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范文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

第1篇: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范文

关键词:河流;综合整治;山水园林;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X5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城市建设正实现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城市河流除了具有防洪排涝和给排水功能以外,对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调节区域微气候、营造宜人的滨水空间、塑造城市景观、传承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对城市河流进行综合整治, 充分发挥河流综合功能,以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建设的战略方针,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市政规划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承德县两河综合整治规划为例,分析了现代城市建设中城市内河综合整治所需考虑的主要因素及具体做法。

一、城市水系统的功能

河流是城市诞生的摇篮,是城市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所在。河流具有防洪排涝、给排水、城市交通、调节气候、保持生态、提供自然和人文景观等多种复合功能。城市河流在现代城市生态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方面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河网水系的整治与维护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越来越重视对河网水系的规划以及对河岸的整治和美化,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及环保效益,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设模式。但同时,各地水系的治理过程中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目前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破坏等问题越来越严重,错误的城市水系改造方式增加了城市河网水系的整治难度,目前已成为我国城市功能及特色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承德两河综合整治规划与保护

(一)基本情况

承德县位于首都北京的东北部,紧临旅游圣地避暑山庄,三面环绕承德市,与承德市市区山水相连,县境内有滦河、潮河两大水系,滦河水系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9.5%,滦河水系在县内有5条一级支流。县城就坐落在滦河干流与一级支流老牛河的两河交汇处,三面环水,四面环山,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县山峦叠嶂,奇峰异石林立,有笔架山、天桥山、鸡冠山、朝阳洞、滴水崖、北大山石海等天然景观,温泉行宫就座落在境内头沟镇。承德县交通发达,公路铁路交织成网,境内国、省道总长189公里,京承铁路、锦承铁路、承赤高速、承朝高速、承唐高速、承秦高速贯穿全县。县政府所在地下板城镇距承德市区20公里,是承德市旅游区的延伸和扩展,非常适合开发生态旅游。

(二)两河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缘由

承德县城坐落在滦河干流与一级支流老牛河的两大河流交汇处,三面环水,四面环山,由于过去缺乏资金和技术,河道未得到有效治理,水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利用,河道成了垃圾堆放场和污水排放处,经常发生洪水灾害,尤其是1962年和1994年的两次洪灾,给承德县造成了重大损失。洪水灾害严重制约着县城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危胁着县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基于防洪、供水、发电、环境整治、旅游、土地开发利用等多方面因素,启动两河综合整治工程,打造山水园林县城,开发生态旅游十分必要。

三、综合整治规划的原则和目的

(一)整治原则

1、统一规划原则

坚持水资源治理、污染治理和环境治理同时并举进行综合整治。

2、延续性原则

维护河网体统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之间的关系,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和记忆。

3、生态建设原则

积极营造可接近的滨水空间,促进人与自然的融合。

4、可持续发展原则

通过改善城市水环境,加强两岸的绿化建设,充分发挥河流在维持生态平衡、调节区域微气候等方面的综合功能。

5、保障全线、突出重点原则

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统一国画的原则,并在建设中突出重点、优先建设重点项目,并实施。

(二)整治目标

1、立足全市发展,创建山水园林城市

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是承德市发展四个定位之一。承德三面环抱承德市,与市区山水相连,是市区南扩、建设滨水新城、实现市县经济一体化战略目标的重要着力点和承载地。天然的区位优势与全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思路完全吻合。以“真山真水、显山露水、美山扩水”的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思路,做好两河综合治理建设工程,以将承德县城打造成为独具北方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

2、立足民生,创建休闲乐土

在综合治理过程中,以“青山掩映、绿水环绕、水在城中、逐水而居”作为建设理念,为全城的百姓打造一片集居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绿地、水面生态公园,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

3、立足防洪保安,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滦河古称濡水和难河,历史上水灾不断。尤其是1962年和1994年两次较大洪水给两岸尤其是县城造成了重大损失。为确保难河安澜,造福人民,必须提高防洪标准,根治水患。

四、两河综合整治工程管理办法

1、科学规划

为了使两河综合整治工程真正实现根治水患、改善人居环境、除害兴利、造福民生,为县城建设及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必须从规划入手,制定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高标准规划,聘请专业河网系统治理机构或人员对两河整治工程进行科学系统的全面规划,以形成了有针对性的区域综合规划。

2、加强领导 健全组织

成立两河综合整治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对工程建设加强领导,并由县委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由水务、林业、土地、公安、城建、财政等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协调组、监督组,负责对征地、补偿及施工等环节一些问题的协调和监督。工程方案、投资等报领导小组批准,土地、补偿等协调小组管理,统一标准,组织专门力量统一评估和测量,并对工程招投标、管理、建设、决算由监督小组全面全程监督。

3、严格执行项目“三制”

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三个制度贯穿项目建设始终。项目法人承担项目立项、资金筹措、招标投标、施工和运行管理的责任;工程建设所有项目全部实行招投标制,委托国家正规招标单位进行招标,要求投标单位资质要在三级以上,在招标资格审查时,对投标单位的资质、信誉和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工程要求或信誉不好的投标单位、项目经理及技术负责人应坚决给予剔除。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原则,邀请了公证处和监察局等进行公证和监督。确定施工单位时,应综合技术、经济等择优确定。对施工全过程委托建设监理有限公司进行监理,未经监理人员签字认可的建筑材料、结构配件和设备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或安装,对隐蔽工程和重要施工部位,实行旁站式监理监理人员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工程不得签字,并有权责令返工,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的施工,不得拨付工程进度款,不得进行竣工验收。对未能履行监理职责的监理人员必须撤离,对造成重大工程事故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4、加强技术指导,严把工程质量关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应建立一个技术骨干队伍,负责工程建设全程的技术指导和建设管理。并由水务局相关人员及建设总工程师作为负责人,具体负责施工的技术人员实行分工负责制,以明确任务和责任。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及相关标准施工,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与工程监理密切配合,加强质量管理,对不否和质量要求的工程责令返工,确保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工程。

5、严把验收关,确保工程质量

由工程监理、质监、建设、设计、施工单位有关人员组成专业验收组织,对工程进行局部验收和总体验收,局部工程验收不合格的总体工程不予验收。验收以查阅工程资料和查看工程实体工程相结合,严格按照建设程序和标准及规范进行检查和验收。

五、承德县两河整治工程建设成效

(一)防洪系统建设

承德县两河整治工程按照统一规划、重点优先、逐步实施的原则进行建设。2006年开始实施了滦河、老牛河县城段的综合治理,到2012年完成20年防洪标准的堤防建设8935米、橡胶坝5座、水电站3座、装机7500千瓦、年发电2500万度、河道疏浚7000米。

(二)绿化及公共网络建设

项目启动至今,建成绿化区23万平方米,亮化区13万平方米,硬化区4.6万平方米,建成6个休闲广场,卫生间5个,集中控制房2座,共完成投资25200万元。新增城市建设用地7000多亩,沿城市和城市规划区形成1000万平方米的绿地和水面景观,特别是在县城西北两翼初步形成环抱县城的水面景观200万平方米,为广大市民健身、休闲、娱乐提供了一个环境优美的场所,新建成的县医院和三个高档住宅小区屹立在新增加的城市建设用地上,工程已经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合理引导发展

通过统一的规划建设,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可置换、带动开发沿岸土地3万多亩,仅县城西、北两面滨河新区就可新增城市建设用地7000多亩;沿城市和城市规划区形成1000万m2的绿地和水面景观,特别是在县城西北两翼可形成环抱县城的水面景观200万m2;充分促进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电站全部建成后,年发电收入2000多万元;县城及沿河防洪标准由原来的不足10年提高到20年一遇,大大提高了防洪抗灾能力,经济效益显著,防洪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可观,同时增强了水资源的供给能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力的条件。

六、两河综合整治面临的问题

(一)建设资金不足

由于建设工程规模较大、涉及范围较广、涉及的专业较多,且投资规模较大,仅仅靠政府投资是完全不够的。要深入建设,完成整体规划建设项目,还需要上级政府的全面支持,并应扩大融资渠道,积极引进投资,促进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

(二)技术力量不足

随着国家对水利重视度的提高以及城市建设规模的发展,河网综合治理建设项目的建设任务越来越大,对设计、施工技术及技术队伍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现有的技术水平及技术队伍已经不能适应任务需要,在未来的建设中,应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学习并创新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以提高建设工程质量。

七、结束语

从承德县内河整治工程来看,城市内河综合整治扩展了河流的功能,涉及了生态环境、水利、城市设计、园林景观及城市人文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的整体功能以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现代城市水环境治理及水景观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强经验积累和学习,运用先进的建设理念和方法,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波,牟江.工业主导型城市的山水园林人居环境打造―以乐山市五通桥区

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8(3):286-288.

[2] 高庆良,陈修文.搞好城市建设,打造山水园林宜居城市品牌[J].城市建设,2

010,(26):161.

[3] 陈宜贤,张磊,魏婷婷等.浅谈山水园林城市的打造艺术[J].北方经济,2012,

第2篇: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范文

关键词:水工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补偿投资

Abstract: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construction land influence range is mainly rural, rural migrants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 construction land acquisition is easy to lead to unstable factors group. Therefore, the proper placement of land requisition relocation of immigrants, in addition to the relevant policies and work at the same time, also need to do a good job plan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settlement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In this paper an area land remediation project resettlement work for the case, further analysis of relation of water construction, land acquisition and resettlement project.

Key words: water project; resettlement; resettlement planning; compensation investment 

中图分类号:TV5

1、工程征地移民工作案列

 工程征地移民概况

       连云港市某河段整治工程征地拆迁移民安置全长为135.8公里,涉及到多个地区,共13个乡(镇)92个行政村,批复永久征用农村集体土地2.30万亩,国有土地2.87万亩,临时占地0.18万亩,拆迁房屋4.28万平方米,砍伐树木40.6万株。

     整治工程征地移民 管理模式分析和可借鉴之处

        实行包干责任制,层层落实任务。连云港市人民政府成立连云港市某河整治工程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征地拆迁移民安置领导小组负责总体协调。成立拆迁移民安置办公室具体负责征地移民的实施工作。工程沿线各有关乡(镇)成立新沂河整治工程征地拆迁移民安置领导小组,协助工程征地拆迁移民安置办公室做好本乡(镇)境内征地拆迁移民安置工作。

此次征迁移民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建议

        (一)征迁补偿标准偏低。整治工程从可研到最终批复,跨度很大,导致在同一区域内与其他工程(项目)的补偿标准不统一,而且国家水利工程项目往往比省水利工程项目、公路建设项目及其它地方项目补偿标准偏低,给征迁工作带来很大阻力。

        (二)补偿标准批复后应不再变动。某地区整治工程因土地补偿标准由原来的10倍调增至16倍,使补偿标准中途发生变动。在征迁过程中因为补偿标准偏低,群众无法接受,导致部分群众产生不满情绪而发生纠纷,如果在中途调整群众往往认为是因一小部分人闹事而使标准调增,容易被那一小部分人唆使利用,使不明真象的群众认为跟着他闹事就有好处,致使前期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白白浪费,且容易让群众对征迁工作人员产生不信任心里。

        (三)征迁程序中如何更好地体现农民参与?征迁程序中是以村为单位,而农村土地承包的面积和划分是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因此在面积实地丈量和移民安置方案制订应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进行,在征迁程序中应是被征地农户选举产生并组成农户代表,而不应是整个村的村民代表;并且需组织农户代表学习征迁的相关文件精神及补偿标准等,使农户从被动接受补偿标准、征迁文件精神,转而主动宣传征迁政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如何进一步规范征迁结余资金的使用?因征迁移民安置工程实行的地方政府包干制,工程结束后尚有部分征迁结余资金,对于这一部分资金的使用,虽然有用于改善和提高被征迁范围内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有关规定。但是具体结余资金能否落实到位,用于民众改善生产生活上来这仍是的棘手问题。政府应出台相应的结余资金保护制度,能够最好最大化的给予广大的人民群众。

2、水工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分析及其他地区移民借鉴意义

(1)环境容量分析是对安置区生产、安置人口、安置方向、安置行业、安置项目的定性规划工作。移民安置规划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实际情况以及中、长远规划发展,安置容量分析仅对安置容量可能性发生做出建设性建言。虽然各地存有不同的实际情况,但作为经济发展规律,都存在着极为较相似之处。如安置有种植业、养殖业(含捕捞业)及二、三产业(含旅游业)。其中种植业安置容量相对易定量取值,其他行业安置容量的取值较不易,尚需深入做工作。养殖业(含捕捞业)及二、三产业(含旅游业)作为安置移民的环境容量,应该作为预留的潜在资源,而不作为安置环境容量安置。

(2)土地承载环境容量分析,是农村移民生产安置规划的一个重要步骤,土地既是环境要素,又是重要的生计资源。通过已建水利水电工程资料和经验表明,农村移民生产安置必需人均有1份土地,其他二、三产业即使安置了,由于其经济效益的周期性长短不一,在维持生活稳定的最低状况时,还需依赖土地。当然,二、三产业生产安置条件较好的环境,如城(集)镇、交通枢纽、物流集散地可以不依赖土地,或土地生产安置人均占有量可以适量少点。土地资源作为农村安置规划应该注意:一是土地安置标准。兴建的水利工程大多在山区,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坡地在农用土地中的比例较大,因此在考虑有土生产安置时,应根据当地生产水平、生活水平、人均土地占有量以及土地的质量安置移民,保证依靠土地生活的移民生活水平不降低。二是安置环境质量。不足安置容量的规划生产安置人口必需外迁安置,以免征地所在地环境容量的质量受到影响而降低。三是遵守法律法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一些梯地、农田水利配套建设,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但必须严格遵守水土保持法。对于退耕还林面积,必须按国家和地方林业部门的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3)搬迁安置规划。搬迁建房安置是关系到移民切身利益的规划工作,因此该项目规划体现以人为本尤为重要。搬迁建房是生活安置,配套设施应有基础设施以及居民的附属设施。农村移民搬迁一般分集中建房和分散建房的情况。集中建房有时也有2种情况:一是集中建居民点;二是紧靠城(集)镇建房。集中建房要考虑基础设施配套,城(集)镇的基础设施一般比单个居民点的基础设施标准略高。其中略高的因素是用地规模、人口规模。分散建房安置的在可行性阶段可采用集中安置的均值指标,实施阶段应深入工作,使实施安置切实可行。搬迁安置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房屋及附属设施地点选址,要根据地质部门地质勘探报告有无地质灾害;为了配合水土保持防治工程,维护山林植被,保护人群健康,控制面源污染,建议规划建沼气池,这样既可以杜绝人畜同居、减少人畜邻居,也可以改善人居环境;搬迁至新址,供水、供电、交通必须是优化方案,即是投资少又能兼顾改善生活、生产条件;耕作的土地应调整至生产半径最小,利于移民生产方便;尽量减少二次搬迁,少占耕地、节约用地;对于土地紧张的地方,居民点考虑原址填垫加高复建,应规划移民的临时过渡方案;受水库蓄水而引起的浸没、坍岸、滑坡以及其他影响的区域应纳入规划中。

3、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投资问题研讨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处理补偿投资(估)概算,是征地与处理高度概括的统一。既有征地影响损失补偿部分,又有政策处理新增补偿部分,但征地影响补偿是基础,政策处理补偿是结果。无论移民搬迁重建,还是专项城(集)镇复建,征地处理补偿应相当于新址重建类似征地影响实物对象所需的基本费用,因而被称为征地处理补偿投资。 征地处理补偿投资概预算首先确定价格体系。再根据当地物价标准、市场价格综合分析拟定基础单价。建设征地处理补偿投资的构成:农村移民补偿费、城(集)镇迁(复)建补偿费、专业项目复建费、环境保护工程费等。农村移民补偿费:移民搬迁费(含各种搬迁补助费)、居民基础设施费、土地补偿费。该项费用概预算,应保证规划方案实施,不应受限额挤压。居民迁建基础设施费主要有新址征地、场地平整、水、电、路、电信电视等。土地补偿费应满足移民安置所在地调整土地的需求。城(集)镇迁(复)建补偿费:居民、单位搬迁费、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建设费。专业项目复建费:工矿企业、公路、航运、水利、电力工程、电信工程、广播电视、库周交通恢复、文物古迹保护、防护工程。环境保护工程费:水土保持工程、水环境保护工程、陆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生活垃圾处理工程、人群健康保护、环境监测工程、其他环境保护工程。

建设征地处理补偿投资(估)概算应注意的是:凡结合迁移、复(改)建或需要提高或扩大规模增加的投资,由地方政府或有关单位自行解决;原址处复(改)建,应考虑基本过渡费;条件较好的地方,尤其是城(集)镇,应考虑将土木结构的房屋补偿调高一档;室内外已经装修的房屋,应给予补偿;弱势群体的安置可以根据当地生活水平情况,以货币的形式补助;住房困难经济条件差的移民户,应考虑人均住房水平低标准的补助

参考文献

[1] 何汉生,康引戎.用科学发展观做好水利工程建设移民安置规划[J].人民长江,2007,38(11):10-12.

[2] 王晓莉,李奕光.浅议水利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中新问题解决方案[J].治淮,2007(8):24-25.

第3篇: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范文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乡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方针,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把“清洁工程”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切入点,突出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村庄布局,整县整镇开展村庄整治,切实解决村庄存在脏乱差问题,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改变乡村整体面貌,推动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二、基本目标

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解决群众最需要解决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各地要立足于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争取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乡村地区规划和村庄整治建设各项工作任务。

初级目标:有居民点建设或村庄整治规划、基本的保洁制度、排水排污管沟、环卫设施。村庄主干道硬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村庄新建改建建筑切实按规划建设,土地利用节约合理,绿化、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村庄管理加强,整体面貌明显改观。

高级目标:实现初级目标基础上。通村主干公路达到四级以上标准,村内主干道硬化;主干道及公共场所路灯亮灯率达到90%以上;给(排)水系统完善,自来水基本入户,村庄内有公共厕所;村域内水面得到较好保护,水质达到区域达标水平,排涝工程建设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农户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灶率达到90%以上;村内保洁制度健全,有垃圾收集点及必要的垃圾废旧物处理设施;村级组织应有工作用房和村民议事活动场所及村级图书室和文化中心户;绿化美化水平较高,居住环境良好;达到省村庄整治评价标准》要求。

三、主要原则

(一)规划先行。坚持先规划后整治,保护好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遗存。规划方案要村民讨论、民主决策。

(二)政府引导。并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逐步形成特色产业、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各具特色的主导型村庄发展模式。

(三)积极作为。实行小拆迁、大整治,引导农民按规划集中建设住宅,加强宅基地旧址复垦,着力改善乡村环境。

(四)示范试点。按照一条线、一个片的推进要求,抓好试点示范,大力推进整县整镇实施村庄环境整治试点工程。

四、保障措施

(一)技术指导

以《省新乡村建设村庄规划设计导则》《省新乡村建设村庄整治技术导则》《省乡村住宅优秀设计方案》《省农民住房建设质量控制管理导则》等为技术支撑体系,各地要按照《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规范村镇建设行为。安排专业技术人员驻村指导,推进村庄整治上水平、上台阶。

(二)资金投入

1市政府安排一定的专款采取以奖代补方式。

2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扶持。积极争取省财政厅、建设厅每年对“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和村庄整治工程的扶持资金。

3积极建立政府投入、集体和农民自筹、社会各方力量支持的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有效机制。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从城市建设维护费和土地出让金等资源转让收益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向示范县、示范镇和示范村倾斜,用于村庄整治工程;建立政府引导、部门和企业连村的帮扶机制,促进村庄整治工作深入开展。

4各级基本建设、环保等专项资金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乡村垃圾污水治理。各乡镇也要筹集配套部分建设和运营资金。村庄可按照“谁污染谁付费”原则收取垃圾处理费。并专款用于村庄保洁、垃圾收集和清运。对镇村驻地企事业单位、商业网点、建筑工地等,可由县(市、区)政府结合实际确定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收取的垃圾处理费要用于乡(镇)村垃圾处理。

(三)创新机制

1建立乡村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各地要按照“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责”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工程设施,加快乡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对于单个农户受益的项目,实行自建、自有、自用、自管;对于受益人口较分散,产权难以分割的工程,可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经营权与工程管护责任相统一;对于具有一定收益、适合经营的基础设施,可通过公开拍卖转让工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由购买者自主经营管理,并由其负责工程的管护,主管部门对其进行监督。要重视公共服务设施的集中配置和综合利用,尽量将文化设施、卫生设施、超市、体育健身场所等相对集中,形成具有综合功能的乡村社区服务中心。加强村民理事会建设,积极探索实行村民自主管理,使群众广泛参与乡村各项管理工作,切实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巩固建设和整治效果。

2建立考核奖励约束机制。对全市村镇建设和村庄整治工程建设采取动态管理的办法。对当年工作验收合格的村镇,给予适当的奖励补助资金;对村庄建设整治考核排列前100位的村予以表扬,对达不到建设整治要求的予以通报批评。

(四)组织领导

1成立领导小组。市政府成立全市开展整体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第4篇: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范文

****市城市防洪规划工作委托扬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2003年9月30日通过省、市专家和相关部门的评审。10月22日、20日分别向市人大常委,政协常委作了汇报,并听取了意见,现将防洪规划情况向政府常务会议作报告。

一、规划范围、原则、依据、标准

(一)规划范围:

本防洪规划范围:东临龙河、沙河,南抵长江,西到管道路、潘家河,北至宁启铁路,保护面积96.67平方公里,覆盖了****城区、经济开发区和汽车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用地控制范围。为****城市长期发展留有余地。本规划重点解决****城区和经济开发区防洪治涝问题。化工园区、汽车工业园区、仪化片区的防洪详细规划另行编制。

(二)规划原则:

以流域规划为依托,防洪治涝为主,结合环境改善,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统筹兼顾,分期实施。防洪丘陵山区蓄泄兼筹,以泄为主,平原区拓浚河道、加固堤防、以挡为主,按照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要求,采取治理措施。完善以真州镇为中心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排水实现高低分开,分区治理,平原区以自排为主,抽排为辅,圩区立足抽排,相机自排。一般情况下,减少机排,降低防洪排涝成本。在满足防洪治涝要求的同时,兼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水生态系统和水陆交通要求。坚持防洪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协调原则,建立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防洪体系;防洪规划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防洪规划要服从流域防洪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三)主要依据:

《水法》、《防洪法》;

《江苏省防洪条例》(1999年)、《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江苏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防洪标准》(GB50201-94)、《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水利部《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

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江苏省长江干流防洪规划报告》(1998年)、《****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1998年)、《****经济开发区分区规划》(2002年)、《扬州市城市防洪规划》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稿尚未出台,目前主要依据原规划,并与《****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衔接。

(四)规划标准:

1、规划水平年:近期2010年,远期2020年。

2、防洪标准:按国家防洪标准和相关规范,****市为“中等城市”,确定长江干堤及闸下港堤为50年一遇设计;仪扬河、胥浦河、龙河、石桥河、梅家沟堤防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设计,50年一遇校核;小流域冲涧治理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设计。

3、排涝标准:河道、涵闸按20年一遇标准。泵站抽排标准,城市设施密集区近期为10年一遇,远期为20年一遇,一般地区为10年一遇。

雨水管道标准一般地区取0.5—1年一遇;重要地区取2—3年一遇。

4、设计暴雨:仪扬河流域100年一遇的3日暴雨为305.3毫米,50年一遇3日暴雨为272.3毫米,20年一遇3日暴雨为228.0毫米。胥浦河流域及****市区24小时设计暴雨:50年一遇为260.4毫米,20年一遇为214.1毫米,10年一遇为178.5毫米,雨水管道设计标准采用短历史暴雨标准。一年一遇1小时最大暴雨为37.3毫米,3年一遇为48.7毫米。

二、规划内容、实施时间及投资概算

(一)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1、总体方案:防洪工程主要南防江潮,北防山洪。对规划范围内的长江干堤、骨干河道堤防、建筑物(仪扬河、胥浦河、潘家河、石桥河、梅家沟、龙河、沿山河)进行全面达标加固,建设防洪屏障,并在仪城河东端建闸控制,以缩短防洪战线;对****老城区、化工工业园、汽车工业园、经济开发区、仪化生活区区域,分别兴建或完善挡、撇洪工程,实行高低分开,洪涝分治,从而有效解决重点区域防洪问题;同时结合防洪工程建设,搞好点线结合,建设沿江滨河风光带。

2、防洪区划分:根据现状水系以胥浦河为界,分成东西两个防洪区,并又分成六个片区。

东区总面积70.83平方公里。以石桥河、仪扬河宁通公路为界又分4个片:1片为真州镇及仪化生活区(位于胥浦河—石桥河、仪扬河之间,面积约20.5平方公里);2片为新城北片区(北到沿山河,南至仪扬河,东临梅家沟,西至石桥河,总面积7.7平方公里);3片为新城南片区(东至沙河,西、北到仪扬河,南濒长江,面积12.64平方公里);4片为丘陵山区片(宁通公路以北至宁启铁路以南),面积29.99平方公里。

西区面积为25.84平方公里。以胥浦沿山河为界,分为南北两片:北片为仪化厂区和原胥浦镇所在地,总面积12.66平方公里;南片为经济开发区主体所在,总面积13.18平方公里。

3、防洪工程设施:防洪工程设施主要包括五大部分。(1)长江防洪工程:加固改建小型建筑物17座,进行抛石护岸4公里。(2)胥浦河整治工程:进行河道疏浚、堤防加固,并加固拆建小型涵闸12座,重建城河西闸,兴建三八冲撇洪工程。(3)仪扬河整治工程:加固仪扬河南堤泗源沟闸--卧虎闸段,北堤泗源沟闸-梅家沟段。石桥河东西堤以及梅家沟东西堤,加固拆建小型建筑物41座;新建城河东闸。(4)龙河整治工程:对龙河部分地段进行清淤疏浚,加固龙河西堤2500米,加固拆建小型涵闸11座。(5)城河疏浚,部分堤段加固,涵闸改造及护坎。

(二)治涝工程工程设施规划

1、总体方案:在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设施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水系调整,实现高低分开,分区控制。改建更新泵站。

平原区(仪城河、仪扬河以北)自排为主,辅以抽排;圩区立足抽排,相机自排。

全面疏浚河道,新建改建泵站涵闸,提高排涝能力。

泵站总体布局以分片集中建站为主,辅以分散小站,泵站出水力求面向长江,并尽可能结合城区送水、换水。

2、排涝分区:根据规划区地形、水系、开发建设时序、排水管网布局。全市共分为9个排涝区,16个排水片,其中胥浦河以东6个排水区,12片;胥浦河以西3个排水区,4个片。治涝规划区总面积64.33平方公里,规划排涝总流量121.7立方米/秒。

3、治涝工程设施: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全面进行河道整治,共整治河道46条,总长78.26km。(2)金斗河全线拓宽浚深,并裁弯取直。(3)更新改造泵站8座,扩建或移址扩建泵站8座,新增泵站9座。对仪城河北的桑园、北门小街等低洼地区,设置独立排水系统,建站抽排入石桥河。上述泵站,合计抽排流量110.3m3/s,其中直接面向长江抽排的泵站流量为78.2m3/s。新建小型涵闸7座,加固3座。(4)整治排水管网,新区实行雨污分流,老城区采用截流过渡。污水管道全部封闭运行,进入污水收集管网;控制河道间距≤1公里,以便雨水就近、分散排入水体。

(三)利用防洪工程蓄水调水改善水环境

****城区大小46余条近78.26公里沟河,受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影响,或由于水流不活,水质状况普遍较差,影响人居环境、人群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控制水污染,改善河网水质已刻不容缓。改善城区河网水质,污染源治理是治本之策,调水换水是辅助措施。城市防洪治涝工程设施建设,为利用****滨临长江,得天独厚的水源条件,通过水利工程的优化调度,为调水换水,改善水环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利用现有的水利工程设施并加以完善,优化调度控制,争取多蓄天然水源,挖掘资源潜力,做到细水长流,使有限水源发挥最大效益。争取天然水源的重点一是长江,通过潘家河涵洞、胥浦闸等通江涵闸,相机上引下排,高引低排,充分发挥自流引江作用,二则利用月塘水库等山区塘库拦蓄山洪,汛前用好底水,汛期利用部分洪水,汛后拦蓄尾水,补充换水水源。在利用已建工程方面,除加强对已建涵闸的控制运用外,同时全面整治内部河道,扩大河道容蓄量。此外,还要加速城市防洪工程实施进程,及早完成仪城河东闸,以便于分区控制、活水换水。并辅以必要的工程措施,沿江部分泵站设置为双向抽排泵站,在干年份和长江冬春枯水季节,抽江补充本地蓄水及自流引江的不足,增加生态环境用水量。以适应城区及经济开发区水环境改善对水量的需要。及时掌握水情、雨情、汛情、适时抢排,及时补水,控制内河水位,合理节制引排。为引水必须统一调度胥浦闸、泗源沟闸,城河东、西闸及相关小型闸站,才能达到补水,活水之目的。

(四)非工程设施规划

1、建立并完善城市防洪治涝决策指挥系统。建立城市防洪专用通信网络,加强水文观测、气象警报、水情预测预报工作,建立预警、预报机制;

2、制定市区防洪排涝预案;

3、加强骨干行洪河道的清障管理;

4、在城建过程中,控制城市建设地面高程,提高建筑物自然防洪能力(详细分区数据略);

5、加强现有水域的管理,在城市开发过程中不得随意填埋河道、沟塘,坚决控制水面比例,要求平原区≥5%,圩区≥6%。倡导在新区的开发规划建设时,借鉴外地经验,结合道路和地块分割,开河浚塘,这样既扩大了河网调蓄量,垫高了地面,增加自然防灾能力,又可美化环境,体现滨江城市特色;

6、加强植树绿化、水土保持工作。通过河道、堤防植树、种花种草和局部景点建设,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绿化、美化城市;

7、建立健全防洪保险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家庭积极参加自然灾害财产保险。

8、加强《水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规文件的宣传,形成全社会支持防洪工程建设,全民爱护防洪治涝工程设施的良好氛围。

(五)管理规划

1、按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行专业化管理,建立市、乡(单位)分级管理体制。

2、按规定配备各类水文、工程观测设施及管理设施。

3、按确保重点,确保安全,兼顾一般,排涝服从防洪,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制定并优化工程运用和调度方案(详细方案略)。

(六)投资估算

我市城市防洪总投资5.78亿元,其中防洪工程3.53亿元,治涝工程2.25亿元。

依据有关法律、政策及****实际,建议资金筹措的渠道:

①依托流域和区域规划治理,争取省以上建设资金投入;

②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

③在政府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

④市区防洪保安资金;

⑤在城市建设维护费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

⑥向抽排区内直接受益企事业单位或城区整体统筹征收排涝费;

⑦按国家水利建设资金筹集办法,将规划范围内收取的水工程水费、市政设施配套费、征地管理费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

⑧由市政府划拨部分土地给****城乡水务有限公司,近期可利用土地产权抵押由水务公司向银行贷款进行建设,或通过土地开发,把经营收入用于城市防洪治涝工程建设。

(七)综合评价

环境影响分析:城市防洪治涝工程建成后,市区防洪能力长江干堤由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内河河道由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排涝能力由现状2--3年提高到10年一遇。

城市河道拓浚整治后,水环境容量加大,城河东闸、金斗河泵站等闸站工程的建成,使引排控制调度更为便利有效,引水稀释降解能力增强,能有效改善城区河网的水环境。

堤防加固和河道整治,可结合城区改造、道路、绿化和旅游景点建设同步进行,增加绿化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改善交通,绿化、美化环境。

城河东闸建成后,能有效控制仪城河水位,减少了两岸堤防的加固工程量,减轻了市区部分堤段不能加高的防洪压力,利于真州古城历史风貌的保护。

经济效益分析:城市防洪规划预计从2003年开始实施,到2020年前完成,并全面投入运行。

本工程建成后预计年平均防洪治涝减灾效益为9354万元,国民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3.45%。

(八)实施意见

1、城市防洪工程:计划在2010年前,全面完成堤防和建筑物除险加固工程。主要内容为:①兴建城河东闸、拆建城河西闸;②增辟三八冲撇洪沟;③整治沿山河、解除洪水对城区的直接威胁;④整治胥浦河、仪扬河、龙河、梅家沟、石桥河,使堤防稳固行洪通畅;⑤对长江易坍段进行抛石护岸;⑥开挖汽车工业园北部撇洪河道。

2、城市治涝工程

在2010年前全面整治内部沟河和管网,逐步改造现有排涝闸站,调整水系,增(扩)建若干泵站,将建成区排涝能力普遍提高到10年一遇标准,并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按此标准相应配备抽排泵站。

远期在重要设施密集地区,将抽排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

3、规划实施过程中,各片区新的防洪治涝工程体系未建成并发挥效益以前,现有水利工程设施不得毁弃,并应维持其正常运行。特别是各小区开发商及物业管理部门要负责好区域内部管网的配套和管理。改制企业仍然要把单位内防洪排涝工程保持正常运行。

三、建议2004年实施的几项重点城市防洪排涝工程版权所有

(一)石桥河防洪及水环境整治工程

石桥河总长3100米,根据防洪和创建国家环保、卫生城市的要求,我们编制了三套整治方案。

方案一:清淤整治。清淤12万方,加固土方7万方。建河两侧青坎以下挡土墙6200米,并铺设堤顶简易石子路面;工程经费1310万元。此方案投入少,但青坎以上水土不能保持,不符合景观要求。

方案二:结合景观整治,清淤并在青坎下建挡土墙,沿河岸全线3100米青坎以上实施迎水面砼格埂护坡工程,并将堤顶路面建成6米宽的混凝土路面;同时沿石桥段1750米(桥北700米,桥南1050米)河岸的两侧堤顶和戗台建花岗岩栏杆。该项工程(包括土方和堤防加固)总需经费3076万元。该方案一次建成,但投资较大。

方案三:清淤整治,景观先实施一段。将上述两方案中的全线护坡和混凝土路面改为仅实施石桥段1750米的护坡和路面,则需经费2323万元。

我们建议如经费允许,则实施第二方案,如经费不允许则实施第三方案,以后逐年实施完善。

(二)东门泵站改建及水系调整

我市城区城河以南、国庆路以东区域——即东园路、奎光巷和华侨新村一带——是今年7月5日暴雨中城区受淹最深、时间最长的区域,该区域水系不畅,泵站排涝能力不足且严重老化,急需改造。

计划疏浚、拓宽清真寺排水沟河,与工业学校南的“老盐塘”连通,再向南开挖一条排水河直至仪扬河,拆除大圩和东门泵站,并于泗源沟节制闸下游北堤建新泵站。设计流量6-8个流量,泵站投资600万元,加上开河清淤,概算投资需近千万元。该方案已委托扬大水利学院进一步论证、并进行施工设计。

(三)汽车工业园撇洪河工程

为配合汽车工业园建设需新开撇洪河道2400米,沿启动区北侧由西向东,再沿东侧由北向南。拓浚沿山河新城三将段740米,按20年一遇本地山洪设计,设计流量86m3/s。目前,正在进行施工前测量,初步估算土方85万方,新建建筑物9座(泵站3座、桥3座、渡桥1座、滚水坝2道,护坡面积11000平方米、景观带13000平方米),总投资额约2160万元。

(四)弘桥、清真寺排水沟的清理整治

按照创建要求和群众的强烈反映意见,改善此两条排水沟的现有排水状况,近期需进行清理和清淤。经费需40万元。

(五)城河整治工程版权所有

城河整治工程全长4.57公里,工程内容六项:①清淤;②护坎;③堤防加固;④涵闸改建;⑤堤坡草坪绿化;⑥堤顶简易石子路面。城河整治工程分为西段和东段:城河西段南堤从跃进桥至小西闸段,堤防适当加高加固换土,河坡绿化种植草坪,堤段做简易石子路面,对没有护坎段要进行完善,改建部分涵闸,约需经费200万元;东段健康桥至石桥河堤防加固、护坎、绿化、简易石子路面、涵闸改建,此项工程正在进行测量设计,预计经费200多万元。

(六)开发区泵站

在胥浦河西堤内侧建一座5-7个流量泵站,目前正在进行设计,需经费500万元。

预计上述方案决定后全部实施,2004年城市防洪排涝工程约需经费6000万元左右。如果汽车工业园撇洪河和经济开发区泵站纳入两园建设工程列支计算,则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经费在3400万元左右。

第5篇: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范文

关键词:生态 水利实施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水利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两千多年来,怀抱珠江的广州,因水而兴,因山而美,形成了“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山水城市格局。在确保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的基础上,本着“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的原则,河涌的整治采取生态型的工程和生物措施,实现河涌的综合功能,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形成自然生态景观型城市河流。河道整治工程由传统的水利工程转变为不仅能够实现人们期望的开发利用水的功能价值,同时能改善和恢复健全的生态系统的工程,水利工程结合生态建设,是一个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水利工程及生态水利内涵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而水的自然变化状态又不适应人类的需求,有史以来,人类就不断地和水打交道。水利工程:为消除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而修建的工程。水利,从普通水利进入到生态水利是水利发展史上的新飞跃,它使朴素的水利上升到高级的水利,从单一的、局部的水利进入到整体的、系统的、科学的、可持续的水利,从简单的单维的水利进入到复杂的多维的水利,满足更多方位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要求。生态水利,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法则和要求建立起来的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

生态水利包括4层含义:①水充分满足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②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实施的水利行为,要充分考虑水利环境保护,不能以破坏水利环境为代价;③对已造成的水环境破坏进行治理和恢复;④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适应,要提供良好的水环境。

生态水利是生态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态体系建设对水利建设的必然要求。生态体系建设离不开生态水利建设这个内涵,没有生态水利良好的发展建设就无法实现完整的、系统的生态体系建设。河流是人类繁衍生息之场所,长期以来,人们为了控制洪水、治理开发和利用河流,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水利工程对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众多的河流上都修建了水利工程来调节水量、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河道调蓄能力,满足人们供水、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渔业及旅游等需求,效益十分显著。

水利工程在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往往对生态系统产生各种影响,主要是以某些自然、社会环境和土地为代价的。人类为自身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在疏导河流、整治河道,筑坝壅水等方面,不仅明显地改变了流域的地形地貌、河流的自然形态和水文泥沙的天然过程,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河流形态多样性,造成河流形态的均一化和非连续化,河流形态多样性降低,其结果将导致水域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降低,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同时,改变了河道来水来沙条件和输沙的动力,影响河流的自净能力,导致新的河床冲淤变化,水库泥沙淤积,河道萎缩,滩地、湿地的消长演变,以及河流水生态系统的失衡等等。总之,主要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水文条件的改变,对水域床底形态的冲淤变化,对水质、小气候、地震、土壤和地下水的影响,对动植物、对水域中细菌藻类、对鱼类及其水生物的影响,对景观和河流的影响等。二是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人口迁移,土地利用,人群的健康和文物古迹的影响。

三、生态水利对水利工程的生态性要求

生态水利对水利工程的生态性要求,在生态水利建设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没有对水利工程的生态性要求,就难于实现生态水利的目标。生态水利必须对水利工程提出生态性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管理、运用、供给的全过程都必须满足生态规律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不是单一的为一时一地的需要而去建设水利工程,如果失去良性生态的可续性,我们的水利工程就不能立项、更不能建设,这是生态水利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必然要求。生态水利,一开始从水工程的规划上,就必须首先考虑生态性要求,满足良性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二,从设计上更要满足生态性要求的结构,或叫生态设计标准,未能满足生态要求的结构设计不予批复,或叫技术不准;其三,在水利工程的施工方式、方法上必须是满足生态要求的方案和技术,对破坏生态的施工方式、方法和技术不用,或叫方案不可;其四,是在管理和运用上,要满足生态要求,就是实现生态管理、生态使用,无污染、无违害,或叫生态运转;其五,是水利工程在整体系统上要满足生态性要求,那就是说,每一处水工程都不是单一的存在,它即是独立的又是联系的,因此,它必须满足整体的系统的生态要求。比如,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不仅要满足个体的生态要求,更要满足整个水系的生态要求,不影响整体水系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

四、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及实施措施

4.1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工程

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各个环节中落实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要求和强制性、规范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面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尽快改革现行的水利工程建设程序,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即规定对建议工程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并提出环境补救和社会补偿措施,作为工程审批的基本依据之一。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应规定对各种工程方案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比较,筛选出兼具技术经济和生态环境合理性的工程方案。在河道整治工程中,尊重天然河道形态,避免直线和折线型的河道设计。对于河流的裁弯取直工程要充分论证,慎重对待。在河流堤防的规划或改建中,要尽可能展宽堤防间距或采取堤防后退的工程措施,保持适当宽度的河漫滩,为洪水留有一定的空间,增强河流侧向的连通性,为鱼类和两栖动物提供避难所和栖息地。同时,保持河流断面形状的多样性,尊重河流原有的自然断面形态。在工程的初步设计阶段,应提出减轻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提供鱼类产卵条件以及鸟类和水禽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采用生态环境友好的技术措施,河道防护工程的岸坡应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的透水材料,特别注意采用当地天然材料。

4.2建立科学的技术支撑体系

水利工程涉及水利、生态、生物、环境、地理、水文等众多学科,因此,应建立跨学科的技术合作机制,实行联合攻关,及时解决技术难题,制定完善水利工程生态影响的评价体系,建立起生态综合及关键要素承载能力的评价方法,制定各类工程对各类生态影响问题的量化评估标准。利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功能,开发与推广生态系统治污技术,开发人工湿地、生物廊道、生态浮岛等经济实用技术。开展已建水库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与预测,加强库区生物群落调查,重视水库生态系统退化的恢复及富营养化控制问题。研究掌握河流的演化、泥沙的运移、动植物繁衍、气候的改变、移民的安置等规律和途径,通过科技创新,防止和减轻水利工程对生态的不利影响。

4.3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河流生态建设的目标是恢复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重点是生物栖息地建设和河流自然水文条件的改善,以保证最小生态需水量,恢复生物群落多样性,创造生态系统的物种流、能量流、营养物质循环以及生物竞争的条件,保持生态平衡。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加强封育保护,搞好预防监督,防止人为破坏,对生态问题严重的河流流域,采取节水、防污、调水等措施予以修复,涵养水资源;有计划的进行湿地补水,保护湿地。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利保障体系,对水系统进行合理的调配,基本保障最小生态环境用水,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五、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实施的建议

对于河流生态系统我们不能走“先破坏,后补偿”的老路,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减少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未来的水利工程不仅是能够满足人们供水、灌溉、防洪、航运、发电及旅游需求的工程,也应该是有利于生态建设的环境工程。在河道整治工程中,尊重天然河道形态,避免直线和折线型的河道设计。灌溉渠道设计也要注意模仿河流自然形态的特点。对于河流的裁弯取直工程要充分论证,持慎重态度。保持河流断面形状的多样性,尊重河流原有的自然断面形态。河道整治工程中应尽可能避免采用几何规则断面,疏浚工程施工中避免河道断面的均一化。

六、结语

第6篇: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范文

根据省市水利建设工作部署,结合全区水利现代化建设目标,现就2013年度推进全区水利现代化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全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核心,以提高防洪抗灾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为重点,把水利作为全区基础设施的优先领域,着重抓好流域防洪达标率、旱涝保收田面积率、水利工程设施完好率等重点考核指标的提升,确保组织发动强于往年,措施力度大于往年,综合效益好于往年,切实为推动全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安全可靠的水安全保证、水资源保障和水环境保护。

二、目标任务

围绕构建水利现代化“水秀、生态福地”要求,突出防洪保安重点薄弱环节建设,突出服务农业“1115”工程农田水利建设,突出民生水利建设,统筹推进水利建设各项工作,确立“1134”年度重点目标任务,即完成水利土方1000万方、水利工程建设投资14.2亿元、实施防洪保安三大重点工程、推进民生水利四大提升项目。一是加强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加快实施滁河近期防洪治理工程,全面完成长江干堤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二是提升区域防洪减灾能力建设,实施红光河水利血防工程、皂河流域整治工程。三是继续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农业“1115”工程。重点通过区域农田灌溉系统、排涝系统的改造,以及高效节水设施的建设,着力提高项目区及其周边区域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四是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开展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推进抗旱翻水线工程体系建设,加强农田灌溉渠系和配套建筑物建设,提高丘陵山区农田水源保障能力,确保群众生产生活和农业用水需要,科学应对干旱灾情。五是提升水管理能力,创建省级、市级水管单位,开展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区建设。六是提升水文化品味,推进红山窑、滁河城区段水利风景区创建。

(一)土方工程。全区需完成指导性土方1000万方,其中考核土方950万方,分别为:渠道整治42条69公里30万方、疏浚镇级河道46条68公里155万方、村庄河塘整治265万方(其中河道整治74条91公里205万方)、塘坝整治644座550万方。

(二)建筑物工程。1、长江干堤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实施龙袍下坝至小河口7.6公里堤防加固及穿堤建筑物建设;2、滁河近期防洪治理项目:完成三汊湾闸水利枢纽拆建,完成岳子河河道整治5公里、堤防加固8.8公里;3、支流治理工程:完成红光河血防整治、皂河流域中小河流整治;4、农业“1115”水利配套工程:实施马鞍、横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建设,实施马鞍朱家山、程桥西片、竹镇金磁和龙池高效设施农业农田水利重点片区建设;5、民生水利工程:农村河塘清淤整治、重点泵站改造、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水库移民后扶项目;6、水环境工程:大泉水库小流域治理、冶山黄山小流域治理;7、管理工程:水资源管理项目、水管工程管护、维护及达标创建,农田水利工程管护;8、防汛防旱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等。

三、主要措施

2013年既是推进水利现代化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第一年,既处于水利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也处于压力空前的困难期。抓好今冬明春水利建设,对推进全区水利现代化事业发展至关重要。全区各涉农街镇、各有关单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落实。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区上下要把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作为今冬明春农村重点工作来抓,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区政府将按照水利现代化建设责任状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实施综合考核。各涉农街镇要把水利工程作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来抓,根据全区实施方案,迅速成立组织指挥体系,建立健全领导分工责任制、重点建设项目责任制、百分系列考核责任制、施工技术责任制,用完善的指挥和责任体系保障水利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

(二)密切协调,形成合力。水利现代化建设工作面广量大,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全区各方力量紧密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区水利部门要充分履行部门职能作用,精心组织和指导全区水利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各涉农街镇、各相关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按照任务分工,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建立沟通顺畅、衔接严密、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

(三)狠抓质量,确保安全。要始终把水利建设质量放在首位,树立进度服从质量的意识,组织力量抓好工程现场管理和质量监控,重点工程要严格执行“五制”,即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工程验收制。区水利局要组织技术力量深入现场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全方位把好工程质量关,努力打造一批“精品工程”。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检查与督促,各街镇、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加强管理与协调,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

(四)强化机制,加大投入。全面落实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整合并理顺区级水利投入配套体系,实行“三统一”:即区、化学工业园统一按可用财力4%标准纳入财政预算支出范围,统一按政策规定筹集水利建设基金,统一提取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的10%用于水利建设,所有计提资金全部划拨至区财政局水利专户,实行全区水利建设资金统一调配。同时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兴禹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融资功能,大力开展项目包装和资本运作,争取更多的信贷和社会资本参与,实现水利投入机制新突破。各涉农街镇要严格按照年度可用财力2%的标准筹集水利配套资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民主协商,一事一议等形式,动员和鼓励农村群众投入水利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体,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入有效机制。促进水土资源合理开发,拓宽水利建设投资渠道。

第7篇: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水利现代化;途径;宿迁

一、农村水利服务“三农”能力明显增强

1.强化统筹推进,农村水利灌排体系逐步完善近年,宿迁市狠抓政策扶持,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发挥农村水利保障粮食增产、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宿迁市政府连续多年将农村水利工程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专题召开冬春农村水利工作推进会,印发年度水务建设意见,明确农村水利建设目标任务,定期督查督办,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成立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全市建成30万亩(1亩=1/15hm2,下同)以上大型灌区7处,中型灌区16处,控制耕地面积468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72%。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57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9%;节水灌溉面积34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4%。2.强化工程建设,农村水利项目效益显著以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为引领,以小型农村水利灌排设施改造为重点,宿迁市积极争取省级以上补助资金,开展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十二五”以来,宿迁市农村水利工程投入达33.5亿元,先后实施了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村水利重点县、千亿级粮食项目等一系列工程,共完成土方4亿m3,新建防渗渠道1600多km,完成小沟以上配套建筑物2.7万余座,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80万亩,新增、改善除涝面积213万亩。在工程建设中,宿迁市始终把质量摆在首位,规范建设管理,打造民心工程。宿城区被水利部评为全国农村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多个县区多次在省级小型农村水利重点县考评中获优秀等级,累计获得省级奖励资金2270万元。3.强化河道整治,乡村水环境明显改善把农村水环境改善作为农村水利建设的重点内容,大力实施县乡河道疏浚和村庄河塘整治工程。“十二五”期间,编制完成了《农村河道轮浚规划》,全市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共计投入约6亿元,按照畅通水系、改善环境、恢复生态、方便群众的原则,疏浚县级河道56条、乡级河道762条,整治村庄河塘6492处。在此基础上,加大“水美乡村”创建力度,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先后建成“水美乡镇”7个、“水美乡村”70个,成功创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4个,省级水利风景区4个。不仅改善了农田灌排条件,更提升了农村河塘水环境,为村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4.强化水利扶贫,助力全市脱贫攻坚宿迁市把农村水利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善贫困地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为农民增收致富夯实基础。在泗洪县西南岗地区,投入约4亿元,实施了水源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项目,着力解决该区域水源缺乏问题。在黄墩湖滞洪区投入0.8亿元,成子湖片区投入约5亿元,涟沭片区投入约1.3亿元,先后实施了小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等项目,着力提升重点扶贫区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5.强化改革创新,激发农村水利发展活力围绕中央、省、市关于深化农村水利改革的重要部署,精心组织,强化推动,农村水利改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宿豫区作为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区之一,圆满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全市累计落实精准补贴资金835万元,节水奖励资金180万元。2017年全市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36.2万亩,近年累计完成改革面积42.7万亩,居全省前列。二是全面完成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产权归属明确了各类小型水利工程的管护主体,落实了管护责任,全市5.7万个小型水利工程全部登记在册,发放产权证书1955本,工程管护效果明显提升。

二、制约农村水利现代化的问题分析

1.农村水利保障能力较低宿迁于1996年设地级市,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城市。因建市迟,经济基础薄弱,历史欠账多,农村水利底子薄,同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农村水利保障水平较低。据2017年统计数据,宿迁市节水灌溉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4%,低于全省57%的比例。全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9,低于全省平均的0.63。水利基础设施配套率、完好率不高,导致输水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频发,输水效率低,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未彻底解决。2.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展相对滞后宿迁市从2016年开始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目前全市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为82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1.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亟待加大。3.农村水利投入资金缺乏统筹整合目前,水利、发改、财政、国土、农开等多个部门对农村水利建设都有项目资金投入,由于投入渠道多,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容易造成标准不统一、建设不衔接、实施不同步的局面。宿迁市虽然出台了《县级农村水利规划》,但由于规划执行及刚性约束力不够,在具体实施中,工程布局上缺乏统一考虑,导致投入分散、重复建设等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各部门实施的农村水利项目申报程序、建设管理要求等不完全相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少水利专业指导,质量难以保证,影响了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4.乡村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虽然宿迁市从2003年以来实施了4轮农村河道疏浚整治,但由于面广量大的乡村沟塘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总体水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水环境恶化主要是由于镇村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农业面源污染较重、生态保护意识不强、河道管护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部分乡镇污水处理厂管网不配套、负荷率低,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导致水体污染。加之农村河道面广量大,河道管护人员、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垃圾随意抛弃入河,沟塘随意填埋,导致水系不连通,河沟不通畅,水体缺乏流动性,成为死水、黑水、臭水。5.农村水利工程长效管护仍然是薄弱环节重建轻管一直是农村水利管理的薄弱环节。虽然宿迁市整体完成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确了农村水利工程管护主体,但是常态化开展管护工作需要稳定的管护队伍和管护经费,据初步测算,全市每年约需管护资金9000万元,县区财政压力较大。尤其是小型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竣工后移交给村集体管理,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村集体无力承担工程管护费用,导致设备设施检修、维护不及时,工程无人管护,甚至出现人为破坏、毁损水利设施的现象,影响了工程的长期效益发挥。

第8篇: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vinihash”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农业农村局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农业农村局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思路

一、农业农村工作

(一)今年工作总结

1.注重部署落实,全力抓好“六稳六保”工作。坚持“两手抓”确保“两战赢”,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农业生产,确保疫情期间农产品有效供给。按照任务要求不变,节点要求不变的原则,做到早预判、早谋划、早发动、早落实,不断强化农业专班的功能,强势推进粮食生产和生猪生产等工作。自2月中旬以来,相继出台《海曙区疫情期间农业指导性十条意见》《海曙区粮食和生猪增产保供工作方案》等指导文件,平稳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完成省市的粮食和生猪增产保供任务,确保我区在省、市农业专班推进体系评价排名中始终位于省市前列。今年,我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82万亩,完成市任务数的113.3%,总产量1.513亿斤,完成市任务数的115.0%。5月、6月、7月农业专班推进体系评价排名分列全市第一、第二和第二名,9月份粮食专班又名列前茅。

2.注重突出亮点,全面抓好产业发展。一是落实“4566”产业发展工作。围绕宁波市《高质量推进“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方案》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出台《海曙区高质量推进“35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方案》,高质量推进我区乡村产业发展。借力各类平台,积极推介我区农产品和农业文化,今年,我区成功举办“2020年海曙区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和茶文化“五进”活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发挥古林现代都市农业集聚园区示范引领作用,试点5G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推广,推动我区数字农业发展,促进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今年,我区乡村产业总产值达到190亿元。二是加快平台建设。有序推进三区六园建设,三区六园总投资7亿元,六个园区进展顺利,完成投资额的70%以上,其中蜃蛟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2个项目中已有14个项目全面完成,8个项目正在建设中,完成投资44554万元,占计划投资的85%。龙观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建设8个项目已有2个项目全面完成,完成投资4300万元,占计划投资的77.5%。鄞江省级特色农业强镇高分通过省农业“两区”办现场验收。三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发掘传统产业新优势,加大农业科技攻关力度,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提升传统产业市场竞争力。开展水稻-红螯螯虾综合种养技术示范点建设工作,6个综合种养技术示范点,已于10月份完成验收,产量达100公斤/亩,超出预期产量100%,成效显著。加大浙贝母产业振兴,召开以“助力振兴 共赢未来”为主题的浙贝母产业融合发展研讨会,省市区相关领导、国家中医药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一流专家学者参加,浙贝IP形象“贝贝”助推海曙浙贝母产业发展。与浙东大竹海、西凤竹业合作社商讨竹产业发展,确定竹笋精品园示范基地、竹林认养、竹林下经济、竹笋加工及与竹海旅游结合等发展模式。推进樱花茶园建设项目和樱花茶试制,开展樱花快繁技术研究,加快我区樱花品种结构调整。四是持续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它山堰”品牌持续发力,今年全区春茶总产量约455吨,其中名优茶生产约15吨,共计包装“它山堰”系列茶5.2吨。打造 “禾西悠”、“共享乡村”等区域公用品牌,开展“杖锡山樱花+图形”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申请工作;组织宁波黄古林工艺品有限公司(黄古林凉席)、宁波梁桥米业有限公司(KKK大米)和它山堰茶叶专业合作社(它山堰茶叶)申报“品字标浙江农产”品牌。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宁波方兴食品有限公司)和市级1家(宁波安和达菜篮子配送有限公司)。

3.注重打牢根基,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新时代美丽乡村“13511”工程目标要求,一是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作,对照创建目标,按照“整合力量抓典型、集中资源出精品”思路,深化连片成景,开展乡镇全域环境整治,筛选确定了章水镇作为2020年度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和风景线(乡村振兴示范带)培育对象,选定古林镇仲一村等41个村为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创建对象。加快推进2019年度集士港镇美丽乡村续建项目建设,目前集士港镇美丽乡村示范镇、风景线和示范村基本建设完成。前三季度共完成省新时代精品村14个,达标村41个的自查验收工作,完成3个浙江省特色精品村申报工作。二是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了区、镇、村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作为工作核心,依托农村工作指导员、网格员、村两委会成员、党员和村民代表四支队伍,将农村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庭院堤坝、村间道路、溪河两岸等五大区域作为整治重点,全面做到路面无垃圾、田面无废弃物、庭院无乱堆乱放、河面无漂浮物,推动村容村貌提升。

4.注重强村富民,全力推进产业扶贫。今年我区继续巩固消除全区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收入9000元及以下现象,实现全区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的目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30346元增长到目前的37199元,增长22.6%,为全市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补齐短板、夯实基础。一是全面压实责任,成立以区委副书记任组长,15家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专班,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同时压实乡镇主体责任,强化各级责任人主动抓发展的责任意识。二是探索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针对经济相对薄弱村设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项目。2020年,章水镇、横街镇、龙观乡的三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均完成竣工并取得验收通过。在确保兜底补助3700余万的基础上,再安排4000余万资金用于经济相对薄弱村产业发展。将全区2016-2018年三年平均经营性收入少于90万元的行政村列入补助范围,按30万元(含)以下、30万元-60万元(含)、60万元-90万元(含)三档,分别给予每村每年60万元、40万元、20万元经费补助。我区村级集体资产已具规模,总收入稳中有升。三是开展结对帮扶。采用党员干部结对帮带项目开发增收、经营主体带动增收等模式,对全区范围内经民政部门调查认定的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包括农村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家庭,实施精准扶持。已有宁波兴溪田农场有限公司等9家经营主体参与产业帮扶规范化(示范性)示范点创建,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新后屠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参与党员干部结对帮带项目开发(整村连片帮带),切实提高农户收入。10个低收入农户精准扶持增收项目实现带动就业60余万元,帮助购销各类农副产品金额50万元。

5.注重增强活力,全力推进改革。一是大力推进低效用地开发。成立以区委书记任组长的区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以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为着力点和突破口,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海曙,提升区域治理能力。二是稳步推进村级集体资金网银收付款工作。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推出村级集体资金便捷收款业务,作为试点的古林镇24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全部开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属二维码,村民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能直接缴纳租金、水电费、物业费等费用,资金直接存入村基本存款账户,能够有效预防现金坐支甚至挪用的现象,属于我区加速推进清廉村居建设中的一大创新亮点。三是推进高桥镇整镇美丽田园建设,对全镇农棚田舍进行整治,各村根据实际情况统一拆除、统一建造,打造“整洁田园”;流转100余亩农田,规划建设“农景之窗”,打造“美丽田园”;结合新村建设,整理多余土地,谋划田园综合体建设。

(二)明年工作思路

1.守牢底线,着力做好农产品有效供给。全力做好“米袋子”“菜篮子”和生猪增产的保障工作。确保明年完成新建高标准农田4000亩的任务,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15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6.5万吨左右,蔬菜种植面积保持在8.5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5万吨左右,生猪出栏能力达到4万头,加强方兴食品服务和管理。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充分发挥农业“压舱石”作用。

2.全面实施区“35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方案。一是着力推进平台建设,持续做好“三区六园”、省级特色农业强镇、5条产业融合示范带建设,重点做好以鄞江四明山区域产业转型科技示范园区为主体的园区建设升级行动,力争再创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二是强势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点做好贝母、毛竹、水稻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作。通过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加强土地流转、培育种植大户、实施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发新领域产品等措施来改造传统贝母产业;通过展开优质高产技术攻关、稻渔共养模式等“稻下经济”来提升水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来改造传统毛竹产业。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拉长产业链,力争明年再打造1条省级示范性全产业链,注重发挥园区和城郊十园作用,发展农旅项目和康养项目。四是探索数字乡村建设,积极探索智慧农业建设,继续试点“手掌农业”“众筹农业”“直播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五是培育壮大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培育一批“新农人”“农创客”,增设农民田间学校、农业教育实训基地,谋划一批博士工作站,加强跟袁隆平团队的联系与合作。

3.补齐短板,全力打造美丽乡村新亮点。一是做好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作,精心打造一批体现江南水乡韵味和浙东民俗风情的新时代美丽乡村。二是持续推进农村“三大革命”,持续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革命,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促进村庄建设有机更新。三是强化经营村庄建设,以村为单位,优化村庄空间,整合内外要素资源,社会化运营,打造一批特色产业、乡村旅游村庄。四是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集中优势资源,多主体共建,培育5条特色主题乡村振兴示范带。五是全力推进全域美丽田园建设,串点成线,连线成带,推动全域美丽田园建设,争取能在我区召开省、市农业乡村振兴现场会。

4.积极推进农村改革。一是争取乡村振兴集成改革试点,推进乡村振兴集成改革试点工作,打造样板,为全域乡村振兴打牢坚实基础。二是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积极引进开发项目,探索创新激活闲置宅基地(农房)利用工作,完善相关制度,将闲置资源纳入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或信息平台。以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大力推进低效用地开发。三是引导农村集体经济改革,继续大力推广章水、横街“镇村联建统营”等模式,积极探索发展“物业项目”“服务项目”“联合项目”等。争取明年全区实现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所有村经营性收入超15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超过30万元的村达到90%,四是启动“共享乡村”试点,重点推动乡村优质农产品、农耕文化要素与城区人才、资金、技术资源双向连通。

二、水利工作

(一)今年工作总结

1.抢抓时间紧盯目标,扎实推进水利重点工程。今年我区共有建设项目8个,其中在建项目2个(鄞江堤防整治工程、樟溪河干流整治工程(龙王溪段)),前期项目2个(沿江泵排工程群建设项目、沿山干河河道整治工程一期(横街镇-大西坝段)),完工项目4个(姚江堤防加固工程、奉化江堤防整治工程农村段、剡江堤防维修加固工程、风棚碶泵闸工程)。今年,我区计划完成年度水利投资4.2亿,其中省“百项千亿”防洪工程完成投资3.5亿,市防洪排涝“2020”行动计划完成3.8亿。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3.39亿元,完成市局考核任务的87%。一是抓牢时间节点,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我局积极克服疫情和“超长梅”带来的不利影响,扎实做好续建项目建设,鄞江堤防整治工程总投资3.5亿,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3.22亿元,完成年度投资的92%。目前正在实施的一期工程中, Ⅰ标段正在开展防洪墙及塘堰闸施工,Ⅱ标段已完成600米防洪墙及红卫碶水闸上部结构施工,Ⅲ标段施工招标公告已,Ⅳ标段完成施工招标工作,目前正在进行项目部组建。二期工程已完成初步设计备案工作,正在进行Ⅴ标段施工图设计、预算编制及施工、监理招标准备工作。樟溪河干流整治工程(龙王溪段)年度考核任务为0.3亿元,已完成投资0.17亿元,完成年度投资目标的56.7%,目前2号桥下游挡墙压顶、部分青石栏杆完成施工,2号桥上游南岸挡墙基本完成,1号桥、3号桥完成桥梁上部结构,廊桥主体及屋顶浇筑完成。二是抓好前期规划,稳步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为确保项目实施更加科学、合理,在项目前期规划阶段,方案经数次易稿,精益求精。目前,沿山干河河道整治工程一期(横街镇-大西坝段)和沿江泵排工程群建设项目正开展规划选址工作。三是做好收尾工作,确保完工项目顺利验收。姚江堤防加固工程、剡江堤防维修加固工程、风棚碶泵闸工程正积极配合审计部门,抓紧开展审计相关工作,确保后续竣工验收工作顺利推进。风棚碶泵闸工程已于今年9月30日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正在开展大禹奖申报工作,奉化江堤防整治工程农村段计划11月底完成竣工验收。

2.查漏补缺真抓实干,确保安全度汛。一是靠前部署,落实主动防御的决策。今年,我区按照主动防御的决策部署,提前做好水旱灾害防御汛前检查工作,完善山洪防御监测预警机制。抽调12个检查组进行专项抽查,并对发现问题第一时间督促落实整改。对山区村落再次进行疏理排查,划定防御区域,厘清防御对象清单,对全区相关防汛安全责任人进行再落实再明确,于汛前在媒体上进行公示。对全区64个水雨情遥测站点进行了全面检查清洗维护,认真贯彻每二周一次实地巡查、每日网上数据巡检、故障2小时响应的常态运维机制,落实防汛物资长效管理机制,对柴油发电机、铲车、冲锋舟等应急动力设备进行集中维护保养,每月试运行一次,确保所有应急抢险设备随时处于备战状态。提前与市局河道中心、皎口及周公宅水库进行对接,确保预判及联合调度渠道和机制畅通,开展溪下水库预泄方案研究,配合做好皎口水库下游有关测站接入,提高预泄预排的科学性、准确性。二是推进水文“5+1”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水文基础感知能力。我区持续推进海曙区山洪灾害防御能力提升项目及2020年水文“5+1”工程建设,积极实施“六大”提升行动。今年,我区完成基础感知任务22项,布局视频点位25个,新建水位站10个,改建水位站11个,实现重要小(二)型以上水库和10平方公里以上小流域雨量站广覆盖。实施的4个山洪灾害防御能力提升项目中,洪水湾流量站项目和溪下水库出库流量站配套堰坝工程已经完工,山洪灾害防御能力提升项目通过完工验收,水文监测能力建设项目验收通过。

3.保障民生提前部署,有序开展面上水利工作。一是完成水利规划编制,出台水利有关政策。今年在总结“十三五”规划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谋划“十四五”规划编制,目前,已基本完成《宁波市海曙区“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编制和《宁波市海曙区水利综合规划》重点工程征地范围线初步划定和土地面积测算工作,《海曙区水利管护及防汛专项工作实施办法》等相关的涉水政策正在抓紧研究出台。二是抓好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今年,我区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共计15个,计划完成投资300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609万元,完成率达87%。续建项目中,横街镇水官口山塘等5个项目已完成验收,其余项目正在有序建设;新开工项目中,4个工程已开工,其余2个工程完成招标后即可开工建设。三是扎实做好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提标工作。2020年是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作收官之年,今年我区已累计完成年度投资2500万元,完成30座高山单村独立水站的建设改造,完成受益人口0.99万人任务目标,完成率超过100%,全面完成19968人的农民饮用水达标提标总任务,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人口覆盖率达100%,顺利完成农饮水销号工作。11个村级水站改造和2个乡镇水厂管网延伸工程已全部完工,全区农村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在95%以上、水质达标率在90%以上、城乡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达95.4%。水费收缴工作按“完工一个,收缴一个”原则推进,我区农饮水工程水费收缴基本达到了全覆盖,千人以上工程水费收缴率达100%。水表安装率100%,水费收缴率100%。四是强化水利安全生产监管。通过开展安全生产集中整治督查、安全生产万里行及安全生产月、水利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等活动,摸排和整治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隐患,切实提升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做到预防在先,防治结合,力争水利行业安全生产零伤亡。

4.科学谋划强化监管,提升水环境治理水平。一是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检查专项行动。今年,对全区81座村级独立水站水源地卫生状况、水源类型、标识牌设立情况、水源保护公约制订情况等进行详细评估,完成全区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公布、水源地保护范围划定和警示标志设置工作。二是进一步深化美丽河湖建设。结合我区河道现状,科学谋划河道治理,将生态理念融入河道治理,打造“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文化融入、管护高效、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今年投资3000万元古林镇照天港河—千丈镜河—里龙港河生态河道治理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新增游步道7公里,绿化6万平方;农村河道清淤工作持续推进,已完成33公里河道清淤工作,清淤量达到12万方;“美丽河湖”创建扎实有力,樟溪河美丽河湖创建在10月20日通过了市级验收、省级复核。三是强化河道日常监管。开展“无违建河道”回头看行动,以2018年和2019年创建的17条市区级河道(总共167.34公里)为基础进行全面回头看,重点排查是否有新增违建。已完成6条河道(集士港河、西洋港河、南新塘河、西塘河、南塘河,中塘河)共计70.07公里的排查工作,完成率41.9%,未发现有新增违建现象。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遏新增、清存量,发现一处,整治一处,做到“四乱”问题动态清零。四是创新监管模式,强化科技管控。今年,我局成立八支督查组,在7-9月集中对9个镇(乡)街道集中开展河道及溪坑保洁专项检查行动,通过专项检查行动,强化落实“一河一策一档案”管理,对河道保洁进行动态管理,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治理,巩固了保洁成效。同时,我局积极将“5G”、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与日常的监管融合,我局“5G无人船在水利管理中的应用”项目探索了“5G+水利监管”的新模式,该项目在今年举办的第三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上荣获全国三等奖。我区建设的南塘河、西塘河标准化管理视频监控系统项目和区级农村河道及独立水站视频监控系统项目已完成验收。

(二)明年工作思路

1.补齐短板,提升水利能级。一是补齐防洪安全短板。从推进新建在建工程建设、谋划项目储备等方面入手来补齐短板。二是补齐环境整治短板。明年我局计划在区全范围内复制、推广集士港水循环模式,通过实施水体调活工程,提升河水自净能力。三是补齐“重建轻管”短板。推进物业化管理,充实一线管理力量,加强对水库山塘、堤防闸站日常监管,使各类小型水利设施处于有效管理状态。

2.抓住亮点,展现水利特色工作。一是打造全域性美丽河湖。目前正稳步推进洞桥片区和古林片区河道整治工程,明年力争把两个片区打造为全域美丽河湖。二是抓好资源整合。将美丽河湖与新农村建设、美丽田园建设、农业园区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成为美丽河湖风景区。三是做好水利数字赋能。我局的“5G无人船在今年举办的第三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上荣获全国三等奖。明年将继续推进农饮水数字化进程工作,推动执法检查数字化,提高“互联网+水利”“5G+监管”水平。四是按流域系统提升小流域景观。清源溪、龙王溪流经章水、龙观、鄞江3个镇乡,我局按各区域的不同特点统一设计、统一部署、分片实施集中提升防洪景观效果。

第9篇: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范范文

【关键词】大连市;河流;水生态;建设

1河流水系基本情况

大连市地处辽东半岛南端,境内中小河流众多,河流总长度达到7800km,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km2的河流有340条,超过100km2的河流共有34条,超过1000km2的中型河流仅有碧流河、复州河两条。河流上建有大中小型各类水库183座,这些水库工程为大连市的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水资源保障。近年来,随着大连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排放量越来越大,对水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河流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加快大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利民工程。

2大连市水生态工程建设治理成效

2.1大连市水生态工程建设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大连市政府以民生工程为基本出发点,不断加大河道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水生态工程建设重视程度已经有所提升。截至2017年,大连市政府下拨21.8亿元建设资金,购买种植灌木3300余万株、乔木108万株,实施乔灌木绿化工程68960亩;动用土石方15368万m3,累计完成河道治理1588段,整治河道长度达到982km,堤防工程总建设长度达到4561km。大连市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的建设与实施,大大改善了大连市全域河流水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效益大幅度提升。

2.2河道堤防工程防洪能力明显提高

近年来,随着大连市河道水生态环境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大连市防洪体系不断加强,全域河道堤防工程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年一遇以上,其中1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堤防工程达标率提高了20%,达到60%,特别是结合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而同步实施的大连市英那河、大沙河及浮渡河等几条较大河流,得到彻底综合整治,河道堤防工程防洪标准达到了15年一遇以上,河道堤防工程防洪能力明显提高。

2.3河道调蓄能力进一步提升

实施河道生态工程建设中,大连市在重要河道干流上,完善、新建了拦河堰、坝工程300余处,拦蓄工程建成后可使河道调、蓄水量增加1400多万m3,不仅满足了农村生活、农业灌溉、城市用水等基本用水需求,而且有效改善、提高了河道的调蓄能力和河道的防洪能力,为大连市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工程措施保障。

2.4河道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在全面实施河道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大连市针对河道岸边、岸坡等地段重点实施了绿化工程,河道绿化面积累积达到12.8万亩,不仅改善了河道景观环境,而且在净化空气、增氧降温、消音除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恢复河道生物的多样性和维护河流健康奠定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为“美丽乡村”建设及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

3大连市水生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部分河道淤积严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道淤泥、堆积等现象突出,导致河床逐年抬高。河道水功能生态调查结果显示,大连市河道淤积总量已达到3000多万m3。以碧流河入海口区段为例,河底高程较2000年修建堤防时平均高出1.5~2.0m,铁路桥段上游3处穿堤涵闸淤泥几乎与闸门齐平,闸门均已被淤泥堵死。河道严重淤积,降低了河道容蓄和防灾、减灾能力,造成河道调蓄功能丧失。如2012年,碧流河下游发生的大范围洪水淹没事件,与碧流河的河道淤积、洪水下泄不畅有直接关系。

3.2河流生态遭受破坏

交通工程建设、村镇建设、养殖占河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挤占河道问题,导致部分区段河流堤防工程断面单薄或河道护岸工程缺失,防洪标准降低,防汛压力加大;部分农村,将河道两侧河道堤防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内土地承包给农户,甚至颁发了土地使用证,不仅导致农民对堤防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内土地无节制开垦,而且个别农民非法采砂、肆意砍伐护堤林木,破坏了河岸柳树等护岸林木,使河道堤防工程无法形成带状保护带,加剧了河岸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河流水生态保护屏障。

3.3河水污染加剧

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客观增加了污水排放量,造成了河流水生态环境破坏。调查结果显示,大连市全域污染源主要为面源污染、工业废水、生活及水产养殖废水等。大连市农业生产污染物主要来自农田使用的农药、化肥;养殖类污染主要是禽类粪便及大量抗菌药物,这些养殖类污染排入河道,污染水源;海水入侵倒灌,是近年来沿海地区河道水质污染的又一重要来源,近海河流污染不断加剧。据大连水文局水质环境监测中心监测,大连市境内各河道水质污染程度加剧,少数河流水质严重恶化达到劣V类标准。3.4工程建设创新不足河道整治过程中“调直河道形态,规范河道断面”等现象普遍存在。河道整治的均匀性不仅改变了河流原有的自然美,带来了视觉审美疲劳,而且对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实施河底硬覆盖会不同程度地破坏生物的繁殖和生长,导致河水净化能力下降,并对改善水质产生了直接影响;硬化和僵化的堤岸工程使原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天然植物生长困难,降低了河岸树木对洪水的吸收和抵御能力;夏季高温时节,河道硬化使河水缺少泥土保护,河水温度普遍升高,喜热藻类迅速大量繁殖,造成水质严重下降。3.5河道占地动迁困难大连市河流由于没有开展确权划界工作,河流堤防工程两侧管理范围土地均被划为基本农田,甚至有些河滩地分给了农民。以大连市第二大河———复州河为例,规划堤线范围内土地7054.2亩,其中,林地200.0亩、果树1180.2亩、旱田和水田地2941.7亩、养殖圈622.3亩、未在册耕地2110.0亩。规划堤线范围内共有工厂企业30家,河道治理工作需要动迁占地企业,但现有的补助政策往往不适用于治河占地动迁补偿,而县区财政拿不出资金或者不愿出资进行动迁补偿,导致河道工程建设工作很难开展或进度缓慢。

4措施及建议

4.1树立人水和谐建设理念

河道整治的目的是通过改善河流水环境,以满足居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整治工程要注重河道潜在亲水功能的开发,处理好人与水、人与河的自然原状关系,建设相应的亲水基础设施,使河道具有亲水、动态、灵性、活性、安全的特性,营造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的环境,为居民提供健康、舒适、优美的休闲娱乐场所。

4.2强化河道生态工程建设

根据大连市河长制总体部署,按照“一河一策”和“因河制宜”的原则,构建各具特色的河道自然景观。在保留原有河道自然属性的基础上,构建天然、自然的河带景观,建议使用泥土、卵石或附近石块等天然材料来代替混凝土等硬质材料,以改善河流水质和功能,保护其原有的河道生态环境,尽量建设适合生物生长的生态型堤防工程,使水土、生物与水环境相互依赖、相互生存、相互保护[5]。

4.3全面实施截污清淤战略

建设生态河道,必须全面完建截污、治污工程。只有系统梳理全域河道现状,查找、堵截、治理沿河排污口,才是恢复河道自然水环境的根本出路。建议加强河流水质监测,全面建设水质监测系统,全方位动态监控,实时水质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提高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提高中水利用范围;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进程,推荐使用低残留农药和有机肥料,减少农药、化肥对水资源的污染,确保全域河流水质达标。

4.4加强河道环境屏障建设

制定切实可行的大连市水土保持实施办法与细则,切实开展河道沿岸小流域综合整治,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等相结合的措施,有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减少河道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强河道采砂管理,防止乱采、滥挖河道及损毁河岸等违法行为发生;逐步恢复河道自我修复功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河道保护环境屏障建设,彩绘河道水清、岸绿、境美画卷,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宏伟蓝图。

4.5强化河道管理行政执法

针对大连市河流没有开展确权划界工作实际情况,大连市应通过全市人大层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大连市河流确权划界管理办法》,并以大连市政府的名义印发。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此开展全市河道确权划界工作,并取得土地使用证。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特别是影响行洪的河道管理范围内,按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主席令第74号)第六十五条规定:“责令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物、构筑物”予以强制拆除。在河道保护范围内,限定期限拆除,依此保障大连市河道工程建设及工程安全运行,还大连市碧水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