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方文化与礼仪范文

西方文化与礼仪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西方文化与礼仪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西方文化与礼仪

第1篇:西方文化与礼仪范文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见面的礼仪

西方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西方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例如男女之间,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另外,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西方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

三、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四、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新晨

五、宴会礼仪

(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她不会像中国习惯那样,请你先吃。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

(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

第2篇:西方文化与礼仪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74-01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语言甚至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特点,历史,风俗,习惯等。文化的传播亦靠语言这个重要工具,所以要想学习一个民族的语言,应该先从文化入手。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虽能够对英语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但还不免因为对英美文化了解的不够全面而导致语用错误。当学生对英美文化不了解时,他们就会从自己民族的角度考虑问题,先入为主地用汉语思维和语言习惯去表达英语,导致表达出来的完全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即中国式英语。这种现象给我们以启示: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表达流畅地道,不光要单纯地传授语言点,语法,表达法,还要讲解他们的由来,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和中国文化的差异。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运用英语,才能培养出具有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使其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

一、中西方文化中问候语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的时候通常会问对方“吃了没有”,“干什么去”,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亲切,自然的沟通开始。但在西方这样的问题会使对方感到摸不着头脑,很奇怪你为什么会这样问,使对方产生误解,认为你干涉了他的个人隐私和自由,使对方无法接受。西方人见面的问候语通常会是关于天气或旅游等问题。比如在大学英语口语考试中经常听到外教问学生最喜欢去哪里旅游,喜欢那里的什么等问题。那是因为西方人觉得这个话题比较轻松,随意,但中国人可能认为这个没必要去谈论。

二、中西方文化中称呼语的差异

中国表示称呼的词很多,关系的表达也很复杂。比如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女儿,儿子,姑,姨,舅,大爷,姑父,叔叔,舅妈,大娘等等表示辈分的词,把对方的性别,关系表达的很详细。而英语中通常只用一个词就可以表示多个称呼:例如用grandpa表示爷爷,姥爷;grandma表示奶奶或姥姥;用aunt表示姑,姨,舅妈等;用cousin表示堂兄,堂弟,堂姐,堂妹;用father-in-law表示公公或岳父;用mother-in-law表示婆婆或岳母。在汉语中我们可以在姓氏后面加“老师,经理,主任,校长,院长,工程师”等词作称呼,表明身份。但英语中不可以把这样表示身份,职业的词直接和姓氏连用,你不能说“teacher Wang”,“manager Zhang”等等。

三、中西方文化中话题的差异

中国人喜欢谈论对方的年龄,收入,是否结婚等话题,认为这是关心的一种表现。然而英美国家却不喜欢这样的话题,觉得这是在窥探其个人隐私。所以在英语中对陌生女子的称呼可以用Ms,而不能在不知道对方是否结婚的情况下冒昧的用Miss或Mrs,也不要随便问人的工资是多少。再比如我们中国人在彼此很熟悉的情况下会比较关注对方的胖瘦,认为这样也是一种关心。但英美国家的人对这样的话题会感到你很不礼貌,使其尴尬,无法回答。所以在与外国人交流时,请不要谈论涉及对方年龄,婚姻,工资,信仰等方面的话题,以避免造成误解和尴尬。

四、中西方文化中礼仪的差异

你很少听到在中国的家庭中家人会为表示感谢而对对方说“谢谢”,这样会让人感到关系疏远,不那么习惯自然。而英美人却无论什么场合,人物关系都可以使用“Thank you”,这是被他们所接受的一种礼节。在收到别人送的礼物时,西方人会当面拆开并表示谢意,表达自己很喜欢这个礼物。但中国人会认为当面拆开很不礼貌和难为情。在听到他人对你的赞美之词后,中国人会很谦虚地说“过奖了,哪里哪里”,而西方人却大方地接受并回答“Thank you”。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细微或明显的差异。如果学生对这些文化差异没有一定的了解,必然会犯语用错误,交际起来不那么顺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把中西方文化差异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当中去。

五、在教学中引入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

在原来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词汇,语法和句子的讲解,只讲解它们的自身含义和用法,并没有将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讲出来。这样导致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必然记忆不深,实际应用起来也很困难。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学量的西方文化,把词汇,句子和文化联系起来渗透给学生,还可以适度地增加关于西方文化的话题。比如在课文中遇到西方节日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节日的历史及庆祝方式,把中国的节日和西方的节日进行对比。中国有其特有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西方也有其特有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复活节等。而且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国人也越来越喜欢过一些西方的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树立文化意识,了解西方文化背景。

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听说练习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多,学生练习的内容少,学生由于缺乏练习就容易出现语用错误。若要解决交流的实际问题,教师应该放弃固有的教学模式,多给学生交流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听,说的过程中体会西方国家语言的特色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记忆。同时可以考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电影,幻灯片,图片等使学生能够把教材与英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交际礼仪等知识结合起来。通过观看和对话练习使学生对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有更浓厚的兴趣去了解,自然能够耳濡目染。

总之,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教学的过程更应该是文化了解的过程。只有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注重实际练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交流运用能力,准确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94.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9.

第3篇:西方文化与礼仪范文

关键词:礼仪;差异;影响

中图分类号:K8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191-02

一、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

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人民有着基本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这是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人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2.地理环境的影响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二、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1.交际语言的差异

(1)打招呼。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与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们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 it?”

(2)称谓。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称呼。例如,西方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国“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随着改革开放,先生已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婶婶、伯母、姨。他们对这些方面的关系也不如中国分明,在中国伦理中,父亲系列的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方则为舅,姨,表兄妹。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

(3)感谢。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4)招待客人。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请慢走!”“路上小心点!”“再见,一路走好啊!”“你们进去吧!”“你们请回吧”“请留步”,等等。而西方人只说:“Bye?Bye!”“See?you?later!”“See?you?next?time?!”“Goodnight!”

2.餐饮礼仪的差异

就饮食方式如宴席而言,在中国,在任何一个宴席上,不管是基于什么目的,都会出现一种形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氛围,就是宾客到来后,便会齐聚一桌,共享一桌。一般来说,宴席用的是圆桌。从形式上来看,给人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环境。当许多菜摆在桌子的中心时,这些特色菜就成了人们欣赏、品尝的对象了。与此同时,它又成为人们联络感情的媒介。中国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人们喜欢在桌上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显现出的是人们之间的一种美德,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礼让。虽然从卫生的角度来看似乎不太适宜,但中国人喜欢团圆,这正符合了绝大多数人的心态。饮宴对西方人来说,尽管食品和酒似乎对于他们非常重要。但实际上在他们眼里那些只不过是用来作为陪衬而已。他们举办宴会的目的在于交谊,通过与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结交友谊的目的,仅此而已。其实,中国式的宴席与西方的宴会交谊都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是,中式宴会表现了一种全席的友谊,而西式的宴会则表现为宾客间的交谊罢了。

在餐具方面,中西方的差异也很明显。众所周知,中国人用餐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吃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他们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用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成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与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智慧。

3.服饰礼仪的差异

服饰文化是一种整体文化,是指包括服装、饰物、衣着方式、打扮,包括发型、化装在内的多种要素的有机整体。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度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肉体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现。由于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心理素质和文化观念的差异,中西方服饰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

西方人注重身份,把衣服变成象征,中国则注重韵味。如果说西方服饰文化刻意追求表现人体美,而完全忽视了服饰伦理,那么,中国服饰文化由于受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最能代表中国的是中山装,西方代表装是西装。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人们平时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俗话讲,人是衣服,马是鞍。尽管以貌取人并不可取,但是在现代生活中,服饰越来越成为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穿着打扮的得体与否,不仅仅是个人品位的体现,更能成为人们彼此观察与评价的一个尺度。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尤其是在正规的场合,穿着打扮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现代人的重视。

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和文明规范,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在中西方礼仪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我国应该研究和理解深藏在礼仪背后的文化因素,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交际的原则和习惯,减少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际障碍,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进而促进提高相关的教学效果。要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承认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真正使我们的礼仪通过我们的教育通行于世界。

参考文献:

第4篇:西方文化与礼仪范文

外国人才公司越来越多的在中国的市场中登陆,为了更加深入地融入国际经济社会,就更加需要深入地学习商务英语。商务英语是一种专门用途的英语,是结合商务业务和英语的语言,其中对英语水平也有最基本的要求,而商务英语中所涉及到的商务,如商务方面的文明、礼仪、交往等,包括对商务语言的规规则,这些都是在西方国家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在商务谈判中,只了解基本的英语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学习汉语一样,同一句话用在不同的情境表达不同的意思。因此,要想更加深入地学习商务英语,就必须了解西方文化。商务英语多是在进行商务活动时使用,本质上还是在学习英语,但又有所不同,在对词汇和语言的表达上要结合所处的商务环境。在学习商务英语时,应该了解自己的英语水平,了解学习商务英语的必要性,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份学习计划。学习商务英语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如果连最基本的英语表达都不能做到,那么在商业环境中就很难用英语进行交流,在学习商务英语时,有必要先学习好基础英语,要加强自我管理,学会自主学习,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有效地进行学习。为了更好地学习商务英语,我们可以设定一定的商务情境,在情境中互动学习,这样可以学会规范的运用商务英语。

二、西方文化与商务英语学习的联系

一个国家的人民通过长期的文化熏陶,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念,这影响着跨国企业的经营风格和商务战略决策。国际商业活动中,由于文化差异在交际过程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在商界,因为不熟悉客户所遵守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而搞砸的商业活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初次商务接洽的方式不同,随着国际间经济合作的增多,我国企业在跨文化国际商务活动中,特别是在与西方国家进行经济活动时,必然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了解西方文化,采取有效的手段降低文化冲突的发生,有效地进行国际商务活动,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一个必备条件。英语不仅是一种语言工具,对商务英语的学习,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实现跨文化的交际。只有在学习商务英语的同时学习西方文化,了解了西方文化,在商务交流中注重礼节和技巧,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商务英语学生必须不断的学习涉外商务活动相关知识,学习他们国家的文化,从政治、经济、教育、等多方面了解这个国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学会将西方文化运用到商务英语学习中。灵活性有趣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三、小结

第5篇:西方文化与礼仪范文

【摘要】高中英语中蕴含着西方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观念。在学习过程中,若学生可以熟练地运用西方文化,就可以降低英语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英语;西方文化;价值观;影响

高中英语学习过程,是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了解西方文化,能够降低学习难度,对学好英语有着极大的帮助。了解到西方文化模式与准则后,学生能够深入地学习英语,将学习英语看作是文化的探索,跟随着各位引路人,比如霍金,深层次地学习英语,树立开放性思维。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概述

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性,在英语学习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英语作为西方文化的载体,与我们的汉语文化存在不同,加之语言环境不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称差异

实际口语交际过程中,初次见面时,西方人会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而在汉语文化下,初次见面时,称呼年纪较大或者地位较高的人时,则需要使用尊称。

(二)时间观念差异

汉语文化下,拜访某人时,注重提前到达,以表示尊重;但是西方文化中,拜访是需要提前预约的。

(三)谈论话题差异

西方人喜欢谈论天气与兴趣等,但是中国人多对此类话题不感兴趣。

不同的文化对交际礼仪的要求不同,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能够与外国人进行友好交流。因此,探索文化差异有着必要性。

二、高中英语中西方文化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

(一)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

仔细研究西方文化不难发现,西方文化崇尚自然科学,世界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均出生在西方国家。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以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来学习英语,难免有些吃力,但以西方人的思维,运用西方文化,能够充分理解文化差异,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使其拥有更多的动力。高中英语教材中,关于科学家的文章较多,一般介绍了科学家探究科学的历程,讲述其坚持不懈而获得成功的故事。学生学习到这类文章,能够引发自身的情感共鸣,激发学习斗志。譬如《壮心无涯》这篇课文讲述了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的经历,其年轻时身患怪病,但是仍不放弃,潜心苦读,自主探究学习各类知识,从而获取博士学位,他深入地探究宇宙的奥秘,周游世界进行讲学,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世界。霍金这个人物学生在语文、历史学习中均有了解,在英语中以西方文化为背景出现,通过再次深度地学习,更加理性地分析这个人物,感受他积极向上、求知若渴的学习精神,能够激发出学生自身的自主探究的意识与动力[1]。

(二)培养人文精神

高中英语不仅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播,还重视人文知识的传递,在文学与诗歌等方面,均有涉及,如介绍了莎士比亚、威廉・兹华斯等人物。在进行阅读翻译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凭借对这些经典人物的印象,联想其事迹,通过逐字逐句地翻译,能够增强翻译的有效性。这些人物曾经出现在语文教材或者课外阅读中,学生再次学习时,极易引感共鸣,主动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去。西方文学与戏剧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知识,影响着一代代学子。学习高中英语中的西方名著,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学世界,跟随着作品内容情节的波动起伏,引发自我反思,对整个世界有一个新的认识。学生学量的诗歌与戏剧作品,能够提升自身文学修养与文学鉴赏能力,对深度认识世界与文学,有着积极的作用[2]。

(三)培养责任感

高中英语课本中收录了大量的美德文章。学习这些文章,能够激发学生热爱自由的情感与责任感,培养学生成为有勇气、有理想的人。英语中有关责任话题的文章较多,通过人物或者事物,来阐述社会责任价值观与社会文化,或是赞美克服困难的勇气,或是提倡爱护自然环境。此外,关于灾难与环保题材的文章也较多,比如《在火山下》,主要描述了火山爆发时人们求生的场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火山爆发的视频资料以及其他自然灾害图片,如地震、干旱、台风等,@种令人震撼的场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丰富思维观念

在英语课堂上学习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人际交往礼节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全球观念,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譬如高中英语中的《新西兰》《美国》等文章,从地理、文化角度,介绍了地区文化与经济发展。学习这些知识,学生能够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其文化习惯各不相同。正如我国有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均不同,而56个民族的文化又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这一个整体。学生学习西方文化,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加懂得尊重文化差异,学会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处理人际关系。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相同的语言也可能会存在歧义,这需要学生在学习应用的过程中,深度挖掘西方文化,比如英国文化、美国文化,这对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3]。

三、西方文化在高中英语学习中的应用策略

(一)应用于翻译学习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不同方面,比如在英语翻译时,部分语句是可以直译的,有些语句则不可以直接翻译。因为文化有所差异,不可以望文生义,需要充分地考虑西方文化背景。譬如:“月季”用英语表达是“American beauty”,若直译则是“美国美人”的意思,不能以汉语表达习惯来翻译英语;“A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翻译成中文为“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翻译时可以直接翻译,但是需要斟酌用词,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用意。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搜集类似的内容加强练习,分析可以直译的语句;或者搜集因为文化差异引发误会的搞笑视频,通过观看喜剧视频来感受文化差异性,培养自身的开放思维[4];或者可以通过观看英文节目来提高自身的听力能力。

(二)应用于阅读学习

英语阅读学习作为重要内容,其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较大。在阅读的过程中,因为学生对西方文化了解较少,多以东方文化视角来解读文章内容,从而影响到思维,难以起到培养价值观念的作用。对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注重挖掘西方文化内涵,进而降低阅读学习难度,提高自身的英语学习能力。譬如:在“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学习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学习小组,搜集有关复活节的相关资料,探索复活节的由来以及各国复活节活动的区别,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做具体分析,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学生在不断接触西方文化的过程中,自身的价值观念也会受到影响。因为文化的影响不全是有利的,这时学生要积极地寻求教师的帮助,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地识别西方优秀文化。

(三)应用于写作学习

高中英语写作时,许多学生习惯以中国式英语来表达内容,觉得不存在语法问题。以汉语思维来表达,实际上存在各种错误。学生要充分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及时纠正写作方式。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学生要注重运用西方文化与变向思维,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表述自己的想法。这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并且掌握一定的西方文化知识。在平时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注重增加课外阅读练习与英语基础知识的练习,以掌握更多的西方文化知识。学生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让教师帮助推荐优秀的外文书籍,比如英美国家的人文历史作品,以增强自身的英语语感,还可以参与英语竞赛与英语角活动,提升自身英语运用能力[5]。

(四)加强文化渗透

基于西方文化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教师可以在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进行文化渗透,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譬如在学习词汇中融入语言文化。当学习到“pudding”这个词时,可以深度挖掘词汇背后的文化,此单词的表面意思是食物,从文化角度来看,则代表着贵族文化,“pudding”指的是“主菜后的甜点”,与“desert”不同,“desert”指的是“主菜结束后的果盘”。这些词汇在西方文化中均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对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积累文化知识,培养自身的文化敏感性,利用课外读物与网络资源等来学习习语与典故等,以深层次掌握西方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英Z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高中英语中的西方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念有着积极的影响,对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增强责任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扎实英语基础,善于利用西方文化来进行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杜琨.从跨文化角度看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利与弊[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75-77.

[2]王维东.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7):143-144.

[3]周颖.跨文化意识渗透对高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48):108-109.

第6篇:西方文化与礼仪范文

关键词:滁州学院;英语专业;母语文化

一、引言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非常注重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要求英语专业学生要熟悉中国文化传统,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英语专业的文化教学中,大多数教学实践与研究主要是从目的语文化方面着手,对本民族文化的教学与研究确明显不够。既然是跨文化就应该是指目的语文化与本民族之间的关系。目前,关于本族文化在外语教学的输入已经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也产生了不少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姜怡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缺少本土文化成分,造成了学习者因为对中华文化口语书面语的表达缺乏而形成的交际障碍。叶淑斌指出,我国外语教学届中中华文化学习几近空白,使英语使用者在国际交流中产生的障碍比缺乏西方文化所引起的障碍更加严重。外语教学家张正东认为外语研究的西方中西论使外语教育者及研究者误以为西方外语界流行的一切东西都适合我们,从我使我国的外语研究丢弃了很多好的文化传统。

在这些母语文化教学研究中很少关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文化教学情况。

二、调查目的

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文化教学的两端即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受重视的程度并不平衡,后者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但是母语文化教学与目的语文化教学同样重要,是保持跨文化交际平衡的重要保证。我们项目以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该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对母语文化的态度、对母语文化的掌握程度、运用目的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让我们能够在今后学习英语的同时能够不忘自己的母语文化,加深大家的文化自觉意识。对母语文化有一个新的认识,能够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重视母语文化。同时也启示更多英语教师重视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实现目的语文化教学与母语文化教学的统一。

三、调查内容及调查对象

(一)调查的主要内容

现如今,英语在中国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英语,两种语言的交织肯定会在文化上上出现冲击,此项目主要研究:在英语学习中,我们接受西方的语言,文字,文化,这对我们的母语文化认同感,熟悉感带来怎样的一种变化,是不是现在我们说汉语有点言不达意,提笔忘字,熟悉西方文化而对自己母语文化知之甚少,此项目以滁州学院为例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文化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让我们知道自己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缺失了很多母语文化。与此同时也让我们能够在今后学习英语的同时能够不忘自己的母语文化,加深大家的文化自觉意识。对母语文化有一个新的认识,能够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重视母语文化。

(二)调查工具

问卷调查

(三)调查对象

滁州学院英语专业二、三年级300 名学生。不选择一、四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的原因是一年级学生刚刚踏入大学,对许多专业上的问题了解还不是很透彻;而四年级学生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就业与考研等方面,对回答问卷的积极性不是很高。问卷发放 300 份,回收270 份,回收率 90 %。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习者对文化教学的态度

把所有参加调查的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具体结果如下所示:

34% 66%

结论:大部分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感与接受程度上更高。

(二)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

该部分问题要求学习者写出关于母语文化的3个回答。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大多数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的整体了解程度较低。65 %的学习者能写出 5 部中国文学作品,答案集中在《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四大名著上。50 %的学习者能写出 7 个中国的传统节日,但也有不少学习者写了诸如教师节、建军节等虽然是我国的节日,但并非传统节日的答案。大约 44 %的学习者分别给出了 5 个关于中国特色的建筑物与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胜地的答案,但是比较两个问题的答案发现,许多学习者将长城、紫禁城、颐和园等历史文化胜地与四合院、牌楼、亭子等中国特色的建筑物相互混淆起来。关于中国特色的乐器,只有 31 %的学习者写出了 5 种答案。对于有中国特色的服饰这种在我们现代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的事物,只有 11 %的学习者能写出 5种。而对于中国的待人接物礼仪以及餐桌礼仪,只有 7 %的学习者给出了 5 种答案。有许多学习者把诸如“你好”、“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当作礼仪,但其实这里所说的礼仪是礼尚往来、知恩图报、上行下效之类的行为方式。

(三)学习者易于接受的文化教学方法

结果显示: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图片、幻灯片、电视、网络等视听直观教具来进行文化教学,其次是通过课外活动,即在课外阅读与文化有关的文学作品或报纸杂志、观看包含文化内容的电影来学习文化知识,再次是结合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介绍文化。

五、对英语文化教学的相关启示

(一)培养学生母语文化传播意识

对母语文化应该充分自信,把它融入全球化的文明中。对中国文化传播的正确认识、评价及实现,都离不开母语文化传播意识的培养及外语能力的培养,而这两者都需要大量高品质的信息输入和信息习得。信息输入包含正规的教材、图书等出版物。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全球化,人们已经认识到成功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作为英语教学的主体,高校英语学习者应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平等地看待英语和汉语,适当地调整语言学习策略,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和用途。同时还要正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既要增强对母语文化优势的认同感,又要做到在吸收西方文化中不,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以文化传播为己任,以英语为桥梁,推动中西方文化双向沟通和理解。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播意识。

(二)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母语文化素质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全球热现象的出现,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高校英语教学必须要提高教师的母语文化素质。现代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现象已经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著名学者王守仁教授指出,中国本土文化需要通过英语来实现“全球化”,如果中国学者不能用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本土文化,文化对话可能成为自话自说,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就听不到来自中国的声音。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在传授目的语国家人文背景知识的同时,重视母语文化的导入,增强文化的民族性,提高学生母语文化的英文表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1 .

[2]姜怡 . 不可忽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双向文化交流[ J] .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5(2):14-16 .

第7篇:西方文化与礼仪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培养 高校英语教学 途径探讨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市场经济业务也逐渐朝着海外发展,所以我国企业也越来越需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与较高英语水平共存的毕业生,这就使得高校英语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是势在必行的。在此基础上需要高校英语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及班级学生的情况改革目前的英语教学内容、体制及理念,使高校英语教学可以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创新,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文化环境。那么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是目前高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文化意识的体现包含社会、日常生活的多种方面,其中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语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和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语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文化体现。在我国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注重于语法、词汇及语言的传授,但是许多高校生虽然掌握了英语知识并且考取了多个相关证书,但是真正和国际友人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自身缺乏跨文化意识而在与国际友人在交流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障碍,可能还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所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为基础来进行英语教学是极其重要的。

二、我国高校学生跨文化意识薄弱的表现

1.语言中的意义误解。世界是由多个国家所组成的,那么不同的国家就有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在英语教学中也有许多词语是与我国文化意义不同的,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误解和分歧。比如Dragon这个单词,它的意思是“龙”,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它是一种神圣的象征,代表着吉祥。但是在西方文化中,龙则是一种非常凶残的怪物,代表着毁灭。由此就可以看出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的必要。

2.禁忌语方面。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禁语。比如西方比较注重自身的隐私,自己的个人状况是私事,旁人是没有权利过问的,如果问了这些就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在我国这只是关心他人的表现,表示两人之间的信任。

3.礼仪方面。礼仪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的标志,包括个人道德素养及文化教养和外在表现。在跨文化背景下,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有时候自认为的礼貌行为可能会被对方认为是不文明的行为,比如在西方国家存在上下级关系、男女之间及长辈与晚辈之间行礼时必须是高于自己的先伸手,否则会被认为冒失行为。

三、基于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高校英语教学行动途径探讨

据了解,我国各高校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基础上开展英语教学的方式有许多,但是还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及英语的课程等多方面内容进行考虑,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合理、可执行的方式,使语言和文化能够有效结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设置语言文化课程。此课程主要是针对西方文化进行设置的,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知到更多真实的西方文化,并且了解西方的文化、思想、艺术等多方面内容。同时也可使学生将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对比,认识到全球人类的多样性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使能够学生更好的学习西方文化。

2.添加阅读材料。高校英语教师可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选择具有浓厚西方文化气息的实际、影视及杂质等附加内容,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习西方文化知识。英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多多阅读国际历史书籍及西方文化书籍,使学生能够通过了解历史来了解各国的文化气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3.创设英语学习情境。在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创设西方的社会情境,让学生能够扮演社会中不同的角色,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增强自身的交际能力。教师还可以才英语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自由讨论,发表自身的观点,从而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语言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运用跨文化意识。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也日益增高,这也就使的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应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我国高校生的英语交际能够进一步的提高。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还能使学生在于国际友人交流的过程中没有障碍,也为我国培养全方位发展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贾连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1(3):110-112.

第8篇:西方文化与礼仪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文化教学

当前,大学英语教育中要注重开展文化教学,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英语名著,全面了解文化差异,充分认识到西方文化的魅力,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英语视频、英语电影,呈现出生动形象的英语文化,实现渗透文化教学的目的,使学生深入理解英语文化的含义,明确英语知识的文化背景,扩展学生文化知识面,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大学英语教育中开展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大学英语教育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渗透文化教育,一味地传授英语知识,不注重开展文化教学活动,致使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不了解,不清楚英语知识的文化背景,导致学生对文化知识不感兴趣,不愿意主动学习文化知识。为此,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和改革教学理念,积极深入讲解文化知识,多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的热情,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西方的民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使学生全面了解西方文化,并感受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提高学生理解文化知识的能力,充分体现渗透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多阅读英语名著,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灵活运用英语知识,使学生文化交际能力有所提高,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教学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大学英语教育中开展文化教学分析

1.运用多媒体渗透文化,开拓学生视野。目前,大学英语教育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积极渗透文化教学,运用多媒体传授文化知识,使教学生动化、形象化,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使学生对文化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文化的积极性,从而主动投入到文化教学中,并深刻感悟西方文化的魅力,深入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含义,加深西方文化的印象。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英语短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记忆,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文化知识以及教学资源,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以英国影片《哈利波特》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这部影片,这部电影阐述了英国的历史文化等,是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能够带给学生启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英语知识和西方文化,每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代表了当时英国的发展情况,同时电影中有很多经典的台词体现了英语句式的特点以及文化,如“Whenweinthefaceofdarknessanddeath,wefearthatisunknown,inaddition,noother”,要求学生用英语总结出这句话的含义,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使学生记住西方文化,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英语教育效率。2.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提高文化素养。当前,大学英语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开展文化教学,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英语名著,使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并学会融会贯通所学过的文化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灵活运用文化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例如:在学习英国全称“The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几本著名的英国名著,组织学生针对英语学习进行阅读,使学生学到英国单词的具体含义,了解到英国由几个岛屿组成以及西方文化的特点,要求学生用英语表述读后感,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又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印象,进而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从而提高对文化知识的认知水平。3.引用英语中的文化知识,全面理解文化差异。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引用英语中的文化知识,渗透英语文化知识,使学生全面理解文化差异,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以及不同国家的发展趋势。英语教材中蕴含着很多西方文化,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西方文化,调动学生学习文化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感悟到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通过积极渗透文化知识,深入落实文化教学,使学生学会对比和分析中西方的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而总结出在与西方人交朋友时,要注意避开一些错误的观点,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西方国家的社交礼仪,在习俗和饮食方面全面理解文化差异,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意识,同时轻松学习英语知识,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4.开展文化教学活动,更好地渗透文化教学。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英语文化内容开展文化教学活动,进而更好地渗透文化知识,推动文化教学顺利进行,精心设计新颖的文化活动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文化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首先,组织学生对文化进行探究和总结,使学生对文化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学活动,使学生有自信心完成文化活动任务,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Alllifeisagameofluck.”时,要求学生依据教材内容,进行专题讲座或是英语演讲比赛,营造活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全身心融入文化教学中,灵活应用所学的英语文化知识,使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之间相互辩论、相互补充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扎实牢记文化知识,符合英语教学的要求。学生在文化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所学的文化知识,突出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并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同之处,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要想解决以往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注重渗透文化教学,多开展一些文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全面掌握文化知识的内涵,使自身的文化素养有所提高,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林青 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1]于华.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0

[2]孙军.以文化为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第9篇:西方文化与礼仪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体现

在实际的中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及教学进度的影响,教师普遍较为注重对单词和词组的记忆,课文的讲解及语法点的灌输而忽视了对有关文化差异知识的讲授。其实,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如果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不了解,就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交流上的障碍甚至带来对方的误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

1、

佛教在中国有着千年的历史,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佛教认为生命是一个轮回(即前生、今生、来生),固汉语中用“三生有幸”来表达无比的荣幸。也因为佛教的缘故,和尚、尼姑在汉语中出现率极高,如“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等成语。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普遍信仰基督教,相信上帝(God)创造了人类,所以常说:“God bless me!”(上帝保佑!)“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传说耶稣是在星期五受难的,所以英语里有“Black Friday”(意为“灾难的一天”),如果你不知道这个渊源,就不会明白”Black Friday”的含义。

2.答语和感谢

汉文化的“谦虚”根植于儒家“礼”的传统思想,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体与个人的价值,提倡“实事求是”与“自信”。因此在接受赞扬时,就有不同的表现。有个笑话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在聚会中,Jack称赞中国同事的妻子漂亮,这位同事的妻子谦虚地说:“哪里哪里”,但是Jack不明白这是中国人自谦的一种表达,就说“眼睛漂亮”,这就是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困惑。

3、打招呼

无论是听相声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知道中国人习惯也喜欢以“你吃了吗?”作为一种日常的打招呼的方式,这样的打招呼语几乎不分时间和场所,让人感到熟悉和亲切。而如果你以这样的方式和西方人打招呼,他们会误以为你想请他吃饭。因为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所以和不同国家的人打招呼时,应当注意不同类型的话题和方式。

4、介绍

在英语课本中”What’s your name?”常被用来询问对方的名字,在中国学生中这样的询问方式也较常见。而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My name is?”,这样对方如果愿意的话会很自然地说出自己的姓名和相关信息。当在面试等特定的场合需要问及对方姓名时,常说“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倘若使用“What’s your name?”,会让人觉得不礼貌。

5、个人隐私

由于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国人初次见面时喜欢询问对方年龄、婚姻、收入等问题以表示关心、拉近距离。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很反感,他们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他人去向时常用:“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而这在英语国家中也被认为窥探别人隐私,是不恰当的谈话内容。

6、称谓

在中国,由于庞大的家庭及家族体系,在称谓中有七大姑姨之多,但在英语中一个简单的aunt就可以代表这一切。在汉语中,因不同的成员间的关系,在称谓中有舅舅、叔叔、大伯、姑父等多种表达,在英语中一律叫uncle,似乎简单了许多。但英语中对女性有着多种称呼,如“Mrs”(用于已婚女性),“Miss”(未婚女性)等。

7、礼仪

拿餐桌礼仪举个例吧:中国人待客时为表示热情周到,通常会摆满一桌佳肴,席间敬酒夹菜。而西方人往往觉得太过浪费,通常待客菜肴较为简单,也不劝酒夹菜,一切都只是一句:Help yourself!让人觉得较为随意。

再如,在西方国家常可看到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上,男士走外侧,女士走内侧,以给女士提供保护;女士进餐厅时,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请她就坐。这就是英语课本中提到的“Lady first”的解释。

二、有效减少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所产生的影响的措施

减少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需要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清楚地意识到文化差异,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正确的使用英语。

1、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对语言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合理选材,通过阅读学生对不同的文化会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在以后使用英语的过程中更能准确的选择语言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改变,派生出许多新的语言,而这些语言往往率先出现在一些较时尚的报纸、杂志、广播中,如:walk on air(非常高兴),cost an arm and leg(非常昂贵)等,因此鼓励学生阅读将成为一个有效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良好方式。

(2)多举行介绍中西方文化的讲座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比较差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经常在本校开设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讲座,或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行补充来激发学生了解世界的热情,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只注重语法和词汇教学而不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讲授是不可取的,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是在真正学习一门语言,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英美文化素养,并尽量多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参考文献:

[1]关士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P57-59.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P112-11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