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哲学基本规律范文

哲学基本规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哲学基本规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哲学基本规律

第1篇:哲学基本规律范文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即哲学基础问题,是近代以来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产生的西体西用的理性进路,所以,对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无不是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对中医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西化式的疏解,所以,从产生的研究结果而言,由于脱离了自在的中国文化的基础,因此,应当认为这些结果根本不是中国哲学或中医哲学的本来面目。对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及其基本规律的研究只能是中国文化研究中的自在的哲学反思的结果,因为任何文化形式的历史和逻辑的过程只能形成于其文化母体的自在性,而不可能是以任何外来文化所可能进行的解释。西方当代的分析哲学和解释学表明,因为西方文化的内在结构所限定,以其自在的语言系统和思维方式对文本所进行的解释困难重重,并且认为不可能达到本来的意义,所以,其西方文化自在的文字和语言本身所进行的解释都不具备其文本意义,既然如此,何以能用西方的哲学和形式对中国的文化和哲学进行解释呢?真不理解当代中国学界何以能以西体西用的方法论进行中国文化的研究,并自以为是的认为是发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规律”。当以其中国哲学自在的形式与这些“基本规律”进行比较后,就会发现中西文化是绝然不同的形式,而且就思维方式的基本性而言,中西文化不能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简单的类比和实现思维方式的统一⑴。哲学思维与文化形式的统一性表明,任何一种独立的文化只能是其自在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结果,因此,中国文化的形式只能是自在的中国哲学思维的结果。而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规律也只能在其文化母体中寻求。那么,中医У恼苎Ь烤故鞘裁葱问降?于中国哲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表明,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形成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问题。显然,在这一研究进路中,将构成对中国哲学及文化的反思。

我在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中,以时空的认识论原理对中国的知识系统进行反思,发现在中国的知识形式中,《易经》是中国哲学的基础,而中医学是运用中国哲学思维所产生的最成熟的知识形式,也可以这样认为,从中医学中可以反映出中国哲学的本质性,所谓医易相通是也。那么,中国哲学的本质性与中医学的统一是以怎样的原理表现出来的,这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规律首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研究中医学的哲学规律首要的是要把《易经》的思维方式进行外化为哲学的形式,而这也是研究中国哲学的首要的工作。我对《易经》的思维方式进行外化为哲学形式的工作是以“时空统一论”的哲学原理对《易经》之“卦”的研究中作出的,并以形而中论的哲学原理进行了对中国哲学的概括⑵,形而中论的哲学思维方式表明,时空对应的认识论原理、对应和中的方法论原理、中和统一的时空本体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因此,对中医学能否反映出这三个基本规律是哲学反思的重要工作。

因此,从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维方式并对其进行与中国哲学原理的整合是这一研究工作的组成部分。由于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与《易经》的统一,所以历代中医学者对医易相通的哲学问题都有相当深刻的理解,例如,有清一代名医章虚谷说:“诗、书、春秋,论世间事迹,褒君子,贬小人,以明治乱之所由,原非论阴阳之理者。《易》象表阴阳进退消长之理,儒者用喻世事治乱事之道。……故易为大道之源,医理、儒理俱在其中,《易·辞》为儒者之言,可用治世,不可治病也。……概医明大道之一截,易明大道之全体,医书岂真与易书比哉?医经与易经,体同而用异,拙集屡申其义矣。即将先天后天打作两橛,遂有一橛截全体之见,而不识其体用所在也。圣人韦编读易,不闻读医,假年学易,不闻学医,盖以此也。圣人为治世之大道,不为治病之小道,故言某未达不敢当。然道之用有大小,而其体一也。其所系之重,犹先于大道,何故?盖有性命而后有道德功业。保性命者,医道也。其理与《易经》同出阴阳太极之源,故体同而用异也。”(《章虚谷:《医门棒喝·论易理》)显然,章虚谷对《易经》和医经的哲学关系的认识是深刻的。由于哲学形式的外化是当代哲学的研究任务,因此,和所有对医易相通有相当深刻认识的古代学者一样,这一研究是以《易经》自在的哲学思维的外化形式阐释中医学的哲学思维的。

我们已经把中国哲学暨《易经》中的哲学模式以形而中论的原理进行概括和反思,由于在中医学中主要体现出医学的目的和方法论的统一──“保性命者,医道也”,所以,对应和中是中医学中主要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方法论。以对应和中的规律进行对中医学的反思,其表明,在这一方法论的作用下产生的中医学哲学的主要规律是:阴阳和中律、五行和中律与三焦和中律。下面对这三大规律进行具体的论述。

二、中医学的哲学基本规律

就中国哲学的主体性而言,对应和中者,人对应天地而和于中者也。因此,于道、器论之,人是形而中之存在。而人体中之中者,以藏象论之,脾胃也,以五行论之,中土也。以三焦论之,中焦也。而和于中者,人体健康之象也,而离偏于中者,疾病之所出矣!辨证施治者何以谓之?辨证者,由症对应于阴阳、五行、三焦者也;施治者,和于中者也;和者,由治而达者;中者,阴阳、五行、三焦之中者也;和也者,阴阳和中律、五行和中律与三焦和中律者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岁十二节,皆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于主体性而言,阴阳对应和于中者也,阴阳对应者,时空对应之机也,人的形而中者也。所以,于人而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一阴一阳者,天地之道;一开一和者,动静之机。”(吴谦:《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二·六味地黄丸集注》)“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以上的论述在基本的意义上阐明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所以,如果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张元素《医学启源·卷之中·

十、内经主治备要》)从而使之阴阳对应成为哲学本体论的依据,那么,我认为“阴阳和中之谓医”。阴阳和中者,医之大用也。“气血之根皆在下,培养在中,发用在上。”(郑寿全:《医理真传·卷三·问病人干咳周身痒者何故》)。“培养在中”者,“黄中通理”者是也。“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萌牙于肝,培养于脾,积贮于胸中为大气,以斡旋全身。”(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四卷·治气学郁滞肢体疼痛方·培脾舒肝汤》)“培养在中”“培养于脾”,中之用也。所以,“凡人中气充足,则署邪不能相犯;署气入侵,皆气虚招之也。”(陈士铎《辨证录·卷八·内伤门》)。所以,阴阳和中律、五行和中律与三焦和中律者,阴阳、五行与三焦辩证而使之和于中者也。和于中者,后天而言,和于脾胃者也,先天而言,和于肾者也,和于脾胃者,血之用也,和于肾者也,气之用也。所以,后天而言,“人以胃气为本。”(李杲《脾胃论·卷中·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对中土的认识,历代医家都有深刻的认识:“脾为土脏,主乎运水,全身水道,赖脾为通调。”(吴克潜:《大众医药·第二十四章·卫生门·健康要览》),“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灵枢经·玉版第六十》),“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沈金鳌《妇科玉尺·卷五·崩漏》),“胃者十二经之源,水谷之海也,平则万化安,病则万化危。”(李杲《脾胃论·卷下·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胃受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无病矣。”(王纶:《明医杂著·卷一·枳术丸论》)。以哲学思维论中土者,以章虚谷为要,他说:“土本先天太极之廓,为后天万物之母,故通贯四气而主于中也……夫太极为。五行之廓者,生物之道也;土为太极之廓者,成物之道也。以五行该有形,则太极为五行之廓矣。以有形该无形,则土为太极之廓矣。理气有回环,故生成有顺逆耳。……良以阴阳虽判而太极之体即具阴阳之中,四象虽分而太极之体即具四象之内。所以加土称五行者,以表土中即太极之体所在也。是故五行相生循环无间者,以太极浑然之气流行乎中也。浑然之气无形而土居四象之中, 通贯四气以显太极之用,故其成物则土为太极之廓而浑然之气即寓于中矣。”(章虚谷:《医门棒喝·太极五行发挥》)。

关于中医学的哲学基本规律,以阴阳和中律、五行和中律与三焦和中律的概括,使之辨证施治成之所为也,是为中医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规律也。中医学的哲学本体论是以《周易》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因此,医易相通者,哲学思维的统一性也。

三、中医学的发展方向

由上可知,医易相通是在哲学思维中的统一,因此,作为中医学的文化形式而言,其本质性与中国文化的形式及本质性是统一的。所以,中医学在当展方向的问题,宏观而言,其与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发展是统一的,微观而言,是由中医学的自在的规律所决定的,而且与当代的哲学思维密切相关。

在西医学已经于当代越来越显现出其固有的不足和缺欠的同时,伴随着中国文化热的出现,中国医学的优异之处同时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重视。对其进行的哲学反思表明,从问题的发生的根本原因而言,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医学问题。因为从目前西方文化的模式所暴露出的问题,不仅仅表现在医学方面,其更主要的问题是在西方文化的哲学方面。应当认为,两种医学模式的优劣是在其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形成的,这些优劣还要在以后的医学和文化的进步中更加明显的表现出来。关心中医学发展的学者显然已注意到中医学的优势,但是,除了中医学的医疗实践上的优势以外,笔者认为,中医学的优势表现在哲学思维上,中医学的成就是中国哲学思维所造成的。因此,正是在中国文化及哲学的统一下所生成的中医学本体论,使中医学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在历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人类医学继续发展的相当重要的参照系。但是,由于近代中国引进西方文化和哲学以来所造成的思维定势和对中国哲学的判定的失误,以至于造成对中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形成思维方式上的误导,影响了中医学的正确发展。因此,从哲学的高度研究中医学的哲学本体论及其在实践中的作用,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的工作,也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中国的哲学思维与西方的哲学思维的不同,以至于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从固有的中国文化形式中重视中国哲学的本质性,即中国哲学是以怎样的本体和本体论进行哲学思辩的。尽管西方的形式化的哲学思维造就了西方文化,但是,由于中国的传统哲学不是形式化的,以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概念和范畴释解中国哲学就势必使中国哲学的本质性受到歪曲,例如,对“道”范畴的研究,以西方哲学形式所进行的疏解,已使我们看到二律悖反的结论。因此,研究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是哲学和中医学发展的重大的理论问题。例如: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观点,即认为中国哲学是“天人合一”的,实际上这并不是哲学上的终极结论,应该反思和追问产生所谓“天人合一”观念的本体及其这一思辨性的本体论哲学问题,以最终使中国哲学的本体和本体论形式被发现出来。

从道教医学大家孙思邈对中医学的学术性质的观点能够得到中医学本体论问题的相关启示。他认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损;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研究,始可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百家,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须探微,若能具而学之,则医道无所滞碍,而尽善尽美者矣。”(孙思邈:《备急千斤要方》)。由时空对应的本体论和阴阳对应和中的中国哲学可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周易·系辞》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上述的这些论述都说明了中医学本身即是关于“道”的学问,只有把握了“道”的哲学思辩,才能具体把握中医学,但由于自在的思维方式所决定,中国哲学在历史上并没有象西方哲学那样从西方文化中形成形式化的哲学,因此,“道”就不可能在形式化的思维中把握,而只能在存在的整体性上把握,因此,一个有贡献的中医学者,必须象孙思邈所论述的那样,非达到群书博览,涉猎百科而得“道”莫属。因此,举凡历史上的名医,无一不是对“道”有深刻的体认的得“道”者,从而使其“医道无所滞碍,而尽善尽美者矣。”而在完成对中国的文化外化为哲学之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规律也将以自为的思维方式指导中医学的研究,中国哲学的自为的形式将对中医学的发展带来根本的正本清源和本质性的进步。⑶

由于西方文化从近代开始的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滥觞,在当代完成对中国哲学“道”本体论的发掘,以建构中国哲学的独立形式,尽管无论对中医学或中国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就目前的中国哲学的研究的状况而言,却显的任重而道远。因此,就中医学界而言,应当重点研究中医学的哲学本体论问题,使人的存在本质与存在本体统一,这将是中医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具体而言,中医学应在“道”本体论的思辩形式中,完成对人的生命的本质性的认识,在确立可操作的形式中,使人类的生存达到其应达到的境地。

以本文所论证的中医哲学的基本规律表明,中医学的哲学是与中国的文化和哲学统一的,而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是自在的和独立的系统,是以人的形而中存在的本体论下所作出的概括,因此,人的存在方式应与其形而中的本质性统一。所以,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是不同于西方文化和哲学的文化形式,历史和逻辑均表明,中医学的发展与其中国的文化和哲学一样有其自在的理路和规律。由此可知,中医学在当代的发展将取决于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应当认为,中医学的发展是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的。发现和顺应中国哲学的规律,以人的存在的形而中的本质性与时空层次的对应统一,使中医学的形式在与人的存在的必然性上统一,这将是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及中医学在今后的发展进路并将以此实现社会和人类的本体论意义上的自在的存在形式。

注释

⑴关于中西哲学的统一性问题,是建立人类哲学的必然性工作,但这只能是在发现了人类共同的哲学基础之后才能完成的工作,任何外在的以形式化的努力并以此形式上的归类的方法,不但违背了形式逻辑的乖诘囊孕问交呐Σ⒁源诵问缴系墓槔嗟姆椒?不但违背了形式逻辑的购捅咎迓劢姓苎急绲摹>芪鞣降男问交恼苎嘉炀土宋鞣轿幕?但是,由于中国的传统哲学不是形式化的,以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概念和范畴释解中国哲学就势必使中国哲学的本质性受到歪曲,例如,对“道”范畴的研究,以西方哲学形式所进行的疏解,已使我们看到二律悖反的结论。因此,研究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是哲学和中医学发展的重大的理论问题。例如: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观点,即认为中国哲学是“天人合一”的,实际上这并不是哲学上的终极结论,应该反思和追问产生所谓“天人合一”观念的本体及其这一思辨性的本体论哲学问题,以最终使中国哲学的本体和本体论形式被发现出来。

从道教医学大家孙思邈对中医学的学术性质的观点能够得到中医学本体论问题的相关启示。他认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损;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研究,始可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百家,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须探微,若能具而学之,则医道无所滞碍,而尽善尽美者矣。”(孙思邈:《备急千斤要方》)。由时空对应的本体论和阴阳对应和中的中国哲学可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周易·系辞》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上述的这些论述都说明了中医学本身即是关于“道”的学问,只有把握了“道”的哲学思辩,才能具体把握中医学,但由于自在的思维方式所决定,中国哲学在历史上并没有象西方哲学那样从西方文化中形成形式化的哲学,因此,“道”就不可能在形式化的思维中把握,而只能在存在的整体性上把握,因此,一个有贡献的中医学者,必须象孙思邈所论述的那样,非达到群书博览,涉猎百科而得“道”莫属。因此,举凡历史上的名医,无一不是对“道”有深刻的体认的得“道”者,从而使其“医道无所滞碍,而尽善尽美者矣。”而在完成对中国的文化外化为哲学之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规律也将以自为的思维方式指导中医学的研究,中国哲学的自为的形式将对中医学的发展带来根本的正本清源和本质性的进步。⑶

由于西方文化从近代开始的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滥觞,在当代完成对中国哲学“道”本体论的发掘,以建构中国哲学的独立形式,尽管无论对中医学或中国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就目前的中国哲学的研究的状况而言,却显的任重而道远。因此,就中医学界而言,应当重点研究中医学的哲学本体论问题,使人的存在本质与存在本体统一,这将是中医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具体而言,中医学应在“道”本体论的思辩形式中,完成对人的生命的本质性的认识,在确立可操作的形式中,使人类的生存达到其应达到的境地。

以本文所论证的中医哲学的基本规律表明,中医学的哲学是与中国的文化和哲学统一的,而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是自在的和独立的系统,是以人的形而中存在的本体论下所作出的概括,因此,人的存在方式应与其形而中的本质性统一。所以,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是不同于西方文化和哲学的文化形式,历史和逻辑均表明,中医学的发展与其中国的文化和哲学一样有其自在的理路和规律。由此可知,中医学在当代的发展将取决于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应当认为,中医学的发展是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的。发现和顺应中国哲学的规律,以人的存在的形而中的本质性与时空层次的对应统一,使中医学的形式在与人的存在的必然性上统一,这将是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及中医学在今后的发展进路并将以此实现社会和人类的本体论意义上的自在的存在形式。

注释

⑴关于中西哲学的统一性问题,是建立人类哲学的必然性工作,但这只能是在发现了人类共同的哲学基础之后才能完成的工作,任何外在的以形式化的努力并以此形式上的归类的方法,不但ケ沉诵问铰呒墓媛桑ㄐ问郊安问降穆呒肼呒安呒男问绞峭骋坏模?而且不可能从形式到逻辑进行不同文化形式的整合,正如英语和汉语不可能实现在形式到逻辑的统一一样。人类文化的统一首先要求哲学的统一。笔者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文化形式和哲学思维只有在完成时空的形式和方式的还原以后,才有可能完成,这是笔者的“时空统一论”哲学体系所力图完成的工作。

第2篇:哲学基本规律范文

【关 键 词】军事文化哲学 基本问题 基础研究

目前,学界已形成对文化、军事文化的研究热潮,文化哲学、军事哲学和军事文化学研究已经具备相当基础,但关于军事文化哲学的系统研讨尚不多见。军事文化哲学兴起的必然性是什么?军事文化哲学是否可以单独构成一门学科?这个研究领域是否具有研究价值?本文试图对军事文化哲学的兴起、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内容等基本问题做出初步研讨,希望能够对该学科的建立和完善有所助益。

一、军事文化哲学兴起的必然性

一种有生命力的哲学,必然要体现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军事文化哲学研究的孕育和兴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深刻的必然性。这种深刻的必然性与文化哲学本身所具有的“两种样式”密切相关。所谓文化哲学的“两种样式”,一般认为是指“文化观点的文化哲学”和“哲学观点的文化哲学”;“就其与哲学的关系而言,文化观点的文化哲学可能扬弃哲学,却不会规范地解决哲学问题。扬弃哲学具有超出哲学的、很实际的现实意义……哲学观点的文化哲学,当其温良驯顺或无所作为之时,它就是哲学的一个普通的下属学科,是哲学原则的自我印证。”[1]

第一,军事文化哲学的兴起是军事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第一现实需求。这是文化观点的军事文化哲学,是军事文化哲学兴起的外在必然性。从军事文化整体来看。军事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军事文化活动的基本规律、动力系统与创新体系综合作用的结果。军事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本质上是一种深刻的军事生存方式的转变,如果这种深刻的军事生存方式转变没有相应的哲学理论作为指导,它便会整体地陷入盲目之中,甚至会发生逆转与倒退。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理论能够满足军事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第一现实需求呢?

传统军事哲学研究作为哲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主要是将“军事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而对军事整体的哲学考察,实际上是以对军事活动的基本规律、动力系统与创新体系的考察作为核心。而军事文化哲学首先是将军事活动看作是一种文化活动,那么,在军事文化哲学的视野里,对军事活动的基本规律、动力系统与创新体系的研究与考察也就成为对军事文化活动基本规律、动力系统与创新体系的研究与考察。

第二,军事文化哲学的兴起是文化哲学、军事哲学和军事文化学三门学科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必然会发生的学科融汇与转型趋势。这是哲学观点的军事文化哲学,是军事文化哲学兴起的内在必然性。

我们所使用的哲学观点,就是文化哲学的观点。综观当前国内已有的文化哲学研究成果。有的自觉以“整体文化”作为文化哲学的研究对象[2];有的选择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汇的批判视角[3];有的认为文化哲学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人类文化现象和文化实践结果的反思来把握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以实现人的文化自觉[4];有的立足从个体生存论的角度来揭示文化哲学[5];有的运用文化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思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实际问题[6]。概括起来,文化哲学的观点实质上就是一种融文化历史性于哲学的观点。

从这种哲学观点出发,我们认为所谓“军事文化”,就是指在整个军事历史进程中,在军事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军事活动的发生、变迁和转型以及在此过程中创造出的武器装备、制度体系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所反映并展现出来的人类深刻的军事生存方式。所谓“军事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立场和高度,用哲学的方法对军事文化进行研究和考察的部门哲学,是对军事文化作出形而上思考的哲学。

先用这种哲学观点来看军事哲学。哲学观点的军事文化哲学其实在军事文化哲学在以学科的可能形式出现以前就已经先在。我们所说的这种哲学观点是指一种文化哲学的观点,而非“科学之科学”哲学的观点。传统军事哲学研究是持一种怎样的哲学观点呢?这种观点是:“军事各个具体的方面、层次和部分,均有各门具体的军事学科或门类性军事学科去研究,惟独关于军事整体的本质、规律、价值和指导问题,需要一门概括性、综合性学科进行研究,这个任务便历史地落到了军事哲学的肩上。”[7]再用这种哲学观点来看军事文化学。军事文化学研究的代表著作《军事文化学》《军事文化学概论》已经先后问世,标志着军事文化学的学科建立和发展已经在逐步走向成熟。从文化学到军事文化学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文化、军事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日益深入。对于军事文化现象的研究已经“成问题性”,毕文波教授在为《军事文化学》所作的序言中已经初步指出了这一点:“文化学、军事文化学在文化、军事文化系统构成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提炼、概括的规律性理论,其中某些基本理念和范畴又必然进入哲学和军事哲学,与其构成叠合的界面,而且该界面在所在层次范围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还可相对独立,形成文化哲学和军事文化哲学”。

二、军事文化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军事文化哲学的研究领域是什么?不妨将其与军事哲学的研究领域作一比较。军事哲学的研究领域是“军事整体的本质、规律、价值和指导问题”。而军事文化哲学将军事活动视为一种文化活动,其研究领域应该是“军事文化整体”。

军事文化哲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确定了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军事文化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从哲学、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研究和考察“军事文化整体”。“军事文化整体”包括“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两大方面,分别是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理解文化的两种存在方式。从动态方面不仅仅是将“文化”理解为凝结成的“文化成果”,而是看成活生生的动态过程;从静态方面对于凝结成的“文化成果”分别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三方面理解。

第一,军事文化哲学与文化哲学。军事文化哲学是文化哲学在军事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军事文化哲学能够弥补当前文化哲学研究中分支应用性研究的不足。有学者认为,文化哲学不宜发展成为具体的学科领域,它应该作为一种传统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是人类生存图式的深刻内在。我们认同这种观点,这些主张本身便是使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有益尝试,但这种回归可以更深一步。

第二,军事文化哲学与军事哲学。军事文化哲学是军事哲学文化性的沉淀和应用。“军事文化哲学”可以说是从哲学、文化哲学的立场和高度,用哲学方法对军事文化进行研究和考察的部门哲学。军事文化哲学对军事文化作出形而上的探索和思考,能够为现实的军事文化活动甚至军事实践整体提供深刻的哲学依据和理论指导。这种意义上的“文化”是一种内蕴于生存图式的概念,并不是一个同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并列的具体领域。

第三,军事文化哲学与军事文化学。军事文化哲学是军事文化学哲学性的凸显和提炼。军事文化哲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从一开始就不同于军事文化学的研究。军事文化学是用文化学的观点与方法,研究军事活动领域文化现象及其特点规律的科学。军事文化学是军事学与文化学交叉的边缘学科,它既是军事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可视为文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显而易见,军事文化学用文化学方法研究军事文化,包括军事文化的产生、发展、传播与交流、功能、价值判断等等;而军事文化哲学则是用哲学、文化哲学的方法来对军事文化整体进行研究。军事文化哲学研究能够对军事文化学研究起到指导作用,而军事文化学研究为军事文化哲学提供素材,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

三、军事文化哲学的研究内容

军事文化哲学研究首先要有正确的理论方法作为指导。我们所研究的军事文化哲学是在指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文化哲学。哲学是研究军事文化本质问题、军事文化运动问题、军事文化创造问题和军事文化价值问题的理论基础。除了哲学作为指导理论之外,文化人类学、文化哲学、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些元理论也可以有选择性地作为军事文化哲学研究的借鉴。比如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等,对我们研究军事文化哲学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无论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关于物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发展的立场来看,还是从文化哲学关于哲学是从本质上来揭示人的最深刻的生存方式的立场来看,军事文化哲学都应该是动态的、开放的和批判的。动态性展示这种哲学的生命力,开放性决定这种哲学的影响力,批判性体现这种哲学的创新力。这三种性质缺一不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军事文化哲学的研究内容要体现出这三种性质,体现出军事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体现出人们在军事历史进程中所凝结成的生存方式是处于不断发展、变迁和创新之中的,是动态的、开放的和批判的。因此,由人们在这种生存方式中所创造出的物质、制度及精神成果,也是处于不断发展、变迁和创新之中的,而研究这种军事文化的哲学理论也必然是处于不断发展、变迁和创新之中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军事文化哲学的研究内容应该大致包括军事文化本质论、军事文化运动论、军事文化创造论、军事文化价值论和军事文化方法论。军事文化哲学的研究内容显示出军事文化哲学鲜明的学科特色,预示着该学科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与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马天俊.哲学的文化性与文化的哲学性[J].求是学刊,2009(6).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0(3).

[2]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汇处的文化批判[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4]邹广文.当代文化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第3篇:哲学基本规律范文

“有无”是老子在经中提出的一对重要哲学范畴。“有”,指具体存在的事物,“无”,指无形无质的虚无。老子之言无而非无,犹佛家之言空而不空。无之为用,在于由无生有,“无”为万物之始,首先它是“道”的先天之体。其次它还是道生运衍化后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与“有”互依互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由“无”有了“有”,之后,“有”继生“有”,有有相生,日为万物之母。

“有无”这一对哲学范畴从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用虚实、气形的概念比照理解。人们认识物质是从认识具体事物开始的。物质存在只有两种形式――实物和场。实物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实体物质,有气态、固态、液态、等离子态等形态。场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能量存在形式。诸如引力场、电场、磁场、强场及弱场。一个特定的实存物质,无论是场还是实体物质,都具备着能量、质量、信息三个方面的属性。这三者是一体不可割裂的。需要解释的是,这里的信息不是通信理论中的信息含义,而是事物本身能量、物质结构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这种结构界定蕴含着事物的功能和变化发展规律、趋势。质能方程式E=MC,告诉我们质量、能量相互转换的关系。现代高能物理实验也表明,只要有足够的能量,就能产生一对粒子和反粒子,而在相反的湮灭过程中,它们又转化为纯粹的能量。可以这样理解,由“粒子”组成的实体物质,能够从能量中产生,又复归于能量,并且组成实体物质的粒子性质只能从它们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来体现,而不能看成是孤立的实体,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粒子只是场在局限地区的凝聚,是能量的聚合体。爱因斯坦曾说过:“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物质是由场强很大的空间组成的……,在这种新的物理学中,并非既有场,又有物质,因为场才是唯一的实在。”就现代物理学意义上理解,粒子(实物、实)就是能量(场、虚、气)的凝聚体,在一定条件下,又湮灭分化为能量(场)。古人日之为聚之成形,散则成气。从而老子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复归于元”,可以形象理解为虚生实,实同时再与虚的相互作用下生实,虚实相生。

为了能够在现代科学框架中得到近似的图解,我们再结合宇宙大爆炸理论描述的宇宙诞生、发展图景做一个轮廓式的对映。

大爆炸宇宙论至今虽然仍缺乏大量实验的支持,但却是最有说服力的宇宙图景理论。大约一百五十亿年前,宇宙起源于宇宙奇点。奇点是一种无形的、无限小、没有时间空间存在的能量点,宇宙万物在此统一成一种能量场,具有所有物质生成的能量,是一种纯能量状态。在某种尚不知晓的临界条件下发生了大爆炸,通过大爆炸的能量,形成了一些基本粒子(此时被形象地称之为基本粒子浓汤)。这些粒子在能量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这不正是一幅鲜明清晰的无中生有,有有相生,有无相生的写照吗?

“视之不见日夷,昕之不闻日希,抟之不得日微……故混而为一……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惚恍”。

“无色日夷,无声日希,无形日微”,这三者是老子从不同侧面进一步描述道体――无的性质与性状,它决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不可名非常名的,既无状之状,又无物之象,惚惚恍恍,若存若亡。篇中继而明示:“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是《道德经》中核心的哲学范畴,是阴阳、有无概念的统一和升华。用以说明世界的本源、本体、规律或者原理。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老子之道,则把道看成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老子用语至简至易,理解老子之道要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道有体、用之分,道为体为物就是上述有无概念中的“无”、“虚”或“气”,道之为用则为变化发展之规律。二是有层次之分,有大道、中道、末道;天道、地道、人道;先天之道、后天之道。定位准确了,读经悟经方能得法。

本章之道,还是指的先天之道体一“无”这一概念。“象物精”不是一般之物之象之精,而是“夷微希”三者一体的存在,其特征最终是“信”――如人与动物之精卵,植物之种子中的DNA遗传信息,包含着万物变化发展变化的规律、趋势与l生状。静态地看待道体是与元气论观点十分相像的。元气学说认为,元气是一种连续形态的物质,气一分为二为阴阳,阴阳二气的运动形成世界万物。“元气论的积极意义与现代科学中的场论有许多相似之处”(李烈炎著《时空学说史》)。但老子的道又超越了“元气”包括象“五行”这样的具体存在,这正是科学的物质观的特征所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本章之道,既为先天之始的道体,是巨大弥散的能量场,一团混沌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气”,又是道之为用之始,故道本为一,动则日之为生一。在这个原始道体中,自身蕴含着对立统一的因素――阴阳。动之则分,日之为生一。

阴阳也是中国哲学的一对哲学范畴。其最初涵义也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气候的寒暖,和上下、内外、动静等等。上升到哲学概念,则认识到,自然界中一切现象都存在相互对立,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其代表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与事物的消长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与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素问・阴阳映象大论》亦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

道体内含的阴阳是对立的两种势力、力量、因素,是不可割裂的,又不是绝对平衡、静止不动的。老子继承了“易以道阴阳”的精华,以阴阳符号发展为概念,建构了阴阳统一的道之本源论和本体论。

“冲”,即阴阳之动,阴阳斗争,阴阳消长。是阴阳对立的过程,其统一的结果是和。和,或不盈,是指道经常处于不是绝对平衡盈满的状态,于是阴阳之动,“冲”之结果,产生了相对独立的对立统一体――物。即“三”。物物合化生衍成为万物。

老子之说惊人地吻合于宇宙大爆炸理论所描述的宇宙生成图像。对应两种学说图像,道――奇点,能量场,混沌为一。临界状态动之则分为阴阳二物,对立统一,能量场中本身包含着对立因素,诸如吸引与排斥,扩张与约束、压缩。动之则显,为二。我们拿场形态中最基本的电磁场来说,电磁场是有内在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电场和磁场的统一体。随时间变化,电场产生磁场,磁场产生电场,两者互为因果,形成电磁场。电与磁

就是一对阴阳概念。阴阳合化,能量场聚合生成基本粒子为三。三在此也可代表着清、浊、和,或阴、阳、冲三气,相互作用组合形成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宇之日道。”

寂者,无音声。寥者,空无形。此章之道论不仅描述了先天之始,“混成、混元”之象,更阐述了道既是能量更是力量。作为本体,它是一种“无、虚、气”,做为用,即变化发展。它是循环运行,无生无灭的力量和规律,独立不改,周行不殆。永远推动着、决定着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此句是物质变化发展基本规律的概括。反,河上公注:“反,本也。本者,道所以动。”后人多注解为返,返本,或向相反的方向变化而又复归于本。

在此我认为,反,就是指阴阳的相反相对。乃阴阳相对、相反相成之意。道体内包含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斗争、消长。它们是道之动的内在永恒动力。

弱,河上公注解:“柔弱者,道所常用。”我认为,弱,乃渐,阴阳对立斗争过程中的量变意义,通过阴阳量变、渐变的作用,最后达到质变,从而体现道用的结果。“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都反映了老子渐变发展规律的思想。同时,这样理解,也与上述“道冲而用之”才能很好地统一。

深刻领悟道德经阐述物质观“道”的含义,不难发现其中有鲜明的辩证观、唯物观、普遍联系发展观,而且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亦清晰可见。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长之育之,成之孰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道之用,为德。贵生贵和,使物得以蓄存。事物有生老病死,成住坏灭,而道则永不停息,无生无灭,长养育覆,不求所得,不去宰制,不望回报,无为无不为,无有乃大有,这是道最深最大的德情呀。

第4篇:哲学基本规律范文

关键词:物理;定律;哲学

物理的核心是定律,本人就物理定律中的哲学谈谈粗浅看法,以飨读者。

力学中牛顿有三个定律都包涵哲学原理:

牛顿最初提出的第二定律,就是动量定理:作用在质点上合外力的冲量等于质点动量的增量。其实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因果律。辩证唯物主义的因果律认为:宇宙状态的变化都是其前宇宙状态积累的结果,运动状态的改变都是其前运动状态积累(冲量)的结果。其实,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因果律的定律(理)还有动能定理、功能原理、角动量定理等。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了物体不受力的运动状态。得到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实质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假设物体受力逐渐减小到0(量变),则物体的运动从变速运动变到匀速运动(质变)。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存在着对立的倾向,但它们又是性质相同,同时存在,同时消失,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这又表现了统一性。

牛顿三个定律都有哲学内涵,万有引力定律又反映了万事万物总是相联系(吸引)的哲学思想,因此,整个力学充满了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容和形式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电磁场中的高斯定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这种思想的体现。静电场真空中的高斯定理表述为:通过任一闭合曲面的电通量,等于该曲面所包围的所有电荷的代数和除以ε0。

高斯定理反映了曲面上的积分与曲面内的关系。磁场中高斯定理也同样反映这种辩证关系。

电磁场中的高斯定理是麦克斯韦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其实麦克斯韦方程组中另两个定理也同样反映了“内容和形式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即边界线上(形式)与边界线内(内容)物理量的关系。麦克斯韦方程组概括了电磁学的基本规律,因此,整个电磁学充满了哲学,库仑定律也反映了事物(电荷)间的联系(作用)的哲学思想。

力学和电学定律中有哲学,物理学其他定律中也有哲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反映物质运动不灭性的哲学思维。

第5篇:哲学基本规律范文

关键词教师 课程 引导 培养 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谁也不能保证现在学习的知识不会被淘汰,今天掌握的技能将来不会落后,所以,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技能,拥有一技之长固然重要,更为关键的应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从容应对一切。因此,作为教师,在每门具体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够将本课程的具体内容与哲学的基本原理相结合,有意识的引导、培养学生科学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使其终身受益。

《工程材料》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生产经验有限,在学习之初往往感到这门课叙述性强,条理性差,无从下手。因此,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就要注意揭示、并逐渐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课程内容中的内在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这样,不但能达到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还能帮助学生在技术课程的学习中掌握哲学的基本原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是一些具体的示例。

一、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牌号、性能、热处理及用途是材料课学习必须达到的学习要求。工程材料的种类繁多,性能各异,仅钢铁类就可分为:非合金钢(碳钢)、低合金钢、合金钢、铸铁等,每一类又可分为若干小类,每一小类中又包含很多牌号。要掌握各常用材料的牌号和性能特点,并能正确选用确实有一定难度。但这里是有规律可循的:材料的外在性能是由其化学成分和内部的组织结构决定的。见到一个材料牌号,我们总能从其字面上发现相应的成分或性能信息,而性能又决定其用途。例如:20钢和45钢分别表示平均含碳量为0.2%和0.45%的碳钢,含碳量越高,碳钢的强度、硬度越高,塑性和韧性越差,20钢含碳量较低,故塑性和韧性好,可做容器、锅炉等冷冲压件;45钢含碳量适中,所以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即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均适中),可做受力较复杂的机械零件,如轴、齿轮等。对于同一成分的材料,还可以通过热处理的方法改变其内部的组织结构,从而获得所需的性能。同一牌号的材料,经不同的热处理后所获得的组织不同,因而其外在性能也不一样:45钢经完全退火后组织为珠光体加铁素体,硬度为220HBS左右(相当于20HRC),45钢经淬火后组织为马氏体,硬度上升为50HRC左右。因此,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只要能抓住“成分和组织决定材料的的性能”的规律,善于从材料牌号中发现其成分和组织信息,从而确定其性能特点,学起来就会感到得心应手,而不是无从下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正是“内容决定形式”这一哲学基本规律的具体体现,启发学生将其运用到对其他事物的认识当中。

二、在掌握了常用材料的牌号和用途后,能正确选材也很重要。选材一般应遵循三条原则:即所选材料应满足使用性、工艺性和经济性的要求。三条原则比较好理解,但实际运用起来却有一定难度,这时需在三条原则兼顾的前提下,“抓住主要矛盾”。比如,一般机械零件在选材时首要考虑的是材料的使用性能中的力学性能,而现为一制药车间反应釜上的搅拌轴选材,单从力学性能来看,一般的碳钢即可满足要求,但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对材料耐蚀性的要求上升为主要矛盾,因此,应选用耐蚀性较好的材料,如不锈钢。再如某车间要自制一受力不大的小轴,此时经济性成为选材的主要矛盾,即应尽量选用车间现有的一些钢材或容易购买的一些常用牌号的钢材:45钢、Q235等,从而减少材料的购置成本。在本部分的学习中,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选材时如何恰当“抓住主要矛盾”,合理选材。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在解决任何问题的时候都应注意抓住主要矛盾,做到有所取舍,而不应眉毛胡子一把抓。

三、热处理是改善材料性能,充分发挥材料潜力的重要途径。在一般教材中,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工艺都是以碳钢为例来讲的,但在学习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工艺不仅适用于碳钢,也可以推广应用于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甚至某些非金属材料上。因为热处理的根本原理在于通过对材料进行加热、保温、冷却的过程,来改变材料的内部组织,获得所需的性能。碳钢经淬火后硬度提高是因为钢的内部组织转变为了马氏体,奥氏体不锈钢经淬火(固溶处理)后可获得单相的奥氏体组织,提高了耐蚀性。这正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体现。热处理的基本原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可以推广应用于其他材料,而对各材料制定具体的热处理工艺时,则要结合材料的成分、热处理的目的等具体条件和要求,这就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掌握矛盾的普遍性,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注意矛盾的特殊性,才能做到活学活用,不会生搬硬套。

四、对于化工机械、制药装备的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材料时还应明确材料的耐蚀性。在常用工程材料中,有不少耐蚀性较好的材料,如不锈钢、铝及铝合金、钛及钛合金、塑料等。但是,材料的耐蚀性必须放到具体的环境中评价,即材料的耐蚀性还与介质的性质、浓度、温度等其他具体的环境条件有关。例如,奥氏体不锈钢是一类应用较广的耐蚀材料,但它在含有Cl-的环境中很快被腐蚀;工业纯铝只有在强氧化性介质中才具有耐蚀性。因此,对材料耐蚀性的评价,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笼统的讲材料耐蚀性的高低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在本部分的讲授中,应特别强调这一点,避免学生在今后的选材中犯原则性的错误。对材料耐蚀性的认识如此,对其他事物的认识和问题的解决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

除以上几点外,在《工程材料》课中,还有许多问题都是哲学基本规律的具体体现。例如,碳钢的力学性能中,强度、硬度与塑性、韧性是一对矛盾,存在着此消彼长的趋势,这正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体现,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这一规律,并加以运用;另外,对于碳钢来讲,硫和磷一般被认为是有害元素,因为磷会引起冷脆,硫会引起热脆,但是人们正是利用了硫使钢变脆这一点发展了易切钢,利用磷引起冷脆的特性,用含磷量较高的钢来制造炮弹壳,增加起杀伤力。通过这样的讲解,引导学生全面的认识事物,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善于采用逆向思维,拓宽分析问题的思路。

参考文献:

第6篇:哲学基本规律范文

关键词:排中律;原子排中律;排中规范;强化的排中律

中图分类号:B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2-0103-02

排中律矛盾律、同一律一样,是人类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三律”①也最直接地体现出“逻辑的功用”:“它是思想的剪刀,一方面它排除与它标准相反的思维,另一方面因为它供给能取与否的标准,它又是组织其他任何系统的工具。”[1]金岳霖先生认为:排中律最直接地体现了“逻辑之所取”。排中律要求就是要穷尽可能。张建军先生经过多年的逻辑教学和逻辑研究过程中提炼了独立的思考研究风格,简称“三十二字方针”:澄清概念、分辨层次、清理矛盾、追问可能、揭示预设、辨析共识、合理推导、严格求证。而“追问可能”这一方针集中体现了排中律的诉求。

目前学界对排中律的认识程度参差不齐,对排中律的看法也莫衷一是。有关排中律的内容,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和说明。

一、排中律与排中规范

排中律是人类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能违背的。排中律也是人类要遵循和顺应的。有些传统逻辑教材中经常会出现“违反排中律”等表述,其实这是不恰当的。规范是人类根据某些要求和想要达到的目的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分清层次,注意区分排中律与排中规范之间的差别。

(一)排中律

一般地说,排中律是基本规律。具体来说,排中律是什么呢?逻辑学家们并没有对排中律进行明确的本体化表述。但亚里士多德对矛盾律的本体论含义有过明确阐释。他认为:“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同一对象不能既具有又不具有某属性。”[2]1005B18-12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对矛盾律的本体化表述中给出排中律的本体化表述: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同一对象或者具有某属性,或者不具有该属性。将这一本体化表述用于“关系”领域则可表述为: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象之间或者具有某关系,或者不具有该关系。亚里士多德对排中律的语义含义有三种不同的表述:“在矛盾命题之间不能有居间者,任何特定的谓词必定或者肯定或者否定其属于某一主词。”[2]1001B26 “矛盾命题之间没有任何居中项能被断言于同一对象。”[2]1063B18 “矛盾命题中必有一个是真的。”[2]1012B10另一种常见的语义表述是:任一命题或者是真的,或者不是真的。下文可以看到,这一语义表述真正体现了排中律作为最基本的逻辑思维法则的巨大威力。

另一种作为逻辑思维基本法则的就是“原子化”的排中律。原子命题指的是某对象具有某属性以及表示对象之间具有某关系的命题。原子命题与其否定命题之间的关系就形成了“原子矛盾关系”。根据排中律的语义解释,两个具有原子矛盾关系的命题不可能同假,必有一真。而矛盾律,又要求原子矛盾关系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可得出:原子矛盾关系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除原子矛盾关系以外,其他命题之间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关系叫作分子矛盾关系。分子矛盾关系之所以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是因为分子矛盾关系中都包含原子矛盾关系。正是因为原子矛盾关系在矛盾律和排中律的作用下,才使得分子矛盾关系具有不可同真也不可同假的性质。作为最基本的逻辑规律,“原子化”的排中律体现的才是逻辑思维最根本最深层的法则。

(二)排中规范

排中规范的主要作用是保证思维的明确性。基于排中律要求的排中规范所拒斥的逻辑错误是“两不可”,即违反排中规范的逻辑错误是“两不可”。有些教材把违反排中规范的逻辑错误叫作“模棱两不可”,有些教材直接把“模棱两可”等同于“模棱两不可”,有些教材把“未置可否”“含含糊糊”“不可捉摸”等也认为是违反排中规范的逻辑错误。张绵厘编写的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实用逻辑教程》第3版中,就把“未置可否”当成是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书中写道:“排中律要求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中明确地肯定其中一个是真的。而‘未置可否’的错误,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含糊其辞,不明确表态。常见的情况有两种:(1)回避表态;(2)用语含糊。”[3]此书的编者似乎也察觉到一些情况并不属于违反排中规范的逻辑错误,特别指出了三种例外的情况。可是, 逻辑规律具有普遍性,就是指在任何情况下基于排中律的排中规范都是普适的。所以,此书的编者所谓的三种例外的情况其实并不是例外。前两种所谓例外其本质就是“未置可否”的情况。就像一位学风严谨的学者在一个问题没有研究清楚之前,他人问他这一问题,他会负责任地说,不知道。难道这位学风严谨的学者违反了排中规范吗?如果这种学风严谨的做法都违反排中规范,那么其背后的排中律哪里还有基础性和根本性可言。第三种例外情况是含有预设的隐含前提的情况,还有人用“复杂问句”来表述。第三种例外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例如,新搬来的邻居问你:“你家的宠物狗是黑色的还是不是黑色的?”可实际情况是你家根本没有宠物狗。所以你对他的问题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转移其他话题。这种情况下的不明确表态当然不违反排中规范。

其实,未置可否、含含糊糊、不可捉摸、复杂问语并不违反排中规范。从排中律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排中规范要求所有认知主体“拒斥两不可”,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不能直接或间接地既否认对象具有某种属性,同时又否认对象不具有该属性;不能直接或间接地既否认对象之间具有某关系,同时又否认对象之间不具有该关系;不能直接或间接地既否认某命题是真的,同时又否认该命题不是真的。基于排中律的排中规范要求“拒斥两不可”,除此之外,没有做更多的要求。“排中律要求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中明确地肯定其中一个是真的”这种说法已经夸大和超出了排中规范的管辖范围。

二、强化的排中律

随着现代逻辑的发展,多值逻辑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也逐渐被大家接受。多值逻辑的兴起促使一些学者对排中律的质疑,认为排中律不适用于多值逻辑。这种说法从表面上看有一定道理,貌似排中律在多值逻辑中失效了。排中律作为最根本的逻辑思维法则之一具有普适性,怎么会因为多值逻辑的兴起而失效呢?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发现,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想法是因为对排中律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真正了解排中律的内在机理。对于多值逻辑而言,排中律也在起作用,称之为“强化的排中律”。

“强化的排中律”这一称谓是借鉴“强化的说谎者悖论”而来。从“说谎者悖论”到“强化的说谎者悖论”这一研究过程,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排中律”到“强化的排中律”这一演变过程。

说谎者悖论最初的形态是在二值逻辑中的,表达为“本语句是假的”;在真值间隙论中,说谎者悖论的表述转化为“本语句或者是假的或者是无真值的”;在三值逻辑中,说谎者悖论的表述可以转化为“本语句或者是假的或者是悖谬的”。通过总结这几种形式的转换,最终形成了强化的说谎者悖论,即“本语句不是真的”。“强化的说谎者悖论”使其适应性更强,解悖更加困难,“强化的说谎者悖论”被称为语义学黑洞。

排中律也如同说谎者悖论那样,通过“强化”这种方式而发挥出排中律作为基本规律的威力。排中律可以做二值的语义解释,但并不意味着排中律只是在二值语义下适用。排中律的原则在于穷尽可能。如把可能分为两类,则此两可能以外没有第三种可能;排中原则所排的是第三可能。如把可能分为三类,则三可能之外没有第四可能,排中原则所排的是第四可能。如把可能分为n类,则n类可能之外没有(n+1)可能,排中原则所排的是(n+1)可能[4]。在二值逻辑中,排中律可以表述为“任一陈述或是真的或是假的”。依据“强化的说谎者悖论”的路径可得到“强化的排中律”可以表述为“任一陈述或是真的或是不真的”。

三、结语

排中律是人类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排中规范不同于排中律。基于排中律要求的排中规范通过拒斥“两不可”来保证思维的明确性。排中律很重要,但也要注意不能夸大排中规范的管辖范围。所有分子矛盾关系都是基于原子矛盾关系的,分子矛盾关系运用的排中律都是通过原子矛盾关系起作用的。在多值逻辑兴起的今天,强化的排中律仍发挥了排中律的逻辑之所取的作用,不断穷尽可能。在此意义上,原子化的排中律和强化的排中律直接体现了排中律是逻辑思维的基本法则。

参考文献:

[1]张建军.论金岳霖先生关于“思维三律”的思想.矛盾与悖论新论[G]//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61.

[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G]//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第7篇:哲学基本规律范文

关键词:目标探索;内容体现;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01-01

高中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思想水平将“华丽转身”,即选择谁,信任谁,判断正确与否,学生的思想境界都有一个质的飞跃。生物学作为高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学科的科研型决定了严肃性和唯物性。严肃对待生物,用唯物主义的教学观点教学生物,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应该成为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在高中生物学中随处可见,但要确实做好这一教学贯彻工作,很有必要进行一番探索。

一、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目标探索

新大纲的教学目标明确规定:通过生物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生物体和生物界。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的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初步形成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新大纲同时指出,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含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认识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通过关于生物与环境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通过关于生物界的发展的科学事实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生物进化观点的教育。

二、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内容体现

高中生物学是结合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如世界的物质性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永恒变化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等,每一个观点可以反映在不同的生物知识内容中。例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贯穿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几乎每一部分知识内容都包含着这个观点。同一部分知识内容,又可以同时反映几个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再如“生物的新陈代谢”,既可以反映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各种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又可以反映事物是永恒变化的,还可以反映同一事物的内部是对立统一的。那么,应该通过哪些知识内容、进行哪方面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呢?怎样才能既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规律的普遍性而又使教学具有重点,既能体现各个观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又不面面俱到呢?这就成为我们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高中生物教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特点和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高中生物教材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方面的重点,即重点进行哪几个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在选择和组织知识内容时,每个观点都要选择1~2个能够明显体现这个观点的典型内容,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重点。“生命的物质基幢、“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等是体现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典型内容;“生命的物质基幢、“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与环境”等是体现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的典型内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进化”等是体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典型内容;“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则是体现对立统一观点的典型内容。通过这些典型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相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初步的理解,然后再引导他们在同类型内容的教学中,举一反三地逐步加深对这个观点的认识。

三、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表达方法探索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不是空洞地说教式进行的,而是要密切结合知识教育进行的,结合得越紧密,教学效果越好。怎样才能使知识教育与观点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在章节的教学目标方面做到知识与观点具有内在的联系。也就是说,知识要能明显地、充分地说明观点,而观点则可以贴切地、深入地解释知识。例如,“生物的新陈代谢”与“对立统一”的观点,“生物的进化”与“永恒变化”的观点,就具有内在联系,可以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很重要,如果教学目标的知识与观点没有内在的联系,就很难使教材的知识与观点有机结合。

2、在教材结构方面做到知识与观点相互协调、有机结合。也就是说,在安排教材的知识内容时,要把知识和与它有内在联系的、相互对应的观点组合在一起,这样编写教材,就可以使知识教育与观点教育进程一致、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第8篇:哲学基本规律范文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系统论整体系统

哲学与科学、哲学方法与科学方法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一般意义上的观点和方法,对科学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随着科学的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认识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整合,从揭示某些特殊事物的特殊规律,发展为寻求一种共性的结论和方法,形成了一般科学方法,是向哲学方式的接近,但又有自身显著的特点,其中系统论便是其典型代表。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之间既有区别又关系密切。

一、 唯物辩证法中对系统的表述

在自然观领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整个宇宙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相互转化的事物和过程所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恩格斯指出:“我们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互相的总体,而我们这里所说的物体是指所有的物质存在,从星球到原子,甚至直到以太粒子。”这就指出了整个自然界是具有复杂的层次结构的,是由无数事物与过程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复杂的系统。

在马克思看来,世界万物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是由一系列相互交织的关系质联结而成,事物都是作为整体发挥作用的。

二、 系统论思想的产生及其基本观点

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立的。他在193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确立了这门科学学术地位,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研究系统,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正像人手在人体中它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从人体中砍下来,那时它将不再是劳动的器官了一样。

三、 唯物辩证法与系统论之比较

辩证法思想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整体观以及矛盾论思想与现代系统论在思想实质上完全一致,体现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密切的联系,辩证法思想与系统论在很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核心思想又是相通的,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1. 系统论与辩证法的差异

第一,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系统论是“关于整体的科学”,它把研究对象看作系统加以考察,揭示了有组织复杂系统的运动规律。而唯物辩证法以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为对象,揭示了整个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具有最高的概括性和普遍的适用性,它不仅适用于系统论研究的有组织复杂系统领域,还适用于传统自然科学所研究的有组织简单系统领域,统计力学、分子物理学和概率论所研究的无组织简单系统领域,以及无组织复杂系统领域。

第二,学科性质不同。系统论揭示的规律仅适用干有组织复杂系统领域,而不是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这就决定了它只能是现代科学的一个门类。系统论隶属于现代科学,属于“具体科学”的范畴。它是科学并具有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功能,而不是哲学,亦不具备哲学世界观和一般方法论的功能。包括唯物辩证法在内的哲学,是从各门具体科学所揭示出的各种特殊的辩证内容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它既是世界观、又是一般方法论。

第三,理论体系构成不同。系统论或系统科学是由系统工程技术、系统技术科学和系统学组成的科学体系。然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则是由的联系和发展观点、三个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一系列基本范畴组成的,并与辩证的唯物论、辩证唯物的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内容一起,由此构成完整的哲学体系。可见,这一理论体系与系统科学体系是完全不同的。

第四,研究方法不同。方法有三类,即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和具体科学方法。系统方法这一一般科学方法是系统论的根本方法,系统论对有组织复杂系统问题的研究,坚持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最佳化等重要原则,形成了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思想的一类综合性方法。然而,矛盾分析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它适用于各门具体科学或整个世界各个领域的研究。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内容,远远比系统论方法更为丰富、全面和深刻,具有更大普遍性。

2. 系统论与辩证法的联系

第一,系统论为唯物辩证法提供了新的证据,以新的方式对包括普遍联系在内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予以确认。唯物辩证法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各门具体科学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因此,它的真理性需要各门具体科学形成的系统事实来证明。系统论作为一门新的横断科学,从许多方面证实了唯物辩证法。

第9篇:哲学基本规律范文

[关键词]传统;动画影片;道本思想

动画作品的思想内涵传达出某种价值观和道德观,是组成动画各个元素的创作依据。中国传统的人文、自然、哲学观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传统哲学思想对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的多元化的文化土壤产生多种哲学体系和哲学派别,传统哲学中的道本思想与中国传统动画影片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道本思想及其历史渊源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同时也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老子把道看成是浑然天成的东西。他认为道存在于寥然宇宙之间,先于天地而生,是天下万物的本源。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这种宇宙间万物运行的总规律即是道。它既没有形体也没有声音,但却时刻运行无时不在,具有超越万物而永久不变的特性。因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庄子也说:“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庄子?天道》)。老子和庄子把道看作是贯穿自然、人生、社会和宇宙的基本规律。

孔子把道与社会伦理道德相结合,把仁看作道之本。他认为君子应该把做人之道作为人生的根本,只有确立了做人之道社会的伦理道德才能产生,以忠孝仁义作为立人之本。阴阳学派代表人物邹衍把阴阳五行结合起来,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易经》综合儒家、法家、阴阳家、道家等学说把道提升到哲学高度。

到了西汉时期,董仲舒把儒学仁、义、理、智、信基本伦理与战国以来的阴阳五行学说相契合,融合了儒、道、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形成“天人合一”之道。至此,中国古代自老庄以来的“道”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与内涵。

二、道本思想在美学上的表现

中国古代追求意之美,讲究意于笔先,以物寓情。儒家以道为美以德治国。儒教注重礼制追求形式的美感。道家以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揭示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追求清静无为恬淡自然之美。儒道主张人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高度融合即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这些美彼此相互互补相互融合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整体特色。

1.儒家的“比德”把自然美提升到道德的高度,自然美可以与人“比德”成为人道德的象征。这种自然比德之美的思想产生了中国的借物寓情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思维把一切的对立最终以和解统一为目的。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始终把统一放在首要位置。“礼之用,和为贵”。追求“中庸和谐”之美。儒家的“中庸之道”即和谐之道是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最高原则。

2.道家追求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把“道”作为美的本质即天道自然,追求自然之美。主张清静恬淡,淡泊世务,超然物外的人格审美。“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必然顺应自然规律以自然为美。儒道思想构建出了一个思想框架,使人们有所感受和领悟。中庸之美、意境之美、虚实结合之美、抽象之美等是儒道思想美学特征的核心与灵魂。

三、中国传统动画影片中道本思想的几点体现

(一)崇尚自然意境是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在哲学上则表现为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

认为伦理道德规律与自然规律、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际都是相通的一致的,人与自然应保持和谐的关系,“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在《齐物论》中也表述了天地和我并存万物和我合而为一体这一超越时空限制的天地与人融为一体的哲学观念,追求一种理想自由的精神境界。“天人合一”思想关于有限与无限、情与理、时间与空间、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哲学观念对中国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动画片《山水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相当和谐的结合,格调清新,以景抒情,情景交融,虚中有实,实中带虚,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通共融。动画片《牧笛》运用中国传统绘画塑造了牧童和水牛的形态,以传统绘画的色彩展示高山峻岭和千尺飞瀑,借用南方民乐笛子曲调作为主题音乐,富有江南民乐幽雅动听的特色,充分营造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小蝌蚪找妈妈》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充满诗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念。

(二)儒家文化传统中的“中和观”对传统动画设计的影响

中庸之道讲究和谐与共融共通,孔子认为礼的应用与发挥以和谐为贵。所谓“和”即事物的内部结构及其外在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和”是天人合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天性与人性、理性与情感、天道与人道的结合从而使天下和谐共生。动画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宝莲灯》等,都没有摆脱这样的叙事模式。传统动画影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表现了不同社会团体以及阶级之间的对抗关系,各种社会力量应该平等共处达到共融共通和谐共存。虽然主人公都受尽磨难,但结尾处都进行了圆满处理。中国传统动画影片表现出圆融和谐的处理手法以及对人物角色性格命运的刻画无不体现出儒家文化“中和观”的影响。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