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原理的小实验范文

科学原理的小实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原理的小实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原理的小实验

第1篇:科学原理的小实验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体系;保障体系;考评机制;激励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47-02

一、前言

实践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认知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目前高校教学的重点已不单单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作为本科生培养的重要教学模块之一已越来越被高等学校重视,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验课、工程实训、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认识实习、毕业设计以及其他诸如科技竞赛等等。作为理论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与理论教学有着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如何进一步加强理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管理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进行探讨研究。

二、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要体现人才培养特点,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明确实践教学目标,明确人才培养需求。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合作能力,办公软件(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等,因此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合理设置,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导向[1]。其次,实践教学内容要多样化,要追求实效,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课程体系,科学的实践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比如生产实习,绝大部分理工科院校均有此实践教学环节,该教学环节要求学校要选好实习单位、建立实习基地、设计好实习内容,不能简单的当做一个任务去完成,要让学生通过生产实习使自己真正从校园走向社会,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认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实习认识到自己将来更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为学生就业提供导向。

三、加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

良好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是最有效的保障体系,它影响着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如大学教务处要与执行机构如下属各院系实践教学室联合做好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意义并加以重视。

其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有所保障,目前很多高校实践教学尤其是实验课教学教师数量短缺、学历结构相对低,这也间接体现管理部门不够重视,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有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周济曾说过“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这就要求实验教师本身更应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的重要性使得理论教学老师同时担当实验课教师尤为重要,因此高校可考虑让部分理论课教师同时承担实验教学任务,目前很多高校对理论教师与实验教师之间的平等地位尚待确定[2],这就不仅要求校级领导要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更要呼吁各实验教师拿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展示优异的实践教学成果,改变这种传统观念。同时在实验室人才引进方面要给予重视,目前很多高校强调引进人才质量,引进博士比例越来越多,而引进的人才大部分从事科学研究,与实验室教学不挂钩,现有实验室教师随着攻读学位的增高也渐渐离开实验室,这主要取决于人们对实验室教师地位的误解,因此要对实验室管理模式、资金投入以及人才分配上加以改革。对于生产实习、认识实习等应配备具有一定校外实习经验的教师或聘请企业专家兼职,能更好的让学生通过校外实习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再次,对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这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体现了大学四年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而随着高校的扩招,目前对本科毕业设计的重视度越来越低,这要求高校各管理部门要对师资队伍加强教育和管理。

再次,资源保障是实现良好实践教学的前提,包括实习基地建设和实验室条件建设,各实验教学室应以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省重点专业等为依托,加强实验室设备的投入,同时大学各不同专业实验室资源可部分共享或对外开放,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实验的平台;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不能完全独立,要让本科生同样接触、了解一些科研工作,增加实验兴趣。对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各学校教务部门及院系各专业负责人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沟通,与有毕业生就业多的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基地,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设备和人力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让学生通过实习提前接触社会,在企业中更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3]。

四、建立良好的考评及激励机制

目前很多高校对理论教学的考评机制已很健全,但对于实践教学,由于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无法立竿见影的体现,所以往往仅从实验报告、实习报告、学习态度等角度考核学生,或以理论课成绩为基准判断学生实践课成绩,这种做法是不够科学的。要充分建立一套能体现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机制,如实践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客观地了解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使课堂实际操作过程在考核中占有一部分权重,也可结合笔试、口试、操作考试等综合评定成绩,不单单仅看实验报告的质量或笔试决定成绩;再者在实践课结课后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个实验内容、提出一个实验改进方案或对实习单位某些装置等提出不足或改进措施等,在这些方面做出表率的学生可考虑给予加分。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是推进实践教学效果的助推剂,尤其是对教师的激励,目前很多高校重视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教师不够重视,一些教学质量奖、教学能手等只针对理论课教师;在职称评聘上部分高校也是重视科研成果的考核,使得很多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项目申报和科学研究[4]。因此高校要对实践教学的教师的评先评优等给予激励机制,使实践教师更能潜心从事实践教学工作。

此外,也可对学生采取激励制度,如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课外实践竞赛等等,取得的成果适当在成绩中给予加分。

五、结论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素之一,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业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需求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保障。各高校管理部门应在国家教育部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思想理念、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也呼吁从事实践教学的老师共同努力,为使教学质量、教学地位向更高水平提升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卢海燕.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183-184.

[2]左铁镛.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作用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1-5.

第2篇:科学原理的小实验范文

【关键词】大学物理;分层次教学;探索与实践

大学物理是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不仅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它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和优势。同时大学物理也是一门理论性、抽象性极强的课程,而且还要求学生有很强的数学基础。自1999年以来,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经济的需求,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转型,它已从昔日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各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然而随着招生量的不断扩大,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入学成绩差距增大,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情感各方面参差不齐,按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必然导致一部分学生觉得教学内容太简单,没有挑战性,而另一部分学生觉得太难,从而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应对由于教学对象的变化所带来的问题,更好地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国内一些高校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实行分层次教学,既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发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1 国内大学物理分层次教学现状及利弊

1.1 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物理分层次教学采用的第一种模式是将全校同一年级各专业学生按入学成绩和数学基础的不同,分为A、B、C三个层次实施分层次教学,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状况,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以及不同的考核要求,这样有助于教师更好地针对本层次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得教学过程目标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但是将全校同一年级各专业学生打乱原来班级重新分班,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必定给正常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同时可能会使处于较低层次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导致厌学情绪。

1.2 国内大学物理分层次教学的第二种模式是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照知识基础和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成不同的层次,教师在备课时要合理设计出各个层次学生应掌握的难易程度及知识要点,在讲解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层次进行讲授,由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有选择性地吸收和接纳,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种模式似乎可以克服第一种模式的弊端,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将增加任课教师备课和授课的难度,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同层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很难兼顾,而且不同层次学生成绩的评定也很难制定。

1.3 国内大学物理分层次教学的第三种模式是按照专业进行分层,采用“平台+模块”的方式。不同的专业对物理知识的需求程度是不同的,为使物理知识有助于学生本专业学习的开展,按照专业设计“模块”。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可以在专业方面有所延伸和拓展。既保持物理学体系的完整性同时又突出了专业特色。当然这种模式也不是十全十美,比如不能兼顾到同一班级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但可操作性比前两种方式要强。

2 我校的招生情况和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内蒙古工业大学是一所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研究型综合大学,我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每年招收近5000名本科生,招生类别包括一本、二本、二本C以及民族预科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大学物理课程涵盖全校绝大部分专业方向,根据专业需求的不同,分为《大学物理A》(96学时),《大学物理B》(72学时),《大学物理MA》(96学时),《大学物理MB》(72学时)以及《大学物理C》(54学时)。《大学物理A》适用于电力学院、信息学院、理学院等专业性较强,对大学物理基础要求较高的专业;《大学物理B》适用于轻纺学院、矿业学院等,这些专业对大学物理基础要求相对不太高;《大学物理C》主要面对偏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大学物理MA》和《大学物理MB》是针对民族预科班学生开设的。

一直以来,我校大学物理都是按照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只要学时数相同,便使用同一本教材,同样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采用同一张试卷进行评价。然而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些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其中主要有以下两点。

2.1 学生知识基础参差不齐

学生入学成绩相差较大,整体层次比较复杂,加上高考制度的改革,部分内容如热学和光学有些学生在中学时一点都没有接触到,这给大学物理课堂教学带来很大难度,教学内容深度和进度难以把握,若采用过去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和考核,课堂教学效果不会理想,而且不及格率也偏高,导致部分学生对物理课程失去兴趣,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2.2 大班授课存在很多弊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多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我校除民族预科班外,大学物理课基本上是4个自然班合班,这导致课堂秩序不容易控制,教师不能兼顾到每一位同学,课内师生交流少,一部分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很好地接受知识,甚至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严重影响了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

3 大学物理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基于此我们依据招生类别、专业设置特点、学生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提出了对大学物理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构想,并对2013级学生进行了实践。

3.1 教学主体分层次原则

不同招生类别的学生在物理基础、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为此,我们首先将全体学生进行了第一次划分,一本和二本学生划为第一类别,二本C学生划为第二类别,民族预科生划为第三类别。其次,我们按照专业相近的原则进行了第二次划分,我校大学物理课程按不同专业已经分为《大学物理A》、《大学物理B》和《大学物理C》三个类别,在此基础上,我们尽可能将相近专业的学生排到同一授课班级,比如电子与通信、软件与网络、生物与制药等。相近专业对物理知识的需求比较接近,这样有利于授课教师在保证物理学知识完整体系的基础上能兼顾到专业特色,针对不同的专业,教学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

3.2 授课教师的选派

各个教师的学术水平、知识结构、授课特点、授课质量以及讲授方法等各有不同。理工科一本、二本学生素质较好,一般选派学术水平较高、授课质量较高、教学经验丰富、讲课节奏稍快的教师,除了在内容方面有所拓宽和加深以外,还可以将物理学的教学内容与高新技术、科学前沿适度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与思维。二本C学生基础知识较差,我们选派的教师往往教学经验丰富、耐心细致、认真负责、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善于与学生联系和沟通,这样的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基础较差学生的思维启迪、智力开发和潜能挖掘。文科类学生我们选派知识面较宽、教学水平较高、在科学史和物理学史方面有所研究的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民族预科班的学生我们一般选派蒙古族教师,他们可以和学生有良好的沟通,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及对学生的管理。

3.3 教学大纲的制定

教学大纲的制定对规范教学内容、保证课程的基本教学质量以及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和评估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我们经过充分调研,全面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专业培养目标,然后指定相关教师制定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1)对理工科一本和二本学生,参照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物理教学大纲的标准,需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全部要求,基础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另外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知识拓展,并且适当引入物理学前沿与高新技术,尽可能满足这部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2)二本C学生基础很差,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必须降低标准,要求能基本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大部分要求,基本满足后续课程学习的需要即可,教学过程中需适当加强课堂练习。(3)民族预科生要求能完成大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任务,基本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减少难度较大的理论推导,以实际应用为主。(4)文科类学生主要从人文和历史的角度出发,要求他们对物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理能够基本理解,同时了解这些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及对社会变革产生的重大作用。

3.4 课后作业的分层

课后作业是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途径,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不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及应用差异很大,所以我们对学生的课后作业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我们大学物理课程组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自编了与授课内容相配套的习题册。每一章对应一份习题,每份习题都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三种题型。对理工科一本和二本的学生,基础部分约占70%左右,提高部分约占20%左右,综合应用部分约占10%左右;对二本C及民族预科班学生,基础部分约占90%左右,提高部分约占10%左右;对文科类学生,没有复杂的推理和计算,以基本内容的理解为主。课后作业分层次布置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要求,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觉得太困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5 考核评定办法

考试改革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和检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主要手段。我们打破了过去采用同一标准、同一试卷进行考核的传统做法,首先加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课堂提问、作业成绩等进行评分,称为平时成绩,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纳入到学生的综合考评中去,尤其对二本C学生平时成绩的比例更大一些,这样可以有效地把他们留在课堂上,避免学生逃课、旷课现象的发生;其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不同教学要求实行不同标准、不同内容的试卷进行考核,优等生主要考察他们对物理基本内容、基本原理的掌握及应用,而差生着重考察他们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所以试卷题型的分配比例也有所不同。

4 结论

分层次教学法的实施,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学有所获,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进步的喜悦,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消除了以往考试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及格率;分层次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教师在备课时能够针对本层次学生的特点,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学过程目标明确,教学效果会大大提升;分层次教学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必须研究针对本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激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热情;分层次教学促使教师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有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毛强,彭振生.大学物理课程分层次教学改革初探[J].巢湖学院学报,2009年第11卷第6期.

[2]杨梅.浅谈分层次教学[J].科技信息,2009,(9):475.

[3]叶琳,刘文霞.国内分层次教学历史发展概述[J].宁波大学学报,2010,32(3):5-6.

[4]张华.课程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26.

[5]许杰.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物理分层次教学的应用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27(1):130-133.

第3篇:科学原理的小实验范文

关键词:基础化学 理论和实验“一体化” PBL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22

基础化学是医科院校为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它涵盖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和结构化学的内容。一方面基础化学要为医科学生后续的生物化学、生理学和药理学等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另一方面,它还要培养医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的实践能力,以适应21世纪医学人才的需要。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基础化学教学“重理论,轻实验”,实验教学为理论教学的附属,理论与实验教学相互独立、甚至相互脱节。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借助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较复杂的化学理论、概念,学生亦不能在课堂上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对化学理论、概念的理解是否正确。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1]。因此,改革基础化学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验教学“一体化”势在必行。

PBL教学的理念是把学习置于目的明确、场景现实以及相对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习者理解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尝试解决具体问题,旨在使学习者构建广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2]。笔者以化学实验设计情景和问题,应用PBL教学模式,对基础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一体化”进行了探索。

1 创造实验情景,创新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演示实验][提出问题 ][ 解决问题 ][PLB教学][查阅资料

小组讨论 ][课堂讨论

教师引导]

图1 创造实验情景进行PBL教学的流程

布朗(Brown)等人认为,知识是具有情景性的,知识是在情景中通过活动与合作而产生的;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情景之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情景中呈现的知识,才能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3]。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科学。将实验引入理论教学课堂,创造实验情景,学生从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中获得感官刺激,相对于计算机虚拟,实验演示更为直观、生动和真实。将实验引入课堂大大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发学生对隐藏在实验现象背后化学问题的思考。在授课时,笔者按照图1所示,先理论教学,后实验演示,再进行PBL教学,即采用由实验引出问题、查阅资料与小组讨论、课堂讨论与教师引导、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例如,多相离子沉淀与溶解平衡章节中最重要的理论是溶度积规则。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理论,笔者在课堂上演示了沉淀溶解与平衡的实验。在硝酸银溶液中滴加氨水先生成白色沉淀,然后在此沉淀中继续滴加氨水,发现沉淀溶解了,然后再在此溶液中滴加溴化钾,又发现有沉淀生成。这系列实验立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笔者由此实验引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一系列的溶解和沉淀现象?把这个问题布置给学生,由课后学生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尝试解释这系列实验现象,然后再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发言、展开讨论。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解释进行引导,即引导学生应用溶度积规则解释氢氧化银(AgOH)、二氨合银[I]离子([Ag(NH3)2]+)、溴化银(AgBr)之间的溶解与沉淀平衡关系。通过实验引出问题和PBL教学系列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学生对抽象、复杂的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开展小组讨论等形式,这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4]。

2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创新实验教学

[理论教学][提出问题 ][查阅资料

小组讨论 ][课堂讨论

教师引导][方案设计][实验及

讨论][PBL教学 提出问题]

图2 实验设计、PBL教学,开展实验教学流程

化学实验除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之外,另一目的是对化学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应用,加深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实验前,教师将每一实验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内容到实验步骤、数据处理等都做了详细讲解,学生只需按照教师和实验教材中的固定步骤机械地操作即可。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虽然能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教材内容,但却忽略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湮没了学生天性具有的求知欲,学生也无法真正理解实验的目的、意义、原理和要求,最终无法达到实验的预期效果。

为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在实验教学时以化学理论为指导、通过PBL教学进行实验方案设计,通过实验及其讨论达到理解、验证和应用化学理论知识的目的。如图2所示,在讲授完某个化学理论之后,笔者通过PBL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和小组讨论、课堂讨论和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然后以此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完成实验讨论。例如,溶液依数性理论有一应用――利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小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在讲完溶液依数性理论后笔者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测葡萄糖分子的相对质量。要求学生以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形式设计实验方案,再在课堂上讨论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修改,直到最终可行性方案。在方案设计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溶液凝固点降低理论设计寒剂、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冷却曲线测定葡萄糖溶液和水的凝固点。通过PBL教学、实验设计,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逐渐学会如何将所学的化学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新教学模式的实施与反思

将实验引入课堂,设计实验情景实施PBL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亦可在课堂上借助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复杂的化学理论、概念;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PBL教学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锻炼了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亦可通过实验验证对化学理论知识理解的正确性。

采用PBL教学、实施基础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一体化”,学生是核心、教师是关键。实施此教学模式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精心设计教案;所演示实验要紧扣化学理论、概念,同时又能紧扣学生心弦,且便于课堂演示;实验设计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难度要适中;第二,提高教师对PBL教学的驾驭和引导能力;PBL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起着“导航者”的作用,把握方向,进行积极引导、启发和激励,在可能的范围内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探索;第三,优化评分制度;在进行评分时要考虑到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又要考虑学生应用化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宗群,吴景梅,王传虎.基础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8):38-41.

[2]周忠信,陈庆,林艺雄,赵善超,周杰.PBL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和现实意义[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8):72-74.

[3]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情景及其创设策略研究[J].化学教育,2004,(12):17-20.

[4]林长春.论化学实验教学资源及其开发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4,(3):42-45.

作者简介:杨旭曙(1972-),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基础化学教学和化学毒理学研究,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江苏南京 210029

第4篇:科学原理的小实验范文

一、现阶段师范美术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实践表明,当前师范美术理论教学当中还有一定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

(一)美术理论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在美术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使用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更加有效的掌握美术知识,并且拥有较为高水平的美术技能等,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很多师范院校在开展美术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式都过于单一,主要应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尽管在课堂上有演练与谈话,但是学生在课堂上最为主要的任务依旧是听教师讲教,并实施记忆与练习等活动,严重缺少创新因素在里面。有的时候虽然教师在课堂上也应用其他教学方式,但是只是简单的组合到一起,学生并没有将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在其中,将其真正的发挥出来,严重影响学生培养美术素质。

(二)与实际基础教育脱轨。实践表明,有很多师范院校,在美术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都无法针对基础教育进行教学,与当前的基础教育脱轨。如今,我国基础教育已经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但是,师范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少有创新的教学方式,导致师范美术理论教育无法跟随基础教育的步伐。除此之外,师范美术教育也无法满足基础教育方面的高素质师资要求,导致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更加不了解教学的形式,无法跟随教学方面的改革步伐等。

(三)师范院校美术理论教学缺少先进的教学观念。近年来,伴随国家对基础教学的改革与深入发展,已经将以人为本的观念融入到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来,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应用启发与引导的理念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但是,在当前的一些示范美术院校理论教学当中,严重的缺少先进教育的理念,很多时候,依旧应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传统教育思想浓厚。也有很多教师在美术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看成教育的核心,看成绝对的传授者,主要采用单向的师生交流方式进行交流,严重的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无法和学生展开顺畅沟通,最终给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培养学生美术情操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二、解决现阶段师范美术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有效措施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在当前的师范美术理论教学当中,还有一定的问题存在,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必将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还会给我国社会的发展设置一定的阻碍,为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一)应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师范美术理论教学当中,应用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表明,当前,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教育的需求,教学必须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应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在美术理论课正式开讲钱,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后想学生提出问题,之后进行讲教,在讲教完毕以后,让每个小组展开讨论,得出教师在课前提出问题的答案,并应用选举代表的形式,推出一位小组代表,总结答案。应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还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一直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美术素质。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如今,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多媒体技术已经被一部分院校应用在教学当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为此,在师范美术教学当中,应该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例如,在美术理论课教学前,教师可以针对所要教授的内容或者作者利用多媒体的方式,收集相应的视频,或者是图片,并将所收集的资料做成课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一边讲教,一边播放课件。这样一来,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讲教的步伐,避免出现课堂上学生溜号的现象,有效的提升美术理论课堂的效率,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第5篇:科学原理的小实验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 高职院校 教师教学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必由之路,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服务,促进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2011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风靡全球教育届。它是对传统课堂的彻底改革,彻底打破了“先教后练”的传统课堂模式。[1]

表 1 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中各要素的对比表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特殊教育,以实践为重,目标就是为社会经济的稳步持续发展提供第一线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课程以项目化课程为主体,课程教学内容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便于组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类型的教学活动,适合开展和推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2]

一、教师角色转换

翻转课堂使得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这意味着教师不再是知识交互和应用的中心,但他们仍然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推动者。当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教师便会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自此,教师成了学生便捷地获取资源、利用资源、处理信息、应用知识到真实情境中的脚手架。伴随着教师身份的转变,教师迎来了发展新的教学技能的挑战。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他们需要在实际参与活动中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策略达成这一目的。新的教学策略需要促进学生的学习,但不能干预学生的选择。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的评测还便于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做出及时调整,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3]

二、翻转课堂的关键点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的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的两个关键点:第一,课外真正发生了深入的学习;第二,高效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与观点的相互碰撞能够深化学生的认知。因此,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是指教育者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利用教学视频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允许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接受新知识,确保课前深入学习真正发生;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确保课堂上能够真正引发观点的相互碰撞,使问题引向更深层次。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高职教育结合可能出现的问题

基于上述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结合高职教育的基本特点,可能出现的问题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点。

1.学生的内驱力不足。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发放教学视频或者学习资料,有部分学生不提前预览视频,有可能在该教学模式中迷失。这是实施翻转教学模式过程将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为了促使这种教学模式顺利实施,学校和任课教师必须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并制定相应的制度。

2.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极高。不论是在课前、课中或课下,都要求教师为这一堂课付出的时间更长,需要的知识量更丰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停地充电,不仅包括学科知识,还有最基本的计算机技能。

3.应因材施教。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试验的学科多为实训类课程。实训类课程知识结构良好,讲授的逻辑明确,便于翻转课堂的应用;而理论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会涉及多学科的内容,有时需要师生之间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因此,理论课程教学视频的录制具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渗入更多的基于问题、项目的探究式学习。

四、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途径

1.加强师德教育。进行政治思想、心理健康、法制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教师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4]

2.教学能力培训。开展学科教学基本功和综合能力训练;开展现代教学技能培训,包括多媒体,影像制作等培训;开展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的培训,着力提高教师因材施教、因学施教的能力。看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了解著名高校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的改革方案和效果,根据自身特点加以领会和吸收,鼓励老师出去参加学科会议和相关课程教学的培训。

3.科研能力培训。把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围绕课程教学和学生的特点,根据教师本人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反思与研究,不断积累素材,积累经验,确定课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从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教学能力。

4.开展教学技能竞赛。课堂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主要阵地,打造高效课堂,实施听评课和优质课评选,人人讲公开课,教研室内讲优质课,全校讲观摩课。并对优秀选手大力表扬和奖励,积极营造教学技能竞赛氛围。通过竞赛课和观摩课,使一些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带头人和践行者。

5.坚持教学反思。重视反思的质量,注重反思方法和途径,如教学前反思、教学后反思、自我的反思还有集体反思等。真正地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发挥教学反思对自己成长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0.

[2] 张惠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应用研究[J].企业导报.2014(7):162-164.

第6篇:科学原理的小实验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实效性

[作者简介]刘国胜(1964—),男,教授,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教务处,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 翔(1984—),男,助教,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教务处,研究方向为思想与语文。(江西南昌 330100)

江西省教育厅2011年度教改课题《“大思政”视角下旅游商贸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 JXJG-11-34-3)

高职院校的思政理论课是学生的必修课,在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根据学生的职业特点,积极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很多老师都进行了思考和研究。针对高职教育新形势下面临的新任务,应当主动转变观念,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探索,提高思政理论课教育和学生职业特点的契合度,充分发挥出思政理论课在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上应有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足的原因

(一)不少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的高职院校在办学时都过分强调就业为导向,学生职业技能学习的好坏决定着学生的就业率,就业率的高低又成为了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砝码。因此,许多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挤压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满足专业技能教育的价值趋势,使思政理论课有意无意地受到冷落和忽视。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内容的选取没有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目前,中国高校现行的思政理论课教材是统一的,没有体现出本科院校和高职类院校的生源差异,高中政治理论学习和高校的思政课的学习内容之间存在大量的重叠,难以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同一化的课程设计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必然无法把握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的脉搏,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自然就大打折扣。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没有真正建立

在不少高职院校里,仍有不少教师在进行思政理论课教学时以“你听我讲”的教学方法为主,缺乏师生互动,忽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相对枯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不起兴趣。使得有些学生认为思政理论课就是讲一些大道理,对现实生活没有什么作用,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学好学坏没有区别。

二、充分认识思政理论课教育的重要意义是提高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的根本保证

(一)在高职院校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教育事业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促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认同有个体和社会两个不同层面,学生个体对自我的社会角度或身份的理性确认以及学生共同体对一定信仰和情感的共有和分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凝聚力要解决的价值问题。引导学生在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反映党和国家的意志,充分体现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因此,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中应当明确德能并重的教育目标,切忌重能轻德。

(二)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育人的政治责任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明确自身的政治责任,即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仅来自于理论本身的魅力,还来自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师的专业意识和职业精神,其中尤为关键的是教师的政治责任感,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感染力、凝聚力、辐射力、渗透力、影响力的基础条件。要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只有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力量和政治责任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理解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才能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才能最大程度上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内容满足学生的利益需要,使学生通过感受、关注、参与、顿悟和内省等非逻辑方法内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

三、创新教学方法,使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与学生的工作实际有机结合是提高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性、职业性、岗位性、应用性、实用性等特点,决定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必须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不能单纯照搬普通院校的实践模式。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企业和实训体基地作为载体开展。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体验人生的价值、体验自我的价值,在体验中锻炼思想政治品质,充实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内容。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结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融入学生实习实训,通过生产劳动,通过职业岗位的锻炼体验,外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坚定学生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二)转变认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思政理论课教学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授,是在传授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教学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如果思政理论课的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不但无法达到教学效果,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要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真正内化思想政治内容,必须提高其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非课堂的被动接受者。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在网络普及的现代社会,思政理论课教师应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理顺教学思路,引入贴近学生活动的素材或者案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制作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课件,图文并茂,丰富课堂的内容,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上《》这一章内容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复兴之路》等纪录片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不再感到学习是枯燥的,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理解教学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讨论、辩论、演讲等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社会问题的能力,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总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的特殊属性,根据学生的职业特点,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学生的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主动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探索出一套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政课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力争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发挥出其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师勇.关于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10).

第7篇:科学原理的小实验范文

关键词:学群群建设;特色学科;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051-02

21世纪高等院校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学科人才的竞争,学科是院校建设的基础。在当前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相互渗透的形势下,组建学科群成为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学科优势,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1]。加强学科群建设,通过跨学科平台开展多学科研究,不仅有利于高校学科结构优化、科研实力提高,更为关键的是,这种跨学科的学科体系为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以及生态环境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科群建设是新形势下对高校学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高等院校建设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很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

然而地方院校相比部属大学,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科研实力和各种内外环境等方面都受到更大的制约,在学科基础、资源禀赋、管理机制等方面都存在薄弱环节,在招生就业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竞争力不足。在此背景下,地方院校要立足本校办学特色,围绕特色专业构建特色学科群,形成多学科的研究团队和国家工程中心,提升科研实力;同时加强特色学科建设并注重其他学科的协同发展,以特色学科带动其他学科专业的发展;立足培养“通才”而非“专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就业水平。因此地方院校在学科群建设上面临更大的压力、困难与挑战,迫切希望探索有途径来促进学科发展。

一、学科群内涵和组织形式

学科群绝非简单的学科组合,从其产生的基础和过程上看,学科群是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的产物。在学科群内涵和特点研究方面,徐东(2004)从各学科专业要素角度将学科群分为数理学科群、物理学科群、生理学科群、心理学科群和事理学科群[2];杨兴龙等从目的论角度认为学科群的出现是在新形势下,通过学科互动、技术与手段联合攻关解决单一学科难以攻克的课题;邱澄(2009)认为学科群是相关知识的集合[3]。赵纯善等(1997)总结出高校学科群建设五个方面的特点,他认为学科群可以由国家重大项目驱动几个相关学科相互渗透交叉;也可由重点学科牵头并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抑或是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具有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具有一批正在形成的跨系、跨学科的大型研究中心[4]。梁传杰等(2006)将学科群组织形式分为四种并:学院实体型、新组实体型、学术团体型和科研凝聚型[5];赵文华等(1998)按不同的集合方式把学科群划分为:分支学科群(线性学科群)、由相邻或相近学科互动产生的相关学科群,以及跨越学科鸿沟的交叉学科群[6]。总之,学科群指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学科,学科群并不是简单的学科的组合,而是学术上相互渗透,技术上互补增强的多个学科结合而成的学科群体[7]。

二、学科群建设对地方院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科群的建设打破了传统单一学科的单兵作战、单科突进的特点,注重对学科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趋势和必然途径。学科群建设对高等院校学科结构优化、人才培养、资源共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地方院校更应该立足自身特色专业,积极探索学科群建设途径,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1.学科群建设有利于地方院校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目前,一些地方大学由于学科建设水平不高,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窄、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创新思维能力较差等问题。而学科群的构建,使得多学科交叉融合,教育资源优化组合,同时通过多学科交叉和科研课题的开展,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优越平台和开辟有效途径,这些科研课题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结合密切,有效拓宽专业口径,提高学生就业择业机会。同时在学科建设中,通过各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可以接触多学科知识,拓宽知识面,在实践中获得多方面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在学科交叉渗透中得到启迪,培养创新思维。

2.学科群建设有利于学科结构优化和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开展学科群建设是提高学科水平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因此在当前的大科学大数据时代,应将理科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应用在工科的实践操作中,将二者交叉融合发挥彼此优势,进而构建理工科特色学科群。这有利于学科结构的优化,使学科间彼此渗透融合,这对于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地方院校,应该依托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带动边缘学科的发展,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

同时学科群建设,有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学科群往往形成研究团队,使孤军奋战的学者合作,形成科研凝聚力和合力,发挥团队攻关优势,为大型课题攻关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

3.学科群建设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学科群的重组,还有利于财力资源和师资力量的合理配置,减少实验室和教研室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通过学科群构建、设置专业基础课和全校性开放实验室,使师资、仪器设备、科研场地、科技资料做到资源共享,避免了重复投资和闲置浪费,充分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势互补,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和专业资源能够产生强大的合力,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地方院校特色学科群建设的对策

学科群建设是关系高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学科群建设可以形成各高校的特色和优势,有利于院校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立足各高校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如下措施,从学科群建设出发,全面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1.确定学科群的主攻方向和合理组织形式。由于地方院校人力、物力、财力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决定了地方院校不可能在任何学科都达到高水平,因此学科群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地方院校要充分考虑自身优势,要从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入手,打造学科群;在突出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同时,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全面提升学科水平。因此要进行合理规划,找出适合自身学科群建设的组织形式。高校在设立学科群的主攻方向时,要结合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所确立的重点领域,在完成国家和区域重大任务的过程中,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十二五规划中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整体推进方案的实施,明确要充分发挥内河航运的能力,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因此交通运输和水利工程等学科就可以将此作为主攻方向,进行学科群构建。

2.加强学术团队建设,提供学科发展平台。学科群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学科组成的有机整体。学科群的发展最主要的载体就是学术团队,具体来说,构建学科群的学术团队重在营造跨学科的知识转换氛围,鼓励以团队方式来进行联合申报课题,协同开展研究攻关,共享创新知识和成果。学科群的发展要紧跟学术前沿,跟随新兴学科发展脚步,这就需要学术团队不断地加强对内和对外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学术团队的开放度,首先,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吸纳先进知识信息,提升学科群创新能力,加强学科群的核心竞争力。其次,通过完善制度、沟通交流和人性化关怀等手段加强团队的合作精神,形成宽容、开放的学术氛围,提高学术团队内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把全体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学校的发展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内涵发展的过程中凝聚核心竞争力。

具体构建方式,可以通过学术带头人牵头多学科专家教授成立国家工程中心、研究所等科研实体,也可依托国家大型科研课题的攻关,集合不同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形成无形的学术团队。

3.科学管理,建立以学科群为核心的高校管理体制。为适应学科群建设要求,首先,地方高校要打破现有院系管理模式,形成以学科群带头人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其次,学科群的组织者应该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比方说科研经费分配管理、薪酬绩效评估、科研教学管理等等来调配各种关系,来最终达到学科群内各学科间既有激烈竞争又有协同合作。再次,学科群内引进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在学科群建设过程中,学校相当于建设委托人,学科群的带头人相当于建设人,高校委托的委员会则以学科群监理人的身份对学科群建设实施监督和评价。以敦促学科群的建设最终能达到既定的规划目标,取得学科群建设的最大化效益。

参考文献:

[1]黄德平.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3):67-69.

[2]徐东.论学科向学科群演化的必然规律[J].现代大学教育,2004,(6):12-13.

[3]邱澄.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构筑优势学科群[M].中国教育报,2009-10-04(10-13).

[4]赵纯善,冯冠平,邓春.浅谈高校学科群建设[M].研究与发展管理,1997,(9):15.

[5]梁传杰,胡江华.论学科群的组织形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6,(2):83-84.

第8篇:科学原理的小实验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科;学科管理模式;研究的意义

一、新形势下高校学科建设的现状

学科建设是高校基础建设,也是高校各项工作的核心,是高校工作的永恒主题。学科建设的好坏直接体现了高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学术水平的强弱,以及在同类院校中是否具有竞争力。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教育行业投入不断加大,我国高等教育行业飞速发展,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全面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学科建设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高校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学科建设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科交叉和跨学科合作的有助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目前,在国外高校中多学科交叉研究已经是普遍想象,而且发展迅速,有着非常成熟的管理模式。而在国内的高校中,越来越多的项目需要多个学科相互协作完成,虽然多学科交叉的项目逐渐增多,但是高校对于多学科的管理模式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高校多学科研究中存在的大多数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管理问题,它是阻碍高校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根源。

二、高校多学科管理模式研究的意义

科学研究是极其复杂的的行为,在科学发展的初期只是被看做一门学科,随着人们对世界不断探索以及人类社会逐步发展,学科的分类被细化,越来越多的新兴学科不断出现,正因为对学科分类越来越复杂使得人们思维发生了变化,学科建设者开始尝试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

在当今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证明,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程度直接影响科学的创新,特别是源头创新的发展,同时多学科交叉融合也是解决重大技术和社会问题的唯一选择。高校的学科种类齐全,人才储备雄厚,实验设备完善等诸多有利条件,更加适合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 高校多学科管理研究的发展以及健康运作,对整个高校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高校多学科管理的困难分析

只要是多人参的群体性活动必须要有良好的组织管理,并且组织管理的策略必须要紧扣活动的基本初衷和预期目标,多学科交叉项目同样适用。多学科交叉形成的困难有以下几点:

(一)由于学科交叉需要不同方向的专家或是不同的课题小组共同进行研究,如何组织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密切合作是管理组织者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方面,科学理论没有达到“标准化”,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意见往往不能完全一致;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间的“门户之争”会使不同学科的专家缺少交流互不服气。例如从事自然科学的专家学者对于管理科学的专家学者往往不是很看得上。这些问题都是多学科管理研究的难点也影响了跨学科项目研究的效果。

(二)另一个重要困难是资金资助的问题。资金筹措方面一般来说都是政府及基金按照现有学科的分布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格局一旦形成,就会慢慢产生一种惯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很难改变的。学科保护主义倾向使得传统学科对本学科以外的学科都希望其他的学科对其进行支持,从而形成了推来推去的局面。由于科研经费的不均衡以及各学科间研究的现状、研究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学科间不平等的地位。对于强势学科研究者而言,影响力会比较大,拥有较多话语权,会左右其他学科的研究工作。

(三)高校现行的学科一般都是建设在单一学科的基础上,同时主导着所属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相对独立的运行模式和牢固的学科壁垒阻碍了多学科交叉项目的管理,学科制度化对多学科合作研究起了消极作用。

(四)当今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实验仪器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昂贵的设备占用了大量的科研经费,但是也不能满足每个团队的需求。由于高校实验设备有限必须进行设备共享,不能同时满足所有课题组的实验要求也是多学科交叉管理的困难之一。

以上困难都是跨学科项目研究的障碍,高校高度重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模式,但是学科与跨学科之间已经形成了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矛盾的关系,高校必须要转变院系的组织协调职能,促进多学科间的合作与融合,提高高校学科建设水平。

四、创建服务多学科的管理模式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核心建设,也是各二级学院发展的源动力,高校二级学院是办学的实体单位必须要发展好跨学科项目的研究,二级学院办公室作为服务部门务必要做好各个学科间的协调工作,建立服务多学科的管理模式。

首先,提高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思想,充分认识到学科发展对于二级分院的重要性,明确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服务学科建设不仅是促进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新形势下学院办出特色办出品牌的根本。

第9篇:科学原理的小实验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数学作业;多元评价;学习积极性

引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是采取科学的方式,运用趣味的模式,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同时也要使学生不感觉压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乐趣,作业的完成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本文通过师生互动,评价课堂上的作业,评价课后作业使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作业的整体效果等方面的研究来探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多元评价方式研究。

一、提倡课堂作业的互动式评价

1.1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多元评价方式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别人的特殊关注与赞扬。不管在课内还是课外,多多的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趣味活动室非常有必要的,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各抒己见,言论自由。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也使得那些不善言谈,性格外向的学生逐渐的融入到集体的生活中,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1.2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多元评价方式研究强调在必要的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都应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无论是生活方面还是学习方面,面对困难与挑战,都要勇往直前,有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勇气。在集体的生活与学习中,要有一种集体意识,不能像一盘散沙一样各干各的,遇到问题,学会去聆听他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加强集体间的互动,共商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的认识自己,提高素质教育的发展。

1.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多元评价方式是全方位与具体的,每个人都不是完整无缺的,硬币都有自己的两面,以此要小学生全面的认识自己,需要一面可以既看到我们优点又可以指出我们缺点的镜子。这面镜子可以是我们的老师,也可以是我们的同学,更可以是我们的好朋友。老师指引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意识,是学生前进道路上的指明灯;同学是陪伴学生学业生涯的关键因素,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学生心情愉快,精力充沛,拥有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积极的发言,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大家从不同的方面来认识自己,同时给予由衷的评价,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

二、创新课后评语方式

2.1

我们需要引诱小学生的自助思考模式,要让他们自己认识到错误。小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到位,往往对自己所犯错误察觉不到,只有当直接指出时才恍然大悟,但如此做法却使学生得不到更好的思考,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我们在批阅作业时,应当徐徐煽诱,对作业中的错误采用加批注,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诱导学生思考,改正错误。批阅作业时,我这样批注:“我做的对吗?”并在旁边写出:24=4×2×3,让他通过对比发现24可以分解成好几种形式,进而想到这样做是错的,因为分解质因数的结果是唯一的,只有写成质数连乘形式才是唯一的。在学生改了错误之后,这样才能锻炼其自助思考模式。

2.2我们面对学生突发奇想的各种问题中,要保持鼓励的态度创新激活新的意识。创新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没有创新,教学改革就不会有新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会停滞不前。然而,教学改革并不是一件轻而一举的事,它需要我们不断的去研究和发现,其实新课改真正的核心就是学生,一切都是以学生为先导,我们不妨在评价作业中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大多数老师却忽略了所谓的“坏学生”,其实他们往往有独特的意想不到的见解,要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作业。关注非智力因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一些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再改变,甚至影响一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智力上的差异并不是很大,特别是一些“后进生”,往往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差生”,这些学生的作业书写潦草、急于求成、常常因为马虎而错误连连。因此我们在评价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直接批评学生,而是要逐步的劝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优秀作业给予精神性的鼓励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多元评价提倡融入新理念,对不同阶段的学

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小学生时期,心智尚且年幼,对事物的认识也处于表面。因此,针对此时期的小学生,就要采取物质和精神双重方面的鼓励。在对这些学生进行家庭作业布置时首先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告诉他们认真完成作业的好处以及奖励,激发小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对他们的作业进行整体效果的评价时,对优异且整齐,完成状况良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可以再课堂上展示他们的作业,以激发其他学生学习的热情;或者是用物质奖励的方法,如贴画了,奖励玩具和美食等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作业情况。而对于作业完成情况较差的学生也要有小小的惩罚,但要适可而止,如花哭脸、画叉等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也要教师给予足够的关心,温暖的话语也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家长方面,就要求家长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足够的重视,课后多多的辅导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小学生的自觉性较差,学习意识不高,需要家长的督促与监督。

结语: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广大的学生得到了受教育的权利。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素质的提高,也是现代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到了更广泛的延伸与拓展。传统的教育批改模式不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和兴趣,导致学生精神意识低下,学习积极性不高。信息技术的普及,广大教育人员在不断探索教育上的创新理念,新课程理念提倡使传统的、守旧的批改方式融入到新理念,尝试运用新的方法与趣味教学模式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注重其发展性评价,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在新课程教学模式理念的引导下进一步认识作业批改的模式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己的思维模式,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才能促进素质教育的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