校中,由于过分强调课程层次的“分离”和各门课程的“独立”,大学物理课程与后续与之联系的专业性课程在时间、形式和方法上有明显的隔膜和脱节。我们应当意识到,大学物理课程最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于使学生通过方法与思维的训练,熟悉和掌握“观察、归纳、推理与演绎“以及“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完整研究方法。而不应当把大学物理课程看成是刻板的知识点传授。

(二)理论知识的教授过于系统化,缺少灵活的形式

物理学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早已成为一门成熟完善的学科,有着严密的逻辑架构与学科体系。物理定理、理论虽然大多源于实验,但其出现在教科书与文献中的形式,却是高度数学化的,要经过严格的推演。这样相较于很多以实验为理论基础的学科(如生物、化学),大学物理课程的课堂学习可能会显得严谨有余,生动不足。而教师们往往过分强调“逻辑性”,使得大学物理的内容特别是理论部分的内容缺乏开放性和灵活性。

(三)课程内容较为分散,缺少必要的串联

出于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考虑,绝大多数教材都是按照力学(包括机械波等内容)、电学、磁学、光学、热学这样的子学科分类分别介绍相应的内容。而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只是按部就班地讲课,而不能够很好地引导其进行横向的联系及对比,同学们很容易便机械地把其看做是几个分立的体系来学习。不讲求方法与效率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感觉课程内容过杂,任务过重,从而降低学习期望与热情。

二、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方法

鉴于以上情况,很多教育工作者已经在积极探寻着解决的办法。譬如“比起学到了什么,教师应更加注重怎样学习与学习者学习动力的获得”[1]“;应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已成为其他诸多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的基础”[2];“将本学科内易混淆的对称知识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物理概念与本质”[3]“;大学物理的课程目的除了传授知识,还应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更快适应未来工作的要求”[4]等等。然而以上研究和建议大多着眼于大方向上的理论指导,而缺少具体的措施和建议以保障教学效果的达成。从自身教授大学物理课程的实际经验出发,结合平日里对于教学情况的及时调查、评估与反思,我们认为,对大学物理课程的改革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合理地开展学科融合,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学物理课程的热情

首先,我们要使得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与所学专业的紧密联系[5]。优秀的大学生往往有很强的专业意识,我们应当探究如何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到学习物理学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性促进作用。物理偏重科学,专业偏重技术。我们需要让同学们牢固树立“科学为技术服务,技术需要以科学为依托”的思想,并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学习。其次,学科交叉内容的引入,主旨在于激发非物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该部分内容引入的形式必须恰当,而不能影响课程本身的教学。否则反而会给同学们的学习增加负担,影响其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某个专业的大学物理课程前,借阅该专业后续课程的教材,并检索相关文献,了解其发展趋势与学科前沿,以便上课时将不同课程的内容有机地结合。

(二)正确地处理数学与物理,以及理论与实验的关系,以突出大学物理课程的核心内容

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的一个重要区别便是从定性对规律的认识过渡到定量对现象的描述。因此高等数学工具便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必须意识到,数学仅仅是物理学的工具而已,它所描述的物理现象都有其实在的物理内容与物理意义。在引入数学描述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握其背后的物理内涵。在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和多样的同时,帮助学生抓住课程的本质,学透课程内容。除了正确处理数理之间的关系,如何适时地引入课堂上便于开展的实验,以加强对于物理内涵的认识,也是教师要认真考虑与设计的。在大多数国外的原版教材中,每涉及到一个重要定理时,都非常强调“quicklab”的思想,即可以迅速验证的简单实验。我们应当尝试将它应用到大学的课堂当中,并引导学生由实验现象自行总结、归纳定律,以培养其科研精神,训练其科研素养。

(三)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联想、迁移等教育心理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科学的教学方法会给大学物理的教学效果带来很大的提升。如前所述,由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不少学生会感觉负担过大。我们认为,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编码和分类,引导学生在明晰概念、辨清区别的前提下,对存在相似性的内容大胆地运用知识迁移和联想。譬如在教授刚体绕定轴的转动时,我将其与物体的平动进行比较。每介绍一个新的物理内容前,我都会用物体平动的相应概念进行铺垫与类比。同学们很快就建立起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学习起来事半功倍。此外,有些理论体系不仅在实验室中可以得到验证,其原理也经常被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应当抓住这样的机会,在充分的理论铺垫后,设计由浅入深的一系列问题,启发同学们自发寻找问题的答案,以巩固对于物理定律的认知[6]。譬如在教授角动量守恒定理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转动惯量的作用,我特意选取了花滑王子普鲁申科的一小段表演视频,引导同学们找出每组动作对应的转动惯量大小与旋转快慢的关系,从而自行归纳出结论。从同学们的反馈来看,当他们发现可以利用刚刚获取的知识体系,来解决生活或者专业中的实际问题时,其兴奋与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合适的启发式教学对于同学们的学习动机与效率都有很大的提升。

三、讨论与总结

本文中,我们论述了在当前高校中,大学物理课程教学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为了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我们结合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经验,提出了进行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方法。概括来说,即适当地引入学科交叉的内容,建立起物理与相应专业的联系;正确处理数学工具与物理内容,以及理论体系与实验验证的联系;在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利用联想、迁移以及启发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兰香.大学物理主题式教学研究[J].物理通报,2011(6):7-9.

[2]卞宝安.理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0(4):12-14.

[3]王斌.大学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2):94.

[4]杨树荣.研究性教学在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12):86-87.

[5]高.谈谈物理学领域的新兴与交叉学科[J].现代物理知识,2005(4):15-16.

第8篇:启发式教学研究现状范文

为从根本上完成素质教育赋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必须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小学数学的 教学改革引向深入。为此,特提出以下几点想法,与同行进行商榷。

一、从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来看,在全面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任务的基础上,要特别注意激发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到 “我要学”,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数学教学的手段,而且是数学教育的目标。一方面学生要想牢固的掌握数学, 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另一方面,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解释外界 事物,热心于解决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数学问题。

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持久的、自动化的学习行为方式。数学学习习惯主要包括认真听讲的习 惯,勤于思索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自觉检验的习惯等等。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一种良好的习惯都是 学习和训练的结果,在童年期最容易形成,一旦形成,终身受益,具有广泛的迁移价值。

数学思想方法是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所表现出的思想与方法,它反映人类智慧发展中形成的科学的认识论、 方法论方面的基本观点和基本规律,既包括形式逻辑的思想方法,又包括辩证逻辑的思想方法。与小学数学内 容有关的思想方法主要包括集合思想、对应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统计思想和空间观念等。与小学数学 学习有关的思想方法主要有观察与操作、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分类与化归、归纳与类比、联系与转化等 。除此以外,还有具体的解题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与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技能的形成构成了数学能力 ,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目标。

二、从小学数学教育的对象看,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适应进一步学习的需 要,能够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不同特点,找到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 展区”,因材施教,使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高

每个人都具有祈求成功,避免失败的天性。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使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适应进一步学习 的需要,能够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这是小学数学教学十分艰巨的任务。教师要研究每一位后进生的知识 基础及观察、记忆和思维的特点,坚持在全体学生操作、练习时,有针对性的辅导后进生,给他们创造成功的 机会,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得新的成功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要发挥优等生的特长,在全班教学、 小组讨论和个别教学时,鼓励他们在帮助后进生的过程中,得到自我发展,达到“帮学相长”的目的。同时, 课堂教学要低起点、小坡度、快节奏,使后进生能跟上学习的步伐。每一小节、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要及时过 关,及时补救,做到“段段清”。

在练习的设计上,包括新授前的练习,新授中的练习,以及新授后的巩固练习,要形式多样,提高训练的 目的性。一是切实抓好基本练习,帮助全体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二是重视变式练习 ,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三是加强综合练习,使大部分学生能深刻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四是指导用好思考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三、从数学教学的过程看,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就要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变学生 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为主动的获取数学知识;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模式

从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看,我们认为不是教师同学生的矛盾,也不是教与学的矛盾,而是学生同教材 的矛盾。课堂教学是把教材中所体现出的数学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认识结构的过程,数学教师是实现 这种转化的中介环节。教要为学服务,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材结构特征,而且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 身心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一种民主、和谐 、活跃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奋发向上,使学生“乐学”;学生是 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强化主体意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强 化主体意识,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模式。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动脑筋想问题,摸规律,运用启发式在“引”字上狠下功夫。

启发式教学并不是指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指符合儿童认识活动规律性的教学全过程。凡是那种能够 全面调动儿童智力活动积极性的,使他们依靠自己的已知,来主动地探索、扩展新知和解决某种问题的教学过 程都是启发式教学。华中师大的姜乐仁教授认为数学启发式的教学体系,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即,三为主、两 结合、一核心。三为主:一是指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自觉地探究学习;二是要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思维,教给学法,善于引导而不包办代替;三是在教学中 要以教材为教、辅、学的主要依据,充分发挥教材的综合功能。两结合:一是指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二是以课内教学为主与课外学习活动为辅相结合。一核心:是指以启迪思维,培养和发展智能,提高学生素质 为核心。

2.要让学生都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

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我们的教学活动是让少数人参与还是让全体学生参与,是在同一层次上参与 还是在不同层次上参与,是被动参与还是主动参与。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克服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少 数学生学习,多数学生陪坐的倾向,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做到四动四会。即每 一个学生都能动脑、动口、动手、动笔,每一个学生都会听、会想、会说、会做。

应该提出,一节课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不得少于2/3,群体活动(全班操作、小组研讨、笔写作业、阅 读教材等学习活动)的时间不得少于10分。教师要做到:能让学生动口的地方一定让学生去说,能让学生动手 的地方一定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动笔之处一定要安排学生去写,能让学生动脑的地方教师绝不包办代替。

3.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并能比较完整的叙述思考过程。

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述能力,既是人际交往的需要,又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需要。对于学习的迁移有 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多数学生的“说理”能力还是相当弱的,需要我们下大力量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述能力要坚持不懈,一要精心设计,二要反复训练,三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语言要 科学准确,浅显易懂。在信息交往的方式上,提倡多通道的信息交往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都有表答 自己意见的机会。要有指名说,同桌互听互说;也要有小组讨论,自言自语。注意启发表扬,鼓励学生大胆表 述自己的意见。

4.重视过程教学,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为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

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然后应用这些结论去机械的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还是主动的获取数学知识, 创造性的应用这些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数学教学观。

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中,教师要适当控制无关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重复数学家做过的工作,在儿童原有知识 的基础上,为学生主动的形成数学概念、发现数学规律营造必要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

5.深入研究,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程序。

当前,在新授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如北京市崇文区小学数学教研室提出的“激情引趣 、指导探索、尝试讨论、反馈调节、置疑概括、巩固发展”的六环节教学模式在全国已经有一定的影响。但对 占50%以上教学时间的练习课和复习课还研究的很少。因此,在继续进行新授课教学模式研究的情况下,要加强 对练习课和复习课(包括思维训练课)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四、在加强“软件”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地加强“硬件”的建设,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加普及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刚刚结束的全国小学数学评优活动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现代化教学手段进入课堂,除投影幻灯外,计 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学软件的设计,富有儿童情趣,形象直观,增强了教学过程中的动感,大大提 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计算机进入课堂,已不是梦寐以求的幻想。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 这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五、切实抓好数学活动课和数学课外活动

第9篇:启发式教学研究现状范文

(1)“电力电子技术”的主体框架,基本内容、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贯穿全课程的关键线索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从整体上把握“电力电子技术”的首要问题,直接挑战教师对所授内容的理解深度和运用程度。“电力电子技术”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2]电力电子器件;AC/DC、DC/DC、AC/AC、DC/AC四大类基本变流电路以及由它们组合而成的组合变流电路;对各种变流电路都适用的PWM控制技术和软开关技术。其中,各种变流电路及其控制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是本课程的主体。变流电路种类繁多,突出带有共性的分析方法对于理解各种电路的工作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通断型电力电子器件的存在,使得四大类变流电路及其他们的组合变流电路呈现出非线性特性;但当电路中各通断型电力电子器件的通断状态确定后,整个变流电路又可以根据线性电路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相位控制和脉冲宽度调制(PWM)则是分别针对半控型器件和全控型器件组成的电路拓扑的两种控制技术。而所选用的通断型电力电子器件的类型(即不可控型、半控型、全控型)则是将各种变流电路及其控制技术(对不可控型器件构成的电路不存在控制问题)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关键线索。

(2)“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学了这门课程以后,学生能够做到些什么?为了从宏观上控制大学的教学质量,教育部对主要的基础性、专业基础性课程都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般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规定了一门课程必须包含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另一个方面是学生对这些知识和技能应该掌握的程度层次,例如,识记、了解、理解、应用(可进一步细化为简单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通过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学习,学生熟悉并掌握晶闸管、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O)、电力双极型晶体管(BJT)、电力场效应晶体管(PowerMOSFET)和绝缘栅极双极型晶体管(IGBT)等电力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开关特性和电气参数;熟悉并掌握单相、三相整流电路和有源逆变电路的基本原理、波形分析,以及各种性质的负载对电路工作性能的影响;掌握直流斩波电路的工作原理、电路结构、换相方法及参数计算;掌握交流调压电路的电路结构、换相方法、波形分析和参数计算,了解交-交变频电路的基本原理;掌握逆变电路,特别是PWM型逆变电路的工作原理、控制方法、波形分析;了解软开关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

(3)“电力电子技术”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是什么?了解历史,分析现状,是为了更好地预测未来。所谓“了解历史”,首先,要清楚所授课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其次,应知道每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代表性人物和重要结果;最后,对某些重要结果在历史上的获得过程也需有所涉猎,从而有助于利用历史所蕴含的科学精神、研究方法和思想启迪,创造性地挖掘新方法、新技术。[1]而在分析现状时,不但要聚焦本校、兄弟院校、国外高校对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情况,还应关注本课程所属学科的最新科研进展。由于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史是以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史为纲的。使用电子管、水银整流器的时期属于电力电子技术的史前期或黎明期。在这一时期,各种整流电路、逆变电路和周波变流电路的理论已经发展成熟并广为应用。195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制出第一个晶闸管标志着电力电子技术的正式诞生;随着晶闸管及晶闸管变流技术的发展,电力电子技术的概念和基础得以逐渐确立。由于晶闸管是通过对门极的控制能够使其导通而不能使其关断的器件(即半控型器件),因而所采用的控制方式主要是相位控制,其关断通常需要依靠电网电压等外部条件来实现,实际应用时受到很大的局限。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GTO、BJT和PowerMOSFET为代表的全控型器件迅速发展,把电力电子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晶闸管电路的相位控制方式相对应,采用全控型器件电路的主要控制方式为PWM。PWM方式不仅在逆变、斩波、整流、变频及交流电力控制中均可应用,而且使得电路的控制性能大为改善,因而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IGBT为代表的复合型器件异军突起。由于综合了MOSFET驱动功率小、开关速度快和BJT通态压降小、载流能力大的优点,因此,IGBT成为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主导器件。同IGBT相类似的,还有复合了MOSFET和GTO优良性能的MOS控制晶闸管(MCT)和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IGCT)。目前,把驱动、控制、保护电路和功率器件集成在一起,构成功率集成电路(PIC)成为了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4)“电力电子技术”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整个大学四年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具体到某一门课程则只属于它的一个局部,因此,各门课程的教学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必须与其他课程相互配合,特别是要关注前修课和后续课。“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在学习它之前,学生应学过“电路”和“电子技术基础”,并已能熟练使用示波器等电子仪器;而“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则是该课程的后续课之一。

(5)“电力电子技术”的主要内容应通过怎样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设计一个合理的教学步骤或教学过程,并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和鼓励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是整体性备课的最后一个基本问题。一般来讲,教学过程可分为三步走:首先,是把“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目标具体化、明确化,并通过教学内容这一载体反映出来。然后,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和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比如,可以帮助和鼓励学生自己运用Matlab/Simulink搭建简单的变流电路拓扑,[3]验证相位控制方式和PWM方式;帮助和鼓励学生使用Matlab/Simulink中自带的仿真模型,并善于利用Google搜索网络资源;最后,就是要合理评价学生的进步。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教学法、准直观法、边讲边练法、单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程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等,[1]上述方法都有它们各自的优势和不足,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因此,不应盲目肯定或否定一种方法,而应结合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加以综合使用。对于“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程而言,笔者非常信赖案例教学法——通过演示Matlab/Simulink模型搭建与仿真分析来传授学生点石成金的“金手指”。2.6件准备工作有了对上述5个基本问题的认识后,接下来就应该做好以下6件准备工作了:认真研读“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认真选择、研读教材及参考书;认真研读“电力电子技术”的前修课和后续课的教材;自己动手做过教材中的全部练习题及思考题;了解学生;撰写一份“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安排表,并在课前发放给每个学生。其中,最要紧的是研读教材、做好习题和了解学生。所谓“研读”,是指通过仔细的、反复的、研究式的将选定的《电力电子技术》教材读上很多遍,从而把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完全吃透,即要读到不会被人就教材中的内容问倒、读到可以脉络清晰、有理有据地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西安交通大学王兆安教授和黄俊教授主编的《电力电子技术》(第4版),[2]每章均提供有习题及思考题。这些习题及思考题都是精心安排的,与正文相互呼应、相互配合,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然而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又最容易出现问题,也最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教师必须事先亲自动手做一遍,做到对所有习题都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带着问题自学”、“向教师寻求答疑释惑”的过程获得“豁然开朗”的明悟。所谓了解学生,首先,是要了解学生当前的知识基础,因为一切新的知识都是在已有知识平台的基础上增加的。其次,是要了解学生的能力状况、所学专业、就业去向等信息,以便决定“电力电子技术”对本届学生的讲法,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以及如何与学生的专业、就业相结合。只有在弄清楚5个基本问题并做好6件准备工作后,整体性备课才能算大致完成,所获得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写出一份“‘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安排表”;据此,实现每次课的课前备课,即写出一份针对每次课的教案,从而给学生具体上好每一次课。

做好每一次课的课前备课工作

整体性备课是非常重要的,但课还得一次课一次课地讲。事实上,只有每一次课都讲好了,整体性的把握才能落到实处,因此,在每一次讲课之前也要备好课,具体来说:要根据“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安排表明确每次课所讲授内容的大题目,确立教学目的,选择具体内容及讲授重点;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确定教学模式,例如,课堂讲授、实验或讨论等;要把选定的教学内容组织成一次讲授式或议论式或谈话式的文稿,应服从并服务于主题,把各部分内容按起始段、中间段到结尾段的顺序安排组织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写出一份教案来,准备在课堂中使用。其中,教案是做好每次课的课前备课工作的最为核心之处。一般来说,一次“电力电子技术”课的教案由两大部分组成:概述和教学进程。概述主要用于阐释教师对本次课的基本认识和实施教学的指导思想,涉及授课对象及其特点(重点是学生的专业特色、就业去向、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题目或主题、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讲授方法和教学手段等。[4]教学进程则负责具体组织教学步骤,用以落实概述中的基本分析和指导思想,通常按授课时序写明每个教学段落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表达方式和时间分配等细节。

重视第一堂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讲得好不好对整个“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能否顺利进行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对第一堂课的印象好,为以后的讲课就创造了良好条件;相反,如果第一堂课准备不足,给学生的印象不好,以后就要花上好几倍的工夫才能挽回。因此,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第一堂课。那么,第一堂课怎样才算成功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认为,第一堂课应努力使学生产生三个兴趣: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兴趣;让学生对电气工程学科产生兴趣;让学生对学习“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产生兴趣。为此,教师须明确教学目的,并完美演绎“三个介绍”。

1.明确教学目的“电力电子技术”第一堂课通常为绪论课。考虑到大学生都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即表现为对具体问题的理解以及数学演绎能力,但从课程整体内容上把握实质问题的能力还较弱,因此,第一堂课的教学目的旨在把学生的注意力抓过来,免得课程一开头就使学生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盲目陷入到具体问题的思考之中。通过对一些教学内容,如“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及电力电子技术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什么是电力电子技术,它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目前主要应用在哪些领域等具体教学内容的初步说明,使学生对电力电子技术有一个宏观意义上的了解。在进行课堂讲授时,要重点分析“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及电力电子技术的地位与作用;阐述电力电子技术与电子学、电气工程、控制理论三者的关系;并结合授课对象所学专业的特点及需要,介绍电力电子技术目前主要应用的领域。

2.教师的自我介绍对于任何一门新开课,简短的自我介绍是师生间建立起相互了解的第一步。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对本学科知识孜孜以求的精神以及求学、工作、生活中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都会深深地感染学生,使对未来还多少感到迷茫的他们多一份信心,少一些顾虑。因此,教师在进行自我介绍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容应尽量贴近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或“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例如,笔者通过自己本科阶段学习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从事电机与电器专业、博士研究生阶段毕业于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的求学历程介绍,为后续分析“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及电力电子技术的地位与作用埋下伏笔。第二,用语准确、规范、生动,有着自己鲜明或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特点。第三,要把自己的学科造诣、科研成就适度的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敬佩感。

3.电气工程学科的介绍电气工程是研究电磁现象、规律及应用的学科,下设5个二级学科,分别为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作为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核心学科之一,以及当今高新技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学科,电气工程的教育和科研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发达国家的大学中也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电路原理”、“电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基础必修课,认识实习、电子实习、金工实习等基础实践环节,“工程电磁场”、“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电力系统暂态分析”、“发电厂的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装置”、“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等专业必修课,“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控制系统仿真”、“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虚拟仪器”、“电力工程概论”、“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新能源发电技术”、“配电自动化”、“绝缘在线检测技术”、“电力系统过电压”、“电力系统调度运行与控制”、“电力系统市场营销”、“电力系统自动化”等专业选修课,“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高电压与绝缘技术课程设计”、“发电厂的电气部分课程设计”、“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变电站微机监控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实践环节的学习和培训,培养有关电能生产、传输直至使用的全过程中,各种电气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制造、运行、测量和控制等方面的高层次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与管理专门人才和高等学校师资。由于电气工程研究范围广泛,应用前景乐观,加上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了宽口径、复合型,因此,该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呈现出“点多、面宽、适应性强”等特点。一般来说,从电气工程专业顺利毕业后能够在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技术、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担任重要工作,也能到各级发电厂、供电局、电网调度所、各类大中型企业从事电力设计、建设、调试、生产、运行、管理、市场运营、科技开发和技术培训等工作,或从事电气设备的维护、检修、安装和调试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对电气工程学科的介绍,一方面让学生产生能有幸从事电气工程学习的自豪感,并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明确学习目的;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引出“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及电力电子技术的地位与作用的学习内容。

4“.电力电子技术”学习方法的介绍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最关心的是即将要开始学习的这门课程到底要学些什么,学完了以后有什么用,难不难学,该怎样学等,因此,教师在第一堂课上,应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科研体会,向学生介绍“电力电子技术”的学习方法。例如,笔者通过介绍自己如何运用电力电子技术提高电能质量的科研经历,鼓励学生自己运用Matlab/Simulink搭建简单的变流电路拓扑,验证相位控制方式和PWM方式;鼓励学生使用Matlab/Simulink中自带的仿真模型;将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网络资源介绍给他们,以期达到“授之渔”的目的。

掌握并运用好教学基本原则

首先,要建立一个指导思想,就是“教完全是为了学”,即明确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收获才是“电力电子技术”教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应确立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地由教师灌入而来的,而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推理或联想而来的。这种教学方式保证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有利于发挥二者的积极性。那么,每一堂课怎样实施启发式教学呢?是不是在讲述一个问题时,只有向学生不断提问才算是启发式教学呢?其实不然。在讲述一个问题时,只要教师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或通过剖析提炼出某类问题的共性,并深刻地阐明了它,在解决问题的讲述中体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特殊技巧,那么对学生就会有启发作用,因而也就属于启发式教学。[1]例如,在讲授基本斩波电路的相关内容时,笔者以Buck电路为例,对其小信号建模方法进行了介绍。由于电路拓扑简单(开关器件的通断只衍生出两个线性子电路拓扑),涵盖内容却丰富(涉及电路分析、偏微分运算、状态方程求解,传递函数与控制框图表示等),因此,一方面学生能够轻松掌握对于变流电路这类因含有开关器件而呈现出非线性的电路的建模方法,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白了整个大学阶段所学的各门课程其实是相互关联的,共同服务于解决问题的需要。最后,需强调师生互动,发挥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师生之间的互动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显性的,一种是隐形的。前者有明显的身体动作方面的互动;后者则体现为思维上、眼神上的互动,尤其是思维上的互动。要想在课堂上与学生有思维上的互动,教师要努力做到让学生的脑子里始终带有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有成就感,教师再适时地给予肯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起来。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