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镇音乐教育现状范文

乡镇音乐教育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镇音乐教育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镇音乐教育现状

第1篇:乡镇音乐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赣南地区 中小学音乐教育 民间艺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5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和谐社会,科教兴国战略,普及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实现和普及的,要普及素质教育必然离不开音乐教育。然而在贫穷落后的农村往往还是音乐的荒漠、音乐教育几乎空白、孩子们也几乎是乐盲,这些与我党普及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

1 教育现状调查及构想的提出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赣南地区的农村存在音乐教育相对滞后的问题。笔者从某县20个乡镇中抽出10个具有代表性的乡镇,每个乡镇又抽出4所学校,对这40所学校的音乐教育状况进行实际调查,得出了这样一些统计数据(见表1、表2)。

通过表1、表2可以清楚地发现以下几点。

(1)科班毕业的音乐教师比例微乎其微,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学习,都是因为迫不得已而从事的音乐教学,学校并没有专职音乐教师。

(2)大部分音乐教师不识谱,会即兴伴奏的也寥寥无几,而这两个能力恰恰就能反应一个音乐教师的基本音乐素质。

通过调查还发现部分中小学已取消了音乐课,有的即使有也被文化课占去了,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也只是纸面上的“音乐课”。

然而该县具有悠久的传统艺术文化,有大量的参加演艺助兴的人员、也有从事当地的戏曲―― 采茶戏的艺术人员。农家嫁娶、乔迁、庆典、周岁等礼俗都会请些演艺人员助兴,长期扎根农村服务于乡村礼俗的人员不在少数,他们有着较高的艺术修养、专业技艺和丰富的民间音乐实践经验;也有些热爱戏曲,有一定的演唱和演出经验。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一部分人已经放弃演艺职业出门打工,目的就是赚更多的钱来养家糊口。所以出现了一边严重缺乏音乐教师,一边民间艺人流失的局面,如果能出台有效的教育政策,鼓励民间艺人走进中小学课堂,那将大大提高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效率。

2 构想的实施

要提高农村音乐教育的教育质量,实施农村艺人进课堂的构想,必须得到当地教育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2.1 政策支持

要提高音乐教育的教育质量,当地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府部门必须为音乐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来鼓励学校和民间艺人进行接洽,鼓励艺人们加入教师队伍从事音乐教育事业。

2.2 加大投入

在笔者考察的赣南某县中,农村的中小学没有一间专用的音乐教室,也没有必要的乐器的教具,艺人们用的唢呐、竹笛等乐器都是较便宜的乐器。要想更好地为音乐教育服务,各级政府必须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修建专用音乐教室,购买高档乐器和教具,条件差的学校也要配备必要的乐器和教具,促进音乐教育健康发展。

2.3 岗前培训

民间艺人与专任教师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不同会使他们进入课堂时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语言素养、肢体语言和心理学教育等方面会有些不足。所以对其进行岗前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3 构想的优势

民间艺人主要扎根于农村,有着较高的艺术修养、专业技艺和丰富的民间音乐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只要做法得当、有足够的政策支持,让民间艺人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可以解决一些中小学音乐教育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

3.1 壮大了音乐教师的师资队伍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在这么多所学校中专职音乐教师的数量少之又少,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学习,师资相当缺乏,如果让这些扎根于农村的民间艺人从事课堂音乐教学,就可以缓解专职音乐教师偏少的现状

3.2 提高了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农村,非科班出生的音乐教师大部分不识谱,更谈不上乐器演奏和即兴伴奏,这些教师上音乐课大部分都是教一些自己平时学来的流行歌曲,因为不识谱导致无法唱音乐课本上的歌曲,哪怕是最简单的也不行。教学方法单一,纯粹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一味地模仿,没有情感的体现。然而艺人们长期从事民间艺术,有一定的音乐功底和音乐修养,有识谱能力,对于他们来讲教课本上的歌曲是比较容易的。有了这些艺人的加入,相对程度上提高了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利于音乐教学。

另外,目前农村兼职音乐教师居多。大部分兼职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不高,可以围绕民间艺人和兼职音乐教师之间举办一些讲座和音乐教育学习基地,让大量的兼职音乐教师有机会向民间艺人请教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兼职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

3.3 有利于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

在这个传统文化极易受到国外文化冲击的年代,传承传统艺术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如何传承传统艺术是要考虑的。现在好多孩子根本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民间艺人长期活跃于民间的艺术舞台,对当代的传统艺术有一定的了解,如果在音乐课堂上适当地加入一些当地的传统音乐文化教育,让孩子们了解当地的传统艺术,提高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对传统艺术的传承是有利的。

4 结语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开展关系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努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是每一个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让民间艺人进入农村中小学课堂开展教学工作,既有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和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又关系着艺人这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群体的艺术命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了让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得到健康传承,乡村艺人进课堂的意义是重大的。

参考文献

第2篇:乡镇音乐教育现状范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音乐教育逐步受到了社会、家长、学生的重视,河南省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中小学音乐教育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对这种新发展,特别需要对我省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有一个深入地了解和清醒的认识,才能为音乐教育改革的思路、音乐教育理论的新突破提供依据。以往我们从教师教学改革角度评价的多,而从学生音乐素质提高角度评价的少,评价时或过分悲观,抹杀了业绩,或者又盲目乐观,夸大了成果。这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无疑是很不利的。我省中小学音乐教育水平与学生音乐素质究竟怎样,至今还很少看到有关这方面的调查、评估结果,以至于我们很难对音乐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和所存在的问题,做出较为客观全面的、有说服力的分析和结论。因此,我们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这次中小学生音乐素质问卷调查。

这次调查涉及郑州、洛阳、许昌、禹州、西平、太康等市县。调查学校包括省、市级城市学校18所,县级以下乡镇、农村学校18所,受调查学生总数1965人,其中小学645人,初中661人,高中659人。在选择调查样本时,我们尽可能地考虑了调查学校、班级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的均衡与全面性。在省、市、县、乡四个调查层次中,小学、初中、高中各选三所,三所学校大致是按优、良、一般来选择的,小学选择的四年级,初中为二年级,高中为二年级,共36个教学班。

二、调查反思

衡量一个人音乐素质高低的因素有很多,考虑到问卷调查的局限性和中小学生的特点,本次调查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对调查对象的音乐素质进行全面测评。为此,我们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年级学生所规定的具体教学要求,主要从歌曲演唱能力、音乐鉴赏能力、音乐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

反思一:建构新型的、多元的教学模式,拓展音乐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歌曲演唱一直是我们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那么,我省的中小学生一年能够演唱并记住多少首歌曲?他们唱的又是一些什么样的歌曲?统计结果显示,每一年大概能背唱1—3首歌曲的学生有21%,能背唱4—6首的学生有24%,能背唱7—9首的学生有20%,能背唱10首以上的学生有35%。新课标要求小学3—6年级学生每学年能够背唱4—6首歌曲。显然这一调查结果令人非常乐观。

数据表明:地市级以上学校的学生能演唱的歌曲数量要明显高于县级以下的学生;年级越高,能演唱歌曲的数量也越多。反映出城市学校与农村乡镇学校在音乐教育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反映出学生接受音乐教育时间的长短与歌曲演唱能力之间的正比关系。

那么,学生能演唱的这些歌曲又主要来自哪里?调查结果是:49%的学生会唱的歌曲主要来自音乐课本,51%的学生会唱的歌曲则主要来自听录音、广播或看电视学会的。

调查结果表明,城市学生与农村乡镇学生之间差别较明显,城市学生与乡镇学生相比,演唱歌曲主要来自课本以外。且无论是城市或乡镇,这其中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之间的差别也较突出。低年级学生演唱的歌曲更多是来自于课本中的青少年歌曲,而大部分高中生演唱的多为课本以外的流行歌曲。

综观上面的调查统计结果,一方面说明我省中小学生歌曲演唱的整体水平还比较理想,另一方面则表明:社会音乐环境,尤其是大众媒体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尽管社会音乐环境可能在音乐教育内容等方面对学校音乐教育带来一定冲击和负面影响,但总体来看,它客观上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特别是歌唱水平的提高。这一现象启示我们,学校音乐教育一方面必须打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开放的、多元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主动与社会音乐环境联手,拓展音乐课程资源,形成合力,充分利用其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因素;另一方面我们中小学音乐教师也必须对自身的教育教学思想、行为加以反思,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特别应该明确的是,我们不仅是课程、教材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决策者和开发者,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歌曲的选择上,依据课标的内容、标准,要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审美规律,使音乐课具有趣味性、时代性、艺术性,贴近学生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同时选择的教材歌曲还应既“动听”又“耐听”,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以增强学校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全省范围内对学生歌曲演唱能力的调查中,我们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乐意当众歌唱吗?”结果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回答“愿意”,大部分学生都是回答“不愿意”。对愿意当众歌唱的学生分别统计后可以看出,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所占人数比例的排列呈递减趋势。这一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与自信心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反思二:音乐知识技能和音乐的基本常识是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基础

对于普通人来说,音乐素质的高低更多地体现在音乐鉴赏能力方面。在中小学生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们塞着耳机忘情地聆听音乐的样子,这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小学音乐教育有责任创造条件,很好地保护学生爱听音乐的习惯。

调查表明,尽管大部分学生具有聆听音乐的好习惯,但这并不意味着目前我省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就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下面的统计数据可说明这个问题。

我省中小学生一般听得最多的是什么音乐?有52%的学生回答是通俗歌曲,32%的学生是艺术歌曲,21%的学生是民族器乐曲,15%的学生是外国器乐曲(本项调查,可选择一个或几个答案)。前三项不同年级、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别不大,但县级以下农村学校的学生只有6%喜欢听外国器乐曲,地市级以上学校则有25%的学生选择外国器乐曲。

在聆听一首不熟悉的歌曲时,能大致听出音乐拍子的有45%,不能听出音乐拍子的有55%。对不能听出拍子的学生统计结果是:地市以上学校为35%,县级以下学校为73%;在欣赏乐曲时,能分辨出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调查结果是,地市以上学校要明显好于县级以下学校;欣赏歌曲时,完全能分辨出是中国歌曲还是外国歌曲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31%,基本上能分辨的占43%,基本不能分辨的占19%,完全不能的占7%。

此项调查地市级以上学校好于县级以下学校,小学、初中、高中之间的差距相对要小一些。

学生平时喜欢唱或喜欢欣赏的歌曲,其着眼点主要是“歌词优美的”、“旋律优美动听的”,以及是自己的“偶像演唱的”。

如果我们仅凭以上几个方面的调查结果,就给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高低作出鉴定是不太可能的,但从上面这些统计数字中还是可以发现一些问题。

1.中小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于感官的、娱乐的层面,演唱者、歌词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情绪等一些非音乐的因素对他们的欣赏喜好影响很大,学生从音乐中获得的感受、体验和通过音乐引发的联想与想象还比较肤浅。这些问题一方面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审美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省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欣赏教学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且也没有对社会音乐环境发挥出应有的导向作用,致使学生的音乐欣赏品位受各种媒体以及流行风的影响较深。

2.音乐鉴赏能力是音乐素质的一种综合反映,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和基本的音乐常识,音乐鉴赏能力就很难提高。各项调查数据显示,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常识的教学效果还有待提高。

此外,调查显示,地市级以上学校的学生与县级以下学校的学生,以及中、小学生在音乐鉴赏能力方面有一定差距,这是很正常的。主要表现在客观条件上的差距,地市级以上学校的音响设备与音响资料好于县级以下的乡镇农村学校,学生的音乐生活环境不同,接触音乐的机会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调查表明学生之间的音乐能力差距与学校音乐课的开课情况也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初中、高中的升学压力,致使音乐课,特别是艺术欣赏课流于形式是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反思三:识谱教学应以器乐教学为抓手,分层次教学

在我省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知识技能教学的效果究竟怎样呢?就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3道简单的题目。

1.你识简谱吗?

统计结果是:识简谱的占55%,其中小学生识简谱的人数比例最高,其次是初中生和高中生。另外,地市级以上学校学生能识简谱的比例要高于县级以下学校。

2.你识五线谱吗?

统计结果是:识五线谱的占50%,其中小学生与初中生比例相差不多,小学生比例略高于初中生,高中生相比较低一些。另外,地市级以上学校学生能识五线谱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县级以下学校学生。

以上两项统计结果有些出乎我们的预料,数据的真实性令人怀疑,可能是学生对“识谱”的概念不太清楚,据一线教师反映,除了学习器乐的学生,每个教学班真正具有识谱能力的学生寥寥无几。另外,调查结果显示出,学生的识谱能力并没有与年级成正比,小学好于初中,初中又略强于高中。学生识简谱的能力强于识五线谱,特别是县级以下学校的学生。这与所使用的教材有直接的关系。我省大部分地区学生使用的教材是简谱版,线谱版使用得很少(包括地市级以上学校)。其原因主要是简谱版教材比较适合我省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便于教学。

3.你会演奏乐器吗?

近年来,器乐进课堂成了许多学校和教师进行音乐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实践证明,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调查结果为:不会演奏乐器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51%。会演奏一种乐器的占30%,会演奏两种乐器的占14%,会演奏三种乐器的占5%。这个问题,城市学生与农村乡镇学生之间、小学与初、高中之间表现了较大的差距。

依据对我省中小学生识谱、演奏等音乐基本知识技能的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很难对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做出准确评价。但还是可以说,近几年我省中小学音乐教育普遍受到了重视,中小学生的音乐素质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要真正提高我省中小学生的音乐素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它对于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小学的领导一定要全面理解素质教育内涵,提高音乐课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切实重视和关心音乐教学。首先要配好教师。同任何一门学科一样,如果没有称职的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是无稽之谈。其次要开足开齐音乐课,尤其是初中和高中应坚持按课表上课,真正为师生在愉悦中的教与学提供时间保证。第三是增加资金投入,添置必要的教学设备,特别是农村学校应按“普九”要求配备基本的教学设备,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必要条件。第四是创造学校浓厚的艺术氛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如:歌咏比赛、音乐园地、音乐会、艺术节等等,为师生营造音乐表现的条件和舞台。

第3篇:乡镇音乐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育现状;激励机制;应试教育

一、全国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程总体状况分析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开课情况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初级中学和小学每周至少两个课时。然而,实际上农村中小学中大多数学校每周只有一个课时的音乐课,而且这仅有的一个课时也常常成为其他课程瓜分的对象。(二)音乐教师的素质和构成据调查当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具有音乐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几乎没有,大部分是中专院校、中师或幼师毕业的,虽然他们在校所学的专业是音乐专业,但由于多数没有进行再继续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陈腐以及学校对音乐课及音乐教师的不重视,因此多数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不愿提高专业水平。(三)音乐教学的硬件设施建设音乐器材、教材和教学场所等是学校进行音乐教学必不可少的因素。没有它们,即使是面对再有热情的学生和再有能力的教师,教学也不可能成功的。目前农村中小学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和钢琴的学校寥寥无几。条件好一点的学校有几架风琴或电子琴就很不错了。

二、普遍性中的特殊性

虽然总体上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尽如人意。但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些农村中小学校,虽然不是乡镇重点学校,学校的资金也不是十分充足。但学校的音乐课不仅按课表正常上课,音乐器材也比其他学校完善,而且学校的艺术气氛也比较浓厚。造成这种特殊性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学校不是重点学校,为了在高考中提高自己的升学率。学校转变视角,走艺术“特色”教育的路子,扬长避短以此来和重点学校竞争。

三、利用外部激励机制,因势利导发展农村音乐教育。

(一)利用外部激励机制,发展音乐教育的必要性。首先,农村中小学还未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许多学校还是视升学为第一要务。他们虽然倡导素质教育,但只是流于形式。因此,单凭说服教育即使有监督也很难取得成效,只有将艺术与“利益”(升学率)挂钩,才能使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社会关注音乐学科。其次,目前我国有许多专业院校,而且大部分高师院校都有音乐专业,作为一个专业,却没有一个和其他专业一样的通过“正规学习”而来的生源。大多数音乐专业的学生有的是从小找专业老师上小课,有的是考前临时学习的,而中小学校正规的音乐课却从未真正的发挥过作用。与其如此,还不如提高学校对音乐与升学关系的认识,使其从一开始就进行有规模的学校音乐教学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二)利用外部激励机制,发展音乐教育的可行性1、农村中小学不应仅仅以培养文理科优秀人才为目标。对于有天赋从事有艺术事业的学生要给与足够的发展空间。学校要摆脱单一的培养模式要建立多元的、具有“特色”的学校和班级。强调音乐与升学的关系,不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反而会使有条件的学校和个人多了一份选择。2、目前农村中小学校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合并。合并使得原本较为紧缺的师资、器材和资金等都能够集中到少数学校,从而缓解了音乐教学中的物质条件的问题,这时只要能够让学校和社会认识、关注音乐课,愿意为音乐课程投资就会改变目前的不利状况。3、从调查的农村中小学中我们发现,虽然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升学率,但只要学校把握得当,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还是利大于弊。一方面学校对音乐教学的加大投入会客观上刺激教学硬件的建设,;另一方面也为许多热爱音乐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四、关于利用外部激励机制发展音乐教育的几点建议

对于如何通过外部刺激来发展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由高中带初中和小学,以上带下高考是所有学校、家长和学生最关注的终极目标。只要哪所高中能让学生考上大学,那它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就会赢得更多中小学生和家长的信赖。所以,首先要以高中作为突破口,让大家认识到只要认真上好音乐课,学生同样能考上好大学,学校照样能有高的升学率。而鉴于高中对音乐课的重视,中小学校也会真正承认音乐学科的地位。(二)由“普通”学校开始,由次带优由于较差的学校一般是由升学率决定的,而这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必然很乐意接受这种“特色办学”的思想。而本来就很好的学校迫于其他学校发展带来的压力,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加之这些学校资金相对较充裕,所以他们也不会吝啬对音乐课程的一点投入。(三)特色班级和特色学校相协调,点面结合每个学校的情况有所不同,特色班或特色学校应适应不同的学校。对于一些重点学校,由于他们主要关注的是文化课,所以不可能从一开始就要求这些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艺术课程上。我们只能通过对大多数学校在音乐教学中取得的成绩来影响和诱导少数的重点学校对音乐关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先在这些学校中开设个别特色班级的形式开始。而对于其他一些学校则可以从整体上加大对音乐课程的投入,为学校音乐教学的发展提供帮助。

五、小结

第4篇:乡镇音乐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内蒙古 农村中小学 音乐教育 困惑 出路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4-0071-02

农村音乐教育的落后作为有失教育公平的一个问题,正逐渐成为相关学者、领导、家长、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社会性问题。针对内蒙古包头农村师资队伍、教学设备、教师教学、学校音乐课的开设情况,通过相关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包头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内蒙古包头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包头人文素质教育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的存在急需相关领导和教员们谋求切实可行的出路。

一、内蒙古包头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困惑

剖析包头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发展困难现状,探究根源并抓住主要矛盾,是加快摆脱包头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

(一)人口、经济发展不均衡带给包头农村音乐教育的困惑。

具2005年统计,包头市辖6个市辖区、1个县、2个旗。各市、县、旗所有土地和人口、经济发展极为不均衡。

(注: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止到2007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7)》,人口截止2004年底。)[1]

内蒙古包头市各区、县、旗所有土地和人口极不均衡。昆都仑区、东河区、青山区的人口较为集中,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建设快。这些因素带动了周边农村的“城市化”,如青山区的赵家营村、张家营村和曹家营村以逐步成为“城中之村”。人口集中带给这部分地区农村基础教育三个重要优势:一是便于管理、便于交流、便于改革;二是教育经费保障及时;三是信息传达及时。如青山区教育局“针对该区新接收的四所农村小学,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了保障农村小学进一步发展的一系列办法,从校领导班子建设、师资培训、学校基础设施改造、经费投入等方面全面进行规划,确保各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提升。[2]”因此,这三区的周边及市内的农村小学教育发展较好,音乐教育的发展也较为乐观。

而另外六个区、旗、县(九原区、白云鄂博矿区、石拐区、固阳县、土默特右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是典型的“牧区”中的农业,“地广人稀”成为这六个区人口分布的突出特点。各区中的各农村小学具有离城镇远、分布零散、农村学校大于城镇学校比例的特点。例如,固阳县农村乡镇中心小学15所,村中小学18所,而城镇小学只有7所[3]。这项农村小学与城镇小学的比例远大于青山区城乡小学之间的比例。这六个区的乡村教育无论从学校硬件、投入资金等各个方面都和临近的城乡教育相比相去甚远。因此这些地区的教育部门对农村中小学面临着管理不便、交流不便、信息传达闭塞等困难。尽管近年来我区、市级财政加大了对这些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但这些地区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和生活设施条件依然十分艰苦,教育质量无法得到根本保证。教师待遇差、工资低,许多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即使坚持留下来的教师也面临着教师老龄化和教学方法老龄化的现实问题。2004年,教育部便下发了音乐教育新课程标准,但是在笔者2009年的调查得知,这六个区的农村音乐教师很少有人对此深入进行学习,10%的老师学习过,时至今日再没有接受过深入学习课改的培训;72%的老师知道新课程标准,而18%的老师根本不知道新课程标准是什么。这项调查中突出体现了合格的农村音乐师资严重缺乏和教学方法落后的严峻问题。在此现状下,音乐教育很难讲求质量,甚至在人口稀少的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根本不开设音乐课。

因此,人口、经济发展不均衡是包头农村音乐教育发展困难的主要根源。它带给农村一线教师“显现”的困难大致可以总结为:音乐教学设备简陋、教学经费缺乏、教师评价及鼓励机制不适用、没有继续教育的机会、教育观念滞后等。

(二)音乐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带给包头农村音乐教育的困惑。

关于中小学学生音乐兴趣及音乐素质现状,笔者进行了专门的调查。

从以上两项结果看:非常喜欢音乐的要比非常喜欢音乐课的高48%;喜欢音乐的要比喜欢音乐课的低3%;不喜欢音乐的要比不喜欢音乐课的低出22%;无所谓喜欢音乐的要比无所谓喜欢音乐课的低23%。内蒙古包头农村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的矛盾突出。通过笔者访谈得出造成以上矛盾的原因,除了由于教师本身能力有限,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外,最为主要的是农村学生对现行音乐课程设计、教材内容非常不感兴趣。包头农村中小学使用的教材不统一,初步统计有近五家出版社的教材在使用,而相关部门对课改后的教材使用培训极少,缺乏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材统一筹划管理与培训。

据相关部门统计得知: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有近五成以上的学生返乡务农,有些地区这一比例甚至达到八成。而在校学习的音乐课程内容与城乡经济文化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笔者的调查显示:包头农村中小学生通过音乐课学习歌曲的只占7%;通过社会实践、媒体广播、网络等学习音乐达到93%。农村学生在校学习音乐的教学资源贫乏,缺乏乡土音乐课程设计及乡土音乐教材,这些都迫使部分学生丧失了在校学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因此,内蒙古包头农村中小学音乐现行音乐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与农村实际相脱节是包头农村学生课堂音乐学习困难的另一个重要障碍。

二、内蒙古包头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出路

根据以上问题的深入分析,包头农村音乐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总结问题展望未来,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当前所有关注此问题人士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加强包头农村音乐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包头农村音乐教育应该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切实建立城乡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音乐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扶贫助困”工程和“两免一补”政策,为包头农村在校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音乐教科书提供保障。兴建九年一贯寄宿制农村中小学中心校,以此改善农村学校音乐教学条件。对无法实现九年一贯寄宿制的中小学应全面改善其音乐教学设施,定期筹拔专项资金,根据音乐教学目标和学校实际情况,在农村各个中小学建立相应层次、相对专业的音乐教室,购买相应的乐器和音响设备。教育信息化让包头市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实现全市教育均衡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最有效的方式。

(二)加强包头农村中小学乡土音乐教材编写及相关课程的培训力度。

包头农村地区中小学生是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并存,因此,定购或自行翻译编写多民族语言或体现地方特色的音乐教材,诸如内蒙的长调、短调,蒙汉调,二人台音乐等都可编入农村乡土音乐教材中。购置各种民族乐器和具有地方特色音乐的乐器,开设相应的音乐课程。聘请和培养符合包头农村音乐发展的专业音乐教师,例如可聘请符合条件的部分乌兰牧骑的演员或民间艺人。同时提高农村音乐教师福利待遇,适当降低农村教师评职称的“门槛”,调动农村音乐教师的积极性,解决农村音乐教师资源不足和因为不安心农村工作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的问题。把城市超编的音乐教师鼓励到农村去工作,给新毕业的大学生更多走向农村教书育人的工作机会。

(三)搭建包头农村中小学课外音乐活动平台。

首先,包头教育厅(局)要将农村中小学音乐活动纳入年度教育工作规划,定期举行中小学生歌咏、器乐等比赛,给予一定的奖励并选拔其中优秀者到专业地方学习或选送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其次,市、县(旗)、乡(镇)要根据地方特色,在包头农村中小学也建立一定规模的中小学音乐团体,比如合唱团、管乐团、童心演出队等。利用“五一”、“六一”、“十一”或地方风俗节日庆典活动、文娱晚会,让这些团体参与其中。第三,加强城乡音乐活动交流。每年,由教育部门牵头定期组织农村中小学学生或音乐团体到城市学校来,让城市学生到农村中去,以一帮一、手牵手等形式进行交流沟通,以达到城乡学生至少在音乐方面的互补和共识。

(四)依托地方师范院校提高包头农村中小音乐教育教学科研水平。

依托包头师范学院为包头农村音乐教育事业长期“服务”,形成包头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的新特色。第一,利用包头师范院校的高级知识分子和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专家和学者较多的优势,为包头农村音乐教育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同时开展农村音乐教师在职培训、进修,并培训包头农村音乐现代远程教学点管理人员和维护设备人员 。第二,利用包头师范学院的科学研究优势,开展有效的农村地方音乐课程实施和教材编写等科研。为包头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研究,进而从根本上帮助农村中小学改进音乐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利用包头师范学院的图书资源丰富、信息来源广范、科研成果密集、教学设备较好的优势,可为包头农村音乐教育建立音乐教育调查和音乐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包头师范学院的教师可与农村基础音乐教师建立稳定的关系,提供音乐教学指导和咨询,参与教改实验,推广适合当地师资、设备条件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提高包头农村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并根据当地对基础教育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新要求,改进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

总之,解决内蒙古包头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存问题将是一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除了积极呼吁相关领导大力重视,积极促成改革之外,作为从事少数民族农村基初音乐教育的教师们更需要面对现实、调整心态、不畏艰难的积极的寻求改变自我的现实出路。

参考文献

[1] 引自:2009年1月12日 包头日报 《青山区教育局关注农村学校和农民工子女》

第5篇:乡镇音乐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学校 音乐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就音乐教育的发展水平来说,城乡差别表现尤为突出--音乐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更多的是体现于城市,而广大农村的音乐教育状况仍令人担忧。现在国家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学校艺术教育规程、音乐课程标准等的相继出台又给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广大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无论从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环境,还是硬件设施、教师队伍等方面来说,都有自己的、有别于城市学校的特点。所以,只有充分挖掘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课程资源潜力,有效实施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和探索,才能把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整体地、全面地推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一、发挥校本优势,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

在国家大力夯实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断得到了落实,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的配套设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有的学校音乐教育专用设备配置较好,有的学校供师生收集、查阅资料使用的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配备齐全,有的学校和音乐密切相关的设备设施配置较好(如广播网络、礼堂,甚至少数学校还有多媒体教室,建立了高速的校园网络等……),这也是音乐教育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之一,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有广播站的学校可配合音乐课堂教育的需要经常播放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具有礼堂、大教室、多媒体教室的学校,可以利用这些设施举办常规性的歌咏比赛、文娱活动、师生音乐会或音乐讲座等。农村学校还可根据学校实际举办“艺术节”,这样一来,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就会得到拓宽,就会有效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农村学校的有限条件得到了充分利用,音乐教育环境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学生的音乐素养必将得到大面积的提高。

二、开发艺术资源,丰富课外音乐活动内容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的内容是由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领域构成。但在我们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中小学音乐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存在只对其中部分领域或一个领域、甚至是一个领域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教学的现象,音乐教育呈单调的状况,甚至是线形的发展状态,这完全不符合音乐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和需要。我国幅员辽阔,地区、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农村学校分布“广、散”的特点又给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的全面接触和相互促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农村学校可结合当地人文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与音乐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促进农村音乐教育的多维度发展。部分学校的秧歌、戏曲和民族音乐舞蹈进课堂就是成功的尝试。

三、因地制宜,土“洋”结合,推动农村音乐教育向纵深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影视、广播、网络已逐渐走入农民家庭,这本身就蕴涵着巨大的音乐教育潜力。与此同时,选择一些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小乐器学习音乐已不再是农民的负担。但各地区、家庭的状况又不尽整齐,音乐教育工作者更需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根据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学习音乐”、选择一些“洋”乐器作为学具进入课外活动,不但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可选择功能齐全、性能优越的乐器,如电子琴、风琴、木琴等;经济条件滞后或一般的地区可选择经济适用的乐器,如竖笛、口琴等。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处于一个典型的贫困乡镇,学生就选用了几元一支的竖笛作为学具学习音乐,无论是在器乐教学的普及上,还是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上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而且得到了家长、社会的好评。

四、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科研,走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特色之路

农村的音乐教育之所以发展相对滞后,除了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投入诸方面的原因外,教育科研也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农村的音乐教育往往是步城市学校音乐教育的后尘,照搬城市学校音乐教育的模式,结果由于自己本身条件的限制而收效甚微。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迫切的课题,要求我们针对自己的条件和特点,对音乐教育的观念、管理、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展开科学研究,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的科学的教育体系,让我们的农村音乐教育走自己的特色化发展之路。音乐教育科研,距离农村学校及教师其实并不遥远,也并非神秘而高不可攀。它跟其他学科的教育科研一样,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可以是事实性的研究,也可以是理论性的研究。只要我们以现代教育理论及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农村学校的具体实际展开研究,为新时期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做出有益的探索,为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提供理论和经验,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必将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我国的中小学中有70%左右的地处农村,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音乐教育、乃至素质教育的整体进程。广大农村学校及教师只要从实际出发,以高度的责任感去身体力行,从我做起,以音乐为本,以人为本,农村音乐教育将是教育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2]《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瓶颈”破解――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改革》谢懿(中小学音乐教育)

第6篇:乡镇音乐教育现状范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国中学音乐课程改革方兴未艾。多元化课程结构、本土音乐意识的觉醒及中学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资源匮乏现状,日益凸显出将本土音乐渗入当地中学音乐教育的迫切性。本文以衡东县第九中学为个案,浅谈衡东本土音乐渗入当地中学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力求构建衡东本土化、特色化的音乐教育,充分发掘衡东本土音乐独特价值,铸就其传承发展的坚实平台。

一、衡东本土音乐概述

(一)衡东县概况。衡东县位于湖南东部偏南,1966年从衡山县析出新置,经度112.95,纬度27.08。县域面积为1926平方公里,总人口67万。衡东境内,资源丰富,文化多元,尤以音乐、饮食最为突出,素有 “山歌之乡”“皮影戏之乡”等盛誉。有着多彩的音乐文化与秀美的自然风光等,共同推动了衡山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衡东本土音乐。衡东本土音乐是一定人文历史的传承纽带,许多神话传说、英雄事迹都在表演或唱词里流传着,她是衡东地区人民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情感表达的共同方式,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衡东音乐是衡东人民对美的憧憬,引领着人们正确分辨真善美,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衡东地区音乐氛围浓厚,每年会举行赛歌会等文艺活动,在一些隆重场合或婚丧嫁娶、喜庆开业庆典等日子,都能欣赏到乡味十足的影子戏,清新悦耳、纯朴有趣的山歌……多彩的音乐文化逐渐成为特色衡东的标识,深受文化部门的重视,衡东影子戏、衡东山歌等相继被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许多中外学者前来观赏、调研。

二、衡东本土音乐教育现状

(一)衡东县中学音乐教育概况。衡东县现有中小学208所,在校学生85801人。

在新课程标准下,相关教育部门、校领导以及音乐教师们积极响应,多次组织新课程培训和新课改教学活动。但是由于音乐课的“小三门”的冷落处境、传统音乐教育模式根深蒂固以及本土音乐意识匮乏等问题,成效不高。

(二)衡东县第九中学本土音乐教育现状。衡东县第九中学创于1958年,坐落在杨桥镇虎形山下,风景秀丽,属“市园林式单位”。现今,学校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50人,教职工71人。衡东县第九中学是衡东中等偏上的中学,该校较重视音乐教育,以它为例,相对能代表衡东县整体音乐教育水平。经调查统计,如表1与表2。

三、衡东本土音乐渗入当地中学音乐课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经上述调查可知,衡东本土音乐运用于音乐教育还有待加强,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仍受传统教育束缚,缺乏地方特色,甚至难以保证课时。但大部分学生都乐于学习本土音乐,强烈的学习意愿与自身认知程度以及现实课程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因此,衡东中学音乐教育加入本土音乐势在必行。

(一)衡东本土音乐渗入当地中学音乐课堂的必要性

1.衡东中学音乐教育的需要

衡东本土音乐渗入当地中学课堂在实践与理论方面具有双重意义,首先,在音乐课堂中添加本土音乐,可弥补传统音乐教育的不足,为中学音乐教育改革实践开辟新方向、新路子。再者,本土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可以深化本土音乐资源开发与利用,为学校课程及地方本土课程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2.衡东本土音乐的需要

以山歌为例,相对于衡东其他音乐形式,山歌是人们最为流行的音乐形式,特别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山歌贯穿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人们都可以在农田、山间、院落随口而出,而近年来,影视传媒的兴旺、流行文化的渗透,出现了节奏冗长、乡镇城市化、民间音乐生存空间受挤、传承链接断层等问题。因此,借助教育平台,宣扬传承本土音乐迫在眉睫。

(二)衡东本土音乐渗入当地中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各占一定比率,在地方和学校的音乐课程中,结合当地人文特点,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渗入到音乐课程中,形成具有地区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以教材编写量计算,地方和学校编写的教材占20%。其次,如宋振韶《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著作,为衡东本土音乐渗入中学音乐课堂提供了理论支撑。衡东本土音乐丰富多彩,其大多忠孝仁义等内容,符合当代教学内容标准。加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拓宽了音乐教育教学模式,也为音乐课堂引入本土音乐提供了便捷。再者学生的学习意愿,教育工作者探索热情与提高专业技能的需要,以及民间艺人传承发扬本土音乐等需求,为衡东本土音乐渗入中学音乐课堂奠定了人力支持。

四、衡东本土音乐渗入当地中学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

在衡东本土音乐渗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实践操作中,会面对多方面的困难,团结各方位力量,从理念、课程体系入手,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衡东县第九中学为起点,迎接衡东中学音乐课堂新里程。

(一)深入了解衡东本土音乐,树立将其渗入中学音乐课堂的理念

依据调查可知,音乐教师与学生对本土音乐的认知程度有限,主动引进教学与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多数音乐教师教学仅限于国家规定的教材,学生也仍停留在被动式学习层面,因此学生与音乐教师并未彻底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对本土音乐渗入音乐课堂的理念有待形成。

树立将本土音乐渗入中学音乐课堂理念,首先要深入了解衡东本土音乐,乐于教与学。其次,全面分析衡东县音乐教育与本土音乐生存的现状,增强学习及传承本土音乐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再者,透彻领会新课改,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建立在本土音乐教与学中全面贯彻新课改自主、创新等理念。

(二)挖掘整合衡东本土音乐素材,构建本土音乐课程资源体系

1.筛选、整合音乐资源

要将本土音乐渗入中学音乐教育,不能全盘引入,应本着符合课程目标、学习理论及教学理论原则,筛选优秀音乐资源,通过教育工作者及相关学者的加工整合,以最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喜闻乐见的形式,渗入中学音乐课堂。

2.编写课程教材

编写衡东中学音乐教材是将衡东本土音乐渗入当地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衡东县第九中学音乐教育可树立以湘艺版音乐教材为标准,结合衡东人文地理、本土音乐特点,以弘扬衡东本土音乐为使命,在音乐教师、民间艺人、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编写衡东县第九中学特色音乐教材。

3.加强教师培训

就衡东县第九中学而言,音乐师资力量薄弱,本土音乐教育意识不强。因此,在衡东本土音乐渗入中学音乐课堂的过程中,应加强音乐教师培训,提高音乐教师本身的音乐素养、本土音乐的熟知程度及音乐创编能力。

4.丰富校园活动形式

衡东县第九中学文艺活动较少,校园文化缺乏生机。因此,学校应鼓励创建艺术团体,在课余时间、节日或特殊时间组织文艺活动,如影子戏编剧比赛、山歌对唱等,或适时聘请民间艺人来校演出,弘扬本土音乐,为学生创设一个视听环境良好、精彩活跃的文化氛围。

(三)各单位共同努力,推进衡东本土音乐渗入当地中学音乐课堂

第7篇:乡镇音乐教育现状范文

一、当前城郊结合部学校的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学校教育管理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农村中小学领导的办学理念。城乡结合部不少学校虽然从整体建制上已经划归市教育局直接管辖,但是学校领导仍然秉承过去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仍把各种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和评价学生的标准,而且现在很多农村学校的领导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比较肤浅,认为音乐课只是唱唱歌,带学生玩玩就可以,音乐课和音乐教师可有可无。导致音乐师资配备缺乏,音乐课被其他学科占用的现象在农村学校屡见不鲜。此外,一些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与学生升学考试成绩挂钩,而音乐学科没有升学考试,音乐教师的考核自然也就没有依据,这就导致音乐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大幅降低。这不仅破坏了学校的整体教学,打击了音乐教师的授课积极性,还造成了音乐教师流失,遏制音乐教学水平发展。同时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成了一句空话。

(二)音乐教师素质低

城郊结合部学校的音乐教师中大部分是当地的民办教师或者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他们基本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又缺少接受音乐培训的机会,缺乏必要的音乐素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缺憾。教师音乐素质低,是造成目前城郊结合部学校音乐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城郊结合部学校音乐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

(三)音乐教育硬件设施空白,教学条件缺乏。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经济落后,财政收入困难,地方政府在教学上的投入很低,在音乐教育硬件设施的配备上自然是无从谈起,开设音乐课时,教师只拿着课本走进班级进行授课,条件好一点的学校也只能配一个录音机一架业余的电子琴。由于在班级授课,必然会影响隔壁班级的正常教学,甚至引起教师间的矛盾。由于这类学校领导对音乐教学的漠视,即使有音乐教学设备也并不能真正用于日常教学中,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有的学校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课堂教学必须的常规乐器,学生使用的乐器。诸如此类,直接影响音乐教学的效果,使音乐课堂枯燥无味,反而导致学生对音乐课、对音乐的兴趣大幅降低,甚至排斥。

(四)音乐教材与学生实际脱轨

尽管学校已经成为市区学校,但是城郊结合部学校学生依然是来源于周边乡镇,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基础十分薄弱,而现在的音乐教材与农村学校学生的学情脱轨。教材内容深奥、抽象,在教授时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不相符。另一方面,不少教师限于自身的音乐素质,无法教授五线谱等乐理知识,学生也对此不感兴趣,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整体质量,晦涩难懂的教材内容也成为提高学生音乐水平的瓶颈。

二、改善城郊结合部学校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建立全新教育管理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城郊结合部学校在学校整体建制划归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管辖时,必然给这类学校带来了发展机遇,首先应该抓住机遇,积极申请教育经费,改善学校音乐教育所需的硬件设施,配齐配足音乐器材。第二,在硬件设施逐步到位的情况下,学校管理者要转变观念,把学校音乐教育放在提高学生素质的高度,要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第三,建立正确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彻底消除“主科”与“副科”的偏见,把音乐教育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地位看待,让城郊结合部学校的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让音乐课成为学校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加强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改善和加强城郊结合部学校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是城郊结合部学校音乐教育改善的一个重要保障,是提高学校音乐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因此首先要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他们的能力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面对这类音乐教师素质低下的情况,学校应该加大对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讲等多渠道,提高教师音乐素质修养及课堂实践等艺术,达到音乐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要改善专业音乐教师的结构,对于其他科目课教师兼职音乐教师的情况要进行整改,同时依靠教育行政部门,招聘专业艺术院校具有教师资格的毕业生,使得学校音乐教育规范化、专业化。

(三)提高音乐教育投入,增加音乐硬件设施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学设施是确保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城郊结合部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使城郊结合部学校音乐教育得到充分发展。学校应有计划、多渠道筹措音乐教学设备专用资金,逐年添置必备的教学用具。同时这类学校处于城郊结合部,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对学校长期的发展提供历史的机遇,因此这类学校要立足于学校未来的发展,从硬件上为学校办学层次的大幅提高提供硬件保障,在音乐教育方面表现为,修建艺术教学楼,建设标准的专音乐教室,舞蹈房,琴房,建设可供学生艺术实践的大礼堂,这样一方面丰富了音乐教学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也为学校的办学层次的提升和学校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四)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此类学校的校本教材

教师对教材的运用要从传统型向研究型转变,用批判和发展的眼光对待教材,在教学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尊重学生爱好,因势利导;教学内容也要从单纯的歌唱教学转变为对学生音乐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同时制定因地制宜的校本教材,针对城郊结合部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一些拥有生活气息的优秀民间音乐艺术,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另外还应适当剔除教材中超出城郊结合部学校学生接受能力的内容。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在中国社会不断城市化的进程中,城郊结合部学校要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校音乐教育的地位,改变学校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积极探索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8篇:乡镇音乐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骨干教师;培训;教学现状;民族音乐

一、政府重视教育发展,政策推动专向培训

2012年秋季,广西新课改正式拉开帷幕,采用新教材,推行新理念,实行学分制,选修必修并进,培养高中生综合素质。就这样我们完全投入到了这场实战中。为贯彻落实全区教育发展大会和教师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提升我区中小学、中职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决定组织实施2014年全区中小学、中职教师自治区级培训(简称“区培计划”)。2014年“区培计划”之一即广西区中小学校民族音乐骨干教师培训,本期培训班以全区各市县的学校推荐的青年音乐骨干教师为主体展开了为期一周的培训。

二、广西部分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现状

在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浪潮里,不管是素质教育也好,民族音乐教育也罢,它都应该是一堂合理科学的教学实践活动。再加上广西的民族音乐在世界上都是有名气的,特别是广西民歌,广西本身就有个“歌海”的美誉。现实有时候很残酷,尤其是一些乡镇中小学的民族音乐教育实在不敢恭维。如:1.广西平果县某学校的一位音乐老师,我跟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交流,认为他是一个勤奋上进有责任有理想的教育工作者(现在已是小学高级教师),问题是:他不是音乐专业,凭兴趣自学,一直担任学校的音乐课教学工作。说是音乐课教学,事实上就是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小孩子比较喜欢的影视作品。(比如《爸爸去哪儿了》)我问他:“您不可以教他们唱歌吗?”他说:“你听我这嗓子哪里能唱歌,从未学过,唱不出来。”后来在课堂的民歌学唱中发现,他确实唱不了,识谱技能也是自己慢慢摸索的,新曲谱难以唱准。这种形势下,在音乐课上的教学心理是很疲惫的,也没有较强烈的审美、创造美的意识。2.在一些省市示范学校里,真正的民族音乐在课堂的教学中也并不突出,调查中发现有的班级50多名学生竟然没有一个能完整地唱一首广西的民歌,有的干脆不唱也不会唱,其他地方的民歌在他们身上也几乎是同样的遭遇。学生的需求就是老师的上课内容。长期以来,学生在民族音乐方面没有了兴趣,更因为他们对民族音乐的陌生感而产生了对民族音乐的厌恶情绪,这样还谈何传承与发展,希望又怎样实现?

三、通过公开课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

在培训结束后,我们的最后一项任务是选一名学员上一次公开课(示范课),我欣然接受了,一来是要检验一下自己的心理素质、业务能力,在专家和众多老师面前能不能顺利完成好一堂音乐课的教学任务;二来也是想让专家和同行们给我一些指导意见,能够在课堂教学上有一些飞越。我选择了高中音乐欣赏教材里的中国民族艺术歌曲赏析《走进新时代》。课堂设置也下了一定的工夫,从新课导入到课堂总结都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非常主动地参与到整个课堂实践活动中来。在课堂教学中我最大限度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以实践为主,积极和学生互动,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把歌曲的艺术魅力通过歌曲的学唱和不同形式的演唱展示出来,一节课下来,每时每刻都充满活力。这节课得到了专家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和肯定。当然也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如:1.老师在教学生唱的时候,更要强调学生唱腔和调式的准确性。2.老师提问的方式还可以更加巧妙和富有引导性。3.老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既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又要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4.也有同事在艺术歌曲欣赏课上就是否适合用演唱形式来完成音乐的审美提出了不同意见。

四、切实加强广西中小学校民族音乐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共筑美丽广西

1.要切实加强广西中小学校民族音乐教育,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就必须均衡各地区各学校的师资配置,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音乐课程教学评估体系,搞一两期培训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要做系统的长远的打算和努力,不只是为民族音乐教学着想,这也是真正改变广西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2.广西地处我国华南地区西部,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广西更是一个民族音乐文化极为丰富而又充满力量的大家庭。这里不光有独特的民族音乐,更有着一种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3.广西教育厅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是为提高本地区学校管理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我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为促进学前教育突破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级中专学校改革提供师资保障。

第9篇:乡镇音乐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乡镇中学;合唱队;组建;训练

一、乡镇中学合唱队组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5岁,是乡镇中学初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身高、体重等身体外形特征,声带结构、生理结构等身体内部结构都正在发生明显变化。有不少学生恰好处在变声期。他们的嗓子不圆也不亮,同时缺少光泽;其音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加上又生活在一个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特殊环境中,其思考问题的方式、感知身边客观事物的能力、兴趣与爱好的养成都有着特殊的烙印。各种客观与主观因素交错在一起,使得乡镇中学合唱队的组建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乡镇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时期。在生理上, 除体重和身高等身体外形变化快外,他们的声带也在发生变化,这就是我们说的变声期。有的学生,因生活上得不到父母监督与关爱而没有正确处理生理变化,以致在整个初中阶段都不能正常歌唱;在心理上,他们多为“留守青少年”,特殊的生活环境,特别在意身边同学的目光,造就特殊的思考问题方式、处理身边客观事物的方法,养成其不一样的兴趣与爱好。因此,他们常给老师“懂事”,又“不懂事”的感觉。这些明显处于“变声”期、或者让教师感觉“不懂事”的“留守青少年”,就可能选不进合唱队。

2.乡镇中学学生相对乡镇小学学生课程任务增加了很多、课余时间少了很多,考试压力大了很多。同时随着岁月的变迁,不变的是父母仍外出务工不在身边;变化的是爷爷奶奶变老了,自己似乎长大了,家庭生活压力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这样,这些“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压力较大。现实也是家长逼得紧,老师压得凶,这样一来许多学生想参加都不敢了,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几乎没有人参加。

(二)消除不利因素的办法

1.转变音乐教育观念,强调音乐艺术对人格熏陶的重要意义。“留守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问题,应得到教育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特别是乡镇中学老师和这些同学的家长,真正实际行动上的重视。在“留守青少年”课外活动的设置方面,需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排除“考试为中心”的影响。特别需要强化音乐艺术对人格的熏陶,特别需要强调音乐艺术对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为“留守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增加正能量。

2.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形成音乐艺术对“留守青少年”熏陶的良好环境。在乡镇中学校园内,要营造音乐艺术对“留守青少年”熏陶的良好环境。想办法让外出务工的家长和这些“留守青少年”更多地了解音乐艺术,特别是合唱艺术对“留守青少年”的独特教育之功能,使更多的人能支持、关心、喜欢和参与合唱。同时,乡镇中学要多组织音乐艺术活动,在课余时间里,让“留守青少年”在听觉上感染合唱,在视觉上感受音乐,在内心接受音乐艺术的甘露,进而在实际活动中参与合唱,更深层次地接受音乐艺术的熏陶。这样就会在校园里形成良好的氛围,变被动参加为主动参与。有了肥沃的土壤,这些生命力极强的“小树”又怎么不可能茁壮成长呢。

3.充分利用节假日,多开展音乐艺术活动,让音乐艺术占有一席之地。周末、端午、中秋等节假日,在乡镇中学,“留守青少年”的父母为了生计大多不会回家,对“留守青少年”这是需要充实的空闲时间。因此,充分利用这些节假日,开展音乐艺术活动,班级组织小组、学校组织班级合唱比赛。这不仅可以丰富“留守青少年”的节假日生活,还可以很好地利用音乐艺术对“留守青少年“”进行人格熏陶。让音乐艺术在学校,合唱在“留守青少年”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乡镇中学合唱队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青少年”的自然音域大多数不宽,一般仅有9~10度(即b-c2或d2),加上因各自嗓音有不同程度的区分度和变声期间带来的不良效果,这样使得“留守青少年”在合唱时,唱出的声音就让人感觉共性不是明显,反而个性特别突出。

2.对自然音域高的音乐作品,变声期的“留守青少年”,因特别在意身边同学的目光,不愿,也不会去挑战。更不去说,他们本来就存在先天气息不足。这种情况下,气息对声音的支撑,对声音的响亮度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其结果表演效果呈现:对高音区音色缺少圆润感,感觉“不实”“不亮”;对低音区感觉“沉闷”不开豁。

3.平时训练内容,对“留守青少年”来说,除乐理知识外,还有脸部表情、手势等肢体艺术与情感的呈现,吸气与呼气、发声部位变化技巧运用,音色的和谐以及咬字吐字等。只有把这些基本功做扎实了,合唱表演的醉人的艺术场景才能像荷花一样从莲莲荷叶之间带着晶莹剔透的水珠在众人面前展现出来。如果训练中某个环节存在问题,就会影响合唱场景的最终呈现结果。在这些训练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千差万别的“音色”难以调和一致。

(二)解决办法

要提高由“留守青少年”组建的合唱队的演唱表演水平,就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强调情感表现,狠抓基本功训练。合唱首先要做到的是“声音与情感”并发,以达到“声情并茂”的原汁原味的音乐艺术味道。既然“留守青少年”在声音方面存在先天不足,那么我们就从情感处下功夫。事实上,“留守青少年”在“声”方面存在局限性,不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这样,我们只能将“情”放在训练的首位了。

2.在平时训练中倾注“情感”。让“留守青少年”在作咬字吐字、视唱、发声练习中,特别提醒同学要“用心、动情”地练习。同时,在选择练声曲时,要注意选用“有趣、旋律化、带表现记号”等有利于情感表达的条目。

3.在排练时强调“情感”的表现。在合唱排练的大戏台上,要在巧妙引导“留守青少年”理解音乐曲目之内涵的前提下,认准音乐艺术曲目的“情”之“心”所在,然后用“心”,动“情”地去表演展现她,而不是简单的一个“唱”字了得。指导老师要运用丰富多彩的肢体语言来弹奏同学们的心弦,激发“留守青少年”的表现欲望,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融入情中,醉入情中,进入忘我的表演境界。

4.演唱作品的选择要考虑“留守青少年”年龄特殊、生活环境特有、个性特别的“三特”因素。所选曲目要符合“留守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生理需求。也就是说,在情感上要与“留守青少年”相匹配,且易于表现,要为优美流畅的曲调。在演唱内容方面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优秀经典曲目。不符合“留守青少年”“三特”特性的曲目,就算是优秀的也坚决不能选用。

乡镇中学的“留守青少年”是一个年龄特殊、生活环境特有、个性特别的“三特”群体。由这样的“三特”“留守青少年”组建的合唱队,不可避免地天然存在“三特”群体带来的不足。文章针对 “留守青少年”合唱队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事实证明,它们在实践操作中有一定的效果。但怎样变“不利”为“有利”,怎样才能找到更有效的方法,以提高“留守青少年”合唱队的整体水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且需要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汪雅虹.浅谈西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以甘肃省渭源县为例[J].学周刊,20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