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普类文本的特点范文

科普类文本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普类文本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普类文本的特点

第1篇:科普类文本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激发兴趣;微技能;自主阅读;有效阅读

在日常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科普类的阅读文章不是望而生畏就是为完成阅读任务而粗略阅读或是被迫阅读。有些学生会因为一些生词、术语或长、难句而没有耐心将文章完整地阅读,只是断章取义地完成阅读任务。甚至有的学生只是阅读题干,凭借自己的猜测而完成阅读任务。基于此现状,在和学生心灵沟通、思维碰撞的过程中,笔者不断摸索、探究、尝试新的做法,现将我的具体做法和各位同行一起分享。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借助媒体激发兴趣,点滴积累。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借助媒体,拓展学生的自主阅读内容。利用自主学习时间或课前给学生播放相关阅读文章的视听资料,如:TED演讲,名人演讲或是带有英文解说(有时是带有英语字幕)的动物世界等节目。既给学生看似枯燥的科普阅读提供放松的机会,同时利用此活动让学生或多或少地了解科技创新或是科技造成的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话题,至少学生可以掌握几个新词汇或了解一些术语。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课前朗读他们在相关杂志上阅读的科普文章或是播放他们手头已有的Video进行展示。实践证明,有些家长特别愿意从网上为自己孩子下载一些相关的新闻报道或是动物世界的Video,然后由学生拿到学校一起让全班学生观赏,激励孩子坚持了解有关科技或新闻方面的知识,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便利。

二、针对性的微技巧点拨

在学生课堂限时阅读20分钟左右的基础上,在每周特定的18~20分钟的科普阅读文展示交流中,学生以活动小组形式,定时、定量、定人进行阅读分享。我的切身体会是: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教师3~5分钟的微技巧点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的技巧点拨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了解文本特征:科普文章的体裁通常为说明文。了解题材:通常为Popular Science and Modern Technology。第二步:了解文本结构。科普文结构严谨、逻辑性强。通常由Introduction(导语)、background (背景)、Main body (主体)和 End (结尾)四部分组成。往往首段是主题段(主题明确), when,where,who,what and how(什么时间,在哪里,谁做了什么样的研究,研究的结果或开展情况,如何展开)。在以后的段落中论证主题的事实逻辑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段落清晰。但是,在文本中通常句子结构较为复杂、长难句较多。第三步:词汇的特点及应对策略,科普文中的词汇具有单一性和准确性。词汇的意义比较稳定、单一,不带感彩。因此,依据文本特点,鼓励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让学生明白,科普类文章的读者是学生,是大众人物,所以语言力求浅显易懂,作者会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某种科学现象、科学道理或研究发现。所以要有信心,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大胆推测的能力。

三、有效利用教材的阅读文本

现行教材就是很好的阅读典例,认真研讨,有效利用教材中的科普文是培养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有效途径。以外研版必修1 模块5 A lesson in a Lab 的Reading and vocabulary为例。该部分简单介绍了金属的氧化反应并列出了显示部分金属活动性能的表格,使学生了解和学会使用与科技、实验有关的词汇和知识,学会用英语表达相关的话题。学生因为对这些金属的英语词汇不熟练并且很枯燥(科普文的词汇意义比较稳定、单一,不带感彩)或者认为自己已经通过化学知识了解了表格的内容,所以,阅读积极性不高,而且让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金属的氧化反应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授此课的Reading and Vocabulary时,在学生限时自主阅读的基础上,笔者在课堂上是这样展开的:(课堂实录)

Teacher:According to what we have learned in Chemistry, which metal reacts the most with oxygen and water?(学生几乎用汉语统一回答。)

Students:钾、钠、钙、镁、铝、锌、铁、铜。(我微笑并肯定学生的表现。目的是激活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加深语言运用的真实感,创设阅读背景。)

Teacher:Excellent!You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Chemistry, would you please express the names of these metals in English as fluently as in Chinese?(学生表现出紧张并同时从课本第44页的表格中寻找信息。笔者抓住契机,及时借助多媒体幻灯展示,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幸运数字,然后链接金属元素图片及其英语表达方式,同时抓住学生因具备化学知识的背景而满怀信心的心理,让学生感知、读会枯燥的与实验有关的词汇,激发学生的阅读信心。)

Teacher:Do you fi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ords and their symbol of elements?

Student 1:The chemical element symbol is different from the spelling of the words in the table.

Teacher:Excellent,a careful boy,thank you!

Teacher:Now,it’ time for you to predict what type of this passage.(推测文体类型的过程中了解文本结构及特征。)

Student 2: It is an experiment. It belongs to exposition.

Teacher:Yes, an expository writing. Now read passage A and entitle it according to activity 2 on page 44.(在学生保持良好心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文体的了解来概括文章主旨。)

Students:The Reaction of Metals with Oxygen.

Teacher:Great!Look at Passage B on page 45,according to the title A Simple Scientific Experiment and the bold words in the passage, do you know how many stages there are in a simple scientific experiment?What is the correct order to describe the stages of a scientific experiment?(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的文体特征,上面的问题迎刃而解。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的信心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认真阅读第一段,把握文意。了解实验报告的步骤aim,apparatus,method,result and conclusion,在此基础上开展细节性阅读,抓住关键词或关键句,有针对性地完成阅读任务。

四、拓展性、针对性阅读

我深刻体会到,提倡学生读一些课标要求的话题类科普文,如:环境与污染、太空与海洋、科技与发明创造或者医疗与卫生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解题准确率,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乐趣。另外,选择有代表性的高考真题对学生进行真题实战演练并进行技巧点拨也是培养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有效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第2篇:科普类文本的特点范文

一、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价值

1.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科普说明文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其探究精神的有效教学载体。在科普说明文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情感和探求的兴趣,进一步培养起对大自然、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品质。

2.培养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掌握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科普说明文的阅读目的,主要就是获取科普知识。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其教育价值在于: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其次,说明文教学还必须使学生掌握科普说明文的表达方法。科普说明文的语言有独有的特点,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了解文本采用的说明方法、表达的顺序、独特的语言表达等。

二、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1.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

相对散文、童话等文学作品,说明文内容比较枯燥,它的语言也比较平实,缺少优美的语句,更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因此学生对说明文大多没有多少学习热情,课堂总是少有波澜。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时,就可以通过设疑火星与地球之间到底有哪些相似之处,才会被称作“孪生兄弟”,激发学习情趣,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进行探究学习。

2.概括整合提信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章,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由此可见,说明文教学最重要的一个教学价值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提炼信息。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帮助掌握提取信息的能力。

(1)圈点勾画明重点。学习《石头书》一课时,老师就可以提出:今天老师还想和大家来读一本特殊的书,它叫“石头书”。书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明确石头书的特点:一页一页、有字、有画、有知识,然后思考“石头为什么像书呢?”,先自己默读一遍课文,可以拿起笔把你认为石头像书的地方画出来。通过勾画,帮助学生明确文本重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设计图表提信息。画图表的方式是提取信息的有效手段。这种方式,能帮助学生快速提取有效信息。比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时,教者就可以设计表格:

这样的表格直观清晰,一目了然,能帮助学生迅速提取有效信息。

3.品味语言明方法

(1)品味语言准确性。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征,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内容表达准确无误。科普说明文同样如此。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咀嚼、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说明文准确用词的艺术。比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中有一句“克隆技术是一项可以造福人类的科技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句中“可以”一词,思考能否把“可以”去掉。又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中,抓住“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中的“也许”一词,体会通过表示揣测、估计的词语表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类似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反复咀嚼,进行对比研读,深入思考,从而认识到说明文独特的语言特点,语言表达的严谨、精确性,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2)明确方法求效果。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科普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在介绍国际互联网时,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使一些抽象的或不好懂的知识显得具体、通俗。在课堂上,若能引领孩子进行细细品味,了解科普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文字的独特之处,就会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提高阅读这一类文章的能力。

4.揣摩顺序练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科普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科普说明文文章思路清晰流畅,教者在教学时要适时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比如《大自然的文字》一文,先总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然后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岩、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

科普说明文语言确切、简洁、通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每个句子的内部甚至句与句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严密。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中心突出,条理清楚。文章按照“人与海洋关系密切人类迎来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开发海洋,必须先保护海洋”的顺序铺排展开。其中,说到人与海洋的关系密切,又从热爱海洋、敬畏海洋两方面展开,层次清晰明了。通过致力于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对学生今后有条理地表达大有裨益,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依托。

5.有效拓展显开放

第3篇:科普类文本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外宣;少儿科普图书;“走出去”战略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1-0021-02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为了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推广到全世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原新闻出版总署启动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时至今日,该计划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越来越多的出版单位、出版产品“走出去”,并且,实施“走出去”战略已经成为一些出版集团发展的共识。

在国内图书出版市场,少儿图书板块市场规模和份额不断扩大。但是少儿图书在国外市场遇冷,与国外少儿图书成功“走进来”相比,“走出去”的步伐有待于进一步加快。本文以少儿科普图书为例,探讨一下外宣少儿科普图书在国外市场遇冷原因以及相应策略。

1 外宣少儿科普图书在国外图书市场遇冷的原因

外宣少儿科普图书在国外图书市场遇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1阅读传统、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差异

众所周知,把握好国外读者的文化特征是实施外宣少儿科普图书“走出去”战略的关键,而受众的阅读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背景、阅读传统和社会环境。

1)文化背景的差异。文化差异是导致外宣少儿科普图书在国外图书市场遇冷的重要因素。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模式、审美方式、价值观念的差异。如:有的少儿科普书里涉及老师与学生对立关系的情节,这与一些国家的价值观相冲突,很难为其所接受;

2)阅读传统的差异。由于历史传统、人文背景不同,因此每个国家的少儿科普书读者习惯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不同类型的文本资料。而中国少儿科普书往往是过多地运用专业术语,有的表达得过分详细、过分全面,冗长的文字淹没了实质性的信息,有的甚至可以称作是科学论文的通俗版;而且多运用问答模式,忽略了小读者思考问题、探索发现的乐趣,将侧重点放置于灌输知识方面。这使得能在中国热销的少儿科普图书在对象国有可能遇冷。

1.2发展底蕴不足

要实施少儿科普图书“走出去”战略,首先要使少儿科普图书拥有“走出去”的底蕴。这就要求把复杂、深奥的知识与读者的接受能力与领悟水平结合起来,作品要兼具艺术系与科学性,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原有文本简简单单地翻译出来。

1.3目标受众市场不明确

目前国内很多外宣少儿科普图书的制作是基于上级指定的任务,只要达到上级的要求,拿到国家补贴,对于出版社来讲就算完成任务,并没有注意实际达到的宣传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制作的外宣少儿科普图书很少考虑受众群的需求,大部分图书的内容也并非外国读者关心的题材。

1.4对国际市场和行销渠道认识不足

大多数少儿科普图书“走出去”的过程很被动,坐等外界出版商发现。由于主动权不在自己手中,因此错失了许多优秀作品走向国外市场的良机。如何调整宣传公关策略,最大限度地吸引外国读者的眼球,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2 促进我国少儿科普图书“走出去”的主要路径

实施少儿科普图书 “走出去”战略,首先要从营销方式、合作模式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其次要把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文化输送到国外,以便使国外民众熟悉并接受。从这两方面看,国内的少儿科普图书实现“走出去”战略,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2.1要了解目标市场

我们过去是有什么产品卖什么产品,而不是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这是个大问题。我们要了解目标客户有什么特点,才能跟他们分享我们能够提供的内容。

1)选题要有针对性。若要让书的内容能激起外国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购买欲望,让国外更多的读者喜欢并乐意购买我们的少儿科普图书,就必须选题对路,用对象国读者喜欢的方式走近读者。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转变思路,区分不同的受众市场,策划有针对性的选题,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

2)选题要有先进性、创新性。客观讲,目前我国少儿科普图书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与国外同类图书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比如文字所占比重太大,缺少精美图片,尤其是震撼性的文图设置和出人意料的设计几乎没有,在版面设计方面也较为固定且带有死板倾向。要改变图片小、文字多的版式,最重要的是在保证自己文化品质的前提下,顾及对方的欣赏阅读习惯。此外,国外有很多人也很关注中国儿童的精神面貌与生活状况,这就要求实施少儿科普书“走出去”战略时,在选题方面除了重点考虑中国传统文化题材外,更要加入时代元素。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实践少儿科普图书“走出去”战略的出版人,首先要把住的是中国文化的根,也就是在实践中要注意突出中国特色之所在。

2.2要进行本土化操作

外宣少儿科普书本土化操作,是指为迅速适应目标市场的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淡化母国色彩,在产品定位、市场开发等方面都实施当地化策略,从而使其在短时间内获得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青睐。

1)作者的本土化选择。作者的水平高低是外宣少儿科普图书制作过程中很重要的方面。不同的作者对选题的理解可能不同,再加上编写能力有所差异、学术水平参差不齐,不同的作者完成同一个选题时很可能会出现巨大差异。所以,对作者的选择需要扩大选择范围,放眼全球。比如说创作德文图书,如果选择了德语专家,而且这个专家又是在德国土生土长的,其好处自然不用赘述。如《中国日报》就选择了美国本土比较知名的专栏作家、专职评论家来给它供稿,这使得该报的海外覆盖率大大提升;

2)译者的本土化选择。通常我们在确定一本外宣少儿科普图书的选题之后,有时还需要确定译者。如果没有好的译者,那么再好的选题也会遭到冷遇。中国少儿科普图书要打入对象国市场,翻译环节很关键,一定要适合对象国读者的阅读习惯。那些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既了解中国文化又精通本国语言的国外汉学家,是最理想的译者。

此外,中国少儿科普书一旦进入海外,为了适应市场化需求,还要顾及经营上的问题。这就要求实践少儿科普图书 “走出去”战略的中国出版人突破行政范围和合作层次,着眼于市场需求,把握市场机遇,迅速形成规模,结成开拓海外市场的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少儿科普图书“走出去”名至实归。

参考文献

[1]龚莉.“走出去”的内涵要丰富.中国图书商报,2009,10.

[2]张凌凌.国际化视野在选题策划中的体现.编辑之友,2010,4.

第4篇:科普类文本的特点范文

关键字:科普片;趣味性;昆虫题材

为适应当下观众观影口味要求,增强电视科普片传播力,上海教育电视台在制作《身边的奥秘》过程中,对于科普片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进行了新的思考,对于科普片的趣味性进行了新探索。由笔者担任撰稿的科普片《苍蝇》(如图1)荣获了当月节目评选的优秀奖。下面就科普片如何多方位的设计制作科普片的趣味性进行一番探讨,以期对同类片子的制作有所帮助。

一、确定有趣的选题

笔者所在的制作单位申报了多个昆虫类的选题,而且都是苍蝇、蚊子、蟑螂这些被人厌恶的昆虫。它们传播疾病,危害人类,但这恰恰成了可以进行挖掘的趣味点,这些点也将成为出奇制胜的亮点。

在确定选题的时,还应该考虑到的问题:事物本事是否有足够的知识点;是否有颠覆人们常识的趣味点;拍摄难度;制作周期等。以苍蝇为例,找到了很多关于苍蝇奥秘的研究成果,苍蝇传播疾病、超强的繁殖能力、完美的飞行技能等都是人们了解但没有亲眼见证的。谁会愿意在肮脏的苍蝇堆里制作电视片呢?事实上,《苍蝇》一片的出现就会引起大家的关注。所以,只要拥有大胆创新的信心就会为观众带了视觉盛宴。同时,制作时间刚好是苍蝇最活跃的夏季,也增加了这个选题的可行性。

二、撰写有趣的电视解说词

科普片不同于其它影视艺术片,它的解说词必须要独具特色。《身边的奥秘》本身面对的对象是青少年,整体的风格应该是活泼生动而且具有引导性的。为了写好解说词,翻查了大量资料,先确立了与苍蝇相关的多个知识点,但是怎样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呢?怎样才能像“DISCOVERY”那样能够一步步的探秘,吊住观众的胃口呢?一个怎样的开场能一下子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呢?

首先从抓住苍蝇的形象特点解说突破以上问题。“它是动画片里恶魔的原型,它是疾病最得意的使臣,它是最恐怖的餐桌食客,它是最难消灭的挑衅者,它就是有史以来人类最厌恶,也是生命力最强盛的昆虫之―,苍蝇”。几个短句就把苍蝇形象的显示了出来,而且还包含了下面将要讲到的几个知识点。电视解说词开头写得好,不但要有情趣、有特色,还要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其次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最多的知识量并且还不失趣味性是对创作者的高要求。很多科普片的解说词平铺直叙就像是填鸭式的教学,我们采用了问题套问题但又不直接解答问题的模式:“苍蝇危害人类,我们应该怎样有效的消灭它们呢?”并不直接解答,而是引出来另外一个问题“这还得从它的身世说起”,就像讲故事一样,慢慢道来。苍蝇到底是怎样传播疾病的呢?接下来还是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它的生活习性讲起”。自然就解释了问题的答案。然后联系到先进的科学研究,研究发现苍蝇有很多惊人的科学价值。这个时候完全颠覆了人们的印象,其实苍蝇也在为人类做着些许贡献。文章一开始的问题变得不成立了,结论变成了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苍蝇了。“在了解了苍蝇的方方面面之后,您还会一如既往地憎恨它们吗?是不是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它们呢?”号召式的结尾也很重要:就是在解说时用简洁而又有力的话语提出见解和希望。

三、拍摄出有趣的镜头语言

在苍蝇的养殖场进行了两天的拍摄,获益颇多。苍蝇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卵的体积非常小,而且很快就会孵化成幼虫,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见到苍蝇的卵,我们使用微观摄像的拍摄手法拍到了苍蝇的卵(如下图2),这也成了《苍蝇》的一个闪光点。

昆虫不是演员,不会听从导演的安排,这就需要创作人员要有耐心和毅力,并且要灵活应对出现的难题。在拍摄苍蝇特写的时候我们一开始是到公园里拍摄静止的苍蝇,但是它们很灵敏,摄像机还没靠近就飞走了。后来我们又把苍蝇用胶水粘在植物上,但是拍摄出来的画面很僵硬。最后我们想到苍蝇在低温下是很难飞行的,就把空调的温度调到最低,苍蝇果然只能爬来爬去,有时候就转转头任你拍摄。我们拍到了眼睛、体毛、产卵器还有“平衡棒”等难得一见的细节镜头。

拍摄足够多的精彩的镜头才能做出好片子,因此拍摄需注意的问题如下:1、在拍摄昆虫题材的电视科普片时微观摄像是必不可少的,昆虫身体的很多秘密都十分的微小,要想揭秘就必须要有真实的镜头,而微观摄像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近十盘带子的素材中,差不多一半的镜头都是采用微观摄像拍摄的(如图3)。就像是雅克•贝汉执导的电影《微观世界》带给我们的神奇感观,微观镜头展示下的世界更能引起人们的震撼和关注。2、拍摄时要一定要把光打好,因为对象体积很小,很有可能拍出曝光不足或偏色的画面。3、就是要注意突出主体。由于主体体积较小,可以选择虚化背景等方式来突出主体。4、场记要记得详细。这不是拍电影,只能拍到什么算什么,有的镜头很短,详细的场记能够使后期制作时迅速找到理想的镜头,提高工作的效率。5、也是很容易被大家忽视的一点。在拍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解说词的内容,绝不能让文本框住了拍摄,这样才能制作出更自然的作品。

四、剪辑出有趣的成片

最后成片是否精彩,后期制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后期制作时,为了剪辑出有趣味性来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镜头丰富多变,传达出足够的信息量。画面是主,解说为次,音乐为辅。大量的精彩尽头,才能使观众过足了眼瘾。

2.动画与实拍画面结合恰当。苍蝇眼睛的内部结构是不可能拍到的,但是3D动画的完美展示,使得知识点更形象更具体。随着科技的发展,动画在电影、电视节目中更加广泛的运用将会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动画与实拍画面将会达到更加完美的融合。(如下图4和图5)

3.用音乐引领了节奏。一开始的音乐传达出一种神秘的基调,充满了探秘的气息。而后面与苍蝇动作相一致的打击乐节奏,听来非常逗趣,呈现出轻松欢快;时而与情节配合,营造出了紧张感。

4.配音员声音有张力。配音员的声音如果很有吸引力,对观众来说也是一种享受。这声音特点是既不能喧宾夺主又要能具有引导性。

综上所述,电视科普片只有充满趣味性才能够赢得观众的心。不管是昆虫类的科普片还是其它题材的科普片,作为创作者来说应该关注为谁而创作、哪些群体是我们的受众、他们为什么要看我们的作品、受众最想知道的是什么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创作出更新颖的形式,使电视科普片更加具有趣味性和艺术性。

作者简介:

第5篇:科普类文本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群众文化工作;科学传播;新媒体;互动平台;整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4-0075-02

在网络问答平台“知乎”上举办的圆桌会“将科学研究进行到底”中,有人提出“中国的科普教育和外国相比存在怎样的差距”,回复评论里有一条非常有趣:“看看父母的微信朋友圈”[ 1 ]。从这一问一答可看出,一方面,国内目前科普工作影响力不够、认知度不广。另一方面,微信等新媒体已经深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作为群众文化工作的一部分,科学传播工作其实可以从这看似不相关的两个事实中寻求突破。

1 以科学传播为例探讨群众文化工作的特点与困境

1.1 群众文化工作与科学传播的概念

群众文化工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文化的有关部门、专门机构和工作者所从事的领导、指导、管理、组织、辅导和研究群众文化活动

的社会化行为[ 2 ]。

2008年,在《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08)》的首发式上,科学传播界的学者以及科技决策部门领导,给出了目前“科学传播”的涵义。科学传播主要是以公众理解科学的理念为核心,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传播渠道和手段,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以提升公共的科学知识水平、技术技能和科学素养,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1.2 群众文化工作的特点

1.2.1 政府起主导作用

从群众文化工作和科学传播的概念中可看出,在国家层面,政府既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者,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比如,科学技术协会就是科学传播工作的主要提供者。群众文化工作是一对多的,政府作为管理者,承担着绝大部分的推进工作。

1.2.2 面向全社会

群众性是群众文化在其主体方面所固有的显著特征,群众性表明群众文化是群众所应拥有和享受的精神文化,要求社会的群众文化供给、服务对象是全体人民群众、社会努力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社会的一切群众文化活动必须符合群众的意愿[3]。

1.2.3 需要固定载体

群众文化工作既由政府主导,那就有与之对应的传播单位,比如科学传播主要由科学技术协会承担。传播单位必须具备固定的场所以及必要的传播渠道和手段,比如利用科技馆举办展览、讲座与科普活动等,承载着向大众宣传科学文化的重任。

1.3 群众文化工作面临的困境

群众文化工作现在面临的主要困境是群众文化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因为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是不断发展的,也是多样的,而群众文化产品的新形势、新内容不多,服务设施、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陈旧单一,相关部门主观倾向严重,群众文化的产品供给脱离群众文化需求。

目前科学文化传播主要依托于各级科协及下属科技馆,主要组织形式为讲座、展览,科普进学校、社区,科技下乡等,尽管已经从多角度出发,涵盖多种途径,但仍然存在着受众面太窄、传播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亟需寻求新的突破点与传播手段。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已经逐渐通过手机终端深入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普及率也包括了各年龄层,不乏是一种新的科学文化传播手段。

2 新媒体的定义与特点

2.1 新媒体的定义

如何定义新媒体,从法国学者弗兰西斯・巴尔、杰拉尔・埃梅里,到美国新媒体艺术家列维・曼诺维奇,再到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字等等,各国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式答案。究其一点,“新媒体”永远是一个相对的、不断更新的概念,因此无法给出完全不变的定义。正如广播之于印刷媒介是一种新媒体,微信公众号之于广播又是一种新媒体。新媒体在不断地变化和演进,与传统媒体的根本区别,在于传播技术的革命,即以多媒体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多种传播手段所创造的全新的媒体形态,如博客、电子商务、即时通讯、电子邮件等,并在原有的媒体传播方式基础上产生的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与传播风格的媒体,如交互电视、楼宇电视等,这些媒体媒介的特征是网络化、数字化和多媒体[ 4 ]。

2.2 新媒体的特点

2.2.1 网络化与交互性

移动互联网的发明颠覆了传统的纸媒传播,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扁平化。信息的传递不再单向、固定、中心化,而呈现出网络结构,没有单一固定的信源,而是分布式的,主要表现为互动与融合。

2.2.2 数字化与即时性

网络化使得所有信息均可数字化,一条新闻,只要通过编辑上传,就能通过点击、转发等迅速传播与发酵。经过移动终端,很多信息资源能够即时共享,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使信息传递更加快速便捷。

2.2.3 多媒体与超文本

因为信息的数字化,所以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可以整合在一个文本中进行传播,甚至可以扩展开来,使信息的传递更加多元化、全方位,同时也保证源信息的完整性。

3 新媒体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作用

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手段,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政府群众文化工作面临的困境,扩大受众面,通过加强社会影响力来加强传播效果。

3.1 打造正规传播渠道,扩大受众范围

群众文化服务机构可利用新媒体拓展群众文化传播范围:建立群众文化信息传输网络,搭建群众文化信息沟通交流平台;进行群众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建立群众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群众文化服务网站、官方博客(微博),及时和传播群众文化动态信息;拓宽群众文化服务范围,开设网上展览、网上辅导、网上授课等服务。同时,因为新媒体公众认证机制,并有政府公信力背书,可以确保信息的输出渠道的正规性。

以科协的科普工作为例,科技馆作为科普宣传实体,可以利用场馆开设展览、讲座等活动,但是正因为场馆空间的固定性,使得科学传播H限于小范围,如果想要扩大受影响人数,就只能在时间上无限延长并不断重复展览与讲座内容,将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倘若建设一个网上平台,将每期展览、讲座内容数字化存放,开设虚拟展览馆、虚拟讲台,并打通各类网络终端,既可以保证展览内容线下线上的一致性,实体展览按时布展撤展,同时也可以保证无法在限定时间内参加活动的群众,能够在第一时间查看科普内容,甚至在活动结束后仍能根据需要追溯回看。这样,科普宣传实体的内容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降低宣传成本并提高宣传力度。

3.2 提供和谐互动平台,实现服务社会化

因为群众文化服务机构通常并不设立一线窗口单位,因而缺少了很多与群众直面交流的机会,但工作的性质又要求群文工作深入群众,依照传统一对多的传播形式,迫于人员的匮乏,群文工作无法完全实现社会化。但是新媒体的使用就可以打破这一僵局,利用网络的扁平化特征设立虚拟的一线窗口,通过官方账号、互动平台将服务机构与文化受众对接,真正实现群众文化服务社会化。

科协经常举办科学讲座、科技培训等活动,但如何选题始终是最关键的问题,因为很难在保证活动即时性的同时迎合所有受众的意愿。但是开设官方微博与微信公众账号后,可以通过发起问卷调查、筛选回复数据等手段,罗列出公众倾向的话题,并及时开展相关的系列活动,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助受众解决问题,让科学传播、科技推广真正落地。

3.3 整合信息资源碎片,确保传播一致性

不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信息往往都是以多点碎片状态存在的,如果不能尽可能将所有碎片拼接在一起,就有可能造成盲人摸象的后果,这个问题在科学文化传播中尤其明显。新媒体的网络特点使得任何信息都有可追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将有关的链接、图片、视频、文字都整合在一起,全方位地还原被传播对象,甚至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评论不同介绍都可保留,让公众有对比有选择。

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学奖的中国人。之后杭州科协开展了一系列与青蒿素相关的科学讲座与展览普及,在活动中面对“是否意味着中医获得肯定”“青蒿素的萃取争议”等问题,受邀的科学家都一一作了回答,尽管参与活动的记者作了详尽的报道,但也不能完全把所有内容都放进报纸进行传播,那么在取舍中就会有一部分信息丢失。而在科协网站上共享的活动视频,就能完全重现科学家的讲座与回答。可见,新媒体在保证科学传播的一致性与完整性上,具备更加严谨的特征。

4 结论

在信息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借助新媒体的特征,结合群众文化工作的特点,充分发挥前者的作用,对于打破群文工作的限制、拓展受众面、扩大影响力上都有极大的创新意义,但是同时也必须注意随之产生的问题:1)新媒体是把双刃剑,使用者必须保持客观与中立,不能因为个人倾向制造不实的传播信息造成不良影响,比如微信朋友圈的各式谣言;2)不能忽视传统的线下传播,群文工作本质上还是要深入群众传播文化,人与人之间直接交流产生的作用仍远大于单纯的数据交换,比如送科普下乡、送科技培训等等,都需要现场的指导。将传统与新式的传播手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工作。

参考文献

[1]知乎.[2016-10-13]http:/// question/27853929.

[2]石振怀.群众文化工作实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9(1):1.

第6篇:科普类文本的特点范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哪些同学想当科学家?现在有哪些同学还想当科学家?要想实现这个远大的理想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籍日裔物理学家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一文,或许同学们能从中受到启发。

[设计意图:谈话法导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

二.理清结构

老师由易到难设计几个问题,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准。

1.本文写了几件事?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2.写了哪几件事,请用最简洁地文字回答。

3.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展示本文的结构图。

童年 青年 (成年)

鲤鱼世界的幻想(想象) 实验 (理论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故事(理论)

4.引导学生揣摩结构的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关键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结构的严谨美。]

三.拟写简历

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给作者加来道雄写一份自我推介简历。

1.学生讨论写法后,教师归纳写简历方法。

明确:压缩课文内容,筛选主要信息,连贯转换成文。

压缩的方法:

筛选:筛掉次要信息,选定主要信息。次要信息:复指内容、过渡文字、具体内容、反面内容、假设内容、修饰成分(定语、状语等)、复句内容(如转折复句中“虽然”引领的内容)等。

转换:把选出的主要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成为一段没有语病的话。再运用合并同类项(相似信息),把文学语言转换为叙述语言,加上一些过渡词语等方法,使话连贯。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在课文中用勾画的方法找出关键句。

3.交流:每组一名同学交流。学生评价:谁说得好?为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四.美点探究

(1)假如你是一位老板,你会录用他吗?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会,因为他从小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是创造的基础;因为他能够对他感兴趣的东西始终充满激情;因为他能够耐得住寂寞和奉献精神;因为他不仅进行了理论研究,而且还能与实践相结合;因为他具有探索的精神……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人格美。]

(2)假如你是一位普通读者,你更愿意看他的简历还是本文?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本文。本文语言更为生动,更有趣味性。教师顺势就问:你觉得本文哪些句子语言最美,美在何处?这样便水到渠成的过渡到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品味语言。

如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突然之间,不知怎的我就被拉出了咱们的宇宙(池水),投进了一个冥冥世界,那里有令人目眩的强光和我从未见过的奇形怪状的物体。最奇怪的是那个抓住我的生物竟然一点也不像鱼。更使我震惊的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它的鳍,但是没有鳍它还是能够运动。我感觉到熟习的自然规律不再适合于这个冥冥世界。随后,我发现自己突然又被扔回了咱们的世界。”

品味语言的方式:

(1)本段是从鲤鱼的角度看世界,假如从人的角度看鲤鱼所见之景,这段文字又该怎么写呢?(比较,体会它的生动性)

(2)教师用充满感情的朗读感染学生。(读出惊诧的情感)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美]

五.总结全文

学生总结学完本文后的收获。

1.领略了科普文三美:求真的美、人格的美、严谨的美。

2.培养了两种能力:筛选能力和鉴赏科普文的能力。

第7篇:科普类文本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文本 感悟 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2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努力尝试着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而感悟文本就要唤醒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下面,笔者就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文的教学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品读文字,感悟文本

选入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都是经过作者或编者精心选择与加工的。大多句子都隐含着深刻的内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情况,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而这种情感并不是非常直白地表露出来,而是隐藏在文字的背后,只有让学生通过品读文字才能获取到。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时,要让学生从品读文字开始,引导他们在理解文字的过程中,感悟文本所包含的内容与情感,从而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特点,教师以“甲天下”一词为主线来引导学生品读文字,唤醒学生对文字的感悟。首先,把文中介绍桂林“水”特点的三个字 “静” “清”“绿”,桂林“山”特点的三个字“奇”“秀”“险”这几个关键词串联起来,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把“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等句子带到情境当中,并结合品读桂林山水的特点字词进行比较,说一说自己的体会,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紧抓住课文的一些关键文字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品读,让学生逐渐感悟桂林山水的与众不同。这既让学生习得了作者抓住特点形象描写与对比描写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又让学生具体了解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理解情感,感悟文本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具体体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就要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只有真正理解作者蕴含在字里行的情感,学生才能真正地感悟文本。记得一位语文教育家说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唯有情感教育才是推进教学过程优化的最强大的驱动力。”不同的课文蕴藏着不同的情感。情感是融合在语言文字中的一条生命线。无论是科普类课文、写景状物类课文,还是写人记事类文章,都承载着一定的情感,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的一个重要载体。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我们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时,除了要让学生从文字层面来感悟外,还要让学生从情感上来感悟。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紧紧抓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一句话,提出问题:“这句话是不是有问题呀?船在桂林山水中航行,人却在画中游。人怎么能在画中游呢?”这一问题让学生再一次回归文本,从“画卷”一词入手,再来审视文本的主旨。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与同伴交流、辩论,让学生悟出“桂林山水”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情感。最后,教师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最后一段,谈自己对桂林山水的理解,感受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这样,学生从心底里产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8篇:科普类文本的特点范文

师:小壁虎在哪里捉蚊子?

生:在墙角。

师:谁咬断了它的尾巴?

生:一条蛇。

师:小壁虎没有了尾巴,心情怎么样?

生:难过。

师:它会想什么办法呢?

生:问别人借。

师:对呀,小壁虎想到了去借一条尾巴。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了哪儿?(师一边问一边点击课件)

生:小河。

师:对了,它看见——?

(小鱼出现在小河的背景图上)

生:小鱼!

师:壁虎会怎么跟小鱼说呢?

生: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

师:我们一起把小壁虎与小鱼的话来学一学,演一演,看谁学得最像。

(师生合作扮演壁虎和小鱼,边做动作边讲述故事中的对话)

二、案例分析

实践教学中,此类“活跃”的课堂为数不少。真的是活跃吗?是学生的兴趣高吗?是老师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吗?都不是!这样的“活跃”是一种没有经过深层思维和想象的活跃,充其量只能算是热闹。这样的课堂只见热闹,不见思想。究其原因,这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不到位有关。不少教师把文本解读等同于翻阅教参,抄写教案,对语文价值的挖掘没有经过认真细致的思考,教学设计时只凭感觉浮光掠影地罗列几条,然后照本宣科。结果是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框架如出一辙:遇到对话就提问,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遇上对话就表演,这样就“发展了学生大胆表现的能力”。殊不知,这样的课堂只是老师的“演艺剧场”,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多半无缘。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则经典的知识性童话,文章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黄牛、燕子借尾巴这一故事主线,巧妙地向学生介绍文中三种小动物尾巴的用处及小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读这一类型的童话,目标有两个:其一,认识童话所渗透的科学知识;其二,感悟文章如何以生动有趣的情节、活泼形象的语言来展现科学知识。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对于此类知识性童话,在科普价值的显现上,教师应凸显文本所蕴涵的语文价值,重点完成语文教学目标,为科学和语文之间搭起一座桥,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对策建议

1.“面对面”初读文本,获取“第一印象”。

初涉教材,首先要通览整体,以获得“第一印象”。当前,教师对文本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教参和网络,教什么,怎么教,如“龙门阵”现成摆在那儿。离开这些,教师几乎不会“赤手空拳”地解读文本,更谈不上对文本“语文价值”的挖掘。事实上,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极为重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应直面教材,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挖掘文本内涵,然后才能与学生进行对话。教师较为可行的做法是:先认真阅读一遍文本,整体通览,然后合上教材,回顾哪些内容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细细回味文本,这些留下“第一印象”的内容就是作者写作出彩之处,也是编者编排意图体现之处,更是学习语言表达的落脚点。通过思考,把握整体,抓住重点,方能驾驭文本。教材中反复出现“向谁去借?怎么借?对方怎么回答?”其实这就是故事发展的主线,教师要引导学生手捧教材,亲历文本,通读全文,在与文本面对面接触的过程中理清故事情节,了解文本所传递的科学知识。

2.“细嚼慢咽”再读文本,把握文本重点。

知识性童话以生动活泼、鲜活有趣的内容吸引儿童,文本以童话的形式传递渗透抽象、枯燥的科学知识,语言形式、表达方式有其独特之处。因此,在细读文本时,除了要看文本所传递的科学知识外,还要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语言,铺设了什么样的细节,用了什么描述方法,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从中深层次把握文本的语文价值。例如,案例中的小壁虎“借尾巴”是事件核心,为借尾巴,它分别向小鱼、老黄牛、小燕子求助。文中反复出现“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一则是通过对话,向学生介绍文中三种小动物尾巴的用处以及小壁虎尾巴有再生功能这一特点,二则隐含着小壁虎因借尾巴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与情感体验,由难过、焦虑、矛盾、失望转而欣喜,具有浓郁的感彩。教师要抓住具体的情景,摸清小壁虎拥有完整的尾巴——掉尾巴——长尾巴的情感变化,诱发孩子自主表达的意愿,尽可能根据不同动物、不同身份、不同心情读出不同语气、语调,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内容的单一复述和机械表演上。

3.“旁征博引”丰富外延,凝练文本内涵。

经典的故事作品总是蕴涵着丰富的信息内容。因此,教师需借助各种工具和途径进一步了解文本的信息,旁征博引,丰富文本外延。例如,老师对文中提及的和教材以外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和功能需要一定的积累。文中明确提到壁虎的尾巴除有“再生能力”以外,还有三个特点:一是能自切,二是再生需要一段时间,三是平衡、吸附功能。如此就不难理解,故事中反复出现小壁虎“爬呀爬”是有原因的:一是因为小壁虎挣断了尾巴而使身体失去平衡,影响爬行,故而爬得慢;二是因需过一段时间才能重新长出尾巴,所以爬的时间比较长。

行文至此,不禁想起,多年前,斯霞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我提个问题,请你们想想,为什么写“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小河边”,连用几个“爬”字,而不是写“小壁虎爬到小河边”?

生:说明小壁虎爬了较长的时间,尾巴不是断了立即就长出来的。

生:小壁虎爬啊爬,说明爬的路很远。

生:小壁虎爬的时间很长。

师:对了,所以课文上写了“爬啊爬”,而不是写“爬到……”。你们可以去调查调查,还有什么动物的尾巴、腿、脚,弄断了又会慢慢长出来。过去学过哪些类似的句子?

生:《燕子飞回来了》一课,燕子飞呀,飞呀。

第9篇:科普类文本的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本研究广查资料,总结他人的研究成果,设计出客观的调查问卷,采用spss软件分析,得到了一个量化的杭州市青少年科普活动的现状。  

 

杭州的青少年科普活动开展的时间较长,青少年参与科普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已经形成了一个培养的框架机构。那么培养的结果产生的成效如何呢? 

本研究依据《儿童权利公约》和《联合国青年权利公约》相关年龄文本,青少年的年龄段13~19岁,即13岁~16岁为初中组,17岁~19岁为高中组。根据分层抽样原则,在杭州市区的 8所高中和 3所初中随机抽取共33个 班级,1650 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640份,自行设计问卷,做了调查。 

1 青少年科普活动硬件状况 

1.1 校内硬件 

校内科普硬件主要由橱窗、报廊、挂像、校内科普作品展、科普角、科普组、气象台、生物角等项目组成,被调查的11所学校的科普硬件建设都有上述项目的建设,但没有设置全部项目。 

调查结果非常出乎意料,不论高中还是初中,在同一所学校面对“你所在的学校有以下科普项目吗?”的调查,不同学生回答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在橱窗、报廊、挂像、校内科普作品展、科普角、科普组、气象台、生物角等选项中只选择了一项,有的学生选了8项,选择相同选项的学生10%不到,学校是否建有这些科普设施,在同样的科普环境中,不同学生的感受和认知是不同的,学生表达的更是自己的兴趣点。 

从走访中可以看出杭州各个学校不论高中、初中,不论重点还是职业,都非常重视科普硬件的建设,校内科普作品展和气象观察近一年内有学校没有举办或者还没有到举办的时间,其他的每个学校都有设置。 

由此可见,一个学校的科普硬件的实际建设情况为多项的100%,而学生可以认为学校没有这个项目的建设,一则是学生兴趣的问题,二则学生是否有空暇时间来顾及,三则这些硬件要让它们产生生命力是由学生的科普情结决定的。 

1.2 校外硬件 

2006年3月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后浙江省省委和省政府更加重视科普设施的建设,杭州市的科普综合实力又是连续七年稳居浙江省第一,①省、市二级政府十分重视城市科普硬件的建设,地处杭州的校外科普设施资源十分丰富,主要由少年宫、博物馆、科普中心、科普展览、植物园、海洋世界等组成。 

这些对全民开放的科普场地,硬件使用情况取决于使用者的使用主动性。被试者参观杭州市公共科普场馆的次数从0次/年四次/年呈递减状态分布,其中5次以上/年出现了多人现象,但在访谈记录中,几乎是去自修学习的,而不是为了满足自身对科普的需求。初中组和高中组的统计数据还表现出同步性。 

2 青少年科普活动及其分层次状况 

为了更好地反映青少年科普活动现状,调查问卷设计了多道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可以更好地反映一个现状,但也给数据的百分比统计带来困难。以下各个有关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分层内容的状况是统计数据的绝对数量表示。 

2.1 科学知识教育培养状况 

由于科学知识的传授能提高青少年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青少年智力发展和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所以科学知识教育成为了青少年科普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随着科学的发展,应将激光、超导、生物工程、环境保护、人工智能等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作为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内容。 

问卷通过“假设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被怀疑疗效不好,你认为科学家会采用如下所列5种方法中的哪一种进行研究?”来调查,选择正确答案“对患者和医生进行调查,并对两组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的人数为单项选择中最多的,但是选择其他错误答案的人数总和远远超过选择2的人数。 

选择“对患者的意见进行调查,然后作统计分析”有92人,选择“用最新的医学理论来判断药的实际疗效”有58人,选择“将病人分成两组,一组服该药,一组服另一种药,然后进行比较”有125人。可见很多同学没有形成“科学是实践,可以重复检验,实践会有主观色彩”这些科学概念。初中和高中在答题错误的分布数量上存在一致性。 

2.2 科学意识的培养状况 

科学意识就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产生的科普活动观念,它是人内在的、积极思考和创新的思想品质。并非所有人在具备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都能进行科研活动。培养青少年如何抓住机遇和灵感,针对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实践活动,随时产生一系列假设和构思,这是青少年科普活动的重要因素。 

调查通过“你对算命之类”的问题来分析。在410份问卷中选择“完全不相信”的有120人,“非常相信”的10人,“有点相信”93人,“说不清楚”57人,“不太相信 ”130人。可见青少年的科学意识的培养已具有一定基础,但是还存在少部分同学科学意识比较淡薄。 

2.3 科学精神的培养状况 

科学精神是指科学研究中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科学的道德与情操。它包括谦虚谨慎、严谨求实、吃苦耐劳、认真扎实、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精神,善于总结经验、勤于捕捉灵感、敢于突破的个性品质。实践证明,科学精神是个人和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促进青少年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与社会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调查通过“谦虚谨慎、严谨求实、吃苦耐劳、认真扎实的精神,善于总结经验、勤于捕捉灵感、敢于突破的个性品质,你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哪些方式来培养?”来了解,可以看出被试者认为上述品质是由“课堂知识的学习”、“ 社会实践活动”(初中组)、“ 科普活动”、 “体育锻炼 ”、“ 向有经验的长辈学习”各个选项的人数基本一致,只是在高中组的“ 社会实践活动”选择人数远远超出其他选项,可见“社会实践活动”在品质培养方面在高中生心目中占很重要地位,而对上述品质培养起重要作用的“科普活动”在被试者心目的地位与其他选项是一样的。科普活动的作用和功能在被试者心中没有得到客观反映。 

2.4 科学道德的教育培养状况 

在青少年科普活动中应重视道德教育。通过科普历史、著名科学家和科普成果的介绍,来培养青少年的科学道德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问卷通过“当你了解到一项新的科普知识,你会怎么做?”投射科学道德的主动意境来了解该项情况,“主动告诉家人或朋友,让他们增长见识 ”、“ 和家人或朋友一起探讨此项科普知识”、“只有别人问我,我才会告诉他们这项科普知识”、“ 会认真地研究一下”、“跟课内的学习没有关系,不会花太多精力研究”、“不知道,说不清楚”,六个选项的设计程度是递减的,初中和高中组出现了明显的分层,初中组没有依次递减,在“ 会认真地研究一下”项超过了“只有别人问我,我才会告诉他们这项科普知识”,高中组的选项依次递减。可见,投射结果高中组的科学道德的培养状况好于初中组。 

2.5 科学技能的培养状况 

科学技能包括动作和心智两个方面。技能的形成过程,就是人通过练习掌握技能的过程。在青少年科普活动中,需要多动脑、多动手,加强练习,使其形成一定的科学技能。同时也要运用观察、实验、演绎、归纳、假设、抽象等方面的知识,动脑、动手形成设计、操作、反馈等一系列科学研究的技能。 

通过“认真细致的分析和解释可以弥补观察步骤的缺失,这个说法是什么”来了解被试者的科学技能情况,选项“正确 ”、“不正确 ”、“ 不全面 ”、“ 不知道,无法判断” 。这道调查题的难度不高,是一题基础题,被试的是科学技能的基础“观察”。选项正确的人数初中组只有20人,高中组58人,只占19.02%。 

2.6 科学思维的训练状况 

科学思维的训练是进行科普教育的核心。在科普活动中应着重培养青少年思维的多元性、辩证性、逆向性、创造性、主体性等。重点加强思维模式的训练,有利于青少年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和科研中节约时间、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 

 对“科学思维”的现状做了分层,首先通过“以下都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拥有的性格特点,选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来了解科学思维的特质。 

“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敢于冒风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抱负、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具有艺术上的审美观、富有幽默感 、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高中组的前三项选择“独立性强、自信心强、具有好奇心”,初中组的前三项选择是“自信心强、具有好奇心、敢于冒风险”,有相交区也有不同选点。初中组的科学思维更表现出冒险特质。 

“您平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没有习惯用另外一种方法来解决。”被试者对“几乎都会用、经常会用、偶尔会用、几乎没有用过”四个选项选择最多的是“偶尔会用”,其次是“经常会用”,初中高中的选择分布出现一致,但各个选项的比例出现不同。 

“当你脑中突然冒出一个新奇的想法时,你一般会”,被试者对待“认为自己胡思乱想,很快忘掉这个想法;觉得自己的想法很有意思,但是觉得不切实际;静下来好好想想这个想法,然后过段时间又忘了;静下来好好想,并且将想法付诸实施来了解。”四个选项,初中和高中的情况出现了很大不同,初中组后3个选项基本呈均匀分布状态,但高中组有250人选择的是“觉得自己的想法很有意思,但是觉得不切实际;静下来好好想想这个想法,然后过段时间又忘了;”说明初中组对自我的思维状态评价要远比高中组的自我评价要高,尤其是第四个选项,高中组选择占9.26%,初中组选择占10.98%。 

3 青少年科普活动参与度 

3.1 校内科普活动参与度 

校内科普活动的参与度是通过“请问你所在的学校举办科普讲座或其他科普活动的情况?”来了解的,“经常举办、 偶尔举办 、不经常举办、很少举办、从不举办 、不知道。” 

上述选项中,初中组各个选项几乎呈均衡分布,但是选择“不知道”的,在初中组有36人,是所有选项中绝对数量最大的。高中组选项主要集中在“偶尔举办”和“不经常举办”2项,似乎学校的科普活动的频率无法满足高中生的要求,回答“不知道”的有53人,这个数量位于所有选项的第三。初中生顾及学习以外的活动的程度低于高中生。 

3.2 校外科普活动参与度 

校外科普活动的参与度是通过“请问如果有科普讲座或科普活动你会去参与吗?”来调查,在5个“ 肯定去 、视内容而定 、学校组织集体去才会去 、不去、不知道,说不清楚、”选项中,初高中最主要的选项是“视内容而定”,尤其是高中组有近200位学生选择该项,科普活动如何吸引学生是开展科普活动者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初中组其他各个选项情况差异不大,“不去”是选择人数最少的一项。高中组“肯定去”选项的人数只有18人。 

总之,青少年的科普活动开展状况有令人欣喜的一面,尤其在校内外科普硬件的建设上已经达到一定水准。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开展已经展示一定效度,青少年对科普活动有渴求有期待有自我评价,随着年龄的增大,高中组明显强于初中组。 

但是,也发现杭州市青少年科普活动也存在几个比较明显的问题。科普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相对薄弱 ,科普教育的实施需要复合型的教育人才,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多是接受单一学科教育成长起来的。如何培养复合型教师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且,学校与学校之间对科普教师的重视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这就造成不同学校求学的青少年接受科普活动开展时存在着不公平性。 

科普活动教师的培训和评价制度尚需健全 ,目前科普教师的成长主要依靠他们自学钻研或者校内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一所普通中小学是很难系统地独自完成科普活动教师的培养。同时,没有制度化的进修和定期的集体研讨,科普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参与科普探索的积极性等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地方科普管理部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科普教育的重心应转向课程研发,中国的青少年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中小学校的科普教育研究应从科普活动向科普教育课程的研发层面提升。在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许多学校没有一本可以参考的、综合程度较高的科普教材,即便有,有些教材的“拼盘”痕迹太重,缺乏系统化和综合性。 

科普教育资源有待整合,杭州的青少年科普活动可谓是丰富的,学校、家庭、社区不同范围的科普活动各自开展着,大多以局部为出发点设计开展着活动,有重复现象,也有内容和活动方式上的缺失想象,符合青少年兴趣特点、“价廉物美”的科普教育资源缺乏地区教育资源系统整合,而且这个工作是一所学校和教师难以独立完成的,需要地方行政部门的牵头研究整合。 

杭州市科技计划软科学重点项目部分结题报告,计划编号:20091334m38,2009年4月~2010年12月 

 

注释 

①杭州高科技投入高回报大 2010年销售额将达2600亿,chinachs. 

org.cn/cityxilan/content_443.htm,2010-7-16. 

 

参考文献 

[1]杭州科普信息网 btl-auto.com/cn/images/others/_vti_cnf/633295.html. 

[2]浙江省科普网zjinfo.gov.cn/. 

[3]郭正谊.青少年科普活动概论[j].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