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法律援助的发展前景范文

法律援助的发展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律援助的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法律援助的发展前景

第1篇:法律援助的发展前景范文

1、政府方面。

各级政府要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和改进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积极研究解决涉及到新生代农民工健康成长的问题。制定有关措施,不仅要推动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发展。要建立健全政府组织领导、各部门积极参与、全社会大力支持的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重视支持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合力。

2、企业方面。

各个企业要深刻认识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对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意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员工是企业发展主体的意识,形成员工的健康成长是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不竭动力的观念。切实将员工的成长、发展纳入到企业的发展规划,把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的范畴。紧贴新生代农民工实际,转变工作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开创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3、社会方面。

全社会要努力形成关爱新生代农民工的氛围。城市人要以感恩的心态对待新生代农民工,以开阔的胸怀去接纳这群城市的建设者,积极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各媒体单位切实承担起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掌握新闻报道主动权,及时准确信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引导广大社会成员客观、公正看待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消除大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歧视和偏见,营造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

二、务虚与务实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利益问题结合起来

在改善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状况的过程中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一方面要深刻领悟、正确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要深入洞察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状况,了解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难题,将二者有机结合,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1、把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规划教育同解决就业难问题结合起来

众所周知,就业难、维权难、社会偏见和歧视是新生代农民工当前遇到的突出问题。专业劳动技能缺乏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立足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技能,加强对他们的职业规划教育。正确阐释经济发展前景,帮助人们科学认识社会发展潮流,结合自身兴趣、志向、现有能力以及社会需求,确立职业生涯目标,制定并践行具体措施。例如,如何开发自己的潜能、如何提高业务素质、如何增强工作能力等都要有明确的计划和打算。

2、把强化维权意识和解决维权难问题结合起来

维权难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与解决维权难的实际紧密结合,强化他们的维权意识,帮助他们提高维权能力。首先,教他们懂得通过合同明确自己和用人单位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自觉遵守合同规定,认真保护合同,一旦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要第一时间和单位进行交涉,督促用人单位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履行承诺。在交涉未果时,能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科学利用司法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强化法律援助工作站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在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法律援助的同时,对他们进行相关的维权知识教育。

3、把思想政治教育同解决社会偏见和歧视问题结合起来

第2篇:法律援助的发展前景范文

这既是尽量减少和避免服务冲突事件发生的必要举措,实则也是提升客户满意度、赢得理解和支持的关键。与此同时,随着航空公司航线的不断增加,员工队伍的年轻化、国际化,带来了管理幅度和难度的持续加大。以员工为基础的各项服务工作的开展,更有赖干对员工满意度的重视。

作为中国唯一挂载国旗的航空公司,中国航空集团公司所属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对自身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只有让员工满意,才能让旅客满意;只有服务好员工,才能更好地服务旅客。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蔡剑江指出,“在国家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有更清醒的认识,我们就是服务型企业。大家虽然不在一个界面上,但人人都是服务员,一个也不例外。”国航就此提出了员工、旅客“双服务,双满意”的理念。

从“管理”员工到“服务”员工,为推进这一转变,国航从了解员工真实需求开始,通过独创的“和谐温度计”开展覆盖全员的问卷调查,进行“自我诊断、自我加压、自我提升”。同时,在心理咨询、法律援助、沟迎渠道、福利体系等方面多管齐下,全方位解决员工实际问题,提升凝聚力。国航意识到,只有致力在内部不断积蓄正能量,才能实现和谐温度由内而外的持续传导。

“和谐温度计”“量体温”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在为行程准备衣物时,准确的温度常常能给予我们最好的判断帮助。在国航看来,要进一步改善劳动关系,首先需要准确了解员工对于企业的感受,这就需要借助“测量”工具——开展全员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分析进行自我诊断。国航将其形象地称为“和谐温度计”。

“在以往,国航也会在特定时期和局部单位开展常规的满意度调查,但总体缺乏系统性,缺少严密的逻辑支撑,很难摸准队伍的脉搏。国航规模大、层级多、管理复杂。”国航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此次,国航通过“和谐温度计”,采用网络匿名方式开展覆盖全员的问卷调查,测量劳动关系双方对劳动关系各要素的重要性、满意度、敏感度、容忍度,判断员工心里的企业是处于“和谐区”、“安全区”、“敏感区”、“紧张区”,还是“危机区”。

负责“和谐温度计”具体工作开展的国航工会负责人表示,项目的实质在于,“要想为员工提供服务,首先要知道员工关心什么,了解他们对关心看重的问题是否满意,然后了解他们对不满意的问题能否容忍以及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和行动来表达。从而使企业和大多数员工了解企业内部的和谐关系程度,找到影响企业和谐度的重点问题和层面,帮助企业提高和谐度”。

2012年初,国航开始在21个分公司、事业管理部、管理支持部门中推进这项工作。“员工参与的热情,出乎我们的意料,不少人利用休息时间参与。”该项目负责人说。在北京地面服务部,一位50多岁的老员工花费很长时间认真阅读题目,小心谨慎地按下鼠标。当别人询问他是否需要帮助时,他说:“这些题目都是公司在问我的意见,我要认真回答才算负责啊!”从最终统计情况来看,国航200多个境内外城市的30285名员工先后参与了网上匿名调查,有效参与率高达98.4%。

历时两个月的测量,一个月的系统分析,当一份由120份报告、上万页数据构成的分析报告最终出炉,一幅国航内部劳动关系的真实“画像”得到了直观呈现。从员工对公司形象、薪酬福利、工作条件、职业发展、管理环境感受五个维度的详细测量结果来看,国航整体劳动关系处于绿色和谐区,绝大多数员工对国航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对未来发展前景以及继续在国航工作的意愿都比较高,认同公司的经营目标、企业文化、公众形象;公司的人际关系比较亲近,没有经常性的内部矛盾,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对彼此都比较满意。

更让国航管理层感到欣慰的,是收到了员工2000多条意见和建议,并从员工认真参与的调查分析中准确了解到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掌握了企业的整体情况与风险点。“通过这次测量,以往较为感性、零散、模糊的认知变得更加理性、系统、清晰了。队伍温度哪里凉点儿、哪里热点儿,我们心里更加有数。”蔡剑江说。

测量结果反映,空勤飞行员和乘务员群体对管理和排班、劳动强度、工作时间等方面满意度偏低。这也证明了国航之前开出的“三剂药”是准确的:满足必要的乘务员人力资源需求,缩短空勤人员的无效工时,优化乘务管理和排班。

在国航总部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的同时,各基层单位也着力结合各自特点解决一线反映的突出问题。自2012年5月开始,重庆分公司将地面服务员工上班方式由原来的“三班倒”转变为现在的“五组二循环”,降低了员工出勤时间,使员工从束缚在岗的“空耗”体制中解放出来。员工感慨:“大多时候不需要接班留人,准时上下班的感觉真好。”

国航将员工反映的问题进行归类,制定了52个重点整改项目及154条行动计划,分层次、有步骤地组织问题整改。目前,已有50多项行动计划得到了落实。在开展此次全员调查中,国航管理层认为一个重要的收获在于借助众多渠道,拓宽了双向沟通的路径。“实际上,员工表示不太满意的一些问题,往往不是公司没做好,而是沟通没有到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最突出的体现是员工了解公司情况的第一渠道竟然是外部媒体。”“和谐温度计”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现在,包括论坛、杂志、邮件等五大类48种沟通渠道已经建立或进一步畅通。其中,新建的国航手机报全员覆盖率达92%,员工通过手机平台,就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公司的大情小事。

多管齐下增强凝聚力

国航热线95583的5号键,是旅客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投诉键。当国航产品服务部客户关系维护中心的员工接听电话,往往要面对的,就是一次次“尖峰”时刻。身处心理压力重灾区,他们仍然要保持良好的态度、专业的素质进行投诉处理。实际上,飞行、乘务、地面服务等一线员工,需要承担的不仅仅是高强度的工作,往往还有多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心理压力。这些对员工工作和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得到及时排解。

2012年5月,国航启动“幸福·心计划”,为全体员工及其家人提供7×24小时的心理咨询热线服务和面对面的心理辅导,旨在全方位地帮助国航员工及家人解决生活或工作中的困扰,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生活品质,增强国航员工及其家人的幸福感。这也是我国民航企业内第一次实施员工帮助计划(EAP)服务。

“在与老师交流的40分钟里,竟然解决了困惑我多年的问题,免费、保密、专业的服务让我放心地去倾诉想法和感受,如同把心事和烦恼放入一个安全的盒子。”一位接受过咨询服务的员工认为,这样的服务为自己带来了实质性的帮助。2012年,共有502名国航员工接受了这样的热线服务。同时,国航多次组织心理专家定期到飞行总队、地面服务部、客舱服务部为员工提供一对一辅导,开设四大主题专题讲座,组织员工幸福现场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识别心理危机。

与此同时,员工权益的保护同样亟待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员工的微笑、耐心与宽容换来的未必都是理解和尊重。在一次地面服务工作中,国航地服人员小张在工作时因维护正常登机秩序遭到旅客殴打。公司高层领导立即表态:“不能让我们的员工流汗还流泪,组织要问要管!”相关部门迅速行动,3天时间内完成对事件的走访,基于对事实的清晰判断进行后续处理,保障了员工的正当、合法权益。并就保障一线员工合法权益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2012年,国航建立健全员工法律援助长效机制,制定了《员工因工遭受人身侵害救助指南》。制度明确了各单位在员工受侵害时的处置职责,由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党委工作部、工会办公室共同商定受伤员工向公司申请医疗费用先行垫付的原则、操作流程以及代员工追诉侵权人民事责任的法律援助制度,力求通过基层与管理支持部门高效联动,第一时间救助因工遭受人身侵害的员工,切实保障员工权益。现在,国航员工可以通过公司法律援助专用邮箱和热线电话及时维护自己的权益。

除“幸福一心计划”、员工法律援助项目外,国航还集中优势资源强力推进包括深化组织转型、福利体系优化、沟通渠道建设等在内的多项目建设。这些旨在切实解决员工实际需求的项目,共同构成了国航的“凝聚力工程”建设。据了解,2012年,国航首次将“增强队伍凝聚力、提升员工满意度”提升到战略层面,将“凝聚力工程”列入年度六大战略管理项目。

在系统推进凝聚力建设的过程中,首次在国航内大规模推进的全员意见会诊“和谐温度计”项目,作为“凝聚力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查找出具体问题,促进其他项目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以改善员工工作条件为例,2012年,国航通过了解员工的具体需求,更为注重菜品搭配和营养均衡,提升餐食品质;继续推进过渡用房项目,空勤集体宿舍与T3北区集体宿舍开工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调整北京地区班车时刻,增加地铁摆渡线路,等等。

形成传递温暖的服务链

在“双服务,双满意”的思路下,去年以来,国航推进包括“和谐温度计”在内的“凝聚力工程”建设,从了解员工所想,到满足员工所需,多管齐下为员工营造更好的环境,获得了员工的肯定。其中,部分员工表示,通过“和谐温度计”项目说出心声并获得反馈,“心结打开了比啥都强”;更多的沟通途径也让员工实时了解公司动态,“感觉公司就在自己身边,特别温暖”。

一系列的从“管理”员工转为“服务”员工的举措,使员工感受到更多的尊重、关注和幸福,提升了员工的满意度,也激活了员工以“客户导向”的服务理念。国航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这一成效直接体现在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都更加主动地寻找服务的提升点,从硬件、软件、产品诸多环节关注旅客的不适应,将旅客体验作为改进服务工作的动力,总体形成了传递温暖的服务链,将企业和谐的温暖传递给旅客,传递给社会。

记者在采访中获知这样一件事:2012年7月27日,从北京飞往广州的一趟国航航班因航路持续雷雨导致航班延误。机长杨雪峰及时通过广播和纸条与旅客互动,通过积极的沟通保持信息透明,化解了旅客烦躁的情绪。一位台湾旅客备受感动,第二天就提笔给中国航空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昌顺写了近2000字的感谢信,表达了她对国航员工的赞赏,并表示,自己未来将会更多地乘坐国航航班。

实际上,这不过是国航服务一线的一件“小事”。不过,恰恰让人印象深刻也值得关注思考的是:同样是外因引起的航班延误,员工主动性发挥程度,能带来不一样的结果。2012年,国航继续开展旅客满意度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92653份。在百分制的考核中,所得总体满意度为84分,较往年持续提升。

第3篇:法律援助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能力 培养 实践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不断的进行扩招,这虽然圆了无数学子的大学梦,但是也为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就业难、难就业,已经成为了大学应届毕业生的真实写照。面对就业问题,国家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不断的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因此,各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已经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业能力,使得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自主创业。

一、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意识欠缺,观念较为陈旧

首先,在大学生创业问题上,家庭以及个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大,普遍认为如果读了四年大学,毕业后还要自主创业,那大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很多偏远的地区,依旧保留着陈旧的观念,认为上大学就等于就业了,并没有考虑到社会竞争的残酷。大多数大学生在校时虽然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在创业当面,不仅缺乏能力,在思想上也比较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家长普遍希望孩子在毕业后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特别是那些工资待遇好、相对稳定的工作。对于创业没有明确的概念,认为创业不稳定、风险太大,没有发展前景。另外,大学生个人受就业观影响,往往具有过高的择业期望,创业意识薄弱,能力欠缺。

(二)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缺乏系统化的设置

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基本上只是重视对学生的理论教育,依然是以分数来作为学生评价的标准,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就业缺乏有效的衔接,比较脱离社会实际。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茫然不知所措,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大多数高校对于创业没有深刻的认识,重视力度不够,对于大学生的创业培养,基本上只是举办有限的讲座,内容枯燥,学生参与度不高。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没有系统的创业课程,只是有一些创业选修课,教师也比较敷衍,学生学习兴趣也不高。

(三)政府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配套的政策措施

虽然,国家以及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但是在政策落实的时候,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缺乏完善的创业基础设施,相关的金融、法律以及政策等设施也不够完备。政策缺乏全面的实用性,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次,政策不配套。基本上治标不治本,大学生对于政策缺乏清晰的认识,使得很多政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社会上缺乏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

现阶段,在社会上并没有浓厚的创业氛围,大多数人对于创业存有一种冷漠的态度。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得人们更愿意安于现状,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社会上基本上还是以求稳的思想为主导,家长等也更愿意学生稳定,而对于大学生创业,家长基本上是不赞同的。社会文化氛围,极大的影响着大学生创业。

二、大学生创业的培养策略

(一)大学生转变传统观念,强化创业意识

首先,家长一定要转变传统的保守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相对科学的创业观。对于当今的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形势,家长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摒弃传统的就业观,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其次,大学生自身一定要不断强化创业意识,在学习知识时候,要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能力,并且对于创业要有科学的认识,要有应对挑战的能力。不能遇到一点挫折就心灰气馁,要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校期间应该广泛接触社会,开拓视野,为创业做好准备。

(二)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创业教育机制

高校是创业教育的主要载体,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该创立健全的创业教育机制,加大对学生创业的重视力度,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完善教学体系。高校的管理者一定要对创业有科学的认识,教学模式应该由传统的知识教授,转变为知识与能力相结合,使得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具备了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毕业后,会更加的自信,对于创业也有了充足的准备。

(三)政府应该完善创业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政府能够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大学生由于刚刚毕业,创业资金短缺,政府应该协调金融部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创业贷款,从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政府还应该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对于大学生的创业咨询、创业培训、心理指导、法律援助等方面给及大力的支持。另外,政府应该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提供适合的创业项目,例如,网络服务、手游开发、连锁加盟等等,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四)社会积极营造创业氛围

社会对于大学生创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会影响到创业行为、创业动机以及创业意识。首先,应该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以及信息网络等方式,加大对于创业的宣传力度,使得社会大众对创业有清晰的认识,赞同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其次,应该设立有效的创业奖励体系,对于为社会做出了一定贡献的大学生创业者,进行适当的奖励,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使得创业成为一种广泛的职业选择。

结语:

总之,大学生创业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必然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大学生自身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家庭、学校、政府以及社会一定要为大学生创业创设良好的客观环境,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从而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桥生,邱东升,谭菊华.经济快速增长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队伍建设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05).

[2]范伟,郑立新,薛菲.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调查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06).

[3]吉东风,周钢,李俊龙,李海燕,兰叶青,高务龙,王恬.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创业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02).

第4篇:法律援助的发展前景范文

今天,如有亲人在海外生活、工作,家人无不津津乐道;如有子女考到海外读书,那更是父母的荣耀。对有海外关系的家庭,人们往往予以礼遇。

可在30年前,这样的家庭时常处在阴影中。改革开放后,已无后顾之忧的海外华侨华人喜出望外,他们在海外打拼有年,多有一定的资金积累,很愿意到家乡投资兴业,泽惠桑梓。

看准时机,镇江市侨办一手托两家:既与旅外华侨洽谈,又找市有关部门相商。老侨办主任陈畅达说:“那时,谁也不会写合资协议书,哪像现在啊,有现成的样本。没办法,组织了一个班子,有外经委的,他们总懂一点对外的经济工作,还有商业局的,一共三四个人,拼拼凑凑,涂涂改改,写成了合作协议……”

经过半年多的反复商谈,1985年1月18日,江苏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镇江市饮服公司和日本华侨合资的“京侨饭店”正式开业。

1996年5月1日,镇江第一个合资商业零售业“镇江百盛商业城”开业。

1997年,中国最大的侨资企业金东纸业落户镇江。

海外的华侨华人,不仅投资工商业,还支持文教事业发展:海外侨胞捐资设立“陶馨吾”、“张孝真”、“丁法仁卿”、“丁俞宝俞”奖(助)学金,先后有600多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中小学生受到资助。新加坡华人支显宗,遵照其母遗愿,先后慨然捐赠1000多万元人民币,在家乡建立了“丹徒县(现为丹徒区)支显宗中学”、“丹徒县(现为丹徒区)支显宗小学”。1996年,支老先生辞世后回归故里,墓地设在支显宗中学“贵保园”内(支老乳名为贵保)。

今朝满眼硕果

21世纪之初,中国经济列车进入了高速轨道,时代对侨务工作也有了新的要求。

现任市侨办主任许宝庆认为,小侨办要有大作为,把侨办有限的能量释放到无限的为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服务中去,在实际工作中,就须“借力造势用政策”:借助市里举办的各项招商引资活动,搭船出海,开展有效的经济活动;借助媒体宣传“侨法”和侨务工作,扩大侨务工作的社会知名度;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借用有关方面脱贫解困政策,帮助贫困归侨侨眷解决困难,为侨多办实事。

几年来,侨办联谊交友,为侨服务,海外工作面已从过去以日本、新加坡为主的东南亚地区,扩展到欧洲、北美洲、澳洲等,与世界上11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海外侨胞、220多个侨团商会保持经常性联系,聘请海外招商顾问53位,招商社团22个,有30个国家和地区的78位华侨华人担任镇江市海外交流协会的副会长、顾问及理事。

2003年,市侨办联合市司法局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镇江市法律援助中心侨务工作站”。几年来,妥善解决20多起归侨侨眷拆迁安置、10多个华侨祖坟保护迁移等问题,成功解决9起侨港投资者的投诉,还帮助26名归侨侨眷及子女实现了再就业,

2006年10月,挪威华人联谊会会长戴成方先生从海外传真,反映其在镇江的亲戚被汽车撞伤,恳请市侨办出面促成公正处理。在市侨办积极协调下,这起交通事故依法结案,戴会长及家人非常满意,尔后在镇投资1.6亿美元创业,支持镇江的经济建设。

针对侨办工作人员在经济工作中有些许“边缘化”的状态,许主任主动为侨务干部解决实际困难,鼓励大家团结一致,多出主意,并给每个人“压担子”,使得工作人员都觉得自己有事可做,做事光荣。

近5年来,在市侨办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促成近10个共3.25亿美元的经济科技项目落地,其中2007年以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为核心的唐桥微电子有限公司、挪威安德森集团船用设备公司、日升电子有限公司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已经落户镇江新区、句容开发区和润州工业园。

永远水融

资深侨眷郭艾和回顾自身经历,颇为激动地说:“1981年我被选为区人大代表,1983年被选为市政协委员,1993年又被选为市人大代表――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哪有我参政议政的机会。所有的归侨侨眷对改革开放都有诉不完的感激之情。”早在1983年,他就提议建造“北湖”,如今,议案实现在即,他异常兴奋。

第5篇:法律援助的发展前景范文

一、民间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尤其要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即民间组织的力量。随着社会转型期单位体制的解体,“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社区人”,以及流动人口的增加,愈来愈多的社会事务需要社区承担,加强城市基层管理,推进社区建设,创建“和谐社区”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民间组织既是社区资源也是社区建设的力量之一,理应参与社区建设,并在创建“和谐社区”中发挥加强社会保障、实现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体现社会公平的积极作用。

(一)民间组织能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社区服务可分为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少年儿童、优抚对象以及贫困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针对大众居民提供的便民利民服务和对社会企业间的互助服务。随着人口需求的多样化以及需求层次的提高,任何一个政府无论其多么强大都不可能提供所有的服务。政府在加强社会管理中要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将政府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那些职能和事务剥离和转移出去,交给民间组织,利用民间组织向居民提供“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指“民办非企业单位”),来实现居民多样化的需求。从而使民间组织真正成为市场与政府两个系统传递信息的桥梁,成为政府的帮手和抓手,成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沟通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结构运行更加顺畅。

(二)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有利于解决社区资金不足的问题。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建设,主要解决了社区建设中两部分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是社会保障资金。社区集中了一些社会关注、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市场经济条件下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等。为了实现社会公平也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必须建立社会福利、救济、互助等社会保障机制来帮助弱势群体,但根据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明显不足,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的。因此,必须发展民间组织,充分利用民间闲散资金来有效地帮助弱势群体。民间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弱势群体服务上。济南市民俗艺术馆为残疾人免费举办了面塑培训班,使百余名残疾人学到了一技之长,增加了就业的机会。

二是社区建设资金。从国外社区建设的实践来看,社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和民间组织收取的服务费三种渠道。在我国,政府对社区建设投入总体不足,社会捐赠未形成风气,依靠民间组织可以充分调动民间资金,合理整合社会资源,繁荣社区经济。

(三)民间组织可扩大就业渠道。随着企业改革和单位体制的解体,大批下岗人员的就业转移到社区。在美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就业人口是总就业人口的1/10。我国民间组织也有大约300多万人的专职从业人员。可见发展民间组织,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民间组织可致力于提供各种社区服务,如就业培训、成人教育、医疗卫生、各类中介服务、家政服务、老年人服务等,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去年,我市近3200个民间组织面向社会解决就业8000余人。

二、培育新型民间组织是加快社区建设的形式

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和谐社区”不仅为发展与规范民间组织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为民间组织的多元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培育新型民间组织是一个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发展的过程。当前,新型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更多的还处于自发状态,根据社会需求应运而生,又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充分代表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一定程度上还受到传统观念和落后体制的制约,束缚了发展的脚步。在双重管理体制下,一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其他咨询服务等社会需求广泛的行业因找不到挂靠的业务主管部门而无法进行登记,被迫游离在民间组织的大门之外,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今后,登记管理机关应不断拓宽思路、方法,对运作规范、有发展前景、作用发挥好的新型民间组织加强引导、及时推广,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型民间组织形式,参与社区建设,加快社区发展。

(一)培育服务社会管理的基层性社区民间组织。社区民间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活动,以社区成员为主体,拓展社区服务,活跃社区文化,对于推进社区自治、维护基层的社会稳定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是促进社区和谐的积极力量。这一新型的基层民间组织包括社区文娱体育团体、志愿者服务组织、公益互助组织、计划生育协会等社区社团和非营利性便民服务机构等民办非企业单位。通过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完善,不仅可避免社区单位化的误区,而且可以拓展社区服务项目,切实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将社会服务覆盖到全体社区居民。社区民间组织必将成为社区建设的助推器和社会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培育服务弱势群体的公益性民间组织。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和关爱社会弱势群体,要帮助弱势群体走出困境,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民间组织的积极参与。目前,针对弱势群体举办的服务机构严重不足,特别是为老年人服务的养老机构与实际社会需求之间的缺口很大。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主要依靠社区来解决。为了能够避免政府办福利机构的毛病,又能够鼓励民办机构进入养老服务领域,针对政府缺钱、老年人需要服务、企业需要转产、需要寻找适当的投资渠道、下岗职工需要工作岗位的情况,政府完全可以另辟新路,通过财政手段扶持或购买社务服务的方式,从改革自费政策入手,刺激提升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服务需求,鼓励民间力量进入老年人服务行业。上海市卢湾区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卢湾区民政局用福利彩票的资金做支持,通过财政补贴困难老人入住(每年30万),成功地将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整合,创办了一所由民间独立创办、经营+政府补贴低收入老年人的新型养老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民间组织服务的办法很好地解决了养老机构不足的问题,政府花最少的钱为民众获取了最优的服务,这代表了新时期中国城市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走向。版权所有

第6篇:法律援助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 高校学生权益保护;范围;途径

[中图分类号] D91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2)05—0140—05

近年来,高校学生权益保护的案件日渐增多。从田永案、刘燕文案再到女大学生怀孕被勒令退学案以及大学生作弊被开除案[1],可谓维权案件不断涌现。有鉴于此,我们必须重视对高校学生权利问题的研究,弄清楚高校学生究竟享有哪些权利,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保护学生的权利,以减少乃至避免对学生权利的侵害,使高校学生健康成长。

一高校学生权益的概念及特征

高校学生权益就是取得高等学校学籍的在校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以及要求他人相应不作出或作出一定行为的方式实现一定利益的许可和保障[2]。

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首先作为公民而存在,同时既是受教育者又是特殊的教育消费者(高校学费和其他培训经费的支出者)关于高校学生是特殊消费者的观点已被一些学者论证。具体可参见银建军、覃勇荣:《大学生是高等教育市场的特殊消费者》,《河池师专学报》2002年第3期;詹先明:《基于教育服务与消费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策略》,《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年第2期;藤艾娟:《在信息数字化背景下的教育消费》,《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等。。因此,高校学生的权利不同于一般的公民权利,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高校学生权益是基于其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产生的,它存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行为关系之中。作为特殊消费者的高校学生,其权益的产生也不同于其他商品交换,普通的商品交换产生于买卖双方的直接交换行为,而高校学生的权益产生于教与学的关系行为中,产生于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之中。高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过程中学生更多的自主性,教与学双方的对立统一决定了高校学生既是权利主体又是权利客体。

其次,高校学生权益的核心是权益主体自我素质的提高,其权益指向是人的价值而非物的使用价值。高校学生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发展,同时,高校学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人力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接班人,肩负着振兴祖国的重任,其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建设前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实现。因此,高校学生权益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只注重对物质及其使用价值的拥有。

再次,高校学生权益具有易受损的特点。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的影响下,学校学生管理中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学生只是被简单地当作学校管理的对象。因此,高校学生在学校管理活动中,相对来说处于弱势地位,其正当权益如受教育权、隐私权、获得公正评价权等在管理中易受到损害。

二高校学生权益保护的范围

笔者认为,总体而言,高校学生的权益包括法律明确规定的权利和法律未加禁止的权利。

(一)法律明确规定的权利

1.受教育者的权利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2年第5期段启俊,曹艳华:高校学生权益保护的范围与途径

(1)受教育权。受教育权首先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所谓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享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和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根据1995年3月颁布的《教育法》和2005年3月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规定,高校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教育平等权、入学升学权、教育选择权、听课权、参加权、建议权、考试权、学位权、学历权、择业权和获得公正评价权等。

(2)使用教学资源权。《教育法》第42条明确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馆资料”的权利。任何教学场地、设施都不应将学生排除在外。学校应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向学生提供配套的教育服务。由于教育消费内容的特殊性,学生难以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消费目标,还需要在课堂以外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教学设施与设备[3]。

(3)知情权。知情权是指高校学生对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学校的发展状况、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对本专业的师资队伍水平、课程设置以及经费投入等基本情况有全面了解的权利[4]。高校学生作为一名特殊的教育消费者,当然有权利全面了解学校以及自己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教育法》第29条第4项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这是学校应当履行的义务,反过来也就是学生应享有的权利。因此,知情权是高校学生全面加强对学校的了解,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学校自身争取学生对其理解和自觉接受学生对其监督的需要。

(4)监督权。 监督权是高校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以及课堂教学质量,对学校教学经费投入情况等进行监督的权利[5]。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和办学模式的改革,学费在高等教育成本中的比例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开始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因此,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与监督,是新时期高校学生的基本权利。

第7篇:法律援助的发展前景范文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及意义

据统计,目前,中小企业总量已达1100多万户,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GDP的60%,缴纳的税款占全国税收收入的50%左右,中小企业还吸纳了近80%的城镇就业人口。全国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大量高新技术产业化也是由中小企业付诸实施的。[2]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于繁荣经济,促进高科技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自主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小企业大多属于高消耗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下游,徘徊于低端市场,在技术选择上集中于跟踪模仿或技术引进,而忽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推进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找出一条能力提升途径,对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具有重要意义。通俗地说,技术创新就是指一项新工艺、新产品从研究开发、投入生产,到投向市场并进入运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3]因生存与发展环境以及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创新体系中所处地位及所起的作用的差异,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形式的多样性。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瞬息万变,决定了直接面向市场和消费者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多样性。在创新方式上,呈现出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工艺创新、技术转移、企业研究成品与开发等多种方式;从创新成果看,既有渐进产品(服务)和工艺创新,也有重大成果创新,还有更多的中小企业仅从事技术转移,或为大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配套和服务,并不拥有创新成果。同时,在创新来源、创新过程等方面也都显示出无限的多样性;二是活动的广泛性。中小企业分布在几乎所有的产业领域,技术创新的产业分布非常广泛;三是决策的高效性。一般大型企业受官僚体制的影响,比中小企业的决策更为保守,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更为高效,能够根据市场变化迅速作出创新决策,体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四是创新工作的合作性。技术创新需要多领域的技术和知识,受资金与人力条件的限制,中小企业很难仅仅依靠内部力量获得全部的关键技术和能力。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独立地完成一项较为复杂的技术创新,往往成本投入大,开发周期长,所冒风险大,需要大家共同抵御风险。基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其技术创新在许多行业占据了主导地位,研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分析

目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活动还面临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创新意识不强,资金、人才缺乏

首先,中小企业负责人创新意识不强。我国的中小企业多是从乡镇企业、私营和个体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来,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安徽省中小企业局2010年调查638家中小企业中,只有130位中小企业负责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不足30%,500位中小企业负责人具有大专及以下学历,占总数的60%。[4]由于缺乏系统的现代管理知识和技术创新意识,往往习惯于墨守成规,缺乏前瞻性,对技术创新认识不足,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其次,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是一项高投入的活动,一项技术创新成果要实现产业化,必须经过研发、中试和产品销售等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中小企业由于发展历程短,资本积累有限,融资渠道狭窄,技术创新资金紧张。再次,技术创新人才缺乏。目前,我国的科技人员70%以上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游离于企业之外。[5]由于隶属关系的羁绊,造成产学研不能很好的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中小企业获得自身以外的技术支撑有限。同时,中小企业自身技术基础薄弱,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其文化层次、基本技能相对偏低,技术创新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加之,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科研条件、工作环境、个人发展前景等制约,造成中小企业很难吸引和留住技术创新人才。此外,很多中小企业成长壮大以后,未能很好地建立和运行现代企业制度,仍然墨守家族式管理,对技术创新人才不敢大胆使用,也造成技术创新人才流失。

(二)担保体系不健全,贷款融资门槛高

目前,我国的融资担保机构不健全,提供的担保品种单一,缺乏风险补偿机制。同时,担保机构分布不均衡,在偏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担保机构发展很不成熟。银行对信用担保机构的认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信用担保贷款的业务面不广。在如此背景情况下,中小企业通过信用担保的形式从银行直接融资就更加困难。同时,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认识不足,技术创新贷款申请审批速度慢、门槛高、难度大,使技术创新在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扩展期缺乏资金支持,制约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加之目前我国地方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保险公司、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等涉足技术创新类贷款业务少,且部分金融机构发展还不成熟,贷款利率高、额度低,风险投资公司发展还较为滞后,进一步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影响了其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三)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制度和法律保障乏力

目前,我国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在国家层面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在财政、税收、金融领域加大了政府投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相较于中小企业的庞大数量,政府对中小企业投入力度还很不够,难以形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条件。以安徽省为例,2006年2333家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创新经费支出174.8亿元,其中,企业自筹资金141.7亿元,占81.1%;政府拨款5.4亿元,占3.1%;金融机构贷款等其他渠道融资27.7亿元,占15.9%。[6]同时,我国一些地方虽然建立了科技园区等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加大了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指导与服务,但是,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咨询、信息、科技、法律等服务体系建设还任重道远。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发展,我国近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法》《关于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等法律法规,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和具体,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政府出台的保护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政策相对缺乏,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屡见不鲜,相当多的知名民营企业也饱受假冒侵权的困扰,甚至形成了“谁创新,谁倒霉”的怪圈。总之,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发展历程短、技术创新的意识滞后、资源缺乏,政府的支持力度有限,造成其在技术创新的发展历程中举步维艰,技术创新的能力、水平普遍较低,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拓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渠道

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功能,减少对中小企业的歧视,通过贴息等措施,加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为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运用提供贷款贴息和担保。通过组建中小企业联合担保共同体等形式,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成立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开展中小企业间互助,实现抱团发展。适当允许符合条件的股份制中小企业发行债券、股票,面向社会募集资金。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银行,为中小企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出口担保,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千方百计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采取差别待遇的税收优惠政策,激发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性。

(二)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严厉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和侵权行为。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1]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依照规定应该开放的一律对社会开放。建立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机构,同时,鼓励社会创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信息咨询、技术指导、法律援助、政策服务和行政支持等服务。[1]充分发挥科技园区的孵化器功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缩短新产品开发过程,提高孵化成功率。

(三)加强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

中小企业应充分应用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加大和他们之间的横向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科研院所和高校广泛参与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四)培养企业家精神和技术创新氛围

第8篇:法律援助的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跨境电商;品牌培育;问题与对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开启,跨境电商的商业模式随之兴起,带动了农村企业的发展,将其市场从国内拓展至国际,使得世界各地的消费者都因此能够获取农村卖家的商品信息,大大有利于农村企业的做大做强。在其发展过程中,品牌化是农村企业成长发展必须重视的关键点。在社会经济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农村跨境电商在国家乡村振兴利好的政策支持下,要加快品牌化的转型。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跨境电商品牌培育的重要性

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农村跨境电商进行品牌培育有利于提升农村企业形象,提高农民收入,维护农村产品市场秩序,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这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是贯彻落实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年,大力发展农村跨境电商经济,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是助力乡村振兴、提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条可行和必由之路。近年来,在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引导和扶持下,跨境电商经济在助农增收、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农村跨境电商应抓住机会坚持走“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发展道路,通过不断开辟国际市场,延伸产业链,整合优化品牌的资源配置,增强品牌的黏性,借助跨境电商平台和互联网的传播,加速农村特色品牌出海,从而带动农产品国际化,打造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新动力。

二、当前农村跨境电商品牌培育存在的问题

1.品牌培育意识薄弱,知识产权缺乏有力保护当前农村跨境电商经营者受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惯性束缚,品牌培育意识较为薄弱,只关注产品的销量,对提升品牌形象、打造品牌知名度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此以往,势必影响企业经济利益和自主创新能力,导致产品生产经营受制于人。此外,有些农村跨境电商经营者尽管已经建立了自主品牌,但对品牌的保护重视程度不够,容易使其合法权益在受到侵犯时难以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的经营成果,使其品牌长期处于弱势地位。2.品牌推广与维护不足,品牌效应不明显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品牌效应已经成为农村跨境电商发展不可或缺的国际竞争力。然而不少农村跨境电商品牌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存在,企业并未真正重视品牌的推广与维护,品牌作用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国际市场销路难以打开,品牌效力难以发挥,加之同类同质产品较多,竞争压力较大。二是企业缺乏战略眼光和长远谋划,只注重短期效益,在进行跨境产品销售时往往容易做出损坏品牌形象的行为,从而影响商品的成交率。3.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国际认证体系不健全,品牌质量参差不齐随着跨境电商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的质量,然而当前农村跨境电商主要的出口商品——“农产品”却普遍存在质量标准与国际认证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导致品牌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企业经营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管理主体不清晰,参与标准体系建设的部门较多,无法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二是标准体系的配套技术、标准并不完善,仅对农产品的技术指标进行了要求,却没有规范相应的检验方法,使得农产品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三是标准体系针对性不强,对跨境电商的发展缺乏适应性,很难配合农村跨境电商进行品牌的培育。4.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品牌培育缺乏足够资金支持当前农村金融体系不够完善,农村跨境电商在品牌培育过程中难以获得足够资金的支持。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作为营利性机构需要进行商业化运作,其资金需要在安全的范围内灵活流动,但由于农业弱质产业的特点造成的高风险、低收益导致农村跨境电商进行贷款融资时困难重重。再加上农村当前的信用环境并未得到较好的建设,其进行金融活动时需要进行烦琐的抵押程序,开展金融业务的成本较高,审批周期较长,使得农村金融体系发展速度缓慢,难以提升整体水平。5.农产品跨境物流冷链发展缓慢,无法与国际标准接轨农产品不同于常规商品,在进行跨境交易时要保证物流的时效性和运输质量,做到全过程“无断链”。因此,需要依靠冷链物流,从农产品的生产、储存到其运输、销售,都应当被“无断链”的体系建设覆盖,进而实现产品物流一体化。然而,目前在物流行业中跨境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尚未完备,冷链的集中度较低,部分运输中缺乏预冷环节,运输效率低下,无法与国际标准接轨。国际物流条件的不足导致农产品在进行冷链运输时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这已经成为农村跨境电商品牌培育的瓶颈之一。6.农村跨境电商品牌营销人才严重欠缺人才是发展的生产力。农村跨境电商进行品牌培育时,需要既懂得电子商务技术,又熟悉国际市场营销以及品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地区跨境电商领域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导致农村跨境电商品牌的培育举步维艰。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地区培训条件不够完善,农民接触跨境电商的时间相对较短,无法充分理解和掌握电商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使得网络营销和品牌运营的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较低。再加上农村跨境电商很难留住电商人才,人才流动频繁。没有专业人才的支持,跨境电商的发展和品牌的培育都陷入了难题。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农村跨境电商品牌培育的措施

1.提高农村跨境电商经营者品牌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农村跨境电商而言,在跨境经营过程中应当重点强化品牌意识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时注册商标专利,打造品牌,把握主动权。同时,企业应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培训,学习品牌文化与知识产权的规则,了解与跨境电商销售侵权的相关案例,从而在经营过程中能够避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也能够在自身知识产权被侵犯时进行有力的法律反击,维护企业的利益。对于当地政府而言,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指引下,应当有效发挥自身作用,在信息检索、法律援助、搭建资金支持通道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从而进一步推进农村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和品牌的培育。2.落实品牌推广与维护,提高品牌竞争力农村跨境电商品牌的宣传和推广是延长农村产品品牌生命周期、提高品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通常可以通过提高网络搜索中品牌关键词的排名,获取更多互联网搜索流量,在网络上扩大品牌的知名度,也可以开通企业公众号以及微博、抖音账号等自媒体平台进行产品的推广,还可以通过邀请红人明星参与助农活动,在其公众平台进行品牌的联合宣传,提高品牌影响力,或者通过网红明星直播带货的方式扩大品牌知名度。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好品牌文化口碑维护,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做好数据分析,在第一时间处理负面舆情,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扩大正向推广,维护好品牌形象。只有彻底落实好品牌的推广与维护,才能够树立良好的农村品牌形象,取得较好的品牌效应。3.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国际认证体系,控制品牌质量农产品标准化是农村跨境电商品牌培育与建设的基础,通过农产品标准化规定才能全面确保品牌农产品质量。因此,在培育农村跨境电商品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基于乡村振兴政策,加强农产品的标准化建设,健全质量标准与国际认证体系,对区域内的农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在此过程中,应当精简标准体系建设部门,明确标准体系建设的方向,充分发挥标准控制质量的作用。应当进一步加强其配套技术和标准开发,使所有农产品具有质量标准,规范农产品市场。除此之外,应当加强质量标准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细化农村跨境电商相关信息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地方标准,应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标准与体系,将其控制效果最大化发挥。4.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落实品牌培育资金支持培育农村跨境电商品牌离不开资金的支撑。因此,需要全面推动农村地区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落实品牌培育资金支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品牌以及跨境电商的市场。为此,金融机构应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政策的号召,不断拓展金融业务,简化贷款手续、提升服务水平,为农村跨境电商提供小额信贷和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确保其能够更便捷地获取信用贷款,并在跨境结算时能够享受针对性的“即时到账”的金融服务。与此同时,为了确保品牌培育资金到位,政府应当进行专项资金扶持,为其构建安全、高效、通畅的融资渠道,必要时可以通过立法手段对农村跨境电商资金投入进行保障。5.加快冷链物流发展,与国际标准接轨物流运输是乡村振兴背景下跨境电商品牌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因此,政府需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使冷链物流配送走进农村合作社与个体经营户,重点应关注以下方面:一是针对跨境电商经营进行政策倾斜,使越来越多的农产地加入电商发展;二是给予其适当的流通便利,重点加大对农产品预冷、农产品加工、储存以及生鲜类型农产品的运输、配送全过程中所需设施的支持力度,以此保证综合质量;三是需要加快冷链物流集散中心的建设,缩短运输过程中花费的时间,提高冷链物流集散、运输的效率,尽可能地保障质量问题;四是需要对冷链物流中的农产品做好质量检查工作,落实风险监测与源头追溯,从而打造高价值的跨境电商品牌。6.加强专业人才培育农村跨境电商品牌培育的过程中,专业人才不可或缺。因此,需要将跨境电商经营与品牌培育纳入当地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培训计划之中,通过举行知识下乡活动使当地农民能够免费接受高质量的跨境电商教育。当地相关部门可以对农业大户、网店店主等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提升其网络营销、品牌推广与维护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使其具备实战经验以便应对跨境电商品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政府还应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建立有吸引力的奖励机制,鼓励农村大学生毕业回村开展跨境电商经营活动,让农村大学生起到较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农村跨境电商培育品牌时只有贴合国家乡村振兴各项相关政策,积极提高经营者品牌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落实品牌推广和维护,提升品牌竞争力、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国际认证体系,控制品牌质量、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落实品牌培育资金支持、加快冷链物流发展,与国际标准接轨以及加强专业人才培育,才能够加强农村跨境电商品牌的培育力度。随着各项措施的逐渐落实,农村跨境电商品牌化建设必然会取得突破,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与更长远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曾展发.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河南农业[J].2018,29(35):43,49.

[2]孙炳权,王爱花.品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业与技术,2017,37(18):151+70.

[3]黄冬梅,汤天啊.浙江中小跨境电商企业“互联网+品牌化”战略实施对策研究[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4(1):74-76.

[4]任昭曈,张思瑾,籍砚宁,程梦舒,王浩迪.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跨境电商品牌培育研究——以河北省乐亭县为例[J].河北企业,2021,32(08):20-22.

第9篇:法律援助的发展前景范文

一、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意见年,我区新引办民营企业1410户,现有9904户非公有制企业中,营业收入超过亿元的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家;新创办注册资本金百万元以上企业396家(含千万元以上企业65家),同比增长56.5%,注册资本金22.2亿元,同比增长55%;新发展各类私营企业户,同比增长11%;新发展个体工商户5495户,同比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32.5亿元,同比增长30%。引进内资15.5亿元,引进5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企业8个。年初确定的51个经济大项目,年内竣工项目15个,动工在建项目17个。在数量、规模和效益上,增幅都很大。

(二)非公有制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意见年,我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效推进总部楼宇经济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地区经济总量的70%以上,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税收贡献不断提高。全年完成财政收入6.7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税收6.21亿元,占财政收入的92.7%。民营企业增加值达69亿元,同比增长65.87%;实现税金7.58亿元,同比增长26.33%;实现营业收入181.5亿元,同比增长38.97%;实际利用外资0.67亿美元,出口创汇0.3亿美元。

(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以软环境为重点的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强化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办事效率和服务功能。区行政服务中心为民营企业的注册、登记等提供“一站式”服务;各街道都建立了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零距离服务。探索了为民营企业降低服务成本的有效措施。意见年,我区在街道试点,由政府出资对新引入的企业实行注册“零费用”。目前,我区已投入47万元,新注册50万元以上企业124户,注册资金3.2亿元。拓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为解决中小企业短期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区政府在创业带头人协会成员中组织创建了互助式创业辅助资金,通过民间互助、民办公助、共建单位协助等方式筹集资金120万元,现已发放首批资金35万余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板块集群正在形成。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一个龙头、一个中心和四大功能区”,为非公有制经济集聚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以为龙头的金融、会展、旅游、商务、信息等生产业快速发展;期货、石油、证券、金融、信托、保险等大厦建设已经开工或正在筹建,为加快生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以路为中心的消费业商圈人气旺、商气浓,业态齐全,诚信度高,被评为全国第六批“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街,已成为吸引人才、吸纳投资的热点。以海水热泵、船舶导航、高档数控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国际工控产品产权技术交易中心已成为产学研相结合的典范,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以建安、君安大厦、东展集团、和平现代城等为代表的总部、楼宇经济初具规模。以长兴购物中心和西南路熟食品交易中心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市场体系、以五一广场家居大世界和幸福家居世界为代表的高中低档家饰装修市场体系、以五金机电大市场为代表的为装备制造业服务的市场体系已形成规模;以五个商业副中心为代表的区域商业服务体系已形成网络;以商务餐饮一条街、同泰健康美食街、浪漫之都婚庆广场为代表的特色街已形成品牌。功能完善、业态齐全的各类专业化市场为非公有制经济竞相发展提供了平台。我区还加快推进了各类创业园建设。意见年区政府投资394万元建设了4个创业园,其中,在辰熙大厦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园,投入无偿创业资金131万元,扶持了33个项目。各创业园通过发放小额贷款和无偿创业资金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体和大学生的创业难题,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二、年意见区非公有制经济工作打算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年,我区将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第一,着力发展总部和楼宇经济。一是紧紧抓住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这一历史机遇,在积极引导房地产业重点开发公建和写字楼,整合辖区闲置楼宇资源,为企业入驻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的同时,根据形势变化和区域实际,完善出台总部、楼宇经济发展政策,为总部和楼宇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借助国际资本、产业和服务外包向中国转移之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销售和结算中心落户我区。二是充分发挥的区位优势,积极为今年开工建设的石油、金融、保险、证券、信托5个总部大厦提供跟踪服务,协助市有关部门解决好项目运作中出现的问题,加速推进项目开发进程。三是进一步加大对特色大厦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大厦招商和扶持入驻企业两方面工作,确保特色大厦健康发展。

第二,加快推进路三期改造工程。一是加快实施路“南拓北进”计划。今年要在完善路二期改造基础上,启动三期改造工程,将路南拓到太原街,推动原区公安分局、轨线所、解放商场、太原街西侧等地块的改造,建设五星级酒店及商业配套设施,使路与和平广场、连成一线,形成意见区的“黄金走廊”;北进到意见火车站,科技企业入驻,不断壮大辖区企业规模,提升企业总量。

第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发展生产业企业,大力推进金融、旅游、现代物流、高新技术等行业发展,进一步发展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审计、公证、监理、评估等中介机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突出发展创意经济,充分发掘辖区智力资源,制定政策,搭建平台,积极鼓励发展创意经济,加快广告、设计、动漫等创意产业发展,使其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基地建设,以国际工控产品产权技术交易中心为平台,完成其三期建设,进一步加快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提升我区民营企业的现代科技成果转换水平

第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一方面,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今年要全面推进41个大项目建设,并做好项目推介工作,依托项目招商。在做好“珠三角”、“长三角”和香港等地客户跟踪回访的基础上,探索北部招商途径,重点加强对哈尔滨、长春等地的招商引资,提升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年内,计划引进500万美元的外资企业项目6个、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企业项目2个。另一方面,加快外向型民营企业的发展步伐。鼓励辖区民营企业走外向型、外包型服务的发展路线。今年,将对平安国际贸易顾问有限公司(意见年引办的外向型企业创业基地,目前已入住企业43户)进行重点扶持,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鼓励有实力、有规模的民营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五,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一是加强服务环境建设。健全和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和法律服务体系,及时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和法律援助;完善和提升区行政服务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企业投诉中心的窗口服务功能和办事效率;积极探索为企业服务的有效措施,降低企业成本。二是加强市场环境建设。成立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监管职能,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引导企业和商家诚信守法经营,为企业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三是加强安全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企业发展营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