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实验的过程范文

科学实验的过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实验的过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实验的过程

第1篇:科学实验的过程范文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放弃以往陈旧的实验教学模式,改变以往教师教的枯燥、学生学得乏味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探索、去创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正确引导学生动手、思考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现在笔者结合自己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浅谈以下几点拙见。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实验素养

“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教师的实验素养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我从如下三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1)科学性:从实际出发对成功的实验进行记载,实验参数存档备用,失败的演示实验作出说明或解释,严忌故弄玄虚、自欺欺人。(2)精确性:演示实验做到反复演练,使之实验效果达到最佳程度,并考虑有可能出现意外情况采取应急措施。(3)高效率:尽可能了解实验室现有器材的品种规格性能和作用,挖掘器材潜力、提高利用率、努力提高实验技能、力求演示实验简单、形象、清楚、可信,并尽量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更有效的进行专题实验教学。其次,加强自身业务锦绣,以适应当前素质教育需要,经常性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实验教学观摩课,会研究,学习他人的先进的实验教学经验,做到学以教用。

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1.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众所周知,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如在观察“摩擦起电”规象时,要提示注意:①手帕摩擦过的塑料膜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②手帕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③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识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课本中各种各样的电路图、滑轮组装配图、物态变化图像等等,都是从画图、识图及图像与实物转化的角度,训练学生对物理规律掌握的程度的,换句话说,也就是靠想象来认识物理规律,然后靠作图来进行分析、判断的。如“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在学习“导体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这一内容时,可启发学生联想“右手拿镰刀割麦子”的情形。根据“右手定则”,磁力线方向(麦子)、导体运动方向(镰刀)、导体中感生电流方向(四指)的关系就十分明确了。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想象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些超乎他们自己经验的形象;由于想象的材料来源于实践并与感知、记忆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和模型等,来帮助学生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大知识范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3.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课堂讲评小实验、小制作,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并使班级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这佯,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促进了一系列附带内容的学习。

4.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中学物理实验又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安培表、伏特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极的接线位置,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使电流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2篇:科学实验的过程范文

关键词:锅炉原理;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55-02

引言:

我校《锅炉原理》课程的授课对象是能源与动力工程(原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主干专业学位课程,具有浓郁的电力生产特色。我校这门课程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和上海市精品课程。为了适应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锅炉原理》课程是以“电站锅炉”为研究对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综合应用已学的专业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和工程燃烧学合分析的方法。本课程以其他专业基础课程(比如: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和工程燃烧学)为基础,与实际电厂生产之间联系紧密,需要在讲授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注意掌握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

实验、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锅炉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锅炉原理的基本知识及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学的难点。为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习和综合性实验内容,以助学生对《锅炉原理》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方法的掌握。针对电力行业特色,课题组对《锅炉原理》课程实验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改革了实验方法、改进了考核方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包括综合性实验、锅炉实习参观、计算机仿真训练以及检修实训。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强动手能力,拓展第二课堂、提高创新能力。

一、《锅炉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实验教学的目的:通过锅炉课程的实验使学生获得锅炉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锅炉实验的基本方法,学会常规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同时借助实验中显示的物理化学的现象和数据,进一步深化对“锅炉原理”课程中有关重要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同时掌握实验基本方法,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基本要求:

(1)通过实验使学生强化对锅炉理论知识的认识、验证理论知识的结论。

(2)使学生掌握常规仪器的基本原理与使用,学会完成实验的方法和操作程序。

(3)学会从实验数据的分析中得出反映基本原理和定律的结论。

(4)整理实验过程取得的数据,完成实验报告。

(5)学习完成简单的设计性的实验。

(6)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二、《锅炉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

依据实验教学的开课目的,《锅炉原理》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为综合性实验、锅炉实习参观、计算机仿真训练以及检修实训四个部分。通过综合性实验和电厂实习参观,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燃料成分、锅炉热平衡、锅炉热偏差的形成机理以及锅炉设备及系统的理解,并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通过计算机仿真训练,开展形象教学,可从根本上改变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涉及大型设备、复杂系统,在课堂上难以讲解和学习的设备运行及工作过程等问题;而检修实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环节,也是强化学生工程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训,学生可以了解锅炉的泵与风机、燃烧设备等的结构特点、工作方式及有关的技术经济指标,熟悉锅炉设备的结构和性能、设计及计算方法,将理论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巩固和扩大专业知识面。

结合《锅炉原理》理论教学的授课模块:燃料及燃烧特性、燃料燃烧计算和锅炉机组热平衡、煤粉制备及系统、锅炉受热面、锅炉工作原理等,开设了相应的实验教学:燃料的工业分析实验、燃料的元素分析实验、燃料发热量测定实验、灰熔点测定实验、锅炉热平衡实验、煤粉细度测量实验、过热器热偏差实验。受实验时数的限制,上述实验部分是作为第一课堂必修实验进行的,而部分是放在第二课堂选做的。再结合校企合作平台,第二课堂上还开展了相应的锅炉检修和实训,作为相应实验课程的有力补充,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三、锅炉原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锅炉原理》课程的实验室是开放式实验室,实验分为必做和选做两类。对于教学必做的实验,由于受到实验台套数的限制,所以每个实验都按照实验台套数将学生人数控制在与实验台套数相适应的组别来排实验,使学生有独立操作机会。每次实验,实验老师都付出很多的时间和心血。对于选做的锅炉实验,学生提前一周提交实验申请,实验教师把相关的仪器、设备、系统、实验工具等准备好,学生可以随时到开放式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的操作。对于复杂的实验,学生可以自行组队,然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团队协作,操作实验设备和仪器,并主动思考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实验总结。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可有效提高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独立思考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

四、锅炉原理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实验考核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全面检查,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查。同时,实验进行相应的考核能够给学生压力和动力,促使学生重视实验课程。实验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多是依据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质量来确定,这种实验考核方式重点考察了实验成果而忽视了做实验的过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带有实验指导教师的主观性,导致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实验过程,甚至出现了个别学生抄袭他人实验报告的情况,而教师仅根据实验报告是无法判定哪份报告是抄袭的,这就不可避免会出现个别对待实验敷衍了事的学生,但其实验报告写得很好,所以其实验考核成绩比那些认真做实验学生的要高的不合理现象,这会挫伤部分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课题组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将成果考核改为过程考核。把成绩分为五部分,包括:实验准备过程、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报告和实验创新。采用过程考核方式,可以考察学生的综合表现。实验准备过程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实验的预习情况;实验操作过程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实验操作过程的动力能力、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正确性;实验数据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及数据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实验报告主要考查学生对整个实验的综合整理能力;实验创新主要考查学生通过本次实验,在操作方法上、数据处理上有无改进或创新,或把本次实验的理念、原理等向外拓展,提出新的实验。实验教师根据以上五个环节进行综合评分,给出总评成绩。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给出的实验综合成绩,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考查。这种考核方式可充分反映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动手能力和拓展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进一步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结束语

《锅炉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是将《锅炉原理》教材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基础理论学习与实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电力行业特色,进行了《锅炉原理》课程实验内容的设计、实验方法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进,形成了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包括综合性实验、锅炉实习参观、计算机仿真训练以及检修实训,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增强动手能力,拓展第二课堂,提高创新能力。这种实验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教学质量提高明显。

参考文献:

第3篇:科学实验的过程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导入

所谓“实验导入”指的是运用实验导入新课,实验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具有课题意识,明确学习目的,动员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运用学过的学习方法。实验导入是物理课堂导入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惊奇现象导入法

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新课。

例如:大气压强-覆杯实验导入

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在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配合故事导入法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充满着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和传说,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选用一些故事片断,并作一些模拟演示,就会创设出非常活跃的学习情境。

例如:大气压强-模拟马得堡半球实验导入。

这儿有两个橡皮半球,用力将它们挤压而合在一起,请两个力气大的同学上来,看他们能不能把两个球拉开?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拉开,这是为什么?其实,早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德国马堡市长、科学家格里克就当众做了一个精彩的实验。他所用的黄铜半球直径约20厘米,抽气以后两边共用了十六匹马才把两个半球拉开。这就是轰动世界的马得堡半球实验。刚才的实验,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拉开(演示)。谁知我是怎样把它拉开的?为什么抽气以后就拉不开呢?(板画)。球的周围有什么?空气。显然是空气对球施加了压力。这些实验生动地告诉我们,大气存在压强。

三、解决实际问题导入法

创设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或者以双方竞赛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往往也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例如:两力的合成-拉健身弹簧导入。

黑板前挂了一只健身拉力器,请一位同学上来拉弹簧的下端把手,要求拉到黑板上划线的位置(请一位力气小的女同学,没能拉到位)。这位同学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没能完成任务。谁能来帮她一把?(实验:两位小同学共同用力把弹簧拉到了线下)哪位同学能独立地把弹簧拉到线下?(上来一位同学完成)。这位同学力气不小,一个人就顶了两个小同学的力气。换句话说,把弹簧拉到线下,他所施的力与两个小同学共同施力的效果相同。

四、实验复习导入法

利用实验复习,即可以创造一种直观的环境,又可以较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如:阿基米德原理-复习浮力实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概念。请问,我们是怎样证明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取出实验装置,回忆实验过程)。当我们把重物从空气中像电视慢动作一样地逐步放入水中,想一想,物体受到的浮力是怎样变化的?由此猜想一下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演示、观察、回答: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加)。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或者说,与排水量有关。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实验导入的类型很多,同一个课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导入方法。选择的依据主要是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一般从学习单元开始时或课题比较平直时,可以考虑悬着趣味性较强的演示法和故事法;如果学生存在着较顽固的错误概念,就需要选择能激起强烈思维冲突的方法;如果课题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性较强,而学生的准备知识又不足,则选择复习导入的方法;应用性较强的课题,多引用联系实际的方法。

实验导入的基本结构大体是:创设实验情境―激发思维冲突―明确学习目的―铺设达标阶梯。

1.在导入阶段创设实验情境,提供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现象,配合教师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但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所创设的实验情境的内容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增强趣味性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选择趣味性强的实验;二是巧妙设计实验教学程序,运用语言的艺术魅力,激起情又引其疑。

2.激发认知冲突,这是保持学生有意注意,激励学习最有效的途径。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好奇的心理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但不一定能趋向于教学的目标,也不一定会产生剧烈的认知冲突。需要教师精心地引导和组织,及时地抓住学生闪现出来的认知矛盾,玄奇思维冲突的狂澜,使学生产生渴望解决问题,又感到仅用自己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问题的心理矛盾。这可以说是决定导入阶段成败最关键的一环,特别是那些学生存在顽固的前科学概念的课题。例如,学生中普遍存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它是形成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难点的根源。因此在该课题的教学中,应设法让学生的错误观点暴露出来,再加以击破。

3.明确目的,建立联系,这是导入定向的重要环节。在激起思维冲突以后,应当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解决的途径。

当然,这些导入的环节,并不是死板的模式,可以灵活多变地加以应用。在多种情况下,导入结构并非都是截然分开的四段。而且不同的整体课堂结构,要求有不同的导入结构。在导入阶段,可以有侧重点地完成某一、二项任务,而其它的任务放在展开的阶段完成。

【参考文献】

第4篇:科学实验的过程范文

地方本科院校的历史学专业,虽然招生来源已很广泛,一般都面向全国招生,但所招新生毕竟不能与名牌大学的生源相比,而且大多面临比较严重的生存危机。因此,如何应对危机,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设特色专业,引导高校各专业根据自己的定位,确定个性化发展目标,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笔者认为,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与需求的变化,在高校不少专业课程纷纷探索教学特色的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的课程教学无疑也应该以追求课程特色为努力方向之一,以提高教学的质量。此处所说的课程特色,并不等于在通史课程之外设置区域史之类的特色课程[1],而是在专业通史课程中追求特色,形成特色,以特色求质量,以特色求发展。笔者认为,中国古代史教学的特色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一、在课程内容方面,构建一以贯之的中国古代史内容体系,凝聚自身的内容特色

在历史学课程体系中,中国古代史课程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有着比较稳固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主编《中国史纲要》(从初版到修订版再到增订版),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从第一版到第五版)等影响极大的教材使得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系统长期稳定不变,对中国古代史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2][3],但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当今的中国古代史教学,普遍依赖已经形成的既有教材和体系,有很大的惰性。由于种种原因,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中国古代史教材更新很难尽如人意。地方院校历史学专业仍在普遍使用几十年来一直通用的中国古代史教材,陈旧的内容体系,单调的教材形式,很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探索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在史学课程体系中,中国古代史以时段最漫长,内容最复杂而尤其需要构建有特色的内容体系。在这一方面,重点院校做了一些尝试,值得地方院校同行借鉴。北京大学张帆教授编著的《中国古代简史》继承了《中国史纲要》注重贯通的特点,是一项比较成功的尝试。华中师范大学的中国古代史教师认为,中国古代史教学在内容上需要做出适当的详略取舍,如以中华文明史的重大变迁问题为重点,开展课堂教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又有助于学生理解重大事件,能够分析当前的社会转型问题。其教学内容是以春秋战国社会转型、魏晋南北朝社会变迁、唐宋变革、晚明社会变迁等四个重大社会变迁问题为线索贯串起来[1]240。知名院校的成功尝试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史学课程教学颇有启发。

改革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内容,宜用一以贯之的知识线索贯串全部内容,在兼顾全面性的同时,力求知识的新颖和创见,凝聚自身特色。一般而言,中国古代史教学应顾及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方面,但很难讲好,只能在全面和重点之间折中权衡,要以脉络贯通为旨归。不能平铺直叙,面面俱到,而应积极吸收专题史研究成果。严耕望就认为中国通史宜以文化史为重[4]。纵观各时期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实际,夏曾佑《中国古代史》、钱穆《国史大纲》、吕思勉《中国通史》、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樊树志《国史概要》都是有特色的课程教学例证。

二、在课程目标方面,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和本地中学历史课改实践,彰显鲜明的地域特色

除了上述将教师本人对古代通史的研究所得融入教学内容,要培育中国古代史课程的内容特色,还应当依托当地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开展实践教学,带领学生积极研究地方历史传统与地域文化遗产,把实地考察和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当中。要将地方历史文化精华有机地融入中国古代史课程之中。还应充分挖掘地方志资源,让地方志内的丰富资源成为中国古代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历史人类学方法引入中国古代史课程群也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探索途径[5]。

借用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我们也应该说“在当地发现历史”。随着区域史地方史和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兴起,我国史学界几乎公认,任何地方的历史都值得发现和挖掘,从而为理解国家历史提供新的视角。实际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历史是能够离开地方史、区域史的,都是由无数地方史和区域史有机整合而成。因此,我们的中国古代史教学,从史源的角度而言,其实本来就应当从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区域、每一种人群中发现和提炼历史,从而为形成有特色的中国古代史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在地化资源。

其次,要关注地方历史教学实践,引领改革方向,努力反映地方历史教学的实践经验,增强高校历史教学的针对性。地方本科高校的历史学专业负担着培养中学历史教师的重要使命,更承担着推进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新任务。因此,必须紧密结合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进行培养模式上的教学改革。及时地了解中学基层历史教学的现状和需要,切实改进师范院校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发挥有效服务地方教育和社会发展事业的功能。具体来说,可以和中学联合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可以开发和编写校本教材,可以创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和传播基地。如此方能彰显地方教育特色。

三、在课程教法方面,改进教学模式,探索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

要形成中国古代史教学的特色,还有必要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多种试验,在不断地试验中总结和积累经验,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相应的更高要求。教师必须紧跟中国古代史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不断提高自身的中国古代史专业学科水平,为此,需要开展中国古代史相关专题的针对性研究,例如政治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军事史等专门史学科,才能给学生以有效的专门化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加深对中国古代史各方面内容的认识,让自身的知识个性在教学中逐渐彰显,从而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中国古代史教学方法。

要探索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法,途径因人而异。例如充分开发和制作历史图表,利用图表进行中国古代史教学。严耕望认为,“图与表最能使读者、听者容易领会,使他们印象深刻,其功效较文字说明要强得多”[4]197。而现在通用的中国古代史教材大多缺乏图表,甚至全无图表,这是需要高度重视和加以改进的问题。既然存在这一不足,我们就可以在历史图表的教学上创出特色。再如现在的中国古代史教材,普遍存在史料不足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在史料的教学上创出特色。再如现行的中国古代史教材对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历史论述比重不少,于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高校,就可以在民族史和边疆史的教学上创出特色。

在教学评价上,中国古代史课程也应该探索有特色的考核方式。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史的学业成绩考核方式向来以闭卷考试为主。这是绝大多数高校都通行的方式,其中又有考前命题制卷和建立试题库的不同做法。为了做到教学管理的规范有序,也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这种考核方式方式是不宜随意改变的。但是,中国古代史教师并不是无所作为,也可以探索特色。例如在命题制卷时,可以适当地根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精讲的研究心得制成考题,这样的考题就是颇有特色的,其评分标准也就相应的需要凸显特色。在考题类型上,可用填空题、选择题、论述题,而史料分析题尤其能够体现特色。

四、在课程对象方面,增开中国古代史公选课程,为中国古代史特色教学培育新的生长点

本科院校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基本生长点是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其次是研究生。一般来说,我国的历史学专业本科生数量普遍不多,但知名高校有着数量可观的研究生,他们也是中国古代史教学的对象,甚至是重点对象。在地方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实力一般较弱,相当一部分高校没有招研究生的资格,只有人数有限的本科生,因此要发展中国古代史教学,迫切需要培育新的生长点。

第5篇:科学实验的过程范文

首先,我们要实现并完成德育目标,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细致、全面。在深入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不仅包括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能力,更包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在我的教学设计里,教学目标中有思想目标一项,结合我们数学课的特点,一般都设有德育目标和美育目标两项,让学生体会数学学科的魅力,在获得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的同时,能够在数学图形的多变中获得美的熏陶。

其次,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德育目标的渗透,从而达到德育目标的实现。

一、在导入环节中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德育目标教育。例如,在等比数列教学时,介绍海王星与冥王星的发现过程;讲函数时,向学生介绍数学大师欧拉的非凡数学创造力和顽强的毅力等等。

二、在学习新知识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一堂数学课中,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完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同时,完成德育目标。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在反映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定理与逆定理的关系,性质与判定的互逆,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等内容,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

数学美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美,数学问题中处处体现了严谨、简洁、对称、统一、奇异的美,对数学美的追求常常是数学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充分揭示数学美,不断发现、创造数学中美的素材,把自己发现、创造数学美的经历传授给学生,不断提高对数学美的感受力、审美力,激发兴趣,以美启智,从而有效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有这样一个课题《y=Asin(ωx+ψ)的图像和性质》。在讲授这节课时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函数之间的变换图像制作成Flas,并配以鲜明的颜色,教师通过按纽控制本节课的三个主要函数变换,每一次操作,学生能够通过直观鲜明的图象变化,开动脑筋,准确迅速地总结规律,这样我们在完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一举三得。

三、在巩固练习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安排巩固练习中,循序渐进地设计练习内容和增加难度,设计一定的尝试练习题和发展练习题,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从而达到德育目标的实现。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四、在知识反馈中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广泛的应用性,应用性同时也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对于职业中专的学生,更要强调数学的应用性。如学习了排列组合的知识后,结合摸彩票中大奖的可能性,让学生看清问题的真面目,减少盲目性。另外,在学完函数的图象一节后,让学生去证券市场或上网观察股票即时走势指数图。类似这样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有趣味性。其内容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德育目标顺理成章地实现。

第6篇:科学实验的过程范文

关键词:室内设计;教学改革;原创思维;应用能力

室内设计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重点骨干课程,是该专业整个教学的核心部分。随着人类信息社会时代的进入,新的设计理念、新的设计思潮和新的设计手段要求对室内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有新的培养方式,要打破旧的、过时的教学模式,对室内设计教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的室内设计专业大多数起源于工业造型设计专业,先天不足,太偏重于加工技术,偏工科技术型,而艺术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起源于室内设计、美术、环艺、工业设计专业,侧重于艺术型,而国际先进发达国家的室内设计专业大多数是起源于建筑学专业、注重建筑与室内的整体学科关系、文理交叉、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更为科学、合理。理论与实践脱节,我国的高等教育的专科、本科硕士直到博士都有,目前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是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将设计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职业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传统理论课程教学发展体现在教材老化、内容贫乏、课程设置不合理,实验实训设备陈旧与缺乏,教学手段单一,忽视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和室内设计的需求有差距。因此需要对室内设计专业传统理论课程教学不断进行调整、完善、充实、改革、提高。

一 原创思维的培养

人文主义和工程主义的室内设计,其本质都是创造,是一种集中了人类大量精神财富、利用人类最进步和最先进的科技手段服务于人的创造。因此,室内设计人才的培养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创造素质的培养。传统的室内设计课教学,主要是对工程项目的模拟通过两三个室内空间课程作业设计,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室内设计的综合能力,首先是由教师具体讲解,进行课程安排,然后是草图辅导,再到上板制图,虽然有了一系列的理论讲解,并看了许多范图,可一到具体设计就存在普遍雷同现象,另外一些学生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作业东搬西凑,不肯动脑没有创意,就其根本原因是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弊端,容易造成学生就某一设计而设计缺少创新的缺陷。在当今社会设计师没有自己的风格特征,没有独特的原创设计,很难有发展。为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我们在室内设计课的先导课中,就开设“创造学”、“造型设计训练”等课,加大了“构成”课的课时,增强学生抽象思维及想象能力的训练。在室内设计课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加强学生原创思维的培养。

(1)解析名师作品

在室内设计课中,教师讲完课后,课堂教学的第一步让学生根据具体的专题设计题目,搜集名家的设计,并且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其设计风格、特点和创新。我们反对学生的盲目照抄甚至完全拷贝别人的设计作品,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别人的作品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设计技巧,一方面,广泛的参阅前人做出的成果可以避免做前人已经做过的工作;另一方面,分析前人已经做过的工作对设计师来说,可以从前人的成果中借鉴与学习,得到启发,从而产生更好的想法,还可以通过研究、分析别人原创设计的思路,加强自己设计作品的创造因素。

(2)设计元素的形成

原创设计是通过作者的创作活动产生的全新的设计,作品应该具有新颖性与惟一性,要求破旧立新,新颖独特。怎么样使学生能有创作的冲动并产生创作灵感?我们在教学中改变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方式,强调设计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寻找设计元素。

我们室内设计课的课堂教学第二步就是在生活中寻找设计元素,并根据这一元素,加以变形改造变成室内设计元素,最终形成原创思路,并运用到专题设计中。要求学生把设计元素的演变、改造和运用的过程用图式及文字表达出来,如果是照抄的就说不出来,这样强迫学生动脑创新,最终在毕业时养成良好的用脑习惯和原创设计能力。

(3)设计理念的表达

我们室内设计课的课堂教学第三步就是让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理念。设计理念是设计师在空间作品构思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导思想,它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好的设计理念至关重要,它不仅是设计的精髓所在,而且能令作品具有个性化、专业化和与众不同的效果。在以往的室内设计课中,教师只是强调作品的图面效果表现,没有理论的总结和表达。我们的室内设计课加强了原创思路和设计理念的文字表达和语言说明,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原创设计作品上升到一定的理论深度,而且锻炼了口头的表达能力。

二?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室内设计课的教学改革中,我们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倡开放式办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校门到材料市场去了解认知材料,到施工现场去感知施工工艺,在课程环节中通过结合工程项目经验渗透教学,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室内设计的综合能力,达到艺术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1)真题演练

我们的室内设计课在三学期里共开四个专题设计,有居住空间、办公空间、餐饮空间、商业空间。每一个专题设计题目,我们都尽量采用实际项目的真题,学生可以通过去现场调研,去感知原土建的空间形态、具体的尺度比例。通过这样的真题演练,使学生对空间的尺度感有了具体认识,拉近了课堂和工程实践的距离,学生学习的热情更高涨。传统的室内设计理论教学基本都在教室里面完成,这样教学就变得死板,理论就无法结合实践,学生就在死记硬背中对课程失去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学院附近建立相关的实习、实训基地,把传统的教室教学搬到实训基地进行。比如:在进行“家具设计与陈设”学习时,我们将设计好的家具通过实训基地直接分组自己创作,这样既提高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实践经验,能够很好很快的掌握家具的构造。这种教学方法即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也加深了教学的效果。传统教学环境中教室、机房、实训室等之间功能划分明确,不同的教学类型选择相应的教学场地,而工作室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场地之间的界线,将实训室、机房、教室等各自的功能都复合在工作室环境中。工作室不仅承担日常的教学任务,也包括技能竞赛培训、课外专业学习、工程项目研讨、项目与实物展示、业务谈判与沟通、对外交流与合作甚至是教师的教研教学活动开展。建立相关的工作室,同时也可以为毕业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实习和工作环境。保留理论基础扎实的同学,鼓励在校同学学习室内理论课程。同时利用创收所得,根据理论教学业需求完善教学设施,不断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工作室成为一种高度复合化、功能化的教、学、研场地,学生课余乐于到工作室来学习,教师课余也乐于到工作室来工作,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更多机会在一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各种交流、学习和协作的现象也越为普遍,在各类专业技术服务项目中,教师团队、师生团队也逐渐形成并在专业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施工作室的主要目的是将专业教学转化为实际操作课程,通过项目制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形成了课堂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公司、工地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工作室模式和学分制相结合,也使教学和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为学生提供了可深入生产一线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使教与学得到更多的自我选择。

工作室的有效市场运作,客观上必然要求教师团队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部分是校内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另一部分就是来自企业的一线设计专家,两者共同形成一个紧密的设计教学团队。而在工作室中的学生,不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学生”,更多时候是作为一个设计师或者公司的员工这样的角色,在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际项目,进行设计再创造。

(2)认知材料

众所周知,室内设计作品的完成最终是通过材料表现出来,室内设计师选择材料的范围比建筑设计师还大,如果学生不了解材料,不会应用材料,那么他们的设计是不深入的,不能能直接运用到工程当中,设计师需对材料运用、施工工艺充分了解后,才能在设计上有所突破。在知识更新换代如此之快的今天,几乎每天都有新的装饰材料问世,教师不可能完全而及时地掌握所有的新材料、新技能、新知识,为了与市场接轨,我们在每一专题设计的教学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课时参观材料市场,聘请相关的材料品牌专家给学生介绍材料的性能和如何应用。另外每年各大城市都会有丰富多彩的房地产展销会、建筑及装饰材料展、家具设计展、卫浴设备展及厨房设备展等,组织学生参观这些展览会,不仅能够使学生学到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能感受到建筑装饰行业的蓬勃发展,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通过每学期不同的材料知识积累,学生毕业时,对常用的装饰材料都比较了解,并能很好地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

(3)施工工艺

在室内设计课中,最使教师头痛的就是,学生不懂施工,因此施工图画得不完整。怎样使学生在校阶段就对施工工艺,材料应用、施工管理等都有所了解,不单单停留在图纸阶段。我们除了在大学本科四年中安排两次工地实习外,在每次室内专题设计中都安排一次施工工地的现场参观,并经常找工地的施工技术管理人员作现场施工讲解。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了对施工工艺的了解,提高了深入设计的能力,施工图纸画得越来越严禁。

专业教师团队技术服务能力不断加强,项目案例引领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教学特点是与社会联系结合紧密,对学生动手动口能力要求比较高,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少真实设计项目的依托,课堂教学很容易陷入空洞、枯燥、单一的现象,所以对于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实际工程项目的经历显得非常重要。通过这几年的培育和发展,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已基本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能力特点互补的技术服务型团队。正是通过这种设计型团队、教学型团队的融合,类型多样、层次多样、需求多样的项目案例被带入到日常课堂,极大充实和丰富了教师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加上许多工程项目场地就在校园内,也十分便于施工现场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学生通过这样直观式的授课教学,真正完成了从理论联系到实际,从课本联系到现场,从抽象联系到直观。

工作室模式教学的改革在广泛吸纳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着力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设计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效;在以建设专业实训基地为抓手,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实践能力,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高职室内设计人才提供了最大可能。

总之,我们室内设计课的教学改革出发点是力图解决信息社会时代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室内设计人才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其根本特点在于希望未室内设计教育,是培养具有艺术与技术、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设计师,本科的室内设计课教育应从第一个课程设计抓起,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科学实验的过程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效率;提高能力;学讲计划;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0-0008-01

在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一直不高,学生的能力不能得到根本的提高,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造成这种事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改变这种局面的途径也是很多的。下面结合“学讲计划”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策略,以促进学生成才。

一、要摆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必须明确,老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学习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否则,如果教师当主角,讲课滔滔不绝、口若悬河,那就本末倒置了。目前,虽然有的教师也明白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这个道理,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为中心,独占课堂,结果使学生养成懒于动脑、愿意吃现成饭、希望老师公布现成答案的习惯。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地让学生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教师可少讲,让学生多讲、多活动,使学生的活动由单一的听讲转变为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持己见的全方位活动,进而使学生由单纯掌握知识的知识型向应用和深化知识的能力型发展。当然,对一些难点问题,教师可通过“讲、练、做”等方式,让学生去掌握并加以巩固。

二、要紧密结合现实,精心备课

徐州市教育局提出“学讲计划”以后,学校安排我上一节“学讲计划”的公开课。当时我的教学进度是第6课第一框“认识依法治国”,所以课题就定为“认识依法治国”。恰好十八届四中全会此时正在召开,这次全会的主题又正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在党的历史上当属首次。于是我决定以这次全会作为背景,让学生全面认识依法治国。由于学生在家要做家庭作业,没有时间看当天晚上《新闻联播》播出的公报内容,只能由我来查找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给大家看。当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等到九点多钟没有等到视频上传网络,第二天一大早,我跑到办公室打开《新闻联播》官网,下载视频、剪辑视频、修改课件,保证了第一时间把重要信息送到学生的课堂。我设计好导学案后,给同一备课组的教师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备课组的教师们基本认可我的教学思路,只是建议我在教学环节上做出了微调,最后确定了这样几个部分:(1)学生自主先学,确定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2)突破重点。(3)学生发现问题,互助解决问题。(4)检测反馈,用经典例题检测学习效果。(5)小结反思。用3W,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来梳理本课的知识体系,方便学生系统掌握;最后背诵和默写,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三、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创造之源,主体意识是兴趣之根。学生有了主体意识,才能有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鼓励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应坚持以表扬为主,帮助其克服自卑与胆怯心理,去追求更大的成功。中国有句老话:“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自己亲口尝尝。”只有自己尝了,才能触动自己的感觉,有了切身的感觉才能激发出真情实感。这也是“学讲计划”所追求的宗旨。我在备八年级思想品德课“自立自强”这一单元时,感觉内容非常丰富,只靠教师讲解是不够的。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活动主题:“体验30分钟的黑暗”(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中学过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课文)。学生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他们都进行了认真的准备,跃跃欲试。当蒙上他们眼睛的时候,他们就有了真切的感受。为了加深他们的感受,我加入了音乐欣赏和图片欣赏。当音乐响起时,很多学生随着音乐打起了节拍,小脸上荡漾起陶醉的微笑。图片欣赏时,学生们更是表现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最后,让我惊讶的是学生们的感受是那样的至诚至深。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们体会到了盲人的不易,理解了坚强意志的巨大作用。如有的同学说:“我不敢将手伸出去,怕撞到别人,我只好在自己的四周摸来摸去……我突然感觉到很孤独,很无助。”“蒙上眼睛,一切都是黑色的。盲人看不见了多少年,想把眼前的黑色变成彩色,可他们可以摘下蒙眼睛的布吗?只有内心强大才可以。”“一个人如果眼前是黑色的,那他的心就应永葆彩色,才能不寂寞。”“从―个光明的人到盲人只是刹那间,眼睛所触及的全是黑暗。但是,我感觉盲人的世界还是光明的,那是他们对生活、对世界的热爱与追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失去眼睛的时候,也是释放心灵、敞开心灵去热爱每一个事物、每个人的时候。”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氛围更浓了,他们的表现也给我上了一堂丰富而厚实的课。学生对这节课非常感兴趣,教学效果也非常好。另外,实施“学讲计划”不管是学还是讲,表现形式不是唯一的,唱、画、写、哭、笑都可以“讲”出来。

四、结束语

总之,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效率和学生能力的根本出路,在于我们要彻底废除“满堂灌”,引导学生多说、多讲、多动脑,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第8篇:科学实验的过程范文

[关键词] 中职;项目教学法;学习兴趣;无缝衔接

项目教学最能彰显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视点。项目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是一项配合课程改革工作的普及性工作。传统的中职教育存在着“学问化”的倾向,主要体现为“课程内容理论化”、“学习方式课堂化”,理论知识与实践行为相脱离。这种课程模式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是一种照搬普通教育的学问导向课程模式。要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变革传统的中职教育课程模式。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并开展项目教学,应当成为当前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实施课程项目教学是真正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基本结构

1、项目教学法

职业教育中的项目是指以生产(从事)一件(项)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服务)为目的的任务。教学项目是指在工作分析之后在行动领域中被确定为学习领域的工作项目。教学项目必须具有轮廓清晰的工作、学习任务,具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并能保证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特定的教学内容;能实现在实践过程中有效应用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实现二者间的有机结合;课题必须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等有直接的关系并具相应的应用价值;保证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参与项目的机会,相应的给学生提供自行组织和安排学习行为以及处理项目中的实际问题的机会。

2、项目教学设计

项目教学法的使用程序一般可按照教学阶段进行,即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结果应用等。整个过程都由学生具体操作和负责,教师只起咨询、指导、解答疑难等作用,项目教学设计的结构是“整——分——合”的形式,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在实践活动中,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其程序为:

二、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项目化教学体系

项目教学法是围绕一个实践性的和接近生活实际的工作活动设计教学过程。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要在尽可能高的程度上自行完成确定的目标、设计和实施工作过程以及评价工作效果等环节。具体实施以下六个步骤:

第一:了解信息:需要做什么?

第二:设计过程:如何进行工作?

第三:做出决定:采用怎样的生产过程与工作工具?

第四:实施工作过程;

第五:检查工作过程:任务是否已经符合要求完成了

第六:评价工作:下一次工作中需要改进什么?

模块化设计——促进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相渗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分析典型的职业活动,确定工作项目,对接职业标准,设计课程学习项目。如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笔者根据典型工作任务,重组出六个学习领域,确定了十九个教学项目,通过教学项目引领完成工作任务,依据岗位要求,实施专业教学,学生职业资格考证率100%。

情境化教学——推动基本技能与专业能力共同提升。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必须要对接工作环境,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教室,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注重将企业生产情境和管理模式引入教学,模拟企业生产,将企业产品评价标准引入教学考核,将实训技能点考核标准与产品质量检验标准相结合,培养学生效率、质量及成本意识。

三、项目教学法在具体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项目实践中应该注意如下:

1、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

要确立项目先要弄清楚项目的范围,其教学内容也要充分把握,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项目的难易度;之后,用标准公平准确地给予评价。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培养方向来确立最合适的项目。如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学项目的确定,一定要以餐厅工作过程为依据,分析有关餐厅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情境。

2、项目实施前的引导要精练清晰

教师在学生独立完成项目之前就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新知识的讲解以及项目具体实施的解释方面的引导或是必要的提示性指导。如应对新知识进行的讲解必须突出重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同时,教师必须清楚项目实施的步骤并及时给出相关资料。在实施前,教师就应该明确具体项目和目标,并提升该如何操作,以此来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

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过程,是遵循一定顺序的行为,最终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学习行为的顺序是与工作的逻辑顺序相一致,真正体现出“在行动中学习”。教师只有通过课程项目研究开发、项目教学与成果转化才能做到与行业接轨,也才能做到“教最新的”,保证让学生“学有所用”。

实施项目教学法就是要让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彼此合作和配合完成的既定项目或是任务,实现师生的共同学习和共同进步,这种教学方法如今为更多一线教师所接受和欢迎。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刘太刚,李金桥.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9(1).

第9篇:科学实验的过程范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学生对教师的知识获取依赖性越来越小,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究的资源条件越来越丰富。为适应以这一时展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成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研究性教学是一场全新的教育理念革命,对提高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合作意识,乃至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特征与实施条件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学习” 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自我研究”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而且是重要的引导者,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受众,而是主动的知识获取者。这种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取到知识、能力、素养和自我探究的成就感,而且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又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作为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

1.注重学习过程。传统教学注重学生知识的被动记忆和继承,重视学生考试成绩和学习结果。研究性教学注重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研究性教学模式激励学生在亲身实验、实践中发现规律,或者在资料收集中自我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合理的方法和技能自我分析问题,以此获取知识或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对策。

2.实现跨越课堂的开放性教学活动。传统教学重视课堂教学。研究性教学空间开阔,不仅局限于课堂上的案例分析、启发思考及课后作业等,而是与广阔的社会与自然世界相通。学生通过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基地、网络平台等媒介有目的有选择地搜集信息,发现问题,获取知识,或者通过深入社会实地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学生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调研,在教师指导下撰写读书报告、学术论文,研究专题,通过参与或举办相关学术报告会、讲座及各种学术社团活动、学科竞赛等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增长知识,拓宽视野。

3.注重团队合作,学以致用。研究性教学更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根据研究目标,按照学生自己的能力和特点,进行具体分工,制订细致的研究计划,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与实践研究,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和形成独特的研究结论。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通过不断分析和自我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来提高其理论综合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研究性教学的模式与实施条件

在长期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中,诸多高校的教学改革者们已经开创很多种具体模式。以教学场所为划分标准,研究性教学模式有课堂启发式教学模式、课外(实践)专题或项目研究模式和课内外结合模式三种。

课堂启发式教学模式较为初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巧妙的启发引导更重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重要程度,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引导,以期逐步接近教学目标。

课外专题研究模式虽然有教师的指导,但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更重要。相比之下其实施条件也更高。为获取预定的研究效果,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理论基础和具备一定研究技能,专题或项目本身难易适度,而且不能单纯靠学生的兴趣,还要有一定的考评机制来约束。

课内外结合模式。一般针对相对复杂或难度较大的专题或项目,采取“课上发现问题、确定专题――课下研究、分析问题――课上专题展示、集中交流、达成共识”的路线。这一模式将课内教师的引导和课外学生的学习、研究很好地统一起来,并经过课堂的再一次集中展示和交流,师生一起进一步解析和论证学生自我研究中的思路、方法、结论等,从而获取较成熟的研究结果。

课内外结合模式的实施条件兼备前两者,对教师和学生要求都很高。

按照内容来划分,研究性教学模式还可以分为问题解决模式、项目训练模式、实验体验模式、案例研究模式、课题参与模式和自主研究模式等。

二、“国际贸易”课程研究性教学实践

“国际贸易” 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财经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课程内容以国际贸易现象及国际贸易发展为主线,重点探索国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其理论性质浓厚,同时又有很强的时代性。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国际贸易”课程组在以往课堂启发式教学模式基础上,建立了合作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实验项目,并在2012、2013级的授课过程中实践,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研究性教学的准备

首先,课程组通过集中讨论,根据研究性教学特点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明确了研究性教学的重点、课堂研究和课外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学习目标;其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按照教学目标,明确了具体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如课堂问题解决模式、项目训练模式和自主研究模式;再次,设计一套科学的成绩评价体系;最后,搜集、整理和统一编纂研究性教学所需要的案例、分析材料、文献检索方式、权威网站、中文数据库、统计年鉴及研究方法等。

(二)研究性教学的原则:渐进性带入

一般来说,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围绕问题展开,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提出并确立问题阶段、研究分析阶段和成果交流、论证阶段,是一个证实或证伪的过程。在具体开展过程中,我们坚持渐进性原则,即逐渐引领学生进入研究。一般先由教师找出或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找出问题,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和研究范式对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再分享研究成果和群体性论证。

1.向学生介绍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模式及对学生的要求。在第一节课绪论中,要把这门课教师怎么讲和学生怎么学,以及教师的要求讲出来,也就是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和成绩考核方式告知学生。然后按照自愿原则,以4―5个学生为单位进行分组,选定组长,明确组长职责。在介绍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时,我们顺势把课程的教学计划和研究性内容指出来,并说明每项研究性内容我们欲设定的研究模式是什么,计划怎样开展,评价方式如何。

2.做好研究性教学的示范,让学生逐渐参与。研究性教学要逐步将学生带入研究中来,由旁观者、局部参与者到小组的话题展示,最后是小组的课内外结合专题研究。在前三节课中,我们主要做好研究性教学的示范,在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案例、文献、历史数据等启发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研究性教学示范,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如何关注国际贸易现象,怎样搜集和分析国际贸易数据,如何总结国际贸易规律的一般方法。前期阶段,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和案例参与讨论,参与总结。

3.课堂8分钟小组话题的展示。从第四节课开始,每节课的前8分钟,由学生进行课堂小组的话题展示。这种话题一般是由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进度,选择当下热点的专业问题,提前两次课进行布置,指定小组来做PPT进行讲述。小组长详细记录分工状况,在展示后,由该组成员接受教师和所有同学的提问。在期末,所有小组都展示完毕后,同学们统一评价,按照合理的成绩分布比例,给每组和每组分工成员打分。

4.探索性专题的课内外研究。对国际贸易的热点复杂性专题,教师列出选题供各组进行选择,采取三个小组合并为一个大组的形式,布置学生课后进行搜集资料、分析整理、概括总结、大组内部讨论,最后在课堂进行分享及讨论。这样的讨论课在教学计划中单列了3个课时。打分规则和小组的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