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园区能源管理范文

智慧园区能源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园区能源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园区能源管理

第1篇:智慧园区能源管理范文

智慧城市建设包含着生态文明的理念,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曾提到:“如果城市总是充斥着雾霾、交通拥堵严重,这样的城市不能称之为‘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石,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通过“智慧能源”实现的节能减排经济效益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绿色ICT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智慧能源的本质是能源优化、管理和服务,其中包含节能减排和节能服务,对智慧城市建设进程具有巨大的推进意义。智慧能源旨在利用ICT技术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即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用能智能化,达到能源的经济性、高效性、环保性。

在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和地区早已经认识到ICT节能的重要性并大规模应用部署,这也是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将ICT应用于能源的生产、储运、应用、再生等各个环节,可以实现能源网络的互联互通,通过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能源的可管、可控。ICT与能源技术深度融合,可实现信息与能源的双向流动,达到规模化、体系化。

下一代能源的综合管理将通过以互联网为中心的ICT技术承载,这种趋势一般被称为绿色ICT。但是在绿色ICT的实际普及推广过程中,遇到了以下问题:

首先,不同设备或能源管理产品,拥有独立的数据库,由各个企业独立开发,很难与其他企业的产品无缝兼容。

其次,能源管理已经逐步扩展到建筑群、社区、校园等更大范围,不同设施往往使用各种不同的工业总线设备,无法实现采用统一便捷的方法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在线能源管理。

面对ICT促进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中国电信意识到“绿色发展、标准先行”,展开绿色发展征途 ,同步启动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

企业标准是指节能减排商务服务标准,包括应用服务标准、泛在网关及其管理控制协议、管理支撑单元要求、感知和现场控制层接入规范;行业标准是指通信网支撑泛在物联应用、绿色社区、总体业务能力要求;国家标准指社区智能节电技术应用指南;国际标准是指IEEE 1888。

此外,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电信提出电信级可运营的绿色节能服务体系,提出融合传感网和IP网的多协议自适应泛在网关,构建广泛兼容的泛在绿色社区体系架构,规定标准化的绿色节能远程控制协议和数据交互格式,促成低成本、大规模的耗能设施互联互通。

自主创新绿色节能国际标准

传统的节能减排领域通常基于工业总线系统,工业控制系统非IP、封闭、垂直,不能达到设备的互联互通,扩展性很差。IEEE 1888标准将ICT、互联网的概念切入节能减排领域,彻底改变了传统工业控制现场总线的封闭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创新性地构建了与IPv6、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深度融合的标准化、开放式技术体系和系统架构,形成了传感器、控制器、网关、存储及应用平台、终端设备等贯穿下游、中游、上游,涵盖多领域、跨行业、庞大的、完整的产业链。

由中国发起的IEEE 1888标准是获得全球电子信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之一――IEEE及欧、美、日方面认可的绿色ICT标准,是IEEE在绿色节能和物联网领域具有标志性的全球标准。

目前,围绕着IEEE 1888标准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绿色节能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泛在绿色控制领域,利用ICT促进节能减排。实现数字化绿色城市能源网络监测和控制,提出统一的绿色节能控制协议,兼容目前众多的智能楼宇协议,应用于绿色节能产业。

目前,IEEE 1888标准技术主要应用于绿色园区、城市供水、市政供暖、绿色数据中心及通信机房等领域。

绿色园区是针对空调、照明、路灯、供水、供暖、电梯、数据中心等设备进行节能管理。IEEE 1888泛在绿色控制应用开发实现园区/社区内能耗设备的统一管控和能耗监测、管理及告警等功能。泛在绿色社区系统主要包括:空调节能、供暖节能、照明节能、环境监测、电梯节能、环境监测、设备监测、绿灯节能、数据分析、供水节能、决策预测。

绿色城市供水是借助压力传感器、摄像头等各种自动化/信息化远程监控、视频监控和远程调度手段实现市政供水的可视化控制和管理,以提高供水的安全性、稳定性、经济性。

应用IEEE 1888泛在绿色通用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绿色供水的控制过程。绿色供水系统主要包括:绿色供水监控应用平台、智能前端分布式交互管控平台、智能前端设备、站点泵房自动控制系统集成。

区域性网络化检测与监控信息平台,是实时采集、监测、评价和控制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数据的信息平台。

环保e通是针对环保监测监控业务和管理特点,利用中国电信的电话网、移动网、互联网融合优势,为环保部门提供对污染源、环境质量、核辐射点源等进行数据采集传输和视频监控,实现监测数据与监控视频的融合应用,固网和移动的融合应用。

智慧能源开始大规模部署

我国政府已经将节能环保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有效结合的IEEE 1888标准在能源监测和控制领域将发挥独特优势。

目前,IEEE 1888标准技术已经在山东、北京、陕西和国外一些主要城市应用,绿色监控站点数量已经达到数万个,累计创造了超过3亿元的节能收益。

清华大学部署IEEE 1888后,使建筑综合能耗降低20%。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应用IEEE 1888后,全年节电约20%,节水10%-20%,CO2排放减少4%,SO2排放减少5%,氮氧化合物排放减少3%,项目投资回报期为2-3年。

青岛市政二次供水应用IEEE 1888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降低了供水电耗和管网漏失率,避免了水资源浪费,保障二次供水居民的安全可靠用水。

第2篇:智慧园区能源管理范文

中关村壹号的定位为总部企业聚集区,以新材料、下一代互联网、导航与位置服务及科技金融为重点引入对象。项目建成后,将引入企业300余家,就业人数3万人,企业总收入500亿元,实现税收超过40亿元,对于地区创造产值和税收、解决就业都将起到巨大作用。目前,入驻企业有赛尔网络、北银消费、天地融科技等国内知名科技创新企业。

中关村壹号项目地处海淀北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区核心区的中心地带,南临北清路,西至永旭北路,北临丰秀东路,东至永嘉北路,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不仅建筑本身达到绿建三星级标准(绿色建筑最高级别),同时在内部装修和外部装饰过程中,也将采用节能环保、智慧低碳型技术和产品。据悉,项目后期建设将优先选择中关村企业的技术和产品。

“待中关村壹号正式建成时,她不仅是海淀北部的地标建筑,更是中关村高精尖技术与产品的展示地,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低碳、最智能的建筑。”项目总工袁世剑透露,该项目将能用到的产品和技术包括冷热电三联供、光导筒、雨洪利用、微喷滴灌系统、地下车库一体化、BIM设计与应用、智能监控、智慧楼宇管理、能源管理系统、餐厨垃圾处理、LED光源产品等。

“我们要打造这个时代集科技、低碳、智慧于一体的建筑,引领科技园区建筑的发展方向。”这是实创股份董事长陈晓智对中关村壹号项目提出的要求。

中关村壹号项目连接翠湖科技园和永丰产业基地两大组团。项目建成后,园区企业的入驻将极大激发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活力,积极带动北部地区的产业升级,有力促进整个区域向国际一流园区迈进。

第3篇:智慧园区能源管理范文

当电动汽车因为急需充电而四处寻找充电桩时,也许路边林立的电线杆可以化身充电桩即时解决充电难题;当路灯可以感应到街面运动从而调节自身的发光量,或许能为城市节约大量能源;当急需wifi信号时,一个飘浮在空中的无线基站将解决这些问题……

在德国柏林举办的“智慧城市”(Smart City)展会,一些超前的创新技术和设备为未来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现实中,这些带有未来概念的技术和设备已经在德国许多城市投入使用,成为德国“智慧城市”计划中的一部分。

“智慧城市”的试验在德国各地展开,涉及环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垃圾处理、新能源、数字化等诸多方面,其背后是德国雄心勃勃的“能源转型”国家战略。

在国家战略的驱动下,德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事业机构、私营企业、研究机构、各地居民等“齿轮”纷纷咬合,在资金支持下探讨多种可能性,德国的这些创新或许可为中国的城市建设发展带来借鉴。 解决小城市能耗问题

德国的能源转型计划提出要在2050年创造可持续能源系统,届时德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要下降80%,能源消耗量要下降50%,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比要达到60%。

数据显示,在全球能源消耗中,城市的能源消耗占了四分之三。德国是城市化程度很高的国家,约有75%的人口住在城市中,但其中只有16%的人口住在大都市里。所以在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GTAI)能源效率部门专家Henning Ellermann看来,德国要解决的城市问题实际是小城市问题。

博特罗普(Bottrop),一个典型的小城市正在将自己变成一个“城市实验室”,进行着大量节能技术试验。位于德国北威州鲁尔工业区北缘的博特罗普,同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面临经济转型问题。

该市市长Bernd Tischler告诉《财经》记者,上世纪80年代,博特罗普开始探索转型,如今,博特罗普已经关闭了许多煤矿,到2018年,将关闭最后两座煤矿。

但仅仅关停煤矿并不能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2010年初鲁尔工业区内约70家公司组织的未来城市气候竞赛给博特罗普带来了新的机会。这项竞赛的目的是在十年内将二氧化碳排放减半,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智慧城市”的试验在德国各地展开,涉及环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垃圾处理、新能源、数字化等诸多方面,其背后是德国雄心勃勃的“能源转型”国家战略。

迄今为止博特罗普已经启动了约300个项目。虽然许多煤炭企业关停,但博特罗普的失业率(7.7%)却低于北威州的平均水平。

Bernd Tischler介绍说,过去五年,博特罗普二氧化碳排放量已降低38%,距离十年减半的目标已经十分接近。“我们已经在2011年和2015年间实现15.3%的能源现代化率(即转换使用可持续性能源的比率),考虑到德国年度能源现代化率只有0.8%-1.4%,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未来之屋

未来之屋,是博特罗普的创新项目之一。

这栋三层住房外观上就与众不同,人字形的屋顶及一侧墙面都被黑色的太阳能光伏板覆盖。房子内部,窗户被加宽加厚,用于增加采光面积,保持屋内热量;地下室装置有一套设备,可以将地下的地热转换为屋内的热能,并提供热水;最高层的阁楼间安装有一套通风设备,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不开窗的情况下保持空气流通。

虽然耗电的设备很多,但“未来之屋”却可以达到节能的效果。“未来之屋”项目负责人Herbert Jung介绍说,房间内所需的电能均来自于太阳能及地热能源,这些能量不但可使房子自给自足,且还有盈余,多余能量可以为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电动设备充电。客厅中的电视装有专用智能软件,家中所有能量变化可以通过软件界面一览无余。“未来之屋”已经有人租住,租户几乎不用缴纳电费。

目前在博特罗普,改造好的“未来之屋”还有三栋。虽然节能效果好于预期,但其改造成本高昂,每平方米造价约为1900欧元。据Bernd Tischler介绍,如果有房主想依此改造自己的住房,政府将补贴改造费用的七分之一。

“未来之屋”的改造贴合了博特罗普“创新城市”项目的主题之一――更新建筑群的能源效率。

数据显示,德国建筑物占能源总消耗的40%,其中80%是热能而非电能。其中部分原因是德国在19世纪末和“二战”后的数十年间,建筑物激增,但这些建筑欠缺现代保温技术和最新建筑技术。“未来之屋”的原型房屋就始建于1963年,2014年房地产商VIVAWEST公司对其进行了改造。 污水厂电能自给自足

柏林的一家天然气储存工厂在废弃后被改造为一个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初创企业孵化基地,名为EUREF园区,改造费用花费近千万欧元,园区内一个高80米的储气罐被改造为可举办大型活动的交流活动中心。

这个园区的改造,将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作为重点――这是在能源转型计划下,德国很多创新项目的侧重点。

据项目经理Anna Fabinder介绍,在改造中对能源供应方式做了调整,建造了系列设备利用风能、太阳能进行发电。

园区内还有一套能源管理系统,可精确计算出即时的发电量,盈余时通知基地内的电动车充电,亏损时则用电网的常规用电补足。Anna Fabinder称,基地已经可以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整个园区的耗能已达到德国2020年的目标,相比上世纪90年代,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减少一半,50%的能源来自于可再生能源。”Anna Fabinder说。

走在节能转型前列的博特罗普也有类似案例。

流经鲁尔工业区的埃姆歇河(Emscher)一直受到污染的困扰,埃姆歇河污水处理厂建成于1928年,如今是德国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拥有职工225人。近年来,该厂在对污水进行传统处理的基础上,开始进行节能技术改造。

埃姆歇河污水处理厂一方面对污水进行物理处理和生物处理,把“清洗”之后的水重新注入埃姆歇河;另一方面,污水处理厂还在利用处理污泥,自己产生能量。

该厂所在的埃姆歇河水处理组织的Karl-Georg Schmelz教授介绍说,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泥时可利用污泥产生沼气,同时脱水污泥燃烧后也可以产生电能。目前,通过这两种方式产生的能源仍不够自用,需要外来电力支援。但他表示,未来这里将引进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同时加入处理其他垃圾提高沼气产能等方式,预计明年将不再需要外来电能。

厂区的改造费用共约1800万欧元,这笔费用出自政府和购买污水处理服务的企业,企业根据污水处理的多少来支付相应的费用。

这一节能模式并非个例,在德国,已有接近10个污水厂可以自给自足电能。

柏林火车南站也在进行节能改造,这里在地下埋藏了一个公交车充电桩,电动公交车驶入充电桩区域直接进行无线充电,所需电能来自于火车站自身的风力、太阳能发电设备。

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投入应用有着巨大潜力,但其发展瓶颈是这些可再生能源的产生不稳定,如何将这些能源储存起来以保持供能的稳定?

为此,德国政府投资730万欧元在汉堡应用技术大学对能量储存进行研究。

汉堡应用技术大学的博士Hans Schfers介绍,目前有三种办法处理过量的新能源:第一,将风能、太阳能、沼气能源产生的电能储存在锂电池中;第二,通过计算和调配,把多余的能源快速消耗掉,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第三种就是汉堡大学正在研究的能量储存计划,通过一系列设备,将电能转换成天然气储存起来。

虽然整套系统的能源转换率理论上仅有30%,但一些地区还是从中看到了未来。汉堡州和石荷州一起申请了这个储能项目,今年,两州将建立起一些示范点,预算达1.2亿欧元,其中60%来自政府,40%来自企业。 活力自下而上

与各地如火如荼的试验相比,德国中央政府层面并没有一个关于“智慧城市”项目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文件。Henning Ellermann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德国没有一家专门机构负责“智慧城市”项目。

但这并未影响各地创建“智慧城市”的活力。“德国城市都有很大自,中央虽然没有强制要求各地进行尝试,但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让城市变得更节能更智能,已经是一种共识。”Henning Ellermann说。

Henning Ellermann介绍说,在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国家只起到协调作用,最关键的是城市要想清楚自己的方向。

德国正在形成一个研究“智慧城市”的论坛,任何人都可以把关于“智慧城市”的想法提交给论坛,论坛结束后会形成一份报告,城市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想法。 城市发展“智慧城市”的资金从哪里来?

Henning Ellermann说,由于地方的预算有限,地方政府都想从中央政府、欧盟拿钱。国家有6亿欧元的资助,但这并不是“智慧城市”项目的专项资金,毕竟“智慧城市”的内容涵盖广泛,这些钱分散在各个项目中,比如基建、环保、数字化等等。如果城市申请了这些项目,而项目又符合政策支持的条件,城市将可以获得一部分中央资金。

另一方面,除政府外,企业、研究机构、民众等是项目得以顺利上马的重要因素。

博特罗普的转型便获得了民众、企业界的强烈支持,这种转型甚至是“自下而上”的,动力来自于企业和基层民众。

博特罗普市长Bernd Tischler举例说,博特罗普正在申请“创新城市鲁尔区”的头衔,获得当地居民的支持尤为重要,政府已经获得了2万个支持签名(全市有约11.7万人)。

在不少德国城市,人们普遍反对大型项目,但在博特罗普,市民告诉政府,他们为作为这种典范工程的一部分而感到骄傲。

作为“创新城市”项目的一部分,博特罗普提出只要居民愿意按照政府的标准进行节能改造,政府将给予一定的补贴,目前已经有1500户民居要进行节能改造。

Bernd Tischler说,博特罗普市希望将城市作为一个成果展示场地,以吸引企业界对改造项目的支持。该市正在邀请世界各地的企业在博特罗普落实他们的创新理念,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在博特罗普应用它们的技术。

例如粉煤灰企业STEAG电力矿业集团生产的产品,可用于建筑物表面、铺路石等,帮助减少空气中有害氮氧化物粒子的水平。

“在我们的创新城市建设中,民众希望提高生活质量;企业希望通过博特罗普的成功案例进行展示,开拓市场;政府希望城市可持续发展。共同的目标使得创新城市建设保持活力,无人中途退场。”Bernd Tischler说。

在Henning Ellermann看来,博特罗普成功解决了持续推进创新城市建设的问题――在有些城市,由于各部门各司其职,欠缺统筹安排,“智慧城市”的项目难以推进。

第4篇:智慧园区能源管理范文

是日,笔者跨入“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新市北管理服务区域――金针湖、玫瑰园湖草掩映的智能化总部经济园,三栋呈品字形的独立建筑和二栋LOFT式大空间联袂的前沿产业园,绿化率40%的都市信息园,以及创新集聚园、市北半岛国际中心、数据港大楼等各色建筑群,错落于园艺、绿化之间,仿佛沉浸在一个江南园林的人文景区,春意盎然,令人目不暇接。

集成商

市北高新园区,走过了1992年的“市北工业新区”,2006年的“市北工业园区”,2007年“东扩战略”的3.13平方公里;继而,2008年的上海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9年的“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建立。更有,2010年的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项目启动,2010年的上海市云计算产业基地落户园区,2010年的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11年,成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许,园区的每一次转型,都是一个蝶飞。

市北高新园区地理位置,由上海中心城区“一路向北”,东临共和新路南北高架,南接中环线,西傍彭越浦河,北到走马塘河,构成“一轴、两翼、三区”格局。“一轴”,即园区坐拥共和新路南北高架中轴线:“两翼”,即以共和新路南北高架为中轴线,分为东部园区和西部园区两个板块;“三区”,即根据不同的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形成总部经济功能区、综合服务功能区、生活配套功能区三大不同的功能片区。

新市北在园区发展中扮演“区域公共服务集成商”角色,助推园区打造成国家高技术产业的新地标。

已是国家物业管理一级资质企业,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上海市物业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上海市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单位的新市北,以服务为天职,不是口号,而是具体行动――即身体力行地践行“专业、可靠、守信”的企业文化追求,体现“谦和、合作、共赢”的服务理念:同时,建立完善的区域公共服务集成平台上,努力为业主提供非核心业务外包解决方案――“新市北助推园区快速发展、与园区共同成长,成为区域公共服务集成商”。

如果说,一幢幢建筑的物I管理,只是新市北的一项硬件服务:那么,切入创业创新中心的孵化器功能,那就是代表新市北软件服务的一张名牌而名声远播。

今天,以高新产业园区物业管理服务为主要特色的国家物业管理一级资质企业,上海新市北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深谙顺应高新产业园区发展态势,随着现代物业管理时代到来,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科技化、智能化、数字化为标志的科技物业管理模式,正成为现代物业管理新的坐标原点。

新市北“人-产业-城市化”的高效率运行模式,首先,运用建筑能源管理平台实现能源精细化管理,自2013年起开始对园区内10kv用户站进行通讯和取样硬件加装及能源管理软件平台的建立:其次,通过设备机房手机巡检系统运用,部分管理服务区域实行了手机巡检系统的运行,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再次,通过园区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运用,实现管理全覆盖的“智慧园区”理念,即通过“一张网络”,“一个平台”,“多个应用”,“多层次管理”实现整个园区的智能化综合管理。

“一张网络”――就是利用园区数据港现有基础,以云计算先进技术为依托,将园区内现有的8个分控中心联入数据港,再整合集成到中央控制室,进而贯通办公云网络,以形成市北高新园区3.13平方公里内的:道路交通、环境治安、消防报警、设备维护的网络,网格化管理;“一个平台”――以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基础平台,在GIS平台上集成了园区的各智能子系统信息,在大屏上展示各集成应用管理,实现了集中监控、资源共享、智能联动、应急处置的各项功能:“多个应用”――涵盖了智能园区管理、园区网格化管理、园区公共信息、园区应急指挥、园区交通管理、园区效能监测、数字化工地这7个智能子系统。旨在提高处置效率,实现全面提升园区综合管理服务能级的目标。

尤其,提升服务技术含量,增加服务附加值:一方面集聚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树立服务创新的理念;另一方面建立高技术含量的服务软件和硬件,搭建服务资源集成平台,提供菜单式服务,满足服务区域内企业的基本需要和个性化需求。区域公共服务集成平台提供的服务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包括积极拓展物业管理区域以外的“大园区”综合服务和管理,延伸服务项目有:铁路道口管理、市政道路综合治安管理、配套班车管理、市政道路养护维修管理、政府职能的辅助管理等,扩大了物业服务外延,提高了服务附加值。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能级,降低成本,化解经营风险,新市北实施“管”、“作”分离的运营模式。一方面提升了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化解了项目退出等因素给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降低了运营成本。根据所服务园区部分入住企业受“行业不景气”冲击,经营发生困难,也影响到物业服务费支付的情况,主动“干预”,帮助企业解决融资、产品推广等问题,并量身定制个性化解决方案,既提升了服务,解决了物业服务费收缴问题,又增加了物业服务附加值。

因为,随着物业服务成本提高,盈利空间遭到挤压,物业服务企业必须快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做大做强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由传统的物业服务向策略性的物业资产价值管理方向发展,重视房地产资产管理和房地产组合投资管理来提高抗风险能力。

孵化器

缘于园区中企业的需求出发,园区搭建了产业孵化平台,为完善大数据产业发展链条,2008年园区成立了聚能湾创新创业中心,重点为元计算及大数据行业的创业企业提供孵化培育的服务。

可以说,2009年开创了园区一个“数据时代”,成就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成为国内唯一同时服务于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网易等世界级互联网公司的数据中心服务商。尤其,在技术、研发、运营、管理方面均具有显著的行业领先优势,先后获得全球知名数据中心行业专业机构Datacenter Dynamics“年度大型数据中心创新奖”和“年度特定任务团队奖”、“年度中国数据中心最具影响力企业奖”、“中国数据中心标准化示范数据中心年度创新奖”及CCW Research(《计世资讯》)“云计算基础设施平台运营服务用户首选品牌”及“云计算基础设施平台运营服务用户满意度第一”等业内知名奖项和荣誉,2017年,成为国内首家成功在上交所主板IPO上市的数据中心企业。

誉为“国家级创业创新基地”,“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新市北,她的软件服务包括“苗圃”功能的服务,最富服务特色而可圈可点,为人点赞。因为,一批批新兴创新企业从这里诞生、成长并走向市场。比如,热相机电,就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成功上市新三板的科创性企业……

“原始股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构成新市北全生命周期投资体系。聚能湾企业孵化器,正形成“苗圃+孵化器+力口速器”完整的全孵化链。再加上浪潮、晶赞等行业领军企业的入驻,市北高新园区正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和“四新经济”的重要承载区域。

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群介绍,2016年不断提升园区产业能级,着力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集聚,引入上海首家大数据产业基地,并引进了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浪潮云计算中心等行业标杆企业:还引进了美国金属加工巨头――肯纳金属、恒洁卫浴、晶科能源、卫宁健康等一批中外行业龙头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以总部经济为引领的“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区”。

同时,园区放眼全球科创资源,引入inteI、超算中心等关键机构,并借助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资源,抢占知识、技术和产业应用的制高点:园区聚能湾创新创业中心还成功被纳入上海首批众创空间发展名录,构建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业投资体系,成为“高能级创新引擎”。依托全市首个云计算产业基地和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的大数据产业链,成为上海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大数据产业高地。2013年,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以云计算、大数据为特色的国家级专业孵化器。

第5篇:智慧园区能源管理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 智能建筑 综合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智能建筑综合管理系统是以当今先进的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多项技术为基础,以现代建筑(建筑群)经营管理模式为手段,以实现安全、稳定、高效和集约式管理为目的的综合集成管理平台。其特点是使整个建筑的管理和监控系统集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从层次上看,上述三者紧密相连、互相依托、互相支持。

1 智能建筑与物联网结合的应用需求分析

智能建筑与物联网结合的意义在于迎合时代的发展,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从而通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按智能建筑设计规范,不同的建筑类型需要配备的建筑智能化系统略有不同,其中涉及一些建筑的特殊用途。在此,智能建筑与物联网的结合需要针对普遍意义上的智能建筑。一个典型的智能建筑综合管理系统是以综合布线为基础,将建筑物内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停车场控制等系统集成为一个中央信息系统。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对楼宇内部的全体对象 (如设备、人们的活动、若干重要场所) 进行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以提高整个建筑物的管理水平。在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智能建筑与物联网结合是大势所趋,迎合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未来智能建筑的发展将融入到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城市之中。

2.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建筑综合管理系统

2.1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

在建筑中应用物联网技术,不仅可以将底层的“物”直接接入系统,而且将智能建筑子系统接入系统,搭建数字化管理门户,实时监测各类建筑设备的运行状态,提供物联网系统集成服务,最终实现子系统信息融合,便于管理。智能建筑综合管理系统 (IBMS) 的系统集成与它的实现功能要求有关,IBMS 集成系统主要包括面向设备的综合管理和面向用户的综合管理等两方面内容。

2.1.1 面向设备的综合管理系统

面向设备的综合管理系统主要有三个子系统需要综合管理,它们分别为 BAS(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SAS(安全防范系统)和FAS(消防报警系统)。其中,BAS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包括对给排水设备的监控、暖通空调设备的监控、供配电系统的监控、智能照明系统的监控、电梯和自动扶梯的运行状态的监控等 ;SAS 安全防范系统包括入侵报警集成系统、闭路电视监控集成系统、出入口控制 (门禁) 系统和巡更系统等;FAS 包括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该系统本身除了具备国家规定的联动功能以外,还要能够实现与其他智能化系统的全面联动,特别是与 IBMS 集成系统要能直接联网通信。

2.1.2 面向用户的综合管理系统

面向用户的综合管理系统主要是物业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通信系统的综合管理。其中,一卡通系统有门禁系统和停车场管理系统。物业管理系统是 IBMS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物业管理系统可实现设备的台账管理、检修管理、楼宇内平面空间管理、租赁管理、停车场管理、消防管理、三表抄送和投诉管理等。

2.2 能耗监测与能源管理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楼宇能耗监测系统对能耗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采集,可以实现对电能的最优配置与利用,保证电力监测管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人们现代化的节能低碳环保生活将是一种质的改善。同时,基于物联网的能耗监管领域的发展也成为可再生能源以及减少能源消耗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推动力。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施对建筑供热(水)、供暖、水、电、气等用量的分类、分项计量,为建筑物业主提供能耗数据;进一步,通过对建筑中的各类能耗监测、累计、分析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园区管理方或城市管理方提供对能耗的监测和管理。智能楼宇能耗监测管理系统是一套通过物联网将设备与设备、人与人、人与设备之间进行联通和资源共享的平台,系统通过终端节点的信息采集向上给用户提供设备信息、环境信息和节点信息,又通过分析和收集用户的需求和指令向下连接并控制各个传感器节点的动作单元来操纵设备。整个系统旨在通过信息的充分共享以追求现代楼宇能耗设备的自适应和智能化。

2.3 设备和安全管理

建筑中机电设备种类繁多,比如供配电设备、暖通空调设备、给排水设备、电梯、停车场设备、智能化系统设备等,设备采买时均签有售后服务,但设备故障不能及时反映至设备厂商,有些厂商本可远程解决的问题但因现场状况不明,还要维修人员往返,耗费人力财力,耽误时间,影响设备使用,给用户造成不便。而建筑设备监控或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设备运行状态监视、自动检测、显示各种设备的运行参数及变化趋势或数据,累计运行时间,提示并记录保养次数和时间等。应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建筑设备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可以为建筑物业主和设备供应商上传设备运行状态、运行记录等设备资料,或通过监视设备现场的摄像机上传现场视频信号,为建筑物业主和设备厂商提供设备运行状况监视和查询。

2.4智能建筑公共安全系统是社会综合安全防控技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得到社会公共安全信息资源的有力支持。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使建筑物公共安全报警信息(报警地点、报警类型、现场音视频信号、监听监视信息)及时上传至城市公共安全部门,根据警情启动社会公共安全保障的各种预案,为建筑内各种警情的控制与处理提供支持。

2. 5 环境质量监测

环境质量监测主要监测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情况,以确定环境质量状况,定点、定时的环境质量监测历史数据可以为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必要的依据;也可为对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环境质量监测主要包括水环境、气环境、声环境的质量监测,而智能建筑中的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不仅有对水、气、声环境的监测,还有对热湿环境、光环境的监测,不仅可监测室内也可监测室外,故而可提供环境质量监测所需的各类数据,为改善环境提供支持。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建筑物内外或建筑园区环境质量监测(包括水环境、声环境、气环境等),为建筑物业主上传环境监测数据,并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监视、查询环境监测信息。

2. 6 智能化系统管理与维护

建筑智能化系统运行管理的目的是为保证智能化系统的正常运行,智能化系统只有在正常运行中才能发挥其功能效果,实现智能化的真正内涵。目前智能化系统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建筑智能化系统承建方(智能化系统集成公司)对建筑智能化系统使用方(建设单位)进行培训,由使用方自己管理,这种方式要求使用方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技术水平;二是由承建方代管的管理方式,因为是专业的智能化公司管理,技术上没有问题,但因目前服务尚未专业化,在时间和服务上没有保障,因而实施很难有保障。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建筑智能化子系统或集成系统运行状态的远程监视和故障诊断,为建筑使用者或拥有者上传智能化系统运行状态、运行记录、系统监控界面,为智能化系统建设方提供建筑智能化系统运行的监视、查询、维护和管理。

3. 结束语

研究表明,智能建筑的集成化和智能化水平影响着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目前,智能建筑均有做出不同程度的系统集成,集成系统的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智能化系统的优劣。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系统已经是准物联网形态或已是物联网形态,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为物联网提供了数据来源,而物联网在纵向上提高智能建筑的集成化,实现一个个智能建筑真正的互联,最终形成智慧城市。

参考文献:

[1] 姜永东.物联网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J].智能建筑,2011(1)

第6篇:智慧园区能源管理范文

据介绍,河北省将通过五项工程的持续实施,力争到2017年,实现主要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9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5%,“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达到120个,全省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1.8万亿元的目标。

上海:探索园区共赢新模式推进产业转型新发展

近日,“上海市工业区转型升级试点推进会暨松江区与漕河泾开发区‘区区合作、品牌联动’签约仪式”在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举行。本次工业区转型升级会议旨在贯彻落实本市《关于统筹优化全市工业区块布局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深化推进本市工业区“区区合作、品牌联动”,加快推进乡镇老工业区转型升级。

据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本市开发区的经济能级和规模继续持续平稳发展,已成为全市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2012年,全市开发区二、三产业营业总收入超过5万亿元,开发区产出占全市工业的四分之三,上缴税金超过3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占到全市工业投资的76.5%,开发区工业用地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平方公里,平均产值达到65.5亿元/平方公里。

2013年5月上海市印发了《关于统筹优化全市工业区块布局的若干意见》,建立了工业区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上海市工业区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实施工业区转型“升级、改造、转型、联动”四大工程,加快推进全市工业区二次开发,加强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工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鼓励本市工业区实施“区区合作、品牌联动”发展战略,推进园区产业转型实现新发展,推动地区经济实现新跨越。

青海省郝鹏省长:做好促进全省信息消费工作

近日,青海省郝鹏省长对省通信管理局2013年上半年工作情况及下半年工作重点的报告作出批示。他指出:全省通信行业在上半年又有新的成绩,向全省通信行业表示敬意。在下半年的工作中要抓住国家扩大信息消费的机遇,推动全省目标任务的完成,为全省经济稳中有进作出贡献。

2013年下半年,全省通信行业将按照各项工作重点的安排,进一步围绕“行业科学发展”与“网络信息安全”两个中心。立足全省网络信息设施基础、行业平稳较快发展、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高效机关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建设。着力提升全省信息化支撑能力,完成玉树灾后重建,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提升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藏区和牧区通信服务能力,监管和创新服务能力,以郝鹏省长的批示为动力,以国家扩大信息消费的战略为机遇,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在促进全省信息消费工作上下功夫,出实绩。

山西省经信委朱鹏副主任:谋划本省加快促进信息消费

近日,山西省经信委组织召开“山西省促进信息消费工作研讨会”。省政府办公厅、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广电局、省通管局等部门有关负责人,省移动、省联通、省电信三大运营商,企业代表,高校专家学者等30余人参加会议,共同研讨“信息消费”的重大意义,谋划山西省加快促进信息消费的发展思路。省经信委副主任朱鹏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为进一步探索促进信息消费的政策措施,首先,要进一步拓宽对信息消费的认识,一方面要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投资手段拉动需求;另一方面要将其拓展到生产服务等领域,丰富信息消费的内容。其次,要针对两化融合、三网融合、智慧城市、终端服务、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化、信息安全、文化旅游、农村信息化等重点领域集中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

朱鹏副主任指出,在研究如何促进信息消费的措施时,一要继续加大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坚持“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的原则,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来进行信息化建设,推动金融机构多元信息消费体系的建立;二要围绕民众需求,做好信息消费服务质量的提升;三要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推动人才引进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等机制的创新;四要着力推动内外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好各类资源。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赖天生主任:推进广东粤海高端装备技术产业园建设

第7篇:智慧园区能源管理范文

一、现状和问题

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黄金、稀土等原材料工业是典型的流程工业。近年来,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对原材料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等两化融合技术在原材料工业已得到广泛使用,大中型原材料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0%和60%,两化融合开始由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提升、整合创新阶段迈进。宝钢、中石化、中石油等特大型企业正逐步向智能化转型。

但也要看到,我国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深度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企业重视程度不够、信息化投资不足、关键核心软件装备受制于人、复合型人才缺乏、公共服务平台缺失、政策标准建设滞后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当前,发达国家纷纷启动“再工业化”战略,正在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所在。加快推进原材料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必须下大力气、坚持不懈抓紧抓好。

二、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尊重规律、分类施策,完善标准和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原材料工业的突出问题和两化深度融合的薄弱环节。以公共平台建设、智能工厂示范、技术推广普及为着力点,努力实现集研发设计、物流采购、生产控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为一体的流程工业全链条全系统智能化。大力推动企业向服务型和智能型转变,不断提升原材料工业综合竞争力。

三、主要目标

到2018年底,标准引导、平台服务、示范引领、推广普及的原材料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机制初步形成。生产过程控制优化、计算机模拟仿真、电子商务、商业智能等应用基本普及。研发设计、数据分析、质量控制、环境管理、集成应用、协同创新等薄弱环节得到明显加强。两化融合深刻植入企业,成为企业战略决策、行业创新发展的新常态。

――行业引导工作明显加强。列入试点单位的122家原材料企业全部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制定300项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推广10套以上行业两化融合解决方案。

――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设6-8个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8-10个第三方电子商务和物流平台,4-6个工业云服务平台,3-4个大数据平台,以及稀土、农资、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管理平台。

――示范普及工作稳步推进。培育打造15-20家标杆智能工厂,大中型原材料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85%,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80%,先进过程控制投用率超过60%,关键岗位机器人推广5000个。

四、主要任务

(一)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

发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机构作用,加快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及评定工作,总结试点经验,组织宣传培训与推广交流。制定完善钢铁、石化、有色、稀土、建材等分行业的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评指标体系和等级评定办法,开展年度测评工作。建立企业贯标工作、年度测评工作推广和跟踪反馈机制,通过企业贯标和等级评定,推动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不断向更高阶段跃升。

(二)建立完善两化深度融合技术标准体系

在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主要行业组建两化融合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做好标准体系研究及技术归口工作。将原材料工业信息化标准列入行业标准制修订重点,围绕材料性能和质量控制、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物料管理和产品流通、数字化研发和服务等,加快制修订一批数据采集、传输、交换及接口标准,信息安全标准,智能监测监管标准,电子标签编码及应用标准,以及稀土、危险化学品、农资化学品识别、定位、追溯通用规范,实现物料、产品、设备编码和各种接口标准的统一。

(三)研究推广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解决方案

研究选择成熟自主的行业解决方案,定期组织召开交流会,加大推广使用力度。重点推广基于钢铁冶炼、轧制及深加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设备集成与模拟优化、设备故障在线诊断与预测维护、能源管理的钢铁生产全流程信息化改造方案;针对乙烯及其衍生物、芳烃等炼化主装置的模拟仿真、优化控制、调度计划、故障诊断和维护、资源与能源管理等技术方案;基于石化化工生产过程的HSE(健康、安全、环保)解决方案;基于装置侧线、反应罐釜、进出厂点等关键节点的数据计量及实时采集,实现物料跟踪及物料平衡、能源监测及精细管理的石化化工生产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基于建材生产物料消耗、质量检测、设备运行、能源管理、环保监测等全生命周期的在线监测与管控集成解决方案;提升化工园区安全管理、应急救援、公共服务能力的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方案;具备灾害预警、安全管理、智能采选功能的数字矿山解决方案。

(四)加快建设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依托原材料工业龙头企业、行业自动化研究院所、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工业软件开发企业、高等院校等,针对原材料工业生产流程化、基础产品大宗化、高端产品个性化、资源能源消耗高等特点,搭建开发及实验平台,开展产品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与优化、智能化操作与无人值守、生产运行管理、工业机器人、计算机仿真、智能仪器仪表、能源管控系统、移动应用等信息系统与专用装备的开发,突破一批高效安全、自主可控的关键共性技术,有效缓解目前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成熟适用系统缺乏、行业应用价格昂贵等问题。

(五)稳步推进重点领域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

依托重点生产企业、信息化服务商、科研单位成立原材料工业云产业联盟,建设安全可靠的原材料工业公共云服务平台,推进工业软件、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资源的开放共享。围绕原材料工业企业产品研发、生产控制与优化、经营管理、节能减排等关键环节,提供专业定制、购买租赁、咨询服务等多层次的云应用信息化服务,解决企业投入不足、数据资源利用水平不高、高端人力资源匮乏、个满足度低等行业共性问题。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建设云服务平台,服务周边地区和中小型企业。

(六)着力培育电子商务和物流业发展

支持第三方大型电子商务行业平台发展壮大,创新商务模式。支持大型企业自有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公共平台转化。鼓励行业协会、电商公司、农资生产企业联合建立农资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原材料工业大宗商品物流信息化发展,壮大钢铁、石化、有色、稀土、建材、危化品等专业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业,增强原材料工业供应链协同管理能力。

(七)大力推动行业大数据应用

支持原材料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促进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加强行业经济运行监测,推动大数据在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实现产品、市场和效益的动态监控、预测预警,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企业决策科学水平。鼓励骨干企业在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商业智能系统(BI)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提升生产制造、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营销及服务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智能决策水平。

(八)建立健全行业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

建立稀土矿山开采监管系统,实现对稀土矿区非法开采、水体污染、植被破坏等情况的长期动态监控。建立覆盖全国的履约监控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重点监控化学品生产、经营和使用情况的在线监测和管理。依托重点单位,建立稀土、化肥、农药、危险化学品等产品追溯系统,采用物联网、射频识别、物品编码等信息技术,建立产品追溯数据库,追溯产品来源,杜绝假冒伪劣、来源不明产品进入市场流通环节,提升企业品牌效益。

五、重大工程

(一)数字化设计工具开发应用工程

开发符合原材料工业特点的产品配方建模、产品性能分析、虚拟生产制造、工艺流程设计等数字化设计工具。发挥行业协会、第三方信息化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大推广力度。到2018年,大中型石化、钢铁、有色、建材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90%、95%、85%和80%。

钢铁行业重点发展用于产品研发和客户服务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技术,针对炼钢、连铸、热轧等工序的工艺参数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CAPP),冷连轧机轧制过程动态仿真及控制优化技术等,实现在线、全自动、多工艺路径的智能化设计。

石化行业重点发展炼化关键主装置及工厂的三维数字化技术与模拟仿真、优化控制和调度计划技术等,对工厂生产全流程实现安全可视化管理和控制。在工程建设方面,重点发展协同一体化技术,建立工程数字化交付标准体系,实现工程数字化设计和交付的标准化管理。

有色行业重点发展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和离散单元法(DEM)技术的碎磨、选别、分离、冶炼设备的建模研究,实现三维可视化的过程和装置模拟设计及工艺参数优化。开发球磨机、浮选机、冶炼炉、电解槽等选冶关键工艺设备的虚拟样机,形成选冶主体工艺及调度的数值模拟设计能力。建立有色金属加工机床、部件、原料、环境等数字模型,对工件切削、锻压等微观、宏观过程进行参数化表达,实现加工效果、刀具磨损情况等快速评估。

建材行业重点发展关键生产装备的研发设计与制造工艺综合集成,加快普及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设计模式,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协同研发设计和集成应用。加快推广水泥回转窑控制系统在线仿真技术,在玻璃深加工制品、建筑卫生陶瓷、石材、新型房屋等领域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等应用系统,开展创意设计和产品定制生产。

矿山行业重点发展地质采掘优化设计系统,动态指导采掘过程和设备应用。采用动态闭环集成控制技术,将产品质量、产量、成本和利润等综合生产指标与底层设备控制动作相联系,实现选矿过程全流程控制和动态全局优化。

(二)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工程

普及推广可编程逻辑控制(PLC)、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等基础自动化技术和系统,改造提升原材料工业生产装置及生产线,基本实现生产工艺自动化的全面覆盖。开发应用先进过程控制技术,进一步突出实时控制、运行优化和综合集成,大幅提升原材料工业重点行业的生产装备智能化水平。到2018年,石化化工和钢铁行业先进过程控制(APC)投用率达到60%,主要有色金属选冶、加工环节的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75%,水泥行业应用优化控制系统生产线达到50%。

石化化工行业重点在炼化、化肥、农药、氟化工、氯碱等领域,针对原料属性不确定、物质转化机理复杂、过程多重循环等特点,积极开展全流程建模、先进过程控制(APC)、实时优化和调度、以及故障诊断与预警系统的实施和建设,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轮胎行业重点推广芯片集成技术,实现轮胎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钢铁行业重点推广选矿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烧结机智能闭环控制系统、高炉专家系统、全程自动化转炉炼钢、智能精炼控制系统、加热炉燃烧过程优化技术、核心轧制控制系统、基于图像检测的表面质量控制技术等。

有色金属行业重点推广振动磨机负荷检测系统、矿浆粒度分析仪、矿物加工专用图像分析仪等选冶工业在线智能检测分析装备,氧化铝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技术、铜富氧熔炼控制系统、粗铅富氧强化熔炼控制系统、铝电解高效节能控制系统.湿法炼锌优化控制技术、高性能铜(铝)板材轧制数字化控制成型技术等。

建材行业重点推广水泥生产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技术、窑头和筒体温度检测控制系统、窑尾加料控制技术,平板玻璃原料配料控制系统、三大热工(熔窑、锡槽、退火窑)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在线缺陷检测与智能化自动切割分片系统,陶瓷原料制备、窑炉控制、压机控制等系统,玻纤池窑计算机控制技术等。

稀土行业重点建设冶炼分离智能化生产系统,通过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生产视频监控系统、企业网络及数字管理系统,加快物料、生产、质量控制等业务整合。

(三)智能工厂示范工程

针对石化、钢铁、有色、稀土、建材等行业生产工厂的不同特点,分行业制定智能工厂标准。加强专业智能工厂软件的研发和设计,围绕生产管控、设备管理、安全环保、能源管理、供应链管理、辅助决策等6个方面开展智能化应用,建设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实现企业生产运营的自动化、数字化、模型化、可视化、集成化,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安全运行能力、应急响应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建成一批生产装备智能、生产过程智能、生产经营智能的智能化工厂。

石化智能工厂。选择4家先进石化化工企业,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突破一批石化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石化企业感知、预测、协同、分析、控制和优化能力。通过建立新型的生产和营运管理模式,实现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优化,提高资源配置和物流管理水平;通过生产过程智能化的优化控制,提升操作自动化和实时在线优化水平;通过能源生产和消耗的在线优化,提高节能减排水平;通过对可燃气体、有毒有害物质存储、运输以及废气、废水等污染物排放的自动监控、自动报警,提升安全环保水平;通过关键设备的到期预警与预防性维修,提高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关联性分析与预测分析,显著提高生产管理精细化、智能决策科学化水平。

钢铁智能工厂。选择4-5家先进钢铁企业,建设基于网络平台的实时生产信息管理系统,重点开发针对产品质量、能耗和设备状态进行软测量的模型技术,以及通过工序互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能耗的智能决策技术。推广示范铁钢轧工艺过程信息横向贯通、全流程高级计划排产和质量一贯制闭环控制技术,物质流和能量流综合协同优化技术,在线设备诊断、预测与维护技术,过程控制、生产管理、企业营销规划信息纵向融合技术等,强化数据资源的挖掘利用,实现钢铁生产全流程闭环的自动化控制与智能化管理。

有色智能工厂。选取铝、铜行业3-4家先进企业,以大数据和工业网络为基础,建立生产信息服务云架构,形成信息、知识、智能决策的数据和计算支持能力,通过物料关联与跟踪的智能物联网,实现对重要物料的标识、追溯和成份配置,开发基于先进生产工艺条件的高效节能控制技术,建立生产过程的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最终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操控、决策、管理和服务,建立全过程能效优化的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决策体系。

建材智能工厂。在水泥行业选取2-3家先进企业,建设基于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专家控制等先进技术的智能水泥生产线,实现原料配备、窑炉控制和熟料粉磨的全系统智能优化,并在工业窑炉、投料装车等危险、重复作业环节应用机器人智能操作。开展具有采购、生产、仓储、销售、运输、质量管理、能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功能的商业智能系统应用(BI)。

轮胎智能工厂。依托生产装备的高度信息互联和数据系统的实时采集,融合物联网、自动化仓储物流、数据挖掘、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等先进技术,建设轮胎生产仓储物流、关键岗位机器人和生产信息管理三大系统,全面覆盖轮胎制造生产流程,实现生产设备、生产信息、过程管理、企业决策的纵向交互和生产过程各工艺流程的横向交互,打造纵横贯通的综合集成优化的现代化轮胎制造工厂。

(四)数字矿山示范工程

金属数字矿山。以铁矿、铜矿、金矿为代表,建设3-4个智能矿业示范工程。加快信息通信技术(ICT)与矿业的融合,将井下无轨车辆、大型采选设备与先进物联网、模式识别、预测维护、机器学习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结合,推动矿业关键工艺过程控制数字化。继续推广监测监控、井下人员定位、井下紧急避险、矿井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立混合型智能生产物联网,应用数据协调、数值模拟和二维码识别等技术,搭建具备人员、设备、工艺、物料、能源等要素的自动识别、信息共享、自发协作、集约调度的网络系统,实现采选过程动态可调可控,增强企业对矿石性质变化及外部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满足精细化生产管理的要求。针对矿山分布较为分散与偏僻的特点,建设综合物流信息系统,利用上下游供需信息的高效协同,实现经济库存。

稀土数字矿山。依托大型稀土集团,在赣州、福建等稀土重点矿区建设2-3家稀土数字化矿山示范工程。利用数据库技术、储量动态计算技术和矿山三维数字建模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稀土矿山储量和生产过程三维可视化模型,实现稀土储量动态管理、生产智能化控制及地质灾害监控等,提高稀土资源利用率和企业智能化管理水平。

数字服务平台。依托国内大型矿冶科研院所,建立矿山云系统通讯技术标准、数据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服务标准,搭建云服务平台的数据中心、计算中心、业务中心和网络前台。集成黄金、铜、铅锌、镍等典型矿业集团的海量生产数据,开发矿冶生产智能运营决策系统,形成生产装备远程在线维护、工艺过程故障智能诊断、分析仪器自动标定维护等远程工业服务能力,到2018年在国内3-5家大型矿业集团推广应用。

(五)供应链协同管理促进工程

推动原材料龙头生产企业,与原料供应商,装备、汽车、建筑、家电等主要下游用户建设上下游协作管理系统,按照供应商提前介入(EVI)、准时生产技术(JIT)等模式,统一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企业业务系统间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和规范,通过信息共享和实时交互,实现物料协同、储运协同、订货业务协同以及财务结算协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系统,实现包括产品设计、制造、销售在内的全部产业链条的集成协同,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网络众包、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钢铁行业。选择3-4家先进企业开展供应链协同管理示范,建立和完善客户个性化订单条件下的基于产品使用特征的钢产品标准规范体系,推广以订单为核心、多品种、小批量、快速灵活的柔性生产组织模式,实现钢铁产品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满足多品种小批量的订单需求。推进生产管理系统升级,推行日计划生产模式,实现以销定产和产销高度衔接,进行客户订单的全程追踪,推动钢铁企业由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建立连接钢铁生产企业和用户的数据系统,推广先期研发介入,后期推广应用和持续跟踪改进的研发设计模式。针对钢铁行业原料大宗特点,建立生产企业与上游铁矿石、煤炭企业的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通过大数据预报模型提高库存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石化行业。选择2-3家企业开展面向客户需求驱动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示范。通过物流的智能感知、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等建立行业的敏捷供应链,促进生产企业上、下游的快速决策和协同优化,提高资源和能源的配置效率,实现企业柔性生产制造,减少消耗和降低成本。初步建立石化工程协同设计与制造一体化平台,完善石化生产企业客户管理系统,实现面向石化生产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和运营,减少新产品开发和生产的成本。

有色行业。选择2-3家铜、铝、锌大型企业集团建设上下游协同生产和协作管理系统,应用数据协调、数值模拟和二维码识别等技术,建立自动识别、信息共享、集约调度的网络系统平台,实现有色金属全产业链各个环节中人员、设备、工艺、物料、能源、财务的协同,消除任务等待与积压、信息传递延时与失真等管理瓶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管理。

(六)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工程

鼓励机器人研发单位和原材料企业共同合作,开发应用一批专用工业机器人,到2018年累计新增机器人应用5000台。在工业窑炉、投料装车、化工企业等危害健康和危险作业环境,基本实现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在陶瓷行业施釉、制砖行业码垛、铝锭浇注搬运、锌锭码垛包装、剥锌机组等重复繁重劳动岗位,推广普及机器人作业。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维护成本为重点,研发并推广自动测温取样机器人、连铸自动推渣机器人、板坯自动清理机器人、铸锭扒渣机器人、阳极操作机器人、铜铝板材表面处理和抛光机器人、原料分拣机器人、切割机器人、喷漆(油)机器人等。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工艺精确性为重点,推广应用表面缺陷判定、产品自动标识、图像自动识别等机器人。以提高采矿机器人的机构可靠性、避障设计、通讯能力以及防爆设计等为技术开发重点,在复杂矿床开采等环节,研发推广地下金属采矿、应急救援等智能机器人。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原材料工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两化融合工作,建立健全推进机制,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鼓励重点行业协会成立推进两化融合的专门机构,组织开展标准制定、技术推广、平台建设、企业评估、示范推广、咨询服务等。企业应建立健全两化融合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制定两化融合专项规划,明确两化深度融合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保障资金投入。推动信息技术提供商和行业应用方组建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推进联盟,加强联合互动,开展共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提高针对原材料工业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二)加大政策支持。充分利用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强基工程、物联网等专项资金,支持智能工厂、公共平台、技术推广等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鼓励各地设立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专项资金,加大对两化融合工作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两化融合示范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项目和产业园区的发展。探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结果的市场化采信机制。鼓励建立专业化产业投资基金,集聚社会资本,主要投向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领域。鼓励企业通过金融租赁方式租用智能装备或软件系统。

第8篇:智慧园区能源管理范文

一、扬州开发区软件园产业发展环境

1.扬州市软件产业发展状况

截止2010年底,扬州市有51家软件企业和20家嵌入式软件开发企业,软件业务收入从2005年的1.74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5.97亿元,年均增长49%。2010年,全市软件产品、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等收入分别达到24270.97万元、7020.42万元、2335.5万元、2030万元、24012.63万元。51家软件企业有4家企业通过CMM3级认证,10家企业通过ISO27001认证,累计167件软件产品通过登记。万方电子、恒信仪表等企业被列为“江苏省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全市软件产品涵盖了电力、电信税务、医疗、石油开采等多个行业,油田瑞达公司的《能耗最低机械采油系统设计与评价软件》不仅获得美国专利,而且被列入我国首批节能降耗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与应用方案推荐目录。

2 .周边软件园分析

目前江苏省有江苏软件园、南京软件园、苏州软件园、无锡软件园、常州软件园等5个国家级软件园,21个省级软件园和信息服务产业园,与中关村软件园、浦东软件园、成都天府软件园等园区相比,江苏软件产业在园区品牌形象、著名软件企业集聚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

江苏软件园的产业定位是智能电网、物联网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高性能集成电路产业;基于云计算的网络交易、电子商务相关领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外包;政府、能源、制造、金融、教育、交通、医疗等行业应用软件。

南京软件园正把电力自动化、通信、智能交通三个软件产业着力打造成全国领先、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板块”,在电力、电信等行业应用软件产业、BIOS(基本输入和输出系统)及嵌入式应用软件产业、游戏机动漫软件产业。

苏州软件园采用了一园多分区的发展模式,其中苏州工业园区软件分园在软件开发、动漫游戏等现有特色产业的基础上,着力于引进、培育和扶持现代创意产业。苏高新软件分院则重点发展软件外包、嵌入式软件出口、应用软件、数字多媒体、网络软件等软件产业。

其它省级软件园同样比较注重特色定位,如:无锡软件园的产业定位为在保持嵌入式软件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基础软件;常州软件园以“两化融合”为切入点,重点发展以嵌入式软件为主的工业软件,推动电子商务产业的集聚;徐州软件园发展“黑白棕”三大特色产业,盐城软件园发展4项智慧型产业等。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扬州开发区软件园明晰产业定位并制订差异化的发展策略,显得很有必要。

3.扬州开发区软件园开发优劣势分析

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扬州开发区软件园以及其所在的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区位、成本、产业基础和文化环境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区位优势: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扬州中心区和长三角核心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扬州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金西翼”,距离上海约300公里,距南京约100公里。扬州开发区软件园所在的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扬州市中心区域,紧邻长江和京杭大运河,毗邻扬州政治、金融、文化、教育、科技中心。

成本优势:在长三角主要城市中,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成本竞争力与劳动力成本有明显的比较优势。《2011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发展成本竞争力指数一项,扬州得分为0.617,高于长三角各主要竞争城市,如苏州(0.616)、南京(0.590)、杭州(0.551)、镇江(0.546)、宁波(0.508)等。在2010年各主要竞争城市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方面,扬州人均为35429元,也低于镇江(37675)、宁波(43476)、苏州(45566)、杭州(48772)、南京(48780)等地。

产业基础优势: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基础雄厚,已经形成以“三新一网一书”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2010年长三角各主要竞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兴产业规模中,扬州的401亿元要高于杭州开发区(360亿元)、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330亿元)、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326亿元)等开发区。拥有晶澳太阳能、川奇光电等一大批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

文化环境优势: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秉承了扬州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优势。人文方面,扬州文物古迹众多,古城保护较好;扬州为历史上文人雅士集聚之地,留下了众多代代传诵的优美词句和篇章,“烟花三月下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等为今天的扬州凭添人文色彩;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淮扬菜等和众多有特色的民间文化传统构成了扬州丰富的文化遗产。自然生态方面,扬州自然环境优美,瘦西湖和园林等景点名扬中外。

然而,与周边的城市相比,扬州在发展科技创新产业方面也存在一些劣势和不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现代服务业较为薄弱。服务外包产业尚在起步阶段,与先进城市差距明显,企业规模小、数量少,特色不鲜明。传统产业中附加值较高的环节和生产业较弱,总体上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

其次,铁路和航空交通不够便捷。扬州虽然公路和水路交通相对周边城市无竞争劣势,但铁路方面,扬州的位置不在京沪等铁路干线上,也不在京沪高铁、沪宁高铁等高铁沿线,仅有一条宁启铁路,运能有限,不够方便。而扬州机场也仅有深圳、北京、沈阳、西安等不多的几条国内航线。

第三,在发展科技创新产业非常重要的人才资源方面,扬州缺乏有实力的企业研发中心落户,对高端人才和智力成果的吸引力弱。在各主要竞争城市普通高校数量和毕业生数量上,扬州2010年毕业生数量仅为2.4万人,远远低于宁波的3.7万人、苏州的5万人、杭州的9.6万人、南京的19.6万人等。

因此,综上所述,扬州开发区软件园在区位、成本、产业基础、文化环境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大形势下,扬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交通不够便捷、缺少创新人才等劣势亦急需解决。在此背景下,扬州开发区软件园必须建立准确的产业价值定位,并优化产业生态系统。

二、扬州开发区软件园产业定位

1.整体产业定位

(1)备选产业确定

基于对扬州现有产业基础和当前全球热点产业的研究,并结合各产业综合吸引力和扬州开发区软件园相对竞争优势对扬州开发区软件园应重点发展的行业进行了研究。

依托扬州现有传统产业基础的可能产业定位: 石油化工、机械装备、汽车开发设计。

依托扬州新兴产业基础的可能产业定位:太阳能光伏、LED照明、新材料、电网设备、数字传媒/电子书。

结合国际新兴热点产业的可能产业定位: 服务外包、信息技术、动漫、生物技术、电子商务、三网融合。

(2) 产业筛选指标考核体系

针对上述共22个备选产业,从备选产业的吸引力以及扬州开发区软件园的相对竞争力两个维度进行了评估,并设计了一个两级筛选体系。

首先从国家政策对产业的支持力度、产业规模及产业增长潜力等维度对备选产业进行了第一轮筛选,针对第一轮筛选结果,选取了得分在6分以上的14个产业进入第二轮筛选。

第二轮筛选是从备选产业的吸引力一级扬州开发区软件园的相对竞争力两个维度进行考核,设置了2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以及14个三级指标,对备选产业进行了全面的量化评估。对第一轮选出的14个产业定位方向总得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结果如下:智能电网(7.35)、数字出版(7.05)、BPO(6.85)、ITO(6.6)、机械设备高端装备(智能机器人)(6.45)、汽车电子(6.35)、仿生器官(6.35)、云服务(6.1)、企业总部服务中心(6.05)、电子商务(5.95)、汽车设计(5.85)、LED系统开发(5.85)、物联网(5.7)、新材料产品开发(5.65)。

(3)分析结果

根据评估标准对14个产业进行了分析,在扬州现有产业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产业方向中,以智能电网和数字传媒产业吸引力较强,同时扬州开发区软件园亦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因此,扬州开发区软件园在上述产业领域存在一定的机会。

2. 智能电网产业定位分析

选择智能电网产业的理由有:产业整体利润率较高,且产业新技术密集,开展技术服务业前景广阔;产业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大政策环境,增长潜力大;国内有实力的智能电网产业集聚区不多,扬州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对相关企业入园有吸引力;易形成跨越科技研发与生产的产业。

结合扬州市的智能电网产业基础,建议扬州开发区软件园分三个阶段发展智能电网产业:试点阶段以配网为起点,建设智能电网配网研发中心,引入如国网电科院等领军电力企业在软件园开设模拟测试配网实验室;推进阶段发展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综合能源管理,利用在用电采集系统已有的经验、技术和基础,拓展软件研发,发展以节能环保为目的的能源管理服务;在引领提升阶段,建设智能电网示范区,加强和高校相关专业的联系,通过共同投资研发项目,合作培养实用型人才等手段实现产业不断创新。

3 .数字传媒产业定位分析

选择数字传媒产业的理由有:产业利润率高,增长潜力大;产业社会效益综合指标得分高,与扬州开发区软件园智力密集型现代服务业的定位吻合;扬州经开区电子书上游产业基础强,有向产业链下游拓展的先天优势;产业特点符合扬州自然及人文环境。

通过分析,扬州开发区软件园应重点引入大型传统出版社、有影响力的终端生产商、高知名度的在线平台运营商、结合扬州文化的新兴创意工作室等项目。

4.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定位分析

选择软件外包的理由有:市场增长稳定;对于人员素质要求较低,可通过短期培训解决;产品可以实现异地交付,弱化扬州交通不便的影响。选择数据中心托管的理由有:长三角大型城市的数据中心需求外溢,区域具有成本优势;高素质人才需求量较小,适当引入外脑即可解决。

在SWOT分析结论的基础上,建议扬州开发区软件园分3个阶段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近期为企业及产业环境培养,在市场拓展方面充分利用本地软件产业政策。中期为企业及产业基地成长发展。在市场拓展方面逐步培育中高端方向软件外包企业进驻,在企业招引方面逐步吸引海外企业进驻,培育产业规模。远期发展成为长三角重要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之一。

三、 产业支持政策建议

1.产业支持政策分析

江苏省各个市、县、区在发展软件产业的过程中,也都相应出台了各自的政策,在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和财政实力的前提下,作为对国家、省政策的补充和完善。这些政策对软件产业的支持主要可归纳为十三个方面:分别是增值税奖励、营业税奖励、企业所得税奖励、个人所得税奖励、出口奖励、房租补贴、企业认定奖励、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训补贴、投融资政策、优质项目扶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其它政策。在这十三个政策扶持领域中,扬州市、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现有优惠政策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扶持政策相比较,在房租优惠、税收优惠、人才引入以及营业额奖励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同时扬州市、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层面的现有政策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为给产业发展打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建议扬州开发区软件园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政策力度:

(1)扬州开发区软件园的人才政策在扶持力度上还存在进一步加强的空间,尤其是在薪酬补贴、个人所得税奖励等方面。

(2)扬州开发区软件园需要扩大财政补贴的企业范围,并加强针对企业入驻、成长、认证、出口以及人才招聘与培训等方面的奖励。

(3)扬州开发区软件园需要在入驻企业的所得税、营业税和进口关税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税收优惠的力度。

2.关键配套服务需求建议

扬州开发区软件园可以通过建立一系列的配套服务措施,为园区企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服务、行业交流、市场支持等全方位的支持。

(1)基础服务部分主要包括:

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为入园企业提供包括金融支持服务、资质认证服务、项目建设服务、政策咨询服务、商务服务、技术支持服务、产品检测服务等公共服务。

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建立专门的协调与监督管理机构,为入园企业提供可信、快捷、专业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的信息服务。

行业管理:通过授权行业协会等专业组织,实施行业统计、调查,行业信息,开展咨询、宣传推介、培训等服务,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通过成立由技术、产业和管理等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完善专家咨询制度,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发展领导小组:通过成立由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有关区为成员单位的跨部门发展领导小组,协调推进相关政策的有效落实。

(2)行业交流部分主要包括:

产业论坛:通过每年组织产业发展高层论坛、行业年会、峰会以及招商推介会,为企业/行业提供高层次交流沟通的平台。

行业知识共享:通过建立园区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针对性的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促进行业专业知识增量的积累和共享。

(3)市场支持部分主要包括:

宣传平台:通过软件园宣传平台,介绍配套政策、科研成果、企业动态以及工作生活等信息,为企业与人才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便利。

政府采购:通过政府采购项目,为园区企业创造本地市场需求。

合作/联盟支持:通过提供信息库与相关资料来协助扬州外公司与本地企业之间,以及本地企业之间 (如出口联盟)的合资,合作与联盟关系。

扬州开发区软件园的竞争优势主要有:区位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及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优势。然而,与周边的城市相比,扬州现代服务业基础薄弱,铁路和航空交通不够便捷,且缺乏高等人才培养和储备的基础,这是扬州开发区软件园发展的劣势。

因此,扬州软件园必须建立独特的价值定位,在对扬州现有产业基础和当前全球热点产业的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在扬州现有产业中,智能电网产业和数字传媒产业有一定机会点;在新兴产业中,软件与服务外包的机会较大。

第9篇:智慧园区能源管理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小型采集设备 楼宇综合管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252-0447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提高,物联网技术是继互联网、计算机之后,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是引领未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物联网技术现在还不够成熟,但它的发展势如破竹。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楼宇智能化实体和过程,能够采集其声、光、电、热、化学、力学、位置等各种所需要的信息;并通过各类可能接入的网络,进行物与物、物与人的连接,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管理、控制和识别;在楼宇智能化系统中具有广泛使用的前景。

一、基本概念

1、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的最初是叫做传感网,1999年开始出现了物联网这个概念,2005年得到普及,2009年开始了大发展。物联网就是人与物、物与物直接相互连接传递信息与控制的网络,其本质还是一种互联网。这有两层含义:第一,物联网技术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仍然是互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第二,其用户端扩展和延伸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物联网被誉为 相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络之后的有一次信息产业的浪 潮,互联网只是将计算机连接起来网络化,而物联网则是能够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连接起来形成无奇不有的庞大网络。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 )的准确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 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 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 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比如超市收银台所用的结账系统、各种监控系统、还有各大银行所 提供的刷卡服务和 atm 自动取款服务以及现在被广泛应用的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等等。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对传统思维的突破。过去物理设施和网络设施是分开的,机场、公路、房屋建筑物等等实体的世间万物是一路,而数据、宽带等等虚拟的“互联网”是一路。在“物联网”时代,就是将“现实的世间万物” 和 “虚拟的互联网”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统一的网络。全球全世界的运转将会以此为基础,无论是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都将运用到物联网技术。

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和发展优势。经过了近十几年的努力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现在物联网的体系。物联网在中国迅速崛起主要由于我国在物联网方面的几大优势。第一,我国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物联网核心传感物联网技术网技术研究,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第二,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我国是标准主导国之一,专利拥有量高;第三,我国是目前能够实现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之一;第四,我国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高,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第五,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物联网发展。

物联网在中国高校的研究,当前的聚焦点在南京邮电大学。作为“感知中国”的中心,无锡市2009年9月与北京邮电大学就传感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签署合作协议,标志中国“物联网”进入实际建设阶段。协议声明,无锡市将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建设研究院,内容主要围绕传感网,涉及光通信、无线通信、计算机控制、多媒体、网络、软件、电子、自动化等技术领域,此外,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工作也同时纳入议程。

为积极参与“感知中国”中心及物联网建设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保持、扩大学校在物联网研究领域的优势,2009年9月10日,全国高校首家物联网研究院在南京邮电大学正式成立。在实验室,一些“物联网”产品已经初见雏形。此外,南邮还有系列举措推进物联网建设的研究:设立物联网专项科研项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物联网建设的研究;启动“智慧南邮”平台建设,在校园内建设物联网示范区等。

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小型采集设备

小型采集设备是采集数据的一种小型设备。数据采集是指从传感器和其它待测设备等模拟和数字被测单元中自动采非电量或者电量信号,送到上位机中进行分析,处理。小型采集设备是结合基于计算机或者其他专用测试平台的测量软硬件产品来实现灵活的、用户自定义的数据采集系统。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小型采集设备是一套集智能传感终端、智能控制终端、信息传递终端、用户存储管理、智能组网技术、智能服务发现技术、数据融合算法等模块与一体的复杂设备。

3、楼宇综合管理系统

近年来国内高层建筑不断兴建,它的特点是高度高、层数多、体量大。面积可达几万平方米到几十万平方米。这些建筑都是一个个庞然大物,高高的耸立在地面上,这是它的外观,而随之带来的内部的建筑设备也是大量的。为了提高设备利用率,合理地使用能源,加强对建筑设备状态的监视等,楼宇综合管理系统也就应运而生。

楼宇综合管理系统是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楼宇综合管理系统是对建筑物(群)内设备与建筑环境的全面监控与管理,为建筑的使用者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经济、高效、便捷的工作生活环境,并通过优化设备运行与管理,降低运营费用。楼宇综合管理系统涉及建筑的电力、照明、空调、通风、给排水、防灾、安全防范、车库管理等设备与系统,是智能建筑中涉及面最广、设计任务和工程施工量最大的系统,它的设计水平和工程建设质量对智能建筑功能的实现有直接的影响。

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是以实现各专业子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的共享与管理、各子系统的互操作和快速响应与联动控制,以达到自动化监视与控制的目的。它追求的目标是:信息资源的共享与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采用“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模式,尽可能地减少管理人员和节约能源、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工作性质的多样化及复杂性和应付突发事件的发生。

根据智能建筑的特点和业主对楼宇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实际功能需求,必须在智能建筑硬件设备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具有高度开放性、兼容性、便利性于一体的楼宇综合管理系统。进而才能提高系统管理和维护的自动化水平和协调运行能力,真正实现功能集成、网络集成和软件界面集成的设计目标,为智能建筑提供了高效、快捷的超值服务和管理。

二、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与其说是网络, 不如说是应用。对物联网的定义、内涵及特征的梳理让我们认识到, 物联网是一整套立体的、丰富的、适应性很强的概念体系。在推进物联网发展的时候, 需要依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出发点, 规划一条既符合科技创新规律, 又适应我国工业、信息通信业当前发展水平和一个时期的发展潜力, 并有利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快速建立起竞争优势的发展道路, 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物联网的总体需求。

1 物联网在智能城市中的应用

国内的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对物联网进行了应用性开发, 运用物联网技术, 上海移动已为多个行业客户度身打造了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业务管理于一体的整套无线综合应用解决方案。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移动目前已将超过10 万个芯片装载在出租车、公交车上, 形式多样的物联网应用在各行各业大显神通, 确保城市的有序运作。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车务通 全面运用于上海公共交通系统, 以最先进的技术保障世博园区周边大流量交通的顺畅;面向物流企业运输管理的“e物流”,将为用户提供实时准确的货况信息、车辆跟踪定位、运输路径选择、物流网络设计与优化等服务,大大提升物流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2 物联网在能源管理与公共事业中的应用

预计到2020 年, 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由于电网系统效率低下, 发电和输电过程中浪费非常严重。现在, 我们可以利用高科技对事物有更透彻的感知和度量, 不管是安装在室内的计量器还是发电厂里的涡轮。所有这些感知和度量支持我们更好的收集信息和数据, 透过先进的分析工具产生智能洞察, 再以此实时地做出更好的决策。仪表管理技术的进步使个人和企业可以选择使用能源的方式和时间, 这就为使用风能和太阳能等利于环保的能源奠定了基础。对于电力提供商而言, 智慧的电力意味着更高的电力的可靠性和电力质量, 更短的停电恢复时间, 进而实现更高生产率和对电力潜在障碍的防护, 从而更精确地预测需替换的资产设备及支出。智能电表与停电智能管理已经应用。

3 物联网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交通规划者已开始努力促成多个系统的集成, 并在各种交通类型、多个城市甚至国家或地区之间整合费用和服务。智慧的交通系统可以缩短人们的空间距离,(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旅程时间和加速突发事件交通工具的响应速度) ,也可保护环境(如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噪音污染、延长资产生命周期、保护古迹、景点、住宅) 。

4 物联网在物流业中的应用

物流供应链, 中国物流成本所占GDP百分比一直都高于发达国家, 这反映出供应链运营效率低下的体制性问题。仅以2006 年为例, 中国物流成本占整个GDP的18%,而日本为11%,美国为8%,欧盟仅为7%。在这18%中,运输成本总计超过55%,而存储成本达30%。法规、基础设施和运营等三大瓶颈是中国供应链低效的深层原因, 这不仅削弱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也会妨碍内部货物流以及国内需求的扩大。智慧的供应链将促使物理网络和数字网络融合, 将先进的传感器、软件及相关知识整合到系统中。智慧的供应链的价值在于我们可以从各种数据中抽取有价值的信息。包括基于地理空间或位置的信息、关于产品属性的信息、产品流程、条件、供应链关键业绩指标等, 以及数据流的速度。智慧的供应链可以满足21世纪的需求, 它可以提高效率(如动态供求均衡、预测事件检测和解决、旨在降低库存的库存水平和产品位置高度可视性) 、降低风险( 例如降低污染和召回事件的发生频率及其影响、减少产品责任保金、减少伪劣消费产品),也能减少供应链的环境保护压力(如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

5 物联网在通信行业的应用

通信行业,在“2009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中国移动展出了手机支付,这就是典型的物联网概念应用。手机支付实际上主要是手机SIM 卡的更换,由普通SIM 卡更换为RFID-SIM卡,而不需要对手机进行更换。

用户在消费时,只需要将手机从接收器上轻轻一扫,就可以方便进行各种购物,以及获得详细的费用清单。中国电信一直在推介自己的全球眼技术, 其实就是远程监控的物联网应用。比如上海海关都采用中国电信的远程监控系统, 通过画面可以对货物进行通关检查, 也减少人力。中国联通日前在上海推出了公交卡手机,通过刷手机可以实现公交车票支付,这些都是典型的应用。

在“物联网”普及以后,用于动物、植物和机器、物品的传感器与电子标签及配套的接口装置的数量将大大超过手机的数量。物联网的推广将会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驱动器,为产业开拓了又一个潜力无穷的发展机会。

按照目前对物联网的需求,在近年内就需要按亿计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 这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同时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

其它如医疗、城市建设、精细农业等也已展开应用。

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物联网,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 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一个城市有100万辆汽车,如果我们只在1万辆汽车上装上智能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智能交通系统;二是流动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必须保持物品在运动状态,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实现对话。

物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状况表明, 各个行业对于物联网的需求程度不一, 侧重点更是千差万别。基于目前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状况, 可以预见, 物联网正在快速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它的实际应用将分以下三个步骤实现: 实现物体的自我感知功能; 物与物之间相互联系, 交换信息; 系统通过分析物联节点的信息, 做出最优化的调整策略, 控制整个系统超优化方向做出改变。

目前物联网的发展正处起步阶段, 仍然面临技术完备性不足、产品成熟度低、成本偏高等诸多制约因素, 但目前良好的外部环境, 将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看到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物联网。

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小型采集设备在楼宇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能够解决的问题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小型采集设备在楼宇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能够解决的问题,是针对楼宇内的各个业务系统的监控对象、运行参数等实现无线数据采集的智能楼宇数据采集。主要有:

一、布线成本高:楼宇内的布线是相当多的,不仅多而且布线也相当复杂,成本就更高了。据统计,一个工程的百分之六十左右的费用将会应用于线路的铺设上,这对工程建设来讲是一笔相当大的费用,线路的铺设主要包括光线、双绞线、同轴电缆等;此外对于楼宇综合布线中存在的重复布线不但增加不必要的成本,也会降低安全可靠系数。

二、灵活性差:布线是在工程施工初期进行的,然而,一旦布线完成之后很难再次修改或添加。例如当初只考虑控制信号传输,可能只需要双绞线就可以了,但是随着信息数据的不断增多,双绞线的传输能力已经不能够满足大量数据的传输,这就需要对楼宇内的线路进行更新,重新布置光缆。

三、标准不统一,由于现在生产智能楼宇设备的厂家越来越多,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也参次不齐,最终会导致不同厂家的产品无法共用,然而,在具体施工时有的厂家提供的产品很好用,而有的厂家提供的产品又很难满足用户的需求,这将增加施工难度。

四、施工周期长,智能楼宇的布线周期长,布线时间需要一直跟踪楼宇的建设,从施工初期到施工结束;这将会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由于长时间的跟踪布线,容易使得布线出现疏漏和布线错误,这会对工程施工带来影响。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小型采集设备的出现就是要解决以上四个大问题,通过对楼宇内的各个业务系统的监控对象、运行参数等实现无线数据采集,来对楼宇进行综合管理。因此,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小型采集设备将会得到广发的应用,它也是楼宇综合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以本项目的技术为基础,依托移动的无线网络,可以将应用范围扩展到多种与人类活动与环境密切相关的领域中,如环境监测、森林防火,施工安全等领域;在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所以,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小型采集设备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普及。

四、楼宇综合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

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智能楼宇的理念进入我国,并逐渐影响着我国的建筑行业,使得楼宇逐渐趋于智能化,到本世纪初,随着中国各地高楼大厦的涌现,智能楼宇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和广泛使用;这就要求作为智能建筑管理的核心--楼宇综合管理系统,必须快速的发展。

传统的基于现场总线的楼宇综合管理系统存在着成本高、维护难、扩展难等不足。网线通信技术能够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具有成本低廉、方便灵活、宽带高等特点。因此,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小型设备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它也是楼宇综合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

目前,楼宇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建筑公共资源上,主要包括供配电、照明、空调、冷热源、给排水、电梯自控、安防与消防、综合保安、车库管理、自动抄表等子系统。然而,随着无线网络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安全、便捷、舒适、节能的工作生活环境的内涵不断丰富,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小型采集设备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展,将扩展到环境保护和家庭生活空间。

现阶段,我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子系统众多设备鱼龙混杂、接口和通信标准缺失、模拟系统任占主流、缺乏专业的管理系统开发商等。

1、管理子系统众多设备鱼龙混杂:

通常的楼宇自动化包含的子系统包括很多,如综合布线系统、电力供应与管理系统、照明控制与管理系统、空调系统的检测与控制系统、给排水系统的检测与控制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消防与安防管理系统和物业管理系统等等。对这些系统进行集成、信息采集,并对每个管理系统进行深入的了解,掌握各管理子系统的工作流程。在这些子系统中,每种设备的类型都有可能出自不同的厂家,其产品成熟度,功能接口都无法统一,往往在对接协议的获取过程中严重影响工程商和客户的协议对接的准确性,这将会导致对接的不完整性。

2、接口与通信标准缺失:

智能楼宇的管理系统标准有很多,且每个子系统都有不少标准,但一般都是功能描述和验收类的标准,缺少接口类和子系统间的通讯标准。目前,还没有官方规定的接口标准;因为没有接口标准,就无法达到统一管理各个子系统的要求,这就严重影响智能建筑的总体运行。接口与通信标准的缺少,严重影响着楼宇的综合管理。

3、缺乏专业的管理系统开发商:

楼宇管理涉及的管理子系统比较多,这就对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管理系统需要高度抽象的框架、较强的接入能力和多样化的展示能力。目前,我国的楼宇综合管理系统的提供商主要有两大类:国外的专业管理系统厂家和国内的管理系统厂家,由此可见,我国要加强对小型采集设备的开发,加强对楼宇综合管理。

随着楼宇综合管理系统的发展与物联网技术的普及,传统的3A说法将慢慢退去,系统将趋于统一,OAS、CAS、BAS之间的界限将更加的模糊,到最后将不再有这些区分,系统集成将更加简便,楼宇综合管理系统的成本也将进一步下降。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小型采集设备不但要体现方便易用这个特性,更要体现各子系统接口的标准统一。不同的厂商按照统一的接口标准可以自由开发具体功能,例如一个用户组建了A厂商的楼宇综合管理系统,但该用户一年后看上了B厂商的楼宇综合管理系统,然而,这个用户只需要购买他所看重的那个楼控产品,打开电源,则该产品就能通过采集设备接入到现有的物联网中,正常执行其功能。

五、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小型采集设备在楼宇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详细技术内容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小型采集设备是一套集智能传感终端、智能控制终端、信息传递终端、用户存储管理、智能组网技术、智能服务发现技术、数据融合算法等模块与一体的复杂设备。该设备不但具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楼宇采集系统的先进性,更体现着智能楼宇系统的标准化程度,所以,该设备将成为智能楼宇采集系统中的核心。

本项目将围绕着物联网在楼宇系统的特性,并主要针对数据采集、传输、加密三个方面:一是数据采集,实现多种楼宇数据到数据采集设备之间的链接和传输;二是数据传输,通过数据采集设备和楼宇管理中心数据服务器发送采集数据;三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1、数据采集技术

计算机处理的是数字量,而外部的信息大部分是连续变化的物理量,我们就必须把这些物理量转化成数据量传输到计算机中,因为计算机只能识别二进制的数字量。然而,数据采集技术主要就是对这些物理量进行采集并处理成数字量;例如温度、压力、速度,要将这些信息送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就必须先把这些连续的物理量,进行转化,转化成数据量,导入到计算机中。计算机是数据采集的核心,完成对整个采集过程的控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

在楼宇通讯中,数据采集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楼宇自控通讯协议符合国家相关行业的通讯标准协议,符合国家通讯标准协议是;楼宇自控通讯的先决条件,这样楼宇的信息才能正常通讯。然而,根据楼宇自控系统接口特点,采集设备与前端设备之间采用标准的Modbus、OPC或BacentIP协议,传输方式以zigbee或rfid技术为主,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两种传输方式可以组合使用。

2、数据传输技术

数据的传输技术,楼宇内网络硬件资源丰富,几乎覆盖到每一栋建筑,可以利用以太网或wifit等方式传输数据,可以降低数据传输成本,提高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因此,数据传输以太网为主。部分前端设备受环境限制,选用无线网络将采集数据上传到监管平台数据服务器。

无论采集哪种无线组网方式能减少布线、施工的工作量。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成本低:物联网技术,一般是在“物”里嵌入智能芯片,采用嵌入式处理器和存储器,就单个节点而言,硬件成本相对而言是比较低的。采用开放的简化Zigbee协议栈,工作在2.4GHz免执照的ISN频段。

二、组网能力强:数据的传输技术必须支持树状、星状、网状等多种组网方式,网络的布设和展开无需依赖任何预设的网络设施,节点通过分层协议和分布式算法协调各自的行为,节点开机后就可以快速、自动地组成一个独立的网络。

三、对等网络多冗余、可靠性高:在数据传输中,所有节点地位平等,是一个对等式网络。节点可以随时加入或高开网路,任何节点的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具有很强的抗毁性。

四、多条路由: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节点通信能力有限,覆盖范围只有几十米到上百米,节点只能与它的邻居直接通信,如果希望与其射频覆盖范围之外的节点进行通信,则需要通过中间节点进行连接。

3、数据安全性

后端管理系统采用一体化采集技术,为了保证数据在采集、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主要会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一、采集设备在连接至客户端,需要经过身份验证过程才可以进行采集设备注册,网络传输数据包经过高度加密,这样可以保证传输过程中数据不会被第三方所窃取,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二、数据中心客户端以及监管平台都具有报警的功能,这样可以对采集设备状态、采集点数据质量码进行报警。维护人员可针对报警类型进行有效的分段判断,从而快速定位故障环节,且可进行远程故障排查功能。

三、采集设备内置大容量CF卡及存储数据库,采集设备与数据中心连接断开后,可以保存至少一个月内的所有采集数据,从而实现数据中心端的数据完整性。当采集设备与数据中心进行重新连接时,将会主动对断线期间的数据进行历史恢复,同时,支持对指定时间段历史数据人工恢复功能。

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将使楼宇智能化系统发生根本性变化,主要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由物联网这个名字就不难得出,物联网技术使得管控对象的“物”本身更加智能化,“物”的内部被植入智能芯片,使其功能发生巨大的变化,使其具备着前所未有的感知功能。这些“物”有普通的传感器智能接收信息,它会对信息进行简单的交换,而带有智能芯片的传感器可以对信息进行一定的运算处理功能,接收信息,并进行一些简单的动作,这在机器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任何作为“物”的对象都可以作为管控的目标,大多数都以“RFD”作为基本技术支撑,任何物、动植物、人在理论上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植入智能芯片就可以作为物联网的组成部分之一。

三、充分发挥物联网开放性的技术特点,传统的楼宇智能化系统是自成一体的独立式封闭式的系统,而采用物联网技术是开放式的,具有无限扩展性和联通性的特点,将物联网技术引用到智能楼宇中,这样在世界上具备互联网接入条件的任何一个地点,都可以与自己的物联网进行连接,实现信息交换和控制等功能。

四、使得工程建设更加简易,物联网采用互联网技术与物相连,而互联网技术已经很成熟,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络技术,其底层连接方式灵活多样,然而,各家厂商的不同产品只要遵循共同的标准即可实现互联互通;最高层的应用也层出不穷,开发人员具备较为成熟的技术,能够开发出使终端用户享受便利的应用软件。

六、主要技术创新点分析

物联网技术的小型采集设备在楼宇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还不够健全,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对物联网技术的小型采集设备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物联网技术的小型采集设备在楼宇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率。

一、作为管控对象的采集设备本身更加智能化。采集设备内都被植入智能芯片,当植入智能芯片将会使其功能发生巨大改变,会具备前所未有的感知功能。如普通的传感器能够接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简单的变换,而带智能芯片的传感器,能够对信息进行复杂的计算处理,并自行进行一些处理动作。

二、将服务发现机制运用于智能楼宇系统中,从而使得智能楼宇系统具备了“即插即用功能实现”的接口,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智能楼宇设备接入接口,这样方便了后续功能的扩展。

三、工程建设更加简易,充分发挥物联网开放的基本特点,传统的楼宇智能化系统是自成一体的独立封闭的系统,然而,物联网是开放性的,具有无限扩展性和连通性。采用物联网这一技术,可以在世界上具备互联网接入条件的任何地点,与自己的物联网进行相连,及时实现信息交互功能。

七、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小型采集设备在楼宇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能带来的效益

根据对物联网技术的小型采集设备在楼宇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的实例调查发现,物联网技术的小型采集设备已在山西移动楼宇监控系统中进行了应用,该设备的主要作用是将实时采集到的楼宇各业务数据传到监控平台上,实施对数据的透明监控,管理人员随时可以监测到自己所需要的数据,同时可以了解所有设备的使用情况及各类报警信息的处理情况,这样讲不在需要对数据进行繁琐的统计。

(一)、经济效益:在未来几年,物联网技术将得到广泛的应用,物联网规模将在整个产业突破一万亿人民币,而智能楼宇领域至少占据百分之二十。山西移动公司今年6月份之前已经投入300万元人民币,用于本项目的开发以及市场开拓;并计划在未来3年时间收回全部投资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物联网技术的小型采集设备在楼宇综合管理系统中应用的社会效益越来越明显,本项目涉及到的学科比较多,能够带动多种行业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自动化、工程管理等专业,这样必然会增加我国的就业率,以缓解就业问题,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本项目还可以扩展到多个行业,可以提高我国现代化的建设,能够减少事故的发生率,保证人身安全。

(三)从能源角度来看,本项目所用原料与设备均符合国家环境要求,废弃物的处理按国家统一标准执行。本着建立持续、高效、循环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尽量减少进入开发及今后应用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流量,从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对于成本的核算,引入电算化和内部网等电子网络工具。

(四)从环境角度来看,本项目在开发和管理中始终积极贯彻“保护环境、协调发展、遵守纪律、循环经济、污染预防、人类健康、绿色家园”的环境方针,积极进行环境保护。本项目的后期应用可能扩展到环境监测、森林防火、施工安全等多种与人类环境密切相关的领域中,一方面可以向人类反映出环境的改变,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人类提供优化环境的依据,物联网技术将在环境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虽然目前物联网技术还不够十分成熟,仍处于摸索的阶段,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智能楼宇系统中采用物联网技术将是未来楼宇建设的发展趋势;物联网技术的小型采集设备在楼宇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将得到广泛的使用和完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楼宇系统,其楼宇的安全性和功能性得到很大的提升。物联网技术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发展迅速,而且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应用。智能楼宇在近些年来得以较快发展。物联网技术与智能楼宇的结合,必定将加快智能楼宇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物联网技术本身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马一丁.透过应用看物联网发展前景[J].中国电子商情(基础电子),2010(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