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能源效率管理办法范文

能源效率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效率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能源效率管理办法

第1篇:能源效率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煤炭;低煤价;精细化;成本管理

葛泉矿2013年销售收入达10亿,企业利润达1.7亿。各项生产经营指标能够完成,尤其是在这么严峻的煤炭市场环境下超额完成,难能可贵,成绩得取得,既有产量提升带来的增收,也有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进带来的节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精细化的成本管控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其他煤炭企业有借鉴意义。

一、完善制度,强化措施,保证执行严管理

为了对成本控制提供制度保障,葛泉矿先后制定出台了《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材料消耗考核管理办法》、《计件工资管理办法》、《地面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能源考核及车辆维修费用管理办法》、《液压支架使用管理办法》、《煤质考核办法》、《建设工程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对材料、人工、能源、修理等定额进行了重新细化修订完善,加强了对材料、人工、能源及修理费等大额成本的管控力度。坚持每月定期召开经营分析会和预算平衡会,分析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整改提高的办法和措施,公布单项考核结果,增强了内部考核的时效性,提高了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为各项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二、打破瓶颈,全面提升,质量效益树样板

今年,葛泉矿借助东井更换主井电控系统的有利时机,充分挖掘东井生产潜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大幅提升了东井产量,东井以300多人的建制,承担了葛泉矿整整一半80万吨的产量任务。原煤生产人员效率达到8.29吨/工,原煤直接工效达到28.1吨/工,可谓彻底打破了产量瓶颈,东井实现利润占总利润的70%。

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实施要求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一些小改小革、引进创新取得了良好效果,带来了可观效益:一是自创支架防误操作装置。该装置使用自制的铁架,固定支架阀组操作杆,防止行人误碰导致支架动作;二是创新使用移动设备列车。11912工作面由于供电供液距离长,电压大易导致设备启动困难,供液管路阻力损失较大不能保证支架初撑。为此使用了移动设备列车。列车随工作面推进不断前移,节省供、回液两趟高压管路(1800m)和1140Kv电缆(4*800m),方便短距离停送电和检修,减少了供液压力损耗、电压损耗及维护费用,减少了大量工时和材料投入,效果非常好;三是使用自制单轨移线车。考虑到穿过工作面电缆多,移架时易挤坏电缆水管等实际情况,通过自行设计、制作了单轨移线车,成功解决了电缆的吊挂和移动问题,减少了电缆被单体等重物挤损的可能,增加了运料巷的空间,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节约了50余万元的购买成本。

三、清理外包,减少外委,提高素质降成本

由于葛泉矿地质条件复杂,历年来外委打钻注浆费用都在 1000万元以上,为改变井下化学注浆需由外来人员施工,每年支付高额技术服务费的现状,葛泉矿培训自己的钻机队伍,逐渐由开掘单位自己承担开掘头面的底板超前、煤层钻探任务,2013年外委钻探费用彻底取消,大大降低了成本费用。加大外包用工清理力度,采取定岗、定员、定编,减少用工数量,提高用工效率。

加大设备外委修理的管理,对矿机修厂实行了内部承包,坚持能自修绝不外委的原则,既提高了职工钻研技术提高素质的工作积极性,又减少了外委修理费用,全年外委修理费同比减少265万元。

四、全面预算,统筹物资,市场核算减浪费

施行全面预算管理,年初制定《2013年全面预算管理办法》,修订、完善了各项考核制度,汇编成《葛泉矿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汇编》和《葛泉矿全面预算管理定额手册》。对原有的洗煤厂、机修厂模拟市场化管理办法进行了完善,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将材料费、电费、修理费等费用指标与工资捆绑使用,制定了综合单价,同时把生产任务完成、安全、文明生产、产品质量等作为调节指标与工资挂钩,有效激发了有关人员节支降耗、增收创效的积极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果,以洗煤厂为例,仅材料费一项就较去年同期降低了150多万元。

物资管理方面,积极开展“清仓利库”活动,彻底取消基层单位小仓库,对基层单位过剩存料进行了全面清理;在原有井口物资超市(本部)、东井物资超市的基础上新建了机修物资超市、洗煤物资超市;同时加强了井下材料的回收复用,成立了物管科分拣中心并设专人负责,加大对材料的分拣和复用力度,全年回收材料计330余万元,复用材料近270余万元,材料单位成本减低7元/吨。

五、精细化成本管理努力的方向

随着精细化成本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及管理者认知度的提高,管理的范围将不仅限于对一 些经济目标的管控,而且向安全管理、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资本运营等专业管理扩展。每一个相对独立的管理专业均形成本专业一整套精细化成本管理方法、流程和标准,实施过程监控,使精细化成本管理向专业管理,尤其是过程管理推进。

第2篇:能源效率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 能源;统计;管理;分析

中途分类号:D4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022-01

1、建立企业能源数据责任制,明确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对于矿井来说,产品的产销需求,能源消耗情况,能源的转换产出、消费与购进,能源的储存管理,能源数据的来源与统计,都需要加强基础管理,从源头抓起。为做好矿井的能源降耗,节能环保工作,矿成立节能环保领导小组,由矿长、党委书记任组长,生产各部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环保节能办公室,由环保科技中心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全矿的能源管理工作,全面协调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先后下发了《节能环保管理办法》、《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峰谷用电管理制度》、及《能源统计管理制度》、《能源计量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

节能环保管理工作由矿节能环保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实行节能环保目标“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分级管理,归口负责。进一步加强我矿的节能、节水、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能源消耗分析等工作,指导各单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降低能耗和成本,控制污染物排放。

为做好节能环保、能源统计工作,环保科技中心制定了严格的能源管理制度,明确规定节能环保组、计量组、认证组等各组的岗位职责,理顺了各项工作流程,使管理进一步规范。率先创建节能环保网络体系,将全矿27个用能单位纳入体系管理,由职能部门环保科技中心组织协调各项工作,聘任28个节能网员,以节能月度例会的形式,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为推进企业节能降耗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同时,加大对能源统计数据的审核评估力度,明确企业相关部门领导和统计人员的质量责任,形成人人关心能源数据质量、个个维护能源数据质量评估,提高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2、健全企业能源统计的基础管理,提高能源统计数据的质量

环保科技中心要加强统计数据的管理工作,确保统计数据真实有效。建立健全矿井能源利用台帐和用能设备台帐,做好能源购置、消耗原始记录,实施能耗对标管理,执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并及时准确填报能耗报表和分析资料。着重对我矿能源消耗的数理现象和运动规律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的结果以月度报表的形式,每月5日前及时上报给集团公司及有关部门。

具体统计分析包括能源消耗和储存等方面计划执行的情况分析,特别是统计期吨煤电耗和原煤生产综合能耗数据统计与分析,为制定矿井节能目标及动态掌握节能降耗指标完成情况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第3篇:能源效率管理办法范文

一、充分认识加强用能管理工作的紧迫性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今后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并将合理的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我省也制定了对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实行“双控”的政策。至“十二五”期末,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9.5%,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25%以上。下达给我区任务为“十二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25%以上。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能源供应将成为重大的制约因素。进一步加强用能管理,完善用能机制,提高用能效率,是确保我区完成省市下达的“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的硬性要求,也是从实际出发,统筹节能工作与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能源利用方式调整,拓展发展空间的现实途径,更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

二、进一步明确加强用能管理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把控制用能总量和能耗强度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按照“控制总量、降低单耗、强化责任、建立机制、夯实基础、倒逼转型”的思路,保障合理用能,鼓励节约用能,限制低效用能,禁止过度用能,实现能源使用的高效配置,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的“十二五”节能目标和能源消费总量目标任务,为我区实现“经济强区、科技新城、生态家园、幸福”的总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二)目标任务

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双控”目标:即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能源消费强度目标是:到2015年,全区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率、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完成省、市政府下达的目标,即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一五”期末下降19%以上,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5%以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至“十二五”期末,全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省、市下达的目标之内,能源配置更加合理,用能效率显著提高。

三、强化举措、严格管理,切实提高我区用能管理水平

(一)加强新建项目准入管理

1.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和省市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完善全区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用能管理工作机制。对于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前,乡镇必须先行审核把关。对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0000吨标准煤(含)以上的新建或扩建项目,在引进签约或进入报批程序前,须经区长办公会议讨论。

2.总量控制,占补平衡。按省市下达的我区能源消费总量,排定全区工业用能增加总量,并按年分解至各乡镇,由乡镇负责,实行总量控制,占补平衡。乡镇新增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除按照省、市、区有关节能审查的规定执行外,在上报区节能主管部门审核时,须明确新增用能量在区下达增量指标内消化,或淘汰相应落后产能进行用能等量或减量置换。

3.有保有压,控制单耗。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降低高能耗产业的比重;实行有保有压政策,限制高能耗产业的盲目发展;提高用能水平,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严格新建项目评审制度,将项目能耗情况纳入评审范围,对项目单耗高于1吨标煤的,除对我区经济和产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项目以外,原则上不进行审批。

4.年度控制,周期结算。按照分级负责的要求,以乡镇为单位,按年结算,实行用能总量控制;对引进能耗水平低,经济效益高,财政贡献大,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优质项目,新增用能总量所在乡镇当年度未能消化的,可在下一年度或数年内统一结算,但新增用能总量不可超过区下达的“十二五”期内新增的用能总量。

(二)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1.继续加快节能降耗项目建设。“十二五”期内,每年排定的节能降耗项目不少于60个,总投资额不少于3亿元,年节能量不少于3万吨标准煤。

2.积极推进建筑节能。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率,在保证提高建筑舒适性的条件下,合理使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民用建筑建成后,建设单位组织竣工验收时应当对建筑物能效进行测评,测评不合格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竣工验收报告应当包括能效测评结果。

3.加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充分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约能源资源中的表率和示范作用,严格按照《区公共机构节能“十二五”规划》,培育和强化公共机构节能意识,推动公共机构节能全面发展,提高公共机构节能法制化、规划化水平。至2015年末,人均能耗比2010年下降15%,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建立完善的公共机构节能组织管理、监督考核、宣传培训、技术支撑、市场化服务和监督考核等五大体系。

4.全面推进商贸流通服务业用能管理。在各类零售批发、市场等经营场所,严格执行节能标准,最大限度地节约照明、空调用电,积极争创绿色饭店,引推广使用节能技术和产品,开展用电、用水、用气、用煤等节能降耗活动,争取用5年时间,批发零售业实现万元营业额节电20%以上,住宿餐饮业实现万元营业额能源消耗降低18%以上。

5.加强清洁生产。将清洁生产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鼓励企业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减少或避免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动区内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十二五”期间,每年完成清洁生产企业15家以上。

(三)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按照国家、省、市的有关要求,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进一步建立健全淘汰落后产能长效机制。

1.加速淘汰印染企业。根据《省淘汰和禁止发展的落后生产能力目录(2010年本)》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力争在2013年前将年生产能力3000万米以下或环保不达标的印染企业全部实行关停并转,在2015年前将年生产能力5000万米以下的印染企业实行关停。

2.加速淘汰小矿山、矿山无宕面机组、小铝合金加工等落后产能。“十二五”期间,将技术含量低,用能总量大,用能水平低,有环境污染的落后生产设备或生产工艺逐步限期淘汰,重点是3米以下的水泥粉磨站、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小铝合金加工冶炼、西部山区小矿山、矿山无宕面加工机组以及用于童装加工的老式缝纫机等。

(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深入贯彻中央、省、市有关发展可再生能源文件精神,利用我区地理环境和产业优势,通过向上争取补助和区政府财政专项补贴等方式,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余热余压利用等消费量不纳入总量考核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以减少我区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十二五”期间,我区将重点实施南太湖风力发电、标准厂房屋顶太阳能发电等项目。同时,加大太阳能开发利用力度,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积极进行生物质能开发研究和产业转化。

(五)提高用能水平

1.积极推进“两型”企业示范建设。在重点行业推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两型”企业试点示范工作。充分发挥大型企业(集团)、重点耗能企业的骨干支撑和示范带动作用,培育一批先进高效用能示范企业。

2.完善企业用能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能源监察力量配备,大力开展能源审计工作,对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启动能源审计,每年能源审计5家以上。组织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开展能效对标管理,加强锅炉等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审查和运行监测管理,组织年用电1000万千瓦时以上重点用电单位开展电平衡测试。

3.进一步加强有序用电。在确保合理生活用电的前提下,突出企业用电与企业工业增加值、税收贡献率挂钩,将有限的能源配置到能耗水平低、经济效益好、财政贡献大、发展潜力大的行业、企业和用能单位,严控高能耗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用电,实现能源的高效配置。并依据《省执行差别电价政策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省超限额标准用能电价加价管理办法》等省市相关文件规定,逐步推行差别化电价、惩罚性电价。

4.加强能源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企业能管员队伍,加强对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重点耗能企业的能管员配备和业务培训,提升其能力素质,使之成为我区企业加强用能管理的主力军,在“十二五”期间建立和完善企业节约用能与能管员考核奖励相挂钩制度。

(六)完善政策机制

1.加大财政支持。在区财政工业发展资金中安排节能专项资金,并每年保持一定的增长比例,主要用于支持节能产品开发、生产、推广应用和节能降耗示范项目等用能形式的创新,形成支持节能降耗的稳定资金渠道。积极向上争取国家节能专项资金,制定和完善对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政补助政策。

2.强化监督机制。加强能源统计和计量管理,要进一步加强能源统计人员的培训和队伍建设,完善统计指标和统计网络体系,强化对能耗指标数据的审核,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各主管部门要对能耗目标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建立工作通报制度。完善节能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全区节能降耗工作的日常监察,对高耗能行业、大企业集团的用能情况要重点检查,并实行常态化的监察机制。

第4篇:能源效率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节能;精细化管理;模式

1节能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目的

1.1实现统计数据科学、精准、全面、及时能源消耗的统计更加科学准确,实现能耗设备、设施的全覆盖,使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设备能耗、流程能耗与生产作业数据紧密结合,进而实现生产作业部门、班组以及个人在设备操作过程中的能耗与生产作业量的有机统一。1.2推动制度建设科学完善、运行有效科学的统计管理手段和大量的统计数据对节能管理制度建设以及制度的落实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可为港口行业连续输送设备、工艺、辅助设备等的节能规范及节能标准的制定提供数据基础。1.3提升能源综合管理水平带动节能相关部门及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操作技能的提升,实现生产组织的科学、高效,能源利用科学、合理,耗能设备、配置最优的管理理念的形成;为公司专业化节能管理中心的建立创造有利条件。1.4实现企业、社会双赢全员参与的节能是公司实现节能降耗的重要基础和不竭动力,不仅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同时也是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美丽天津、滨海建设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2课题研究的现状

2.1节能管理系统现状2.1.1能源方针:紧紧围绕港口用能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按照节约能源优先的方针,更加深入开展节能管理工作。坚持节能活动与技术进步相结合;坚持依法管理与全员节能相结合;坚持技术研究与管理创新相结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用能品种,加大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推进资源和能源循环利用,切实提高能效、降低能耗。2.1.2节能目标:通过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和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强化用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节能管理工作力度,力争使公司发展成为能源管理体系完善,各级管理机构健全,用能结构合理、用能技术先进、节能效益显著的节能型港口企业,各项能源管理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达到领先水平。2.1.3节能管理机构:公司设立了三级能源管理体系,分别成立了节能领导小组、节能管理综合办公室、公司设立专职节能管理人员并在相关部室设置兼职节能管理员。2.1.4节能管理机构主要职责:职责按照节能领导小组、节能管理综合办公室、专职节能管理员和耗能部门兼职管理分别加以制定。2.2公司能源管理现状2.2.1管理制度现状:在公司领导高度重视下,公司颁发了《节能管理实施办法》用来指导公司能源管理工作,并制定了《能源消耗指标考核管理办法》,将节能目标纳入部门经济责任制考核体系,施行节能目标与部门、班组及个人效益挂钩等措施,有效提高员工节能与用能的积极性。2.2.2能源计量管理现状2.2.2.1能源管理制度:公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天津港集团公司计量器具管理办法》和公司制定的《计量管理实施细则》开展计量管理工作,涵盖了公司计量组织机构、职责分工、以及计量器具购置、配备、使用、维修、保养、流转、报废等各项工作;建立了能源计量器具台账。2.2.2.2电力计量:公司所有大型生产耗电设备均配备了电能表计量。二级计量检测率达到95%以上;如图2二级计量检测率统计表。2.2.2.3燃油计量:公司现有装载机、清扫车均安装了台时表,洒水、洗扫等其他车辆里程表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加油设专人负责的加油管理模式,有效杜绝了燃油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自2014年该模式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果。2.3能源消费结构及消耗现状2.3.1公司能源消费主要包括:电力、柴油和汽油。2.3.2各类能源消耗量及占比情况。电力和柴油消耗总量占公司能源消耗的98%以上,尤其是电力消耗占公司能源消耗比重大,成本高,将作为公司当前乃至今后节能管理的重点。柴油消耗由于车辆分散,车型复杂,柴油消耗成本也呈增加的趋势,将作为公司节能管理的难点,需要主管部门投入更多的经理加强管理。2.3.3电力消费结构在电力消耗中,连续输送设备的电力消耗所占比重较高,占公司综合电能消耗的60%以上,门机设备耗电随着门机数量和作业量的逐年增加,门机电力消耗所占比重由过去的6%升到目前的额12%,由此可见,生产设备耗电作为公司节能管理的重点,并加强严格管理和考核。2.4能源定额管理状况结合能耗历史数据和2015年生产货源结构分析对各能源消耗考核部门下达了能耗考核指标。

3研究存在的问题

针对上述能源管理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后,我们认为目前的节能管理存在以下问题:3.1上述能源消耗数据中无论是电能消耗还是燃油消耗数据都是靠人为进行采集的月度数据,而不是实时数据;如设备电能消耗数据中的连续输送设备、门机、照明、海水雾化等。3.2燃油消耗数据是通过加油管理人员在车辆进行加油时按照车辆分别加以统计和核对台时表进行手工记录的,不能对设备能耗进行实时的跟踪监测,当计量器具、设备发生异常状况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容易导致数据失真现象。3.3设备能耗数据与生产数据的关联性差,设备的能耗数据不能准确、及时的反映设备生产情况,所计算的能耗指标不能准确放映出不同时期、不同货类能耗状况。3.4能耗数据较为笼统,能耗考核指标只能将入场和出场设备的耗电量与生产作业量进行综合来计算单耗。更不能很好的将能耗情况与作业量核算到部门、班组以及个人,给公司指标定额管理、奖惩机制的落实带来一定的难度,也不利于全员节能氛围的建立,浪费能源的现象时有发生。

4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4.1基本思路4.1.1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构建能源综合管理平台。4.1.2在现有节能管理部室的基础上,增加部室职能和人员投入,建立能源综合管控中心。4.1.3实现能源消耗全过程的监督管控,制定科学完备的能源考核体系。4.1.4完善节能奖惩管理机制建设,打造全员节能的良好氛围,达到节能降耗、节约成本,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同时承担相应的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社会责任。4.2具体措施4.2.1搭建电能数据采集平台,将工艺流程作业的流量数据与设备电能消耗进行同步采集,形成实时电能和生产作业数据的跟踪,可以实现区间数据的形成和储存,便于设备、工艺流程单耗的核算,在生产作业前将影响作业的各类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并通过人工加以选择录入,可以形成不同影响因素下的能耗数据,通过运行时间的推移,和数据的积累,为公司进行能耗变化的科学分析,提供数据基础,同时也为不同作业的取费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4.2.2流动机械在现有台时表、里程表、GPS系统和加油专人管理的基础上加装作业衡重传感器和无线数据传输装置,能够将作业和能耗数据实时传送到能源管控中心,并使设备处于全过程的监控之中。4.2.3在生产设备计量器具全面实施全程监控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辅助及生活设备、设施计量器具的全面配备并同步进行能耗数据的采集,做到能源管控不留死角,充分做到能源有消耗就有数据,按照部门、班组及个人加以统计核算。

5研究的预期成果

通过实时监测系统的应用,可以将节能管理由过去的事后监督转变为实时、全过程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减少运行过程中浪费能源显现的发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5.1生产设备电能消耗及货物流量实时监测显示5.2辅助设备及设施电能消耗显示5.3流动机械现场工作状态及能耗显示5.4数据库系统功能更加全面5.4.1生产设备单耗可以按照货类、场地、车型、船型不同进行分别核算,为生产能耗数据分析提供科学的依据。5.4.2生产设备能耗可以按照工艺流程的不同分别加以核算,如:入场某一工艺流程在一个月内该工艺流程所有设备运行期间所消耗的电能和完成作业量进行同步采集,并形成较为准确的单耗数据,为公司生产调度合理选择工艺流程,实现节能降耗提供帮助。5.4.3按照作业班组所使用的不同流程的能耗以及候工场所在班组上班期间消耗的能耗及作业量加以统计,生成班组生产、能耗以及单车、司机作业单耗情况。最终将形成真实的班组作业能耗及单耗数据,为节能考核到班组乃至个人提供依据。5.4.4按照部门所管辖的班组加以统计核算,为公司制定能耗考核标准及指标考核提供依据。可以依据流程、班组准确的能耗数据而对部门下达月度能耗考核指标,实现真正意义的按照部门、月度考核。

6结语

第5篇:能源效率管理办法范文

1轨道交通能耗特点轨道交通的能源消耗中,列车牵引系统能耗约占总能耗的50%、车站设备用电约占总能耗的40%,其他(商业开发、车辆基地和控制中心等)用电约占10%。

2能耗指标体系构成基于能耗管理和节能监测的需求,构建轨道交通能耗指标体系。轨道交通能耗指标体系分为“网络级、线路级、站车级”3级。网络级综合能耗指标:用于衡量整个运营网络能耗的指标,用于市政府或主管部门对集团公司节能工作成效的评价。线路级能耗指标:用于衡量各运营线路能耗的指标,用于集团公司对各运营公司节能工作成效的评价。站车级能耗指标:用于衡量各车站和列车能耗的指标,用于运营公司对车站班组和列车班组节能工作成效的评价。

3总体节能目标根据国家最新“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和某市城市轨道交通能耗的特点,“十二五”期末(2015年)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该期间及以前投入正式运营线路)总体节能目标:5%。

二节能综合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

1构建节能管理保障体系

(1)管理行为规范化制定线路轨道交通设施设备节能管理办法,组织研究并编制了《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供用电管理办法》及《轨道交通维护保障中心节能管理办法》等。明确管理节能的要求,并从“优化运营组织、节能模式启动、限时通风排热、控制空调温度、限时限区照明、禁止用电浪费”等6方面制定了列车、车站、车辆基地、控制中心等各类用电管理办法和相应的节能奖励考核办法;对新建线路制定了工程建设项目节能验收管理办法等,以保证节能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2)管理模式科学化建立了网络、线路、站(段)车3级节能指标体系。围绕节能目标要求,根据各线路具体情况和特点,合理制定各条运营线路的节能指标。利用能耗评估体系,对轨道交通能耗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

(3)管理方法信息化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用电负荷智能监测表计建设指导意见》,集团公司组织完成了各条运营线路加装智能表计的工作。通过对轨道交通主变电所、牵引变电所、降压变电所及其他必要用电回路装设智能计量表计,建立了网络级能耗管理平台。依托能源利用综合管理平台,监测和采集重点用能系统的能耗数据,有针对性的实施系统节能管理;同时加强在工程项目建设和运营阶段的审查和监管,制定和实施强制性、超前性能耗考核指标,完善节能管理监督机制。

2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能耗指标评估体系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耗能由牵引系统用电能耗(包括车辆、牵引供电系统等)和动力照明用电能耗(包括通风空调、给排水、电扶梯、照明、弱电等)组成,其耗能量受线路条件、客流规模、车辆类型、机电设备、服务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通过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能耗指标评估体系对轨道交通的能耗水平进行评估和预测。按照3级能耗指标划分,建立了一套轨道交通能耗指标的评价体系,并创新性提出了标准能耗车、标准能耗车站等概念。通过评估软件实现牵引系统、动力照明系统能耗计算、新建线路轨道交通能耗的预测和模拟计算等功能。应用能耗指标评估体系,挖潜既有线路的节能潜力,提出新线建设的节能措施,合理安排电力资源,有序实施节能措施,减少运营能耗。

3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能源管理平台城市轨道交通能源利用综合管理平台应用计算机技术,实时获取每线路、每车站、每机电系统主要设备的能耗信息,进行能耗数据分析、指标计算对比,掌握能耗特点和规律,制定有效的节能措施。目前,多号线已建立了由站、线、网3级架构组建的能耗监测管理平台,站级系统主要设置于各车站、车辆基地的变电所内;线路级系统设置于各线路的控制中心;网络级系统设置于轨道交通能源管理中心内,对全网络能耗数据进行采集、存储、计算等处理。综合管理平台在功能上实现了自动采集、存储各类能耗数据,并具备历史数据查询功能。采集与存储的数据类型包括:三相电压、三相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有功电量、无功电量等。同时支持预定义报表、自定义报表的功能,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自动生成网络、线路、车站的年、月、日报表,并与相关单位共享各类能耗数据。能耗监测管理系统的建立基本实现了该城市轨道交通能源管理日常工作信息化,同时为能耗指标的制定、节能技术应用效果的验证和节能考核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数据支持。

4合同能源管理新机制的应用为加快轨道交通节能降耗实施进程,引入了“007”(技术上零风险,财务上零成本;节能服务公司提供7项服务)的合同能源管理新机制。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实施集团公司范围内的节能改造,利用节能服务公司的资金和技术优势,降低集团公司的资金压力和节能改造的技术风险,提高运营服务及管理水平,从而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

三、轨道交通节能新技术应用和技术改造

1加强节能新技术的专项研究积极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涉及供电、车辆、环控等多个专业节能技术专项研究。主要有:《35kV干式非晶合金环氧浇注变压器应用可行性研究》、《列车节能运行图编制及节能运行模式试点应用研究》、《列车空调多联智能变频节能技术应用研究》、《车站轨行区排风(热)风管节能优化及风速均匀性研究》、《车站通风空调系统智能化控制管理及节能模式实施方案研究》、《空调制冷机组内循环系统节能技术应用研究》、《AOP高级氧化技术在车站循环冷却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等。

2现有线路的节能技术改造在环控、照明、给排水等系统的在现有线路的节能改造,主要有如下2个方面。1)按照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轨道交通多号线等部分车站、车辆基地照明系统采用节能灯、LED灯、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应用等节能改造,改造后经测试,节能率达40%~60%。2)车站空调水系统变流量智能控制节能技术改造。在多号线等30座车站进行了节能技术改造工作。改造后经测试,节能率达25%~30%。

3节能新技术试点应用在充分落实现有节能技术措施基础上,按“推广应用、试点示范、研发试点”三个层次,开展节能“四新”技术的试点与应用是以下几个项目:1)车辆基地太阳能光伏新能源示范应用。2)列车节能运行图编制及节能运行模式试点应用。3)列车客室智能照明节能试点应用。开展列车照明智能控制研究,结合自然采光条件通过智能控制技术实现车内照度稳定。4)车站水冷VRV系统节能试点应用。经测试,平均节能率超过50%。

四、结语

第6篇:能源效率管理办法范文

4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部《纲要》有望于今年5月颁布。

《纲要》囊括了五大专题、20个小专题,包括科技创新、贸易发展等方面,此外还涉及了立法、执法等重要环节。《纲要》还提出了今后五年中预计实现八项目标,包括体系建设、提高发明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培育一批能够熟练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企业等。

我国此次制定和出台《纲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使产业、行业和企业有可能在多个层次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根据《纲要》,我国的目标是在2020年初步达到世界知识产权强国的水平。

目前,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办公室已经选择了三个重点行业即发生纠纷最多的信息产业、受制于国外专利最强的医药产业、未来最有竞争力的中药产业进行了战略研究。

成品油进口环节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8年4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进口的50万吨汽油、100万吨柴油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进口的50万吨汽油、150万吨柴油实行进口环节增值税先征后返。

对原油进口关税先征后返可增强国内炼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国内市场供应,国内原油供应紧张或将改善。

央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于4月13日晚间了《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办法规定,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发债应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由交易商协会实行自律管理。今后,凡是市场有客观需求,市场参与主体自主研发的各类创新产品均可采用交易商协会注册、监管机构备案的方式,不再逐项进行行政审核。

中国人民银行还在办法中规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利率、发行价格和所涉费率以市场化方式确定,债务融资工具投资者应自行判断和承担投资风险。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应由在中国境内注册且具备债券评级资质的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

资源税改方案今年或将出台

财政部税政司司长史耀斌4月中旬表示,为了保护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将把从量征收资源税改成从价征收,以提高对资源税的调控力度,资源税改革方案今年或将出台。

第7篇:能源效率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医学检验实验室;内部控制;考核

引言

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兴起是社会集约化发展的需求和必然趋势,是医疗卫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新一轮医疗改革中实现分级诊疗,检验资源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抓手之一。在当前的背景下,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发展前景良好,优化其内部控制管理成为必然选择,推动了实验室的管理升级。

一、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发展现状分析

金域检验是全国最大的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拥有员工近1万人。目前主要开展医学检验、临床试验、食品卫生检验、司法鉴定等业务。检验业务范围涉及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血液学、临床微生物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组织病理学、血液分子病理学等学科,共提供2600多个项目检测服务,主要业务如图1所示。在管理方面,该医学检验实验室严格遵守国家与行业的有关制度要求,对内部控制展开了重点优化调整,保证实验室业务与管理的先进性。

二、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基本标准分析

从科室设置上来看,需要涵盖临床血液与体液检验专业、临床化学检验专业、临床免疫检验专业、临床微生物检验专业、临床细胞分子遗传学专业和临床病理专业等;从人员配置上来看,具体配置要求如表1;从硬件设施上来看,实验室总面积的75%必须设定为医疗用房,且要配置双路供电、应急发电设施,针对重要医疗设备、网络提供不间断的电力能源[1];从分区布局上来看,要设置主要业务功能区、辅助功能区以及管理区;从设备上来看,必须配有基本设备、病理诊断设备、信息化设备等;从管理制度上来看,要制定医学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设施与设备管理制度、试剂管理制度、标本管理制度等。

三、医学检验实验室内部控制的优化策略探究

(一)设定合理的内部控制管理办法

现阶段,为了确保内部控制在医学检验实验室中的顺利落实,需要提前完成内部控制管理办法的合理设置,并在实践中展开逐步完善,确保内部控制的“有章可依”。此时,医学检验实验室要结合自身现实情况、实际发展目标完成内部控制管理办法的设定,特别是要根据实验室的实际业务完成管理办法的调整[2]。在此过程中,应当构建起财务及采购部门,依托项目需求前瞻性的制定采购备份计划,避免物料短缺,合理控制库存,减少资金占用等问题的发生。同时,能够实时监控到物料耗用进度。另外,笔者认为,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当在对业务量较大的子公司保证充分授权的前提下,针对部分医院经营风险问题,顺势启用并落实应收账款风险评估制度进一步降低烂账、坏账堆积的发生概率,提升内部控制管理的效率效果。

(二)完善内部信息沟通机制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医学检验实验室存在着内部信息沟通与反馈不及时、不畅通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实验室内部控制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应当对医学检验实验室中的内部信息沟通机制进行完善与落实,具体操作如下:第一,引导财务人员与营销人员展开定期、有效沟通,实现营销信息与财务信息的共享,确保营销部门准确掌握与运营有关的财务信息,避免銷售失误的出现,降低退票的发生概率[3],第二,在回款前,保证营销人员了解中心实验室的款项信息,提升工作效率。财务部要对营销部的回款工作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第一时间处理,防止出现财务损失。

(三)展开预算分析会议

为了保证实验室运行中,各个项目的预算设定及其应用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需要及时展开预算分析会议,从多个业务与管理部门入手,确定在项目预算管理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并明确项目预算管理的重难点。

在金域检验的内部控制实践中,就定期展开了预算分析会议,主要流程如图2所示。以某次华东大区金域预算分析会议为例,在该会议中,安排了财务部、营销部、中心实验室、物流部的相关人员参加。其中,确定了财务部在预算管理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毛利分析、各个科室的毛利率分析、实际收入与预算分析、收入环比分析、账龄分析、回款天数分析;确定营销部在预算管理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扣率情况分析、项目结构分析、客户单产分析、市场费用与收入关系、从客户开发和丢失的角度分析、从产品销售完成情况分析、从销售模块分析(常规、共建、新型业务)、县域医共体、精准中心推进情况、回款管理分析、超期款管理分析、现金款管理;确定中心实验室在预算管理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科室人员结构分析(全职、兼职、实习生)、各科室项目标本量及成本分析、内部外包、外部外包分析、反映各科室接收项目量大的医院;确定物流部在预算管理中需要完成的任务为配送耗材管控和配送路线优化等。

(四)制定并落实考核机制

在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内部控制中,人员管理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效果直接影响着实验室内部控制的展开质量。对于医学检验实验室而言,应当构建并落实考核机制,配合科学的奖惩制度,提升人员工作积极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考核机制时,要尽可能涵盖与相应岗位有关的所有管理项目,并将其作为指标融合考核标准中。例如,对于中心实验室中的科室人员及其负责人来说,在考核中,不仅要完成其业务能力、专业技术等的考查,还要对预算控制的效果进行评价。金域检验在管理实践中,结合预算分析会议中确定的人员管理责任设定出了不同员工的预算管理,并依托季度汇总、评分支持部门负责人年终的A/B/C评级。考核中,要求各部门在预算分析会中逐条阐述部门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或提出整改意见),会议结束后,没有阐述的记-1分;季度结束后汇总得分大于或等于-2分的,按每分100元,在下月工资中扣除部门负责人绩效。

(五)积极展开人员培训

在医疗水平、医学检验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背景下,想要保证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先进性与竞争力,就必须要积极展开人员培训,这也是实验室内部控制管理中需要重点展开的工作[4]。此时,应当制定并落实人员岗前培训与轮岗培训结合,并实施定期考核;要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安全教育,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培训。为了提升工作人员对自我提升的重视程度,可以将培训与考核制度相挂钩,并实施培训后的测验,保证人员专业培训的效率效果。

另外,在金域检验的内部控制实践中,实现了实验室的危害因子和安全风险的定期评估;定期举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的演练,保证涉及人、机、料、法、环事项在内部控制管理的全方位落实。

第8篇:能源效率管理办法范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节约使用能源和提高利用效率为主题,以贯彻《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为主线,以创建节约型公共机构为抓手,围绕重点领域,实施重点工程,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健全管理体制,完善政策节能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的表率示范作用,带动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率先垂范,注重发挥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带头作用;坚持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相结合;坚持日常节约管理与源头控制相结合;坚持政策激励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引导公共机构自觉节能;坚持行为节能、管理节能与技术节能相结合。

三、工作目标

(一)宏观节能目标

到年,以年市公共机构能源消耗为基数,人均能耗下降15%,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12%。

(二)宏观管理目标

到年,建立完善全市公共机构节能组织管理体系、政策法规和制度标准体系、能耗统计系、监督考核体系、宣传培训体系,形成全县各级公共机构节能管理长效机制。

四、工作重点

(一)重点领域

1、公共机构办公建筑及用能系统。新建公共建筑严格按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进行节能设计,全面推广使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发挥公共机构新建办公建筑在节能及用能管理方面的带动作用。乡镇(街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级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大力推进配电、空调、电梯、饮用水设备、食堂灶具、排烟设备等重点用能系统节能改造。

2、政府采购。深入推进高效节能产品政府采购,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文件要求,落实国家有关强制采购或者优先采购的规定。鼓励采用国产自主产权、技术先进、能源效率等级较高的节能产品,发挥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功能和市场导向作用。

3、公务用车。加强公务用车编制管理,压缩公务用车规模,优先选用低能耗、低污染、使用清洁能源的车辆。严格车辆使用管理,全面实行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制度,推行单车能耗核算制度及定期核定行驶里程、用油额度、运行费用支出统计报告和公告制度。

4、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大推广公共机构应用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的力度。开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光热发电、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工作。

(二)重点工作

1、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工程。在全县各级机关、学校、医院、科技场馆、文化场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机构中选择节能工作基础较好、能耗总量较大、具备一定代表性的40家单位,开展示范单位建设,重点推进建筑围护结构及用能系统的节能改造,树立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典型。到年,实现示范单位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明显低于县公共机构平均能耗水平。

2、绿色办公工程。推进办公设备节能:推广服务器、电脑、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节能型办公设备,严格控制待机能耗标准,采用先进的电源管理技术,实现零待机。

推进数据中心配电和制冷系统节能:采用优化布局、间接自然冷节,UPS绿色休眠节能技术,改造UPS供电和措施,建立绿色数据中心,有效降低电耗,实现数据中心的总体能耗水平较年有明显下降。

3、绿色照明工程。新建建筑要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安装高效照明产品。既有建筑要加快淘汰低效光源,推广紧凑型荧光灯、直管荧光灯、LED灯等高效光源,楼梯、走廊、卫生间等公共部位的照明,安装节能技术较为成熟的延时开关或感应开关等自动控制装置,对于大功率的公共照明系统,加装智能照明控制设备,年实现县10家节约型机关示范单位办公区高效光源使用率100%,年县级层面实现100%,乡镇(街道)层面实现100%。

4、分户计量工程。倡导集中办公区供气(热气、冷气)、供水、供电实行分户计量,通过精细化、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有效减少能源资源浪费,明显降低行政开支。新建建筑或者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分户计量装置、室内温度调控装置和供气(热气、冷气)系统调控装置。“十二五”末,力争实现所有公共机构办公建筑按单位加装独立的计量仪表,实行按照实际用量收费。

5、合同能源管理示范工程。鼓励公共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引入市场机制,完善多种资金参与政策,建立充满活力、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公共机构节能服务市场。到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机构节以有服务体系,建成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示范工程20个,合同能源管理成为公共机构实施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年在县直部门中选取1—2家开展试点工作。

6、节水工程。重点推广节水器具,开展雨水收集和中小回用试点示范工作,积极开展水平衡测试。年完成所有公共机构的水平衡测试,85%以上公共机构通过市节水型单位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重点推进县乡两级组织机构建设,年县级设立公共机构节能科室,完成定编、定岗工作。到“十二五”中后期,建立起乡级公共机构节能组织管理机构,落实人员编制。期间,推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系统能力相应的节能管理和监督机制;“十二五”末,构建起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相互配合的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体系。

(二)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制定出台《县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县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额标准》、《县公共机构节能考核评价制度》、《县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监督检查制度》,完善《县公共机构节能联络员工作制度》、《县公共机构节水节电管理制度》,建立起系统、完备的法规制度体系。制定《县节约型机关评比标准》,纳入县级文明机关考核体系,推动全县节约机关建设。

(三)建立节能资金保障机制。设立县级公共机构节能专项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用于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节能改造,监督管理,以及宣传培训、信息服务和表彰奖励等。对重大公共机构节能改造项目和重大节能技术示范项目,给予投资和资金补助支持。

(四)开展检查和考评活动。抓紧组建公共机构节能执法队伍,依法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机构节能监督检查。每年定期组织全县公共机构节能检查工作,适时开展能源消耗定额、能源审计等专项检查。将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纳入县、乡机关年度目标考核。定期开展全县公共机构节能专项评比表彰活动。

第9篇:能源效率管理办法范文

一、立法的基本情况

(一)山东省立法基本情况

山东省是工业大省,能源消耗总量偏大、增长过快,全省节能工作面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比较突出,节能降耗形势非常严峻,亟需通过立法加以解决。1997年,山东省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了《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为推进全省节约能源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原有的《节能条例》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和节能工作要求。根据国家新修订的节能法和节能工作实际,2009年省人大组织对《节能条例》进行了修订,并于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新条例进一步突出节能工作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扩大了法律调整范围,健全了管理制度,完善了激励机制,明确了节能管理和监督主体,强化了各部门和行业的法律责任,增强了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节能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节能条例》的修订实施,对山东省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二)湖北省立法基本情况

湖北省能源资源匮乏,是一个缺煤、少油、乏气的省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需求持续较快增长,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抓好节约能源工作,是事关该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修订实施办法,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在国家施行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后,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及时将修订实施办法列入2008—2010年度立法计划,并将其确定为2010年度的立法审议项目。该实施办法修订工作2008年8月启动,已于2011年6月正式颁布实施。新节能办法以制度创新、政策引导、宣传教育和行政监管为保障,调动市场主体和公众参与节能的积极性,强化政府、部门和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理顺节能管理体制,强化节能法律责任和规范鼓励节能的政策措施,为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全社会节能提供必要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二、立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扩大了节能领域调整范围

山东在进一步规范工业节能的基础上,将建筑、交通运输、农业与农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的节能纳入了调整范围,并与国家相关领域配套行政规章作了必要衔接。湖北在进一步规范工业节能的基础上,将节能宣传和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的节能纳入了调整范围。

(二)进一步完善节能基本制度

山东省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节能基本管理制度,以工业、农业、建筑、交通运输和公共机构等主要领域为重点,以高耗能行业为关键,进一步强化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政府向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报告节能工作制度、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预警调控和加价收费制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重点用能单位报告能源利用状况制度等。

(三)形成完善的节能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

湖北省自“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湖北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湖北省节能降耗统计监测及考核体系》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湖北省实施办法》、《湖北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形成了完善的节能减排管理机制和政策体系。同时,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规定节能管理体制是主管与分管相结合的模式,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机关事务管理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并接受同级发展改革部门的指导”,以确保法律规定的节能制度和节能措施的落实有人抓,违法用能行为有人查。

(四)健全了节能标准体系和监管制度

山东进一步明确生产单位要执行用能产品和设备能源效率标准、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建筑节能标准、交通运输营运车船的燃料消耗限值标准,并在这些标准的基础上规定了更加严格的节能管理办法。同时不断加强节能执法,用法律手段推进节能工作。2005年9月,省政府出台了《山东省节能监察办法》;2007年5月,又成立了山东省节能监察总队。全省17个设区的市也先后成立了节能执法机构。为了适应工作需要,并借鉴上海、河北等地的节能立法经验,进一步明确了节能监察机构的职责。新条例对实施节能监督检查可采取的措施、实施监督检查的行为作了明确规定。

(五)完善了促进节能的政策措施

山东省加大了政策激励力度,明确了一些促进节能的财政、税收、价格、信贷和政府采购政策,如设立节能专项资金、实行峰谷电价和差别电价政策等。为了体现政府推动和引导节能工作的力度,湖北省省级财政安排节能专项资金,支持节能技术研究开发、节能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节能宣传培训、信息服务和表彰奖励等,用于节能工作。这些政策措施成为推进节能的重要动力,并通过立法的方式保持下去。新条例对节能专项资金、政府鼓励的节能活动范围、节能信贷支持、有利于节能的价格政策等作了明确规定。另外,还对支持节能技术进步的政策措施作了原则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