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的科普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关于体育教学冲突的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个性在渐渐张扬,他们在肯定自己学生身份的同时在积极的要求教学中合理的尊重。但是,由于年龄、心理、社会实践经验等因素,青少年必然在要求教学合理尊重的同时,对一些发生在自身或他人身上的现象或行为表现为不理性或过激反应。学校体育改革在步步深入,教学工作者们越来越认识到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在的体育教学中,人们仍然习惯于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传习式的教学为主要方法,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远未打破。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的教学实践仍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致使学生是学习活动主体这一教学原理仅仅停留在教学理论的层面上。因而,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关于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冲突的调查
1.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黑龙江工程学院2007级、2008级学生;黑龙江工程学院体育部教师。
向学生发行问卷120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115份;向教师发行问卷35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31份。
2.调查结果
从收回有效学生问卷中可以明显看出:曾在体育课中与老师发生各种形式的冲突的学生达到83.5%,以言语冲突为主:其中男生占大多数,达63.1%,女生占少数,为20.4%,大一新生与老师发生冲突的较少,为32.8%,大二学生为与老师发生冲突的主群体,达50.7%,55.8%的学生认为足球课更容易发生师生冲突,96.2%认为应改善师生关系。从收回有效教师问卷中可以看出:男教师更容易发生师生冲突,53.7达%,其中教龄5年及以下的教师居多,79.8%认为应改善师生关系。
3.调查结果分析
近来,学生的行为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体育课,其中足球课,更由于其组织形式的特殊性,使得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冲突行为也相应地增加。在现代体育运动中,足球以其较低的成本为优势,吸引了大部分体育爱好者以一种较无组织、无教导的形式,从较低年龄层次上向青少年持续进行开展着。这就造成青少年在进入普通高校选择足球项目进行学习前,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足球运动习惯、运动风格与风气。而高校又是一个特殊的学习园地,它的所在使命在于促使青少年从纯粹的吸收知识的学生向步入社会的工作者进行转变。它的意义为大多数青少年所熟知。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进入高校等于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了出来,同时意味着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带着略显少年气的冲劲与冲动,要求尊重的同时又对一些事情或行为不能平静接受。足球的特点和高校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是普通高校足球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这个事实已通过大量的教育事实表明了。美国学者沃勒指出:“教师和学生之间常有希望与欲望的冲突,无论这种冲突的程度如何隐而不见,它总是存在的。”
①教师与学生社会评价标准及价值观念的差异性而导致师生冲突的产生
在普通高校足球课中,教师所传授的文化,是按照预定的教育目的筛选出来的,是处于一定专业知识层面的,是具有一定标准的,是一种主观的理想的文化。而学生是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他们在选择、吸收专业知识与技术时,有与教师不同的方式和特点,是向往自由的,是向往无压力的,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正是由于师生间这种“相对的”的评价标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经验等差异,使双方之间难以互相认同并形成共识,从而产生了分歧、对立和冲突。转型时期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不断影响着学生的评价标准,不断扩大着学生评价个性特征的价值标准和取向。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社会形象越来越模糊和疏远,师生之间的交往产生鸿沟。
②学生不断增强的独立、自由、平等、民主的意识和观念与教师的权力主义的对立,加剧了师生冲突
转型时期的学生崇尚民主、平等、自由和公开竞争,要求展示个性,张扬个性,并且强烈要求受到教师的尊重。如果教师在语言、行为等方面对学生表现出一些不尊重,一些个性强的学生就会进行反抗,从而导致师生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是消极的、不可调和的,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足球教学中师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隐性客观存在,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足球教学中的冲突具有二面性,它既干扰教学的正常进行,但也促进教师改善教学过程,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因而它具有积极意义。
2.建议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调查问卷中显示大部分学生希望在足球体育课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彼此尊重,其关键就在于教师要尽可能地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行为结果必然是学生以同样的态度尊重教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减少师生冲突。实现师生关系的良性循环,才能营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
(2)加强师生冲突的预防。①形成正确的体育教师形象意识。体育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足球体育要具备高超的职业素质,注意言谈举止文明,专业用语规范,示范动作正确;处处注意显示体育教师的风度,在学生面前才能树立起教师的威信。②树立师生平等意识。确立这种意识,当学生练习任务没完成或无意识地违反了纪律要求,教师才会将其处理问题的方式控制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之内。③有意识影响、培养学生足球运动风格、风气。
实验研究报告
一、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在这场世纪竞争中,关键问题在于人的素质,未来人才竞争是一种全面素质的竞争,其核心将是科学素质的竞争,提高我国青少年科技素质,加强科技教育是保障我国“科教兴国”战略顺利实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战略性工程。目前,由于我校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科普体系,科普活动存在表面化、形式化。没有真正的从学生实际出发,走进学生当中切实有效的开展科普活动。在学生科普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搞小发明、小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太多,有的表现在制作材料难找,无法把想象变成现实。有的根本就不知道小发明怎么做,还有的是因为得不到别人的指导和家人的支持,往往半途而废,在科普调查中还反映出学生科普知识知道的较少,能够应用于实践的更少,因此学校每次科普活动往往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大多数学生在活动中没有体验到乐趣,反而觉得是一种负担。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此项实验研究总结出学校开展科普活动的成形经验,正确引领学生在科普活动步入正确轨道,能够有效解决小学生参加科普活动中存在和各种困难,给学生创造出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最终使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增强,以此来推动学校创新教育的开展。
二、模式的基本意义与基本特征
本科普活动模式的假设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和牵领学生通过参加科普活动,提高自身素养和实践能力。养成终身创造的习惯,减少学校、家庭、社会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探索出一条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加的科普活动新路,为适应新世纪科技时代的严峻挑战,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科普活动模式的理论依据
(1)《纲要》的内容和目标要求:以科研为依据在对原有经验总结和提高的基础上,完成中小学校实施《纲要》的基础性工作。提出在中小学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较为普遍适用的活动模式和行动方案。
(2)《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章节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方面的内容。
(3)依据教学论关于发展儿童自主学习,研究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培养等原理。
(4)吸收和平借鉴了和谐教育和主体性教育理论和情感教育理论。
“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在科普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指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及创作作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习科普知识。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使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大手牵引下,享受到科普快乐,树立起科普信心,走向成功的彼岸。
“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1、亲近性。通过调查问卷、谈话等方法了解掌握学生在科普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握住学生学习、年龄特点,科普活动走进学生,让学生感到“跳之有获”。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科普活动中,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是本模式最大的特点。
2、趣味性。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风格迥异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到科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3、联合性。学校与家庭、社会联合开展科普活动。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利用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将学生的科普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
三、模式的基本架构
(一)模式研究的目标:
1、科研目标:即通过实验,构建普遍适用的科普活动模式。
2、育人目标:适应新世纪人才意识的需要,努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情感,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使其创造力不断增强。
一级目标
二级目标
三级目标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意识,激发他们创新感,养成终身创造习惯,促其创造力不断增强。
培养学生一定的科技素养
了解一些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概况
懂得现代科学的一些浅显知识
知道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
养成刻苦钻研,努力创新的精神
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力
学会观察自然界的事物,自然现象,认识并进行分析。
扩大学生知识领域,丰富表原储备。
多参加创造活动,养成良好想象习惯。
积极思维,大胆幻想。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能看懂一些简单的制作图(如展开图、立体图、线路图)
能掌握一些简单作品的制作方法
初步学会用刀、剪、尺、锯、电烙铁等工具。
初步掌握简单的实验操作,逐步形成学生能独立写出实验报告,并能初步综合分析实验中发生的一些简单现象。
3、工作目标:以科普活动模式研究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我校的深入开展,力求在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内部管理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把我校办成“科普活动”特点有较高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的先进学校。
(二)模式研究的要素及关系
“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主要研究学生作为主体在活动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 的主导性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而在科普活动中家庭和社会又发挥其怎样职能作用。学校、家庭、社会携起手来,这支大手来拉动学生们的小手。使其尽快成长。学生作为关键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各要素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促进科普活动的向前发展,提高科普活动质量。见下图:
学校
学生
社会
家庭
(三)模式研究的内容:
1、学校与家庭、社会联合开展科普活动的研究。
2、在新课程体系中,创造性教学与学科渗透的研究。
3、激发学生科学兴趣,提高科技水平方式方法的研究。
4、模式实施的主体
实施主体是学校学生,同时也探索与家庭及社会联合开展科普活动的途径和方法。
四、模式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一)模式的组织管理
1、内部体制:(1)成立课题组:以区、校专职领导组成指导组,选拔有科技特长,热心于科普活动的校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全校教师密切配合。
(2)建立组织管理体系。有条不紊地开展科普活动。如图:
指导组
课题组
实验组
科任组
活动小组
活动小组
活动小组
活动小组
学生
(3)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年青化的科技教师队伍,带动全校教师提高科技水平。
2、外部体制:
(1)建立建全各种规章制度,建立评估和奖励机制。
(2)发挥家长学校作用,建立家庭科普活动运行机制。
(3)发挥校少先队组织职能,搞好校内、校外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模式的运行机制:
1、主要研究方法:
(1)调查法:设计各种调查表,通过召开座谈会,找学生个别谈话,进行问卷调查,家访及走访社区等形式按科普活动内容调查了解学生、家长的各种思想状况和实际表现,同时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为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科普活动打下基础,为课题研究提供背景材料。
(2)实验法:主要是自然实验法。通过“科普”知识讲座和各种形式,多渠道的科普活动,提高学生及家长的科普认识,探索科普活动模式和运行机制。
(3)行动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基本以学校学生自然状况为研究对象和背景。在研究中可以随时根据研究情况的变化,不断修改研究假设与研究的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
(4)比较法:通过对实验前后学生在科普意识与科技水平等方面的横向、纵向比较,验收活动模式的可行性和实验效果。
2、基本策略
(1)激趣策略:小学生与一生俱有的好奇心是科普活动的源泉,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因此科普活动要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典型活动。
(2)鼓励创造策略:如果学生们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会了自信,尊重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教师要学会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3)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实践策略。学生在开展科普活动中,应该是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文秘站:引领者、帮助者,帮助者和服务者,是学生们的亲密伙伴。
3、基本途径
(1)改革科普活动内容,富有兴趣,吸引学生乐于参加科普活动。
改变传统的科普讲座中较深难懂、学生感到枯燥的科学原理简单灌输组学生的做法,将深奥的科学知识融入到生动的游戏当中,有趣的实验当中、故事当中,通过奇妙有趣的“动脑筋”练习,加以巩固。例如:选编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系列》丛书中的内容,使学生在听到生动有趣的故事的同时,学到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蕴含的科学知识。同时利用校园网、多媒体教学手段及大量的影像资料,将科学知识直观形象介绍给同学们。让学生们感到学科学原来是这么简单,增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的信心和兴趣。为方便学生记住这些科学常识,学校引用或创编了科普诗歌,儿童歌谣、谜语等易学易记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例如:《地震前兆歌谣》等,同时在开展科普活动过程中也常常开展自己创作科普童话,诗歌、儿歌、小故事、科幻画、科普知识竞赛等富有创造性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科学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并通过参加有趣的科学游戏、参观、浏览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学到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科学小论文征集创新方案设计等。
(2)整体上提高效率,减轻负担,使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科普活动。
学校不断加强素质教育,明确提出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不允许教师课内损失课外补,严格把好作业关,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技活动,保障科普活动质量。
(3)学科渗透,发挥科技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科技教育的主渠道。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开展科普活动中进行学科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①我校进行了省创造性教学实验研究,(现已结题)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材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例如:在制订学科计划时,适时向学生传输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最新科技发明等前沿内容。弥补了教材因时间因素一些知识点滞后的缺点。
②把握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渗透科学技术教育。
小学自然科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十分广泛。应该成为科普活动的重要窗口,科普学习的主要阵地。我校又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科学新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科研项目中的《新教材典型课例研究》的研究课题。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科普活动有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实践能力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都起到积极作用,其它学科在教学内容中都有涉及一些科普活动,有的内容看起来没有,但仔细琢磨,善于挖掘,就会成科普教育的切入口,产生发散作用,来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之,利用小学各科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科普”教育内容,把科普活动有机地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当中。渗透的形式有直接渗透、间接渗透和相机渗透等。
③科普活动与德育教育、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科普活动同德育教育、少先队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先锋模范作用,让科普活动走进三会(队会、班会、晨会),在科技周以及重要的科学纪念日,举行社会宣传实践活动,开展访问科学工作者活动,办好科技节,头脑运动会和科普之冬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营造科普活动氛围,创设科普活动环境。办好科技走廊,宣传橱 窗,订阅科普报刊,利用校园电视台,校园教学网,播放科普知识宣传片,校广播站定时播放讲“科普”故事和科普新闻。建立校园“科普活动”基地,开展班级,校际间的科普活动比赛,自编科技小报比赛,科普知识智力竞赛,举行科普内容的文艺汇演等等,以丰富形象的教育内容,浓厚的科普氛围,促进学生科技水平的提高。
(4)科普活动与家长学校相结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在抓好学校科普活动的同时,对家长进行科普教育,让家长做好孩子的表率,创设良好的家庭科普环境与学校一道共同抓好学生的科普教育。①办好家长学校。我校是省家长学校实验校,通过家长学校,采用专题讲座,播放学校科普活动录像片等方法向家长进行“科普”教育,提高家长科普意识及科技素质,在此基础上,协助学校做好学生的科普教育工作。②举行“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活动,请家长到校听科普知识讲座,参加科普活动,参观科技展室等等。增强家长参与学校科普活动的自觉性。③建立评选表彰优秀家长制度。举办家庭科技作品比赛等形式,评选“合格家长”和评选“优秀家长”,召开“教育有方经验交流会”“科普活动优秀家长表彰会”等,让优秀家长传授经验,为优秀家长颁奖,通过活动提高了家长对科普教育的认识,从而对孩子参加科普活动给予有力的支持,使学生在科普活动中经常遇到制作材料找不到,制作过程中没有得到帮助和支持的难题得以解决,使学生放开手脚,发挥创造潜能,使家庭与学校科普教育融为一体,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学校每次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科技作品大赛时,家长听到消息后都非常高兴,利用星期日带领孩子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家长带孩子到旧货市场购买所需的零件,不仅如此,家长还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购买组装飞机、汽车模型、书籍等,有的家长还为孩子配备了电脑,给孩子上网查询资料,使科普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效应。
(5)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技活动
充分利用校外科普活动基地——青少年宫开展活动。聘请环保局、科协、教委、博物馆、青少年宫等单位的专家和教育工作者为我校的校外科技教育辅导员,有了这样一支辅导员队伍,使得我校的科技教育指导工作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我校组织十多个科学体验小组,在校内,在社区和公园开展环境科学考查活动,还利用寒暑假在市区考查辽河水资源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学校少先队与科协图书馆、环保局联合举办系列科普讲座,从“趣味小发明”到环境保护重要性。通过科普活动与现代社会热点问题的密切联系,不断加深少年儿童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多方位、多角度的培养科技素养。
学校用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有效地开展科普活动。学校鼓励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上网浏览科普网站,获得最新最多的科普知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学校还从电视报上记下有关科普节目时间,制定时间表号召学生定时收看,写出体会。号召学生从报刊杂志中收集科普资料,装订成科普知识手册,不断提高自身科技素养。
五、模式的实施与评价
(一)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驾驭科技的主体,要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科普活动,注重个性差异,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究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鼓励学生独特思维。
2、趣味性原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创造兴趣,使学生有明确的目的,积极主动地始终具有高涨的创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才能激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基础性原则:奠定全面发展的基础,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更主要的是各种思维的基础。要让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理解知识,赋予知识以个人意义的过程。
4、实践性原则:适合青少年特点,关注学生自学的生活经验,切实可行,让学生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在实践中探索学习,把科普活动搞活,使全体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5、创造性原则:要十分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的培养,激励和发扬学生乐于并善于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激发和保护学生参与活动的好奇心和自信心;重视学生所提的意见,并增强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想;鼓励学生有尝试经验的勇气;重视学生对问题、权威观点提出挑战的意向;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励和尊重学生的新颖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
6、合作性原则。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既要充分表现自主性,又要体现合作性。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互相合作与讨论,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与全面。
7、开放性原则:以开放的观念,引领学生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活动内宾的开放,还要注重活动时间、空间、资源结论等多方面的开放。
(二)实施过程
1、请教育专家进行课题的论证,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计划。
2、实验研究的准备:组建课题组。通过印发有关科技教育理论和科普活动材料,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举办培训班,讲座等方式,使实验研究人员明确研究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内容和方式方法,做好实验研究准备。建立校内外科普活动基地,做好实验前测工作(学生自然状况调查,学生科普知识问卷和实际操作)实验原始资料的测查建档,进行规范化管理,完成实验研究准备工作总结。
3、开展实验研究
按照制定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计划进行科普活动模式实验研究。实验小组全体成员在实验进行阶段,针对反馈信息,定期研讨,不断完善,改进活动模式,对取得的阶段成果进行检验评估,做好实验过程中的测试工作,同时深入研究实验课题的理论与实践,建成学校科普活动模式库,案例集。构建了“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
4、总结结题。收集整理所有实验研究资料总结实验研究成果,分析讨论存在问题,探索今后研究方向,形成终结性报告,接受结题验收。
(三)效果及评价
1、实验研究的效果
(1)在科研目标方面:通过实验研究,构建了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建立了班级开展科普活动子模式库,汇集了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案例。有家庭科普教育也有社会科普教育等。比较详实地记录了研究对象参加科普活动的过程,并且进行了反思与评点。初步获得了小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的规律性认识,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在科普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为学生大胆创想,勇于实践扫清障碍,为进一步研究小学生科普活动提供可贵的资料。探索出利用校园多媒体教学网络开展科普活动新路,在实验研究过程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活动,不断更新教师观念,转变角色,走近了学生,“走进”了学生。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科技素养及理论研究水平,涌现出一批高素质的年青化科技骨干教师队伍,在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自我发展,学校100的教师已完成大专学历,部分教师正在攻读大学本科。学校教师获省、市、区级创新课40余节,论文70余篇,教学录像媒体课件80余件,多次在市级现场会做观摩。
(2)在育人目标方面:通过科技教育实践,使学生学会了很多的科普知识,提高了创造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基本养成良好的创造习惯, 目前我校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参与意识明显加强,动手能力得到提高,还有一大批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获得优异成绩,体现了一定的创造能力。在科普活动中学生逐渐形成了学科学、爱科学的浓厚兴趣,提高了克服困难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素质,教学相长,在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同时,家长和教师的科普水平也相对提高。
前测后测有关问题综合表()
项目
人等级
时间员
科普知识
创新能力
动手实践能力
较多和多
较强和强
较强和强
实
验
前
学生
25.4
50.7
11.3
家长
38.2
47.5
68.5
教师
53.6
56.8
55.7
实
验
后
学生
65.2
96.5
88.4
家长
57.6
51.3
69.7
教师
82.6
89.4
87.6
(3)在工作目标方面: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师了队伍素质,完善了学校管理体制,学校被区评为科技发明先进单位,是市科技特色学校,科技作品受到过市长孟凡利、李文科等领导的好评。近两年来学校还先后被评为市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省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省市窗口学校、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市实验教学普及工作先进单位、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区教师基本功大赛优胜单位、区先进学校等称号。学校已经达到具有较高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的市一流学校。
2、实验研究评价
评价:
1、评价的一般原则:
(1)多元化原则:学生、家长,教育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以社区有关组织参与活动模式实验研究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在科普活动中的评价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充当裁判员,而是学生参加科普活动的伙伴和激励者,同时又是自己的实验的调控者。
(2)全体性原则:本活动模式实验研究也是素质教育的部分,应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因此评价也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发挥评价对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的导向诊断,激励和考评的作用。
(3)全面性原则:评价应注意科技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普知识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创造意识与情感态度,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4)全程性原则:用科普活动模式实验研究的评价主要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因此评价不能仅在本科普活动实验研究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参与科普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2、评价的主要内容
(1)对本科普活动模式实验研究过程中各阶段进行情况的评价。
(2)对学生科普活动中应具有的科技素养应达到的水平进行评价。
①科技探索与实践方面。应重点评价学生的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具体可以评价他们参与科普活动是否积极主动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观察是否全面,提问是否恰当,整理科普信息,进行合理解释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怎么样,合作能力怎么样,在评价中既要注意鼓励小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探究,理解探究过程,获得探究乐趣,逐步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也要强调小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的结果与水平。
②创造意识与情感态度方面
重点评价小学在科普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具体可以评价他们对科普活动兴趣是否强烈,能否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是不是乐于合作交流,能不能关心科技发展。
③科普知识方面
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科普知识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知识。
3、评价的具体方法
(1)教师观察:科技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科普活动表现,经此来安排科普内容,调整科普活动进度,改善实施方法,必要时开展个别指导,长期、更系统地观察,做好记录。
(2)与学生谈话:科技教师和家长以平等的身份向学生询问一些开放性问题,了解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模底;二是在实验研究时对学生的活动结果进行总结。采用口试、笔试、现场制作、智力竞赛等方法,着重检测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必要的检测:一是在实验研究前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模底;二上在实验研究告一段落时,对学生的活动结果进行总结。采用口试、笔试、现场制作,智力竞赛等方法,着重检测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作品分析:对学生科普活动的一切结果都可以用来评价。如科普诗文、小论文、体会、科幻画、手抄报、活动记录等。
(5)个案分析:科技教师对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信息(如学生的超常表现,独特见解,科学创意等)及时记录在案,供终结性评价时参考,同时收集一些学生在科普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如观察日记、科技制作等等,由以可以把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轨迹。
(6)评定理表:即教师根据学生在某一活动的表现,直接对其结果作出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描述的,也可以是程度、等级或数值,分别称为定性量表,程度是表和等值量表。
(7)自评与互评:主要针对学生科普意识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指标,先学生自评,然后组成小组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可根据自评与互评结果的结论,参照观察记录,检测与作品情况,作出综合评定。
结论讨论。(1)本课题实验研究的选择与确立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所提出的目标、内容、原则、途径及方法等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又具有可行性,本课题的研究不仅为科普活动相对薄弱的中小城市及乡镇学校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和行为方式,而且对有一定科普经验的大城市学校起到可借鉴的作用。
(2)实验研究证明,只要深入走进学生之中,帮助他们解决掉在科普活动中遇到的不必要困难,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善于引导,一定会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尽情发挥,全面提高科普质量。
(3)通过“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研究,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时促进了家庭与社会科普教育的有效开展。师生和家长的科技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使学校、家庭、社会的科普活动发生明显变化。
(4)实验研究中探索总结出的活动模式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问题讨论
(1)实验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自身素质有所提高,就当前教师现状而言,作为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专家的指导,很难胜任科普教育的重任,学校发挥家长学校作用,仍是单方面的,很难承担起教育家长的重任。
(2)作为模式一定有它的适用范围,“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必须根据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操作和实施,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本模式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修改,发展和完善。
(3)科技教育的标准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完善,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学校中某个具体的学生年龄在逐渐增长,而整体学生的年龄(年级)没有增长,呈见固定状态,这就是我们今后思考问题和教育工作出发点。
六、模式的支持系统
(一)资源。学校设有图书馆、实验室、劳技室、微机室、语音室、多功能会议室、专用电子琴室、舞蹈室,建成了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成立了校园电视台、广播站,为本活动模式提供活动场所和技术保障,通过有线宽带网获取科技信息。学校组建了一支知识型、钻研型的年青化科技教师辅导员队伍,在大队部和教导处大力配合下,确保本活动模式的实验研究工作的 顺利开展。
(二)教师。全校教师业务水平较高,多次在区基本功大赛上摘金夺银。教师队伍年青化,全部大专以上学历,达到二级微机专业水平,教师敬业精神强,学风浓,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承担教科研任务的能力。
(三)政策。学校将本活动模式实验研究纳入到学校正常教科研工作中,将科普活动与学校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学校还将科技教育成绩归入教师工作考核之中。学校自筹资金加大对科普活动经费投入。
“中国航天为国家创建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三大里程碑,2030年前将对火星、金星、木星等星体进行9次探测,未来还将实现载人登月,圆嫦娥奔月千年梦”,龙乐豪院士坦言。龙乐豪院士围绕“中国运载火箭和航天”主题,从火箭起源与构成、火箭发展历程与成就、国外运载火箭现状和趋势、中国航天技术发展与展望等方面深入浅出地对中国航天技术进行介绍,让听众受益匪浅。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太空探索》杂志社原社长兼主编田如森为中小学生主讲了载人航天科普讲座。报告以“中国载人航天系统,中国航天三座里程碑”为主题,将第一手的珍贵照片和视频展现在大家面前,给同学们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他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语言,将世界航天的发展历程,我国航天的昨天、今天以及明天的发展方向,航天深奥的前沿科技等传授给学生,并从航天科普视角解读天文知识,航天员的衣食住行等知识都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不时博得学生们热烈的掌声。
“我们生活在这个宇宙中,本能地想要了解生命的起源、物质的起源。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具备了直接探索天空的能力,但至今,人类还只了解了宇宙中4%组成人类的原子物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是否还有生命存在?另外96%的暗物质、暗能量,我们还不清楚它们的属性和本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焦维新教授为学校师生作了精彩的题为《载人航天与天空实验室》的航天科普报告,“对未知事物,我们永远保持着一种探索精神,这也促使人类的太空事业,从不间断。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永久空间站的建立,将为我们深度探测宇宙提供更好的平台……”他的科普讲座中还穿插了国内外做空间研究的照片和视频,内容丰富充实、图文并茂。
中国国防科普委员会副理事长石磊为各校中小学生讲述了“神奇的载人航天”,她将载人航天知识分为“上得去、呆得住、回得来”等三大块,用生动、幽默、朴实的语言,结合游戏互动、视频、图片,向学生介绍了我国载人航天取得的成就,重点介绍了我国载人航天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解决的过程,展望了我国载人航天科技的未来,让孩子们了解载人航天器的结构、体型、发射过程等科技知识,激发了他们对航天科技的兴趣。
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科技馆原馆长金声以《飞上太空》为题为广大中小学生讲述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艰辛,并以动漫图表形式演示了气压变化、碳纤维、阻燃材料实验,化繁就简讲授了飞船、导弹、火箭、宇宙速度等科学名词,并详细介绍了航天员如何在太空“吃”、“喝”、“排泄”、“睡”等。幽默生动的语言,言简意赅的解释,一段段攻关趣事引来同学阵阵欢声笑语,金声用独特、轻松的方式引领青少年从太空“周游”了全球,对航空航天知识深入浅出的解读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金声告诉学生们“宇宙的未知数太多了,2009年,发上太空的开普勒天文望远镜,已经把目标投向了银河系。”金声说,随着人类探测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对于宇宙的视野,也将打开得更宽。
航天档案馆原馆长刘登锐为师生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航天科普知识讲座。他主讲的题目是一神箭、神星和神舟,为同学们带来了许多关于火箭、卫星和神舟飞船的科普知识,生动形象的讲解不仅让同学们大开眼界,还促使大家提出很多趣味性强的问题。尤其是瓷都晚报的小记者们,他们背着记者包,俨然大人般进行采访,刘登锐亲切地与大家进行了互动交流。
在景德镇,龙乐豪院士等专家纷纷接受了记者采访。龙乐豪表示,景德镇的陶瓷曾经创造了举世皆知的文明,两千多年来一直领先于世界,景德镇的这种精神与航天精神内涵是一致的,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奋力前进。景德镇市科协在新的世纪,致力于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大力开展科普活动,必将为景德镇的跨越发展提供不竭的活水,必将在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龙乐豪衷心祝愿江西省、祝愿景德镇的发展越来越好!
院士、专家们所到之处,都掀起了一股“学科学”的热潮,听众们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尤其是各地的中小学生,他们怀着极大的热情,踊跃提问——“什么是两暗一黑?”、“天宫一号发射时搭载了多少燃料?燃料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飞船发射的时间季节有限制吗?”、“航天飞船与火箭的区别?”、“孔明灯和风筝都能飞上天空,它们与航天器有区别吗?”、“航天器的燃料是什么?”、“有没有航天员真的去了太空回不来呢?”……一个个问题展现了同学的奇思妙想。面对这些问题,专家们都不厌其烦,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一一解答。
一、运用“五有”策略进行有效科学课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学会劳动是廉价的最有现实意义的智力开发方式。科学课《课程标准》指出: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是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并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就让二小老师找到了科学课教育目前真正存在的问题:内容与实施途径,而且必须注入活动与技术的元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五有”课堂教学策略(有正确的科技教育思想;有可见的科学探究元素;有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有表达自己科技作品的载体;有可行的科技实验实践的“小活动”)以提高科学课的科技含量。于是,由教导处牵头,组织了一部分教师开发了科普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和创造类课程。同时创新小学科技教育的途径。
二、结合学校实际构建三类课程
1.科普类课程
科普类课程的核心价值就是通过师生在课堂内外习得科普常识、形成科学思想、技术思想、社会思想。科普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进行转播,使之为大众所了解。学校按照科普类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围绕问题收集信息――围绕问题交流信息――围绕问题建构知识――围绕问题提出新问题――问题解决建议对学生引导、科普读物推荐、教师传播、学生阅读、家长协助、参与社会;还通过科学手抄报、在教室内开辟科普知识专栏、举行科普知识竞赛、在课堂教学和活动中渗透等途径实施科普课程。以学生自主地收集科普信息,阅读科普读物,观看科普影视,参观科技馆,丰富科普常识,具有科学精神等为参照进行评价。
2.实践类课程
我们认为,没有实践类课程是残缺的课程。是改变不了“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传统思维和学校科技教育现状的。时间类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亲历科技活动的过程,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验“做”的乐趣和成功感。我校根据:确定选题――查阅文献――设计程序――实践操作――成果表达与交流这一基本教学模式,对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和筛选后,把实践类课程的内容界定为:喂养小动物(蚯蚓、观赏鱼、彩色兔 、鸽子、毛毛虫、春蚕);栽种小植物(草莓、葫芦、南瓜、火棘果、浮萍、水葫芦、香薷草、黄、番茄树、菌灵芝、紫甜菜、洋姜、富贵球和睡莲);小制作;傩戏等工艺品制作;动植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建设符合小学生需要的科技活动基地,是保证小学生在实践中学科学、做科学、创科学的基本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004年初,学校在校外租赁200平方土地,进行了向日葵、香薷草、宝葫芦的种植活动。由五年级的一个班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平地、拌肥、播种、分苗等过程。然后将3500株向日葵苗分到全校每一位学生手中种植。因此,2004年4月学校举办了第一届以“种植向日葵”为主题的科技节活动。由于科技实践基地离校较远,不利于学生经常性的参与观察等活动,浪费了大量时间。于是在2005年初,我们创造性的提出“利用闲置的教学楼顶建设生物科技园”。我们将生物科技园分为种植、养殖两大区域。种植区域栽种草莓、宝葫芦、各种南瓜、甜紫菜、洋姜、向日葵、辣椒、彩色茄子、番茄树等。养殖区喂养有鸽子、观赏鱼、彩色兔等。并将整个科技园交与学生管理。低段:在科技老师以及各班班主任、辅导员指导下进行广场鸽、珍珠兔的喂养,并作绘画日记。中段:三年级(1―4班)种植草莓,(5―8班)种植向日葵;四年级(1―4班)种植观赏南瓜,(5―6班)种植菌灵芝,(7―8班)种植葫芦。活动全部分包到班,各班学生利用课外活动及闲暇时间到楼顶生物科技园进行种植、管理,根据培育植物经验的体会,写观察日记,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在科技老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解决疑难问题。高段:分班种植、养殖。五年级1班学生种植太空南瓜;2班学生种植番茄树;3、4班学生种植盆栽蔬菜;5、6班学生种植盆栽火棘果;7、8班学生养蚕。六年级1、2班学生进行循环养殖(芽叶―蚯蚓―鳝鱼―池泥―种菜)、(菜叶―蚯蚓―喂鸽子―鸽粪―种菜)。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观察、记录、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增强了科学精神提高了科学素养。
3.创造类课程
作者:卢斌先 金春霞 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
中国的基础教育非常的扎实,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计算等基本技能,如能加以充分利用,会为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中国很重视基础教育,中国小学教育师资水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相当。中国小学教师比较忙,批改作业等相关事情占据了很多时间,同时大部分老师不具备工程与科学专业知识,因此发动社会的力量加强科学普及建设非常重要。小学生科技知识的培养需要专业能力很强的专业人员。中国的大学数量在增加,与社区紧密相连,因此如何发挥大学的优势,加强小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成为了小学生科技普及的关键。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设施和师资条件已能满足提高教育水平的条件。因此大城市小学科学教育的经验也将为中小城市或乡村小学提供经验。
目标高校的参与更应重视科学理论的引导,而不仅仅是科学现象的讲解。为了克服可能缺乏互动性的不足可以适当选择讲座内容,以满足科学教学的互动性和小学生的可参与性。(1)兴趣培养第一给小学生提出问题,留有空间让小学生思考问题。这里的空间指的是时间和问题明了度。一方面提前提出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待下一次讲座中给以解决;另一方面在讲坛中不要将问题完全彻底地讲出来,如果这样,变成了给大学生上课了,要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思考,真正引导他们走进科学殿堂,真正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2)科技常识与理论共同普及在普通人看来,小学生科技普及只需注重现象的讨论就足够了。但笔者认为不仅要注重科学现象的普及讲解,还要重视适当的理论甚至公式的深入引导,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兴趣的引导。在科技现象讲座的同时逐渐渗透理论知识、渗透理论公式,培养的结果是小学生可以应用基本公式分析简单问题或可以定性分析简单问题,从而逐渐萌发深入研究的思想。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3)培养观察能力小学生科普的另一重要目的是培养小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身边的现象,提出问题,并应用已有知识加以分析解决问题。即使不能解决,也可以作为他们探索研究的目标。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天天看到太多的事情,看久了,这些事情让我们觉得已经习以为常了,而事实上,每一件事情中都包含着很多的物理现象和规律,甚至很多现象尚未完全解释,理论基础需要进一步完善。如能引导小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普通事,并不断提出为什么,引发某些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将有助于他们科学兴趣的培养。
大学展开科技普及的形式为了不让科技普及成为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负担,分析小学生的认知方式,采取合理方式不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效果,而且做到真正提高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成长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学到各种新知识的过程。如何让孩子在这些实践中既知道如何做、如何用,又知道其所以然,同时引出新的值得思考的问题,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1)出版宣传册每期宣传册应为一张图文并茂,既包含基本的科学知识,又包含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奇闻趣事,而这些奇闻趣事要与一定的科学史知识背景相联系。小学生对图形的敏感度高,对相应关键点记忆强,因此在宣传册中重点突出图片的生动性。比如配合相应雷电方面知识的系统讲座,发放相应的宣传册,会让小学生们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2)邀请大学教授做科学知识义务讲座高校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教师越来越多,邀请他们走进小学课堂作科普讲座可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除了邀请知名教授外,还应邀请青年教授,尤其是学生的家长。(3)合理设置讲座内容和次序请知名专家讨论设置科学技术普及讲座方案,并进行系统安排。根据各年级的情况,做到循序渐进,系统化。(4)小学科普时间的安排小学应每周五下午完全留出来作为科普讲座和讨论。这一时间有利于邀请外校大学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来校讲座,也有利于在周末的时候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一些题,并与家长交流。(5)邀请大学生和研究生参与科普宣传大学生和研究生是未来家庭的家长,他们对小学生科普知识的培养过程的了解,将为更长远科学知识宣传普及提供重要保障,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激励他们为扎实掌握基本科学知识而努力学习和专研。
小学生科技普及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要求参与者不仅要有科技知识,还要深刻了解小学生的认知心理,更应具有满腔的热忱和积极性。大学只是小学科技普及的参与方之一,真正做好这件事情,还需要更多的工程行业的企业、小学、家长等多方人员的长期积极地共同努力。同时需要得到社会、企业等的理解与支持。
小学科技活动是小学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技活动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小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能力等)的形成,施以影响的有计划的活动。
科学素养对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今天的小学生将是明天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其科学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指对在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扬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
小学科技活动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有着重要影响。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在科技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自己拟定的方案去从事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如在家建一个小小气象站,或观察小猫小狗的生活习性,或测量太阳高度,或自制蒸汽机,或设计一个小发明等等。有时,还可以按教师的布置,在课外进行长期的观察和实验,作好有关记录,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探索研究其中的一些规律。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了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他们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二、小学科技活动开展现状
目前小学科技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总体而言,通过科技活动,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兴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均有提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小学科技活动项目不全面,科技含量不高
多数小学选择科技活动项目时,除兼顾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外,参与竞赛、争取名次是学校开展科技活动的主要动力之一。能参与竞赛项目活动的学生人数是很少的,而那些未列入竞赛项目的科技活动则受到忽视。
很多学校将英语打字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作为学生科技活动项目的主要内容,在这些项目上参与人数较多,但这些项目主要是知识的学习和简单的手眼协调能力的练习,科技知识的含量是很低的,更无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参与。还有一些学校则以艺术类的活动代替了科技活动的开展。
(二)升学压力和经费阻碍科技活动开展
科技活动项目在小学以四、五年级学生参加为主。教师和学生均受升学影响,认为组织、参加科技活动浪费时间,积极性不高。有文艺特长、体育特长的学生,较有科技特长的学生更能受到升学攻策的优惠.这也影响了小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热情。由于部分小学对科技活动不如文艺活动、体育活动重视,所以很多中学觉得缺乏科技活动好的苗子。
一些学生喜欢的科技活动项目因受场地、经费的限制使普及面不广,有的科技竞赛活动需学校或学生购买一定的材料方可让相应比侧的学生参加,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参与自己喜爱的科技活动。由于学校经费不足,无法提供一定质量和档次的科技活动器材,很多科技活动项目开展面不广,质量不高。
(三)科技活动教师的科技素养不高
虽然现任科技活动教师在职称、学历上不低于平均水平,但很多教师缺少科技活动方面的一技之长。科技活动教师自身的科技素养不高,就很难胜任这一工作。同时,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也影响了其对科技信息的敏感度和对科技新技能的认识和学习。而且,现有的培训课程对科技辅导教师的需要考虑不足,职称评审亦无科技辅导教师系列。
三、加强科技活动,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
(一)开设专门的科技活动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要真正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专门的科技活动课程,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有利条件。
首先,要明确科技活动课程的目标:在科技活动课程中,学生亲自实践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扩大学生视野、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技能。培养少年儿童在科技实践活动中爱科学、懂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特长,促进全体学生科技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在观念方面,能确立正确的科学观和良好的科学态度,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在动力方面,激发学生对科学的追求,鼓励学生去追求和探究。在感知方面,使学生接触科学,感知科学。在方法能力方面,能初步掌握科学方法,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其次,科学确定科技活动课程的内容。要根据课程目标有侧重的挑选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操作、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比如:科普知识、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科技小制作和小实验、古今中外科技发明介绍、科技小论文介绍、创新方案、思维训练、课后实践题、科技信息会。
(二)通过课外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1、开展趣味科技节活动
为了让科技教育深人人心,学校可每年举行一次趣味科技节活动,以趣味科技节为载体,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科技活动的行列。趣味科技节中,可以设计阅读科普读物、科普故事演讲、科普讲座、科学小论文、趣味实验、科普网页、科普海报、科普黑板报、科幻画现场竞赛、车模竟速、风筝航模制作、科技小发明比赛等系列活动,通过较为浓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科技活动,向学生宣传科技知识,启迪同学们的思维、拓宽思路,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感受玩科学带来的乐趣,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从活动的准备到活动的进行以及活动后的反思,都引导学生科学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开展少先队科技主题活动。
科技教育自身的特点赋予了它的实践性。因此,以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寓科技教育于少先队活动之中,是提高科技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学校少先队大队部每年都可组织以“科技教育”为主题的少先队活动,如:“科技与创新”主题班队会竞赛、“科技天地”队角评比、“科技小报”评比等等,学校广播站还可定期进行科技教育专题广播,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演讲”,也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科技教育演讲。
作者:曹正高 曹全德
水果要洗净再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保持教室、寝室通风、卫生;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洗衣物;勤晒被褥;不共用碗筷;饭前、便后、从医院出来要洗手;有病早诊断早治疗等等。卫生行为调查观察学生饭前、便后的洗手情况,洗手的标准为:不限时间,用流动水全部浸湿手腕以下部位,手掌-手掌、手掌-手背至少对搓一次,然后双手再冲一次水。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的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概率检验。
中小学生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分析本次调查研究共发出调查问卷1000份,收到有效答卷884份,其中小学459份,初中259份,高中166份,3个学段学生的卫生知识调查问卷平均分为85分。随着接受教育时间的延长,卫生知识得分逐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卫生知识调查情况(表略)餐前洗手和便后洗手行为形成率分析此次研究共抽取500名学生进行餐前洗手和便后洗手行为的调查,其中小学生250名,初中生150名,高中生100名。数据显示,本次调查的中小学生中有242名(48.4%)学生有餐前洗手行为,其中小学生112名(44.8%)、初中生75名(50.0%)、高中生55名(55.0%)、有餐前洗手行为的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20,P=0.20>0.05)。有便后洗手行为的学生共342名,占调查总人数的68.4%,其中小学生153名(61.2%)、初中生110名(73.3%)、高中生79名(79.0%),有便后洗手行为的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88,P=0.00<0.05)。两两比较后结果显示,初中生的便后洗手率高于小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13,P=0.01<0.05);高中生的便后洗手率也同样高于小学生,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13,P=0.00<0.05);而初中生与高中生的便后洗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4,P=0.31>0.05)。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西峡县中小学生总体卫生知识知晓度还应进一步的普及和深入。在所调查的中小学生中,餐前洗手、便后洗手的卫生行为形成率较低,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还有待加强,让学生掌握健康防病卫生知识,增强防病意识,提高健康水平,防止疾病在学校发生流行。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可以有效减少肠道传染病传播的机会。周志衡等人对广州市8222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卫生习惯调查,结果显示仅有小部分学生存在不良卫生习惯,中小学生中分别有82.1%和81.9%的学生基本可以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三餐就餐习惯上也有较好的表现[1]。崔杉杉等人对天津小学生健康知识调查的结果显示,天津小学生对卫生知识也有较高的知晓度,对疾病预防、饮食卫生等问题的知晓率可达到80.0%以上,但城乡之间存在差异[2]。此外,多数研究都认为农民工子弟以及农村地区学生的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卫生行为的形成率较低,与城市地区相比差距较大[3-4]。本次调查研究的数据显示,西峡县城镇中小学生卫生知识也较为欠缺,与经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儿童少年阶段是形成健康行为的关键期[5],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学生卫生科普知识的宣传,帮助学生提高卫生知识的知晓和形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及早树立健康意识,促使其健康行为的形成。
关键词:兴趣;积累;创设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写作的源泉和动力
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有浓厚的写作兴趣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在教学中始终运用多种方法和形式,甚至不拘于现在的教学要求,让他们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事或者人或者动物,重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的能力,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
二、博览群书,积累写作必备素材和词汇
作文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路清晰,有血有肉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小学生,要多读书,特别是那些生活中的名著、科普知识、地理知识,也要了解一些。为了更好地、积极地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和写作,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比赛,让学生交流读书经验和范围。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的名著等大量书籍中汲取健康的思想和正确全面的评价标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和作文素材,为今后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多练笔,为写作奠定基础
在写作前,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通过参与教师事先安排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作文――写一次比赛。我在写这次作文之前,有意识地安排了自己班级的乒乓球比赛。比赛完后,又让学生在班上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玩的?玩后有什么感想?由于学生都亲身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真实地体验到比赛的乐趣。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是自己经历的素材和事情只要正确编排即可完成作文。这样的引导和帮助是必要的,是学生写作成长道路上的明灯,它将照亮学生继续前行的路。
按照课表的安排,给孩子们上了第一节安全课。
第一节安全课讲的是地震、泥石流、洪灾等的简单预防和躲避。安全课之前,和孩子们进行了简单的聊天,说起了安全问题,但是,看他们的表现,都好像不怎么喜欢听。
在和他们聊天的时候,能感受到他们对鬼故事很感兴趣,不停地跟我讲学校发生的“灵异事件”,还要求我必须相信,并且给他们讲鬼故事。在乡村中学,一般孩子都会从大人、同学那里或多或少听到一些“灵异事情”,他们往往一传十,十传百,最后越传越邪乎。这个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无关系。
为了做好安全教育,在给他们上课之前,了解了他们对于地震的概念,汶川地震已经过去5年了,对于初中班的学生,当时才7、8岁,对于地震的印象已经很模糊了;而对于小学班,有的甚至当时2、3岁,只能从历史书里看到关于汶川地震的信息。
在上课的时候,我从甘肃地震说起来,带着孩子们一起为灾区默哀30秒之后,开始了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讲解和预防。我给他们介绍了关于地震的基本知识,还有家中躲震和学校躲震的一些简单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在讲桌上示范了地震躲避姿势。看到比较“诡异”的动作,孩子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地模仿起来。
接下来,我给他们讲解了怎么防止,平时在家里的防火、防电知识,外出防毒蛇、防止溺水等方面的知识。虽然安全课很顺利地讲完了,但是,效果并不怎么突出。相比而言,安全课的听课人数和大家听课的认真程度,都要比上英语课、逻辑课等的时候差一点。在开课之初,很多家长送孩子来学校,是因为他们觉得我们补课还不要钱,我们是来教授考试的知识的,而与学校没教的、考试无关的一些东西,比如手工制作,在他们看来,就显得浪费时间了。
在上地震安全教育课的时候,很多学生在我讲到“学校很可能是地震当中伤亡人数最多的地方”的时候,都表现出不相信的态度。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学习知识,考试,得高分,才是最重要的。掌握一些安全知识,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也许是因为孩子们长这么大,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在上课的时候能感受到,在很多孩子的认知世界中,他们身边永远是安全的,永远不会有坏人和意外发生,即使有,也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同时,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他们这个年纪,仅仅是考试成绩能让他们感受到一些“恐慌”,除此之外,很少有东西能让他们感到重要。他们往往会将课余之外的时间,用来上网、看电视、找同学玩,而不会主动地学习一些常用的、能关系到自身安全的知识。在初中班开展理想交流会的时候,很多孩子说自己的理想就是考一所好的大学。
对于考试知识的太过重视,必然导致对其他知识的淡化。如果在平时的上课中,我们的老师,能在给孩子们讲解课本知识的同时,经常讲授一些常用的安全知识,将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如在讲解山谷回音的时候,讲一些关于上山如何处理被蛇咬;在讲解空气组成的时候,给孩子讲讲废弃的山洞里面是不能进的,因为里面氧气稀薄等等。那对于孩子们的安全成长,必然有很大益处。
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有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比赛,不仅比背诵,还比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规范的做法。先是在班级海选,继而在校园之内比赛、校校之间比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将行为规范记熟,行为规范也有了明显改变。对于安全知识,时常搞一些小的比赛,引起孩子们的竞争心,那么,安全知识在孩子们心中的烙印,自然就很深,而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除了在孩子们当中讲解科普宣传,我们还在群众中进行科普宣传。针对我们前期了解的情况,铁石乡属于苗族彝族居住区,当地的自然灾害很少,只有铁石乡政府所处的街道是夏季防雷区。
为了和村民主动搭话,我们准备了一些安全宣传材料,从正确使用煤气灶、解除电磁炉的安全隐患、家庭防火的措施,夏季风雷电等知识,打印出来,和宣传材料作为一套送给他们,进行科普宣传。
群众不认识字,我们的宣传册读不了,我们都是先讲解,之后送给他,让他孙子或者孙女给他读。不仅采取上街宣传的措施,我们队员在外出买东西,家访,吃饭时,也会带着宣传材料,跟饭店老板、卖菜的大叔等,讲解安全知识。
在宣传科普知识的过程中,不管是我们支教所教授的孩子,还是当地的群众,刚开始都是热情高涨,最后却变得不耐烦,经历的往往是一个恶性循环。安全观念的淡薄,生活中其他的压力,都使得学习安全知识这个很重要的生活环节,成为大家认为可有可无的事情。他们对于生活中的安全知识,往往来源于经验,而孩子们对于安全的知识,则来自于父辈的经验。在生活中,如果父辈没有此类经验,那么对于孩子来说,此类安全知识,有可能永远学习不到,如在2012年,枣庄新闻就曾报道过:滕州俩父子在土豆窖内因缺氧窒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