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声乐集体课教学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缺乏科学的、系统的声乐理论教材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面对声乐教学的集体课教学改革,学院未经过重新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声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也未重新整理和改编相应的声乐教材,只是在上课形式上进行了调整,教材也是各取所需。
二、声乐考试形式、评价方式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变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由于音乐教育的普及化,招生数扩大,原有的“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音乐教育,因此声乐教学在原来单一的“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集体课的教学模式,虽然改变了授课方式,但学生声乐考试形式、评价方式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变,应试教育导致了教师授课方式的局限性,没有看到集体课中学生接受知识的多方位性,课堂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从期中、期末检查中可以看出,集体课学生的独唱能力明显不足,集体课学生歌唱的曲目重复率较大。原因很简单,集体课声乐演唱技巧的个别指导时间不够,大课形式小课上,曲目量相对减少,这种情况是教师无法改变的,因此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缺乏固定的声乐集体课师资队伍
学院担任声乐集体课的教师不固定,每一学期根据课时临时调整,课时量少的教师担任集体课。许多教师对于集体课只是抱着应付的态度,在课堂上很少讲解理论,有的甚至大课形式小课上,逐个辅导,声乐集体课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课堂教学经验,具有较高的声乐歌唱示范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发声理论、训练声音,还要传授声乐教学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声乐教学理论实践。因此必须建立固定的声乐集体课教师队伍,成立教研室。固定的声乐集体课教师队伍,可以不断地进行教学交流和研讨,不断地改进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使声乐集体课教学逐渐步入正轨。
为了更好地进行声乐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以上问题,集体课声乐教师经过教研室讨论,提出问题:声乐集体课应该以什么理论为指导?以什么理论为依据?如何进行声乐集体课教学的课程安排以及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考试形式、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工作?这是声乐教学亟待解决和研究的问题。充分吸取教师的合理意见,最后确定对声乐教学课程模式改革进行试点,在学校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创造教学条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改革模式的完善和顺利进行。结合声乐集体课的特点,在声乐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手段,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相应的教材。
将个别教学形式变成集体教学形式,在教材上进行了相应的选择,采用自编教材,其内容重点分为三大部分:声乐基本理论指导、声乐基础训练法、声乐教学法。在一、二年级的声乐集体课教学中,采取以声乐基础理论为重点,结合声乐演唱实践与声乐教育教学实践。声乐教学过程中遵循科学化、理论化、概念化,扎实地打好声乐理论基础,保障声乐集体课的教学质量,对三、四年级的声乐个别课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第二,成立声乐集体课教研室。
由于集体课教学是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经验不足,学院的声乐集体课由指定的几位声乐教师担任,没有固定的集体课教师队伍,集体课的教学、教研活动受到很大的影响。固定的声乐集体课教师队伍的成立即声乐集体课教研室,对一、二年级声乐辅修学生开设集体声乐基础理论与知识课试点,重新确定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教学大纲非常必要。教师集体选编教材,并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第三,改变集体课考试、评价方式。
教师授课有学期教学计划和授课教案,同时建立声乐集体课教学习题库、试题库。随着声乐集体课教学特点的形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考试形式、评价方法也应从简单的声乐演唱改变为理论笔试和声乐演唱相结合的形式,学生期中考试以声乐演唱的形式由任课教师随堂进行,期末以笔试的形式参加声乐基础理论考试,学年成绩的分数比例由教研室讨论确定。
经过两年的课程教学模式试点的实行,声乐集体课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随着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声乐理论研究水平,用科学的声乐理论指导学生的声乐实践,使歌曲歌唱技巧的内容逐步由理论上升到具体实践,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易秀华.从《音乐课程标准》论高师声乐教学改革[J].黄河之声,2008(15).
【关键词】兴趣 声音观念 选曲 评价
声乐是音乐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歌声为主要手段,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声乐艺术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情感,从而叩动听众的心弦,引起其情感的共鸣。这种美好的演唱效果来自于学习者科学的发声方法,刻苦的训练,更来自于声乐教师一对一的个别授课方式的精心指导,这种授课方式有利于教师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素质条件、基础程度、学习能力和存在的问题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更准确、更仔细、更直接、更有效地进行教学。但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对于幼师学生来说不太恰当。因为幼师课程设置的门类多、声乐课时少、幼师学生多等原因,所以长久以来幼师声乐课普遍采用集体课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呢?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寓教于乐。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特别感兴趣时他就会投入精力去研究、学习,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往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与高昂的情绪,我认为兴趣的培养才是学好声乐的前提。
二、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歌唱发声观念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概念外,还有声音观念。知识的概念如有关呼吸、发声、共鸣、语言的知识外,学生容易掌握。难的是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我们知道歌唱的乐器就是人体本身,歌唱的过程就是人体各有关器官相互协调工作的过程,但发声器官的具体运动又无法直观面对。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呢?首先,多让学生接触正确的“声音”,灌输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声音观念――自然统一、张驰有度。让学生多听优秀歌唱家的演唱。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就是听觉艺术,没有声音表象的感觉和积累,当然无法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只有听多了才能对正确的“声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更深层感觉到声音的美。其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范唱。因为教师离学生最近,能及时给学生以具体的声音参照。学生能在第一时间里听到正确的声音,及时找到方向并与之靠拢。然而模仿正是声乐学习初级阶段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美好声音的形象语言,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唤起她们唱歌的欲望,使学生情绪饱满,感情充沛,从而激起她们歌唱的发声器官、呼吸肌肉的积极运动,在种状态下,歌唱的技巧易于被学生掌握和运用。再者,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了解自身的特性,在掌握科学的声音共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性特色,唱出自己的音色。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尤其在集体课内,但正确的声音还是会出现,即使是一个音、一句乐句也要及时对学生加以肯定、鼓励并继续强化,让学生记住自己发出的正确声音时身体各部分的感觉。在这样不断的练习和强化下,学生正确的声音观念就会慢慢地建立起来。
三、选曲要适宜
由于幼师班的学生在经过三年的学习后要走上幼教的工作岗位。而幼儿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少会用到所学的正统美声歌曲、大型创作型歌曲、艺术歌曲等,实际当中用到的都是些简单、上口、实用的儿童歌曲、幼儿歌曲等熟知的歌曲。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幼师声乐教学的曲目选择上,除了要对一些初、中级美声、民歌、艺术歌曲等作品有一定的涉猎外,还应当针对今后的工作方向大量浏览实用型的声乐作品。
四、对学生要有客观、积极而灵活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表明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认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体验到唱歌和学习带来的乐趣。反过来它又会影响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和态度。教师的评价包括对学生态度的评价,也可以是每个具体教学内容、环节的评价,也可以是整节课或者整体目标的评价。客观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状况,了解学习程度,什么地方达到了预想的目标,什么地方还需要继续努力。积极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声乐技巧的学习,需要学生很大的耐心和良好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一个集体中学习,如果教师能不断地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学生就会更有兴趣学习,更有信心和勇气面对问题和困难。教学评价也要因人而异,灵活掌握,不同个性、气质类型的学生应给予不同的评价方式。但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能够更积极地投入到声乐学习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五、歌唱的语言
美声唱法要求“把字放到共鸣里”,“贴着咽壁吸着念”,以美化歌唱语言的音色。学生对于“咽壁”、“共鸣”很茫然,我们也要求不了每个学生在现阶段用美声演唱我们所学的歌曲,但是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加强学生的演唱技能。很多学生讲话声音很大,一到唱歌,声音就发不出来。其实唱歌就像讲话,我就利用我们传统戏剧――京剧的念白方式,让学生像念京剧对白一样念歌词,几遍念下来,教师只要旋律一跟,叫学生把刚才的“念白”都连起来,加上气息的支撑,声音就拧成了一股力量。比如我教学生唱《当兵的人》这首歌,第一句“咱兵的人”,本来这句歌词唱出来是多么的坚定、自豪,可是学生心有余力不足,“咱”字上不去。我叫学生对着窗外大叫一声“咱当兵的人”,学生以最饱满的声音漂亮地喊了出来。“好,再高一度,重喊一遍!”以此慢慢高上去。其实不难发现,唱歌只要能保持饱满讲话时的状态,声音就能唱上去。所以,我常常告诉学生,这首歌的歌词,你能读,你就能唱。
总之,声乐集体教学既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它不利的一面,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研究,克服不利因素,积极调动有力因素开拓思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和谐快乐的集体教学中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
[1]曾华青.浅谈幼师唱歌课的教学[J].南平师专学报,2003(01)
[2] 雷仰芹.浅谈声乐集体课教学[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03)
[3]王懿颖.幼儿音乐教育[C].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8
[4]腾守尧.艺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高专院校;音乐教育;声乐教学
一、高专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现状与问题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这是教育的目的体现,高专音乐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教育,还应该对学生将来从事的业务奠定扎实的基础,培养他们的表演能力。这些学生将来大部分都会从事小学音乐教学,所以要通过让他们学习职业道德相关,培养其敬业能力。从上述阐述来看,声乐教学培养目标应该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因此要侧重学生音乐天赋和音乐潜力的开发;为学生提供学习音乐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学环境,尊重学习音乐的兴趣,从总体上对其音乐素养予以提升。教学过程应该因材施教,从学生自身特征出发,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学生的就业方向着手进行培养,更多的在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达到教学目标与就业目标的吻合。大多数授课教师的授课过程往往会体现他的老师的影子,这一点高专院校的声乐教师也不例外,他们会按照自身学习的过程进行授课,虽然这种授课也经过了专业的训练,但是其效果并没有多显著,授课对象的声乐学习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也就是说,这种教学方式并不一定适合现代学生。实际高专院校课堂教学模式的采用,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与专业音乐学院的模式也不一样,因此教学要从培养目标入手,一方面注重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教学要为其提供必要的实践操作环境。
二、高专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建议
从实际情况分析,专业音乐学校的教学模式并不一定适应开展声乐教学的高专院校,高专院校要培养的是未来的教师,而不是歌唱家。这就要求教师要准确规划上课模式,课程的教学与培养方向密切结合。学生的学习是为了能够胜任教师的职责,所以教学要不仅仅是教会他们演唱歌曲,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分析歌曲,如何在音乐课上有效组织教学。
(一)教学中的声乐作品科学并难度适中
与专业音乐学校的教学不同,高专声乐的教学要注重实用性,这与综合性大学的声乐教学也有本质的区别,因为相关学校的声乐教学更加侧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因此他们更多的侧重的是技能训练。并且他们们在训练开展的过程中对音乐曲目有一定的要求,中国声乐作品和外文声乐作品是他们的首选。但是相对于高专声乐的教学来说,首选曲目应该与他们将来的就业方向紧密相关,因此其曲目的选择要体现针对性,以中国作品为主,其他作品只能作为辅助教学的曲目来学习。从高专毕业之后,这些学生大多会成为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因此实际教学的开展,应该主要侧重基础音乐教学,包括初级中国声乐作品,同时还包括适合儿童学唱的曲目,课程开展还应该对中小学教材中的歌曲进行参照。对于外文声乐的教学,也可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教学,目的应该只是对学生的艺术视野予以开拓,最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予以提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不能成为教学的重点,只能是对教学起到辅助作用。
(二)采用集体、小组授课形式
从教学目的来分析,高专完全不同于专业音乐学院。高专音乐教学的开展,对于教学模式可依据实际情况展开,可运用集体课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更有效的小组课的形式。教学形式的展开应该从提升教学效率入手,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是对教学资源的有效节约。高专音乐教学的展开要与学生将来的就业紧密相连,因此教学要以教授基础音乐知识为主,包括准确科学的发声训练等,要保证是从兴趣的角度出发予以培养,而不是采用培养歌唱家的方式进行。对于学生发声概念的教学可采用集体课的形式,但是发声方法的掌握就可以采用小组课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科学掌握发声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奠定基础;其次,高专课程的开展与学生就业方向的紧密联系,集体课和小组课教学方式的采用,能够帮助学生尽早进入教师角色,因此这是一种有拓展性的教学方式。再有声乐课的开展要结合中小学音乐教学法的内容展开,课堂教学可对定量的声乐作品进行教学,而这些作品应该是中小学教材中的儿歌或青少年歌曲,这样的教学一方面可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学生学到教学方法,为他们未来适应教师角色奠定基础。
(三)课堂内容的合理安排
高专声乐教学应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发声技巧的练习,二是歌曲的演唱练习。前者的练习主要是气息、喉头位置、共鸣的练习。后者是为了更好地演绎作品。就当前教学实际分析,90分钟的课时,因此无论是哪种课型,都应该注重授课时间的合理安排。笔者对此的观点是发生技巧的练习应该不少于30分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基本发声方法的教学,从最基本的呼吸教学开始,包括清晰地断句,包括准确的时值,包括声音的强弱变化等,科学发声的概念从一开始就要教给学生,让学生尽快养成科学合理用嗓的习惯,再有歌曲演唱也应该在30分钟左右,为了提升学生兴趣,可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演唱,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演唱中的问题,最后要留10分钟的时间开展集体演唱。课堂的教学要保证有效性,要让学生在课上学习掌握声乐基础知识和演唱基础知识,对歌唱的基本原理进行领悟,学生演唱状态的发挥,可借助小组互动模式予以促进。
(江苏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声乐教学一直以来是师范院校声乐教师探讨和研究的话题,如何更好、更快地让学生在这一阶段掌握这项技能,教师资源又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和利用,采用的教学方式尤其显得重要。文章对声乐大课和小课的教学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声乐;教学;大课;小课;优势;不足
声乐是一门技能极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针对性极强的学科。在授课形式上基本采用一年级新生集体大课,到了二、三年级再开始进行小课或小组课的方式。声乐大课的授课方式不同于小课,一是可以节省教师资源,因为新生刚入校,由于声乐基础参差不齐,新生的声音概念有待进一步学习和调整。所以运用大课这一形式,教师可以统一讲解基础理论知识,用较少的师资使得较大范围的学生从整体上接触到正确的声乐概念,避免了理论讲授上的低级重复,从而为以后的声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大课的授课形式能够使师生之间相互讨论和交流,既培养了学生对声音的听辨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学生之间存在着共性的问题(气息的运用、咬字吐字的方音,真假声打架等),教师上课时可以针对其中一位较好学生的发声练习进行点评,分析其声音的特点,让其余同学共同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在学生们踊跃参与其中各抒己见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以培养学生从声音表象去分析其形成的机理的能力,这样更能激发学生们积极地思考并从其他同学身上找出自己的问题,加深对声音概念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调整声音状态。而听辨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也会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教学内容上低年级一般一周开设一次课,每次课2个课时。教师在授课时会考虑到综合因素,在教授声乐理论基础知识、声乐技能训练、歌曲演唱、舞台表演实践等讲解的基础上,也会适时加入声乐发展史、声乐作品欣赏、艺术美学等内容,目的是为以后小课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其三,在大课中可以较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中外经典的视频和资料,来提高学生们声乐鉴赏能力。这有助于他们在声乐学习中开阔视野,避免闭门造车,形成正确的歌唱思维,对把握作品的情绪风格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大课教学的场地可以在音乐教室、排练厅、小礼堂、阶梯教室等较为宽敞的场地进行。好的环境能营造出舞台的气氛,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歌唱欲望,也便于同学间的互相观摩,从他人的演唱中得到启发,意识到自己发觉不了的问题,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经过一年的基础学习,大二时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歌唱的基础知识,进入到小课或小组课模式教学。小课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因材施教。这种模式是大课教学所不能及的。声乐小课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声乐教育中的针对性,可以针对学生各自的声音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因人而异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在学习中随着教师对学生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歌唱能力也会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也会在较短的时间里有教大的进步。
总之,要正确处理好声乐教学中大课和小课的关系,做好他们之间的衔接,也是我们一直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声乐大课和小课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声乐的学习最关键是寻找自我感觉,齐唱、混唱势必会相互影响、相互模仿、相互干扰,让学生很难找到良好的发声状态。上大课即使教师的水平再高,耳朵听辨能力再强,也很难把每个学生的毛病都分辨清楚。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其一一纠正过来。在我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历程中,最早期的声乐教学曾一度采用大课授课形式,因为当时条件有限,教师资源较为短缺,40~50位男女学生混杂在一起上声乐大课。由于男女生的不同生理结构(喉头问题、真假声问题等)教师在授课时都要同时面对,声音出来参差不齐,即使问题提出来了,但在一起唱,过一会学生又回到以前的状态,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后来随着学校规模和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教学资源和环境也得到了改善而放弃大课改用小组课的教学方式。在小课的教学中又发现很多不必要的重复,既耗费了教师的精力又浪费了过多的教师资源而采用大课与小课并存的教学方式。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验证了这种并存的教学模式运用在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的教学中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对我校声乐教学是非常必要且可行的。即为一年级新生集体授大课,二、三年级再进行小课或小组课的教学。它既能为初学者学习理论,营造歌唱学习的氛围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也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虽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例如:有一些教师在大课上沿用小课的形式,把时间平均分在每个学生身上,导致教学时间不足,并且还抱怨学生太多。这样的大课其实成了小课的变体,失去了原有的教学意义。还有在一些大课的教学上,教师认为大课就是打基础的,而采用较为固定的教学内容,非常枯燥,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也没有了。而通过小课的教学,学生能较好地把教师的教学经验、纠正自己的错误和毛病的过程,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久而久之在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的同时,也学到了不少具体和实用的教学方法,便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运用。
在声乐教学中大课和小课的探讨,同行们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何更好地、更科学地运用这两种教学形式为学生的教学服务,这也是我们教师不断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 键 词】 高校;声乐;表演唱;教学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并不是以培养具有精湛演唱技巧的独唱演员为目标,而是培养具备一定演唱能力的合格的幼儿教师。随着当前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要求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造革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这必然引发我们对教学的思考,探索从社会的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获取与处理知识的能力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使教育服从于社会实践的需要,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展。
一、声乐集体课开设儿歌表演唱课程的重要性
(一)传统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的弊端
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人数多,生源差距大。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大多采用集体课的形式,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培养。这种授课方式忽略了当前毕业生就业市场对学生的需求,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主动参与性不强,更谈不上创造与提高。由于传统的声乐集体课不注重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幼教实际,学生到了幼儿园工作以后,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声乐专业知识运用于幼儿歌曲的教学中,教学效果不佳。声乐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事幼儿园音乐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的最终目的。
(二)儿歌表演唱的涵义及特点
儿歌表演唱是在幼儿歌曲的演唱过程中,以简单、形象的基本动作和对歌曲理解基础上的自然表情,对歌曲内容和音乐形象进行的表达。这种歌曲体裁常采用小组唱、小合唱或重唱、对唱的演唱形式,以唱为主,动作表演为辅。简单的歌表演是基本站着不动的,只随歌词做一些手势动作。复杂的歌表演,有位置的调换及队形的变化,舞蹈的动作也更多一些,是幼儿歌舞的初级形式。
(三)声乐集体课开设儿歌表演唱的重要意义
1. 儿歌表演唱融思想性、音乐性、趣味性和舞蹈性于一体。这种简单易行、活泼生动的综合艺术形式容易被学生接受,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儿歌表演唱这种艺术实践课突出歌唱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平等的人人参与的实践机会。老师鼓励学生自主表现,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同时,也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3. 在儿歌表演唱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一个边教、边学、边实践、边讨论的生动活泼而富有刺激性的音乐教学环境。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表演唱,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缺点,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二、儿歌表演唱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合理科学的选材
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儿歌表演唱训练时,应选择具有学前专业特色的声乐教材。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选择一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特点、不同难易程度的,反映幼儿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幼儿歌曲作为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联系实际,进行一些带有创造性的改编和创作。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1. 举办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幼儿歌曲表演唱以唱为主,动作为辅。如何演唱幼儿歌曲呢?我通过举办有针对性的讲座,向学生介绍正确演唱幼儿歌曲的方法和儿歌表演唱的理论知识。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风格的儿歌表演唱的视频,将完整的作品展示给学生,带领学生欣赏的同时,指导学生理解儿歌表演唱的真正涵义及特点;组织并引导学生对表演唱的视频进行讨论、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对儿歌表演唱的感受、理解和审美,激发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为学生进行儿歌表演唱打下基础。
2. 加强学生对儿歌表演唱中常用动作及队形的训练。儿歌表演在幼儿园指伴随歌唱进行的身体表现活动。歌唱与动作表演是不可分割的。我通过声乐集体课加强学生对儿歌表演唱中常用动作和队形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儿歌表演和唱的能力。
3. 指定演唱曲目,培养学生编导和表演能力。我将每班学生分成10~15人一组,让他们按指定题目进行歌表演的设计创作,培养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综合能力。教师在表演唱创作过程中只起指导和监督作用,淡化“教”的痕迹,让其成为一种“隐”性的、不为人知的学习。
4. 定期举行成果汇报会,为学生施展才华提供舞台。学生自选不同风格的儿歌分小组创作,定期举行成果汇报会向全体同学和教师进行汇报表演。同学们充分利用服装、道具和多媒体,通过汇报表演这一形式加强艺术交流,在与同伴的比照中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的学习成果,取长补短,提高歌表演的质量。教师通过学生的表现全面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和问题,及时修改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又可以检查这一阶段的教学成果,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帮助学生进步。
5. 通过幼儿园见习活动,加强实践演习。学前教育专业作为一种职业定向的专业教育,应该具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其声乐教育应与音乐专业相区别,让学生早接触、多实践具有本专业特点的课程。
三、儿歌表演唱课程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
儿歌表演唱的考核方式采取笔试和操作考试两种相结合。
笔试:如在专题讲座后,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者针对某一课例运用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评论和见解。老师的评分要以学生是否有独特见解,是否能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基准。
表演设计考试:由学生自行选择幼儿园大、中、小班幼儿歌曲,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主要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考核方式考虑到了知识和技能的并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继承和创新的并举。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以及创新能力的考查。我以小组为单位评定学生儿歌表演唱的等级或分数,促使学生创造积极上进、团结互助的学习环境。我运用多元化的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三个评价体系,将严肃凝重的课堂教学变成轻松有趣的展示、讨论、交流学习的实践活动。这种评价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调动了每一个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体参与性。评价过程中,我对学生表演唱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思路、新设计等闪光点大力褒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用鼓励性的语言提出学生表现中的不足,让学生明白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去改正。这样的综合考查和科学评价,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引导、激励和促进作用。
声乐集体课儿歌表演唱的开设,为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幼儿教师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学前教育系的音乐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参加学习和进修培训,加强舞台表演的学习和实践,不断充实自身各方面知识与技能,身体力行地给学生进行指导。期望通过儿歌表演唱这一综合性的教学训练手段,能在实际教学中帮助学生增强社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专多能”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盼. 高师声乐集体课重唱与表演唱教学探析[J]. 黄河之声,2009(13).
[2] 汪梅娟. 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的反思与改革[J].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0(2).
[3] 果艳丽. 浅析音乐课堂歌表演教学的运用与开展[J]. 音乐天地,2010(5).
[4] 赵越. 表演唱在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 学习月刊,2010(3).
关键词:声乐教学; 学习兴趣; 声音概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28-001
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培养具有精湛演唱技巧的专业歌唱演员,而是培养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主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基本技能技巧,正确地处理和表现常见题材风格的歌曲,使之具备一定程度的演唱能力、音乐表达能力和对声音应用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充实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艺术创造的想象力,并通过歌唱实践,获得丰富的音乐感性知识,进而让学生领会歌唱的基本技巧和方法。那么在这种集体教学的模式下,教师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呢?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寓教于乐。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特别感兴趣时他就会投入精力去研究、学习,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往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我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与高昂的情绪才是上好声乐集体课的重要前题。
通俗歌曲是这个年龄段孩子所喜欢的,大多数同学都会唱几首,所以在教学中我把这个兴趣点作为切入点。例如,我在课堂上弹了许美静的歌曲——《城里的月光》,同学们唱得都很起劲很投入。我问同学你们想不想把这首歌曲唱好,大家都说想。我说:“老师给你们唱一遍”,唱完之后同学们都为我鼓掌。这样我的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同学们也乐于接受我教歌唱技巧,使我这节课做到了事半功倍。
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歌唱发声概念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概念外,还有声音概念。知识的概念如有关呼吸、发声、共鸣、语言的知识外,学生容易掌握。难的是正确的声音概念的建立。我们知道歌唱的乐器就是人体本身,歌唱的过程就是人体各有关器官相互协调工作的过程,但发声器官的具体运动又无法直观面对。
我们要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前进,一定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声音是对的,听觉感觉是怎样的,身体感觉如何,并让学生记忆这种正确的声音,使学生在演唱前在头脑中就已经有了这种声音形象,并不断地向它靠近。通过学习,有了正确的声音概念,就能够分辨错误的声音,并可以分析原因,然后在向正确的声音靠拢。
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呢?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范唱。因为教师离学生最近,能及时给学生以具体的声音参照。学生能在第一时间里听到正确的声音,及时找到方向并与之靠拢。而模仿正是声乐学习初级阶段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美好声音的形象语言,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唤起他们唱歌的欲望,使学生情绪饱满,感情充沛,从而激起他们歌唱的发声器官、呼吸肌肉的积极运动,这种状态下,歌唱的技巧易于被学生掌握和运用。
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他自己正确的声音,歌唱家也好,教师也罢,他们的声音只能提供一个范本,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唱出自己的音色。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反对学生不动脑子,在声音上一味模仿某某歌唱家的声音,要让学生知道世上没有一样的声音,在声音上模仿得越像,存在的问题就会越多,因为每个人的特点不尽相同。要帮助学生分析了解自身的特性,在掌握科学的声音共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性特色,唱出自己的音色。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尤其在集体课内。学生正确的声音一旦出现,即使是一个音、一句乐句,教师也要及时对学生加以肯定、鼓励并继续强化,让学生记住自己发出的正确声音时身体各部分的感觉。在这样不断的练习和强化下,学生正确的声音概念就会慢慢地建立起来。
三、选曲要适宜
由于学前教育的学生在经过几年的学习后走上幼教的工作岗位。而幼儿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少会用到所学的正统美声歌曲、大型创作型歌曲、艺术歌曲等,实际当中用到的都是些简单、上口、实用的儿童歌曲、幼儿歌曲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只教教材中那些正统歌曲,而不考虑学生实际能力、爱好以及学生将来所要面临的教学对象,这样的教学只会适得其反,使学生对学习唱歌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幼师声乐教学的曲目选择上,不仅要学习初、中级美声、民歌、艺术歌曲等作品,还应当针对今后的工作方向大量浏览实用型的声乐作品。
总之,声乐集体课既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它不利的一面,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研究,克服不利因素,积极调动有利因素开拓思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和谐愉快的集体教学中得到成长。以上是笔者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的一点体会,有不当之处请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雷仰芹.浅谈声乐集体课教学[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03)
[2]王懿颖.幼儿音乐教育[C].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8
[3]刘丽,浅谈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质量[J].辽宁师专学报,2003,06:102
论文内容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教材已经在全国推广使用,作为承担着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如何改革旧的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音乐教育师资,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声乐教学,分析了当前高师声乐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改革建议。
高师声乐课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音乐师范专业必修的一门技能技巧课。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用)教材已经在全国中小学推广使用,对照现行的、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其培养目标的发展。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人才要求,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是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声乐教学大纲。
声乐教学大纲是指导声乐这门学科如何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它的内容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考试形式、教材的使用等等。笔者总结自己多年的声乐教学,分析了当前高师声乐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制定与修改声乐教学大纲,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明确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
在上世纪高师音乐教育刚刚起步之时,由于师资和生源相对有限,所以高师声乐教育所培养的对象还仅能满足于高师、中师的师资或部分表演团体需求,鉴于这种需求方向,高师音乐教育逐渐形成了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其师范性的观念。[1]笔者曾在广东几所高校的音乐专业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上看,大部分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与音乐艺术院校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声乐教学偏重追求艺术上的“高、精、尖”,致使整个教学盲目地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
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师资阵容的不断扩大,使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趋于稳定与饱和,高师的音乐教育开始面向对基础音乐师资与普及音乐教育的培养。在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培养目标要转变观念,坚持师范教育的信念与培养目标,从“精英教育”向“基础教育”“普及教育”转化,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的适应型人才。
二、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授课形式,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声乐教学中的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是指教师与学生进行单独的授课形式。[2]这种授课方式个性化较强,强调你教我学,我说你背,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缺乏互相的观摩和交流,学生仅仅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对将来的教学中所遇到的形形的问题就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扩大招生,声乐教学仍沿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与发展。其弊端在于,声乐基础或条件好的学生脱离师范性而趋于专业表演,差一些的同学则觉得声乐无望而形成逆反心理,同时也影响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在高师声乐课中,应采取以个别课为主,理论课、小组课、集体课并存的教学模式。
课型的分类是指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划分,其课时可以在声乐总体课时中灵活分配[3]。理论课内容一般来讲包括基础理论与声乐教学法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集体授课方式进行教学。集体课是解决声乐基础理论或技能技巧课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同时,还可以在集体课中进行声乐观摩,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这样集体课省去了原有“一对一”授课时教师对声乐理论的不断重复,同时也为小组课与个别课创造了有效的空间;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则体现在小组课与个别课中。教师在对学生基本状况初步了解后可按现有歌唱水平进行大致分组;声乐教师在实施分组和小课教学时,应注意体现其阶段性的灵活性,按学生的学习进度随时进行调整。
改革传统声乐教学“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引进小组课、集体课、个别课多种课型并存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借鉴、互相启发影响,遇到问题一起分析、一起讨论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科研成果,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引入到新课和解决共性问题的教学中。这样不仅为教师解决学生个性问题赢得更多的时间,而且为学生将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积累更多的经验。
三、打破学科界限,拓展教学内容,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传统的声乐教学内容局限于声乐理论的学习与掌握歌唱的技巧,在声乐教学中往往忽略了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联系、与中小学音乐教育脱节。[4]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部分引入高师声乐教学中,如在声乐教学中引进自弹自唱、合唱、小组唱、重唱等歌唱训练,同时增加声乐作品鉴赏教学法等教学内容,并在小组课与集体课教学中采用类似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方式,给每个学生以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及早了解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内容;同时,高师的声乐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去向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学习,亲身体验基础音乐教学的过程,积累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经验,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声乐教学要着眼于将来学生的实际工作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在培养“一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多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四、重视声乐教学法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高师声乐教学在全国各院普遍不被重视,专门开设本课程的高师院校不多,基本上都以讲座形式或在学生毕业实习一两个月前笼统进行讲授学习,加之很多教学法,老师并没经过专业学习,本身又没有基础音乐教育的经验,只是照本宣科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已严重滞后于当前音乐教育教学思想的教学原则;教学法考试只注意理论考查,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脱节,使教学法成为一门“死法”,使学生学之无用。
高师学校应紧紧围绕“师范”做文章,不能盲目与专业音乐院校攀比专业水平,而应该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注意音乐教学法的教学,保证教学法的课时。在声乐教学中应当紧密联系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让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就明确师范性质;在第一学期,高师就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了解和参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在四年的时间里有步骤地从教学见习到帮助开展活动,从部分承担教学任务到独立备课、上课、让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将来的工作性质,一毕业就能够胜任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工作。
五、教材使用要切合实际,切忌盲目使用
高师声乐教材在近十多年来有较大的发展,除国家权威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外,在一些高校也相继出版了不少高师声乐教材。尽管有不少教材,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至今还未有统一规范使用教材,以致在选择教材上,许多高师院校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让学生难于达到教材的要求;甚至有些教材实用性不大,发给学生成为书橱中一生“摆设品”,浪费学生的教材费。
高师声乐教材使用要切合实际,切忌盲目使用。选择教材要以师范性、实用性为原则,选择思想性强、艺术性较高,可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声乐作品为教材,以保证专业教育目的实现。
六、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增加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声乐是一门歌唱艺术,它必须在艺术实践中得到锻炼。高师的学生每个学期最多在期中或期终进行考查或考试,考试形式基本都沿用音乐专业院校的声乐考试方式,每人演唱一至二首作品,在本科四年共考试次数不超过10次;而对于将来面临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高师的学生来说,艺术实践受到一定的限制与约束。笔者认为,高师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目前高师考试形式还可增加重唱、小组唱、合唱等考试形式。与此同时,文化部门或专业部门要创造机会,支持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如举行音乐会或声乐比赛,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以便学生将来更好地胜任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唱歌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声乐辅导工作。
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高师声乐教学大纲是21世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新形式下的教改核心问题。高师声乐课程的改革切实要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展开,进行修改调整。文中几点浅陋之见,只求抛砖引玉,期望高师声乐教学能早日与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方案接轨,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多能一专”的适应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钢琴;钢琴;教学教法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钢琴教学几乎都是师徒传授式的一对一的个别授课。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视,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钢琴教学的发展需要,钢琴教师的课量也是逐年剧增,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个别授课方式,教师数量与学生数量不成比例,这势必要大幅度提升培养的成本。而电钢琴课堂教学的引人犹如雪中送炭,为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一、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的优点
电钢琴集体课教学打破了旧的教学模式,充分展示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形式和理念,如键盘乐理、和声、曲式、复调、配器、合奏等。它把音乐教育专业的众多课程有机地、科学合理地综合起来,创造了一个融技巧、理论、实践为一体的全新的教学体系。
1、丰富钢琴教学理论
以往钢琴教学都是个别授课,以师徒传艺式的手把手、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教法单一,具有经验教学法的特征,理论知识教学不够完整系统。电钢琴教学的新模式使钢琴教师走出了“一对一”授课的小圈子,面临一系列技能教学研究的新课题。教师必须以开拓进取的精神,汲取新知识、拓宽知识面,系统地运用专业知识,把弹奏技术训练过程条理化、系统化、多样化,上升到理论高度来把握。在课堂上以敏锐的听觉,灵活组织音乐形式,准确明了地进行理论讲解和弹奏技巧示范,才能胜任集体课教学,高质量地完成钢琴教学任务。
2、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电钢琴集体课教学,打破了传统钢琴教学中“一对一”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交流”、“比较”和“取长补短”等学习途径,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一位教师同时面对数十名学生,做到了共同的知识集中讲解,必备的技术技能集体练习。一人授课,众人受益,扩大了知识覆盖面,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重复教学环节。同时,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主角,而是把更多的想像空间和创造空间让给了学生,启发他们主动听、主动看、主动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想像力,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钢琴教改和电钢琴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显著增进了教学工作效率和高师办学效益,较好地满足了当前高校扩大办学规模的形势需求。
3、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电钢琴集体课教学充分利用电钢琴系统和互联网这一交互平台,强化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系统之间的横向联系,促进了知识的相互渗透。数码钢琴的多重功能,在和声、配器、作曲、乐理、试唱、声乐等课程的教学中,有着广泛的使用价值,如利用其丰富的音色功能进行配器课的教学。教师和学生人手一架琴,弹奏修改学生的和声、作曲作业,可全面提高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能力,也可利用其监听、监视功能进行声乐集体课的教学等。总之,数码钢琴是现代高科技产物,它的智能化既可使教师的教学轻松简单,又可让学生的学习更有乐趣和富有积极性,为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智能帮助。
4、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集体课教学可以从根本上杜绝教师上课的随意性。每学期一次的考试既是对每个学生学习的检查,同时也是对每位教师一学期工作的检查。为了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成绩应由期中汇报、平时成绩、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考试内容为练习曲、乐曲、正谱歌曲伴奏、即兴伴奏,以及边弹边唱等。
二、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实施
(一)复习检查
检查的方式是让学生齐奏上节课学过的曲目。齐奏前,教师要确定恰当的演奏速度,以保证节奏稳定统一。齐奏完毕,教师重点指出技能练习中的优点和缺陷,进一步明确演奏要求。或进行分组演奏,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演奏,另一组聆听观察,而后通过分析讨论,找出不足;亦可指定学生个别演奏,分析典型范例,促进共同提高。回课后即导人新课,体现新旧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衔接。
(二)讲授新课
电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必须把握教学系统和结构的完整性,注重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的传授,而不能有太多的主观随意性和即兴性。教师要按照先拟定的教学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讲授演奏理论与技巧方法,并采用螺旋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反复地强化基本概念和要领。要改变保姆式的教学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数码钢琴集体课上,教师讲授的兴趣和积极性普遍容易提高,因此学生可以获得更加系统和全面的知识与技能。
(三)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每次上完新课教师对全课教学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回课表现情况当堂打分记录在案,作为综合考评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依据。统一布置课后作业,明确提示作业要求,布置新课题的预习。
电钢琴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是基于传统钢琴教学模式上发展起来的,是其自然延伸。它是吸取了传统钢琴音乐教育中一切正确有效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并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而进行的新型教育活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又是针对传统钢琴教育的一次全面深刻的改革。它的出现,顺应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发展,引起并推动了钢琴教育领域中如教学原则、教学形式与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及整个钢琴教学过程的许多方面正在发生一系列变革与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学习方式,为教育者创设了探索的氛围,增强其艺术感染力和音乐的表现力。
总之,利用电钢琴教学系统进行集体课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无疑是一场教学上的大革命。它不仅为现代音乐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体现出集体课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它既改善了教学环境,同时又丰富了教学手段,这是对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内容和教法的挑战,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的出现,对现在各师范院校的扩招后教学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它顺应了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牛冬阳.钢琴集体课教学刍议[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关键词】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改革
近些年来,由于社会的需要和国家的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在众多力量的支持下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在发展的同时也发现了高职教育教育机制和教育院校中出现的某些弊端,在发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本人结合实际,探索出了一条高职声乐教学的改革之路。
1.互动式教学
声乐教学中的互动可以吸引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教学活动是主体参与的目的、对象与内容,离开了教学活动就谈不上主体参与,正是学生主体的参与才使教学活动成为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1.1 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应是平等学习团体中的“首席”。他是一个从外在的专制者转向内在情境的引导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比如,在指导学生演唱一首艺术歌曲时,老师应引导鼓励学生根据歌曲旋律的线条和歌词的内容,大胆地展开自己的想象,抒发自己对情境的理解,结合自身独特的感受去处理歌曲,而不是一味地听从老师的处理方式,或单纯地模仿别人的演唱。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使一首作品的处理有了鲜明的个性。
1.2 针对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满足学生整体要求的同时,兼顾个体的条件和需求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并设计符合其各自特征的教学过程,是实现互动式教学目标的又一途径。如在指导学生发声练习时,教师要准备多个练声曲给学生试唱,并要求他们反馈歌唱感受,教师把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教学目的相结合,为学生制定科学的练声计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个体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1.3 营造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
学习的氛围(环境)对学习兴趣的养成,动力的形成,学习效果的产生等有较大的影响。声乐专业教学具有通过情境学习达到教学目的独特优势。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利用课程内容,以创作背景诠释意境,以诗化的语言领悟意境,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意境,借助情景教学设计,丰富学生想象,愉悦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2.实行教学实践“一体化”
高职声乐课除了在琴房里进行教学外还应该把部分教学内容直接移至舞台或讲台,将理论课与艺术实践教学合二为一,实施“一体化”教学,使二者相互补充、密切配合,最后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外,可尽量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歌唱的创造性,让学生针对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实践场地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即使出现错误也没关系,只有不断地出错才能使指导教师有机会现场“纠错”,最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对学生而言课堂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减少艺术实践的比例,相反要摒弃“坐而论道”逐渐加大艺术实践的量才更能切合实际。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对此已有共识,正积极修正教学大纲增加艺术实践的课时比例,“依据人才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每个专业明确若干个核心技能,整体教学过程围绕核心技能展开强化,为核心技能服务。”改善或拓宽用于艺术实践的场地,积极与校外实践基地洽谈、磋商,从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渠道、签约率以及用人单位的评价而言,证明了增加艺术实践的比例已卓显成效。
3.突破传统教学形式,使“集体课”“小组课”与“个别课”有机地结合起来
长期以来的声乐教学多以“练声——唱歌——布置新歌”三个环节进行,声乐教师好像都不大习惯上“集体课”或“小组课”,也不大习惯去其他场合上课,认为只有在自己的小琴房里上“一对一”的“个别课”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过去多采用“个别课”形式。近些年,由于扩招使学生数量猛增,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高职院校逐渐增加了“集体课”和“小组课”,既降低了教学成本又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
从声乐教学的客观规律而言,可以把二至四人共同上一节课定为“小组课”,四人以上共同教学定为“集体课”,“一对一”授课形式为“个别课”。
涉及到声乐教学中具有普遍规律的理论基础知识,如“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基础”、“人声分类与声部划分”、“歌唱心理要素”、“歌唱语言”等内容,就适合于“集体课”教学,也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教学。除了声乐理论基础知识外,声乐教学中的训练方法也有许多共性内容,如侧重练习“气息和声音的结合训练”内容时,不但有很多体会性的练习,还有许多需要通过某些母音的发声来听辨的练习,如果采用二至四人的“小组课”,既可以互相观摩交流又可以从相互的练习中得到“灵感式”的启发,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从长远的就业角度而言,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看到教师给不同学生授课时针对不同问题实施的解决方法,长期耳濡目染,学生能学会因材施教的教学本领,对于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毕业生而言是最佳的学习途径。另外,“小组课”还非常有利于“对唱”、“重唱”等演唱形式的授课内容。对其中的发声训练部分都有共性部分的讲解和个性部分的针对性训练,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灵活调整、科学编配。
“一对一”的“个别课”是各类艺术院校中最常见、最普遍的声乐教学形式,也是大多数声乐教师最擅长、最习惯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存在具体问题和富有个性化的问题,最适合采用“个别课”形式的声乐课来解决。
无论“集体课”“小组课”还是“个别课”,都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如果运用得当既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又可以大大减轻声乐教师的教学负荷,赢得时间从事教科研活动。
除了对课程做一些必要的变化与调整之外,也可以在声乐教学当中引用竞争机制,这些都是声乐教学中可采用的手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