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楚文化的艺术元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楚文化元素;图形创意设计;继承与发展
楚文化元素中各种造型纹样是楚文化高度浓缩的视觉形象代表,将其引入当代图形设计的创作中,是拓展现代图形设计的重要课题。如何将楚文化元素在图形创意设计中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应用,是当今设计师们所面临的新课题。现代图形设计只有符合时代的脉搏和节拍并不断地推陈出新,楚文化所具有的无穷价值才会更具有生命力。
一、楚文化元素各种造型、纹样的提炼与继承
楚文化是在荆楚大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吸取了周边文化之长,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图形设计中很多地方都应用到了楚文化的元素,特别是楚文化中的独特造型和纹样设计。如建筑雕塑中的图形、商品包装图形、标识图形、衣服图案、海报中的图形等等,有些地方注重在其形的应用,而有些地方则注重其意在设计中的作用,当然形意的统一是设计者所共同追求的。在这里我以武汉东湖磨山风景区为例,重点分析一下建筑雕塑中图形对楚文化元素的运用
对楚文化元素运用的最为全面、完整的建筑雕塑,就是武汉的东湖磨山风景区。磨山楚城是磨山楚文化第一个代表性建筑。城楼上高悬“荆楚雄风”匾,依据楚人喜欢临水居高筑城的特点,按照郢都故城形制而建。磨山楚城还有祝融塑像,祝融是传说中的火神,是楚人的远祖。这尊雕像体现了楚人拜日、崇火的民俗。
楚辞轩。为纪念楚国著名文学家屈原、宋玉、唐勒、景差而建,是楚式建筑风格的吊脚楼。“惟楚有才”组雕,这组雕塑气势磅礴、技艺精湛,是东湖楚文化建设的经典之作。以多种雕塑手法展现了古楚国的农耕、战争、矿冶、纺织和日常生活情景,以古楚国八百年风云人物和重要事件为主题,体现了楚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在楚文化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纹样就是凤纹,武汉东湖磨山风景区的楚凤雕塑。将凤的造型完美的提炼出来,双凤铸于1991年12月,通高6.2米,耗青铜15.8吨,系参考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人物龙凤帛画中凤的形象设计。底座高1.5米,取楚墓出土镇墓兽基座造型。凤是楚人想象中具有非凡力量的神物,部落时代崇拜的图腾。成语“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即喻楚凤。尾羽如烈焰熊熊,以示楚人崇火。虎为巴人崇拜的图腾,凤踩虎造型取楚墓出土虎座鸟(凤)架鼓原型。不管是凤纹还是楚凤雕塑都显现出楚人在艺术发端时期不同凡响的创造力和观察力,将凤的形象重新分解、异化和组合之后,使造型奇特夸张,并开始趋向抽象化、符号化,设计语言独具特色。充分说明了楚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图腾的崇拜,
楚文化元素中的造型与纹样,除了楚凤,最具有代表性的3个元素就是简、车、钟,竹简象征着楚国的思想和文化,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战车象征着楚国的军事与政治,因为它寓意着高大的躯体和显赫的威势;编钟象征着楚国的艺术和科技,因为它展现出了音乐的性能和工艺上的高技术含量。
而将这些元素运用的较多的设计,便是我们经常看到的,许多旅游用品的设计,例如武汉博物馆内出售的旅游手册,各种宣传画册上的图形、笔袋上的纹样、钥匙扣上的各种人物、动物、器具的造型等等丰富多彩。
二、楚文化元素中的造型纹样在图形设计中的发展与创新
图形设计作为一极具文化内涵的设计类别,对传统文化的发扬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几个图形设计中了解楚文化元素的造型特征。
在武汉东湖风景区虎坐鸟架鼓中楚凤图案的应用,服从视觉上的,突破繁复的造型,从而体现出抽象形式的艺术美感。如凤的造型夸张、奇特,绝非对自然事物的客观模仿,而是经过精心加工、整合出来的。
在月湖公园楚文化墙景中的应用,是对楚文化的表现的又一重要方式。对称与均衡式构图的是楚造型纹样惯用的手法,这种构图存在一中心线,它交代了楚造型纹样组织单元的布局,在其左右、上下或四周配置同形、同色、同量;均衡与不均衡指的是造型纹样各部分力量分布的状况,不同形色但量相同或相近的造型纹样占据空间位置,它决定着楚造型纹样的平衡美感,通过对称与均衡的构图手法,楚造型纹样表现出一般描绘纹样不同的视觉效果,更加具有组织性,这正是楚造型纹样具备装饰属性的重要前提。
楚造型纹样的繁复有别于现代应用美术图案的一大特征――在繁复中求变,乱中有序。楚造型纹样的繁复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单纯的重复,它更加讲究在纷繁中体现出对比与调和,节奏和韵律。这一特点在汉口江滩的楚文化铺装中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要将楚文化元素与现代图形设计完美的融合,不仅要了解其特点,更要有创新意识。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泉。因此,培养丰富的联想能力,用发散性思维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多层面、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从而产生新的艺术造型以致产生新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思维活动没有现成的固定答案,这就要求创新思维能超越障碍、突破困难,自由、流畅地在幻想与现实间不断往返。而通过对楚文化元素的思索和提炼,图形创意的灵感思路来源于楚文化元素中造型纹样的神韵,表现形式大多为托物抒情、借物寓意,使画面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具有更强的感染力,想象力和扩张力,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视觉的享受。
参考文献:
[1]王生铁.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N].光明日报,2003.
【关键词】楚文化;版式设计;色彩;图形纹样;排列构成
【Abstract】Chu elements of cultural history and contemporary artistic design elements of the rational combination of layout, design of layout design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elements to start, into the Chu culture Design Art colors, graphics, arran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features
【Keywords】Chu Culture Layout Design Color Graphic patterns Order form
经济高速发展对现代平面设计所产生的影响日益深刻,上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与工业化发展,因而产生的作为平面设计的重要类别的版式设计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版式设计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所涵盖的领域越来越广,范围也日益拓展延伸,涉及到包装、广告、报纸、书籍、产品手册、宣传单、公关赠品、网页设计等各类平面设计领域。
从艺术性的价值角度来看,版式同样也是作为某一个体或群体事物的艺术表现的载体,尤其是在文化方面,随着物质追求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的精神要求也日趋上升。版式设计已经不再是仅仅为围绕着经济物质的价值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起版式设计成果和产品自身所蕴含的艺术审美性。
在世界各国的版式设计都迅速发展并逐渐形成特色,世界经济离不开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时,世界文明也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璀璨光辉。文化元素所影响的设计者思想是能够左右设计者自身的设计理念的,而设计理念是关系到版式设计意新、形美、变化而又统一,并具有审美情趣的关键。我们中国的版式设计也不应仅仅局限于国外的设计风格,而是应该综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的宝贵财富,来发展独具风格的版式设计。
随着中国在世界发展潮流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展现在世界的面前,形成一股中国风的追捧热潮。其中,楚文化是一支充满魅力并且独具风格的南部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楚文化为楚族楚国楚地人民所创造,在缔造和发展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曾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楚文化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角度审视楚文化的发展轨迹,还可以进一步发现它在创业、开放、创新、爱国、和合所具有创新特质,楚文化的这些创新特质,既是历史时代的产物,又是伟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更是当今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精神遗产。楚文化的研究和应用已不仅是一种流行更是一种发展趋势。
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汉字或图形或色彩都独具特点,顺应发展的步伐,我们理所应当的将楚文化元素融入到版式设计当中,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好传统文化元素尤其是楚文化的宝贵资源优势来发展独具中国特色的版式设计理念,来创造我国版式设计更好的发展前景。
楚文化的设计特色自始至终都是文化宝库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洗礼之中,变得尤为光彩夺目。
楚文化地域所出土的艺术品是楚文化设计特色最显著的代表,色彩搭配丰富绚丽,造型奇特神秘、精致新奇,纹饰繁密、品种繁多、铸造精良。无一不展示着古代楚国人民非凡的创造能力、无尽的才智和想象力,体现着无穷尽的生命活力,代表着楚人独具一格的审美观和文化精神,代表着同时代的最高艺术成就。
色彩
在色彩方面,大自然的神奇创造了色彩,将原本单调的生命变得绚丽缤纷,色彩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它为人类的世界增添了乐趣和美好,人们从不同的色彩视觉中享受不同的心情,感受不同的情感。在版式的设计中,色彩心理对于整个版式的效果影响是什么重要的,色彩的运用恰当与否自然也是版式设计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了。
楚人对其有着强烈的爱好。在楚文化历史遗迹中的相关资料记载显示:“楚人尚赤,日中有火,火为赤色”。黑、红两色对比鲜明、强烈,一直以来为中华民族所追捧,黄色则是若干王朝所钟爱的皇家色彩。
楚地出图的漆器数量极多。楚人喜爱漆器,漆器能够展示绚丽迷人的色彩,根据发现,已出土的漆器有红、黑、黄、白、绿、蓝、紫、褐、金、银、桔红、海蓝、暗红等诸多色彩。如透雕座屏彩绘,就运用了红、绿、黑、金、银等数种漆色。。楚人漆器多使用红、黄、黑三色,楚漆器多以黑漆为底,以红漆和其他各色描花。
丝织物和刺绣在楚人的手中也表现出艳丽丰富的色彩。楚墓出土的丝织品颜色多样,有红、黄、绿、蓝、紫、棕、褐、黑及藕色等。五颜六色的丝织品,能满足楚人对色彩的欲求。刺绣的色彩也十分复杂,有红、绿、蓝、棕、黄、褐、黄、金黄、深红、朱红、桔红、草绿等等多种色彩 。
从色彩心理学角度,运用心里色彩理论(心理色彩指彩测试心理学家吕舍尔分析的颜色与性格的关系,包括:红色、蓝色 、黄色、绿色、.茶色 、紫色 、灰色、黑色)分析在版式设计中具有楚文化特点的红、黄、黑三色则能够更好的在版式设计中合理的添加楚文化地域特色,让受众注意到版式设计成果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红色,类似于新鲜血液的颜色,是三原色和心里原色之一,红色代表着激情和光荣,红色代表永不言败的精神气质,象征热情、权威、自信、性感,是个能量充沛的色彩。当人们想要展现权威与自信的时候,红色将会是不错的选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吉祥、喜气、 热烈、奔放、激情、斗志、革命。五行中的火所对应的颜色就是红色;在中国古代,许多宫殿和庙宇的墙壁都是红色的,红色传统上表示喜庆。
在上图中,红色让整幅画面的色调产生跳跃感。让人眼前一亮,深深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并且采用红色来表达激情与热烈,与主题呼应。
黄色,是所有色相中最能发光的色,给人轻快,透明,辉煌,充满希望的色彩印象,艳黄色象征信心、聪明、希望;淡黄色显得天真、浪漫、娇嫩。设计运用时,稍添加别的色彩就容易形成新的色彩。中国封建朝代,明黄色是皇帝专用颜色,如“以黄为贵”。 在中国的五行学说中,黄色是土的象征。另外,黄色是黄金的颜色,因此也有财富的含义。和红色一样是四个心理学基色之一,以及减法三原色之一,代表活泼、明快与温暖,喻示开朗外向的性格和着远大的理想。
上图的设计作品使用黄色作为主色调,轻快、活跃充满前进的希望,让那个人对奥运的精神特点有了一个形象化的认识,同时还能展示出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庄重和威仪。
黑色,黑色是一种具有多种不同文化意义的颜色。而且一向不会过时,一直都位于时尚的前沿.。象征高雅、低调、权威、创意等;也意味着防御、执着和冷漠,当人们需要白线权威和专业、展现品味时多使用黑色。在时装界,黑色代表稳定、庄重的样式,为万能搭配色,能与所有颜色搭配。黑色具有高贵,稳重,科技的意象,也是一种永远流行的主要颜色,适合和许多色彩作搭配。而在心理学角度中,作为心里原色的黑色代表独立性强、努力上进、神秘和无所不能的力量。
图形纹样
在图形纹样上,楚人信仰神灵,相信天地万物皆是由神所创造和主宰的,神也成为他们想要表现的主要。各种神的形象都是来自于人们对自己生活所见部分的重新组合。传说中的龙凤就是一种虚拟的动物,之后再与现实生活中的其他相结合构成想象神灵形象,在楚地出土的青铜器、丝织物等历史文物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如曾侯乙墓编钟架铜人、虎形挂钩、编磐架立兽、蟠龙建鼓座、墓兽和虎座飞鸟。
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被认为是百鸟中最尊贵者,为鸟中之王,有“百鸟朝凤”之说,与龙、麒麟、龟一起并称“四瑞兽”,天下太平的象征。古时比喻有圣德的人,也是中国皇权的象征。古人认为时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飞来。龙凤呈祥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图腾。民间美术中也有大量使用龙凤作为吉祥标记的类似造型,使用在物品上。 “凤”其甲骨文和“风”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风的无所不在,及灵性力量的意思;
虎,我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对虎的崇拜源自楚文化中对虎的图腾崇拜。人们虎看作是百兽之王,一直受到汉民族的崇拜,是正义、勇猛、威严的象征。自汉代以后虎一直成为劳动人民喜爱的保护神,而没有成为帝王的象征,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与发展,崇虎的文化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观念。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的兽面和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都与虎的形象相似,而到今天我国的彝族、白族、土家族等民族仍称虎是其祖先。
羊,羊象征洁珍贵,示吉祥之意,是“祥瑞”的象征。羊,与上古先人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不仅是供膳的,又是祭祀的祭品,伴随中华民族步入文明,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影响着我国文字、饮食、道德、礼仪、美学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除去上述的有关于神像传说的图形纹样外,在楚地历史遗迹当中还有像云纹、几何纹、等多种造型活泼、别致的样式,这些样式多出现在玉器造型、青铜器的坠饰等多个品种的文物上,充分体现了楚国劳动人民对于美的热爱和极致的表达。
排列及其组合方面,楚人也有自己图特的表现方式,以此来阐释对于自己所处时代的文化精神的表达。尤其是楚人重视曲线、弧线的飘逸和动态的美感。像青铜器中的升鼎,动态活泼,栩栩如生。楚人善用线条,改变了原有呆板、压抑之感的气氛。动态美在楚人的漆器等表现更为淋漓尽致。这些回旋卷曲的排列,难以捉摸,给人一种飘逸之感。形成、流畅的动感。
排列构成
楚人把南视为至尊,而把北象征为失败、臣服。宫殿和庙宇都面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座北朝南,皇帝登基为“南面称尊”;战败则称“败北”。这更说明楚人在工艺美术的视觉表达安排上,严谨而又富于艺术性的特点。在楚地出土的织锦、刺绣等文物遗迹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版式设计是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是现代广告设计的精髓之处,在平面设计中其运用更是随处可见。楚文化是中华文明千年的宝贵一场,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遗留。二者的结合是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与古文化遗产相结合,既促进文化的发展,又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获取更大的价值。由大的艺术门类出发,一句可操作性原则选择了版式设计这一当今社会广泛运用的类别。将历史地域文化元素的艺术性和版式的实用性结合。既有历史艺术价值又体现出现代的气息。
版式设计将其所含的构成元素如:文字、色彩、图形等,借艺术形式的表现方式来建立起版面良好的视觉组织秩序,以便于更好的更好的传达主旨内涵,达到版面最有力的诉求效果的一门平面设计中相对具有独立性的设计艺术。
版面的装饰因素是由文字、图形、色彩等通过点、线、面的组合与排列构成的,并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的手法来体现视觉效果,既美化了版面,又提高了传达信息的功能。在整个平面设计中包装设计、标志设计甚至展示设计都受到版式的影响。
由版式设计这一入手点开始,依据正常的艺术设计有总到分思维逻辑模式,考虑到构成完整版式设计作品的元素,然后再由这些元素出发进行创作设计的思考。其次,变通性特征户要体现在该项目的研究不拘限于版式设计这一种思路,而是变通的融合了与版式中文字,色彩,图像相关的其他设计方法。例如有文字推出的字体设计模式、色彩推出的色彩构成理论、图像推出的图形设计思路等,虽然这些模式、理论和方法在版式设计元素之外,但是却都可以在版式元素中加以运用。此外,研究涉及的图形设计本身也包含着扩散性思维的设计思路。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坐落于荆楚文化古城荆州,因此标志主要图形元素为逐日的飞凤为原型,展翅的飞凤同时又蕴藏着"人""文"的汉字形象在其中.另外,图形的设计元素还如同一名奔跑的少年.整个图形元素象征着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人文的特点,体现了学校的"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特色,表现出学校培育人才和厚德载物的良好氛围.
色彩方面,该标志采用红色为主的色调,使标志整体充满激情与活力,既符合国际现代的简约设计风格,从色彩心理来讲又能在第一时间抓住注意力,充分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其中,展示了文化特色。
此标志的设计充分运用了楚文化历史遗留中的相关设计元素,图形的原型为金凤展翅,色彩由黄色向红色过渡,将数字8隐含金凤的形象之中,又能够清楚的表现主题。
版式设计无论是从其自身的设计元素角度看,还是从其设计成果的角度分析,都是一项较为复杂的门类,它涉及到包括版式设计、基础图案、三大构成(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装饰画、图形创意、字体设计、插画设计、书籍装帧、广告招贴设计、网页设计、楚文化的色彩和纹样理论、心理学色彩理论在内的诸多领域的知识。由版式设计向引出其中所涉及的构成元素,即文字、色彩、图形极其之间的搭配,而后有这些构成元素扩展推出其他的平面设计门类的知识;在版式实用性和艺术性二者结合的角度考虑时,考虑在版式设计中融入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文化元素,在中华文化中选择了南部文化的杰出代表―楚文化,将楚文化作为设计元素的文化设计理念之后,依据版式设计元素要求择取文化相应的要素进行研究,寻找二者最好的融合点,是我们将文化历史财富与现代化设计相运用的重要理念。
参考文献
[1]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江陵马山1号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
[3]《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
[4]后德俊《楚国矿冶髹漆和玻璃制造》,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5]《国宝大观》,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
[6]《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7]《荆州天星观二号楚墓》,文物出版社2003年
[8]《色彩构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
关键词:西楚文化;课堂;研究
地方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传承、保护、利用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社会历史价值,目前已越来越受教育界重视。西楚文化是指以宿迁及其周边地区为中心的、以传承古楚文化为内核的地域文化体系。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导者,应充分发挥“传道授业”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和推进西楚文化发展,将其引进课堂,引入教学,挖掘和传承西楚文化博大深厚、丰富多彩的历史底蕴。笔者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浅谈看法,希望能在教学领域对弘扬和传承西楚文化有所帮助。
一、西楚文化进课堂的现实意义
西楚文化起于楚汉,源于宿迁,是宿迁的神韵所在,具有历史性、地域性、群众性和特色性,蕴含多层次、多领域的文化元素,凝聚着宿迁人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在当前宿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将西楚文化引进课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一方面,与宿迁当前经济发展需求、文化品牌打造相结合,追溯“我能、我行、我成功”“敢试敢闯”的西楚文化内驱力;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接触本土地方传统文化,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家乡情结和奉献家乡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二、西楚文化进课堂的几点经验和做法
西楚文化进课堂,真正做起来,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
1.课前准备――紧扣“查”“访”“问”
(1)紧扣“查”字,优选教学素材。全方位利用宿迁现有的文献资料,查阅、研读、整理资料,获取西楚文化领域相关素材。结合实际,择优选取适合教学、艺术价值高的资源进行开发。
(2)紧扣“访”字,构建教学体系。参观宿迁传统文化项目传承点,走访代表性传承人、社区老人、艺术高人、专家等,了解西楚文化的艺术形式及其变迁,初步构建西楚文化进课堂的体系。我们在课前专门去泗阳,详细了解“云渡陶雕”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收集“云渡陶雕”的图片、照片和一些作品,制作文字资料和幻灯片。
(3)紧扣“问”字,调查教学需求。依托问卷调查、日常交流,充分了解学生对西楚文化的认识程度。调查发现,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如四大发明、长城、老庄哲学、丝绸之路等较多,而对本土历史文化知之甚少。通过了解学生的知识盲点,有的放矢地备课,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2.课堂教学――围绕“情”“景”“新”
(1)围绕“情”字,营造氛围,增强学生感知度。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艺术作品的形象性特点决定学生首先用形象思维去感受美的事物。我们向学生展示沭阳烙画和云渡桃雕实物作品,以直观的形态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感受,得到启发,同时让学生动手绘画、立体塑造、小制作等形式表现对民间艺术的认同。
(2)围绕“景”字,展现艺术,提高学生理解力。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能在生活、生产现场进行的课程一律到现场去,尽可能把课堂搬出教室,走进社会。从教学形式看,学生走进生活对景写生,有利于在真实情景中感知对象,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从艺术表现上看,乡土民间艺术品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超现实性,容易让学生在欣赏评述、感知体验、创造表达中产生亲近感。我们在《骆马湖》一课教学中,首先安排写生课,让学生走近骆马湖,亲身体会湖景。
(3)围绕“新”字,组织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2010年宿迁市举办的第二届西楚文化节正值我国传统的端午节,这正是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习俗和西楚文化的大好时机。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民间过端午的幻灯片,播放宿迁市西楚文化节中“龙舟风筝竞西楚”“巧夺天工绘西楚”等专题节目的视频短片,让学生直观生动地认知,让传统文化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陶冶情操。
3.课后延伸――注重引导,养成习惯
学生需要学习传统文化,更需要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教师引导,在教学中体现为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在西楚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会提出课堂上尚未涉及的一些问题。如,我国唐、宋时期诗人描写西楚霸王项羽的诗句有哪些?让学生思考或课后到我们制作的开放性网络课件上去查阅,鼓励他们在网上与教师、同学交流;开辟西楚文化学习园地,专门发表学生的心得体会、写生作品等。通过开展课后延伸活动,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西楚文化进课堂的实践成效
西楚文化与艺术课堂的有机渗透,解决了教学内容远离地方文化实际、教学方式充满文化隔阂,使学校美术教育呈现多元化、本土化、丰富多彩和切合实际的新面貌。
1.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与课后延伸的有机结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分工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西楚文化的形象更生动、记忆更深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拓宽艺术教育空间
学校通过充分挖掘现有艺术资源,有机组合西楚文化中的文化元素,以充足的艺术教育载体为保证,实施西楚文化进课堂,有效地拓宽艺术教育空间,充实素质教育内涵,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渠道寻求艺术教育的广阔天地,让艺术再无“殿堂”之高。
3.传承宿迁民间艺术
西楚文化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不仅让艺术教育回归生活,更让西楚文化奇葩独秀。民间艺术进课堂,一方面可以替代艺术教学大纲中因条件限制而无法开设的课程,另一方面能使西楚古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培养大批具有一技之长的孩子,甚至未来的民间艺术家。
4.激活宿迁后发力
学生作为宿迁未来经济社会的建设者和中坚力量,通过西楚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将不断赋予西楚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命,使西楚文化得到更高层次、更高境界的继承和发扬,这种内外交融、不断传承和创新的生态文化将是宿迁发展兴旺的原动力和生命力。
西楚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使之成为宿迁中小学艺术课程资源,既是学校艺术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对民间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创新。我们要充分利用宿迁大地民间艺术资源的优势,在传承创新中培养学生人文修养,丰富校园艺术教育内涵,使西楚文化在中小学校园里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关键词:城市家具 地域文化 武汉市
“城市家具”是被集中和使用于城市中的物体,如邮箱、果皮箱、电话亭、休闲座椅、公交候车亭、交通指示标志、广告牌、照明设施、花坛、宣传旗帜、书报亭等。它是现代城市环境中的重要元素,对它们的设计和处理,最能体现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品质。
地域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并带有历史传承性,能融合历史和现代文明,体现地方人文和自然特色的本土文化。由于地域、民族的不同,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民俗风情形成了本土特有的文化特色。在城市大同的浪潮下,一个民族历经多年所形成的民族精神、符号、艺术等,如果不被后人继承与传扬,就会渐渐没落至消失。作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记忆、提高识别性的“城市家具”设计,必须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武汉市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其城市家具应体现出与重点城市相配的水平,设计要与城市的地域文化一脉相承,要与楚文化、水文化、码头文化相吻合,与城市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共鸣。
一、楚文化
“城市家具”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精神功能。它的存在不只是为了满足人类的行为与活动要求,更在视觉上形成许多节点与记忆。与人们近距离地接触,传达出最鲜明的城市语言,具有提供空间界定、转换、点景,甚至成为城市地标的作用。其设计能否体现出地域特色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要经过精心、系统的考虑,使“城市家具”成为足以凝聚能量、释放活力的区域象征。
武汉位于楚文化的中心地带,其有利的生产条件和通达的地域特征决定了楚文化是中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与东吴、南粤、巴蜀交融,是极其多元和包容的。楚文化的载体是考古发掘出来的如青铜器、漆器、绘画与雕刻、丝织与竹编以及玉器、玻璃器、金银器等。楚地青铜器有的结构严谨,铸造精工,气度非凡,如四羊尊、龙虎尊;有的在幻想与现实的交织中,设计别具巧思,如立鹤方壶;有的以结构奇巧取胜,如错金银龙凤图案。楚地漆器的线条是张扬的、活泼的、浪漫的、自由的,是狂放而奇诡的,它不像殷商漆器的狰狞、威严,也不像周漆器那么简洁、朴实,在气质上楚漆器有更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天真的自然气息,是典型的“原始浪漫主义”。其艺术风格瑰丽流畅,情感外露,富于抽象形式美感,是体现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动艺术写照。它的独特的艺术智慧和超乎寻常的艺术想象力,源于楚民族达观的生命态度,源于他们对精神生命的执著追求与热爱,以及对神秘未知世界和自由精神境界的忘我追求。它的创作既不是纯粹的自然,也不是纯粹的观念,在包容某些自然形式和观念意识的同时,它就是它自身。它所具有的超越模拟的象征意象构成手法,给艺术直觉和想象以极大的回旋余地,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观念的羁绊而获得新的文化价值。它代表了华夏民族文化中被两千多年的历史沉积物所掩盖了的一种传统和一种精神――楚骚、楚韵传统及其所体现的积极进取、发扬卓厉的文化精神。它提供了许多别具一格的视觉样式,不仅反映了古代楚国人的艺术倾向,同时也凸现着中国艺术在上古时期的一些观察特性和艺术感觉。
从现存器物上反映出的楚文化具有恢弘的气度、精致绝美的品质、凌厉坚毅的风骨,在中华先秦文明史上独树一帜。以符号的形式将楚文化渗透到城市家具中,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高城市文化内涵、延伸文脉和场所感,是武汉城市家具设计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方向。
二、水文化
《管子・水地》曰:“水者,万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水是最无私的,它永远扮演着吐新纳旧的角色,永远都愿意给人们最好的一面。孔子倡导“智者乐水”,是因为水的透明让人想到圣洁与崇高,水的色泽让人感受生命的灵性,水的流动让人感悟它的活力,水的随物赋形让人联想其变通,水的平静让人体会其柔美,水的汹涌广阔让人惊叹它的威力,水滴石穿让人折服于它的坚韧。水似乎具有君子的德、仁、义、智、勇等所有品格。《堪舆漫兴》曰:“山旺丁,水旺财,只见山峰不见水,各为孤寡不成胎。”《管氏地理指苎》曰:“水深处民多富,水浅处民多贫。”
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从3500年前古“云梦泽”旁盘龙城的兴衰,到三国时期占据长江天险的武昌城的兴起,再到汉水改道后汉口的繁荣,以及近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快速发展而成的“大武汉”。同全国其他特大城市相比,武汉市的水资源优势突出。166个湖泊、165条河流点缀其间,水面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数第一。丰富的水资源为武汉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汉的人文历史就是水兴武汉、武汉兴水的历史。源水而发、因水而兴,其城市之根就是水,文化之根就是水文化。因水患肆虐而闻名的龙王庙、江河交汇的南岸嘴、山拥水抱的东湖风景区、全国最大的滨江景观江滩……这些无一不体现出武汉深厚的水文化底蕴。
近几年来,武汉市建设了一批美丽的亲水景观,但在城市家具的设计中,水文化内涵还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课题。中国人爱水,更善于表现水,而水文化的真正内涵就在于它与人的和谐相处,与这个城市的融为一体,相存共亡。把武汉水文化的历史感渗透到“城市家具”中,挖掘和凸显其文化内涵。依托一定的材质、载体使水的个性有形化,寻找武汉之水不同于它地之水的特点,将使城市传承历史气韵,并展现出独有的风采。
三、码头文化
码头本身并不能称之为文化,但因码头而生的诸多民风习俗和因此带来的地域特征在人们性格中的表现则可以称之为文化。武(昌)汉(阳)双城作为重要的码头自汉末新兴而繁盛于唐宋, 而汉口自明朝成化年间汉水入江口改道固定后才因水而兴, 因码头而发展壮大, 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首, 继而成为中国四大商埠中唯一的内陆中部大商埠。可以说码头文化是汉口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武汉的两江三镇在数百年的时间里,都是靠码头相联的,是码头让三镇居民有了联系的纽带,也是码头把汉口与全国各地联系了起来。对于四大商业名镇之一的汉口来说,码头就是码头文化的基石。武汉大码头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是汉源性,源于江汉流脉而有汉派特色;二是兼容性,转运八方而会通四海兼容天下;三是开放性,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其本身脉动与世界潮动同步;四是时新性,灵活机变而趋新致新,具有创化、创造、创新品格。表现出务实与豪放相统一、浑厚与精明相统一、谨重与灵活相统一、持守与变通相统一的文化品性;有包容超越的大气、风发激扬的豪气、顽强拼搏的锐气和机敏活络的灵气。码头的遗存、元素符号、长期形成的个性特征和其他的文化遗产一样在一定程度上与历史息息相关,同时还涉及航运贸易、滨水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人文社会、艺术美学等要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化,这种独特的城市文化,为城市家具的设计留下了许多可利用的元素,将这些文化的精髓所在与现代设计方法相结合,必将创造出极具当地风情的城市家具。因此,设计时应保护其遗产的历史原真性、完整性、易读性,同时强调科学性、最大程度的共享性、文化的可持续性。
地域文化是以地域为基础,以历史为主线,以景物为载体,以现实为表象,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人文精神活动的总称。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地域意识、区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受到人们普遍重视,不同的地域性文化不仅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创造演变的结果,也是人们为了展示自己的本性,为了使人类经验能够被认识和理解而建造的符号世界。好的“城市家具”要能够使人通过它们了解这座城市。城市家具的形态不但可以暗示使用功能,还可以作为文化的载体,起到传播媒介的作用。城市文化或形象特征代表性因素在城市家具中的引入,同样可以产生地域效果。
国内外不乏好的设计案例。巴黎向来以优良的“公共家具”而闻名,1980年又在传统基础上全面整修并建造新的公共家具。一方面重建那些已成为巴黎象征的“旧式公共家具”,使之成为花都不变的标志之一;另一方面反对规格化的都市生活,创造新时代风格的“都市家具”,让巴黎市民生活在自己的年代里。苏州2005年推出了特色鲜明的公共信息亭,山墙、屋檐、灰瓦构成简洁而淡雅的外观,鲜明的现代感透露出淡淡的古韵,与古香古色的苏州建筑相得益彰。西湖景区边的公交车站框架式的站体选用清透的有机玻璃进行装饰,表面曲线的造型既体现了西湖的漾漾水韵又与岸边垂柳相映成趣。武汉东湖景区磨山公园给来往游客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得益于设计者敏锐地捕捉到了武汉与楚文化剪不断的关联。水元素的利用也将是城市家具创新设计的原点。还有那种生于斯、长与斯、守留于斯,最终归属于斯的码头文化,有助于我们理解并把握武汉城市家具的设计方向。
(注:本文为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whsk10066)
参考文献:
[1]皮道坚.楚艺术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6.
[2]周益民,仇海波.长江流域楚地漆器的美术特征辨析[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9(3).
[3]袁北星.试论武汉码头文化的现代转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
[4]杜建国等.湖北特色文化资源的建构维度和精神特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5]林海,文剑钢.论城市景观的公共家具设计原则[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5(12):78
[6]王思元,牛萌.本土文化对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J].广东园林,2009(3).
[7]宋树德.街道家具――细节体现城市品位[J].中国建设报,2010(2).
[8]唐志军.“文化码头”的中国期许[J].商周刊,2009.07.20:41.
[9]陆邵明.“物――场――事”:城市更新中码头遗产的保护再生框架研究[J].规划师,2010.(9).
[10]李茗怡.传承文脉构建未来――“上海老码头”创意园区带来的启示[J].上海企业,2010.(6).
[11]涂文学.关于武汉城市文化个性的几个问题[J].江汉大学学报,2007.(2).
[12]张一恒,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水”的分析及启示[J].江苏城市规划,2009(3):12―15.
[13]周婷,晏国彬,习丽.试论中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创性”价值取向[J].企业经济,2007(12):113.
[14]孟月玲.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点浅析[J].山西建筑,2008(10):37,38.
[关键词] 楚艺术特征 动画造型 民族化 FLASH技术 短片制作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3.026
一、中国动画造型的艺术创作
一部好的动画片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不是故事情节也不是画面的精美或是对白,而是一个个深入人心的动画角色造型。有人喜欢“机器猫”的可爱,有人喜欢“花木兰”的勇敢,有人喜欢“猫和老鼠”等等。不是说其他的环节不重要,而是角色的性格和造型风格最容易深入人心。众所周知,一个成功的动画形象可以带来后继的一系列衍生产品的开发,甚至是带动动画产业。很遗憾的是现在我们还没有一个让世界都喜爱认同并且能够风靡的动画形象。中国动画有过曾经的辉煌:《三个和尚》、《哪吒闹海》、《九色鹿》、《天书奇谭》等成为永久的经典。动画前辈们使这些造型很具中国化和民族化。皮影、剪纸、木偶、水墨、装饰画、年画的元素被结合到创作中,形成了当时的中国学派。在当时的动画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改革开放后,国外动画片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中国动画似乎突然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外国动画片在中国的风靡似乎成为了一种文化侵略,很多青少年沉迷于日本的动漫,大人、孩子们都喜欢看迪士尼的动画。动画偶像都是来自外面的世界。中国动画从初期的盛世似乎跌入了低谷,这和当今中国动画的市场定位和动画造型创作中一味的拿来主义不无关系,民族和传统的应用没有跟上动画发展的脚步。有些创作者甚至不喜欢传统的元素,一味地模仿,使得一些动画造型成了迪士尼或是日本的翻版。光靠限制外国动画片的播放时间和喊几句振兴民族动画产业的口号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我们得以实际行动来说话,从国产“日式”风格,国产“美式“风格中走出来,走属于我们自己的原创路线,立志创作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并且是够分量的动画造型。
二、发掘楚艺术的特征和动画造型相结合,发掘动画形象创作的宝库
楚美术是我国上古时期具有南方文化品格的艺术形式。作为上古时期楚人奇异而丰富的美术创造,它以其卓尔不群的创造姿态和原始浪漫主义精神开创了世界上古美学的新视界。随着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地楚墓的不断发掘,把一个神奇的艺术天地从两千年前的地层中展现出来,使我们有缘领略到上古时期南方楚人奇异而丰富的艺术创造。那种奔放、跃动、飘洒、流动的原始浪漫主义气质,那种镂金错彩、繁复富丽之美,带有原始艺术的奇诡、怪诞的造型特质和巨大的幻想性、象征性、隐寓性的艺术观念,实在令人赞叹不已。楚美术奇幻的形制、跃动的线条和绚丽的色彩使得我们深深地被楚人的创造心智所震撼!与那些古老的图式、形象、线条、色彩、韵律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就是楚美术的神奇魅力,也是上古时期人类心智和精神的永恒呈现。在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和物化文化三个层次上来讲都表现了自己的个性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比如说楚文化的象征性的标志是凤。以凤的形象来比喻人的只有楚人。“三年飞天,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的神鸟,它的形象体现了楚人的胆识和气魄。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如果作为短片形象设计的来源的话,与其他人重复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也有着非凡的隐喻意义。楚人尊崇凤就是尊敬自己的祖先,尊敬自己的民族。楚凤的那种叱咤风云和一飞冲天的气魄和异彩纷呈的风采是楚文化和楚艺术精神的绝妙象征,这也是楚文化和楚艺术偏于情感的感性之处和中原文化的偏重于礼法的理性的不同之处。它讲求“天人合一”、“人神交融”这样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这些用于动画的情节和叙事是符合我们的民族传统又具有艺术所共有的“浪漫主义情怀”,所以发掘具有地域文化艺术特征的元素并将其作为动画原创的资源是值得我们思索和探寻的。
三、传统动画和Flas在设计制作方面的比较
像观众们所熟悉的《大闹天宫》这样一部120分钟的动画电影,需要画 10 万多张的画面。如此繁重而复杂的绘制任务,是几十位动画工作者,花费三年多时间辛勤劳动的结果。从分工上来说也比较复杂,一部完整的传统动画片,无论是5分钟的短片还是2小时的长片,都是经过编剧、导演、美术设计、设计稿、原画、动画、绘景、描线、上色、校对、摄影、剪辑、作曲、拟音、对白配音、音乐录音、混合录音,洗印等十几道工序的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才可以顺利完成。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动画片都是在这样复杂的工序下,由大量的人员合作而成。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的动画片已经简化了其中的一些程序,许多环节都借助电脑技术得以更加方便而直观地设计制作。用相对较少的人力去完成。Flas在制作程序方面有很多的简化是其突出的优点,那么相对而言就一定会有一些局限。
1、比如制作、处理较为复杂的动画方面
在用 Flash 制作较为复杂的动画时往往感到很费力,特别是某些必须一张张画的中间张动作,比如转面动作,转面是动画中经常碰到的情况,就是动画角色从正面转到侧面或者从背面转到正面等……这时画起来比用传统方法更加费力,毕竟用鼠标和绘图笔、手绘板没有真正的纸笔好操作。往往碰到需要逐帧渐变的复杂动作或者是又比较写实的动画造型,就想起传统方法中的拷贝台和纸笔,不管多么复杂的动作都可以解决。
2、矢量绘图的局限
在电脑中绘画不比用铅笔在纸上画,他很难控制笔触的准确运行,若是画风格简洁又卡通的角色时问题不大,但是要绘制写实、精细风格的角色时就力不从心了,在绘制矢量背景时这个问题更加突出,矢量图虽然有不少优点,比如可以无限放大而不失真,文件体积小等。可是同样存在致命的缺陷,它的过渡色很生硬单一,很难画出色彩丰富、自然的图像,为了回避这一弱点,你不得不采用其他软件或者手工绘制的位图来解决,这样又使文件体积增大,不能体现出 Flash 的原本优势。这一点是矢量绘画很难克服的缺点。
四、具备传统元素和楚文化、楚艺术特征的形象在FLASH中的制作与应用
FLASH动画技术在国内的推广使得动画制作变得非常简单,较之传统的制作方式而言制作周期会缩短,属于二维动画的后起之秀,无论是传统动画还是FLASH动画,短时间内谁也无法取代对方。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制作形式都不重要,在前期的设定和策划完成之后,动画的制作如果人员较少,那么采取FLASH技术是一种省时省力的方式。我们如果采用传统动画的前期设计人员来绘制设计电脑无法替代的那部分动画,采用FLASH合成,制作其余部分,各取所长,使得两者的优点得到充分结合。依据个人制作flas的经验来讲,形象的设计不适宜太过复杂。短片的制作或多或少都要表现一些较为复杂的动作,而flash本身功能的限制使得我们在制作动画时感到手脚受到牵制,或者会为此付出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作为动画形象的主体就需要我们在创作的时候简化,这样可以成倍地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如果主体造型不能够完全地展示楚艺术的一些元素和艺术形式,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场景和一些辅助的图案和纹理等细节去补充到短片里。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再创作,用现代的视角去阐释这一古老而有魅力的古艺术样式。在国内动画呈现重中期制作,轻前期创意和后期推广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在发掘传统文化和原创这一层面上多去思考,把具有地域特色和有待发掘的一些可贵的民族优秀艺术元素应用于我们的动画形象创作中去。
参考文献
[1]张慧临.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2]贾否.动画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5.
[3]殷俊.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动画造型[J].装饰,2006,(12).
[4]张露.论中国动画中的文化失语[J].电影评介,2007,(3).
[5]张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57.63.
[6]皮道坚.楚艺术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273.
色彩的地域性的特性
一个城市历史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的形成,必然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势必造成特定的形态的地域环境与气候条件,从而影响居住在此地的人群的生活方式与风土人情, 并且形成不同的环境景观,地铁车站作为城市对外窗口,不仅仅其具备车站的功能性,而且扮演宣传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风情的任务,所以在探索地铁车站的色彩设计的时候必然要考虑到结合武汉地域特色与历史文化。
地域性色彩在地铁空间中设计的重要性与作用
1.对外展现城市风采.营造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
地铁,是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良机。作为中部崛起的脊梁――武汉正在迎来这个机遇。地铁,给予这座城市对外展示具有特色的地域历史文化的展示空间。
对于武汉来这座城市以及城市文化发展的关心,对地铁建筑的文化高雅和品质的追求,将地铁空间与武汉地域文化相结合。并且由地铁在推动城市发展、文明进步的同时,兼顾文化传播,正在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楚文化特色的艺术品可以担当起这个的主角。上世纪20年代开始,至上世纪7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楚文物相继出土,给国内外的专家留下深刻和强烈的感觉。他们认为楚文化不仅是当时中国的领先文化,更被认为是与古希腊文化并列的世界文明的代表;楚艺术品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如楚国出土文物“虎座凤架鼓”,两只优雅的大凤凰绕圆形大鼓而立,凤脚下配饰活泼小老虎,造型精美、动感、圆润;楚艺术品体现出的动感、活力、自由、激扬等精神特质被认为是长期以来中国文化中被压抑的。例如:位于沙湖之畔的新地标“楚河汉街”,其内部空间景观并无直接的地域文化元素,以民国风格建筑为主体,极具时尚元素的现代建筑和欧式建筑穿插其中,传统与现代和谐统一。
2. 扩展地铁空间,创造良好的出行环境。
色彩的搭配合理不仅要使人产生生理上的舒适感,而且也要使人们得到审美的满足。色彩的合理搭配运用在地下空间设计上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乘客的心情,有利于公共交通满足感,提高出行舒适感和质量。在经过实践的反复论证基础上发现在地下乘车空间设计里大块表面使用高亮度、整体和谐色彩时,乘客们会产生舒适的感觉,令出行状态更好。合理利用每一种颜色来表达地域独特的情感表达,可以通过“地域性色彩的情感”是将色彩人格化运用到地铁空间去,使其更加符合色彩心理学,人体工程学角度以及美学,从而创造良好的地铁出行空间。
地域性色彩设计在武汉地铁空间中运用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设计目的是以人的需求为最终目标,如果脱离了人的基本需求,违背了自然的常识性,那么设计出的产品无疑是失败的。作为带有地域性文化的设计是体现时代性,地域性的特色,通过设计出的产品体现城市的历史、感情、道德和审美等,是我们做设计的出发点,脱离人性的设计是寸步难行的。地铁内部空间色彩设计不仅仅要符合武汉地域的特色,而且要适合人乘客的心理,看到美好的地铁环境与搭配合理的色彩乘客们的内心会自然涌出喜悦的感觉,反之会增长乘客烦躁不安,压抑紧张的情绪。
2.消除空间缺陷设计原则
在日语中称地铁站为“地下铁”,说明了地铁车站是建设在地面之下,由于受到地势地貌的影响,其内部空间给造成我们阴暗潮湿,狭隘的印象,并且由于地下空间的物理特性气温是保持恒温的。
在地铁空间色彩设计上,必须结合武汉地域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气温等等因素,尽力营造一个温暖而宽阔明亮的地下环境,通过色彩的不同组合,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气氛。融合“武汉地域文化特彩”,可以选取楚文化出土文物中的配色方案,如楚文化代表作――荆州出土的战国时代虎座鸟架鼓中的深褐与浅黄、随州出土曾侯乙编钟的金黄色与深黑色。通过色彩调配突出要“优雅与稳重”,则可用同色不同深浅的颜色组合下,在配以地域文化特色的纹样标识。尽量表现出优雅大气或者清新淡雅具有地域风格的色彩来装饰地铁车站内部的空间,从而摆脱阴冷潮湿的地下环境,为在地铁空间内做整体色彩设计时,根据地域文化因素确定了主色调和辅助色的前提下,还需要考虑到地铁车身与地铁站空间环境因素。同时需要与周边环境形成印象组合,指定符合审美的环境色彩搭配。通过具体的色彩战略,将武汉地域文化运用色彩充分活性化,为乘客留下长久的记忆,让每个乘客在进入地铁的一刻,就有了一种回到了畅游家乡的熟悉和舒适的感觉。
3.拓展地下空间的设计原则
色彩是拓展空间不可缺少的元素。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会让整个地下空间看起来整洁宽敞,即使地铁站内设施比较多的情况下,也能从一定视觉上起到拓展空间感的作用。
地铁整体色彩最好挑选彩度高、明亮的浅色调,白色是最基础的选择,其他如米色或灰色等。第一,尽量用浅色调把细节部分与墙面天花板统一成为相同的颜色,使地面空间与天花板没有一个明确界定范围,提高视觉高度,无形中提升了空间,从而拓展了地铁站内部空间,达到宽广效果。第二,天花板颜色也可稍浅于四周墙面,则空间从上而下,层次分明,也会延伸视觉拓展空间的效果。第三,如果配色中使用到比较深的颜色如:战国时代虎座鸟架鼓中的深褐与浅黄、随州出土曾侯乙编钟的金黄色与深黑色,建议局部用于主墙面,其他墙面可搭配同色系的浅色调,具有层次延伸画面作用。第四,局部运用重彩或者楚文化传统纹样的方法加以修饰,但不宜过多,要搭配均匀,比例得当。第五,可选择战国时代楚地出土漆器上一些深色调、中间色作为纹样,标识,标志的基调。第六,当整个空间有很多相对不同的色调时,房间的视觉效果将大大提高。第七,地铁站内部空间的地板最好用同一色调与材料进行装修,在视觉上会显得宽阔许多。第八,可以用线条营造视觉上延伸空间的效果,地铁内部比较矮空间可以可用竖纹砖面增加空间高度感;通道口较窄则用横纹墙纸延伸房间纵深感。选用条纹图案的地板砖也有同样效果。第九,在地铁站通道处,入口处,这样特别小的空间范围内,可以考虑使用镜面或玻璃配合明亮光线灯光在小空间使用能有助延展视觉效果。
结语
本文系统的阐述了富有地域文化的色彩设计在地铁空间的运用原则与,由于色彩具有鲜明的表述作用,可以清晰地表达隐含的地域文化精神,展现地域历史文化的脉络,强化城市历史街区的特质,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和标识。可以说,城市色彩的合理规划能使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得到保全,并通过进一步统一和延伸,最终提升城市形象。
关键词:传统图腾文化;招贴设计;运用;凤图腾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0-0036-03
On Appl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otem Culture in the Design of Modern Poster: A Case of the Totem Phoenix
PENG Lin(Fine Arts Schoo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Dazhou 635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long history of several thousands years, China has developed many excellent cultures, among which is the Totem culture. The culture has developed and intermingled into an unique oriental culture, which is the widom cristallization of Chinese. The Phoenix totem has been evolving, which has been deified, beautified and thenconceptualized from the image of Phoenix. It has been ascending from the ancient superstition to the spirit culture and has been perfected into the Chinses auspicious symbol, which is a carrier of good feel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hoenix totem concerning about its origination and history and analyzes the functions of Chinese Totem culture in the design of modern posters and then gives suggestions to the poster desig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traditional totem culture; poster design; application; Phoenix totem
Internet :.cn
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内涵。楚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楚文化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这些都是来自于楚国人民通达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其中,在楚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凤文化,在楚国的艺术品中很多都是以凤为元素。把凤的形象当做文化图腾,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完善,达到了精神与文化的高度融合。
一、中国传统图腾文化的发展
“图腾”一词又称为“totem”,它来源于印第安语,翻译为“它的亲属”或者“它的标记”。它在新时期时代前期兴起,在中石器时代逐渐繁荣。在远古时期,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加之水灾、火灾、旱灾、猛兽袭击等,自然灾害和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的突发,给远古的居民带来了毁灭性的灾害。同时,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就对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产生了无限的崇拜心理,而图腾正是人们对自然界万物的思想产物,它们通过动物或者植物和自己的祖先联系到一起。图腾崇拜心理是与它们的宗氏联系在一起的,是区分不同的宗氏族类和不同的婚姻集团的重要依据。图腾既是古代社会的象征,又是身份的象征,也可以把图腾的崇拜心理看做是一半宗教意识和一半社会意识。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乌龟、凤凰、龙、麒麟和各种鸟类等,都曾被当做图腾来膜拜。图腾在历史的进程中也是不断经过发展和演变的,就拿龙图腾来说,是远古时期氏族和氏族之间战争,最后胜利的氏族把战败的氏族的图腾集合起来的。自此衍生了许多图腾民俗文化,比如:图腾圣餐、图腾禁忌等。人们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使用各种方法让自己的装束形象、肢体动作等向图腾靠拢。比如:通过肢体动作,让自己模仿图腾象征物,使自己看起来像图腾,因此还出现了图腾舞蹈。
[关键词]汉代;镇墓兽;民族文化;图腾崇拜
[中图分类号]K8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6-0025-03
汉代文化是由众多地域文化圈相互融合、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大文化系统,如楚文化、秦文化、中原文化、羌巴文化、草原文化、西域文化等。汉代始兴厚葬,大量使用镇墓兽,用以趋吉避凶、辟邪镇妖、助人升天。保存至今的汉代墓葬建筑中,常见的独角镇墓兽有麒麟、天禄、獬豸、犀兕、飞廉等。这些独角镇墓兽作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虚构出来的艺术意象,同时出现在汉代墓葬中,这一现象必定根植于多元民族文化融合背景下。有着不同文化来源的独角镇墓兽形象,其造型必然有各自独特的发展轨迹,也必然被赋予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功用。
一、麒麟、天禄
汉代墓葬壁画和石造像中以“鹿”为原型的是麒麟(天禄)。天禄就是独角的麒麟,麒麟有时也被认为是独角兽。古礼初用全鹿,后用麟趾代之,这种麒麟崇拜实际上是鹿角崇拜的发展。鹿角因其能够“脱落-再生”,所以代表着生命的循环;而且在巫文化的世界里,它还是登天的“刀梯”,能沟通人神。①对鹿角崇拜是古楚人原始巫术顺理成章的产物,长沙战国楚墓和湖北江陵楚墓中,广泛使用鹿角镇墓,还出现了四鹿践蛇造型,反映了楚地文化的鹿角崇拜对汉代镇墓兽兽角形象的影响。饶宗颐先生认为,楚墓中的鹿角镇墓是使用鹿原有之角稍加修削,安在基座上作为装饰,并且“施于墓葬厌胜”。②秦灭楚后,吸收了楚地的鹿角崇拜,汉承秦制,故而鹿在汉代墓葬礼制中也具有崇高的地位。马王堆汉墓曾出土“鹿角神兽升天”漆棺画(见图1),从中可以看出楚文化对汉代壁画和石造像艺术造型的影响,麒麟、天禄等镇墓兽应是受到楚地鹿角崇拜文化习俗的影响。
汉代古籍有记载的西域的独角兽造型是桃拔,又名天禄。《汉书・西域传上・乌弋山离国》:“有桃拔、师子、犀牛。”颜师古注引孟康:“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两角者或为辟邪。”由此可知,天禄是来自西域的动物。汉代古籍记载天禄形象作为镇墓兽使用的是宗资墓(见图2),《后汉书》卷8《孝灵帝纪》:“复修玉堂殿,铸铜人四、黄锤四及天禄、蛤蟆。”李贤注:“天禄,兽也……今南阳县北有宗资碑,旁有两石兽,镌其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汉有天禄阁,亦因兽以立名。”《水经注》:“……M水经其南,汉熹平君所立,死因葬之,刻石树碑以族厥德,隧前有师子、天鹿,累砖作百达柱八所,荒芜颓毁,凋落略尽矣。”麒麟、天禄这类鹿形独角镇墓兽具有外来文化的基因,即吸收了西域文化和艺术造型的元素,是结合本土鹿角崇拜思想构造出的艺术意象。
二、獬豸
汉代流行的獬豸冠揭示了汉文化和荆楚文化对独角羊崇拜习俗的相互吸收融合。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崇拜獬豸,楚国国君曾经捕获到“獬豸”,仿照“獬豸”的形象制作了衣服和帽子,后人称之为“獬豸冠”或“楚王冠”。《淮南子・主术训》:“楚文王好服獬冠,楚国效之。”《后汉书・舆服下》:“法冠,一曰柱后……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③《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集解》引蔡邕:“法冠,楚王冠也。秦灭楚,以其君冠赐御史。”由此可知,原本在楚地流行的獬豸冠,秦灭楚后被朝廷用作使节和执法者所戴“豸冠”,一直延续到汉代。汉代南阳地区原属楚地,故而在南阳一带出土的汉画像砖石多有獬豸的形象出现(见图3)。牛大伟等认为,若从民俗文化的区域性与传承性来看,南阳汉画中的独角神兽形象,应是楚人獬豸崇拜观念在南阳一带民间丧葬习俗中的一种遗绪,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特征。④
汉文化与羌文化中羊图腾的融合也是独角兽羊角崇拜的文化根源。按古文字理论,“zhi”、“chi”等古音,读为“di”等,故独角兽“D”之发音,大抵与“氐”、“羝”同。“氐”与羌通,同为羊图腾之族。“羝”即是羊。⑤羌文化在中国上古时期显赫的历史地位,汉晋史家皆有此论。《后汉书・西羌传》有载:“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左传・哀公九年》记载:“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炎帝族名称之“羌”,姓氏称之“姜”,以羊为图腾。羌人以羊为图腾的信仰和独角羊崇拜至今还保留在的民间习俗中,如青海河湟谷地社火仪式的“老羊歌”的妆扮,藏传佛教中喇嘛们头戴的法帽,陕西略阳县江镇新、老江神庙板绘彩画人物形象等,以独角羊“獬豸”形象为特征的羌文化得到延续和传承。陈荣认为,以独角羊羊角帽(獬豸冠)为标识的羌人文化,在青海、、甘肃、陕西、云南、四川、新疆等地都有所表现。⑥羌人羊图腾最重要的遗存就是图腾柱――“羊柱”或“羊角柱”。陆思贤认为,羌族的图腾柱立于地面上,构成了最古老的观测天象的地坪日晷;伏羲氏的观象画卦,也是从羊角图腾柱上开始的。⑦羊角和羊图腾所具有的神圣力量是汉代镇墓兽獬豸形象备受推崇的根源,獬豸造型直接来源于荆楚文化的獬豸崇拜、羌文化的羊图腾。
三、犀兕
汉代墓室壁画中肩生双翼、头生尖利独角的神牛――犀兕的造型(见图4),是源于楚巫文化的牛角崇拜。⑧犀兕画像往往被刻画在木门的下限石上,常表现为与人或熊虎前抵相斗。据犀兕画像所处位置和基本特征,符合楚地的地府冥神――土伯“其角~~、其身若牛”的神象。原属楚地的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土伯手持鹿角”漆棺画(见图5),说明手持鹿角和生有牛角的土伯具有助人升天的能力。南阳曾属楚地,汉画像石刻受到楚巫文化的影响,最为常见的就是将一根牛角(号)作为发号施令的法器,其辟鬼的巫术意义是显而易见的。⑨
牛角崇拜的符号特征是从良渚文化时期对于“农业之神”形象的构想开始初步形成的,“神农牛首,结绳而治”,牛角代表中原农耕文明的土地崇拜。《述异记》记载:“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蚩尤是三苗九黎部族的祖先,其牛角形象具有南方苗文化发源特色。⑩而今黔东南的苗寨仍在使用牛角杯盛酒招待贵客,这是源自兕角能验毒清污的功用,说明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叫做兕觥的酒器,并被苗文化传承至今。
学术界还有独角兽的兽角源于犀角、独角兽文化源于草原文化之说。金刚从语言文化学角度考证神化动物独角兽之称[kiat]及其诸变体和异称,独角兽可视为犀角虎身的动物,或称之曰犀虎综合图腾,属古老的龙虎文化之组成部分,独角兽文化源于蒙古族祖先“乞牙特”(乞颜)氏及其先人。11从语言学角度证实了犀兕造型的草原文化血统。
先生在论述武氏祠的汉画像石时说:“像这样的画像,特别是有翼的天使之出现,显然不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传统……天马、灵犀、狮子、三足乌、傅翼虎、一足牛、比翼双头鸟之类均为外来的图案。”12按照先生提到的灵犀与犀兕应属于同类,即独角镇墓兽犀兕造型是受到西亚文化影响的艺术造型。由此可知,汉代墓室壁画的犀兕形象来源于南方巫文化的牛角崇拜、草原文化的犀虎图腾、西亚文化的有翼兽形象。
四、飞廉
汉代文献《三辅黄图》:“飞廉,鹿身、雀头、有角、蛇尾、豹文,能致风号呼也。”孙新周认为,“飞廉”与阿尔泰语中的“风”音同,二者有语源上的同一性。还有学者认为,“飞廉”(音“风”)最初是大风、暴风的意思,甲骨文里风、凤、鹏是一个字,鸷鸟又名大风,后来鸷鸟才变成暴走的公鹿。13鸟鹿合体造型的飞廉的产生根据大风有关的两种动物――鸷鸟、公鹿的组合,飞廉也代表风神的形象。1978年洛阳金谷园村王莽时期的壁画墓中,曾出土“风神飞廉图”的彩绘,大部分漫漶损毁。汉代保存完好的飞廉形象的画像砖石不多,从目前出土的画像石上的飞廉形象看,确乎为鸟首鹿身有长角,多处于奔跑状态,伴有后肢上翻的姿态和云气纹(见图6)。
据孙新周考证,鹿本是属于草原文化信仰和崇拜的图腾,后来和信仰鸟图腾的秦的先人结合,于是产生了新的信仰物――飞廉,统一中国的秦帝国就是这支飞廉后裔的族人。14朱学渊认为,秦人祖先飞廉及其后人的名字中,如“飞廉”、“恶来”、“太几”、“大骆”、“百里奚”等,皆胡名也。15所谓的“汉承秦制”不仅是政治制度的继承,也包括文化的承袭。比如,汉代武冠中的力士冠上装有独角,是对秦文化崇力尚武精神的继承。镇墓兽飞廉鸟鹿合体造型融合了草原文化神鹿图腾和秦文化的鸟图腾,正是草原文化和秦文化两种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五、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独角神兽早在先秦就已经有古籍记载,其造型的形成和演变起源于图腾文化和自然崇拜。汉代镇墓兽造型的独角形象的形成和演变与当时社会思想和文化传播融合的历史大背景密不可分。融合了秦文化、荆楚文化、羌巴文化、草原文化、西域文化、西亚文化等多元民族文化元素的独角镇墓兽造型,经历了从自然界动物造型向艺术意象造型演化的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注 释]
①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年,第106页。
②饶宗颐:《荆楚文化》,《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下册),1969年,第278页。
③范晔、李贤等注:《后汉书・志第二十二郡国四》,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368页。
④牛大伟、金爱秀:《汉画神灵图像考述》,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页。
⑤董彦斌:《论独角兽是羊图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2日,第4版。
⑥陈荣:《獬豸冠与羌人图腾崇拜》,《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第116~120页。
⑦陆思贤:《神话考古》,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第149~159页。
⑧张紫晨:《中国巫术》,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44页。
⑨王峰:《南阳汉画像石中的巫文化现象》,《南都学坛》,2005年第9期,第19页。
⑩刘亚虎:《中华民族文学关系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8页。
11金刚:《图腾动物独角兽原型考》,《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23页。
12:《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40页。
13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
关键词:楚漆器;装饰纹样;当代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84-01
楚国漆器在装饰方面花纹优美,彩绘精工,纹样和题材广泛,装饰手法高超。早期楚漆器装饰纹样主要是模仿青铜器上的蟠螭纹、窃曲纹、涡纹、雷纹等。之后漆器装饰纹样不仅出现了大量的龙纹、虎纹、凤纹、树纹等动物和植物纹样,而且还出现了描绘神话传说的奇禽怪兽、香花异草纹样和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生活纹样。
一、楚漆器的装饰纹样艺术的特征
楚人以凤作为图腾,视凤为祖先。“凤鸟纹饰”在楚漆器纹样装饰中最为常见。如湖南长沙出土的虎座双凤架鼓、凤纹盒、凤棺,云梦出土的彩绘凤鸟双联杯、彩绘双凤纹样耳杯、彩绘凤形勺……这些凤鸟纹样形式多变,模拟、象形观念。同时又包含了抽象几何造型、复合造型等意识。
凤鸟纹饰多半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也有概括性图案和抽象造型纹样在写实模拟简化后产生的点、线、面。在楚漆器的凤鸟纹样中,凤头蛇身或凤头龙身、凤和鹿角、凤与花草的结合,使主体性纹样产生了超现实的现代设计意蕴。
二、楚漆器装饰纹样的艺术特色
楚漆器装饰纹样是一个具有高度象征性的符号化图式。它容纳的是“有意味的设计形式”,反映的是楚人对现实世界自然改造的艺术感悟。楚漆器装饰纹样艺术最具鲜明的特色是它流动舒畅、富有韵律感的线条,它们顿挫有致,节奏统一,具有很高的绘画性和设计性。楚漆器纹样形式多变,有平面造型、适形造型、抽象造型及二维空间、自由透视构图,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造型与构图规律。
在色彩的运用上,每一种色彩都有各自的内涵与特性。往往被赋予特殊的象征性,和代表性。通过冲突或互补来达到美的和谐,同时用不同特质的色彩赋予器物以特殊性。在楚漆器装饰纹样中多以红黑二色为基调,在此基础上敷陈五彩,如暗红、浅黄、金银、绿、蓝、白等。一种近乎规律化却又适形而变的色块搭配,比例与分布,使得器物更加完美,使漆器的图案与色彩更鲜明、韵律感更强。如楚漆器中流行的耳杯,或红底饰以黑色抽象龙纹、鸟纹,且饰满内侧,显得紧而生动;或红底单纹,显得空旷悠远,辽阔深邃;或红底无纹,配以外侧醒目的黑色,则又轻灵脱俗,周流回环。这些色彩与形式及文化诸要素高度吻合,表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和强烈的民族审美倾向。
三、楚漆器装饰纹样带来的当代设计新思路
现今在欧美当代设计新思潮的冲击下,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理应从自己丰厚的本土文化资源中挖掘出属于我们本身的文化传统精髓,同时结合欧美的现代设计思想,建立起属于我们自己的现代设计体系。
然而目前对于中华文化传统的精髓,众说纷纭,并不统一。中国当代设计试图在多样繁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一条合适的借鉴之路。中华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上的一个起点。追溯春秋战国时杰出文化代表“楚文化”,以楚文化的代表漆器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挖掘楚人的设计与创造精神,寻找楚人在设计生产漆器的现象中对自然世界、对人自身的深刻理解,是中国当代设计发展的可行之路。
楚漆器装饰纹样带来的当代设计新思路,不是对楚漆器纹样元素和符号的抄袭或者模仿,而是对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精神内核的楚漆器装饰纹样的现代设计借鉴性的发掘。通过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具体的楚漆器装饰纹样研究,是对历史潮流中楚文化漆器设计思想的观察和追寻。
今天的设计如果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些原理的套用和照抄,是不会成功的。虽然设计常常以形式语言来显现,但是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深刻的精神和价值取向,这种精神和价值取向决定着诸如人与社会,人与设计以及人与人的基本判断,同时这种基本判断在文化上凸显的比较固定。从楚文化漆器中我们也是能够显而易见的窥探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价值判断,从而为当代设计寻求到新的发展思路。
四、结语
楚漆器传递给我们的审美思想和审美境界,是对人主体精神展现的充分肯定,彰显了人的旺盛的生命力和无穷的创造性。楚漆器中对于光怪陆离的神话传说和现实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楚人思想的巨大超越性和穿透力,给予我们现今的当代设计以巨大的启示,是当代设计创意的不竭源泉。与此同时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现代设计观念转变过程中必将以其特有的智慧和思维方式,继续启迪和照亮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前进道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