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时间与地点
时间:年3月1日上午10:30
地点:胜利路商业步行街名秀广场
二、参加人员
1、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
2、区直机关干部、街办(管理处)干部群众、部分中小学生,共计约220人。
三、宣传仪式
(一)主持人:区主要领导
(二)议程:
1、授牌
(1)副区长同志宣读人民政府《关于授予育新学校、小学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学校的通知》;
(2)省地震局领导、市领导和区领导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学校授牌;
(3)小学校长讲话。
2、省、市地震局向赠送地震科普知识资料
3、领导讲话
(1)区主要领导讲话;
(2)省地震局领导讲话;
(3)人民政府副市长讲话。
四、宣传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江西省防震减灾条例》;
2、地震科普知识、地震宏观前兆知识;
3、抗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及技能。
五、宣传形式
1、地震知识咨询;
2、地震科普知识图片展;
3、向市民发放地震科普知识资料;
4、悬挂宣传横幅、出板报等。
六、有关要求
1、此次宣传活动规模大、要求高、时间紧,请各单位领导高度重视,按照要求搞好本单位的宣传活动。街办(管理处)要在街道及人口密集场所悬挂宣传横幅,各社区要以板报、墙报等形式配合搞好宣传活动;
2、各单位按照分配的人数于3月1日上午10时15分前到达活动地点;
关键词:防震减灾 宣传 探索 思考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189-02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灾害严重的国家。作为国家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是促进防震减灾整体能力和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战略措施,是最有效的减灾途径之一。而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薄弱,避震逃生应急能力不强,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严重不足是我们国情的现状。汶川特大地震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教训是那么的深刻,呼唤我们要不断加强地震科普工作。
1 创新防震减灾宣传形式的探索和实践
1.1 发挥媒体优势,扩大宣传效应
媒体在防震减灾宣传中的地位不容忽视。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大。发挥媒体的优势,防震减灾宣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1年4月28日上午,省地震局举行以“减灾、安全,建幸福家园”为主题的首次媒体开放日活动,为即将来临的防震减灾宣传周造势。活动内容是召开新闻通报会、参观地震监测及应急救援装备展、省数字地震台网中心及地震科普馆。新华社广东分社、广东电视台、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15家媒体参加了活动。在通报会上,省地震局梁干副局长介绍了我省防震减灾“十一五”期间的进展、“十二五”发展目标以及重点项目。详细解答了媒体记者提出的“地震预警、特大桥梁强震动监控、震害预测、避难场所建设、地震应急包”等问题,互动现场气氛热烈。
1.2 抓住社会热点,把握最佳时机
大震巨灾的发生,使社会公众对地震尤为关注,对防震减灾知识的需求尤为迫切。省地震局抓住每一次大震巨灾中的社会热点问题,把握最佳的宣传时机,举办专题宣传活动,及时答疑解惑,大大增强了防震减灾宣传的时效性。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发生9.0级特大地震,造成了日本福岛核电站严重核泄漏,对我国的核电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广东,有6座建成或在建的核电站,人们对核电安全高度关注。为贯彻落实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关于坚定不移推进我省核电建设、坚定不移推进我省核电产业发展的重要批示精神,以及向广大社会公众宣传普及地震与核安全科普知识,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一年后,广东省地震局联合深圳、江门、阳江、汕尾等市政府,中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举办“地震与核安全科普宣传活动”,数千市民积极参与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专家作防震减灾与核安全知识讲座、现场答疑、地震与核安全知识展览等,宣传活动持续了一周。此外,省地震局还联合中广核集团在广东省地震局门户网站上开展“地震与核安全知识网络竞赛活动”。
活动及时解答了社会公众对于核电地震安全的疑惑,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应。
1.3 联合社会力量,共建宣传阵地
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全社会的公益事业,地震行业的自身力量和资源非常有限。所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联合其他部门的力量,共建防震减灾的宣传阵地,是拓宽防震减灾宣传平台的一个“捷径之路”。
在省地震局、越秀区关工委、越秀区教育局领导的协调下,省地震局与越秀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共建地震科普馆,由学校出场地,省地震局负责场馆建设,该馆于2012年11月建成。该馆每年接待中小学生近4万人次,越秀区的每个学生都要到该基地接受教育至少一次。省地震局还就科普讲解员的培养和设施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撑。
1.4 公众需求有热点,科普基地有亮点
广东省地震科普馆作为“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在防震减灾宣传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是有效提升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养的最佳场所。科普馆自2006年建成以来,根据公众需求不断升级,做到每年有新亮点,始终保持最佳的服务状态。
日本311大地震后,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广东核电站安全吗?这是所有广东人都在关心的热点问题。为此,科普馆围绕日本地震和广东核电的地震安全等问题对展板进行全面改版,制作了以“日本3.11地震”为专题的展板。
2013年,科普馆专门设置了“防震减灾服务产品展示区”,公众可对做过房屋抗震性能普查和震害预测的地方进行查询。同时,还创作了《如何测定地震》Flash宣传片。不仅为公众解答了他们最关心的“房屋抗震”“地震是如何测定的”(“交切法”定震中)等问题,同时也把专业和深奥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展品。2014年又推出“广东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技术服务系统”,为农村盖房抗震提供技术服务。
1.5 利用新兴媒体,拓宽宣传途径
随着网络技术和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日新月异,防震减灾宣传必须转变工作方式,适应现代媒体和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满足社会公众心理的需求变化,扩大知情面和影响力。省地震局在借助科普场馆、街头宣传等实体宣传平台的基础上,还充分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宣传,极大地拓宽了宣传途径。
2012年5月12日,省地震局在新浪网的官方微博正式开通,随后相继在腾讯网、人民网开通了官方微博。震时地震信息,平时进行科普宣传。逐步设立了“地震快讯”“地震史上的今天”“话说减灾”“我们在行动”等栏目。准确、及时地最新的地震信息、防震减灾工作进展等内容,搭建了一个快速权威地震信息和与公众沟通的平台。
2014年5月12日省地震局官方微信“南粤防震减灾”正式启用,目前已开通科普馆预约参观、科普知识、地震讯息、你问我答等功能,未来还可进行震情讯息定制、避难场所查询等。
1.6 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科协、宣传、教育等部门是科普宣传活动的重要组织单位和成员单位,省地震局重视与这些部门建立良好的联动机制,形成合力。在全国科技周等重要的宣传时段,多部门合作组织实施宣传活动,增强防震减灾宣传的声势和效果。
2011年,在广州市科技与信息化局的倡导下,广州市科普基地联盟正式成立。省地震科普馆作为联盟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联盟组织的“三下乡”“广州市科普讲解员大赛”等活动。2012年,科普馆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优秀科普基地”,并且是地震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科普基地,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
1.7 “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变被动为主动
广东省地震局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开展防震减灾宣传,确保宣传普及最大化。
防震减灾宣传“请进来”:2012年,省地震科普馆成为“省直关心下一代工作活动基地”定点单位,与各单位关工委合作开展青少年科普宣传活动;2013年,成为“黄花岗街道青少年暑假社区教育活动”定点单位,成为“印象黄花”参观游览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站;2014年,省地震科普馆成为广东省直机构首批(共9家)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的其中一员,作为全省208家省直、中央驻粤单位40万干部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防震减灾宣传“走出去”:2014年,省地震科普馆开展科普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三进活动,分别与十多个单位签订了科普三进活动合作协议,改被动为主动,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带进学校、社区和农村。
1.8 虚拟平台与实体平台相结合,推进数字地震科普馆建设
实体科普馆存在覆盖人群有限,维护更新周期较长等局限性。因此,基于数字网络宣教、建设数字地震科普馆是网络信息时代防震减灾宣传的必由之路。
自2004年始实施“广东省数字地震科普馆”建设项目。该馆将利用数字技术模拟实体展馆,实现虚拟漫游参观。此外还包括电子图书厅、动漫游戏厅、影视厅等丰富多彩的栏目。数字地震科普馆的建成,将会是实体展馆的重要补充和升华。届时,广大公众可以足不出户、身临其境、随时随地参观三维虚拟数字地震科普馆。
2 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思考
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众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当今社会,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社会舆论传播方式显著变化,我们还须不断的转变传统的宣传方式和方法。
2.1 适度科学地宣传
准确预报地震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地震科普宣传也是一个难题。进行适度的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把握好宣传的尺度。平时应注重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由于地震灾害的小概率性、突发性和严重性的特点,造成平常时期公众“漠不关心”和“神经过敏”并举的心理特征。因此,宣传方式宜采用和风细雨、春雨润物的方式进行。平时防震减灾宣传是面向全社会公众的普及性宣传教育,其主要任务是深入持久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以增强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既克服侥幸麻痹思想又要消除恐震心理,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能力和识别、平息地震谣传的能力。
2.2 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减灾文化
坚持正确的防震减灾宣传导向,通过网络等大力营造防震减灾网络文化氛围,将网络服务建设成具有地震行业特色的服务,并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相融合,使其成为地震科普教育中重要手段。及时正确的地震信息,做好防震减灾的舆情监控,发现地震谣言等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2.3 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产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快步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社会公众对科普宣传产品的要求有了质的改变,简陋的科普宣传传单已经与这个时代相距甚远,人们更青睐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方法制作的科普宣传产品。
建议加强与动漫公司、影视公司及各类专业机构的合作,发挥他们在策划、创意、制作方面的优势,针对幼儿、中小学生、社区、城乡居民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等不同对象创作出版相应的科普宣传产品,增强科普的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
2.4 加大培训力度,培养科普宣教人才
地震宣传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针对性,涉及诸多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所以地震宣传员不仅要有广博的科学知识,而且要适应当前改革开放中宣传理论、内容、手段、媒介的变化,不断更新思想、开拓创新。这对防震减灾宣教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建议地震系统和科协系统打造科普宣教培训平台,建立宣教人员岗位业务培训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地震科普宣教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出具备专业地震科学知识,又深谙传播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5 加强农村地区的防震减灾宣传力度
长期以来,受到经济落后、人员众多且分散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经费投入始终不足,严重制约了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部分群众因为缺少必要的防震减灾知识,往往导致小震成灾、中震大灾、大震巨灾。因此,加强农村地区的防震减灾宣传力度势在必行。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国民富裕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追求更为迫切,对于减轻地震灾害的期望越来越高,对防震减灾宣传的要求越来越高。人类无法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能通过各种措施或手段大大减轻因地震造成的损失。通过不断创新防震减灾宣传形式或方法,吸引更多的公众加入防震减灾的队伍,形成全民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的良好氛围,是最有效的减灾途径之一。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深入持久地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对于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素质、实现有效减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满足多震区人民群众现实需求和期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市地震局高度重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做到了思想统一、组织健全、措施得力、保障到位,切实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列入全局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年度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总结。特别是“5·12”汶川地震后,省政府印发了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的十项重大措施,市地震局抓住公众了解掌握防震减灾知识技能的需求空前高涨的有利时机,迅速掀起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热潮,紧密结合省地震局开展“防震减灾家喻户晓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及时将相关宣传材料发放到全市各乡镇、学校、企事业单位、农村、家庭,有力地提升了全民防震减灾素质。
一、市政府贯彻十项措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情况。
省政府关于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10项重大措施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措施,贯彻落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丽政发〔〕11号)、《关于切实做好地震应急救援准备工作的通知》(丽政办发〔〕75号)、《关于修订部门各类应急预案的通知》(丽政办发〔〕131号),提出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要求,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狠抓落实。7月9日,永胜县召开全县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会议当晚,姚安县就发生6.0级地震,地震波及的乡镇参会领导迅速赶赴灾区调查灾情,开展应急工作;11月2日,宾川地震后,市县各级各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调查灾情、积极汇报、争取支持。充分体现了应急快、布置快、行动快、救灾快的特点,得到灾区干部群众的普遍赞誉。,市政府以第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十项重大措施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明确各项工作的牵头单位和相关责任,为进一步做好全市防震减灾工作,提高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作出了具体的安排部署。明确了十项重大措施的实施牵头单位和协助单位,建立了跟踪检查、进度汇报工作制度,明确了启动问责程序和办法。市地震局及时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的十项重大措施>工作分解及实施意见》(丽震发〔〕32号,制定了宣传工作要点计划。
《市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十项重大措施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丽政发〔〕1号)对于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目标任务是:普及防震抗震知识,进一步提高全民防震抗震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二、主要措施有:1.实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全覆盖工程,组织发放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声像资料。将《云南防震应急自救互救手册》《防震避震常识》、《防震避震常识挂图》、《地震科普知识和地震紧急避险常识》等声像资料及时发放到全市各机关、学校、幼儿园、医院、大中型企业、社区、农村等做到家喻户晓。2.做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年度常规宣传。结合“2·3”地震纪念日、“5·12”防灾减灾日、科技周、《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纪念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科技日、“11·6”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周及三月会、七月会等有利时机,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短信等媒介,采取专家讲座、上街咨询、政风行风直播热线、知识竞赛、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加强《防震减灾法》等防震减灾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活动。3.建立科普宣传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地震系统防震减灾宣传方案,使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单位、进农村、进社区。中小学校结合“三生教育”,认真开展防震避险知识宣传、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中小学防震避险应急逃生演练等活动。组建地震科普知识宣讲队,制作宣传展板、印刷宣传材料,定期到乡镇、街道、村庄进行宣传,扩大对社区、农村的宣传面。充分发挥新闻单位舆论宣传的主力军作用,改进新闻报道形式,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及时、主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4.建立应对重大地震灾害新闻制度。新闻单位对地震事件的报道,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遵守新闻纪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将信息通过正常渠道向社会公开,确保人心安定和社会稳定;以正面宣传为主,重点宣传报道党和政府对灾区群众的关怀、抗震救灾工作取得成效和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动员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三、牵头单位: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委宣传部,四、协助单位:市政府新闻办、地震局、民政局、文化局、教育局、科技局、市科协、报社。
省政府十项重大措施和《市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十项重大措施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对于指导当前和今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对开展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也提出了明 确要求。
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资料按比例配发到各县级地震部门的情况。
到目前为止,省局为市发放了《云南防震应急自救互救手册》100件共0本、《宾馆酒店防震避震知识卡片》7000份、《防震避震常识手册》100件共0本、《防震减灾科普知识100问》50件共10000本、《防震避震科普常识挂图(小)》800件2万套共16万张、《防震避震科普常识挂图(大)》400件1万套共8万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挂图》20件共400套、《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蝶蟾童(ⅰ、ⅱ)》5件共500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蝶片-地震来了怎么办》5件共750张、《地震灾害自救常识》碟片4件共800张,《防震减灾基本知识问答》7件共658本、《云南省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应急大行动画册》20件共200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资料为我们深入全面开展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市地震局收到宣传资料后,及时将宣传资料按各区县人口比例分发到各区县地震局,同时将各区县地震局科普资料发放补助经费及时下达给区县地震局。各区县地震局也及时深入农村乡镇,利用集市等时机,将宣传材料及时分发到学校师生、干部群众、来丽游客手中。
三、及时向学校、乡村、政府部门、酒店等分发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资料情况。
市地震局重视科普资料发放工作,收到省局配发的宣传资料后,市地震局召开专题办公会议,研究安排强化宣传工作,并初步制定了工作计划及内容,就宣传工作专门进行安排部署,对区县地震局提出了要求,要求各区县地震局利用“2·3”地震、科技活动周、防灾减灾日等有利时机,针对性开展强化科普宣传,在全市范围内形成科普宣传热潮,形成合力,以大规模、大声势达到大成效。
市地震局以点带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联系乡永胜县顺州乡中学、新河村中学、小学及村民送去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防震减灾知识100问》等科普材料共4000册,做到联系村中小学及群众人手一册,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市属大中小学校师专、实验学校、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等发放了知识挂图和宣传资料,做到人手一册。
市县党委、政府文件交换系统向市县两级党政领导及党委、政府部门发放了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防震避震常识手册》、《地震知识100问》及市地震局编印的《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与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政策法规汇编》等宣传材料。
通过全市司法系统、中小学和市政科普宣传专栏广泛张贴《防震减灾法》及《防震避震科普常识挂图》宣传挂图。
积极协调市旅游局,由市旅游监理公司将省地震局配发的酒店宾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插页7000份分发给全市三星级以上酒店宾馆。由于市酒店宾馆客房标间达5万多,省局所发材料严重不足,将实际情况上报省局震防处。
在市、县、区人大、政协“两会”隆重召开之际,市、县、区地震局为与会代表和委员发放《地震知识100问》、《防震避震知识》等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材料,面向来自全市各个地区、各条战线、各个界别、各级领导、各种民族的代表具有广泛代表性,向他们开展专门的科普知识宣传取得了带动示范作用。
在新春佳节之际,市地震局为全市中小学地震兼职宏观信息员寄去了春节慰问卡和防震减灾知识挂图、dvd、《防震避震知识》、《地震知识100问》,为全市中小学在新的一年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提供了条件。另外,还为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及分管领导寄去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材料及《市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与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政策法规汇编》。共寄出防震减灾知识材料3000余份。
市县(区)地震局以学校为重点将省局配发的宣传资料及时发放给各学校,做到人手一册,宣传挂图做到了入班、入村。玉龙、古城、永胜、华坪、宁蒗各区县地震局还组织了科技化宣传、乡镇街天强化集中宣传、交流会强化宣传等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朋友的欢迎,宣传效果极为理想。
永胜县地震局于7月10日召开全县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向与会代表《防震避震常识》、《地震知识100问》共234本;于8月3日在永胜县大安乡召开“地震应急救援准备工作培训会”,向参会人员发放宣传资料800册、dvd光盘10盒;9月在县教育局召开全县中小学校校长会议时,向参会人员发放dvd光盘《蟾童》120盒、《地震100问》和《防震避震常识》1000份;于9月23日组织参加了永胜县“全国科普日”活动,开展地震知识咨询,摆放防震避震宣传展板,向过往群众发放宣传折页、《地震100问》和《防震避震常识》等宣传材料,近千人次观看展板,发放宣传资料多份。在民主广场的科普画廊内展出8平方米的宣传材料;11月19日,积极配合省地震局地震科普大篷车宣传组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组织全县乡镇分管领导、县直地震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共80人举办了科普宣传报告会。科普大篷车到十字街进行街头宣传,播放《蟾童》、《应对地震灾害自救互救常识》等防震减灾科普音像片。发放《防震避震 常识》、《地震知识100问》等地震科普宣传材料近5000份;12月11日我局召集全县十五个点的宏观观测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并发给宏观观测人员宣传折页、《地震100问》和《防震避震常识》等宣传材料多份。
玉龙县地震局在纪念汶川5.12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向全县各部委办局发放地震宣传知识手册1500余份。以全国首个防灾减灾日为契机,积极开展了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月活动,到玉龙中学、玉龙县五中、白沙中学开展了防震避震常识宣传和地震应急演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共发放地震知识宣传手册余份。
古城区、华坪县、宁蒗县地震局也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六进活动,及时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材料发放到机关、企业、社区、学校、单位、家庭。
四、利用防灾减灾日、“11·6”等时机开展宣传活动情况。
在防灾减灾日、“11·6”等时机,市地震部门都认真落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年度计划要点要求,切实做好重点时段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全市地震系统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短信等媒介,通过开展讲座、上街咨询、发放宣传材料、刊登文章、播放宣传片、张贴挂图、悬挂横幅、播放标语口号、短信宣传、知识竞赛、网络宣传、通过公共汽车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走入社区、乡村、机关、企业、学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大量的科普宣传活动。切实做到了报纸上有文章、电视上有画面、网络上有专栏。全市中小学校结合“三生教育”,以防震避险知识宣传、中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中小学防震避险应急逃生演练为重点等,广泛开展了防震减灾科普学习宣传活动。
5月12日前后,全市地震系统深入基层农村、小区、中小学、幼儿园、企事业单位。以中小学师生为重点,实施了科普知识全覆盖工程,发了科普宣传材料近20万份,开展知识讲座20场。在5月12日,与全市各主要减灾职能部门一道开展了规模大、影响大、效果好的现场宣传咨询活动;全市电视台共播放宣传片600分钟(含重播、新闻)、宣传口号共40余条。
2月3日,在大地震14周年之际,市、古城区、玉龙县地震局联合开展了纪念1996年“2·3”大地震现场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市、区、县地震局全体干部职工到红太阳广场、束河古镇等地向行人发放《地震知识100问》、《防震避震常识》、《科协网络通讯“5·12”专辑》等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材料,回答行人有关防震避震方面的问题,讲解介绍防灾减灾法规。本次活动共发放地震科普知识材料5000余份,圆满完成了宣传任务,对进一步提高了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按照市地震局的要求,永胜、华坪、宁蒗县地震局也在2月3日当天开展了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在县城市政广场和主要街道开展现场宣传,县挂宣传标语条幅3幅,发放科普知识读本共6000份、开展现场咨询780人次。
在每年的“11·6”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周,全市地震部门都认真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效果显著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五、各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情况
市高度重视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并把此项工作作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强调创建工作要以“加强校舍安全建设”为基础,以“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倡导科学防震避震方法、提高应急避险能力为宗旨”,以“学校科普宣传教育和紧急避震逃生演练”为重点,以“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确保一方平安”为目标,开展了经常性培训宣传和演练工作,通过全市各级教育、地震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市中小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意识普遍增强、应急避险能力有力提高。
到目前为止,古城、玉龙、永胜、华坪、宁蒗各县地震局都建立了两所县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古城区祥和办事处白龙潭小学、永胜县第四中学两所学校被评为云南省首批科普示范学校。永胜县“红石崖·天坑”地震遗址于被中国地震局评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全市初步形成以学校为重点的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教育网络,正在发挥示范、带动、影响的作用。
六、其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情况
积极争取省局支持,《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专题dvd蝶片制作项目得到省局支持。投入15万元,将立足实际,强化人对本市多地震的市情了解,切实增强忧患感、责任感,并从思想根源重视防震工作、做好应急工作、全面提高防震意识,融合现实性、观赏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为实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全覆盖工程提供较好的教育素材。dvd宣传片已进入制作后期。
积极组织代表队参加了全省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并取得了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认真组织全市师生收看省电视台少儿频道每月一期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片《地震百科》和全省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大赛电视录相。
积极配合省地震局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大篷车”活动,11月18-19日,在古城区、永胜县开展了大规模的科普宣传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巡回宣传、发放材料等方式向市民及游客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加强对市防震减灾网的管理、更新、维护工作,按照把网站建设成为信息公开、政务公开、接受监督、强化宣传的重要平台的目标,充分利用网络新兴媒体优势,强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利用广播电视覆盖面和影响面广的优势,协调市电视台不定期播放科普知识宣传片,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电视台综合频道分别于5月12日、综合频道于1月31日黄金时间晚8:05分播放了《汶川地震启示》、《蟾童》(ⅰ、ⅱ)及《应对地震灾害—公众自救互救常识》等宣传片,并于次日在公共频道重播,效果显著。积极开展每年的政风行风直播热线活动,向广大听众介绍了市防震减灾事业成就,就感兴趣的科普常识问题回答了听众提问,广泛宣传了地震工作和科普知识。在召开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全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座谈会、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利用纪念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组织学校科普知识讲座及紧急避震逃生演练、全市地震系统年度工作会议召开、防震减为重要活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校舍安全工程积极推进情况,市广播电视台、日报都及时进行定传报道,有力地宣传了防震减灾工作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在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颁布、地震纪念日之时,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分管领导都在《日报》及网等媒体上刊登署名文章,广泛宣传防震减灾政策、法规和知识。利用《年鉴》、《腾飞-建国六十年纪念册》、《统计年鉴》等媒介广泛宣传了防震减灾工作和科普知识。
永胜县积极争取世界宣明会资助,制作乡土宣传手册,举办科普知识讲座,把乡土科普宣传资料送到学校、送到贫困山区,把防灾知识作为扶贫、扶智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理念,深受贫困山区人民的喜爱。
实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家喻户晓全覆盖工程,由于领导重视、思想统一,通过全市地震系统干部职工近两年来的扎实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明显提高,以机关为重点,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宣传进一步强化;以学校为重点,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教育学校建设取得突破,学校科普教育和紧急避震演练做到常态化;以厂矿及次生灾害容易发生企业和生命线工程为重点,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应急准备检查工作经常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地震平安示范社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社会以熟悉、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防震避震常识、地震自救互救常识、防震减灾政策法规、抗震防震常识为标志,全民综合防震减灾能力得到有力提高。
首先代表学校欢迎各位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今天很荣幸能在此代表学校向各位汇报我校防震演练工作开展情况。
为了进一步宣传防震减灾知识,传播防震减灾科学信息,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与能力,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县教育局和地震局的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举行了招贤中心初中防震演练活动,现将活动过程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运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手段,在校园内进一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效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发动广大师生共同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全面提高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努力构建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
二、目的要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使师生了解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震知识,掌握应对地震灾害发生时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从而提高师生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为防震减灾工作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让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进课堂、进家庭,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需要和行为。
三、活动安排:在2010年秋新学期开学后,集中安排一周时间,开展以“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地震科普进校园宣传活动,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大力宣传地震科普知识,进一步加大学校防震减灾宣传力度,认真开展校舍抗震安全排查,组织师生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全体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广大师生应急自救自护能力。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结合9月份新学期开学各项工作,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加强地震科普知识教育(利用班会教育课和图文资料展示与分发、广播站结合此次汶川抗震活动经验与教训)开展校舍抗震安全排查。
2、开设地震科普知识专栏,组织学生集中观看防震减灾科普音像片;在宣传栏等醒目位置张贴宣传挂图,分发《地震知识百问百答》、《地震来了怎么办》等地震科普读本。
3、通过组织班会等活动,在师生中宣传普及应急知识,让学校师生进一步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灾害发生前的防范方法、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措施。
4、组织疏散演练,增强应急能力。制订学校地震应急疏散预案,组织师生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等活动。为了使得演练方案安全可行,我们对这次演练的具体操作程序、疏散要求与注意事项作了一一讲解。为了确保演练活动按方案顺利进行,演练活动领导小组在演练的前一天,进一步明确疏散集合地点、疏散顺序和注意事项。活动中,全校师生都能服从指挥,听从命令,快速、安全地进行疏散。学生反应很快,都弯腰、抱头、有秩序地按指定路线迅速撤离至目的地。在撤离过程中,没有拥挤推攘现象发生。学生从教室撤离到操场只用了大约20秒,安全撤离后,各班清点人数,报告总指挥。演练活动结束,各班有秩序地回到教室,班主任就本班参加这次演练活动立即进行分析、小结,再教育。全校师生在领导的指挥下,出色的完成了防震减灾疏散演练,达到提高防震减灾知识,增强自救的能力的目的。
5、结合组织“防震减灾”宣传周活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责任感,评选安全防护示范班。
各位领导,组织演练应注意:
演练前成立领导小组,认真做好部署,做好分工。演练时,学校领导要亲临指挥,既要确保演练顺利进行,又要通过演练来提高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
1、向学生讲解清楚演练的目的,以免家长和社会中发生“我县将发生地震”等误传。
2、正式演练前一天:通过广播进行最后动员部署,并提出注意事项。
安全方面应强调:
①在教室内的学生,应立即就近躲避,身体采用卧倒或蹲下的方式,使身体尽量小,躲到桌下或墙角,不要靠近窗口,以避免身体被砸。听到第一次警报响,要迅速在课桌下抱头或顶书包躲避。注意保护好头部和眼睛,以免被课桌椅碰伤。
②撤离的总体要求是“安全、有序、快速”,而首先要保证“安全、有序”。学生在撤离过程中,特别在楼梯口,不准相互推、拉、挤。
③整个演练过程应保持紧张、严肃,不准喧哗、嬉闹。
④疏散原则:
(1)以年级(楼层)为单位,疏散;
(2)以班为单位,靠近楼梯的班先疏散,接着再疏散相邻的班。各班教室的前后门必须敞开(平时上课也不准关)。
①靠近门的学生先疏散,
(一)加强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坚持周、月震情会商制度,收集处理分析研究前兆数据。稳步推进“____”规划项目,天元地震监测台已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完成30个地震预警和地震烈度速报台的建设。对市属台站监测环境和设施落实了技防措施。抓好“三网一员”队伍建设,提高了补助经费。加强地震分析预报交流和研究,举办了四川省地震监测与分析预报高级研修班,开展了专家授课,与省内十三地(市、州)地震分析预报专家开展了交流。
二是加强震害防御工作。开展了纪念全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系列宣传活动。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对农村个体工匠开展了日常培训。加强行政审批服务。办理行政审批事项14件,其中安评项目3件,市重点工程5件,一般建设项目6件。率先在全省开展了示范学校、社区、乡镇的复查验收,新创建市级示范乡镇2个,示范学校2所,示范社区7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完成绵竹汉旺地震遗址公园申报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旌阳区城南街道花园巷社区获得全国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称号。____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后新增区域地震小区划已编订初步方案。
三是加强地震应急工作。应急救援工作不断完善,市委、市政府通过了新修订的《____市地震应急预案》并实施培训,市级部门已完成备案85个,全市完成备案780个。积极应对临区地震,2月19日,紧邻我市的三台、盐亭交界地区发生4.7级地震,作为地震联防区单位,按四川省地震局要求,派出了地震现场工作队开展了地震联防工作,与绵阳局完成了工作交接,圆满完成了省局交办的任务。充实救援队伍应急装备,向经开区旌东街道办天山社区配备了一批价值2万余元地震应急装备。加强应急检查和培训,对六县(市、区)进行了应急工作检查,在罗江进行了“第一响应人”培训。
(二)认真履行大震应急期间职责
“4·20”芦山7.0级地震发生后,带领全局发扬“5·12”抗震救灾精神,忠于职守、坚守岗位,切实履行防震减灾部门大震应急职能。
一是认真履行防震减灾部门职责,积极应对地震灾害。地震发生后,我第一时间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地震三要素。全局全体干部职工30人第一时间到机关集结,按职责分工开展大震应急工作。8:40分对外第一期震情信息。为了解灾情,8:35分,派出副局长李刚、张红梅分别带领4名地震现场队员分2个现场工作队,赴绵竹、什邡了解受灾情况。
二是及时收集灾情、图片。亲自安排通知各县(市、区)防震减灾局、市经开区防震减灾办,收集本地方受灾情况和灾情图片信息,每两个小时更新一次灾情信息,编发五期灾情信息报送市委、市政府和省地震局。收到来自我市各地市政设施、桥梁、部队营房等基础设施受损和群众受灾情况图片20余张,并及时报送市委宣传部。
三是做好支援准备。安排了25人的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配置了装备,随时待命前往前线支援。局机关组织了一支专家队,随时待命接受省局任务。
四是加强监视会商。及时与省局联系获得地震趋势会商意见,开展地震加密会商3次,向市委、市政府报送余震趋势意见2期,并向各县(市、区)主要领导通报了省局地震趋势会商意见。
五是开展好部门协作。开展自考应急避险指导。根据杨震副市长指示,对承担自考的大专院校开展了地震应急避险知识宣传。与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32个成员单位开展了工作衔接,掌握了各成员单位工作开展情况。
(三)全面部署防灾减灾日期间系列活动
一是针对《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颁布实施一周年,加强《条例》宣传,结合全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在市区文庙广场设置了《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宣传展板。《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培训纳入全市公务员和县处级干部培训,市本级培训科级以下公务员2448人,县处级干部727人。
二是为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在全市举办了“防震减灾,美好家园”书画摄影作品征集活动,将征集到的113幅优秀作品在市区文庙广场进行展示,吸引了近万民市民群众参观。组织举办了全市“防震减灾平安____”演讲比赛活动,组织获胜者参加了第三届防震减灾科普夏令营。
三是在经开区天山社区开展了____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现场交流会,进一步推动了我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四是指导基层乡镇、街道、社区、企业、学校开展“5.12”防灾减灾日地震应急宣传和演练,在广汉市举行应急预案演练,得到市委李书记的肯定。
五是在旌东街道天山社区举办了地震应急知 识培训、地震烈度速报系统专业培训,邀请了省地震局调研员何茂富、成都高新减灾所所长王暾进行了培训。
(四)切实指导各县(市、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
各县(市、区)在我局的业务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5.12”期间,全市召开各类座谈会15场,参加人员423人,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采访66次,参加科普宣传活动近14万人次,收集影像资料545份,发放各类资料5万余份,悬挂标语643条,在学校、社区、企业、机关、公共场所、乡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1280场,参加人员30万人。
二、狠抓班子队伍建设
(一)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提高班子思想政治素质。
紧紧围绕市委部署,分别组织学习了市“两会”、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市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邀请市委党校付三齐教授开展了“学习贯彻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奋力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宣讲,丰富了中心组学习内容,达到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班子整体素质的目的。
(二)充分发扬民主,打造团队班子。
带头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增强班子团结,凡重大问题,坚持集体讨论研究决定,充分发挥每个班子成员的作用,提高了班子整体决策能力和水平。今年6月,局党组获得市委表彰20__-20__年度县级领导班子创“四好”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三、狠抓廉洁从政自身建设
(一)深入开展廉政和反腐败教育,增强自律意识。
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求牵头抓总,带头严格遵守《廉政准则》及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加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亲自书写了廉政作品,安排在班子成员办公桌摆放了廉政警语台签。
为全面提升我市防震减灾能力,根据《*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意见》(鲁政办发〔2009〕36号),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切实加强我市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重要性
我市是地震灾害多发的地区之一。*地震带纵贯南北,*—*断裂带在北部沿海通过,河北平原强震带对我市有较强的影响,具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有历史记载以来,我市内陆及沿海发生5级以上地震40余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4次,最大为*年*7.5级地震。我市处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地震灾害的潜在危险。“专群结合”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方针,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群测群防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与救援、震后恢复与重建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地震短期和临震预报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市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新建、扩建了一部分群测骨干观测点和宏观测报点,但仍存在专业地震监测台网不完备、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管理制度不健全、网点建设运行不规范、信息报送不畅通、人员经费缺乏保障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我市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开展。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重要意义,推进我市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新时期群测群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要求。以现有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为基础,以继续推进“三网一员”(地震宏观异常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建设为重点,实现管理到位、措施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工作队伍,构建纵向畅通、横向联合的群测群防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我市群测群防工作效能。
(二)主要任务。
1.建立健全地震宏观异常测报网。每个县(区)至少建立1个、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区的县(区)至少建成2个群测骨干点,配备专业设备,保证每天报送数据;每个乡(镇)和远离主城区的街道办事处至少选择1个深水井或水产、畜禽养殖场等作为固定的宏观测报点,明确1名责任心强的社会地震观测员,在地震部门和防震减灾助理员的指导下开展地震宏观异常的调查核实,做到常年跟踪、上报及时、落实有效。今后,各地应根据震情变化和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密群测骨干点和宏观测报点。2.建立健全地震灾情速报网。各乡(镇、办)和村(社区)应明确1名工作人员作为地震灾情速报员,在震后及时收集和报送宏观震中、人员伤亡、房屋损坏、经济损失、群众心理及社会治安等信息,协助政府做好维持社会秩序等工作。完善地震灾情速报通信网络,保证通信渠道畅通,确保一旦有感地震或破坏性地震发生,及时上报、及时核实,为各级政府地震应急指挥机构有效组织开展抗震救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3.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网。各县(区)政府要依托科技馆、文化馆、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等场所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各乡(镇、办)要以文化站、广播站为依托,设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网点,构筑全市地震科普宣传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义务教育学校认真开设安全教育地方课程。通过设立宣传橱窗、墙报,举办科普讲座,组织知识竞赛,播放声像资料,组织地震自救互救演练,散发科普资料和学生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和国家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在群众中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4.推动抗震设防技术进村入户。各级政府要切实推进抗震设防技术进村入户工作,加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知识宣传教育和抗震设防技术指导,引导农村居民建设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房屋。各县(区)政府应成立农居抗震技术服务组织,乡(镇)政府和远离主城区的街道办事处应明确负责管理农居建设的工作人员,对农村民居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形成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农村防震抗震技术服务网络。要在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的基础上,扩大试点,推广经济适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户型结构和功能合理的农村民居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把农村抗震防灾管理与村镇规划、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和管理、新居建设和旧房加固有机结合起来。5.推动地震应急工作进社区。各级政府要切实推动社区地震应急工作,制定社区地震应急响应方案,明确社区地震应急领导和指挥协调工作机制,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组建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指导群众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掌握地震灾害预防、疏散、自救互救等基本知识,熟知附近的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定期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临震、震后立即启动社区地震应急预案,迅速组织群众开展避震疏散、自救互救和抢险工作,迅速向当地政府报告灾情和紧急救助情况,协助发放救援物品,协助维护社区生活秩序,防止次生衍生灾害的发生。6.规范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程序。各级政府要制定和组织实施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方案,建立和完善地震群测群防管理、培训等制度。要规范地震群测群防网点设立程序、信息报送方式、日常管理模式,统一制发群测群防工作手册,明确测报内容,细化工作流程,量化技术指标,统一上报内容格式等。
三、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群测群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明确1名负责同志分管地震工作,选择1名责任心强的干部兼任防震减灾助理员,具体负责组织、管理和指导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村委会、居委会具体负责组织、管理和指导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村委会、居委会要明确防震减灾工作联络员,落实好地震灾情速报、地震科普宣传、地震应急准备等工作。
(1)发挥科普示范点作用,提高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在北甘小学兴建科普展览窗口,工程在上半年已完成。此展览窗口能发挥先进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学生通过此窗口,了解到更多的地震安全知识。
(2)在"科技进步活动月"期间,协同其它专业学会的科技人员到我县红丰镇开展科技知识现场咨询活动,我地震工作人员开展了地震安全知识咨询点,向当地的民众讲授防震、避震安全常识,同时发放"防震与减灾"小报和"防震减灾法"小册子,共250多份。该次活动对能有效提高当地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3)在县政府大院前的科普长廊上,开设地震知识宣传挂图栏目,旨在向农民群众讲解房屋抗震、设防的重要性,推荐一些符合农村特点、经济实用的抗震措施。
二、数字化地震遥测子台网建设。
县数字化地震遥测子台是与省、市数据联网工程的一部分,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和技术手段,能在全县范围内如实地记录地震引起的整个地面互动过程。20xx年末,经省级地震部门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勘测选址工作,子台地址最终选定在东平镇大澳村大澳山西南面山脚。目前只争取到县财政5万元经费支持,所以资金缺口很大。现时工程正在兴建当中,处于基础建设阶段,下步工作将进行监测设备仪器的安装,计划在今年内完成该工程的硬件建设工作。
三、加强宏观监测系统建设的维护。
设在县塘坪镇北甘小学的水井监测点,是我县地震宏观监测点之一。为了加强地震前兆观测设施、观测环境的保护,确保地震监测预报准确性,及时对该水井及周围环境进行了清洗、补修、整理等维护工作,同时为该校购置一批新的必备的测量器材。
四、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的建设。
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不断壮大,现时已达到40多人。为更好发挥助理员的作用,我局对有较大贡献的助理员积极分子,给予物质奖励。北甘小学的助理员一直为我县宏监测工作提供必不可少的数据资料,经我局周详考虑,作出了适当增加了该监测点的运作经费决定,以此更大程度调动其作业的积极性。
五、做好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建设工程实施抗震设防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防御措施和重要环节。我县的生命线工程、重大工程都需做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更好地完成该项工作,省、市地震局着手在我县开展地震影响小区划工作,为城市建设和土地开发利用科学依据,为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设防提供准确依据。上半年,我局配合计划局、建设局等职能部门的工作,认真做好了雅韶、大八和合山地区的学校、税所等公建项目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六、争取建立和完善气象与地震工作机构。
应对县域内经济建设的须要和人民生命财产的考虑,根据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及各地抗灾救灾的经验教训,尽快组建我县气象、地震方面机构十分必要。为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减轻人民生命的损失,只有健全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现已向县政府提出议案。20xx年下半年的工作计划:
(一)加大对《防震减灾法》的宣传力度。从我县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特别是抓好中、小学校地震科普教育,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积极筹措尚未落实的字遥测子台建设资金,争取上级支持,尽快我县的数字遥测子台网建设完工,投入使用。
一、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
县“防震减灾领导组”由于人员变动,年初进行了调整充实,成员分别为36个局(委、室)的局长(主任)和10个乡镇的乡镇长,共51人。县政府办已以左政办下文发到各成员单位。并对照《左权县地震应急预案》确定的职责,对各成员单位进行了培训,使他们明确了各自在抗震救灾中的职责与分工。
应急人员是从各单位的应急队伍中抽调的骨干力量,原有专业应急人员70人,进行重新核定,确定为年龄在35岁以下的男性共计67人。
二、主要工作及其职责
“监测预报、震害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是防震减灾的主要工作。
1、监测预报
微观监测(局里有一台电滋波仪器)在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加强震情值班,按时、保质完成了相关数据的采集及网上报送任务;宏观监测,正向高质量、高要求迈进。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地震应急数据,建立了地震应急数据库。
2、震害预防
①掌握和督促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按抗震设防标准进行施工,增强抗震设防能力。今年协助省地震勘察研究院晋中分院对全县校舍安全工程和铭兰商货城等6家建设单位进行了地震参数核查、确定,抗震设防工作积极展开,督促建设单位把好规划设计关,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要求,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确保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
②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今年我县共在10个乡镇和城区建立了11个示范点,并完成了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工作。
③加强了地震知识的宣传力度。根据市地震局做好“5·12防震减灾日”和“7.28防震减灾宣传周”的活动通知精神,我县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5月12日和7月28日,县地震局分别在县城文化中心门前广场举办了宣传活动。县防震减灾领导组副组长、分管副县长、人武部部长及有关成员单位应急办、教育科技局、发改局、民政局、经济和商务粮食局、安监局、司法局、国土资源局等14个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共50余人分别参加了活动,制作版面有60余块50米长,版面图文并茂,简俗易懂,以地震知识、监测预报、震害预防、应急救援为主要内容,深受群众喜爱。两次共发放宣传资料0余份,全体人员身披彩带,现场为观众发放宣传资料并解答相关提问。7月28日,王飞副县长还做了“关注地震安全,远离地震灾害”的电视讲话。与此同时,县电视台、政府网站、今日左权报都登载了有关活动情况。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也开展了“防震减灾”主题班会、教室内张贴地震科普知识挂图、校门口悬挂宣传标语条幅等系列宣传活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县军事日活动仪式上,四大班子领导集中观看了防震减灾知识讲座,使他们牢固树立了“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理念。
④建立起科普宣传基地,与县教育科技局共同发文,任命左中等25所学校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职中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有力促进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在全县中小学校的推广和应用。
⑤坚持平时宣传与应急自救相结合,防患于未然。日本东京是地震高发区,他们的做法就是定期进行应急避险演练和加强抗震设防教育工作,所以防震效果很明显。我们将学习日本经验把学校作为重点防震对象,去年在左权二中进行了全县性大规模应急避险演练的基础上,今年4月份与县教育局联合指导了全县各中小学的地震应急避险演练,9月18日又在左权宏远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应急演练,通过演练,使师生掌握了基本的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技能,提高了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3、高效快速处置地震传言事件:2月20日11时左右,太原、榆次、阳泉等地传播谣言说20日晚山西地区有地震发生。一时间,我县地震谣言纷传,部分群众心理出现恐慌,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接到报告后,我局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当夜召开了两次紧急会议。按照会议精神,我局加强监视和震情值班,并随时保持与上级部门联系,及时反馈信息,做好维稳工作。同时,配合县委、县政府快速启动应急机制,通宵值班,组织多方力量连夜开展宣传,解释和维稳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话、互联网辟谣信息,迅速平息了群众恐慌情绪。次日又赶赴各乡镇进一步调查核实,并通过新闻媒体澄清事实,有效地稳定了群众情绪,维护了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4、应急救援
①我县始终坚持“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理念,积极做好防震应急工作,尽职尽责地做好震情值班,震情监视,震情会商等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一是修改和完善了“左权县地震应急预案”,并下发到各个成员单位。二是各乡镇、县直各成员单位都制订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并报县地震局备案。10月份还组织防震减灾领导组的成员单位领导进行了“应急预案编制培训”提高了各成员单位编制应急预案的能力与水平。同时发放了“应急包”。包内配带的应急工具和应急资料。有“左权县地震应急预案”、全县的一些基础数据、地上交通、疏散场地、救援人员、领导组成员通讯录等,使指挥人员和工作人员在紧急状态下,对全县的情况一目了然,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和决策。
②设立了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立了滨河公园、祝融公园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可供县城居住人员紧急避险。在采纳省、市地震应急专家意见,吸收各地建设经验,经县住建、园林、地震等部门规划,先后建设滨河和祝融两个应急避险场所。滨河地震应急避险场所,由滨河公园、将军广场、宏远学校操场组成,总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服务半径为500~1500米,可接纳盘城、芸山、皇母圣、钟鼓楼、牧童街、永清社区居民应急使用,人均使用面积不小于4m2;祝融地震应急避险场所,总占地面积1400亩,一期工程规划为500亩,可接纳康宁路、二中路、祝融街、广圣巷、民圣巷、东圣巷等社区居民应急使用。各个应急避险场所均设有疏散通道和应急救援专用车道,保证快速畅通,使居民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到达。同时,在应急避险场所附近设置了明显标志牌,为居民提示应急避险场所的方位和距离。各应急避险场所还配备了应急设施,划定了应急避险功能分区,包括应急指挥部、应急物资供应站、应急厕所等,并设定了相应标志。
③进行地震应急物资储备。我县救灾物资储备采取实物储备、协议储备二种形式。其中,账篷、棉衣、棉被等物资储存在民政部门的救灾物资储备库中,方便食品、饮用水等协议储备的方式储备在经营企业。目前,全县储备饮用水15吨,方便食品10吨。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这些储备物资便可投入使用,保证市民正常的生活。
④推行了安全示范社区建设。钟鼓楼社区为我县安全示范社区建设示范点,制做了标志牌,成立了社区志愿者服务队,设立了地震应急避险场所,编制了应急疏散方案,并进行了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和地震应急知识培训。
5、“三网一员”网络建设工作显著:“三网一员”网络建设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了“三网一员”建设工作。一是明确“三网一员”相关制度,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二是加强对“三网一员”的管理,加强检查,确保观测正常。定期举办“三网一员”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班和专题讲座,组织经验交流,加强教育和引导,不断提高防震减灾助理员的责任意识,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强化他们的专业技能。全县共有防震减灾助理员60名,基本上建成了“纵到底,横到边”的“三网一员”网络。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尽管我县的防震减灾工作有了明显的进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要看到工作中仍然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
1、地震局工作人员尽管工作积极性高、责任心强,但工作经验、业务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工作需要,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地震局工作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急需增加编制,配备年轻同志进入。
3、尽管我们加大了防震减灾的工作力度,但也还有个别部门及其负责人法律意识不强,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震害防御的思想,缺乏忧患意识,不能全面履行法定的职责义务。
4、个别企业、学校、医院、商场等人员集中的地方应急预案还不尽合理,不便操作,各自在应急中的职责还不明确。
四、2011年的工作打算
工作中,我们感到做的还很不够,为做好我县的防震减灾工作,我们曾到榆杜、祁县学习取经。通过学习,进一步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为把我县防震减灾工作推上新台阶,2011年工作打算如下:
1、完善地震监测系统,提高地震预报水平,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达到群测群防。
①组织单位工作人员到本系统先进单位参观学习,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②聘请专家为我县有关领导和中小学校长进行有关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及应急避险知识讲座,以提高各级领导对当前震情形势的认识和责任意识。
③加强对“三网一员”进行培训,由于“三网一员”人员变动频繁,新上任人员对业务不熟悉,加之震情形势相对严峻,为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我们将对“三网一员”再次进行业务培训,以保证村级宏观监测,震害预防和震情速报的正常开展。
2、高度重视震害预防、提升全社会抗御地震灾害能力。
与城建局联合对建筑单位和家户居住承建者进行重点培训。配合上级抓好抗震设防要求确定的抗震设计和施工监管工作,切实提高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水平,提高城乡抗御地震能力,积极推进地震安全农村居民建设,提高农村居民抗震能力。
(一)地震灾害情况
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陆87%的7级以上地震发生在西部地区。新疆地处欧亚地震带,强震活动居全国首位,二十世纪以来,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百余次,平均每年发生一次6级以上地震,每7-8年发生一次7级以上地震,每100年发生2-3次8级以上地震。全区近60%的面积,包括80%以上的绿州、70%的市、县和绝大多数重要经济区,处于地震多发的高危险区。自1996年以来,新疆发生破坏性地震34次,造成327人死亡,数千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35亿元。
(二)防震减灾“十五”发展概况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经过“十五”规划的实施,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有效推进,防震减灾能力显著提高。
——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依法行政逐步纳入法制轨道。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自治区及各地、州、市(县)防震减灾管理机构逐步健全,形成了各级政府及部门领导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相互协调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机构和应急指挥体系;自治区及部分地、州、市相继颁布了防震减灾有关法规和管理办法,防震减灾法规体系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依法行政不断推进。
——“新疆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取得可喜成果。在“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的支持下,基本完成了8个前兆综合观测台站、56个测震台站、1个功能台阵、1个流动数字地震台网、147个强地面运动观测台站以及防震减灾中心等地震监测基础设施的建设;完成了新疆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和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实施了乌鲁木齐市活断层探测及危险性评价示范工程;在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集地震监测预报、科学研究、应急指挥和科普宣传为一体的防震减灾综合楼。通过项目实施,大部分地震观测台站实现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共享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全区及周边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普遍提高0.5级,大震速报和定位精度明显提高。在地震预报实践方面,年度地震危险区的预测更加趋于准确,在短临预报的科学探索与实践中取得多次有减灾实效的预报。防震减灾科学研究继续深入,部分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全国继续处于领先水平。
——地震应急能力不断提高。组建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统一指挥的新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已初具规模。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和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已在全区逐级展开,各项措施不断完善。
——震害防御工作全面推进。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若干规定》颁布实施以来,全区工程建设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有效推进,部分地、州、市出台了配套管理办法,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了政府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工程建设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逐步规范,城市和重大工程建设抗震设防及其监管能力有所提高;在自治区领导的关注和全社会的支持下,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和震区恢复重建工作实施规范,成效显著,并在全国取得很好的示范性作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明显提高,地震谣言及造成的社会影响显著减少。
防震减灾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一是地震监测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地震监测能力不能满足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的需求,尚有许多监测盲区。地震监测和地震前兆观测的台网布局密度分别为0.34台(项)/万平方公里、0.62台(项)/万平方公里,与全国平均水平〔地震观测1台(项)/万平方公里,地震前兆观测2-3台(项)/万平方公里〕相比有很大差距,达不到应有的观测密度,严重制约了我区地震预报能力的提高。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震害防御水平和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部分法律法规及相关措施得不到落实;社会防灾能力和公众防灾意识整体水平不强,宣传教育缺乏整体规划和应有的经费支持,宣传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震害防御科技支撑与积累不足,对城市和重大工程建设起关键防御作用的基础探测资料和数据信息缺乏。三是地震灾害作为社会公共突发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预警和抢险救灾机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地震灾情获取能力不足,紧急救援队、志愿者队伍、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物资储备等问题有待落实,各级政府实施地震应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未来地震形势及灾害估计
根据2006-2020年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规划方案:乌鲁木齐至乌苏、库尔勒至库车、喀什至塔什库尔干列入全国24个重点监视防御区,未来存在发生6-7级地震的危险性。研究认为:2020年前我国大陆可能发生10余次7级以上强地震,甚至有发生8级左右特大地震的可能,强震活动的主体地区是大陆西部。依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年),我区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奎屯、博乐、伊宁、库尔勒、阿克苏、喀什和阿图什等重要城市均位于地震烈度Ⅶ度以上高烈度区。这些城市人口密度大,经济总量大,囊括了自治区绝大部分重点经济发展区和国家能源接续基地。这些区域或邻近地区发生6级以上地震,将造成建筑物的大面积破坏和数以百(千)计的人员伤亡,同时严重威胁着重大建设工程安全和城市化进程,输油(气)管线、水利、交通、通讯等重要工程和城市生命线工程都可能遭受强烈地震的破坏,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停滞和社会功能的瘫痪。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防震减灾的需求
防灾减灾作为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央“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战略部署和自治区**发展目标,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防震减灾的需求主要是:对地震灾害事件可以预期,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灾害损失;地震应急与救灾反应系统快速有效,把应急状态控制在局部范围,减少灾害对社会正常生活秩序的冲击或影响,缩短恢复周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给社会生活、经济运行、能源安全、重点项目造成的中断或迟滞;公众生活环境更加安全,有充足的防震减灾公共产品可供选择。
二、规划指导思想、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5号)精神,**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在维护国家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和保持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指导思想的统领下,要把握以下要点:
——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的需求和社会发展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把营造有利于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作为工作的根本任务。
——防震减灾事业是面向全社会,造福百姓的公共服务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级政府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和支持,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去,理顺投资渠道,完善社会防御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享成果。
——各级政府必须全面部署和履行防震减灾工作。地震、建设、民政、国土、经贸、水利、电力、交通、能源、化工等行业要按照国家、自治区防震减灾工作的要求进行统筹部署,并列入行业规划,发挥部门的功能和作用,履行职责,强化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按照国家有重点的全面防御的战略,采取有效的措施,实行预测、预防、救助全方位综合管理。
——积极推进科技发展和创新。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支撑是推动防震减灾事业全面发展的关键,要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引进和留住人才,优化人才资源,人才强业,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开展广泛的国际、国内合作和交流,进行地震灾害、机理、规律和监测预报、减灾救灾技术研究开发。
(二)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区基本具备综合防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乌昌地区及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中心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各类生命线工程和重要工程、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及公共设施,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新建农村民居全部采取抗震措施,城乡地震综合防御能力全面提升;地震应急救援体系、救灾物资储备体系、预警机制、救灾保障与联动机制完善,震后24小时内灾民得到初步生活和医疗救助;首府城市和重点监视防御区中心城市有避难场所;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具备地震紧急处置设施;建成地表观测、空间观测和地下观测相结合的立体观测系统,形成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强震多发区有效的监测能力,地震短临和临震预报有所突破。
2.**发展目标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城市和农牧区率先达到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其中乌昌地区、天山北坡经济带、南疆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和农牧区以及重大工程、重要设施、生命线工程全部达到;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其它城镇达到70%、农牧区达到80%;全区其它地震烈度在Ⅵ度以上的城市、城镇60%达到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
——整体提高全区地震监测能力。加强地震监测台网建设,消除监测盲区。重点监视防御区监测能力提高到1.5—2.0级,周边地区提高到2.5—3.0级,前兆台网观测密度达到2-3台项/万平方公里;在强震多发地区建立地震预报试验场,开展多学科、大密度、实时分析的预报探索;发展空间对地观测、城市深井综合观测和流动跟踪观测。
——水库、油(气)田、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建筑群,都要按有关规定建设专用地震台网和强震动监测设施。
——制定规范的地震信息、危险区预警判定等办法,及时向社会震情、灾情、应急避险、抗震救灾、震后趋势判定等信息。
——显著提高城乡防御地震灾害能力。城市一般建筑要全部达到区划图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工程和重要基础设施要全部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抗震设防。地震烈度Ⅵ度及以上的农牧区新建房屋全部采取抗震措施。继续推进城镇抗震安居工程。推进地震预测群防工作和基层乡(镇)“三网一员”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政府支持下的巨灾保险制度和风险分散机制。
——加强基础性研究。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引进人才和智力,积极开展跨国界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利用新疆地震多发的地缘条件,在防震减灾基础研究和地震中短期预报中有所推进和突破。
——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综合素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和法规教育纳入中小学教程和“五五”普法,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40%。发展1万人的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社区、街道办事处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全面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加强地震应急与救援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地震救援、应急预案和社会动员机制,落实措施,定期演练。大中城市和重要工矿企业要规划建设一定规模的应急避险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救灾物资储备覆盖全区70%以上地区,震后24小时内灾区得到基本生活救助。
3.到2015年的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烈度Ⅵ度以上的城市、县城(镇)和农牧区全部达到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城市、重大工程、重要基础设施、易产生次生灾害的设施和城市生命线工程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与5年前相比有显著提高。
4.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区所有城市、城镇和农牧区全部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其中乌昌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遭遇6级左右地震时,震前有一定程度的预报(预警),人口稠密地区人员伤亡率控制在十万分之一,房屋倒塌不超过5%,不会造成严重破坏并引发大规模次生灾害,生命线工程不会严重破坏而导致功能失效。
(三)发展战略
1.把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地震安全作为重中之重
我区大部分城市处于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高危险区,尤其是乌鲁木齐以及地、州、市中心城市大多位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将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并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各级人民政府要制定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不断提高城市综合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加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管力度,重大建设工程必须按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加强城市地震应急与救援体系、救灾与恢复能力的建设;地震部门要加强城市地震监测,改造城市范围内地震监测台站,开展深井综合观测,消弱城市发展对地震观测的影响,努力实现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
2.依法加强城乡防震减灾社会管理
明确和强化各级政府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通过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实施,做好公共设施的抗震设防、居住环境的地震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震后恢复重建等工作。防震减灾社会管理要向农村扩展,逐步加强村镇建设的抗震设防管理与服务。
3.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供适用的公共产品
在提升防震减灾基础设施水平的基础上,推进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的协调发展。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我区社会发展和公众需求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实施,为社会、企业和公众提供充足适用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和产品。
4.加强科技创新,为防震减灾提供基础支持
根据新疆特殊的强震活动背景,以地震观测技术和地震科学基础研究新技术、新成果为依托,推进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紧急救援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和推广应用。结合新疆监测区域大、地形复杂的特点,大力发展和应用空间对地观测。通过推进新疆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和天山地震预报试验场的建设,逐步发展数值预报,显著提高地震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实现经验性预测到物理预测的过渡。通过地震区划技术攻关和区划图编制、参与重大工程和新型复杂结构抗震标准研究及生命线系统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研究,提升我区地震灾害预防的科技支撑。通过地震灾害现场信息系统、灾害动态监测和共享技术平台的建设以及地震现场救援技术开发,提高我区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
5.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
各级政府要把防震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经常性的教育和科普基地、科普网络建设;对重点监视防御区和人口稠密地区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应对地震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技能。地震、民政、宣传和教育部门要采取有效的形式推进广大农牧区的地震科普宣传力度。要逐步在城市建立地震灾害信息制度,使各级政府部门和公众科学有效地防御和应对地震灾害。
三、**主要任务
**我区防震减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震监测预报和政府应急管理决策水平;有重点地提高城市、重大生命线工程和农牧区的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完善突发地震事件救援体系,提高各级政府地震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综合素质。
(一)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1.整体提高全区监测能力,消除地震监测盲区。提高重点监视防御区台网布局密度,地震监测能力提升到1.5~2.0级,周边和地震监测盲区的地震监测能力提升到2.5~3.0级,前兆台网观测密度达到2~3台项/万平方公里,并实现观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在强震多发区建立地震预报试验场,开展多学科、大密度、实时分析的预报探索;在城市发展深井综合观测,改造现有观测台站;发展空间对地观测,包括GPS观测、卫星及卫星遥感观测;发展综合流动观测,弥补台网布局不足,强化主要发震构造的定期形变综合观测和对预报区的短临异常信息的跟踪观测;按分片组网的方式,对全区有人值守综合观测台站进行优化改造,改善台站的观测、工作和生活条件。在整体提升新疆地震监测台网能力的基础上,按照“以场求源”的科学思路,应用高新观测技术和综合立体观测系统获取的高精度、大动态、高分辨率观测资料,构建地震综合预测技术平台,提高短临预报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2.水库、油(气)田和重大工程等建设,要按有关规定建设专用地震台网。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建筑群和生命线工程应依法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并依据《地震监测管理条例》进行管理,形成专业与专用相结合、整体与局部互补、资源共享的地震监测网络。
3.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在全区观测环境状况调研的基础上,按《地震监测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加强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并与当地规划和建设部门建立备案和征求意见制度,形成地震监测设施保护的长效机制。
(二)努力提高地震预报和政府应急管理决策水平
1.继续深入开展地震预报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保持地震预报实践的先进水平。在积极推进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和地震预报实验场建设的基础上,提高地震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研究、判定未来五至十五年地震趋势,及时提出灾害预测意见。
2.加强各级政府的领导和行政管理能力,完善经费投入渠道,协助政府制定、落实相应的防御工作措施,做到工作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到位。
3.坚持地震专业队伍和群测群防相结合,科学家预测和政府应急管理风险决策相结合,努力实现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
4.制定规范的地震信息办法,及时向社会震情、灾情、应急避险、抗震救灾、震后趋势判定等信息;适时适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重点危险区判定等预警信息。地震部门要及时向政府报告有关信息和建议,为政府建立和完善预报决策程序,提高决策水平提供依据。
(三)高度重视城市地震安全
1.做好城市地震安全基础工作。在“十五”乌鲁木齐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城市震害预测和防御对策示范工程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在重点监视防御区的中心城市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开展重点城市及主要地震活动构造带和强震多发区的地震构造探测、大比例尺活断层地质填图等工作,建立新疆综合防御对策基础资料库,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以及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2.依法推进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在政府的领导下,加强地震部门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建立和完善有关配套制度,严格执行国家、自治区颁布的法律、法规,把抗震设防要求管理,作为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施工审批和竣工验收的必备内容,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从源头上加大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力度。
3.各级政府要按照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要求,对城市建(构)筑物和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和生命线工程开展抗震能力普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建(构)筑物提出整改要求和时限。加强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工程以及学校、医院等人员聚集场所建(构)筑物的抗震性能鉴定和查险加固工作。重点监视防御区要适时推进地震保险试点。
(四)做好地震应急工作,完善地震救援救助体系
1.各级政府要建立地震应急协同响应系统,完善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程序,落实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建立和完善社会动员、协调联动运作机制,建立定期应急检查、演练和培训制度;建立多部门、多层级、多信息源协同的灾害响应信息平台,构建地州市、县(市)、乡(镇)三级灾情速报系统以及基础数据收集渠道和数据库更新机制;研究编制城市紧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规划建设方案,并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
2.加快推进我区地震灾害专业救援力量的建设,提升专业救助能力和水平。在新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基础上,增添专业救助设备,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力争在**期间将其发展为国家紧急救援队西北分队;组织动员社会公众和民间团体,发展救援志愿者队伍,壮大地震救援力量。
3.民政部门要加强地震多发区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和管理,确保震后灾民的安置及基本生活供给。交通部门要保障救灾物资运输和交通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卫生部门要组织好伤员抢救、转运、救治、疾病预防和可能的疫情控制。红十字会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人道主义救援工作。建设、水利、电力、煤气、水务、热力等相关部门,要及时恢复和保障设施功能,确保生命线工程正常运转。
4.各级政府要逐步建立政府投入、地震灾害保险、社会捐赠等相结合的多渠道灾后恢复重建与救助补偿机制。
(五)实施城乡抗震安居示范工程
1.在继续做好自治区城乡抗震安居工程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在**推出的“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及国家财政补贴专项,构建我区农牧区房屋抗震设计、政策扶持和引导体系。
2.建设、地震和民政等部门,要继续开发推广适合我区农村特点具备抗震性能的经济适用房,逐步将农村民居建设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加强指导和服务,并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确定管理体系。
3.各级建设和地震部门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向各族群众宣传抗震设防基本知识,积极推广和应用安全民居示范技术,把抗震知识普及到乡村和农户。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市、县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六)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地震、宣传、教育、科协、新闻等部门,要研究制定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的政策和相关措施,编制宣传规划,各级政府要加大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保证宣传教育活动持续、广泛、有效的开展。加强基层宣传员的培训,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中心城市要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基地,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纳入学校课程,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纳入自治区“五五”普法教育内容。
(七)切实加强群测群防工作
1.地、州、市地震部门要制定辖区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方案和管理办法。推进基层乡(镇)“三网一员”体系建设,即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三网”合成“一网”,设一个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地震多发区的乡(镇)应设置防震减灾助理员,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发挥基层群测群防体系、学术机构和个人爱好者在地震短临信息监测、灾情信息速报和地震科普宣传中的重要作用。
2.研究制定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建立稳定的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经费渠道。
四、**重点项目
(一)新疆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和地震预报试验场建设
地震观测网络是支撑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基础,其能力和水平对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提高新疆地震台网的监控范围和能力
按新疆五大强震活动构造带(阿勒泰强震构造带、北天山强震构造带、南天山强震构造带、西昆仑—帕米尔强震构造带、阿尔金强震构造带)的区域分布特征,以国家重点监视防御区(北天山乌鲁木齐—精河—新源、南天山东段库尔勒—拜城、南天山西段阿克苏—乌恰)周围重要发震构造的加密观测和消除地震观测盲区为主,兼顾边邻、省际和沙漠边缘、腹地台网整体布局以及提升地震台网的监控范围和能力的需求。新建25个无线传输区域数字测震台,15个前兆综合观测台,使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2.0级,全区80%的区域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5级;全区地震监测台网密度提高到0.50台项/万平方公里,重点监视防御区前兆台网观测密度达到2台项/万平方公里;结合我国环华台网在我区周边国家的建设,通过信息共享的方式,改善我区台网在边邻地区的布局不足;发展抗干扰观测和深井综合观测,改善现有地震台站观测环境噪声背景受城市建设的影响,提高城区台站观测质量;选择适当的区域布设小口径功能台阵,通过核监测地震台网侦查技术,提高边邻地区和无人区等布设地震监测台网有困难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
2.天山地震预报试验场建设
新疆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北天山强震构造带和南天山强震构造带,国家级三个重点监视防御区就在这个区域内,在天山建设地震预报试验场既具有科学实践意义,同时又有预报实现的减灾现实意义。试验场跨越南、北天山主要发震构造和有相互作用关系的主要构造,在试验区新建30个综合观测台站,同时对试验区的主要发震构造开展GPS、流动重力、水准和卫星及卫星遥感观测,通过多学科、大密度的关联布网,形成对重要震源区应力场和地球物理场的高分辨率模型。发现可能的物质迁移和应力传递,从而对发震机制作出解释,对地震前兆及物理模型进行检验,以期获得较为明确的短临前兆指标,建立地震数值分析预测系统。
3.流动观测系统建设
为弥补台网布局不足、强化对新疆主要发震构造带和年度地震危险区及预报区的跟踪观测,要建立应急流动观测系统。主要包括30套组网便携数字地震仪、30套短临前兆观测与分析仪器和形变测量仪器(GPS、重力仪、精密水准观测仪)及运载车。
4.强震台网建设
在城区、规划发展区和生命线工程,建设不同场地(土层)条件的强地面运动观测台站,对典型建筑群布设强地面运动观测台阵,积累强震观测记录资料,为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和结构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提供地震动参数,为城市和重要设施的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及地震烈度速报提供信息。
5.地震信息网络、汇集处理与应急体系建设
(1)建设地震信息网络基础平台,包括地震信息网络管理、数据传输、信息服务与共享、政务信息传递与等。
(2)建设地震信息汇集处理系统,包括分片组网的信息汇集与处理、地震现场的信息汇集与处理、各地、州、市、县(市)地震信息的汇集与处理、新疆地震观测台网中心的信息汇集、建库与处理。
(3)构建各地、州、市应急系统,形成全疆应急指挥网络体系。
(二)新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乡地震安全工程
未来15年,新疆三个国家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是:北天山西段(乌鲁木齐-乌苏)、南天山东段(库尔勒-库车)、南天山西段(喀什-塔什库尔干),包括了天山北坡经济带、南疆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带和大多数中心城市。这些区域有发生强烈地震的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不断发展,经济总量、社会财富和人员密度高度集中,潜在地震风险不断增加,城乡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已刻不容缓。
1.城市地震安全基础调查、探测与震害综合防御工程
国内外大量震例表明,城市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位于城市地下的断层活动所引起。通过开展区域地质构造、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了解活断层的分布和危害性,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依据,可以大大减轻城市地震灾害。因此,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开展此项工作对城市减灾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实施的乌鲁木齐活断层探测示范项目其成果已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另外,不同时期的抗震设计规范和地震区划图,其结构物抗震能力有所差异,近年来高层建筑和重大工程设施等新型工程结构大量涌现,一些抗震技术、措施和新材料的使用尚未经受大地震的检验,日本阪神地震和我国台湾集集地震的震害充分表明,新型工程结构的地震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
实施地震安全基础信息探测与调查,完备城市建设工程地震安全基础信息,建立城市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技术支撑系统,为政府决策、城市规划、工程建设、科学研究、公众需求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主要内容包括: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震害预测和地震小区划,建(构)筑物和生命线系统抗震信息库建设,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编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等。
2.城市强震应急救援响应与联动工程
针对强震的毁灭性、突发性和易引发次生灾害的特点,加强我区城市强震应急响应和多部门、多体系的联动协同能力,充分整合资源,提高政府对强震的应急处置能力。主要内容包括:
(1)建立地震灾害监测评估系统,包括地震应急信息报送系统;重大工程和次生灾害源灾情监测系统;数字化地震现场信息调查评估系统;地震灾情遥感信息获取与处理系统。
(2)建立地震灾害预警协同响应系统,包括三维电子地图、灾情环境平台、震害快速动态评估、城市应急联动协同响应、地震紧急救援决策调度等系统。
(3)建立地震紧急救援系统。在目前新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地震救灾能力建设,争取发展成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西北分队,并承担国内和国际紧急救援任务;发展志愿者队伍;在我区重点城市,与相关行业协作组建灾害紧急救援分队,不断壮大专业协同救援力量。
3.农村抗震安居示范工程
继续开展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建设。通过对全区农村民房类型和震害调查总结,开展农村民房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技术方法研究。在遭受6级地震房屋不倒塌的原则下,提出适用不同经济水平、地震背景、不同房屋类型和民俗特点的房屋抗震技术和建造图集。在全区选择典型地区有代表性的农村,通过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农村工匠培训、网络服务,组织开展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同时,建立技术规范和管理机制。主要内容包括:
农村民居基础资料调查与抗震防震能力评价;农村民居抗震技术开发;示范区地震环境调查与评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知识宣传和技能培训;实现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网络服务。
4.城市地震监测与强震观测系统建设
在乌鲁木齐及重要城市建设综合深井地震观测系统和地震烈度速报系统,探索解决城市地震观测的抗干扰、断层破裂运动特征和地震烈度速报等问题,强化城市地震灾害的监测与速报,提高城市地震监测预报水平。
5.提高全区防震减灾综合素质工程
在重点监视区基本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自救互救技能和相关政策法规宣传,全面增强公众防灾意识。根据地震活动背景分为三类区域实施:一类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全面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公众基本掌握自救互救技能;二类是地震多发区:基本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公众基本了解自救互救技能;三类是少震弱震区:初步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公众基本具备对地震的心理承受能力。主要内容包括:
编译符合新疆特点的系列宣传图集和手册;建立全区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和网络;组织实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创新工程。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防震减灾是科技型、社会性、基础性的公益事业,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防震减灾的基本矛盾是地震灾害对公共安全的严重威胁与防震减灾能力不足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地震监测预报基础设施薄弱,短临预报水平低;二是城市潜伏较高的地震灾害风险;三是农村建筑基本不设防;四是社会和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明显不足。为了有效保障本规划目标的顺利实施,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与监管
1.根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和制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管理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制定相应的配套实施办法和细则。
2.制定农村建房抗震管理办法,逐步将农村民居建设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3.继续推进防震减灾技术标准和地震计量工作的管理,并加强监督检查。
4.将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宣传教育纳入自治区“五五”普法。
(二)完善防震减灾公共政策,健全管理体制
1.建立健全地、州、市地震工作机构及人员配置,特别是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市、县要在加强组织领导、保障经费投入、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2.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调整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使贫困地区能够达到基本的公共服务水平。
3.制定鼓励和扶持农牧民建造地震安全农居的优惠政策,并把农村建房纳入管理体系。
4.充分发挥非盈利组织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社区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建设、自救互救技能培训、群测群防工作,尤其是应对突发地震灾害事件以及恢复重建等工作中的作用。
5.根据国家地震保险政策的制定和出台,适时在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城市推行政策性地震保险和商业保险并举的地震保险制度。
(三)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
将防震减灾事业纳入同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防震减灾事业公益性基础地位,加大防震减灾事业投入力度,按照事权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和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捐赠、地震保险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机制,使防震减灾工作经费的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对贫困地区应逐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地、州、市各级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区域的事权范围内,应积极推进我区防震减灾目标和各项任务的落实,并根据本行政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着眼本行政区域人民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防震减灾的实际需求,编制本级防震减灾规划,制定、实施防震减灾专项项目计划,提高专项投入,确保专款专用。
(四)人才强业战略
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措施。要坚持从政策上、制度上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体制上、机制上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发展、创新的环境。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培养各类人才。注重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流动、评价机制。改善队伍总体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防震减灾专业技术队伍,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五)防震减灾国际合作
加强防震减灾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地震综合国际预报实验室、天山地球动力学,蒙古阿尔泰山地球动力学等合作项目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天山地震预报试验场、地震观测资料共享、地震预报研究、震害预防以及国际救援等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