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实验操作步骤范文

科学实验操作步骤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实验操作步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实验操作步骤

第1篇:科学实验操作步骤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实验教学效益;实验现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45

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与科学实验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最有效方式。在教学中,我结合科学教学的特点,在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究,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但是实验操作毕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常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受到限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充分地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自然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反思,结合科学教学的特点,在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方面我做了初步的探究,具体如下。

一、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验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所以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开展大量的实验教学,并合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中,突破实验的重难点。比如,在讲授《声音的产生》这一课时,我准备了大量的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三组对比实验来认识和体会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是弯曲钢尺和拨动钢尺,二是拉伸橡皮筋和拨动橡皮筋,三是按压小鼓和敲击小鼓。这样,学生很快便掌握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满足了好奇心,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二、利用微课助力课堂,有利于突破实验教学的重难点,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

一个成功的实验必须要有严格的操作步骤和规范的实验流程。严格的操作步骤是实验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操作上的不规范往往导致实验的失败,甚至一些带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还会伤及学生。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一定要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但是在实验教学中,有时我们只通过看图、演示、讲解实验步骤还不能够绘声绘色地描述实验现象。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制作一些小课件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我在讲授《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时发现: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产生气泡的现象是明显而易懂的,而两者混合以后产生的气体也是很少的,且燃烧着的火柴容易熄灭的现象只有一部分学生能明确感受到。鉴于这种状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反复播放自己制作的《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微课视频,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实验方法,并在火柴未熄灭之前暂停视频,让他们先猜一猜,把重点移到观察火柴的燃烧情况上,并结合看到的气泡现象,有效解决本实验的难点。久而久之就培养了学生一种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课堂效益

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显著特点,教师应力求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实践中领悟科学的真谛。如演示实验尽量提高可见度,让细微变化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讲授《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的实验时,一些实验器材结构较为复杂、灵活,单从实物投影仪无法获取足够的信息,制作相应的课件,可以使实验器材结构更加明白清晰,让学生更高效益地学习仪器的使用。再如《温度和温度计》一课,认读和记录摄氏温度是本课一个重要的活动内容,为了解决温度计刻度小、各种温度计每一格刻度表示的度数不同等问题,我制作了《温度计》的课件,通过大屏幕投影,把几种温度计上的刻度清晰地展示出来,并分别显示不同的温度让学生认读,使他们灵活地掌握了温度计的读和写。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实验现象

在科学试验中有些实验现象是比较抽象的,如电、磁、气压、风等,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着,这种“无影无形”的物质给学生的实验操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就拿电来说,电在生活中用途广泛,在工厂、学校、家庭或自己身边,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它给我们带来了光明、方便和乐趣,但也时刻准备把灾难转到人们的头上。电是什么样的呢?它是怎样走动的呢?它会停下来吗?事实上连很多成人都难以说清楚,少年儿童就更难理解和掌握它了。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和第3课要求学生让小灯泡发光并连接正确的电路图,我们在教授该知识时能不能让电的流动形态、存放位置形象地展示在他们面前呢?能的!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制作微视频,让电在电路中像水一样流经开关、导线、小灯泡的灯丝,再流回电源,并使小灯泡发光。学生不但从中建构了电流的概念,并形成了一个电路的理论结构,而且在理论的指导下,连接起电路来就得心应手了。

五、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浓缩实验过程并“去粗取精”

传统的实验教学,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占用了大量课堂时间进行讲解,必然会使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时间大大减少,阻碍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更何况有些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如《蚕变了新模样》这节课要观察蚕的生命周期。这个实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受地域、家庭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很难让学生亲手去操作。我的做法是,通过网络查找将整个过程录制成微视频,然后利用视频的剪切工具“去粗取精”,将一些重要的留下,这些虽然不是实际操作,却也是真实的内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总之,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牢固,定位越来越高,给我们科学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可喜的是有了信息技术这一强有力的助手,相信在不断的探索当中,强大的信息技术必将更充分地挖掘出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潜能,使其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科学实验操作步骤范文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帮助幼儿学会解决问题。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实验的内容应来自于幼儿常见的生活问题,并让幼儿学会用实验中获取的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有益于幼儿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本次活动以生活情境问题“怎样帮小兔家的灯泡亮起来”引入,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探索怎样操作电池和缠着灯泡的电线才能使灯泡亮起来,因为置身于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所以幼儿的兴趣特别高,都想为小兔子解决问题。第一个问题的解决让幼儿有了使灯泡亮起来的基本经验,教师在此基础上设置第二个既有趣味性又具真实性的问题情境:“老鼠咬断了一截电线,用什么材料来替代连接通电呢?”引导幼儿运用刚获得的经验继续深入探究并解决新的问题,同时又获得了新的经验――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导电。活动中的两个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层次性,幼儿始终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特别在通过自身实验并成功使小兔家的灯泡亮起来的时候,幼儿的兴奋度达到了最高点,他们在享受成功的同时获得了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二、创设宽松的探究环境,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发现。

宽松的探究氛围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它能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欲望。首先,要为幼儿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创造自由选择实验材料的环境,满足幼儿自主探究的需求。教师将实验材料分类摆放在教室前方,在猜想“什么材料能导电”之后,幼儿就根据自己的猜想自主选择所需材料开展操作和验证,给他们提供了极大的自主选择材料探究的空间,从而摈弃了以往教师高控制地为每个幼儿准备一样的材料进行统一操作带来的弊端。其次,要为幼儿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教师应成为幼儿的伙伴,给幼儿及时的支持与帮助。由于受思维方式与原有经验的影响,幼儿在实验活动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教师应该明确教育活动的目的不是追求实验结果,而是要观察实验过程中幼儿的真实表现并给予帮助。如在第一次实验“怎样让灯泡亮起来”中,刚开始大部分幼儿都在用电线在电池上或缠绕,或按压,没两下就向老师汇报结果说:“不会亮,不成功。”有想放弃的念头,教师此时就要提出辅问题:“可以想想电线和灯泡要放在电池的什么地方?”支持幼儿继续探究,一段时间后一个幼儿成功了,就引来了同伴的围观,一下子大家的实验都成功了,全体幼儿顿时热情高涨,他们体验到了自我发现和成功的乐趣。

三、提出明确的实验要求与问题,提高幼儿的实验水平。

1.以条理化的实验要求引导幼儿有序开展实验。

实验必定会有规则与要求,但很多教师在讲解实验要求时不是太过于唆无重点,就是太过于简单不明确,导致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怎样让幼儿更清晰实验要求,更明确实验步骤,那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活动前,针对各环节的重点设计简约明确的要求,在介绍时有条不紊地进行讲解,如:在第一次实验教师讲解“操作步骤与方法”环节,教师根据幼儿实验的操作步骤,边有条理地演示实验过程边简要讲解实验要求:“两个人一盘材料,请你们合作进行实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试一试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听到信号放好材料回到位子上,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你的小灯泡亮了吗,你是怎么做的?”幼儿在形象的演示与明确的要求下,都能有序开展实验活动,解决了因不了解实验要求而带来不必要的干扰的问题。

2.以开放性的探索问题引导幼儿关注实验过程与结果。

实验活动中蕴涵着许多科学知识,它需要幼儿在亲历探究、实验和操作的过程中去发现并获得相关经验。怎样让幼儿关注到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呢?在第一次实验中,教师提出问题:“你的小灯泡亮了吗?你是怎么做的?”第二次实验,教师提出问题:“你用的是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灯泡亮了吗?”这两个开放性的探索问题既简单明了又具有目的性,给幼儿的自主探索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幼儿自主性,同时以此引导幼儿关注“怎样做让灯泡亮起来”的实验过程。幼儿在实验中能围绕探索问题,关注自己和同伴的实验步骤与方法,并在表述实验过程中逐渐明晰和构建科学知识与经验体系,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

四、多形式呈现实验结果,帮助幼儿梳理探索经验。

幼儿在亲历实验活动之后,常以记录或语言表达等形式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教师则要帮助幼儿对零散经验加以归纳与梳理,呈现出本次实验的知识点。这些在幼儿自我建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实验结果是幼儿自主探索得出的而非教师灌输的,能有效地提高实验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实验活动中可采用直观形象图梳理法,如在第一次实验结果梳理环节,教师运用彩印出来的电池与灯泡图卡配上真实的电线就能很具体生动地呈现出电线连接电池使灯泡亮起来的不同方法,为幼儿的学习理解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教师还可采用猜想验证图梳理法,如在第二次实验结果梳理环节,幼儿通过操作后验证猜想图上的想法,并逐步确认或修改猜想结果,最终形成一张正确的实验结果图,帮助幼儿形象地了解到什么材料能导电,什么材料不能导电,有效地帮助幼儿加深对实验过程与结果的认识。

五、精心设计实验记录表,帮助教师有效实施个别教育。

第3篇:科学实验操作步骤范文

设计(预习)与准备是基础实验课的重要教学环节,由师生共同参与。教师应准备2件事。其一,向学生布置实验课题,提出指导意见,介绍有关资料。其二,备齐实验所需仪器用品。教师的实验命题是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市场所需和学生水平,经过深思熟虑精选经典的、创新的(或改进的)、综合的实验内容为课题。学生则根据教师布置的实验课题,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应包括实验目的和原理、操作步骤和方法、所用仪器和用品、注意事项和问题等。实验方案于实验前交教师审阅。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可加深对所做实验内容的理解,调动实验积极性和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这为实验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2实验与观察

实验与观察是基础课实验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准备工作就绪后,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的过程。坚持2个“结合”和2个“必须”是这一环节的重要原则。2个“结合”:一是理论与实验的结合,即实验操作要有理有据,二是实验与观察的结合(即做实验时要会察会记)。没有理论的实验是盲目的实验,没有观察的实验是无果的实验。2个“必须”:一是必须按计划、分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二是必须遵守则、按规程、一丝不苟地规范操作。

实验中还要强调实验与观察环节的目的性、规范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因为这是上好实验课的前提条件。目的性要求学生所做实验要有目的、结果,并对实验要采取的措施心中有数。规范性要求学生对所用仪器、药品、器材的性能特点、使用方法了解透彻,并掌握要领,可准确操作。科学性要求学生要科学严谨地进行实验操作、设定实验条件、采用观察方法,冷静分析问题,做到判断有据。客观性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所发生的现象、遇到的问题、出现的结果如实记录、分析,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发挥辅导、督导作用,把学生的实验准备、规范操作、实验态度、安全教育、实验结果纳入督导范围,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对规范操作结果准确者给予表扬鼓励,对操作不认真或结果有误者给予教育或辅导。

实验与观察是在规定实验课时内由师生积极参与的双边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实验课探究科学实验的规律和奥秘,不仅能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创新思维,还能训练自身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促进操作技能的提高。

3报告与点评

报告与点评是实验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教学环节,是总结、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再认识、再提高。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应根据实验记录把握重点,将重点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并从理论与实验的结合上找答案、作结论,认清事物本质,把握变化规律。对其他内容,如题目、原理、器材、方法步骤等应从简描述。报告要层次清晰、文字简明、重点突出、分析有据,并具有条理性、逻辑性和科学性。

教师点评的内容来自实验课学生实验情况和学生撰写的实验报告。点评要抓重点,不可面面俱到,应突出共性或典型的问题,数目不宜超过3~5个。点评内容要生动、深刻、有理、有例子,以引起学生共鸣并能使其铭记在心。

第4篇:科学实验操作步骤范文

1、抓基础,重操作,培养科学素养

大家都知道,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始终贯穿于各类实验之中,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素养和科学实验态度的关键。所以,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时,教师应抓住要点,将基本操作要领落到实处,在强化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例如,在教学“液体药品的取用”基本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用杯子取暖水瓶中开水的操作,启发学生思考取液体药品的方法:①瓶盖为什么倒放?②标签为什么向着手心?③为什么容器口与瓶口紧靠?教师不但要讲解正确完成基本操作的要领,还要使学生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操作,以及错误操作会带来什么后果,再反复让学生练习进行巩固。

除了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教师还可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使用胶头滴管应“捏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悬空滴液体,管口勿触壁”等。这样不但可使学生牢固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而且可使学生养成注重实验细节的习惯。

2、加强实验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发展的中心,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可将教材中某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做出假设和猜想,制定实验方案(实验设计),然后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交流,得出实验结论,将学生带人科学探索的情境中,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探究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时,教师可提供较多的实验仪器与用具,引导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装置。如,通过展示用破试管设计的一套便于控制反应发生的装置,引发学生课后开动脑筋,积极动手,设计出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便于控制反应发生的装置,使实验设计“课虽止而思未停”。这样的探究实验,是通过学生亲自思考设计的,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重视家庭小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第5篇:科学实验操作步骤范文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科学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家伽利略说过:“科学的真理不能只在古代那些圣人的布满灰尘的书上去找,而是在实验中或者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科学实验是学习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有许多知识单凭老师的讲解是难以真正领悟的。从目前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出发,进一步探究提高科学实验有效性的途径,使同学能够更好地学习科学。

关键词:科学实验教学;问题;有效性;途径

现在我们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从专业的教育学角度看,使学生获得发展又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内容,所以说,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全面、有个性地发展,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基本出发点来开展教育事业。科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实验教学在其中的重要地位。现代科学的教学方法,早已不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口头的”或者“黑板式”的教学,而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实验教学,关注实验的有效性,提升实验的效率和效益是科学实验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一、目前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实验的目的不明确

科学实验活动大部分都是学生有热情、感兴趣的活动。一般来说,课堂上做实验比起枯燥乏味的黑板式教学更容易得到同学的欢欣鼓舞。但是在现实的实验教学中,同学们对实验的热衷并不是因为其对实验的探究,而仅仅是为了兴趣和好玩,不会自我总结实验现象和结论,这就忽略了实验的目的性。同学们在实验课堂上玩得很尽兴,但是收获却很少,到最后甚至连最基本的操作步骤都难以表达清楚。可见,学生实验的目的不明确是当前存在的一个问题。

(二)实验的开放性与科学性尺度难把握

传统实验教学一般是教师把实验的材料、器具、研究课题等都准备好,然后一步步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评价的标准就是看学生能否正确地操作以及实验是否能够成功,而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实验的科学性一般都能得到保证。而在现在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实验越来越趋向开放性。学生自主地选择研究课题,自己思考实验的方法,自己选择使用实验的材料,这样教师在指导和材料的准备上产生较大困难,科学性有所降低。总体来说就是随着实验的开放性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很难把握。

二、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加强演示实验的教学,增强实验的目的性

1.重视演示实验教学,进行准确示范

俗话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实验也是如此。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小细节、小问题,同样也决定着实验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注重细节的操作,不要贪图一时的方便而忽视一些小问题,为同学做出不准确甚至错误的示范。

2.要求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

要想提高科学实验的有效性,还要注重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因为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和获取知识必备的本领。观察活动要避免盲目性和偶然性,要有目的性地观察,这样有助于在科学实验中发现规律。科学的观察总是为解决科学问题服务的,只有对复杂的现象进行系统地观察,才能完成系统的观察资料,做出实验报告,提高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3.教会学生准确地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在观察完毕后,都需要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能不能准确地记录实验现象对于下实验的结论是至关重要的。对实验现象的记录应该是客观的,不能用主观的想象来描述观察的现象,否则观察行为将毫无意义。

(二)以学生分组实验的形式,准确把握实验的开放性与科学性

采取学生分组实验的形式有许多好处,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分组实验既能保证实验的开放性,又能保证实验的科学性,教师以对小组进行指导的方式不会太分散,准备材料也不会太过于五花八门,不会造成太大的压力。并且教师为学生进行分组时,还可以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不同的个性、学习成绩等,进行合理的交叉搭配,争取在各方面都达到平衡,这样就可以密切关注学习差的同学,通过合理的搭配把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氛围,增强学生合作进行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原理”时,让学生搭配分组进行实验,在实验时学生可以多角度地自己设计方案,自己亲手实践,这样可以增强实验的有效性。

在新课程教育下,科学实验教学的方式取得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要学会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有效性上考虑和审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使得课堂的直观性更加突出,更重要的是“活化”了教材,注重科学实验教学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开勤.抓住关键问题,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 2010(12).

[2]夏伟娟.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2010(2).

[3]陈华松.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2007(31).

[4]赵微.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开明出版社,2003.

[5]江艳春.以实验教学为抓手,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J],2010(11).

第6篇:科学实验操作步骤范文

1设计与准备

设计(预习)与准备是基础实验课的重要教学环节,由师生共同参与。教师应准备2件事。其一,向学生布置实验课题,提出指导意见,介绍有关资料。其二,备齐实验所需仪器用品。教师的实验命题是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市场所需和学生水平,经过深思熟虑精选经典的、创新的(或改进的)、综合的实验内容为课题。学生则根据教师布置的实验课题,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应包括实验目的和原理、操作步骤和方法、所用仪器和用品、注意事项和问题等。实验方案于实验前交教师审阅。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可加深对所做实验内容的理解,调动实验积极性和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这为实验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2实验与观察

实验与观察是基础课实验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准备工作就绪后,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的过程。坚持2个“结合”和2个“必须”是这一环节的重要原则。2个“结合”:一是理论与实验的结合,即实验操作要有理有据,二是实验与观察的结合(即做实验时要会察会记)。没有理论的实验是盲目的实验,没有观察的实验是无果的实验。2个“必须”:一是必须按计划、分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二是必须遵守则、按规程、一丝不苟地规范操作。

实验中还要强调实验与观察环节的目的性、规范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因为这是上好实验课的前提条件。目的性要求学生所做实验要有目的、结果,并对实验要采取的措施心中有数。规范性要求学生对所用仪器、药品、器材的性能特点、使用方法了解透彻,并掌握要领,可准确操作。科学性要求学生要科学严谨地进行实验操作、设定实验条件、采用观察方法,冷静分析问题,做到判断有据。客观性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所发生的现象、遇到的问题、出现的结果如实记录、分析,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发挥辅导、督导作用,把学生的实验准备、规范操作、实验态度、安全教育、实验结果纳入督导范围,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对规范操作结果准确者给予表扬鼓励,对操作不认真或结果有误者给予教育或辅导。

实验与观察是在规定实验课时内由师生积极参与的双边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实验课探究科学实验的规律和奥秘,不仅能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创新思维,还能训练自身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促进操作技能的提高。

3报告与点评

报告与点评是实验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教学环节,是总结、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再认识、再提高。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应根据实验记录把握重点,将重点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并从理论与实验的结合上找答案、作结论,认清事物本质,把握变化规律。对其他内容,如题目、原理、器材、方法步骤等应从简描述。报告要层次清晰、文字简明、重点突出、分析有据,并具有条理性、逻辑性和科学性。

教师点评的内容来自实验课学生实验情况和学生撰写的实验报告。点评要抓重点,不可面面俱到,应突出共性或典型的问题,数目不宜超过3~5个。点评内容要生动、深刻、有理、有例子,以引起学生共鸣并能使其铭记在心。

第7篇:科学实验操作步骤范文

实验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实验报告能力。

一要培养观察力。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学生都有一个对物理现象进行有目的、有序的观察过程,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的全面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通常采取的方法有对比观察法和归纳观察法。对比观察法往往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现象的对比,或把某一现象发生变化的前后情况进行比较来实现的。归纳观察法是通过对个别现象进行观察,教给分析、推广,在国内为一般性的规律。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大纲中重点强调的,应该在平时的观察中逐步提高。

二要培养操作能力。实验过程离不开操作,操作是否正确规范都有可能影响实验的结果,甚至直接导致实验的失败。应该引导学生在操作前拟定操作步骤,了解所使用仪器的用途、规格和使用注意事项,按照实验原理,学会控制实验条件,合理组装实验装置。另外,在操作过程中,故障的排除是许多学生的薄弱环节,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养成手脑并用、独立工作的习惯和能力。

第8篇:科学实验操作步骤范文

一、教学中不断探索改革实验教学的模式,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功能

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确定以实验为基础,用实验来展开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探索改革时期新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建立起按科学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指导实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引导――探索――实验――掌握”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利用物理实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教师在课内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主要方式是采取提问、答疑、讨论、观察实验现象、动手操作等。在实验中,加强对学生实验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实验能力,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种实验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实验报告分析能力:一要培养观察能力。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学生都有一个对物理现象进行有目的、有序的观察过程。要注意引导观察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深刻性。二要培养操作能力。实验过程离不开操作,操作是否正确规范都有可能影响实验的结果,甚至直接导致实验的失败。应该引导学生在操作前拟定操作步骤,要了解所使用仪器的用途、规格和使用注意事项,按照实验原理,学会控制实验条件,合理组装或连接实验装置。另外,在操作过程中故障的排除是许多学生的薄弱环节,往往反映学生对实验原理模糊不清,或者对各部分仪器的工作情况不甚了解,又不肯动脑分析而急于求老师来解决。这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分析故障的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自觉意识。三要培养数据处理能力。要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在中学阶段,要求学生养成对于一个量的确认需获得多组数据(多次直接测量)才有可信度的习惯;对于直接读取的数据应该会用有效数字表示;能自己设计表格进行间接测量的计算。要将科学实验的全过程和成果完整地表达出来,就要指导学生认真独立地写好实验报告,这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措施。实验报告的内容要规范化,

总之,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要以提高实验素养为指导思想,注重必要的实验技能训练。长期坚持强化实验能力训练,就能使学生更快更熟练地掌握科学实验方法,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三、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探究实验的设计,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寻找知识

第9篇:科学实验操作步骤范文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质量;探索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现代食品工业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本学科及其相关领域从事产品开发、新工艺研究、教学科研、品质控制、食品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专业性”和“工程性”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中的核心元素。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工程性”方面。要符合工程类人才培养需求的发展趋势,其核心是如何开展实验实践环节的教与学。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组成与现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专业。该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化学类、食品微生物类、食品加工类、食品分析与检测类,以及工程设计类实验。实验类型主要有验证性、综合性、设计创新性实验。实验训练目标层次包括基础层模块、综合层模块和提升层模块,分别培养学生动手、综合和创新能力。

尽管近年来各高校相继调整培养方案,增加实验教学比例,加大本科实验室建设投入与实验室管理力度,实验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仍未改变长期形成的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现状,尤其是日益增加的招生规模远远超过实验室软硬件投入,原有设备设施老化,更新程度不足,实验室专职管理队伍不够、实验教学过程与质量评价管理较弱等,导致很多高校根据实验教学条件开设实验项目,根据教学工作量组织实验教学和评价考核学生、实验教学监督管理无法正常执行、综合性和设计创新性实验少、实验项目更新率低,难以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出食品行业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采取循序渐进培养教学模式,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应以现代大工程为前提,革新实验教学理念,体现工程教育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教育内涵,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尤其是工程化能力。为此,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和项目内容的优化和改革不能单纯地缩减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比例,而是依据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建立三层次阶梯式实验教学体系,即基础层模块、综合层模块和提升层模块,三个层次均贯穿着研究和创新设计型理念。

大一和大二的化学类课程实验、食品微生物课程实验、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实验及工程制图实验等,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仪器使用、基本操作规范和基本实验现象理解能力。针对该阶段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和缺乏基本操作技能特点,实验教学内容应主要根据教学大纲,通过验证性实验、模拟性实验、演示性实验等方式,多开设基础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使实验教学内容与过程尽量保持规范化、系统化,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刻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各类实方案的设计与制作、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实验数据分析处理方法,为后续专业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三层次模块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

2、改革实验教学课堂组织与教学方式

以往传统实验教学是集中授课与操作,实验前教师讲解实验目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分组操作和完成实验报告。该法可以作为基础层次和综合层次项目训练时提高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理论知识,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组织方式。实验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创新和设计能力。

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增设能力提升层次的创新设计性实验。该类实验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兴趣来选择或设计自己的实验项目,具有较强的探索创新性,并可能存在实验结果的未知性,采用集中实验模式完全不能满足该类教学需要,只有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即在时间开放、仪器设备开放和实验内容开放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及工程设计能力。不管是集中实验还是开放实验,都需要有效的项目组织实施。实验项目都应设定必做项目和选做项目,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教学和相关文献资料,书写实验项目、主要试剂配制、操作步骤、所需相关设备与操作方法等内容,实验前进行抽问回答,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后,方可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观察记录学生操作行为、实验记录情况以及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等。实验完后,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实验报告,指导教师抽阅实验报告,并对实验报告和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实验教学综合考核内容与方式

目前,实验报告和形式化的实验技能抽测,是大部分高校实验教学的考核模式。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难以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实验教学考核模式是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一个实验项目涉及实验目的意义、原理、操作、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内容的考核,范围较广,因此需要同时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考核:(1)课前预习与实验了解情况考核,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过程;(2)实验操作考核,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与科学实验素质;(3)实验报告考核,提高学生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纪律卫生考核,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与良好的实验习惯。笔试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意义、原理、实验装置、操作步骤、计算公式、误差分析和绘制图表等;操作考试内容可以节选教材上的必做或选做实验,也可以是没有学过,但可以运用所学理论和掌握的实验技能等可以顺利地完成的实验。

四、结语

除了优化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课堂组织与教学方式和完善实验教学综合考核内容与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质量外,其它措施如实验过程中对老师和学生的监督、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实验教学比赛、评优、改善实验室环境等也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力举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