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交礼仪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人才培养;工学结合;两堂交替;层次递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185-02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学科不同、学制不同,最后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各不相同。教高[2006]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四川省北部地区广元市,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学院于2008年开办了旅游管理专业,在几年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两堂交替、层次递进”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持。
基于此,本文总结了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创建省级示范高等职业院校中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的主要做法,进一步思考和整理相关问题,以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一、确定总体目标
以创新“两堂交替、层次递进”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基于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主体多元化的集教学、培训、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打造突出职业资质要求的高水平“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社会服务及辐射带动能力,加强专业服务区域经济、服务行业的实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
1.构建“两堂交替、层次递进”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两堂交替、层次递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校、企、政共同参与,立足广元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当地政府对旅游发展的高度重视,依托学院与地方旅游企事业单位的良好合作,针对目前教学组织形式较为单一,灵活度尚需提高的情况确定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新的定位,是在广元市参与争创国家旅游标准化城市的背景下,与广元当地旅游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培养人才过程考核、建立旅游管理人才保障体系,它是结合了旅游业的淡旺季规律,打破传统教学时段,根据工学结合的进程,有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实现在校学习与店堂(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充分体现了学生能力提升的梯度,是基于职业岗位能力提炼出的“基础能力—专向能力—综合能力”三位一体、工学结合层次递进式培养模式,见下图所示。
其具体措施为:(1)依托学院与广元市旅游局的校政合作及广元市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建立“两堂交替、层次递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运行机制及质量保障机制。与当地4A景区的剑门关、昭化古城、皇泽寺和当地四星级酒店国际大酒店、天成酒店共同制定“两堂交替、层次递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企业共同分析岗位对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以及相应的职业资格的要求,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通过企业全程参与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全程参与课程和教材建设,保证企业岗位标准、技能要求及时融入教学内容,确定培养内容。共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与措施,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服务、合作发展。(2)通过建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让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强化企业岗位实操训练和顶岗实习环节,确定人才培养方法和手段。(3)通过共建校企合作的管理平台,强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2.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1)建立经济与管理系专业建设委员会。利用广元市旅游资源地域优势,经济与管理系将在原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成立由广元市旅游局、四川中国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广元分公司、成都凯宾斯基饭店、九寨沟喜来登大酒店等多家企事业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一方面对专业建设进行指导,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具体的课程教学标准制定;另一方面指导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成立“旅游业务服务中心”(详细功用见下表)。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实施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教学、社会服务与培训等工作,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为四川省旅游企业,特别是广元市旅游企业的发展及上档升级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型旅游管理人才。(2)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针对“两堂交替、层次递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建立健全教学、实践各环节的质量及评价标准;建立和完善各门核心课程的过程考核标准。根据本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特点,制定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优质核心课程开发与建设标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标准》、《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考核标准》等教学工作标准;针对实习实训等实践性环节,聘请企业、行业人员参与制定《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实践教学工作规范》、《关于深化产学合作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修订和完善教学督导工作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评学制度、教学常规检查制度等。(3)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是一个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各个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教学信息的收集与反馈系统、教学质量调控机制等方面的闭环系统。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应该建立校政企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及监控体系。通过《毕业生跟踪信息调查反馈表》、《就业单位对旅游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调查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查表》、《旅游企业调研访谈记录表》等调研和反馈资料完成质量监控。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在教学、实习实训、成绩评定及考核等环节进行过程监控。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以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3.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培养。(1)职业道德的培养:通过旅游企业调查访谈、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职业道德与企业需求的差异,制定出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方案。以《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为主阵地,着力开展道德尤其是职业道德的宣讲教育与培养;通过职业素质养成课程、各类职业道德知识竞赛等方式进一步丰富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聘请旅游企业优秀员工和本专业优秀毕业生到校进行专场报告,树立榜样。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操作标准结合在一起,开展教育工作,使职业道德教育不再是空洞理论,而是具有真实的抓手。尝试各种适合学生的方法,培养出具有职业操守的现代大学生。(2)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行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旅游专业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方案。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将结论式教学改为过程式教学,改变填鸭式教学、惩罚式教学等传统教学方法。改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维。通过如景区讲解大赛、旅游纪念品设计比赛、数字景区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和潜能;通过讨论会、辩论会等开括学生创新思路。通过培养,使学生普遍具有创新精神,在工作中敢于探索、善于探索。
内涵建设仅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部分,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及辐射带动能力提升等方面必须紧密跟进,同时在实践的检验中也要不断调整,及时跟踪市场的变化,为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出高等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 课程 社交礼仪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190-02
当今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无不体现着合作共赢,充分沟通的关系。当代大学生,是未来职场的生力军,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敬人、律已的处世观和运用规范、得体的言行,掌握与人和谐相处的技巧,为自己创造一个与周围环境共融的发展平台。
一、什么是社交礼仪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培育了知书达礼,待人以礼的中华儿女。说到礼,我们会想到礼仪、礼节和礼貌。礼貌主要是指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言语、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侧重于表现人的品质与素养。礼节,是指人们使用于交际场合的,表示尊重、友好的常用形式,礼节是礼貌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我们常说某孩子非常懂礼貌,其实就是这个孩子通过言行这样的外在形式,向人们展示出的品质与修养。
礼仪,则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律已、敬人的规范化行为。礼貌是基础,是礼仪的外化形式,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礼仪的概念要大于礼节和礼貌。
社交礼仪,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运用和遵守的礼仪标准。社交礼仪的核心是敬人、律已。尊敬是基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多为对方着想,“其身正,不令则行”,人首先要自律,才能推行政令,让人们朝着规范的方向走。
二、开设社交礼仪课程的必要性
(一)学习社交礼仪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在各阶段教育中,普通存在社交礼仪教育缺失和人际关系沟通交流不畅,从而导致大学生有一些不文明的言行、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自卑、敏感、自负的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像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这类的极端事件。家庭教育中,大多父母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忽视对孩子的礼貌礼节的教育;学校教育中,老师们关心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忽略学生的社交能力,一味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高;社会环境中的人人为已,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也直接影响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由于以上原因,让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的行为模式。而进入大学,离开家乡熟悉的环境、没有了父母的迁就,进入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更加渴望友谊、交流情感,更加希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这一切需要的满足,都必须要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学习社会交往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以尊敬他人为基础,辅以规范的礼节,从而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激励大学生更加自信地学习、生活,为以后良好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设社交礼仪课程,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高素质人才,至少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方面:基本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基本素质排在第一位,包括与人沟通、交流、写作、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素质。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比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卡耐基等大师通过研究得出: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因此,开设社交礼仪课程,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三)开设社交礼仪课程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
社交礼仪是建立在礼貌基础上的礼节和仪式,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社交礼仪时时处处以敬人为基础,通过规范的言行,建立与人共处的融洽环境。社交礼仪不仅有道德的内核,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讲,有强烈的需求,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让学生达到尊敬他人,谦虚自律的道德要求,使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在体悟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四)开设社交礼仪课程,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华五千年文化,遗留下了宝贵的物质文化财富,尤其是文化财富,屹立于世界东方并被世界人民所叹服。礼仪被看作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象征,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礼仪方面的规范,大到朝纲社纪,小到乡规民约,无不有明确的规定,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尊师重道的礼仪,“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好学的品质,如孔子一生作为“克己服礼”的典范,对他的3000学生循循善诱的教诲以及他的学生所表现的正直、谦逊的品质等,都是社交礼仪的文化内涵。通过社交礼仪的学习,让学生从中获取精神营养、传承中华文化,做一个道德高尚、与时俱进的中华儿女,为社会发展、国家富强贡献力量。
三、社交礼仪教学的建议
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避免形式化、书本化,避免仅仅让学生掌握规范的肢体动作而忽视礼仪文化的熏陶。要让学生在学习社交礼仪规范的同时,知道这些规范蕴藏的深层次内涵,与传统文化融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让学生在社会交往中,不自负,不自卑,养成谦虚、宽容、真诚的品质,积极与人沟通,自信地参与社会活动。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这门课有兴趣,学生才会学得进、学得好。因此,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社交礼仪是各个专业开设的基本素质课程,一般是在大一开设,教师应根据大一新生的特点,找到他们渴望沟通交流、渴望展示自我的心理。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带动学生找到人际交往中的归属感,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
(二)加强师资建设
人们往往认为什么专业的教师都可以教授人文素质类课程,这是一个误区。所谓术业有专攻,社交礼仪这门课程,除了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要具备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具备社交礼仪行为规范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是从业经验,具备“双师”素质,才能运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和个人素质。
(三)积极开发教学资源
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最显著的区别就是教学资源的多样化。首先,社交礼仪应积极开发适用的教材资源,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对地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特点,编制教材或教学大纲。其次,应利用多媒体技术,积极挖掘网络资源,吸取最先进的学科理念,与学生实现线上与线下的互动。最后,要完善实训课程。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开发社交礼仪的实训课程并形成模态的形式,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在体会中提高。
古今中外,无不重视礼仪。孟子说:“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记·礼器》:“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说:“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一切成就都被看成骄傲、自负、无用和愚蠢”。学习社交礼仪,不仅可以提高个人修养,让人际关系内外和谐,还能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在高校各个专业开设社交礼仪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2]金正昆.商务礼仪简论.北京工商大学学院(社科版),
2005年1月.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社交礼仪对于每个人都有着现实的意义,从个人修养的角度。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可以说,社交礼仪是每一个当代大学生走上社会之前必须握紧的第一把金钥匙。同时,拥有一本内容翔实丰富、形式活泼有趣,实践清楚明了的社交礼仪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提升文明层次、开阔知识视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董媛老师、李建峰教授和邓迪夫副教授主编的《社交礼仪实务》教材在编写上突破传统社交礼仪教材惯常的写作思路,突出社交礼仪技能实训,操作性和指导性突出,尤其是详细的训练步骤和具体方法,是社交礼仪学习者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该教材自2010年7月出版后,得到了许多兄弟院校和同行的认可和许多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喜爱,为了能使原教材更加完善,吸纳更多的新鲜元素,呈现更加活泼的表现形式,今年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再版教材呈现出以下特色:
1、内容全面实用
该教材围绕学生个体将要面对的礼仪场合要求,包含了个人礼仪、校园礼仪、交际礼仪、公共礼仪、拜访接待礼仪、商务礼仪、宴会礼仪、求职应聘礼仪以及婚丧寿庆礼仪等九大方面,这些方面所涉及的社交活动非常紧密的发生在我们身边,为学习者提供实用技巧。
2.、项目任务明确
整个教材分为十大项目,每个项目中分别有不同的任务,学习任务目标明确,同时在各个项目后设置了技能训练环节,完善了学习-技能训练-学习的循环体系,学习框架清楚明了。
3、重视中国典故
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非常丰富的礼仪文化沉积,本教材将我国古代经典著作《论语》、《周礼》、《礼记》中的许多典故用 “礼仪典故” ;“礼仪故事”等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理解中华礼仪的内涵,展现了中华礼仪的精髓。
4.、校企合作编写
本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特意邀请了挂牌五星级酒店榆林永昌国际大酒店人事部经理黄伟、咸阳挂牌三星级酒店金桥国际商务大酒店总经理王一裙以及联想咸阳公司咸阳明讯电子有限公司人事部经理曹亮参加了教材大纲的拟定和部分内容的修订编写工作,同时提供了许多企业中的礼仪案例。这几位企业专家长年的致力于企业员工礼仪的培训工作,他们从岗位的角度明确了企业对于员工的礼仪诉求,使得整个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以及表现形式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此外该教材插图丰富,生动活泼,在文中还有许多的小知识、小故事、小资料,帮助学习者对正文进行理解学习,非常有趣味性和直观性。
《社交礼仪实务》第一主编董媛老师是市场营销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毕业,讲师,曾获得陕西省优秀青年教师、陕西省“三八”红旗手、陕西省新突击手称号,学院评教赛教多次获得第一名,多次参与院级省级课题的研究,多次带领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和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并获得了第二、第三的好成绩,被多次评为“优秀指导教师”;第二主编李建峰教授是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市场营销专业带头人,多年在咸阳裕都置业、咸阳明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咸阳市各保险公司担任营销和管理顾问,还担任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陕西省银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经管类陕西省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有非常丰富的企业管理和教学经验,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主持企业经营管理沙盘软件建设,多次被评为沙盘技能大赛的优秀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学经验和良好的师德师风;第三主编邓迪夫副教授是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酒店管理专业带头人,多年在各个酒店进行礼仪指导和礼仪培训方案的制定。三位老师均有近几十年的教学经验,长期从事社交礼仪、管理学、市场营销及其相关课程的教学,同时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历,完成省部级课题 5个,院级课题 10个,主编、副主编、参编30本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其中有一本专著,公开30多篇。
人际交往中,社交礼仪已经成为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礼仪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礼仪在生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礼仪已经成为提高个人素质和宣传单位形象的重要条件。众所周知不学礼,无以立。要从狭小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除了应具备一些必备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了解如何与人相处的社交礼仪。礼仪的学习能够帮助你顺利地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能够更好地树立起自身的形象,在与人交往中给人留下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美好印象。
学习了礼仪知识后,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更加深刻的懂得礼仪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更加清楚的明白礼仪的深邃内涵。对个人来说,礼仪是外部形象和内在素质的集中体现,礼仪既是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的要求,在个人事业发展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适当的礼仪对内部可以融洽关系,对外界可以树立形象,营造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它还可以提升人的涵养,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在细微之处更显真情。礼仪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中,但又往往被我们所忽略。所以学习和运用礼仪要注重平时,注重细节,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讲文明、讲礼仪,需要的是人人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具体说来要求个人要注重仪容仪表、待人接物、礼节等各个方面。礼仪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穿衣、打招呼、递名片、入座、握手等司空见惯的行为也有很多的学问与规矩。生活中我们常常不经意间在一些平常的事情上做出的动作可能正是不符合礼仪要求的,可能自己还不察觉,但往往正是这些被人们认为不足挂齿的小事却体现出了一个人的涵养来。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一生鞠躬尽瘁,为了祖国贡献了毕生精力,但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亲自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和医护人员等一一握手道谢。恰恰是这些看似平凡细微小事却折射出了他们光荣伟大的形象。
现实中我们都渴望成功,都期待自己能够事业有成,所以必须要学好并运用现代礼仪知识,来赢得人们的认同。学习和运用礼仪,可以规范地设计和维护个人形象,充分展示个人的良好素质与优雅风度,当我们都能够以礼待人时,人和人之间将变得更加和睦,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学习和运用礼仪,向交往对象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友善,就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正确地运用礼仪,必将促进社会交往进一步发展,进而造就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之,礼仪是一张交际名片,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教会我们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礼仪可以帮助我们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因此,注重礼仪是每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和打造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
摘要: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社交礼仪的国家,日本人见面多以鞠躬礼为最常用的见面礼节。它不仅是一种以行为举止表示谦恭的重要手段,也是非常重要且经常使用的礼仪。本文举了一些在国际上发生的有关鞠躬礼仪而引发争论的例子,就鞠躬这一礼仪是否值得我们去传承谈了一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礼仪;鞠躬;心理;争议;传承
一、鞠躬曾在国际礼仪中引发争议
举几个例子,奥巴马曾向日本天皇深鞠躬近90度而遭批评,具体是这样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访日期间会见日本天皇时,向后者深鞠躬近90度,招致美国媒体和保守派批评。他们指责奥巴马身为国家元首行为不妥,看起来“低声下气”,有向日本天皇“卑躬屈膝”之嫌。而此次并非奥巴马首次遭遇“鞠躬门”,他曾也因向沙特国王阿卜杜拉“鞠躬”而遭非议。奥巴马当时弯着腰、上半身向前倾斜,向阿卜杜拉致意。保守派媒体《华盛顿时报》随后指责奥巴马“贬低美国力量与尊严”,违反美国礼仪传统。另一个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有过同样遭遇。克林顿1994年因向明仁天皇“疑似鞠躬”挨批。《纽约时报》当时撰文写道:“白宫南草坪那一幕永远无法抹去:一个谄媚的总统和一个日本天皇。”看了这几个例子,且不说这个礼仪在国际上或这个场合上使用是否合适,但只是一个简单的鞠躬礼仪,只是为了向别的国家表示敬意,为什么会引发这么大的争议,遭到这么大的反对,甚至被人说成是“低声下气”、“卑躬屈膝”和“叛国”呢,我想这不得不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在我看来,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大致还是与大家脑海里那些根深蒂固的与鞠躬有关的偏见有关。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谈论一下鞠躬的起源。日本人这么热衷于鞠躬礼仪,将这个传统保存的这么好,那鞠躬是不是起源于日本呢?答案是否定的,鞠躬其实起源于中国。我国商代有一种祭天仪式“鞠祭”:祭品(猪、牛、羊等)不切成块,而将整体弯蜷成圆的鞠躬形,再放到祭处奉祭,以此来表达祭示者的恭敬与虔诚。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现在,不少地方逢年过节,祭拜祖宗天地时,人们总把整鸡整鸭蜷成圆形,或把猪头猪尾放在一起,表示其头尾相接。这就是由鞠祭演变而来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逐渐援引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地位崇高的人、长辈等的崇敬,于是,弯一弯腰,象征性地表示愿把自己作为鞠祭的一个牺牲品而奉献给对方。这就是“鞠躬”的由来。从鞠躬的起源可以看出,鞠躬的却是有屈辱遵从之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鞠躬礼早已摆脱了屈辱遵从之意,仅仅表示尊重和谦恭。我相信只要大家摆正心态,用一颗包容的心去接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那种无聊的争议也许就不会发生。
其实这些争议也让我产生了一些有趣的联想,奥巴马访华,也应该向中国元首鞠躬才是,毕竟鞠躬礼源自我国,可是为什么不呢?很明显,我国并没有像日本那样将这个礼仪沿袭下来。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其实在骨子里还是比较排斥这种低姿态的礼仪的。
而日本虽然是个小国,但他们却有着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他们不耻于将低姿态作为一种高贵的品质继承下来,由此,我们应该对日本的鞠躬礼仪表示敬畏而不是偏见,尊重他人的文化也就是尊重全人类。
(二)中国作为鞠躬的起源地该不该传承鞠躬礼仪,将其发扬光大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跟上面探讨的那个问题也有一定联系。为什么日本能传承下来而我们没有,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去深思。国家总是在宣传鼓励我们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那么我想鞠躬这一传统文化也是值得我们去传承和践行的。
其实传承和践行鞠躬这一礼仪还是有很大意义的,尤其对正在接受教育的广大中小学生来说,这里有一个例子:银州市的一所中学就将“践行鞠躬礼仪”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开始,很多学生不愿意行90度鞠躬礼,但通过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渐渐懂得鞠躬不是什么丢人的行为,而是对别人的一种恭敬时,现在这所学校的学生见到老师都能行90度得鞠躬礼。学校把鞠躬礼作为基本礼仪,也是希望学生们能把鞠躬这一传统美德发扬起来,首先在校园中传播,然后在家庭、社会中传播开来。
我个人也很支持将传统的鞠躬礼发扬光大,就以丧葬礼仪来说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丧葬礼仪也跟着时代在改变着。中国古代的跪拜礼在丧葬中是经常出现的。它在古代是检验孝道的唯一标准,但毕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比较适合它那个时代的发展。而当今社会崇尚的即是孝道,但更加注重于与时展相适应。在丧葬礼仪中我更支持鞠躬礼而不是跪拜礼,我总结了几点鞠躬礼的优点和跪拜礼的缺点:
丧葬礼仪中鞠躬礼的好处:
1.鞠躬展现一种赞同、肯定、褒美、附和等好感
2.既简便又不失庄重
3.既有礼貌又时尚
4.可以根据鞠躬的深浅表达礼仪的深浅
5.有利于保持个人卫生
6.显得个人比较有素质和修养。
丧葬中跪拜礼的弊处:
1.动作太繁琐不利于老年人使用
2.动作过于夸张显得没内涵
3.既不卫生又容易伤害身体
4.太老套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5.在提倡人与人之间建立平等、尊重、和谐关系的今天显得不合适。
其实,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还有“多鞠躬,少得病”这么一说,许多中医师发现,多鞠躬对我们的脊椎是很有好处的。也许,一个“鞠躬”不算什么,无非,就是做一个脊椎运动,然而,这却是一种从心而发,从心而感的仪式,代表着敬畏,尊重而演变成的礼仪。如果一直保留这样一种礼仪,我想,现代人得脊椎病的数量也许会少一些吧。
所以,我认为中国作为鞠躬的起源地还是很有必要将其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的,它应该作为一种财富为中华民族所享用。
二、结语
日本人主张低姿态待人,鞠躬几乎伴随着每一位日本人的一生。当今鞠躬礼的普遍程度与规范程度已经远远高于中国和朝鲜。跨文化交流中日益融合的今天,我国和日本人民的交往比任何其他时候都要多,了解日本人社交礼仪规则,理解与尊重日本人社交寒暄的知识等是避免文化冲突、实现平等交往、成功合作的前提,对人们跨文化之间有效沟通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作为鞠躬礼发源地的中国更应该将其传承下来,发扬光大,赋予鞠躬礼当代的积极内涵,从而让全世界的人对这一古老礼仪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参考文献:
[1] 马兰英、藏运发.日本风俗习惯[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 陶智子.近代日本礼作法事典[M].柏房,2006
[3] 田知和基.日本文化の基本形[M].勉出版,2007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 礼仪课程 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19-01
近年来,礼仪课程已经逐渐在各高校内开展起来,作为一门集实践性、艺术性及实用性等特征为一体的课程在其理论指导下系统进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等尤为重要,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在社会活动不断丰富、人与人之间交流不断加强的背景下,社交能力与礼仪形态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广大教师应结合礼仪课程的基本要求与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全面的礼仪知识并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一、情景教学法及其与礼仪课程教学结合的可行性概述
情景教学法即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模拟情景,将知识以更加具体、形象、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旨在提高学生发现、认识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加深学生的知识巩固,使其在获得真实体验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重点[1]。
礼仪课程自身所具有的实用性、可操作性等特征为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并将学生作为运用礼仪知识进行情景活动的主体,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其主动学习与归纳总结,提高其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可以看出,情景教学法与礼仪课程教学的融合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二、在高校礼仪课程中有效运用情景教学法的对策
(一)以“表演”形式创设情景、发挥示范作用
礼仪课程教学结果多以具体的外在形态展现出来,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示范、表演呈现教学内容能够营造出情景化、模拟化的教学氛围。礼仪课堂自身的艺术性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还应从思想、情感上形成符合礼仪规范的意识。教师通过动作结合语言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礼仪知识所传达的信息,在教师融合思想情感的情景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真切地进行感受和熏陶,从而自觉将礼仪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从而规范自身道德行为、学会尊重他人、自觉遵守社会生活秩序并在人际交往关系及各种社会活动中展示出良好的仪表仪态。
(二)适当利用多媒体进行情景教学
社交活动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增强情感、建立恰当人际关系以及丰富自身情感及阅历的重要活动,因此良好的社交礼仪能够直接将个人基本素养及礼貌态度等展现出来。礼仪课程是以讲授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行为、态度的实践性知识为主的,这决定了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在礼仪课程教授中的局限性。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形式将教学内容模拟为真实的情景能够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不足,将礼仪知识的实用性突出,使学生在多媒体模拟演示中获得真切的感受,从而加深学习印象[2]。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有效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针对礼仪课程教学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真正掌握礼仪知识。在多媒体环境中,以直观、形象的模拟情景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与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深入了解礼仪知识。
当然,在课堂中引入多媒体还需从具体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着手,例如,在《用餐礼仪》这一部分内容的课件演示中,通过以幻灯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中、西餐用餐礼仪能够使学生清晰、直观地把握礼仪要点及相关用餐注意事项。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联系理论知识,灵活地在课堂上即时选择某一位学生作为演示对象,模拟某情景对该学生的着装礼仪进行分析,实现当堂学以致用的良好学习成效[3]。
(三)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真实情景
角色扮演即通过营造某种工作或社交活动的环境,让学生模拟某角色将所学礼仪知识真实地呈现出来,从而在练习中纠正错误、巩固知识。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对礼仪规范、相关重点及禁忌进行讲解,可以以小组扮演的方式组织学生结合情景要求正确运用礼仪知识。如讲授《馈赠礼仪》内容时,每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国家模拟其送礼礼仪,在扮演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对正确的礼仪知识运用情况给予肯定,加深学生知识掌握印象,对错误演示予以纠正,并做好记录,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
综上所述,情景教学法以教师主导、学生体验的形式实现了礼仪课程教学的创新,为学生构建了更加高效、真实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其更好把握学习要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广大教师应积极利用情景教学法提高礼仪课程教学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奕.礼仪课程教学中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分析[J].赤子,2014,22(2):160-160.
关键词:现代;礼仪;大学生;日常生活
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自然促进了人们素质的提高,高素质的人对礼仪文化也就更重视。大学生在如今的中国社会已经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也是中国明日发展的引领者和顶梁柱,在道德水准和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个性过程中,却有一些大学生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新潮”、“潇洒”与“特立独行”,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面,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为不端者、张口骂人者、随地吐痰者和穿拖鞋上课者,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更是忽略了许多细节,如关门之时声震如雷、打电话从不自我介绍、不再礼让教师、端着饭盒边走边吃等等。走在大学校园里,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有愈来愈多的倾向。因此,大学生应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礼仪、运用礼仪,在当今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现代社交礼仪的表现就礼仪使用的媒介把礼仪表现分为语言类礼仪、身体语言类礼仪、饰物类礼仪、酒宴类礼仪。礼仪是个人修养,综合素质的外化,礼仪会使你无往而不胜。古代有句话是“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礼”懂“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对于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学习并传承这一传统文化,将自己的美好形象及国家的宽德仁厚展现出来。大学生在学校交流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和老师,因此注意的礼节较少,但这些基本的礼节是基础。大学生应该由基本的礼节通往礼节的最高殿堂,学会知书达理,学会以礼待人,将自己的学识、知识水平、道德水准达到一致。
社交礼仪作为人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必然具有其内在的职能。社交礼仪具有四大职能:第一是塑造形象;第二是沟通信息;第三是联络感情;第四是增进友谊。[1]这四种职能是大学生在大学必须掌握的,也只有这样,步入社会的时候才能被社会完全的接纳,也更容易被企业被上司看重。有良好的个人修养的人,会给人一种清风拂面的感觉,同时让人心情舒缓,交流舒服、轻松。
那么大学生应怎样提高自己的修养,做一个举止得体、受人欢迎的人呢?下面我们从面饰、服饰、举止神态、语言表达、电话交谈和短信用语来谈谈大学生应注意的交际细节。
一、面饰和服饰
第一次相见,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事人的面容。互相熟悉之后,面容仍是中心。为给人良好的印象,一定要注意脸部妆饰。首先,要讲究发型与脸型的搭配,发行的题能够突出脸部的优点,掩饰脸部的缺点,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脸型选择适当的发型。其次,要配有适当的美容化妆,每个人的面部都有不尽人意的“瑕疵”。大学生处在风华正茂,面部丰润而又色泽,处处体现出青春朝气,大学生应体现出知性美,画得体的淡妆能够更加体现出红润白皙。对于大学生,服饰要整洁、适合自己,没有太多礼仪要求。
二、举止神态与语言表达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举止文明、神态优雅,会产生一种神韵;相反,及时有漂亮的容颜、时髦的服装,但态度欠佳、拒举止无礼,绝不会给人留下好印象。举止包括坐姿、走姿、站姿及失礼的动作等。神态包括微笑和眼神。戈尔泰说:“人们一旦学会了眼睛的语言,表情的变化将是无穷无尽的。”语言,使我们与人交流的途径,要简单扼要,适合场合。在语言表达,应注意自己的态度要诚恳大方、语言要简洁明了、声音清晰适中、谈话气氛良好、称呼亲切得体。
三、电话交谈和短信用语
在通讯设备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交流不在是单一的面对面的交流,更多的,我们是通过电话、短信及邮件的方式来传达沟通内容,因此,对于电话、短信礼我们也需要多注意。例如,给老师发邮件或短信,特别是第一次时,一定要介绍自己,并说明发电信和邮件的目的,且简明扼要。
结语:学习礼仪是争做现代文明人的需要,是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礼仪贯穿着人际交往的始终,为交往的内涵服务;不重视礼仪必然会影响交流的深度和交往的持久性。由于礼仪的缺憾而影响交往是在是因小失大。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礼仪,养成习惯,自然成为一种修养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品味,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一、探寻海南高职学生礼仪素养存在的问题
“知书达礼、待人以礼”这一条最基本的礼仪素养应当是当代大学生们所要具备的做人原则。据本文作对海南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当前在校的高职学生大多数都是90后,在父母娇生惯养下,很多学生都特别有“个性”。在校园里,有些学生在公共场所任意吐痰、乱扔垃圾、不爱护公物、不礼让等。在课堂上,有些学生吃零食、玩手机、睡觉、交头接耳、不尊重老师等。在寝室里,有些学生与同学关系不融洽、为小事起摩擦、带头大声喧哗、满口粗言等。正因为前期他们在家庭和中小学时期缺乏礼仪教育,导致这些学生被不良风气所影响。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难道自古以来“礼仪之邦”的美称,要断送在当今的青少年手中?可见在我们高职学生中,深入开展礼仪素养教育,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是十分必要的。
二、加强海南高职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措施
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
加强高职学生的礼仪素养教育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高职学生们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例如:为规范自身行为和克服不良的习惯,以社会不文明现象为题材开展辩论会、演讲会、礼仪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礼仪操比赛等活动,通过此类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高职学生的整体礼仪素养。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校园网,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推动学校文明礼仪建设。或者通过发动师生对不文明现象带来的后果进行反省,从而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营造讲文明、懂礼貌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得到良好礼仪修养的熏陶和教育,提升个人的礼仪素养。
2、开设礼仪课程,丰富高职学生的礼仪知识
礼仪的作用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明显,课堂教学是进行系统礼仪理论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省内各高职院校应把礼仪课设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在礼仪素养教育中,课堂教学主要是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礼仪规范的良好途径,从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规范自身行为举止、塑造良好的仪表仪态形象。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除了要求礼仪教师应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增强教学的生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外,还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注意言传身教,教师是礼仪教育的形象大使,在学生中产生的影响将远远超过教材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这必然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礼仪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质,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广大学生树立楷模,发挥示范作用。
3、鼓励参加社会实践,提升高职学生的社交礼仪
一、注重词汇积累
词汇是语言的基石,扩大词汇量是提升阅读能力的基础,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词汇的积累,阅读就难以有效地展开。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1.记录高频生词
这里所指的生词是不在高中必学范围内的单词,学生在阅读中常常遇见一些反复出现的生词,有准备的学生往往得心应手,而不认识的学生只能望而却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记录高频生词并定期复习。通过“专本专记”,既能提高学习词汇的效率,又能提高阅读训练的针对性。
2.掌握构词法,扩大词汇量
英文单词在构词上有一定的规律,学生只要掌握了构词法就能轻松扩大词汇量,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通过讲解构词法帮助学生掌握记词技巧。
英语构词法主要有合成法、派生法及转化法三种方法。合成法是指将两个或几个独立的单词组合成一个全新的单词,如out(在外)+side(边,旁边)=outside(外面的,外部的)。合成法构词的特点在于将学生已掌握的单词合成新词,只要理解了每个单词,新词也就容易理解了。派生法是指在词根加前缀或后缀构成新词,前缀和后缀一般都有固定的意思,如manage+er=manager,后缀“-er”一般表示“……者,……家”。转化法指词性的转化,即一个单词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如water既可以做名词“水”,又可以作动词“浇水”,只要将其放入特定的语境中,想要猜出词意并不困难。
二、加强长句分析
学生在阅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困境:一句话中的单词都认识,却理解不了整句话的意思。这是因为长句或复合句的句式结构复杂,学生很难抓住主干,造成理解不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讲解阅读时应加强对长句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理解长句的技巧。
1.结构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是分析句子结构、理清句子基本框架的分析方法。一句话中通常包含主语、谓语、宾语三部分,但在长句中这三部分并不明显。结构分析法通过对句子的成分进行梳理,使全句脉络分明,易于理解,如在“A philosopher once wanted to know whether he was alive or not, which is a good question for everyone to put to himself occasionally. ”一句中,既有宾语从句,又有主语从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句子的成分,判断其在整句话中的位置。在这句话中,主语是“which”所指代的“A philosopher once wanted to know whether he was alive or not”,谓语是“is”,“question”是整个句子的宾语,“whether he was alive or not”作为句子的附属成分来补充“to know”。通过梳理,句子的成分清楚了,理解起来也容易多了。结构分析法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重要作用。
2.意群阅读法
意群阅读法是指利用在语法和意义上具有一定关联的词,将长句切割成几个部分,在合理推测的基础上将其连接成完整的信息。该种阅读方法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但仅适用于浅阅读,如在“The brave men(1), living and dead(2), who struggled here(3), have consecrated it far above our power to add or detract(4).”一句中,可将句子分为四个阅读单位,(2)(3)为定语,(1)为补充说明主语,(4)为句子的主干部分。通过划分句子的层次来抓住句子的主体,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速度。
三、了解文化背景,扩大知识面
语言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中,文化常常影响语言的使用习惯,要想读懂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该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而且,在英语阅读中也常常涉及一些文化习俗,因此,通过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
1.理解特定词汇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内涵差异
文化的差异往往会导致词汇内涵的不同,例如在西方,“white”被视为纯洁、吉祥的象征,而在中国“白色”则有“死亡、不吉祥”的含义;“dog”在西方的语境里是褒义词,而中文里的“狗”常常被赋予贬义的色彩,诸如此类的词汇内涵差异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既要善于揭示特定词汇在东西方的内涵差异,又要深入到“为什么存在这种文化差异”中去,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可以文化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述这些词汇,这样一来,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方便学生记忆。当然,教师也可播放诸如《老友记》此类适合学习的情景剧,让学生在人物的对话中感受西方的语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