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管理可视化范文

城市管理可视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管理可视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管理可视化

第1篇:城市管理可视化范文

供用电技术专业充分利用行业办学的独特优势,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市场和高职教育发展形势,创新“双主体、三对接、四阶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实现工作任务与课程体系对接、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工作环境与教学场地对接,通过职业基本技能、岗位基本能力、岗位专项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四个阶段,培养具备供用电生产与管理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从配电设备安装、供配电系统运行维护及电力营销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用电技术专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2.制定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顶岗实习顺利、有序进行。如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制度、学院教师与现场专家定期沟通制度、教师实习指导管理办法、学生撰写实习日志制度、学生定期汇报制度以及顶岗实习成绩评定办法等,并严格执行,确保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和学生都明确顶岗实习的任务、时间和具体要求,及时掌握学生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成立院系二级领导小组

针对顶岗实习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建立院级二级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院系管理职责,加强顶岗实习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学院(教务处)主要负责审核顶岗实习的计划、检查和督导专业系部落实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况;专业系部主要负责制定顶岗实习的计划,安排校内实习指导教师,联系校外(企业)实习指导老师(现场专家),落实顶岗实习的单位、内容、时间,检查和督导实习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及成绩评定等情况。

4.实行双导师制

学生顶岗实行双导师制,除选择实践教学经验丰富、对现场比较熟悉的校内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外,还聘请实习单位的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安全教育、技能训练及实习鉴定等工作。校内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顶岗实纲与实习单位一起拟订实习计划,定期到实习单位巡回检查、指导顶岗实习,处理实习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指导学生填写实习日记、撰写实习报告;负责学生实习考核、成绩评定及资料归档等工作。

5.建立课程标准

为了规范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工作,学院或系部应与企业双向沟通,根据学生实习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要求,按照课程的管理制度、教学模式等制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督促学生自觉学习、自愿学习,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工与学的有机结合。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供用电技术专业根据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基于职业能力分析,以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对顶岗实习进行课程化设计,形成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描述、课程教学设计、课程考核与评价、课程教学资源使用等内容的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并用于学生顶岗实习。

6.设计课程内容

设计课程内容是顶岗实现课程化的关键之一。供用电技术专业在分析岗位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围绕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融合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确定顶岗实习的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打破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课程模式,依据工作情境建构学习情境,实施“学习情境与工作情景、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融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提高职业能力。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供用电技术专业面向的核心岗位(群)是变配电值班、变配电设备安装以及农网营销,所以,在顶岗实习课程中,创设了供电企业用电业务管理、变电所的运行维护及操作、变配电设备安装与调试三个学习情景,每个学习情景中,通过完成多个学习任务来实现学习目标,具体如表1所示。

7.加强过程管理

为了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过程管理,应由专业系部和企业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企业指导教师和学院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学生到实习单位后,要遵守企业规章制度,按照实习计划、任务和要求,认真完成实习任务。作为学院,要根据岗位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选择与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实习单位,制定实习任务书与实习指南,建立学生实习信息通报制度和学生定期汇报制度,并且要求指导教师定期到实习单位了解学生实习情况,指导学生顶岗实习,以加强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

8.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核相结合、专业技能考核与职业素质考核相结合、实习单位和校内指导老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多重考核。实习单位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表现评定实习成绩。校内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企业每一个岗位的表现及实习报告等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及各部分所占的权重如下表2所示。

9.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建立足够数量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基本保障。本专业与电力行业20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不断完善校企共建共管的校外实习基地运行机制,提升实习实训管理水平,将实训基地建成融教学、培训、生产、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满足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要求。

10.总结

第2篇:城市管理可视化范文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在教材的编撰过程中,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教材框架的搭建或以该地区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为纲,或以地方历史文化的不同板块为纲,也可以该地区所辖范围内的更微观地域为纲。总之,要根据教学需要,清晰地梳理出该区域的地方特色。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得理论性课程能够更好地为实践性课程提供指导[1],不仅要更多的引入案例教学,使空泛的理论知识能够“落地”,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同时,要积极引入景区实地教学、行业精英专题讲座等新的教学方法,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业内人士的现身说法和学生的切身经历,才能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经验性与科学性原则

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开设乡土历史文化课程,没有成熟的教学模式可供借鉴,教材和专业的教师队伍也相对匮乏。因而,开设这门课程的难度很大,只有从事历史文化教学工作的一线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内容选择、教材的编撰、教学方法和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多做尝试,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不断加以调整,以期实现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三)多元化原则

1.不同的专业方向要实现多元化教学,根据各个专业方向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和重点。

2.在课程性质上实现多元化,根据不同专业与地方历史文化联系的紧密程度,可以设置为专业选修和专业必修两种类型的课程。例如,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导游和策划方向可将该门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其他方向可设置为专业选修课。该课程需打破理论与实践断档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入专题知识讲座、景区实地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元化。

(四)市场导向性原则

旅游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们要以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为首要目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衡量办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只有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新变化和旅游行业对于人才能力的新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性人才,才能实现地方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设置名称及内容———以重庆为例

为更好地探讨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设置问题,本文在下列论述中将以笔者所在的重庆地区为例。

(一)课程名称

根据重庆地区的区域历史文化特色,将课程名称暂定为《巴渝历史文化概论》或《重庆地方文化》。课程体系主要依据重庆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设置。

(二)课程性质

重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多设置有旅游策划、导游服务等专业方向。在进行课程性质的设置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与地方历史文化的联系紧密程度,分别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如,旅游策划、导游服务专业方向主要为地方旅游业服务,它们与地方历史文化联系十分密切,因而可以将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而其他专业方向相对于旅游策划、导游服务专业而言,则与地方历史文化联系不那么密切,故可以将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

(三)课程内容设计

1.理论课程内容设计首先,可以按时间脉络厘清重庆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认知,搭建一个宏观的知识网络;其次,选取重庆地区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景点(景区)进行分章节详细讲解,使学生感受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主动了解和学习的欲望。最后,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法和课堂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进一步提升其主动和创新学习能力。

2.实践课程内容设计实践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理论教学的成果,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因而,实践课程内容设计可针对理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章节开展,选择贴近现实、易于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践项目。例如,以“游客眼中的大足石刻历史文化价值”为题,以分组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先设计好调查问卷,然后深入景区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完成期末课程设计。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其社交能力。毕竟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主张学生更多、更好地融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丰富人生阅历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而不是死读课本知识。

(四)教学时间安排

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性质,设定不同的教学时间。一是,旅游策划和导游服务方向是专业必修课,教学时间安排如下:每周3课时,按18周计算,总计54课时。其中,理论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为42课时,即1-14周均为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为12课时,即15—18周均为实践课程教学,这段时间用来完成分组专题讨论、期末课程设计等实践性作业。二是,其他方向为专业选修课,教学时间安排如下:每周2课时,按18周计算,总计36课时。36课时均为理论课程教学时间,期末以课程论文或者试卷考评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打破传统的“照本宣科式”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入项目教学法、专题知识讲座、景区实地教学、分组专题讨论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枯燥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开拓学生视野,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有别于以课堂归纳、分析等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着重强调以实践应用为核心的教学思维,从项目选题、相关信息收集、方案设计、修改、实施和评估方案全由学生独立动手完成,教师只起着答疑解惑、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其显著特点是“以项目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例如,关于巴渝历史的大体演变过程,以及“重庆”一词的由来可由学生首先查阅相关资料,老师再着重补充教学,该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老师唱‘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二)专题知识讲座

在课堂教学之余,定期邀请从事相关研究或工作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给学生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同学们从中既能获得比较纯粹的历史文化知识,又能了解更多实用的职场信息。这样教学方式可以实现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促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目的。

(三)景区实地教学

景区实地教学法,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领悟和学习知识的方法。比如,在经过一定的课堂知识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位于重庆市主城区的磁器口景区进行实地教学,结合景区实物给学生讲解距今1000余年的文化知识,实现枯燥的课堂教学向生动的现场教学的转变。

(四)分组专题讨论

老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有意义的知识点组织全班同学分组讨论,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最后做出引导性点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且还能加强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信息的“多向流通”。

四、结语

第3篇:城市管理可视化范文

一、工商管理实践课程的类型

工商管理课程的实践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该专业的许多课程,诸如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本身来源于客观的管理实践;第二,配合专业就业实际而设计的课程,强调工商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与实际管理问题的个别性、典型性相结合。

1.工商管理实践课程的空间分类

校内实践课程,是指利用校园教师资源和设备资源开设的实验课程。工商管理的校内专业实践课程包括实验、上机、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等。主要是指由专业任课老师指导的实验课程、设计课程,比如“电子商务”“管理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等等都有大量结合计算机实验室的实践课程。校外实践课程,是学生利用社会、企业资源完成的实践课程。结合不同学习阶段的整体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物流管理专业设有“市场研究”域市场调研与预测)实践课程,营销专业设有“营销诊断与策划”实践课程。

所有工商专业修读基础课程后二年级有“认识实习”修读专业基础课程以后三年级有“专业实习”迈入社会前四年级好有“毕业实习”此外另有其他各种类型的校外“社会实践”4个模块。培养总体素质的“社会实践”是结合学生思想教育的社会实践,这种实践虽然没有列入规范的专业课程体系,但在不少高校在课程改革后,已经把它归入学生毕业必须完成的实践环节。

2.工商管理实践课程的性质分类

按照不同性质,可把实践课程划归为“基本模块”“拓展模块”和“创新模块”3部分。“基本模块”结合本校现有实验设备,用于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形成基本实践能力。“拓展模块”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设立,主要包括大课堂和校园竞技比赛。为了

密切高等教育与企业管理实际的关系,举办一些企业家论坛、企业家讲座式,邀请创业者、企业管理者到校园开设大课堂,扩展学生的视野。为了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也为了使不同的专业进行交叉学习,拓展学生的多种能力,举办创业比赛、营销大赛、网页设计大赛、企业资源规划大赛等等。“创新模块”是与社会和企业的共同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的实际的工作能力,从选题选点开始,进行体验、设计,最后提交报告,从未完成课程学习。

二、工商管理实践课程质量管理的问题

实践课程有别于传统理论课程,在执行课程教学过程中具有质量管理的特殊性。

1.质量管理过程的分散性

工商管理实践课程广泛的内容和分散的执行形式,决定了质量管理过程的分散性。实践课程过程不同于课堂教学,除了一些集中的实验课程,相当部分的实践教学其核心过程由学生个体或者学生小组内部进行,老师不能在同一环境中控制教学质量,而是需要分散进行质量控制,由此增加了质量控制难度。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相同的教学要求下表现出来的课程质量效果也具有个案差异性。实践课程的分散性使教师无法及时地发现个体差异,及时通过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质量控制。在一个由团队进行的完整课程设计中,不同的同学具有不同的优势,动手能力有差异、合作能力有差异,给团队的评价难以体现个体差异,也导致教师难以具体、精确地发现个体同学的问题,及时校正教学误差,提升教学质量。

2.教学效果反馈的滞后性

实践课程由于教学过程的分散性,过程跟踪具有很多困难,很多时候教师到了最后一个环节,在评阅学生提交的课程报告时,才了解其课程质量的效果。

课程设计的教学是拟出其设计计划、任务书、进行方案研究和设计、撰写设计报告;专业实习是选择实习岗位、投入实践工作、撰写实习报告。这些实践过程都以学生为主导,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估更侧重于学生提交报告后老师给予的评价。因此,有时候出现学生利用广泛的信息途径帮助自己完成报告来获取高分,并未全心投入实践,也未能从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对于教学质量管理而言,教学效果反馈的滞后,使课程进行的中期无法及时掌控教师教学过程的规范性,只能被动接收结果,无法纠错,无法提升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

3.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依赖性

些实践课程需要有良好的空间环境、实验设备,另外一些实践课程需要依赖社会力量,诸如服务单位、企业、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等,企业和实践单位提供实践空间、实践项目、工作岗位,还需要专业人员、校外导师进行辅导和指引,不同的教学环境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优劣。在扩招的背景下,也要考虑要减少大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企业的干扰,因此学校管理部门和承担课程的教师需要对实践平台和环境进行评估、选择、管理和控制。

4.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不稳定性

在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督导听课、现场教学检查、专项检查等形式进行质量监控,教师也可以针对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从课程初始到结束各个阶段的教学质量比较均衡。但相当部分的实践课程必须循序渐进地按照一定的路径推进,其过程无法重复,同时由于对实践平台的依赖性,学生的实践受制与实践对象等实际情况,不同环境条件下学习的收获也有较大的差异性,导致教学质量的不稳定。

三、工商管理实践课程质量控制的模块化

在课程性质分类的基础上,明确工商管理实践课程模块,推行模块化管理很有必要。我们把所有的工商管理实践课程归为“基本模块”“创新模块”和“拓展模块”3部分。

1. 基本模块管理

“基本模块”结合现有实验设备,用于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形成基本实践能力。具体而言,是对工商管理各专业的实验课程内容和校内课程设计,在充分挖掘和整合学院实验设备潜力和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内在关联性与根据实验教学环节的内在关联性,依据系统论思想和方法,统一修正实验教学环节的实验内容、实验模式、时间配置、教师安扫^并组织完善、修订任务书和实验指导书。同时制订实验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条例及质量保障措施。

2. 拓展模块管理

“拓展模块”主要包括大课堂和校园竞技活动等,可以作为实习环节的前期教育。按教学计划人才培养要求,组织企业家、职业经理、学生创业者以及专家到校园开设大课堂,举办讲座。为了使不同的专业进行交叉学习,拓展学生的多种能力,举办创业比赛、营销大赛、网页设计大赛、企业资源规划大赛等等。拓展模块可以直接与实习相结合,在一定的拓展积累基础上,到相应的企业做进一步的调研,然后完成实践报告。如果受认识实习条件制约,还可以直接把拓若干次讲座课堂及其他实践活动,申请进入实践实习第二阶段,通过规定的资料搜集完成报告。

3. 创新模块管理

“创新模块”主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选题开始,经构建框架、设计、模拟和评价等环节完成。全面、系统地总结、检讨前阶段分散与集中的存在问题,可进入嵌入式专业实习模式。包括两种途径,一是深入、广泛地引导本科生参与教师横向项目作为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通过教学和科研实践的结合进行创新,可提高教学质量。企业科研成果与教学经验相结合,还可以对课程的某些经典内容加以创新,使之富有新意。二是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进行专业实习,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是学校事业发展和实现办学目标的需要,也是学校与社会、企业互动的需要,企业利用实际经营经验对学生进行示范、指导,同是相对稳定的实践环境使教师对学生实践中的问题更为明晰,基地实习对实践课程教学质量控制具有优势。

管理部门需要建立一套依托学院固定教学实习基地、同时有效利用教师横向课题单位的实习实施措施和规范方法及保障制度,以及制订相配套的实践环节过程管理条例。

四、工商管理实践课程质量控制的层次化

1.实践课程质量控制框架

实践课程质量控制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实行多元控制,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由于实践课程的分散性特征,尤其是创新模块和拓展模块,比起课堂的理论教学,学生自我管理程度大大提升,而教师的控制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

基于实践课程的效果反馈的滞后性和质量的不稳定性,需要找出“关键质控点2确定质控反馈支点,实现有效控制。即在不同的阶段安排和设计关键质量控制点,把管理分为计划、过程和成果3个层次,(图1)管理全面和有效地提升课程。

2.计划的质量控制

对于学生而言最基本的自我质量控制在于实践课程教学目的的认识,对课程形式和要求等规范的了解。创新和拓展模块,包括科学的任务书的编制,其要素包括目标选题、实践内容、实践路径等内容,这是重要的前馈环节。计划阶段也是团队构建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根据疑问组构团队,也可以根据班团组织管理的便利组构团队。在团队准备时,同学们要以各种形式提出问题,并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设计任务书。

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需要课前进行课程教学环节的安排和准备,包括实践指导书的编制和实践课程教学目的设计,比如拟定开放性的设计课题,提出实践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方针和原则。对于团队设计的任务,教师给予的帮助主要是任务的意义和创新度、完成任务的可行性和最佳路径等方面的指导。

教学管理部门,包括学校教务部门和基层教学管理部门,在计划控制阶段主要承担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管理,根据实践环境安排工作,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的平台,同时完善和编制课程规则、质量规范,并进行适当的效果评估。具体而言,包括制定实验室工作规则、实习工作细则,对实验教学和器材的使用和维护给予明确规定,使实践教学走上制度化、规范化。

3. 过程的质量控制

过程控制,是把质量控制的重点放在对教学质量全过程的控制上,对实践教学过程各环节进行严格和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现教学质量控制的超前性和主动性。创新模块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是重要的主体,其自我质控包括3个关键质控对象,一是执行规范,如果实践过程过于随意,容易导致实践的虚假、空泛和无效;二是工作日志、周记,工作日志或者工作周记记录实践过程,是学生进行内部监控的依据,学生可以随时根据工作记录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及时发现问题和修正问题;三是任务的修正,实践课程具有实践环境的依赖性和实践过程质量的不稳定,学生发现原法进行的时候,需要进行任务某些内容或着路径的修正。

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进行纪奉活动控制和变更的任务评估。实践i致教师控制的难度,无论是个人实习纪律和规范必须遵循。如果指导书[理规范能够保证正常工作的秩序,教业上的关键因素管理,包括对关键技学生、关键团队的控制,保证学生自兰课题,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学生和事件,对一些学生进行差异化管理,帮助他们对需要修正的任务进行评估和引导。

管理部门在此环节,承担重要的教学质量纠偏和阶段性关键成果管理。需要畅通各种沟通渠道,并通过质量信息的采集进行质量监控。包括对校内外教师的指导工作、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进行监管,通过重要的规模的变更任务进行控制管理,对代表性的关键成果进行管理,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质量偏差进行有效的纠正。

实践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执行力,影响到最后完成实践课程的效果,如果过程控制无效或失败,将导致最后课程质量控制的无效或失败。做好过程控制,才能克服教学效果反馈的滞后性,更好地提高实践课程的质量。

4.成果的质量控制

实践的成果表现形式是实践报告,包括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结题报告。报告清晰记录实践的结果、结论,将是实践成果的集中体现,报告是质量控制最后一个关键质控点。

学生在实践工作的后期,逐渐进入成果总结的环节。学生需要利用第二个层次实践过程的记录资料,整理、分析和总结所达成的目标,所完成的任务,按照课程报告的要求,用合适的语言、适当的篇幅对实践的收获进行总结。同时结合初期任务书的内容,指出没有完成的任务或未能解决的问题,指出后续工作需要进一步关注的若干方面。报告的质量是实践课程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报告的重视程度、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教学质量。

在此层次中,教师承担成果验收、评价的角色。教师需要从三个程度进行评估,一是完成任务的程度;二是内容和形式创新的程度,;三是报告质量的层次。基础、拓展和创新三个不同模块的实践课程三者的权重将根据模块的任务要求各有不同。

对于团队的成果质量控制,还有一种方式是“成果演示”课程设计的团队可以进行成果交流。在成果交流环节中,创新团队把自己的课程报告进行演示、,创新团队允许其他团队质疑并保留答辩的权利,在此过程中所有的学生得到一次信息的共享和自我优化的机会。演示答辩后,教师的评述是给学生的肯定和鼓励,对存在问题的揭示,对疑难问题的解答,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管理部门的重点在于对“关键成果”的评估、记录,需要建立优秀课程设计、优秀实习报告、优秀项目结题报告或者创新设计的模范数据库,并据此修正和完善管理规范。另一方面,一些偏离了教学目标的实践设计,也应受到教学管理部门的界定和惩戒。管理部门需要把握成果管理的时机,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决策、调节教育质量控制行为。

第4篇:城市管理可视化范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o everybody be obvious to peop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become a part of ou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ispensable, make great contribution to our country.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ntains complex types, fields and areas involved widely, therefore, in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has the certain difficulty. Therefor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is the necessary way,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management,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ower construction, create more economic benefits. The author in this paper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to make certain of, want to give advice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managers must, make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20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包含各个方面,有些看起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其实会给建筑和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一定的危险。例如建筑物的外形倾斜,结构功能不合理等,都是由于建筑设计者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而造成的。建筑工程中的施工质量是最容易给消费者带去安全隐患的一个环节。总的来说,不论是建筑设计问题,还是施工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管理方法,最终,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管理者应该提高管理水平,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方法,从源头上杜绝事故问题的发生,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

一、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根据笔者的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出以下三点主要问题。

1、设计问题

建筑的设计问题主要是设计者没有合理的依据当地的地质,气候等因素给予建筑合理的布局,而在最后审核的过程中,审核者没有进行有效的审核,导致存在缺陷的设计方案到达施工队的手中,而进行施工。建筑工程的设计不仅要求美观大方,更重要的是建筑使用的安全性问题。所以,建筑设计者应该具有创新思维,在符合国家质量安全的标准上,依据科学原理,完成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在设计建筑的时候,设计者应该到实地进行考察,对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进行严格的勘探,以保证建筑施工的后期工作安全进行。

施工质量问题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科技的社会,到处都充满了高科技的设备,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建筑行业中的科技含量丝毫不比其它行业差,所以,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上就要格外注意。有些建筑工程对其施工时的安全质量有较高的要求,例如:高楼大厦上的反光玻璃,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研发而成的,可以有效的阻止阳光照进室内,保持室内温度和光线的适宜程度。现代的建筑中,每一栋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设施,所以,在施工的时候不能采用同样的方法,这就为技术施工增加了难度,社会在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施工人员应该及时了解发展动态,掌握必要的施工技术,以顺应建筑行业的发展。

管理方面问题

管理方面多涉及到个人利益,有些管理者为了个人的利益,会选着特定的材料供应商,从材料供应商那里赚取差价,这样就不能保证建筑材料的安全问题。现在实行的管理制定不完善,不规范,有漏洞,施工单位不能很好地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导致工程任务难以达标,给施工安全带来隐患。所以,在施工的管理方面,应该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对各个部门进行明确分工,完善监督机构,严禁收受贿赂。创造一个良好的管理氛围,共同创建完美的建筑作品。

二、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分析1、招投标的相关管理

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相比其他行业来说,快了很多,正因为发展过快,所以与建筑行业相关的管理制定更新过慢,不完善,这就导致了一些被利益遮蔽眼睛的人们利用管理制度存在的漏洞进行一些不法勾当,给国家和人民带去危害。在招投标的过程中,招投标是不公开的,没有大众的监督力度,使招投标存在不真实性。所以,建筑行业应该完善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行业的自律性,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以最好的信誉赢得人们的关注和尊重。

施工质量的相关管理

建筑施工质量应该严格按照我国法律中规定的相关条例执行,以保证施工质量的安全性,施工质量不达标,主要是由于施工人员不具备相应的施工技能或操作不规范,思想素质不高等,所以,首先,在施工人员的选拔上应该严格控制选拔流程,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的技能测试,不能让不会的人员浑水摸鱼,给整个工程队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造成影响。其次,要对施工人员的安全进行一定的规范,可以将施工人员集中在一起进行安全教育,并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例如:安全帽、手套、钢丝等。保证工人的安全问题。工人们有了足够的施工工作技能,并且还具有相应的安全设施,就会有足够的动力从事施工工作,从而保证了施工质量。

三、实施建筑工程科学化管理的方法

1、严格控制审查力度

实施科学化管理,要加强科学化管理的力度,做好审查和监督工作。并颁发相关文件,具有法律的效应,对设计和勘探工作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作出相关的经济处罚措施或者给予法律的相关惩罚,做到有错必究,并给予其严重的警告。在建筑工程招标的时候,也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可以以公开性的招标方式来获取大众的监督力度,有关部门在对建筑材料实施相关的监督过程时一定要保证材料的来源可靠、价格合理、质量一流。以免材料管理部门在材料方面做手脚,以获取暴利,给消费者带去严重的安全隐患和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失。

施工过程科学化管理

施工过程主要按照指定好的工序依次完成,并且在施工前要对每个工序的完成结果进行预期。每道工序完成以后都要进行相关的检验,验收。如果不合格,则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要对目前正在实施的工序进行改进,直到完全合格为止,保证施工的质量安全。所以,合理安排施工的进度是很重要的,不要盲目的只追求施工的进度而严重忽略了施工的质量,这样会给工程带来严重的损失。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大现场巡逻的力度,认真对待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给出最合理的解决方案,并且从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避免再次发生类似情况。

加强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民族得以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源泉。在推行建筑工程科学化管理的过程中,创新人才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的建筑工程创新主要是建立标准化和信息化的系统,并且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手段,不断提高整个建筑工程队伍的素养,重视人才的培养,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机械化水平,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科技的施工设备,用实力不断武装自己,使整个工程队的施工能力越来越强大。在建筑的设计环节中,设计师要对设计方案进行创新改革,不能一直延续老旧的设计方法,应该注入自己的思想,拥有独特的而设计风格。结语

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科学化的管理,能够使建筑施工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施工的质量。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而又持续时间长久的工作,如果不合理的规划工期,不对施工人员的工作技能加以控制的话,就有可能会给施工对造成损失,同时也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所以,建筑工程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保证施工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以较高的信誉赢得人们的认可和较好的经济收益。笔者在以上的论述中探讨了建筑管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并且给予了实施科学管理的方法,希望能够给人们以参考作用,为建筑行业的施工管理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易军;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现状的研究和探讨[J];江苏建筑,2005

[2]王乾坤;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

[3]任鹏;建筑施工团队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及机制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第5篇:城市管理可视化范文

如何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公司的这种变化做好准备?要回答这一问题,还有必要对目前高校管理的模式进行一次探索和梳理。

第一、新学员培训。一般新学员进入高校,都会经历一次短暂的军训,目的是训练新学员的组织纪律性和培养坚强的意志。但由于学员刚经历完高考的重压,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有着更多的期盼和盲从,所以此时还有必要对新学员进行大学理念的培训。时间不用太长,但培训的最大目的是向学员传递高校的行为理念,使新学员尽快熟悉大学的校园文化。另外,还要告诉新学员整个学校的专业结构及行政部门的职能,让新学员更了解具体的办事程序和学校法规。大约一个月以后,可以帮助新学员制定一个自己未来四年的发展计划,让学员更明确自己的学业方向和成就目标。这个目标将由专业课老师和主任一起辅助达成。

第二、老师专业能力提升。随着高校学科建设的深入和细化,师资团队越来越壮大,再次强化培训专业课老师将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这种培训可分三个层面:一是所以老师都要参加的培训,这样的课程主要是:(1)、传授最新的产业知识,引入和传播新思想、新知识和新理念;(2)、探讨各自的教学理念,学习最新的教学方法,让每位老师掌握有效传授知识的技巧;(3)、更重要的是树立“育人”的教学观点。如果学生缺乏志向,将来要激发潜在的学习动力是比较困难的。培训的第二层面是针对潜在的师资团队管理者进行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知识的培训。未来的高校运作模式将更倾向于走独立办学之路,要创造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团队的管理者免不了需要具备先进的管理知识。应该侧重在学科建设运作方面,对即将担当重任的部门管理者进行基本的管理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对高校运行环境有更全面的了解,提高他们适应变化的能力。培训的第三层面是对中高层领导的培训,目的是让高校相关机构能随时关注产业动态,并作出相应的运作策略调整。一般来说领导的培训时间很难集中,可分散在寒暑假进行。所有这些措施对老师的职业生涯都很有帮助,将老师培训作为激励他们的重要手段,可满足他们个人发展的需要,留住人才。

第三、学员反客为主。从各高校的培训实践来看,对课程改革和创新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学员的培训之所以受到重视,不仅是因为学生的培训是高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更是因为它已日益成为高校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通常情况下,学员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是老师制定安排的,学生的学习带有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效率低下。所以,每学期开始,学员可以参照现有的课程结构,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订出适合自己一学期的学习目标。除制订学业发展目标外,还专门制订个人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是学生和专业课老师根据学员现有的能力,针对未来就业需求及学员将来成就目标一起制订的。每个学员每学期会根据自己现有状况,找出自己能力与目标有差距的地方,再结合将来发展的要求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依照此模式,学员可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带有目的性和奋斗方向的主动学习。

第四、工作室教学模式。为了衔接学校教育和学员工作需要,帮助学员将来尽快适应新的环境,熟悉企业的文化、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等,需要学员从“门外汉”向“内行人”转变。但是目前,对于老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除了搞科研、参加研讨会、阅读参考书籍和同行间相互交流外,其他提升模式比较罕见。没有得到产业化的培训,老师就无法架起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为了使课程本土化,结合实际,适应产业要求,应该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在初期阶段,外在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将企业的部分项目引入工作室,实现学员的课堂教学依托于工作室的企业项目,可以使学员快速地适应产业流程中的要求。要将学员的实践有针对性地下放到各个工作室,例如模型组可针对建模贴图等工作的需要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动画组可有区别地依据学员自身情况,采取快餐模式对动画师进行技术更新以符合制作规范……这种培训是实习前的准备阶段,配合教学计划,基本要求不少于一个学期。另外,工作室的成功运作,离不开高校相关部门和企业的洽谈合作,及时洞察企业的状况和用人需求,对需求做出最快的课程改革,把自己定位为企业的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输出人才。这需要高校各个部门间的通力合作和紧密联系。

第五、师兄带师弟模式。如果要快速提高学员的技术水平,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但这里有一定的制约因素:一方面,专业课老师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外,还要投身于各种科研项目、参加研讨会等活动,其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外聘3D制作公司来开展培训,费用也相对较高。所以,最好的教学助手来源于学生群体本身。高年级的师兄师姐是知识积累量较高的群体,可以采取见习、副手、岗位轮换等方式,充分利用他们的力量,帮助低年级的师弟师妹。对于他们而言,这既是训练自己学习如何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更高知识的追求和探索。这种模式可使学校内部的培训资源效率最大化。

第6篇:城市管理可视化范文

【关键词】会展管理实务 一体化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56-03

一体化教学是指打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限,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将二者融为一体,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能,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目标。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切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新型课程教学模式,近年来在全国高等职业学校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有力地推进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本文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就会展管理实务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措施和经验作初步探讨。

一、会展管理实务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会展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会展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会展管理实务工作的素质和能力。这一目标是跟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根据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展管理能力及相应的实务工作技能是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会展管理实务课程的目标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培养学生这一职业核心能力。而一体化教学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的有机结合能够充分地实现能力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二)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的实际需要。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会展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必要的管理理论知识,需要将一般的管理原理渗透到具体的实务工作中。但是单纯的理论讲授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教学的效果很不理想。而单独列出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于与理论教学相脱节,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一体化教学则打破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别进行的模式,使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消化理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教学效果产生质的飞跃。

(三)符合本课程性质的最佳教学模式。会展管理实务课程是一门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课程。整门课程的教学就是围绕着如何将一般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运用于与会展管理岗位有关的各项实际业务工作这条主线。课程的每个教学模块和单元都有与理论知识相对应的实务工作。可见,根据会展管理实务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最为适合采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边学边做中达到理论认识与实践行为的一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会展管理实务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

根据一体化教学的要求,会展管理实务课程提出了“五个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思路:

(一)理论知识与实务工作相结合。按照“理论够用,重在应用,突出实践”的思路来构建教学内容,既重视管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具体实务工作的实践,明确在各项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学生需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理论的学习与实务工作的讲解、示范以及实训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二)模块教学和过程导向相结合。按照会展管理岗位职业能力来划分教学内容模块,每个教学内容模块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领域。每个模块都包含有若干个工作任务,因此要根据工作过程来进一步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模块化和过程导向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三)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相结合。会展管理能力是具有极强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学生不仅要能实干,也要会思考。因而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既要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实际业务,也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动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按照“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以任务驱动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同时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

(五)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开展一体化教学,通过校内实训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锻炼各项能力和技能,通过校外实践让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一步提升。

三、会展管理实务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内容设计

会展管理实务课程在教学内容一体化设计中,把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打下基础。首先,以会展企业管理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的模块体系和不同模块所占的比例,使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相对应。然后将各模块的理论知识与实务工作一一对应起来,使理论知识有的放矢,实务工作有理可循。再次,把实务工作划分为若干工作单元,将工作过程作为划分单元的重要标准,每个单元再根据实际情况细分为更小的工作任务。具体见表1。

四、会展管理实务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方法运用

(一)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一体化教学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用性,关键在于要与教学内容的特点相适应,从而能够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并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以下选取会展管理实务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加以举例说明。

1.任务驱动法。教师在课前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工作任务,使学生围绕任务开展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现任务的完成结果,然后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合作学习。通过任务的激励,学生自觉地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例如在会展项目规划的教学中,教师事先布置了任务:为“淘宝节”编制项目进度计划,并在课堂上演示WBS工作分解结构图和项目进度表。学生分小组完成了这项任务,并在课堂上进行分组演示,各组推荐一名代表对本组编制的计划、编制计划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每个组员承担的工作进行说明。当某个组演示完毕,其他组的成员均可自由提出疑问,由演示组成员回答,教师也可自由参与提问。当所有的组演示和自由交流结束后,教师再结合理论知识进行评价和总结。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潜力,是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激发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师生互动交流的有效方法,在会展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会展项目启动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行业界的真实案例――“COMDEX为何销声匿迹?”这个案例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影响一个会展项目成败的因素是什么?如何进行会展项目的选择与决策?学生通过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3.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是让学生在创设的仿真情景中模拟现实的工作过程,从而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专业技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能力。本门课程通过两种具体途径开展情景模拟教学,一是利用会展实训中心的设施设备,如会场布置、展台布置、展台接待、现场服务、投诉处理等工作任务都可以在实训中心内进行模拟训练;二是利用3wteaching会展教学模拟系统,该系统是目前最新的针对会展教学的应用软件和仿真工作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完成涉及会展项目管理、现场管理尤其是专业观众管理的一系列工作任务的实战模拟训练,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拟系统的融合能够有效的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4.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让学生参与一个完整的会展项目来开展教学活动。多年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淘宝节为本课程提供了一个最好的项目教学平台。淘宝节是一个以商品展销目的为主的真实的会展活动,其创办初衷就是给会展专业学生一个亲身展示专业技能的机会。淘宝节的运作管理从市场调研、活动策划、营销宣传、招展招商到会展现场管理、展台服务以及展后评估等全部由学生负责,而相应课程的教师则以指导者的角色参与。本课程把教学中的工作任务与淘宝节项目的工作任务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参与真实会展项目的工作,从而提高学生会展管理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5.社会实践法。本课程注重安排学生到会展企业或会展活动中进行参观考察,并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上的各种会展实践活动。每次参观过程中教师都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并在参观完后要求每位学生写下自己的观后感,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还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旅游教育国际论坛、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等多个国际性会展活动中担任了志愿者,得以参与会展管理岗位的实际工作,这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在现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

(二)以任务驱动法为中心,将多种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如果能将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方法的一体化,将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由于任务驱动法是贯穿本课程教学全过程的基本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应以任务驱动法为中心来设计教学方法的一体化,下面以展台接待客户工作的教学过程为例进行说明。

展台接待客户工作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展台接待客户工作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展台接待客户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布置任务、自主学习。课前让学生集体讨论展台工作人员应该如何接待潜在客户并进行模拟演练,要求推荐一组同学在下次课上进行情景模拟。第二阶段:回顾旧知、引入新课。简要回顾此前授课的内容,提出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第三阶段:讲授新课、引出任务。讲授新的知识,重点讲解了展台接待对象的不同类型,并分析了其中一种类型――“潜在客户”的(下转第69页)(上接第57页)重要性,由此引出问题:“如何接待潜在客户?”从而引导出课前布置的任务。第四阶段:展现任务、合作学习。一组学生以情景模拟的形式展现任务完成的成果,然后全体学生根据情景模拟的表现自由发表意见,最后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和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并对任务的解决方案(即理论知识点)进行总结性陈述。第五阶段:课堂小结、新的挑战。小结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提出新的工作任务。

在上面的例子里,任务驱动法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启发式教学法用于引出任务,情景模拟法用于展现任务成果,讲授法、讨论法等其他教学方法也在各个阶段加以灵活运用。所有的教学方法以任务驱动法为中心密切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一体化的综合运用。教学方法的一体化将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从而大大提升了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效果。具体见图1。

(三)探索建立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方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探索建立适应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新型考核方式。本课程逐步改变原来侧重理论考试,以终结性考核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不断丰富考核内容和考核具体形式,并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在考核内容上,划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学习态度考核三大部分。在考核具体形式上,理论知识考核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实践能力考核根据所考核的实务工作的特点采用任务作业、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学习态度考核则采用考勤和考查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形式。实践能力考核按照形成性考核的要求设计,每进行一个模块的学习时就选取该模块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考核项目进行考核,考核时不仅注重对任务成果的评价,也特别注重对任务完成过程的评价,团队合作情况以及个人在任务中的表现也是重要的评价指标。课程最终成绩的构成比例:理论知识考核占30%,实践能力考核占60%,学习态度考核占10%,这样的比例设置突出了能力考核和学习过程考核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李雄杰.高职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规划与设计[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

[2]关俊利,吕观盛.高等院校旅游教育全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思考[J].旅游论坛,2011(6)

[3]梁东晓.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势必推动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J].职业,2012(8)

第7篇:城市管理可视化范文

1.1我国移动通讯工程项目主要特征分析

从实际发展来看,移动通讯工程项目自身有着较为鲜明的特征,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这一市场为买方市场,运营商在可选择的范围程度较大,而为了能够对设备兼容以及网络调整稳定,经常会选择两三家设备商作为设备的供应商,并形成长久合作关系。再者就是移动通信工程项目的风险相对较高,主要就是新技术的不稳定性以及这一项目的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弱,在网络发生瘫痪的时候就会造成很大损失。还有就是这一项目所涉及的面比较广等特征。

1.2我国移动通讯工程项目现场管理模块分析

对移动通讯的工程现场管理的模块来看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最为主要的就是进度管理和质量管理以及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这几个模块。成本管理模式主要就是对移动通讯工程现场的成本信息进行分析的的一个模块。而进度管理模块就是对工程现场的不可控因素进行专人负责并分析跟踪,然后将相应的处理措施制定好,这样就能够将这一工程的延期最大化的减少。再者就是质量的管理模块,也就是完善的有效工程现场网络指标检测的体系和自查制度,对故障的排除起到重要保障作用。最后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主要是参与调动工程充分的将专长得到发挥,使其业务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2移动通讯工程现场管理可视化设计探究

2.1可视化设计应遵循的相关原则分析

对移动通讯工程现场管理进行可视化设计的过程中,要能顾遵循相关的原则,这样才能够将工程现场管理可视化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这些原则当中,主要就是实用性原则、先进性原则、通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可伸缩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其中的实用性原则主要就是要能够使得系统的开发是比较实用,系统的设计尽量简单化,能够轻松的实现人机交互。在通用性原则方面主要就是在能够完成通讯工程的现场管理基础上能在同类现场管理中可以使用。完整性原则主要就是对移动通讯的现场管理要能够完整进行,不能对其中的数据信息有遗漏,要确保形成完整的链条。

2.2移动通讯工程现场管理可视化具体功能设计

移动通讯工程现场可视化的功能是多样性的,所以设计过程中也要逐次的进行。首先就是对移动通讯工程现场管理可视化的数据子系统的功能设计,这一功能是通过数据管理模块以及编辑模块所构成,前者是对数据的分类以及查询等进行功能的实现,后者则是对数据图形和影响数据的功能实现。另外,在移动通讯工程现场管理可视化的质量管理模块主要分为施工工序年的质量控制子模块以及材料控制子模块和人员控制子模块、施工质量控制子模块这几个管理的模块。这几个模块都各自有着分工,例如材料控制子模块,其主要是对施工管理中的成品以及半成品等进行的抽样和跟踪式的管理。除此之外,在管理子系统当中还有人力资源的管理子系统以及进度管理子系统。前者主要是完成参加项目人员的培训以及管理和考勤的,而后者则又能够分为重点工期警示子模块以及速度计划子模块和实际进度子模块,它们也都各自有着分工。例如在进度计划子模块方面,其主要能够输入合同项目中规定的各项工作开展信息,以及工程的完成日期和工作间的逻辑关系等。在管理系统当中还有着成本管理这一模块以及安全管理的模块,重点对安全管理模块加以说明,在这一模块的设计过程中,主要有两个重要的设计模块。首先就是安全管理记录子模块和安全制度子模块,对这两个模块而对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前者能够有效的将移动通讯工程现场的日常管理和四项权利得到有效的实现。而厚泽可以对个人的安全保障同时来建立合法安全项目法人的管理机构,将安全作为指导思想来制定相应的安全制度,从而来实现登录以及删除等方面的功能。而在GIS子系统设计过程中,其主要有三个重要的模块构成,也就是图形的浏览模块,以及双向查询模块和图形的编辑模块。其中的图形浏览模块主要是通过3个子模块所构成,在图形上能够显示工程的进度以及动态的三维图形,也能够显示实体工程当中的总体平面布置图以及散点图和直方图。而双向查询这一模块则能进行实时的查询和图形对应的现场工程的信息,同时也能够实现三位平面的布置图查询功能。

3结语

第8篇:城市管理可视化范文

【关键词】管理机关;绩效

1.专业管理的目标描述

1.1 目标

1.1.1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深化对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1.1.2 实施全面绩效管理,强化目标计划的跟踪分析,落实管理责任,实现过程的可控在控,确保省公司下达我公司的业绩考核目标的实现。

1.2 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1.2.1 专业管理的范围

管理机关绩效考核工作及其配套体系建设的综合评价。

1.2.2 专业管理的目标

(1)促进各级绩效管理机构有效履职,为绩效工作提供制度支撑和组织保障。

(2)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机关绩效评价体系,规范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责任,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分配,更有效地把公司各项工作统一协调起来,及时发现专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专业管理改进,实现企业管理的简单化、规范化、精益化。

2.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2.1 管理机关绩效管理考评

管理机关绩效实行定量考核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即“目标任务制”)。考核内容包括目标任务指标、综合评价两部分。

2.2 目标任务指标评价

目标任务指标(80分),考核内容包括关键业绩指标和重点工作任务指标。关键业绩指标是对企业发展战略、本单位关键业绩指标和上级下达关键业绩指标的分解;重点工作任务主要来源于企业重点工作任务分解、上级单位或上级管理部门下达和岗位职责提取。

2.2.1 目标任务指标年度评价

公司根据管理人员岗位不同设置不同年度绩效指标,年度业绩指标目标由各管理人员自行设定,公司及部门层面主要负责辅导,各管理人员要强化系统内指标比对,多维度分析我公司每项指标的优劣势,深入挖掘潜力,合理设定目标值;为引导指标管理部门认真分析指标现状,公司设置《业绩指标年度目标完成得分标准表》(将年度目标完成得分与目标设定相关联,见附表1),对勇于设定较高目标且完成较好的指标管理人员加大奖励力度(见表1)。

2.2.2 目标任务指标月度评价

(1)月度目标任务计划的要求:

(a)内容表述清晰。管理人员月度工作计划内容必须明确、具体,应尽可能呈现可量化的形式,围绕年度总目标确定各月做什么、如何做、何时做、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目标,描述月度工作内容和要达到的程度,明确工作完成的成果和形式,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可评价,并且可以证明和观察。杜绝在月度工作目标设置中使用概念模糊、无法衡量的描述。

(b)时间节点明确。根据工作项目(任务)的轻重缓急,拟定出完成工作目标的时间要求。例行工作可以明确具体完成的期限要求并加以固定,其他各项工作可明确到上半月、下半月,上、中、下旬等,甚至可以具体到确切的完成日期。

(c)计划内容沟通。制定工作计划要让直接责任人参与,上下左右沟通,使拟定的工作计划与工作人员之间达成一致,确保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都明确与自己有关的岗位目标和责任,知道各个时期的主要工作。

(2)月度目标任务计划的评价:

月度工作计划合约项目评价采用等级评价法,评价成绩分为A、B、C、 O四档,分别表示对合约履行情况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对应分值分别为100、90、80、0。

2.3 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20分),考核内容包括考勤、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容。月度主要考核考勤、工作态度,年度主要评价工作能力、创新精神。

2.4 严格年度绩效考评结果分级

管理机关员工年度绩效得分由员工月度绩效成绩和年终绩效成绩构成,二者在全年绩效成绩各占一定权重(8:2),即员工年度绩效得分=月度绩效平均分×80%+年终绩效得分×20%,实现月度绩效和年终绩效二者兼顾。

年度绩效考评结果分级按年度绩效得分顺序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具体分级顺序:首先将年度内触犯“红线”制度的员工直接定为D级,然后根据员工年度绩效得分高低由绩效系统按规定比例自动确定A、B、C等级人员,减少人为干预,减轻各级管理者工作量。

2.5 构建“渠道顺畅、灵活有效”的常态绩效沟通反馈机制

绩效考核是复杂的心理博弈过程,被考核者为了取得高分,粉饰成绩、隐瞒问题,考核者则千方百计找出隐瞒的问题,造成考核双方缺乏信任、剑拔驽张,绩效管理流于形式,不利于企业业绩提升。要避免绩效考核沦为博弈游戏,在绩效考核过程中要加强沟通,员工明确了解企业需要我做什么,怎样做,上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偏,促进员工、企业业绩同步提升。莆田供电公司着力构建“渠道顺畅、灵活有效”的常态绩效沟通反馈机制,绩效沟通贯穿于绩效管理整个过程,并在不同阶段的重点各有侧重。

2.6 建立“全面多维、激励有力”的绩效考核结果运用机制

2.6.1 加大绩效评价结果与薪酬的挂钩力度。员工月度、年度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直接与员工的薪酬挂钩

2.6.2 年度绩效考核结果与人才选拔、升迁竞聘、评优评先、职称评定、技能鉴定、教育培训等挂钩

3.评估与改进

3.1 专业管理的成效

公司通过在管理人员中开展“目标任务制”的绩效管理模式,有效将公司层面的业绩考核指标分解落实到了基层,实现了绩效指标的全面掌控,各项工作得以有序、高效地落实和开展,公司的经营业绩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同时在“目标任务制”的激励下,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调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 多劳多得,管理人员积极性飞跃提升。目标任务制实施以后,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一改以往工作要靠上级指派的特点,员工自己积极主动工作,主动与上级领导沟通协商,甚至主动请缨,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3.1.2 绩效捆绑,管理人员的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进一步增强。管理人员作为绩效指标的最小承担单元,是指标完成的核心纽带,通过将管理人员的绩效指标和公司的绩效指标进行捆绑,有效的增强了管理人员的全局意识,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自己肩上的压力,从而主动作为,为绩效指标特别是弱项指标积极地献计献策,保证了指标的有效完成。

3.1.3 过程透明,公开、公平的绩效环境有效搭建。全透明的绩效过程,消除了“人情因素”等不良土壤,搭建了公开、公平的绩效环境。在透明的绩效环境中,员工之间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良性竞争氛围,员工在学习他人的过程中找出自身差距,从而不断改进绩效。

3.2 专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3.2.1 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价模式还一定程度受到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大锅饭”的传统思维让员工,尤其是中层干部打破平均按绩效分配的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在实施绩效评价时拉不开差距,往往平均了事。

解决建议:优化管理人员的评价模式需要两手抓。一手抓观念转变,一手抓模式优化。对转变观念主要采取宣传和奖励,树立正面典型的方式引导员工理解接受绩效管理;另一方面则需对考核模式进一步的优化、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管理人员的工作特点。

第9篇:城市管理可视化范文

论文摘 要: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头,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也面临全面更新和优化。本文在了解大学生对《旅游文化学》课程的需求的基础上,对当前旅游文化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了教学评估。

旅游文化课程必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确保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如近几年持续的生态旅游热,支撑其发展的文化基础(生态文化),仍处于零散状态,急待研究、整理并充实到课程内容中。旅游文化课程内容没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时吸收新的内容,课程内容仍以传统的、历史的文化为主体,对现代旅游有关的其他文化没有或很少涉及。可以说,目前的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仅是中国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课程内容严重缺失,很不健全。

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程序。近年来我院在进行《文化旅游学》课程教学改革时,主要尝试以下几种教学方式创新:

1.问题启发式

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结合教学材料通过思考、探讨、交流(分析与争辩)来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讨论式常见的方式有同桌讨论、前后(4人)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或派代表发言)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多种方式并用。更可以和其他教学方式交叉使用,例如讨论式可以是探究式教学或问题(课题)式教学中的一个环节。

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学材料应是广义的,它包括教材、资料、图表、录像、课件、采访、野外观察中获得的信息。在讨论中师生共同依据系列问题,为解决问题而研究有关信息,在研究、思考与交流中又会受到启发,提出新问题,或将问题引向深入或师生共同得出某种结论、解决某个问题的最佳方案或重要规律。讨论式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行动的勇气,才有真知之收获,才有创造之可能。

运用讨论式教学时,需避免放任自流与偏离主题的局面,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影响教学进度,其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首先是讨论题的质量,讨论题要富于思考性、前瞻性、难易适中、切中要害、不能是无关紧要或漫无边际。其来源可以是教师拟定;或根据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师生共同拟定。其次,要让学生充分准备,最好提前布置课题,在各自有一定见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以保证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三是发扬民主,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包括错误的观点、方法。教师参与讨论,但不要过早做出结论,而是适时引导捕捉有利于深入解决间题的沦点,启发学生进一步探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2.案例讨论式

管理案例教学于20世纪20年代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摸索,哈佛商学院已经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完整案例教学和管理系统。到上世纪20年代世界旅游发达的国家已将案例教学引入了旅游教育与培训中,并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国的旅游教育培训中,有的院校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饭店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课程的教学中已经引用了案例教学方法,但是,在《旅游文化学》课程中尚未得到普及推广,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的案例数量也远远不够。许多旅游院校的《旅游文化学》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课堂授课的灌输方式,教材的编写仍然未能很好的利用系统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编写方法,对于《旅游文化学》这一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无疑有较大的局限性,使得我们的学生适应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差。《旅游文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求教学能够与实践相结合。但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许多专业院校都没有现场模拟教学基地,学生对旅游文化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及教师,而旅游文化学的案例是实践经验的浓缩,是大量典型事例的概括和提炼。案例经过教师的精心挑选,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加深了学生对旅游文化的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获得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知识,提高实务技能。

3.参与式

《旅游文化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主动地积极投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中,真正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根本特征表现在主动性和参与性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即时情景,给学生创设场合渲染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之中,参与到学习的各种环节中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习获得知识,而且能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参与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开放的教学内容;提问式的讲;无标准答案的习题和论文形式的考试。如果学生上第一堂课,老师介绍课程内容时,只讲课程体系和内容如何系统和严密,这样实际上把学生定位在只能被动学习的位置上。但是,如果老师能告诉同学,这门学科并不是"天衣无缝"的,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也包括一些正在进行科研的部分,从而可以激发学生跃跃欲试、表现自己的参与潜力。所以,在课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问。"学问"起源于"学习、问难",知识的掌握不是靠"教"而是靠"问"出来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入一些包括解题的方法和解题的结论没有标准答案的习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寻找新的解题方法,探索更好的答案。这些习题,有时则在课堂上讨论。不同答案的讨论和争辩,使得同学思想更为活跃,掌握知识更深入。

二、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

这门专业选修课,从开设之日起,一直以新的教育理念,采用最新的教学手段,力争以直观的方式解读中国旅游文化。教学内容既规范又新颖,信息量大且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教学方法灵活,且极具启发性和互动性;能以散而不乱技法,娴熟、轻巧地驾驭着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制作精美的课件,文字、图像、声音、动态和谐、统一,能使抽象的旅游文化现象,演绎得直观、生动;条分缕析的图标设计,使纷繁的旅游文化现象变得简约而条理分明;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已经摆脱了传统的一个老师满堂灌的做法,比较注重吸收学术界的新成果和新资料;形象而深刻的语言艺术追求,激发学生在美的陶冶中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能主动的学习。

《旅游文化学》课程的内容、方法和作用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为更好地总结经验,建立可行、有效的旅游文化教育教学模式,笔者对今后课程改进的建议如下:(1)申请增加课时,将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增加景区、旅行社的实训内容,将《旅游文化学》课程直接搬到景区讲授,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零距离”,使学生首先对该专业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2)开展小班教学,每班最好20人左右,保证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3)增加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广泛参与;(4)更好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增加影像资料的播放;(5)邀请一些专家做旅游文化专题演讲。

参考文献

[1]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