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哲学基本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老子》;思想;导向
一、浅析老子哲学的基本内容
我们研究老子的哲学思想,基本都是基于《老子》这篇著作。《老子》全书五千言,其中充满了深邃的哲理,高超的智慧。其内容的极大丰富性,令古往今来多少前辈学者为其贡献了毕生精力。在此,我们只谈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道”。
学术界普遍认为,“道”具有宇宙本源的意义,具有规律,原则和方法的意义。它不仅是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而且也是人类社会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我认为,“道”不仅仅是一个“规律”,它也是这世界的一切,从物质到精神,“道”是一种绝对的存在,它不依赖于时间和空间。
人们总用原因指向结果这样的链式思维来思考问题,凡事必有原因。由于正常的因果链是在时间中发生的,所以有一种自然的倾向是,设想有一个按时间往回伸展的因果链,最终可以追溯到宇宙创生时刻的第一个原因。我们可感知的“宇宙”里的一切,依附于大爆炸产生的“时间”和“空间”而存在,即这世间的一切都依附于因果关系。而“道”不然,它的存在没有原因,绝对而唯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
有人认为,“无”是宇宙的起源,“有”是“道”的作用。而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无”就是“有”,“有”就是“无”。而它们“同出而异名”,实际上都是“道”。说它“无”,是因为它无法感知与表述;说它“有”,是因为它蕴藏着无限可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
老子认为,“道”创生万物不是一下子完成的,而是一步步展开,一层层丰富的过程。由于“道生万物”的全过程较为复杂,在此我只对其核心进行简述。
“道生万物”,即“道创生万物”。从反向论述,即为万事万物都蕴涵着“道”,万事万物都是“道”的表现形式。
有这样一种说法:人真的拥有自由意志吗?还是说,这只是人自己的幻想。问题足够复杂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选择抽象,简化,然后说more is different.然而,假设未来的某天,有一台足够强大的计算机,可以分析人类思考的过程,然后发现,人只是自己无法理解的,更为复杂的“机器”。
如果用“道”来解释上段文字――人类的存在,其实也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类所谓的“自我意识”,看似各不相同,实则都顺应着“道”的规律。这也为我们探索物质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导:世间万物的存在,必然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如果有什么不合乎“道”,那根本没有存在的可能。
“道在屎溺”出自《庄子・外篇・知北游》,“道”存在于粪便中,即使最“低贱”的事物中都有“道”的存在,庄子的本意是指“道”无处不在,实际上与万事万物都是“道”的存在形式,异曲同工。
二、老子哲学在现代社会的思想指导
有了前文浅层的理论思想作为指В下面我们仅从修身角度,分三个层次,将老子的哲学思想提进行简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作为现代人思维及价值观的导向。
(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
这句话可简单理解为:现其本真,受其纯朴,不为外物所牵。摘要中提到,这是一个物质资源极为丰富的时代。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本能地表现出生物的占有欲,总是只知道竭尽全力地为自己争取生存资源,但是这样做常常达不到自己的目的,甚至是适得其反。而且,人们都生活在虚伪中,戴着各式各样的面具,面对着各式各样的人――这就是人类的区别心。
我们应以老子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众生皆为“道”,你我他本就为一体,为什么不能坦诚相待呢?其次,对于身外的物质世界,我们也应少一些欲望,以最本真的心态对面对万物:我与万物皆为“道”,本无差别。类比一个不很恰当的例子:细胞生物中的每一个细胞,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每一个细胞,都具有该生物体全套的遗传物质。即使它们在一个生命体中承担着不同的作用,也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就像是“道”在宇宙万物中不同的表现形式。
所以,你我应该做的,是探求我们生来就“为”的“道”的深度,而绝非被其的众多表象所蒙蔽。这是我们应有的思维。
(二)保持热爱,得失随缘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为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老子》第七章)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天地亘古而存,而其之所以长久存在,是因为他不为自己的生长,所以才能长生。
表面上这句话是在提倡“无私”,但是换一个角度去看,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不问得失,热爱一切。
热爱自己,热爱生活,热爱周围的人,热爱一切事物。我们应怀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去面对生命给予你的一切,这才是“长生”的根本。我们不应过分考虑所谓的“个人得失”,所谓“得失”,不过是大道之于个人的存在形式的变化。而“道”是绝对的,顺应大道,这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三)不忘初心,为而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第八十一章)
“不忘初心”本出自《华严经》,因与《老子》有异曲同工之妙,故在此借鉴。“不忘初心,为而不争”的意思为;我们要坚持心中最初的那份纯真的信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与世无争。
“无为而无不为”,并非刻意“无为”,而是顺应“道”,不去考虑个人思想。个人思想只是“道”的表现形式,它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只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无为”,才能达到“无不为”的境界。
无为而无不为,这是我们应有的行动。
参考文献:
【摘要】探讨丁苯酞对脑梗塞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lCAM-1)的影响
【关键词】脑梗死;丁苯酞;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ELISA
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粘附分子介导的白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在急性脑缺血后的再灌注损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本实验测定了脑梗死患者丁苯酞治疗前后血清中slCAM-1的含量变化,旨在观察探讨丁苯酞对脑梗死的疗效和探讨治疗机制。
1 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66例,所有人院患者均经头颅CT或MBI征实,排除感染、肿瘤和免疫系统疾病。诊断符合1996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2组。①丁苯酞组33例(男20例、13例),年龄38~81岁,平均 ( 61.2±10.3)岁。②常规组:33例( 男19例、女 14例 ),年龄41~79岁,平均( 60.1±9.8 )岁。2组年龄、性别、病情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即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治疗和应用活血化淤药物。丁苯酞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ml(由石药集团中奇制药技术有限公司在无菌车间生产配制 浓度为:丁苯酞25mg:生理盐水100ml)。每日2次静点,2次间隔6-8小时,共14天。在治疗前和14d后分别于空腹状态下抽取肘静脉血3 m l,室温下静置40min~50min,然后离心3000r/min,分离血清于-70℃冰箱中保存待测。严格按照试剂盒(北京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要求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批分别测定每份血清的sICAM-1浓度,先绘出标准曲线,依据标准曲线换算出每毫升血清中各粘附分子的含量水平。
1.3疗效评定
治疗14 d后2组患者均进行疗效评定。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定标准【2】。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5%~18%;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7%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 8%以上;死亡。
1.4统计方法 应用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2组患者血清sICAM-1浓度 (见表1)
2.22组疗效比较(见表2 )
表格 1 丁苯酞组和常规组血清sICAM-1水平的比较
注:与常规组比较P
表格 2 丁苯酞组和常规组疗效比较
注:2组比较*P
3 讨论
炎症反应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一个重要的级联环节,近年来,由它造成的脑缺血半暗区的神经细胞的损伤受到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在脑梗死发生12h之内外周血白细胞就已经迁移到脑实质之内,而外周血白细胞首先需要细胞粘附分子的介导才能黏附到脑血管内皮细胞之上才能进行迁移。ICAM-1是与脑缺血损伤关系密切的一种粘附分子,ICAM-1属于粘附分子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在体内分布很广泛,但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最强。ICAM-l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 脱落后即成为可溶性的ICAM-1 (sICAM-1),在缺血损伤过程中可使内皮细胞表达ICAM-1明显增加。杨杰 等发现脑梗死患者血清中 sICAM-1在急性期显著增加,且其含量和病灶的大小有关。
本实验结果表明,丁苯酞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常规组,且丁苯酞组患者血清中可溶性黏附分子(sICAM-1)的含量较常规组明显下降。提示对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尽早应用丁苯酞可以显著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其机制不仅是具有抑制自由基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而产生上述药效作用,还可能是通过有效降低粘附分子的表达,进一步抑制了白细胞向脑缺血区浸润和迁移从而起到了脑保护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音乐 音乐治疗 心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The Basic Idea and the Application Mechanism of Music Treatment
YU Jing, ZHANG Wenyua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4023)
Abstract Music Treatment takes music as a medium, can touch the experience which human language can not reach, so that subtle changes occur in the music experience. Music therapy theory has three basic ideas: one that everyone has musical potential; two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ndividual experience of music, especially the experience of musical rhythm; follow the synchronization principle. Music in the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of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esthetic three. Music therapy participants to grasp the basic idea of the music therapy and music help to grasp the core of the music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mechanism.
Key words music; music treatment; psychotherapy
音乐治疗在心理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布鲁夏在他的《定义音乐治疗》(1989)一书中提出“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运用各种形式的音乐体验,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健康的目的。”①音乐治疗的一些基本思想与音乐在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始终贯穿于不同音乐治疗流派的临床应用中。因此把握音乐治疗的基本思想与音乐在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参与者把握音乐治疗的核心。
1 音乐治疗的基本思想
音乐治疗主要有三点基本思想始终贯穿于不同音乐治疗流派的临床应用中。首先音乐治疗之所以选择音乐作为治疗媒介,触及人的内在经验,是因为音乐是人生来具有的本能。奥尔夫音乐治疗强调音乐的原本性,认为音乐是人类对自身感受、情绪、思想、意识的一种本能的表现。他认为,“完全没有音乐感的儿童是罕见的,几乎每一个儿童从某一点上都是可以打动的、可以促进的。”②达尔克罗兹音乐治疗理论认为,人天性具有节奏的本能,只需要加以适当的诱发和培养,便可为音乐所用。柯达伊音乐治疗则强调“音乐属于全体人民”,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普及到每一个人,从更深层次阐释了音乐的社会意义和人的主体发展途径。在鲁道夫和罗宾斯看来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音乐的自我,而这个音乐的自我对音乐产生反应,引起情绪共鸣,都可以反映出其独一无二的人格特征。他们指出:“乐感”是个人与生俱来的,具有个性化的音乐能力。③
其次,音乐治疗主要是通过个人对音乐的体验来触及个体内在经验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十分重视个体对音乐的体验,特别是音乐节律的体验。如奥尔夫在阐释原本音乐时,指出原本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人们不仅仅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亲身参与其中,才会有更深刻的体验。达尔克罗兹音乐治疗体系也强调了音乐体验的重要性,该体系的目标是:在课程结束后,学生不是说“我知道”而是“我体验到”。④这里的体验是指通过音乐节奏与身体运动的结合,来增强学生的表达性音乐感,激活他们的本能力量,最终迁移到生活中去。鲁道夫和罗宾斯认为,音乐的体验可以促进个体心理成长,提高情绪的自我意识能力,整合个体人格,从而更好的适应环境。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可以较好地参与到音乐的关系之中,那么他就能够更完全地,有能力地融入到他的环境之中。⑤
最后音乐体验是如何促使个体的内在经验发生治疗性转变的呢?这涉及到音乐治疗的一个基本原则――同步原则,即想要影响和改变来访者的不良情绪,首先要使用与来访者目前情绪状态相匹配的音乐,使其与来访者的情绪产生共鸣,之后才能通过逐渐改变音乐的情绪特点,以逐渐改变来访者的情绪状态。2004年,Burns & Woolrich在音乐引导想象治疗中提出了同步原则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治疗师必须对治疗对象的心理矛盾进行分析和共情,选择具有同步性的音乐,创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为个体的探索、模仿、创造提供支持。2000年,Bitcon在奥尔夫音乐治疗临床应用原则中指出,音乐材料的使用必须与每个个体的能力相适应,为个体提供归属感和成就感,使其在这种积极、无威胁、鼓励冒险的环境下乐意持续进行新的尝试。
2 音乐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音乐治疗与其他类型的心理治疗最基本的区别就是,它是通过音乐体验来引发治疗性转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除了探讨音乐治疗的基本思想,还需把握音乐在音乐治疗中生理、心理、审美三方面的作用机制。
2.1 音乐的生理作用
国外大量研究表明,音乐可以引起人类的各种生理反应,如呼吸减慢,血压降低,心跳减慢、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含量降低等等,从而改善人体生理状态,预防并治疗由生理或心理长期紧张而造成的各种疾病。1989年,Ornstein & Sobel发现由音乐唤起的镇静感能降低血压、减轻压力。不同的音乐可以引起人不同的生理反应。1970年,Kneutgen研究了不同类型的音乐对幼儿产生的生理影响。他在3个月内每天给4位幼儿被试播放阿根廷的催眠曲,结果发现实验组被试的心率明显下降,同时呼吸节奏和音乐节奏出现同化现象,而控制组的爵士音乐并没有引起这些生理变化。
音乐可以减轻生理疼痛感。1992年,Davis研究了音乐在减轻疼痛感方面的作用。他让即将进行妇产检查的被试聆听自主选择的音乐,结果表明实验组被试较无音乐的控制组,呼吸率减缓,疼痛指数降低。2002年,Femell以眼科手术病人为被试,让被试聆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结果音乐组被试的血压、心率明显低于控制组,而疼痛知觉低于控制组,应对能力明显高出控制组。
音乐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2003年,Yamamoto等人研究了音乐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他们检测了慢速和快速音乐对6为位男性学生被试的生理影响,结果发现慢速音乐组被试的血浆中肾上腺素的含量降低。群体聆听条件下,被试的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并没有显著变化,而皮质醇有效地减少;而主动群体唱歌增加了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血液中肾上腺素、皮质醇含量降低,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含量的增加,可以改善人体内稳态,增强人体免疫系统。
2.2 音乐的心理作用
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的交流形式,在心理治疗中具有独特的心理作用。美国音乐治疗之父格斯顿指出:“音乐的力量和价值正在于它的非语言的内涵。”⑥大量音乐治疗的实践告诉我们,不同的音乐可以引起人类各种不同的情绪反应,从而表达情感。1999年,lwanaga & Moroki以47位大学生为实验被试,聆听镇静和激动两种类型的音乐,结果激动的音乐片段引起被试产生活力感和紧张感,心率、呼吸率和血压也随之增高;而镇静的音乐使被试产生了放松感。2006年,Mcquinn等人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检测了大学生被试在三种不同的音乐聆听条件下,他们的心境反应(镇静音乐组、激动音乐组和无音乐组)。镇静性音乐对心境的效应最大,并与高兴的情绪呈正相关。
音乐不仅可以调节个体情绪,还能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以及人际间的交往。如2008年,Choi AN等人的研究表明音乐治疗可以减少儿童的攻击并提高自尊水平。1994年,Clarkson, Ginger研究了音乐在孤独症患者间的人际交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无法用言语交流的孤独症患者而言,音乐是一个很好的交流辅助工具。孤独症患者可以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扇窗口了解他们思想。
音乐作为一种接近心灵的抽象交流形式,可以帮助个体更加自由的表达,丰富自我情感从而促进自我成长。同时音乐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具有魅力的社会交往活动,个体在活动中可以学习到与他人合作和相处的能力和技巧,从而修复并提高个体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
2.3 音乐的审美作用
音乐的本质是审美的,正如斯托洛维奇所说的那样: “艺术的本质毕竟是审美的!”⑦“审美”总是与“体验”相伴而存在,有体验而无审美或有审美而无体验的情况是少有的。德国哲学家克鲁格说:“从人的体验着的各种事物本身散发出意义与价值的光芒;当我们的各种精神官能不经过反省就领略到这些意义与价值而整个心灵深处对之采取欣赏态度时,深刻的体验就随之产生”。⑧克鲁格这里说的体验不是一般的体验,正是审美体验。
相对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言,如绘画、舞蹈,音乐是一种难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更加抽象,更加接近人类心灵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音乐能够相对容易的引起个体的审美体验。而中国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就是说审美体验将音乐与人的本质力量联接了起来,个体可以通过音乐触及自身本质力量,从而激发自身创造性的力量。如果一个人经常在自己的生活中体验到美,那么这个人的生命就一定是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相反,如果一个人很少或从未在自己的生活中体验到美,他的生命就一定是颓废衰落、消极退缩的。⑨
3 小结
综上所述,音乐治疗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三点:①音乐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特性,每个人都可以感受音乐,并使用音乐治疗来调节身心。每个人都会对音乐产生反应,并引起生理、心理等一系列的改变。②个人对音乐的体验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不仅可以聆听音乐,还可以用心与身体去体验音乐。个人对音乐的体验深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音乐对个体心灵的调节程度。③在选择音乐时,可先选择与心境相符的音乐,让个人在这种安全的容器里经历、宣泄强烈的情感,而这个过程随着音乐最终都会结束,且对自己与他人都不会造成伤害。个人心境归复平静时,再根据需求找到相应的音乐,从体验层面将自己逐步调整至相应的状态。在音乐治疗临床应用上理解这些基本思想,把握音乐在音乐治疗中生理、心理、审美三方面的基本作用机制,有助于参与者更好的掌握音乐治疗的核心,并应用于音乐治疗的实践工作。
注释
①⑤⑥⑨高天.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4.
② 蔡觉民.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内涵与外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7.12.18(4).
③ 郝莉.聚焦国际音乐治疗的发展之鲁道夫-罗宾斯音乐治疗[J].乐器学堂教学前沿.
④ 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6.9.17(3).
论文摘要:冯友兰作为中国现代重要的哲学家与哲学史家,是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大师之一。他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有重要的贡献:他全面探讨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接着讲”的哲学方法,创立“新理学”体系;引进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和逻辑分析方法;提出中西哲学互释、展望未来世界哲学等思想。
冯友兰一生致力于中国哲学的研究。他全面探讨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接着讲”的哲学方法,并从中西哲学的比较入手,创立了“新理学”体系,并且还引进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和逻辑分析方法,提出中西哲学互释等思想,这些都是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的贡献。
一、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的诠释
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问题虽然没有作出明确的解释,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一些言论中分析出他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的思想。冯友兰在说“哲学无所谓新旧,是说哲学的道理大致相同”时,所说的言语就可以看出他对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基本思想。他说:“各时代之哲学家,各以其时代之言语说之,即成其时代之新底哲学系统。”[1]原因有三:首先,“一时代的哲学家,必是将其自己所见,以当时底言语说出或写出者。因其所见,不能完全与前人不同,所以其哲学不是全新底哲学,但其所说所写,是其自己所见,所以虽有与前人同者,但并非转述前人。”[2]其次,“今人之新经验之尚未经哲学分析解释者,一时代之新哲学家,可分析解释之……一时代之新经验之分析解释,亦即可成为一时代之新哲学。”[3]第三,“人之思之能力虽古今如一,而人对于思之能力之训练则可有进步。逻辑为训练人之思之能力之主要学问。今人对于逻辑之研究,比之古人,实大有进步。……用训练较精底思之能力,则古人所见不到者,今人可以见到,古人所有观念之不清楚者,今人可使之清楚。[4]由此之故,一时代虽不能有全新底哲学,而可有全新底哲学家,较新底哲学。[5]
冯友兰所指的第一点是说哲学家必须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论述基本的哲学问题,第二点是说哲学家必须分析他的时代经验,第三点是说后人的哲学逻辑优于前人。由此,我们大概可以勾勒出冯友兰关于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基本思想,这就是现代中国哲学家必须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发哲学的基本问题,必须讨论分析现代的经验和问题,必须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由此产生的哲学,才是现代中国哲学。在冯友兰看来,现代中国哲学或现代化了的中国哲学应该是中国哲学家用现在的语言重新阐释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讨论自己时代的问题,并将新的经验与原有的哲学结合起来,现代中国哲学应该有较强的理性和逻辑性。冯友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提出”接着讲“的哲学方法,创立”新理学“体系;引进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和逻辑分析方法等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的贡献
1、提出“接着讲”的哲学方法,创立“新理学”体系。
冯友兰在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时,提出“照着讲”和“接着讲”的区别,并申明他是“接着宋明理学讲”的。他在《新理学》绪论中说:“我们说‘承接’,因为我们是‘接着’”宋明以来底理学讲底,而不是‘照着’宋明以来底理学讲底。”[6]冯友兰将研究哲学史归为“照着讲”,将哲学创作归为“接着讲”的,他说:“哲学史家是照着哲学史讲哲学,而哲学家是接着哲学史讲哲学”。[7]尽管写的“哲学史”与“本来意义”上的哲学史并不是一回事,但是,“写的”哲学史毕竟是照着“本来意义”上的哲学史写的,而“本来意义”上的哲学史是客观存在的。“接着讲”就不同了,“接着讲”是着眼于哲学的发展,变化和创新,是有明显的时代性的,是“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8]
冯友兰就是在他的“接着讲”的哲学方法上,创立了新理学体系。他的新理学体系是在继承中国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要让自己的问题“接”上传统,同时也让传统“接”上现在的问题, 是中国哲学从古代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变,是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统一。冯友兰的“接着讲”具有两层涵义。第一层涵义是,赋予中国哲学以全新的现性精神,实现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理性”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特征,而现性又是以逻辑分析的方法为其重要特征的。第二层涵义是,在中国哲学形式化、理性化的同时,要保留、继承其最核心的实质内容,特别是终极性的价值内容。中国哲学的实质是“通天人之际,”通过对“通天人之际”的现代分析,从而重新认识人生的意义,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所在。
冯友兰的“接着讲”是接着中国哲学讲,它将时代性和民族性结合起来,既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讲出了中国哲学的内在价值和精神。在这方面,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他的新理学体系中的人生四境界说。冯友兰在《新原人》中提出了著名的四境界说。四境界指依次由低到高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境界源于人的“觉解”,而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觉解就是自觉和了解,觉解也就是对人所做之事的意义有了解,并自觉人与事物是处在某种关系中,即“在做某事”。人因有觉解,事物以致整个宇宙人生对于人就有了某种意义,这个意义就构成了人的境界。冯友兰多次讲到,中国哲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境界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冯友兰的“接着讲”的哲学方法就是让现代问题接上传统的思想,从传统的思想中找出现代问题的答案,使传统哲学现代化,以把握现代思想中的时代精神。新理学体系的产生就是哲学现代化的标志,这是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现代化的贡献之一。
2、引进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和逻辑分析方法。
在冯友兰看来,中国实质上只有上古和中古哲学,而没有现代哲学形态,西方哲学的现代成就,主要是理性主义和逻辑分析方法,这恰是中国哲学所缺少的。所以,我们要学习和研究西方哲学及其方法。冯友兰说。“若不研究西洋哲学,否则我们整理中国哲学,便无所取法。”[9]中国哲学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习惯于用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去把握对象,不注重研究思辨的逻辑过程和方法,知识论和逻辑学没有得到发展。冯友兰认为,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滞后是中国哲学未能进入近代的主要原因。他说:“中国最缺乏理性主义的训练,我们应多介绍理性主义。”[10]因此,他就把引进西方的理性主义和逻辑分析方法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
冯友兰先生所创立的新理学体系,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相结合的一次尝试。它的特点就是运用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来重建儒家哲学的形上学,使中国哲学在理性化、逻辑化、体系化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冯友兰看来,形上学是哲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代表对于人生的最后觉解。中国哲学并不缺少形上智慧,也不缺乏通过直觉体悟形上本体的方法,但是缺少通过纯粹的逻辑思辨从正面去阐释形上学的方法。”[11]今天我们要向西方学习的就是这种方法。冯友兰说:“重要的是这个方法,不是西方哲学的现成结论。”我们要用清晰的逻辑思辨和确定的概念范畴来改造中国传统哲学中直观的思维方式和模糊的表达方式,这是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冯友兰的新理学可以说在这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引用西方的理性主义和逻辑分析方法证明了儒家的形上学,尽管其内容还有非现代化的方面,但是不能否认冯友兰在这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加速了中国哲学现代化的进程。
3、提出中西哲学互释,瞻望未来世界哲学。
冯友兰认为中西哲学可以相互阐明、互相结合、互相补充和互相对话。他用这种观点来解读未来的世界哲学。他说:“在我看来,未来世界哲学一定比中国传统哲学更理性主义一些,比西方传统哲学更神秘主义一些。只有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统一才能造成与整个未来世界相称的哲学。”[12]这里所谓的“神秘主义”是指一种哲学,它承认所谓万物一体之境界,在此境界中,个人于全宇宙合而为一,主观与客观、物我内外之分,都不存在。这就是指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这种神秘主义和欧洲的理性主义,中国哲学的直觉思维方法和欧洲哲学中的逻辑分析方法,都可以相见补充,冯友兰断言新的未来的哲学必将在这一互补中产生。“我们期望不久以后,欧洲的哲学思想将由中国的直觉和体会来予以补充,同时中国哲学思想也由欧洲的逻辑和清晰的思维来予以阐明。”
冯友兰认为,中国和世界都需要一个包括新文明在内的哲学体系,融一切有价值的哲学认识成果,吸收各个方面的养料。如果这个新的广泛的哲学体系出现了,那么不同的文化在中国的矛盾也就解决了。
综上所述,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就是要建立科学的体系,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体系之上实现价值的重建。冯友兰试图用理性解释中国传统哲学,从而使中国哲学实现系统化、现代化。冯友兰创立的新理学体系,引进西方理性主义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世界哲学的瞻望,正是他对中国哲学现代化进程的真实体现。
参考文献:
[1][2][3][4][5]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p18,p18,p19,p9,p20.
[6][9][12] 冯友兰.冯友兰谈哲学 [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p3,p2,p524.
[7] 冯友兰.论民族哲学、三松堂全集第5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p275.
[8]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p12
[10] 冯友兰. 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p297.
“性”和“命”是两个重要的哲学和医学概念,是一个复杂严肃的话题,值得人们去研究探讨。
按字的顺序是“性命”,可是解释的时候就得先说“命”了。不为什么,因为命是根本、基础,有命才有身心的生存、活动。
命者,口令也。拆开“命”字一看便知。其甲骨文字形,“令”字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像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命令。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号令者,集而为之。制也。”令就是决定好了,让人必须执行的规矩。
《左传・成公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一句话道明了人是天地交流的产物,人的一生注定是被决定了。这就是天造地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命。
现在人们常说“命运”,最终搞得“命”和“运”不分。命是命,运是运。命是恒定不变的,运是有起伏跌宕的。生为苍蝇,就不要幻想去做蝴蝶,能够改变的只是在厕所里飞还是在厨房里飞。所谓医生治病不治命,说的就是医生只能暂时改变人的气血运行,无法更改既定的、注定的生命变化规律。病入膏肓、骨髓的时候,扁鹊说过:“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性”是心生,也就是活着的心。相对于身体的存活,人的心理活动形成了人的“性”(nature、personality),包括情绪、情感、意识、思想、智慧、记忆,等等。相对固定的话,就形成了人的性格、性情。
人的天性、本性是由命决定好了的,一辈子不会改变的。具体说就是“神”。《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也就是说父母的精血结合赋予了孩子的“神”。神分阴阳、表里的话,就是魂魄。简单讲,魄属阴,主宰夜间人体的功能活动,藏于肺,主管浅表的身体的本能反应,比如知觉、欲望、寒热、温凉,饥渴、需要,等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六欲;魂为阳,藏于心,主宰白天人的情绪、情感、记忆、智慧等高级精神活动,包括人常说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还有更深刻的感情,如爱恨情仇、贪嗔痴怨、迷恋、癫狂、瘾癖,等等。
道家和中医的生命观首先是贵生,认为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千金难买。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认为“人命至重,贵比千金”。
关键词:哲学;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传统哲学;系统哲学;过程哲学
作者简介:唐晓英(1964-),女,四川泸县人,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勾占锋(1974-),男,河南郑州人,郑州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及自动控制;唐绍洪(1964-),男,四川仪陇人,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4-0080-03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社会要继续进步,就要以教育作为奠基。在教育学的各个分支中,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职业教育。在中华5000年的文化传承中,职业教育还是非常年轻的学科。至今尚未形成自身较完善的学科体系,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哲学作为所有学科的母体,也是所有学科理论发展的基石。
一、传统哲学观下的实践教学
所谓的传统哲学指的并不是我国传统的古典哲学,也不是指西方古典哲学,而是指盛行于前苏联哲学教科书中的哲学理论。我国哲学起步之初,大都模仿前苏联的哲学体系。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教科书的开篇即讲学科综述、学科本质、学科概念等等。传统哲学观的主要思想认为,世界是由物质实体组成,实体内部之间各要素相互联系,相呼影响。而这些稳定的影响及关系就构成了规律,也就是该实体的本质。掌握实体的本质,就相当于掌握了实体的发展规律。
(一)关于实践教学的基本要素
传统的哲学观把实践教学看做是一个实体。该实践教学实体又是由多个基本要素构成,基本要素包括实践指导老师、学生、教材、实习环境等。传统哲学观下的实践教学过程即指导老师,学生,教材及实习环境之间所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规律,即实践教学的本质。要掌握实践教学的本质,就要掌握该过程中的这些规律。
(二)关于实践教学的主客体
传统哲学观认为,要掌握实践教学的规律,把握其本质,首先就要确定该叫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一种观点认为,实践教学是人的活动,因此,该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是人,人作用于其他辅的因素,该因素就称其为客体。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实践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一切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因此,应该把学生作为实践教学过程的主体。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不是只有学生,还有实践指导老师。老师由一个刚踏入实践指导工作的年轻人,发展成为一个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熟练的专家,这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实践指导老师也应该是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第三种观点是,“把学生作为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则作为主导”,虽然这种说法现在比较流行,但是,该观点只是经验性的总结,并没有经过严格的逻辑判断与验证。第四种观点是“双主体”说,教师与学生都是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都充分发挥各自的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目标,之间构成了互为主客体的关系。该观点的本质即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但并不是绝对的,而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三)关于实践教学的本质
根据以上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要素、主客体的分析,实践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就是主客体关系的分析。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实践指导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必须在实践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职业知识,提升职业技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学生也必须在实践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养成正确的道德观与世界观;2.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初步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理论与职业技能,发展自身的智力与能力;3.学生与实习环境(企业)的关系:学生在企业中实习锻炼,掌握实践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在传统哲学的指导下,实践教学已基本上构造出一个系统清晰的理论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吸收了大量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学的先进理论。虽然这些理论对推动我国实践教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没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出现了一些生搬硬套的现象。
二、系统哲学观下的实践教学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正象人手在人体中它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从人体中砍下来,那它将不再是劳动器官一样。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
运用系统哲学的观点理解实践教学,就会对其中的基本问题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小学数学 数学思想 渗透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基本思想方法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和概括,在后继的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证实其正确性,带有一般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的理解,是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是数学教育中实现从重知识传授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主要有符号思想、类比思想、分类思想、建模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笔者通过实例,着重说明符号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的一些具体有效的做法。
一、符号思想的发展与含义
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曾说过,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数学符号的规范和统一也经历了比较漫长的过程。西方较早地在数学研究中引进了符号,十六世纪数学家韦达对数学符号作了改进,并且第一个有意识地系统地用字母表示已知数、未知数,带来了代数学研究的重大拓展,后来大数学家笛卡儿对字母又作了改进,用符号化的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数学的内容。
符号思想,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就可以总结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这里的长、宽、边长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讲,可以说表示许多个数,对高年级学生来讲,可以说是表示无数个数,再将长、宽、边长用字母替代:c=(a+b)×2,c=4a,学生便可看出:用字母可以表示数,一个小小的字母却能代表无数个数。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自己总结字母公式:s=a×b,s=a×a=a2.
符号思想的第二层含义,是指知道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最后出现一道思考题:“六一”联欢会上,小明按照3面红旗、2面黄旗、1面蓝旗的顺序把小旗串起来装饰教室。你能知道第24面小旗是什么颜色的吗?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有多种方法。如,用书写简便的字母a、b、c分别表示红、黄、蓝旗,则按照题意可以转化成如下符号形式:aaabbc,aaabbc,aaabbc……从而可以直观地找出旗的排列规律,并推理出第24面小旗是蓝色的。
上例所分析的是符号思想的具体体现,它们把复杂的语言文字叙述用简洁明了的字母表示出来,便于记忆,便于运用,正如华罗庚所说的“数学的特点是抽象,正因为如此,用符号表示就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与优越性”。这种用符号来体现的数学语言是世界性语言,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综合反映。
二、结合解决问题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
数形结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一定的数量关系形象地表达出来。即通过作一些如线段图、树形图、集合图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使问题简明直观。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我通常采用作线段图的方法来加强学生对题目的理解。线段图简洁、明了,又十分形象、易学。如在教学青岛版稍复杂的分数乘法解决问题,1号坑面积最大,比2号坑大5/9,2号坑占地约9000平方米。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这是反映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我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引导学生先做初步的分析,使学生明白:“1号坑面积比2号坑大5/9,就是“1号坑比2号坑大的部分是2号坑的5/9”。在学生明确了单位“1”是9000平方米的基础上,让学生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第二步,在引导画图时使学生明白,因为要把2号坑的面积作为单位“1”,所以要先画一条线段表示2号坑的面积,另外一条线段表示1号坑的面积,比上面的线段长的一段(即比2号坑大的)等于2号坑的5/9。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明白:2号坑的面积加1号坑比2号坑多的面积等于1号坑的面积,所以要先求出1号坑比2号坑多的面积。
第三步,根据线段图,启发学生:“这个问题还有没有其它的解决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思考,可在线段图中给学生一些提示,使学生看到求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就是求9000的(1+5/9)是多少。
通过以上图题结合,题型类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了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借助线段图,能将抽象的、难以说明白的对应关系式变为比较形象具体的形式,使学生直观感受两者的数量关系。
三、小学数学教学应把握渗透数学思想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规律性
古往今来,数学思想方法不计其数,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决定有些数学思想方法他们不容易接受。另外,把那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给小学生也是不大现实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周玉仁教授谈到教材体系和结构时,指出:“小学数学教材结构是在综合考虑数学本身的逻辑规律以及小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事实和基本方法联系起来的整体。这个整体不是知识、原则的罗列和拼凑,也不是各部分数学知识的简单求和,而是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因此,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注意有机结合、自然渗透,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册内容的安排以及各单元知识点的衔接与设置都有一定的规律,教师在课前的准备时应全面了解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规律,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渗透。如低年级教材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上,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情景图、图形等形象直观的内容。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应注意: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关键词:王弼 崇本息末 本末 有无
正始年间的玄学家以王弼的思想影响最大,他注释过《老子》《周易》,同时编撰《论语释疑》,对儒家经典思想进行阐释和改造,表面上是“我注六经”,实质上便是“六经注我”,用改造的老子思想来阐释儒家的经典,形成了“以无为本”的哲学体系。王弼不仅有着源远流长的家学基底,而且还受到正始玄学的影响,在王弼之前,已经有何晏等人掀起了魏晋玄学之风,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观点,同时意识到了“夫思者,当思其反。反是不思,可以为远。能思其反,何远之有?”关注现象和本体的关系。这些思想都成为王弼后来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学术背景,使他能够从本体的高角度去理解和诠释经典,把握和阐述先人的思想,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
王弼的思想之所以高于同时代的人,便是他在理解经典时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解读方法,能够不受到原著文字的困扰,同时还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进行推陈出新,赋予其崭新的形式及内容,甚至更可贵的是在原著的基础之上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思想体系,所以很多人认为,王弼解释《老子》不同于前人宇宙本体论或者宇宙构成论的思维方式,是因为在老子原本的“崇本息末”观点为其核心出发点。
王弼对于《老子》的诠释,着重点在于提炼其本体论的思想,排除掉它的宇宙论思想,来彰显出老子思想的精髓,消除以往人们对于老子思想的误解。而王弼实质上就是借助于老子的思想来抒发己见,阐释哲理,对老子的思想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王弼将这一种诠释的思维方式概括成“崇本息末”的原则。
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一书中许多内容涉及到了本、末、崇本息末的思想。但是老子并没有将本末概念直接对称,也没有明确提出“崇本息末”的思想。王弼通过其创造性的诠释将老子哲学中所隐含的崇本息末的观念挖掘出来,同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提炼与升华,因而王弼对老子“崇本息末”的思想进行综合概括,实质上就是一个在原有经典的基础之上的创造性的诠释与阐发。“崇本息末”是王弼在老子、庄子等先人的思想上进行创造性的综合与阐释所形成的,在其整个玄学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崇本息末”是王弼玄学思想中的根本性观念。所以我们必须知道王弼体系中的“本”和“末”的实质含义。王弼并不是第一个讨论“本”“末”的人,但是他将“无有”“母子”“一多”“体用”“动静”与之相联系,深刻地讨论了“本末”的实质,这在哲学史上是首创的。[1]这表明王弼思想的形而上根基就在于确立“无”的最高地位,“无”是一切万物得以存在的根据。“无”这个概念是王弼从老子那里借用过来的,但是其中作了自己的改造,阐发了他对世界本质的认识。王弼的玄学思想与其他玄学思想和两汉经学之间的差异就在于他提出了“以无为本”,将复杂的世界统一到“无”这里,虽然王弼提出的是“以无为本”的思想,但在他看来,“无”和“有”虽然不是同等重要的,但是它们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那么,我们由此可以推出后者比前者更根本,它为前者之宗主(本):另一层是说没有“四象”和“五音”,“大象”和“大音”也是不能“畅”和“至”的。在另一个地方,“无”和“有”的这种关系就说得更明白了:“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只有“无”的存在,就是“无明”,所以孤悬“无”是不可取的。[2]
在王弼看来,没有“无”就没有“有”的存在,而没有“有”,“无”就不能借以表现自己,“有”“无”必须“相资(相互依靠)不离”才能更好地说明世界的图式。所以,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王弼玄学具有“贵无全有”思想特质。[3]
“崇本息末”实际上阐述的是“有无”关系的问题。所以,对“有无”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对王弼“崇本息末”思想的认识。王弼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认为天下所有具体的事物都是有形有象的,天下事物皆以有为生,是说天下万物都要依赖一定的根本原则而生,而这个根本原则就是宇宙中的本体“无”。因而想要保全有形有象的万物,就必须归返于“无”这个本体。
王弼认为,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只是现象,而在这些现象之中,有一个更为根本的东西决定着万有的存在。“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天下万物都是具体存在着的东西;具体存在着的东西所以成为它存在的那个样子,是因为由“无”作为它的本体,如果万有要保全自己,必须返归于“无”。[4]
王弼的“无”是在阐述老子的“道”中所提出来的,“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 同时,恰恰是这个没有任何内容规定的“有”却可以概括一切的实在之有,“有”这个无任何内容的形式却可以套在任何内容上。[5]
王弼玄学不仅仅对有无、本末、一多、动静、体用、名教等概念进行抽象思辨,更重要的是用这些概念对儒家经典进行创造性的解读,赋予其崭新的意义,使得儒家礼乐文化和道家自然人性文化达到有机融合。王弼这些思想为后世的宋明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基本思想。王弼的本体论是“以无为本”,“无”可以说是“虚无”,也可以说是“无形”,后来也可以是“理”是“气”,宋明理学家们利用“无形”来作为其思想体系的基石,张载的“太虚即气”、朱熹的“无形而有理”、陆九渊的“心即理”都是以“以无为本”来作为基石,对其进行一系列的解析与论证,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参考文献:
[1]楼宇烈.王弼集校释[M].中华书局,1980.
[2]杨颖川.王弼玄学哲学“崇本举末”论探析[M].
[3]王晓毅.王弼评传[M].南京人学出版社,1996:255.
关键词:统一性;科学理论;臻美原则
统一性思想,是人类思想领域里最早萌芽、经久不衰并最富有魅力的思想之一。它不仅是哲学的基本思想,而且也是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古希腊早期的原始唯物主义思想,在自己的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的统一性看作是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古希腊泰勒斯的水,我国古代的元气等,都曾被当作物理世界的统一本原而令人激动。
一、科学理论统一性预设
所谓科学统一性原则,就是指科学家在构建科学理论体系时,除了确保其具有客观真理性、全面性和逻辑性以外,还必须追求理论体系是以—定的结构形式而成的合规律的系统,其组成要素都应处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从而使诸要素以其不同作用组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不管它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都应符合事物自身的内在逻辑。
世界的统一性思想,对于富有理性思维能力的人来说几乎是不言而喻的。恩格斯早就指出,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既有质的统一性,又有质的差异性。统一和差异是客观事物内在的一对基本矛盾,是反映客观世界的两个重要侧面。统一性思想的哲学依据即是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它认为客观世界的统一性无时不有,无所不在,它不仅普遍存在,而且不可穷尽。正是这个统一性思想,数千年来激励着无数的自然科学家去探索那隐蔽在纷繁复杂、干变万比的现象世界背后的壮丽统一,渴望着用数学的语言、逻辑的体系,完备而统一地构造出整个和谐的宇宙图景。如物理学家们在探索物质结构与物质运动形式过程中,总是力图揭示物理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力图揭示物理现象之间的同一性、统一性或共同性,从而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统一的理论体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实现物理学的综合,即科学的综合。物理学的各个组成部分,无一不是科学综合的结果。每一次科学综合的实现,都使物理学理论达到新的水平。一部物理学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部科学的综合史。从古代物理学到经典物理学再到现代物理学,就是通过科学综合走过来的。与此同时,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推崇统—性思想物理学巨匠。在科学史上高度赞美统—性思想,并在科学研究中自觉而卓有成效地运用统一性思想的物理学家当首推爱因斯坦。他在统一性思想指引下所创造的科学奇迹,使统一性思想在科学界获得广泛的重视和声誉。统一性思想所以能在今天广大自然科学家心目中,成为一个普通的科学思想和准美学方法论原则,爱因斯坦的倡导和榜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探索自然界的统一性,曾给爱因斯坦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他感受到“从那些看来同直接可见的真理十分不同的各种复杂的现象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性,那是一种壮丽的感觉。”[1]
二、逻辑统一性原则
所谓逻辑上的统一性原则,就是科学家在构建理论体系时,必须将客观物理世界中的不同事物、不同层次按照逻辑规律集合到物理科学理论形态之中,从而使理论显示出和谐与统一的美。爱因斯坦等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就是在统一性这个准美学原则指导下,在科学理论的构建中获得物理内容逻辑上的统一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