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声乐教育方法范文

声乐教育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声乐教育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声乐教育方法

第1篇:声乐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 重要性 发声

一、音乐教育的独特性

音乐教育有其独特性,这也是一个把握音乐教育性质与规律的理性认知系统。 音乐教育的独特性与音乐的特征和功能密不可分。

1.音乐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说:“在音乐中,外在的客观性消失了,作品与欣赏者的分力也消失了,音乐作品于是透入人心与主体合而为一,就是这个原因,音乐是最具情感的艺术。”

2.音乐可以培养人的想象力。由于音乐是声音艺术,所以音乐欣赏只能凭听觉感知,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形象,就只能凭想象进行感知。音乐形象的抽象性、空灵性、精神性决定其不宜描绘现实中的各种形象、更难以刻画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所以波兰当代著名音乐理论家卓菲娅・丽莎说:“在音乐中反映现实的具体性和直接性,比起在美术、文学、戏剧中要弱……音乐中表现的是作曲家对现实中现象的反应,而很少(虽然也是可能的)是现象或现象综合体的自身。”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艺术离不开想象,换言之,音乐是凭借人们的想象才得以存在和流传的。对其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感知与理解,也是在想象中完成的,也就是说,没有想象,便没有真正的音乐艺术。

3.音乐可以培养人的创造力。由于音乐存在不确定性,就需要欣赏者凭借自己的艺术创造去填补和丰富音乐作品中的“意义空白”和“召唤结构”,这就形成了音乐欣赏“有一千个欣赏者就有一千种解读”的规律。因此,无论是音乐艺术的“一度创作”(词曲创作),还是音乐艺术的“二度创作”(演唱、演奏),抑或是音乐艺术的“三度创作”(音乐鉴赏),都是一种艺术创造工程,都需要审美主体以自身的艺术创造为支撑和动力。

二、如何建构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1.要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2.要扎根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早在2000多年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就有了声乐教学理论的记载,强调教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史记・师乙篇》也说明在当时歌唱就要求气息运用流畅,歌唱如线贯珠。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组的c-e,甚至更高。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3.要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何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先进经验,中西结合,达到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目的?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声音特点,因材施教,广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第二方面是如何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于风格不同的中国作品的演唱中。

三、正确理解科学发声机理,建立切实的发声体系

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

四、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

第2篇:声乐教育方法范文

一、歌唱的要求

1.有信心

通过心理暗示,树立唱高音的信心,歌唱者本人就可以做到。如农民歌唱家阿宝,他没有学过声乐,但他能很轻松地唱高音,因为他完全发挥了自然的歌唱本能。有时候不懂反而能放松地歌唱。还有很多人喝酒后就会唱的更好。也是这个道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积极、鼓励方式,暗示学生有能力做到。幼教大部分是女生,心理暗示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虽然尝试过高音,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可以帮助树立自信的。教师的积极暗示能比较好地取得成效。这是其一。其二,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方法。结合《心理学》的积极暗示训练,帮助学生在练习歌唱前自我暗示,放松歌唱。

2.正确的歌唱姿势

正确的歌唱姿势是进入良好歌唱状态的前提。就像一根水龙头,首先它一定要直,再加上压力,水才能喷得高。所以歌唱的姿势一定要正确,才能保证你的那个“水龙头”也就是歌唱管道是通的,加上气息才能唱好高音。

教师在讲解唱歌姿势时,结合幼教专业的特点,采用形象的比喻,通俗幽默的讲解语句,不仅能降低学生唱歌的紧张度,同时还可以积极暗示,让学生融入唱歌的状态中。

二、歌唱的准备

1.正确的呼吸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呼吸在歌唱中极为重要,是歌唱发声的动力、灵魂。呼吸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歌唱的整体。呼吸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体会呼吸,对于初学者来说会更容易接受。每次上课前,教师最好花几分钟先让学生做运动,这种运动可以结合学生学习过的舞蹈,可以起到是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训练了呼吸,还能体会歌唱的急吸急呼,慢慢延长呼吸进而体会缓吸缓呼的感觉。加上讲解,使学生很快体会到歌唱时的呼吸。

2.打开喉咙,稳定喉头

打开喉咙,稳定喉头,是歌唱基本功训练的核心,这是歌唱者声乐技巧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很多歌唱者声音上的毛病,多是由于歌唱时喉头不打开、不稳定造成的,而正确的喉头位置是协调呼吸器官的运动,获得稳定,流畅声音效果的关键。打开喉咙可以用吸气的感觉来体会;而稳定喉头,可以用喝水咽下去的感觉来体会。

这种体验可以课内外相互结合,反复体验,直到找到感觉为止。课堂上,教师可以创造一个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吞咽的感觉;对于感觉发展比较慢,不容易进入体验的同学,可以布置课外的喝水吞咽体验活动。教学进度可以适当放慢。等到感觉找到再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3.收软腭,立咽壁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呼吸时小舌头、软腭向上收起,感觉一股凉气顺着鼻腔进入喉咙。然后把咽壁立起来。

对学生而言,高音的学习本身就没有信心,如果第一次发声尝试就失败,继续学习的信心就会受到影响。教师要逐一确认学生都能体验到位,因此,教学的进度不能快,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

三、唱高音的方法

在确认学生掌握好唱高音的基本要求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倾听一些经典的高音歌曲,先让学生喜欢唱高音、欣赏高音带来的愉悦,为学生唱高音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1.自然发声

自然发声也就是歌唱者本身发出自己的声音,当然这里指的是放松喉咙,就象说话一样,不挤压喉咙的声音。只要全身放松,用上气息就可以了。就象唱中声区一样,不同的是在唱高音时要在气息方面会多一些,深一些。

要求虽然简单,但是,教师要注意先引导学生放松全身的方法。放松并不是教师说放松学生就可以放松的。这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是学生会不会做的问题。学生如果无法做到,并不是跟老师过不去。教师要注意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体谅学生,并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其进入情境中,自然放松。

2.用“说”来练唱

这里的“说”是指在高位置上,用假声来读歌词。因为在“说”时,你不再有压力,所以声音会特别的放松,当然说时同时一定要把腔体自然地打开,口形就象打哈欠一样,完全的打开了。这时再唱高音时,你会发现是轻而易举的事。如:《西班牙女郎》的最后一句,高音在“唱”的上面。这时可以要求学生在高位置上说“唱”这个字,说时同时把腔体打开。你会发现唱高音原来也这么简单。

学生在说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选择说的材料,不一定局限于所学的歌曲的歌词。有节奏、有韵律地说,甚至可以模仿相声的说,在此前提下,再进一步把歌词融入,一步一步深入引导学生快乐学习、真心喜欢上高音的学习。

3.换声

在一定的音高位置,如#F是一个换声区,这时一定要换成更假的声音,也就是声音要虚着唱,声音要弱而集中,高音才能唱上去。当然音色要注意尽量统一。所以教时一定要让学生分辨音色。多做示范,让学生多听多模仿。也可以把声音录下来让学生课后多听多练习。

这里的教学难度也是比较大的一个环节。平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外多倾听优秀的带有一定音高的歌曲,从小声模仿到逐步熟练,音域也随着渐扩展,直至能独立处理自己学习唱的歌曲为止。

4.换窄母音

在唱高音时,如果唱的是宽母音一定要转换成窄母音,口形尽量要竖的,要把声音放到高位上,高音才能唱上去。如“a”要换成“i”。在转换时,教师要多次、反复示范,让学生从体会到实践、领悟,最后通过反复的实践到达熟练运用。

5.吸着唱

也就是在高位置上发声。这时要求把软腭收起,咽壁立起来,把声音靠在咽壁上吸着唱。可以体会吃很烫的面条,被烫时会自然地把软腭吸到高位置上。

以上的技巧学习难度比较大,教师要体谅学生,多次、反复、耐心地教学是必要的。多听一些高音的曲子,要求学生课后多模仿、练习,单纯在课堂上练习,很多学生是无法达到的。

第3篇:声乐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声乐教学;歌唱思维;培养方法

近年来,我国人民群众开始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生活形式,声乐艺术也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声乐作为一种极其特殊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当中也受到了广人民群众的推崇。但值得注意的是,正规的声乐教学必须要经过体系化的教学指导作用下,才能够让人们在进行声乐演唱的过程当中熟练的掌握声乐技能,培养群众的歌唱思维。因此在实际的群众声乐学习下,教师必须要通过多元化的声乐教学模式培养人们的综合歌唱思维,提高群众在音乐歌唱上的艺术水平,以此来培养群众高水平的演唱能力。

一、声乐教学培养中人们歌唱思维的作用

(一)推动声乐艺术学习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声乐艺术发展与学习都是在历代声乐艺术家们的不断推崇下所被人熟知的。很多声乐艺术家在研究声乐乐理知识的同时,也在针对声乐学习进行深入探讨,以此来实现声乐学习与群众声乐能力发展的有机融合,进而在声乐的帮助下引导人们发出情感表达。另外,通过对声乐乐理知识的学习过后,很多人更能通过声乐填词来表达出自身的思想情感,引起更多人在声乐上的艺术共鸣。因此无论是声乐艺术本身还是在声乐作品上的创作,都需要拥有对应的歌唱思维,只有通过合理运用歌唱思维,才能够展示出声乐作品中的独特情感,促进我国声乐艺术学习的繁荣昌盛。

(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我国当前在新课程标准不断改革的发展背景下,很多校园机构中已经开设了声乐课堂,同时在实际的课堂学习上也倍受群众的喜爱。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声乐课堂是一项全新的艺术课程,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上并没有完善的学习体系。而是过分注重声乐课堂在技巧上的学习,完全忽略了歌唱思维发展的重点。这也将直接引发群众在学习声乐知识的过程当中,只是掌握了声乐乐理的皮毛。并不能深入的了解到声乐知识的内涵,进而难以提高整体的声乐教学质量。由此可见只有教师注重在声乐课堂上的歌唱思维培养,才能够令有效提高声乐教学课堂质量,提高群众对声乐乐理深层含义的理解[1]。

二、声乐教学下群众歌唱思维的培养内容

(一)想象思维

所谓“想象力”主要是指,群众借助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对感知到的客观事物进行阐述,因此可以将想象力看作群众的一种独特感知方式,且这种感知能力不仅能够对正在发生的景象进行想象力发挥,同时也能合理的运用到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当中。这样对现有的已知现象或过去的现象中所产生的想象体验,在整个感知过程当中,也不会与未曾出现的现象相接触。这也是由于想象力的产生,必须要在外界充分刺激的状况下才能够形成,是人类在外界刺激下在大脑中形成的全新景象[2]。在目前的声乐教学发展当中,拥有较高的想象思维,不仅能够为演唱者本身提供重要的思想源泉。同时演唱者在进行声乐演唱的过程当中,也需要对声乐节目当中所描述的情景或事物进行充分的想象结合,进而在演奏者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真实,具体的事物。这种在想象背景下所创造的独特艺术氛围,更是当前对声乐演唱者自身情感意识的展现。基于此背景下,通过乐曲内容与演唱者自身情感相结合的方式,也让声乐变得更加灵动且具备鲜活的生命力。由此可见,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必须要对想象思维这一理念做出更好的感悟与认知,进而令群众能够融入到声乐表演当中,更好的展现出乐曲的音乐内涵。

(二)情感思维

所谓声乐歌唱思维并不是仅仅对声乐乐曲作品的一种表演,更是演唱者本身对于乐曲情感的有效抒发。这也是由于演唱者在对声乐作品进行演唱的过程当中,利用自身的声乐演唱技巧来对声乐中所饱含的情感进行艺术再现。这样一来,演唱者本身不仅要在针对声乐进行学习演唱的过程当中拥有较高的技能,同时更要针对声乐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层次的体验。在对声乐作品进行阐述的过程当中,如果演唱者能够更好地将自身的思想感情贯穿到整个声乐作品当中,那么所呈现出的声乐作品将更具备较强渗透力与生命力。这也是由于声乐作品演唱者本身的演唱水平高低,不仅要看演唱者的专业技巧,同时演唱者在情感上的抒发也能够让更多的听众在音乐的欣赏上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令演唱者与听众之间在声乐作品上产生独特的艺术共鸣。其次,声乐作品的作曲者在开展自身的艺术创作过程当中,必须要在作品中精准的运用各类词汇,并在此基础上凭借悦耳的音乐旋律将个人思想感情渗透到每一个作曲音符当中,提高声乐作品本身的艺术吸引力。基于此背景下,演唱者在进行声乐演唱时,不仅要理解乐曲所包含的艺术情感,同时更要基于自身的生活体验,诠释出自身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和认知,让声乐变得更具有人情味。

(三)创造思维

在进行声乐作品艺术演唱的过程当中,演唱者自身对于声乐作品所具备的创造思维,是进一步提高声乐作品在艺术感染上的关键作用。也就是说只有演唱者本身具有较高的创造思维能力,才能够进一步实现声乐作品的阐述,进而在演唱的过程当中实现对声乐作品的二次创作。这里要注意所谓二次创作,主要是指演唱者在声乐作品的演唱上需要根据个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将独特的思想感情融入到作曲当中,进而让声乐演唱活动变得更具备创造性和欣赏性。在我国新课程标准不断改革的发展背景下,很多声乐教师在展开实际的声乐教学活动外,也开始更多关注群众在声乐艺术上的创造能力。而通过培养大家在声乐作品上的创造思维后,也能够进一步锻炼大家在二次创作上的阐述,提高大家对声乐艺术的兴趣。众所周知,我国当前在声乐教学活动当中,大部分的声乐教师主要采用模仿的形式,来引导大家对声乐作品进行模仿。但值得注意的是,所谓二次创作并不是单纯的让大家针对声乐作曲进行复制性的创作。因此随着声乐教学手段的不断加强,还需要声乐教师自身帮助大家做好在声乐学习方法上的转变,进而将传统中的模仿式教学方式转变为全新的创造性思维[3]。

三、群众歌唱思维能力缺失的原因

(一)无法认知歌唱思维作用

众所周知,如果在实际的声乐作品阐述当中,没有较好的歌唱思维,那么就很难提升群众自身的歌唱技巧,导致群众在声乐的学习上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例如,声乐在歌唱上都需要进行气息训练,但大部分群众在进行气息训练的过程当中,都不能够保持胸腹联合式的呼吸状态,而是持续处于静止状态。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够完成教学要求,同时对于自身的歌唱技巧来说也并没有上升的空间。其次很多群众在进行声乐学习的过程当中,都会认为只要勤加训练就能够提高自身的声乐技巧,但由于认识不够就只是每天在重复错误。这种现象下,长此以往必将会发生群众在声乐技巧学习上的误区,例如在进行乐曲歌唱时,不能够很好的控制吸气和呼气力度,更不能将气息训练的技巧完全应用到真实的歌唱当中。

(二)缺乏二度创作重视程度

由上文可知,在一些优秀声乐作品的演绎当中,如果演唱者自身能够在演唱的过程当中抒发自身的独特情感,那么对于曲目本身来说也是一个重新创作的过程,为乐曲作品带来了全新的艺术生命力,这也就是所谓的声乐二度创作过程。但在我国当前的声乐教学当中,大部分的群众并不了解声乐作品中所阐述的真实含义,因此在演唱的过程当中更不会利用歌唱性思维下的二度创作,没有对乐曲作品进行完美的呈现。所以当前在对群众进行歌唱性思维教学时,首先还应当让群众了解到该乐曲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内涵,继而用人们所理解的不同情感对乐曲进行全新的阐述[4]。

四、声乐教学下群众歌唱思维的培养方式

(一)在做好声乐理念教学工作

在实际的声乐教学当中,关于声乐理念的教学工作是整个声乐教学活动发展的基础。这也是由于群众在学习声乐的过程当中,首先必须要具备足够的乐理知识,这样才能够在实际的教学上拥有基础的乐理判断能力。例如上文中所提到的气息训练方法,这一方法作为当前声乐歌唱思维锻炼上的重要技能。只有要求群众在真实的演唱过程中合理运用气息,才能够真正找准唱歌的幅度。或者是在声乐理念下的换气练习当中,通过实现换气也能进一步提高群众在声乐歌唱上的技巧性,减轻群众的演唱压力。毕竟在声乐理念的学习中是一个十分枯燥且乏味的过程,很多群众都会或多或少的由于年龄的原因产生不想学习的思想,这对群众在未来的声乐歌唱思维学习上是十分不利的。

(二)提高群众音乐倾听能力

在人类的感官世界当中,视觉可能并不是人在接触事物上的首要感官,还有可能是人类的听觉。这也是由于在实际的声乐教学当中,群众的听力就是打开其在声乐学习道路上的第一步,更是人们在声乐歌唱思维认知上的一项基础形式。而群众通过听觉对声乐进行识别过后,不仅可以判断出声乐的高音或低音,还能够针对在声乐学习上拥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对于群众来说,拥有较强的音乐倾听能力,对人们在歌唱思维上的培养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促进人们对声乐情感的进一步表达。除此之外,声乐的学了要讲求人们的努力性之外,还需要人们针对声乐作品拥有超高的悟性,即人们在声乐学习上必须要学会用心去倾听,进而搭建起与声乐作品的沟通桥梁。

(三)强化群众音乐想象作用

自古以来,很多音乐艺术家都将音乐艺术的存在定义为感性与理性下的结合体,也就是说,音乐艺术的存在既来源于人类的生活实践,但同时却又高于生活所发生的内容[5]。由上文可知,所谓想象力是一种极具创造性思维的声乐作品创造形式。同时也能够让演唱者在实际的声乐作品表演当中实现与自身情感的相互融合。那么所谓音乐艺术的创作就是要靠声乐作曲家自身的想象力,来表达出自身的真情实感,进而填充到声乐作品当中。由此可见在实际的声乐教学当中,声乐教师必须要充分引导群众发挥自身的独特思维能力,进而实现声乐作品与群众特点的融合,更好的展现出声乐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另外,人们也能够在此过程当中实现与声乐作品的情感共鸣,达成歌唱思维强化的主体作用。

(四)提高群众音乐创新思维

所谓的音乐创新思维,就是在传统声乐创作形式的基础上,不断钻研出具有全新代表性特征的声乐学习方式,且这种学习方式必须能够将声乐作品的曲目本质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由此可见实现音乐创新性思维,不仅能够促进群众对于声乐作品学习时的二次创作,实现群众本身与声乐的融合,同时也能够更加精准无误的表达出声乐作品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在最终的作品呈现上也能够展现出不一样的乐曲风采。因此在实际的声乐教学当中,首先声乐教师可以要求群众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声乐风格进行学习,提高群众对于乐曲内涵的理解能力。进而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促进群众对于乐曲本身的自主性思维理解,直至引发出人们的声乐创造性思维,实现群众在歌唱思维能力上的提升。

五、实现声乐教学培养群众歌唱思维的价值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高校机构当前在声乐学习上普遍更加注重培养群众的歌唱性思维。通过培养群众的歌唱性思维,也能够进一步增强群众在声乐乐曲上的歌唱技艺,所培养出来的人们也更加具备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总体来看,通过实现在声乐教学中培养群众的歌唱性思维,不仅对整个声乐教学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同时也是我国声乐文化发展中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更是保障教学质量、推动教学进度的发展前提,是我国群众在迈向艺术发展道路的必经之路。因此对于当前的声乐教师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须潜心钻研,在声乐艺术发展当中关于歌唱型思维的发展价值,以此来不断学习观察歌唱思维的特点。进而通过人们的学习情况反馈后,验证自身的教学方式是否真正适合群众的年龄特点,最终形成较为完善合理的声乐教学体系。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在声乐教学中培养群众的歌唱思维,首先必须让群众认识到歌唱思维下的想象思维,情感思维以及创造思维等主要内容。充分发挥歌唱思维在声乐学习过程当中的可靠性,在实际的教学方法下做好关于声乐理念的教学工作。其次,人们在学习声乐时必须要以饱满积极的热情提高自身的声乐演唱自信心,培养群众在音乐上的倾听能力、优化群众音乐教学环境、提高群众的音乐创新思维。这样才能够令群众在反复的声乐练习下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实现自身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婷刘慧.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59—161.

[2]王善虎.歌唱思维品质的分析与培养[J].皖西学院学报,2019,35(3):147-151,156.

[3]梁延瑞.浅析声乐教学中科学思维养成的重要性[J].陕西教育(高教),2018(09):16,18.

[4]张先仁.声乐教学中的歌唱技巧与歌唱思维[J].齐鲁艺苑,2018(3):58-61.

第4篇:声乐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声乐;高声区;气息的运用

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高音区”常被视为最重要的环节,甚至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过分地强调高音技巧而忽视了中低声的基础训练,恰恰是很多人高音上不去的根本原因。歌唱高音的能力并不是唯一使歌唱者取得成就的技能,它只是歌唱艺术中许多需要具备的条件之一。

当今社会上教授声乐鱼龙混杂,为了谋取暴利而误人子弟的比比皆是。甚至出现了“你交三千元,一周内包上高音Higt C”的广告承诺。完全无视人身自然条件的限禁和歌唱训练的科学渐进。因此很多的学子在声乐学习上误入歧途,一味追求高音而忽略了中低声的基础训练,造成声音发虚、颤抖,严重地出现声带水肿、小结等病变。本身具备演唱的天赋,而由于训练方法不当,反而毁掉了自身的条件,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障碍。作为声乐教师,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上并不是1+1就可以得到2的。必须要有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手段和“因人施教”的训练方法,小心翼翼地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条件、不同问题逐一帮助他们制定出特殊的“菜单”(训练曲目)。每一个人的声带构造都是不一样的,在开发潜能的同时,不能伤害到各自的特色与风格。如果教一个班级,50名学生唱出来都是一个味道,都像老师自己,那在艺术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就是失败者。

一、声乐实训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与分析

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都是来自高考术科,在进入大学以前有一定的声乐训练基础和经验。也正是由于当初高考的需要,他们过早地涉及了大型的曲目,而破坏了系统的训练,产生了声乐演唱中的一系列问题和病灶。

案例1:自然音区只有一个八度(C1――C2),下行(A―― F)声音虚浮无法出声,上行到E2就开始就出现颤抖,无法持续。在歌曲的演唱过程中完全没有高声区。

如图1所示:

低声区 中声区 中高声区 高声区

(Hing C)

无法出声 自然演唱音区(一个8度) 开始挤压喉头 颤抖无法歌唱

图1 音区图

案例2:气息全部“端在”胸部,锁骨形成一个凹槽,声音没有来自横膈膜的支持,声带挤压的情况非常严重。在学生中声带出现病灶的现象非常多,如嘶哑、闭合不良、息肉、小结等。如图2所示。

声带由两片极薄的肌肉生成,当气息通过时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长期的磨损在声带上长出了息肉,直接影响振动时的闭合,声音就发不出来或出现破音,唱不了一首完整的歌曲。

案例3:高声区不自如,靠天然的条件拼喊,唱得脖粗筋暴。而中低声区空泛无力,完全没有胸腔共鸣。长期以往地演唱,高声区将很快会黯淡失声。

以上的三个案例表现出学生们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歌唱中高音上不去的关键所在。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手段

发声器官是每个人生来具有的,歌唱的人并不难,对于歌唱活动来讲,他本人即时个演唱者,同时又是件乐器。由于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声音的训练就面对着两项工作。首先要把乐器――声音训练好,让它能够满足歌唱多种曲目的要求;其次,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者[1]。

在声乐教学上有“宁教白纸一张,不改毛病一堆”的说法,可见要纠正毛病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所以在声音的训练上,要有一套科学的方法与手段,严格地实施和执行。教学中我设计了下列的几种练习,通过调整呼吸、开发头腔共鸣、运用气息来减少各个声区之间的转换差异,改掉毛病,解决高音难的问题。

(一)哼鸣练习

哼音是作为调节“声音位置”和发展声音共鸣的一种方法。兰培尔提常说:“如果你不能先闭着口唱好,你就不能开口唱好”(马克布那尔:《声音自由的钥匙》)[2]。在声乐训练中,哼鸣是常常用来启蒙的。它就犹如运动之前的“热身”,不会直接冲击声带,而是利用气息对声带进行按摩。同时哼唱可以产生最丰富的声音共鸣,它也是所有发声的基础,其他母音只不过是把这个子音(M)加以修饰而成。如图3所示。

M ―――――――――――――

图3 练声谱1

先由单音开始,用最自然的呼吸通过头腔把声音发出来。在结合音阶上下行,半音推进反复练习至小字2组的D音。从闭嘴哼鸣――渐渐过渡到――张嘴哼鸣,其过程要非常当心,声音的部位要保持。高音的时候不追求明亮,要圆润有质感。

检验方法: 闭合与张嘴的整个过渡中,声音没有变化,就证明你哼鸣的位置是正确的,也就可以开始第二阶段的“带字练习”了。

(二)带字母音阶练习

Mi Ma

图4 练声谱2

由哼鸣的位置来带动,通过字母的变化,保持声音位置的统一(如图4所示)。

Ma

图5 练声谱3

在“A”上有一个持久的站立(rit), 巩固整个歌唱状态的形成。

Ma Me Mi Mo Mu ――――――

图6 练声谱4

通过变换不同的母音来训练,让练声的状态在一个“柱型”的位置上进行。

这样的练习一般要持续4――5个星期。完全不给曲目演唱,让学生忘却以往不好的演唱习惯,而进入一个全新的声音“立柱式”状态(美声唱法的基本状态)。

在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急于唱高音,这是声乐训练的大忌。以上的两种练习,主要着重在中低声区。从小字一组的C开始――小字二组的F结束,无须再上去。巩固了这个音区,高音的技能就是时间的问题了。作为教师,一定要坚持给学生打好中低声区扎实的基础,切忌急功近利,过早让学生触碰F以上的音域。

(三)KonKon练声曲与弥撒曲练习、

从练声到歌唱之间,有一道“鸿沟”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学生的练声状态很好,但是歌唱时却变换万千,完全用不上正确的方法。在声乐实训教学中,老师要特别注意两者之间的平稳过渡和统一,可以先采用KonKon练声曲,再学习演唱一些弥撒曲。因为圣诗的曲调比较平缓,音域都在中声区,也没有大跳(图7),阶梯式的音程旋律让学生演唱时气息比较平缓从容,也能够结合到练声的方法。

三、科学的发声方法唱出漂亮的高音

经过4――5周的训练,学生们逐步养成一个正确的发声状态,就可以结合一些初级的小曲目开始训练了。歌曲的挑选也非常重要,每一首都要达到具体的训练目的:

《摇篮曲》(勃拉姆斯)――为声乐训练的入门,与之前的练声曲结合起来;

《花非花》――感受声音的“立柱”状态,改变咬字靠前的习惯;

《渔光曲》――平稳呼吸,注意大连线的气息控制;

《思乡曲》――训练中低声的胸腔共鸣与歌曲意境的表现;

《月之故乡》――巩固中声区,反复地进行练习;

《牧羊姑娘》――加强后咽壁的力量训练;

《玫瑰三愿》――提升声音的强度,自由节奏的把握;

《燕子》――加强元音字母的位置训练,完成中高声区过渡;

《在那银色的月光下》――训练声音的柔软表现,用中声区的状态带动上高音;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韵味练习,掌握声音的灵活性、流动性;

《Caro mio ben》统一整个歌唱的状态,在气息的支撑下,高音自然地通过头腔共鸣发出来。

整个过程需要约1个学期甚至更长久,需要看学生本身的问题、个人的领悟能力、练习中正确的判断和方法。

通过上述歌曲循序渐进的训练,很多学生的毛病得到了改变。沙哑的声音开始圆润明亮,中低声区有了胸腔共鸣的支撑,音色本质上的优势展现出来。在练声中,哼鸣音域达到小字二组G,开口母音达到小字二组B,甚至Hing C,歌曲演唱的音域平均为小字组G ―― 小字二组A。高音的演唱已经不是“”,它成为了气息支撑加头腔共鸣后的必然效果。

教学与训练的过程,让我们体会到,过分强调高音训练反而造成很多的毛病。当基本状态不稳定的时候,千万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中声区的正确训练是通往高音的重要途径,只有稳固、扎实的步步为营,在中高声区的声音部位形成通畅的管道,加上气息下沉、后咽壁站立、打开牙关、用哼鸣时的头腔作为发声点,整体协调放松,局部积极配合,就可以唱出高亢、漂亮的高音。

参考文献:

[1]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63

[2]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1

[3]纪哲生,麦坚理.颂主新歌[M].香港:浸信会出版社,

1980:242

作者简介:

第5篇:声乐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英语阅读;阅读方法;阅读习惯;词汇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116-01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可见,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技能,阅读在英语学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语言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听、说、读、写、译是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独立的心理过程。其中读是中间环节。抓住这个中间环节,从“读”入手是英语学习的良好途径。

英语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主要教学目标之一。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动力不足,方法不当。认真探究其中原因,这与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方式有很大关系。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一般比较注重词句操练,对语篇理解关注比较少;比较重视阅读结果,不太关注过程指导;侧重语法知识点的讲解,而对于阅读方法的培养,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的训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改进教学方法

1、问答法

从初二开始,多数阅读文章设有“课前问题”(Pre-read questions),目的是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并就有关话题展开讨论。然后通过阅读验证自己的推测,吸取信息,掌握新知识,丰富经验。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和学生共同讨论“课前问题”。再就课文内容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边读边寻找答案。要求学生阅读时尽可能地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并鼓励他们在阅读时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学会使用字典或教科书附录中的词汇表及注释,适时表扬善动脑筋和使用词典的学生。学生读完课文并找到答案后,鼓励他们大胆举手回答,同时帮助他们解决阅读中遇到的语法困难。再让学生细读课文,就课文内容提出更多的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复述法

对语法现象少、句法简单的课文,可采用复述式教学法。即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复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练习口语。在一个同学复述时,其他同学既可以接受听的训练,又可以和自己的复述内容进行比较,进一步改进。使用这种方法时,可以配合图片给学生以提示,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复述一般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三种形式。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基础提出不同的复述要求。初一、初二年级由于概括能力不强,只能要求他们详细复述,即按照课文的顺序和内容,较详细地进行复述。为了防止把复述变成背诵,可以先编提纲再复述。提纲可以是词语式的,还可以是问题式的。到了初三年级,学生有了初步的概括理解能力。可以提出简要复述文章内容的要求,即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较简洁地进行复述。简要复述有助于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也为学生进入高中进行创造性复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扩大词汇量

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和阅读速度。扩大词汇量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前提。所以,对于每个英语学习者,都要熟练掌握一定量的词,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词汇量的获得,首先是课本上的必须掌握。在记单词时不要单独记生词,那样很容易忘,最好把它放在句子或文章中一起记忆。把单词同整句话一起记,不仅记住了单词的意思,也记住了它的用法。其次,广泛阅读是扩大词汇量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在泛读时不要求对内容完全掌握,能看懂、能接受信息、进行简单总结,能就所读内容进行问答就行。广泛阅读可以是老师向学生指定阅读材料,然后统一检查、提问。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阅读,老师不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在读物选择方面老师应给予指导,作到有布置、有指导、有检查。可以让学生们通过比赛看书多少、难易程度、词汇量的大小来激发读书的乐趣。

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不同的阅读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是:1、不要出声读或指读,要默读。出声读和指读都会分散注意力,限制阅读速度。默读可以集中大脑,边读边想,可设问、可推测。2、不要逐字逐句地读,要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逐字逐句地阅读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单词上,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不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3、不要重复阅读,这样影响理解力的集中,减慢阅读速度,因此会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要调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智慧,一口气越障碍看到底。4、不要一见生词就查字典,要养成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的习惯,在不影响理解全文的地方,要舍得放过难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阅读兴趣。5. 不要边读边译,这样影响速度,不能促进理解。应该直接用英语思维、记关键词、抓主旨。

第6篇:声乐教育方法范文

因为作品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作者把自己的观念、意识、情感注入作品中,因而追踪作者的原初意义也就成了解读的第一步。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都是作者感情和个性的凝结。从题材的选择到主题的提炼,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情趣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出各自的特点,这些不同的个性特征都会呈现在各自不同的作品中,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创作风格。

但文学作品一旦进入社会流传体系,就有了独特的生命和意义,而不以作者的意愿为转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品的原意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语言的共性使语言成为人和人之间相互沟通的工具,而语言的个性使语言具有永久的魅力,尤其是文学语言,其表达和理解都极富个性色彩,使文章更具主观表现性质。

正是依靠文章自身的张力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阅读提供了广阔的自由解读空间,因此高层次的阅读,绝非仅仅是解释文章的结构,探询和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而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是作品和读者互为解释,互相理解,互相建构的过程。阅读者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对解读作品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都会影响乃至制约他对文本的接受。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是唯一的,我们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分析理解,去欣赏吸收。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看文章的角度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对文章的解读也应该是多元化、个性化的。

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在教学中不应该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老师完全吻合,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对于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有意无意地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对主体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学生主体意识越强,他们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力量的自觉性就越大,从而也就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自身的能动性。传统教学主要以教师单向的传授知识为主,学生的依赖性强,学生很少有机会去开动脑筋质疑问题,缺乏对学生主体性和独立性应有的尊重。语文教学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打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课堂教学的封闭性,训练测试的模式化,语文教学效率就会得到提高。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通常见到的学生感受力下降,感觉不到大自然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体验,在某种意义上都与忽视学生个体经验有关。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

三、每一个人都表现出不同的智力差异

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当充分认识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智力水平,使语文阅读教育目标尽可能地适应他们应有的发展水平,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

在阅读中,由于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所以即使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在同一个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同一个材料,他们获得的阅读体会也是不一样的,甚至差异很大。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首先,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留出一定时间,尽可能让他们用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其次,要注重学生对阅读作品进行整体感悟,让他们带着感情去与作品中的形象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情感的审美中实现思想的升华,灵魂的净化。

第7篇:声乐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 高中生 音乐学习心理 音乐欣赏 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 G40-0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234-01

本文对进入青年期的高中学生,他们的音乐学习心理会产生那些变化,学校的音乐教育活动将如何适应这个变化等方面进行阐述。

1 当前高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分析

高中是人的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初步形成的时期,高中生的音乐文化需求和社会的宣传环境联系在一起,在社会“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听、唱流行歌曲成了他们紧张学习生活后的放松,可是,离开了歌词诠释,高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却恰恰与他们的智力、学识程度形成了相当强烈的反差。在高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一些现象:

现象之一,欣赏音乐作品时,教师请大家自选合适的方法将作品的主题进行熟记。大部分同学会选择唱谱例,可唱出的效果又音不准,找不到节奏,几乎没有音乐的流动感。

现象之二,课堂上,教师同学共同聆听一部音乐作品,不管这流动的音乐组合产生了怎样千姿百态的变化,可绝大多数学生的脸上,看不见半点表情变化。当音乐结束后,教师希望大家都来谈谈由此产生的感情体验,可是,学生的发言往往缺乏音乐感,缺乏美感,显得很苍白。

2 当前高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及现状的分析

2.1 高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分析

由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多种原因,使得部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产生了弱化。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他必须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从声、乐、色、线、情的感知能力,到逐渐掌握音乐的各种基本要素,从单纯的依靠模仿和简单再现的直观性学习音乐,到能从情感和心灵中去理解音乐,这中间都必须依靠每个时期音乐教学的功能和所取得的效果的连接。

2.2 价值观、审美观造成了高中生自身音乐学习心理上的差异性

音乐艺术不同于文学和美术,情感性是音乐的主要特征。高中生们喜爱什么样的音乐、选择如何接受音乐的教育,都带有浓重的个人感情倾向,也就是说,高中生较过去更多了一份经验。他们中的有一些人聆听音乐,是为了借助音乐调剂和愉悦身心,而另一部分则是为了心目中的偶像……他们的喜好和选择完全受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个人对音乐的理解程度的制约。他们音乐学习心理活动的中心,会偏向于他们较为熟悉的“文字”和极富“感染力”的音响刺激,他们自身的价值趋向更多的是追求外表上的“听得懂”,很少去思考音乐的真正内涵。在一部分高中生的心目中,流行歌曲就是所有音乐的代名词,但都发出了“音乐即简单又复杂的感叹!”

3 当前学校高中音乐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在上述高中生音乐学习心理分析中不难看出,高中生们不是不愿与音乐产生交流,而是“自尊”与“能力”使他们望而却步。那么,针对高中学生的音乐学习现状调整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排除音乐学习的心理障碍,以保证音乐欣赏活动的有效开展,以下几方面作了些尝试:

3.1 构建一个由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的音乐学习群体,使当今的高中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能向着学校音乐教育中“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目标稳定持久的发展

学生对音乐所拥有的兴趣,虽说兴趣这种心理过程,不象感知、记忆、情感那样,可以直接构成音乐的审美心理,但是,它在推动音乐学习及音乐实践活动开展的环境中,通过小组的合作,争论、质疑交流音乐,使兴趣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内趋力。

3.2 通过训练“音乐耳朵”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对音乐的鉴赏水平

我们说,在人对音乐的感受中,其音乐心理效应就是信号的获得、传输、加工、转换和储存的过程,有人会随着音乐的流动产生愉悦的心境,也有人在欣赏音乐时会进入到诗的意境,这些都是需要通过进入音乐大门的钥匙一一听觉后才会引发的。因此,有没有“音乐的耳朵”就成了音乐欣赏者水平差异、欣赏层次出现差别的重要依据。

1)音乐主题的强化听赏

音乐中的主题,是指乐曲中具有特征的旋律,它能表现一定的音乐思想,是整首乐曲的核心。格式塔认知心理学认为,如果一首音乐主题,不断重复,以不断产生的刺激,使听者能形成条件反射,情感反应与联想会随之产生。对学生而言,这些主题多听而耳熟能详时,或许开始只能反射出作者、曲名等简单的识记,还不能作出更多的反应,但过若干时间后,由于某种巧合,再听此音乐时,一般会突然领悟这部作品所表述的思想情怀,个人的情感在音乐中找到了宣泄地。这种心理过程在心理学中有一种理论一一顿悟。这种消遣式的听赏方式,没有太大的压力,只是一种识记,但这是必需的,这是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的前提。

2)了解、掌握“音乐语言”的组合和基本的规律

音乐是通过一种特殊的语言,做着情感世界的宣泄。然而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受到了这些特殊语言的制约,他们对讲述这些内容的“语言”还不甚了解。为此,不断地注意、学习、了解音乐语言的组合与规律,观察和积累生活中形象与相应音乐语言的表现方式,就成为高中生在现有音乐学习心理中如何与音乐作深层交流的突破口。

第8篇:声乐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阅读能力;语文教学;阅读方法

一、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方式,提高课堂活跃度,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自由、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中学生语文阅读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阅读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据实地调查发现:学生平均每周的看书时间竟不到十个小时。学生看书的时间为何少得如此可怜?

(1)大部分学生认为现在学习就是为了应试,而且考试科目较多,因而没有时间阅读。这难能可贵的十小时也是经过学生千辛万苦才挤出来的。

(2)学生主动性缺乏。据调查,74%的学生表示大多数只看些娱乐性书籍,还有一些同学认为网络和电视就可以满足日常的需要。7%的同学认为花大量的时间看“闲书”浪费了学习时间,更有甚者认为读书只要读好语文课本就可以了。

(3)学生自身无法认清阅读本身的意义。虽然当下大力地宣传素质教育,但试题依然从课本中来。“聪明”的学生怎会浪费时间来做一些“无用功”呢?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1.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进行阅读教学,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将提高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作为主旨。在实践环节上,比如整体感悟、体验情境、品味意蕴、赏析语言等环节上,借助几种常用的阅读技巧来多角度把握课文,并且同时展开对文本的研讨和鉴赏为主的深度阅读。带领学生开展贴近生活实际的阅读活动,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以调动学生体验生活的积极性,从而开展阅读。

2.改变策略,从文本出发,鼓励学生多与教材“沟通”

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多读书,语文课更是要读书的。要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走入“文字”的世界,体会文字的美,真正地学习“语文”。

在课堂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学生先学,教师后教”的原则。学生带着课前自学和互相交流中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和疑惑,走进课堂,向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为他们解答,循循善诱。这才是中学课堂最理想的状态。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起点,是一个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解、把握文章主旨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反复品读文本,边读边思考,勾画圈点,做读书笔记。然后开展学生间的合作交流,通过互相交流、质疑、思辨,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创新”应建立在自主研讨的基础上,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本的某方面联系起来探究,通过深入比较,总结出和参考书上不一样的观点。这种“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的模式是一种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授课模式。

4.注重诵读

带领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有意识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和欣赏情趣。用量的规定,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要求学生诵读。

四、总结

运用阅读法进行阅读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在读书过程中,善于博采众长,切忌生搬硬套。②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总结摸索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方法。③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读书方法,需要在长期的阅读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探寻、摸索,方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古人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学的阅读方法,不是机械地让学生阅读,而是开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观念。在中学时期,开展对学生阅读的训练,对培养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个人品质,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第9篇:声乐教育方法范文

1创造力的定义

音乐是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文化艺术,对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操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从本质上来说,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的本领,也是人才与员工的真正分水岭。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素质教育应该与创造性的教育并行,现在社会正处于大数据时代,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结合高新技术教学模式,把素质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音乐中的创造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欣赏音乐、创造音乐。

2中学音乐教育的意义

2.1提升教师的教育素质

音乐作为一门高雅的学科,不仅学生从中受益,老师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在本人的教学生涯中也有着充分体现,例如:曾经独立指导并排练合唱《音乐剧狮子王》并且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多次荣获“先进个人”和“优秀指挥”的荣誉。在此期间,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也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2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在文化学习中,音乐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的学习不仅仅是陶冶情操更能对相关学科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众所周知,音乐的涵盖面广泛,包括摇滚、抒情、流行等众多音乐形式,中学生对音乐类型的选择也代表了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许多国家已经专门成立了研究音乐对教育影响的机构,在社会心理学、人类科学、哲学等领域都能看到音乐的身影。研究表明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西方国家,音乐被列为主要学习学科,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3提高校园文化氛围

在学校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同等重要,优秀的老师和具有创造力的?W生是教育长久发展的必然保证。而音乐本身具有舒缓情绪,发散思维的功能,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只要加以引导,就可以创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参加音乐活动,找到生活中的乐趣,从中培养出高智商、高情商的学生是每个老师的期望。因此,音乐就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推手”,把它推向“创造性教育”,以此来显示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培养中学生创造力的方法

3.1加大音乐教学力度,拟定具体教学进度

音乐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应该被提到教学日程上来,避免盲目追求素质教育,造成人才流失。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学校、老师、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改变,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音乐教学被各大中小学提上了教学日程,并且对此专门拟定教学大纲、确定具体教学进度,其目的不仅仅在于缓解学习压力,更是对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启迪,以便能够及早适应未来生活环境。

3.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使用多媒体教学使音乐课本上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通过图形、动画视频等表现形式而变得直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教学效率,在利用多媒体系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在教师里直接利用遥控器对控制室中的各种设备,已选择或控制音乐教学视频,利于教学观摩和教学管理。

3.3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情境创设提升课堂的趣味,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对学生而言,颜色、声音、动作对他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并创造有趣的学习环境,通过情境的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参与学习活动,让以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主动探究。让学生在自由、积极和愉快的音乐实践中,自主感受音乐,从而提高音乐素质。

4对未来中学生教育的展望

未来是一个未知数,对于未来我们一定要抱有憧憬的心态,未来学校的音乐课程将会越来越丰富,人类的精神阶梯是随着阅读不断前行的,音乐也不例外,多听,多用心去聆听,当然学校也要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对国内外优秀作品进行学习理解,多结合中西方的教学方式,走博采众长的多元化道路,保障学生在差异和多样性的环境中能够更加有效地学习和欣赏各国的优秀音乐作品。取其精华,为其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