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能源经济与管理范文

能源经济与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经济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能源经济与管理

第1篇:能源经济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 市级医院 经济运行能力 现状 对策

一直以来,药品加成收入是市级医院经济补偿的主要来源,以此来弥补医疗服务收费不足和医院发展所需费用,往往出现“以药养医”的情况,并引起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怎样构建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成为了当前医疗改革重点思考的问题[1]。本文重点探究分析了安阳市5所市级医院经济运行情况,并对其运行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针对运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一、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得知,当前安阳市5所市级医院总收入呈逐年迅速增长的趋势;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逐渐降低;医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逐渐提高;政府补助占总收入的比例不断降低;平均每年医疗亏损成上涨趋势。其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债务沉重,政府投入有待加强

2015年安阳市5所市级医院平均总负债高达7952万元,总负载率达49.8%,平均流动负载率为36%。由此可知,安阳市市级医院由于发展资金的匮乏及盲目引进高精端设备,常常采取借贷和院内自筹的资金凑集方式,导致医院负载累累。市级医院沉重的债务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医院运行风险,医院收支结余难以偿还债务利息。财政补助收入占市级医院年业务收入的平均比例只有6.3%,政府对医院投入不足,再加上并未严格管理和监督医院经济运行和规模盲目扩张,导致市级医院负债运行的状况越来越严重。

(二)医院规模的言目扩大必然导致经营效率降低

5所市级医院总资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逐年降低,2015分别为0.52%和2.54%,这充分说明在医院运营和资金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利用借贷的方式拓展医院规模,这不仅没有有效解决市级医院自身发展问题,更导致服务能力过剩,功能重复存在,经营效益较差;再加上借贷引起的大量债务,市级医院发展更是难上加难。

(三)药品收入比例偏高,以药补医现象依然存在

从调研数据中可见:2013年安阳市市级医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36.5%,2014年和2015年均保持在38.5%以上。以药补医是政府财政匮乏时,针对医院制定的替代政策,医院自身逐利性是以药补医的根本动力。现阶段,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提出了医药分开管理措施,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渐渐降低或取消药品加成,实施由政府补助和服务收费来进行补偿的机制。

(四)医疗费用控制和成本管理动力不足

通过调查分析得知,安阳市市级医院病人医疗负担日益增长,门诊人次费用、出院医疗费用和每床日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市级医院医疗费用控制能力较差是造成病人医疗费用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市级医院病人医疗不断增长也不利于体现医院的公共卫生服务性。同时,虽然市级医院卫生材料、药品消耗不断降低,但依然处于较高水平,这充分说明了安阳市市级医院成本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提高市级医院经济运行能力的对策

(一)合理控制县级公立医院负债规模,实施区域卫生规划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安阳市市级医院资产负债率高达49.8%,相比于2010年增加了25.34%,高额的资产负债率不仅严重阻碍了医院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医院逐利倾向。长期调研发现,安阳市市级医院历史遗留债务较为复杂,大多数市级医院举债经营。建议市级医院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不得盲目投资,医院规模、发展必须同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合。当地政府应该按照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正常和卫生资源现状,科学指导卫生事业建设规模与发展步伐。接下来政府还应该做好区域卫生规划工作,避免医疗机构重复建设,出现医疗资源过剩现象。建议医院科学配置医疗设备,力争实现经济适用。

(二)科学合理地发挥政府投入作用,保障公立医院服务性

现阶段,政府主要根据市级医院床位数和人数进行补助,资金拨付额度标准较为缺乏。调查研究显示,安阳市政府财政投入较低,难以保证公平性,这已经成为了制约实际医院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受到地方经济、政府财政补助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市级财政对医院的资金投入是相对有限的。因此,市级医院改革不应该完全依靠政府投入,而是应该建议政府进一步优化财政投入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投入标准。使用有限的政府投入撬动医院市场发展资源,从一味追求投入转变为优化投入。同时,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加大对财政补偿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政府投入充分发挥其作用[2]。

(三)合理调整医药价格,进一步完善市级医院的补偿机制

样本地区的药品与医疗支出所占的比重稍有减少,这表明,市级医院实行的改革对医疗与药品的支出增长速度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分析表明,市级医院药品的收入和支出差额占药品收入比例较低,由此得知,医药体制改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市级医院的补偿机制的深入改革,需要药品政策、价格机制及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改革一同进行。药品市场的整顿加强要想从根本上进行,需要对定价方法进行改变,合理制定药品的定价标准,除此之外,还要在监管和流通过程中进行加强,多措并举,实现“采招合一”[3]。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继续对基本药物目录进行完善、更新和扩大,对不同级别的市级医院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使用进行规范。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调整,管理实现动态化。及时建成和各类补偿相连动的价格体系,将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作为主导,形成多主体的决策方,共同进行调价决策。

(四)完善成本管理体系,提升内部管理能力

市级医院的经营效率与整体运作同医院的内部管理水平息息相关,高效的成本管理体系能够促进市级医院提供内部管理能力,完成内部管理精细化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的基础分为五个版块,分别为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效果和评价、成本核算和成本预算,对成本管理体系进行完善,进行定量研究,建立好成本管理评价与考核机制,对市级医院的费用审核、预算收支配比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对可省略的费用支出进行控制,对运行成本进行节省,在内涵式发展道路上前行,将内部管理能力进行大幅度提高。

(五)建立医疗费用控制考核和评价机制

很长一段时间,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外部压力是医疗费用控制的重点强调部分,通常忽视了对市级医院医疗费用控制的评价和考核,造成医生和医院缺少医疗费用控制的内在约束力。建立有针对性的医疗控制考核和评价机制,以加强医疗费用监测为基础,严格进行考核问责制。首先,把目标控费的实现情况同市级医院的设备购置投入、基本建设投入、财政拨款和重点学科建设进行机制挂钩。其次,把医疗费用控制当作市级医院增加床位审批、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和等级评审准入的重要依据。最后,把医疗资源利用率等指标纳入市级医院院长年度绩效考核、目标管理和院长任期考核范围,以此来提升市级医院医疗费用控制意识。

【参考文献】

[1] 李丽勤,虞兰香,张文斌.公立医院经济运行能力的评价与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2,02(11):59-61.

第2篇:能源经济与管理范文

>> 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劳动力质量的均衡分析 劳动力负担与我国经济增长 论我国劳动力投入与经济增长 新疆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研究 我国区域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及实证研究 加快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研究 FDI与我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研究 我国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弱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及启示 我国电信业务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 对我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我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我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弱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浅谈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我国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检验 我国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我国电信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我国区域性劳动力迁移的经济效应 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赵涛,尹彦,李晅煜.能源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3~39

[7]郭熙保,陈志刚,胡卫东.发展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第3篇:能源经济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资源;投入要素;战略资产;独特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6-0009-04

[作者简介]朱长丰,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浙江 温州 325035)

一、导言

企业资源理论是竞争优势理论。它把企业看成寻租者,企业战略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与众不同的战略来建立持续竞争优势,获取经济租金和超额利润。企业资源理论把企业看成资源集合,企业资源是企业拥有的、能够提高其战略效率和效果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流程、信息、知识等等。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经济学不同的是,企业资源理论认为企业是异质的,并且这种异质性将长期存在。企业长期存在的资源差异造成了企业生产效率上的差别,从而使得某些企业能够优于其他企业。正是建立在这一点认识上,企业资源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或控制的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并不可替代的资源,识别企业的关键资源并对之进行有效的开发、培育、保护和提升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

企业资源理论的倡导人Barney则将企业竞争优势看成是企业战略执行的结果。他认为,“当企业执行某价值创造战略,而该战略没有被任何当前或潜在竞争对手同时执行时,该企业就可谓拥有了竞争优势。当该价值创造战略所带来的利益不能被当前和潜在竞争者复制时,即谓持续竞争优势”(Barney,1991)。很明显,Barney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战略的独特性,企业战略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要追求独一无二的战略,众多企业采取同一战略只能使他们至多获得竞争均势。企业战略的独特性只能建立于企业资源的独特性之上,如果产业内的企业在资源上没有差别,他们将能执行相同的战略,获得相同的效果。因此,正是企业资源的异质性决定了他们战略的不同,从而使得某些企业能够获得竞争优势。

企业资源理论在分析上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均衡分析。如在产品市场均衡状态下,拥有稀缺的高效资源的企业可以获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在竞争对手所有的模仿努力停止后仍然可以持续。这些结论使得企业资源理论带有明显的静态性质。它忽视了另一个问题,就是竞争优势和优势资源如何随环境的变化而演化?毕竟,现实中的经济局势更多地表现为非均衡状态。竞争优势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激烈的市场竞争将不断侵蚀优势资源的价值,这就需要企业在不断加强对原有竞争优势的保护、提升之时,也要注意对新的优势资源的开发,二者是一个交叉的过程,如此企业才能经常性地保持竞争优势。

Teece,Pisano和Shuen在其于1997年发表的《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一文中,把演化经济学的企业模型和企业资源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动态能力战略观的框架。认为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不断更新自身能力。Teece,Pisano和Shuen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在企业内部运行的、由过程和位置所决定的高绩效的惯例。组织过程的内容(惯例)及其发展竞争优势的机会,在任何时点上都明显地由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内部的和市场的)以及由企业所采用、继承的演进路径所塑造。这种动态能力观点取演化视角,而不是均衡视角,强调资源的动态演化发展过程。动态能力战略观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理论前沿,目前的重点集中于知识、资源和能力的内生创造上。因此,本文试从“动态能力”战略观的角度,对企业内部资源结构层次及其演化路径进行分析。

二、企业内部资源层次结构

企业要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构建独特的、难以模仿的关键资源。关键资源的形成是企业在一定历史路径中长期演化的结果(Dierickx,1989)。因此,要识别和强化关键资源,就必须探明企业的资源演化路径。要分析企业的资源演化路径,首先就必须剖析企业的资源构面,分析其资源构成层次。企业的资源构成层次有多种分类方法,这里根据研究目的将企业资源按其价值性、不可模仿性和社会复杂性的高低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

1.投入要素(input factors)

投入要素是企业资源的最低级表现形态,一般能够通过市场交易获取。投入要素是企业战略执行的必需品,但由于其高流动性和高模仿性很少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可以为企业带来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亚当・斯密,李嘉图,俄林)。对于企业来说,投入要素一般包括厂房、生产和经营用地、一般员工、通用性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基本的管理、生产和营销技能等。投入要素是下面将要提到的战略资产和独特能力的形成基础,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部分转化为战略资产或能力。如一般员工在长期从事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会掌握越来越多的生产和技术诀窍,并产生对企业的忠诚;与客户的长期交往将产生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任和关系资本。投入要素本身并不具有生产性,其生产性来自于其投入使用所能提供的生产。即使是相同的资源组合,如果对它们的使用不同,这些资源所能提供的生产也会不同,从而产生生产效率上的差异(Penrose,1959)。

2.战略资产(strategic assets)

战略资产是企业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性、有计划性的长期投资积累的存量资产(Dierickx,1989;Amit,1993)。战略资产具有三个明显特性:一是为企业所专有(finnspecific),其价值依存于企业本体。二是其开发是一个长期过程,具有时间压缩不经济性,(Dierickx,1989)如十年内投资五千万建立的品牌和声誉,并不能通过一年时间投资五亿来得到。三是内聚性,战略资产属于内聚资源(contained resources)(Black,1994)。尽管战略资产的建立是一个企业各因素之间的社会互动性过程,但战略资产与企业其他资源之间的边界仍能进行区分。在企业资源网络体系中,战略资产与其他企业资源之间的网络联结并不是很复杂。战略资产的例子包括专有技术、品牌、企业声誉、员工知识、社会资本等(Schulze,1994)。战略资产往往是稀缺的难以模仿而且缺少直接的替代品,Rumelt(1982)引进了因果关系模糊性说明资源能够创造竞争优势的原因。Peteraf(1993)将这些导致因果模糊性的原因归纳为:隐含性、复杂性和专用性。企业资源的

不完全流动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不仅对维持资源的异质性是重要的,它们也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的重要资源。

3.独特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eies)

独特能力是投入要素、战略资产和企业知识通过组织活动和流程而形成的复杂资源集合,是企业配置和使用资源来完成某一组织任务或战略的胜任力水平(Amit,1993)。独特能力是基于知识的资源,将行动和认知予以联结。独特能力的知识基础特性使得它们更为专有化,更具社会复杂性、系统性和模糊性,它们存在于企业人员或组织的集体记忆之中。独特能力属于系统资源(system resources)(Black,1994),不仅其内部要素之间网络关系复杂,其与企业其他资源之间的网络关系也极为复杂,其边界并不能明确加以区分。这种性质决定了企业可以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即独特能力不仅仅在于别人不能模仿和复制,而且自己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以及产生新的竞争优势所需要的新的资源和能力(郑健壮,2005)。掌握了独特能力的企业将能在某一方面比其他企业做得更为出色,从而为其带来竞争优势。独特能力的例子包括:团队工作能力、管理供应商关系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客户服务能力等。独特能力与战略资产的一大区别在于独特能力与“做”有关,而战略资产与“有”相关。我们知道,击中目标需要有好的弓箭,但能否最终击中还得有好的射术才行。战略资产就好比良弓,而独特能力就像是精良的射术。独特能力与战略资产的另一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能在使用中得到强化。能力被使用得越多,则它们就变得越强,变得更为复杂、更加难以模仿。这一特征显示了独特能力的动态或演化特征。而战略资产如果不进行继续投资或维护就会发生折旧,其价值就会退化,如企业的品牌等(宝贡敏,王庆喜,2006)。

上述三种资源的互动关系是:战略资产的形成建立在对投入要素的经常性使用基础之上,而独特能力的形成则是基于投入要素之间、战略资产之间、投入要素和战略资产之间的互动关系,而竞争优势则建立在独特能力基础之上。有时候企业战略资产也能形成竞争优势,但关联较弱,同时竞争优势的持久性也较差。

资源结构层次和企业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

根据上图,我们可将企业基于资源演化的竞争优势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即投入要素的简单组合阶段、战略资产构建阶段和独特能力成形阶段。下面将展开详细分析。

三、企业资源演化路径

1.投入要素的简单组合阶段

在资源演化的初级阶段,企业只不过是一生产函数,企业的基本功能就是将投入转化为产出。企业的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企业的信息是对称的。企业之间除了规模上的差别外,在要素组合、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在这一阶段,企业所开发的资源实际上就是投入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员工等基本生产要素。此时的民营企业有点类似于古典经济学里面的“生产函数”。若用IP1,IP2,……IPn表示投入要素,则此阶段企业的生产函数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Q=f(IP1,IP2,……IPn)=α1IP1+α2IP2+……+αnIPn

该生产函数表示企业是投入要素的线性函数,要素之间缺乏协同效应,生产要素之间可以被方便地分离。在这一阶段,企业的资源组合呈现出几个明显的特征:(1)资源的可交易性、可流动性强。其资源组合一般是资金、厂房、设备、员工、原材料等基本的生产要素,这些基本生产要素的社会复杂性和资产专用性都很低,能够在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易,其价值并不会像声誉、顾客忠诚度等社会复杂性高的资源那样因脱离企业而丧失。(2)资源的可模仿性强。一旦某企业的经营模式获得成功,其他企业马上就可通过市场交易或内部开发得到所需的企业资源,并生产出具有同等价值的产品,复制成功企业的经营模式。(3)资源的可分割性强,资源之间的关联水平低,其组合缺乏协同效应。

在这个阶段,企业资源组合同质化,众多企业都专注于原始资本和生产要素的积累:普遍采用低成本战略,以低价来冲击和打开市场,并没有哪个企业能够拥有竞争优势。

2.战略资产构建阶段

按照企业资源理论的观点,企业要拥有竞争优势就必须开发稀缺的、难以模仿的资源,大量企业拥有相同的资源组合只能使他们至多获得竞争均势。企业在其资源演化的第一阶段,要素水平比较低,要素组合简单,资源的可模仿性强,再加之企业所在的产业进入壁垒很低,这种状况必然造成企业资源同质化,众多企业挤占市场,使得企业的利润降低。这时候,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就会预见到一些稀缺资源(相对当时状况而言)的价值,并抢先进行开发,从而形成战略资产。由于这些战略资产具有开发上的时间压缩不经济性,抢先开发战略资产的企业就会确立自己的优势地位,从而在经营上先人一步。从当时的情况看来,这些稀缺的战略资产包括产品质量、企业品牌、企业声誉和专有技术等。尽管按现在的标准来看,这些资源还属于一个优势企业必须具备的必要资源,但在当时的经营环境下,对这些资源的预先开发已经体现了企业领导层的战略眼光。因为在当时众多企业拼命压低成本、以次充好、赚取短期利润的情况下,这些资源仍然具有稀缺性和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模仿性。事实证明,现在发展的大多数有优势的企业都经历了当时这些战略资产的开发阶段。对这些战略资产的预先开发,使得这些优势企业能够在经营上保持领先地位。

如用IP表示投入要素集合,SA表示战略资产集合,则此阶段企业的生产函数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Q=f(IP,SA)=αIP+βsAλ(IP)

其中,ef/e(IP)=α表示企业的投入要素与生产是线性关系;战略资产的指数形式表示战略资产对企业的生产贡献是非线性的,λ>1,e2f/e(SA)2>0,投资具有规模效应;SA(1P)表示战略资产是投入要素的函数,战略资产的形成建立在投入要素基础之上。

3.独特能力成形阶段

企业在拥有了高质量的产品、良好的企业品牌和声誉等战略资产之后,尽管能够比缺乏这些战略资产的企业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客观来说,这些战略资产仍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可模仿性和可替代性。在一些有远见的企业通过开发这些战略资产而拥有竞争优势之后,其他企业也逐步认识到了这些战略资产的价值,进行了相

应的开发。由于后发企业能够参照先发企业的成功模式和经验,减少学习和试错成本,因此先发企业与后发企业之间的优势差距将很快缩小。简言之,拥有了这些战略资产,只能给先发企业带来暂时的竞争优势,而非持续竞争优势。但是,对这些战略资产的抢先开发仍然使得这些企业积累了大量的企业知识和经验,在资金实力、生产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方面胜人一筹,为以后开发更高层次的资源――独特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一些企业已经具备了或正在开发相应的独特能力,如技术创新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等。这些能力是企业各相关资源的整合,具有高度的网络关联性、社会复杂性和模糊性,很难被模仿和替代,因此,能够给拥有它们的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

如用IP表示投入要素集合,SA表示战略资产集合,DC表示独特能力集合,则此阶段企业的生产函数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Q=f(IP,SA,DC)=IPgSAα(IP)gDCβ(IP,SA)

函数的乘积形式表示企业的资源之间存在复杂的内外部网络联系,战略资产和独特能力的指数形式则表示二者对企业的生产贡献是非线性的,α,β>1,e2f/e(SA)2>O,e2f/e(DC)2>o,对二者的投资有规模效应。SA(IP)表示战略资产是投入要素的函数,DC(IP,SA)表示独特能力是投入要素和战略资产的函数。

第4篇:能源经济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能源;能源经济;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53-01

一、能源经济的概念及其作用

能源,亦称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是指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各种能力和动力的物质资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经济是指那些产生能量的物质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经济活动。能源经济是各类能源产业经济的总和,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社会发展,能源经济是整个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推动社会进步,拉动经济发展

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煤、电能源先后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核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则在当今这样一个能源不足并提倡清洁能源的时代推动着高新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另外,能源经济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就业人数将达到220万人。在拉动经济发展方面,据统计,每吨标准煤能源可产生的GDP,依国情不同在360美元到5580美元间不等,世界年均值为1860美元。2010年我国GDP为397983亿元,消耗29.9亿吨标准煤,一吨标准煤产生的GDP约13310元。

(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优化经济产业结构

一方面,伴随每一次能源技术的革新和每一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能源总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例如电能的开发应用为人们带来了电灯,氢能源和太阳能则为新能源汽车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从而减少了人们对石油的依赖以及空气污染。另一方面,传统能源的高消耗、高成本、高污染特点以及能源匮乏所带来的能源安全问题,使得各个国家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过程中纷纷转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二、中国能源经济面临的挑战

(一)能源短缺

虽然我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以及开发难度大等原因,我国实际上面临着严重的能源短缺问题。就部分能源的总量而言,2006年我国煤炭探明储量为1145亿吨,占全球的份额为12.6%,排第三位。同年,我国的石油探明储量为171亿桶,占全球的份额为1.4%,排第十二位。虽然从能源总量上看我国的排名比较高,但我国却拥有占全球1/5的人口。煤炭资源人均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资源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能源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分布不均问题。

(二)能源结构不合理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能源结构的历史和现实表明,能源结构优质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与世界发达国家之能源格局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能源结构和消费结构不甚合理,未能充分实现结构优化。在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仍然占最主要部分,中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分别高达76%和68.9%,是世界上煤炭比重最高的国家。相对清洁的天然气仅占中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的2.8%,而世界总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占到12%以上。由于技术落后等原因,中国水力资源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核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也远落后于世界水平。

(三)能源使用效率低

能源使用效率和能源需求有直接的关系。能源使用效率高,能源需求相对少;反之亦然。目前,中国的电力、钢铁、有色等八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如果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我国的能源进口和环境问题将容易解决。

能源消费和生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我国今后能源生产与消费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其近年来的突出表现为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快速大量增加。据调查,城市中大气环境指数达到国家标准的只有40%左右,国土面积的30%以上有酸雨现象,七大水系中有70%存在重度污染。

三、中国能源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节约能源,提高利用率

能源浪费和利用效率低成为了目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如果只是单纯加大能源建设力度而不从根本上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那么中国的能源问题将无从解决。所以,要想解决我国目前能源经济所面临的挑战,必须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为手段,以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为基础,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着眼点,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除此之外,要在全国形成节约高效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发展节能经济,构建节约型社会。

(二)优化能源经济结构

目前,我国仍然是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经济结构。要改善这一现状,优化能源经济结构,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推动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发展附加值高的能源产业;二是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推广力度,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具体说来,第一,鼓励科技创新,促进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建立健全资源开发和生态修复的合理机制;第二,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和生物质能,安全平稳推进核电建设,发展煤炭和石油的清洁利用产业。

(三)治理能源环保问题

能源在大量消耗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在追求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应力争做到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首先,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等途径降低对化石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其次,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电动公交车,鼓励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生产和使用,从而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最后,加强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准入制度,要求环境保护措施与能源改扩建工程项目配套,从而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作者单位: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国际工程公司

作者简介:董蕾(1972-),女,汉族,浙江宁波人,硕士在读,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国际工程公司,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资管理、供应链管理。

参考文献:

[1]李金柱.能源经济及能源结构优化对策[J].中国煤炭,2001,8.

[2]张淑媛.浅谈中国能源经济的发展[J].中国商界,2010,3.

第5篇:能源经济与管理范文

一、我国能源经济效率的国际比较

能源经济效率也称能源强度,是指产出单位经济量(或实物量、服务量)所消耗的能源量。能源强度越低,能源经济效率越高。能源经济效率指标通常用宏观经济领域的单位GDP能耗和微观经济领域的单位产品能耗来表示。

(一)我国单位GDP能耗的国际比较

单位GDP能耗是利用外汇汇率折算的单位GDP能耗对能源使用效率进行比较的基本指标,是一国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和设备技术工艺和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形成的能耗水平与经济产出的比例关系。它可从投入和产出的宏观比较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经济效率,具有宏观参考价值。2001年世界主要国家单位GDP能耗比较(见表1)结果表明:我国1亿美元GDP消耗能源约11―12万吨标准煤,能耗强度约为日本的6.58倍,德国的4.49倍,美国的3.65倍,巴西的2.35倍,印度的1.24倍。我国能源经济效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有的学者采用购买力平价(即PPP)换算法对我国能耗强度进行国际比较时,得出了与此不同的结论。对此,我们应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运用。PPP理论建立在充分开放、充分贸易和市场充分有效的世界经济基础上。但现实生活中,各国市场经济条件千差万别,满足PPP理论的前提条件并不完全成立。我国现阶段不适宜采用PPP法与发达国家进行能效比较。

排除汇率因素外,单位GDP能耗强度的关联因素主要是经济结构及其能耗比重,说明我国单位GDP能耗强度比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据有关专家分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对我国节能效果的贡献率约达70%。我国通过过去20年的节能实践也得出,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规模优化取得的积极成效,及由此带来的节能效果占全社会总节能量的比重大概也在70%左右,这也从实践层面证实了经济结构因素对能源经济效率的突出制约作用。

(二)我国产品单耗的国际比较

主要耗能产品单耗是中观层面的能源经济效率指标。近年来,我国第二产业一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左右,而能源消费却占总消费量的70%。它不仅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工业结构不够合理,技术装备水平比较落后,而且也表明了我国工业领域能效偏低的事实。通过比较,我国工业领域主要用能行业能耗水平明显偏高,比国外平均先进水平高出1.4倍,有的产品耗能水平甚至是世界先进国家的1.8倍(见表2)。

产品单耗取决于企业工艺技术的先进程度、用能设备效率的高低及企业管理水平的不同。我国产品单耗高,说明我国企业在技术工艺、设备效率及管理水平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很大改进空间,具有较大节能潜力。企业规模和产品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对能源生产或消费总量的作用,尤其是对我国这样的能源消费大国有很大影响。另据有关专家分析,如果对高耗能产业产品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并广泛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预计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累计可节能2.7亿吨标煤。

二、我国能源技术效率的国际比较

能源技术效率也称能源系统效率,是指使用能源活动中(不包括开采)所得取的有效能源与实际输入的能源量之比,也是一项由总体能源结构、产业用能比重、能源利用技术等多种因素形成的综合指标,一般用百分率来表示。

(一)我国的能源效率

目前,国际上用于比较分析的能源效率是能源生产、中间环节的效率与终端使用效率的乘积,这一方法是进行国际能源效率比较可比性较强又比较准确的方法。1980―2000年,我国包括能源加工、转换、储运和终端利用各个环节在内的能源效率由26%提高到33%,但仍比中东欧国家的平均效率低1―8个百分点(见表3)。

(二)我国的节能潜力

综合运用产品单耗和能源效率原理,采用部门逐层展开的方法同日本进行比较,首先对占全社会能源消费70%的14个部门(其中能源转换部门6个,包括煤电、发电、炼油、产煤、炼焦和焦炉煤气,能源终端消费部门8个,即粗钢、合成氨、已烯、水泥、铝、交通及城乡居民生活)进行测算、比较得出相应的节能潜力,再推算得出其余30%的用能部门的节能潜力,最后加权平均得出全社会的节能潜力数值。

测算结果表明,我国一次能源转换仍有25%的节能潜力,终端消费仍有26%的节能潜力,一次能源消费的平均节能潜力达26%。这表明,我国能源使用效率若达到先进国家水平,则相当于可节约3亿吨的石油,或相当于4.3亿吨标准煤,而且这个潜力还是比较保守的估计。

三、中外能源效率的比较结果及分析

无论从能源经济效率还是技术效率分析,我国的能耗效率都是比较低的,节能的潜力是巨大的。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产业结构不同

我国现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调整正在进行中。同日本和美国相比(见表4),我国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只占33%,不到美国和日本的1/2。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高达49%,相当于美国、日本的1.5―2倍,工业能耗比重高达70%。在一定时期内,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仍将保持较高水平,并处于高耗能状态,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缩短这一阶段并实现跨越式发展。

现阶段需要特别指出,由于工业结构的不同将会对能效水平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工业行业中,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工业,产值不足工业总产值的20%,但能源消耗即超过工业用能总量的60%。在这三个行业中,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少,初级中级技术和工艺多,达到国际规模和水平的连续高效的先进生产设备比重偏低,产品单耗居高不下。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初步分析,从2000年到2005年,我国主要耗能工业部门的节能潜力在1.3亿吨标准煤左右,2005―2010年为1.05亿吨标准煤,2010―2020年为2.5亿吨标准煤,其中很大一部分节能潜力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

(二)能源结构不同

与世界能源结构平均水平比较,我国煤炭比重基本上与世界石油天然气比重相当,而石油天然气比重与世界煤炭比重持平。不同的能源品种具有不同的利用效率,不同的能源结构也会产生不同的组合能源效率。据有关专家分析,在一次能源品种中,我国煤炭的利用效率约为27%;原油利用效率比煤炭高23%,约达50%;天然气利用效率比煤炭高30%,约达57%;电的利用效率约为85%。依此数据计算世界各国的能源效率得出(见表5),我国能源组合利用效率为36.8%,比世界各国平均利用效率50%低10多个百分点。事实上,由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同一能源品种的利用效率明显高于我国,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差距大的主要原因在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我国提高能效要致力于改善能源结构,注重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但我国特有的资源赋存,又决定了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这也决定了我国节能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三)工艺技术、设备规模及管理水平不同

受机电工业发展水平所限,我国大多数行业技术与装备的平均总体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个世纪90年代初水平。国内通用设备的效率一般均低于多数发达国家,大部分工业锅炉、风机、水泵、电机的效率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如,我国工业锅炉平均单机容量小,使用分散,经常处于低负荷运行,平均运行效率约为65%,比国外低约15%。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形成合理的经济规模,而且国内规模差距也较大,造成我国产品单耗较高。如小型企业与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吨钢综合能耗相差200千克标准煤,水泥立窑年产量占水泥总产量的75%,每吨小水泥能耗是先进高效回转窑水泥能耗的1.4倍。发达国家合成氨企业能力大于30万吨/年,我国5万吨/年以下的小型合成氨还占总产量的55%,与大中型合成氨相比每吨产品综合能耗相差300千克标准煤左右。

第6篇:能源经济与管理范文

新时期,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市场经济作用下的必然选择,能源经济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资源占能源经济之首,是国民经济发展之保障。然而煤炭资源属于一次性的自然资源,在计划经济时代对能源经济存在许多认识上的错误,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无度的开采。但在新时期,这种无度开采已产生系列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调整煤炭经济产业结构,解决能源经济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资源等问题,对新时期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时期煤炭经济特点分析 

新时期煤炭经济是在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加工的基础之上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具有独特的经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煤炭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与波动性 

煤炭经济的发展受国家政策与社会经济形式的影响大。国家在不同时间段,对能源资源开发的政策与法规,对煤炭经济的发展具有多重影响。如国家鼓励能源开发,会加大煤炭开采量,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如果家限制资源开发,会降低产能,经济迅速下滑。 

(二)工业化时代的低层次发展 

我国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点15%,煤炭开采占工业产值很大的比重,但是煤矿资源开采机械化程度不高,煤炭经济结构单一,二次加工行业薄弱,起步低,呈现工业化时代下的低层次发展现象。 

(三)煤炭经济的发展面临能源的枯竭与环境的双重问题 

煤炭经济是煤炭矿业资源开发与深加工,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无度开发的加剧,可利用能源的数量迅速增长下降,尤其是不合理的开采导致资源的利用率更低,出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最后出现能源枯竭。同时,由于煤炭的开采给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大气质量,水体质量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四)煤炭经济具有强依赖性 

煤炭经济的发展有强的地域性,我国产煤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能源的使用却在中东部以及沿海地区。煤炭经济的发展出现西煤东调的现象,加大了产业成本,并受中东部、沿海经济影响大。 

三、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煤炭经济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系列问题已逐步彰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时期煤炭经济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虽然我国的煤炭资源丰富,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资源以开发为主导,以输出为目的的思想,导致煤炭的附加值低,资源利用利不高,经济效益低增长模式,严重阻碍了新时期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受传统生产模式的影响,我国的煤炭产品还是以原煤为主,煤炭的深加工投入严重不足,加工能力低下,进而使得煤炭产品附加值太低,虽然我国对煤炭深加工也做了很大的投入,但深加工的总量不足原煤生产的5%。 

(二)新时期煤炭工业面临的环境问题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煤炭经济在快速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煤炭的开采面临巨大的环境污染。我国在采煤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石与原煤的比例达到1:1,其中煤矸石的比例达到30%左右。这些废石对空气,水资源以及自然生物链造成巨大的污染,就煤炭企业对环境的补偿力度远远不够,不足煤炭销售额的5%。 

(三)新时期煤炭收支分配严重失衡 

煤炭经济快速发展,出现收支分配失衡现象严重,投资企业通过对煤炭资源的开采,获取巨大的利润。然而矿区的居民与煤炭企业的工人,因煤炭开采遗留下的环境问题,个人健康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使其深受其害,煤炭经济中的收益分配不均衡现象引发的矛盾日益彰显。 

(四)煤炭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资源浪费问题 

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每开采一吨煤需要消耗2.5吨的资源,同时还会损耗共生的铝矾土、高岭土与耐火粘土等资源8吨左右,消耗水资源约2.5吨。在新时期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资源浪费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浪费现象严重。同时,过度开采造成的环境补偿大幅增加,煤炭经济对环境的治理与植被再生费用投资巨大。 

(五)煤炭经济的发展,缺乏对地方经济的补充 

煤炭企业属于集体性质的生产企业,拥有专门的煤炭运输与可开采的资源。但是煤炭企业的收入所得税25%归中央财政,而地方财政只收17%的增值税,中央收益与地方收益相差甚远,煤炭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低。 

四、新时期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煤炭经济发展也迎来新的转型期,从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的演变,从公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变。在新时期,如何推动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7篇:能源经济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晋陕蒙“黑三角”;区域合作;可持续发展;一体化

晋陕蒙“黑三角”区域指的是晋,陕,蒙三省交界地区,这几个地区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有大致相同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政治背景、文化传统和发展前景。

由于多年过度开发,导致晋陕蒙“黑三角”区域植物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产业结构失衡。如何以能源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为纽带,充分发挥资源富集区的区位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总体效益。

一、晋陕蒙“黑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资源数量丰富、煤质优良

“黑三角”区域的资源不仅数量丰富且质量优良,其中又以陕蒙的优质动力用煤、山西省的炼焦用煤最为突出。

(二)三省各自做大煤炭产业,重复建设严重

晋陕蒙三省区均有做大做强煤炭产业的构想和举措,均在本省区的资源条件下发展能源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放在全国的层次来看,很可能会出现局部发展加快而整体失调、局部结构优化而大局失衡的现象。晋陕蒙三省区经济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破坏严重

晋陕蒙区域的大部分能源企业规模较小,设备落后,能源资源在利用过程中浪M和损失很大。煤炭资源的技术标准较低,利用方式比较粗放,煤炭开采和洗选加工过程中,利用率低。区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破坏严重。

二、构建晋陕蒙“黑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1、整合资源、优化区域经济的需要

在当前复杂经济环境里,晋陕蒙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资源和要素市场的分割、城市问的竞争内耗和软环境管理等区域共管问题等。这些问题,导致了要素流动受阻、重复投资和环境破坏等后果。要彻底消除制约因素,提高区域竞争力,最好的途径就是实现区域能源经济一体化。

2、提升晋陕蒙“黑三角”区域竞争力的需要

晋陕蒙“黑三角”区域一体化对进一步扩展发展空间、扩大市场份额、发展产业集群、实现经济增长和提升区域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面对压力和挑战,三省区加强合作,整合和优化区域内的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以新的竞争主体参与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是促进区域更大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可行性

1、相同的资源、相似的产业

晋陕蒙三省区均是国家最重要的能源基地,是我们国家的能源资源富集区。晋陕蒙区域所属的这几个地区有大致相同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政治背景和文化传统。从自然条件看,有类同的自然环境,最重要的是有极其丰富的资源;从经济发展来看,都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从政治背景看,大多是革命老区。

2、交通便利、联系紧密

从晋陕蒙“黑三角”区域通往北京、天津的交通便捷。铁路干线贯穿晋陕蒙区域,并将晋陕蒙区域与外界完美连接。三省的省道,以及高速公路使晋陕蒙区域内的联系更加紧密,与圈外各地连接,不论从东到西,还是从北到南,四通八达。

三、构建晋陕蒙“黑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一)打破传统,建立有效的协调组织

构建晋陕蒙“黑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系统整体优化的角度考虑发展中的问题。区域行政部门的独立造成发展过程中的地方保护、本位主义等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地位高于晋陕蒙的、跨省区的行政部门,来处理应对这些问题。

(二)区域内合理分工,打造垂直产业链

借助于资源禀赋,晋陕蒙三省区近几年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整体产业规划的缺失,产业结构呈现出区域之间相互趋同以及区域整体明显失衡的状态。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站在区域整体的角度,谋划产业的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三)统筹环境治理,实现科学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是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的发展,是一种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模式。因而,环境治理就不是一个局部问题,需要在区域内结合生态环境现状和不同的产业链环节分工。

(四)构建大市场,优化资源配置

地方保护和本位主义所引起的行政壁垒,阻碍了要素的流动,引发了资源浪费、重复建设、产业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三省区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在区域内构建“大市场”,建立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

第8篇:能源经济与管理范文

 

一、引言

 

2013年,国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构成以“一带一路”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丝绸之路区域发展战略(以下简称“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于打造中国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升级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简称“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对中国各省份在规划中的地位予以明确。在终极版面中,明确西北地区是“一带一路”战略中2个核心和7个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连接陕西、甘肃、内蒙、山西、宁夏等五省的鄂尔多斯盆地,在我国能源生产中占比较高,消费占比较低,在全球能源供应持续紧张和经济发展对能源化工产品依存度不断增高的大背景下,能源化工产业显示出广阔的市场前景。

 

作为中国能源最为集中的地区和鄂尔多斯盆地的中心城市,鄂尔多斯、榆林、延安、庆阳、吕梁和忻州都属于经济快速发展起来的三线城市,也都是能源开发为主的资源性城市。特别是鄂尔多斯和榆林毗邻,处于中国最大煤田核心区域,分别被冠以“东方迪拜”和“中国科威特”,与众多资源成长性城市境遇一致,各城市能源经济发展路径颇为相似。建立鄂尔多斯盆地经济金融合作区,使之成为“一带一路”开发中继站和“一带一路”建设的特区, 东引西联 ,对缩小中东西部差距,推进与西亚、中东联系,实现国家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形成“壮大中心,带动周边”的国家战略构想具有重大意义。鄂尔多斯盆地各市当前应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机遇,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能源富集地区的协同发展。

 

二、六城市的区域经济综合评价

 

(一)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评价

 

1、主成分分析简介。主成分分析是处理多变量截面数据的最佳简化方法之一。基本思想是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数据指标(比如P个指标)重新组合,转化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反映统计指标的关键信息。基于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统计指标数量众多,且部分指标存在高度相关与信息重复,如果每个指标赋予权重对地区经济进行综合评价,就无法做到客观与科学。因此,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

 

2、变量描述与相关性分析。本文数据选取2014年榆林、延安、鄂尔多斯、庆阳、吕梁、忻州等六个城市统计公报中的13个经济金融指标的横截面数据,以当年价格计算并进行分析,均采用SPSS软件19.0实现。主要变量定义:X1:第一产业增加值, X2 :第二产业增加值,X3:第三产业增加值,X4:工业增加值(亿元),X5:人均GDP(万元),X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X8:城镇化率(%),X9: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X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X11:存款余额, X12:贷款余额, X13: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通过相关系数分析可以看出,人均GDP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工业增加值、城镇化率、固定资产投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居民人均储蓄余额体现出高度相关性,投资、内需对地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较大;固定资产投资与贷款余额、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有极高的相关性,如果直接对指标进行赋权综合评价,必然造成信息叠加,影响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3、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贡献率。从相关系数矩阵的前五个特征值及其方差贡献率(见表1),可以看出前两个特征值的贡献率就达到了90%以上,说明主成分分析效果非常好。通过碎石图可以看出,第三个主成分以前的特征值普遍较高,形成较陡峭的折线,而第三个以后的主成分以后的特征值比较低,说明选择3个特征值是适当的(见图1)。选取贡献率达到97.446%的前3个特征值进行综合评价。对应的特征向量。

 

4、数据降维线性变换及综合评价模型。从表2中前3个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就可以构造数据降维线性变换,得到3个主成分:

 

y1=0.03x1+0.619x2+0.761x3+0.604x4+0.6x5+0.323x6+0.233x7+0.587x8+0.553x9+0.89x10+0.84x11+0.779x12+0.804x13

 

y2=0.184x1+0.495x2+0.586x3+0.441x4+0.753x5+0.731x6+0.941x7+0.651x8+0.803x9+0.417x10+0.089x11+0.4433x12+0.544x13

 

y3=0.981x1+0.599x2+0.253x3+0.653x4+0.25x5+0.576x6+0.239x7+0.333x8+0.196x9-0.052x10+0.524x11+0.434x12+0.052x13 (1)

 

将6个地市经济金融指标数据带入方程(1)算出6个地市的3个主成分值,分别以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重,构建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

 

Fp=0.80206y1+0.10429y2+0.06811y3 (2)

 

把6个地市城市的3个主成分值代入公式(2)中,得到6个地市城市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结果及排序见表3。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6市经济金融发展水平。鄂尔多斯排名第一,这与鄂尔多斯注重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是分不开的,鄂尔多斯除了经济总量在6个市中排第一,人均GDP、消费、投资、存贷比等经济金融指标也排在前列。榆林作为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经济金融发展也较快,排在第二。其他几个排名较低,说明同处在鄂尔多斯盆地,其发展潜力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基于聚类分析的综合评价

 

聚类分析法是理想的多变量或者多样本进行定量分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通过聚类分析对评价对象进行分类,有助于从整体把握评价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聚类分析法主要有K型聚类法和Q型聚类法。K型聚类法是基于样本进行分类 ,Q型聚类法是基于指标进行分类。选择Q型聚类法对6个城市经济金融发展指标进行分类。分析后可知,虽然6个地市城市都是能源富集型城市,但经济金融发展还存在较大差异,可以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有鄂尔多斯,第二类榆林市,第三类延安,第四类有吕梁、忻州和庆阳。鄂尔多斯市的经济金融发展程度与其他地区相比差异很大,这与鄂尔多斯注重经济与金融共同发展有很大的关系,鄂尔多斯市是6个地市中唯一个存贷比超过100%的地区,还注重资本市场对经济的支持。榆林市是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政策支持力度很大,加上能源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总体较好。延安市则是革命老区,体现了其独特的经济金融发展模式。其他的位于同一区组的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程度相当,模式类似。

 

三、基于多元统计结果的经济金融对比性分析

 

(一)能源经济是经济主命脉,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偏弱

 

鄂尔多斯盆地区6城市产业结构相似,第二产业占比较大,能源工业是经济主命脉,经济发展对能源行业依赖程度非常高。第二产业约占GDP的2/3,吕梁最低也达到47.5%.,榆林高达69.9%。第二产业中煤炭、石油等重点能源支柱行业比重持续保持在80%以上,榆林最高达到89.2%,鄂尔多斯最低也达到82.7%。而能源行业受国内外市场行情影响波动大,依赖能源产业的经济结构较为脆弱,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偏弱。

 

(二)鄂尔多斯经济金融基础条件好,综合竞争力优势明显

 

鄂尔多斯能源经济起步早,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信贷规模等经济金融主要指标在6市中最高。尽管由于能源价格市场疲软,面临经济下行压力,鄂尔多斯的经济金融发展和综合竞争力仍优于其他5个地市。一是鄂尔多斯更注重产业的多元化,有色冶金、装备制造业和以服务贸易为代表的三产占比大,抵御能源化工产能过剩风险比其他地市强。二是重视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引导资金更多投入实体经济,而非民间借贷领域,资金利用度高,泡沫程度低。三是重视金融对经济和产业的支撑作用,鼓励非金融中介机构和直接融资的发展。通过小额贷款公司、股权投资管理公司、股权投资管理基金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重点行业,鼓励能源企业和高技术企业通过A股市场和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有效支持当地经济发展。

 

(三)边缘地带城市发展普遍薄弱,经济金融地位与能源经济实力不完全匹配

 

庆阳、吕梁和忻州三市处于陕甘宁蒙四省区毗邻的边缘地带,远离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周边地区普遍为各省区经济发展的薄弱地带,难以向周围地经济辐射和带动,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鄂尔多斯、榆林、延安普遍偏低。加之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资源开发建设能力不足,能源产业链普遍偏短,仍处于蓄势聚能阶段。庆阳在三市中国民生产总值最低,存贷款规模最小,就三市内部比较而言,庆阳的第二产业占比高于吕梁和忻州,信贷对能源化工基地的支持也强劲,能源工业发展程度高于其余两市。庆阳作为甘肃省的石化基地和大庆油田的发源地,石油、煤炭、天然气、煤层气等资源储量也非常丰富,具备建设国家亿吨级煤炭基地的资源条件,总体上能源化工基础条件要好于吕梁、忻州。

 

四、鄂尔多斯盆地六城市的经济金融选择

 

(一)制定金融行业长远发展规划,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结合先后出台的呼包银榆经济区、呼包鄂榆城市群、振兴陕甘宁革命老区、国家能源战略行动计划(2014 —2020年)等一系列国家级规划,将六个城市经济金融和能源化工行业长远发展融入这些规划,制定各地区长期发展规划并不断完善规划,使经济金融和能源化工行业发展同步,形成经济金融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以工业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

 

作为能源型城市,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源。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在国际煤炭等能源市场价格下降的情况下,不能以量补价,而是要找到增加煤炭附加值的有效办法。要发展循环可持续产业,一方面尽可能地延长煤炭产业链,形成原煤-兰炭-电石、原煤-兰炭-煤焦油-清洁燃料油、原煤-兰炭-煤气-发电等综合传统煤化工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可在现代煤化工领域,煤制甲醇、煤制醋酸、煤盐一体化、煤油气一体化、煤制芳烃、煤制烯烃、煤油混炼等路径上实现现代煤化工的大型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同时促进产业多元化,注意发展非资源型加工业,不断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等产业,有效提高非资源性产业比重,构筑起多元化支撑的产业体系。

 

(三)制定动态的金融支持政策,逐步改善“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

 

一是鼓励传统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应当在资源开发的兴盛期、平稳期和枯竭期制定不同的信贷支持政策,配合政府部门,引导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具体而言,在资源开发的兴盛期,金融机构应在大力扶持资源开发项目的同时,积极扶持与资源开发相关的配套产业,如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在资源平稳期,应制定有利于发展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信贷政策,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提业发展基础;当资源处于枯竭期时,金融机构应当严格限制资源开发性贷款,大力扶持服务业和以资源为基础原料的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区域经济的成功转型。二是积极利用金融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同时加大对金融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利用,通过短期债券、中期票据、定向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等方式融资。三是推进民间借贷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注重民间融资的阳光化、规范化管理,合理引导规模庞大的民间资金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

 

(四)建立健全能源金融风险监控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和管理

 

一是完善宏观经济基本面信息监控。密切关注国内外和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变化,同时关注地方金融机构与能源企业之间的经营取向问题。二是完善能源工业景气及市场信息监测。建立相应的监测制度,对能源生产、供给及关联性产业景气进行跟踪和监测,防止因能源价格波动而引发金融风险,提高风险预警的前瞻性。三是加强政策引导。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协调配合,应对能源价格变动对经济的冲击,并通过信贷政策、产业政策、能源财税政策加强能源行业风险控制。发挥政策导向评估作用,优化能源产业周期与能源信贷投放结构的匹配度,引导金融机构将信贷资金资金流向,助力于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高行业长期收益的领域,以及能源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和能源资源深加工项目,促进能源产业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增长的转化,提高政策与能源产业的协调对接和联动执行效力。

 

(五)构建鄂尔多斯盆地经济合作区,形成能源富集地区城市群

 

鄂尔多斯盆地地区多属于各省的边缘地带,经济发展普遍较为落后。如果相邻区域的经济活动一盘散沙,经济主体相互内耗,就会失去区域整体的基础竞争力。只有通过相邻区域的经济协作,促进能源产业和经贸合作,才能摆脱本地区生产力的低水平复制循环,推动优势的互补和集中。就未来鄂尔多斯盆地能源产业发展而言一个重要的战略发展模式,就是对该区域现有的各省级能源重化工基地进行整合,彻底打破行政区划对该区域能源产业空间布局的限制。建议在现有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基础上建立跨越行政区划的国家级能源经济区,以引导能源产业在这一地区实现空间集聚。目前来看,鄂尔多斯接近鄂尔多斯盆地的地理中心并且能源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最利于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发挥,建立以鄂尔多斯市为区域增长中心,其他城市相互协作,逐步扩大经济区的扩散范围,形成以区际专业化分工合作为基础的能源经济一体化城市群,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增长。

第9篇:能源经济与管理范文

而伴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中国的低碳经济计划将正式启动。企业所要面临的,将是一种新模式――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毫无疑问,“新能源经济”即将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并以一种全新姿态改变现今的商业格局。

“低碳”扑面而来

如果说“低碳经济”曾经只是一句口号,那么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它正在变成行动。

从已经公布的资料看,美国提出在未来三年要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量提高一倍,到2012年的新能源发电量将占总发电量的10%,到2025年要占25%。今年美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近6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3000万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并计划到2030年达到2亿千瓦。

不仅如此,在未来十年,美国还将投资1500亿美元发展新能源和替代能源。而英国政府提出,计划在2020年前提供1000亿美元建7000座风力发电机。德国则提出,计划在2020年前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就业规模超过传统的汽车产业。此外,世界各国也在纷纷调整和重新审视本国的核电发展计划,一些国家已经制定了新的核电站建设计划。

在世界范围内,一场摒弃传统能源另辟蹊径的新能源革命,无疑已经扑面而来。在这场山雨欲来的风暴中,我国自然不能居于人后。

不过理性地分析,我国新能源才刚刚起步,从总量上看也还非常小,与国外成熟的规划与技术相比,就像一个刚初生的婴儿。以风电为例,我国现在装机容量只占电力装机总量的1.7%,并且受风力资源、技术、装备等制约,发电量很低,只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0.2%不到。核电占一次能源消费约占0.6%,太阳能发电量更微乎其微。

令人尴尬的是,一方面,我国的新能源经济还在蹒跚学步,另一方面,却早已传来了过热的消息。多晶硅出现产能过剩的苗头,需要加以规范,这已经是困扰了我国光伏产业多年的难题。近些年来,有些企业盲目地投资建设风机整机制造业,70多家企业中只有少数真正具备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的企业,一些企业只有几台的组装能力,缺乏核心技术,一些厂家没有生产和应用过一台风机整机。这些都是在新能源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理性投资。

不过总体而言,依托石油、天然气的“高碳经济”已面临衰退,选择“低碳生活方式”,进行“低碳消费”已成为当下时髦的话题。寻找低碳经济的商机,正成为政商两界共同的新思维。而发展新能源,恰恰是低碳经济的一个主要突破口。

路径探索

去年年底,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会上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均作出表态。据此,可以认为我国新能源和节能减排行业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尽管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至今没有出台,但是新能源产业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被业内人士看作是一系列政策红利的开始。

实际上,很多地方政府新能源产业规划已经出台,并且力度还走在了中央前面。有专家预测,除了几乎垄断中国传统能源行业的国有企业正在将触角伸向新能源的各个领域之外,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新能源行业也开始扮演起重要的角色。

而对于新能源经济的路径探索,也正在进行之中。在2010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工信部部长李毅中规划了一个有关2010年新能源的蓝图:在新能源领域,制定专项规划,建立准入标准,引导多晶硅、风电装备等产业突破关键技术,实现有序发展,编制重点技术推广专项规划和推荐目录。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为2010年金融配套政策定下基调。其中,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在2010年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

据透露,本次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与此前的多项产业规划一样,主要的内容是未来三年内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任务,“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最大的特点在于内容非常具体,三年内具体目标和措施都将一目了然。”

由于近年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中,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发展目标相比2007年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有显著的提高。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除了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核电之外,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和新材料也将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

一旦各方翘首以盼的新能源政策及时出台,将对相关行业构成推动作用。有分析称,水电占一次能源的比例,将从2008年底的5%提高到明年的8%,这意味着我国水电发电量在今明两年内将暴增60%;而风电的1个百分点则意味着风电发电量增长将实现翻番,同时,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产业也将大幅增长。

在财富效应与政策刺激的叠加作用下,一批新能源企业正在国内迅速崛起。新能源行业的兴起及其未来的发展预期,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机会。因此有分析人士预计,随着能源供应紧缺及煤炭价格的不断走高,到2012年,常规火力发电的价格将突破1元,如果光伏发电的发展如预期所示,将得到政策资金的全力追捧,整个光伏产业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同样的,取之不尽的风电、替代燃料石油的生物质能、技术成熟的核能也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并在资本市场上的机会则表现为长期布局。

开路先锋: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经济的开路先锋,无疑当属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基于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的技术革命,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低碳经济”最重要的着力点和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新增长点,格局正在逐渐明朗。

早在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签署的《中美联合声明》谈到:中美双方在未来5年对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投入至少1.5亿美元,优先的课题就包括清洁汽车,也就是绿色能源汽车,双方启动中美汽车能源倡议,使两国在未来数年有几百万辆电动汽车投入使用。

去年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也提出在未来3年,中国将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性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主要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具有通过认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对于中国汽车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工信部明确表示,将研究制定《节能和新

能源汽车行动计划》,实质性扶持政策会逐步颁布实施。可以预见的政策包括:13个试点城市出台新能源车配套支持方案,包括资金、电站建设以及减免税费、通行费、停车费等。100亿元技改及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补贴办法实施细则出台,修订政府公务车配备管理办法,明确新能源车配置比例,国家出台针对普通消费者的购置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出台针对新能源车的税费减免办法,制定新能源车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明确未来20年保有量目标。

预计至2011年末,中国实现乘用车新车销售5%为新能源汽车的目标,将达到50万辆/年,而其他地区年增长率可保持30%。据此预测,2011年末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182万辆/年。而假如2009年至2020年中国乘用车市场销量复合增长率为5%,2020年末中国乘用车销量规模预计为160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应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预计接近20%,年销量接近300万辆。

国家战略的定位高度将急剧强化政策对产业的扶持力度。可以预见,对乘用车领域的大力扶持将是政策力度跃升的重要表现。

然而,自2009年开始,在政策导向下,一方面,电动车成为各大企业集体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为了获取国家补贴,地方政府及各大企业纷纷上马新能源汽车项目。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热潮”,尽管不少业内人士呼吁给新能源汽车产业“降温”,改变目前“一窝蜂”甚至“”的现状,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中的“诱惑”自然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小企业如何参与?

专家预测,低碳经济所带来的新商机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充电电池、智能电网等节能环保产业。包括风电,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诸多新兴行业,更可能是一个可在未来40年高成长的、可持续关注的投资机会。多方观点均认为,民营资本将成为新能源经济的重要力量。   今年首次的“胡润低碳富豪榜”证明,绿色商机已经成就了一批企业,从低碳财富榜的行业人数上看,经营太阳能的有9位,经营充电电池的有4位,垃圾回收处理的有5位,水电和风能发电各有1位。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互联网引领经济的时代过去了,金融引领经济的时代过去了,那么谁会成为下一个经济――低碳经济的引领者?我们有理由相信,低碳经济的大幕才刚刚拉开,而中小企业参与其中的机遇更是数不胜数。

1 新型食品

随着世界肥胖问题的日益严重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新型”食品将成为食品行业下一个“热点”。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已经预料到它的发展前景,开始涉足“低碳”食品领域,虽然目前开发的此类产品还不是很多,但从长远来看,它的开发空间和发展机遇是任何有远见的食品企业不愿错过的。

新型食品最重要的一项特征就是低糖。眼下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公司推出了低糖饮料,一些啤酒企业也纷纷推出低糖啤酒。此外,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作为新型食品的一部分,也吸引着广大消费群体。

2 新能源家居

近年来,环保家居、绿色家居充斥着家居装修界,这代表着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从环保材料到环保装修,从奢华装修到人性化设计,从进口材料到普及国产化,从砍伐树木到建设速生林,从发光顶设计到太阳能灯具……新能源家居生活也逐步开始流行。

家用电器会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消耗大量高含碳原材料以及石油,变相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在政策的引导下,嗅觉灵敏的企业闻风而动,纷纷加大节能技术研发力度,厨卫家电企业更是加快了研发步伐。一些厨卫商家率先运用低碳技术推出“低碳”、“环保”的热水器、厨卫套餐、吸油烟机、燃气灶、消毒柜等一系列符合新潮流的产品,抢占市场先机。

3 节能建筑

建筑节能主要包括:根据国家有关建筑节能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重点围绕建筑物墙体、楼(屋)面、遮阳等建筑围护系统,空调、照明等设备系统,太阳能、地热(冷)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建筑工程项目,应采用节能型建筑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减少采暖制冷、照明的能耗。随着国家建设部对节能建筑的重视,将会给许多行业带来商机。

4 新能源农业

现在人们一谈低碳经济,讲工业的多,讲城市的多,讲乡村的少,讲农业的少。实际上,发展低碳农业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