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范文

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

第1篇: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范文

关键字: 中西文化 ,文化差异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使得我们居住的地球日益变得狭小,东西方的综合,不仅已经成为一种共同的口号,而且目前在处在稳步而顺利的实现过程当中。为了求得人类文化的共识和相互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样也得到的广泛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

一、中西方文化在饮食结构上的差异

汉族传统的饮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即五谷为主食,以蔬菜及少量鱼、肉、蛋奶、果品副食 。汉族的传统饮料主要是茶和酒。汉族一般采用一日三餐制,城市居民多将晚餐、农村居民多将午餐作为三餐中的重点,饭菜比其两餐丰盛。汉族传统的饮食方式是共餐制,它体现了汉族传统伦理副道德中的群体精神。然而,对于西方的国家,膳食多数是一日四餐,即早饭、午饭、茶点和晚饭。在西方国家诸如英国,人们常吃的主菜是烤肉。此外,常见的菜肴是罐焖肉、炸鱼薯片等。西方国家的人们还酷爱饮酒,如威士忌酒就驰名世界。

二、中西方文化在姓名与称谓上的差异

汉族人的姓氏一般随父系,从字数上看,汉族之姓氏以单字为多,汉族人大多有小名和大名。汉族人的名绝不能和父亲等长辈相同,汉族人比较注重大名,不论是几个字,在字形、字音、特别是字义上有许多讲究。例如,字形搭配要匀称、协调,字音要清晰、响亮而且悦耳,字义力求富有吸引力,能给人以深刻印象。从字义表达上,主要有情景名、教诲名、期望名、祝愿名、志愿名等几大类型。对于西方的国家来说,姓名的排列既是姓在后名在前,姓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人名 中间名 姓。本人名也称教名,受法律承认的正式姓名。中间名的选择范围主要限于父母长辈或父母的亲朋好友的姓名,可以是母亲的姓,也可以是父亲或祖父的名,或者是父辈的好友或名人的名字。妇女在未婚时使用父亲的姓,结婚后改用丈夫的姓。在西方国家,由于姓名太长,书写起来麻烦,所以常常将姓前的名缩写。例如JohnStuartSmith,可缩写为J.S.SmithJohn S.Smith.

三、中西方文化在社交礼仪的差异

汉族人相见现有握手、问候等礼节。一般说来,男性相见时是彼此趋前握手,女性则多习惯于点头或微笑。男性与女性相见若行握手礼,则应由女性先伸出手来。若是初次见面,或在比较庄重的场合,晚辈对长辈还要行鞠躬礼。在行相见的同时,双方互致问候。现在最流行、最简单的问候语是“你好” 或“早上好”、“晚上好”等。此外,有些词语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说出来不吉利,因而也属于禁忌话。例如:大年初一禁说“病”“穷”“霉”“败”“死”等。坐在船上禁说“翻”“沉”等。在西方的国家,在介绍两人相识时,应首先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把地位较低者介绍给地位较高者,将男子介绍给女子,不能将次序颠倒。介绍完毕,双手往往以握手表示愿意相识,但握手亦有讲究。一般是年长者、位高者和女子先握手,年轻者。位低者和男子即伸手相握,如果前者不先握手,后者不应冒昧强求。而应点头微笑致意。握手应用右手且要摘去手套,握手时应注视对方,与女士握手时使劲不能太大。在社交过程中处处体现女士优先的原则。拜访他人时,一定要事先预约,预约应当提前一定的时间,以便对方作出安排。一旦约定之后,必须准时赴约,迟到早到都是不礼貌的。

四、中西方文化在服饰上的差异

汉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服饰是传统服饰。汉族传统服饰有三个总的特点长期得到传承。其一是等级区分。社会各阶层之间,人们的服饰不同。其二是常服和礼服之分。各种礼仪活动多有专用的礼服与日常生活所穿的常服明显不同。其三是服装样式宽大,裹衣博带,袖长腿宽。汉族的首饰:女性有各种簪子、耳环、项链、戒指、手镯、手链、足链等,而男性首饰多以 戒指为主。对于西方的国家的人来说,衣服要力求美观,如男要平肩,女要束腰,衣服平整,裤线笔挺,既要突出优美的线条,又要掩盖身体的缺陷。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西方国家还保留了不少传统的服饰。例如,法院正式开庭时,法官仍然戴上假发,身穿法官黑袍;教堂做礼拜时,有的牧师要披上长袍等等。

五、中西方在传统节日上的差异

汉族的传统节日约有150个,但最为重要的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是中国最历史、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以辞旧迎新、庆祝祝福为主题的综合性大节。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此夜为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上元节。清明节在公历4月5日前后,因“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得名。端午节是夏季最重要的汉族传统节日,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中秋节是秋季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由于此夜月亮明倍于常时,成了团圆的象征,又称团圆节。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故又名重九节。古以九为阳数,重九故称重阳。而西方国家,圣诞节、复活节、情人节、愚人节、圣灵降临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等都是重要的节日。圣诞节即耶稣诞生的日子,是所有信奉基督教的国家最重大的节日。2月4日为情人节,4月1日为愚人节、母亲节为5月的第二个星期、父亲节为6月的第三个星期。

六、中西方文化在上的差异

汉族没有全民族一致信仰的完全意义上的宗教。汉代以后,儒学曾经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为汉族社会各个阶层所普遍接受和信奉。但儒学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宗教。当前,从的情况来看,是道教、佛教、天主教、新教诸教并立,各有一部分汉族信徒。汉族产生的完全意义上的宗教是道教,形成于东汉末年都魏晋南北朝时期。除道教外,汉族还有一部分人信仰佛教、基督教等外来的宗教。西方国家的公民均享有的自由,所以西方国家的复杂多样,世界各大宗教,各种教派应有尽有。各种享有大致平等的地位,基本不存在宗教歧视。但总体上看,英语诸民族最主要的信仰仍是广义上的基督教。圣公会不仅是英国的国教,而且也是基督教新教三大派别之一。其中两派为路德教和加尔文教。

七、中西方文化在迷信与禁忌方面上的差异

在中国,“正月里不许剃头”即为一例。寓意为“正月里剃头,死舅舅。”“二月二剃龙头”寓意为一年中健康,人们生龙活虎。在春节期间,不能说“死”字,如果不慎将碗杯打碎,要说“岁岁平安”等等。在西方国家,人们普遍认为是黑猫主凶。尽管养猫养狗之风盛行,但一般不养黑猫。而马蹄铁则被认为是吉祥之物,如果谁在路上捡到马蹄铁,就一定会有好运降临。另外,碰撒了盐被认为是恶兆,预示要发生口角或与朋友断交。打破镜子更是凶兆。即使家中不死人起码也要七年不顺。在禁忌方面,13被认为是不祥的数字,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开。星期五同样也被视为不祥的数字,此外,一根火柴或打火机不能一次点燃三支烟,认为这样会给第三人带来不幸。不要打听他人的隐私。

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不能光注重语言的教授,更应该融入中西方文化的了解,这样才能对中西方的语言文化有更全面的领悟。

参考文献:

[1]中外民俗概要 张世满 王守恩编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2]中西戏剧比较论稿 蓝凡著学林出版社 1992

第2篇: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日常交际;礼仪

中国正以飞速的发展与世界接轨,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接触越来越多。中(东)西方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此也对交际礼仪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在中(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都有着明显的差别。

一、打招呼

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二、感谢

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三、招待客人

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说:“ByeBye!””Seeyoulater!””Seeyounexttime!””Goodnight!”

四、节日礼仪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Year’sDay)处,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SpringFestival,theDragonBoat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fool’sDay(愚人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Christmas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五、词汇语言的文化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地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在英语中“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the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在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学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比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又如: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等。

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六、文化等级观念

中(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无论是在组织里,还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级、地位就是非礼。尽管传统礼制中的等级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

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特别在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workinghard,evencowboycanbe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讲等级,只要彼此尊重,父母与子女可直呼其名。他们的家庭观念往往比较淡薄,不愿为家庭做出太多牺牲。

当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的礼仪上的差异还有很多,比如服饰礼仪、进餐礼仪,秘书礼仪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约,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讨。总之,中西方之间有各自的文化习惯,由此也产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习惯。因此,随着我国进入WTO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贸易的不断增加,我们不但有必要在与外国人交往或者前往别的国家去之前,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而且必须加强专业礼仪人才的培养,提高全民礼仪意识,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给我们自己带来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还能在现代社会的多方竞争中争取主动,取得良好的结果或效益。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主编,《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胡文仲,《文化与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

第3篇: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范文

本文简要叙述了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了中西茶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同时从课堂导入、创建情景等方面分析了如何将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渗透至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当中,以期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同时能够更为熟练地运用英语知识。

关键词:

大学英语;文化教育;茶文化;差异

大学英语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学生对英语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应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以便学生对英语知识更为理解。中西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学生若不了解文化间的差异,便不能正确应用英语。茶文化是最能体现中西文化之间差异的文化之一。教师通过将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区别引入课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令学生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更为了解,英语知识的掌握也更为纯熟。

1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中的一部分,对文化起到重要的影响。大部分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最为重要的体现之一,如果没有语言的存在,也就没有文化的存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语言是对文化的反映,故而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体现,其形成既包含了这一民族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背景,也包含了该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同时也反映了该民族的思维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综上所述,文化与语言之间既互相影响,也相互作用,所以理解文化便需先对语言有一定了解,而要真正做到了解语言,还需学习其民族文化。故而教师在教授大学生英语的过程中,也必须将文化渗透其中。中西方文化的形成历史不同,所用语言不同,所以要做到了解西方文化,学习英语,并不容易。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的人在交流过程中,容易产生如下问题:即使两者所用的语言均为英语,但也容易产生诸多误会。如中国人喜欢关心别人,若客人来访,会说:“您一定累了,好好休息一下。”转换为英文便是“Youmustbetired?Haveagoodrest.”。但在西方,西方人更倾向于他人夸赞其年轻、强壮,中国人关心的言语往往会被其理解为质疑自身身体状态,有可能产生不悦。由此可见,教师在向学生传输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以避免在之后运用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引发误会。

2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

茶在中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不仅作为一种饮料存在,还衍生出茶道这一文化。中国人饮茶以热茶为主,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煮茶以及饮茶的流程,而整个过程也为人们营造了一种恬静、淡雅以及闲适的气氛,供人们在煮茶以及饮茶的过程中探讨交流,显得极为和谐。人们对茶的了解以及依赖也无分等级与层次。中国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茶依然已然成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物质。事实上,中国人饮茶的目的在于茶道,将伦理、哲理、道德均融入饮茶的过程当中,从而形成了茶道,透过茶道,中国人可以修养心性、品味人生,从而形成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享受。茶道属于中国文化。中国人与西方人有别,其更倾向于感性思维,所以茶道并没有特殊的公式或是物质进行定义,往往凭借个人悟性无止境的贴近或是理解。对中国人来说,饮茶的最终目的并非是解渴,更多的是领悟其内在文化。中国文化深受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影响,而茶文化也受到三者的影响,形成了独有的茶道精神。中国古代人普遍认为茶可以助兴以及清谈,进而与天地沟通,故而,儒家通过饮茶以证廉洁,道家通过饮茶以求和静,佛家则通过饮茶以悟佛理,中国的茶早已超出其物质本身价值。西方人在饮茶方面与中国人差别较多,以美国人为例,其大部分人更倾向于饮冰茶,而非热茶。其在饮用之前,先将冰块放在茶中,或是将茶放置在冰箱当中冰镇,之后取出。这样的茶闻起来更为清香,解暑效果良好,饮用更为爽口,一瞬间觉得身体清凉。然而,西方人饮茶,其目的是为了解渴,所用茶叶也以速溶茶叶为主,故而少了一种感情在其中,没有中国茶道的高雅以及悠然,情调大大降低。西方国家也有将饮茶衍生为一种文化的国家,英国便是其中之一。饮茶是大部分英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其所表现的精神与中国文化有所不同,其饮茶强调的是绅士风度以及礼仪,而非悠闲以及随意。最初,英国人只是皇族于家中使用高级的茶具饮茶,随后逐渐发展为朋友之间聚会的平台,即茶会。随着这一活动的逐渐普遍,英国人设定了更多礼节性的规定,如对茶会中所使用的茶具、烛台以及插花灯的要求。同时要求茶会需要伴有一定音乐以及悟道。通常情绪下,英国的下午茶会安排于下午4点至5点之间,要求配有一定的甜点。时至今日,英国人的下午茶更偏向于吃点心,而茶仅作为一种辅助饮料存在。由此可见,中西方茶文化之间存在本质区别,中国人追求的是饮茶过程中的精神内涵,而西方人更追求茶叶本身的价值,即使是英国茶文化,也只是将饮茶视为一种礼仪,之后逐渐转化为餐饮,同中国的茶道文化完全相悖。

3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1作为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学生对英语词汇的掌握不牢固,运用不熟练,之后的学习也难以进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词汇意义,还应教授学生如何在交流过程中加以运用,教授学生西方文化的交际模式,避免学生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在教授大学英语课程时,便可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引入教学当中,通过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出学生需要学习的单词。教师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使得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记忆词汇,并对词汇的使用有一定了解。如教师可在课堂当中询问学生:中国较为常见的茶都有什么类型?学生会回答绿茶、红茶等类型茶。之后教师提问学生,绿茶用英语怎么表示?部分学生回答:greentea。教师继续提问:那么红茶怎么用英语表示?部分学生便会按照绿茶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即redtea。此时教师纠正学生错误,告知学生红茶的英语表达为blacktea。同时向学生介绍,西方人更为注重茶叶本身的颜色,而中国人更为注重茶汤的颜色。红茶茶叶颜色较深,逼近黑色,故而西方人称其为blacktea,直接翻译为“黑茶”。而红茶茶汤颜色偏红色,故而中国人称其为“红茶”。教师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能够使学生理解红茶被西方人称为“blacktea”的原因,明确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而教师通过该方式教学,也可令学生的记忆更为牢固。除此以外,教师还可利用中西茶文化引申新的单词,如教师在教授中西茶文化过程中,便可问学生,茶属于什么类型的饮料?对茶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便能回答:茶属于软饮料。此时,教师继续提问,软饮料用英语怎么表达?若学生不清楚如何表达,教师可引导学生:柔软的英语表达方法为soft,而饮料的表达方式为drink,所以软饮料的表达方式为softdrink。教师以中西方茶文化入手,较为容易达成教学目标,也为之后学生的听力练习以及英语学习奠定了基础。

3.2创建实际情境,锻炼学生能力

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即英语成绩颇为良好,但实际应用能力低下,具体表现为无法与西方人流畅地进行交流,听力能力较低,难以即时理解对方意思。除此以外,部分学生还存在所用英语与实际情境不符,或是出现中文式的英语的现象。尤其以英国为例,英国将饮茶视为一种礼仪,与中国对茶文化的追求完全不同。所以学生如果对英国茶文化了解程度不够,其英语用语便容易出现问题,缺乏得体性,无法在实际情况中使用。作为教师,应积极将西方饮茶文化介绍给学生,同时向学生介绍英国茶会使用较为频繁的用语,以此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以便于学生之后的学习以及相关研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模拟的茶会,令学生直接感受英国茶文化。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英国茶会的资料,并根据资料设计对话、服装以及部分情境装饰。其次要求学生上台进行表演,还原英国茶会的状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在总结过程中,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其一,确认对话的合理性,保证对话中英语语法等方面的正确性。比如,学生将黑茶同样翻译为blacktea,教师便需进行纠正。其二,文化方面,部分学生虽然对话方面没有错误,但其部分流程或是文化方面存在问题。如西方人在吃下午茶时,服装类型为smartcasual,虽然不用着正装,但也不可以穿着牛仔裤或是套头衫等过于休闲的服饰。而部分学生有可能穿运动鞋或是凉拖鞋进行表演,这显然不符合西方文化,及时应当给予指正。除此以外,部分学生在搅拌茶叶时,会发出较大的声响,这也不符合英国对礼仪的追求,教师应告知学生:勺子需放置于杯中6点钟方向附近,之后手握茶托,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勺子,几次过后,勺子依旧停留于6点钟位置,将其拿出,放置于茶托之上。切记不要洒出茶汤,也不可在勺子还留在杯子当中时,饮用茶汤。其三,礼仪用语。中国人为表示亲昵,往往忽略“请”,“谢谢”等用语,但西方人并非如此,所以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应注意“please”以及“thankyou”等礼貌用语的使用。同时,不可提到“13”以及“3”两个数字,学生在设计对话时也应注意。教师通过创设实际的情境,指出学生英语使用方面的错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知识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英语水平,也令学生对西方文化有进一步了解。

作者:张晶晶 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范文

摘 要: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体现,礼仪是体现个人素质的形式,礼仪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礼仪之邦,对礼仪的重视不可小觑。然而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些情况反应了现代中国社会对礼仪有一些误解,造成误会甚至隔阂,我们应积极应对并解决这些不必要的尴尬。

关键词:礼仪;文化;中西文化差异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原本的礼仪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同化,但普及的程度并不一致,这就造成了很多尴尬和误会。但礼仪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我们都很难有定论。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只要内心真诚,无论什么样的方式,对方都可以感受到。因礼仪不同而造成的误解,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礼仪有所差异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各自礼仪所体现的文化有根本的不同。文化差异也造就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方法。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聚会吃饭是增进大家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形式。古语“民以食为天”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饮食的重视。很多社会交往是在饭桌上进行,例如很多商业洽谈、政治交往都已高档宴会作为场所促进双方事业进一步发展。所以,在中国文化中,聚会吃饭大家喜欢高谈论阔,说话声音比较大,营造热闹的气氛,显示和朋友之间的感情。如果餐桌冷冷清清,少言寡语,在中国人看来是彼此不太熟悉的朋友才会交流比较少。餐桌文化中也少不了酒文化,宴会的主人一般通过劝酒、多喝酒的方式以体现自己对客人的热情。

但与中国文化有很大不同的西方文化来说,餐桌文化和中国文化有本质的区别,西方文化中讲究就餐的环境,以安静,干净为最重要的就餐环境因素。就餐中低声交谈体现自己的高雅,饮酒时多以红酒为主,不讲究劝酒,讲究自身就餐的舒适度,并且西方文化中就餐时比较避讳谈论工作,多以朋友的身份聊天,品酒,享受生活。

这种餐饮文化的差异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运用的不好就会造成误会,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外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我们在尊重自己文化的同时要多多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礼仪,禁忌避讳,当然也不必完全按照对方国家文化传统进行,双方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不忌讳学习对方文化礼仪并遵循,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

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并不可能完全避免,差异的程度也深浅不一,解决的方法应是尽可能地了解对方礼仪,体现自己对对方的尊重。

(二)礼仪受到不同国家历史宗教因素的影响

礼仪的发展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例如宗教影响,历史影响,这些无疑都是和本国社会历史相关。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宗教文化,宗教的不同导致很多礼仪是不在本国生活的人所不能理解的。如果因为不了解这些禁忌而犯下了错误,就会影响交际交往,也就达不到了解对方文化的目的了。

例如在泰国,因为人人信奉佛教,认为头是人身体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在泰国,是不可以随意触摸孩子的头部,但在我国,摸摸孩子的头表示疼爱喜欢的含义,这与泰国礼仪就有了冲突。

穆斯林国家,因为信奉伊斯兰教,教义之别避讳男女有身体接触,并且对女性有很多的限制。这对于美国等开放的国家地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对人权的侵犯。此外,猪肉是绝对不可以触碰的食物,饮酒也是禁忌。所以如果去穆斯林国家,一定要尊重对方的宗教文化以及同步的礼仪文化,不要触碰对方的底线。

受到基督教的影响,以及文艺复兴的影响,西方人崇尚自由平等,对隐私的定义范围比较广,例如工资、婚姻、年龄、工作等,如若问道其隐私,他会认为这是对他的侵犯。但在中国社会不同,朋友见面问的越详细表示对其越关心,并不存在侵犯其隐私的含义。应邀吃饭,英语国家客人以准时或晚到几分钟为礼貌,提前到达则不仅为失礼也会让女主人措手不及,中国人习惯提前几分钟到达以示尊敬。西方人特别忌讳“13”这个数字,因为他们的救世主耶稣于13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据此产生了对13的恐惧和禁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想方设法避开13,门牌、房间号、楼房避免标号13。中国文化中因为“4”与死发音相似,所以避讳4。手机号码、车牌号码、楼层等都避免使用“4”。

韩国人日本人见面都要鞠躬以示尊敬,鞠躬的弧度越大表示对客人越尊敬,如果对方向你鞠躬而你没有回应的话被看做对对方极大的不尊重和藐视。韩国人的酒文化也相当浓烈,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是,小辈面对长辈喝酒是一定药侧身饮酒以示尊敬。这种礼仪文化并不是现当代才产生的礼仪,而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礼仪,也是对方国家最典型最标准的礼仪。

对于中国文化中最令西方国家把握不住的是长幼尊卑的称谓问题。中国文化中对长辈的称呼分化的非常详细,通常英文中一个单词可以对应中文的很多称谓。西方社会崇尚自由平等,所以喜欢直呼其名,多以“先生”“太太”作为称谓,比较笼统。但是中文用称谓来显示不同的血缘关系,亲疏远近,区别彼此的关系。如果在中国直呼长辈姓名被看做是最大的不敬,甚至在给晚辈起名字的时候都要避讳长辈所使用的字。

这些礼仪的差异我们还是要从尊重的角度出发,不能将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对方的文化之中,尤其是因为宗教、历史文化传承下来的礼仪,是不可能被轻易打破和更改的。在做到了解对方礼仪的基础上,也要积极回应对方的礼仪。

(三)我国礼仪之退化

我国的现代化程度日渐提高,国民素质也显著提升,但与我国日益繁荣的经济相比我们的礼仪却在退步。我们时常可以在新闻上看到这样那样不文明行为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出现在国外报纸新闻的头条,这实在是让我们这个以崇尚礼仪而文明的五千年文明古国为之汗颜。

我们经常忽略的体育礼仪是近几年才被重视起来,在竞技场内其实也有很多的礼仪需要我们去遵守。在08年奥运会上,我国射击选手在最后一局中一举拿下高分,现场观众欢欣鼓舞,大声喧哗,但是比赛并没有结束,观众的吵闹影响了后面的选手发挥。体育礼仪承载着体育精神,我们不应只为本国选手加油助威,应看到每个选手背后所付出的汗水。再如现在流行的高尔夫球网球运动,都属于绅士运动,对运动时所着服饰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不能穿着简单随意的衣服,而是要穿带领子的运动服,不可穿拖鞋、皮鞋入场。观赛时要保持安静,不可随意喝彩,更不允许喝倒彩。

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对着装方面没有西方国家讲究,直到近几年才看到高档酒店门口会竖立“衣冠不整,恕不接待”的牌子。夏天经常看到有些男士赤膊上阵,背心拖鞋就随意出入公共场所。或者可以看到有些女士穿着皮裙或穿着过于暴露等这些在国际礼仪中被视为不体面的穿着出现在公共场合。还有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是,在某些特别正式的晚会现场,也可以看到我国观众着装随意随便,坐姿懒散,这些在国际礼仪中都是特别忌讳的。但看一下国外颁奖典礼或晚会的台下观众一般都坐姿笔挺端正,女士着装端庄,男士着装正式,对晚会很重视,体现了自己对晚会准备人员的尊重。

总论

礼仪存在在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是国家文明程度和个人素质的直接体现。目前出现的很多关于礼仪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中西文化差异、对礼仪缺乏重视、对礼仪缺乏了解所造成的。首先我们应提高国民对礼仪的重视,了解礼仪的重要性。其次应多了解与自己接触的环境不同的礼仪,尊重差异。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就可以代表我们对不同文化所体现出的礼仪的态度。我们遵守礼仪尊重文化的最核心目的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真诚沟通和了解,促进社会和自身发展,礼仪是传递真诚的桥梁,我们通过礼仪将自己的真诚和热情传递给对方,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友好。(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建红.论礼仪的本质及其修养[J].邢台学院学报.2008.03

第5篇: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国 婚俗文化 中西对比

俗话说“婚姻是人生大事”,婚姻不仅对于个人有着重大的意义,婚姻形成的家庭更是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婚俗文化也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类繁衍的发展,原始的生殖繁衍行为逐渐地烙上了文明的印记,并相应地形成了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制度、礼仪与习俗,这便是婚俗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婚俗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婚姻习俗

中国古代成婚的年龄,在各个朝代是不一样的。通常都是二十岁前后,春秋时期,男子二十加冠,女子十六及笄,即可成婚。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是为不失时。在《汉书》中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罚缴五倍的税收。但事实上,中国古代早婚现象很常见,宋代有“凡男十五,女十三,并听婚嫁”的规定,很多帝王皇后更是早婚的极端,《汉书》还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的记载。婚礼在人的一生中是意义重大的仪式,伴随着这重大的仪礼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婚俗文化。

(一)六礼。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结婚要经过六个阶段,也就是“六礼”,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彩,也就是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礼记·士昏礼》说:“昏礼下达,纳彩用雁。”当女家接受提亲后,男方正式向女方求婚时要用活的大雁作为礼物,称作“采择之礼”,这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

问名,是男方托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八字。《仪礼·士昏礼》写到:“宾执雁,请问名。”如果女方同意,男方占卜凶吉,八字相合则进行下一步。

纳吉,男方把占卜的好结果告诉女方,还是送雁或是金银首饰作为礼物,下定聘。在六礼中雁是重要的礼品,因为雁往来有时,从不失信,比喻男女互手心约,坚贞不渝,也比喻长幼有序,不相逾越。

纳征,即是男方向女方家送聘礼,又称纳成、纳币。这是唯一不用雁的礼仪,一般用鸟兽,上古用全鹿,后代首饰、细帛等都可作为财礼。纳征的礼仪是六礼中最为繁琐的。

请期,俗称“选日子”,男方选定婚期后,准备好礼物到女方家中,请求女方家庭的同意,同意后回去复命。

亲迎,也就是迎娶新娘。亲迎礼始于周代,一般是男方到女方家中迎娶,历代沿袭这一习俗,到了清代新郎披红戴花到女方家中,傧相引拜岳父母等亲戚,然后先回,新娘再由兄长用锦衾裹抱到轿子里,成“送亲”,新郎在家等候。到了男方家中,新郎和新娘要共鼎而食,将一瓠瓜分成两半,夫妇各执一半,斟酒而饮,称作“合卺”,这就是后世交杯酒的由来。

后代的婚礼大体上沿袭了这“六礼”的过程,只不过有繁有简,因为时代和地域而稍有差异,但不管风俗如何,基本都要遵循说亲——定亲——迎亲——成亲这几步。

(二)说媒。

在中国古代,无媒不成婚。在神话传说中,最早的媒人就是女娲。《路史后纪二》中写道“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周礼》《吕氏春秋》中也有记载上古时代祭祀高媒的活动。《周礼》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专门设有官媒,掌管判合之事。《诗经·卫风·氓》中“匪我延期,子无良媒”,《诗经·幽风·伐柯》中“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都是体现了媒人在婚姻中的重要地位。晋代令狐策梦见自己立于冰上,和冰下的人说话,醒来后解梦得知,“君在冰上,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从此也称媒人为“冰人”,给人做媒又称作“作冰”。到了汉代之后,媒人就成为男女婚嫁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必须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孟子·滕文公下》更是记载“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唐代的民间神话中出现了“月下老人”这个专管男女因缘的神仙,月老用红绳系在有因缘的男女脚上。到了元代,《西厢记》中的“红娘”又称为了媒人的代名词。

(三)祝子习俗。

在中国传统婚俗中有用许多吉祥物来寄语对新人的祝愿,而在古人的观念里缔结婚姻的重要目的就在于绵延子嗣,延续香火,所以在祝福中有着多子多福涵义的习俗颇多。

撒帐就是一项非常有代表性的祝愿早生贵子的习俗。所谓的撒帐,就是将各类果子撒向婚床,这些果子多是多籽的植物,谐音“子”,所以被视作是婚姻礼仪中的吉祥物。近来热播的古装剧《甄嬛传》中,甄嬛侍寝后就得到椒房和撒帐的殊荣。在中国,由于南北风物差异巨大,所以撒帐所用的果实也不尽相同,在北方多用红枣、栗子、花生这些果木,而在南方,多用莲子、桂圆、荔枝等果子。枣和栗子合起来念就是“早立子”,而莲子,让人想起“连生贵子”,桂圆让人联想起“贵子”,荔枝让人联想起“利子”,花生、瓜子、黄豆、稻谷这些则因为果实繁多也具有吉祥之意。

蛋在我国历来是生殖崇拜的一种吉祥物,在婚礼习俗中也不例外。有习俗在男女缔结婚姻时用鸡蛋去碰对方手中的鸡蛋,对方中意就允许手中的蛋被碰,否则就不允许。蛋破后双方可以到偏僻的地方谈情说爱。因为破蛋有诞生新生命的寓意。而在很多地方还流行在嫁妆中放红喜蛋的习俗,参加婚礼的人向新娘要红喜蛋,吃的蛋多久意味着新娘可以早生贵子、子嗣多多。

茶叶也有祝子的涵义。因为“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明·陈文《天中记》),所以很多地方将茶作为聘礼。在甘肃男方提亲就会送上茶叶,如果女方答应就会收下,所以“拿茶”也是订婚的代指。

另外,在一些地方筷子也是结婚祝子的吉祥物,因为筷子谐音“快子”,仡佬族青年求亲时,就会拿出红纸包的筷子以示求亲,女方父母答应就会收下筷子。而在北方,旧时还有偷筷子的习俗,婚礼上伴郎要趁大家不注意偷筷子放在怀中,之后放到男方家里,也是祝福“快生子”的意思。

(四)辟邪习俗。

在传统的婚俗中除了有祝子的习俗,还有很多是为了辟邪而产生的习俗。在结婚的大喜日子一定要防止邪魔的侵害,求得吉祥。

撒豆谷就是古时候流行的一种用来辟邪的迎亲仪式。很多豆谷都有着药用价值,比如绿豆可以清热解毒,赤豆可以通气除湿,所以常被认为有辟邪的功能。《周记》里说:“疾,医以五味。五谷,五乐,养其病。”另外五谷是人们生活所必须的食粮,所以古人视为吉祥的珍宝。因五谷辟邪又吉祥,在婚礼中成为了重要的吉祥物。

水也是婚礼中常用到的辟邪之物。向新娘、花轿喷水,都是辟邪的活动。云南彝族就有着泼水迎亲的习俗,台湾高雄美浓地区和广东潮阳地区则是向新娘的轿子泼水,仡佬族、水族也有着用水驱除新娘在途中遇到的邪鬼的习俗。

与水相同,古人认为火也有着辟邪的功能。火带来的光明可以驱除黑暗和邪气,用火辟邪的形式一般有三种:火堆、火把,烛灯。古时候很多婚礼都有新娘跨过火盆的习俗,维吾尔族也有跨火的仪式,都是使在跨火的过程中驱鬼辟邪,让以后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火把主要是在迎亲的过程中驱除邪魔。烛灯则是更常见的一种婚礼习俗,新婚之夜都会点红烛或烛灯直至天明,一来辟邪,二来喻指白头偕老。

二、中西婚俗文化对比

无论中西,婚姻都是一个人生命中的重大事件,但是由于观念和传统的不同,中西婚俗还是有很多差异的。

在中国古代婚姻虽然对个人而言重要,但通常更是家族的大事,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通常男女双方都没有见过面,在新婚之夜第一次相见。现在这种父母包办婚姻已经废除。与中国传统婚姻相比,西方的婚姻则更加自主开放。经历了试婚阶段,确定对方是否是合适的终身伴侣,然后告诉父母自己的决定,通知亲友举办婚礼。

中西方的婚礼则差异更大,中国传统婚礼通常就是迎亲、拜天地、新人入洞房,宴请亲友。而西方由于普遍信仰基督教,所以举行教堂婚礼,要遵守严格的程序仪式。可见,中国的婚礼注重的喜庆的氛围,而西方的婚礼则庄重浪漫。

婚礼服饰是中西方婚俗的最醒目的差别。虽然现代中国人结婚也多穿白色婚纱,但是传统的红色礼物还是很受欢迎。在中国,红色是喜庆幸福的象征,新娘的礼服还会有凤凰的图案,新郎在胸前戴一朵大红花。在西方白色象征快乐喜庆,还有富有、纯洁的意涵,所以新娘穿白色的婚纱。另外,新娘要准备“旧、新、借、蓝”的四件物品,“旧”是指新娘头上的白纱要是母亲用过的旧纱,表示不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情;“新”是指新娘的礼服要是新的,象征纯洁,也昭示开始新生活;“借”新娘的手帕要从女朋友处借来,表示不忘记朋友的情谊;“蓝”是新娘身上的缎带要是蓝色的,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之情。

第6篇: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范文

一、语言的学习和教学需要有对文化的了解

几年前,曾经有两位老师上现行人教社修订版教材第二册第34课,教材上讲的是一位中国人Mr.Fang在伦敦旅行,向人打听路线,他所问的人从内容和图片来看,自然指的是一位英国警察,在警察帽子这一细节上两位老师采用了不同的做法,一个借了一顶中国警察帽,而另一个却自制了一顶英国警察帽。由于后者构筑的语境得体、逼真,符合英国文化习俗,因而更加成功地渲染了课堂的交际气氛,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文化的差异决定了语言的差异

中国人学英语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很多,如:社会准则(交际中必须遵循的各种规则及风俗习惯,如称呼、招呼、问候、询问、致歉、道谢、告别、打电话等用语的规约等);社会知识(指家庭成员、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等);价值观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宗教观念、道德准则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如西方社会强调的个人奋斗、独立性、隐私权);思维特征(指中西方思维特征的差异,比如讲时间和地点时,一个从小到大,一个从大到小)。另外在语言交际中还存在着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如体态语、服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

三、《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意识

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既是英语课程的目标,也是英语课程的内容,最终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又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知识 、语言技能、文化素养以及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基础之上。由此文化意识或文化素养被提到了英语教学的“议事日程”中。

四、教材编排中的文化意识

从第二册(上)教材的编排看文化意识。第一单元主要涉及的教学内容是“介绍英美人的姓名”,自然要与中国人的姓名进行比较,以及交际中使用的习惯或规定;第三单元的中心话题是介绍、对比“中秋节”与“感恩节”,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节日风俗;第十单元虽然围绕一个虚构的瑞典摇滚乐队在中国的演出经历学习一般过去时态,但所涉及的是英美流行音乐以及著名的乐队;第十一单元围绕“安和贝基的生日”(Ann’s and Becky’s birthday)这一主题,把有关邀请和请求许可的日常交际用语、词汇和结构有机的结合起来,体现在课文中,同时展示英语国家的过生日、举办聚会的文化习惯。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展示并渗透了不同国家的文化,这正是文化意识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

五、让文化的阳光照耀我们的课堂

如有的老师给学生同步的相关内容的阅读材料,打开眼界,丰厚文化底蕴;有的老师在感恩节、圣诞节的前夕举办专题讲座,再开展活动,让学生获得对不同文化的体验;又如,九年级教材第十二单元中围绕“习俗”的话题,感受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待人接物的习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有的教师在教学本单元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如音乐,影片,图片等,创设与本单元相关的情境进行教学。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如礼仪大荟萃,玛丽亚做错了什么?餐桌礼仪知多少,中外文化对比等等,通过完成这个任务,同学们将进一步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礼仪差异,时间观念和饮食文化的不同。提高了学生对文明生活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中外文化的了解,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第7篇: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范文

关键词:语言教学 语言表达 文化交际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96-02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Sapir)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语言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使用上自然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教学,而且更应该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培养文化意识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那么文化意识包括哪些方面?教学中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避免学生因文化差异而出错。笔者从以下方面作了一些探讨。

1 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1语言交际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恰当使用英语中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了解、区别英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

了解英语国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习俗。

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做出恰当的反应,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

1.2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意识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提出以下非语言交际文化意识培养内容:

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

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

1.3其它文化意识

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

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等。

了解常见动植物、自然现象在英语国家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

了解英语国家中传统的文化和体育活动、重要节日及主要的庆祝方式。

2 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

文化的涵盖面非常的广,在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有效的原则。

2.1阶段性原则

在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则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2实用性原则

《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和了解外国文化的兴趣,进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2.3对比原则。

中西方文化间有共性也有差异或个性。在教学中要坚持文化差异对比原则,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使其差异更为突出和明显,从而有利于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文化意识的培养。

2.4综合性原则。

文化是综合体。在教学中,应将教材内容、日常交际、文化要素、文化共性、文化差异作“融会贯通”式的综合性导入,使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诸多方面从整体上有一个理性的把握。

3 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3.1利用现行的教材,进行文化知识的导入

现行的外语教材中有丰富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应充分挖掘。英汉语言中都有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词语。以《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Unit5 Why do you like pandas?为例,本单元讲述的是动物。在此,可以向学生介绍:任何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也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中国人一般在心理上鄙视狗,常常用它来形容坏人坏事;而英国人大多对狗有好感,把它当成朋友和可爱的人。中国人骂“狗仗人势”,英国人却说“Love me, love my dog”;中国人用:“该死的狗”骂坏人,英国人却用lucky dog 指幸运的人,用“clever dog”指聪明的小孩、伶俐的小伙子。再如,《新目标英语》上Unit2 What Colour is it?谈到了各种颜色,教师可以就中英文在颜色上的差异做更多的解释。如:英语中“green with envy”和“green-eyed”等都表示“妒忌”。但汉语里表示“妒忌”的词语却是“眼红”或“得红眼病”,如果直译为“red-eyed”,则表示“眼睛布满血丝”、“眼睛发红的”,并不表示“妒忌”。还有如:“see red”表示“生气”、“发怒”等意思,“a blue Monday”指“倒霉的星期一”等等。词汇体现了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别。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联系语言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词义。

现行中学英语教材的鲜明特点就是“文化渗透”,由课堂、家庭逐渐向社会各方面展开,逐步介绍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的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在《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12 Don’t eat in class.中在传授School rules, Library rules, Family rules等语言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渗透了学生应当遵守校规、尊敬师长的情感教育。我们也不妨告诉学生在西方国家校园的一些规章制度,如美国学生在课堂上应注意的事项分为该做的和不该做的,其中突出美国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坐位及上课时不必征求老师的同意就可静悄悄地上洗手间,让学生通过比较制度来理解文化的差异,对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通过这一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西方文化既有差异也有雷同,而文明有序则是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的学习引导学生明白We have rules everywhere./ We can’t rule a country without rules.正如中国人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西方文华既有差异也有雷同,而文明有序则是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所以,通过有机的文化渗透,语言教学就与文化挂钩,从而达到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目标。

3.2有意识地增加有关文化意识的课外阅读量,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跨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谈及所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很好的补充。如果选材得当,可以使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并行,在增加阅读量、拓宽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的Unit 10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讲的是到哪个地方度假,我就有意识地增加了阅读材料Have you been to Singapore?一文(这是八年级下册Unit 9的课文阅读材料)给学生课后阅读,既有趣味性又为以后的学习内容作铺垫。又如笔者在教《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时,找了两篇关于加洲迪斯尼乐园(Disneyland)和米老鼠(Mickey mouse)由来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个世界著名的主题公园。拓展的阅读文章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向更深更广处延伸,达到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当然我们要注意在基础教育阶段,常会遇到文化内容与语言难易度难以兼顾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对这些材料要善于收集归类,精心挑选。

3.3让学生通过体验来领略异国文化

第8篇: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范文

【关键词】国际商务谈判 跨文化差异 价值观 伦理 思维方式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31-03

【Abstracts】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which is a special form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nowaday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s and puts forward coping strategies, stressing just being acquainted with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in order to grasp the strategies and achieve succes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s by being correctitude and targeted.

【Key words】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 Value Ethic Modes of thinking Countermeasures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的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在国际商务谈判的过程中,不同的民族文化表现出来的个性和共性,不同的国家表现出来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差异,引发出不同国家谈判人员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处理谈判冲突的不同方式,构成国际商务谈判跨文化问题。我国加入WTO已多年,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只有了解并熟悉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处理好文化差异问题才能减少相互之间的误解,有助于谈判的顺利进行,有助于开拓深层次的质量意识,增进客户的友谊,营造商务活动的融洽气氛,才能做到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有礼有节,有的放矢,把握策略,取得成功。

一、跨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文化差异分显性和隐性,而大部分是隐性的。肤色、服饰、食物和气候等是显性的,是文化的表层;隐性的差异如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等文化的深层次更容易引发跨文化冲突或障碍。跨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1.语言交流

一般来说,语言交流可分为两大类: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

国际商务谈判大多用英语进行,而谈判双方的母语往往不是英语,这就增加了交流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尽量用简单、清楚、明确的英语,不要用容易引起误会的多义词、双关语、俚语、成语,也不要用容易引起对方反感的词句。如:“To tell you the truth.”“I will be honest with you…”,这些用语带有不信任色彩,会使对方担心,从而不愿积极与我们合作。

除了言语交流,我们的话语音调、眼神、姿态、手势、触摸以及面部表情等都在交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际商务谈判中察言观色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商人认为不正视他们目光的人是不诚实的;但是在拉丁美洲和亚洲的许多地方,低垂目光表示尊重。手势是非语言交流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不同的文化中,手势的特定意义也会有所不同。例如:“竖起大拇指”的手势在中国表示赞扬别人的能力;而在中东地区是否定的意思;阿拉伯国家人做手势的时候,大拇指是不能单独使用的;在穆斯林和印度文化中,左手被认为是不干净的,使用左手示意会被看作是粗鲁的表现。

中国式的交流方式是喜欢用间接迂回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常用的表达是“可能”、“或许吧”、“我想”等措辞,尽量不伤自己和别人的面子。在英美国家,如果说“I will do my best to do something.”意味着“我肯定去做”的意思;但在中国则是“我尽力而为或看情况而定”。向别人提出请示时中国人往往不喜欢开门见山,常常是先试探一番或先说上一堆理由;而英美人则喜欢直截了当地陈述主题,两者的迂回与直接形成鲜明的对比。

跨国文化交流的一个严重通病就是“以己度人”,即大多数人都在不知不觉中以自己的文化背景为依据来评价别人的行动、观点、风俗或礼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Yes”、“No”的使用和理解。曾经有家美国公司和一家日本公司进行商务谈判,在谈判中,美国人很高兴地发现,每当他提出一个意见时,对方就点头说:“Yes”,他以为这次谈判特别顺利。直到他要求签合同时才震惊地发现日本人说的“Yes”是表示礼貌的“I hear you.(我在听)”,而不是“I agree with you.(我同意)”。

文化差异导致语言交流及沟通方式的差异,如果没有足够地理解和包容,将会直接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

2.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它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标准等,表现为某些符合社会文化,具有持久性、稳定性,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的信念。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的文化根源是以“孔夫子思想(Confucianism)”为核心的儒学思想,倡导一种人自身、人际间、人与社会的和谐主义,也就是集体主义。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在进行谈判交流时,强调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人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而西方国家则以个人主义为其文化的核心。西方文化突出个人价值、个人意志、个人尊严、个人自由、个人情感、个人权利及个人利益。整个社会极力推崇个人主义,十分强调自我价值实现,并以个人成功来衡量人生价值。物质至上受到极度重视,是西方文化个人价值至上论的主要特征。因此,他们在谈判交流中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即以传者为中心,语言直截了当,即以结果为导向。

中国强调集体观念和集体责任,谈判的模式基本上是集体出场,但拍板定案来决定的是一人。这种众人谈判,一人拍板的风险性很大。一旦出现复杂棘手的问题,谈判人难以决定。这被文化学者们称为“高权利距离文化(Power distance)”,而被文化学者们称为“低权利距离文化(Power distance)”的西方文化积极鼓励个人奋斗、敢于冒险、不断创新、出人头地的冒险精神,因而在谈判桌上也许只有一两个人,但身后往往有一个高效的智囊团或决策机构,赋予谈判人相当的权力,能灵活地做出对策或应对突发事件。

中国传统文化是“重义轻利”,西方文化强调“重利轻义”。所以,中国人注重面子,西方人看重利益。我们总是热情寒暄,盛情款待来尽地主之谊。而西方人在商务交往中唯一的目的就是签署谈判合同,所以他们认为生意就是生意,用不着东拉西扯,需速战速决。

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可避免地导致谈判过程中的沟通障碍。

3.伦理和法制观念

伦理观是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商务谈判中的伦理观是调整从事商务谈判活动的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它为商务谈判者的行为提供标准和方向。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中国5000多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国人习惯于回避从法律上考虑问题,着重于从伦理道德上考虑问题;而西方人却恰恰相反,他们更多的是从法律上考虑问题。

中国人“伦理至上”。“熟人”和“关系”有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一旦这种关系确立,便成了熟人或朋友,随后就是优惠和慷慨相助。信任和包容的程度也就提高了,所以中国人有较多的口头约定。美国学者帕伊曾感慨地说:“许多美国工商业者已经学会在中国人中间,只须用口头约定,或者握一下手,来决定协议或协议生效的可能。”西方人不大注意培养双方的感情,力图把生意和友情分开。在调节人的行为和处理纠纷方面,西方人习惯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由律师出面去解决纠纷。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注重的是人情舆论。中国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对于经济活动,包括经济纠纷的处理,往往习惯于依靠人际关系,通过“组织”、通过舆论来发挥作用。正所谓“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尽量回避从法律上解决问题着重于从伦理道德上考虑问题。

西方文化是契约文化,他们非常重视契约的精确性、权威性,契约一旦生效就会严格执行。西方很多公司都聘请有顾问、律师,有纠纷时由律师处理。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他们要求按程序办事,谈判结束后涉及合同管理以及后续交流,根据商务活动的规则即由共同签定的合同来约束双方,一旦发生分歧与争端,主张按正式的途径予以解决。例如,美国人在国外进行商务谈判时,一定会带上自己的律师。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我要征求律师的意见。”

文化差异导致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不同的伦理和法制观念,只有双方积极增进了解并善于融会变通,才能使商务谈判不陷入僵局,易于破解。

4.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具有社会文化属性,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结构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也有差异。东西方由于各自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种族渊源、历史变迁、、风俗文化等的差异,便形成了不同的、具有各自民族文化特色的考虑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

一般来说,西方人具有分析思维方式,而东方人具有综合思维方式。西方人在谈判方式上会把大任务分成若干个小任务,比如提出价格、包装、交货、付款等问题,再逐项依次解决。他们认为大任务由一系列小的任务堆积而成,最后的协议就是这些小协议之和。他们讲究实际,注重利益。

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是整体取向,在谈判中采用的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从笼统到具体,先就总体原则达成共识,然后以此去指导具体问题的解决。喜欢由整体到分层再到细节。东方人重视原则,先谈原则,后谈细节;西方人重细节,认为细节是问题的本质,原则只是一种形式。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中国人谈判方式是首先就有关合同双方所共同遵守的总体性原则和共同利益展开讨论。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双方长期合作的可能性,因此他们避免在谈判起始阶段讨论细节问题,并把所谓的具体的细节问题安排到以后的谈判中去解决。这种“先谈原则,后谈细节”的谈判方式是中国谈判方式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注重“先谈细节,避免讨论原则”。尤其美国人采用的谈判方式是局部取向,重视细节。美国人由于受线性思维和分析思维方式的影响,最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重具体胜过整体。他们的思维方式在谈判桌上的具体体现就是“直接”和“简明”。因此,他们习惯于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以“一揽子交易”的方式,按议题的先后顺序依次进行商谈。

5.时间观念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时间概念。时间观念对国际商务谈判有着广泛而无形的影响。人们对时间的态度往往传达了整个民族的世界观和思维模式。东方人认为时间如同地球自然周期运转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因而归纳出时间会自身复归的观念。西方人则把时间比作河流,河水只能从河流一头流向另一头,而不会倒流;时间也被比作长长的彩带,不论彩带多长,它总有始有终,由此而培养了西方人较强的时间观念和珍惜时间的习惯。例如:美国人常讲“Business is Business.”(生意归生意)“时间就是金钱”、“金钱决定一切”是美国人不渝之信条。而中东和拉丁美洲人的时间观念则较弱,在他们看来,时间应当是被享用的。

英美人以讲究准时、效率而著称,凡事都记入日程表,考虑问题着眼当前和未来,而不是过去,这些都能从单一时间取向中可见一斑。邀请英美人参加隆重的宴请活动,一定要提前至少一个月通知,不能等到前一天。没有预约的造访会被视为对私人时间的侵扰;没有提前发出或商量的邀请会被视为没有诚意的行为。

由于文化差异,人们对时间会持有不同态度和观点,对“准时”与“不守约”也有不同的理解,对如何安排时间及如何从事活动会有不同的做法,这些差异往往会导致跨文化沟通误解。

二、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差异的应对策略

从以上跨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中,我们客观地看到,中西方文化各具优劣势。我们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目的在于:清醒地认识自我,充分地了解别人,以便我们的涉外谈判真正做到兴利除弊,扬长避短,寻求合作,共创双赢。

1.深入了解,知己知彼。

文化不仅决定着谈判者的伦理道德规范,而且影响着谈判者的思维方式和个,从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形成风格迥异的谈判风格。如:美国人由于多民族融合的特点,使他们具有了自信、果断、外向和实际的谈判风格。日本人讲究相互依存,注重在交易谈判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韩国人性格倔强,谈判中坚持己见,不轻易让步。同时,韩国人含蓄且审慎,谈判中很少直接表达看法,往往需要对方揣摩。英国人较为保守,重视规则,一切都得按规矩办。只要他们认为某一细节没有解决,绝不会同意签字。阿拉伯人好客,但缺乏时间观念,有时漫不经心,他们重视朋友间的关系。中国人讲求“和为贵”创造和谐的气氛是谈判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谈判过程中,尽量避免摩擦。中国人爱面子,为保全双方的面子,经常使用暧昧的、间接的语言。

不同的谈判风格必然影响着谈判的气氛、谈判的节奏及谈判的手段。要深入了解各国谈判风格的差异,知己知彼,非常有助于我们找到建设性的沟通渠道,发现导致彼此之间误解或对立的真正原因,并且有效地利用我们在民族性格和谈判风格的某些优势,克服某些方面的弱势,积极地驾驭谈判过程,从而把握谈判的方向和进度,取得最后的成功。

2.理解彼此文化,尊重习俗传统。

不同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语言、风俗、爱好和习惯,在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各有其特点。谈判人员应考虑到这些风俗习惯,避免以本国文化的框架去套他国行为,以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尊重和包容。①要理解异国文化,首先必须了解“己文化”,包括优缺点、模式特征、形成原因等自我意识。②对“异文化”的理解,达到文化移情,即在某种程度上摆脱自我文化的约束,采取超然豁达的态度,又不会盲目落入“异文化”的框架中,这便意味着谈判的成功。

例如:中国人的隐私观念较为淡薄,交往中很自然地聊及彼此的生活境况。而西方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对中国人来讲本是关切的言辞,很可能西方人认为是对个人隐私的不尊重。谈判桌上这一细微的文化差异会影响谈判双方的情绪和态度。中国商务代表团到了西方国家,长时间没人招待,往往以为这是主人对他们的访问不感兴趣;欧洲商人来到中国,会发现他们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人陪着,而把这误解为主人对他们缺乏信任。殊不知这只是中西方接人待客的习俗不同而已。只有彼此理解尊重且包容相互的文化才能实现预期的商务谈判目标。

所以国际商务谈判的成功取决于谈判者对他国文化认识与尊重的程度,提高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能力,成功地运用商务谈判策略是每个谈判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3.礼貌得体,礼节周到。

礼貌原则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人们在交际中不仅要遵循合作原则,同时也要遵循礼貌原则,才能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尤其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更加注重礼貌的传达。

礼貌得体强调说话要看对象,要注意言行的时间和场合,还要注意言行的表达和效果要恰到好处。太随便的言语会冒犯他人,过于有礼则让人感到虚伪造作。例如,直截了当地对一位德国商人说话很可能是成功的;但如果对一位日本商人则可能是失败的,因为语言直率对日本人来说十分不得体。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既不能使用过度谦卑的语气,也不能自以为是;既不能贬低更不能责备。试比较:

(1)We may consider selecting you as our partner if your are interested.(如果贵公司感兴趣,我们可以考虑作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2)We made some study and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you are our first choice.(经过我们研究得出结论,贵公司是我们的第一选择。)

在(1)句中语气显得自以为是,容易引起对方反感;而(2)句彬彬有礼,十分得体。

(3)Your letter is not clear at all that I can’t understand it.这种生硬的、责备的语气应该避免。可以改为If I understand your letter clearly…

为了避免冲突,给双方留有回旋的余地,不妨使用模糊的语言。例如:

(4)We have had talks and both have fully expressed our opinions (我们进行过会谈,双方都充分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4)句意味着双方就某些问题未能取得明确的结果,双方都有一定的保留。语气不卑不亢,留有余地。

礼仪礼节代表着礼貌行为的一种规范。在国际商务谈判中需要接触国内外不同层次的人,需要处理多种事物,应付多种场合,礼仪礼节是否周到直接影响谈判的效果。如:与东南亚商人洽谈业务时,切忌翘起二郎腿,否则必引起对方反感,交易当即告吹。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商人往往在咖啡馆里洽谈贸易。和他们会面时宜喝咖啡、茶或清凉饮料,严忌饮酒、吸烟、谈女人、拍照,也不要谈论中东政局和国际石油政策。赴南美洲做生意的人,为了入境随俗,在洽谈交易的过程中,宜穿深色服装,谈话宜亲热且距离靠近一些;忌穿浅色服装,忌谈当地政治问题。德国商人很注重工作效率,因此,同他们洽谈贸易时,严忌漫无目的地闲谈。

4.增强法律意识,加强法制观念。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国际市场也不例外。在现代社会,所有的商务活动都要在法律关系下进行。但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不同,使中西方的法律观念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西方国家是法制国家,法制完善,法律意识根深蒂固。中国受到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以及人情关系意识的影响,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导致中国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注重人际关系和非正式的处理方式。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法律尚不健全,原有的一些体制上的问题和一些政策规定也不符合国际惯例,使国际商务谈判极易陷入僵局而且不易破解。我们要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方案以便能顺利地达到谈判目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入世之后,中国应健全法制观念,提高国民的法律意识,加强司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学法、懂法、用法成为中国人的必备素质。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一旦发生纠纷,争取用法律保障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各级外经贸行政主管部门应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进步的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增强认真按照行政法律、法规办事的观念,卓有成效地解决各类对外贸易争议,营造公平、公正的国际商务谈判环境。

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人或群体的态度倾向决定着文化差异的作用,它可以夸大文化的差异,也可以将文化差异引起的障碍降低到最低点。人们在进行国际商务谈判时,如果能克服跨文化差异引起的障碍,知己知彼,入乡随俗,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深入了解,,就可以共同努力创造一个能适应双方的国际商务谈判环境,使谈判取得圆满成功。

参考文献

1 王保安.论商务英语谈判的语用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8(10)

2 刘婷.国际商务谈判中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5)

3 邹芙林.试论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企业经济,2007(1)

第9篇: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语言翻译;文化意象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在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交流活动也日益增多。商务英语翻译不仅是中外语言之间的形式转换,同时也是涉及到各个国家不同商业文化的交流,是促进国际商贸往来的重要基础。因此重视文化意象的有效传递有助于产品及品牌的推广,同时有助于更好地树立国际形象,促进我国经贸事业的长效发展。

1商务英语翻译目标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各个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内的协作和交流更加频繁。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趋势之下,商贸英语已成为我国对外进行商务交流和贸易往来的重要语言工具。为了确保商务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商务文件需涵盖所需的全部重要信息,同时需有效避免信息沟通时的遗漏和错误,同时商务语言也需具备完整和准确的特点,这对于商务英语翻译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务英语翻译者需基于对象文件整体理解智商,全面把握其文体特征,在译文过程中进行“信,达,雅”的准确翻译,更好地表达各国不同的语言内涵和文化意象,从而能促进实现商务贸易国际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

2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意象传递的不足

意象是文艺理论中极具美学感知的概念,寓“意”于“象”,旨在反馈人们的思想和情感。文化意象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质上这是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文化的集中象征,反映了人们的智慧和民族的特色。中西方文化在意象表达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在对外交流过程中需直面这一差异化现状,尊重彼此文化特点,准确进行信息传达。实质上商务英语的本质目的也是在于信息传递,因此需充分了解中外文化意象的差异和区别,遵循文化意象的翻译原则及基本特点,促进中外贸易的良性发展。在此分析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意象传递的不足,以期能提出相应的优化和改进策略。

2.1文化意象传递喻意错位

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文化意象传递出现喻意错位,这集中体现于不同语言之间的喻意非完全对应,这是源于不同国家的文化体系中文化意象所蕴含的内涵不对等,由此产生的文化干扰造成商务翻译中的理解疏漏。影响文化意象传递的因素主要有动植物因素,颜色因素,数字因素以及宗教因素等。以数字因素为例,在我国常将“6”和“8”等数字赋予一定的吉祥寓意,但在西方文化体系中这些数字并无其他喻意,因此将这些数字作为商标进行出口贸易会造成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喻意错位现象,无法准确体现本意。

2.2文化意象传递喻意疏漏

文化意象传递喻意疏漏现象则体现在一种语言体系中的特定词汇在另外一种语言体系中缺乏对应的概念,也可体现为文化用语的缺失。以商务礼仪中的礼貌用语为例,汉语体系中是用“请”等一类礼貌用语词汇,但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则无法使用“please”直译交流,需要应用“Wouldyouplease”等符合英语文化语境的结构。在产品名称及品牌内涵等方面的文化意象传递同样存在此类喻意疏漏的现象,这对于我国经济贸易的推广是极为不利的。

3优化文化意象传递的有效策略

3.1依据不同文化背景准确把握语境翻译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由于地域、地理文化而导致的差异性是较为明显的,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需尊重不同文化体系下的民族历史、宗教风俗以及地域文化等内容,在不同语境下把握翻译的本质,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同时也能更加扩大品牌和产品的影响力。以“Sprite”饮料为例,如直译翻译则为“捣蛋鬼”等含义,如将此作为品牌名不仅无法传达品牌内涵,同时也较难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结合了碳酸饮料清凉解渴这一产品语境,把握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将其翻译为“雪碧”,无论从字面还是音律上都能给人以冰爽之感。依据不同文化北京准确把握语境翻译是基于尊重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实现品牌价值和商业利益的最优化。

3.2把握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意象的语感

语感的把握对于语言翻译的最终效果来说具备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涉及到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因此需要促进文化敏感性的强化,从而能在异域文化语境下增强产品及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以“Unilevel”这一品牌为例,如直译会存在喻意错位和疏漏的不足,因此在商务翻译过程中结合了中西方的文化内涵,通过音译的调整翻译为“联合利华”,这样的翻译方式便为该品牌增加了“促进中外合作,有利于中国发展”的附加意义。通过文化意象翻译语感的增强,发挥了商务英语翻译的最佳价值。

3.3结合情境进行翻译语篇的整体协调

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需针对与语言相对应的语码进行整体协调,以符合其他国家的文化理解和偏好,降低国际贸易往来中的品牌接受心理障碍。为了实现语言的和谐感,需要针对语言翻译中包括词汇、音律、语法、句法及整体语篇等重要要素进行对应调整,从而促进实现不同文化体系和文化意象的有效传递。以著名服饰品牌“Goldlion”为例,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如采取直译模式,则品牌名为“金狮”,这样的翻译效果虽然符合原文含义,但实际上并无法实现文化意象传递的最佳效果,因此应用商务翻译时结合情境进行了语篇的协调,“Gold”一词依然使用意译,而“lion”则实用音译,译为“利来”,这样的调整更加符合中文意象中追求吉利和祝福的文化内涵。经过语篇协调翻译而成的“金利来”品牌帮助商品本身增加了附加的文化价值,同时也更加符合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由此可以看出,为了有效实现文化意象的准确传递,需要翻译工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翻译效果的最优化。

4结束语

商务英语是我国对外进行经贸往来的重要语言工具,但针对翻译过程中存在的文化意象传递不足,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和改善,以促进我国经贸事业的顺利进行。这可以通过把握翻译情境,强化意象语感以及语篇整体的调整来加强商务英语翻译的表达效果,从而能实现翻译功能和效果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李争.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39-141.

[2]杨宏,陈艳玲,贯丽丽.试论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意象传递[J].绥化学院学报,2015(1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