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流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问题;对策
一、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部分教师缺乏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正确认知
受到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长期影响,部分初中物理教师对实验教学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以书面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为了评价共识,以至于大部分初中物理实验都是在课内讲解或者学生自我掌握的方式上来完成,这就极大了限制了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养成和正常发展,违背了物理知识的一般性认知规律。原本能激发学会物理思维火花的物理实验教学变成了枯燥无味的理论讲述,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低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2.实验教学的投入力度不够
初中物理所涉及的物理基础知识较广,物理实验的可操作性也较强,这对在教学的初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极有帮助。然而,部分办学单位对物理实验室的建设不够重视,硬件设施不全、实验设备陈旧等因素限制了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初中物理实验所涉及的专业仪器一般包括:如蹄形电磁铁、线路实验板、校准试验仪、槽码、滑动变阻器、向心力演示器等,上述设备的购置以及相应实验场地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然而,部分办学单位以应试教育效果为评判标准,片面的认为以上设施的购置与“收入成本”不成正比,投资力度的不足势必导致实验质量的下降。
3.实验成绩评定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评价机制仍不够科学与完善。物理实验成绩未纳入考核体系之中。相关物理实验成绩评价体制的缺乏,势必导致教师对物理实验的轻视以及学生实验参与性的降低,物理实验课程流于形式化,这些教学现状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对学生物理综合素质的培养必然成为空话。
二、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活用实验室实验器材,对原有实验仪器、实验设计的欠缺之处进行改进
既然建立物理实验室,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做到器材的灵活多用,师生一起挖掘实验器材的使用功能;将旧的实验器材进行改装和重组。比如可以将废旧的电压表拆除后作为电阻来使用,拆的时候还可以研究一下电压表的内部结构,真是一举多用啊。此外,学校已有的实验器材或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方案不一定适合我们现在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实验进行改进,使之更科学、更适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或者更简单易行。
2.实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1)网络演示实验。网络演示实验主要是针对那些演示实验中可能有危险性或者演示效果不好的实验。通过借助计算机辅助设施,可以增加视觉效果的清晰度,而且可以照顾到所有学生,不至于在人为的演示实验时导致后排的同学看不到。比如:在做电路串并联的实验时,由于元件的体积比较小,班级人数较多,所以在做演示实验时,经常由于距离远而无法看清楚正确的接法。如果改用网络展示,将可以避免这一不良效果。
(2)演示实验与操作性实验相交叉。演示实验过多的强调教师的演示过程,而未关注到学生的参与和亲自动手操作过程。操作性实验的教学目的即要求学生掌握所要求的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在对学生的问卷中我们也了解到学生渴望动手操作,而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要让学生在实验的情境中,经过多次试验去强化学习的记忆。所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器材,要比教师讲解实验的使用方法的效果要真实、有效得多。在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实验器材有:刻度尺、量筒、天平、温度计、测力计、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物理大纲要求“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以达到熟练地、正确地读数。
3.完善实验成绩评价机制
必须对初中物理实验成绩评价机制进行不断的优化完善,使其真正能够反应出初中生学习物理实验的真实状况。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传统教学考核中“一考定终身”的错误方式,转而对学生平时学习成绩的综合评定上面。可将学生学习物理这门课程的成绩划分为理论考试成绩、实验操作成绩和平时考试成绩三个部分,实验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要占据一定的比重,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提高对参与物理实验的重视程度。实验考试成绩应重在考察学生物理实验到课率、实验操作流程规范性、实验操作能力流畅性等方面。在评定实验结果时,
还要验证其是否是通过实验得来的,是否达到了实验前老师所布置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志明.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功能[J].物理教学,2011(04).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一、我国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1.教师的教学观念过于落后,学生操作能力差
传统的教学模式经过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发展,在教师们心中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模式,虽然新课改以后,高中物理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创新教学模式落实困难。大部分的高中物理教师对物理实验教学不重视,再加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普遍认为理论学习才是重点,而实验教学就是浪费时间,会耽误学生的学习。部分高中物理教师即使会带领学生进行实验的学习,但是也只是为了验证教材的定理知识,没有实际的教学效果。这些不正确的思想造成高中学生实验实际操作能力很差,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致使整个物理教学效果不好。
2.教师用演示来进行实验教学,降低了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
一些物理教师通常认为,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既浪费时间又浪费力气,还不如自我演示以快速地告诉学生实验的原理及实验的过程。但是教师单方面演示实验的过程,就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学生只能机械地看老师操作,对一些操作流程及原理了解不透彻,这样一成不变的实验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实验的操作能力就会降低,真正做实验的时候根本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手忙脚乱,最终导致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逐渐降低。
3.实验教学缺乏创新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缺乏创新,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这是高中实验教学的普遍现象。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以自我为中心展开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价值得不到发挥,教师对课堂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在讲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流程时就用了课堂大半的时间,学生实际操作时间根本不够,大大降低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二、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具体应用措施
1.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注重实验探究点的设计
要想创新和优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关键点还是应该先改变物理教师的教学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严格落实新课改的要求,重视物理实验教学,这也是探究式学习方法顺利开展的前提。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教师要注重研究点的选择,重要的是突出教学重难点,突出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述“弹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实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弹簧进行实验,通过用力拉弹簧来观察形变,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自己总结实验结论。
2.创设实验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的理论知识比较生涩,学生理解困难,物理中的实验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上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师要在教学的时候适当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物理实验进行探究。例如,在进行“模拟电场线”的实验时,教师利用头发模拟此实验内容,教师的手与金属物体摩擦后告诉学生,老师的手已经有了魔力,可以将人的头发竖起来,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趣。事实证明教师真的做到了,学生们不明白,头发是绝缘体为什么也会带电?引起了探究的兴趣,自己做起实验来,教师由此引出实验的原理,轻松完成了高效的实验教学课程。
本文简单地总结了我国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以及探究性教学方法的应用。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物理实验教学,能大大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初中生的认识能力
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与初中物理教材紧密相连,所涉及的知识面不应超出教材范围,应严格根据物理学科理论性与实践性要求均较高的客观情况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组成部分。教学情境的创设重点应是考虑初中生的认知能力与知识结构,不可超出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智力水平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照顾到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因此也要注重教学情境设立的普遍适用性。通过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思考能力与理论知识联系实践的能力。
2.教学情境创设需要具有真实感与直观感
教学情境的创设切忌抽象性与模糊性,对于初中生来说应当具有直观性。物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大部分物理研究成果都是通过人类对自身生活环境观察得出的结论,因此应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与人们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教学活动中实验环节占有较大比重。情境创设过程中需要注重情境的直观感与真实感,易于让学生联想到实际生活,让真实直观的物理实验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在教学情境的影响与引导之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
3.教学情境的创设尽量追求生动性与趣味性
初中物理相对简单,没有牵涉到比较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同时初中生年龄尚小,在教学情境的创建过程中可以适当追求其生动性与趣味性,构建起快乐学习的氛围。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在相对愉悦的环境中接收教育,会使受教育者精神高度集中,并且具有较高的学习效率与质量。老师可以在充满生动性与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习,向学生提出一些探索性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实践创新,保证学生将物理课堂中的教学情境当作一种快乐学习的场合,减少课程学习的负担与压力。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
1.结合生活情趣创建教学情境
物理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情境创设应当有具体的联系实际生活的构思。以对生活的贴近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在讲述大气压力时可以拿水杯与纸片进行课堂实验,在讲述超重与失重现象时启发学生回忆坐电梯的感受,在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时可让学生用激光灯斜面照射黑板,观察光线特点。
2.在猜想与体验环节中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实践体验与猜想应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与教学情境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可以尝试公式定理证伪的方式,利用实验情境的创设在班级内展开实验活动,老师在旁发挥指导监督的作用,适时给予一定的指导与纠错,保证学生亲力亲为、锻炼观察与思考能力,并通过实验过程锤炼自身科学严谨态度与逻辑思维能力,以达到发展综合素质的目的。
3.在物理实验阶段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科学带有极其明显的实验特性,实验过程既是物理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物理学研究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初中物理科学教学情境设立中最不可或缺的便是实验研究环节。在本环节中老师应当把实验操作权转交给学生,在进行实验之前讲好各项注意事项的操作流程,保证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得到实践应用能力的锻炼,并收获实验学习乐趣。老师在课堂实验结束时积极对课上实验情况作总结评论,以巩固学生们的学习成果。
4.综合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提高教学情境创建的技术性
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主要是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等,将这些辅助教具引入物理课堂教学与教学情境会极大地帮助物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老师可以在课堂讲述过程中通过各类软件播放音频及视频教学文件,丰富课堂教学的层次与教学情境创设的技术性,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化与形象化。
一、当前实验考查的现状
笔者有幸参加这几年物理实验考查的监考并与全国的一些同仁交流,发现实验考查的现状并不如人意:
1.考题事先公布,教师临阵磨枪。由于平时实验很少做,或根本未做,为了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的考查,教师就通过2~3节课的强化实验,让学生熟记实验的器材、原理、步骤、现象与结论,到实验操作时将有关的内容填到考签纸上。例如在考查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时,实验员提供了不同额定电压的小灯泡,学生不看灯泡的额定电压,直接操作,而最终考签纸上的答案却是惊人的一致。这样的实验操作起不到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只不过是又增加了一轮“应试考试”。
2.操作流程有待规范。物理实验考查基本上由各地区、各学校自行组织,各学校的物理教师自己监考,或校际间调监,教育主管部门巡查,这样就导致了部分考生本来不合格(实验操作的结果分“合格”和“不合格”两种),考核员也给合格了。这样,考试成绩的虚实有待进一步论证。
3.结果的运用尚待商榷。实际操作的成绩往往不计入中考总分,对升学没有影响。到目前为止,鲜见学生因实际操作不合格而未能进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因而学生、教师、家长并不太重视。
二、改变现状的策略
1.加强管理,转变观念,切实抓好实验教学工作。2009年江苏省实行了“五严”规定,全面贯彻素质教育,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这本该是件好事,可部分学校的领导甚至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觉得:学生在校时间较以往明显缩短,教学质量将会下降,为了赶进度,缩短实验课时,导致本该分组实验、演示实验的统统变成“黑板实验”,全然不顾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因而转变执政者的观念是关键,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看待加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切实保证对实验教学的投入,让他们真正为学生着想,着力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2.将实验结果纳入中考总分。前几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实际操作的成绩不加入考生中考成绩,学校师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考核员对自己的要求也不严。但自滨州市教育局2007年了《关于认真做好2007年中考工作的通知》(滨教[2007]16号)文件要求,决定从2007年起,对全市初中毕业生实验技能操作实行统一考试,纳入中考成绩。全市初中毕业生实验技能考试第一次实现了六统一:统一考试办法、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统一印制试卷、统一各种建档资料等。2010年实验技能考试成绩加入考生中考成绩(占实分10分),引起了全市学校领导和全体毕业班师生的充分重视,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一丝不苟,学校的实验教学真正到了“保教保会,学不会免费再学”的境界。可见,将考核的结果“用”与“不用”完全不同。我们也不妨学学滨州的经验,将实验操作的结果用起来,纳入中考总分,让学生、教师、家长全重视起来。
3.提高实验员自身素质,确保实验教学顺利开展。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业务水平;有一定的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理论技能,并懂得运用一定的教学规律;具备运用教育技术器材进行信息传播的技能,并掌握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一般维护知识。此外,还要求能根据新课标要求,具备选择器材的基本能力,尽量用最简单的器材,收到最好的效果。因此,实验室必须配备专职人员,做到专职专用;同时,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使之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例如:江苏省于2008年举办了“江苏省‘四配套工程’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技能大赛”,它是省教育厅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配套工程”以来,为巩固建设成果,提高使用效益,倡导教育装备“保障教学、融入教学、促进教学”的一项重要举措,发挥“四配套工程”所配教学仪器使用效益,探索学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学校要提高对实验室管理的认识,明确它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只是用来应付检查的“花架子”。
一、有效导入课题,搭建互动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始如果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那么课堂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有效导入课题,进而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充分激发出来,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比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这一节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来为学生演示,将一支铅笔放到了盛有水的透明玻璃杯中,让学生观察铅笔有什么变化,学生看到铅笔像是折了,我将铅笔从杯中拿出来,它仍然是原来的样子,没有弯折。学生看到这个现象立即就活跃起来,他们再试着将铅笔放到水中,并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现象还是与原来一样。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然后我再引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课堂学习的氛围十分浓厚,学生讨论的热情也十分高涨,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导入方法,像是在学习“令人厌烦的噪声”这一节时,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法,将各种各样的噪声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噪声的危害,并积极动脑找寻降低噪声的途径;在学习“重力”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导入法,即为学生讲述著名的苹果落地的故事,以及牛顿通过这个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然后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整节课都能够全神贯注地学习思考,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不断探寻新的适合的导课方式,尽量在课堂初始就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进而实现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知识
由于物理知识本身就充满了科学性,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若是教师还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学生会觉得物理课堂枯燥乏味,物理知识晦涩难懂,教师也会慢慢对这种教学方式感到厌烦,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因此,要实现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兴趣使然的情况下学习知识,进而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
比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节内容时,由于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感受很少,他们几乎不能理解这种现象的成因,我就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日食与月食形成的视频,并先让学生自己看视频慢慢理解,然后我再为学生一边播放视频一边讲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他们的脑中也慢慢形成了日食与月食的场景,从而也使得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再比如,在学习“杠杆”这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牢固掌握,我在为学生介绍完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这些基本的概念后,就为学生举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像是跷跷板、吊车、推土机等,并让学生理解这些设备的工作原理。然后我又给学生布置了一道思考题:“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翘起整个地球”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有什么理论依据?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合作探究,既巩固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又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教学。
由于初中物理的很多知识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从日常生活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产生亲切感与熟悉感,从而不再抵触物理学习,更容易吸收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合理运用实验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内容,在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下,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由于物理实验涉及的知识点方方面面,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复杂得多。而且,物理实验还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要实现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心理。
我们都知道“欧姆定律”,即在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例关系。那么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呢?我在进行教学时就积极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并将学生的猜想进行归纳整理:在温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及横截面积有关。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验证。经过认真思考与亲自动手做实验验证结论,这个过程既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锻炼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使他们对物理实验的操作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学会用物理的思维去思考、分析并探究问题。
有些物理实验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无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实验的操作流程,让学生通过动态的观看清晰地明白实验的过程,理解实验的步骤与原理。像是“纸锅烧水”“小孔成像”等实验就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另外,在实验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会变得融洽,学生不再是呆板地坐在座位上听课,他们可以充分发散思维、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也不再仅仅是一位讲授者,还是学生交流的伙伴,答疑解惑的智者。在不断的沟通与交流中,师生之间会默契十足,爱屋及乌,从而使学生因为喜欢这个老师爱上物理这门课程,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助于构建高效高质的物理课堂。
四、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精心安排教学环节
课堂的教学过程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完整的课堂教学包括内容引入、学习过程、课堂总结这三个方面,而优化教学过程就意味着教师要在这个基础上从特定的教学目标出发,以现有的教学条件为依据,选择并实施最佳的教学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备课,精心设计教案;优化教学目的,精心设计重点、难点以及启发点等;优化教学方法,精心构思教学手段;优化课堂练习,精选例题;优化课外作业,精心批改作业;优化反馈检测,精心出卷。
【关键词】初三物理;教学质量;路径
物理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讲究逻辑性和严密性的一门自然科学,学习物理对于青少年的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将初中物理课程看作是整个物理学习中的启蒙阶段,那初三阶段则是对这个启蒙阶段的总结和拔高,这一阶段的学习将对启蒙效果以及后续更高阶段的物理学习造成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针对初三阶段的物理教学特点和教学内容,通过合理的物理教学路径,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升物理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积极良好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给初三学生提供学习物理的动力,并且能够有效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以及实验验证,具备很强的操作性,所以物理教学首先应该充分利用物理实验生动、形象的特点,通过多组织实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从大量生动直观的物理现象中总结出物理规律和概念。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三物理第十四章《压强与浮力》时,经常会碰到 “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与液体重力的关系? ”的问题,例如几个容器的底面积相同,但形状不同,倒入相等质量的同种液体且均未溢出,要求对这些容器的底面承受压力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对此,很多学生可能会陷入重力与压力相等的误区。此时,不妨用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实验可以采用一个开口可调节大小的塑料容器、一个天平和一定量的水,只要将装有一定量水的塑料容器放在天平上面,分别将塑料容器调整为开口小底面积大、开口和底面积一样大以及开口大底面积小三种模式(底面积始终保持不变),通过对天平示数大小的观察就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
其次,在初三物理课堂上,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对物理现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进而使学生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三物理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时,学生通常对机械能及其转化的理解不够深刻,因为这种能量转化是我们不能直接看见的,属于一种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课件,将机械能转化过程进行分步演示,这样就弥补了真实模型的不足,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夯实基础,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认知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同化顺应过程,也是学生解决问题时能够将相关知识进行有效迁移的前提。
1.梳理基础知识,构建完整体系
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三物理教学,尤其物理总复习教学时,要对基础知识特别重视。实际工作中,物理教师可根据大纲的要求对基础知识进行深入梳理,并通过将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纵横拓展,让学生对物理的基本概念、定律、公式以及实验操作流程做到熟练掌握并融会贯通,进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完人教版初三物理的力学部分后(即从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到第十四章《压强与浮力》),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构建如图1的关系图,这样的图式为学生展现了力学各章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使学生对力学的掌握与理解更加深刻,利于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2.呈现结构化知识,促进学生主动建构
在初三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一些巧妙的方式对物理学科知识进行结构化表达,以揭示物理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教师还应传授学生一些组织物理知识的技巧和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构建认知结构,从而使他们对知识间的本质性关联有一个清晰的掌握,这不仅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依据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图2所示,以人教版初三物理第十五章第五节《机械能及其转化》为例,我们可以采用概念图的方式呈现结构化的物理知识,这不仅使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结构更加的清晰,物理概念与原理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而且使学生对物理学科内容达到了概念化、系统化的理解。
三、实施探究式教学,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初三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一种独立探究的情境,以达到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目的。物理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并根据所教班的实际情况设置合适的物理问题情境,才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也只有在问题情境中产生各种疑问,并与原有认知发生矛盾,才能积极地去思考和分析,进而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来设置问题情境,例如,在进行“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时,可以在实验前先提出以下问题:①实验中的杠杆两端的可调螺母有什么作用?②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而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边演示边提问:①如果发现杠杆右端下倾,说明什么原因?②应该怎么调节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实验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以下问题: ①为什么实验中没考虑杠杆本身的重量?②有些同学根据实验数据,得出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结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得出这个结论的?通过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的逻辑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透过实验表面现象看待物理本质规律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四、拓宽物理学习思路,培养科学思想和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建立发展和应用过程本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因此,物理教学不应仅局限于物理知识的传授,更应强调对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灌输。
相较于物理知识,科学方法本身更具有“隐性”的特点,因而需要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揭示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并且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而促使学生在一定的认知结构下能够较快地获取新知识。
五、结束语
总之,只有根据初三阶段的物理教学特点和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路径,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国威.初三物理教学中出现大批学困生的情况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2, (18) :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