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普低碳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的主题,组织开展科普活动
1、开展重点科普活动。积极开展2010年“科技·人才活动周”、“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科普日”、“防灾减灾日”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及各类群众性的主题科普活动。(乡科协、地震办)
2、开展青少年安全教育科普活动。充分利用省数字科技馆的网上宣传功能,通过开展青少年校外科普活动,提高青少年安全意识和避险能力。(城关中学、城郊中心小学)
3、开展青少年安全教育科普活动。结合2010年“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等宣传纪念日,开展科普活动。(国土资源所)
4、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引导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站)
5、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继续把现代科技知识、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纳入乡党校教学计划。(乡组织办)
6、开展健康进农村活动。面向群众,提供义诊等健康咨询,通过多种形式普及健康卫生知识。(城郊乡卫生院)
7、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督促重点企业搞好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素质和安全技能。(安监站)
8、推进治理餐桌污染工程。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加大食品污染治理力度。(乡食品监督管理站)
围绕“四个主要行动”的实施,提高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力求有新突破
1、加强学校科技教育工作。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省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的意见》,将符合在校学生特点的科普内容进入课堂。(城关中学、城郊中心小学)
2、开展青少年科技竞赛。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全市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小学电脑制作竞赛”等系列竞赛,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城关中学、城郊中心小学)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开展家庭教育咨询、热线电话、家庭讲座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水平。(乡妇联)
(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力求有新作为
1、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组织本乡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先进单位(个人)的评选,争取实现国家级奖励项目零的突破,为先进单位(个人)争取更多的奖补资金。(乡科协)
2、加强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按照《关于加强省科普惠农服务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相互配合和分工负责,统一建站标准,力争获得省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的单位和带头人完成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任务。
3、推进农村科普“一站一栏一员”建设。计划在全乡60%的行政村逐步设立一个科普服务站、一个科普宣传栏、一名科普宣传员,形成覆盖全乡农村的科普工作平台。
4、抓好农函大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全乡农业产业化建设,完善教学网络,创新培训管理模式,用项目带动全乡农函大培训工作的开展。
5、推进农村科普“三个一”工程。在省定扶贫开发重点村古一村举办一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培养一名不脱产的农村大学生村官,资助一名贫困生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并推荐就就业。
6、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建设农技宣传推广平台。加强宣传“农业信息网站”、“969155”农业热线、《科技报·三农周刊》和《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网》的作用,面向广大农村读者,宣传党的“三农”政策,传播现代农业科技新技术、新成果。(农业站、乡科协)
7、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邀请专家学者、技术骨干、乡土人才结合农事活动传授生产技能,实时解答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疑难,及时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农业站、乡科协)
8、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做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工作,组织开展农民创业和核心农户培训工作。(乡劳保所)
9、实施农业“五新”入户工程。在全乡建立农业“五新”技术示范片,辐射带动农业“五新”技术的推广,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业站)
10、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以丰富农民现代化科技知识,提升农民现代农业生产技能为重点,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农业站)
11、开展林业科技培训和推广工作。加强林技员与技术人员的培训,参与实施“百县千村万户林业科技示范行动”,推进林业科技示范网络建设,加强林业科技入户工作。(乡林业站)
12、开展卫生下乡培训活动。开展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素质,组织医务人员送医送药到农村,向广大农民群众普及医学知识。(城郊卫生院)
13、实施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参与实施“百万农村妇女培训计划”,以项目带动农村妇女科技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村妇女培养成“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乡妇联)
(三)“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力求有新亮点
1、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在企业中加大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建立职工报酬与职业技能等级挂钩的分配制度。动员全乡企业单位广大职工积极参与“百万职工大练兵”,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竞赛、职业培训等活动。(乡工会)
2、实施企业科协“增覆盖、强作用”工程。在企业中建立科协组织,扩大企业科协的覆盖面。同时,进一步发挥企业科协的作用,一是邀请专家来我乡进行创新方法培训;二是在企业中建立专家工作站;三是开展比员工科学素质、比技能、比创新、比合理化建议、比专利、比成果转化等“讲、比”活动;四是开展企业科普宣传服务,为提高企业员工科学素质服务。(乡科协、乡工会)
(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力求有新进展
1、开展公务员学习培训。通过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党校培训、单位业务培训等方式,组织开展低碳经济、节约资源能源、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展利用、减灾防灾等内容的学习,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乡组织办)
2、在各部门、村妇联主席中办班培训,开展岗位读书活动,并将现代科技知识作为学习和培训的重要内容。(乡妇联)
3、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技业务培训班或专题研讨班,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乡科协、乡组织办)
围绕完善《纲要》工作机制,推进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的形成
1、加强成员单位联合协作。根据国务院实施《纲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高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和中央书记处“大联合、大协作”的精神,进一步完善实施《纲要》工作的运行机制,加强联合协作和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领导小组办公室进一步做好计划总结、沟通联络、协调服务、检查指导等工作,并建立例会制度。(各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
2、落实《纲要》工作职责。各牵头部门每季度召开一次碰头会,研究工作,解决问题;各责任部门根据自身特点和分工要求,加大实施《纲要》的力度;积极参与全国科普日主题科普活动;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实施情况,为“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实施打好基础。(各成员单位)
关键词 科普 职教 融合 综合职业能力 创新
科普法明确规定:"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因此中职学校也应依法开展科普活动,落实素质教育。为探索科普和中职教育尤其是技术技能教学有机结合的方式、机制和工作体系,我校自2009年下半年始历经5年多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形成了校本的教育模式,从中提炼出关于科普与职教相融合的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通过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科普融入职教可有效提升职教,实现职教、科普以及教师、学生协同发展。
1项目实践前背景分析
培养创新能力促进人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也是科普的终极目标。科普法明确规定各教育机构包括中职学校应依法开展科普工作。中职教育以技能为中心,与“传播科学技术”的科普具备融合的基础,但在实践中,由于没有具体落实机制,更由于科普是社会教育,与中职教育分属不同教育体系,常常使科普在中职教育中处于可有可无的从属地位;近年来,在各级科协和教育部门的推动下,不少职业学校参与科技(科普)特色(示范)学校建设工作,经过多年实践,各自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普遍存在困惑:中职科普工作的定位是什么?中职科普怎样才能促进职教工作?我校办职教30余年,一度因缺乏特色面临招生、发展等诸多挑战,通过打造特色推动学校发展,提升办学效益,是学校的紧迫工作,经研讨,我们选定了科普与中职教育融合这一主题,自2009年始进行长达5年多的实践探索。
2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2.1深化认识中职科普,落实先进教育理念
科普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无疑是我们教育的方向和目标.职教任务是培养应用性技术技能人才,它以技能为中心,在传播科学技术方面与科普一脉相承;技能教学除训练学生技能外,更深刻的内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实践和创新能力也是科普的目标;中职教育还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科学思想、 科学精神、 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是科普的内核,也是综合职业能力的核心内容,因此,中职教育和科普教育是相融互通,相互促进的。本项教育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践推进理念先行”,首先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加强教师培训,通过送出去(参观)、请进来(讲学)、校本研讨、教师例会学习、读书活动、总结提炼等工作,确立活动育人、职业能力本位、科普是素质教育、科技科普促进专业建设、科普和中职教育互融相通等教育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引导把以上理念融入教育实践使之得到落实。
2.2统筹协调,建立保障机制
为推进科普融入职教工作,成立学校科普教育领导小组和学校科协,领导小组主抓事关科普融入的重大事项,校科协具体负责学校科普融入工作,制定学校科普教育专项规划,落实具体工作计划;发挥学校教师工作室、校科协等的作用,加强科教融入职教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比如我们通过教师工作室组织科普融入职教的全校性的主题说课活动,每年通过校科协组织社团指导工作研讨会等;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带动本项目的教育实践,近三年,围绕本项目,学校结题两项省级课题(《转变中职生计算机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和《中职学生社团建设和育人模式研究》)和一项国家重点课题子课题(《中职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另两课题〈〈中职计算机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中职工科专业普及机器人教育的策略研究》2013年分别获得国家级立项和省级立项。做好经费保障。统筹好省、地市、县市拨付的科普经费,使发挥最大效用;争取企业赞助大型科技科普活动。比如我们每年都争取约十个大型企业支持、赞助、参与校科技文化节。我们还通过竞争性申报争取专项专业建设经费,完善科技科普设施,比如我们于2013年争取了省中职电子信息专业建设专项资金150万,并利用其中的部分资金建设了江门市首个机器人实验室。做好评估督导,落实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并落实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竞赛训练和社团活动等检查制度;二是把教师的科普融入教育教学的实绩作为业务考核、评优评先和物质奖励的重要依据,5年来,学校争取吴汉良先生支持多次重奖师生,其中2014年,争取到吴汉良先生捐款100万建立奖教奖学基金。
2.3课堂整合,科普有机融入中职教学
中职各学科都有相关的科技知识,这是科普与中职教学尤其是技能教学有效整合的基础。课堂教学和实训具有组织严密性、形式稳定性和手段有效性,使到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有了扎实的载体和更高的效率,教学借助科普,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主动参与教学过程。5年来我校探索了科普与课堂整合的多种模式:第一,调整课程结构。比如开设专业科普类选修课程如《机器人原理与组装》等,或开设综合类科普校本课程如《环保教育》等;又如重新编排现有教材并进行适当补充,使之更适于培养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第二,教学环节渗透。一是在现有教学内容上,渗透专业科研成果和科技信息,如《单片机原理》课,渗透机器人技术和信息等;二是加强教材涉及的科技技能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的引导、分析和应用,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和科学性。三是教学中注意展示科学探索的过程及参与者的人格魅力。四是结合教学内容渗透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等教育;第三教学手段的调整。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变机械训练和灌输为参与、实践和思考分析。第四、学法调整。重点是引导自主学习。第五、教学场所调整。适应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的主阵地可以转移到网络教室、图书馆、理实一体教室和实训室进行,甚至组织校外企业的参观和见习,直接把课堂教学搬到企业。
2.4课外结合,活动育人
加强课外活动的的顶层设计和具体设计,使之成为职教和科普融合的载体,把技能教学延伸到课外,并使科普融入其中,实现活动育人的目标。一是组建各类学生社团尤其是各类科技社团开展社团活动。这是我校开展科普活动的主要形式;注重引导各社团开展活动注意结合相关的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和应用,比如开展义工活动结合手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技能的应用等。二是组织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包括省市科技创新比赛、省市专业技能竞赛、中职文明风采大赛和机器人竞赛等,技能竞赛的训练,突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科技创新比赛的辅导强调专业技能的应用,总之,通过竞赛活动促进科普和技能的相互渗透;我们还组织了学校的技能竞赛周活动和学校的创意(趣味)技能展示活动,大面积组织学生参赛,实现科普融入职教的目的。通过参赛促进科普融入职教;三是每年举办 “科技文化节”校庆晚会等大型活动,搭建科普融入职教的活动平台。四是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家电义务维修、技能制作义卖、企业参观学习等。五是组织社会科普资源进入校园。比如组织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环保教育电视论坛、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等。
2.5文化融合,提升科职教文化力
建立科普特色的职教文化,一是校园硬件建设体现职教科普特色。在学校科技展室、科普宣传长廊、科技雕塑,机器人实训室等科技科普设施建设中,突出了专业技能要素,体现了技能为中心的职教特点,在实验室的建设和布设中,通过科学家画像名言等融入科普元素。二在统筹学校宣传工作以及具体内容时,,兼顾技能和科普,创设相融和的文化氛围。三是开设有中职特色的科普论坛,传播科技文化。如不定期邀请企业技术专家等做专题讲座等。四是承(协)办上级科技科普活动,繁荣科教文化。五年来,我校承办的县市级科技科普活动包括市中职技能竞赛、市计算机竞赛、市知识产权抢答比赛、开平市低碳宣传系列活动,开平市的科技论坛、环保教育表彰会、团建工作会议等二十多项次,2014年我们还承办了广东省科技教育协会主办的省中职科技教育研讨会活动。总之,通过文化的融合,使创新和实践能力成为师生教与学的共同价值追求,提升科职教文化力,实现文化育人。
3项目主要创新
3.1理念创新
以素质教育的高度定位中职科普与中职教学相融合工作,理论上揭示了科普与中职教育的内在联系,并从实践上进行了验证。即:实践和创新能力是它们共同的教育目标,传播技能技术是职教也是科普的中心工作,职教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是科普传播的核心,也是人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内容,本项创新为科普融入中职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3.2机制创新
成立由社团和社团指导教师组成的校科协,学校各社团管理实行挂靠管理制度,各社团根据性质分别挂靠到教务处、团委和各专业部进行管理。其中“中职学校成立校科协是重大创新”(广东省科协副主席吴焕泉在我校调研时语)
3.3模式创新
构建了科普融入职教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外活动教育模式和教研活动方式。
3.4创新提法
提出科职教文化力的概念,通过文化促进科普和职教融合教育,实现活动育人。
3.5实践创新
a是注重搭建科普融入中职教学的工作平台如社团活动课、科技创新大赛、专业技能大赛、(创意)技能竞赛周、科技文化节、中职文明风采大赛等,其中在学校的科技文化节工作上,组织众多企业赞助和参与,把它办成校企合作的平台,把全国中职文明礼仪大赛相关项目融入科技文化节等都是创新做法。b教学中注重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挖掘和传播,使之成为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c通过承(协)办上级科普活动,繁荣校园职教科教融合文化,提升科职教文化力。d是以社团为科普融入职教的主要课外活动组织形式。
3项目应用效果
本项目发挥科普的素质教育本色,形成了科普有效融入职教提升职教,促进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办学特色。
3.1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擦亮科教特色品牌
5年来我校坚持科普与职教相融合的办学思路,引领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省绿色学校、省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和省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广东省中职教育示范学校,实现了持续的跨越性的发展.
本项目的实施还促进了学校科教特色品牌的发展,除以上荣誉外,近三年学校均被评为开平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一等奖或二等奖;学校多次被评为省、市科技创新大赛的优秀组织奖。在2011年3月,在开平市创建国家科普示范市工作中,我校作为开平市两个定点迎评单位之一接受了国家科普示范市评审团的评审和指导。2012年10月,广东省科协吴焕泉副主席一行专程到我校进行科普教育工作专项调研,2014年6月,由省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主办的主题为”科普融入职教提升职教”的广东省职教科技教育论坛活动由我校承办召开。学校落实科普融入职教也使学校科普结出丰硕成果。
3.2促进了教师成长和教学改革,提升了教学效益
5年实践探索,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主动提升业务素质。教师的教育方法、手段、技能得到提高,行动导向、项目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先进教学模式得到普遍应用,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科普渗透成了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自觉追求。本项目实施还为教学科研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产生了国家级课题和国家重点课题子课题各一项、省级研究课题三项。 建成了系列教育教学品牌。具体包括名专业(省重点建设专业:电子信息、烹饪专业),名教师(梁桥彬:全国德育先进个人、梁桥锋:省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品牌科技教育项目---学校科技文化节(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机制,每年吸引众多本土名企赞助和支持,以科技文化节为内容的校园电视节目被评为国家级银奖),学校特色品牌----科技科普特色,学校活动育人品牌---社团工作。
3.3优化育人效果,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科技意识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加强。近三年年学校环保作品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4项,2012年学校被评为广东省绿色学校,学校曾获省中职计算机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和省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学生获省技能竞赛和省科技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十多项,在2012年、2013年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中,共获全国二等奖三项、三等奖6项 ;2014年还有学生还获省机器人竞赛银奖和三等奖,师生还申请或申报了多项国家专利,仅2014年就申报并获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共17项。2010年和2013年,学校先后被评为开平市标兵文明单位和江门市文明单位。
3.4促进学校社团工作发展,形成学校活动育人的特色品牌
1.1战略定位建设霞浦台湾渔民创业园应围绕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发挥国家级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吸附效应,推进两岸渔业产业深度对接,以引进台湾渔业高新科技成果为重点,以两岸渔业产业合作共赢为目标,引导拥有关键渔业技术的台湾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素质渔民到园区创业发展,充分发挥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典型示范的作用,通过机制创新、科技引领、产业发展、品牌带动、滚动开发、多元招商、合理组织,力争建成海峡两岸渔业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国家级现代渔业科技的示范区、福建现代渔业发展的引领区。
1.2功能定位产业引领功能创业园建设应瞄准世界渔业发展前沿,积极借鉴台湾渔业产业发展经验,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现代化渔业产业体系,优化渔业产业布局,推进渔业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做大做强现代渔业产业,充分发挥渔业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增强渔业产业拉动经济发展和增加渔民收入的能力。投资创业功能应创造优良的投资创业环境,按照“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积极引导台资渔业企业、台湾渔民大户、台湾渔业行业协会进入霞浦台湾渔民创业园,投资特色渔业产业及关联产业领域,促进两岸渔业产业合作共赢。科技合作功能围绕优势渔业产业,引进台湾优质、高效、市场前景广阔的渔业品种和渔业养殖、加工、仓储、营销等高新技术与先进经验,着力提升渔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渔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吸收与推广应用,提高霞浦台湾渔民创业园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机制创新功能创业园建设应充分利用好中央、省、市对台优惠政策,立足两岸渔业发展,积极探索两岸渔业投资合作的有效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及时总结经验,提升做法,促进两岸渔业合作向深层次推进。辐射带动功能充分发挥好霞浦的地理区位优势,在建设好霞浦台湾渔民创业园的同时,促进台湾渔民创业园功能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对周边县市的带动作用;积极发挥地处长三角、珠三角中心地带的区位优势,做强渔业产业,增强产业集聚功能,扩大辐射带动范围。
2霞浦台湾渔民创业园建设的主要内容
2.1建立渔业科技服务综合体以服务台湾渔民创业为主导,以提升霞浦县海洋渔业技术水平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为核心,搭建服务信息平台、实验示范平台和综合管理平台。实行“政府投资,筑巢引凤”、“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和“政府配合,企业主导”三步走策略,把海洋科技服务综合体建成集科技研发、技术培训、创业服务、专家咨询、营销指导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机构。
2.2打造现代渔业加工产业聚集区以渔业产业化为主线,依托渔业龙头企业,发挥国家级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的集聚功能,加大加工设备、工艺流程的引进吸收和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建设和改造一批初级加工项目,扶持和培育一批大型的生产加工企业,着力推进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海洋中药材利用、深海大洋基因资源利用、海洋微藻利用等海洋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渔业加工产业整体发展,形成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特征的新型水产品加工业格局,建设立足宁德、辐射全省、面向全国的现代化渔业加工产业聚集区,打造“中国渔都、海产精品”的地域品牌。
2.3建设海峡两岸渔业物流贸易区发挥三沙港得天独厚的渔港优势与国家级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的集聚效应,面向两地渔民、批发商、商、加工商以及消费者,依托两岸龙头物流贸易企业,发展海洋水产品冷鲜贮运与国际营销,建立一个由水产品交易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冷库仓储中心、检验检疫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综合保税区六大功能分区组成,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价格信息、金融商务和电子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具有海西特色的综合性现代渔业物流贸易区,打造福建省最大的对台渔业产品的集散中心及价格中心,争取建成国际渔业物流自由贸易区。
2.4发展低碳渔业生产作业区根据霞浦县渔业资源现状和渔业生产发展需求,坚持科技兴海、利用与养护并举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原则,发展资源养护型捕捞业和环境友好型高效水产养殖业,优化养殖布局和品种结构,逐步退减湾内现有的养殖面积、缩小养殖规模,大力拓展湾外海域养殖空间,加快水域滩涂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规范和调整养殖布局,发展高优品种,积极推广“公司+中介组织+基地+渔民”的发展模式,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逐步实现养殖集约化、产业园区化、设施现代化、产出高效化,促进渔业产业持续协调发展。
2.5构建海峡休闲渔业文化旅游圈以“渔”和“海”为基调,以发展海峡两岸自然文化旅游圈为统揽,增强霞台休闲渔业合作,引入台湾休闲渔业经营管理理念与台资企业,通过集团化开发、多元化经营的运作模式,加大海岸线资源综合开发力度,培育休闲渔业新兴支柱产业,促进休闲渔业多元化发展,力争把霞浦台湾渔民创业园打造为以观光旅游、海滨休闲度假为主,以科学科普、文化寻踪、宗教访胜、海洋摄影、海上垂钓、海鲜美食为辅的海峡休闲渔业文化旅游城,塑造“梦幻海岸,休闲天堂”的霞浦旅游形象,成为连接长三角和珠三角滨海旅游走廊的休闲度假胜地。
3霞浦台湾渔民创业园建设的保障措施
3.1加强组织实施按照“政府搭台、企业运作、中介参与、渔民受益”的指导思想,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霞浦台湾渔民创业园建设,负责创业园建设的日常管理和协调服务等方面工作,包括创业园的总体规划编制、项目审定及科技、信息、人才、资金的引进交流、招商引资等。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要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明确责任分工,列入相关单位、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年度重大事项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3]。全面分析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形成促进规划落实和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发展的合力。为加快项目落地建设,应积极探索成立投资开发建设公司,作为投资开发主体,负责规划区域内的土地成片开发、融资和建设、运营管理公共基础设施[1]。着眼于增强开发公司的融资能力,对开发公司的投资收益全额用于再投资,一定数年不变,促进滚动发展。
3.2加大资金投入霞浦台湾渔民创业园建设需要大量资金,除省、市、县三级在启动资金方面予以倾斜外,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及商业银行对霞浦台湾渔民创业园建设的贷款支持;积极争取中央企业投资霞浦台湾渔民创业园大型深水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基础,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发挥农村合作银行的融资和信贷功能,多渠道筹措霞浦台湾渔民创业园建设资金。设立两岸渔业合作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台湾高新技术引进推广、科技创新、项目技改、品牌建设、专业合作社等县级扶持项目的资金补助和上级各类扶持项目的资金配套。
3.3加强渔民保障根据项目落地以及建设实施进度,按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开展征求移民搬迁,确保霞浦台湾渔民创业园建设的顺利实施。在移民搬迁工作中,健全失海渔民和失地农民的保障机制:一要避免简单的搬迁安置和货币补偿方式,按照公平和效率兼顾、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建立失海渔民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保障措施未落实之前,不宜强行先征迁再安置或补偿。二要积极探索失海渔民和失地农民原有的土地(渔场)与其他可盈利资产相置换的可行方式[1]。三要实行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加强失海渔民和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通过建立完善失地农民和失海渔民的保障机制,逐步形成“以土地(渔场)换保障、以保障换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
3.4强化政策扶持加大政策先行先试力度,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吸引台湾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入驻创业园投资兴业。对入驻台湾渔民创业园的台资企业在税收方面执行福建省财政厅等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落实支持台资企业发展的若干财税政策的通知》[3]。鼓励和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岸渔业高新技术和产品成果转化项目申请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对引进或合作生产先进适用的台湾农业机械,争取列入福建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目录;符合省渔业重点项目条件的水产品加工等现代渔业项目,优先申报为渔业重点建设项目。创业园管理机构可直接向省、市有关部门申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项目,对已获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的台资农业企业,优先申报上级项目补助并相应配套安排本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和贷款贴息项目[5]。支持符合条件的台资农业企业申请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和农产品商标,申报品牌农业企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争创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和福建省名牌产品,经认定或认证后享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相应的优惠政策。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组建力度,逐步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新型金融服务组织互为补充的多元化海洋金融服务体系。以政策性保险为基础,按照“政府引导、财政补贴、渔民参与”的模式,积极拓展海洋渔业保险服务,建立行之有效的海洋渔业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