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范文

文化艺术产业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艺术产业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艺术产业管理

第1篇: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 艺术类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74-03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教育部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而开设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专业。2004年,教育部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4所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此专业。2005年,教育部又批准了中央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高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并招生。此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的大地上生长起来。

目前,我国开办该专业或方向的高校已经有100多所,其中包括综合类大学、财经类大学和艺术类院校。开办高校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和华中地区,三大地区的开办院校所占比率达74%,而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总和仅为10%,在数量上不足华东地区的1/3。同样,东北地区的数量偏低,只有3所高校。除此之外,在、甘肃、宁夏、海南等省份,尚无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类专业。[1]这种地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华东、华北和华中地区自身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盛,高校依托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容易形成产学一体的教育经济模式。创造力是文化产业的精髓,也是文化产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因此,一个地区人力资源状况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高校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孵化器,加强对该专业课程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纵观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有的是按普通类方式招生,有的是按艺术类方式招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招生方式对课程的要求也不同,本文主要从艺术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角度分析其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

1 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

“文化产业”一词属于舶来品,国外对其的研究开始于60多年前,但理论构建却相对薄弱。而“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一个学科名词在中国的起步较晚,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实践操作的经验都尚浅。就拿该专业在不同院校的学科设置来讲,也是五花八门,有的院校将该专业设置在历史文化学院,有的将该专业设置在经济与管理学院,有的将该专业设置在文化与传媒学院。不同性质的院校对该专业的定位不一致,从而导致在课程设置上差异性较大。

笔者查阅了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院校资料,总结出以下三类情况:

1.1财经类大学

例如,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该专业是在原有中文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再加上该专业设置在财经类大学下,因此有较明显的文化与经济的复合体倾向。

中央财经大学于1995年将汉语教研室改建为中文系,后扩展出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学专业及文化产业专业方向,2004年改设“文化与传媒学院”,下设中文系、新闻传播系、文化产业系、艺术教育系和院直属逻辑学教研室,有“出版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传媒经济研究中心”和“现代逻辑研究所”等三个院属研究机构。

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具有适应出版、娱乐、报业、旅游、影视、网络等各级各类文化产业需要,能从事文化产业业务设计、项目策划、管理、宣传、市场营销、市场调查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文化政策、管理、策划等有关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其专业课程分为两类:一是公共基础课程类,包括公共关系学、社会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公司财务;二是专业类课程有,包括艺术生产原理、文化学概论、现当代文艺思潮、影视艺术概论、中外美学史、中西文学比较、传播学理论、中国民俗学、文化产业概论、当代文化理论与政策、文化产品市场营销学、公司法与知识产权法、文化行政学、文化广告学、西方美学与艺术、华夏美学与艺术、大众文化与传播、社会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等。

1.2综合性大学

例如,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03年该专业获得国家教育部本科学位资格。该专业设置在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下,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因此无论从人才培养方向还是课程设置来看,都具有明显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倾向。

其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文化产业、中国文化、策划营销等多种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领域内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政策咨询、开发利用、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从培养目标来看,该专业的毕业生可到文化事业、文化娱乐、文艺展演、新闻出版、影视音像、广告、信息传输、体育、旅游、民族民间手工艺等单位或部门以及党政机关、社科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业从事策划、咨询、开发、经纪、营销、管理、研究、教学等工作,就业面十分宽泛。

该专业主要课程为管理学、经济学原理、民族文化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资源学、传播学、文化经济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社会心理学、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中外文化产业案例等。

第2篇: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 化现代艺术产业 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艺术产业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特c

大众媒介是现代艺术产业发展的平台,我国传统文化在大众媒介中的传播方式不同于以往的其他方式,而是具有了几个新特性:一是媒介化。大众媒介拥有十分卓越的扩散能力,这就使得其拥有庞大的受众群和广大的受众范围,因此在大众媒介的作用下,现代艺术产业中的传统文化传播所辐射到的受众数量也是惊人的。如今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再次为人们所重视,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更佳,在社会中产生的影响力更强。二是市场化。现代艺术产业的商业属性决定了其对市场的依存性,市场作为艺术产业的末端,对艺术产业的发展成果进行评价,并赋于其价值。现代艺术产业的发展是在市场的影响下进行的,其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样也脱离不了市场,在市场作用下的传统文化更加趋于满足人们消费需求。三是灌输性。在艺术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已然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人们在与媒介长期的接触当中,耳濡目染,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符合媒介传播的目的,并且根据这一认知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为,使之趋于媒介的传播内容。

传统文化利用现代艺术产业走向世界。上世纪五十年代,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曾经提出过一个当时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概念,那便是“地球村”。然而时至今日,人们逐渐体会到了这一概念,并为之超前性而惊叹不已。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播媒介的发展速度愈发惊人,其传播速度与二十年前相比也是不可同日而语,消息能够转瞬即至,时间空间的距离几乎可以忽视。随着沟通的便利化,各国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更加频繁。为了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也为了使其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我们应当对传统文化进行充分利用,赋于其新的历史价值,此时现代艺术产业便是其发展的绝佳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创新意识,传统与现代割裂。市场经济的兴起使得传统文化所依赖的生存土壤受到了冲击,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形式渐渐走向衰落。于是各地区的文化部门开始为本地区传统文化的“申遗”之路奔波起来,然而这样只能解一时之渴。如果不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传统文化最终还是免不了消亡的结局。因此要真正赋于传统文化新的生命,还应该从市场人手,发挥创新意识,使之成为受到人们喜爱的文化。我国当前“申遗”成功的传统文化遗产并不是太多,绝大多数传统产业只能面临自生自灭的困境,缺乏与现代艺术产业的紧密融合,使得传统文化不具备当前时代的创新特点,从而难以转变成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

发展定位不清,宣传力度不足。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产业的融合还处在初级阶段,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对于两者融合发展的目标定位还很模糊,这就使得本就匮乏的优质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得不到充分有效利用,并在相关文化艺术产品打开市场的过程中,由于定位不准使得市场推广的成本居高不下,推广效果往往也达不到预期。与西方国家著名的文化艺术品牌相比,我国缺乏世界闻名的传统文化艺术品牌,在国际文化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也比较低,这与我国这样一个传统文化大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符的。此外,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产业融合还存在研究不足的问题,同时文化艺术产业的推广工作还不到位,这不仅使得我国大量文化资源被浪费,也极大地削弱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产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政策支持缺失。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是一项影响重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产业的融合刚刚起步,传统文化艺术产业的规模还比较小,特色文化产业项目也不多,同时对企业涉足文化产业的要求过高。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尽快完成文化艺术产业的相关规章制定。对于传统文化和艺术产业的融合发展,政府和相关文化产业部门更应该加大扶持力度。以经济发展的视野来看,文化艺术产业正在逐步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并逐渐服务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文化艺术产业也慢慢被大众接受,然而从产业的发展角度出发,各界的关注还只是停留在对其的认知层面,产业发展并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强化创新意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我国深厚的文化渊源,还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增速的强心剂。然而我国传统艺术倘若不跟现代艺术产业融合发展,不仅不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还会导致自身的衰竭。对于传统文化与艺术产业的融合发展,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产业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化的艺术表现手段和技巧,还应在形式、内容和理念层面进行创新。想要更好地发展传统文化,就必须使其适应于现代产业,与艺术融合,成为一种时尚。传统文化自身并不具备适应时代的能力,我们应当将其与现代艺术产业融合,加大二者在创新领域的投入,使其顺应时代的发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对其不断革新。例如,西安地区唐代壁画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我国的服装设计企业可以利用西安壁画群的传统文化价值,以西安壁画艺术形象的造型和色彩为装饰手段,借助现代服饰为载体,展现清丽淡雅的东方气质和韵味,使得我国传统文化通过与现代艺术产业的结合而重焕生机。再如,我国的一些设计公司或工作室,可以利用西安地区唐代壁画的造型和色彩元素,将其运用到产品包装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使得设计风格更强,民族特色更突出。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注重特色品牌建设和市场定位。产业管理部门还应当充分利用大众媒介的优势来推广传统文化艺术产业。首先,在广大群众中宣传我国传统文化,加强群众对现代艺术产业的认知,强化对二者融合的认同感;宣传我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产业结合的支持政策以及国外的成功经验,启发、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传统文化艺术产业。其次,积极对外宣传我国传统文化,加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使更多国际友人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产品,以达到凸显产品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目的。同时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产业发展还需要加强特色品牌的建设,形成品牌效益,继而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要和现代艺术产业紧密结合,就要开发那些兼具历史价值和产业化条件的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和再包装,设计精品文化产业发展路线,逐步构建一、二线品牌梯队。

完善管理机制,支持传统文化的创新和现代艺术产业的发展。政府作为传统文化和艺术产业的融合发展的关键,应当主动积极投入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和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促进工作。首先,政府应当完善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带动文化艺术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其次,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对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艺术项目给于特殊照顾,使优质传统文化艺术的产业化顺利完成。再次,政府还应当合理利用各地不同的文化资源,发展对应产业,构建由政府主导的研究机构,负责各地文化艺术交流、建立市场监督机制。最后,对知识产权进行深度维护,优化管理手段,推广市场化发展。在保留传统文化元素的前提下,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研制和开发延伸产品。

(作者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①宋瑞波:《基于传统文化艺术资源整合基础上的山东区域特色动漫设计研究》,《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年第9期。

第3篇: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范文

1文化艺术生产中的问题

1.1文化产品平面化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被现代技术所包围,人们所接收的信息各类、样式越来越繁杂多样,使整个社会更趋向于寻求一种平面化的休闲、娱乐环境。文化艺术生产也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其内容更注重娱乐性,缺乏内涵,没有深度和广度更不存在历史感,使文化艺术产品发展逐渐平面化,而且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这都是文化产业化造成的影响,如果不对其加以制止,会严重影响人们精神文明的发展,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1.2文化艺术生产者面临的困扰

随着文化产业的崛起,文化艺术生产逐渐走向市场,文化生产者虽然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市场环境的带来的严峻挑战,文化生产者要想在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需要顺应市场环境的发展趋势,在考虑到价值观和经济效益后,文化生产者在进行创作时就会受到一定的束缚,从而影响其艺术水平的发挥,使文化艺术产品质量也受到影响,从而也会影响文化艺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

1.3传统民族文化处境并不乐观

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是在长期生产和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带有一定的地域性、时代性、文化性、历史性和民族特色。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包括工艺制作、表演等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是人类文化的基础和源泉。在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中,民族传统文化与市场文化间存在着鲜明的矛盾,由于其带有一定的特性而缺乏一定的共性而不被大多数消费群体所接受,使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甚至难以融入到文化产业化发展之中,严生影响了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文化艺术生产的作用

主流意识形态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素质,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安全的重点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的冲突和矛盾不再受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更多的是源于文化层面的差异,所以加强国家主流意识建设对于国家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文化产品作为精神的表现形式,将成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具有传播和表现意识观念的功能,所以文化艺术生产与主流意识建设关系紧密,但对于主流意识形态来说,文化艺术生产并不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宣传途径,这是由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是由处于统治阶层专门负责从事思想领域活动的部门的人员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国家级刊物、杂志、报纸等渠道进行传播。文化艺术产品也会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来体现国家的主流意识,这部分属于大众文化生产,其文化产品主要通过市场进行流通,有其自己的价值和魅力,起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但它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途径的作用不同,它更具趣味性和普遍性,更能够顺应人展群众的精神需求和消费心理,这主要是由于文化艺术生产是服务于大众,为了追求市场销售量,会考虑人们才精神需求,即使在实现其教育、审美、知识等功能目标时也会带有一定的世俗性,会增加适合于大众的平面化功能,更注重娱乐性、休闲性和安抚功能的体现,而不以意识形态的宣传为主,但还是要发挥其应用的作用而不会因为味的追求市场发展和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国家的核心利益。所以,要调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间的关系,认清文化艺术生产的作用和责任,通过正确处理文化艺术生产多样性和一元化的关系,坚持在以国家的利益中心的同时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使文化艺术生产也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之一。

3文化产业背景下文化艺术生产的发展前景

3.1商品化发展趋势

为了推动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势必要走商品化发展道路。文化生产艺术商品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文化产品不是物质产品,却要与物质产品拥有同样的流通手段,都需要依靠市场得以生存发展,而且只有通过将文化产品商品化才能实现文化艺术生产与消费间的结合,即是文化艺术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消费社会化发展的需要,而且文化产品也有一定的成本,所以需要通过补偿、回报等形式支持其正常运转和顺利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商品化发展为文化艺术生产提供了发展平台和空间,使文化生产者获得相应的收益,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保障。

3.2注意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扶持和保护

为了保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除了认识到文化艺术生产的经济利益外还要着重保留文化艺术产品自身的特性,尤其是要保护那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和精英艺术等一些不能被所有人所接受的文化艺术形式,使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这即关乎大众的利益更关乎国家的利益,所以国家和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护,对于文化艺术生产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和健康的观念意识,并使其能够为主流意识形态所服务。

3.3文化艺术生产要遵守国家的调控和管理

第4篇: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范文

随着文化产业和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就逐渐增大。然而现有的培养速度、模式、质量都无法满足这一具体需要。而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作为培养这一系列人才的主要手段,只有充分重视文化艺术产业建设和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才能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而在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兴学科时,在建设的过程中将会遭遇到很多困难与问题,要想有效解决,就要正视其研究对象与建设发展思路。因此,长期以来,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受过艺术管理学的教育,只是凭借在实践中获得的艺术从业经验,致使管理水平低、不能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一、艺术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从全球角度来看,艺术管理专业的设置与发展,深受全球文化产业发展影响。文化艺术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蓬勃兴起,对艺术活动的需求逐渐增加,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艺术管理专业的产生和前进。自21世纪以来,我国文化艺术市场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而这势必推动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发展。现阶段,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一部分,而在这一背景下,培养优秀的艺术管理人才也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尽管我国有大量高等院校培养了大量艺术人才,然而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由于文化艺术的专业要求,需要具备相对应的艺术知识能力结构。

 

(一)学科建设定位不明确

 

艺术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复杂、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定位仍然存在一定分歧。艺术管理专业究竟是艺术类学科,还是管理类学科,并没有明确定义。各大高校真实看到了这一行业存在的巨大人才缺额,并没有弄清楚该学科的建设方向和具体定位。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学科定位,通过清晰的学科建设定位,从而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要培养学生将具体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程设置存在一定问题

 

艺术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安排并不合理。作为新兴专业,眼下,整个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整个专业课程正在不断探索。我国并没有明确制定关于艺术管理设置的具体课程标准。授课方式和内容还是借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由于对艺术管理的概念认识不到位,大部分学校所制定的艺术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安排并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整个方案缺乏合理性、系统性。

 

(三)缺乏强有力的师资团队

 

一方面,由于艺术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以往的艺术管理工作者,所吸取的经验和理论只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学到的。并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与学习。从而致使专业的艺术管理教育者极为匮乏,这就造成了艺术管理教育者的不足。另一方面,相对其他学科来说,艺术管理学科专业相关的书籍也极其有限,没有足够的优秀教材和知识体系供学生学习和参考。同时,由于艺术管理专业普遍开设较晚,在专业管理上,也缺乏一定的延续性,从而师资队伍薄弱,整体发展困难重重。

二、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建设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专业学科构建归属

 

目前,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高校不仅有综合性大学,也有专业类院校。但不同高校在这一专业生源录取上的政策存在明显区别,有的高校依据管理学标准来录取生源,但有的以艺术类生源录取。而生源归属的不统一,也使得培养目标和方案制定困难。同时,关于这一学科学院归属上,有的高校从人文素养、文化管理等角度出发,将这一专业放在了管理学院或者人文学院。而有的高校则认为,在针对这一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更应该重视艺术方面的培养,因此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归属在艺术学院。但是,正确的艺术管理学科建设方针应该是以艺术学为基础,通过管理学的合理指导,最终实现复合发展、培养综合性人才。而坚持以艺术学为基础,才是实现这一专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只有构建在艺术学科,才能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具备基础,而不是脱离了具体实际。

 

(二)合理安排教学,优化具体课程设置结构

 

想要培养高素质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就要重视课程设置,合理、全面的课程设置是我们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和核心,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体系,从而构建全面、系统、体系化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当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重与数量,重视实践课程的发展,从实际出发,优化具体课程设置结构。而要实现这一系列培养目标,就需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来设置,依托已有教学资源,开放、合理地设置课程。一方面要重视艺术方面知识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还要重视文化课的学习。二者不能偏。

 

(三)优化课堂结构,改革教学互动模式

 

在现阶段发展形式下,传统的课堂教学课程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要想培养更多符合和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就需要不断创新改革,通过优化课堂结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最大效能发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今天,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实现我国文化事业的全面、持续发展,必须要培养既具备有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的人才,同时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

 

传统课堂上,我们基本推行的是“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讲解,并不顾及学生感受。而要想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就需要将课堂核心由教师转变为学生。而教学方式也应该由灌输式转化为引导式教学方式。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在这一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氛围更加适合学生成长。

 

(四)重视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艺术管理活动,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这一学科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实践,许多灵感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这就需要各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对实践能力培养的投入。而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要引导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检验理论,丰富和发展自身成长经验,以实现最大进步。

 

(五)加大资源投入,构建合理高效教育培养体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师资力量存在一定不足和缺陷。而要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重视资源投入。一方面要重视资金投入力度,重视教材的编写,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优秀书籍资源。而另一方面要重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学生成才离不开合理的引导人和教育者。而在这一过程中,要合理协调利用教育资源,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结语

 

随着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还会进一步增加。然而艺术管理专业发展的不足,成为阻碍和制约艺术管理专业前进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课程教学,都需要进行不断变革。只有通过一系列调整和改革才能实现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建设的更大突破。要想改革行之有效,一方面要重视对规律性问题的把握,而另一方面要重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5篇: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天津市;图书馆;文化艺术信息资源;开发现状

一、文化艺术信息资源的定义及开发的必要性

文化艺术信息资源就是对文学、艺术、科技、风俗习惯、美术、音乐等文化艺术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储存积累和转换所形成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分为文献型文化艺术信息资源和数字化文化艺术信息资源。

(一)振兴我国文化产业的需要

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但部分没能以信息的形式保存下来的文化艺术资源在逐渐消失,那些记录抢救下来的信息资源也有很多只是在图书馆里躺着,没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如今在开放的条件下中国的文化艺术资源不再为中国所独有,国际资本已经从传统的物质资源争夺转向文化艺术资源争夺。例如美国只有几百年的历史,文化艺术资源稀缺,通过利用其他国家丰富的文化艺术信息资源来开发本国文化产品,然后卖到其他国家来赚取利润。《花木兰》就是以中国文化历史为素材的典型例子。所以我们要充分开发文化艺术信息资源,把我国令人称羡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

(二)促进文化艺术资源可持续发展

我们都知道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是有限的,随着开发总有一天会枯竭,在既定技术和资源条件下,其开发利用总是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一部分人开发利用多了,其他人只能减少开发甚至不开发。但文化艺术信息资源是无限的、可共享的、可再生的,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介质和形式复制和再生,其开发不仅能促进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短缺或枯竭的困境。

(三)满足人们文化艺术需求、提高人们文化素质

在知识信息时代,知识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人们对文化艺术信息的需求,使得阅读也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这就要求承载文化艺术信息资源的图书馆充分开发文化艺术信息资源,这样可以使人们更好的了解并传承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艺术,并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

一个国家文化艺术创新的高度取决于对传统文化艺术信息资源的开发深度,在文化艺术信息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会产生适应开发地区的特殊文化产品或新的文化产品,以促进经济增长。例如天津利用山、河、湖、海、泉湿地等独特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全力打造“近代中国看天津”核心文化旅游品牌。在开发过程中不仅会扩大现有的各种与开发过程相关的工作岗位的数目,而且还会产生新型的工作岗位和职业类别,从而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

二、天津市图书馆文化艺术信息资源开发现状

所谓图书馆文化艺术信息资源开发,是指图书馆对已掌握的文化艺术信息作深度的思维加工、改造和重组,使之能产生新的信息,或者说通过思维加工能进一步发现文化艺术信息的社会功能,开拓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广阔的用途,使文化艺术信息的潜在力量能充分发挥,价值能得到体现。图书馆是主要的、对大众开放的、承载文化艺术信息资源的场所,下面从天津市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说明天津图书馆文化艺术信息资源的开发现状。

(一) 天津市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信息资源开况

公共图书馆要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所以需要提供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服务。2010年末全市有公共图书馆31个,地域覆盖率100%,天津图书馆现有藏书321万册,其中中文普通图书210万册,外文图书40万册,古籍线装图书40万册,中外文报刊合订本30万册,种类齐全。天津图书馆为更好的为市民服务,除了各种期刊报纸图书阅览之外,还配有机房、电子阅览室、视听资料借阅室等,另有交流休息场所,方便人们交流创新、开展文化艺术活动。

天津图书馆数字资源信息网文化艺术信息资源丰富,是根据我市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概况等,通过将馆藏文献资源数字化,以及网上信息的抓取与加工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建设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的数据库。包括特色馆藏:津门曲艺、名人故居、天津民俗等,自建资源:农业科技、文化艺术志、天津旅游库、天津地方志库等,并且页面上有相应文化信息网、图书馆的链接,可以根据需要方便快捷地浏览相应网页。其中“家庭虚拟图书馆”系统别具特色,从城市到区县、从社区到家庭,把快捷、全面、有效的图书馆建到读者家庭,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全天候的信息服务。数据库的建设运用先进成熟的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采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管理,以适应资源共享和可持续发展。

(二) 天津市高校图书馆文化艺术信息资源开况

高校图书馆主要针对各校不同专业发展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特色化的服务。天津有高校图书馆20余个,形成了多语种、传统纸质信息资源和现代化电子信息资源互补的体系。

从文献型文化艺术信息资源来看,它们藏书量由几十万册到几百万册不等,各有各的侧重与馆藏特色,如天津大学图书馆以工为主,数理科学及化学和工程技术图书收藏比较丰富;南开大学馆藏文献经济、历史、数学等学科最为丰富;天津工业大学以纺织为馆藏特色等。每个学校都根据自己的学科设置、特色专业、科研目标等购有相应的图书期刊,形成自己的特色。

从数字型文化艺术信息资源来看:

1、数字资源丰富

天津市高校图书馆都有自己的主页,大部分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丰富,购买数据库、自建数据库和免费数据库都有80个左右,例如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购买数据库71个,其中中文数据库34个,外文数据库37个,自建数据库8个,免费数据库8个。学校还自行引进或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数据库,如天津工业大学引进了《CA》(化学文摘)、《EI》(工程索引)、《TTD》(纺织技术文摘)等光盘与网络数据库,并组织力量制作《天津工业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库》、《纺织特色外文文献全文数据库》等自建数据库。形成了以纺织为特色的馆藏体系,形成研究级藏书水平。另外天津大学的中国建筑文化特色数据库、摩托车信息特色资源数据库、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信息数据库和南开大学的跨国公司研究专题数据库都被纳入CALIS“十五”全国高校专题特色库。

2、资源共享在逐步推进

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联手南大、天大建立了揭示天津19所高校馆藏的联合目录系统,该系统成为全国第一个可以实时揭示各馆馆藏及馆藏状态的联合目录。所有图书馆共用一套软件、一个服务器、一个中央数据库。该数据库将19所高等院校的馆藏书目数据进行整合,方便用户查询,也为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奠定了基础。它既有效节约了各高校独自建设对系统和相应硬件设施的经费投入,也避免了书籍重复编目等造成的人力及资源的浪费,实现了人力资源和数据资源的共享。

3. 数字资源整合有待进一步改进

目前,只有南开大学图书馆建立了基于数据库的资源导航,支持用户按照数据库名称、语种、学科、文献类型4个条件单独或组配检索相应的数据库。另外南开大学还提供网络导航服务,像Web检索、E-mail服务等, 方便使用者全面查找所需信息。而天津大学数据库后面标有数据库类型、文献类型、学科范围、收录年限,方便使用者查找。而其他学校一般都是将数据库分为中文、外文、全文、文摘数据库,没有进一步的分类。另外网页上都设有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的链接,为使用者提供了极大方便。

4.服务系统日渐增加

19所学校有天大、南开、工业大学、财大等一半的图书馆有远程访问系统,为住在校外的师生访问学校的各种电子资源提供了方便;南开大学图书馆虚拟咨询有CVRS-在线咨询,QQ在线咨询,学科咨询、虚拟咨询台、E-mail,可以为读者随时解答疑难问题;天津大学设有读者论坛,天津工业大学有虚拟咨询,天津理工大学等设有电子意见箱等。

三、天津市图书馆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天津市图书馆文化艺术信息资源开发在稳步进行,但是与其它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是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一)存在问题

1、文化艺术信息资源整合不到位、管理不系统

天津特色文化艺术信息资源建设处在起步阶段。目前,还有许多珍贵的文化艺术资源都无法整合进入系统化管理,如资源量少、结构散乱、资源组织管理技术落后,使丰富的文化艺术信息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服务效果跟不上社会需求。天津图书馆图书种类齐全,但排放杂乱无章,且大部分图书比较陈旧,更新较慢。数字型的资源文化艺术信息的分类多而杂,有相互交叉的部分,也有遗漏的部分,且音频视频文件较少,不足以展现天津民俗文化的全貌。高校图书馆资源多而杂的现象也很严重。

2、馆藏特色缺乏竞争力

天津图书馆的馆藏特色资源影响力还不够大。高校图书馆除了天大南开的四个数据库被纳入全国高校专题特色库之外,其它高校图书馆虽有自己的馆藏特色,但大多数特色不明显,资源深度广度不够,没有形成竞争优势。

3、网络信息服务有待加强

天津图书馆的硬件设备不完善,像网上续借、检索时常还会出现问题。高校图书馆硬件设备比较完善,但是网络信息服务还有许多不足,比如咨询、导航、检索等。

(三) 解决方法

1、加强文化艺术信息资源整合

对于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要做好分类编码,使读者可以快速查阅到。数字型信息资源来源是多方面的,要进行搜集、筛选、排序、建库,使读者可以快速浏览相关信息资源。图书馆不能只简单的把信息资源罗列到页面上,要进行明确的分类、深层次的加工、准确全面地提供资源链接,按照不同的学科、语种、文献类型、数据库类型等对数据库进行深入揭示和资源整合。馆际之间应加强联系,逐步实现纸本书刊联合采购、数据库联合采购、联合编目等,像天津高校联合目录数据库就很好。

2、加强馆藏特色建设

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信息资源,才能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体现优势和竞争力。天津民间的口头传统、仪式活动、节庆活动等形成的记录,戏曲、谚语、诗词的文字文本,这些都是独特的文化艺术信息资源,图书馆要加强对这些资源的收集整理,以形成自己的优势。如广西图书馆和广西桂林图书馆利用地方特色优势,建设有广西之最、东南亚风情、广西旧方志等极具地方特色的资源库,以传播广西的优秀文化。值得借鉴的还有北京图书馆启动的“北京记忆”,推出北京记忆网站。将图书馆历年收藏的有关北京的地方文献信息通过网站上的“旧京图典”“京华舞台”“乡土课堂”等栏目,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将保存的社会记忆向公众展示,以便于开发。

3、加强网络信息服务

随着人们对信息方便、快捷、全面、准确的迫切需求,人们逐渐青睐于信息资源组织有序、能提供有效特色资源服务的现代化图书馆。可以尽快普及远程咨询服务,使工作人员与读者可以相互交流,得到有效的信息反馈;加强网络导航服务,把与某一主题相关的站点、数据库进行集中,指引读者索引,提高读者使用效率;加强在线图书馆服务,使读者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

4、加大经费投入

资源共享的好处是十分明显的,可以节约经费、人力物力,但是前提是资源共建,而资源共建的过程需要资金投入。例如,必须建立丰富的文献资源体系作为共享的物质基础,必须建立大量的书目数据库和高效的联机检索网络作为资源共享的手段等。政府要确定信息资源共建活动经费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合理比例及增长速度。

天津市图书馆文化艺术信息资源的开发在稳步前进,这有效促进天津经济发展,尤其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但要赶上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我们还需要很多努力。

参考文献:

[1]马费城.信息资源开发及管理[M].北京:电子出版社,2009:5-224.

[2]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9.

[3]周正兵.文化产业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65.

[4]王云娣.数字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37.

[5]方允璋.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26-55.

[6]珂明.解读天津“十二五”规划展望津城未来五年发展蓝图[J].求知.2011.5:10-13.

[7]赖茂生.信息资源管理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84.

[8]蔡莉静.图书馆信息服务[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54.

第6篇: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 潍坊市;民间文化艺术;瓶颈;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B

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成果,它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济、政治、文化功能日益凸显。潍坊地处胶东半岛中部,历史悠久,是著名的世界风筝都,自古以来就是手工业发达的地区,清乾隆年间便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潍坊的民间文化艺术主要有风筝、年画、嵌银、布玩具、泥塑和剪纸等。

一、民间文化艺术的涵义及功能

(一)民间文化艺术的涵义

所谓民间文化艺术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之余,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形式。“民间文化艺术”覆盖的领域很宽广,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二)民间文化艺术的功能

1.经济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间文化艺术也逐步发展,呈现出丰富和多样化的特点,并自发地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部分民间文化艺术产品具有了商品的特性,有的本身已成为商品,成为了经济新的增长点。民间文化艺术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政治教化功能。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可以使人们受到他们共同认可的行为准侧、价值观及规范等的教育,具有政治教化的功能。

3.文化功能。民间文化艺术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之余,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积累下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它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发展和传承的过程,是一代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文化娱乐功能,可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放松人们的身心、活动人们的肌体、交流人们的情感、丰富人们的知识、陶冶人们的心灵。

二、潍坊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剖析

(一)潍坊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现状

根据其发展现状,潍坊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1.已经淘汰、消失的,如传统工艺灯笼《老猫灯》手工制作、手工刺绣、蓝靛印花等,由于生产耗时、成本高、竞争力差,已经在潍坊地区相继绝迹;

2.具有地方特色但日趋衰落的,如传统的手工印花织物蓝印花布,已经被套染花布取代,濒临灭绝,其制作流程及技法也濒临灭绝,此外,花丝首饰等也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3.针对市场需求,努力改革创新,不断发展的。当前潍坊风筝、年画、红木嵌银、青州花边抽纱等民间文化艺术经政府的运作,已经成功与市场接轨。

(二)潍坊民间文化艺术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潍坊民间文化艺术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弱、生产规模小等许多问题。分析其原因既包括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包括民间文化艺术的自身缺陷。

1.外部环境的变化。

第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民间艺术文化针对市场需求,努力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已经成功与市场接轨。但从总体上来看,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第二,政府对民间文化艺术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保护意识不强,导致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困难。有些地方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不强,工作缺失,保护传统民间艺术的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特别是对一些濒危传统工艺还缺乏有效保护手段。而且,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保护投入的经费也不足,影响了民间艺术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在民间文化艺术的宣传、教育上力度不够,致使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本国的民间传统文化了解甚少。

第三,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保护,虽然出台了一些规章条款,但就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发展等整体实施缺乏依据,对民间艺术文化缺少针对性管理,在实际操作上有一定难度。

第四,民间文化艺术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不高。近年来,一些民间艺术文化产品在投入市场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影响力不够,满足不了大批量需求的要求。

2.民间文化艺术的自身缺陷

第一,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主要依靠个人的知名度,研发、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品牌,进而导致市场认知度不高。多数民间艺术传承人市场经济观念差,只是一味地继承老一辈的传统手艺,不愿意积极开发创新新的产品,有的也曾尝试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改进,结果却导致艺术产品五花八门,影响了其艺术感受力;有的因为人们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改变而被淘汰;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民间传统工艺品的实用功能消退,很难继续生存下去。

第二,由于传统民间艺术产品市场需求量小,经济收益低,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涉足其中,而且优秀传承人甚少。各传承人之间各自为战、争名逐利、互不往来,缺乏培养后备人才的经济实力和投入的积极性,组织形式松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稳定的营销网络。

第三,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产品竞争力差,不能适应市场要求和变化,有的产品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没有找到市场。

三、保护并促进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力推行,大量民间艺术进入了公众与学者的视野。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很多民间艺术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民间文化艺术传人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文化知识水平低、经济来源不足,仅靠他们自身的能力,技艺的延续性很难保证;另外,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间文化艺人急剧消失;此外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后继乏人,传承主体出现了老龄化倾向。因此拓宽民间文化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做好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发展工作势在必行。

当前民间文化艺术要走出生存的困境,不断提高竞争力,需要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注、民间文化艺术自身求变三方面的配合。

(一)政府的支持

1.政策扶持。加大对民间艺术文化的政策扶持,根据当地情况,积极探索建立稳定有效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保护专项资金,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通过政府行为加大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普查、征集、保护和利用。对生存困难、濒危或将失传的传统工艺,采取必要措施,加强保护和传承;经济效益不高的,要加强调控和引导,使其快速适应市场变化,融入市场;对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设立专项补助资金,给予重点保护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通过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对民间文化艺术在社会地位、经济保障、专业技术资格认定以及从业资格等方面给予法律、政策和制度保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加大对民间艺术文化有关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等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侵权、泄密行为。

3.加快人才培育。一是注重从内部培养人才,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参与,不断培养壮大民间文化艺术人才队伍;二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给予多种形式的奖励;三是鼓励民间艺术传承人与工艺美术院校合作,引导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培养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

(二)社会的关注

1.制作民间艺术宣传片,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利用电视媒体等进行宣传,宣传片可以直观生动地展示文化艺术产品,使人们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其特点,可以有效提高文化艺术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2.搭建民间艺术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分享、记录、远距离传播和远距离实时多媒体多向交互的传播,民间文化艺术的宣传推广也离不开互联网,需要我们抓住“互联网+”重大机遇,加快推进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传承。

3.定期举办民间艺术节等活动。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提高居民兴趣和社会的认可度,从而达到宣传、普及、发展和传承的目的,这是促进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自身求变

1.加强创新,提高民间艺术产品市场竞争力。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整合相关资源,提高民间艺术文化的表演性和审美价值等,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满足市场需求。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培育民间艺术文化品牌,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消费。

2.加强自身的管理,从分散式无人管理向集中的统一管理转变。如成立专业性比较强的协会等对特色文化产业进行管理,对有价值的民间文化艺术及时保护和改造,使其健康发展。

3.民间文化艺术也要“走出去”,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向国际化方向转变。随着对我国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民间文化艺术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必然会进一步扩大,我们应抓住机遇,以民间文化交流为纽带,带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的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振民.潍坊文化三百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程嘉宏.对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17)

[3]袁丹,雷宏振.我国文化艺术产业集群与发展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12)

[4]张在湘,蔡万江.潍坊文化通鉴[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2

[5]王培竹.潍坊历史文化名人[M].济南:齐鲁书社,1996

[6]方海枸.潍坊民间艺术[J].潍坊学院学报,2007(1)

第7篇: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 新形势;群众文化艺术;发展

一、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

1、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逐渐渗透出社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一直是处于一种比较开放的发展状态,我国政治政策的开明,让我国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也逐渐地呈现开放性。一个地区的群众文化是代表着这个地区文化的整体特征,某一地区的群众文化发展到某一阶段时,会逐渐地形成具有当地特点的文化,这时就会逐渐地向外发展与传播,当向外发展的群众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很难再发展了,这主要是因为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局限,此时的群众文化就会不断地汲取外界的发展经验,通过文化与文化的交流,共同达到一定的发展。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就逐渐地表现出社会化的特点。

2、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逐渐规模化、产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与经济的发展逐渐与国际接轨,那么在文化的发展上也逐渐地国际化,群众文化艺术逐渐地形成“市场文化”以及“产业文化”,这就是说,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群众文化艺术发展形势不断地改革中,群众文化艺术已经逐步的规模化、产业化,与国际相连的群众文化也在逐渐地完善,我国将群众文化艺术作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而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也逐渐地涉及了绿化、建筑、科学以及民间艺术等,这一系列的文化发展逐渐地演变成了群众文化产业,在以后的发展中,群众文化艺术也会呈现出更大的发展规模。

二、发展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策略

1、注重通俗文化的发展

所谓通俗的文化,也就是指群众通俗易懂、能够尽快接受的一种文化。通俗易懂的文化是特别接常人的心态的,群众之所以喜欢通俗易懂的文化,是因为通俗易懂的文化能够让人放松自己的情感,能够直接的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然而,在我国群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通俗文化的发展是受抑制的。新形势下,发展群众文化艺术就要注重通俗文化的发展,要改变以往群众文化的旧的工作模式以及旧的体制。在以往的群众文化工作中,工作的开展往往是围绕各种类型的文艺比赛,然后一级一级的评定奖项,但是在群众的眼中,这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所有这一类的比赛都是一个模式,并不能为群众带来任何意义上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氛围,因此,发展新形势下的群众文化艺术就要改变以往的群众文化工作模式与制度,这样才能调动群众的情绪,实现群众文化的意义。其次,要想发展通俗文化,还要注重发展群众中间的人才,通俗的文化艺术都是源于真实的生活的,真实的生活中,群众是主人翁,培养群众中间的文化艺术人才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不断地汲取外来文化艺术,将文化所需的设备,诸如音响设备、器乐设备等,都要准备齐全,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群众中间的文化艺术人才,发展通俗文化,进而发展新形势下的群众文化艺术。

2、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

新形势下,发展群众文化艺术要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不能拘泥于一种方式或者一个环境下的发展,而是应该尽可能多的发展多形式化、多空间的发展模式。在目前流行的文化中,包括老年文化、校园文化、街头文化、企业文化或者商业文化等等,其实都可以作为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空间,这些多样性的文化发展形势,对于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在街头文化中,街头文化是现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是最接近通俗文化的一种文化。街头文化是多种多样的,那么群众文化的发展也可以借鉴街头文化的发展,让这些文化逐渐地渗透到群众中去。再如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满足学生的精神生活的一种文化,学生从校园走进社会,将校园文化反馈给社会,这种高素质的文化逐渐地影响到社会文化中,进而影响社会中群众文化。因此,新形势下,发展群众文化艺术就要不断地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

3、注重城市广场文化的发展

广场文化,其实是由城市广场中逐渐呈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由广场逐渐展示出来的一种文化。在广场文化中,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广场内建筑本身的一种文化,一般在广场中都会有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或者雕塑,这些都是广场文化的一种,其二则是指以广场为地点,在广场上进行的文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发展城市广场文化,要尽量避免社会政治以及经济色彩的影响,广场文化主要是为了放松人们的心情,减轻高强度下、高压力下工作的人们的疲劳以及压力,让人们享受轻松愉快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广场文化还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以及承受能力,尽管目前的社会发展中,物价上涨,群众的娱乐消费支出比较高,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收入也是不断地在增加的,这并不是代表广场文化就可以不考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而且,在发展广场文化中,要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主,坚决消除低级、垃圾的精神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高尚的文化艺术。

三、小结

新形势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日新月异,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一定的满足,而在精神生活上越来越注重文化的发展,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要建立我国特色的群众文化艺术,培养我国群众的文化意识,进而改善我国城市文化的品位,这样才能不断地与国际文化接轨,达到群众文化艺术改善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目的,缓解群众的压力,进而达到真正的全民娱乐的目的,提高我国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江续兵,谈基层群众文化现状[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1期

[2]谭国玲,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群众文化建设[J],科技资讯,2009年18期

[3]邵淑月,姚晓勇,郎爽,我国文化娱乐产品开发经验与休闲体育项目开发的思考[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石岩,浅析城市群众文化工作创新[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0年11期

[5]王慧军,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探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第8篇: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151-02

档案是人们记录社会生活中有价值资料、供人们查阅的文秘载体,不同类别的档案存放和管理有着不同要求,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属于档案类别中的一种,它不同于文书档案或科技档案等,它包括群众文化艺术单位或文化艺术者关于文艺创作、表演、交流等方面形成的作品和资料,具有一定的保存和研究价值。与时俱进的管理和运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有助于保存我国文化艺术中有价值的部分,也能为我国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提供更多相关材料。

一、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特征和作用

(一)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特征

档案材料主要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它主要包括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记录资料,体现把包括一些广场社区活动、音乐会、传统戏剧等现场活动,或者剧本、舞谱、词曲等文字资料,以及现场活动的视频、音频等影像资料。可以看出,主要把文化艺术活动中的文、声、形通过一定方式“凝固”下来,这就体现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不同于其他类别档案之处,不仅材料多样化而且注重现场性。

(二)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作用

1.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群众文化艺术生活最真实的记录,记载着文化艺术的发展过程和历史变迁,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以保存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资料,揭示我国文化艺术发展趋势,并为我国文化艺术进步和发展提供一手资料。2.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也意味着我国各地文化艺术发展各具特色,因此,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还具有非常浓厚的地域特色,同时代表各地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对研究地方文化有一定的帮助和作用。

二、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管理方式比较落实,管理设备不齐全

根据调查可知,我国目前各地文化艺术档案馆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不齐全不先进。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各地文化艺术发展速度也是非常明显的,但我国各地文化艺术档案馆的发展却并没有与之适应,很多地方仍然与行政档案混合管理在一起,不仅给管理工作者带来不便同时直接影响文化艺术档案查提取和查阅。同时,相关配置设备不齐全不先进,也使得文化艺术资料保存不完整或丢失,很多资料已经出现老化变质的现象,由于技术设备不足,使其不法修补和转移,严重影响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

(二)档案管理队伍薄弱、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受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程度等各种因素影响,也导致了我国整个文化艺术档案管理队伍薄弱、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的现状。很多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比较着重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比较容易忽视对文化艺术产业的记录和保存,得不到重视,缺乏资金投入,使其文化艺术档案的发展处于停滞阶段,档案管理团队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薄弱,责任心不够,甚至出现一个工作人员兼顾几项工作或部分工作无人负责现状,严重制约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发展。

(三)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使得各地对群众文化艺术记录和整理工作没有统一的标准。一些地区文化档案馆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相关监管工作人员,很多文化艺术资料往往由技能素养不全面的工作人员全权负责,管理人员依据自身喜好不同而进行取舍整理,就出现了一定重文字轻图片、或重影像资料忽视文字描述等不同记录标准,直接影响了档案资料的可用性和完整性。这样缺乏统一科学标准给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进步也给查阅群众带来不便。

三、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权属分明、加强档案馆体制建设

针对目前多数档案馆分工不明确,体制不健全现状,首先需要对此进行重新建设和不断完善。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过程中,档案工作人员要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科学的业务手段、细致的工作作风完成档案流转中每一环节工作,从档案进入档案馆到为广大群众查阅服务,从档案接收整理、编排分类、检查修复等工作,不仅需要做到分工明确,坚持每一环节工作运用专业性人才,以保障工作结果的完整有效性。另外,需不断完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体制,包括日常规范、奖惩机制、督察手段等细则,以做到更规范合理地控制档案馆管理工作。

(二)教育培训、增强档案管理人员技能和素养

做好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最基本还是要加强管理的软硬件部分技能,也就是人和设备。其中加强制度建设有利于有效管理档案管理人员,督察工作质量,但与此同时,还需定时定期的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和素养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以保证1.具有良好心理素质,面对繁琐、细致的档案管理工作能认真负责、勤恳踏实,并不断的创新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效率。2.具备优质的职业态度,文化艺术档案往往具备主观性,所以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客观谦虚,以更优质的职业态度面对每一份文化艺术档案,以保证档案更具学习研究价值。3.具备科学的管理技术手段,档案管理过程中,从鉴定接收、整理分类、检查修复都需更科学的手段,保证工作的精益求精,准确无误。

(三)内容详实、提升文化档案重视程度

要保证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更具完整实用性,还需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对文化艺术档案建设的重视成程度,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提升相关配套设施设备。基于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特征可知,此类档案类别众多、内容丰富,不仅要依赖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素质,还需更先进科学的配套设施设备,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存留完整的文字记录、图片影像等各种原始资料,要力求科学保存,保证原始资料完整有效性,遇到有残破缺损资料,要以科学手段去分析考核,力求不断修复和完善,做到运用最有利手段保存住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四)互通信息、加强各档案馆间交流学习

管理是手段,便捷使用才是真正目的。现代互联网技术具有共享性、高效性、易查性等多种特点,因而,新时期下文化艺术档案馆应加强科技信息化建设,不仅加速各档案馆间沟通交流,实现档案资料和档案管理的互通共享,提升档案利用效率,同时便捷广大受众读者,使更方便灵活的提取查阅各类文化艺术档案。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群众文化艺术档案馆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本着“交流沟通、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的新思想新观念,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不断加强档案馆、博物馆等机构多向合作方式,力求不断提升文化艺术档案的品质。

参考文献:

第9篇: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范文

一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优秀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动态管理机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激发非遗传承活力,奋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加强XX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二是推动文化阵地建设。推进文化、图书、博物三馆及XX大剧院建设,打造文化艺术创作生产主阵地,实施舞台艺术、美术、书画等文化艺术精品工程,设立舞台艺术扶持资金,加大创作和扶持力度,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激发基层文艺工作者的生机活力,让基层文艺工作者走进生活、融入产业、服务当代、服务大众。

三是提升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品质。优化县级重大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建设文化设施。优化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发展,着力构建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