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信息化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系统管理员现状分析与基本要求
1、现状分析。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系统管理员一般由具备条件的部门负责人或会计主管担任,也可指定专人担任。但人们往往将系统管理员与数据管理员、网络管理员混为一谈,造成工作中职责不明、权限不清。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系统管理员的权力过大,相当多的单位在赋予系统管理员权限时,都能够调用系统的所有功能,有时甚至完全超过了会计主管的权限。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一些会计软件本身就允许赋予系统管理员全部工作权限,支持系统管理员享有所谓的“超级用户”权力;(2)一些单位对系统管理员的岗位职责认识不清楚,混淆了会计主管与系统管理员的岗位界限,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谈。前者需要软件开发商依照《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加强对系统管理员权限的约束,摒弃只图用户使用“方便”,而不顾会计制度要求的不严肃商业行为。后者则需要会计人员进一步学习体会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岗位分工,澄清概+念、明确职责。
2、基本要求。系统管理员首先应该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熟悉会计业务,了解会计软件的各项功能及其结构、联系,尤其是网络版软件的功能设置。其次,要求系统管理员掌握会计法、会计制度及财经纪律的各项规定。第三,系统管理员必须知道计算机硬件方面的基本知识,单机条件下应熟悉基本的计算机硬件,如软驱、硬盘等,出现硬件的小问题知道错误在何处及解决办法;网络条件下的系统管理员还必须掌握网络方面的基本硬件知识。第四,系统管理员必须熟悉本单位主要业务情况,了解主要工作流程。最后,要求系统管理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个人品德修养.、鉴于系统管理员岗位的重要性、特殊性,其工作涉及整个系统的会计数据、重要工作口令等,故而要求系统管理员应忠于职守、诚信自律,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信念。
二、系统管理员的职责与权限
系统管理员的总体要求是保证计算机软件系统、硬件系统的正常运行,管理机内会计数据。
1、系统管理员的首要任务是负责会计软件运行环境的建立以及系统建立时的各项初始化工作。会计软件运行环境的建立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使用,并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科目体系、凭证类型、会计核算方式等。在会计信息系统建立的过程中,系统管理员非常有必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系统建帐等初始化工作,尽早熟悉软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提出适宜的实施方案。
2、系统管理员要负责会计软件日常运行管理工作,监督并保证系统有效、安全、正常运行。系统自身的安全运行主要涉及系统各项运行日志的管理维护、防病毒的措施等。系统运行日志主要是指会计人员上机的操作日志管理,包括机制日志和手工日志,可以说加强对操作日志的管理,应成为系统管理员日常的一项重要而又必要的工作。当前计算机病毒对系统攻击的破坏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得多,预防与清除计算机病毒已成为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应加以重视的问题。系统自身的安全性日益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系统管理员有责任监督检查系统的抗病毒能力,坚决杜绝病毒可能入侵的机会。
3、系统管理员应负责系统定期的正确性、安全性检测,保证系统软件、硬件、网络、数据库的正常运行;负责在系统发生故障时,及时组织有关人员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针对系统事故找到系统故障原因。
4、对系统各类人员进行分工,管理操作,协调他们之间的工作关系。对用户的管理,必须及时掌握对新成员的增加注册,离岗成员的处理操作,人员分工权限的授权管理等。
5、系统管理员应对系统的安全性负责,尤其是做好系统灾难预防与恢复工作。灾难包括数据库受到严重的意外破坏,由于计算机病毒造成系统崩溃或机器受损,因为意外情况,如火灾、水灾、失盗、电源问题等造成系统、数据受到严重破坏。预防灾难的措施中主要包括会计软件、系统软件和各项会计数据、各项网络参数的备份等。,会计数据易受到人为篡改、不正确操作、计算机病毒的破坏以及意外情况的破坏,系统管理员应及时备份会计数据,监视和发现系统中的一些不正确操作。,系统中的会计数据在受到攻击或破坏后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系统最近状况,这应当作为考核系统管理员工作合格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
6、系统管理员的权限应当局限于系统的管理和维护。系统管理员的权限,一般来说主要有:网络服务的管理(口令)、数据库的操作(口令)、会计数据的及时备份(历史数据和当期数据),系统运行及维护的记录管理、基层单位系统管理员的授权和管理、依照主管会计的人员岗位分工分配会计人员工作权限、新旧会计人员的注册与注销等。
还有一点需要着重提出的是:对于自主开发的专用软件,系统管理员是不允许由软件开发人员担任或兼任的。
三、系统管理员与电算化条件下会计主管的关系
对装备管理模式的不断优化是能源行业企业提升装备管理能力的主要手段,在装备管理模式优化的过程中,对信息系统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大量的数据需要记录、存储、分析。另外,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也必须对装备管理业务模式进行不断地梳理、细化和优化。因此,装备管理业务模式与装备管理信息化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着企业装备管理水平的逐渐提高。
然而以资金流管理为核心的ERP系统模块对部分不发生费用的装备维护活动无法覆盖到,还有一些维修的费用发生非常复杂,ERP的系统设置中无法进行完全清楚地定义,于是许多企业开始自主建设或引入一些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如PMIS、巡检系统、GIS等等。这些软件由于大都是根据装备管理中产生的各种需求应运而生的,在开发水平、理念、灵活性、适用性上都参差不齐;更重要的是,这些系统在一个企业内都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一个功能单一的系统散布在企业的各个角落,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形成信息孤岛。
通过装备信息化提供的大量数据来提升装备管理的水平。
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能源行业企业在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应站在全局的角度,对装备管理信息系统架构进行设计,以规避上述问题。满足装备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需求,使得设备的管理、操作、维护、维修、监测、故障诊断等一系列内容有效协同,各个环节紧密配合,又相互支持。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国内管理咨询公司能源资源行业专业团队研究表明,企业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当重点关注如下两个方面:
1.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为了能够解决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达成上述目标,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应当有以下两大部分组成:
(1) 专业集成
对于装备管理来说,信息系统建设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就是一线的装备管理信息化。由于各个种类的装备特性不同,其相关的装备管理软件也不尽相同。如果希望开发一套专业软件对所有的装备进行专业管理,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建议对企业中已有的专业系统进行集成汇总,形成一个能够共享的装备专业管理集成系统。将企业中众多的装备管理专业软件进行集成和整合,让原本孤立的各个系统在全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解决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产生的信息孤岛问题。从装备运行一线获取数据,同时,集成的专业系统能够对装备状态实时、全面地监测了解,促进装备管理模式的提升,为装备高效率、低风险运行提供信息技术保障。也使得CBM、TPM、RCM等先进的管理理念更加顺畅地融入到企业的装备管理模式中来。
(2) 决策支持
在专业集成系统实现的基础上,为了支持各层级装备管理人员的科学决策,应当根据管理决策的要求,从专业集成系统中进行数据抽取,并辅助统计分析的功能。将各层级、各专业的装备数据进行统一的汇总分析和共享。保证装备管理的科学决策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信息化保障。
2.装备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中其他系统的关系
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来看,装备管理信息化工作是企业整体信息化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装备管理信息系统也必然是企业整个信息体系的一部分,在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也应当注重装备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中其他信息系统的关系。
关键词:国土资源;改革;创新;信息化;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随着党的十召开,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作为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科技革命正在酝酿着新的变化和突破。我们在认清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释放正能量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对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创新的影响,正确审视其在国土资源管理中担当的角色,以便更好地明确今后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和创新的方向。
一、信息化有力地支撑了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创新
党的十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作出了部署,同时也对信息化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化和拓展,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度。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责任和权利充分的下放,并对相关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管。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对部分审批事项下放和简化手续后,借助皮厚监管和动态跟踪,在“有所不为”的情况下“大有所为”,初步实现了“放得下、管得住、用得好”的目的。在已经开展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一些列的改革创新试点中,信息化已经深入到其中的方方面面,“上图入库”的观念已经在各试点项目有关人员的心中扎下根来。同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信息的实时监测、快速汇总和统计分析,也提高了其对形势进行研判和预判的科学化水平,为更好地调控资源供应总量、结构、布局和时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加强和改善了国土资源实施宏观调控的措施。随着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化和全面拓展,以及丰富的信息沉淀和积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定会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在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创新的监管和督导的作用。
二、信息化在与国土资源管理业务的融合中,正逐步引发管理变革
随着网上办公和网上审批的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与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逐步形成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日常办公和行政审批中,网络化的元素运用的越来越多,办公规则、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已经摆脱了旧的运行模式,已经或正在以网络为基础进行运行和远程交换等一些列活动,并逐渐的进行修改和完善。同时,随着网络因素应用的深化和发展,一些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借助网上审批,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对分离、相互制约的行政运行机制,也引发了组织机构的优化调整。此外,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土资源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工作安排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成为起推进各项任务顺利完成的工作平台。因此,可以说信息化满足了国土资源各行政管理部门的需求,提升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将国土资源管理纳入了良性的发展轨道,引发了国土资源管理的变革与创新。
三、深化国土资源改革创新迫切需要信息化发挥创新平台的作用
改革创新的源头是实践和探索,基础是政策储备,路径是评估完善和把握规律,丰富政策储备,形成新的制度供给。而每一项制度改革创新的实施都会影响与其相关的领域,因此构建统一的创新平台,将统筹、协调和联动形成合力,也就成为推动改革创新的前提和要求。对国土资源改革创新来说,信息化就为其提供了创新的技术平台。首先,国土资源管理的综合监管平台已经成为公用的业务工作平台,并支撑着国土资源不同领域的改革试点,在新的制度供给中,必然还要将其作为必要的手段和抓手,继续开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其次,改革试点的过程控制和结果评估也需要将信息的动态监测和全域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并进行有效的关联印证。虽然国土资源的综合监管平台还没有覆盖全域和全过程,但是其开放的架构满足了业务可持续拓展和完善的需要,信息化平台的作用还有发挥的空间和余地。最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需要把握规律,对在综合监管平台上的大量的故土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信息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多角度的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形成量化指标和变化趋势,深刻的把握其内在逻辑和因果关系。此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还要积极建设信息化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为国土资源管理的决策提供更翔实的资料和依据,使之更好的满足改革和创新的需求。
四、信息化在服务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创新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近几年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已经逐渐在推行网上审批、网上办公、网上监管和网上服务,国土资源管理全业务和全流程网上运行的步伐也在逐渐的加快,这不仅是将现有的工作流程搬到网上,更是要借助信息化的平台,将管理理念、方式、结构和行政等内容与网络环境充分的融合,并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进一步形成标准化、程序化和格式化,将工作规则固化到工作流程的具体节点上。因此,网上运行就是国土资源管理业务规范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信息化在综合监管平台的应用,可以将全国土地和矿业权管理全部纳入监管视野,实现监管和服务的实时动态,对于土地整治、土地督察和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等重大专项工作和日常的监测监管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给国土资源监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带来了质的飞跃。
五、结束语
国土资源管理的改革和创新需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和发展,从而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体系的全面升级。要想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先行的实践和探索,还需要其集思广益,进行开放式的探讨和研究,形成共识,找到国土资源信息化的支点,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研支撑平台 科研管理平台 信息化
随着国家对医学科研的日益重视和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国内医院的科研规模也随之持续扩大,科研服务平台对科研产出的直接支撑作用愈来愈重要。此外,医院科研支撑平台和管理作为医院科研、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学科发展,建设高水平科研团队和培养优秀人才,提高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疗、科研、教学水平以及医院整体发展等方面也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2]。因此,如何提高平台使用效率、提升平台服务质量,就成为医院科研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支撑平台和管理平台,从而更好地为科研服务,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是医院科研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管理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医院本着“完善服务平台,支撑医学发展”的科研建设原则,根据医学科研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打造和完善科研支撑平台和管理体系方面做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中,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规范科研管理,优化工作流程,是我院科研支撑平台和管理平台建设的显著特色。
一、科研支撑平台体系建设的探索
几年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搭建科研平台。截至目前,已经建成了针对临床、基础、服务支撑等几大平台,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科研支撑体系。
(一)临床支持
临床科研在现今的循证医学时代,是医学科学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应用的必经之路。2012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创了以医院临床信息系统为核心,连接了生物样本库系统和随访管理系统的新型现代医学研究三联体系统,可以同时为医疗、科研、教学提供服务平台,使得医教研工作更加融为一体。实现了临床医学研究资源平台共享,也为转化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规范临床信息系统中的临床路径管理和结构化电子病历
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临床路径管理是兼顾医疗质量管理和效率管理的现代医疗管理重要手段。目前医院的临床路径已与医嘱系统进行了无缝整合,所有住院患者都必须进入临床路径系统,其中正式路径入径率已达90%左右,其余则进入待建路径,实现了所有病人的全覆盖。在医生使用路径下达医嘱的过程中,凡是和路径规定动作不一致的地方医生都必须解释变异原因,实现了变异轨迹实时全记录。待建路径能够忠实记录和总结少见疑难病种的临床诊疗轨迹,当患者入组达到一定规模要求时,信息系统能够辅助医生自动生成一条新的临床路径供医生试用,逐步扩充正式临床路径库。这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
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作为临床路径执行的载体,也是一个优质的数据资源库。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经建立了近千条标准化临床路径,覆盖了大部分临床科室,临床路径表单和医生工作站实现了有效衔接,逐步实现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管理。路径针对各类疾病建立的规范化治疗模式与程序,在提高诊疗质量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临床资料,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临床数据库。研究者可以采用一定的规则,从中快速提取所需要的临床数据,大大节省了从前通过查纸质病历或扫描病历来搜集数据所花费的时间,也减少了人为差错。
2.建立健全生物样本库质量管理系统
随着生物医药研究的飞速发展,临床样本资源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充分的认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生物样本库目前共储存样本近九万份,包括组织、血浆、血清、白细胞、尿液、DNA、粪便、骨髓等十余种样本类型。根据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的《生物标本库质量达标检查手册》及《ISBER组织生物样本库自评表》,梳理了生物样本库质量管理体系,并进行了质量自评,使用手机管理软件,实现了标本的采集、拍照和储存等管理过程的信息化。
3.建立随访管理系统
随访管理是对随访工作全面、系统、规范的管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随访管理系统已实现电子病历系统中的特定疾病患者自动随访,建立了门诊医生站与随访系统的集成,通过向患者发送提醒短信,实现了门诊复诊随访,随访系统集成检查检验的录入,患者检查结果直接插入随访记录单,实现了无感化随访。
以上三个系统通过信息化网络紧密连接,同一患者的各种信息资料可以自动关联、载入。在一名患者的完整就诊的过程中,也就实现了临床数据、样本数据、随访数据的完整搜集。
(二)实验支持
1.实验室科研技术共享平台
Abstract: With the logistics industry's rapid development in China,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and power supply bureau,as the national energy sector, should advance with the times in logistics management,and this situation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necess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timeliness of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关键词:供电局;物流信息化管理;必要性;时效性
Key words: power supply bureau;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necessity;timely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120-01
1供电局物流信息化管理现状
我国目前只有39%的物流供给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其他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还停留在手工作业的水平上。我国物流供给市场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很难满足客户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
由于电力物资供应渠道很多,物资的品种、规格又是千变万化,因此,加强供电局物流管理,对促进供电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电力物流不是有形实物,却客观存在着电力发、输、配、售这一从产品生产点到消费点的物资消耗过程,而且同样存在着要以高效率、低成本运营的要求。电力物流对电力供应链流程的各个环节发生作用:在输、配电过程中通过加强电力市场建设、实现全国联网,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在售电过程则是提高供电可靠及稳定性,加强电力市场营销,开拓电力市场,增强与其他能源替代品的竞争能力。而且电力物流应该加强采购管理,从而最终降低整个流程的成本。
2供电局物流信息化管理必要性
2.1 供电局物流信息的特征是实施物流信息化管理的决定因素物流信息是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物流信息贯穿于物流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物流信息具有信息量大、分布广、来源多样化、动态性强、更新快、信息标准化程度要求高的特征。这意味着物流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要求速度快,种类繁多。物流系统内部各个环节有不同种类的信息,而且由于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如生产系统、销售系统、供应系统等都密切相关,因而还必须收集这些类别的信息,这就使物流信息的分类、研究、筛选等工作的难度增加。要收集和处理这些类别的信息就必须进行物流信息化的建设,因此供电局实施物流信息化管理就有很大的必要性。
2.2 物流信息化管理能够提高供电局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传统的物流只是单纯的物的集结与分散,实现一次物资的流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现在的许多大企业对物流管理的一些主要环节,如仓库管理、销售管理等虽然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但真正实现物流信息化管理的企业却很少。电力作为无形实物,在供电局物流信息化管理中更为简便易行。供电局的物流信息化管理从电力的发、输、配、售等物流活动的信息管理和信息传送,到对电力物流过程中的各种供电决策活动提供决策支持,并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的强大功能,汇总和分析电力物流数据,在物流管理中选取、分析和发现新的机会,进而做出更好的发、输、配、售决策,能够充分利用供电局资源,增加对供电局的内部挖潜和外部利用,从而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增强供电局的竞争优势。
2.3 供电局物流信息化管理能够使物流功能得到改变物流的功能不再是仅仅体现于运输物上面,同时也体现在运输信息上。各种信息被聚集在物流中心,经过加工、处理、再传播出去。物流中心的集散功能实际上是对各种信息的集结和扩散,信息化使物流中心成为一个社会经济的综合服务中心。物流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在物流企业中创造无绕道、无等待、无中断、无回流的增值活动,从而形成一个效率高、质量好的物流系统,提高物流传递的效率和质量。
3供电局物流信息化管理的时效性
时效性是指信息的新旧程度、行情最新动态和进展。整体分析策略方案在一定时间阶段是有效的。供电局物流信息化管理的时效性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物流信息化管理的客观效果。我们应紧紧把握物流信息化管理时效性特点,充分发挥其时效性的功能。供电局物流信息化管理时效性主要包括实时性和有效性。实时性主要是指供电局的物流信息化管理信息及时准确,供电局物流部门能掌握第一手电力物流信息,从而对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作出及时性的物流决策。供电局物流信息化管理有效性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即准确了解电力物流状况的变化并相应调整物流管理决策,使其真正达到预期效果以利生存和发展。
供电局物流信息化管理的时效性是决定物流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因素,如果供电局失去了其物流信息化管理的时效性,那供电局所实行的物流信息化管理将毫无意义。
4供电局物流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前景
近几年,国内供电局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正在快速提高,许多供电局已发现了这个巨大的“第三利润源泉”。国内供电局物流资源也在逐步整合,电力物流信息、物流企业、物流科技、物流标准等的建设已在我国全面展开。一些供电局物流业务已成功运用高超的科学技术来进行物流的实时控制,从而实现了对客户需求快速反应、提高运输设备利用率、降低成本。未来采用更高技术的现代化立体物流模式将更大限度的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率。目前,国内物流信息系统绝大部分是面向基本流程控制的,如简单的GPS系统、跟踪查询系统等。下一步,物流信息系统将更多地集中于解决物流运作的效率问题上,而不仅仅是控制本身。将大力发展以配送中心运作效率为核心的仓储管理系统、供应链调度系统、基于XML技术的企业间协作。
5结语
通过对供电局物流的信息化管理,可以打破我国目前电力资源物流管理的粗放型模式,打造供电局的核心能力,降低物流成本,同时提高服务水平。随着我国加入WTO各项协定的实施,外资物流企业已经开始涌入国内市场。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借助信息化管理,加快供电局业务能力的提升势在必行。以建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为主线,进行供电局资源的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抓好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是为供电局适应国际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杰.物流信息化管理与发展[J].中国市场,2007(15).
[2]张瑞雪.我国的物流信息化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10(6).
1 车间信息化的构成
车间信息化的主要工作是将自动化、网络和管理信息相结合,一方面在车间完善全面的数据采集,在网络环境中形成数字化的运行生产,改善车间各生产环节的信息沟通,实现企业生产车间PCS 的底层基础自动化工作;一方面在车间完善底层基础自动化的集中管理系统以及与上层管理系统通信的控制管理系统, 从而实现系统性的车间制造控制智能化和生产信息集成化的管控一体化系统,
2 生产车间信息化管理
生产车间信息化管理中涉及行政管理性质的有车间行政管理、生产计划管理、设备管理和看板管理等部分。车间行政管理主要是班组管理、绩效管理以及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管理主要是根据当前的主生产计划和车间自身的生产能力,人员状况、设备状况、任务分配和生产工期等,提供制订优化生产计划的决策信息,同时反馈生产执行情况;设备管理主要是生产设备管理、故障维修、备件管理、点检管理等;看板管理主要指在系统中生成类似公示板的表格,让员工了解自己的设定目标,让管理人员清晰自己当天要完成的工作。看板需要进行按时跟踪和调整,及时更新工作进度和修正工作安排。信息化方式的看板优点是容纳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及实时性强。
生产车间信息化管理中涉及生产管理性质的有调度管理、质量管理、物料管理、能效管理。调度管理是车间信息化的关键,提高生产调度的准确性是优化生产流程以及改进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采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在充分采集生产信息的基础上, 根据量化数据评估设备的加工能力及其他生产能力相关因素,在意外事件发生时,立即重新调度。应用信息化技术实现调度管理, 不仅可以根据事前调度状况和当前状态快速生成调度方案,还可以快速响应紧急插单等不可预测的扰动情况。
在车间信息化的建设中,由于生产调度部分具有不确定性,这部分内容即是重点也是难点。车间调度可以通过优化排产,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准备时间和资源浪费。车间接到主生产计划后根据生产条件、生产现状、加工时间、优化处理成本、质量、能耗等多方面综合考量,结合车间资源的实时负荷和目前的计划进度。通过信息化系统中存储的设备信息以及生产状态信息,充分计算每个设备的工作潜力,并根据加工时间、加工质量、加工成本以及能源消耗等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 形成综合的优化方案。在系统自动生成调度后,进入计划评估与人工调整。对于多品种多工序小批量的复杂生产模式, 采用信息化系统可以快速进行应急插入处理。为了实现一个或多个生产目标,任务调度是对设备资源的及时分配。生产调度问题主要是平衡安排设备的工作,合理安排加工顺序和加工开始时间。
对车间的制造资源进行生产调度信息化管理, 可以减少生产准备中的时间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效率。同时,车间信息化系统管理存储了大量车间资源的实时状态信息及资源使用的历史记录,对生产设备提供预维修的相关信息,提高设备利用率,保障生产的正常运行。此外,车间信息化系统的报警功能亦十分重要,设备故障等异常问题及时报警和报告处理,确保生产过程的连续性,避免生产过程中中断引起的能源浪费。
质量管理主要包括质量计划、质量执行、质量统计分析和质量改进等几个方面, 对产品质量及加工工序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管理,对不合格品进行统计分析及对出厂产品进行预维护,实现对工序检验与产品质量的信息化管理。
物料管理针对车间内的所有库存物资进行管理并对生产过程中的物流进行管理和追踪, 通过相关部门的查询终端可以查询当前库房存贮物资以及历史记录, 提供物料出库后跟踪物料在线状态,通过在运输工具上加装定位装置,实时跟踪物料的配送流程,快速响应车间生产过程中的物料需求。
能效管理主要针对具有机、电、液多源能量融合特征的机加工设备,分析加工过程能量在各子系统流动、融合与分布特性,组建车间级加工设备能效监测管理系统, 在信息采集的实时数据基础上,实时监测企业当前能源消耗的连续状况。以此制定合理用能生产计划,实现企业系统定量的节能管理策略。
3 生产设备的信息采集
生产车间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高效,须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采集。数据采集的关键是接口,包括物理连接方式和数据的逻辑表达形式,数据采集和集成的过程是将设备的机电参量通过传感器转换为数字参量,然后数据上传进行分析和处理。
在车间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理想方式是直接通过数字化生产设备或系统的接口集成数据信息, 譬如对数控机床的数据采集,可以通过与数控系统直接联网进行数据交换,实现生产数据的精细化管理。对于不能直接获取数据信息的非数字化设备,可以采用外加传感器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还有一部分数据信息,由生产过程中的人员根据生产过程中的情况以人工方式进行采集。监控生产过程可以对生产过程中的设备故障和需求的变化及时制定车间资源更改和优化,同时进行生产计划的制定、工艺和车间资源配置决策的变化,调整车间规划,达到节能和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问题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就是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的辅助下,对企业生产、经营中所产生的信息资料进行搜集,记录、核算、总结与传输等过程,信息化管理解除了人工手动操作的繁琐程序,减轻了人们的工作负担,也确保了劳动效率,在信息化技术下,企业管理形成一股信息流管理,通过参看信息,企业做出科学的管理决策,从而带来良好的经营效益,企业信息化水平越高,其经济效益就会越发显著。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问题
观念决定行动,煤炭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观念也会直接关系到煤炭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从当前来看,一些不上规模的煤炭企业思想观念仍然相对保守,没能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优点,或者对于信息化的认识较为肤浅,简单地认为办公室内配置了计算机、创建了自己的网站就等同于信息化管理,例如:一些企业虽然实行了ERP信息管理模式,然而一些部门负责人畏惧的是这种管理模式,由于太过透明,不方便管理,因而会产生抵触情绪。
2、人才与技术问题
煤炭人才紧缺的事实由来已久,一方面因为煤炭行业工作条件相对较差,而且近年来由于效益欠佳,导致员工待遇也受到极大影响,信息人才更是无法涌入,甚至人才大量流失,再加上煤炭企业本身的信息化意识不强,也就缺乏对员工的信息技术与能力的教育培训,导致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步伐缓慢,信息化普及速度甚是缓慢。
而且人才欠缺的问题也会引发煤炭企业的技术难题,由于不具备充足、合格的人才做支持,使得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应用水平较低、信息技术更新速度较慢,单纯在信息技术硬件上下功夫,却忽视了维护与管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煤炭企业资金实力有限,通常可以购置大量的信息设备,然而却无法利用闲置资金去优化与升级软件技术,导致所采用的技术无法满足现实生产、管理需要,一些煤炭企业内部甚至形成了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影响了企业之间以及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使企业工作效率低下,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
3、管理问题
煤炭企业不同于普通的企业,属于资源类型企业,执掌自身的经营权,在具体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由于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有限,在这一方面资金投入不足,以及资金投放结构不科学等,导致煤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无法达到切实有效的管理标准,没能形成良好的管理效果,这无疑从某种意义上耽搁了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步伐。
其次,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规划不科学。只有少部分煤炭企业能够把握全局,从整体出发,综合、全面地权衡信息资源的分配,没能创建系统化方法进行科学规划,导致信息化管理缺乏明确的程序,多数操之过急,仅仅为了减少跟前的困难去暂时实施一套信息化管理方案。
再次,缺乏科学、先进的管理体制、模式。因为煤炭企业长时间拘泥于旧的经济经营管理模式中,无论是管理体制、还是经营方式都相对保守,无法跟上时展步伐,这样就导致了其信息化管理滞后。
二、解决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问题的方法
1、强化信息化管理意识
煤炭企业的领导者、负责人要率先转变观念,逐步形成信息化管理意识,要注重信息化技术与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学习,形成良好的信息化管理意识。煤炭企业的各个部门领导以及职员都必须主动接受信息技术学习和培训,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积极支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力争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
2、培养人才,积蓄力量
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是具备充足的人才作后盾,煤炭企业也要充分认识到这个道理,要注重对综合型人才的塑造与培养,改革薪酬制度,增设激励制度,吸收、培养与稳固一大批人才力量,要不断完善对人才的教育、组织、培养和培训,将信息化人才作为企业人才提拔的一个标准,企业拥有了牢固的人才资源,就能够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出谋划策,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才能促进信息技术的升级与更新,企业的信息化人才集聚多了,才能为企业的发展谋划更长远的未来。
3、夯实信息管理的基础
创建一条统一、科学、标准的企业信息资料资源,确保企业的各个机构、各个部门都能够对信息进行一致的采集、整理、传播等等,确保信息能够被及时、有效地传播,加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为了确保企业办事效率,则可以创制一条协商一致的制度与规则,这些制度和规则是专门针对信息化管理,创设科学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程序,全面确保信息资源能够得到最快速、最及时的传播。
4、提高技术水平,以技术促管理
煤炭企业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其管理,信息化技术越高,更新速度越快就越能跟上时展步伐,也就能够有效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煤炭企业要时刻注意信息软件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大软件技术的研究力度,不失时机地促成软件技术得到升级和发展,培养一大批优秀的软件开发人才,为人才的发展与进步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也要试着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以技术带动管理,用技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这样才能达到信息化管理的效果,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总结
煤炭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仍然有待发展,各项技术依然有待更新,必须加大信息化管理的步伐,提高信息化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逐渐摆脱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充分而全面地开拓与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煤炭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打造一个信息化煤炭企业,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煤炭企业的管理水平,才能使企业不断走向发展、走向进步。
参考文献
[1]毛蕴诗,姜岳新.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导入:教程与案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m2009
[2]王悦.企业信息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风电项目存在许多危险,为推进国内风电项目的良好开展,有必要在深入分析基础上推广可行性办法。”本文对信息化平台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今后风电事业进一步开拓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风电项目;信息化管理;实践策略
1风电项目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耗用,致使这些资源严重匮乏,同时,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也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全球变暖等严峻问题的出现是全球节能减排意识逐渐增强,各个国家都在研发更先进的技术,转化能源使用的结构模式,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这时,风电项目便充分显现出其优势,利用风能发电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关注,风电项目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管理要求,企业必须采取一种高效合理的管理手段才能维持风电项目安全正常地运行。风电项目包含了许多种类,在操作时涉及到了大量的数据信息、分类资料,只有信息化技术所具有的强大储存功能才能较好地服务于风电项目的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技术的便捷、高效、准确将为风电企业的生产、运行提供良好保障,不仅能帮助风电企业合理进行资源配置,更能同时对资金、技术、质量、效率等方面进行管理、维护、加强。这样,风电企业才能稳步发展,不断创造更高的价值效益,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2风电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实践策略
2.1开发项目实践管理
风电开放项目的展开包括很多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对风场进行选择,由于风电项目的规模较为庞大,所以其位置的选择一定要以城市郊区为主,不能影响到交通与房屋建设。且这个阶段由于资金投入较少,所以在进行耗费办理时,要合理进行调配管理,以免前期的资金消耗太大,影响之后的工作开展。信息化平台对开发项目进行管理时,能够系统地对各类工作事项进行分析、构建、规范,并进行统一管理,尤其在资金成本统计规划时,信息化平台能够对所有项目完成过程中所耗费的物资、设备、人员进行处理分析,得出项目所需成本,在项目进行之初,信息平台作出详实的记录,可以随时进行查询跟踪。
2.2工程项目实践管理
工程项目是风电项目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关系到风电项目所有准备工作的落实情况,更关系到风电项目后期的资源质量,只有风场各项数据指标合格规范,才能保证电力资源充足安全。为此,在进行工程项目繁杂的工作时,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对每一个工作任务作好合理安排。工程项目包括风场的搭建、设备的安装、变电站与设备调试、生产准备等相关工作,这个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阶段,各类设备的采购工作,均在这一阶段完成,那么信息化平台将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使其能够完全符合工程项目的要求标准。对施工项目所需的材料、设备、备件等数量庞大的消耗品,信息化平台要进行严格地计算,确保数量与金额没有差错,才能通过审批。
2.3检修项目实践管理
整个风场建设完成后,并不意味着风电项目工作已经结束,为了保证风力发电的性能安全可靠,工作人员要对风电工程进行必要的试用检修,在确定没有任何问题后,方能真正投入运行。与开发阶段、建设阶段的任务性质不同,维修阶段的重点为安全、节能、高效。信息化平台将所有生产运行的业务项目进行统一管理,对所有的数据及时作出分析处理,以保证质量的可靠。由于风电公司的运行需要在每个项目过程中进行审批,以往传统的人力管理模式在进行审批工作时常常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无形中延误了项目的进程,然而在应用了信息化平台管理后,信息化平台强大的信息处理性能可以将资料方案作出细化分析,并将整个项目完整地统计处理,以保证每个阶段的方案都合理规范。
3结论
“风电属于可再生能源,具有蕴藏量大、可再生、分布广、无污染的特性,已成为目前最具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无论对国家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还是对人民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而言,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做好风电工作,是目前我国电力事业的一大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
房地产的管理可以分为公用房管理模块、住宅管理模块、查询统计模块和基础数据管理模块。公用房管理模块包括楼宇的信息、图纸,办公用房的测算、分配和租赁。住宅房管理模块可以对住宅房货币化和住宅房的信息进行管理。查询统计模块提供多样的查询、统计功能、用户可以自组合、自定义关键字段对需要的数据进行查询、统计,最终生成报表供管理人员存档、打印、上报上级机构。基础数据模块则记录每个楼宇具体房间的位置、面积、建筑时间、用途、使用单位及相关责任人等信息。
2绿化及其他后勤管理
校园的绿化管理也是高校建设中重要的部分,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一点常常会被忽略。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可以针对植被的灌溉周期和生长情况制定不同的植被维护周期,提醒工作人员对植被进行定期的灌溉、修剪、维护等;还可以对植被的存活率、死亡植物的死亡原因等进行分析,并保留相关的数据,以方便进行侧重保护,减少不必要的劳动成本。绿化管理中的合同管理,也方便了管理人员随时查看合同具体细则文件,及时获知具体绿化工程的进展和款项支出情况。在系统构建中,还能根据不同高校的不同特点,建立水电能源、基建、物业等业务的相关系统模块,实现后勤管理整体的信息化,提高管理的效率,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3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尤其是高校中校园网的日益成熟,为高校后勤信息化系统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条件;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使用,使得后勤管理工作人员们也基本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计算机基础,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查询需要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管理;由于这一系统的建立并不复杂,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也不是太昂贵,多数高校都能负担得起,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有一定的资金保障;另外,一卡通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后勤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有利于实现管理的标准化和资源共享,能有效地减少人工管理中出现的错误和高校的宏观管理。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还有利于后勤工作的监督,提高后勤服务水平,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还能精简机构,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对高校的发展有着十分有利的影响。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