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文化发展范文

艺术文化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文化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文化发展

第1篇:艺术文化发展范文

文化艺术管理人才,是文化艺术发展的基石,地方文化事业要得到发展,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文化发展理念先进、文化管理能力突出、事业心强、作风过硬的文化管理人才群体。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革命老区往往缺乏这些相关人才,因此需要通过其他途径引入,其中,艺术院校选派青年艺术管理人才到革命老区,就是重要的途径之一。从2006年开始,川音选派了超过20名年轻干部到南江县挂职,这些干部多数拥有音乐及其他艺术学科本科以上的教育背景,又曾在学院担任科级及以上的职务,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对于文化建设与发展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这些干部到南江县,担任副乡长、副书记、文体局副局长、县长助理、副县长等职务,大多负责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行政事务,直接参与南江县的文化建设和发展,结合南江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将先进的文化发展理念注入南江县的文化发展中,不仅直接提升了南江文化发展的水平,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南江县的文化长远发展思路和文化队伍。川音下派挂职干部为南江县文化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尤其是在文化发展宏观指导及现代文化发展理念等方面,比如深挖南江文化内涵、打造南江文化品牌、创新南江文化发展和管理机制、强化南江文化发展基础、建设南江文化队伍等。近年来,南江县文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文化活动红红火火,文化事业蒸蒸日上,其中川音下派挂职干部有着突出的贡献,正如南江县文体局负责人所说:“南江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这与四川音乐学院的倾力帮扶分不开的”[2]。

二、艺术院校采取具体的举措,支持革命老区文化发展

艺术院校支持革命老区文化发展,还可以采取更加具体的举措,从细微处着手,切实的为革命老区文化发展做出贡献,比如:开展艺术培训、举办文化活动、捐赠文化设备、等。1.开展艺术培训艺术院校拥有各种层次的艺术人才,可以广泛的在革命老区开展针对艺术考生的培训活动,能够减轻老区艺术考生的负担,提升艺术考生的水平。比如,通过调查,川音下派到南江县的干部发现,“南江每年参加艺术类的考生很多,但是被录取的人数较少”[2],主要原因是“南江县艺术类师资力量较薄弱,部分学生到外面去学习,外面去的也未进入正规机构学习”[2],因此,“既耽误了孩子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又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2]。针对这种情况,川音下派干部立即开办了音乐高考免费培训班,由音乐专业的下派干部轮流上课,强化培训,课程内容包括乐理、视唱、练耳、琴法等。此外,川音还派出大三、大四的学生到南江第四中学,辅导音乐专业考生,加强专业知识。川音的这些艺术培训活动,既提升了考生的专业知识,减轻了考生的经济负担,也提高了川音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2.举办文化活动艺术院校要在革命老区文化发展中发挥作用,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扎实的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将群众的文化热情调动起来,才能真正推动老区文化发展。比如,川音在南江县南江县东榆镇槐树村村小建立的音乐教室,就是很好的例子。槐树村地处偏僻,“由于多种原因,不仅整个乡村文化氛围淡薄,而且村小也没有一件像样的乐器,学生想学音乐知识而无条件”[2],而且村民普遍缺乏文化意识。了解到这些情况,为了“培育乡村音乐文化土壤,营造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2],改善村民的文化条件,2010年5月,川音在槐树村建立了音乐教室,通过多种途径,为音乐教师配置了古筝、二胡、长笛、葫芦丝等音乐器材,同时每周到村小为学生讲授音乐课。此举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村民的文化意识,对于社会主义乡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有较强的参考意义。又如,川音协助南江县元潭乡字库村村委会主办的《字库鸣报》。2009年,川音党委书记柴永柏教授在调研中了解到,当地村民文化生活贫乏,对科技信息的了解极少,当即决定安排川音四名下派干部协助协助村支书办一份信息报,并亲自题写了报名———《字库鸣报》。栏目包括“政策咨询”、“字库新闻”、“种养技术”、“信息播报”、等,这份富有特色的报纸分送到每户村民家中,“村民们都是争着看,有的村民跑十多里路专门来拿报纸看……”[2]。3.捐赠文化设备艺术院校自身拥有一定的文化设备资源,也能够组织、调动其他机构的一些文化设备,可以开展为革命老区捐赠文化设备的活动,帮助革命老区文化事业发展。比如,川音考虑到南江县文化设施设备严重匮乏的实际情况,多次向南江县相关机构进行了文化设备的捐赠活动。2011年3月,川音在南江挂职锻炼的7名干部代表川音院向南江四中捐赠了价值1.3万多元的古筝、单簧管、小号、长笛等乐器[3]。同年5月,川音组织筹备了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22件,价值13000余元,捐赠给南江县文化馆和老年大学[4]。2012年3月,川音下派干部协调多方关系,向南江教育系统捐赠了钢琴、古筝、吉他、葫芦丝、竹笛、竖笛等价值60000多元的音乐器材[5]。川音捐赠的文化设备,为南江县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设施设备,使得相关地区有条件开展文化活动。

三、艺术院校充分发挥优势演出资源,推动革命老区文化发展

艺术院校拥有优势演出资源,比如表演人才、表演团体、演出设备和演出管理经验,可以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以宣扬红色文化、旅游文化等为主题的演出,达到宣传推广老区特色文化、培养老区表演人才、推动老区文化发展的目的。川音作为西南地区高水平的音乐艺术院校,拥有大量的音乐创作与表演人才,成立了交响乐团、民乐团、合唱团等多个演出团体,多年来积极参与南江县的文化演出活动,与南江县政府合作组织了多场大型文化演出,其中的四川光雾山红叶节演出尤其有影响力。比如5•12汶川大地震后,2008年10月23日,川音组织100余名师生到南江县光雾山参加“2008中国四川光雾山红叶节暨抗震救灾慰问演出”,演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高水平的演出“将先进文化送到了基层,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宣传了光雾山,提升了光雾山的文化品牌”[6],鼓舞了南江人民灾后重建家园后的信心。川音先后参加了6届光雾山红叶节的开幕式演出,多采取与南江县、巴中市本地歌舞团共同演出的方式。这些演出活动不仅丰富了南江县的文化活动,宣传推广了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旅游文化,还为本地文化表演人才提供了与高水平演艺人员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使得他们能够近距离观摩高水平的演出,开拓专业视野,了解最新演出设施设备及信息,从而极大的提升其专业水平及演出管理能力,有利于本地文化表演人才更好的为南江县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第2篇:艺术文化发展范文

本土文化是各种文化经过本民族的习惯以及各种思维方式沉淀相结合产生并重新阐释的文化,并非传统文化,是本土一种独创的文化形式,也是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发展的一种文化形式。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本土文化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土”了,而是融入到国际化的范围内。因此本土文化的发展需要的是带动性的发展。吉林本土文化包括了历史、旅游等的特色文化,这类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吉林整体各项文化的发展,因此本土文化的发展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类选拔形象大使赛事在内的时尚艺术活动就能够起到引导时尚文化与带动本土文化发展的作用。

2、吉林各项时尚艺术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时尚艺术这种形式已经不仅仅是在娱乐活动中体现出来,它也为本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形象代言变得普及起来,“形象大使”也涉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各种领域,形象大使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起到重要的推广和宣传的作用。

对于吉林来说,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就是雾凇形象大使的评选活动,雾凇形象大使起源于吉林雾凇冰雪节,吉林市雾凇冰雪节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几年,而“雾凇形象大使”的选拔活动也成为了每年的开幕序曲。随着比赛发展的专业化,雾凇形象大使的比赛也与国际旅游小姐等赛事共同举行,更加使雾凇形象大使以及雾凇冰雪节深入人心,也表明了吉林本土的文化“雾凇”以一种时尚艺术的形式诠释给所有人。另外还有吉林市雪花啤酒节的形象大使评选,此次大赛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数届每届都会评选出冠军、亚军、季军、雪花王子、雪花公主、雪花宝贝以及各项单项奖。这项赛事是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时尚文化赛事,起到了推动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的目的,雾凇形象大使也成为了吉林的一个品牌代表。

其次吉林松花湖旅游形象大使是一项从2007年开始举办的比较新的赛事,评选出的形象大使将参与各类市政府举办的旅游推荐活动,新闻媒体将对吉林松花湖旅游形象进行专访。这项赛事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吉林旅游文化产业的进步,带动吉林经济的发展。除了以上的各项时尚文化带动的经济发展之外,还有其他各个领域的形象大使,他们同样是为吉林本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代表性的作用。例如,吉林省希望工程形象大使乒坛名将王皓、吉林网络文化节形象大使等,这些形象大使的评选都从不同文化领域来体现着吉林的本土文化。

3、时尚艺术对吉林本土文化的影响

3.1个性对传统的影响。中国文化从古至今推崇的就是“中庸之道”,无论是古时的中和观,亦或是现在的集体观,都在强调共性文化,而非个性表现和个体价值的体现。随着时代的进步,个性是当代的新主张,传统理念不再是应用于本土文化传播的各个方面,个性主张才是带动文化发展的唯一途径。形象大使的评选形式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场所彰显个性,体现自我价值。将吉林本地特色的文化与时尚艺术相融合,吉林各项形象大使的评选使我们对吉林本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保持本土文化的同时,使得人们有了表现个性的机会。

3.2多变对固定的影响。四大发明用他亘古不变的方式让中国的本土文化得以传世,而当今本土文化的传承更为灵变,传播更为多样性。形象大使的评选活动中存在着多变的表现形式,表现因人而异,因为参加选手的不同,所带来的表演就会各不相同,因此多方位的艺术形式使得人们从一个简洁而又时尚的方面来关注到本土文化这个领域中来,让时尚艺术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去展示,也给本土文化以新的传播形式。

3.3多元对单一的影响。传统的本土文化思维更具理性和单一性,“形象大使”则通过更多感知去刺激本土的传统思维,达到一种本土思维与多元思维的融合。传统的评选活动都有其局限性,会设立各种各样的门槛,而多元化的体现就将这一门槛取消了,尤其是吉林本土的各项形象大使的评选活动,他们是群众性的评选活动,面向了更广的参赛人群,所以具有典型的多元化特点。

4、时尚艺术活动对吉林本土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3篇:艺术文化发展范文

    摄影艺术在文化层面主要体现在纪录性,科学性,开放性,超越性,直观性。

    一、摄影与生俱来的纪录性

    当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呈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摄影就宣示了它无与伦比的优势:纪录性。绘画再细致逼真,也比不得摄影更真实。尽管起初拍一张肖像照片,需要几分钟才能拍成,被拍照的人必须在摄影机前保持一动不动。但与绘画相比,速度还是相当快的,而且是原汁原味的。摄影从诞生那天起,无论是胶片时代还是数码时代,无论是平面摄影还是电视摄影,都延续着它的根本特性:纪录性。没有那个技术或艺术的形式,比摄影的纪录性更直接更方便。而和摄影的纪录性直接对接的摄影门类就是纪实摄影。并不是其他摄影门类就没有纪录性,而是纪实摄影是尤其以纪录性为特征的一个摄影门类。说起纪实摄影就自然要提到布列松,这个拿着相机在街头闲逛的法国老头,创立了“决定性瞬间”的理论,而且以身作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纪律性很强的精彩照片。

    摄影的纪录性也包括“光学无意识”的特点,它可以把人眼看到的任何事物,任何角落,通过光学镜头,准确无误的纪录各种细节和信息。这将保存大量的历史文献。特别是数码时代,摄影机进入千家万户,可以方便快捷的拍摄纪录生活中的图像,而且成本很低,不用支付高额的冲洗胶卷的费用。可见数码时代的到来,摄影在其纪录性方面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就纪录性而言摄影具有其它艺术门类无可匹比的优越性。

    二、摄影发明与发展过程中的科学性

    摄影术从发明时的专利技术,经历了韦奇伍德的实验、日光摄影法、银版摄影法、“卡罗式”摄影法、湿版火棉胶摄影、干版的发明等等,从起初的大箱子相机到胶卷相机再到现在的数码相机,从“莱卡”单反照相机、“哈苏”单反照相机到尼康FM相机、佳能EOS专业相机。摄影术自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进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进而发展和完善。这就把摄影和科学捆绑在了一起。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摄影的发展,反过来,摄影也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的发达和摄影文化的繁荣象征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达的程度。

    摄影艺术的发展体现了科学精神。摄影科研、摄影理论以及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电视摄影等应用领域,无不体现着摄影的科学精神。对于新闻摄影来说,科学精神就是一丝不苟地纪实,不受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形态的制约,对于艺术摄影创作来说,科学精神就是充分尊重拍摄客体、真实表现创作主休,不搞哗众取宠或献媚邀宠的伪艺术,如此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摄影文化中,科学发现与艺术创作是具有同样的审美价值的。这一点是与其它文化圈截然不同的。在摄影中,每一种捕捉光线的新器具,每一种再现影像的新程序,都可能带来全新的视觉形象,带给人一种全新的艺术享受,如全息摄影、航空摄影、立体摄影、水下摄影等等。在摄影文化里,发现就是创作,创作也即在发现,发现与创造是一对亲兄弟,互相争先,彼此有着血缘关系。

    三、摄影文化的开放性

    没有一种技术和文化像摄影具有这么广阔的胸怀,横跨了科学、技术、理论思辨、新闻、艺术、商业服务、历史、哲学、美学、司法、心理学等种种领域。可以说摄影从发明那天起,先天就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模式。摄影艺术是“平民的艺术”,摄影不断的发展,相机操作越来越方便,冲印越来越快捷,摄影向着最广大的社会阶层开放。

    婚礼摄影、儿童摄影、毕业摄影、生日摄影、会议摄影等等,具体从事摄影的人数要远远超过艺术门类,如文学、戏剧、绘画等。可以说摄影是创作应用最为庞大的文化活动。

    对摄影来说,没有技术的界限,买了相机就可以拍;也没有观赏的禁地,一切感受,一切领会,如人的眼睛,只要能看见,那么摄影就为你敞开,随意的去看,去想。

    摄影文化开放与普及,超越了语言的障碍、国家的界限、民族的隔膜。摄影艺术沟通了人类的视觉直观感受和心灵的交流。实际上摄影没有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的区别,是整个世界共通的语言。一如音乐,不需要翻译就能被领会。因此,摄影艺术是具有开放性的,而摄影的活力也正式在于它没有禁区,在于它的不断发展努力开拓的精神。

    四、摄影艺术跨越时空的超越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相机开始进入家家户户,特别是数码相机操作方便、即时回看、直接拷贝,摄影文化已经和家庭联系在一起,亲戚朋友在一起合影留念,外出旅游考察拍照留念。尤其是现在手机上集成了照相功能,拍照就像说话一样轻松方便,从彩信到现在的微信,从博客到微博,看图时代的到来,摄影文化融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摄影是人类视觉的延伸,摄影能够将任何感光的空间形象纪录下来并传播开来。可以说物质借助摄影超越了其时空的确定性,变得超越了时空。而人类的视觉也超越了时空,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可以随意观看“过去的”和“遥远的”事物,某种意义上,人类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借助于摄影艺术跨越时空的超越性,地球上的人们同时感知着世界上的各种变化。通过电视,通过网络,通过手机,人们使用着各种在线视频,观看各种即时图像。人类的感知范围空前地拓展了,这种拓展所具有的超越属性和未来属性,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难以想象的。

    摄影艺术跨越时空的超越性,让人类的视觉无限延伸,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空前广大的层次上形成了全人类共同的感性体验。

    五、摄影的客体决定了摄影艺术的直观性

    肖像绘画可以看着模特,但没有模特也可以画得逼真。而肖像摄影是肯定要有模特在场。摄影艺术是必须有客体在现场的。摄影艺术的直观性意味着摄影对象的物质存在,这是摄影文化的根本,没有客体的存在,也就无法摄影,离[ lunwen.1KEJIAN.COM]开了被摄体,摄影自然就中断了。可见,摄影艺术是一种客体必须参与的文化,区别于文学、绘画、雕塑等。这就在摄影美学和摄影社会学上给我们一个提示,摄影艺术表现的是客体,没有对客体的认真研究,必然是摄影理念上的不完整。

    摄影艺术的直观性也决定了摄影者必须亲眼目睹、必须亲自到达现场。不管是高山还草原,无论有路的还是没路的地方,获得照片的唯一途径就是摄影者到达现场。这是其他艺术文化形态所不同的。摄影者创作者同时也是见证者,摄影艺术是一种创作主题实感化的文化。无论拍摄内容是具象的还是抽象,都是摄影者自身的真切感受,对题材的追求、灵感的出现、以及在具体的影调、色调、色彩反面的处理,都是摄影者的直观体现。

    摄影艺术的直观性还表现在对摄影作品的观赏。无论是冲印的还是数码的摄影作品,都是供人直接用视觉加以感知的。摄影的主体不仅仅是摄影者,而且也包含观赏者。观赏者对摄影作品的鉴赏,是对摄影作品的再创作。同样的摄影作品,在不同的观赏者眼里,有着不同的视觉感受和情感体验。

    六、结语

    摄影文化就是指一切与摄影相关的物质与精神现象,它是一个集合概念,带有整体性、宏观性、不可分解性。摄影作品反映的是时代的特征,通过一副摄影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最形象的特征。而摄影工作者的文化素养的深厚,决定着摄影作品的内涵和艺术品位。所以一个好的摄影家首先应是一个文化人。所以追求文化根基,应成为提高摄影水平的根本选择。人的文化素质为文化能力奠定了基础,而文化能力又是得到文化理性认识的必然过程,最终理解、认识和创造出独特的文化哲学,为摄影的瞬间选择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第4篇:艺术文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钢琴艺术 音乐文化 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这就使得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发展进程中,钢琴这个西方乐器不断融入中国音乐文化,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产生了大量经典的专属音乐作品,尤其是近年来,不断发展创新的钢琴艺术更是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音乐文化发展。

一、中国钢琴音乐艺术发展概述

纵观中国音乐发展历史可以发现,钢琴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百余年,其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最早的钢琴键盘乐器是随着爆发后外国侵掠者打开中国国门而被带入的。在那之后一度兴起西洋教堂和新式学堂的钢琴教学热潮,钢琴艺术逐渐在宗教、音乐教育、音乐创作等领域实现了不断的发展和运用。但是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家并不是特别追求钢琴艺术的研究,而是仅仅将其作为从事音乐教学的一种方式。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才开始出现一批自己创作的钢琴曲,开始探讨钢琴艺术,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摇篮曲》,刘雪庵的《中国组曲》,江定仙的《摇篮曲》等,其艺术风格都包含着明显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并渗透着作者自身独特的个性。在中国音乐文化全面发展的50年代,钢琴创作已不再满足于单调的形式,中国音乐家开始追求新的音乐织体的钢琴化,在作曲技巧以及民族化的多声技法上开创出新的形式。如马思聪的《舞曲三首》,江文也钢琴套曲《乡士节令诗》,丁善德的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第二新疆舞曲》,殷承宗等人集体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更是这一时期作曲家和钢琴家对大型体裁但额钢琴协奏曲创作的试探。一直到70年代,中国钢琴音乐艺术实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首先是钢琴改编曲的产生,这是以我国传统民族器乐作品为基础的,代表作有黎英海由《浔阳琵琶》改编成的《夕阳萧鼓》,王建中由同名笙曲改编成的《百鸟朝凤》以及由古琴曲改编的《梅花三弄》等。其次是作曲家在自己的钢琴创作中不断吸收和融入西方先进的创作技法经验。如汪立三《梦天》中十二音序列手法的运用等。

二、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特点

虽然我国的钢琴音乐发展起步较晚,但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创作,我国钢琴艺术仍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首先,多声思维。纵观中国大部分音乐作品,可以发现,和声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钢琴音乐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开创出一种新的和声方法,即以“4+2或5+2”度相叠和“4、5”音程相叠的形式来改变和弦的音程结构。其次,结构特点。由于我国对于钢琴接受的独特形式使得大多数曲式结构是传承了西方的单乐章及多乐章协奏曲的结构特点。为此,我国作曲家开始探索一种新的结构方式,以更好地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审美意渗透进了钢琴音乐的曲式结构中。比如改编而成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就开拓性的将原来的七段乐曲转换为四乐章的套曲结构。

三、中国钢琴音乐艺术在音乐发展中的作用

(一)对“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促进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作曲家和演奏家深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对钢琴艺术发展所起的作用,即继承传统音乐文化以开创出新的钢琴音乐艺术。而且两者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也实现了自身在发扬、进化上的需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钢琴艺术的有机结合促成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内容的诞生,并开创出了中国钢琴作品中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风格”,为中国音乐发展不断提供新的音乐审美视角。

(二)对“中西文化”的结合促进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随着钢琴音乐在我国的发展,作曲家和演奏家们在创作和演奏方面不断的尝试和磨合,使得钢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显成熟。经过几代作曲家、钢琴家的不断探索和追求,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体系。他们在钢琴音乐创作领域内表现出个性化、独创技法的突出倾向,并在钢琴音乐的结构、音乐表现意蕴、文化内涵等诸方面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钢琴音乐风格。完成了东西方文化灵魂的碰撞和结合,促进了两者的共同繁荣,更为音乐发展的方向提供了种种新的思路和途径。

(三)对“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创新促进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东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与发展使得中国的钢琴艺术日益呈现出民族化、国际化的发展特点,在中国钢琴艺术发展中极大的融入了不同民族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使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并充分吸收世界音乐文化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扩充自己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陈锐.呼和浩特地区钢琴艺术的本土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3年.

[2]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02).

[3]王浩.倪洪进钢琴艺术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第5篇:艺术文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群众文化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指人们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经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价值,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需要以传承、创新和发展民间文化为基础,传承民间文化艺术是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提升的关键动力。历史文化底蕴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也包含着中华人民代代相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历史文化不仅仅体现在一个民族和一个区域的当地民俗和景观上,更表现在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群众活动上。

一、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新时期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和物质需求越来越高,文化也不断的随之发展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并且具有维系整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发展群众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群众文化活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放松之后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工作、学习中。国家的发展是为了人民的健康、快乐,因此满足人们的精神层面需求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人们精神方面的满足主要来自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历史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艺术,要想发展群众文化,就要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群众文化的孕育、产生、继承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民俗文化艺术社会活动的传承,这是群众文化活动其中的重要功能之一。我国自古以来产生了许多群众文化活动,其中好的部分一直被人们所继承和发扬,即便是在岁月长河的洗礼下,群众文化活动依然保持着原始的风貌。例如我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人们习惯在端午节举行赛龙舟,这是对古老文化的传承和沿袭,也象征着文化的传递。又比如各个少数民族在本民族的节日时,会举行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记载着该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传统和习俗,在漫长时间的发展中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了一种民族象征和民族文化,受到各族人民的广泛喜爱。群众文化在基础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且在抢救、发觉和收集群众文化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国许多古老的群众艺术不仅获得乐新的生命,而且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我国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是世界上具有特色、自成一派的一种体现着民族精神和民族内涵的文化,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先进文化,促进中国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发展和创新的源泉。所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民间民俗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必将成为我国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之一。群众文化具有稳定性、共同性和民族性、地域性等特征,具有吸引力、辐射力、约束力、凝聚力和稳定力,这些特点和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会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来。精神文化是所有文化的核心,因此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应该以精神文化为基础,将精神文化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日常行为规范中,结合物质、行为和精神。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民间民俗民族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一脉相承,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是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功能之一

要想发展群众文化,首先要开展娱乐文化活动。娱乐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结合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们的需求所产生的,让人们的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得到身心的放松,这样的生活理念随着时间的流失,逐渐产生了具有时代特色和民间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现代的民间民族民俗文化艺术主要表现为,国家安排的法定节假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通过节日让人们得到休息和放松。每一个民族的民间民族文化表现都不同,例如傣族人民的泼水节、蒙古族人民的那达慕大会等,但也有许多民间民族文化因不符合时展和人民的需求,因此销声匿迹,如少数民族之间流行的通婚交流等现象,已经鲜为人知。民族民俗文化不仅代表一个民族的历史,也体现着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只有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才能更好的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在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要针对民族之间的差异,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各种文化艺术类型加以保护,保护的方式可以通过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保护历史民族文化文物。同时国家可以采取法律的手段对破坏民间民族民俗文化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制裁,以免导致文化文物被损坏、丢失和毁坏,更好的保护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要尊重每一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促进各民族融合发展,丰富的民间民族文化的存在、继承和发展对于群众文化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在传承中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的动力

我国群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具有民族性和民主性两大特征,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的过程中,要继续发展和弘扬这种优良传统,并且在继承传统文化优良传统的的同时不断加以创新和发展,促进我国群众文化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发展群众文化中的继承

群众文化和民间民族民俗文化艺术有着历史沿袭关系。之所以说我国群众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基础制约着传统群众文化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群众文化又具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不会因为经济体制的变化而灭亡,其中优秀的部分会不断的被人们继承和发扬。因此,我们必须要尊重历史,不要将历史割裂。我国目前的民间民俗文化比较缺失,这主要是人们对于高科技信息技术和电子产品过于依赖,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和了解不够深入,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人,他们出生在互联网时代,从小习惯了接触各种电子设备,因此对于民间民族文化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对民间民族文化艺术的发挥产生了阻碍。与此同时,群众文化发展的方式比较单一,人们的积极性不高导致群众文化的发展不好,因此群众文化要想发展得更好,就需要融入和继承民间民族民俗文化,这样不仅能够促进群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助于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民间民族民俗文化,令社会在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长期稳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民间文化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中国的历史悠久,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民间民族民俗文化,对于这些文化要正确的选择,有一些文化是不能借鉴和传承的。例如在历史悠久的商周时期,人们举行封建的大型祭祀活动,虽然目前这种文化已经消失,但也说明我国历史文化具有多样性,因此在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时应该正确的审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创新

群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经历着继承、扬弃、创新和积累,是对社会活动的一种反映。群众文化的更新和创新主要包括创新内容和创新形式两方面,群众文化的形式复杂多变,但内容是稳定的,我们要对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进行不断的更新,以便于符合时展的要求。另外为了更好的表达统一的思想内容,也需要对表现形式进行创新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要想创新必须要继承,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四、结语

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现在的我们也是社会发展中的一员,要想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就要对历史进行继承和发展。而群众文化是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的一种文化活动。将传承民间民族文化和发展群众文化相结合,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更加有助于保证群众文化的多样性,对满足人们增长的文化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又能促进社会的长远发展和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晓云.群众文化重在人人参与共享[J].才智,2010,(13).

第6篇:艺术文化发展范文

近年来一些人士对我国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探究。而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不但可以从根本促进群众文化的进程,同时还对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群众文化建设的进程是加速社会文化传播及发展的主要路径,同时对群众的精神文化也能够有较大的促进。特别是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在传承环节其自身具有显著的民族历史文化特性,合理的与当代群众文化建设相结合,能够推动我国文化特色全面进程,可以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

一、群众文化建设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基本功能

目前群众文化建设的全面进程已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群众文化本身就是对以往文化艺术的传承,不管在文化艺术的构架以及类型上,都能够利用群众活动去全面开展,进而去完成创新。从国内现阶段一些以常规形式传承的传统文化活动我们可以观察到,就算经过一定时间,一些文化活动在特性依然没有改变以往的风貌,比如国内一些地方所开展的赛龙舟就是典型的文化承递。同时还有一些民族传统佳节在历史过程中已变成被大众所接纳的一种传统,这种传统不但可以体现我国的历史文化,同时还向全世界彰显了华夏文明丰盈的文化底蕴。就用户县农民画为例子,其发展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户县农民画结合了传统美术的一些艺术形式,让农民画焕然一新,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同时被一些学者所赞扬。因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艺术中包含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全面的展现给世人,不仅要进行传承及保护,同时还要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要将它融入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环节之中。从群众文化特性视角来看,其有较为显著的唯一性、区域性以及民族性,这种特性在持续的发展中表现的非常明显。物质文化可以为群众活动的构建奠定路基,而制度文化被视为两者间的介质,可以把群众的相关规范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历史文化的持续发展的浪潮,群众文化构建活动只有和常规的传统民族文化适应,才能够得以长久的生存及发展,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时代背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确保与当下的社会背景相适应。

二、民族文化的传承是群众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若想剖析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先要分析文化的基本理念,我们将文化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可以把社会经济构架及政治构建全面的体现出来,所以一个民族的发展要全面合理的运用文化功能。而有着显著时代特色的民族文化具备十分鲜明的民族色彩,其时代特点以及民族特点显而易见。一些民族文化在历史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其生命周期十分短暂,同时也有一些民族文化会出现形式上的变更。不过这种民族文化出现过,那么其必然存在一定的意义,且对社会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特别是可以传承至今的历史文化,这些至今仍被沿用的历史文化已经从根本影响了华夏文化艺术的进程。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数之不尽,且华夏文明文化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这些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的支持密不可分。换一种说法,即精神财富的构建与广大群众是不可分割的。不过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在世界文化背景的全面入侵下,仅保护传承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已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要侧重于对我国各民族间的多样文化予以结合并持续完善,使其顺应时代的脚步。而想要促进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发展我们就要借助于群众文化活动,对现阶段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上所提出的抢救为先,保护为主这一口号来看,对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是重中之重。只有进行有效的传承及保护,才能够在群众文化构建中结合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进而全面深化我国的文化建设。

三、群众文化发展要依附于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及创新

群众文化的构建具有显著的历史性,上文提及群众文化在以物质文化为核心的基础上,其内质也有一定的独立性,就算是传统经济被瓦解,依然不会遏制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所以群众文化发展环节我们要重视民族历史,以防文化与历史之间出现断层的情况。在实际继承文化遗产过程中,不但涵盖民族文化艺术,同时还包含民族文化艺术表现机制。换一个角度分析群众文化发展内容,不难发现其中包含了对劳动者的歌颂以及对真爱的赞誉,在未来的传承活动我们要对此类内容进行全面的深化。针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一些民族文化艺术结合了古代诗词以及戏曲等,这些均为群众艺术的产物,就算是传承到今天也没有在相关记载中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且一些群众文化形式也保持着以往原汁原味的风貌。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民族文化遗产中也掺杂着一些负面的内容,比如迷信等,要对此类传统民族文化予以正确的传承。推动群众文化需要在继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革新。可以进行创新形式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让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变得多元化。所以,在创新的潮流中要将继承作为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予以创新,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全面促进群众文化长久的发展。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构建一定要依附于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无论在继承或是创新上都要和现阶段的社会背景相结合。在继承的过程中要规避其中的糟粕,将经典再升华,同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去完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在其表现形式上予以全面且持续的革新,长此以往能够从根本充实群众文化活动,进而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作者:顾秋玲 单位:南京市江宁区社保局

参考文献:

[1]姚培娟.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的思考——以凯里舟溪镇为例[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07):66-68.

[2]张波.以人为本,努力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浅议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探索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方式[J].网络财富,2013(01):42-45.

第7篇:艺术文化发展范文

(一)开展艺术教育,提升群众文化艺术修养。

大力开展文化艺术讲座、艺术品展览等活动,使社区成员能够掌握必要的文化艺术知识,具备基础的文化艺术欣赏能力、培养正确导向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

(二)促进青少

年全面发展,培养青少年创造精神。通过文化艺术教育,使青少年艺术与科学思维能力相互渗透交织,开发其智力与创造意识。通过艺术独特的文化培育功能对青少年的心理状态进行价值引导,塑造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丰富老年人日常生活。

提高老年人的文化艺术素养,为老年人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提供便利条件,实现老年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满足,培养现代老年人的生活适应能力。

(四)有利于区域性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区域性文化艺术以地域特色鲜明、受众群体集中为主要特征,使得这一类文化艺术的传播受到限制。社区文化艺术教育的推广使本地文化艺术得到广泛传播,形成规范组织来保障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不但实现了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还能通过广泛的群众参与和交流使文化艺术得到升华。

二、艺术教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艺术教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开展初有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艺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缺乏规范化和专业化。作为社区艺术活动合理开展的基础制度保障,针对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从而进一步推动艺术教育活动有序地组织和进行。社区文化艺术组织多为自发性,运行机制不够规范,业务能力强的管理人员与专业性的教育辅导教师短缺,致使社区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参差不齐,影响参与者的学习热情。第二,艺术教育活动数量不足、内容单一。从数量来看,文化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数量总体供不应需,规模小。从内容来看,目前社区艺术教育多表现为文体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但艺术教育包含方方面面,不应只限于单一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还有很多具有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比如艺术赏析、摄影培训、茶艺等一些社区群众希望参与学习的项目,应积极开发和推广。第三,群众参与程度不够,受众层次单一。当前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对象集中为老年人和青少年。老年人艺术教育活动多为合唱、广场舞、书法或戏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学习。青少年艺术教育活动表现为社区或个人自发进行的舞蹈或乐器学习。社区艺术教育受众年龄层单一,没能覆盖不同年龄段的艺术需求。另外,受到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各地区艺术教育活动开展不均衡,也成为社区艺术教育工作在全民范围内开展的制约因素。

三、完善社区艺术教育的建议

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文化形象体现的前沿阵地,在社区中进行艺术教育活动,有益于提升整体公民素质,开发公众艺术潜力。要共同努力完善社区艺术教育体系,从而实现社会整体艺术水平的提升。首先,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建立社区与高校合作机制。政府要完善与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相关法律法规,实现社区组织规范运行,另外建立专项资金,完善社区艺术教育配套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配备。社区可与高校合作,请专业教师来社区进行管理人员培训、开设艺术教育讲座,真正实现艺术教育全民化,将艺术带到群众身边。建立高校学生实习基地与志愿者服务体系,既为社区艺术教育提供专业型人才,也锻炼了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丰富艺术教育内容,强调专业性与娱乐性整合。开办社区艺术大学,利用专业培训机构和场所满足公众艺术学习诉求,整合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关注当地特色性的艺术文化发展,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来满足公众艺术需求的拓展,如花卉培植鉴赏、服装设计、传统乐器学习等。最后,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媒介,营造文化艺术氛围。普及艺术专业知识,一方面可培养公众艺术学习意识与态度,另一方面实现公众审美导向的科学化。充分利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现代通信工具,克服地域性的局限,利用其传输速度快、信息承载量大的优势,开发艺术教学APP、网络课程,建立网络社区,实现艺术知识共享。

四、结语

第8篇:艺术文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产业;传承发展

1背景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工艺美术产业无论在制作工艺、传承保护、方式创新和市场化运作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然而近年来,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并不容乐观,甚至呈现景气低迷,与包括电影、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等整个文化市场的繁荣景象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一方面,行业内在历经几年的迅速增长期之后,也已向一定程度的泡沫累积,与此同时,在整体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一些消费者将视线从较高价值的传统工艺品转向更加经济实用的现代工业品,这也在某种意义上逐步地失去了国内传统工艺美术的技艺,也非常缺少工艺美术人才;另一方面,基于网络信息社会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和民俗习惯都发生了剧烈转变,过去传统工艺品作为生活必需品和日用品的属性进一步减弱,生产和经营方式也不能及时适应需求转变迅速的“快消费”时代的要求。

2产业化困境

理念滞后。对文化创意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看法,仍主要停留在审美以及收藏价值上,没有增强设计创新以及开发产业的现代化观念。生产方式不够先进。当前的工艺美术生产不够先进,一些工艺人的生产模式比较滞后,并且他们的工艺生产模式与审美思想较为保守,这就造成设计和生产工艺品的成本较高,较难实现规模化、产业化,产品工艺交流存在壁垒,所生产的作品缺失设计创意,难以获得现代商品市场的认可。产销方式单一。当下传统工艺品的销售仍依靠线下实体销售,受到商品价位、物流、评价标准体系等因素的影响,与电子商务等新兴营销业态结合不紧密,渠道相对单一落后。标准体系与地域性差异。传统工艺品种类繁多,工艺也较为繁琐,难以建立统一的标准化体系和鉴定评价标准,导致工艺品在商品流动性、消费认同感和比价性上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传统工艺美术有较强的地域特征,在产业推广中,既要保留原有的地域特性,又要迎合大众消费口味,容易盲目模仿,从而导致矛盾。缺少产业链。立足于更高的层面而言,健全的产业链缺失。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更多还停留在“作坊式”的师徒传承和职业教育阶段,没有像广播电视表演、艺术设计、动画动漫制作等新兴文化类别一样,进入并扎根于各大高等院校。所以尽管在国内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形势之下,传统的工艺美术无论是在储备人才、产业规模,还是在制作技术和创新能力上,都面临着非常大的限制,难以形成现代化产业链。

3对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重新审视

3.1关于传统工艺美术的人文理解传统工艺美术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为此,立足于国内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与传承,可以清楚国内传统文化的脉络,且表现出社会的文化烙印。在多元文化社会的影响下,本土文化的一种有意义的代表就是工艺美术。传统工艺美术的表现方式与技艺是本民族文化特点的展示。因为工艺美术的特点,其形式大都对固有的生产工艺予以保留,不但属于传统生活精华的凝练,而且是传统精神的体现。工艺美术所表达的民族性特点,使人们形成的认同意识非常强,这也正是当前人们在生活实际中所要注重的人文情怀。3.2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角色定位诚然,在当前高速发展的产业与社会经济的影响之下,传统的工艺美术也得以渗透。可是,传统的工艺美术在产业化发展上的诸多天然限制和传统工艺美术的人文历史定位,导致其不可以一味地模仿,以及在产业发展中太过盲目,而是应当探究其在当前文化产业和工业化时代的定位,同时坚持其传承与保护性质,才不至于让整个产业淹没于文化发展的浪潮中,失去本质。3.3传统工艺美术工匠精神的价值体现“工匠精神”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强调之后,迅速引发社会共鸣。不难发现,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体现与“工匠精神”高度契合,所谓“工匠精神”,不仅有工艺内涵在里面,还囊括了传统手工艺者的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忠诚和职业性格。而对“工匠精神”的呼唤和传承,本质上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回归。

4建议对策

4.1注重地域性和文化性传承传统工艺美术品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文化含量愈高,其也具备愈高的产品附加值。在各地工艺美术的生产和发展过程中,地方文化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富有地方特点的工艺美术产品,木雕之乡、刺绣之乡、石雕之乡等都依托文化,创设为本地乡土特点的文化。在生产性保护中,工艺美术文化能够使经济价值形成。当前人们之所以感怀传统,是因为人们能够在传统的工艺美术中感受到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此的商品特点,由于文化性与民族性受到重视,以及工艺美术的文化特点非常强烈,因此跟当前人们的审美愿望相符合。鉴于此,具备实用价值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在当前社会的生产过程中一定会实现本质作用的转化,变成具备文化涵义的工艺产品。4.2突出“工匠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工匠精神”深烙在传统工艺美术品的价值表现上。首先要为“工匠精神”正名。那些优秀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传统手工艺者,该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尊严,从而带动传统工艺美术人才队伍的良性发展。其次“工匠精神”应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应建立并设计相应的传播体系,向更广泛的人群宣传、介绍,启发大众觉悟。而工艺美术作为传承“工匠精神”最重要的载体,更要有国家担当,从业人员要跳出自己的专业领域,从更高层面的战略布局角度去思考、去践行“工匠精神”。4.3融合化发展文化的兼容开放性,让其能够与其他相关产业紧密融合,有效提升相关产业的文化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促动发展的转型升级,这是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自2014年2月国务院“国发10号文件”以来,各地纷纷制定执行“10号文件”的规划与建议,文化的融合化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传统工艺美术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乘势而为、顺势而上,找到与工业制造业、互联网、地产、旅游等强势领域融合路径,加快形成与文化事业、人们生活、城市空间、附近业态融合的四大层面产业形势。4.4需要建设品牌应当对优势产业进行选择,立足于项目,促使产业发展的龙头与亮点形成,以及使品牌效应实现,进而促进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像是通过名品和名师规划实现市场化的品牌;对知识产权予以保护,实现优秀文化品牌的积极培育和市场覆盖范围的拓展,让从业工作者都能够达成提升品牌的共识。建设品牌能够对传统优质工艺美术资源进行整合,注重产业间的协作,以使规模品牌效应以及有效的产业链形成,最终使高聚集度、布局科学、凸显优势、种类完善的品牌产业群形成。像是对于在太湖周边乡镇分散的工艺美术资源,能够向环太湖工艺美术产业集约整合,从而针对全国及迈向世界,让国内和国外人士来旅游观光等。4.5建设一支强大的具备高技术能力的研发团队值得注意的是,人才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具备了人才就具备了一切。我们不但应当在固有的人才队伍当中借助在职培训和进修等方式实现他们专业素质的提升,而且要立足长远,不断吸收高端人才。如此一来,有助于建设较强稳定性与合理结构的科技团队。针对工艺美术师的待遇,需要注意倾斜,从而使人才得以挽留。像是福州的国家工艺美术师无论是在医疗保障,还是在政治地位与经济收入上都具备正高待遇。并且,对工艺美术师通过自身技术入股或者是投资入股予以支持,从而真正地挽留和吸收人才。除此之外,针对做出杰出贡献的创作者予以非常高的激励和评价,从而激发工艺创作者的积极主动性,最终有效地发展与传承传统的工艺美术产业。

参考文献

[1]崔栋.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的传统工艺美术开发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6(02).

第9篇:艺术文化发展范文

【关 键 词】湛江 文化产业 艺术文化中心

“十二五”期间,不仅是湛江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时期,也是部署文化湛江这一战略的重要阶段。加快对湛江文化的打造,不仅有利于构建社会和谐文化,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能够促进湛江经济的发展。基于此,做好关于发展湛江文化产业及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湛江区域性文化的特征

发展湛江文化产业并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除了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之外,还要和湛江文化特征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保证湛江文化产业的独特性。另外,本土文化的特征也是湛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湛江区域性文化的特征。

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湛江具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基础。在这里,中原文化、闽、楚文化的脉络非常清晰,而且各种山地文化、海洋文化、广府文化以及海外文化相互融合,使得其文化整体具有很多特色。

(1)结构多元,在湛江文化中,有着非常多的构成元素,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历史的变迁。而这种结构多元的文化反映在了宗教、戏剧、建筑、艺术、音乐、绘画、工艺、文学、园林、风俗、以及饮食等领域,构成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结构。

(2)行为理性,这是湛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象。由于海外文化的影响,使得这里的民众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整体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另外,频繁的商业环境也使得这里的民众在商品意识以及价值观念上表现的比较强烈,对于理性思维和行为非常推崇。这种意识已经融入到了生活社会中的方方面面,虽然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市侩和投机,但在涉及到公共利益的时候则会表现出异常的冷静。

(3)重义冒险,由于历史的影响,加之商业意识比较重,生活在这片地域的民众具有更强的冒险精神。无论是“爱拼才会赢”的行为取向,还是“敢为天下先”的行为特质无不非常明显的表现出了这一特点。另外,在湛江的文化特质中,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于同源同根的文化有很强的认同,表现出了很强的凝聚力,这也是湛江人之间抱团性以及排他性比较强的根源所在。

(4)自强自立,这里以客家民系来分析,由于在沿海地区,较好的地段都已经被早期移民占据,在这种压力下,客家人更注重艰苦奋斗的精神。而随着时代的的发展,客家民系的文化已经逐步成为了湛江文化的品质。当然,从里一个角度看,当前湛江文化中也有着较强的宗族意识。

(5)开放兼容,由于湛江的区域文化本身就是本土文化、中土文化、闽文化、楚文化、广府文化以及海外文化等融合而成的,这就使得在湛江文化中,有着极其强烈的开放兼容特点,而这种文化特质在社会的洪流中正在进一步的巩固,也为湛江市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二、当前湛江文化产业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在“十一五”期间湛江市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是,整体来说,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和我们文化强市的需求还相差甚远,另外,由于湛江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这也对湛江市的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湛江市在文化产业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文化设施的欠账比较多。目前,湛江市在文化艺术中心、歌剧院、书画院、音乐厅以及主题公园都比较落后。至于“三馆一站”,则在基本公共文化设施方面存在着落后严重的情况。举例来说,湛江市四个建制区之内的文化馆存在着有管无舍的情况,而在县级图书馆方面上,则存在着较多的残、旧、小等问题。另外,由于市级群众艺术馆建立了已经50多年,加之全市文化站中大部分都存在这不合格的情况,这就意味着很多民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第二,文化的建设规划比较滞后,整体设施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配套现象,很多住宅区、社区以及商用房区缺乏必要的文化设施。

第三,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比较慢,缺乏影响力较大或者品牌比较强的企业及文化,而且在湛江市的文化产业链规模比较小,这一点在文化创意等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文化产业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

第四,在文化体制的改革方面,整体呈现出较为缓慢的状态,举例来说,根据计划,在2010年底的时候,本来应最少要完成1个市直专业文艺团体的改制工作。但是,现在看来这些本来需要完成的改革整体效果却并不好。

第五,对于文化产业方面的财政投入不足,使得整体经费比较紧张,这不仅加大了我们文化阵地设施建设的难度,也使得部分文化产业设施不能够发挥其应有作用,严重的时候会使湛江市的文化产业面临着阵地缺失等问题。

第六,由于文化产业方面的单位整体待遇比较低,使得这方面的人才出现流失严重的现象,导致了队伍中青黄不接。另外,由于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很少属于复合型人才,使得文化发展面临着动力不足的情况。

三、发展文化产业及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的措施

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是发展湛江文化产业的目的之一,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发展湛江文化产业和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这二者是一致的。具体来说,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打造文艺精品。这主要是实践文艺精品战略。具体的工作中要大力开展“写湛江、唱湛江、画湛江、影湛江、舞湛江”,这有利于做好和本体文化结合的工作。此外,积极的举办“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四进社区”等活动,提升城乡人民群众的欣赏水平。

在这个工作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培育文化方面的消费,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也是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的动力。另外,我们还要积极的打造群众文化品牌,这样才能起到动员社会力量的作用,使群众更好的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

(2)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在这项工作中,首先要做的是对当前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进行完善,尽快完成文化设施覆盖工程。其次,我们要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进行推进,举例来说,湛江市粤剧团、湛江大剧院、湛江市海洋文化主题公园、湛江市文化艺术中心等。第三,做好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对村村通等项目进行大力推广,还要实施公共文化入户工程并不断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

当然,提升公共文化产品的服务及供给能力也是重要的一项工作,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公共文化资源建设,提升文化设施资源的利用率。此外,还需要建设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建设,更好的利用爱国主义以及红色旅游等文化遗产来促进湛江文化产业的发展。

(3)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这一项工作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加快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提升湛江市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并不断的培育自主品牌,对产业链进行延伸和完善。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加强新闻产业的作用,针对湛江市的“三报一网”,我们要做好其品牌的建设。其次,对当前湛江市的文化市场体系进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大的政策,特别要对农村文化消费进行鼓励和支持,此外,针对新兴市场,我们要发展各种相关的延伸产业,健全产业链。第三,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打造出“黄金海岸,休闲胜地,生态海岛”的形象,使湛江成为我国知名的旅游城市,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形象。此外,针对红色文化等,我们还要坚持“旅游产业带动发展”以及“文化兴旅”等战略。

(4)增强现代文化的传播能力。首先,我们要加强舆论的引导能力,确保舆论导向处于一个主导地位,这样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弘扬党的文化。其次,发展新兴的媒体,积极的促进三网融合工作,使其成为湛江文化的新载体。第三,开展更多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在结合湛江文化的基础上,实行“走出去”这一战略,并对向外型文化企业进行重点培育。

(5)深化文化改革。首先,我们要对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其次,对当前的文化单位运行机制进行创新,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建立考核制度,这可以使这些单位焕发出新的活力。第三,积极形成全民参格局,我们需注意到,要想促进湛江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是离不开资金的,而只靠国家及政府的投入是很难满足需求的,因此,形成全面参与的格局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之道。

(6)注重文化人才培养。首先,我们要实施人才强市这一战略,将湛江打造成一个人才聚集的区域,这也是构建区域艺术文化中心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加高校是一个有效地途径。其次,建设一个完善的人才激励评价机制,这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引进。

四、实例分析

针对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实现文化引领及辐射的目标,我们要加强大型传媒文化企业的建设,并建设处一批高水准的文化服务平台,比如湛江歌剧院、湛江市文化主题公园等。通过这一措施,就可以形成一个能够带动全市,并且可以辐射到北部湾,甚至能影响东南亚的区域文化中心。

在湛江市的市区,我们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文化产业,对文化创意产业园进行布局,这有利于促进市区文化产业往园区聚集。

在开发区,我们要提升娱乐产业的地位,比如在霞山和赤坎位置,我们要做好历史文化街以及商贸文化圈的建设,而麻章、东海岛以及坡头要对文化休闲等产业进行大力的发展。此外,在国道沿线,我们要做好市域绿道网的建设,并把有城市特使文化的亮点结合起来,进而形成“南疆文化走廊”。

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这里取这一例子主要是希望能够对我们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发展湛江文化产业及构建湛江区域艺术文化中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的背景下,我们所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因此,我们不仅不能够有丝毫的懈怠,还要以一个更积极饱满的态度去面对这一工作。笔者相信,未来的湛江文化产业将会达到一个崭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