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普教育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灾害教育的作用
在中学课程中开设自然灾害与防治这门课程,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听专业教师的讲解,再加上通过媒体了解全球各地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的信息,让中学生对自然灾害及其危害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如何规避灾害,提高防灾技能与灾害意识。应该说,加强高中地理灾害教育,能切实增强中学生防灾减灾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更有利于减少灾害发生时的人员伤亡,国家及个人的财产损失。
二、学校实施灾害教育实践的必要性
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发生在21世纪之前的自然灾害对他们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但对发生在近十年以来较大的自然灾害,影响深刻,尤其是近5年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海地大地震、玉树大地震和日本九级大地震,这些大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巨大,经济损失惨重,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学生也不例外,通过网络、电视新闻报道,会迅速了解到不同地区自然灾害对人的生命所造成的伤害,对灾害发生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应该说,大部分中学生对灾害认识有一定的深度,但我在2011年对我校三千多名师生进行防灾减灾方法的抽样问卷调查时,调查结果显示全校师生近78.6%的师生并不清楚正确的防灾减灾方法,其灾害意识淡薄,甚至在进行调查问卷过程中部分师生认为我们的活动干扰他们学习,认为中学生应该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由此可见,中学生灾害意识淡薄原因在于升学压力使中学生没有时间,更无精力接受灾害教育。这也同时说明学校、家庭和社会对灾害教育的关注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足,更谈不上防灾减灾的科普实践。
2008年发生在四川的汶川大地震造成的伤亡和经济损失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灾害对人们的伤害,而在这次灾害中,灾区有一个学校在大地震来临瞬间,让全校成功逃生,几乎没有伤亡,后来才知道该校师生每年都要举行防震逃生演练,这说明灾害教育实践演练对防灾减灾意义非凡。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十分重视灾害逃生实践演练,像日本这个国家,每年政府部门都要组织一次大范围的灾害逃生演练,所有部门都要参加,人们对逃生演练的态度非常端正,民众的逃生非常有组织有秩序的疏散撤离,2010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海底地震及其引发海啸,核电站爆炸所造成的核辐射,对日本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影响巨大;最终造成死亡1万3千多人,而无独有偶的是,2004年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底9.0级大地震同样引发的海啸,却造成15万多人的死亡,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日本的防震措施要强于印度尼西亚,这说明实施灾害教育,组织灾害逃生、救灾演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中学地理灾害教育面临的困难
高中地理课程设计共有10个模块,其中3个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属于选修模块,按现行的高考体制,理科学生在高一阶段只参加三个必修模块学习,不学选修模块,文科学生在高二阶段学习这一模块,但一所学校,文科人数仅占全校人数的20%多一点,就这部分学生也并非都参加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因为《自然灾害与防治》属于选修模块,学生只需要选修三个模块就行啦,不一定就选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这就导致这门课程的地位下降,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这种教学设置使得仅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才能学到《自然灾害与防治》,当然不利于灾害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落实。而部分管理层对灾害教育的不重视,也是导致灾害教育实践难以开展的原因之一。
四、学校灾害教育实践探索
近年来,各类自然灾害的肆虐,让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并逐步实施灾害教育,尤其是学校,成为灾害的教育和实践基地,通过灾害教育,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最终达到教育全社会的目的。2008年,我地区地震局率先和地区实验中学联系,开展防震减灾进学校的科普实践,在我校地理备课组的努力下,我们发动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科普实践活动,有调查研究“吐鲁番地区地质构造和地震关系”的研究性学习,有野外科普考察我地区的一些地质构造(断层带)及地质活动观察点,还参加一系列的科普宣传,包括防震逃生演练等活动,让我校师生对地震灾害及其正确的逃生技能、预防措施和救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我们也得到学校领导、地区防灾办、科协和地区地震局的大力支持和援助,使我校开展的灾害教育有了一定的基础。防灾科普实践活动开展的很顺利。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提高了学生防灾减灾的科普知识,学会了正确的避震技能;又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科学素养,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了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引言
建构主义的心理学认为,儿童有着他们对世界的理解, 这便是儿童的理论。这些理论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理论、成人意义上的理论有着明显的区别,因而仅仅是一种朴素的科学理论。儿童认知的发展变化,实质上是儿童科学理论的发展变化。儿童朴素的科学理论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对于儿童认知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一、生活中对儿童的科学理论普遍存在的错误认识
1.大部分的成年人认为儿童是没有科学理论的
绝大多数成人不认为儿童有自己的理论。他们认为儿童之所以为儿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幼稚和无知。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是表面化的、混乱的。他们只能看到表面现象,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他们可能对世界有一些肤浅的认识,但这些观点是分散的,没有联系的。他们对于相同的现象,一会儿这样解释,一会儿那样解释,前后大多不一致,而且大部分时候,儿童认识不到前后解释的矛盾。成年人否认孩子的理论可以列出很多证据。在大部分人眼中,因为孩子们是无知的,不成熟的,所以儿童不可能有理论[1]。
2.成人没有给儿童提供交流科学理论的机会
即使一些成年人承认儿童有他们的理论(或者叫理解、意见、想法等),但在科学理论和成人掌握的理论面前,儿童往往缺乏陈述和交流的机会。现实生活中,儿童与成人交流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首先,在成人眼中,儿童对现象的理解是错误的,不完美的,所以孩子们的说法,往往被成年人嘲笑、中断,成年人会直接告诉孩子“科学的”、“正确”的理论是什么,不理会儿童的任何想法,直接将成人的理论强加给儿童。第二,大人不想听孩子们的这些科学理论,即使听后也往往是心不在焉的,根本不去思考儿童的理论,只是一味地应付儿童。所以孩子对成人的理论表达看似交流和非交流。
3.儿童的科学理论经常被成人误解
儿童科学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朴素的,语言表达比较有限,所以常被误解。孩子怎么想,往往被误解成另一个想法。孩子的语言能力有限,大部分是单一的词汇和不完整的句子。句子的缺陷,容易导致成人误解儿童的科学理论。在与孩子对话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知道孩子有想法但成人不理解。在这个时候,成年人一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你说这意味着……是不是?”有些孩子清楚地意识到他的观点被成人的误解,可以明确的回答“没有”;有些孩子会迷惑地点了点头,接受成人的观点;有些孩子干脆不再说话,不在陈述自己的科学理论[2]。
二、儿童科学领域教学现状
传统的关于儿童科学理论的观点认为:儿童关于周围事物的认识是零散的,没有逻辑上的连贯性,这些知识仅仅是零星的而不是系统地存在于儿童的认识之中;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基于事物的表面相似性,即儿童的认识是直观的、表面的、浮浅的,大部分情况下儿童只能看到事件的现象,无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由于受到传统儿童理论观念的影响,传统的儿童教学观点认为,既然儿童已经拥有的大部分观念是错误的,目的又是尽快形成科学的认识,那当然应该用科学的概念替代错误的概念。如果儿童错误地认为“地球是平的”,我们就告诉他们地球是球形的,像一个皮球一样;如果幼儿认为地球下面的人会掉下去,就告诉他们不会掉,地球有吸引力。用“科学的”替代“错误的”观念的教育方法最常见的策略就是“告诉”。所以,在课堂上经常听到老师这样讲“你错了,是这样的”、“不对,应该这样”等等。老师们坚持的信念是,只要讲得清楚明确,只要不断地讲,儿童头脑中的错误概念就会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就会是科学概念。
由此可见,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低估儿童认知能力的现象,比如,不重视儿童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者完全将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视作错误概念等。这种对儿童朴素科学理论的低估,极大地阻碍了学前教育的研究和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
三、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儿童的朴素科学理论
1.承认儿童的科学理论存在
首先,要承认儿童是有科学理论的。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具有和成人和科学家相同的理论,儿童可以针对现象提供理论解释,并且提出预测的理论。儿童的科学理论与成人的不同之处在于,成人的科学理论是具有内聚性、连贯性的理论,儿童的科学理论是发散的,儿童朴素的科学理论是发展的理论,是不完善的,是适用范围有限的。
现阶段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科学学习是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互动而建构实现的。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简单理论。孩子们用这些简单的理论能有效地解释和预测一些日常生活现象。儿童的朴素理论是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识。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孩子们是带着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来到课堂的,而不是“白板”,等待我们去涂抹[3]。
儿童的朴素科学理论是一种受压迫、没有取得合法化的理论。儿童科学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教师对儿童朴素科学理论的接受程度。因此,儿童的朴素科学理论必须合法化。
2.以科学的方法看待儿童的科学理论
儿童科学理论具有发展性、朴素性、发散性的特点。这要求我们成人首先不要以“对错式”的眼光去看待儿童的思想。每当儿童陈述一个事例、表达一个思想时,如果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正确”或“错误的”,那么我们将很难理解孩子的思维,从而促进儿童朴素科学概念的发展。在学前的科学教育过程中,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倾听,了解孩子到底想说什么,到底是怎么想的,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措施促进儿童科学认识的发展。
儿童可以自动构建其自身的理论来解释周围的事物,当自身理论与现象有冲突时,会形成新的内在理论来取代原来的理论,以实现认知发展[4-5]。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自发概念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基础,而其中与基本科学理论不一致的错误概念,虽然有时阻碍了学习过程,但也不是一无是处的。通过正确的教学引导,儿童认识到“错误概念”与科学现象的矛盾,会转变认识,产生新的科学理论。
3.给予儿童表达和交流科学理论的机会
当人们认识到儿童存在理论并认真而严肃地对待儿童的理论后,还应该给儿童提供机会,让儿童表达他们的理论,交流他们的理论。
儿童对自身理论的表达有时候对于成人是一个挑战,是对成人“权威”的挑战。不少成人总是觉得儿童有太多的东西不知道、有太多的东西要学,总是觉得自己有太多的经验教训要告诉儿童,常常认为“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因此,成人就总是不断地讲,“听我说”“听懂我的意思没有”“我给你讲”。给予儿童机会让儿童交流和表达他们自己的理论,需要成人们不要讲得太多。因为成人讲得太多,就可能减少了儿童们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就可能减少儿童表达和交流的积极性。
四、针对儿童朴素科学理论,在学前教育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1.应根据儿童朴素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开展教学
首先,在面对复杂的现象时,学龄前儿童有自己的朴素理论,他们在接受正式的科学教育前,已经开始使用这一理论解释现实的世界,孩子们已经具有丰富的知识。人们往往低估了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发展水平。
其次,要了解孩子的朴素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在大部分情况下,儿童往往自身认识不到自身的“朴素理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意识到孩子们有自己的理论,而且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动地将儿童的朴素理论的无意识状态转化为有意识的状态,使儿童从表达不清的状态转变为清晰表达,促进儿童认知进一步的发展变化。
2.应该以儿童的朴素科学理论为基础开展教学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儿童原有的“日常概念”是错误的,不需要保留的,必须全部消除,在教学中重新输入正确的科学观念。
(南京市鼓楼区委党校培训科,江苏南京210003)
摘要:波普尔在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归纳逻辑和唯理论者的演绎逻辑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证伪主义的科学理论发展观。证伪主义哲学思想蕴含了很强的科学批判精神和反向思维意识,启示我们在科学技术研究中要树立敢于怀疑权威、善于提出问题、勇于求证问题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学校的重要职责。
关键词 :证伪主义;批判精神;创新意识;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2—0020—03
收稿日期:2014—06—10
作者简介:薛静(1972— ),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市鼓楼区委党校培训科,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化。
逻辑实证主义通过对科学语言意义的分析和澄清,提出并解答了关于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科学语言的统一性、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和说明模式以及归纳方法的有效性等科学哲学中的重大问题。[1]20世纪初,逻辑实证主义被视为经典科学观。但是,波普尔通过对唯理论者的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的批判,提出了新的科学方法——证伪主义。[2][3]他认为科学哲学关心的问题不是语言的意义,而是认识的真假;科学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问题;科学哲学与传统的知识论有着共同的问题,不能归结为语言分析。他提出了科学理论发展的新模式,即科学发现是通过“证伪”来实现的。
一、波普尔对演绎和归纳逻辑分析的批判及其意义
西方唯理论者的演绎主义认为,一切真理的发现及逻辑上的推论和证明都以少数具有普遍的和不证自明的概念和命题为基础。其理论核心是:从“真”前提出发,只要推理过程正确,其结论也必为“真”。因此,通过演绎推理可以将人类未知的、新的知识推演出来。可是,通过科学的发展过程来分析,这种演绎逻辑是有缺陷的。因为前提和结论之间不存在严格的因果关系,所谓正确推理的正确性是无法证明的,同样,也无法证明所谓“真”前提确实为“真”。从欧几里得几何学到非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发展过程就说明了逻辑推理的不确定性。[4]
由于所谓正确的推理并不可靠,波普尔对此批判说:通过演绎得出的结论是对推理规则的检验,而推理规则自身的正确性却根本无法证明;这种逻辑上的“真”命题之所以是“真”的,不是因为它描述了一切可能的事实变化情况,而只是它并不冒由任何事实证伪的危险,因为它根本不对任何事实做出断定。
归纳逻辑是逻辑实证主义的核心,逻辑实证主义认为,一个命题(理论)若能在经验中找到根据,它就是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波普尔对归纳原理提出了批判,他认为归纳逻辑同演绎逻辑一样,也是不能成立的。归纳原理主要是对通过观察得到的一系列的经验事实进行“归纳”,然后得出一个一般的陈述,是从单称陈述过渡到全称陈述。但是,无论构成确证观察的经验事实数目增加到多大,只要存在一个与理论假说不相符的事实,这个理论就会被推翻。波普尔指出,从逻辑的观点来看,只要发现一只黑天鹅,“所有天鹅都是白的”的全称陈述就不能成立。逻辑实证主义没有任何理由将对多个事实的归纳上升到“全体”的一般理论。此外,逻辑实证主义认为观察先于理论。因为理论是观察得到的结果,是通过归纳论证后得到的知识。观察中立于理论,既是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绝对可靠的基础,又是检验科学理论的唯一可靠的标准。然而,一些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表明,理论并非都是建立在经验观察基础上的。波普尔认为,观察不可能发生在理论之前,它是受到理论或倾向影响的,是有选择的,并且科学家研究和观察问题的着眼点是与其具有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预期的结论相关的。
波普尔对演绎和归纳逻辑的批判,其意义在于通过对传统知识来源问题的质疑,提出对知识来源的新认识。对关于“什么是知识的最好来源”的问题,波普尔认为不存在所谓理想的、终极的知识来源,只有通过对理论或猜测的批判,才有可能发现其错误。每一种猜测都应受欢迎,且都要接受批判性考察。除了历史学之外,我们考察的都是事实本身,而非信息的来源。当然,波普尔也不是全盘否认对知识的学习和传承,因为人们所掌握的大多数知识都是通过学习、读书、被告之而获得的,他只是不承认存在终极的知识源泉,而是认为一切通过传统所获得的知识都要接受批判和检验,这些知识甚至会被推翻。
二、证伪主义思想及其意义
波普尔认为,可证伪性是判断一个理论是否科学的依据,一个真正的科学理论应该是可证伪的。他说:“衡量一种理论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反驳性或可检验性。”他指出可证伪性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经验内容成正比;二是检验的严格性。检验严格性的目的在于对科学理论的价值做出评估,科学理论的价值体现在提出了意料之外的预测;它的内容在背景知识中显得不可信和不可能发生,但却在观察中被经验事实所确认。只有经受了这样严格检验的理论才是对人类知识积累的贡献。他认为,“好的科学理论”应该对物质世界具有广泛的理论说明,理论陈述应该是清晰的、明确的。但它出错的可能性却相当高,即它具有高度的可证伪性,如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虽然现代观测设备无法为我们的观察结果提供完全肯定的答案,但它显然满足可证伪性的标准。
波普尔证伪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贡献还包括提出了科学知识增长四段论模式,如下式所示:
P1TT EEP2
即人们面临问题P1,提出假说(猜想),进行尝试性解决(TT),再对假说进行检验,通过证伪消除错误(EE),进而产生新问题P2。如此反复,问题愈加深入,尝试性解决的理论确认度和逼真度也就越高。四段论模式表明,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一切科学理论都是猜想(假说),它无法被证明为永真,但可以(可能)被证伪。即一个理论无论经历了多么严格的检验,也不能说它就是真的,只能说它比过去更高级。波普尔证伪主义哲学思想的意义在于,提出了科学的认识过程是持续向前发展的,是一个否定后的更新、再否定再更新的不断循环提高的过程,没有止境。科学需要理性的态度,要敢于和善于面对他人的批评。任何知识理论不论其曾获得怎样的成功,都只是更接近真理的相对完善,都会被今后证伪度更高的理论所取代。
三、波普尔证伪主义哲学思想的启示
波普尔证伪主义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科学的发展规律,是一种具有强烈批判意识和革命精神的新认知论,蕴含着深刻的科学精神,对我国科学教育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批判精神是科学发现的精髓
通过对归纳及演绎逻辑的批判,波普尔提出的证伪主义思想进一步拓展了科学发展的思路与模式。从逻辑规则上来讲,有人提出证伪主义也存在一个明显的悖论:证伪主义本身是否也要被证伪?如果不能被证伪,那么证伪主义就不是科学。用证伪主义的方法去“证伪”证伪主义本身,其合理性和依据又是什么?这可能是波普尔自己都很难解释清楚的。但是,我们应该将注意力放在波普尔提出的证伪主义的思路和方法上,充分地认识到波普尔是在对逻辑实证主义以及唯理论者的演绎逻辑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革命性地提出了证伪主义思想,这才是最重要的。批判精神是科学发现的精髓,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要采取批判的精神来看待已有的、传统的、经典的和似乎是不证自明的理论及方法,包括科学方法论本身。
波普尔已经指出科学的发展没有终点,那么,证伪主义也应该是可证伪的、可被发展的,只是我们至今还未能提出一种新的方法来证伪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能否被证伪,与证伪主义思想是不矛盾的。传统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是一种正向的思维模式,而波普尔提出的证伪主义是采用否定思维方式,突破了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是对研究方法的新发展。以证伪主义为核心的波普尔科学哲学揭示了科学发展的动态图景,理论知识不应被看成是无可怀疑的绝对真理,这表明了批判精神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5]
(二)怀疑和批判是科技创新的源泉
波普尔说:“正是问题,才激励我们去学习,去发展我们的知识,去实验,去观察。”[6]波普尔认为,任何理论都是可错的,不可能绝对正确或永远正确,反对将科学理论僵死化、教条化。他进一步指出,提出问题就是找出矛盾,矛盾激发人们的创造,只有人的创造精神才能推动科学不断地向前发展。与实证主义相比,证伪主义四段论发展模式更具可行性。科学理论是一般全称判断,但经验对象却是个别的,个别事例无论重复多少次,都无法证实一个全称判断。然而,通过个别的证伪判断一个理论的错误显然要容易得多。证伪主义虽然也属于演绎逻辑的范畴,认为一般的科学理论总是可以被证伪的,但其与传统演绎逻辑相反,它要证明的是现有理论的不正确性,进而促进理论发展。
波普尔以证伪主义为核心的科学理论发展模式对我们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具有重要启示,即怀疑和批判精神是取得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唯有坚持科学的怀疑和批判精神,科学理论和技术才会有不断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内在动机和活力。我们只有破除对权威科学的迷信,克服盲从的心理,勇于在怀疑、批判中寻找原有理论、技术的反例,提出自己的新设想,并予以验证,才能促使科学理论、技术不断进步。在技术主导发展的年代,掌握了尖端科技就意味着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信息集成技术、芯片研发与生产、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等产品附加值高的领域,技术水平与国际领先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并且,企业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国际竞争力不强,导致自己沦为别人的生产车间,“中国制造”现象背后的隐忧值得我们深思。我们不能只会学习而不敢创新,否则,只能永远步他人后尘,受制于人。
(三)培育创新意识是教育的重要职责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国院校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制度下,中学教学以追逐“升学率”为目标,主要关注的是知识的灌输和获取,教学内容主要是概念定理、公式推导演算、解题思路以及考试方法和技巧等。高等教育过于偏重专业教育,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受局限;功利导向使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和抑制。就目前情况来看,传统教育注重对理论的阐述和解释,较少引导学生对理论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忽视对理论的形成和研究方法的分析,使得学生基本处于正向思维方式的引导下,习惯于AB的思维,很少受到BA的思考训练,导致其形成了以接受理论知识为目的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并且,教学活动是以教师、课堂为中心,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教师圈定的范围内学习,这种模式通常以理论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为目的,难以培养有创造性的学生。
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哲学思想蕴含着反向思维方式,这往往是发展理论的突破点。他认为知识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无论是实际的问题,还是一些陷入困境的理论,都可以作为研究的起点。关于批判精神,波普尔指出,科学方法最主要的特点在于科学家全力以赴地批判并检验。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可以归结为创新意识,通过创新促进现有理论的突破和发展,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学校要学习、借鉴国际著名大学的办学理念、教学内容体系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从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在办学理念、目标和方法上进行适当的调整。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施教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转变,即由偏重理论思维向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转变,由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转变,由单一思维向多样性思维转变,由简单接受向批判性思维方式转变,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
总之,波普尔提出的证伪主义思想和科学理论发展模式是对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的一个巨大贡献,其对旧方法及理论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对我们从事教育和科学理论研究工作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
参考文献]
[1]苗力田,李毓章.西方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波普尔著.傅季重等译.猜想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3]波普尔著.邱仁宗译.科学发现的逻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4]宫玉宽.论证实原则与证伪原则的对立:在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尔之间[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6).
[关键词]数学教育观;二期课改;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5-0003-02
[作者简介]陶春梅(1980―),甘肃白银人,硕士,上海市青浦区第二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一、问题与反思
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高中数学教师,笔者经常会有两方面的困惑。第一类困惑来自自身。数学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作为一名普通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去教数学?如何制订教学目标才能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吸引学生兴趣?另一类困惑来自外界与学生。“华人学生悖论”:中国教学环境落后,如大班教学,教师中心,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内容繁多、节奏快,习题艰深,高压力的考试,但这样的环境却培养了成绩优于西方同龄人的学生;TIMSS和PISA提出的“东亚现象”:东亚学生的数学成绩优异,名列前茅。但同时,东亚学生在数学信念、态度、情绪方面的表现有时候是倒数的。[1]有很多教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教授数学,却不能真正吸引学生,是我们的教学内容枯燥,还是我们的教学手段出了问题?
二、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教育观及其转变
以上种种问题的产生归根究底是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出了问题。数学教育观就是人们对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目标、作用等的看法。[2]教师的数学教育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决定着他的教学行为,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观与数学学习的动机和表现。
(一)常见的数学观
数学教师常见的教学理念:数学就是解题;数学就是解题技巧的掌握和应用;数学就是用一大套法则公式去解题;数学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这些观点在很多高中数学教师中所占据的比例不小,它们既不符合当今中国社会对数学教育的认识,也不符合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这些观点带来的是枯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魅力,只能在题海中埋头苦学,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变成“高分低能”甚至“低分低能”。这严重背离了“培养有知识、有能力、会学习、能应用、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1]
(二)数学教育观转变
数学教育观转变的核心内容是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学行为。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提高与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推动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
1.教学理念的转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但同时这种观念也限制了我们的课堂。因为尊重,所以学生都听教师的,课堂慢慢地演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接受。21世纪以来,上海的二期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它的核心就是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适应课堂的局面,建立起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现代课程体系。
现在的教师也的确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各级各类公开课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这种指导思想并没有贯彻到日常教学中。反省一下笔者这些年的教学生活,公开课“作秀”味道严重。这是因为教师还没有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融入自己的教育观。其实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就是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和数学实际应用能力。但也要注意,教师虽不是主体,但其主导作用不可忽视,任何淡化教师作用的数学教育观都是不对的。
2.教育目标的转变。高考是指挥棒:高考考什么,我们的课堂就教什么;高考什么考得多,我们的课堂就什么练得多。二期课改指出一切以学生为本。我们的教育目标不是高考,而是学生本身。
数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与创造才能,这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吝惜时间给学生思考,有些创造性的问题并不是能马上得到答案的,这时候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其次,数学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实际应用的能力。现在的数学课堂很多时候是在构建空中楼阁,学生只是学会了做数学题,但是不能用数学思想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师要让数学走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适时引入一些实际案例,突出数学建模,强化数学实际应用。笔者在进行概率教学时引入了世界杯的主题:设计守门员扑点球的数学模型,并计算扑住点球的概率;世界杯小组抽签问题等。这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学生和数学的距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手段的转变。现代的教学课堂不再是一根粉笔唱主角了,多媒体的介入使教学手段变得丰富多彩。PPT、几何画板、Flash等多种软件的使用让课堂生动具体,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但很多教师包括笔者自己有的时候只是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只是把板书的内容用多媒体来展示,电脑与黑板无异,这样做其实毫无意义。数学教师应当尽可能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某些章节如立体几何、空间向量、解析几何、函数等抽象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示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多媒体既然是辅助教学手段,就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成为课堂的主角。
4.评价角度的转变。学生本身没有好与坏、高与低之分。但是教师、学生、家长甚至是社会都会对学生乃至一个学校有好坏的划分标准,而现阶段主流的标准依然是成绩。成绩的好坏只是评价的一个标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多角度的。
(1)全方位评价学生。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只从智育的角度进行评价就有失偏颇。普通中学学生内部成绩差距较大,与外校相比存在集体差距,如果只从单方面评价学生是有失公平的,这样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普通中学的学生学习方面能力可能一般,但是其他方面并不一定就落后,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更优秀。因此,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才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公平评价。
(2)以形成性评价代替分数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中的活动与事件的评价。传统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其弊端常常是以分数来评价学生,这样就割裂了学习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内在联系。形成性评价有助于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帮助学生真正取得进步,也能够促进学生科学思想方法的形成,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态度。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李士,李俊.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项目导向 普通高校 商务英语翻译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一、引言
因世界各国的发展,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各国之间的关系来往愈发密切,我们的世界更需要一些复合型商务人才,因此,学习与教育变得愈发重要,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也变得炙手可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这一课程提高自己的英语交流能力及商务知识、自身素养。各个普通高校应重视起这一课程,思考目前此课程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当前社会和学生需求。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我国普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的确有些跟不上脚步,且存在一定的弊端。为了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为了我国的人才能够在世界上更具竞争力,我国普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顺应时代的要求和课程项目的导向,提高教学质量。
二、我国普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问题及现状
1.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所选用的教材的编排都是理论大于实践,教材大部分内容都是翻译的标准、翻译技巧和方法之类的翻译理论,严重缺乏翻译练习和实践。还有一些教材名义上是商务英语翻译,实际上却和普通的英语翻译教材区别不大,甚至毫无区别,与商务方面联系不大,缺乏一定的专业实用性。另外,项目课程的主要内容来源于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与企业生产、管理、运营、服务等一系列的过程是脱节的。而课程内容的安排使教学没有达到这一要求,这就严重误导学生,影响教学质量。
2.教学目标存在问题
很多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授课老师都错误地把这门课程当做培养翻译家。很多老师都盲目地设计教学方案,缺少对于商务方面的针对性和系统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误导。我们相信,的确有一部分人从这门课程走出去做了翻译家之类的工作,但这并不是这门课程的主要的目的。我们的教学要紧跟时代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出不仅精通英语翻译还通晓商务知识的竞争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
3.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时代在发展,经济在增长,科技在进步,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止步不前。然而,现在在很多普通高校还能看到很多教师在使用传统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方式教学,使得整个课堂显得十分枯燥无味、沉闷无趣,学生都容易走神,甚至昏昏欲睡。因此,这种单一传统教学方式显然不再适合我们当今的时代和学生。另外,老师根据教材讲解英语翻译理论的时间也会过长,相对的,留给学生练习和实践的时间就会很少,学生疏于练习,自然学不好这门课程。
三、提高基于项目导向的普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务与语言结合的课程已成为全世界人民学习的热潮。我国商务英语教学常用的模式之一就是“项目导向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属于我国教学创新的体现,表达当今时代各大高校外语职业化专业教育的最新的理念和目标。“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具体项目和实际任务密切地联系起来,将教学与实践实现一体化,根据企业的具体项目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真正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的师生互动性、学生学习自主性、课程项目化、专业技能训练标准化。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体现出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目的,明确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将教学直接与企业项目密切联系起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经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实现各大高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更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受到国内外各大高校和专家的推崇。
1.改革教材内容
普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代严重脱轨,不符合当代学生学习要求是这门课程教学质量不佳的主要的原因。因此,各大高校都必须改革不符合要求的教材内容。教材内容改革是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最大限度、最大效率地理解和掌握关于商务英语翻译方面的技巧和方法,并且在真正的实践中从善如流。另外,项目课程教学模式下,要求学生的学习与就业挂钩,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因此,教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商务英语翻译项目,更侧重于学生实践中的真实能力,让学生在商务场景中、日常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掌握商务英语翻译技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更实用的知识。
2.改变教学目标
项目课程下的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若是从一开始就设定了错误的教学目标,那么往后的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就都会是错误,这就严重耽误整个教学的进程并且影响教学质量,达不到项目课程教学模式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普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具体的教学目的,并且实现它,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更实用的商务英语翻译能力。
3.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创新
项目课程下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不再以老师的教学为中心,同学们才应该真正成为这门课程的主要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一直充当辅助教学的角色,一切教学内容都应为学生的练习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每一个商务练习场景当中,模拟翻译,练习口语。这样的教学方式需要同学们前期就做好大量的准备和练习,不仅提高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能力,还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及实践能力。另外,还可以设置考核和奖惩制度。这门课程可以通过小组结合合作和个人演讲、课内课外场景演练、笔试与实践、自评、他评或者是互评等方式进行考核,可以推荐表现优秀的学生参加相应的实习工作,表现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生要求他们共同参与一出商务英语翻译的表演提高他们的能力。教材内容应以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和师生互动任务驱动为理念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中译、在译中练、在练中学。
四、结语
我们可以得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热潮,英语与商务的结合日益重要,学习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在教学方面的情况并不乐观,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教学方式枯燥无味、教学内容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和项目要求、理论与实践本末倒置等。为了跟进时代的脚步,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必须做出改变,一方面,企业项目应为各大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学校也应选择合适的师资力量和适合项目要求时代要求以及学生学习要求的教材内容。另一方面,老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教学能力。另外,学生更应该珍惜各方提供的珍贵的学习资源,努力奋斗,不断练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相信,通过社会的各方的共同努力,一定能为世界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双玉.普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模式现状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5,94:77-78.
[2]周文萱.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关键词】 心理护理; 普外科; 抑郁自评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
焦虑是人们对自身环境中即将面临的危险和灾祸或者出现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进行自我调节适应时所表现的一种忧虑、紧张和恐惧等复杂情绪混合而成的一种心理反映[1]。普外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手术则是治疗普外科患者的主要手段,而对所有的患者来讲,手术将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及精神上的应激,患者常表现为焦虑、恐惧等[2]。焦虑反应是患者在手术前所表现出的最常见心理反应,常称为术前焦虑,当此反应过于异常或者剧烈时,会影响患者对手术及治疗的依从性,导致手术过程的不顺利或者术中出现意外,甚至产生严重并发症[3-4]。外科临床工作常将焦点及工作的重心放在手术本身上,而对于患者在围手术期出现的心理问题,往往容易忽视,从而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近年来,术前焦虑越来越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对围手术期患者实行心理干预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手术效果,心理护理也可能在手术患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5-6]。基于此,本次研究探讨心理护理对普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焦虑及抑郁状况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普外科住院拟手术治疗的患者1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90例,其中对照组男44例,女46例,平均年龄(42.17±15.63)岁,干预组男42例,女48例,平均年龄(41.05±14.72)岁。排除急危重症不能配合调查者,排除有严重性精神疾病、乙醇或药物依赖者、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
1.2 研究方法
1.2.1 焦虑自评量表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焦虑评分。该量表共包括20个自评条目,其中有15个是正向评分,5项是反向评分,量表中20个条目分数分别相加,得到总的粗分,将总的原始分数乘以1.25即得到总分的标准分[7]。SAS标准分的以50分为分界值,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研究证实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抑郁评分。SDS量表与SAS量表类似,SDS共有4个维度,20个条目均采用4级评分法,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此方面的症状越严重,评分大于53分表示有抑郁症状。目前SDS量表已在国内广泛使用,研究已证实其在我国人群中应用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8]。SAS及SDS量表由本科室专业护理人员指导填写,当场回收量表。
1.2.2 心理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针对干预组进行。具体干预措施包括:由本科室经过专业知识培训的护理人员在患者围手术期进行。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耐心向患者讲解疾病的机制、可能原因及治疗方法,解释可能的手术方案、手术过程及可能风险、用药及服药方法等,患者目前的可能诊断及预后,态度和蔼,语言亲切,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使患者对自身疾病及手术有正确的认识,避免手术产生焦虑的心理,消除患者对手术理解的误区及恐惧感。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提供适合的解释及建议,缓解患者心理上的压力。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的疾病,取得患者的信任,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对照组采取普通的科室护理常规,解答患者的问题,指导护理及用药。两组均在住院期间护理干预前后分别进行焦虑及抑郁量表评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均服从正态分布,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干预前两组焦虑及抑郁量表评分 在护理干预前两组SAS与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中焦虑及抑郁的患者人数及比例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干预后两组焦虑及抑郁量表评分 对照组90例患者中有84例完成干预后再次评分,干预组完成86例。干预组SAS及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手术是普外科常见治疗方法及手段之一,但手术同时也是一种创伤应激,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使肾上腺激素分泌急剧增高,出现一些应激反应,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9]。很多患者当一旦面临手术时,会产生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的心理障碍,抑郁和焦虑是普外科手术患者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10-11]。由于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缺乏足够的心理及思想准备,加上患者往往对疾病不了解,对手术风险及术后疼痛等感到恐惧,对环境、手术设备和医护人员感到陌生,有抵触的心理,很多患者表现为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心理问题严重,这样往往影响治疗效果。焦虑等负性心理会对手术依从性,手术顺利进行以及术后康复产生不良影响[12-13]。所以,普外科患者不仅需要重视疾病本身的护理,还需重视患者因手术及心理因素所致的护理问题,这样才能提高临床的护理质量。
本研究对普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的研究发现,心理干预可能改善围手术期患者的焦虑及抑郁心理,这样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此结果,与本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国内王维梅等[14]研究发现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普外科患者的心理状态,降低抑郁和焦虑评分,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殷健等[15]报道实施全程心理护理可提高普外科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外也有文献报道心理护理可以改善外科患者的人格特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6]。心理护理干预在不同的研究中证实,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但在普外科围手术期患者中改善焦虑及抑郁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其中可能原因是住院的患者对手术有抵触心理,加上疾病本身带来身体上痛苦的影响,很自然会产生焦虑及抑郁情绪,而通过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做到细心体贴,让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病情及手术的必要性,对手术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降低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同时护理人员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使患者尽快放松下来,通过这种语言及心理上的护理干预,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得到缓解,心情平静地配合治疗,治疗效果也自然提高了。
总之,手术是临床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也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可导致一些患者在围手术期出现焦虑及抑郁心理,而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可以加强心理护理相关措施在手术相关科室的开展,缓解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建嫦,马珊.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前焦虑的心理护理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18):2912-2913.
[2] 吴小桥,彭敏.手术病人术前实施个体化心理护理体会[J].临床护理杂志,2010,9(3):52.
[3] 潘华,严金兰,李芙蓉.择期手术患者的术前心理反应和心理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76-77.
[4] 徐岩.浅谈手术前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60-61.
[5] 张云霞.喉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88-89.
[6] 王英,邱玉贞.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围手术期患者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2):1184-1186.
[7] Olatunji B O, Deacon B J, Abramowitz J S,et al. Dimensionality of so-matic complaints: factor structure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J].J Anxiety Disord,2006,20(5):543-561.
[8]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
[9] 龚子霞.心理护理在普外科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四川医学,2013,24(6):933-934.
[10] 商海琴,邢慧玲.普外科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8):97.
[11] 王凤玲,高辉,高华,等.浅谈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0):75-76.
[12] 张巧凤,汪露.心理护理在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0):4026-4027.
[13] 梁翠萍,李俊娥.择期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33):4435-4436.
[14] 王维梅,李巧梅,石爽.心理干预对普外4手术患者133例5虑及抑郁67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1):124-125.
[15] 殷健,董莹.实施全程心理护理对普外科手术安全性和术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7):52-53.
在青少年的培育过程中,对其进行科普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今人们提出在农业科普基地内来推行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寄以希望利用科研基地的研究成果,来深入化的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以最优的来对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为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奠定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而为了有效的达到这一目的,人们首先应提升自身的认知,对于在科普基地内进行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意义、作用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恰当的、科学的来完成青少年科普教育,为其的日后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一、农业科研基地内进行青少年科普教育推进的作用
(一)农业科研基地
农业科研基地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同时也担负着向人民进行农业科普教育的任务。于其内拥有大量的人才、科研成果、科技信息,进而为青少年亲近自然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支撑。
(二)青少年科普教育
所谓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是对创新人才进行培养的重要方法。在其教育培养下,将更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其也是一项促进我国科技持续化发展的重要性、基础工作。
(三)农业科研基地内进行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作用
农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同时也是我国基础性产业。而农业科技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所以培养青少年了解并掌握农业科学知识便显得尤为重要了。而于新时代下于农业科研基地内来进行青少年科普知识的推进,可促使青少年近距离的了解农业生产、感悟并鉴赏农业知识内涵,为培养青少年的创造精神、思维能力、科学意志的形成等多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农业科研基地内进行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现状
当前,在我国于各类科技馆、科技示范机构内都开展了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这表明,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基地内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相关部门也积极的给予了配合,并开展了青少年农业科普实践教育。相关培训机构,还根据农业发展的趋势,不断的来对科普基地进行建设,以完善内在的功能,以为青少年科普工作的科学化、高效化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持。但是即便如此,在当前的农业科研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进行中依然存有各类问题,有待人们去进一步解决。
三、农业科研基地内进行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方面
在当前,虽然有关部门大力宣传推广农业科研基地内的青少年科普工作。但是一些家长及学生依然未能认识到其的重要性,而是一再的追求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该情况的存在极为不利于此项工作的开展,是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方法措施方面
由于人们思想认识的不到位,进而对此项工作带来了影响。从而也未深入的来探方法,以促进农业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完成。就更谈不上工作有规划性,相应的事后考察、教育的科学性都将受到影响。这种呆板的教学方法,将严重影响到该项工作的进行效果。
四、农业科研基地内进行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作用
(一)开展多元化的科普教学方法
为了确保此项工作的效果,相关人员应积极的进行方法探讨,进而来为学生进行多样式的科普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的来利用基地内的设施,以此为基础来灵活的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以吸引青少年来积极的主动的参与到农业科研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活动中来,将各式各样的科普活动呈现在青少年的面前,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高效完成奠定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提升认识,完善科普合作机制
相关工作者应加大农业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推广,将其的意义进行传播,以达到提升大家认识的作用。同时还应强化与学校的合作,将精心设计的科普活动最大限度的应用到教育活动中来,从而将其的教育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五、结语
关键词:自然遗产 科普教育 九寨沟 景区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6-190-03
为促进世界遗产保护,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通过了《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公约》“教育计划”第27条强调“本公约缔约国应通过一切适当手段,特别是教育和宣传计划,努力增强本国人民对本公约第1和第2条中确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赞赏和尊重”。针对我国的世界遗产(地)教育,有研究者分别从其教育意义、内涵、对象(青少年、旅游者)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科普即科学技术普及,是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科普教育是世界遗产(地)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精华,不少还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或国家级地质公园,其科普工作对我国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的科普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与此相关的文献报道还较少。
作为我国著名的世界遗产地之一,九寨沟在自然遗产的管理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自己独到的成功经验,并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科普实践经验。继2005年被授予首批“全国林业科普基地”称号之后,九寨沟又在2009年成为为数不多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本文通过对九寨沟科普工作的回顾总结,探讨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教育事业,以期在保护好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贡献应有力量。
1 主要科普教育内容
科普教育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部分。因其突出的、不可再生的存在价值,保护保存是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基本功能和重要目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特有的生态系统、地质景观是开展科研和自然科学科普教育的重要素材;同时,由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人为影响的印记,其中不少是我国“天人合一”等朴素环保理念的重要例证,对于了解认识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其独特的自然资源、文化特色,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科普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让人们在欣赏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自然之美、感受其文化底蕴的同时,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结合已有的知识和新近的科研成果,普及增强人们有关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保存、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环境维系与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保理念,使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地、保育有益生物、保护生态环境、弘扬民族文化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同时,作为世界遗产教育的组成部分,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教育,还涉及世界遗产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的部分内容,对于培养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了解认识世界上其他国家文化、生态,克服狭隘观念,培养全球意识和平等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 主要教育对象
一个有效的教育项目必须有明确的教育对象。世界自然遗产地既可以把科普教育对象确定为那些到景区参观的人,也可以针对那些尚未到过景区的人。对大多数世界自然遗产地而言,主要的科普教育对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景区领导与员工:领导、员工的文化知识水平、科学素养直接影响遗产地的管理、保护、科普教育水平,并通过其行为影响公众对景区的形象认知和景区社会认可度。(2)遗产地及其周边居民:社区居民是景区最重要的利益攸关方,对社区居民的科普教育,可以在增加他们对本地生态系统、历史文化知识及其保护方法认识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自豪感。(3)旅游者:对游客的科普教育不仅能够增强他们对遗产地的认知与尊重,从而提高游客满意度、促进遗产地保护,而且通过游客的再传播,更能发挥遗产地的科普教育功能。(4)旅行社与导游:与旅行社合作,通过旅行社的宣
传、教育和导游解说来影响更多的社会公众。(5)学校:世界自然遗产地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理想基地及许多大专院校课外实习的理想场所。(6)青年俱乐部:对年轻人的遗产地教育可促使年轻人树立对遗产地的正确认知态度,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遗产地保护、研究、教育工作中来。(7)其他利益攸关方、关注者,如:大众媒体、科研工作者等。
3 重要措施和方法
3.1 建立综合性游客中心
游客中心是游客获取世界自然遗产地信息的重要场所,也是世界遗产地科普教育的重要平台。九寨沟景区游客中心于2000年建成,集旅游咨询、科普、环境教育等功能为一体。中心设有民俗文化、动植物、地质、历史成果等展区,以多媒体电脑触摸屏、电子书、电子沙盘、实物展示(动植物标本、生物化石等)、图文展板、导游讲解等形式和放置有关世界遗产知识简介、九寨沟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图书杂志、影音资料,向游客介绍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学文化知识,并设有专门的“儿童天地”针对儿童开展科普、环境教育,及一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和一个学术报告厅,供科研、科普报告之用。
3.2 提升导游讲解水平,规范景区牌示系统
导游讲解和牌示系统是遗产地环境解说的重要形式。环境解说具有服务和教育两大基本功能。九寨沟非常重视导游讲解和景区牌示系统在大众游客的科普教育中功能和作用,如:(1)在每年旅游淡季期间对全体导游进行有关世界遗产地保护、九寨沟生物多样性、旅游服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通过提升导游工作人员素质和讲解服务影响游客旅游行为;(2)锤炼导游词,在导游词中减少删除传说的部分,代之以科学研究发现,增强游客对九寨沟的科学认识;(3)规范景区牌示系统:目前,九寨沟主景区有景观解说牌、化石标牌、动植物标牌、指示牌、环境警示牌等各种解说标牌千余个。尽管内容形式不一,但是都刻(印)有九寨沟景区的标志,按照统一的标准制作。另外,在景区道路沿线还张贴有不少科普、环保公益广告。 3.3 开展主题科普、环教教育活动
为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公众环保意识,我国设立了专门的主题科普、环教教育活动日(如全国科技周、科普日等),在每年结合最新的发展动态设立相应活动主题;同时一些重要的全球性科普、环境教育日(如世界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等)也是开展世界遗产地科普教育活动的重要节日。九寨沟在这些节日中,每年根据有关的活动主题,结合自身的资源和文化特色,开展了系列针对游客、社区居民和中小学生等不同社会群体的主题科普、环教活动,如环保征文、爱鸟周、“保护母亲河”清理河岸卫生活动等;开展暑期夏令营和游客中心暑期儿童科普、环境教育;成立环保节能小组,宣传环保知识。
3.4 打造科普旅游精品,开发小众型生态旅游
科普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能够满足人们在闲暇游憩之余获取知识的欲望,是对目前我国以大众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方式重要补充和丰富。小众型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小规模开发、高知识含量的旅游产品,是科普旅游的重要形式。九寨沟于2009年5月正式成立了扎如沟特种旅游即小众型生态旅游开发小组,在旅游旺季期间推出扎如沟徒步宿营科考活动,由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硕士研究生和具有丰富知识经验的本地居民提供本地民俗文化、动植物知识的讲解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教育效果,如:认识九寨沟的红叶植物;以文成公主入藏的典故介绍藏汉民族团结的历史;以蕨萁分泌淀粉、蛋白质吸引蚂蚁帮助其防御天敌的故事介绍生物界的互利共生关系等。
3.5 编制科普读物
科普读物可以打破地域的界限,是传播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文化知识的有效载体。九寨沟结合自身的资源特色编写推出了系列科普读物,并放置在游客中心供游客免费取阅,如:《九寨沟的生物多样性》、《九寨沟生物论文集》、《风景区泥石流治理》、《九寨沟扎如沟植物手册》、《九寨沟扎如沟鸟类手册》、《九寨沟扎如沟兽类手册》、《九寨沟扎如沟文化手册》等;向社会征稿,编制《九寨沟》杂志,分管理建设、科研开发、自然生物等部分介绍九寨沟的发展动态、自然文化生态。另外,还制作了介绍九寨沟地质成因、生物多样性的影音光碟,在景区入口电子视频循环播放。
3.6 其他方法和措举
现代大众传媒尤其电视、互联网是普通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20
03年我国公众通过电视获得科技信息的比例高达93.1%。因此,大众传媒不仅是世界自然遗产地重要的信息传递和宣传推广平台,更是遗产地科普教育的重要途径。世界自然遗产地可以充分借助央视、新浪、搜狐、网易、雅虎、腾讯qq等国内知名媒体的宣传效应,制作一些有针对性的公众喜闻乐见的教育资料,同时充分发挥自身门户网的作用,开展科普教育。在报刊杂志方面,较为知名的有:《科学世界》、《中国国家地理》、《discover科技与生活》、《中国中学生报》、《科技导报》等。九寨沟管理局与不少上述媒体杂志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针对不同社会公众的科普教育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珍稀植物展示区是普及植物学、生态学知识的良好平台,九寨沟目前正在着手扎如沟生物多样性中心的规划建设,届时将成为集九寨沟活植物(珍稀濒危植物、药用植物等)收集、保存与展示等为一体的又一重要科普教育场所。世界遗产地在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对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如我局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各种研讨会,举办摄影、书画比赛,结合特殊节日或纪念日举办大型活动等形式,既增加了九寨沟的社会关注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们的自然、文化保护意识。
4 经验总结
4.1 转变观念、深化认识
重开发、轻保护、遗产资源过度利用等矛盾是我国的世界遗产工作中较为常见的问题。虽然其原因众多,但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世界遗产教育的缺失,尤其是政策制定者、开发规划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世界遗产常识的不足。要实现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转变景区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把遗产地教育尤其是科普教育工作提升到重要高度。九寨沟管理局不但把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工作看做是《公约》和《科普法》规定的责无旁贷的重要义务,而且在实践中认识到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教育不是无谓的单向付出:科普教育能够激发与培养人们对遗产地景观、遗址与文化的赞赏和尊重,对于科学认识景区、提高游客满意度、增强公众环保意识、促进遗产地保护有重要意义。
4.2 重视人才、加强员工培训
人才资源缺乏是制约我国科普教育基地发展和科普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问题。张义忠和汤书昆(2008)调查发现我国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本科、研究生等高学历人员所占比例不足40%,愈四成的基地近三年都未开展相关的中长期教育与培训。九寨沟管理局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全面实施“人才强局”战略:目前我局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人数占全局总人数的73.63%,其中,博士学位为2人(包括研究员1人)、硕士学位15人,专业涉及企业管理、生态学、法学等;成立九寨沟博士后工作站,招收美国博士后1人;重视员工的培训教育,每年由局领导带队,组织中层干部和优秀员工到国内知名大学进行培训,并选派优秀管理人员、员工赴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新西兰等国留学、交流学习。
4.3 自足科研、以科研促科普
科学研究是生态资源保护和科普教育的基础和支撑。只有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把握景区自然、文化资源的属性和特点,才能科学地集成景区知识,有效地开展科普教育。九寨沟管理局制定并严格执行《九寨沟科研项目规划》、《九寨沟生物圈保护区科研规划》,由科研处负责对九寨沟的大气、水体、地质灾害、森林病虫害等进行常规性监测、分析和开展景区生态系统、藏文化、科学管理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及其保护研究》等一批研究成果;加强对外合作,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四川大学、华盛顿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院校和美国约塞米蒂(yosemite)等国家公园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科研工作的进步为九寨沟的科普教育提供了重要素材,并进一步推动了景区工作人员科学素养的提升和科普工作的发展。 5 发展建议
5.1 专岗专设、统筹协调、分工协作
尽管国内外长期以来对于科学知识的生产者(科学家)和职业科学传播工作者在科普工作中的角色都存在争论,但在当前科普工作中,两者之间存在不断分化的趋势,职业化的科普工作者队伍正逐渐形成。另一方面,我国科普主题策划人员严重不足,制约科普工作有效开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策划人员的比例仅为3.8%。一些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外世界自然遗产地设有专门的教育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甚至把科普教育列入
体发展规划的做法是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应该学习、借鉴的。同时,由于主题科普活动涉及面广、参与人数众多,在很多时候不是单凭几个科普策划人员的个人努力就能完成实现的,因此统筹协调和多部门分工协作尤为重要。
5.2 科普经费来源多样化、专款专用
与国外许多国家世界遗产地多样化的资金来源相比,我国大多数世界遗产地发展经费还主要依靠门票收入及政府财政拨款,保护、发展经费举步维艰。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教育经费也不例外。我国《科普法》第6条规定:“国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可将市场机制引入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教育事业,鼓励企业投资、社会捐赠,及加强与一些著名国际非政府组织如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等的合作,多渠道拓展科普资金来源;建立科普项目发展专项基金,专款专用,推动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
5.3 加强交流合作
世界自然遗产地科普工作的良性发展不能闭门造车,一方面,应当吸收借鉴国际上一些遗产地教育工作的有益做法,推进科普工作;另一方面,国内一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尤其是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在开展科普教育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应当多搭建交流平台,如以年会的形式将科普教育列入会议议程的形式加强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 宋才发.论保护世界遗产与培育民族精神[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92-98.
[2] 马育倩,邸丛枝.我国世界遗产教育发展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6):82-85.
[3] 任文举.中国世界遗产地旅游者教育浅谈[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153-154.
[4] 宋晶.中国世界遗产地与青少年素质教育[j].湖北社会科学,2003(8):124-125.
[5] 尹国蔚.世界遗产旅游教育功能的认知与实现[j].世界地理研究,2009(4):162,173-176.
[6] 章小平.自然遗产的管理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九寨沟风景旅游区的实践[j].山地学报,2006(b10):349-354.
[7] 吴必虎,高向平,邓冰.国内外环境解说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3(3):326-334.
[8] 连玉銮.生态旅游的“小众”模式管窥——从王朗等自然保护区的实践谈起[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5-40.
[9] 朱效民.30年来的中国科普政策与科普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12):9-13.
[10] 周年兴,林振山,黄震方,等.世界自然遗产地面临的威胁及中国的保护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2008(1):25-32.
[11] 孙克勤.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6-40.
[12] 张义忠,汤书昆.社会知识化转型中我国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审视——基于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11):85-88.
[13] 许再富.植物园的科普教育及其发展[j].生物多样性,1996(1):52-53.
“妈妈,为什么天空是蓝的?为什么汽车可以在公路上跑?为什么我要去上学……”做为家长,你一定被自己的孩子问过一些千奇百怪的问题。孩子从幼童时代起,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常常会不断地对身边那些在大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如果在这个时候,大人不会因势利导回答他们的提问,就会扼杀孩子宝贵的天性,影响他们知识的形成,甚至葬送天才。这时候就需要家长们对孩子的奇思妙想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引导,让孩子的异想天开持续发酵,打开孩子们的新奇世界,让孩子们脑洞大开。
但是现实情况是,我国对儿童科普教育的重视普遍不够,许多学校和家长更多地看重孩子的艺术教育。幼儿科普教育没有形成好的氛围,与幼儿科普教育相关的书籍和教材也非常匮乏。一些家长和老师受限于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没有在关键成长期对孩子进行科普教育方面的引导。面对这个问题,北京市朝阳区科学技术协会经过多年的实地调研,创造性地推出了“科普幼儿园”的概念,让孩子们从小接触科普教育,从小就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从娃娃抓起
2013年,经过长时间的调研走访,朝阳区科协首开北京市之先河,创建了“朝阳区科普幼儿园”。其优先选中了朝阳区机关幼儿园和雨禾幼儿园两家幼儿园作为第一批科普幼儿园试点单位。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朝阳区科协没有可供参考的案例,也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只能是摸索着前进。
“科普幼儿园的建是朝阳区科协经过大量实际调研确定的,在这其中需要尊重科学规律。”朝阳区科协在前期的调研中发现,幼儿科普教育的前提是一定要保证儿童的安全,在这其中科普教具成为了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社会上针对幼儿教育的科普教具几乎为零。
为此,朝阳区科协一边同科普教具公司进行沟通,对适合幼儿科普教育的教具逐一审核,同时积极调研幼儿园的需求,不断地调整各方的意见,在做了大量的调研后,为两家试点幼儿园选定了20多套科普教具,包括适合幼儿特点的无皮鼓、焚天塔等科普教具,并根据各园不同情况统一进行了调配,搬进了幼儿园的活动室。通过科普教具,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各种神奇的科学常识,学会“玩科学”,幼儿的科学思维就这样从娃娃抓起来了。随着几年来科普幼儿园的持续建立,朝阳区科协根据幼儿园的多元需求,不断考察新教具。截至目前,已经与三家资质合格的科普教具生产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制作了教具菜单,供各家幼儿园按照实际需求挑选购置。
引导孩子“玩科学”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将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与孩子们玩的天性有效结合,是幼儿科普教育的重中之重。朝阳区科协在工作开展中发现,要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首先应该从兴趣上培养。如何有兴趣,就是在玩中让他们发现问题,而老师的态度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兴趣。从老师做起,才能形成幼儿园良好的科普教育的氛围。科技活动是科技教育的载体、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朝阳科协指导幼儿园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积极开展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使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朝阳区科协要求已建成的社区科普幼儿园要定期对科普教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老师要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进行开会研讨,用合适的方式告诉孩子,启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就这样,在朝阳区科协的引导下,科普幼儿园的试点单位通过自身实际情况和教师的特长开展了大量科技教育活动,不断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雨禾幼儿园通过科技教育活动与美术活动相结合。开展了科技绘画环保比赛,让幼儿利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幼儿园、家庭周边环境,结合自己的灵感和希望,用画笔畅想心中的美好家园。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培养了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保护孩子们可贵的好奇心与创造力,引导他们对科普知识的关注与传播,激发他们对科普探索的热情,进而帮助孩子们养成一种实事求是、无私奉献、批判与怀疑、团队合作的科学精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朝阳区科协科普部的工作人员指导幼儿园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细心点拨引导,并给予正确评价,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被无限放大。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科学不再是难懂的名词、枯燥的数字和干巴巴的定理。
“五个一工程”为科普幼儿园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