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农业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生态农业行业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农业行业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农业行业研究报告

第1篇:生态农业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目名称:***“山野农家”生态农业观光园

主管部门:***市黄岛区红石崖街道办事处

建设地点:***市黄岛区红石崖街道办事处东郭社区

项目负责人:管桂芬

联系电话:13969887937

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第一章 总论

一、项目概要

1、项目名称:***“山野农家”生态农业观光园

2、项目地点:***市黄岛区红石崖街道办事处东郭社区

3、所有制形式:私有

4、现有产品类型:绿色果蔬、有机果品采摘、中草药种植、鱼类观赏垂钓、珍稀动物养殖、都市农田耕作体验等。

5、主营业务:农耕观光休闲采摘体验

6、管理制度: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经营;

7、管理模式:绿色养殖,集中看护,独立核算;

8、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管桂芬,年龄40岁;学历,专科; 现任久安公司经理职务。无破产纪录、无银行欠资。

二、项目建设情况

1、建设性质:新建

2、建设规模和内容:租赁山地200亩,建设花卉、果蔬温室8000平方米,珍稀动物养殖圈舍1000㎡,养殖鱼塘8000平方米,有机果品生产采摘区100亩,都市农业体验区40亩,中草药种植区20亩,生产管理区600平方米。

三、资金来源及金额

1、资金来源:自筹资金;

2、投资金额:440万元.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 项目建设背景

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有关精神,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进一步改善我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不协调发展的问题。针对黄岛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方向,结合红石崖草莓采摘特色,按照绿色、精品的要求,建设精品农业生态观光园,构建农林牧副渔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东郭社区位于***开发区北部产业新区,民风淳厚,自然气息浓郁,依山伴水,土地肥沃,水质甘冽,空气清新,交通便利,周边村庄以传统农耕种养殖为主,无工矿企业污染,是***市环境保护重点区域,山清水秀,自然环境异常优越。在此基础上,引导当地农民投资建设以有机农粮、菜、中草药等产品生产为基础、牧渔养殖为补充、田园体验为特色的综合性农业生态观光园,不但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而且还可以发展郊区旅游,对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加大精品农业发展投入,都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该项目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总之,本项目具有长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位于***市黄岛区红石崖街道办事处驻地南8公里处,龙雀山北侧,一期占地200亩。

四、自然资源状况

该项目地势山野林茂,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自然环境优越,是***市重点环境保护区域。该社区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2.4℃,积温平均在4000℃以上,年活动积温4647.6℃,年日照时数2543小时,年均无霜期221天,年平均降雨量774毫米,其中夏季降雨量464毫米,占全年降雨量60%。地下水属较强开采区,浅层水质适宜农业灌溉,可保证未来设施农业的需要。农业园内部地势平坦,土壤黑粘土性质,水源有保障,透水性较好,失墒期短,有机质含量高,适宜各种农产品种植和珍惜动物的养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理想之地。

五、本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现状

本行业具有广阔的销售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很大,生产出的果蔬能直接用于休闲采摘销售,有机农产品能进入大型超市和食堂,能弥补短期采摘的不足,符合黄岛区农业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六、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1、优势:一是年平均气温适中,土壤肥沃,水源丰富,适宜各类农作物种植;二是原材料和劳动力充足,可保证所需的物资和劳动力供应;三是当地环境优美,水源地品牌优势明显,辐射面大;四是所在地有大片农耕地可供开发利用,具备大面积开发条件;五是当地交通便利,距离大中城市便捷。

2、劣势:产业配套低,前期投入高。

七、项目建设方案

1、建设规划和布局:本园区分为绿色果蔬采摘区、名贵花卉观赏区、鱼类观赏垂钓区、珍稀动物养殖区、都市农业体验区,中草药种植区和生产管理区,部局合理,注重环保,经济循环。

2、   建设标准:依据AAA级农业园区标准进行建设。

3、   环境影响评价:一是本园区种植(养殖)项目采用生态环保技术,有效处置了各种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行业标准以内;二是本园区种植各种绿色植物能净化空气,对调节本地区气候、降低建筑能耗和减少空调负荷具有重大意义,对室外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风速等微气候要素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4、   项目组织及管理

(1)     项目组织:成立了项目管理小组,由各项目分管领导、技术人员、生产人员共同组织项目。

(2)     项目管理:根据各项目的技术要求,采用不同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由各项目的技术人员及生产人员具体实施。

(3)     技术培训:对业务不熟练的生产人员进行有组织的定期技术培训。

(4)     劳动安全:按国家相关的劳动安全技术条例进行实施,保证劳动安全。

(5) 卫生及消防:按照现代化科技卫生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注重消防管理,不断学习消防法和各种消防知识。

5、   投资估算及依据

投资估算依据目前市场的建设标准、养种植项目的成本标准进行投资,总投资440万元。租赁土地费用200万元;购置珍惜动物30万元;养殖设施30万元;道路硬化、绿化30万元;购置各种花卉、苗木、鱼苗10万元;连栋温室30万元;鱼塘修建5万元;管理区建设50万元;中草药种植区规划25万;都市农业耕作体验配套30万元,备用资金60万元。

6、实施进度安排

计划三年完成项目建设。2011-2012年,投资250万元,租赁土地200亩,对园区地形进行整理改造,修建道路,区域分割配套,修建鱼塘,引进各类种植项目和养殖品种。2012 -2013年,投资100万元,实施道路、水、电、温室、管理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引进高档种植(养殖)品种,适时种植(养殖),并对工作人员进行新技术培训;2013-2014年,投资50万元,进一步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市场。

 

第三章 项目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

名称

占地

规模

生产

内容

年投入

(万元)

年产出

(万元)

年利润

(万元)

备注

1

蔬菜采摘、销售

7000平

有机蔬菜

20

40

20

 

2

花卉展销

1000平

名优观赏花卉

20

50

30

 

3

珍惜动物展销

1000平

环颈稚、火鸡等

20

60

40

 

4

鱼类垂钓、销售

12亩

鲢、草、鲤等

5

25

20

 

5

中草药种植区

20亩

丹参等中药种植

4

20

16

 

6

果品才采摘

100亩

有机果品采摘

10

30

20

 

7

都市农耕体验

40亩

会员制果蔬农耕体验

8

20

12

 

8

合计

 

 

87

245

158

 

综上分析,三年可基本收回投资成本。

 

二、社会效益分析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我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该项目的建设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集体收入,还可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三、生态效益分析

追求绿色生态建设,与环境共同发展,减少污染,生产并销售绿色产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四章      综合评价结论

综合上述可行性分析认为,该项目不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更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扶持的农业项目,而且符合国家农业生态园建设的相关要求,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等发展方向,具有十分明显的效益,同时,本项目建设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可以满足项目建设要求,在技术上是可行的。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已基本落实,从经济上看是合理的。本项目是可行的。

 

 

第2篇:生态农业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在经历了长达6000多年的传统稻作农业史后,我国在近40年内实施了农业现代化政策,结果导致化学农业、石油农业的大规模发展,使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并在农村造成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并引起各界高度关注。农业面源污染已超过工业及城市生活污染而成为水体最大的污染源。

1我国目前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

据统计,我国化肥的平均利用率仅达40%左右,江苏、浙江、上海环太湖的一些县市,大量施用化肥,使氮素过剩,流入太湖,加剧富营养化[1];全国每年使用的农药除30%~40%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累积于饮用水源和土壤中的化肥和农药对广大居民的健康构成了威胁。以太湖为例,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一份太湖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研究结果显示:在太湖的外部污染物总量中,工业污染仅占一小部分,约为10%~16%,农业面源污染所占的比例在持续上升,目前已占59%。随着大规模集约化养禽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大量畜禽养殖废弃物,但目前90%以上的畜禽养殖场没有综合利用和污水处理设施,畜禽废弃物污水任意排放现象极为普遍。据调查估计,目前畜禽废弃物中氮、磷的流失量已大于化肥的流失量,约为化肥流失量的122%和132%。此外,农业生产残留物秸秆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忽视。我国每年产出秸秆6.5亿多t,农村剩余秸秆被随意焚烧,不但浪费了生物资源,还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给人们生活和交通带来了不良影响。目前,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北等省市的农业面源污染均处于高风险水平[2]。由于农业面源污染同点源污染相比具有随机性、广泛性、滞后性、模糊性和潜伏性等特点,因此,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和治理都相对比较困难。以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换来的丰衣足食背后,如何应对现代农业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已成为环保领域的重要课题。

2发展有机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可行性分析

土壤氮、磷是表征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各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土壤养分流失所造成的环境风险中,以氮、磷含量超标为特征的水体富营养化是最重要的一个。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期不合理施用化肥和粗放式管理造成土壤氮素严重流失,而有机农业生产体系通过系统内部物质的循环利用,积极施用有机肥和生物绿肥等培肥土壤,减少了氮素流失,而且有效提高和转化了土壤养分,实现了土壤肥力的持续供应和永久利用。Younie&Watson以及Eltun在相似土壤上和相同时间段内所开展的有机农业和常规农业系统的氮淋失比较研究表明,常规草地系统中的氮淋失率为65kg/hm2,而有机草皮系统中的氮淋失率平均为25kg/hm2。在东德沙土上进行的长期轮作实验表明,种植豆科作物对富集腐殖质(通过5年的作物轮作可使腐殖质达到26t/hm2)和保证持续的农作物产量发挥重要作用。2年生紫花苜蓿可以富集氮素1000kg/hm2,其中,600kg储藏在动物饲料作物中,320kg在植物根部富集,另外的80kg被认为是通过蒸发和硝化流失了。大量的残余氮可以满足后续种植的农作物对氮的需求,如马铃薯(40kg)、冬小麦(51kg)、甜菜(62kg)等[3]。常规农业生产中长期施用的磷肥,如磷矿石、钙镁磷肥、过磷酸钙和重过磷酸钙等主要增加无机磷含量,但同时也容易引起养分流失,造成环境污染。而有机农业生产中主要投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有效减少了人工合成化肥造成的自然资源的枯竭及无机磷养分的流失。有机肥的施用主要为了增加土壤有机磷,其中又以活性有机磷为主。研究表明,在有机农业生产中,猪粪等有机肥中含有大量微生物,施用后土壤微生物大量繁殖,可吸收固持无机磷,并促进无机磷向有机磷的转化[2,4-5]。这对降低磷流失造成的环境风险有着重要意义。丹麦的研究报告认为,100%向有机农业转换的结果可产生一个比较稳定的磷供需平衡[6]。结果是土壤中磷的积累和淋失风险可能由于采取了有机农业管理措施而大大减少。

3发展有机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总体思路

发展有机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应贯彻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以消减污染物为根本,以生态修复为最终目标,最终实现“减源—治污—修复”的总体目标。减源即从源头减少污染物向外部环境的排放,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治污即对污染物的排放过程进行控制,通过生物和生态工程的技术对河流中的污染物进行生态拦截,或对养分元素进行生物截留;修复即采取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工程技术恢复农业生产区的生态功能。在上述总体思路的指导下,研究和开发适用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关键技术和实用技术,从而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有机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实践

原国家环境保护局是中国第一个涉及有机农业行业管理工作的政府部门。1994年,原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成立原国家环境保护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标志着中国有机农业生产正式步入起步发展阶段。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有机农业生产面积已经达到230多万hm2,每年减少了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农业有机废弃物得到综合利用而消减COD排放量,对控制农村广大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为推动我国有机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减少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先后颁布了HJ/T80-2001《有机食品技术规范》、《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和《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考核管理规定(试行)》,并先后组织命名了三批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合计80家,2011年,环境保护部已经完成了第四批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评定工作。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评定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了有力的示范。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了生态文明的理念,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指明了方向。2008年1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周生贤在第一次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应规范有机食品发展,制定专门管理办法,开展有机农业基地建设试点示范,争取将有机农业列入中央和地方环保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重点强调“需加强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的管理”。要求“推广化肥、农药污染小的生产方式,建立有机食品基地,保障食品安全”[7]。湖北省环保厅以50个典型农产品为切入点,结合湖北省农业种植养殖生产实际,以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为依据,将发展农业清洁生产与面源污染控制联系起来,实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途径具体化、目标明确化。湖北省环保厅将农业清洁生产划分为一级和二级,分别对应有机产品标准和良好农业规范操作标准。目前,湖北省环保厅正在全省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已经建成了万亩有机茶基地、万亩有机螃蟹基地、万亩有机蔬菜基地和万亩有机水稻基地,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示范效应。2007年5月底,太湖蓝藻大规模暴发,此次暴发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主要是污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持续不断的过量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农田施肥、农业废弃物、畜禽及水产养殖、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8]。基于上述原因,在2007年9月通过的《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第三十九条中指出,太湖流域要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之后,江苏省人民政府明确指出,要建设环太湖1km有机农业圈和入湖河流上游2km有机农业带,既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又建设生态屏障,为太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还人民群众一湖清水。#p#分页标题#e#

5发展有机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管理对策

5.1制订有机农业发展

国家行动计划要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需求,制订国家有机农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开展有机农业发展评价考核,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这对有机农业的有效发展非常重要,尤其是对解决当前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对繁荣食品市场、丰富不同人群对食品等级的追求,扩大内需,缓解农业生态环境制约“瓶颈”都具有普遍意义。

5.2建立激励有机农业发展的经济机制发展

有机农业起始阶段往往会引起生产成本的提高和产量的部分降低,席运官等研究表明,由于有机肥的施用和劳力投入的增加,致使有机水稻生产成本较常规生产成本提高109%,但产量低于常规生产的10.4%,因此,为了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在发展前期,各级地方政府应逐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有机农业,同时,要鼓励利用畜禽粪便制作有机肥的工厂建设,对农民购买和使用有机肥进行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助[9]。资金补贴政策对推动和规范有机农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

5.3加大对有机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科学研究

有机农业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鼓励农民自愿采纳的控制重要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生产方式。但在有机农业生产模式中,其具体的生产技术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者间相差很大,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这些不同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系统进行环境效益评估。目前,我国有关有机农业氮、磷的流失排放规律的研究还凤毛麟角,因此,应加大对有机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科学研究,在分析农业生产物质投入、产出的基础上,定点采样分析有机与常规生产系统的农田径流水、渗滤水的污染物浓度,得出定量化的有机生产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科学依据。

5.4依靠科技创新研发有机农业生产关键技术

开创有机农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实现。研究表明,有机农业生产如果施用有机肥不当,同样具有引起农业面源污染的风险[10]。因此,政府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鼓励科研人员开展有机农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及其标准化与产业化技术等方面的创新与协同攻关研究,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鼓励科研人员开展有机农业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和有机农业建设规划研究。同时,建立典型地区的不同类型有机农业模式的科学试验与示范基地与网络,构建各具特色的有机农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5.5不断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水平和环境保护意识

目前,我国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不利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作的开展和推动。今后一段时期,应下大力气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态文明水平。一是要建设一支业务精通、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有机农业师资队伍,为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态文明素质提供培训力量保障。二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基础。三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7],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渠道向公众宣传有机农业相关知识。四是倡导现代生活方式,引导农民树立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健康意识,逐步形成良好的农业可持续生产理念和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水平和环境保护意识。

5.6以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为突破口,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步入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干线、主战场和主舞台,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11]。200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部门颁布的《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农村环境的好坏关系着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发展有机农业、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成为当前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重要内容。有机农业的环境保护功效为有机农业快速发展迎来了历史机遇,有机农业工作者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充分认识有机农业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方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为突破口,推动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消减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负荷。

第3篇:生态农业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一、农业上市公司的现状和特点

2010年-2013年是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几年,该论文主要针对该时期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进行研究,以2013年为例对数据进行横向分析,以便对现在农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认识提供历史借鉴。2013年12月31日,我国境内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农业企业上市公司总数为64,有51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13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其中从事生产型和加工型的农业上市公司较多,而从事农产品的运输与销售的农业上市公司则较少,在该方面有较大的市场。根据每年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不难发现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利润水平不高、技术更新慢、资金循环慢。2013年,64家农业上市公司总营业收入是2913.6781亿元,其中新希望公司居于首位,2013年的营业收入为693.9525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23.82%,紧随其后的是双汇企业,营业收入为449.5046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15.43%,营业收入在100以上的农业上市公司共有8家,前8家农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总额占收入总额的比重为69%。显示出了64家农业上市公司在营业收入水平上有较大差距。

从农业企业的特点来看,农业企业自身具有:生产周期较长、产品安全备受关注、受自然环境影响大、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投入产出风险较大等特点。农业上市公司经济利益与自然界的联系紧密,主要是通过控制动植物的生活机能、利用自然力和人类劳动实现产品的生产。但是,由于农业行业与自然环境的联系紧密,导致农业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与自然环境相关,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规律。

二、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内容披露的横向分析

和讯网对我国2661家上市公司近年来社会责任会计披露状况做了统计报告,披露内容划分为了五块:股东责任、员工责任、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权益责任、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在每一块中再进行划分细分,如在股东责任中细分为:盈利、偿债、回报、信批、创新。先对一级分类赋值,然后往下细分,再结合各个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履行情况进化量化,最后得出相应的每个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状况的指数值。论文对64家农业企业上市公司在2013年的披露为例,从不同的责任履行状况进行分析。

1.股东责任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所有者权益最大化理论,股东权益往往是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上,股东与企业关系最为密切。从图中列示可以看出,排在前15的企业股东责任的履行占总分的20%-30%之间徘徊,16名-56名企业股东责任比例较大,波动幅度也较大。56名之后的企业对股东责任的履行规律性不明显。

2.员工责任

在员工责任方面,农业上市公司对员工的责任承担水平较低,指数值都在10以内,排名第一的双汇集团为8.5,排名最后的东方海洋为0.27。排名14、15、16的平潭发展、圣农发展、北大农集团三个企业分割比较明显,分数分别为:8.83、6.03、2.28。16名之后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较低,除了景谷林业以外,其他都在3分以下。

3.环境责任与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权益责任

从上图中不难看出,环境责任和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权益责任具有相似的走势,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从排名第十六的北大农集团开始,在这两方面的社会责任都是零。处于前十六名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相对较好,排名第一的双汇集团在两项的得分均为20。农业企业中履行社会责任的上市公司只有总数的25%。

4.其他责任

在其他社会责任的履行中,企业间差距较大,双汇集为17.4,位居第一,倒数第一的正邦科技、正虹科技都是-10,相差27.4。在他社会责任主的计量中主要从两部分内容计量:所得税占利润总额比、公益捐赠金额。各个企业在履行这两方面的社会责任过程中波动较大,并且从纵向方面看,每年的变动也比较大,这不仅与企业的营业收入有关,也与企业外部环境和所处地区有关。

三、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总结

根据2010年-2013年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的观察分析,结合2013年度的指标数字,论文进行了如下总结。

1.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认识不够,从而导致披露水平不高,并且两级分化情况明显。农业上市公司很少把社会责任纳入发展战略中进行规划,没有认识到随着企业的发展,这些社会责任的承担其实会形成企业的软实力,提高企业的声誉,实现企业更好的全面发展。农业上市公司2013年社会责任平均分为25.48分,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环境责任和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权益责任两方面看,75%的农业上市公司都没有履行相关责任。这些也与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水平有关,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大部分上市时间不长,无论在技术还是在理念上都有大的提升空间。

2.在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没有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体系不完善;披露过程中缺乏管制,随意性较强,因此缺乏可比性。并且查阅大多数农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我们会发现农业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的披露缺乏创新,量化不够,只有少数企业在这方面不断改进;要想从根本上改变,需要从理论和政策两方面进行指引,加强农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理论框架的构建,同时政府也要重视相关政策的出台,对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指引,建立起完善的披露体系,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使企业该方面的披露更加规范。企业自身也应该建立自我约束体系,提高披露水平,增强自主性和积极性。

3.农业企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单一,发展较慢。在农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范围上不够统一,一项重要的生态农业指标就没有,另外关于农业企业产业链的控制不够,没有进行先关的信息披露,消费者不能充分了解产品质量问题。这也与我国现阶段缺乏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法规有直接关系。从企业自身的重视度来看,在营业收入高的企业中往往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也较好。因为,在一定程度上,经营管理水平越高、营业收入越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公司越做越大其总体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相应也会越高,偿还债务的能力越强、营业收入水平越高、资金周转越快,公司更有资源和信心承担起社会责任。这也需要企业加快发展,发展过程中不断健全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同时我们也发现,展较好的企业已开始逐步在该方面进行了改进,披露的信息也在逐步健全。

参考文献:

[1]朱晋伟,李冰欣.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J].会计与审计研究,2012(5):123-128.

[2]吉利,张正勇,毛洪涛.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构建:基于信息使用者的问卷调查[J].会计研究,2013(1):50-56.

第4篇:生态农业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1国外农业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1.1农业旅游的兴起

Dernoi认为农业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其兴起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以前[1],Frater也认为农业旅游在欧洲的某些地区(例如奥地利)已存在了至少100年[2]。较早注意到这一现象并加以研究的是Pizam和Pokela[3]。农业旅游兴起,从供给方面来看是由于以下3方面原因:①农业危机及多样化的结果[4]。农业面临的危机主要是农产品价格低、投入高及全球化等[5]。经济压力使得农场主或牧场主希望通过多样化发展来增加收入[6,7];②农业内部男女地位变化的要求[4];③国家鼓励发展农业旅游[4]。农业旅游的兴起,从需求方面看是人们对于农业活动兴趣的持续增长[8]。影响需求的因素有:①可支配收入的增加[9];②空闲时间的增多[6,10];③越来越多的旅游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驾游,追求更多的休闲娱乐活动[11];④公众对农民的支持[12];⑤对儿童学习农业知识的关注等[13]。

1.2农业旅游的概念

国外研究者相当重视对农业旅游概念的研究,认为这关系到农业旅游理论体系的构建。由于农业旅游内涵的复杂性,对农业旅游概念的界定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基于农业旅游各种各样的特征,农业旅游被贴上许多标签,出现多种定义(表1)。很多人将乡村旅游(ruraltourism)混同于农业旅游,如在欧洲的法律框架内,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是一组同义词,乡村旅游被看作是在乡村地区进行的所有的旅游者活动[14]。但大多数研究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Clarke和Nilsson认为,农业旅游并不等同于乡村旅游,它是乡村旅游这一宽泛概念的特殊子系统[4,15]。如在意大利的撒丁岛地区,乡村旅游是指在非城市地区进行的旨在满足旅游者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住宿、康乐、组织旅游者娱乐及其他服务的活动。如果住宿和康乐服务是由农业经营者提供,并且旅游者活动与农业活动联系在一起或相互补充,就可以看作是农业旅游[14]。乡村旅游是基于农场环境的,农业旅游是基于农民和农场的,农业旅游与农业联系更密切[16]。

1.3农业旅游的类型

1.3.1农业旅游类型Phillip等从农场、参与农事活动以及旅游者农业体验的真实性3个条件出发,将农业旅游分为5类,更深入的诠释了农业旅游[48](图1)。Akpinar等[35]、Brown等[25]根据活动内容将农业旅游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见表2)。

1.3.2农业旅游者类型Catalino等依据旅游者对农业旅游的喜好水平、消费意愿的表现、阻碍他们进行农业旅游的因素3个方面,将农业旅游者划分为4种类型(见表3)。

1.3.3农业旅游经营者类型Doyon等依据农业旅游经营者与农业旅游的关系将农业旅游经营者划分为4类(见表4)。

1.4农业旅游的影响

1.4.1农业旅游对旅游者的影响农业旅游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与娱乐需求,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对农业活动的尊重感,认识到农业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35,50];教育人们认识到农业及环境的重要性[17,51],使青少年知道食物的来源及加工过程,深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52],同时也吸引青少年参与农业或环境方面的培训及认证项目[32];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增强了人们的审美意识[39]。

1.4.2农业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国外研究者认为,农业旅游对目的地产生的多为积极影响,表现在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等方面。

(1)对目的地经济的积极影响。农业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样化,进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53,17];增加税收[50,54];使乡村地区的农业发展模式多样化,创造更多就业机会[35,54-56],尤其是为农村女性提供就业机会[57],减缓农村劳动力的流失[53];为农场主或牧场主提供多样化经营的机会,以缓解波动的市场带来的危害[8,58];增加农民额外收入[8,23,25,55],有助于提高当地人民的福利水平[35],特别是女性经济的独立[59];为农产品提供更多的市场销售机会[35]。

(2)对目的地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有助于保护农业区、耕地及乡村景观[35],为自然资源、自然景观、自然栖息地等提供了经济、可行的保护途径[58];有利于保持或增强自然资源的价值[60],丰富现有资源[23]。

(3)对目的地社会的积极影响。有助于建立城市与乡村的社会、经济联系[35,60];有助于将旅游收入转向农业生产,缓解了农民或旅游者的紧张感,增强了相互间的认同感[61]。由于农业旅游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对增加农场额外收入贡献较小[2,43,55]。在农业旅游的消极影响方面,Kline等提出农业旅游的发展会造成物种缺失、土壤硬化、土壤侵蚀、新物种的引入、纸屑垃圾等[50]。

1.5农业旅游的发展条件

不是所有的农业地区、所有农民都可以发展或参与到农业旅游中。开展农业旅游需要一定的内在条件和外部保障。

1.5.1内在条件Adam在2004年提出发展农业旅游的3个基本要素:“可看”、“可做”、“可买”。农业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可看”主要有作物加工过程演示、自然美景、作物艺术以及节庆活动等。“可做”主要有自摘自娱活动、乘农车出游、户外运动、主题农场公园、作物迷宫等。“可买”主要有当地的食品及饮料、纪念品等[62]。美好的自然风景及其他文化、历史等吸引物是必不可少的,还要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食宿等[17,63]。另外,也不是所有的农民都可以经营农业旅游业,必须要具备先进的思想及专业技能[17]。

1.5.2外部保障

(1)财政保障。农业旅游的资金来源是多方面的,如自有资金、银行信贷、来自支撑项目的资金、风险投资资金、赞助资金等[64],但仍需要政府方面的支持。FranzHackl等提出了欧洲的绿色农业补偿项目,并且从经济视角进行了评估。为了能够给旅游者提供舒适的农业旅游环境,应该对农民实行直接的经济补贴,这样才可以促进环境的改善,缩小部门间的收入差别、使经济上处于劣势的乡村得到发展[65]。1990—1993年间,欧洲总共68家农场接受了来自欧盟或其他国际组织的财政补贴,这些资金主要用来建设和改善住宿设施[53]。欧盟对农业旅游的强力支持还不仅如此,2000—2006年间的每年均有大约430—437亿欧元投入到乡村发展中[66]。波兰农业旅游的发展也受惠于欧盟的资金支持[16]。密歇根州政府为加强农业、旅游业与大自然之间的联系提供财政支持[22]。挪威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为农业旅游发展提供补贴[67]。

(2)法律保障。某些国家或地区为保证农业旅游的健康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在加利福尼亚州,要发展农业旅游就必须得到相关单位的许可,并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如土地利用与发展类法规、公众健康与安全类法规、环境保护法、商业法、劳动法等[27]。1986年,撒丁岛地区颁布一项旨在调节和促进农业旅游发展的法律[14],这一法律在加强和促进农业旅游活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68]。1998年又颁布了一项新的法律,进一步强调农业旅游和农事活动之间的关系。对旅游农场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作了限定。这一法律的出台填补了有关旅游农场质量方面的法律空白[14]。对农业旅游经营者而言,旅游者各方面的安全是需要特别注意的,责任追究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2008年,美国新增了4项关于农业旅游经营者免责条款和责任释放条款的州法律。对于农业旅游活动本身固有的危险,即不是由于旅游经营者的疏忽造成的旅游者伤害事故,旅游经营者是不需要负法律责任的。这就大大的刺激了农业旅游经营者的积极性,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69]。在意大利,针对农业旅游有完整的法律法规,每个地区又有自己额外的法规。这些法规主要是关于建设准则、可接受的重建以及农场新建筑的建设。在托斯卡纳地区,农场建设新的建筑是不被允许的,发展农业旅游必须是现有的但修缮完好、内部装修现代化的建筑[4]。

(3)组织保障。国外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行业、协会、团体、机构等组织的保障作用功不可没。1983年希腊第一家农业旅游合作社建立,它是由24位女性组织建立的,可为75位旅游者提供餐饮和住宿。随着发展规模的逐渐增大,对希腊农业旅游的贡献也越来越大[70]。全国农业旅游协会(LandsforeningenforLandboturisme)是丹麦全国性的农业旅游组织,1995年已拥有210位成员[4]。印度农业旅游的发展得益于农业旅游相关组织机构的合作,如印度旅游发展办公室与印度农业部、乡村发展委员会、合作发展中心、印度葡萄酒理事会以及印度农业市场协会等的合作[21]。在英国的北奔宁地区,主要的农业旅游机构有农业发展与咨询服务处(ADAS)、乡村发展委员会、农业培训委员会、农场度假部等[47]。保加利亚的妇女农业旅游组织主要从事当地农产品的收购、加工、包装、销售以及农业旅游住所的建设与经营等活动[57]。捷克在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重视与旅游相关组织的合作,如欧洲生态农业旅游中心(ECEAT)等[71]。

1.6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

1.6.1密歇根策略———联合发展美国密歇根的小农场主为了保持或增加农业收入,普遍将农业旅游作为增值的途径。他们联合起来发展农业旅游,如通过分发小册子和建立网络链接来建立经营者网络;共享提高农业旅游产品质量的信息;不同农业旅游服务行业之间相互学习;寻求联合;规划建设本地的农业旅游目的地[72]。

1.6.2多样化发展策略农业旅游的多样化越来越被认为是促进乡村地区发展和改良的有效催化剂。多样化的类型选定取决于外部的地理和经济条件,以及与农场和农业家庭相关联的内部条件[73]。常见的农业旅游多样化途径包括:农场上其他的农业或非农业活动的多样化;脱离农场活动的多样化;半退化农场经营等[74]。此外,农民对于旅游农场多样化选择的态度也有相关研究,如旅游多样化的原因以及把旅游作为多样化选择的态度;已经成功的多样化选择及其对未来成功的期望的态度;农业的社会功能以及农业和旅游服务业之间联系的态度;农业旅游活动与乡村环境的关系的态度;旅游的成功多样化与适当培训的关系的态度;乡村商业群重要性的态度;多样化过程中对于公共资金需求的态度;农业旅游市场的态度;家庭农场多样化的成本与利润的态度[73]。Grykie认为,针对波兰多数存在的小规模农场,应该尝试并鼓励农业旅游的多样化发展。由于农业咨询部门积极的促进和引导,已有100家农场在提供旅游服务。旅游收入虽然在农场收入中没有占据大份额,但是规模在扩展,一些旅游农场已经非常受欢迎。旅游农场未来的发展取决于信誉以及政府对生态农业的更多支持[75]。Hjalager主要研究了农业旅游产品的多样化问题,提出了多样化的两种途径:扩大农业旅游产品的规模和范畴;由农业产品导向型生产转向多样化和休闲产品导向型生产[55]。

1.6.3可持续发展策略可持续发展是确保旅游消耗不超过土地承载力的发展哲学。容量这一概念对可持续发展来说是最基本的。它包括两个方面:生态容量和审美容量。生态容量方面,农业旅游必须考虑游客为当地环境带来的压力,采取措施监测和控制其所带来的影响。审美容量方面,必须监测每日游客量。游客过多或过少都会减少游客的兴奋度,必须保持一个基本的平衡值[51]。Loumou指出,发展旅游有助于农业生态系统向好的方向演进。农业的现代化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正在促使人们舍弃那些土壤贫瘠的耕地[76]。NevinAkpinar指出,农村地区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发展农业旅游,使农业以及旅游业向着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77]。

1.6.4宣传策略农业旅游的宣传有许多途径,如口碑宣传、网络传播、宣传手册、报纸广告、杂志广告、电视广告、广播宣传、个人网站及博客、路边标志牌、高速路广告牌等。口碑宣传、网络传播、分发小册子是主要的宣传手段。(1)口碑宣传。调查发现,口碑宣传是农业旅游最有效的宣传策略。在俄亥俄州大约20.4%的被调查者认为口碑宣传是农业旅游最好的宣传策略[30];在奥拉利萱草花园,口碑宣传吸引了大约23.9%的旅游者[54];乔治亚州85%的被调查者认为口碑宣传是最有效的宣传途径,其优点是免费性[78]。(2)网络传播。信息技术对于农业旅游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网络工具的运用可以更好的促进农业旅游发展及推广[79]。网络和邮件已成为农业旅游企业的有效宣传和信息交流工具[28],可以为世界各地的潜在旅游者提供信息服务,这是口碑宣传所达不到的[80]。美国中部偏北的爱荷华州2008年的农业旅游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的210家农业旅游企业中,约46%拥有自己的农业旅游网站,62%拥有自己的邮箱[28]。乔治亚州的调查显示,75%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已经成为农业旅游很重要的宣传工具。网络传播的平均费用约为364美元,仅占总宣传预算的9%[54]。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可以为小农场创造网络环境,扩大农业旅游的发展机遇。农业旅游经营者必须具备相关的网络知识,可以简单又最小花费的建立自己的农场网站。可以通过WordPress的网站内容管理(webcontentmanagement)系统来建立自己的网站,并利用搜索引擎优化技术(searchengineoptimization,SEO)来提高网站在有关搜索引擎内的排名,还可以建立Google地图链接农场[71]。罗马尼亚农业旅游网页是基于PHP-MySql-Apache建立的,管理部分有两个模块:住房管理和旅游者管理。住房管理模块主要是提供准确及时的住房信息。旅游者管理模块由商业性管理、与旅游者的通讯服务、用来衡量这一管理模式的成功率的3个子块构成[79]。密歇根农业部网站专门设有“选择密歇根”这一链接,其内容包括农业市场信息、农业旅游经营者信息。这一标识有利于培养旅游者对密歇根农业产品的忠诚度[72]。(3)分发小册子。乔治亚州3/4的被调查者把分发小册子作为宣传工具,70%的被调查者认为它是一个有效的宣传工具。分发小册子是所有宣传手段中花费最多的,每年大约1132.42美元,占总宣传预算的29%[54]。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岛南部农场直销协会(SVIDFMA),每年向其成员发放大约160000份指南。这些指南可以每年提高15%—30%的农场销售额[81]。密歇根农业部创造了一种在网上传播的小册子,每年大约有100000份小册子通过邮件传送,极大地节省了宣传成本[72]。

1.6.5价格策略农业旅游被认为是所有旅游形式中最便利的一种。欧盟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采用旅行支票体系,这为低收入家庭以合理的花费去旅游提供了保证[82]。当从经济上分析农业旅游的花费时,要考虑空间方面的竞争。农业旅游住宿价格受地区、市场、服务的质量等级和农场类型的影响较大。从经济理论上来看,地区性的竞争对农业旅游食、住两个要素有消极的影响。另外,质量监管对农业旅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服务质量等级的提高,住宿的价格也会每等级相应提高约20%[83]。

1.6.6其他策略其他策略如发展农业文化旅游及有机农业旅游等。农业旅游可以而且应该将整个地区的文化艺术作为旅游资源来吸引旅游者。在人口稀少并缺乏传统吸引物的地区可以发展农业文化旅游,例如美国南达科他州[84]。有机农业旅游与传统的农业旅游有相似的特征,都是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工具,都涉及到生产活动和旅游设施。有机农业旅游又具有以下特征:农业活动在有机农场上进行;旅游和娱乐活动都是基于生态旅游原则的;强调环境保护和自然景观的保护;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农业活动和传统文化;提供更健康更安全的食物和娱乐服务;为环境保护提供经济来源;政府批准;农场的环境管理;有机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利用自然的建筑材料[32]。

1.7农业旅游中的性别问题

尽管性别问题研究开始于后工业化时代,但女性在农业旅游活动中一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85],农业旅游通常是由农场主妻子经营[4]。在澳大利亚,农业旅游是由女性主导经营的一项创新性活动[86]。奥地利的一调查显示,81%的女性在参与农业旅游的同时还要兼顾农场工作和家务劳动[87]。

1.7.1女性对农业旅游的影响Girauld认为,性别问题比多样化和农业危机更能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在法国,女性为了争取地位,往往创造更多自己能主导的新活动,这些新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旅游的发展[88]。Garcia-Ramon等以西班牙两个地区为例,研究女性在农业旅游中的角色变化。农业旅游对于女性来说,是一种可持续的工作,它是家务劳动与旅游的结合,是维持小农场发展的收入来源之一,对于维持农村的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乡村女性是农业旅游这一行业的发起者,她们承担了其中大多数的组织和安排工作。她们参与到农业旅游中以后,对环境极度敏感,热切的想要保护周围的环境,以致经常为环境的清洁感到困扰[53]。McGehee等以弗吉尼亚州为例,研究了男性和女性农民参与农业旅游动机的差异。单就农业旅游参与者的性别而言,男性和女性农民有一些相似的特征:都想取得额外收入,丰富现有资源,以给消费者带来教育作为主要目标等。但女性的动机要比男性多,比男性强,即女性对农业旅游发展具有更大的推动力[24]。NevinAkpinar等则认为,农村女性本身参与旅游活动的愿望非常小。这可以看作是教育水平低下以及受传统观念影响的结果。研究农村女性参与农业旅游的情况,可以看作是农村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一个评价指标,这也促使我们思考农村女性在农业旅游活动中可能的社会和经济意义[35]。

1.7.2农业旅游对女性的影响Caballe以西班牙为例,论述了农业旅游对女性和家庭中性别关系的影响以及家庭性别关系对农业旅游的影响。在农业旅游中,女性的经验和角色受到很大的重视,并指出女性是基于经济、社会和个人因素参与农业旅游的[89]。

1.8其他方面研究

1.8.1农业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一般意义上的生命周期是指某个产品从引入市场到成长、成熟、衰退的演化过程[90]。Butler(1980)提出旅游目的地演化要经历6个阶段:探索阶段(exploration)、投入阶段(involvement)、发展阶段(development)、巩固阶段(consolidation)、停滞阶段(stagnation)、后停滞阶段(post-stagnation)[91]。Goncalves等在需求、供给、销售和竞争的基础上详细的论述了这6个阶段,并且认为现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供给方面[92]。Pulina分析了撒丁岛地区卡利亚里、努奥罗、奥里斯塔诺、萨萨里4个农业旅游大省1986—2003年之间所经历的演化阶段,得出法律法规对农业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的影响明显,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建议。通过对4个省份时间和空间上的分析发现,上述4个农业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模型各不相同,并采用不同的计量经济模型(指数模型、立方模型、对数模型)来分析其生命周期及法律法规对生命周期的影响。2003年,除卡利亚里省农业旅游处于发展阶段外,其余均处于停滞阶段[14]。

1.8.2农业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农业旅游并不是乡村地区经济加速发展的魔力棒,在其发展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如农业旅游的选址—并不是所有乡村地区对旅游者都有相同的吸引力;投资紧缺;营销障碍,个体农场主一般没有有效的营销经验或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必须要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与期望[73]。乔治亚州的一项调查显示,农业旅游通常面临的困难有:市场营销、启动资金、人员招聘、责任保险、税收;市场定位;竞争压力;经营许可等[54]。

1.8.3气候、环境变化对农业旅游的影响旅游和农业这两者对气候变化都非常敏感,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影响。农业生产有可能从气候变化中获益,也能造成旅游业的损失。这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农业除了生产食品之外的各种功能,如农业旅游[93]。

2述评

农业旅游已存在了至少100年,对其研究则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虽然研究时间不长,但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首先,所涉研究领域广泛。主要集中于农业旅游的兴起、农业旅游的概念、农业旅游的类型、农业旅游的影响、农业旅游的发展条件、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农业旅游中的性别问题等方面。其次,研究角度较为全面。既有从宏观角度对农业旅游发展条件、农业旅游发展策略等的研究,也有从微观角度的研究,如农业旅游中的性别问题,农业旅游的宣传营销方式等。第三,研究方法多样。研究者大量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行为学、地理学等学科的方法,如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层次分析法、图表法和比较法等,对农业旅游的相关问题展开定性和定量分析。第四,研究队伍专业性强。国外从事农业旅游的研究者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相关高等院校的学者;二是农业类研究项目负责人、顾问等。

国外农业旅游研究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农业旅游的内涵和外延界定。现有研究成果表明,国外研究者对农业旅游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较为混乱,如“农业旅游等同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是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农业旅游是在非城市或乡村地区的农场或牧场上进行的”、“具有娱乐教育功能”、“是农业与旅游的结合”、“是一种可替代性的活动”等。对农业旅游内涵和外延认识不清,直接影响了对农业旅游的准确定义,进而影响到对农业旅游的全面、科学的认识。

第5篇:生态农业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节约型城市为目标,坚持在发展中抓节约,以节约促进发展,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管理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管理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区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工作目标

(一)完成计划指标。到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期末降低16%以上;每万元GDP由*年的150吨取水量下降到140吨,下降6.7%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年的30%提高到50%;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由30%提高到50%;耕地面积保持在18.8万亩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17.6万亩;万元GDP的SO2排放量控制在2.2千克以内,万元GDP的COD排放总量控制在5千克以内,城区新建居住建筑和新建公共建筑在现有基础上实现节能。

(二)建设亮点工程。以盐鸿镇的生态建设为示范,建成5个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镇;以已评定的生态示范村为样板,继续创造条件,申报符合条件的生态示范村。培植7家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企业。大力实施治污保洁工程,建设舒适优美的绿色环境,达到一流的环境保护模范城区。为建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创建节约型社会奠定基础。

(三)提高节约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使全社会正确认识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以及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树立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促使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参与到节约资源的行动中来,从而杜绝浪费资源、严重破坏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现象,进一步促进企业依法节约资源,增强节约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节约资源的自觉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节约型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制订中长期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建立节约型社会创新体系和有效激励机制;加强综合协调,促进上级有关扶持政策措施的落实,形成有利于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

(五)健全管理机制。区直有关部门的资源管理和服务机构要进一步健全,确保落实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加强对执法人员思想政治、业务技能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建设起一支高素质的资源管理人才队伍;各镇(街道)要设立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节约型城区工业的建设。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区政府已成立*区建设节约型社会领导小组,由柯茂常务副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经贸局、发展和改革局、科技局、财政局、规划与国土资源局、建设局、水利局等单位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区教育局、农业局、海洋与渔业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城管局、环保局、文广新局、统计局、法制局、总工会、团区委等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统筹解决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中遇到的重要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经贸局),负责日常具体工作。

(二)实施目标责任考核。区政府已把计划完成指标列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之一,把对资源节约工作的投入作为各镇(街道)领导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绩考核指标之一;各镇(街道)要结合实际,将计划指标量化分解,制订分解表,明确目标、任务和进度,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全区考核工作由区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检查督导,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经区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三)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加快改造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玩具工艺、纺织洗染、电力、造纸等产业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提升,向高技术、深加工、低物耗和无污染方向发展,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可再生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发展现代物流业为重点,促进我区现有服务业的快速提升;三是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加速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逐步关停一批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四)加快技术进步。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将节能、节水、降耗、清洁生产、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作为我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重点,突破制约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把现有的科技三项费用、技术改造资金积极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改造项目,通过举办信息会、展览会和技术交流会等方式,加快推广应用成熟的资源节约先进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组织开发和推广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以技术进步促进资源节约。加快节能技术咨询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奠定技术基础。

(五)依法加强监管。一是切实抓好相关法律、法规和贯彻落实。切实抓好《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水法》、《土地管理法》、《计量法》、《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条例》等有关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二是强化执法力度。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开展资源节约执法检查,发现存在严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依法进行严肃处理;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对重点用电企业委托相关的检测机构开展用能设备能源利用效率测试或电平衡测试;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要增列资源节约篇章,并严格审核把关。

(六)抓好试点和示范推广。从清洁生产、清洁能源、节约用电、综合利用等方面抓好示范试点工作。近期要重点抓3个方面的典型:一是清洁生产。有计划、有步骤地在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组织开展清洁生产示范试点工作,积极推荐具备条件的企业列入省的清洁生产行列。二是节约用电。积极推广区供电局、路灯管理处和自来水公司等单位的节电先进经验。三是综合利用。以区路路通混凝土有限公司利用粉煤灰作为原材料生产各种强度等级的商品混凝土为全区综合利用典型,推动更多企业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七)创建节约型机关。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节约型党政机关的意见》的要求,带头做好表率,积极创建节约型机关。严禁滥用公款消费,杜绝办公浪费,精简各类会议,严格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降低办公成本。采取严格的节约措施,突出抓好节约用电,用水等工作,杜绝“长明灯”、“长流水”现象。要抓好政府采购,优先采购节能型、环保型的照明、办公用品和设备,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强对办公楼的管理,尤其是加强对公共部门用水、用电以及各类设备和车辆用油等方面的节约监管。要严格控制办公楼的空调温度不低于26摄氏度。建立政府机构节能指标体系和考核奖惩制度,以公务人员人均用电、用水等指标为考核依据,每年度对在开展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活动中取得成效的政府部门进行奖励。

(八)贯彻和出台配套政策。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印发*市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汕府办[*]179号),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落实。区经贸局要组织有关单位编制《*区节能中长期规划》;区规划与国土资源局要尽快制定解决土地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区水利局要尽快编制全区行业用水定额,制定全区节约用水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通过政策指导规划实施,从源头上对建设节约型社会进行有效管理,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九)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各级、各部门要结合每年度的节能、节水、节地等宣传活动,深入开展各具特色的宣传,多层次多渠道普及生活节约常识,循环经济知识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法律法规,将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各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宣传主要渠道的作用,通过电视、电台等形式,开展创建节约型社会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和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对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行为要及时予以曝光;宣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义和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宣传普及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知识,形成全社会关注资源、重视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

(十)保证试点工作经费投入。区财政将根据试点工作开展的需要,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专门用于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项目、宣传培训和节能服务能力建设等。该项资金由区经贸局牵头区发改局、财政局、科技局、农业局、建设局、城管局、环保局、统计局等部门安排计划,并加强监督和管理。

四、工作步骤

(一)继续发动、制定具体工作方案阶段(*年4月—5月)

*年5月下旬召开创建节约型社会试点城区工作汇报会。由各镇(街道)和区建设节约型社会责任单位汇报开展该项工作情况,并结合我区开展的*年“创建好班子”评比活动进行考核。

*年6月底前各镇(街道)分别召开创建节约型社会工作动员大会。各镇(街道)和各职能部门要结合自身设计,根据本实施方案和有关任务分解的要求,制定出各自建设节约型社会试点城区的具体工作方案。

各级、各部门要根据自身工作职责,采取各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创建节约型社会工作的目的、意义、目标和措施。各新闻媒体要积极参与创建节约型社会工作的宣传报道,动员全社会一齐关心、共同参与。

(二)实施试点阶段(*年6月—*年12月)

各镇(街道)和区建设节约型社会责任单位要根据本工作意见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工作方案,以及有关职责分工和任务分解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试点工作。

在各级、各部门全面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试点城区工作的同时,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原则,确定一批重点试点单位,实现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的良好局面。具体详见《附表》。

区建设节约型社会责任单位[包括各镇(街道)]每季度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成效。报告时间为下一季度第一个月的10日前。

*年8月,区建设节约型社会责任单位对阶段的试点工作进行总结,报区建设节约型社会试点城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考核评价小组对区建设节约型社会试点城区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试点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提出评价意见和奖惩建议。

第6篇:生态农业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一)基本特点

1-9月,我市经济呈现“低开平走”的发展态势,累计完成GDP51.3亿元,同比增长13.3%,增幅比1-3月、1-6月分别提高1.9和1.5个百分点,完成年初计划的73%。其中一产6.8亿元,增长6.6%,二产27.4亿元,增长14.6%(其中工业增加值23.4亿元,增长14.2%),三产17.1亿元,增长14.1%。

1.工业经济“平开稳走”,经济效益趋于好转。

工业经济“平开稳走”。1-9月,累计完成工业生产总值83.8亿元,同比增长17.4%,增幅较1-3月和1-6月分别提高6.4和3.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46.3亿元,增长21.5%。主要原因是虽然今年以来“六六”产业(1-9月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增长36.4%)、化工(1-9月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增长23.4%)等表现良好,但由于支柱产业水泥行情持续低迷,恢复性增长缓慢,给工业经济增长造成较大下行拉力,使得工业增长较为平稳。

经济效益趋于好转。1-9月,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考核得分197.27分,比1-2月提高36.97分;亏损企业28个,比2月减少27个;产成品存户率增长5.3%,比1-2月降低22个百分点。三大水泥龙头企业销售情况较好,建材产业行业性亏损得到有效扼制。化工、电光源和机电三大行业势头强劲,销售收入分别增长29.8%、21.2%和42.1%。

(图一)

2.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效益农业势头不减。

1-9月,累计完成农业增加值6.8亿元,同比增长6.6%。正确处理农业结构调整与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系,加大扶持粮食生产力度,全市粮食生产播种面积56万亩,比上年增长4%,粮食总产量预计23.2万吨,增长6%。特色效益农业势头不减,食用菌、高山蔬菜分别实现产值4.8亿元、1.2亿元,分别增长17%和12%;生猪、蜜蜂产量分别达到82.8万头和25万箱,实现产值4亿元和1.33亿元,分别增长5.3%和35%。但受市场行情及疫病等因素的影响,生猪市场价格8月份以来开始下跌,目前已降至中猪价格7—7.6元/公斤,肉猪价格6.6—6.9元/公斤,而去年同期价格分别为15元/公斤、9.8元/公斤。农业品牌建设继续加强,共有26个农产品基地被列入XX市级以上各类特色农产品基地,14个农产品被命名为XX市级以上绿色农产品。与此同时,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千库保安、“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等扎实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3.投资消费平稳增长,对外出口增势强劲。

投资完成情况良好。1-9月,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7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限额以上投资完成23.8亿元,增长26.2%。今年以来推动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列入省、XX市重点、XX市“六大百亿”工程及“2005-310工程”的71个在建项目,1-9月累计完成投资17.5亿元,占了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7%;二是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拉动。由于今年列入“310”重点工程的工业项目的土地、资金都已落实到位,工业投资继续保持了高增长态势,1-9月累计完成投资13.5亿元,增长34.8%。但房地产开发投资受消费者对房价下跌幅度心理预期过高、短期内商品房供应量过大、新增投资不足等因素影响,6月份开始呈下降趋势,1-6月、1-7月、1-8、1-9月比1-5月75.3%的最高增幅分别降低66.9个、61.1个、63.8个和57.9个百分点。

消费保持稳步增长。1-9月,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分别增长12.9%、16.5%。物价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上升0.2%,房地产市场价格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出口增势强劲。据初步统计,1-9月,累计完成出口2914万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江化股份767万美元,增长59.5%;沃克公司496万美元,增长46.7%;华顿服饰497万美元,增长45.3%;美伊服饰128万美元,增长85.5%;恒亮公司由于市场原因出口比上年同期减少26万美元,为278万美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绅特公司和云盛皮件公司出口实现零的突破,分别达到202万美元和124万美元。

4.财政金融运行正常,居民增收步伐加快。

金融机构存贷款业务均较快增长,1-9月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3.2亿元、贷款余额56.3亿元,分别增长16%和12.7%。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4.5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2亿元,分别增长18.8%和23.5%,从地方财政收入的构成上看,增幅最高的是其他工商税,增长35.3%,其次是契税,增长32.5%。财政总支出4.22亿元,增长26.6%,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1-9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9689元,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累计5489元,增长18.3%,增幅居XX市各县(市)之首,主要增长点是家庭经营性收入,达到2714.11元,增长了34.8%。

(二)存在问题

1.应对宏观调控的措施准备不足。前9个月我市经济仍保持了相对较快的增长,这是近几年来高投入积累的惯性增长,宏观调控对经济增长的滞后性影响仍在不断显现,宏观环境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给经济增长带来较大的压力,部分政府部门和企业对此估计不足,工作思路未进行及时有效调整。

2.要素配置待优化。土地、电力及资金等要素受时空因素限制,难形成合力,制约了经济提速发展:土地供应和企业意愿、空间布局出现冲突,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小水电受雨水的季节性影响,难以实现年度均衡供应;受企业规模偏小、信誉不良、担保品不足及金融机构贷款权限上收等影响,银行“惜贷”,企业“难贷”;各种政策资源很多,但落实力度有待加强,部分资金补助存在“撒胡椒面”现象,有待通过整合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3.经济金融风险增大。我市经济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偏重,企业素质不高,资产负债率较高,抗风险能力弱。特别是一些过度投资行业,随着新的产能投产,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亏损面扩大,可能会导致部分经营不好企业资金链断裂,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另外我市房地产销售下滑,商品房空置面积增加(1-9月全市房地产空置面积22609平方米,同比增长98.7%),房地产企业实力参差不齐,信贷比例较大,可能会使持续多年贷款高增长后出现不良贷款滞后性增长,从而带来一些金融风险。

4.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主要支柱产业建材行业效益不佳、房地产销售疲软、土地出让收益下降等给全年财政增收带来较大的压力,难以支撑日益增加的统筹城乡发展支出,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

5.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难问题更加突出。在农资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大背景下,农产品价格开始回落,粮食价格今年三月份已转升为降,生猪价格出现较大回落,给农民增收带来了较大压力。受房地产投资下滑影响,以农民工为主的建筑行业劳动需求出现下降也制约了农民增收。

6.项目建设难度较大。项目落地难度较大。由于前期工作不到位,部分项目规划选址、征地拆迁难度大,业主投资资金落实难,项目与土地对接难,导致土地指标面临被收回的风险。部分行业、部分单位谋划项目和操作项目的能力偏弱,对前期工作存在畏难情绪,许多企业因资金和市场等原因将原定投资计划和投资规模调整缩小、或暂缓或放弃,如三友电子六亿支节能灯管项目、虎山集团和何家山水泥公司5000吨/日生产线项目。项目质量不高,目前要求供地实施的项目,绝大多数是投资不到千万元的小项目。招商引资工作难度增大,1-9月实际到位市外资金比上年同期下降9.4%。

二、2006年宏观形势及全年走势判断

2006年我市经济增长速度有望维持在13%左右的水平,这主要基于以下分析:

1.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仍较好。IMF在全球经济展望中预计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4.3%,略低于2004年的5.1%。2006年受能源价格持续上扬等因素影响,预计增长4%左右。这意味我们只要积极应对市场游戏规则,着力化解各类贸易壁垒,努力开拓国际市场,2006年世界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应该还是有利的。

2.2006年国内经济环境将是“紧中有活”。2005年我国经济有三大看点:①GDP保持强劲增长,一季度9.4%,二季度9.5%,预计全年可达9%以上;②投资增长距国家预期尚有距离,但结构趋于优化。1-7月,全国限额以上投资增长27.2%,增幅比上年同期低3.9个百分点,离15%-20%的调控目标尚有距离。但属国家前期重点调控的钢材、建材行业1-6月投资分别增长18.6%和13%,增幅比上年同期分别回落32.9和40.8个百分点,且两者增速均大幅低于27.2%的平均水平。③房地产投资逐月下降,但走势未定。自3月份国家出台一系列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措施出台后,房地产投资增速由1-4月的27.8%下降为1-7月的24.8%。有关专家预计,目前的房地产降温只是开始,随着各项措施的逐步到位,房地产投资增速还将继续下滑,对整体投资增长将产生较大的下行拉力。

综合以上因素分析,2006年,预计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仍将在高位区间运行,但受投资影响,增速将有所放缓。从政策层面上看,为了防止因调控特别是对房地产市场调控而引起的经济萧条,确保经济增长能在合理区间运行和“十一五”规划有一个良好的开局,预计国家将在坚持调控的基础上,出台一系列政策来促进经济繁荣,如高举循环经济大旗,加快构建节能型社会;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出台《物权法》,扩大抵押担保品范围,为企业创造较好的融资环境;等等。但能源价格上涨、出口贸易壁垒增多、人民币汇率改革等因素也将给我国经济带来较多的不确定性。

3.我市经济总体发展将仍呈快速上升态势。“跻身全国200强县”目标的提出,进一步强化了加快发展意识,全心全意谋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传统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六六”特色产业在工业中的份额继续增加,2005年1-9月的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占比已达42.3%,预计2006年还会继续提高。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可比上年增长20%,其效应将在明年得到显现。但整体经济受贸易壁垒、要素保障、主要支柱行业建材走势不明等因素影响,2006年经济增长的压力仍相对较大。

综合以上因素分析,2006年我市发展应是机遇大于挑战,须未雨绸缪,超前谋划,抓紧做好各项工作,确保政策出台伊始就能及时应对。

三、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2006年主要指标安排

——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其中一产增长5%,二产增长15.3%,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5.8%,三产增长13%;

——财政总收入增长16.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6%;

——外贸出口增长2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

(二)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着力加快平台建设,促进经济增量提质。

抓好经济开发区建设。借助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之机,做实区内农保田调整的准备工作,力争启动开发区四期工程,实现开放区扩容工作的突破。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理力度,收回超过期限仍未动工建设的土地,鼓励企业出租闲置厂房、建设高层厂房、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着力抓好双氧水公司年产20万吨钯触媒生产线和热电项目、恒昌链条有限公司年产1200万米摩托车链条和1万吨工业链条技改等项目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作,促其早动工、早投产。建设江东区行政商住区1号楼,做好行政商住区2号楼土地拍卖有关前期准备工作,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加强园区环境管理,全面掌握化工企业的生产、污水和废气的排放情况,促其整改。

推进江贺经济走廊建设。推动江贺经济走廊南拓北联,增加新的容量,落实《江贺经济走廊规划》,抓好区内相关乡镇的协调工作,保证土地征用、项目建设等顺利推进。创新开发机制,明确投资主体,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重点抓好区内企业的集中供气、供热工作,烟尘排放整治工作,做好十里牌小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和土地出让工作,抓好贺村至新205国道产业带和三道湾区片和竹木加工分工业区的规划和开发。

加快特色制造业基地建设。突出清湖、四都、淤头、新塘边四大特色制造业基地的基础、产业、要素、服务“四配套”,着力推动四都基地布鲁克公司年产500件铝铸件、2000万个电热管,义乌凯杰塑胶公司新型塑料制品生产线,淤头基地上海华荣消防器材设备有限公司3条新型消防器材生产线,新塘边基地浙江森安消防科技有限公司搬迁工程等项目的基础设施配套工作,力争早动工,早投产。抓实四大基地的路网、管网、电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启动新塘边基地引水工程的前期工作,推进平岗山小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科学做好可用土地的规划和安排工作。

启动南部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以旅游开发为龙头,按照“大峡口”的理念,将江郎山、峡里湖、仙霞关、廿八都及浮盖山等景区开发和区内生态产业的发展纳入统一规划。结合互通口经济布局,着手对集镇总规进行修编,完成以峡口为中心的镇区功能规划。进一步整合区内旅游资源,对以峡口为中心的串联五个景区旅游线路进行规划,发挥整体优势。实施江郎山景区主入口道路工程,建设旅游标志性建筑。按照青龙湖建设规划,分步实施建设项目;建设古镇姓氏博物馆,进一步丰富古镇文化内涵。推出廿八都古镇旅游区、峡里湖休闲度假区、月亮湖休闲娱乐区、江南毛氏祖居及三卿口古瓷文化旅游区等招商项目对外招商。将“农家乐”开发纳入旅游业发展规划,引导其健康发展。重点加强碗窑等地现有“农家乐”的整治力度,将江郎、廿八都、保安等地一批前景较好的“农家乐”纳入旅游接待网络,统一服务标准和质量,走品牌经营之路。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休闲型“农家乐”。

2.加大工业技改投入,提高工业经济效益。

提升传统产业。落实规费减免、道路运输、信贷支持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帮助水泥企业解决行业性困难;加快淘汰落后生产线,拆除剩余11条水泥机立窑生产线,完成达河水泥厂年产100万吨“凝石”生产线建设;启动红火集团铁路专用线建设;支持水泥企业进行战略性投资,抢占资源领地,拓展市场外延。争取江化公司国内上市,积极培育上市后备资源;打响精细化工特色品牌,积极采用环保型设备和工艺,实施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附加值高、污染少的大项目,开发主导类后续产品,拉长产业链。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机电产业:鼓励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规范行业管理,遏制无序竞争。电光源产业:发挥三友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基地建设,注重产品开发,完善产业协作体系,促进集约化发展。消防器材产业:突破行业关键技术,力促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筹建省级消防器材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构建消防器材产品全国销售网络。竹木加工产业:加强区域产业对接、资源流转以及科技合作,筹建“区域创新服务中心”,推动竹木产品创新结构,实现“二次提升”。轻纺服装产业:关注行业发展动向,着力实施品牌战略,促成企业与市外、境外公司合作,规避国际贸易壁垒和市场风险。绿色食品产业: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骨干作用,坚持走标准化之路,建立健全标准技术推广网络和产品质量监控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

培育新兴高科技产业。围绕六大特色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目标,做大做强优势企业,鼎力支持为康制药等一批发展前景较好的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以现有的研发中心、中试基地为载体,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着重引进重点行业领域的急需人才和科技创新带头人。健全人才培育机制,加快培养实用型科技人才和高级技工。引导企业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大先进信息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力度,努力缩短产业升级时间,降低成本。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评估机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分解年度实施计划,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通过资金补助、技改贴息等手段,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实行资源消耗定额管理,推动部门乡镇和企业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继续抓好一批企业的清洁生产,开展创建高标准、规范化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活动。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小水电、热电联产等环保型项目。加快生态市建设,全面实施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积极建设生态农业基地,推广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利用技术,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新能源工程。

3.统筹城乡发展,提高资源共享水平。

加快城市功能区建设。深入挖掘我市优秀历史文化,在城市广场、主题公园、标志性建筑设计中融入我市特色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城市,增强城市吸引力。推动城北新城区规划建设,在完成城北新城发展规划修改方案、周家青广场设计方案及启动城区四山、“一江两带”文化长廊规划工作的基础上,扎实抓好落实工作。抓实迎宾大桥、西环线、凝秀路、火车站广场、双塔公园、广电中心等一批项目建设。以解放南路主污水管改造工程、景星路至江贺收费站主排污建设工程等项目为抓手,着力解决旧城区排污、基础设施配套及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问题。推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示范城市、省级示范文明城市“三城联创”活动,进一步提升“山水园林城市”品位,提升城市竞争力,努力使我市成为三省边界名市。

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制定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做好三产发展规划及特色商贸、特色街区、特色餐饮等项目规划,力争付诸实施。加快城北大型超市、建材市场、精品商厦、汽车综合市场等项目的包装、招商和建设。大力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大宗物资、农产品物流为主要内容,形成辐射三省边际的高速、便捷的物流配送体系,提升城市集聚、承载和服务功能;以培育行业协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提升中介组织服务经济的能力;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形成以出版发行、广播影视、印刷包装、旅游观光为重点的新兴文化产业集群。通过培育新的购房群体,加快写字楼开发,激活房地产“二级市场”,引导房地产企业走向联合等措施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加快强镇建设。完善产业承载功能,打造适合发展的大平台。加快修编行政区域调整后的城镇发展规划,依托产业和区位优势,优化布局,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加大投入,以城镇供水、管网改造、路网建设和镇区亮化、绿化和美化、教育布局调整等为重点,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商贸、生态环境,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强城镇集聚力。围绕专业市场建设、仓储物流建设、中介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和城镇经济的互动能力。推进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消除体制性、政策,推动人口、生产要素向强镇集聚。实行社区化管理,降低外来人员准入门槛,在教育、购房建房等方面给予公平政策,不断提高强镇吸引力。

加快新农村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逐步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以清湖、上余2个市级下山脱贫小区建设为重点,结合7个乡镇下山脱贫小区建设,吸纳下山农民1053户3548人。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高村干部队伍素质、完善干部报酬最低保障机制。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和致富能力,加快劳动力转移。抓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乡村康庄工程、垃圾集中处理、小流域治理和农村饮用水设施建设等一批民心工程,推进黄衢南高速公路、48省道江溪线改建、46省道江贺公路大修、110KV我市凤林输变电工程、小水电开发等一批项目建设,夯实城乡联动发展基础。做强特色效益农业。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努力扩大农产品的基地规模和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促进农民增收。

4.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推进投资较快增长。

做实前期工作。建立和完善项目前期联动机制,有效推进“调研-规划-项目”三大前期的联动工作,加强政企联动、部门联动,捕捉项目信息,努力发掘更多更好的项目;建立和完善项目前期推进机制,重点抓列入计划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方案的编制工作和土地申报、资金落实。抓好46省道我市至贺村段外移工程、城镇防洪工程、城区主干道延伸工程等项目的前期工作,落实重大探讨性项目战略性研究的责任单位。加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督查,掌握项目进度,及时上报;建立市重点办负责综合管理,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统分结合,协调运作”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机制,确保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及时顺利推进。围绕国债项目、省“五大百亿工程”和重点支持的领域,及时推出项目并包装上报,积极“跑部进厅”,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市重点工程盘子。建立和完善项目前期激励机制,制定《2006年度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考核办法》,完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领导挂联制度。充分运用重大前期项目资金,鼓励单位、个人及时了解、搜集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企业投资信息,拓宽项目源,搞好项目储备。2006年拟列入XX市重大前期计划的项目13个,总投资19.04亿元,我市市重大前期计划的项目22个,预计总投资40多亿元,预安排争取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6个,总投资15.11亿元。

推进投资工作。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力度。2006年政府投资项目初步安排62个,总投资23.5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2亿元。组织学习《我市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强化各职能部门严格执行《暂行办法》的意识,做好本领域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工作;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前期程序,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制度,确保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科学编制;严格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批与监督,力保政府投资项目的规范性与高效性;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管理,确保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按时保质进行;注重政府投资项目的信息积累,建立政府投资项目信息平台,实现政府投项目信息共享、经验共享。

推动重点工程建设。2006年预安排市以上重点工程项目共124项,总投资67亿元,当年计划投资27亿元。其中“310工程”项目初步安排62项,总投资23.5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2.7亿元。以科技型项目、“六六产业”工程项目、城市建设项目、生态型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工业产业平台项目为重点,科学合理编制计划,确保项目质量。加大对项目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项目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争取项目申报、建设的成功率。继续推行和完善市级领导联系项目制度,促进项目的实施。加大项目考核和督查力度,继续推行市政府与有关部门、乡镇签订“310工程”责任书制度,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强对项目实施的检查督促,及时掌握进度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完善重点工程建设的质控机制,健全“政府监督,中介机构监理、施工单位自查”的三级质保体系,确保重点工程建设质量。健全和完善项目落地机制。按照项目开工应具备的土地、资金等要素条件,对项目实行分类管理,未开工的促开工,已开工的抓进度。有重点的推进年产20万吨双氧水生产线、年产50万套汽车配件生产线、年产4000吨高纯度环氧树脂生产线、江贺公路大修工程、疾控中心、年产500吨功能性红曲生产线等一批项目实施。

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树立“选商引资”理念,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有意识的引进一批和我市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大项目、好项目。鼓励企业招商,引导企业主动对接大专院校,和大集团、大企业合作建立生产经营基地。继续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和“回归工程”。

5.推进体制改革,促进机制创新。

建立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推进规划体制改革,推行规划编制年度计划审核、稽查汇报、听证公示等规划管理制度。以《浙江省产业指导目录》为导向,整合贴息、园区、投资等政策资源,建立良性产业发展引导机制,重点向高新科技、生态型产业倾斜,逐步淘汰高污高耗落后企业。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民间投资备案制、核准制,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等配套制度。进一步健全涉企收费公示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减轻企业负担。激活民间投资,按照“非禁即入”原则,鼓励民间资金进入社会公益性事业领域。推进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向上争取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权限,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及时收集人才供求信息,定期举办网上人才交流会,筑好“聚才”平台;适时组织重点领域、重点企业赴市外人才市场和高等院校招聘紧缺急需人才;培养本地籍高素质人才,与上海大学联合举办好“专职经济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班”。

第7篇:生态农业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发展对策;辽宁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6.005

1 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态势

辽宁省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凭借自身资源、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经济基础,农业迅速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阶段,不仅成为我国的粮食主要生产省份,水果、蔬菜、水产品、畜产品等农产品的生产和发展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尤其是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突破辽西北三大战略的实施,带动了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和产业集聚,推动了辽宁优势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进一步发展,这为辽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又一个的契机。

从1978年至今,辽宁农产品出口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1978―1987年是初步发展阶段。在农产品产量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加之国家对外政策的转变,使得农产品出口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农产品出口额从1978年的2.5亿美元增至1987年的4.7亿美元。(2)1988―2000年是稳步发展阶段。经过10年的初步发展,辽宁农产品出口已走入正轨,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在接下来的这个阶段,农产品出口经历了一个发展和回落的过程。农产品出口额从1988年的6.0亿美元增至1997年的7.8亿美元。(3)2001―2012年是高速发展阶段。农产品出口从2001年的12.34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47.8亿美元,年均增长13.10%[1-13]。但是,从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农产品出口发展增速有所减缓,2009年基本与2008年持平,而到了2010年,辽宁农产品的进口额却出现爆发式增长趋势,增长了一倍,这是改革开放以后辽宁农产品对外贸易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逆差。到了2011年、2012年农产品进出口差额很小。从2010年开始,农产品进口额始终维持在一个高水平,这是辽宁农产品对外贸易出现的新形势(图1)[14-26]。

2 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政策及对策演进

的改革开放到市场经济的确立,再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政策和国际形势的变化都对辽宁农产品对外贸易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时,对外贸易政策也会相应地进行调整、改变。

2.1 入世前的政策及对策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的管理体制和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基本上是依据我国的计划经济原则实施并建立起来的,表现为较高的关税和非关税保护水平。(1)关税。从1992年初开始,中国积极调整农产品进口关税,并且在入世之前,平均关税进一步减至19%。(2)非关税措施。主要涵盖了包括进口许可证、法定商品检验、进口配额、食品卫生检验、动植物检验等内容。(3)设立专门的国营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我国成立了国有外贸公司,进行管理国家重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4)出口竞争措施。包括从出口补贴、出口退税和进口关税减免,到出口退税、关税减免及支持出口的金融手段。(5)支持政策。遵循“绿箱政策”的农业支持和补贴;属于发展中国家特殊差别待遇中的农业支持与补贴,“黄箱政策”即:对棉花、粮食的政府定价收购及保护价收购;农业生产资料价差补贴[27]。

以上这些政策都对当时的辽宁农产品对外贸易,无论是对外出口,还是从国外进口农产品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根据国内政策、国际形势和辽宁省内具体情况,辽宁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策略,以促进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是这个时期的对策仍以宏观调控为主。

2.1.1 加大资源投入力度 这里的资源指的是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等各生产要素的投入,在改革开放到入世前的这段时间,辽宁省农产品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发展。而扩大资金、土地、劳动力的投入能够有效扩大生产规模,加大技术性投入对当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1.2 营销链条和格局初步形成 积累了一定的技术、资金和人才贮备,也提高了一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同样存在许多问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深加工水平差,产业基地化建设程度较低等。

2.1.3 改革管理体制、改变政府职能 逐步建立能够适应农产品市场运行规则的管理体制,将宏观上的调控、引导,微观上的指导、扶持作为政府职能目标的定位。建立并完善农产品贸易的信息库,为决策部门、农业经济组织、农户及企业及时和准确提供信息[28]。

2.1.4 调整农业产业、出口产品结构 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及以农业生产、加工、出口等服务环节为主的第三产业,调整和降低种植业的比重,加强养殖业和副业生产,加强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使辽宁省农产品生产与国际市场相适应,降低种植业中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如玉米、小麦等)的生产比重,提高生产加工效率,加大种植业中具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蔬菜、花卉及部分水果等)的生产比重,增加了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经济作物和小杂粮的生产[29]。

辽宁农产品的对外贸易从最初的起步,到整个80年代的起伏发展,再到90年代的稳步发展,是一个对国内外政策、经济环境不断摸索、改进的过程。对外策略也从初期的宏观管理调整为局部、细节、微观的对策,一方面体现出不断变化的形式,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辽宁省对环境认知、反馈的过程。

2.2 入世后的政策及对策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业贸易政策需要按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的有关规定进行制定和修改,将不再使用出口补贴政策鼓励农产品出口。(1)关税。实施期末水平并且应与主要贸易国家关税水平持平甚至更低,并且在2004年前分阶段完成所有的关税削减,与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时间表相吻合。关税削减后为约束关税,而且要求不允许提高关税。(2)关税配额。对玉米、小麦、大米、食糖、棕榈油、豆油、棉花、羊毛等10种农产品实行进口关税配额管理。(3)国营企业贸易。我国对玉米、大米、小麦、食糖、豆油、棉花、棕榈油、菜籽油和化肥等农产品进行国营贸易管理。对于这些产品,中国承诺在一个给定的国营贸易企业进口量的同时,对配额分配适当留出一部分给非国营贸易企业,但非国营贸易企业享受配额比例将继续提高。相关的法规主要有《2003年重要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分配实施细则》、《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管理暂行规定》、新《货物进口许可证管理办法》、新《货物出口许可证管理规定》、新《外贸法》等[30]。

入世后,国际农产品市场变得更加广阔,而国内农产品市场也变得更加开放,这样的内外部条件虽然为辽宁省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带来一定机遇,但也应该注意到国内市场的开放使得国外优质农产品大量进口到国内市场,会对当地的农业造成巨大的挑战。针对新情况,为促进辽宁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出了更加细节化的策略和措施。

2.2.1 加强生产基地和经济带的建设 2001年,为整合省内资源和加强生产、加工、出口各环节的联系,辽宁省出台政策,力争到2006年内建成3条现代农业经济带,包括沈大、沈山、黄海大道。并且完成20个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创汇等基地的建设,建设和完善110个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完善15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订单农业作物面积占播种面积50%以上,实现农产品及精深加工产品出口创汇20亿美元。

2.2.2 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挖掘产品附加值 纵观辽宁省农产品出口结构,主要以大宗农产品和初级农产品为主,深加工程度不足,农产品深层价值无法体现。从2003年以来,辽宁省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而农产品加工业也成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三大产业”之一,并设立行业推进小组。据统计,2010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 200亿元,相比较2005年增长156.4%,年均增长20.7个百分点。全省以加工为主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60个,据此为基础,扎实推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长和拓宽产业链条,为农产品出口奠定了良好的条件[31]。

2.2.3 打破传统区域限制,培育多元化市场 现阶段,辽宁省农产品出口市场以日、韩、美为主,单一市场对对外贸易有着重大的影响、贸易风险较大,出口目标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而设立的贸易壁垒都会使农产品出口形势变得极其不稳定,对辽宁省农产品出口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辽宁省必须开始拓展欧盟、中东、朝鲜、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建立多元化出口市场来分散风险[32]。

2.2.4 打造优质农产品 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包括绿色市场、绿色营销、绿色生产等各个环节,发展生态农业等。辽宁省在水果、蔬菜、花卉、中药材、苗木等园艺生产等方面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可以着重发展。引进科技含量高的种子、优质种苗、种畜禽、进行开发和培育,实现农产品的优质、绿色、优质化[33]。

3 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对策调整建议

3.1 发展有机农业产品,实施品牌竞争战略

当今世界各国对农产品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品种的初级需求上,对品质,安全等要求更加严格,一些国家和地区借助本国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的提升,而出于保护本国市场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地区性保护措施,例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欧盟的“农药残留标准制”等。对此辽宁省应该不断地制定和完善农产品相关的质量安全法规,并且根据农产品生产水平,适当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加强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监管和引导,提升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关注农产品质量并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进行农产品国际质量认证,通过建立农产品对外贸易各个环节管理的办法,促使农产品安全质量及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34]。

3.2 充分利用大连期货交易市场

纵观全球各国家之间的大宗农产品贸易,大多根据世界上主要期货市场价格作为定价基础,期货市场的价格对农产品现货市场的影响极大,但是中国的期货市场影响力太小,国内农产品期货价格还是离不开现货价格,一般企业只在期货市场做套保锁定利润,期货市场利用率低。而主要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发达的农业产业对期货市场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因此,辽宁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应借力于国内外的期货市场,并在国家政策与辽宁省自身政策作出一些调整。首先,应在辽宁省内逐步建立规范的农产品现货市场,规范的农产品现货市场标准能够与高标准的农产品期货市场接轨。其次,打破农业经济个体之间分散的关系,建立合作经济组织,鼓励经济个体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农产品期货交易。另外,应遵循市场活动规律,减少人为期货市场价格调控,有步骤、有节奏地放开农产品市场价格。

3.3 对外直接投资

面对当今国际农产品市场,在各个国家壁垒高筑,农产品进口标准、条例纷繁,出口门槛日益提高的情况下,辽宁省内各企业应顺应“走出去”政策,到境外进行投资,直接面对国外的销售市场,避免跨国销售的许多环节,提高效率。还可以减少目的国的关税、非关税壁垒和反倾销不必要的麻烦,并且有利于辽宁省农产品企业扩大产品的销售市场,雇佣当地优秀的资源、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有利于提升管理、科技以及生产水平。

3.4 人才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伴随着经济时代到来和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才已经成为关键性影响因素,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管理型人才,统筹全局、宏观调控、运筹帷幄。专业性人才,专业性强,如:农业科技型人才支持农业的发展,金融性专业人才支持农业的辅助行业发展等。另外辽宁省企业需要进一步优化公司人员的配置,增加对专职人员的需求,进行相关业务的培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与此同时,政府可以搭架加强校企合作的平台,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满足企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从而解决辽宁省农产品出口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差、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增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出口,从整体上提升农产品出口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14]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15]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16]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17]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18]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19]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0]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1]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2]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3]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4]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5]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6]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7] 牛若峰.在WTO框架下加强中国农业的国内支持政策[J].福建论坛,2000(10):23-24.

[28] 李辉,韩晶玉.辽宁农产品出口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8(10):309-313.

[29] 王慧娟. 试论辽宁农业结构与布局调整[J].辽宁大学学报,2006(7):77-79.

[30] 寿金宝,栾淑梅,单希光.加入WTO对辽宁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0(3):71-73.

[31] 辽宁省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辽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11):121-123.

[32] 王勇,王玉丰.关于推进辽宁农产品出口问题的研究[J].农业经济,2005(9):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