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艺术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堂教学寓教于学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反映的范围非常广,宇宙之大,芥豆之微,千里之遥,万年之长,文学都可以反映,不受任何限制。它既能状物,又能叙事;既能抒情,又能议论;既能绘声,又能绘色;既能触及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又能细腻地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它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甚至影视综合艺术的表现力还要强无数倍。但是,面对这门如此博大精深的艺术,我们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该让学生从何学起,不知道应该教给学生多少东西才恰当。其实,结合初中《语文》教材,循序渐进地教授文学艺术的基本常识,再指导学生去组合这些常识,文学艺术教育这块“堡垒”还是不难突破的。
初中一年级在讲授“选材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时,就可以拓展到“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层次,使学生初步明白作家写作必然要对现实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概括和集中,必然要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加以虚构和想象,而不是对生活原样照搬,否则就失去了它的艺术性。为以后学生树立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学审美观奠定基础。
在初中二年级的诗歌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古典到现代的阶梯状递进。古典诗词重点讲授它的和谐连贯的音韵美与整齐规则的形式美,淡化和现代生活相隔太远的意象,突出古典诗词对现代诗歌的影响。这样既保留了学生对传统诗词的美好印象,又避免他们因年龄小、学识少而对“意象”纠缠不清,重复前人穷经皓首的老路;而现代诗歌的教学则重点讲授它题材的广泛性、形象的多样性、情绪的包容性等特点,并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入现实与朦胧、直觉与形象、感受与文字等基础知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心艺眼,这以后更系统地感知诗情画意、诗风艺苑播下“种子”。
初三的“小说”单元教学,是进行文学艺术教育的最佳切入点,这个单元的教学时间、教学容量可以扩充到课本容量的三到五倍,结合影视文化,从课本内容延伸到文学的起源、文学的源泉、文学的美感作用、文学的认识作用、文学的社会作用等,使学生对文学艺术的认识有一个粗略、大致的框架,激发他们的文学审美情趣,引导他们远望文学艺术殿堂之门,为高中阶段更深入了解文学语言艺术作好“引航标”。
课外活动添柴增温
课内学习掌握的文学艺术常识,由课外活动来巩固和强化,使学生感受到“艺术即生活”、文学艺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教育氛围。文学艺术教育在课外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施:
结局改写
学过的记叙文,由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作者原意的基础上,改写结局,互相交流,并且说出自己改变原文结局的意图和目的,经过教师点评,学生明白得失,积累创作经验。
简编原著
对于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作品,偏远农村初中学生没有条件去大面积汲取营养。但让持有不同类型作品的学生简编原著,在年级内、校内结集交流,可以加大普通学生接触文学作品的“面积”和机会,使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评论文学形象(人物)
对于没有图书馆,缺少阅览室的乡村学校,学生对艺术形象的接触与了解主要依赖“电视文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论,各抒己见,人尽其言,在互相碰撞中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文学形象的塑造程序和“打磨”难度,并在写作过程中借鉴。
小小说竞写
把小说的创作弱化为记叙文来布置,适当增加人物塑造和锤炼的份量,让学生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展开竞写,锻炼创作能力,感悟“艺术源予生活,略高于生活”的内蕴,培养艺术感触细胞,促进艺术素质的提高。
手抄报制作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手抄报,让造型艺术(线描、上色、排版)与文学艺术水平较高的同学有机会展示自我风采、赢取尊崇之荣,会激发其他同学的良性“攀比”心理,从而在学习与生活中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
谚语征集比赛
语言艺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其中方言谚语有其独特的、不可取消的功用。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方言谚语,不断扩容,除了增加学识以外,还训练出一双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美感的慧眼。
教师素质居高垂范
在常规教育渗透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实施文学艺术教育,则要求教师拥有更高的素质,不但文理皆通,还要艺体兼修,具备相应的艺术审美修养水平,并且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出来,达到影响学生、居高垂范的目的。
向学生推介新书、新作
面对新人新作不断涌现的文艺世界,初中学生往往不辨良莠,有“饥不择食”的倾向。作为教师,首先挑选、鉴别出那些优秀的、精彩的、适合初中学生接受的作品,推荐给学生,起到“领路人”的作用。
自己积极创作新品
教师结合生活实际,撰写一些影评、剧评文字,积极投发,让一定数量的“铅字”作品出现在学生面前可以产生“身教重于言传”的教育效果。对学生、对自己来说都是一种“双赢”之道。
制作原著人物动画
[关键词] 美育 素质教育 审美教育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又依靠教育发展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在未来社会,我们是否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是我们能否培养出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需要从多种渠道加以实施,近些年来,教育工作者普遍认识到,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它科学不能替代的作用,审美教育呈现出了良好的态势,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许多人还是热衷于升学率,对美育并不关心。21世纪是一个审美的时代,在审美时代,探讨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明确目标,更新育人观念,显得十分必要。
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心理、身体等方面有较高的修养,并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强的竞争力,大力提倡高雅文明的艺术活动,加强审美教育,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积极奋进的力量,而且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实现对人才的文化素质、价值取向的塑造。美育的内涵极为丰富,文学艺术美、科学技术美、社会生活美、自然美等,并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美育还涉及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能教育,都有审美的因素,审美素质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美育以真善美去净化人们的心灵
美育可以提高青少年正确判断人类社会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抵制消极颓废思想的侵蚀。艺术教育是美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是人类文明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最具普遍性、直观性、生动性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现形式,作为审美教育或情感教育的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最具操作性的主要形式。美育是情感的教育,借助于具体生动的美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等,通过审美,启迪人的智慧,滋养人当心灵。杰出的艺术都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以美引真,以美导善,美的欣赏是直接的,真善的影响是潜在的,当欣赏历代的美术杰作时,将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深深体会到祖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一个个完美的美的形象,首先打动人的情感,由感情上升到理智,从而获得各种情感体验和接受各种教育,使学生与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进而达到高尚的境界,讲道德、守纪律、举止文明,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
二、美育可以增长知识,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知识,不仅要借助于各门学科,而且也要借助于各种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人类生活的真实面貌已随时光而流逝,但是我们凭借前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可以深刻了解过去的时代。在智力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创造性能力,它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也是衡量一个民族、人类素质状况的直接标志。审美教育就是提高这种创造能力,在审美中,审美主体处于一种最自由的状况,它就为个性的发展和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最佳的机遇,成为新鲜活泼的创造精神的“契机”。
三、加强美育,有益于学生将来的社会工作
现代社会要求各类建设人才,不但要掌握最新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具有美学方面的艺术审美知识和空间形象的造型创造力。如现代建筑、现代工业、现代商业与美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小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都是各行各业的生力军,深厚的艺术修养,有助于他们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目前,双向选择的分配原则使大学生们十分关注自身形象,他们的审美品味甚至影响社会的审美风尚,美育可以帮助学生在外表(仪态服饰)、内心(心理气质)、行为(待人接物)等方面更好地设计自己,塑造富有个性的美的形象,展现新一代大学生的崭新风采。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审美教育是学生成功的内在需要,其意义已不是单纯的娱乐、消遣,要从根本上实施素质教育,应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提高美育教育的有效性。
1.把审美教育贯穿在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无论是社会学科还是自然科学的课程,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教师在讲授各门课程时,要贯彻三个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使教学过程艺术化,让学生既学到理论知识,又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学校应特别重视涉及到艺术美的音乐、美术课,切实纠正“重技艺、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的倾向,不仅仅教教唱歌、学学绘画,而要把精力集中在传授审美文化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2.保持艺术教育的连贯性
要探讨适合于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年龄和学习阶段的艺术教育目标、内容和形式。小学艺术教育以培养和激发孩子们对某类艺术的兴趣爱好为主,中学艺术教育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某一项艺术技能,大学艺术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鉴赏能力。
3.丰富课外活动,扩大美育空间
开展审美教育,课堂不再是唯一的,甚至是无限的。要打破单一封闭的教育形式,组织富有吸引力的课外活动,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显示其不同的个性和创造力。如进行有关职业的自我形象塑造、举办美育精品讲座、小型音乐会、书法作品展览,组织看电影,读小说,建立绘画、书法、摄影、科技小组、学生艺术团,也可与高雅艺术团体相结合,让高雅艺术进校园,或者走出狭小的校园,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大自然,亲身感受和体验社会美、自然美。
一、密切语文教学与美育的联系
首先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语文教材除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大多是以作家精心塑造的艺术形象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的。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本身就渗透着美育。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方面在于:一是传授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包括文字的音、形、义,语言的组织与思想的表达,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手法等。二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培养与陶冶,即培养学生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对待工作、对待他人等等,也就是常说的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正是一系列的文学形象。
二、强化与促进德育的功能效应
语文美育是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强化与促进德育的功能效应,有利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语文美育的因素十分丰富,它深存于课文的内容与形式中,因此,在语文美育中,语文教师要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美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等特点,其途径和方法具有灵活性。语文美育,是按照美的标准培养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感受认识美、鉴别欣赏美、表达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
三、明确语文美育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和美育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是同一体中的两个方面。既不可抹杀美育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更不应轻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美育。师生披文入情,引发联想和想象,在充满愉悦的情景中感受美、鉴赏美和评价美。语文美育产生了陶冶情感、开发智力、强化道德观念的作用。枯燥乏味的说教,纯理性的条分缕析,就必然会抹杀语文教育固有的以情感人、再现情景、寓教于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不是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事,而是有许多具体的、实际的事情可做的。通过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美育与语文教学联结在一起的媒介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美感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教学就所涉及到的文学作品而言是文学艺术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作家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用一定的艺术手段创造出来的艺术美。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作为一种美的存在就成为欣赏者的美感对象。学生学习文学作品时,就会涉及到作者的审美情趣、审美经验,也会伴随着自己的审美意识去接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从而接受美的教育。在分析课文时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内心活动去体现人物美的本质的,让学生自己作文,塑造一个美的形象,并把它们当作学习的楷模,使学生逐渐具备这些美的品质。
在语文教育中,教师通过所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滋润学生们的心灵,引导学生们去感受去体验并正确鉴别这无所不在的美,乃至掌握创作美的方法和手段,养成爱美护美之心。
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创造美、享受美
在教学中从语文美育中,教师找到了这一拨动学生心弦的窍门,就会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情”的世界,通过移情,使学生的情感频率与作者接近,产生情感共振效应。教师若能体验其情景,把握其情调,不失时机地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就可以通过物我融合,通过移情和认同,学生与作家的思想感情、课文的艺术形象产生共鸣。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经常教育学生创造一个美的环境,如校园的美化、教室地面整洁、学生衣着整洁,不说脏话,不在教室打闹等不良行为,然后在一个恬静的环境中,师生心情舒畅的情况下上课,效果会更好些。这即“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能够欣赏和感到的。”所以,语文美育一旦纳入了美育的轨道,课堂就会注入生机。
五、加强语文教师自身的美育修养
教师以端正的教态,准确、简洁、生动、优美的课堂用语影响学生,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语文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津津乐道,学生是否愿意接受,这里面就存在一个审美感受的问题。而审美感受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如果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课堂用语能使学生感受到美,并从中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感受,那么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受。若教师上课教态不端正,动辄发脾气,训斥学生,使学生产生反感;若教师课堂用语啰嗦,无逻辑性,枯燥无味,使学生厌倦,无论教师如何强调自己讲授的知识多么重要,学生都会不以为然。可见,教师的教态及课堂用语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
例1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称之为“信口雌黄”。“信口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
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D.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解析 本题考查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深度理解和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和成语“信口雌黄”是关键信息。矿物颜料“雌黄”类似于今天的修正液,说明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由此延伸出的成语“信口雌黄”丰富了汉语,所以说纸的应用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材料中没有提到印刷术,也没有提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或科技的传承创新问题。
答案 C
点拨 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主要是围绕四大发明命题,所以我们在学习此内容时应该多留心。
这里还要注意的是,材料型选择题注重对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其次要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
例2 《十袈斋养新录》载:“自明以来又多一教……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与这段记述相符的作品是( )
A.王阳明《传习录》 B.文征明《点阐贴》
C.顾炎武《日知录》 D.吴承恩《西游记》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分析和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材料中说自明朝以来三教之外“又多一教”,并“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并且它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联系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又多一教”指的是小说这种世俗文化。
答案 D
点拨 有关古代中国科技文化的材料多是文言文,给解题增加了难度,要充分利用教材知识来帮助我们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材料。
科技文化不能独立于经济政治而存在,在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时,经常涉及到经济史和政治史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要打开思路,不要囿于文化史的范围。以本题为例,联系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从而助于我们理解材料并得出答案。
例3 著名学者、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说,语言使人类别于兽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语言的产生是自然的造化,文字的创造是文明的奇葩。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字大家庭里,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下面关于汉字与中华文化关系说法错误是( )
A.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B. 汉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C. 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与发达的汉字是分不开的
D. 以汉字为载体的文化就是中华文化
解析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字,文化不能记载和传承,A项正确。汉字不仅有使用价值,还有审美价值,比如书法艺术,唐诗、宋词、对联等这些艺术形式只能寓于汉字当中。汉字文化本身就是多姿多彩的,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B项正确。语言无优劣,文字有高低,世界上很多语言没有文字或只有一些简单的文字,而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是一种发达的文字系统,C项正确。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四大发明,其实汉字也是。历史上我们的邻国日本、越南、朝鲜等都曾使用汉字,只是近代以来才逐渐停止使用。
答案 D
例4 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以下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A. 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结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以及对中国古代汉字的发展演变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甲骨文和现代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根据题干图片文字比较可知,甲骨文与现代的文字具有某些相似之处。根据所学知识,甲骨文是可识读的文字,楷书之前是隶书、小篆,楷书工整规范,“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指的是行书或草书。
答案 A
1.著名科技史专家江晓原曾说:“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的问题,在20世纪初年的一些著名中国学者看来,根本就不是问题,他们认为中国古代当然是没有科学的。”现在仍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只有技术,没有科学;只有sciences(学科),没有science(科学)。这种观点反映了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什么问题( )
①古代中国科技发展落后 ②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缺乏理论概括和分析 ③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主要通过经验的总结和典籍整理取得 ④古代中国社会注重社会人文问题的探讨,不重视对自然的探求,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
2.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下图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
A. 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 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 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 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3.苏轼对下图评价:“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由此可见该作品( )
A.追求布局严整
B.富于色彩美感
C.受印象派影响
D.注重诗情画意
4.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之引证格言、历史无异。”材料主要说明( )
A.戏曲最初在民间街坊兴起
B.戏曲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戏曲的兴起拓宽了史学研究的视野
D.戏曲剧本主要由历史故事加工而成
5.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对汉族诗文很有研究,他最不可能研究过的诗句是( )
①“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②“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6. 古代中国文学主流的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反映了( )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②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③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④城市经济的繁荣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辅导对象】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
【辅导科目】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地理 历史 政治 奥数
【上课时间】署寒假 双休日 平时 课外 随到随学
【辅导范围】年级衔接课程辅导、同步课程辅导;小升初、中高考考试方向分析辅导;暑假班、寒假班;小学各科基础知识漏洞梳理提高;初二、三物理(电学、力学基础夯实);初三化学、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作文、语法等);初中语文(写作、阅读理解、基础知识等);高中理科(数理化生薄弱板块针对性切入);高中英语(阅读理解,作文、语法等);高中语文(写作、阅读理解、基础知识等)。
====北京京翰教育金牌校区 免费咨询电话====
海淀区 北京人大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3
海淀区 北京公主坟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4
海淀区 北京城建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5
海淀区 北京北大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9
海淀区 北京中关村教学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2
海淀区 北京世纪金源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8
海淀区 北京牡丹园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9
海淀区 北京人大附小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0
海淀区 北京学院路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1
海淀区 北京五棵松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5
海淀区 北京四通桥数码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4
海淀区 北京公主坟天行建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6
海淀区 北京万柳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9
海淀区 北京苏州街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4
海淀区 北京清河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5
海淀区 北京花园桥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6
朝阳区 北京劲松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6
朝阳区 北京朝外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7
朝阳区 北京亚运村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8
朝阳区 北京团结湖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4
朝阳区 北京精学望京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3
朝阳区 北京大屯南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7
朝阳区 北京CBD国际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8
西城区 北京宣武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0
西城区 北京四中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1
西城区 北京崇文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7
丰台区 北京马家堡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3
丰台区 北京方庄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6
东城区 北京雍和宫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5
东城区 北京东直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2
东城区 北京交道口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4
大兴区 北京亦庄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0
石景山区 北京石景山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3
怀柔区 北京怀柔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7
【温馨提示】家长您好,请先拨打前十位总机号码,听到提示语音后,输入对应校区的五位分机号,稍等片刻即可接通校方专业老师,把您孩子学习存在和遇到的各种问题做个说明,我们的老师会热心为您答疑。
*******************************************************
北京市口碑好的大型正规辅导机构还有:您可以货比三家,通过免费电话沟通,比较下师资、教学位置、收费价格、学习环境等哪家更适合您.
北京聚智堂:400-0066-9911 转分机 99667
***************************************
北京精锐教育:
海淀区 海淀黄庄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4
海淀区 公主坟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5
海淀区 大钟寺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6
海淀区 牡丹园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7
朝阳区 朝阳门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8
东城区 王府井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9
东城区 交道口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0
东城区 和平里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1
西城区 月坛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2
西城区 白广路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3
丰台区 方庄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4
丰台区 马家堡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5
一、单元导语是单元线索的概括
单元导语是对一个单元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每一个单元正文前都有单元导语,通过阅读单元导语,学生对这一单元,甚至全书内容有初步了解,这样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主干知识,这也是学生学习历史需要有的整体意识。而且通过对单元导语的学习,单元中课与课之间的关联、历史发展的脉络就一目了然。如,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提示中的“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提出了近代的各个阶级寻求救国之路和向西方学习的不同阶段。通过阅读,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脉络即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不同阶段,学习的不同内容和特点,以及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是一个不断深化和不断壮大的过程,通过单元导语就清楚地揭示出来,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在上新课之前就让学生对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有总体认知。
二、单元导语是单元重难点的展现
单元导语中隐含学习目标和重难点,通过阅读能提炼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大部分单元导语围绕本单元中的重难点高度概括和阐述。通过对单元导语的理解,教师和学生也能读出教学要求的重难点,来加强教学和学习的目的,这些语言我们在教学中要合理利用起来。如,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救世主张,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等”就是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在教新课之前就要给学生强调重难点,这样学生可以围绕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实现教学目标。
三、单元导语中学习方法的引导
每个导语中都有学习建议。有学生必须完成的,有指导性的。在人教版教材中,每个单元导语都有学习建议,如,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提示:采用密切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探究学习方式,将所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内容和身边常见的事例结合起来,探讨中国传统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结合所学过的本阶段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背景及其影响。如果我们对这部分内容高度关注,我们就能不仅知道该达到什么学习目标,而且能学会方法,比如,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探究学习方式、结合所学过的本阶段政治经济史。不少单元导语还特别注重对每一个时期发展规律的阐述,由历史知识提炼出历史规律。如,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纪文学艺术”单元导语中就提出:文学艺术反映了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反过来又影响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这就要求学生理解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通过在教学中对历史理论的理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理论知识,反过来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
四、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
精彩的新课导入能迅速提高学生的兴趣。新课导语的方式有很多种,教材中有现成的而且可以为我们所用的导语。人教版历史书单元导语抓住高中学生对新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特性,为我们编写了很多有特色、有针对性的问题。如,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提示:“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老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近代中国会开始向西方学习?为什么说是一浪高过一浪呢?这样的问题在上新课的时候可以直接使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点出本单元的核心知识点。这样的课前提示很多单元都有,教师在导入时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任何学习就是从未知到已知不断深入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简单知道是什么是达不到高中学习要求的,必须学会思考,只有学会思考,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因此,授课过程中必须有有效的提问,而有效的提问是帮助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单元导语中有很多生动有趣的问题,这就便于教师利用现有问题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既给老师提供了现成的教学材料,相对减少了教师的备课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学生翻开课本,看到课本提纲挈领,丰富生动的单元提示,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学生也可以带着单元导语的问题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给学生一些时间,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单元导语的问题,自己在老师授课之前,花适当的时间落实一些基础知识,在自学中提出问题,与同学讨论问题,大家共同合作直至解决问题。
总之,单元导语是一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利用往往事半功倍,教师和学生都应充分利用单元导语,以便更好地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高效学习和教学。
参考文献:
哈佛本科4年,至少要学32门课,大概分为:8门“核心课程”、16门专业课、再加上8 门选修课。所谓“核心课程”,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涵盖“外国文化、文学与艺术、历史 研究、道德推理、数量推理、社会分析、科学”等7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数十种课程轮流开设,供学生选择。我读大四的时候(XX年秋),校方为了扩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已将 “核心课程”改为7门。
“核心课程”制度是哈佛大学1978年的教研成果,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通才教育” 。校方认为,本科阶段更重要的不是造就某个特定行业需要的“专才”,而是培养一个完整 的人,不论学生今后往哪个方向发展,都应通过“核心课程”的学习达到这些预定的培养目 标:
能够清楚、有效地进行思考和写作;
对某种专业知识有一定深度的认识;
具备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审美能力和理性知识;
能够用历史的方法认识现实问题和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
能够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掌握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计量方法和实验方法;
对道德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的经验;
有更为广阔的社会经验。
我很喜欢哈佛的“核心课程”制度。我感觉,要求文科学生必修一些自然科学和数学方 面的核心课程,可以增加文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敏感性,避免成为“只会务虚,不会务实” 的人。同样的,理工科学生“被迫”在历史、文学艺术、外国文化、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课中 修满一定的学分,也可避免成为“只懂技术,不会欣赏艺术,缺乏人文知识和生活情趣”的 人。事实上,自从哈佛实行“核心课程”制度之后,很快就引起美国其他大学和世界各国的 效仿。因为“核心课程”制度的好处十分明显,它既保证了基础知识,又提供了选择自由, 系统性和合理性都得到了满足,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素质,现已成为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主 流模式。(听爸爸妈妈说,国内大学现行的“专才教育”是计划经济时代效仿前苏联的产物 ,XX年前后,中国已有一批大学开始向“通才教育”转型。)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古典诗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44
对高中生古典诗歌的教学,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高中生在经过了多年的基础诗歌的背诵和学习,对诗歌的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固定思维和学习习惯,因此,为了深入拓展高中语文的古典诗歌教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们加大对古典诗歌学习的重视。除了要求学生们完成必要的诗歌背诵和默写之外,重点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尤其是引导他们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了解整首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文人心态,实现对诗歌的全面了解,将对诗歌学习的技术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继而拓展学生们古典诗歌的艺术视野,丰富语文基础知识储备。笔者认为,对高中生古典诗歌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一、古典诗歌的字词教学
高中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首先是要弄清古典诗歌中相关字词的意义和语法用法,继而在此基础上完成对诗歌句子意义的理解。一般情况下,高中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和掌握到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这对他们今后独立完成古典诗歌的阅读和鉴赏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针对学生们的字词教学,可以从字词的类别来进行。高中生所学习的古典诗歌主要分律诗和歌行体,对诗歌中各句的结构划分应该有一定的语言辨别能力,继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对个别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要引导学生们对诗歌中的七言歌行进行语法和语义的划分,这种划分基本上就可以帮助学生在语义的基础上实现对部分实词虚词的理解,继而为接下来的翻译和鉴赏诗歌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从字词的对仗技巧的角度教授学生们学习古典诗歌字词理解的互文。中国古典诗歌往往会追求对偶的特点,因此,在分析和解读古典诗歌时,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引导学生们掌握基本的字词分析方法,还可以利用诗歌中的前后文实现对相关字词的巧妙解读。这种教学方法既是字词解析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古典诗歌的学习过程中,在提高古典诗歌教学效果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强大魅力和技巧性。
二、古典诗歌的翻译教学
高中语文教师在完成了基础的古典诗歌字词教学之后,还需要引导学生们完成对古典诗歌的翻译。一般情况下,古典诗歌的整篇意义是可以为读者读懂的,但是一旦涉及到将古典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白话文,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技巧,力争做到信达雅的翻译效果。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们针对所翻译的诗歌中的句子,进行重点标记,遇到模棱两可的句子翻译时,应该回归到全文或段落中进行反复对比和思考,继而得出最合适的翻译效果,这就是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精准,也就是信的体现。这是诗歌翻译的基础,也是诗歌翻译的重中之重。学生们只有做到了正确的诗歌翻译,才能在接下来的诗歌翻译中保证信达雅的艺术层面的标准。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合理编织现代白话语言完成古典诗歌和诗文的翻译,在保证语言通顺的同时,尽量体现语言组织的逻辑和优美。优秀的诗歌翻译,往往能够进一步升华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同时也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古文和现代文之间的相通性。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时,不仅仅要求学生明确诗歌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的准确翻译,同时还需要深入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态,以第一人称的翻译视角感受作者的语言写作的张力,继而在现代文的翻译中加以体现。学生们在这种翻译教学中既可以巩固所学的字词类知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诗歌写作翻译的技巧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鉴赏语文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教学
相较于初中阶段古典诗歌基础知识和技巧的教学,高中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教师锻炼学生对诗歌艺术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这是对传统诗歌教学内容的升华,也是现代教育模式下诗歌教学手段更新的体现。学生们在这样的教学训练中,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古典诗歌的深入认知,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诗歌欣赏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修养。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对诗歌中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征的分析,学习和了解古代诗人诗歌创作的基本要素,感受中国古典诗歌严谨性的同时,体会他们语言的表现力。尤其是针对部分诗歌中作者的炼字和炼句的艺术技巧,思考作者选取该类字词的原因和意义,继而从语义和语法的层面探究和鉴赏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例如,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们进行诗歌艺术鉴赏时,可以鼓励学生们从诗歌的体裁、语言表达、形式技巧等层面进行分析,锻炼和提高学生独立鉴赏和思考的能力。
(一)参与通识教育目的多样化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外知识的兴趣是其认同通识教育的主要原因,76.36%的同学表示对专业外学科感兴趣。目前,学生有意识自学的专业外知识最多的两项为“经济”和“外语”,最少的是“机械工程”和“数理”,将这个结果与“如果开设通识教育您对哪门课程最感兴趣”的结果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学生并没有学习他们最感兴趣的“文艺”和“历史地理”类的内容,而是学习“最有用”的“经济”和“外语”;最不感兴趣的“数理等自然科学”同样也是专业外学习最少的内容。这部分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在通识教育内容选择上有以下特点:
1.选课倾向与学科背景相关但影响有限。在选修通识教育内容上,39.71%的同学选择“跨专业但基本同属于一大门类(文、理、工)”,同时有22.62%的同学选择“与原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文学艺术”的391名学生中理、工、文科学生分别为154、62、175人,占各学科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3.38%、38.5%和47.55%;在回答“是否对专业外知识感兴趣”时,有28%理、工科学生选择了“不感兴趣”,而选择此选项的文科学生只有16.85%,同时调查表明在通识教育理念问题上,文科学生认同度要远远高于理工科学生,这表明文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活跃。
2.人文、社科类课程受欢迎,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受忽视。但这一倾向并不像我们原来认为那样是自然科学知识需要一定知识基础的缘故,因为在交叉分析中发现,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206人中理科、工科和文科学生为占该学科学生总数的比例大体相当,均为22%左右。
3.高职学生学习选择功利性,学生最感兴趣的科目“文学艺术”(44.23%)“历史地理”(43.21%)与他们正在学习的科目“经济”(28.28%)“外语”(27.49%)并不相同;另外,就通识教育目的来说多数学生(32.24%)是为了“通过学习其他领域内容能更好促进本专业能力”而选择“培养审美,提升自身修养完善人格”的比例最小仅占12%。我们认为出于就业的需要学生将通识教育作为加强专业课学习的工具,社会竞争的压力使他们自学了能在日后对自己工作有直接帮助的经济和外语,这种兴趣和现实需要的差别显示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和短视。
4.对经典阅读的态度积极但缺乏引导。在问及对经典阅读的态度时,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应该阅读”,只有10.5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经典虽然对提升个人修养有帮助,但对生活没太实际的意义”,总体形势较为乐观。同时,我们发现在选择“应该阅读”的同学里又有三种分化:“顺其自然,不会刻意阅读经典”(34.73%)“有意识去阅读”(31.67%)和“应该,但经典似乎艰深,让我望而却步”(23.08%),这一结果显示在没有外部干预和帮助的情况下有57.81%的潜在阅读需求流失,表明了在高职学生中间开展经典阅读干预的必要性。
(二)对通识教育的实施方式有新期待
对于通识教育的实施方式,多数同学认为不应该沿用目前常规授课模式,希望在授课方式上更加灵活,有所创新。“围绕议题、课下阅读、集中讨论”这种授课方式受到92.31%同学的欢迎,但同时也担心“这种方式阅读量大影响专业课学习”,并且大部分同学认为讨论积极性会受参与人数的影响,目前的班级规模会使“讨论流于形式”。在考核方式方面也呈现多元化倾向,开放的考核方式如“集中讨论时表现为主”“小组为单位课题驱动考核”等等。
二、问题与思考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要正确处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提高通识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二者在人才的全面成长中具有对方难以取代的作用。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引入通识教育十分必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通识教育培养的是人的各种心智能力和文化素养,这种能力和素养不会因为其职业的转移而消失,相对于技术性和知识性较强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对于学生今后全面发展作用更大。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的需求、岗位的变化不是人们自身可以把握和预知的,各种新思潮、新问题、新知识不断涌现,面对这些新问题仅仅靠学校掌握的专业知识是无法应付的,而通识教育的训练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处理新问题的心智基础,以适应这种变化。所以,只有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既能处理专业问题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人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就业导向的短期利益驱动使“唯专业教育”思想在高职院校中根深蒂固,许多学生虽然认同通识教育理念,但对通识教育是否影响专业学习存在很多顾虑,许多教师也有同样的想法,这些都是在高职院校推行通识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阻力,不从认识观念上着手解决,通识教育将只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要大力加强通识教育的宣传工作,从根本上扭转“唯专业教育”观念,勇于改革,锐意创新。
(二)构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内容体系
为防止通识教育实施的随意性,有必要构建稳定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要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明确,体系清晰
通识教育目标是通识教育体系的灵魂。通识教育目标应在回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问题”的前提下结合各学校自身的教育理念设立。目标设立之后结合现有课程体系构建学院自身体色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将学生所学课程性质进行归类,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只包括基础课和专业课,要进行通识教育就需要改变这种二元化的课程体系,引入通识教育课程。在教学体系上应该建立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并重的模式,将现有的基础课再细分至通识教育体系下。一般说来,通识教育的目标无外乎“人的自我发展”和“社会的适应”两个方面,所以在通识课程体系构建时可以采取不同维度进行分类:1.按照人的发展层次进行划分,如:事物认知、批判思维、精神追求;2.按照适应社会所需素质进行分类:身心健康、文化熏陶、精神追求、科技创新等模块;3.按照知识门类进行划分:文化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2.适应性
通识教育体系建立之后,在通识教育内容选取上要与高职院校特点相适应。首先,要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知识水平,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是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的根本差异。所以在课程选材上要适应高职学生的理解力。其次,课程设置上不苛求完整,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科设置和师资水平较本科院校有很大差距,所以,一味追求学科设置完整并不现实,不如集中精力将几门通识课程作为突破点做出自身特色,使不同专业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底色。第三,学科设置上要适应学生需求,调查中发现学生为适应社会竞争而在“经济、外语”方面表现出强烈需求,在设置学科和选材时不应否定这种功利性的学习倾向,应尊重这种社会需求在高校的正常反应,同时利用这种需求倾向开设通识教育科目吸引学生,如:西方经典原著课程、全球化与民族性课程等涉及外语和经济的通识课程。
3.循序渐进
在教学改革中切忌先破后立。因为没有成功的先例,我们在这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要循序渐进。所以,在现有的教学体制前提下,在图书馆内实施这种经典阅读模式是一种积极稳妥的选择。
(三)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通识教育理念的内化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更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模式上,理念如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才是关键。调查结果也反映出高职学生对不同教学方式的期待,下面将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一些讨论。首先,可以尝试改变教学环境。传统的教学地点是教室,但是可以根据课程不同而进行变化。其次,可以根据专业背景设计教学内容。通识课有自身的特点,上课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并且有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因此老师的教学内容也应区别于专业课。再次,可以与不同文化活动形式相结合。对于文学艺术类的通识课程,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领悟。秦职院图书馆不定期开展文化沙龙活动,活动中先就某一主题进行讲解,再引入一段有关的文化艺术表演,比如,最近开展的《<琵琶行>赏析》活动,就在原文讲解之后邀请艺术系教师进行现场演奏,随后对中国古典音乐、乐器以及与诗歌的关系进行讲解和讨论,参与者在这样一种综合的文化艺术活动中了解到相关知识,陶冶性情,加深对作品本身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最后,可以开展研讨型学习。对于当代政治和社会的相关课程,教师可以设计和布置课程讨论题目,指导学生收集资料、进行写作,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充当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习的引导者。通过自己参与的调查研究活动学生可以提升对课程的理解,又可以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