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声乐对幼儿的教育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声乐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创新课堂模式
《声乐》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期为两学年,研究对象为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的13级和14级学前教育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15份,回收有效问卷213份。通过本次调查我校2013级和2014级文科生音乐素质现状,了解学生素质基础,为构建我校科学的声乐教学模式、教学实践与探索奠定基础。
一、 现状分析
首先,通过对14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的学生调查研究发现,新生在其高中阶段的音乐课基本处于停课状态,并且音乐课的上课形式主要以音乐欣赏为主,很少有音乐基础知识的讲授,其中系统学习过乐理视唱练耳的学生只有2%,82%的同学从来没有学过;对美声唱法的了解,94%的学生都不了解,而对通俗唱法的喜爱高达了97%;还有一项重要的数值是对视唱简谱的能力调查,能较流畅的视谱的占14%,完全不识谱的学生为51%。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入学前的音乐基础非常薄弱,对声乐的概念不清楚。
另外,通过对13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的学生调查研究发现,在一周会花多少次在琴房来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声乐作业的调查中,有37%的学生一周1~2次,40%的学生为3~4次,12%的学生一周5~6次,声乐学习和钢琴等其他课程一样都需要每天进行练习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在声乐学习的好坏与乐理视唱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有关系的问题上,有73%的学生认为有,可见乐理视唱知识对声乐学习的影响之大;在“你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最好的组织形式”的问题上,有66%的学生认为小组课更便于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学习质量和效率高,33%的学生认为小组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学习;另外,在你是否满意现在的声乐教学环境与教学设施的回答中,81%满意,19%不满意,部分学生提出应结合多媒体教学。在谈到经过一个学年的声乐学习,谈谈对声乐课程的理解时表示,经过学习,初步掌握了气息、共鸣、歌唱位置等的技能技巧,加深了对音乐学科的理解,同时也深刻的意识到声乐作为学前教育一门重要的技能课将来在幼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提出了制约自身声乐进步的因素,大部分学生的问题集中在由于基础乐理知识、视唱练耳和音乐基础缺乏;另外,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先天条件不足,五音不全,最后,对目前的授课形式还有什么建议或意见中,部分学生提出适当加入一些幼儿歌曲的演唱和教学。
二、 对声乐教学和声乐学习的对策
通过对以上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音乐基础理论和视唱练耳方面的不足是制约声乐学习最大障碍,同时在声乐演唱的技术、技巧等方面也需加大教学和实践。
(一) 转变声乐教学模式,增加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
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一直都是为培养音乐教育专业设立的,现如今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适合学前教育的声乐教学模式。
(1)分阶段设置教学目标,在第一阶段以打好学生音乐理论、视唱练耳基础,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打好基础,之后的教学才能大踏步向前。
(2)分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有些是因个体差异导致的个性问题,而有些却是普遍存在于多数同学中的共性问题。据此,教师可以把有类似问题的学生归类,譬如:部分学生存在找不到气息支点;部分学生喉头不能打开、放松;部分学生的真假声转换存在问题等等,分组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解决,从而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3)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信心。在声乐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内向、腼腆、心理素质不好,或者歌唱基础条件差等原因。长此以往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对于这部分学生要格外关注和耐心,给学生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并积极鼓励和启发他们,从而使其放下心理上的“包袱”,勇敢的挑战自我。
(4)引入幼儿歌曲的讲授。幼儿由于受年龄、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有别于成年人的发声方法,讲授幼儿歌唱的方法、技巧,对于学生日后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
(5)引入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鉴赏优秀的演唱文本。
(二)建立探究式的声乐教学方式
将网研络引入声乐的学习中,声乐学习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必要发声知识、发声技能和技巧等,同时也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风格以及演唱要求。了解词、曲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作品分析和演唱提示。让学生在课下利用“百度”搜索到相关的信息,课堂上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分享。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效结合,达到全体学生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为将来他们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帮助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针对声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同时老师也可以在每节课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文章或参考书目。
(三)创新课堂模式,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份声乐学习进程档案
由于声乐学习的差异性,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份声乐学习档案,对学生的声乐学习进展情况做记录,通过记录每一位学生在还课时的进步之处和不足之处,促进其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的目的,并针对其每一位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转变教学理念
面对新形势下的声乐教学,作为声乐教师应积极的转变教学理念,在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下,创造出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思维。
三、总结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表演唱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237-01
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声乐课是专业基础课的一种,它以培养合格的、具备相应演唱能力的幼儿教师为目的,而并非是以优秀独唱演员的培养为目的。当前幼儿园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学生应具备如下条件: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素养较强,同时还应具备足够的独立工作能力、革新创造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基于此,我们应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进行反思,并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不断探索和确定教学目标,对固有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改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以及加工处理知识的能力,使其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实现全面发展。
一、表演唱课程的重要性
儿歌表演唱是指在延长幼儿歌曲过程中,通过形象而简单的各种基本动作配合自然表情来表达歌曲内容以及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儿歌表演唱主要在于唱,动作表演则是唱的辅助。其演唱形式一般有多种,还可变化位置和队形,属于初级的幼儿歌舞形式,它融趣味性、舞蹈性和音乐性为一体,属于综合艺术形式,并突出了歌唱的应用性以及实践性,为学生营造了人人参与的、富有平等性的实践机会。
二、表演唱课程的教学方式
(一)举办专题讲座并富有针对性
教师可通过针对性专题讲座的举办将儿歌表演唱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幼儿歌曲的正确演唱方法介绍给学生。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不同风格、各具特色的儿歌表演唱战士给学生,让他们观摩并欣赏完整作品,同时引导学生对儿歌表演唱所具有的真正涵义有所了解,进而展开讨论、分析以及评价,学生的审美力和理解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强化,想象力得以激发,从而为以后的儿歌表演唱奠定基础。学习声乐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获得歌唱能力,丰富自身的音乐表现能力,能够独立从事中小学音乐课歌唱教学及课外同声乐相关的课程和活动。表演唱强调课程的系统性与学术性,追求歌唱技术的高、精、尖。
(二)强化表演过程中的队形以及常用动作训练
歌唱与动作表演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师可强化表演过程中的队形以及常用动作训练,使学生随乐动作以及肢体协调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例如兔跳、飞鸟展翼等动物的动作,也可以是划船、走路等人的动作,还可以是植物生长、风、浪花等自然现象。并组织学生进行包括划步、秧歌步、跑跳步、踏点步以及踮步等基本舞步,梯形、半圆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基本队形的训练。
(三)指定演唱曲目,以此强化学生表演与编导能力
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并根据给定题目展开歌舞表演的创作设计,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行为加以指导和监督,尽量淡化“教”,而应重视引导和参与。以儿歌《春天》的表演唱教学为例,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当学生对歌曲风格与内容有所熟悉后在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个性化创作,如演唱形式、舞台表演、道具以及形体等。学生则在教师鼓励下与其他组员团结协作,积极讨论,共同完成表演唱设计。在演唱形式方面可丰富多样,可选择一人独唱,其他组员分角色进行表演;也可由组内男女对唱;还可尝试改编歌曲,通过二声部合唱来演绎。同样,在处理歌曲演唱方面也具有多样性。可以唱的活泼跳跃、亦可优美抒情。而在表演队形设计方面,学生也可交流沟通,别出心裁,在各种丰富表情的配合下将角色形象塑造的更为生动,同时表演也更加富有特色。
三、表演唱课程的实践
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学前教育有其职业定向,同时具备独特的专业特点,而音乐专业与声乐教育同样也相互区别的。教师应计划性的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针对性的训练其歌唱教学实践能力,与富有专业特点的课程实现早接触、多实践,对本专业歌唱教学所具有的的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能够通过不断演练来区别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异,从而能够切实掌握表演唱相关技能,教学实践经验得到丰富。因而,组织幼儿园见习活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是声乐集体课表演唱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点。
四、结论
开设儿歌表演唱课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并与时代要求相符的新型幼儿教师。笔者就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当前声乐集体课中推行表演唱教学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与建议,希望能够利用儿歌表演唱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高竞争力,提升综合素质并拓宽就业渠道,使其做到“一专多能”,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教师 声乐教学 心理状态
一、开展综合音乐教育启发活动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他们在最初开始学习时,对任何一门课程大都无明确的目的性,家长、老师让他们学什么就学什么,或自己喜欢什么就学什么,他们学习唱歌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最初并不是抱着我要把声乐学得怎么样好、我要把声音练得如何地美好的学习目的,而是全凭一种爱唱歌、想唱歌的冲动和欲望,这就是他们的学习动机。要把这种学习动机贯穿于儿童声乐教学的始终,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在学习声乐的开端教师要向同学们讲清楚学习此门课程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对儿童讲解歌唱的作用,可以促进少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陶冶情感、净化心灵、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的作用,还可以抒发少儿爱祖国、爱人民的美好情感,给他们的精神世界带来无穷的欢乐等。这种教育活动绝不能只是拘泥于形式、走过场,它是组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融洽师生关系、进入积极上课精神状态的必要之举。在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后,儿童就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要把这种教育启发、渗透在儿童学习声乐的始终。
二、儿童声乐教学中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声乐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从事声乐专业的专门学习,随之出现了各种规模大大小小的少年儿童声乐比赛、演出、考级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少年儿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水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评判标准。走上舞台,面对观众,唱上几首歌,对于一个技术娴熟、久经锻炼的专业演员来说可能相对容易,但他们也难免会出现上台紧张的状况,对于涉世未深的少年儿童就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有的儿童嗓音音质很好,平时也受到正规的专业训练,歌唱水平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一上舞台却由于心理状态的紧张而产生恐惧,身体僵硬,两腿打颤,气息上浮,轻者歌唱缺乏表现力,重者甚至会出现忘词、走音、失声,或者是头脑一片空白,什么也做不了的紧急状态。在少年时代,如果由于舞台紧张失去良好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就会让儿童产生自卑、胆怯的心理,做任何事都没有信心,甚至再也不敢上台歌唱和面对观众。因此,作为从事儿童声乐教育工作的老师们应该认真研究儿童上台演唱时的心理特征,创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儿童摆脱舞台上紧张的心理状态。
三、儿童在变声期时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
变声期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一个特殊的生理阶段,对于学习声乐的儿童来讲更是一个特殊时期。处于变声期的学生,由于声带充血,发声持久性差,很容易疲劳,音色变暗,唱歌时感到很费力,因此很多学生因为唱歌时声音沙哑,高音唱不上去而丧失唱歌的信心,产生歌唱心理障碍。针对这一现象,在变声期儿童的声乐教学中必须充分了解变声期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变声期嗓音变化的规律,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把变声期儿童的心理状态调节到最佳歌唱时所需要的状态,而另一方面又不伤害到他们变声期时脆弱、不稳定的嗓音。在此过程中,幼儿教师需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促进师生互动,加强情感融合,科学组织协调,力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把声乐艺术融入幼儿师范教育活动中
声乐艺术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幼师必备的技艺之一。而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教学不仅方法单一,而且教材也很落后。但是随着我们对幼儿声乐教育重视程度的增加,幼师活动中声乐艺术的融入也相应的增加了。学校增加了对幼师教学中声乐课的投入,大部分学校的器材也相应的更新了,师资力量也更强了。幼儿师范教育中声乐的学习目前急需的就是一部权威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的教材,好的教材会让我们的培养过程更科学。而近些年我国对幼师声乐发展要求的提高,相信这部好的教材会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并投入使用的。有好的教材之后需要的就是一个好的老师了,幼儿师范院校也应该加强自己的师资队伍,多聘请一些专业技术好、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另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要一成不变的沿用先人遗留下来的教学经验。我们的社会在发展,学生也在进步,而且各个时代人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老师要根据不同时代学生的特点进行对应性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不断进步。毕竟我国开始声乐教学的时间不是很长,而且我们国人大多情绪内敛,不太喜欢表露太多的个人情感,所以针对幼师的声乐教育尚在寻找一种好的方法。目前我国幼师声乐教学中过于重视技巧,不能按照孩子的生长发育标准量身定做一套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常将对大人的要求标准放到孩子身上,造成很多的问题。例如,幼师在声乐教学中常要求孩子开口大声唱,但是须知孩子的嗓子、声带和音域等都不同于成年人,我们不能将成年人的发音标准用在孩子身上。这些不当的举措其实都是可以在幼儿师范教育活动中提前进行防范的,我们也应该尽量在幼师教育课程中加强对这方面问题的教育,因为一旦我们步入工作岗位中出现丁点失误,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生无法挽回的损失。
结束语
在多年的声乐教学与学习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儿童声乐教育在整个声乐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声乐人才成长的摇篮。同时我也发现在教学中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对于教师“教”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对于帮助他们快乐、快速地掌握歌曲内容,提高声乐技巧有着很大的帮助,自然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取得教学成果发挥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沛.音乐与儿童智慧及儿童的发展.中华音乐文化教育,1996(2).
器乐是音乐的基本形态,与声乐一同构成音乐,器乐是指通过乐器演奏产生的音乐,既可以单独演奏来表达情感,也可以为声乐伴奏,烘托气氛。
器乐是人类最早习得的音乐技能,科学研究证明,人类胎儿在妊娠早期听觉系统的形态结构就已经形成,随妊娠进展逐步完善和成熟。妊娠中晚期胎儿能感知外界的声音并产生相应的反应。胎儿能够对外界的声音产生反映,也就是说胎儿能够对音乐产生反映。20周大的胎儿能够听见子宫外的声音包括母亲的心跳、肠胃的蠕动、血液流动的声音;并且能对说话、唱歌、击打乐器产生不同的反应。
1 音乐启蒙教育的意义
声音是人类感知世界的最原始的方式,早在孕期的20周,胎儿就能感知子宫外的声音,声音是有美丑之分的,优美的声音包括音乐,大自然中优美的鸟叫,水流声音;不优美的声音包括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噪音。
1.1 开发儿童智力的实践意义
经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人类大脑具有复杂的结构,各个区域有着不同的分工,指挥着感知器官(眼、耳、口、鼻、皮肤)分工合作,收集外界信息,加工外界信息,刺激感知器官采取回应。
音乐启蒙教育主要是通过声音刺激大脑的右半球,大脑右半球主要负责解析节奏感较强的音乐、记忆、美感等,通过音乐启蒙教育,促进大脑右半球的发育,有助于大脑整体的发育,结合左半球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全面促进儿童智力的全面发展。
通过让儿童有效鉴赏音乐、歌唱表演、节奏练习、参加音乐实践活动等,引起其充分感受音乐独有的打动人心的情感。音乐启蒙教育对儿童学习心理的成长,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使儿童内心情感与艺术感染力展示得更为强烈。因此,我们需要在儿童阶段对其展开音乐启蒙教育,运用音乐教育来有效激发儿童的学习想象。
同时,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在特定的条件下会产生一定频率的声波影响儿童的脑电波,这就是脑波音乐。
因此在不同的学习场景下,音乐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如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波段的脑波音乐,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课堂注意力。人清醒时,波为优势脑波。随着脑波频率的增加,身体逐渐呈紧张状态,准备随时回应外在环境作反应。大脑能量除了维持本身系统的运作外,尚须指挥对外防御系统,因而消减了体内免疫系统能力。在此状态下人的身心能量耗费加剧,快速疲倦,若没有充份休息,非常容易堆积压力(这是现代人的通病)。然而,适量的波,对注意力提升以及认知行为的发展有积极的助益;同理,适当的播放恰当的脑波音乐也可以改善儿童的睡眠质量,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
1.2 助于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类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音乐也是一种语言,一种节奏感较强的语言,通过音乐的启蒙教育,使儿童能够获得较好的语言能力。
音乐是有节奏的,音乐的歌词伴随节奏,很容易被记住,在教学实践中,幼儿出现重新填词的类创作现象,这种类创作现象提高了儿童语言能力,丰富了儿童的语言思维能力,强化了语言表达能力。
1.3 有利于全面陶冶儿童的情感
音乐是一种语言艺术,通过器乐和声乐表达人类的情感,将人类的情感以一种具有美学价值的方式表达出来,俗话讲唱的比说的好听。
通过音乐的启蒙教育,儿童借助自己的听觉、触觉,将自己感知到的音乐传入至大脑中,使其逐渐转变成为不同类型的情感体验,为儿童的音乐学习注入了全新的动力。
由于音乐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形态上呈现一致性,有效熏陶儿童心灵,为儿童情感发展进行有效调解,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儿童对于美的认知。
2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的误区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存在着过分强调音乐专业技能,忽视教学技能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选择曲目太难,中职学生的音乐基础参差不齐。常规的声乐训练中所选用的乐曲难度也是比较高的,这样的教学设置不仅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导致了声乐专业的实用性较低 。
中职学习主要是技能学习,而非专业理论学习,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而言,教学技能的养成是首位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应当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学前教育的学科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技能培养,辅以专业技能的养成,专业技能可以通过日常的技能训练,做到授人以渔,课堂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
3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教学技能的养成
学前教育是特定阶段3~6岁教育的统称,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培养等。
对于学前音乐课而言,有以下两项任务要完成:(1)培养儿童的节奏感;(2)培养儿童的旋律感。
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不难发现,学前音乐教学有着多种多样的方法,简要的概括如下:
(1)积极引导幼儿倾听和朗读节奏。
(2)利用钢琴让幼儿感受旋律。
(3)通过TPR教学法巩固幼儿的旋律感。
结合时代需要,提高课程实用性。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用性,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
关键词:声乐教学;审美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113-02
一、声乐教学现状
(一)职专幼教声乐教学现状
我国幼儿声乐教学应该具有师范性质,老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发声和呼吸,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们如何体会声乐美。但是,目前,大部分幼儿声乐教学与音乐学院的教学在教学目的和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主要是因为,幼儿声乐教学的声乐教学老师大部分来自于音乐学院,接受了音乐学院严谨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很难跳出传统音乐学院教学路子。
(二)声乐教学的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的声乐教学系统中对声乐的技巧重视比较多,而对声乐教学本身想要表达的思想以及声乐教学中的审美能力不做相关的考核。基于这种现状,我国的声乐专业学生只为发声而发声,对歌声的内涵不理解甚至是不想去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是,教学过程单调,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由于声乐教学中的审美理念重视不够,声乐教学变成了单调的重复发音,学生学习就是不断的重复,因此,造成了很多学生对声乐教学的厌倦,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过于重视技巧,学生声乐素质受限。老师和学生都重视在声乐技巧的培养,认为掌握了声乐技巧就有了足够的声乐造诣。但是在实践中,很多学生的声乐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会遇到瓶颈问题,无论如何在声乐技巧方面努力,自身的声乐水平都不会有明显提高。
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审美能力是一个人素养问题
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往往与这个人自身素质高低有关。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声乐素质就必须要做好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很多幼师在声乐教学中只重视声乐“技”的传授,而对学生“美”的教育重视不够,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声乐发展方面遇到了瓶颈。要想解决瓶颈问题,就必须要从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入手。
(二)审美教学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人格的培养。现在的九零后学生自小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由于家庭在经济和教育背景不同,造成了学生思想的开放性和不稳定性,看问题很容易偏激。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开放的社会中找寻自己人格的立足点。
三、如何做到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
要想真正的做到声乐以人为本,就必须要加强声乐教学中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努力培养学生的不仅仅是对声乐感兴趣,更对声乐教学感兴趣。因此,在日常声乐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现代职专学生特点。现代的九零后学生善于想象,讲究个性张扬,比以往时代的人更具创造力,但是学习东西耐性不足。职专学生大多数来自各乡镇,他们在中学期间的音乐教育基本等于零,特别是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学生日常的课业比较多,学生很容易把音乐课当成休息课。
(二)培养学生对“声乐”审美的能力
要想做好声乐教学中声乐的审美,主要靠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声乐老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培养出体验声乐美的氛围。比如,声乐老师在选择声乐曲目时,应该根据曲目特点和要求,在发声和旋律方面做好美体验的过程,为学生发现美提供宽松的氛围条件,降低学生感受声乐美的难度。
1.重视练声曲的作用。
练声曲在声乐教学中很常见,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在声乐方面的发声和呼吸,提高学生声乐技巧。但是,很多老师只单纯的强调练声曲在呼吸和发声方面的重要性,而对如何体味韵律感重视不够,因此造成了很多学生在练声曲中单纯的发声,虽然表面听起来声音还可以,但是在韵律感和情感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2.重视声乐教学中老师的教学示范作用。
学生在声乐艺术造诣和风格很大程度上受到声乐老师的影响。因此,学生能否做到声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提高关键还是要看声乐教学老师自身声乐造诣的高低。一是,声乐老师要特别注重范唱。范唱是声乐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学生在接触一首歌曲时获得的第一印象。范唱如果做到声乐与美的完美组合,就可以为后续的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一个在声乐方面具有很高造诣的老师,可以通过完整的深情的范唱,激发激发学生了解歌曲背景,歌曲风格的欲望。二是,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师处理声乐教学过程的能力。一个完整的声乐教学过程应该包括声乐音准、节奏、发声等一系列问题。拥有高超声乐造诣的老师会根据学生在声乐方面达到的高度,合理处理好声乐教学过程,让整个声乐学校过程中充满轻松的氛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歌曲而且还对歌曲自身的情感有了一定体会。三是,要注重现代技术与传统教育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传播知识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声乐老师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比如多媒体技术,形象的将学生学习声乐的技巧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自己在技巧方面需要达到的水平。然后,在通过传统的口耳相传的模式,将藏在歌曲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让学生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效果。
(三)培养学生对“声乐教学”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不光是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对声乐美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对整个声乐教学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音乐素养;策略
一、音乐素养概述
1、音乐素养的概念界定
关于音乐素养的概念,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尹爱青认为音乐素养是指音乐方面的素养及修养,主要包括音乐知识理论方面、音乐欣赏方面、音乐表演方面以及音乐教育方面这四种修养。杨万春认为音乐素养包括音乐素质和音乐修养音乐素养不仅要有基础的、最一般的音乐知识和实践能力,还需要对音乐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晏晓东认为音乐素养是指乐理知识、视唱练耳、音乐常识以及与音乐有关的自然音乐和人文音乐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指的是个体在音乐方面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修养。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音乐素养是一种综合的素养,是有关知识、能力、技能、态度价值观等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整合。
2、音乐素养的内容
音乐素养的内容主要包括音乐技能、音乐能力、音乐知识以及音乐价值观四个内容。音乐知识是指和音乐有关的涵盖在音乐体系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主要有基于心理学和教育学基础上的学前音乐知识,基本的乐理知识,和声、作曲技术理论知识,戏剧、戏曲、舞蹈、美术等艺术样式的基本知识以及中外音乐史的知识。音乐技能是指用各种技能来表达音乐的技巧,一个人要想具备这种技能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经过不断地实践练习才能真正的掌握这种技巧。音乐技能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演奏技能、演唱技能以及音乐创编和即兴能力,具体又可分为声乐演唱技能、钢琴弹奏技能,舞蹈表演技能,器乐演奏技能,舞蹈窗边技能,自弹自唱技能,指挥技能,即兴伴奏技能以及表演技能。音乐能力是指的一个人对于音乐的整体感悟能力,具备优秀的音乐能力需要一个人拥有一定的音乐天赋,再加上后天的学习,所具备的一种对音乐的理解、感知、创造并将音乐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评价一个人的音乐能力具体可以从他的音乐表现能力、音乐感知能力、音乐创造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几个方面来进行评判。音乐价值观是指人在受过一定的音乐审美体验之后,对于音乐当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种评价。在本文中主要是指有关音乐教学活动的价值观和整体的评价中所体现出来的大方向上的音乐态度和音乐价值观,尤其是音乐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音乐价值观。
3、幼儿教师音乐素养的实践性和发展性
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具有实践性,是因为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是从实践中获得的,并且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在其日常的教学活动的实践当中不断被运用,所以具有实践性。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具有发展性是因为幼儿教师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在进入幼儿园后,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运用和思考,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具有发展性。
二、培养幼儿教师音乐素养的策略
1、构建敏锐的音乐审美感知觉能力
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是专业幼儿教师用音乐进行教学的前提,如果幼儿教师没有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对音乐的美有良好的把握,也无法用音乐来对孩子进行美的熏陶,更没有能力来让孩子用音乐来创造美的激情。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林华先生把音乐审美感知分为音感和乐感,音感是指人对孤立音响的感知能力,它是进行和音乐相关的学习、活动、游戏的基础。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岁半的时候就能分辨和模仿音高的音,但是如果长时间不训练音高感的话这种感知能力就会减弱甚至丧失。当今社会存在很多音准能力低下的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学前教育的时候音高感的训练不足。所以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必须要健全自身的音高感。另外对于音响的判断是进行欣赏音乐的前提,如果不能够对音响的好坏做出判断,就会失去对音乐美的感知。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对音响和谐与否的判断需要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上,如果教师没有正确的价值观,那他对于音响的判断肯定会黑白颠倒。同时需要注意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要从幼儿本体的发展出发,充分了解现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为儿童选择和收集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音响,只有帮幼儿建立了良好的音响协和感,才能使音乐教育成为儿童日后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乐感指认对音乐基本秩序的感知能力和对音乐形式变异的领悟能力。这是获得音乐审美技能的必有之路,如果没有乐感的支持,就无法对音乐产生情感上的心理。构建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需要长久的实践,所以幼儿教师还在学生时期就需要有目的的主动学习音乐专业的知识技能,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有目的的培养和提高自身的音乐感知能力,只有构建了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才能在幼儿教育中把音乐的各种艺术元素综合起来,并且很好的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之中。
2、提升音乐鉴赏的品味
幼师的音乐感知能力在达到合格的敏锐程度后,要想进一步的提升幼师的整体音乐素养,可以将提升其音乐欣赏品味与鉴赏能力作为一个突破口。音乐鉴赏的对象主要是普及性的音乐和深入型的音乐。普及型的音乐欣赏主要是针对音乐丰富的感性表述,虽然包括了一些对音乐的知性认识,但从整体来看还是没有艺术的理性指向。在这个阶段选用的音乐素材大部分都具有娱乐性、世俗性和功利性,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单纯的对音乐自身的欣赏,而是在这欣赏之中餐咋了一些不理性的盲目感情,例如这时的欣赏已经从音乐转移到了表演者的身上,所感受到的美也是比较肤浅的,感受到的只是感官刺激,与欣赏音乐本身的美背道而驰。所以在音乐欣赏能力培养的时候,应当有针对性的选择感性表述健康,知性表达丰富的优秀文化音乐,从中得到丰富的音乐审美的愉悦体验。深入型音乐的理性鉴赏是指对音乐所包含的意义进行有理性的追求,也即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应当从音乐的表现形式中领会音乐的象征意义,并且通过对于艺术音乐的聆听,实现由欣赏向审美的转变,让欣赏者从情感体验向情操升华。深入型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是提升幼儿教师音乐素养的重要方面。
3、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音乐技能
上述已经介绍音乐技能分为演奏技能、演唱技能和音乐创编与即兴能力。乐器的使用和演奏技能是专业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但是纵观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设置会发现乐器的学习基本上只有钢琴,所以高校应当增加其他乐器学习的课程。并且课程内容应当覆盖乐器的弹奏方式,方法、弹奏内容、技巧定位等都多方面的问题进行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根据调查显示我们的声乐教学和幼儿园的实际环境脱节相当的严重,对于演唱技能的教学,应当从实际教学的目的拉近与幼儿园实践之间的距离。在演唱技能的教学当中,应当以儿歌学唱内容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音乐理论教学方面,摒弃当前教授幼儿以五线谱为主的专业的音乐理论的教学内容,然后我们另辟蹊径转而将简单的简谱教学作为对幼儿授课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能够减少幼儿学习那些过于理论化、专业化的音乐理论知识,通过幼师教授幼儿儿歌方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音乐感等音乐技能。另外,在教授幼儿基本的音乐知识,培养幼儿的基本音乐技能和独自演唱的能力与勇气时,音乐幼师可以采取声乐教学的方式,为幼儿示范唱歌时的准确音调和节奏,用歌曲教学示范准确的呼吸方式和演唱姿势,引导幼儿唱歌时做到咬字和吐字的清晰。幼师还需要通过为幼儿演唱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歌曲,引导幼儿感受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音乐的魅力,感受音乐艺术的美,从而培养幼儿的分析、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并试着鼓励幼儿敢于创造自己的音乐作品,将自己的感受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提高幼儿教师的音乐创编与即兴能力,为了提高幼师的幼儿音乐教学能力,深入浅出的教授幼儿音乐知识,音乐幼师需要努力地研究幼儿歌曲,根据幼儿音乐的基本特点,旋律与歌词的相互关系,音乐旋律的基本要素,简单旋律进行的特点,歌词的结构特点,依据基本的音乐原理赏析幼儿音乐。幼师需要深入的认识学习幼儿歌曲,掌握主题音调的发展等创作方法,并自己试着编一些简单地有幼儿歌曲,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通过这种自身的经历幼师可以提高自身的编曲能力,升华自身的审美能力,享受音乐魅力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教学能力。幼儿教师即兴能力的发挥是建立在具有丰富的知识储量、高品位的能力以及高超的音乐技能上的,所以要提高幼儿教师的即兴创作能力,必须要先提高幼儿教师的知识储备量、鉴赏能力以及音乐技能,同时掌握一定的即兴能力的技巧,这样就能很好的掌握即兴能力。
4、幼儿教师入职后的音乐修养提高
幼儿教师不但要在入职前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在教师入职后也要注重音乐修养的提高。职后进修是教师音乐素养提高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入职后,教师从个人发展出发,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反思、创新、再学习,从而使自身的教育能力和音乐素养不断提高。关注幼师的主体性、体现以人为本的应是幼儿教师职后培养制度所必须要体现出来的基本原则,是完善幼师职后培养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健全方向,这样的职后培养制度对于幼师音乐素养的提升和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培养提升幼师入职后音乐素养的具体措施,可以通过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入职后进修变为幼儿教师的一项义务,并且政府和幼儿园应当充分给予支持,只有这样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才能符合现代学前教育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结语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幼儿园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前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音对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提升幼儿的审美,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幼师音乐素养是否合格将直接决定幼儿所接受的音乐教育质量的好坏,但当前我国幼师的音乐素养普遍有待提升,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提升幼师的音乐素养,这对于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少儿;声乐;教学
少儿声乐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首选的一门艺术形式。它需要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来激发、挖掘、培养热爱唱歌的孩子自身潜质与兴趣。因此引导和培养少儿学习兴趣,打下坚实的声乐基础,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和表现力,是少儿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少儿声乐对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荣誉感、纪律性、团结合作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作用。总之,少儿声乐在整个音乐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作用。那么,如何让儿童从喜欢音乐到热爱音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少儿歌唱的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的心理状态。它包括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所谓直接兴趣就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本身的外部特征发生的兴趣。是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或内容在感官上产生的一种新异的刺激。这种刺激反应表现为强烈但比较短暂。间接兴趣就是人对活动的结果及其重要意义有着明确认识之后所产生的兴趣。对于幼儿来说,由于他们的心理发育、知识水平、接受与领悟能力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对他们来说,兴趣的激发主要在于直接兴趣。当孩子初学声乐时,听着美妙的节拍,认识新鲜的事物,他们总是能愉快地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外在的干扰就会让他们丧失保持兴趣的持久性。所以,作为教师,就应当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及方法。
1、赏识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少儿在练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鼓励是孩子坚持学声乐的重要动力。
2、激发求知欲。可以不断为少儿设定学习目标。激发他们自身的求知欲望。求知欲一经激发,会促使他们对学习声乐过程本身发生兴趣,从而提高效率。
3、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有兴趣的教学方法。少儿的兴趣转移很快,枯燥的教学计划会导致幼儿失去耐性。所以,一定要制定新颖有趣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
少儿声乐的教学有别于成人,教学中往往要针对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设置课程的内容,逐渐激发他们对声乐的热爱。对少儿来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对声乐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再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他们在技巧及能力上有所提高。
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指出:“学习一定活动的爱好,导致能力的锻炼和相应的发展,发展了的能力在活动成功上有积极作用,而成功又反过来‘强化’爱好和兴趣。”可见,兴趣爱好能激发活动的自觉性,有助于个性心理特征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
二、注重氛围,因材施教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训练少儿唱出优美的歌声,并且还要加强少儿在歌唱中表演和形体的有机结合,使少儿获得声、情、形并美的新体验。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教师进行严格的要求与指导,使他们逐渐达到声情并茂、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良好的歌唱前提是良好的精神状态,歌唱的过程是以心理感受为基础,以心理状态引导和控制生理状态的运动过程。在不好的精神状态下歌唱最容易坏嗓子。由于歌唱器官是有机的整体,任何肌肉只有在兴奋的状态下才能灵活自如,使不必要的部分保持松弛,形成紧张与松弛的平衡。这样可以培养歌唱者具有良好的耐力和持久性。所以在唱歌前,要制造出良好的歌唱氛围和环境,让少儿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歌唱状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激励少儿,抓住他们点滴的进步加以表扬,让学生始终维持那种高涨的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的歌唱状态。同时也要针对不同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因为少儿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如嗓音条件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心里特点不同、学习声乐的起点不同等诸多问题。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少儿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曾经,我教过一个幼儿,他经常唱歌跑调,经过几次上课后,我发现他分辨音准能力不是很好,于是我对他进行了将近半年的听觉训练,之后,他的音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可见声乐是可以后天训练的。只要“对症下药”,就可以扬长避短,收到奇效。
三、培养少儿体验音乐情感
目前的少儿声乐教学在半专业化的基础知识、技能技巧训练的基础上注重了儿童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的陶冶。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传授“声”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将情感教育积极有效地渗透于声乐教育之中,使他们在体验美的过程中引发内心的情感而全身心的歌唱。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主张:“不要从智能和理性的方面去接触音乐”。他认为音乐学习要让学生受到感染,而不是折磨,将情感培养融入教学,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少年儿童的年龄小、阅历浅、生活经验不丰富,情感内容较单薄,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处于形成阶段。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各种适合手段对孩子的情感进行培养和体验。
首先,通过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诠释作品的内容底蕴来激发少儿的情感。每一首音乐作品总要揭示一个主题,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个侧面、时代精神。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演唱一首新歌之前,首先应当让学生了解该作品的风格、创作动机、创作背景、歌词的内容、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音乐的点,包括哪个地方旋律具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特点等,让学生全面的了解,培养他们对歌曲情感的体验和钻研精神。同时,引导他们正确的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深刻的感受歌曲所要抒发的情感。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地分析和掌握歌曲的艺术形象,发挥艺术形象的感染作用。
其次,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范唱和表演,进一步激发少儿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反复演唱要教授的歌曲,让少儿体会其中的感情,找出表现这首歌曲的唱法,通过范唱和表演引导少儿感知、享受歌曲中的美,激发他们想演唱的欲望。
最后,创设情境,通过特定的情感氛围来强化学生的情感。在少儿声乐教学中,教师常用“以情带声”这句话来启发、指导学生歌唱。为了使少儿产生这个“情”,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抓住特定的情感氛围,来强化学生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情感氛围中,直接体验特定的情感。
音乐对人的情感影响比其他艺术影响更为迅速、更为强烈,常常是几个乐句、几句歌词、几个音符就能使人在生理上、心理上发生变化,产生情绪,引起共鸣。
总之,少儿声乐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们只有在音乐教学的实践中,不断运用声乐表现的新理念,发掘并拓展他们表现潜能的空间,让他们通过歌唱表达情感,使其审美能力不断得到培养,实现声乐教学的实质性价值,真正从声乐的表演中享受到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陶冶。(作者单位:鞍山市千山区文化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元文化格局;民族声乐;问题
多元文化格局的出现加快了世界各民族声乐的融合,给传统民族声乐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民族声乐教育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格局下,我们应该坚持保留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转变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教育机制,促进民族声乐教育的快速发展。本文就多元文化格局下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多元文化格局下发展民族声乐教育的意义
多元文化格局给世界的民族声乐融合提供了更好的契机,能够促进世界音乐文化的相互交流。民族声乐教育一直是音乐文化中的主流,在多元文化格局下发展民族声乐教育,不仅能够将本国民族声乐的唱法向世界传递,还能够吸收外国的民族声乐唱法,实现我国民族声乐与国外民族声乐的融合。[1]当然,要做到这点还需要我们在进行民族声乐教育过程中,能够充分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并进行民族声乐教育改革,对各国音乐文化秉持尊重和欣赏的角度进行多元文化格局下民族声乐教育,促进本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加快本国民族声乐教育与世界接轨的步伐,扩大本国民族声乐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二、当前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有待完善。从当前我国各音乐院校的民族声乐教育情况来看,虽然我国大部分音乐院校均设置了民族声乐教育课程,但就总体来说,这些课程的设置仍然有待完善。传统的音乐院校对于民族声乐教育的课程设置范围较为广泛,这样的课程安排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过于全面反而会导致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限制。从民族声乐教育的角度来看,虽然我国各音乐院校在民族声乐教育中安排了一些基础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多数与基本的音乐课程为主,并没有突出民族声乐的民族性。我们在音乐院校的课程安排中可以发现,对于传统乐器内容以及传统的民族声乐内容,各院校的课程安排较少,因此也就导致学生对传统民族声乐的了解较为不足。[2]很多院校的民族声乐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传统民歌唱腔或者让学生简单了解本民族的基本声乐知识,但是对于民族声乐的系统知识如社会知识、历史知识以及人文知识等,学生了解得少之又少。民族声乐教育是我国的传统声乐教育,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加强对民族声乐系统知识的理解来提高对民族声乐的掌握,仅仅依靠基本唱腔来进行民族声乐教育,只能够使学生掌握民族声乐教育的“形式”,而不能够掌握到民族声乐教育的“内在”。
(二)过于看重美声唱法。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一直以来,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均是依靠国内各民族的融合而逐渐得到发展和形成,具有本国民族的特色。但是,自从“”开始,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开始融入了西方的声乐特征。民族声乐教育在传承过程中开始侧重于西方的美声唱法,这种融合的民族声乐教育一直延伸到现在,导致目前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出现了过于看重美声唱腔,内在不足而形式严重的情况,这对于促进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十分不利。目前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较为滞后,尤其在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方面,大部分学生学习效率较低,学习中只知道民族声乐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较差,因此严重限制了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长远发展。[3]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少人开始对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他们开始认为,所谓民族声乐教育就是美声音乐,只有融合了西方美声的民族声乐才是真正的民族声乐教育,对西方美声唱法存在盲目崇拜的现象,没有正确认识到西方美声唱法的缺点和优势。当然,也有不少在教学中会让学生先学习基本的美声唱法,之后再进行民族声乐教育,即让学生将美声唱法运用于民族声乐作品中。这种教学方式虽然看起来比较具有教学意义,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但是,从民族性角度来看,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忽略了民族声乐教育的民族性,学生只能够进行形式化的民族声乐演唱,而不能够掌握民族特色文化,也无法培养自己的个性风格。
(三)人才培养模式不够科学。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民族声乐唱腔均有差异,民族声乐文化也有着明显的区别。要培养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突出个人特色和民族特色。然而,从当前我国民族声乐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体系来看,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个人风格特色和民族风格特色关注度并不高,因此导致人才培养缺乏特色。[4]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较为单一,这一点在民族声乐教育中也一样。这种教育方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属于规模化和规范化人才,即学生都属于规范、标准的人才,创新意识不足,个人风格不突出,因此容易限制学生的长远发展。这主要与我国在民族声乐中的评价方法和教学方法有关。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单一,对学生的个人风格关注度不高,因此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较差,创新思维能力较弱。[5]此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一般集中在学生的美声发音方面,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个人风格的养成以及学生对民族声乐的掌握等重视程度不够,容易限制学生的发展。
三、多元文化格局下民族声乐教育策略
(一)转变民族声乐教师的教学观念。多元文化格局下给民族声乐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新的文化发展形势下提高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水平,首先需要转变民族声乐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民族声乐教师对民族声乐教育的认识,树立教师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和音乐文化价值观。民族声乐教师应该认识到,多元文化格局下,我国的民族声乐应该要与国际上其他民族声乐进行交流和融合,吸取其他民族的民族声乐精髓和优点,改良本民族声乐中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宣传本民族的音乐文化。[6]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民族声乐在教学中做到两个方面:第一,要求民族声乐教师能够树立学生正确的音乐文化价值观,让学生明白多元文化格局下应该要尊重各国的民族声乐文化,以公平公正的眼光看待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并积极找寻其他国家民族声乐方面的闪光点,将其吸收为自己的知识;第二,民族声乐教师要让学生对本国的民族声乐文化进行系统的了解,要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让学生积极继承和宣扬本国的民族声乐文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将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文化融入教学中,并将这部分教学作为基本教学和重要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艺术,增强学生对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认识。
(二)创新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多元文化格局下要提高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水平,还需要各音乐学院从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两方面着手。从课程设置上来分析,民族声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决定了教师的教学侧重点,也决定了学生对民族声乐教育的认知程度。[7]虽然我们经常强调现代社会音乐文化发展的多元化,但是在适应多元化音乐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坚持音乐发展的民族化,要让学生培养多元文化意识,更要让学生培养民族文化意识。因此,从这方面来说,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该要更加重视民族性课程设置。此外,从教学模式上来看,要提高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水平还需要教师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学,不仅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对民族声乐文化的认识,还能够通过不断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民族声乐掌握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提高民族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多元文化格局下,我国对于民族声乐教育水平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要提升我国的民族声乐水平,需要各院校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民族声乐教师的专业素质。多元文化格局下民族声乐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包括民族文化素养、多元文化素养以及民族声乐教育的专业素养等。其中,民族文化素养指的是民族声乐教师对本国民族声乐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具有较强的理论造诣,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融会贯通[8];多元文化素养指的是民族声乐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认识到当前文化格局下,加强与世界声乐文化相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专业素养指的是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音乐表现能力和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个人风格的养成。
四、结语
众所周知,儿童的生理特点有异于成人。就发声器官而言,儿童声带短而薄,音色明亮、悦耳、 稚嫩,共鸣腔体较小。这就要求在童声训练中必须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为处于童声阶段的学生量身定做一套训练方法。不过,就目前笔者掌握的童声教学的资料来看,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只有很少一部分专业院校能够严格按照童声训练的原则,在充分发挥儿童发声的天赋的同时,避免竭泽而渔的教学误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孩子的音乐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此相反,大多数在普通中小学接受童声训练的学生就不那么幸运了。因为目前我国中小学歌唱教学大纲中,还没有专门设置与歌唱训练有关的发声生理课程,甚至很大一部分声乐教师都没有接受过相关的系统培训,学生们只能仅仅依靠简单的模仿来习得音乐,靠嘹亮来评价歌唱水平的认识误区使很多的学生在欢唱童年的同时也丧失了良好的声音条件。这不得不让人感叹:这岂不是现代教育所缔造的“伤仲永”悲剧?就目前我国童声期声乐教学的现状来看,研发一套科学的、可推广的童声期声乐教学法,逐步健全童声教学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在我国童声期声乐教学研究成果略显不足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专业的音乐教育者认识到了童声期的重要性,并加入到童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中。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黄亚萍的《素质教育下幼儿声乐教育的几点思考》就根据素质教育对声乐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指出幼儿声乐教育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教育、培养孩子的兴趣。论文以素质教育的标准入手,提出了如何让学生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良好的声乐素养,与相关论文相比不乏新意。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王枚的《浅谈童声训练的方法与技巧》在强调学生在儿童期发声特点的前提下,从童声训练的基本姿势、呼吸的训练、母音的训练区域的练习、声音的训练、咬字的训练、变声期的训练等七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童声训练的方法和技巧,对童声训练有切实的指导意义。不过,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童声期声乐教育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等简单教学观念上,对于童声期声乐教学与成人声乐教学的区分,特别是童声期声乐教学的具体实施研究甚少。正如许多音乐教育者已经注意到的,童声期音乐教育必须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特别是注意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那么,音乐技能的培养应该摆在怎样的位置上?音乐素养的培养与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上应该如何有效结合?这样的思考,比起只是简单地谈论童声期声乐训练的观念,或许更具现实意义。
二、童声期声乐教学的训练法则
与成人声乐教学应该做到面面俱到不同,童声期的声乐教学切不可贪多、贪大、揠苗助长。根据笔者多年的声乐教学经验,童声期声乐教学在遵循“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的观念之外,给学生传授必要的演唱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教会学生科学的呼吸法、如何寻找声音的位置和共鸣腔等等在成人声乐教学中微不足道的教学过程,却是在童声期不可忽视的教学法则。
(一)培养学生科学的呼吸训练法
所谓“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任何优美的歌声都离不开气息的支持。未经专业训练的儿童虽然凭借处于童声期的优势也能唱出嘹亮的歌声,但是随着童声的失去,气息使用不当的弊端就会慢慢显现。因此,在专业训练的过程中,对于童声期学生的呼吸训练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可通过形象教学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呼吸方法:
1.小狗喘气的呼吸法。
小狗喘气的呼吸训练法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模仿小狗喘气的呼吸方法,训练学生呼吸的速度以及呼吸活动的柔韧性,让学生在这种速度快、容量大、弹性强的深呼吸状态与感觉中去体验唱歌时的深呼吸。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教学让学生观察小狗喘气的特点,引导学生做出简单的模仿。简单的模仿之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模仿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示范——张大嘴巴,打开喉咙,急速地喘气,使各呼吸器官都积极参与到呼吸中来。在反复的示范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的练习,掌握小狗喘气的呼吸法,体验到唱歌时深呼吸的状态。
2.闻花香式的呼吸法。
闻花香式的呼吸法,主要是通过平静、柔和的吸气状态与感觉,来体验唱歌时气息的流动。闻花香式的呼吸法,是一种简单、好掌握的呼吸训练法。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可采用具体生动的实验法来达到教学目的。首先,给每一个学生一朵花,让他“闻花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气息的使用未必到位。教师可做示范,慢动作示范此呼吸法——让气息直入小胸与腹部,横隔膜收缩下沉,腰围也向四周张开吸气,形成一个救生圈似的气带。在现场示范不能充分展示这种呼吸方法的时候,还可以选取相关的视频来展现“闻花香式呼吸”过程中各个器官的变化与特征,让学生充分了解调节气息所带来的特点。在示范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反复练习,理解并掌握气息的使用。
(二)教会学生寻找声音的位置
声音的重要性,对一个歌唱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童声期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懂得利用学生童声的优势,也要教会学生寻找声音的位置,引导学生从专业的角度来控制声音。在歌唱的过程中,起音是非常重要的,声音的高位置是唱好歌曲的必要条件。我们知道,如果声音从头腔发出,位置就高,这样发出的声音不仅会铿锵有力,对保护嗓子也很有益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可一一指导学生念一句、唱一句,通过高位置的示范去体会正确的喉头状态和正确的共鸣位置,帮助他们学会用高位置来演唱。
(三)教会学生如何打开喉咙
好声音不仅仅来自于天赋,技巧的使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打开喉咙也是锻造好声音的重要一环。这是因为,打开喉咙可以使喉结保持在深呼吸的位置上,通过稳定的合声带充分振动的自由空间可获得良好的起音。通常,教师用“打哈欠”的方法,使学生自然地把口盖打开,让口腔内的共鸣腔体增大、增长。把软腭抬起,保持“打哈欠”的状态,把喉咙打开。同时也可以用把笑肌抬起,上下牙分开,把鼻、咽腔打开,用上牙尽量地往上抬的微笑状态打开喉咙。
(四)共鸣的技巧训练
共鸣技巧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一个专业演唱者演唱水平的高低。在童声期声乐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共鸣技巧。共鸣包括: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结合童声期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制定适宜的共鸣技巧训练:
1.寻找头腔共鸣点。
美国著名研究儿童歌唱的权威专家哈蒂,在其著作中说:“一般儿童在他们未受到相当好的训练之前,绝不允许大声歌唱,否则,美的音质就会消失。”结合笔者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来看,头声是头腔共鸣,唱高音必须要有良好的头腔共鸣,否则学生就无法获得美妙清脆的高音。儿童要获得好的头声,必须从弱声的哼唱训练开始,因为哼唱可以让学生慢慢体会寻找共鸣点,以便发现声音缺点,从而进行纠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哼唱“eng”引起软腭后面垂直部分震动,并导致鼻咽腔通道的打开,同时放松了下颚,在呼吸的配合下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头声。
2.寻找胸腔共鸣点。
胸腔共鸣常在中低声部时运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会学生喉部肌肉适当放松,喉头下降,即让学生想象“口含一口水,想说话”的感觉,学生会好奇地试一试、想一想,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喉部放松的感觉。如此方法,能增大咽喉共鸣腔体空间,使之与胸腔共鸣器紧密连接,同时要注意声音的位置。
3.寻找口腔的共鸣技巧。
口腔共鸣需要儿童打开口盖,让发生器官变长变大。可以让学生用“吞汤圆”的方法先打开喉与口腔的空间,再找共鸣。口腔的共鸣要做到“一松一提”,即“放松大舌头,提起小舌头”。放松的舌根有许多方法,例如让学生把舌头伸出来,左右摇头使舌晃动,可以体会到舌头的紧张度,而小舌头的提起是要注意用面部的表情来帮助提起的。解决了舌和小舌头的问题,口腔共鸣的技巧就能轻松掌握了。
三、走出误区:区分儿童声乐教学与成人训练的差异
目前,儿童声乐教学过程中除教学方法不够规范、教学专业度不充分之外,将成人声乐训练与儿童声乐教学混为一谈,以及为追求短期效果,在童声期声乐教学中存在严重的揠苗助长的现象也是当前童声教学最大的误区。专业的音乐教育者在强调儿童声乐教学效果的同时,也绝不能走入这样的误区。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童声期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并结合童声期的特点为学生量身定做训练计划。为此,应切记以下原则:
第一,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不应过分强调儿童的共鸣腔体。不能一味追求高音而让学生演唱其不能达到的音域,否则,容易损伤学生稚嫩的嗓子。同时,还应该让儿童生动、简单、自然鲜明的音域特色加以保留,懂得对这一时期的孩子来说“护嗓”远比“练嗓”更为重要。
第二,尽量不要演唱过于复杂的声乐作品。由于儿童的认知有限,尚无法很好地理解复杂音乐作品的内涵,而且大多儿童由于声乐技巧的能力有限,也无法驾驭高难度的声乐作品。因此,教学作品的选择,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兴趣来选择。
第三,尽量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作品来演唱或教学,切不可将一些成人世界庸俗的音乐作品当作时尚来教授学生。一流的音乐绝不仅仅是高超音乐技能的展现,它更是文化内涵的展现。从学生音乐道路的起点开始,教师就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当作重要的教学内容来贯彻,音乐修养的高低对一个真正的音乐家来说至关重要。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