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设计学习内容范文

建筑设计学习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设计学习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设计学习内容

第1篇:建筑设计学习内容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建筑设计史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24-01

建筑物的出现以及形成,离不开整体结构的设计和建造技术的使用。建筑设计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本课程,在进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必然要研究中外建筑设计的形态,使该专业学生能够掌握整个建筑设计发展的历史和风格变化,同时也能够区别中国和外国建筑设计的差异和联系,因此,研究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建筑设计史教学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筑设计历史的发展

建筑设计是建筑建造中的一个概念,是指建筑物在开展建筑之前,建筑设计人员依照建造的工作,将建造过程中会发生的所有问题进行模拟规划,制定好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图表和文件体现出来[1]。

在古代,建造工具和人员安排比较单一,建筑物的设计者一般就是发起建造建筑物的人。在欧洲,将石头作为主要原材料来进行基础建筑物的建造,一般由采石人的首领作为建筑物的设计者;而在中国,树林面积较大,以木头作为基础建筑物的原材料,同样也有伐木的首领来充当建筑物的设计者。依据设计者的想法,来开展建筑物的建造并形成了建筑文化。

直到近现代,德国在1981年建立了一个国际性的建筑设计组织,对建筑设计进行详细分析。至此以后,随着各种形态建筑物的出现,建筑设计的发展趋于多样化和灵活化,丰富了建筑设计的内容。

近现代,将建筑设计同建筑分工相区别,给各自定义各自的概念,成为两个专门的学科。西方的建筑设计发展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直到产业革命时期正式专门化发展;中国的建筑设计发展是清朝晚期在外来文化作用下才开始发展的[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更新换代,建筑设计的基本内容也在扩充,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传统的建筑设计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现阶段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分工配置以及完善建筑设计技术,就形成了专门的建筑设计行业。

二、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建筑设计史教学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包括环境设计、图形设计、网络设计等,其同传统艺术设计的研究对象和学习内容相互区别,同时,艺术设计的范围特别广,比如: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经济变革等多领域的知识,其艺术设计的水平依据这些领域的发展而发展。艺术设计专业具有独立性、综合性、思想性、行动性、服务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要全面地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必须要学习建筑设计史的知识。

研究艺术,是学习艺术类学科学生的专长[3]。建筑物自身也是一种艺术形式,但学习艺术并不是简单的学习知识,而是需要对多方面、多领域的知识进行了解,不是用固定的语言文字或者单一的符号就能概括的。因此,学习建筑设计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开展建筑设计史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历史文化的学习。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史教学中,对于历史事实的分析不用过度进行讲解,不过一定要分析不同时期的建筑设计的风格和形态,确定有特征建筑设计的年份,便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同时也能构建学生思维里面的专业知识体系。

2.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开展建筑设计史的教学,可以学习到建筑结构的知识,促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观察不同时期建筑的设计的颜色设计、图形设计、格局设计的变化和特征,有助于学生形成自身独特的设计理念,从而为以后进行艺术设计打下基础。

3.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开展建筑设计史的教学,能够将艺术这种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内容,同时,了解建筑设计史,可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种对比,每个国家建筑设计的发展同时也是这个国家经济、政策、文化的发展,学生可以学习到外国文化传统变化以及外国设计师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以后更加全面地进行艺术设计的创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两方面来研究建筑设计史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发展,首先研究建筑设计历史的发展,最后探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建筑设计史教学的发展。学习艺术设计必定要了解中外建筑设计的历史文化,而对于中外建筑设计历史的学习能够为学生学习艺术设计提供基础和灵感,能够将抽象的学科理论知识变成形象化的教学,促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增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郑立君.晚清民国博览会与中外艺术设计之交流[J].艺术百家,2011(4)

第2篇:建筑设计学习内容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7-0065-02

1.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特点

我国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中建筑设计仍然是基础课程中的重要部分。从学科历史发展来看,我国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大都起源于建筑学专业、地理学专业、林业、农业风景园林专业,其中以工科建筑学专业占的比重最大,约为65%;从城市空间构成要素来看,城市内的建筑是构成城市空间的基本要素,是人们认知城市、感受城市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从事“物质形态规划”的重要工作对象;从知识构建方面来看,建筑设计是构建城市规划专业能力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一,对城市规划专业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建筑设计仍然在核心教学课程中占据较大的篇幅。

2.城市规划专业与建筑学专业的区别

尽管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安排了较大篇幅的建筑设计内容,但是与建筑学专业相比还存在很大差异。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功能日趋复杂化,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从事规划的人员必须建立系统观与辩证观,必须立足于整体、把握全局。与建筑学专业相比,具有注重规划的过程性,而非最终的确定成果;具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讲究弹性与不确定性,而非最终的蓝图;具有对未来的预测性,而非满足当下使用的需求;具有集体性,是各因素之间相互博弈,最终达到相对平衡的结果,而非由个人风格创作出来的成果;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重视理性推导,而非偏于形象思维,带有很强的感性色彩。

3.低年级城市规划专业中建筑设计的教学重点

通过上文的对比,城市规划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而建筑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感性的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城市规划专业中的建筑设计应该有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教学重点。

3.1加强建筑设计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学生只要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在给定的基地内组织建筑空间、功能及外部形体,即可达到教学目的。而城市规划专业安排建筑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建筑的微观窗口,更好地认知城市、理解城市空间、掌握城市规划的知识,因此,在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既要强调建筑设计的方法,体现其基础课程作用,又要融入城市规划专业的特点和专业要求,让学生能够很好地从低年级过渡到高年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2明确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应明确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在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中,建筑的性质、选址、规模等级、容积率、高度、退线、出入口等这些指标和要求都是在任务中明确给出的,这些内容均是由老师制定,而学生只需要按照这些要求进行建筑本身的设计即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考往往停留在空间组织和形态创造的层面上,不能够很好地思考这些条件和依据是从何而来,为什么是这个指标,也不会去思考建筑与城市、城市规划的关系,更不会去思考建筑和城市规划管理之间的引导关系,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3.3探讨建筑设计的本质

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学应引导学生思考建筑设计非技术层面的影响因素,如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对建筑空间的影响,进而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最终认识设计的本质。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应该知道“为什么为何要做设计,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设计”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如何做好设计”这个层面上,甚至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建筑设计的本质是为人们的活动提供更好的空间,提供更好的环境,因此,建筑设计应该以更高的视野,从整体出发,考虑各种技术和非技术层面的问题,从城市层面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4.以幼儿园建筑设计为例进行分析

幼儿园使用功能特殊,空间组织重复,是各大高校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中建筑设计常安排的一个内容,现以幼儿园为例,对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特点进行分析。

4.1区域性调研,了解幼儿园对城市的作用

从区域性调研开始,培养规划学生的城市意识。单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说,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已经建成的建筑进行内外参观,实地考察,从实体上面了解建筑的使用功能,空间尺度及立面效果,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建筑的本质,最终能够指导课程设计的完成,这就起到了调研的目的。但是,对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只局限于学习建筑本身,就不能够指导建筑对城市的作用及城市对建筑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增大调研范围,划定一个较为完整的城市区域,让学生调研幼儿园的使用状况,与居住区的关系,与周边道路的关系以及能否满足区域使用的要求等问题,使学生能够初步的认识幼儿园作为城市内建筑的一种,对城市起到的积极作用。

4.2幼儿园与城市的关系

幼儿园是城市居住区内必须配套的基础教育设施,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要知道幼儿园选址位置是否得当,建设的规模是否能够满足附近居民的需要,建筑与周边四邻的关系,能否满足自身日照要求又不对其他建筑的日照产生影响,出入口对小区道路和城市道路是否有影响,如何设置建筑的出入口才能满足后期使用的要求(如图1)等问题,只有在低年级培养学生思考这些城市和建筑的问题,才能使其站在城市的角度看待建筑,有助于高年级专业知识的学习。

4.2.1选址的分析

幼儿园如何选址作为城市规划专业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教学部分。幼儿园选址要从整个规划单元或者城市的一个完整区域统筹考虑。在建筑设计开始之前,任务书给定多个选址,由学生进行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和幼儿园选址有关的规划内容,为以后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4.2.2规模的确定

如何确定幼儿园的规模,是规划专业课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建筑规模对于建筑设计来说通常都是在设计任务书中已经确定的,甚至给出每个房间的面积要求,学生只需要按照面积要求将这些功能空间合理的联系起来,形成建筑设计的平面方案。而对于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还需要知道这个规模是如何得来的,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选址,任务书中给出几种规模,供学生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如何确定幼儿园规模这个知识点,更深刻的体会到规划专业具体作用,为高年级的学习奠定基础。

4.2.3退线的要求

建筑后退红线也是规划专业学生以后学习中要遇到的问题。在建筑设计中只要求学生掌握建筑布局时要后退红线,具体后退多少,在任务书中由老师明确给定。但是这对于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是不够的,而且还会造成误导,使其认为建筑退线的要求是给定的设计条件,和专业没有关系。这对后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这个阶段就要学生知道建筑为什么要退红线,如何确定退红线的距离,这些内容是规划中确定的,是属于规划专业的学习内容。

4.2.4出入口的选择

幼儿园建筑出入口选择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个完整的幼儿园除了建筑外,还有大面积的室外活动场地,因此这就决定了在这个建筑设计题目中不仅要确定建筑的主要出入口位置,还要确定幼儿园整个基地的出入口位置。而整个园区出人口位置的选择又对其相邻的城市道路会产生一定影响。这就需要规划专业学生要更多考虑幼儿园整个园区对城市的影响,而非只对建筑功能空间及建筑形体的推敲。这也是教学中要重点强调的内容。

4.3幼儿园建筑的空间布局

在具体的建筑设计方面,教学重点强调总平面布局及建筑功能流线(如图2),对建筑内部柱网的布置进行弱化处理,作为学生了解学习的内容。

4.3.1总平面布置的特点

总平面图的设计是规划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幼儿园总平面布置简单,功能分区明确,是在低年级教学中训练学生总平面布局设计能力的一个很好实例。在教学中强调朝向的重要性,处理好生活用房、服务用房和供应用房三大功能的相互关系,注意设置分班活动场地和公共活动场地,室内和室外空间衔接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总平面设计在整个设计中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与建筑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4.3.2建筑功能流线的强调

建筑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了解建筑功能也是城市规划专业必备的基础。城市是由建筑物构成的,要学习城市就要了解构成它的建筑物,了解每种类型的建筑功能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强调幼儿园的功能流线。

4.3.3建筑柱网布置的弱化

柱网布置是建筑设计的基础,但是在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对其进行弱化。柱网布置是建筑设计教学中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与功能流线同等重要,要安排一定量的课时,但是作为规划专业的学生,这一部分内容建筑学专业性强,在低年级建筑设计课中属于难点,因此在整体课时安排中弱化处理,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重点。

第3篇:建筑设计学习内容范文

中国建筑设计史包括建筑学和设计学两方面内容,是建筑类专业教学中的基本学科。现阶段,一般的教学形式只是分析建筑设计知识的个别方面,很少对其进行综合研究,只学到了古典建筑物的表面发展,很少去探究建筑物产生的背景以及变化的影响因素。因此,要加强对中古建筑设计史的深入学习。建筑设计是将建造技术和设计艺术相结合的双性学科,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用结构、原材料、工程建造以及空间格局形成技能学习;二是依据时代背景、文化习俗、地域分布等社会人文形成不同设计的特征[2]。因此,建筑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学习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历史,促使学生能够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构建思维知识体系。由于建筑设计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让学生认识到建筑设计和社会发展相互联系,从而学习到建筑设计的本质。

二、研究中国建筑设计史课程的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一)传统文化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依据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是漫长的,经过长时间的社会变革和发展,随之不断发展的,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3]。实际上,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一样都是逐渐发展完善的,受到孔子儒学思想、易经理论、阴阳八卦、星辰天文等传统学说理论的影响,与现实环境相适应,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征的文化理念,发展完善之后就变成了一种附有深层次内涵的标准。这个标准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发展和转变,同时也对绘画、服装、药品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古代建筑设计的留存、延续,完善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因此,开展中国建筑设计史的课程教学,要分析古代建筑的表面特征,依据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把握建筑设计的内涵。但是,现代教学往往忽视了这方面的研究,因此,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建筑设计教学的联系。

(二)传统建筑体现传统文化

建筑物是依据设计进行建造,人的思维活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一定会对建筑物的设计者产生影响。从人类出现直到清朝灭亡,传统文化一直对建筑设计起着制约作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分析。1.宇宙观对建筑设计产生的作用。宇宙观是通过天文现象来预测国运变化、人事凶吉、天灾人祸等,其本质是人类无法掌握命运。2.自然观对建筑设计产生的作用。在中国古代,自然的本意是自然而然的意思,就中国文化本质而言,自然是被分为“自”和“然”两部分,指的是人体本身和世界的物质。人自身、花、鸟、水等是物质界的组成部分,在这种观念下,人同其他物质要素是处于一样的位置,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观念。3.环境观对建筑设计产生的作用。环境观是指人和周围的环境因素相互联系以及认识。古代人们对环境是非常重视的,比如:人去世后,埋葬的位置要经过风水先生的推算,盖新房子,要选择大门的朝向以及房子的方位,这些都非常讲究。

三、结束语

第4篇:建筑设计学习内容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建筑设计教学实践影响讨论

建筑设计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该学科的专业知识浩如烟海,体系庞大且冗杂,既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又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操作能力。受市场经济影响,建筑设计专业的人才开始被社会所关注,这样的关注度也进一步影响、改变了建筑设计教学的表现。

一、多媒体技术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发展背景及现状

目前,多媒体技术融入教学实践的趋势已经明朗,无论是哪个学习阶段,学生都会在学习中接触、了解到多媒体技术,如:微课堂、互联网教学、学习软件、网络资源等,这些技术以其独特的教学能力和影响被教育界所关注。可以说,从发展背景来看,多媒体技术更适合建筑设计教学的实际,因为传统纸质建筑设计的方式已经被计算机所取代,网络制图、CAD编程、计算机程序编辑等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安全度,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便捷的建筑设计学习环境和锻炼环境。建筑设计教学学习周期比较长,学生除了需要掌握制图、绘图和一些建筑设计原理之外,还要结合建筑设计经验对自己设计的作品进行检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配合的学习情况可以与多媒体教学形成良好配合,如:CAD、Photoshop、3DMax等都是当前比较热门的软件,这些软件以建筑设计不同阶段、不同任务为平台设置编辑而成,包含地基设计、自动化钢结构设计、石墙设计等,软件的专业性越强,软件可容纳和包含的误差就越精确。但是教学实践证明,建筑设计虽然需要凭借多媒体技术来丰富,但是技术应用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对现实教学造成影响。多媒体技术的两面性,需要建筑设计教学从实践角度克服困难和障碍,使多媒体技术发挥更好的作用。

二、多媒体技术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优势影响

(一)弥补建筑设计理论教学的漏洞

建筑设计是需要通过理论角度去分析该作品的安全性、科学性,但同时也需要用人直观的感受去评价、讨论设计作品的美观性,所以说,在传统课程上,教师会对建筑设计的理论进行全方位解读,但这种解读因没有现实案例或问题说明来补充,学生不容易理解。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很多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以图片、视频、PPT、App软件等形式展示,以案例为重点的建筑设计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也能丰富学生对设计项目本身的理解。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筑设计的学习既需要学生的天分,也需要学生拥有创作热情,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营建了很好的动手平台,声音、图片和动画都可以作为他们开展建筑设计的媒介,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寻找其他学习帮助,参加微课堂、与建筑设计团队在线讨论、模拟建筑设计等。教学的资源、内容及形式平台都极大地丰富拓展,可以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学生再也不用面对枯燥的课本,而是在广阔的知识海洋寻找自己感兴趣、自己渴望学习的知识去理解和学习。

(三)突破时空教学的局限

在建筑设计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时空局限”的问题,那就是对一个建筑设计图纸,必须要从多面角度制图、理解分析图纸才能够准确掌握图纸的全貌,这对学生理解建筑设计结构是个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对建筑设计初学者而言,难度更大。配合多媒体技术制作PPT,把建筑设计的作品投影放大到大屏幕上,教师在进行演示设计演讲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扭动作品,使作品可以360°旋转,这样观看设计的讲解可以更加丰富学生学习的感官体验和感受。

三、多媒体技术在建筑设计教学应用中的建议和想法

从现状及影响分析可知,多媒体技术对于建筑设计教学来说,它的应用优势和应用影响是显著的,未来在教学探究和拓展方面,该课题依然需要更积极、更主动地去探索和发展。

(一)多媒体技术的多元化应用和细化实践

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编辑信息、处理信息,对建筑设计信息的重要程度进行合理分类。以PPT为例,它是教学中常用的多媒体技术之一,它可以编辑教材中的内容,又可以独立完成案例、例题的讲解工作。对于PPT的应用还可以发挥它的信息功能,如:在制作绘画一个建筑设计图纸的时候,可以制作多面图,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图纸进行复制,而后再制作立体还原度极高的建筑原型,配合不同的颜色、图案,标明各类型的设计重点和要点。如此色彩鲜明、信息丰富的PPT展示文件,能促进、帮助学生理解图纸,也能让学生耳目一新,有探究、记忆、思考和学习的渴望。有时,为了追求多媒体技术的细化工作,教学还有可能引入过多类型的信息元素,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把握学生能够掌控、理解的范围,切勿因为过分投入教学内容,而使学生记忆的学习内容变得混乱。

(二)多媒体软件的配合应用

与CAD相比,PPT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但是建筑设计并非一味的学习,还应当给学生更多机会锻炼。在高等教育中,CAD制图软件是应用普及率比较高的软件之一,可以以CAD建筑设计为基础,配合其他专业的制图软件,以教材大纲为主要脉络一步步地夯实学生对建筑设计的理解。如:CAD主要是快速制图,但是它对设计作品的精确度和安全度没有考量和校验功能,为此可以鼓励学生在CAD制图之后将作品导入或引入到设计作品安全检验软件当中进行再一次的校验。多媒体软件的功能是可以设计和编辑的,在教学需要的情况下,也可以设计相应功能的软件,使教学更加便利的同时,让更多的多媒体软件能够协调配合,达到良好的锻炼学习效果。多媒体软件的配合应用是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来积累经验的,针对某一个课程,建筑设计教学应该有其侧重点,针对这个侧重点去分析需要运用哪些多媒体软件,再将软件的使用技巧、使用重点传授给学生,学生就会初步掌握软件的配合使用方法,经过不断反复的训练,学生配合应用的能力会明显增强。

(三)增加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比重

多媒体技术是一项技术,它并非是学生可以轻易掌握的一项学习技能,所以要将其更好地融入建筑设计教学,如:多媒体软件的认识与理解、多媒体软件的操作与训练、多媒体课程的学习和总结等。针对这一技术的学习,学习效果越显著,其在学生后续建筑设计中的帮助越大。为了更好地推进多媒体技术教学,学校或教师可以联合多个学科,设立多媒体技术课程,以多媒体技术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两方面为探究点,在研究中多探寻其使用过程中的技巧和知识,编辑成体系的教材,供学生参考、学习和使用。

第5篇:建筑设计学习内容范文

1.1缺乏应用型教材支撑

在现有的《园林建筑设计》教材中,存在着理论过于陈旧,案例过少,过旧且新颖度不够,缺少必要的设计图纸分析与理论介绍,尤其是没有针对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教材,理论过于倾向研究型,缺少有代表性、有影响的项目案例介绍。学生渴望学习到的新兴的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就更少了。

1.2传统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中,教师都是占据主导,忽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学中基本都是首先教师理论讲解,然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设计作业,然后是教师批改作业,最后是作业反馈。学生进行设计,凭空想象,理解力有了,但空间想象力没有,接触的设计案例很少,由于缺少教师理论结合案例的讲解分析,学生往往面对着教师的作业愁眉不展,无从下手,即使心里有设计思路,由于积累不够,实践少,还是无法转换成设计图纸,完成作业。

1.3学生设计的积极性不高,课程的互动性不强

由于教学主导是老师,学生很少参与教学,往往是被动学习被动接受,师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交流与互动,使得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不浓,作业往往是潦草应付。

2教学改革措施

2.1改革理论教学内容,增强内容的新颖性,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上,以教材为基础,同时参考国内外相关书籍和论文,汲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积累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并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持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先进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思维方式和科研成果。那么学生就能够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从而更好地从事专业工作。

2.2教学内容上去粗取精,突出设计重点和主题

2.2.1注重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计,以便更好地与后续课程接轨

园林建筑设计是园林专业第一个设计课,不应将课程内容局限在建筑设计,而应推演到景观设计。从而为园林规划设计奠定良好的设计基础。基于风景园林学科教学的建筑设计,更为强调外部因素对建筑本体的影响,建筑是因环境因素生成的,它与场地、交通、绿化等现实问题息息相关,即设计结合自然。正因如此,园林建筑设计特别强调对环境设计的考虑,要求学生一方面运用景墙、花架、廊柱、花坛等设计外环境,补充建筑外形的不足,增加立面上的高低错落和虚实掩映的效果。另一方面,建议运用庭院设计将建筑化整为零,以便更好地突显外部环境设计。

2.2.2注重宏扬传统,体现地方文脉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研究与设计一直是园林专业的特色,又是传统园林重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正是因为其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而历久弥新,依然焕发着古老的魅力和活力。对于学习园林专业的学生而言,是需要继承并发扬的。通过分析背后硬传统(建构、材料)与软传统(文化、历史),使学生理解传统建筑的设计意匠与审美取向,一方面提升专业修养和素质;另一方面使其能够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能力。学生能够从中国传统建筑中汲取营养,再现传统,更富有创新力。从而使得设计作品更有内涵更有深度。

2.3教学方法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设计能力的提升

运用多媒体方式,采用课堂理论讲述、优秀建筑设计案例分析介绍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增加学生对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解和运用。精选设计案例介绍大师建筑设计作品,如贝聿铭的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等,进行案例分析示范,从而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实践教学包括外出实习、实习现场拍照分析、实地测绘、制作模型,课堂评图、改图等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的能力。此外,通过应用交互式教学法,让学生搜集资料,学习经典建筑案例,分析建筑设计平、立、剖面,提高学生园林建筑作品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建筑设计能力、模型制作能力。采取案例分析(进行优秀案例分析,并结合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进行方案汇报)、反馈法,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加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结合设计作业开展模型制作竞赛,并在校内展览。通过作品展览,为学生构建展示自身设计实力和相互学习的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勉励学生发展,以此丰富完善整个教学过程。

2.4建立网络课程,实现资源上网,供学生参考学习

实现了资源上网,包括教学课件,教师的案例分析,教案大纲等。并提供了教学辅导,包括考核试卷,设计论文、设计文本、专业书的参考,尤其是学生的优秀作业,模型制作照片等都可供同学下载,并参考学习。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平台,便于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当然网络资源需要进一步更新。

3效果评价

3.1学生表现出极强的设计欲,促进了学生的设计能力的提高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改革,确实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案例分析的解读,提升了学生的设计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更重要的,通过亲自制作建筑模型,对比方案设计图,可以很好地调整构思,弥补不足,并完善设计内容,通过模型制作将设计内容真实的表达出来,学生表现出浓郁的兴趣,积极探索,最终使得设计作品臻于完善。通过制作模型展览,同学们的建筑设计能力大幅提高,展览的效果很好,获得广大师生和领导的好评。

3.2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学重点的主题

通过搜集资料,进行案例分析,绘制图纸构思设计,制作模型并展示作品,学生的创作灵感被激发出来。设计作品风格多样,充分体现了教学重点。设计作品注重建筑与外部环境的设计。部分同学尝试再现传统,创造性地运用传统元素表现建筑设计;部分同学采用现代的集中式的建筑布局,或有小庭院,但立面上注重虚实掩映,高低错落。建筑设计外形丰富,尤其是屋顶设计,表现出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3丰富了师生的专业素养,有益补充了教师的课堂教学

第6篇:建筑设计学习内容范文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辅助设计逐渐深入建筑设计教学中,迎来了建筑设计工具的重大变革,推动了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建筑设计的出图方法、绘图方法、工作方法以及运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设计效率,更新了建筑设计的表现方法,加速了建筑文化与社会各方面的交流,并不断地在设计过程中影响设计人员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目前,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已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教学领域,主要包括CAD技术,3DMAX技术,动画设计虚拟场景等。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各大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教学,但是绝大多数院校只把计算机当作一种高级绘图工具介绍给学生,并且以一门独立课程的形式而存在,很少有把这门课程与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相结合。可见,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下面将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优势,将计算机辅助设计引入到建筑教学中,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建筑学,从而达到补充建筑教学的目的。

1计算机辅助设计对建筑设计教学的优化

1.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传统设计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可利用计算机将三维形态在二维视频下模拟出来,使之成为一种更直观表现建筑的技术。可以将各种想象的形态借助这个平台在计算机中以三维的形式表现出来,从二维自然的过渡到三维,化抽象为具体,清晰明了、直观的展现出建筑设计,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此外,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实际中体会三维空间的概念。对于一些复杂的三维图形,如曲线、异形的建筑形象等,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从而开拓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适应现代建筑设计的要求。

1.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传统设计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在早期确定设计结果的建筑设计学,进而在设计的最初阶段将构思与计算机相结合,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使得设计思维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例如,在设计的初级阶段,可以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来模拟实际施工时的周围环境以及一些意外情况,形成一个综合性环境模型,让学生感觉身临施工现场,加深对建筑环境的理解与认识。进而在构思的深化阶段,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模拟建筑的完工状况,展现完工后的三维建筑,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1.3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建筑

传统的建筑设计只是以单一、独立的个体形式存在,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技术可以改变设计作品的材质、色彩以及推敲其阴影关系等,这些是建筑设计的关键所在,是建筑本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建筑设计,合理有效的将其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Lightscape软件可以按真实灯光布置情况放置灯源,以计算出真实的效果,实现光能传递技术,从而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建筑,进行光影关系的推敲。

2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就现阶段我国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发展现状况来看,引入新技术是建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需要与原有教学方式完美配合和衔接,让改革长期、稳定持续下去。这就需要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其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2.1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取代原有的建筑设计课程,而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传统意义上的建筑设计教学方法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加以分析总结的结果,其内容和要求都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如要求学生通过草图来推敲方案,利用尺规作图来表现建筑,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建筑学中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将计算机辅助设计引入建筑设计教学中,并不是要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适应建筑学的发展,不断融入新技术、新思想,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入,只是将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而应用,因此,要有个度的限制。学生过分地依赖计算机,会影响其设计的基本功底,长期下来,其制图和表现等基本能力会明显下降。此外,还会使学生过于重视建筑的形式,而忽视了环境、功能、技术等因素,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建筑学。因此,在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时,对时间和比例要有充分的考虑和认识。

2.2将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设计的工具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是以一种辅助设计的手段而出现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以帮助学生进行建筑创作和设计,并非完全为了展现建筑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发现大多数学生过于重视建筑的表现效果,以效果的展示位主要目的,这不利于学生从根本上掌握建筑学知识。因此,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了解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主要目的,重视设计的过程而不必过于注重结果,不能形成本末倒置的局面。

2.3根据软件的特点在设计的不同阶段深化课程内容

教师在建筑设计的教学中,可以根据计算机辅助设计多样化的软件特点将其加入到设计教学的不同环节。在方案设计的初级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计算机内部生成的草图推敲建筑体量,有利于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展思维;在设计的深入阶段,可借助3DMAX技术推敲不同部位的尺度和设计比例,以确定方案的大体形象;最后,在方案基本确定的前提下,发挥计算机渲染软件的作用,选择合适的材料、色彩以及方位等,以最终确定设计方案。根据各种软件的不同特点在不同的阶段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有利于强化设计过程,深化课程内容。

3结束语

第7篇:建筑设计学习内容范文

住宅建筑设计课程共128学时,主要讲述住宅建筑设计原理并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的课程设计训练。笔者通过对近几年的住宅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反思,认为现在的住宅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原理部分知识枯燥乏味。住宅建筑设计课程原理部分信息量非常大,大部分教学内容都与住宅建筑设计的制度规范有关,需要学生详细学习住宅套型的各功能空间以及这些空间常用的尺寸和内部家具的布置等知识,还要学习套型各功能空间的组合,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和中高层住宅常用的平面类型以及各自的特点,多层住宅建筑设计的适应性与可变性、标准化与多样化,住宅建筑群体的平面空间组合方式等知识。理论知识偏多且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往往学着后面的知识,又忘了前面的知识,不能学以致用,难以将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于课程设计实践中。第二,学生的住宅建筑体验匮乏。目前,高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未曾独立生活过,尤其是来自于农村地区的学生,他们见过优秀住宅建筑设计作品较少,更不曾亲身体验过这些住宅建筑设计实物,也不知道何谓真正“人性化”的套型设计。因此,在学生的课程设计成果中,住宅建筑室内空间的组织往往比较单调,缺乏适应性与可变性。第三,学生的技术知识基础较薄弱。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开设的技术类课程包括建筑结构选型、建筑技术概论、建筑物理与设备等,这些技术类课程的共同特点是知识点繁多,与同步开设的建筑设计基础、建筑造型训练、建筑美术基础等课程相比,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差,导致学生的实际设计作品往往结构不合理、设备布置存在难题、建筑节能概念基本没有建立。

二、住宅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目前,全国建筑类院校都在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课程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针对高校住宅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经验,进行了一些课程教学改革调整。

第一,将学生对原理知识的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的知识点繁多,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质量不理想,而运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学生被动式的学习转化为主动式的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以讲解教材内容为主要任务,而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思考,利用90后学生主动性强的年龄特点,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观察住宅建筑设计作品的细节,帮助学生理解诸多枯燥的理论知识,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教师可布置调研任务或者资料收集任务,组织学生到在建工程项目进行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分组学习实践,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进行班内汇报讨论,加深学生对住宅建筑设计、建筑设计防火、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等规范的认知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消化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会利用互联网或者图书馆资源等完善小组学习成果,从而将对原理知识的学习从被动转换为主动。

第二,丰富学生对住宅空间的体验认知。

无论是做公共建筑设计还是做住宅建筑设计,建筑师的最终目标都是要设计出适合使用者需求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住宅建筑设计相对于公共建筑设计更加细致和繁琐,在当前学生尚无现实生活体验的前提下,该课程教学主要通过以下2种途径丰富学生对住宅空间的体验认知。一是结合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到近几年建成的品质较高的居住小区进行调研学习,深入小区内部体验住宅群体的外部空间环境和室内建筑空间布局,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在售楼盘参观体验样板房,感受户内空间设计效果。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地市举办的房交会,通过房交会掌握更多的住宅建筑设计动态。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手段。教师可选取比较优秀的住宅建筑设计视频资源在课堂播放或者放在网络空间课程中,供学生观看赏析,以丰富他们的住宅空间体验认知。通过以上2个途径,帮助学生体验认知各种住宅建筑设计空间,理解该课程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进行后期的课程设计训练。

第三,加强对课程设计训练的全过程控制。

住宅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安排的相关课程设计训练主要是住宅建筑单体设计训练,以帮助学生将所学习的原理知识学以致用。课程设计训练重在平时。因此,要保证课程设计训练的效果,对课程设计训练进行全过程控制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在课程教学改革中主要通过以下3种途径来实现这种控制。一是改变评图方式。以往住宅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会安排在学生课程设计的正式成果出来之后再进行评图,学生虽然也会有收获,但是问题在于课程设计训练已经结束,评图后的反思效果有限。改革之后,在一草、二草、三草阶段各安排一次公开评图活动,让学生先对自己的方案设计进行介绍,解答其他同学的问题,教师再引导其他学生对方案设计的优劣进行评判和讨论,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评讲,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设计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学生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对指导教师来讲,也可以有效地控制课程设计训练的深度和进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二是强化学生的技术意识。学生在低年级时所做的设计通常比较简单,往往比较重视住宅建筑单体的造型和色彩,忽略了建筑设计中的技术问题。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建筑材料、建筑构造技术与方案设计进行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建筑设计并不是单纯的艺术,它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学生必须学会从技术方面去思考住宅建筑的建造设计。例如,要了解新的建筑材料、新的构造方式、新的结构形式,改变传统的住宅建筑空间形式,创造新的住宅建筑空间。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制作住宅建筑结构模型,帮助他们理清住宅建筑的结构关系,树立牢固的技术意识。三是利用网络空间课程建立交流平台。目前,各高校都在着力建设网络空间课程体系,以住宅建筑设计课程为例,在网络空间课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料,如设计实例、建筑设计资料集、各种建筑设计规范等供学生下载学习。在答疑室,学生可随时向教师提问,也可以进行互相讨论,较好地弥补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不足,学生也可将自己的住宅建筑设计作品上传到网络空间交流平台,供大家评价讨论。这样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有助于教师控制课程教学进度和深度,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三、结语

第8篇:建筑设计学习内容范文

前面已经提到,要在建筑设计起始阶段形成合理的功能流线,这也是进行方案设计时始终围绕的核心。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在进行功能流线设计时比较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采用功能单间作为设计单元,对这些单元进行排列组合。应该说,除了修读建筑设计的学生外,外专业学生在初次接触方案设计时都会犯这样的毛病,也许是因为这种设计手段看似比较直观,但这样做实际是很不科学的。采取单元排列方式进行设计,必然是把功能单间一个一个地进行组合,假设一部分的功能单间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功能流线,但当把其他的功能单间考虑进去后,旧的功能流线就必然被打乱,这样相当于把之前的设计成果进行重新设计(见图2)。可见,功能单间越多,需要重新考虑的次数就越多,如此庞大的工作量显然是无法让人承受的。建筑设计学科是否有更系统的方法进行高效的设计呢?答案是肯定的。这里先要建立一种正确的理念。无论是学习建筑设计,还是学习室内设计,素描都是必修的课程。在学习素描的过程中,初学者往往会犯这样的毛病:把画面中其中一部分绘画得很细致,然后再去绘画其他部分,但总觉得后面画的与前面画的无法统一起来,这与采取单元排列方式进行设计其实是犯了同样的错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整体出发去完成整个绘画过程,建筑设计也是如此,即从整体出发,先整体后局部。具体来说,做方案时先根据使用者类别对功能流线进行划分,比如餐厅,工作人员形成一条流线:食材进入———食材储存———食品加工及烹调———传菜;顾客形成另一条流线:进入餐厅———用餐———结账。这样就可以先把餐厅划分成两个大的功能区间。显然,两个区间有一个交汇点,就是就餐区,所以两个大区间不能完全独立,他们应该在就餐区进行交汇,这样就在整体设计上避免了流线混乱(见图3)。在此基础上,再对两个大区间按流线顺序进行布局及细化,如果这些大区间里还蕴含了更细的流线,如工作人员流线实际又包括服务员与顾客两条流线,则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解决,层层分解,以此类推。另外,要做到从整体出发进行设计,就不能遗留任何一个细部,例如杂物间、休息室等一些相对次要的单间往往在设计初期被忽略,在方案形成后再试图添加,这同样是致命的,应该在方案形成的过程中一并进行考虑。建筑功能流线设计中所强调的先整体、后局部,是设计专业中普遍存在的设计理念,尽管其表现方式不同,但该理念也必然为室内设计专业所掌握,只要经过适当训练,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必能迅速掌握正确的功能流线设计方法。

2积累案例

尽管对于室内设计学生来说,功能流线设计的核心理念并不陌生,但毕竟不同功能的建筑各色各样,如果对于各种建筑的功能区域配备不熟悉,功能流线根本无从谈起。要了解各种建筑的功能区域设置,方案积累是最直接的办法。积累方案一方面可以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于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的各种建筑,要进行细心观察,了解其功能流线。除了生活积累外,也可以多看别人的设计,毕竟生活中能接触的建筑类型有限,而且很多功能区间,如商场的办公室、控制室等都是工作人员专用的,日常生活很难接触到,如果通过浏览别人的设计方案,借鉴经验,则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进行方案积累,建议先由简单方案入手,如快餐店、理发店等,再慢慢过渡到幼儿园、旅馆,最后是学校、医院、车站、飞机场等人流密集、流线复杂的建筑。学习时,可以根据建筑功能先自行进行设计布局,即使存在问题也必须坚持把方案完成,最后拿出现有方案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发现的问题往往印象比较深刻,另外也可以参考别人是如何解决自己设计中遇到的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对每个方案所犯错误都必须进行总结,尽量在后续的学习中不要再犯,如果能做到每次方案都比以往的有所提高,相信很快便能把建筑设计做得得心应手。对于自己形成的方案,除了与现有方案进行对比外,也应该多向有经验的建筑设计师请教,他们往往能发现一些初学者无法发现的问题,比如尺寸标注、建筑规范运用等。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与其他学员通过通讯群或者ABBS等专业论坛进行讨论交流,藉此进行方案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对于室内设计学生来说,方案设计并不陌生,关键是把关注点由氛围营造向功能流线转移,只要多进行方案积累,思路调整得当,很快便能熟练掌握建筑设计的要领。

3尺规作图

与学习室内设计一样,学习建筑设计也离不开尺规作图。尽管电脑已经成为设计行业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就方案形成过程而言,手绘显然是最合理最高效的手段,毕竟这是把个人设想进行表达与记录的最直接方法。在进行平面布局时,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关注点存在一定差异,具体来说,室内设计往往是在现成的建筑平面图中进行功能细化及家具布置,现多采用计算机辅助手段,通过调用图块进行。而建筑设计涉及到空间的大小及形状调整,无法采用模块化设计,只能采用手绘形式逐步推敲。可见,室内设计专业学生要转向从事建筑设计工作,需要具备良好的尺规作图能力。建筑设计的绘图工具与室内设计基本相同,主要包括绘图板、丁字尺、三角尺、比例尺等。在草稿上进行了初步设计后,就要把方案绘画在图纸上了。绘画时,可以先采用铅笔画出建筑的中轴线,在门、窗处必须把线条断开,这一步相对简单,关键是把丁字尺紧卡于绘图板的左缘、保证横线间相互平衡。绘画竖线时必须把三角尺紧靠丁字尺绘画,以保证竖线与横线垂直,其关系如图4所示。用铅笔画好轴线后,为了表达墙厚、门、窗以及增加图纸的美观,需要绘画墨线。绘画时,必须从上到下,从右到左按顺序绘画,以免作图工具划过墨线弄脏图纸。由于之前绘画的是轴线(单线),绘画墨线时要画成双线以表达墙的厚度。初学者易犯的毛病就是把门洞、内墙交接等墨线应该断开的部位连接起来,只能采用涂改液或损坏图纸等措施进行补救,造成图纸不美观。针对这种情况,学员练习时大致可以依据以下原则绘画墨线:外墙断开门洞即可,内墙断开门洞及内墙交接处,窗则一律不断,在最后阶段补上窗中间的双线即可。墙体绘画完成后,一般需要布置厕所内部以及绿化,为了提高绘图效率,提升专业素质,一般不建议采用模板,而是通过徒手绘画进行练习,最终获得理想的整体效果。就课程设置来说,大部分室内设计专业学生都修读过建筑制图课程,具备尺规作图的基本素质,只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练习,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手绘设计能力必定能达到建筑设计的从业要求。

4了解结构

从设计流程上来说,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后续补充,在建筑设计已经完成好结构布置的前提下,室内设计一般不会涉及建筑结构,以保证建筑合理受力,坚固耐用。正因如此,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中也很少专门设置建筑结构课程,这为学生转向从事建筑设计增加了一道屏障。由于室内设计只涉及到填充墙的局部改动,所以学员只要懂得如何分辨填充墙、柱、承重墙以及剪力墙就可以了。但如果要进入建筑设计领域,就必须熟悉它们的受力关系与分布原则,懂得如何布置柱子、承重墙、剪力墙等,这要从基本的建筑结构学起。常用的建筑结构大致分为混合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钢结构,初学者需要对相关结构的异同有所了解,并能根据所设计的建筑类型选择适当的结构类型,一般来说,低层民用建筑,可以选择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可以选择框架结构以及剪力墙结构,如高层商品房、商业楼。超高层、大跨度建筑,如电视塔、飞机场等,则可以选择钢结构。初学者应阅读一些有关建筑选型的书,加深了解。建筑结构的设计是与平面布局一起完成的,以最常见的框架结构为例,进行平面布局时,先形成大概的布局草案(见图3),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布置,主要是柱的设置。柱子一般要成行成列,形成柱网。在布置柱网时需要考虑柱子的间距,因为柱子的间距就是梁的跨度,梁的跨度又继而影响梁的高度等,这些问题对室内设计学员都比较陌生,但通过结构设计的学习都能得到解决。虽然建筑结构由专门的结构设计人员负责,但建筑设计人员也要对建筑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不至于设计出在结构上难以实现的方案。再者,如果建筑设计师能够熟悉结构,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就可以充分把设计与结构进行结合,让柱子、梁等结构要素与建筑外观充分融合。对于室内设计专业学生来说,建筑结构涉及力学、配根等专业知识,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并不需要深入掌握,只要掌握实际运用即可。

5掌握构造

虽然室内设计专业也有开设构造课程,但室内设计的构造内容与建筑设计会有所区别。具体来说,室内设计所涉及的构造主要是建筑主体完工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装修施工所形成的构造,在绘画大样图的时候,对建筑主体的细部构造无需进行表达。而建筑设计中的构造,除了建筑主体的内部构造外,也包括了后续装修所形成的构造。可见,要投身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学员应该在原有基础上增补建筑主体构造方面的知识。常用的建筑构造包括基础、墙体、楼面、屋顶、地下室、楼梯等。学习时,首先要明确这些构造的设置目的以及设计要点。例如基础的设置目的就是承受建筑主体的重量,所以根据其承受的压力,可选择使用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片筏基础、箱形基础等。另外还要熟记这些构造的相关尺寸,如楼梯踏步一般宽度不应小于0.26m,这也是从人体工程学等方面进行考虑的,了解了这些尺寸的含义更便于记忆,也能做出美观实用的设计。除此以外,构造各部分的材料也要熟记,同样是采取先理解,后记忆的学习流程。例如屋顶,从下至上可以包括吊顶(各种天花)———保温层(保温材料)———建筑主体(钢筋混凝土)———找平层(水泥砂浆)———防水层(防水卷材)———中间层(陶粒)———隔热层(隔热块材)等,只要记住这些构造层的作用就能基本记住材料了。建筑构造类型丰富,就屋面而言,就可分为平屋面、坡屋面,而坡屋面就使用材料不同,也可分为平瓦屋面、油毡瓦屋面、彩钢板屋面等,其构造也各不相同。这些构造对室内设计专业学生来说都比较陌生,学习时可以先阅读课本,了解各部分构造的整体要求,在此基础上要多看图集,建议从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住宅建筑构造》看起,里面囊括了常用建筑的各部分构造,学员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并对同类型的构造进行对比及归纳。为了牢固记忆,建议学员采用边看边画,这样印象会更加深刻。尽管建筑设计的构造内容与室内设计有所差异,但其先理解、后记忆的学习原则是一致的。再者,建筑构造详图也是采用剖面的形式展现的,其表达方式以及图例对室内装饰学生来说都十分熟悉,只要多看、多画,室内设计学生必能熟记各种建筑构造,并能绘画出高质量的施工详图。

6多看规范

建筑规范所涉及的层面很广,不同类型的建筑、建筑内的各个部分、建筑的各种功能都有相应的规范作指导。室内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一个分支,当然也有相关的执行规范。但与建筑设计不同,由于室内设计及室内装修的影响面小,危险系数低,所以相关的验收制度一直没有执行到位,很多规范没有得到充分落实,室内设计师对行业规范的重视与熟悉程度当然就要大打折扣。一旦转向从事建筑设计,对规范就必须十分重视,因为每一个不符合规范的细节都有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当然验收也是不可能通过的。尤其一些强制性规范,例如临空窗台的最低高度等,必须熟记。另外,建筑规范的层次较多,由高到低包括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地区标准(DB)、企业标准(QH)等。这些标准当中,部分又分为强制性标准与非强制性标准。引用规范时,要注意规范的级别,一般来说,级别越低的规范要求越严,如果一项设计内容涉及到不同层次的规范,可以依据较低级别执行。阅读规范时,注意先把握规范总则,总则中指明了规范的适用范围及范围外的处理办法,是对规范的一个总体把握。规范内的具体内容,一般会通过文字、图例、图表、名词解析等形式展现,里面涉及的内容较多,要求较细,初学者一般难以记忆,建议先收集相关规范,建立规范目录,并对规范进行整体浏览,建立大概印象,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查找相关规范,快速萃取需要的相关数据。建筑规范数量繁多,要转投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学员必须重新端正态度,对建筑规范予以足够的重视,以严谨、专业的态度学习专业规范,设计出美观、实用、安全的建筑。

7结语

第9篇:建筑设计学习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职;建筑设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114-04

一、高职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建筑设计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其教学模式主要参照建筑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主要采用传统授课与评图相结合的形式。建筑学本科教育的重点在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思维能力;建筑学专科教育的重点则在于应用型知识的教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教学实践中,受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教学时间、生源素质等方面限制,如照搬建筑学五年制本科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一方面,毕业生的实践技能欠缺,特别是对应用型知识的掌握不足,和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用人单位反映不佳;另一方面,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沟通表达能力欠缺,职业素养还需提升。如能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结合社会与市场对建筑学专科学生的定位与需求,进一步明确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因岗施教、因材施教,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与理念,适当调整与优化高职院校现有教学模式,将有利于改善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建筑学专科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高职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应契合培养目标

目前,国内设计企业的建筑设计团队主要可分为总建筑师、项目主创建筑师、助理建筑师、专业绘图员等不同层级的岗位。不同岗位承担着不同的职责,需要具有相应的工作能力。根据设计企业及市场的需求,高职高专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助理建筑师、专业绘图员以及建筑设计相关行业工作人员(如房地产、咨询、政府职能部门等)。以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0年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共146名,毕业生大部分在建筑设计以及相关行业就业,主要从事助理建筑师及专业绘图员的工作,就业情况详见图1。目前,一些设计单位推行定岗定薪制度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如上海建筑

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大型国企就专门设立了助理建筑师、专业绘图员等就业岗位。加之中国现阶段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各地建设量大,设计企业的工作任务繁多,因此,助理建筑师及专业绘图员这样的实用型人才就业前景非常乐观。针对不同的岗位需求,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与本科教育相比,在高职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应该更加强化应用型知识的传授,强调与目标岗位相对应的实践技能的培养(表1)。

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三、高职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应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以技能培养为重点的教学思路。在此基础上,以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为目标,还应结合当前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对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及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一)引入差异化的理念

全球化时代,企业、团体与个人都在寻求富有个性和特色的发展模式。例如,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错位正是在寻求一种差异化的发展,目标定位不一样,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自然也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差异化的理念,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适时进行人才分流,各教学阶段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行人才定制,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执行因材施教、因岗施教的理念。例如,高年级教学中可按照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设置助理建筑师和专业绘图员两级培养目标,根据不同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对方案设计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适当进行一些建筑方案设计训练,其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为助理建筑师,应重点训练他们的设计、创新以及建筑施工图绘制等能力,顶岗实习阶段应推荐他们到锻炼建筑设计能力的岗位。对专业能力一般的学生其主要培养目标定位为专业绘图员,应强化一些相应实践技能的训练,如CAD制图、计算机建模与渲染、设计文本制作等。在教学方法上也应做出相应调整,例如,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教育,训练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示范式教育,鼓励其在模仿的基础上寻求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为契合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办学理念,可依托学校设计院及校外合作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在企业人员与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与工程设计实践项目,提前进行工作演练,“以学促工、以工促学”,实现工学良性互动,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例如,在每学期末的集中实训周和三年级的毕业顶岗实习学期,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联系设计单位,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一些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此外,“企业进校”也是一个创新的做法,即以工作室等模式让企业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实行校企全程合作,实施“双师型”指导。在上海,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设计院,还是一些小型设计公司,对助理建筑师和专业绘图员的需求量都很大,因此,设计单位也非常欢迎高职学生来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关键环节,许多学生由于顶岗实习期间表现优良而获得了宝贵的工作机会。2009年学校推荐15名毕业生去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实习,其中7名学生被录取为正式员工。与此同时,也应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如各类实训室(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设备等)及一体化教室等设施的建设,以便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 (三) 优化实践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