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间艺术的起源范文

民间艺术的起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间艺术的起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间艺术的起源

第1篇:民间艺术的起源范文

前言

安徽传统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一个分支,既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具有安徽传统文化的个性。安徽传统民间艺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深深的打上了安徽地域浓厚色彩的烙印。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安徽传统民间艺术的嬗变并从四个角度阐述了传统民间艺术的再现。

一、传统民间艺术的起源

第一,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安徽的历史文化发源较早,所以当时人们对自然、科技知识的认识层面还比较低,因此人类对于大自然有一种敬畏感,但是祖先们将自然界中人类不能解释得现象归结于神灵等。

第二,起源于安徽的民俗习惯。一方面安徽地区的民俗文化为民间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形式,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民间艺术的不断发展,丰富了人们的地域文化内容。

第三,起源于各种各样的喜庆色彩节日。在喜庆节日里,地区间流露着一种祥和、幸福的氛围,人们为了庆祝喜庆节日,会选择一些形式进行庆祝,营造或增添幸福、祥和的气氛,长此以往,传统民间艺术逐渐形成和发展。

第四,起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才能。民间艺术反映了基层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也能够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水平。第五,起源于人们的发明与创造。安徽地区的人民经过长时间的发明和创造,促进了许多新事物的新生,从而推动了民间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除了以上这些原因之外,还有许多原因,虽然不是固定的因素,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有安徽地域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二、传统民间艺术的民间嬗变

安徽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所以民间艺术在安徽的起源和发展较早,随着时间的演变,民间艺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和壮大,安徽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首先,萌芽阶段。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安徽的传统民间艺术就已经有了萌芽,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变革,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安徽传统民间艺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形成了有安徽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

其次,发展阶段。从秦朝起始,直到唐代结束,这段时期安徽传统民间艺术有了较好的发展,在唐代时期,民间艺术的发展一度出现了繁荣发展的局面。

再次,兴盛阶段。在北宋时期,出现了利于商品交换的纸币,从而促进了商业发展的繁荣,而安徽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达到兴盛阶段,许多安徽地区的人们,为谋生计会发挥自身的才能和技能,制作工艺品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和民间艺术的发展。

最后,压力时期。安徽传统民间艺术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无数次的融合与发展,传承至今,面临过巨大的考验和挑战。需要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整合,以促使传统文化能够迅速提升,以新的精神面貌面临现阶段的挑战。

三、传统民间艺术的艺术再现

传统民间艺术经过不同时期的考验和挑战,以顽强的生命力展现在世人面前,其艺术的再现具有四点特征。

首先,具有历史传统性。安徽传统民间艺术发展至今,虽然融入了一些现代色彩,但是仍然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其次,具有生活娱乐性。安徽传统民间艺术主要来源于生活实际,因此,民间艺术更彰显生活的特色。此外,民间艺术的创作体现出创作艺人的情感。再次,具有多样性。安徽地区的各地各县的多种多样艺术门类都不断融合,使安徽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多样化。最后,具有独特性。随着安徽地区传统民间艺术的不断发展,徽式特征更加凸显。

第2篇:民间艺术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特色美术文化价值

中国上下五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所蕴藏的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主要包括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以及民俗风情等,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着不同地域的环境、文化和审美,且传统民间艺术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过去,传统民间艺术以生动、有趣、接地气的表现形式受到人们的喜爱。然而随着我国现代科技和现代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日益崇尚简单、快捷、高科技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关注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人越来越少。因此,促进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成为民间艺术研究者考虑的重要问题。

1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

传统民间艺术作为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其所蕴含文化和发展,与地域特征、风俗人情、社会风貌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传统民间艺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关于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实地勘察,并对具有传播价值的个案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展开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内容等进行理论分析。但由于研究者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了解不够全面,无法充分了解当地传统民间艺术的来源和发展,因此研究者大多只能从外观、形象的塑造,创造出与当地民间文化相似的另类艺术,而无法真实还原出具有当地民间特色的艺术。

2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特色

不同地方都有着当地最出名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民间艺术。传统民间艺术是从民间发展而来,具有大众的统一审美,即使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传统民间艺术依然代表着当地大众的审美情趣。传统民间艺术最主要的特色是质朴、率真等,并体现着当地人们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征。

2.1传统民间艺术的地域性

2.1.1凤翔泥塑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不同地方所演变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也各不相同。如凤翔民间美术,凤翔处于关中西部,凤翔的木板年画被称为我国五大木板年画之一。凤翔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年画、泥塑和脸谱等,其受到当地文学、宗教的影响,在一些传统节日中,表达出幸福、健康、美满等具有美好祝愿的意义。泥塑被凤翔人称为“泥货”,是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美术工艺,有着数千年的传统。泥塑是由民间艺人手工制作,再经过绘制毛稿、翻坯、打磨、绘图、上色等十几道工序加工完成。凤翔泥塑的形状、花色多种多样,在过去,泥塑是在热闹的节假日用来相互送礼的礼品,因此凤翔泥塑多以夸张的造型和艳丽的色彩为主。凤翔泥塑的样式主要包括十二属相、神话人物和英雄人物等,并各自有不同的意义,如坐虎样式的泥塑则表达着健康和勇敢的寓意。凤翔泥塑不仅在当地传播较广,还在国内其他地区,甚至国外都享有盛名。

2.1.2宿州剪纸

地域环境是影响传统民间艺术发展的因素之一,它影响着当地的文化、建筑风格以及人们的审美。宿州剪纸艺人们在进行剪纸创作时,最擅长的便是根据当地的神话传说、特色建筑和著名历史等进行创作,创作出的剪纸艺术品具有鲜明的宿州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如尤彩侠的剪纸作品《五柳风光》具有典型的地域性,该作品将宿州埇桥区夹沟镇五柳村的自然风光和风貌特色完美地表达出来,并对五柳村的风景进行了宣传。由于地势和饮食文化的影响,宿州人的性格直接、豪迈,刘晓川的剪纸风格就如同当地人的性格,不拘小节、大刀阔斧。

2.2传统民间艺术的乡土情感

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相对于正统艺术文化,更具有粗糙感和自由感,它并不追求形式上的美,而是更加注重人物情感的表达。传统民间艺术主要是从生活中、从劳动中应运而生,它是基层民众追求艺术的需求。如剪纸艺人刘晓川根据宿州及周边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而创作出反映了宿州农村变化及农村文化的剪纸作品。这些剪纸作品通过率真、自然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宿州农村的乡土气息和乡土情感。

3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

如今还能保存下来的传统民间艺术,必定有其存在的价值,其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文化演变,最终发展到今天,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不可限量。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虽然简单鲜明,但它的内涵却非常厚重。

3.1传统民间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有了人类,才有了人类所知道的社会,人类不断促进着社会的发展,并在社会发展中创造出相应的文化,然后再用这些文化影响下一代人,帮助下一代人适应社会。传统民间艺术经过长年的演化和积累,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不同地域也保存着不同的艺术文化。如敦煌石窟的壁画,壁画内容包含着佛经故事、古代神话等,它始建于前秦二年,经历了近十个朝代的凿建,形成庞大的石窟群。在这些壁画中,可以看到不同朝代的发展特点和艺术特点。

3.2传统民间艺术的属性

不同地域的民间艺术因地理环境、社会价值、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发展出各自的特色。如陕西皮影就可以分为两个流派:一种是东路皮影,东路皮影的人物体型比较壮硕,设计风格简单明了;另一种则是西路皮影,西路皮影的人物体型比较高大,设计风格精巧细腻。表演者在进行皮影戏表演时,要用具有陕西特色的碗碗腔或弦板腔唱述故事。根据传说,皮影戏起源于汉代皇宫之中,而汉代的皇宫如今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境内,因此皮影戏从汉展至今,成为了陕特的艺术。

3.3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价值

皮影、剪纸、泥塑、壁画等都具有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它们的艺术特点鲜明,内涵价值深厚,并包含着一个地方几千年演变的精髓。人们必须以正确的态度,研究和挖掘传统民间艺术,以确保这些艺术不会因为人们的忽视而逐渐消失。如皮影的图案装饰和色彩运用都非常具有艺术性,艺人在进行皮影制作时,能够通过巧妙和夸张的手法创造出形象各异的皮影人物。艺人制作皮影的绘画手法、画作风格和形象设计都值得人们进行研究。

4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方便,地域文化的差别也越来越小,不同地域和国家的文化不断进行碰撞和融合,从而导致一些文化消失,一些文化不再传统。传统民间艺术虽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人们在迎接和学习其他文化和艺术的同时,则可能忘记或改变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因此如何保存纯粹的传统民间艺术,并扩大其影响力,成为人们考虑的重要问题。传统民间艺术是基层民众的艺术创作,然而在过去,基层民众基本都不会识字写字,因此他们只能通过口口相传或实际切磋的方式,传达创作方法和经验。甚至有一些艺人,将这些方式和经验以口诀或歌谣的方式表达出来,供后人学习。虽然目前我国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力度逐渐加大,但仍然无法挖掘出传统民间艺术的深入内涵。

5传统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的融合

5.1贵州民间美术与现代装饰画

贵州民间美术受各少数民族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贵州因为地理地势的原因,其传统文化并未受到外界较多的冲击,依然保存着原始性和纯粹性。而现代装饰画更加倾向于实用性,缺少艺术的随意性,它需要图案的协调性和规则性。装饰画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频繁,其造型夸张且抽象,表达的寓意纯真、朴素。在贵州,人们可以发现许多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装饰画,这些装饰画仿佛拥有全新的生命,吸引着人们的眼球。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频繁,传统民间艺术必然会遭受冲击,并发生动摇。

5.2传统美术文化与动画

随着科技的发展,动漫产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在全球动漫范围内走出属于中国特色的一条路,成为人们思考的重要问题。从字面意义上讲,动画就是动态的图画,因此动画对美术的要求非常高。我国传统民间美术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许多动漫工作者将传统美术与动画融为一体,打造出具有浓郁中国色彩的动画作品。

6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与地域环境、社会价值、民间风情等有很大的联系,它起源于基层民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也提升和影响了基层民众的审美情趣。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传统民间艺术虽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但在如今开放式的社会中,传统文化遭受到了开放式文化的冲击,因此,传统民间艺术需要政府和群众的研究和保护,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佳.凤翔民间美术在新时期背景下的发展途径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3.

[2]袁磊.贵州民间美术与现代装饰画的融合[D].贵州师范大学,2014.

[3]胡悦.艺术设计对民间美术元素的吸收与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4.

[4]陈晨.民间美术造型元素在“中国风”动画中的动态表现[D].广州大学,2013.

第3篇:民间艺术的起源范文

地域性民间音乐的特点。在地域性民间音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地域性特点是其具备的重要特色。由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原因,且位于东北地区,民间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地域性是必然的。而且,地域性民间音乐的最初起源也是生活在和东北地区民族生活、生产以及风俗的独有表现。例如,“东北鼓吹乐”是属于东三省的特有乐曲,但是在,又因为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辽河特有的文化土壤,形成了特有的“鼓吹乐”;“东北二人转”在也经过改编、融合、在创作出现“二人转”。其次,在社会发展和音乐理论形式多变的今天,地域性民间音乐也在随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音乐方式和文学表达方式的转变而转变。说到底,民间音乐最为突出的就是其民众参与的特性。也正是基于这一特点,地域性民间音乐又具备了民间流变性的特点,有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参与创作和加工。另一方面,民间音乐大多起源于生活和生产活动,即兴又是其一个特点。在东北广袤大地上劳作的人民,往往会在田间地头就即兴演奏出一定的曲目,真实彰显了人民对于生活的感受。

二、地域性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现状

地域性民间音乐艺术总的来说是一种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且又以一种独有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存在于区域内的音乐艺术。在地域性民间音乐艺术中,诸如民间歌舞、民间戏曲、民间器乐、民间歌曲等都涵盖了多样化的艺术种类。但是,在人们生活物质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地域性民间音乐艺术也因为时展和审美变换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地域性民间音乐艺术之所以赋予了“地域”和“民间”二字,主要就是因为其立足于地域,来源于民间。但也就使得这种艺术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理论研究。这样,在欧美和港台音乐大肆发展和传播的今天,地域性民间音乐极易受到其他音乐理论和传统理论的影响,使得音乐艺术本身与“民间”和“地域”脱离。其次,相较之其他音乐市场而言,地域性民间音乐由于一些现实和历史原因,使得音乐市场中一些应有的秩序、体制和行业规范尚未确立,音乐艺术的盗版现象相当严重。

三、地域性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途径

1.跟进时展,积极创新。在辽河流域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地域性民间艺术往往都是凭借着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传承和发展。但是在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一些外来文化、外来因素和新生事物等大大冲击了地域性民间艺术。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地域性民间音乐只有在保证原有特色和地域性文化特征的基础之上,跟进时代的发展步伐,积极进行创新和发展,才能在凸显地域特色和民间特色的基础之上展现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例如沈阳的“刘老根大舞台”就凭借着地域性民间音乐艺术的特有形式,借助高新科技为民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经过装修的“刘老根大舞台”融合了先进的舞台、灯光等特效,使得民间音乐艺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2.完善“民间”和“地域”。说到底,地域性民间音乐艺术想要传承还需持续保持其“民间性”和“地域性”。所以,对于音乐艺术创作和传承人员来说,应当多加涉足民间考察和地域研究,积极通过民间采风地域性民间音乐艺术的素材,为创作和传承奠定基础。这就需要在传承过程中尽量贴近生活、走进群众进行素材挖掘。同时,在采集素材的过程中也能进行即兴创作和口头传播音乐,以唤醒和强调关于地域性民间音乐的传承意识和保护意识。

第4篇:民间艺术的起源范文

一、小学美术引入民间美术资源的必要性

民间美术资源起源于民间,并在民间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有着多彩的形式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小学生容易对各种新事物和没见过的事物萌生强烈的好奇心,而把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小学美术教学,与教材资源有机结合,能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对美术教学趣味性和多元化的要求,加深学生对民间美术资源的了解和熟悉程度,进而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民间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非常鲜明的民间特色,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民间美术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观,还能引导学生融入到艺术多元化的氛围中。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教学引入民间美术资源有着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传承民族艺术

民间艺术作为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时光的打磨下,也富有创新的力量,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例如,刺绣就是一项极富生命力的民间艺术,特别是如今,它通过与现代技术和审美潮流的有机融合,与时俱进,赢得了更多人的青睐。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我国民间艺术的发展仍有一定的阻力,其中最突出的是缺乏传承者。而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对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进而激发他们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并自觉地将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因此,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引入民间美术资源,能在较大程度上促进民间美术的发展。

(二)有利于启蒙学生审美感知

民间美术在一定角度上体现了人民大众的审美取向。一般来说,民间美术资源不仅内容丰富、形象生动,而且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包含了深厚的民间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资源有助于启蒙学生的审美感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和理解艺术的魅力。许多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美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以轻松明快为基调,没有太多的功利性和约束力,学生很容易被其明快的色彩和简单的造型吸引,并产生极大的兴趣和共鸣。通过不断观察与学习民间美术,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能为他们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民间美术大多蕴含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歌颂和向往,如年画、版画中常见的福、禄、寿的图案等,都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我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在传统字画和剪纸中常常也可以看到一些代表正义和忠勇形象的传统人物,体现人们的忠义情结。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民间美术资源,让小学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能量的熏染,有助于他们人格的发展、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

二、将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小学美术教学的途径

尽管民间美术资源有着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但小学生受年龄小和心理未成熟的限制,很难让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因此,在教学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引导,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民间美术。

(一)引导学生欣赏民间美术

教师自身应该深刻认识到民间美术资源对小学生美术学习的促进作用,因此首先要教学生欣赏民间美术作品。先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基础知识,即民间美术的各种形式、特征、内涵,然后让学生赏析一些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使学生能够从文化和历史等多个角度去品读民间美术作品,主动去发现民间美术资源,对民间美术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并在解读中学会探究、发现和创造。例如,在学习《多彩的剪纸――动物》这一课时,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在网上搜集相关动物的剪纸作品及介绍,然后利用多媒体放给学生看。学生在观看了这些作品后,对剪纸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就有了一定的了解。随着对剪纸艺术了解的深入,学生逐渐对具体的剪纸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去总结剪纸的规律,让学生再尝试进行创作,这样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学生进行民间美术创作

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欣赏民间美术作品,还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作,这样学生才能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逐渐发现民间美术的魅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民间美术创作的时候,要注重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艺术本身就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晶,教师应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构思出独特的作品。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多给学生鼓励和引导,为学生创作出更有魅力的美术作品和创新思维的提升做准备。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撕纸画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用纸撕出一些动物如小兔子、小狗、小猫的大概形状,然后再让他们自由发挥,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在指导学生制作玩偶和泥人时,因为这两项民间艺术工艺更为复杂,教师可以在让学生自由发挥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指导,以提升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三)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民间美术资源时,要考虑将这些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民间美术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搜集当地典型的民间美术资源,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有熟悉感和亲切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教?W效果会更佳。此外,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民间美术作品的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传承民间美术。

(四)创建民间美术教学情境

第5篇:民间艺术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民间艺术视觉语言;现代服饰;媒介;传承民间艺术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美学思想与智慧,乡土气息浓厚,艺术种类丰富,其所呈现出来的独特视觉语言想象力奇特、表现夸张,无论造型寓意、图案装饰甚至材料构成、工艺技法、传统哲学观念,都在服饰媒介中有所继承,不仅拓展了服饰设计的空间及内涵,创造了别样风情的服饰文化,而且也是对民间艺术的一种生动有效的传承。在保护、发展非遗文化的今天,当我们四处张望、各方寻求民间艺术的传承良方时,服饰媒介却以自身独特的优势,将民间艺术视觉语言运用其中,创造了风生水起的流行时尚[1]。它所蕴含的识别性、个性以及美学特征,为民间艺术文化的再现提供了易于借鉴的承载方式,也是使民间艺术成为真正“开放的、鲜活的、流动的当代文化资源”的一种具体实践。

一、民间艺术视觉语言的形式

传统元素是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设计元素,典型的民间艺术视觉语言有寓意吉祥的装饰纹样,为服装增添了吉祥、古朴之美;有风筝、剪纸、年画等不同风格和题材的艺术形式,使姿态多样的艺术元素成为现代服装设计的创作之源;更有诞生于不同时期的传统工艺技巧成为现代服装设计的新亮点,如刺绣、扎染、蜡染等。而争奇斗艳、大红大绿的民族色彩,也在崇尚民族化的今天创造着新的流行元素。1.民间艺术的纹样装点。民间传统艺术纹样是民间艺术的精华,从人类之初的图腾、原始社会的陶器图案,到明清精美繁复的装饰纹样,各式各样、名目繁多。按类型可大致分为几何纹样、动植物花卉纹样、器物纹样、人物纹样、组合纹样等。不同类型的装饰纹样表现了不同时期和地域人们不断变化的欣赏品位、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其艺术价值一直在设计应用中长盛不衰。2.民间艺术的风格再现。民间艺术门类丰富,常见者如剪纸、年画、脸谱、风筝、木雕、皮影、折纸、泥塑,等等,表达了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民俗生活。这些源于本土的艺术,就地取材,工具和材料简单、朴素,创作者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艺术训练,从形态、用料到色彩搭配和制作风格,乡土味浓厚,造型夸张,气质粗犷、洒脱,因各自门类不同具有各自的特色。再者,民间艺术制作多结合节日,赋予了求吉呈祥之意,使得艺术作品在手工作业的古朴中透着喜气。3.民间艺术的工艺运用。民间手工艺是中国传统民众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在科技不发达时期,手工技艺不仅是美化生活的必备手段,还被理解为是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并逐渐演变为特定习俗而被传承。如印染、编织、刺绣、布艺、毛绒、兽皮等工艺,材料各具特色,质感、造型也多姿多彩,这些民间手工艺遍布生活当中,成为现代服饰设计信手拈来的创意之源。4.民间艺术的色彩表达。民间艺术是观念艺术,承载着迎祥纳福、驱邪禳灾等世俗的目的,从而造就了民间色彩的对比强烈、热烈红火及其吉庆寓意。在这种民间信仰习俗的影响下,其艺术色彩显现出较强的民族情感和审美特征,直接导致了艺术形象的直觉、主观、意念化,这一赋色体系在年画、剪纸、民居、玩具、服饰等民间艺术中都有所体现,呈现出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景象,情感表达浓郁,体现出一种质朴、真挚的情怀。

二、民间艺术视觉语言在服饰媒介中的传承

民间艺术视觉语言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情民俗给现代服饰创意带来了丰富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这些民族经典特色越来越多地被设计师们看好,运用于现代服饰设计中,成为展示中国风情,表现民族风格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成为民族文化、艺术、习俗、价值观等的一种有效延续方式和时尚载体。继承传统不是形制的模仿,而是文化的领悟、共鸣与升华。服装作为日常生活中与人形影相伴的艺术形式,是时尚的外在表现,也是时尚元素的载体。民间艺术视觉语言在服饰中运用和传达,使其成为时尚流行符号的彰显,不仅创造了内涵深厚的服饰文化,也为民间艺术的延续指引了富有生命力的方向和极具社会效应的发展渠道,使民间艺术在服装与时尚的融汇中产生强大的召唤力和诱惑力,引导潮流,赢得新生。

(一)民间图案的视觉构成美

民间装饰纹样种类各异,样式繁多。纹样多取材于现实生活,题材丰富,表现质朴,如梅兰竹菊、鸟兽虫鱼、盘长、如意、云纹等,既表现了民间艺人的想法,又有良好的装饰效果。这些艺术形象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审美文化,含有追求圆满、和谐的生命寓意和生活祈愿。动植物花卉形象,或灵动可爱或美丽典雅,一直是服饰设计常用的创作素材。牡丹形态富丽饱满,色泽艳丽夺目,是人们心中的“花王”,也是民间最喜爱的传统图案之一。图1-1是融合了旗袍和吊带特色的一款长裙,原本时尚简洁的休闲风却因牡丹的饱满花型、繁荣寓意,添加了些许雍容和典雅。鱼纹是我国民间最重要的装饰纹样之一,从原始半坡村的人面鱼纹陶盆到商周青铜器,汉代画像砖、宋元瓷瓶陶罐、明清年画花灯玩具等,无论单体形态、动作,以及组合构图,应用都非常普遍[2]。传统鱼纹写神重于写意,写意重于写形,手法浪漫、质朴;而现代运用却不拘一格,常根据服饰特点设计构成洒脱变化,图1-2中两个鱼纹形象上下叠加,鱼嘴与模特项链重合,互为一体,形意和谐,飘逸灵动。“万灵之长”的龙、“百鸟之王”的凤都是民间传说中的神物,也是民间艺术的典型形象;在今天则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尤其在国际类大型赛事及影视活动中最为常见,体现了中国服饰设计的民族特色(图1-3)。此外民间装饰纹样也常以组合形式出现,并有各自的象征寓意和艺术形式。如比较典型的团花图案,外形呈团状,内部装饰有植物花卉、人物形象、吉祥文字等纹样[3]。造型多以放射状、旋转式或对称形形成结构,是流行于唐朝,盛行于明清的极为常见的服饰图案。团花图案有时无底纹,非常清秀;有时却与底纹相结合,形成混合形团花。图案形象饱满圆润、精美细致,结合现代服饰的面料特征,显现出一种有别于传统丝绸、玉锦的华丽、富贵气息(图1-4)。图1-1图1-2图1-3图1-4这些民间艺术视觉语言是古人认识观念的产物,也是民间长久积淀的一种精神象征,不仅具有图案的独特美感,也把民间吉祥喜庆的内容和寓意赋予现代服饰,将传统的人文精神一并传承下来,使服饰媒介的表现更为温暖、生动,内涵丰厚。

(二)民间工艺的视觉结构美

民间工艺种类和技法的多样化,使服饰艺术的表现空间更为丰富,从平面剪纸到立体编织,造型简洁、别致,风格质朴、清新,为服饰这种穿在身上的艺术添加了新的视觉形式。广为流行的民间剪纸艺术,因应用于特定的生活环境,需要满足“透光”功能的实用性,所以非常强调镂空意识,常见的喜花、窗花等作品,玲珑剔透、形象突出、结构概括,不仅满足了功能需求,而且视觉效果富有节奏感,表达生动传神。尤其是剪纸的工具特点,剪和刀的独特性为作品赋予平面化的“刀味纸感”,线条明快,画面单纯、优美,运用于各种面料的服装上,使穿者行走间虚实相生、阴阳相伴,优雅丛生(如图2-1)。此外,由于纸张可塑性高,可通过剪、刻、拼、叠、编、印、糊等工艺手段制成平面或者立体艺术[4],纸艺中也因此衍生出多种类型的艺术,如折纸、纸藤,纸蕾丝等,层次感和立体感强烈,表现手法简化、夸张,使服饰面料演示另类的空间,造型新颖、意象独特,视觉效果丰富且具有错落的韵律感(如图2-2)。纸艺与服装面料的结合,不仅为传统纸艺自身赢得新生的机会,也为现代服饰拓展了创意表现的领域。起源于劳动用具和生活用品的民间编织艺术,自人类结绳记事时期就已诞生,并逐步从生产的实用性发展到生活的装饰性。品种繁多、造型各异的编织用品,成为农业时代人们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也是美化生活、粗料巧做的艺术品。在当今现实生活中,编结材料和方法更为多样化,加之风格淳厚、稚拙,也使其成为点缀衣装、点亮时尚的重要手段之一。编织类服饰自然朴素,技法自由,色彩及款式丰富,结合现代服饰分割的多变风格,拓展了编织造型、创意的无限性(如图2-3)。而源于传统民间木刻版画制作的年画,以木刻板然后进行拓印和套色印刷,通常用红、绿、黄、粉、黑、紫等配色,纯度较高,对比强烈,色彩明快艳丽,且画面饱满、主题形象突出,线条粗放、稚拙,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从墙上艺术到身上艺术,年画也正在从传统迈向时尚。汇集民间图案、色彩的年画层层叠叠于一身,仿若叮叮咚咚音乐作响,喜庆随身,时尚与民艺和谐一体(如图2-4),使活色生香的民间艺术就这样真实可见,触手可及。

(三)民间技法的视觉肌理美

民间艺术就地取材,地域特征明显,乡土气息浓厚,因材料的多样性而使其艺术气韵大不同。被称为传统“女红”之一的刺绣,民间俗称“绣花”,以绣针穿引不同线料,在织物上形成图案或文字绣迹,是我国古老手工艺术之一。刺绣以各种多彩、亮丽的丝线擅长,为面料塑造了一种浮雕般的立体效果,极具手工触感,视觉上又有中国传统书画的艺术格调,堪称完美结合。针法的不同风格,材料的不同选用,最终而各具特色,既有细密精巧、淡雅生动,也有明快豪放、富丽堂皇。这些奇异巧工的民间技艺在服装设计师的创意布局下,走出自己的固有领域,从独立的艺术绣品变为实用,营造了现代服饰设计的特殊肌理表现,焕发出另一种风采。如图3-1中粗犷奔放的皮质长筒靴,改用了刺绣丝绸面料之后表现出灵巧、飘逸之感,女性味十足。近年来由刺绣变化而来的十字绣,造型抽象,结构严谨,具有浓郁的民间装饰风格。由于针法简单、效果突出而便于人们学习,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中的家居装饰和服饰设计中,创造了一个新的刺绣热点,如图3-2,简约的十字绣风,概括的几何图案,精工细作,在繁复之中透着质朴。民间印染工艺是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要构成之一,利用自然原料,以手工操作为主,染色印花和绘制因技法差异而有不同的肌理效果,如蜡染线条单纯、舒展,绘画感较强;独特的“冰裂”纹类似瓷釉“开片”,层次丰富,古朴别致。俗称“药斑布”的蓝印花,色调单纯朴素,色彩明朗似蓝天白云。而扎染工艺的“大理石”纹理色彩交错、变化微妙,如图3-3中长围巾和超短裙的组合,风格现代、节奏明快,若隐若现的印花图案却风情另类,使服饰在闪烁多姿的时尚中增加了田园般的浪漫情怀……图3-1图3-2图3-3图3-4焕发民间活力,引领服饰时尚的工艺少不了风筝,早期它曾做过战时通讯工具,甚至带上火药做过武器,造纸术出现之后,工艺发生了变化,改用纸糊制作,成为民间手工艺人的一项农闲技艺,从而发展为老少皆宜、延续至今的休闲娱乐活动。图3-4中向我们展示了栖息于现代服饰的一款风筝,生动、随意地伏于胸前,成为简与繁、冷与暖的合作范本,彰显了民艺与时尚、人与自然的经典融合。

(四)民间色彩的视觉冲突美

民间艺术的材质与工艺特点决定了艺术的色彩特点:单纯简洁,效果却对比强烈。在一些民间画诀中也有表述:“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等,体现了民间艺术配色风格和创作原则,色彩语言观念表达非常鲜明,这种赋色体系下的作品常常情感真挚、色彩奔放[5]。尤以红色最为典型,因起源于先民对太阳、对火的崇拜,成为民族群体具有图腾意味的崇拜物,因此演化为追求喜庆的首选色(典型如民间剪纸,常常在单色红纸上一写千秋),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色彩(如“中国红”概念的诞生)。色彩作为形态在内的物质表象之一,不仅给人们带来心理和情感上的影响,也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加上各种不同的色彩具有的不同象征意义,决定了色彩是所有时尚元素中最能反映人们消费心理的元素之一,是服装感观的第一印象。近年民间传统色彩与时尚之风的巧妙结合,使高高在上、风花雪月的时装生发出浓烈的生活情趣,精巧中见古朴,丰富了现代服饰的视觉语言。比如深受中国古典哲学“五行”学说影响之下的民间色彩,不仅由此形成特有的“五色”观,还延伸出其他几种常用色,红绿蓝紫,一片缤纷,这些乡土配色正日益受到现代服饰设计者的青睐(图4)。民间艺术用色单纯、浓郁互补,简洁的款式依赖这些对比和冲突,营造了不同凡响的视觉艺术氛围和效果,应对了如“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的民间配色技法,创造了现代服饰结构、裁剪之外的强烈视觉冲击力和节奏感,彰显出鲜明的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它所承载的内涵和寓意远远超过了一般的色彩审美功能,成为中国服饰在国际时尚界独有的精神符号。

民间艺术视觉语言在许多方面对现代服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有视觉美感和精神内涵的装饰纹样有助于服饰设计的主题表达,多姿多彩的艺术门类风格为服饰设计提供了别样的设计思路和视觉特征,工艺技法为服饰表现带来了独特的穿着体验和艺术感受,而民间吉祥喜庆的色彩观念则传达了民族情感和审美文化,是人们生活理想的深刻寓意和美好寄托。这些视觉符号所附着的传统民族文化特征,是现代设计的精神支柱,也是设计创意的源泉,是传承民族文化,使设计走向国际舞台的必备食粮[6]。服装在日常生活中与人形影相伴,是具有广泛传播度的媒介,也是时尚元素的载体。民间艺术与时尚服饰的结合,为民间艺术的延续指引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方向,以及提升社会效应的发展渠道。

作者:刘烈辉 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要彬,曹寒娟.服饰与时尚[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38.

[2]王瑛.中国吉祥图案实用大全[M].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2004:153.

[3]沈利华,钱玉莲.中国吉祥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62.

[4]杨迎琪.平阳历史文化丛书:平阳民间美术[M].临汾:三晋文化研究会,2006:86.

第6篇:民间艺术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 民间艺术 现代环境艺术 启示和借鉴

一、民间艺术的分析与认识

中国民间艺术是几千年来由劳动人民在生活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文化产物,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民俗审美的源泉,是在长期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丰富的种类、多样的形式、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精神情感的艺术载体。民间艺术作为文化物质形式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1)精神层面:这是由民族、历史、地域、宗教等文化背景所决定的;(2)物质层面:这是由具体的艺术形成和艺术语言作为载体来体现的,如:民间雕塑、刺绣、舞蹈、剪纸、年画、曲艺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和保护,它也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灵感和源泉。

二、民间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影响和运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近些年社会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并有很多方面都在利用、保护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使其焕发青春。现代设计学科也不例外,它不但受到影响,而且呈现扩大的趋势,深入到具体的设计专业和领域。

现代艺术设计起源于近代欧洲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由传统的农业、手工业转向工业文明。由于产品工业化和人们对产品的设计要求,在上世纪初成立的德国包豪斯学院对现代艺术设计作了系统的研究和发展,成为现代设计的摇篮。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学科起步较晚,主要是改革开放后由西方系统地引入。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今,现代设计艺术的国际化直接影响到中国艺术的“本原化”,中国的现代设计不能脱离中国民族文化系统独立存在,产品的设计不能一味地国际化而缺失了本民族的思想文化和审美价值。如何解决现代设计国际化和民族化之间的问题,如何在目前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发展民族地域文化,拓展民族民间传统的观念内涵和外延,给现代艺术设计注入动力和源泉,成为各界设计师所考虑和重视的问题。

近些年,在我国设计界呈现出越来越多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艺术设计作品。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认知、继承、保护意识的提高,唤起了人们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并有效解决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等文化的冲突,如时装设计作品中大量采用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元素和传统制作工艺,工业设计作品中的中式传统造型、图案、色彩的运用,家居设计中家具和饰物上的传统艺术元素装饰,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中的中式传统建筑形式和构件,园林规划中的五行风水学说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等等。正是这些有着传统民间艺术元素的现代设计在各个不同设计领域的成功体现,标志着人们对传统民间文化情结的回归,也应对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好地解决了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民间艺术之间的承启关系。

三、现代环境艺术在民间艺术设计中的启示和借鉴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一门学科,不仅要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美的追求,而且要满足人们在不同文化背景、民族、信仰、地域的精神审美需求。在当今国际化设计的大环境下,人们意识到身边缺失民族地域文化的情感设计,从而呼唤设计回归本土,并从民族民间艺术中寻找设计灵感,主张保护传承民间艺术,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特色使中国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走向世界。正如马未都先生所说:“文明趋同,文化求异。”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民间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传承的具体体现形式,对于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来说有着吸取和借鉴的必要性。

1.民间艺术对于现代环境艺术精神意识上的启示

《葬经》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所说的风水。又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阴阳五行”的宇宙观点,这些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及居住观,在当前社会为人们处理人和自然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问题,为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2.民间艺术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内容形式上的借鉴

当今的环境艺术设计在现代化设计一统天下的背景下极易造成设计作品的冷漠感,人们的视线逐渐被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理念所吸引,开始将大量的民间艺术元素植入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对环境艺术设计起到很好地扩展内涵及外延的作用。

首先,民间艺术造型方面的元素植入。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大量采用中国传统古典建筑的造型,如构件、花窗、斗拱、梁柱、雕刻及古代园林中的障景、借景、造景等元素。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运用了江南水乡的元素和特点,又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造型,采用了斗拱的形式,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科学和实用的前提下充分表现了中国的传统特色。

其次,民间艺术色彩方面的元素植入。在几千年来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和民族地域文化的背景下,中华民族形成了独有的色彩审美观念和习惯。中国人常讲的“恶紫夺朱”,是说我国传统认为紫色是邪恶的、不祥的,红色则是喜庆愉悦的色彩。因此红色在中国深受人们喜爱,赋予了民族情感并被称为“中国红”,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常被采用,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主体建筑的色彩。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是指白色的墙和灰色的瓦,表现了人们返璞归真的色彩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居住观。

最后,民间艺术形成内容方面的元素植入。中国的民间艺术常常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来表现深刻的文化内涵。如在剪纸、年画、雕刻、染织图案等民间艺术中,梅兰竹菊代表君子,松鹤代表长寿,石榴莲子代表多子多福,鱼莲图案表示男女之间的爱情,等等。

第7篇:民间艺术的起源范文

据有关人士考证,花鸟字这种民间艺术起源白书与绘画的结合,也可以把飞白书看作是花鸟字的前身。关于花鸟字的由来,民间有这样一种传说。东汉灵帝熹平年间,大学士蔡邑奉命作《圣皇篇》以颂先帝功业。后,皇帝下令把它篆写在鸿都门上,但是采用哪种字体却难倒了蔡邑。此时,一个正在宫中打扫卫生的仆人激发了蔡邑的灵感。仆人挥动着大竹扫帚左扭右转,竟然写出了一个硕大的“好”字。竹帚掠过尘埃,每一个笔画都清晰可见,就像一条飘然欲飞的长帛突然落在地上,凝成一个灵动自如的文字。蔡邑遂亲自特制板笔,一气呵成,创造出“前无古人”的飞白书。结果,灵帝龙颜大悦,这种书体随之推广开来,风靡一时。也许因为这种书体用的不是通常的书写工具,或者与绘画过于亲近,宋代以后,飞白书艺术开始远离上层文人的审美视线。然而,当这种书体逐渐为上层所丢弃时,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们又重新将它拾掇起来。流传至今的民间龙凤花鸟字就是飞白书的延续。花鸟字艺术由此而来。

花鸟字除了具有一般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之外,还将笔画形态进行再塑,即书法狂草与国画写意兼而有之。花鸟字既融合了书法的灵气,又具国画的朴素,更有民间艺术的活泼,动静相宜,变化多端,有“书法家难起笔,画家难润色”之美誉。

在花鸟字中,字是画的基础,画体现着字的神韵;字中有画,画中有字;远看是字,近看是画;字既是画,画既是字。这种字画融为一体的艺术风格不仅可以体现吉祥喜庆的效果,而且又能增强文字的意趣及视觉的吸引力。因此,花鸟字画多见于春节庙会和一些节日聚会,内容也以吉祥祝福之词为主。现在很多旅游景点也会见到花鸟字,但多以书写游客姓名的形式而出现,因此花鸟字也称姓名作画。

第8篇:民间艺术的起源范文

目前艺术学院倡导的学院派艺术在文化价值观念上是单一的、欧化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也是单一的。民间艺术学科在中央美院的大力支持下,发展很快。尤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把民间美术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文化体系及教学体系率先引入中央美院教学中。美术教育应该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接轨、与西方文化接轨、与民族民间艺术接轨。民间艺术学科在学院教育中的发展,涉及到艺术院校文化与艺术教育体系的扩展与整合。美术学院不仅要教西方的视觉价值体系,也要关注本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在大学艺术教育中的研究,实践、寻找一种符合这种艺术价值文化体系的教学方式。

我们想通过“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 ,明确高校就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学习园地,以青年为主体的大学,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传承、创造、发展的主体。随着老一辈艺人无声的故去,许多民族民间艺术也随之悄悄的消失。活态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整个社会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缺乏抢救与保护资金,民族民间艺术原生态传承受现代社会冲击大。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因发展基础上的,其实也是要靠青年群体参与的。所以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审美教育引入高校是至关重要的。

一、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研究目标: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和最初形态,作为我国美术传统的主流,作为今天应该重点研究的,主要是指那些“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那些“自然形态”的东西,而不是经过专业工作者“取之”、“用之”后再创作的东西。作为大学教育――一个智能、知识、信息集合的现代基地,不了解本民族的现实、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存在,而只去学习西方文化,那么大学教育为社会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在能力实现上将受到怀疑。不是西方的月亮就比东方的月亮圆。文化既要多元化,更要本土化。只有保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精神上独立、成熟起来。

二、研究视角、途径

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具有持久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魅力,在时间、空间上的一种独一无二的存在,在复制品、批量产品泛滥的今天保持着神圣性、权威性、不可复制性,从而更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研究价值、收藏价值。民间工艺美术的作者(生产者),往往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条件,陶冶不同地域居住者的气质。地产的资源,提供了在那个地区产生特定作品的物质基础。各民族的风格习惯和文化传统,有着各自特殊的爱好方式和心理因素。

1)“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保护与调研”――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象一个大海,每个人来到乡间田野,都会发现许多令人激动的民族民间艺术。随着老一辈艺人无声的故去,许多民间艺术也随之悄然消失。活态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然而我国的民族民间艺术的现状并不乐观,整个社会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缺乏抢救与保护资金,民族民间艺术原生态传承受现代社会冲击大。随着乌江流域民族原生态民俗旅游市场对民族民间艺术遗产无止境、廉价的滥开发,由于对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价值认知肤浅,缺乏文化规划,对原生态文化艺术造成文化误导和原生态破坏。近期形式有所改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科院也在积极准备民族民间艺术方面的普查抢救工作。我们希望通过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传统特色的村庄和民间工艺、民间艺人进行有计划的考察和采访,文字记录、拍摄照片、录音采访、收集实物资料等同步进行,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考察调研、采风的基础上,分门别类的加以整理、研究,进行个案分析,并写出考察报告。民间工艺文化生态保护的具体内容和措施:举办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民艺藏品展,目的也是在唤起年轻一代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认识和兴趣。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意识到民艺在民众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借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项工作中,表明传统文化的生态建设是需要全社会的重视才能完成的,如同自然生态保护一样,它是全社会的义务。如果能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唤起人们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重视。应该说比仅仅完成一项科研课题更有意义。

2)“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引入高校审美教育――在国家大范围推行基础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院有幸承担了“重庆市中学美术骨干教师市级培训”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实施以及在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的应用与实践进行了探索,根据重庆市大农村的现状,在“新课标”的精神下,结合地域特色,开发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资源,建设特色教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中央美术学院在国内高校率先将民族民间艺术正式、系统引入高等教育。标志着建国以来,真正开始了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把本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预示着更多与文化遗产相关新学科的延伸。目前中国民间美术史上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几乎是片空白,地方志上有零星记载。随着电脑广泛应用,许多画家用电脑喷绘取代画笔,我们的学生一上装饰图案、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课程,只会想到用电脑做。提到外出写生只想到广西、陕西、云南丽江,而不想到乌江流域最具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龚滩、龙潭等地。说明我们以往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宣传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教育,本文想通过“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如苗族服饰审美功能研究、乌江流域传统建筑审美意识、乌江流域民俗文物审美情趣、乌江流域民族服饰文化符号与文化内涵、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色彩的“情感”特征、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色彩的现代特征、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蜡染艺术装饰图案美学特征等应用性研究,将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引入高等教育,非美术专业学生可以选修,美术专业学生必修课。我们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让学生了解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辉煌的历史,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今后他们走到哪里,就可以将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带到哪里。唤起更多的人们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关注,

三、研究价值

一个民族的发展,基因是不能丢掉的。只有守住自己的根,才能向上发展。我们相信本项研究形成的调研报告、研究论文等应用性成果将会唤起人们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关注,我们应在继承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加强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探索,从民族精神、民族艺术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使自己的艺术创作、艺术研究更扎实,更富于中国民族特色!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也是民风民俗的产物,不仅蕴涵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经验、知识,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真正的艺术魅力。也体现雅拙、粗诳的审美意向只有传承民族民间艺术才能真正自立于中华民族艺术之林,并对世界艺术产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晓勇.《乌江流域民族文化与色彩崇尚研究》.中国美

术出版总社,2004.5

[2]李晓勇.《土家族神秘的图腾崇拜》.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4.5

第9篇:民间艺术的起源范文

关键词:民间艺术 装饰纹样 象征与审美

1.民间艺术装饰纹样的象征意义

民间艺术装饰纹样的深层含义体现出民众对社会生活、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认识,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对生命的理解被披上一层神秘而朦胧的面纱,在迷茫中顽强地追求着自己的希望和理想。原始时代艺术的创作许多都是围绕着人类的生殖、生存、自然万物兴旺繁荣这个母题而展开的,因此艺术题材来源于自然界的许多物质,如远古时期的山川、河流、太阳、月亮、雷电、花草植物、飞禽走兽等。

人类赋予装饰纹样的象征意义是普遍、曲折而又深邃的,如众多史前艺术品中有被人们视为母神的丰臀丰乳的女性雕像。母系氏族中的子孙繁衍,人们的认识停留于“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阶段,由此产生了母性崇拜习,对“母神”或“丰产女神”的崇拜表现出原始人最普遍最古老的生殖崇拜观。这个观念导致日后众多的围绕这个母题而产生的习俗与仪式、活动。

民间艺术品中的装饰纹样主要有几何形、动植物、自然景物以及各个不同时期人们根据某种幻想、意愿创造组合起来的纹样。如民间神话中人们崇拜葫芦,传说在上古一次灾难性的洪水过后,除伏羲女娲兄妹避水于一只葫芦上得以生存外,世界上人类灭绝。洪水过后,伏羲女娲结为夫妻,使世界上重新有了人类,因此这只葫芦成为创造人类的神圣物和生命的保护神。

2.民间艺术装饰纹样的审美意蕴

2.1民间艺术装饰纹样的完美表现

民间艺术品种众多,民间艺人在创作过程中非常注重作品的完美表现,从艺术品题材的选取、内涵的表达到表现的手法等各个方面尽其所能地加以构思,达到完美和谐。

从题材上达到完美。民间艺术品装饰纹样多取材于民众自身的生活和理想,因而题材特别丰富。所选题材既要能够表现艺人的想法,又要有良好的装饰效果,艺术性和意寓性相结合,才能达到艺术上的完美。如民间许多地方都有绣荷包的风俗。根据地域习俗的不同,所制作的荷包也各有特色。

从艺术造型上达到完美。中国民间传统艺术追求圆满、美满、美观、和谐的内在本质并体现在艺术装饰纹样的各个方面。如民间艺术装饰纹样中多采用人或动物的题材,但人们并不注重从科学的透视、比例等方面如实地去表现,而习惯于将自己观察、分析、想象并创造的形象刻绘出来。

从色彩上达到完美。“以色扶形”是民间艺术装饰纹样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在许多作品中,形与色的巧妙结合造就了完美的艺术效果。无论是古朴典雅的木板年画、缤纷秀丽的纺织刺绣、活泼生动的皮影还是轻巧飘逸的风筝,都具有和谐的色彩,以此烘托出艺术品的个性特征和艺术风格。

从材料上达到完美。民间艺术品一般就地取材,所选取的材料往往是廉价而唾手可得的,如泥土、纸张、布料、竹木、粮食、石头甚至花草等,都是极好的创作作品的材料来源,关键在于巧妙地利用材料特有的质地和色泽。许多平凡、简陋的材料经过民间艺人的艺术加工便成了具有持久艺术生命力的艺术品。

2.2装饰题材创作中的意象表达

民间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往往依照自己对客观物象的观察体会和经验即兴发挥,随意而就,在“形”与“神”的处理上更注重神似特点。自然随意的创作手法常表现出洒脱自如、情理服从于感情的特点,经常有所谓不合常理的形式。如在民间剪纸艺术中我们常见到造型处理上随意表现的例子。民间许多地区都有穿花鞋着花肚兜等习俗,鞋头衣襟有花才美,绣花、剪花纸就成了民间姑娘媳妇们展现聪明巧慧的一种手段。这些姑娘往往从小就学习剪花技术,几年以后便精通各种方法,创作时随心而为。

2.3民间艺术装饰纹样的抽象性。对生活中的物象作抽象与概括的处理是人们对自然物象观察归纳的结果。艺人们将自然的形态进行归纳、比较、分析,抽出其内在的精神,而忽略其具体的形象,以抽象的方式表现具象的结果,通过这种抽象的方式,表达人们对世界万物中某些形态的理解,表达人们心目中的理想与希望。装饰纹样的抽象性代表了民间艺术审美意蕴中一种独特的风貌。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民间的挑花图案、扎染图案、织锦图案以及民间陶器图案等。有的以纯几何形式展现出艺术的主题,而有的却在自然形态的基础上抽出对象的典型特征,所表现出的形象为既有几何的特征,又没有完全脱离客观对象的形态。

2.4民间艺术装饰纹样造型的简与繁

民间艺术装饰纹样造型的简与繁取决于作品的内容、表现的题材、创作的思想以及创作的手段等各方面的因素,往往同一艺术品种,因人、因地区、因需求的不同,其表现的手法也各不相同,简而不单调,繁而不杂乱。山东黄县一幅清代的剪纸《送子赐福》表现的是民间吉祥祝福的画面。整个作品由数个人物组成,并缀满了花鸟云彩纹样,人物身上的衣服装饰丰富细致,四周还镶满了几何形花边,画面繁而有序,线条精致流畅。

古老而丰富的民间艺术装饰纹样是特定形式下所产生的,是世世代代无数民间艺术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揭示了历史上各种因素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和艺术特征,那些深藏于民众头脑之中、在特定的民俗土壤里生根、发芽、成长的民间艺术作品是民间艺人艺术思想的最直接的展现,是民间朴素的审美意愿最直接的表达。

参考文献:

[1]张红颖,胡文娟.明清招幌装饰纹样探析[J].艺海,2013(5):47-48.

[2]尹艳敏.试论中国民间装饰纹样中的时空综合造型手法[N].开封大学学报,2013(1):77-78.

[3]李倩.陶瓷传统装饰与民间工艺的文化内涵——浅谈堆花工艺传统装饰纹样[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3(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