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范文

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

第1篇: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范文

【关键词】操作不当 素养欠缺 书本学习 集思广益 多写反思 深钻教材 精做准备

本次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以"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基本理念。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是否具有全新教育理念、综合知识结构和教育实践能力是关系到科学课程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科学课程的新标准及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从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出发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应重在探索,体现逻辑。我们通常关注一节科学课,应关注学生的课前认知和课后认识。而学生的认知变化应通过实验证据得到结果,让孩子们在探究中获取科学知识。所以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尤为重要。要上好科学实验课,科学教师的实验素养至关重要。这学期本人担任了小学科学教研员,在下乡调研过程中发现:我们农村小学科学教师许多都不是科班出生,也就是自己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实验技能的培训和学习,在科学演示实验中,很多老师不能完成完整的操作实验。也许在实验过程中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由于自身的科学素养欠缺,也无能为力。许多实验教学操作不要说教给学生们,连自己都不会就,这是一个科学老师实验素养的问题。例如:一位教师在上溶解那一课的实验教学中,当操作到食盐溶解到水中用到玻璃棒搅拌时,学生哄堂大笑认为是在搅拌鸡蛋。老师课后说玻璃棒在水中的搅拌方法自己都不会。这就存在教师实验操作问题。在教学中,多数教师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来进行实验教学,这就免在实验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存在。例如:

有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天平等。学生开始实验前,教师提出: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们根据平时的经验说出了颜色、味道、用途等方面的不同。接下来,教师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学生们顿时忙开了,教室闹成一片。听课教师问一个同学,你们在研究什么?学生摇摇头。从这节课可以看出,教师器材准备充分,但缺乏对学生实验要求和探究方法的明确,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从以上两个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自身科学实验教学素养的严重缺失。现阶段,对于实验操作的技能培训也相当有限,使得老师们的实验技能水平也是参差不齐,青年教师尤为突出。针对当前科学教师普遍存在的实验素养问题,如何对症下药,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成了当前科学学科教研的主要话题。

1.书本学习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实验操作的时候很多,而我们许多科学教师都是兼职科学教育,对实验的物品应用及操作都不熟悉,所以在教学实验课时就感觉困难。老师们,在今天这个科技发达的年代,我们自身如果把知识都弄错的话,那将会让孩子们耻笑,被社会所淘汰!因此我们必须得加强学习,自我提高。首先应加强书本的学习。在书本上学到实验操作的基本要求,规范实验操作动作。从书本中学习实验物品及实验程序的运用,这样让我们的实验课变得更科学!

2.集思广益

教师们平时在学校内部应多展开相互听课,相互交流学习的活动,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学习。作为教研员我是这样思考的:在全县小学科学研培活动中除每学期开展听课活动以外,还特别聘请初中或高中实验室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培训讲座。这样让全县的科学教师能得到正规的实验操作培训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研机构也多深入课堂进行指导教学。

3.多写反思

在我们农村小学,教师与学生做一次实验很不容易,所以我们要尽力让学生对每次实验课都有所收获。这就需要教师要有丰富的实验操作经验。而丰富的经验要靠我们工作的不断积累。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不断反思总结自己的工作。当我们上完一节实验操作课后,应写好教学反思,让自己在教学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并找到每一次的不足之处,及时找准错误原因以及正确的方法,为下一次的实验课做好准备,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经验。比如当我们上完一节实验课后,可以从学生那里了解有无收获。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再去分析此节课的问题所在。教师与学生做一次实验都很不容易,所以我们要尽力让学生对每次实验课都有所收获。

4.深钻教材

无论是什么课其实都离不开对教材的分析。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更是要深挖教材,熟悉教材。特别是我们农村科学教师,面临实验器材、实验室紧缺,自身又是兼职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的努力,教师责任心的驱使下才能进行实验课。所以我们应该对科学教材进行深挖,做到对每一课,每一章节内容的熟悉。这样我们可以把有些相连的实验放在一起完成,既节约时间又节约实验器材。如果我们对教材不熟悉,对科学实验的准备就不到位。有的时候我们轻视课前的准备工作,结果就会造成课堂实验的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让孩子们在不正确的操作下实验探究,就毫无意义。所以只有教师熟悉教材,熟悉实验操作,我们的科学实验课上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应对实验中出现的一切情况。

5.精做准备

第2篇: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范文

科技类校本课程是我校校本课程体系的核心。多年来,我校教师在开展科技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多项课程,既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又锻炼了学生勤思考、勤动手的能力,同时,也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2011年开始,我校将科技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优化整合,初一年级固定每周1节物理科学实验课;2012年,在初二年级开设化学科学实验课,并形成了符合我校学生特色的实验类校本课程读本。

物理科学实验课,用发现的眼睛找寻答案

2011年,我校开设物理科学实验课,以“来自生活,观察现象,探究规律,回归生活”为宗旨,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与生活的感性认识,寻找身边生活现象与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合作意识。逐步形成了《物理科学实验课读本》的雏形,并在初一年级开设了每周1节的物理科学实验课。

1.基于现象思考的课程构建

几年来,在学校物理教研组共同研究的基础上,物理科学实验课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内容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基本测量从长度开始》《奇妙的声音》《神奇的镜子》《时光中的时光》《无所不能的电》《亲密的好伙伴――电和磁》《飞向天空――制作水火箭》《为什么是比萨“斜塔”――重心与稳定性》《潜艇外壳为什么变形了――压力的作用效果》《谁让飞机飞上了天――来自流体的力》《会飞的灯――生活中的浮力》《会变身的水――神奇的热现象》《“谁持彩练当空舞”――绚丽多彩的光》《寻找撬起地球的支点――生活里的工具》《变形金刚的力量来源――无处不在的能量》《自己动手组装游戏机――神奇的电路》等。

2.实验课程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

通过物理科学实验课校本课程的实践活动,我们得到了开设校本课程的三点意义:一是开设校本课程的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个性,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二是开设校本课程有助于实现三种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这些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在科学实验课的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科学、巧妙地设置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中,切实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三是开设校本课程能有效落实三维目标。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坚持把课程的三维目标始终贯穿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在科学实验课上,当学生运用物理知识、科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时,他们就会体验到成功,这种成功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化学科学实验课,让知识指导生活

学校的初三化学教师,多年来转战于一轮又一轮的中考之中,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初三毕业生。虽然凭借教师不断积累的教学经验,使学生考出了满意的成绩,但总是感觉有些遗憾,他们常常扪心自问:学生们应该从化学课上学习到什么,才是受益终生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多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可见,化学实验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应该通过实验,让学生去感受、去沟通、去观察、去总结。

1.源于生活现象的课程创建

2012年9月,学校在初二年级每周固定1课时开设化学实验课。化学是一门与人们生活生产实践紧密关联的学科,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有趣的化学现象和化学知识。从宇宙飞船的火箭燃料,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化学知识渗透在社会、科技、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追随着化学家法拉第的脚步,重新认识了蜡烛的燃烧;验证了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的不同;提取出紫甘蓝中的花青素,探究了花青素的变色规律;为了配合消防教育,教师在科学实验课中增加了“燃烧与灭火”的内容,让学生学会灭火也学会控制燃烧,让学生亲自体验灭火器的使用。通过这样的化学科学实验课,学生既认识到防止火灾的重要性,也学会了火灾中的自救方法,同时还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意识。

化学教师尝试着从生活中选择话题,分别设置了如下课程板块:在各种化学现象和常见的化学物质中选取了物质之谜――《蜡烛的燃烧》《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探究》,物质的多样性――《氧气》《二氧化碳》《水》,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探究硬币的成分》《探究化学变化》,化学之生活――《燃烧和灭火》《厨房里的化学物质》《生活中的色素》《家用酸和碱》《物质之微观世界――分子》《迷你小实验》等。

2.“四部曲”,让学生学会探究

开设化学科学实验课的初衷是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首先,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带领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入手进行研究,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呼吸、燃烧等现象;其次,通过实验来验证或检验这些现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组织讨论,总结实验过程及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最后,以化学小报、化学墙报和实验报告的形式来总结提高。这样“四步曲”唱下来,化学实验课程就初见端倪了。这样的化学科学实验课,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了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探究物质的实验中,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的初步思路,能做到: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反思与应用。在具体学习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时,学生自然而然地控制变量,进行实验设计,并能准确、明了地叙述设计的思路和原因。而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分析如何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时,有的学生可以设计出把集气瓶倒置在水中的实验,并清楚地知道是压强原理。

现今,在初二年级开设化学实验课的学生已经升入初三年级,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及对化学学科的兴趣,都优于以往没有开设过实验课的学生。比如,在往年的教学中,对于学生微粒观的建立一直是一个难点,在这一届学生中,由于在科学实验课上,已经体验到了分子的存在和分子的一些性质,所以在初三的教学中,学生并不觉得奇怪和陌生,从微粒角度来研究物质,并能很好解释一些现象,如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湿衣服为什么会晾干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科学实验课促进师生同步发展

我校科学实验课程的目标是:从生活出发回归生活,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初一年级物理科学实验课的定位在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感性认识,寻找生活现象与知识的联系,提高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体验实验乐趣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提升实践能力与探究精神。初二年级开设的化学科学实验课,目的在于以生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初步开展实验探究,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过程,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增进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我校的科学实验课经历了从趣味物理、化学实验,到开放实验室的发展过程,我们一直在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内容与模式,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我们明确了方向: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民主化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开放型的新课程观。

在科学实验课中,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小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完善了学生的智能结构。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取知识,提高了科学素养,从而实现了科学课教学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3篇: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范文

关键词 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5-0146-02

随着新课标课改实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得到了很大改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模拟让学生了解各项科学知识,逐层深入,以实现教学目标,但因受到教学环境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限制,影响了科学实验内容的完整和效果达成,导致实验相关活动发生转变。如何消除影响科学实验因素,是当前教师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时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1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教学方向缺乏计划性、目的性 在实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没有进行系统规划,没有对实验内容进行合理安排,这就容易导致学生不喜欢小学科学实验课。学生在参与小学科学实验的开始时兴致勃勃,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却发现不知道自身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逐渐减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缺乏计划性、目的性的教学,易使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迷茫、烦躁等情绪,导致小学科学实验无法顺利进行,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实验教学内容闭塞缺乏科学性 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依照新课标最新实验要求,教学内容不明确,直接导致实验内容落后于学生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当前许多教师都是依照以往教学中的各项实验操作进行,在原有的实验内容中选取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操作,这种实验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实验能力、操作能力进行培养,但是与新课标的创新性指标相背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较为闭塞,很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定式。导致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降低。

实验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形式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合作学习是提升学生实验学习的关键。但是当前许多学校只是单纯对学生进行小学科学实验分组,局限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实验,合作效果不明显。由于缺乏系统的管理方式,没有实施进一步实验教育及任务安排,容易造成学生在实验合作的过程中散漫无序,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恣意玩耍,最终导致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上述的环境中,学生很难全面掌握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知识,整体教学收效甚微。

2 优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措施

明确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目标及地位 教师要首先从目标出发,明确教学方向。正确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效益的关键,能够有效改善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现状。教师要将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将提升学生对小学科学知识的了解和认识程度作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核心内容,提升学生对小学科学实验的兴趣。

教师要摒弃在授课过程中“副课”的观念,将小学科学实验与其他课程内容一视同仁,教师要从内心重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严格依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落实各项实验操作内容。利用各项实验条件,确保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小学科学实验学习过程,形成浓厚的教学氛围。

构建完善的小学科学实验课程体系 在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形成统一的教学体系。教师要认真研究小学科学实验中的各项知识点,对全册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进行深入探究,确保了解教学过程中的各项知识点分布状况。在上述基础上逐步制定各个环节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逐层深入、逐层落实,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内容落实到日常教学的方方方面。

例如,在对使用温度计实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设计的实验。本环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温度计的常见类型、温度计使用方法、温度计读数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设置摄氏温度计、华氏温度计两组实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实验和探究,对温度计使用进行分析和交流。交流完成后由教师示范规范的使用操作,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加强对温度计使用的了解及认识。

优化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质量关系很大。在实施实验教学方法选取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出发,以不同的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保学生能够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要适当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对小学科学实验进行探究、总结、反思,不断增强学习效果。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实验后汇报交流成果的反思,鼓励学生能够将隐性的思维转化为显性的教学认识,确保学生将实验过程中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完善自身学习成效。

如在研究动滑轮、定滑轮的作用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如何使用的?两者有什么作用?应该在什么环境下使用?”,然后由学生自主探究。在解决上述三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关于动滑轮和定滑轮的资料,指导学生依照实验操作设计完成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要确保学生在自主探究式教学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能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从动手操作中了解到动滑轮和定滑轮在使用的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教师和教学环境的限制,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还没有形成较强趣味性的实验内容,没有形成引人入胜的实验教学情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质量。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状况,对小学实验教学不断进行优化,注重提升实验设备的应用质量,要从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出发,设置实验情景,保证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教师要避免深奥、晦涩的实验方式,防止学生因无法理解实验原理、实验内容等影响学习兴趣。

例如,在“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三个乒乓球代替太阳、地球、行星,对三者的位置进行合理确定。教师可以先通过自转和公转概念的讲解让学生加深对公转的认识,防止实验过程中学生由于不理解公转造成后续内容无法顺利展开。

3 总结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小学科学实验的各项指标已经发生了明显转变,对各项实验要求逐渐提升。在上述环境背景下,教师不再是单纯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全面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是每一个小学科学课教师的努力方向及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李艳灵,吴育飞.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及对策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8):38-39.

第4篇: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范文

关键词:趣味;科学实验;初中科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1;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8-0080-02

科学学科和其他学科存在明显的不同是,这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科学实验的趣味性进行重视,这对教师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有着重要帮助,能全面提升科学教学质量,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能拓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动力和热情。以往晦涩难懂的书本知识通过实验的方式更为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对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文章将对趣味科学实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期为科学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趣味科学实验在初中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趣味科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和开拓学生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教育改革已经实行了很多年,但有的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使用的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不仅对提升科学教学质量起到阻碍作用,还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然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开展趣味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科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趣味实验的有效开展,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对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实验中有着更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进一步提升科学教学水平的一个有效方法。

二、开展趣味科学实验的阻碍因素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一些教师教学方法的总结,发现开展趣味科学实验受到的阻碍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 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对落后、传统

在进行科学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很多科学实验具备一定危险性,因此,在课堂上,绝大多数教师为了防止意外的发生,往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十分谨慎,甚至不让学生接近。这种实验方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安全得到了保障,使得科学实验课程有效地进行和开展,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实验的作用不大,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科学的兴趣。

2. 教师开展趣味实验经验不够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是按部就班地对课本中的实验进行开展,很少展开相应的趣味性科学实验,因此,导致很多教师的趣味性科学实验经验欠缺,难以将课堂知识有效地融合在趣味实验中。还有的教师虽然想在课堂上开展趣味实验,但是在课堂的实际操作上,由于经验不足,导致手忙脚乱的事情经常出现,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教师的实验能力产生质疑,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3. 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不高

由于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重,因此,即便是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相关的趣味科学实验,对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打破。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还是会受到固定思维的影响,将大量的时间或精力投入到对课堂笔记的记录当中,对教师的提问或是开展讨论没有引起重视,使趣味实验难以有效开展,取得的效果不大。

三、趣味实验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 教学观念需要创新

开展科学实验的目的不是为了向学生演示实验过程,而是需要借助实验的演示,让学生对问题有着更为深入的观察p思考和分析,对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p学习意识p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进行充分锻炼,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科学成绩。传统的“教师讲p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实际要求,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此种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进行积极的p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来,在趣味科学实验中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有效解决科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方式需要创新

开展趣味科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管是在哪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都应该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自主进行科学实验,从而发现更多的问题,在自主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将问题有效解决。在开展自主学习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指导,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保证自主学习取得实效,保证科学实验顺利进行,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比如教学“浓硫酸的稀释”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和提供两个实验环节。第一项实验就是让部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在一个有滴管的试剂瓶中,适当加入少量的浓硫酸,之后再向浓硫酸中加入水,让学生对稀释浓硫酸的错误做法进行观察,这时会发现液体飞溅的情况。第二项实验则是准备一个新鲜的鸡腿,直接将少量浓硫酸滴在鸡腿上,这个实验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直接观察浓硫酸的强腐蚀性。当实验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刚才的两个实验进行反思,总结稀释浓硫酸的正确做法和认识浓硫酸的强腐蚀性,以及在今后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让学生自主研究和探讨浓硫酸的稀释错误将会出现哪些不利影响和危害,进而更好地进行科学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课堂实验和课外实验相结合,参与实验和探究思考相结合

在对趣味科学实验开展的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鼓励学生,通过对课堂中所学知识的联系,自己动手进行一些简单易操作的课外实验,这种方式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课堂上开展趣味科学实验的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相关实验,实现课堂实验和课外实验相结合。不论在课内还是课外,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和分析,进行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在提升初中科学教学效率的同时,使初中科学教学变得更为生动p更为有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本身就具备较强的趣味性,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趣味科学实验在课堂上的应用,不仅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有着重要帮助,还能全面提升科学教学质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增强其学习科学的动力和热情。由此可见,趣味性科学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对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对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完善初中科学教学有着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周玉莲.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13(04).

[2]李旭伟.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学实验的应用探究[J].文理导航,2016(08).

[3]吴小清.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学实验的应用剖析[J].中学生数理化,2015(12).

第5篇: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范文

一、教师――“教”

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是组织的主体,要做好“教”的工作,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学生的“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采用适当的方法指导、引领学生探究,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科学活动的主动性,逐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力,启发引导学生用耳听、用眼看、用脑想、用口说、动手做,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从中发现并掌握科学规律,学习科学知识。

1.营造和谐氛围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调整教学策略,以真诚的眼光注视学生,用亲切的语气教育学生,用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愉悦地学习,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 清清的水 》活动4《 怎样加快溶解 》前,教师提问:“家中来了客人,小明想泡杯冰糖水给客人喝,你们谁能帮小明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客人喝到冰糖水?”学生纷纷献上计策:“用筷子搅拌。”“用热水泡,再用筷子搅拌后放在冷水中冷却。”“把冰糖搅碎,用热水泡,再用筷子搅拌后放在冷水中冷却。”这样,从生活情境出发,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极大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实效。

2.辨证认识教材

科学课堂就是要带领学生开展大量的科学探究。教师要充分做好准备,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琢磨教学的重点难点;了解学生实际,考虑细节问题,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引领学生科学探究。因此,不要局限于书本,要充分运用《 科学 》教材,学会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引导学生大胆猜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寻求结论,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进行科学探究,把知识学活,获取科学知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例如,教学《 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 》活动4《 茎的扦插 》中,教师通过分析教材,结合学生喜欢养蚕而不易采到桑叶的实际,设计利用茎的扦插来繁殖桑树,指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农民用甘蔗、甘薯扦插的事例,讲解扦插的技术要领,让学生学会扦插,提高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重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包括“教”的反思和“学”的反思。“教”的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在日常教学中,要写好课后记、质量分析和教学总结,寻找问题,调整进度,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益。“学”的反思是指学生对学习的反思。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找出症结,改进学习方法,制定改进措施,寻求解决的办法。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反思,能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例如,在“会升降的水柱”实验中,有的学生看到红液体顺着插在橡皮塞的玻璃管上升,而有些学生的玻璃管中的水柱“毫无动静”,红液体没按照设定的“轨道”出现,而是把烧杯里的清水染红了,与预想有一定的误差。这时,教师要引导实验失败的学生反思,从“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实验过程是否有出入”等进行反思,从中发现不成功的原因是由于玻璃管的橡皮塞塞得不紧,且橡皮塞上有许多裂纹,红液体从橡皮塞的裂纹中悄悄溜走。及时更换实验器材,再次实验并获得成功,学生尝到科学实验成功的喜悦,认识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学”

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做好“学”的工作,自行获取科学知识,检验教师的“教”。要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有一种“取鱼不如取渔”的想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提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制订实验计划,动手实验,同时把最终的实验结论与最初的“假设”进行比较,应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自己分析数据,从分析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实验,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1.进行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习小学科学的主要方法,是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根据教师的讲解引领,通过“动手做实验”进行科学探究,自主地进行参与、感悟、交往、实践、猜想、探索、归纳等活动,从自己的观察、体验、亲历、活动中发现更多的问题;从自己想要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问题意识;从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的动手操作中,加强动手操作的效率与乐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让科学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

例如,在“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验中,可指导学生进行这样探究:一个同学口含两根吸管,一根插在装有水的杯子里,另一根插在杯子外,然后用力吸水,很难吸到水;另一个同学口含一根吸管,直接插在装有水的杯子里,然后用力吸水,很容易就吸到水。想想:为什么第一个同学很难吸到水,而第二个同学能轻松地吸到水?通过用耳听、用眼看、用脑想、用口说、动手做,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参与活动中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体验成功,健康成长,从中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进而提高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2.注重交流合作

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激发对科学的兴趣,理解、掌握科学知识的构建,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交流合作,从观察、实验、调查中获得大量的直接认识经验;通过阅读、收集资料获得丰富的间接认识经验,分析综合整理信息、假设、寻找解释和推理获得由直接认识转化为间接认识的经验;通过讨论、辩论获得与他人交往的经验。在经历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等科学探究活动,利用交流合作创造机会去激发思考能力,推动科学探究活动,将课堂变成展示、交流的舞台,把课下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地展示、交流。

例如,在“物体的沉与浮”实验中,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充分讨论,提出问题:哪些物体沉在水底,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为什么会这样呢?围绕所要研究的问题设计、完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和方法,先把小组成员分为材料员、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等,既分工又合作,然后各小组材料员到“材料超市”选择感兴趣、跟本次实验有关的材料,进行实验,开展小组比赛,激发了协同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共同协作,共同探究,共同理解,共同体验,最终完成实验,学生尝到了科学实验成功的喜悦与快乐,科学逻辑得到了发展,从动手实验中培养了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了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够举一反三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最终达到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应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了解学习效果,在处于矛盾、产生疑难的心理状态中,调动求知欲、探索心;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更多的科学问题走出课堂,使科学探究活动得以不断的延续;让科学活动延伸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把生活的空间变成自主学习科学知识、发现科学规律的大课堂,变成进行科学探究的大舞台,从自己的经验走向科学,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规律解释生活中所见到的现象,达到“用科学”的能力。

例如,学习《 热胀冷缩 》一课后,学生运用自己在探究中“发现”的规律去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平时在给自行车打气时,为什么不能打得太饱满?刚铺设好的水泥路面,为什么要切成一块一块的?平时煮汤圆、水饺,为什么刚放下时汤圆、水饺是沉到水里的,熟的时候是浮到水面上呢?能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规律,通过讨论、认知,明白了上述问题的本质所在:每种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这样,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能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效果。

第6篇: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范文

关键词: 科学教学 学习习惯 培养方法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为适应时展的需要,培养更多的科技型人才,我们要从小做起,认真对待自然科学教学。对此,学科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科学的良好习惯。

一、良好的观察能力的培养

根据学科特点可知,学习自然科学必备的一个能力即为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好科学的重要前提。实践证明,古往今来一些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无不是在持久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中取得的,如牛顿就是不断地观察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观察并做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在不断地观察与实验中,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因此,要学好科学,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全方面地、多角度地观察并要适时地做好记录。一定要避免“走马观花”式的观察,只看个表面现象,图个红花热闹。

二、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主动探究、主动钻研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好科学的核心。可是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教师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唯恐讲得不够明白,学生不会,想方设法地用语言、用具体的实验步骤告诉学生答案,久而久之,学生便听之任之,遇到困惑不会主动钻研、探究,只等老师公布答案,对于实验更是等待老师给出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得出实验结论即可。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不等待既定的答案,能自觉主动地探究,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逐步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科学教育中要促使学生养成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订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并用,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其次,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对活动的感悟,都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四、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面对此种情况,教师不要操之过急,既不要指责学生,又不要急于给出预期的答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用赏识的眼光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

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而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合作分析出很多种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五、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学科学用科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第7篇: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范文

一、精心准备――明确目标,分层实施

1.明确目的,计划周密

实验目的明确与否关乎实验效果的好坏。在备课环节,一方面,要明确引导学生观察什么;另一方面,要拟定周密的实验方案,要求尽可能地预见被观察现象的各个方面,做到有目的、有步骤地观察。如,蛋白质燃烧的实验,在实验之前笔者告诉学生:闻――在燃烧过程中闻到了什么气味;看――什么颜色的烟。还要求学生把全部的窗户和门关上,让烧焦的羽毛味充斥着教室的每个角落。在实践之后的描述环节,学生都没有错过稍纵即逝的重要环节。

2.分层设疑,层层落实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实验教学的设计目标首先要基于对学生的分析。因此,备课要立足每一位学生现有的知识与技能,结合课程标准,分层次,分步到位,让学生有一个逐级攀越的过程和攀越成功后的喜悦。如,在实验设疑时要考虑到学生层次:A层(学生能基本掌握《科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课后及时复习,遇到疑难问题及时询问);B层(学生能掌握《科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能正确掌握所学内容,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勤于思考,成绩较好);C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知识并能归纳总结,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能力上进步明显)。

二、走进课堂――实验演示,媒体演示

1.增强体验教学

(1)重视演示实验。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启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它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设计演示实验要充分利用视觉、听觉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它获得丰富而具体的感性认识,从而启发思维。如,《大气压强》教学,笔者就分组进行学生实验,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动手设计、操作,进行实验探究。各组选择不同的器材:玻璃管、吸管、塑料杯、针筒、玻璃板、牛奶、吸盘挂钩等。然后各组代表上台实验展示:①吸盘挂钩能吸附在玻璃板上。②针筒能吸进水,并且吸进水后水不会流出来。③用吸管吸牛奶,吸完后牛奶包装盒变瘪。④塑料杯装水,盖上纸板,倒过来,纸板不会掉下来。⑤两个吸盘挂钩相互挤压后再拉开很费力。⑥用嘴贴着塑料杯吸气,塑料杯吸附着不掉下来……

(2)增加实验的趣味性。科学实验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若能精心设计演示实验,改变传统实验过于“严肃”的面貌,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收到喜出望外的效果。

(3)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新《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实验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逐步学会探究。

如,“水与酒精混合”实验,通过“水与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了”这个事实,说明分子之间是有一定空隙的。那么,如何将实验设计成一个探究性实验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笔者的考虑:①引导学生进行预测,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大胆地进行猜想与假设。②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大胆地进行猜想并按照“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进行设计,如让50mL水分别与50mL水、酒精混合;让50mL酒精分别与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③对所设计的实验加以实施,“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在这里应该是对混合前后物质体积进行测量、记录。④对所收集的事实和证据进行整理和加工。⑤引导学生对探究的问题进行“解释”并“得出结论”。

2.“小插曲”提升教学功能

实验教学注重的是客观事实的呈现,实验的实施过程会有一些小插曲,有时还会出现失败的实验。此时,教师应从诸多因素引导和启发学生,寻找原因,收到意外的科学成果。

如,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第五节的《二氧化碳》。笔者让学生分组探索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都比较顺利,完成后,相互交流。请每个小组派代表来报告实验结果,报告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性质。笔者表扬了一下,然后继续问:“你们还有其他发现吗?”

这时,一位学生举起了手,笔者点头示意他发言。他站起来说:“老师,我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时,现象和他说的不一样。”

“哦?”笔者有点意外,笑了一下:“是吗?你说说看。”

“我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是变浑浊了,可过一会儿石灰水又变澄清了。”

经过课堂研讨,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说:“我想是这样的,二氧化碳一开始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白色物质。这时,如果不停止实验,继续通二氧化碳,继续通入的二氧化碳就和生成的白色物质反应了,把它反应掉了,生成的物质应该是溶于水的。”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鼓掌。

3.运用多媒体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有些实验,如种子发芽到开花结果,由于跨越的时间较长,一节课很难完成。如果运用录像快放,并将不同的生长特征点播放给学生看,这样联播的分镜头,就使学生有整体性的了解,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很多学生很想深入物质内部剖析问题,但由于实验设备和操作技术的限制,学生难以观察到微观世界的现象。而利用多媒体的Flash虚拟演示,就能让同学看到细微的结构,如酸碱盐的电离现象、花粉的构造等,了解微观世界的秘密。

有些实验实际操作不仅危险,且难度较大。例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中,一氧化碳有毒,而且不纯会引起爆炸,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它与真实实验几乎一样,既安全也不会污染环境。这种虚拟实验还可以重复操作,节约资源,避免真实实验带来的危险。

三、引领实践活动――带好兴趣小组

1.兴趣小组活动设计

课后兴趣小组活动是对课堂知识的有益补充,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动手实践的广阔天地,能激发学生的灵感,点燃猜想的火花。实验教师应起到指导辅导作用,避免学生无所适从。当然,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应让学生经历适当的挫折,从而总结教训,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性,体验成功的喜悦。兴趣小组活动要密切联系实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小制作活动设计

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了小制作活动。学生自制量筒、密度计、弹簧秤、潜望镜等。让学生自选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如用多种方法测定液体的密度,学生利用实验器材设计出了五种方法,且动手完成了实验和实验报告。这些小制作、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四、进行科学实验有效性教学的反思和体会

1.新的教材必须有与之配套的实验设备

实验材料要为有效教学提供支撑。教师要提供让学生有效操作的材料,明确究竟选什么材料最合适。

2.实验操作要保证学生的有效思考

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引导,适时设疑,让学生在整个过程带着疑问去探究。避免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出现学生动手很兴奋,很热闹,有时似乎也很投入,可是讨论实验现象的时候,却冷冷清清,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的现象。

第8篇: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范文

一、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实验兴趣

1.创设情境,形成头脑风暴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学习探究的热情,形成头脑风暴,充分调动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

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时,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分别放进浓盐水和清水中,大个的马铃薯浮在液体上,小个的马铃薯却沉在液体中,这样一浮一沉的现象,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想深入探究的情境——究竟是液体的缘故还是马铃薯的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发现。这样,让学生经历了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使他们主动探究,感知深刻,理解透彻。从而养成仔细观察,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

2.巧设悬念,激发实验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时,课前先表演小魔术中,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然后把瓶内的气体倒出来,熄灭点着的蜡烛。先让学生观察集气瓶内的空气,没发现什么。再观察点着的蜡烛,也没什么异样。这时就告诉学生,等一会儿,我不用吹气能把蜡烛的火焰灭了。然后教师做这个小实验。实验后,课堂内顿时沸腾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们觉得神秘之至,非常有趣。因此学生们想做实验的欲望油然而生。

传统的实验教学只是教师直奔主题地做实验,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上没有一个过渡,制约了实验教学应有的效果,而创设教学情景,是目前很多学科都采用了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引入情景教学法,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完善实验评价,夯实有效课堂

实验评价是对实验实施的过程进行评价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在于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但是,目前的实验评价体系严重滞后于教学变革,影响了小学科学教学,完善实验评价,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快科学教学变革,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完善实验评价。

1.利用鼓励性评价,提高学生自信

小学生都有很强的好胜心和荣誉感,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吝惜表扬和鼓励性的语言,要留心观察,去发现学生好的、积极的、新奇的、独特的表现,进行积极的评价,对于实验做得好的同学要直接表扬,对于实验没做好的同学要去发现他的闪光点,就其好的一点表扬,委婉含蓄地指出缺点,期望其改进。在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下,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高涨,对学习就更加自信。

2.利用发展性评价,促进能力提升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树立发展性的评价观念,不能只关注实验的结果,要注重实验的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的实施。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评价应以人为本,重点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学生在各个方面原有水平的进步,多关注学生的潜能,多肯定学生的优点,多采用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促进自我发展。

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将正确的方法、方式融入科学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中,学生学会了实验的方法,发展了自己的能力,也节约了教师的时间,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3.利用总结性评价,鼓励课外探究

总结性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探究,例如,声音的传播,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由于操作的步骤和实验的误差会导致观察的结果不同,在总结评价时,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反思,总结得失,利用课外时间,自己动手,不断完善 实验的过程,掌握实验的方法,从而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的课外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小制作活动,自制标本展览,开展课外观察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课题研究、科学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利用赏识性评价,培养创新精神

赏识教育, 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方式, 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让学生得到赏识,学会感动,在一种愉悦的心情下学习,这是教育的一种极佳境界。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赏识,并因为赏识而快乐,因为赏识而发展,因为赏识而优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新追求。在科学课程实施中,在学生完成每项学习任务的时候,总会出现许多奇思妙想,又会去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实验中学生的任何发现,任何质疑,教师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大胆的想象,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在评价中我们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通过实验评价,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技能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评价与教学同等重要,有时甚至比教学更具艺术价值。赏识性的评价方式,能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学生能在真诚的评价中进步,形成创新意识。

三、改进实验方式,提高实验效率

1.实施小组合作,人人动手实验

演示实验一直倍受教师青睐,因为演示实验节约了宝贵的时间,而且成功率高,但是,演示实验制约了学生能动的思维能力,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参与面小,学生由教学的主体变成了一个旁观者,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体现实验教学的优越性,教师要改变以往的实验组织形式,把班级学生编成实验小组,每四个人为一小组,贯彻于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这样既能节约器材和时间,又能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集思广益,共同完成实验,锻炼学生动手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验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2.利用多种媒体,提高实验效率

现代教育手段的发展,为实验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教师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并融入实验教学中去,可以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效率,促进科学教学效果。进入21世纪,学校教育已经不再是一支粉笔,一个讲台的模式,多媒体教学给学校教育注入一股源头活水,结合多媒体的初中实验教学,使过去无法呈现的实验跃然眼前,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分解实验过程,让学生对于实验的过程把握更清楚详细,同时也缓冲了教学时间紧、学习任务重的现状。

3.尊重学生主体,实施开放实验

开放性的实验就是在教学中,把实验放手给学生做,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上课时,教师讲清实验的目的和步骤,让学生自己摸索实验的方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实验结果,让学生开阔思维的视野,在实验总结的过程中,让学生分析、反思、总结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开放性地总结实验结论,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总结进步,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四、自制实验教具,师生共同参与

1.自制教具与学具结合

科学教师平时要做有心人,生活中一些废旧的用具和器材可以收集用于课堂,如石头、小瓶子、绳子、气球、钉子、螺丝、泡沫等,我们可以专门准备一个储物盒来存放这些物品,不至于用的时候心急火燎地到处寻找。这些物品除了直接在教学中利用外,我们可以利用手头的资源来制作符合教学设计的教具和学具,自己动手制作的自制教具和学具能结合自己教学设计的特点,还能有效解决学校实验器材少的矛盾。

2.合理整合资源

目前我们很多学校的实验室里都有大量的自然学科的教具,我发现利用原有的自然教具不仅可以有效为我们的科学探究服务,还能更好地解决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甚至其综合效果比使用教具箱和配套学具要好得多。很多教师都在各级公开课中把常识教具搬到了科学课的课堂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鼓励学生参与

第9篇: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范文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陈旧老化,学生的实验学习兴趣不高

科学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科学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作为支撑,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与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限制,在教学中总是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性不强,不能形成良性的学习状态,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过少,学生在实验学习中的主动性也不强。一方面,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完全按照课本中的实验要求、实验步骤等相关内容进行,完全没有对其进行加深和创新,使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产生抵触的心理;另一方面,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实验通常都是在学生学习完理论知识后才进行的,并且其实验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按照教材中的要求一步一步进行的,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实验被置于理论课程后,也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多媒体视频灌输替代实验教学,缺乏实验操作环节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不断融合,但是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代表一切,如果以信息技术教学来灌输知识,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印象就会不深刻,只会让学生养成依赖的学习思想,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与创新。加之科学课堂的时间有限,使学生可以真正接触科学实验的机会非常之少,从而出现了无法完成教育部规定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要求,这也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许多教师通常会采用多媒体视频课件教学,通过课件播放实验画面与实验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只需要观看视频就可以完成实验学习内容,但是,在具体实验操作考试的时候,学生并不知道如何下手,许多学生对实验过程没有深刻的印象,最终学生的实验学习效果不理想。另外,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还是采取说教的教学方法,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学生自我控制与配合能力不强,在实验活动中不能跟随教学的脚步,所以教师并不重视小学生的实验操作,而是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案例来理解实验教学内容,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动手能力,无法掌握实验教学内容。

(三)教师的实验教学素养有待提升,容易误导学生

随着现代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不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硬软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在小学科学教学编排与大纲设计中,多了许多新的知识与新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改变自身落后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才能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对教师来说,教学活动还需要深入新课改教材,不断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结构,从而满足学生多元化认知需求。现实情况是许多小学教师并没有经过系统化的教学培训,在实验教学中专业化与系统化的知识水平有待加强,导致实验教学中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实验结果中产生的数据不准确,影响实验成本与实验效果,对学生起到误导的作用。

(四)缺乏合作探究意识,实验教学缺乏规范性

小学科学实验是建立在合作探究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合作探究环节,实验学习就显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探究性也会降低。但是许多教师在实验活动中,还是过于注重实验内容的讲解,没有给学生注入团结合作的意识,学生在合作探究实验中,由于意见不统一,导致教学活动不规范,最终实验活动难以顺利开展下去。由于教师没有计划和规范性地组织实验教学活动,导致教学活动缺乏组织性与目的性,许多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处于无目的的学习状态,失去合作探究的意义。

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开展趣味化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开展趣味性的科学实验不仅能让学生形象地了解科学具体的形象展示,并且可以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和培养,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艺术性地表达,并能使学生深深地根植在科学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例如,小学科学六年级“杠杆的科学”这一课学习中,教师在上课前先告诉学生,今天这是一堂游戏课,学生可以通过在实践课上的探讨,去掌握杠杆的相关知识。教师在游戏中选择一个体格强壮的学生,同时再选择一个体格比较瘦弱的学生,学生都纷纷猜测,在杠杆游戏中体格强壮的学生会首先取得胜利,瘦弱的学生认为不公平,教师拍了拍他的肩膀说:“等一会,老师给你一个秘密武器。”之后,游戏比赛就开始了,令人出乎意料的是,瘦弱的学生很快就取得了游戏的胜利。这时学生都觉得很奇怪,有些学生说可能是因为小锤起到的作用,为什么在游戏的时候用锤子呢?在同学的好奇心探索下,对杠杆原理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在愉快的讨论中,学生既掌握了杠杆的原理,又快乐地度过了这堂科学课。

(二)重视小组合作探究,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在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环节中,占据中心地位的就是探究活动,根据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标准,在小学的科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合作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的探讨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学习科学的兴趣,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敢于对问题进行质疑的科学学习态度。在科学教学中离不开实验,团队合作是实验进行的根本,也是体验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标杆。在实验中教师要多加鼓励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学习,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与平台,让学生能自主参与到学习,感受团队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引导,创新实验教学环节,增加问题环节,以实验问题来启发学生,开阔思维。由于团队学习中,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这方面,教师要注意合理分配团队成员,规划好团队的任务,让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密切交流,减少阻碍,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在学习“物体能否导电”实验中,每个小组成员可以自己负责准备相关的材料,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感兴趣的材料,让学生将导电的材料与不能导电的材料分别记录,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创造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为现在的科学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实验教学环境,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利用信息化的实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进步,汲取养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验教学环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科学课堂的趣味探索,在趣味化的科学教育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科学课程的设计,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随着新课标的逐步推进,趣味性的实验教学模式也渐渐变得成熟,一步一步地融入科学的实验课堂,趣味化在科学中的运用显得更加真实有趣,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得轻松活泼。

(四)突出实验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科学学习乐趣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为学生进行思维性的拓展,科学实验教学中离不开学生的实际操作以及思维发散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将课堂的重点内容与学生练习的绘画作品进行密切的联合,比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物质的变化”这一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对细菌与真菌的绘制,如可设定大型手抄报的活动主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手抄报的中间画上一片绿色的森林,并以“物质的变化”作为手抄报的主题,同时,再采取“小火车接龙”的形式,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通过自己的思维对细菌与真菌的理解进行绘制,有的学生会在手抄报上画一些腐烂的动物尸体,有的会画上很多的条状的细菌,还有的会画上缤纷多彩的蘑菇,经过一堂课的绘制,一幅承载着师生智慧结晶的“物质的世界”就出来了,通过这样的绘画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对探索科学知识充满兴趣。

(五)创新课堂讲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创新型课堂的讲述和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生动具体的图像去重新感知科学,更能帮助学生在观察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对科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要进行点拨指导,在学生想象力产生阻碍时,进行充分的形象展示,将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比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微小世界和我们”的学习中,教师通过放大镜,可以非常直观地引导学生对实验教学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欣赏和赏析,从而引发学生对放大镜境下微小世界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对科学这门课程进行相应的探索。在学生想象困难时进行相关的展示,教科版小学科学主题与背景中,每一个主题的讲解都离不开背景的呈现,可以用适当的背景去突出知识内容的主体作用,教师还可以通过创新性的科学课件讲解,在科学世界讲解的主次层次上编上序号,为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相关展示。

(六)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还停留在浅层次,对许多新事物是充满兴趣的,所以学生在充满兴趣的环境下学习,能有着更加强烈的学习欲望。对小学科学这一门学科来说,实验探究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将探究与实验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学习,对学习充满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他们能置身于情境中,在情境教学的驱动下探究学习。比如,在科学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具体的问题教学情境,通过具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创设一个游戏化情境,让学生能快速融入课堂,在游戏活动中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总之,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让学生能在开课前保持对课堂学习的热爱。以“磁铁有磁性”这一课为例,由于本课内容是学习关于磁铁的性质知识,为了方便学生能直观地了解磁铁的性质特点,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游戏化教学情境,将自己在课前准备的“钓鱼玩具”拿出来,然后,在课堂中随机邀请4名同学来配合自己,开展比赛“钓鱼”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活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就开始形成,当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教师给学生留下一个思考性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还有其他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集中注意力去思考问题并寻求问题的答案,学生的思维也变得更加开阔,学习效果也会更高。

(七)适时巧用评价,发挥评价作用

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评价具有直接关系,无论是在实验教学环节,还是实验教学后,教师都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与总结,让学生能通过教师的评价反思自己的行为,在教学评价中改变自己的不足,获得更多的学习信息。在每一课堂中,教师都应该密切关注学生身上的优缺点,对学生身上的优点要多加鼓励与表扬,让学生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对学生身上还存在的不足,要及时予以纠正,让学生能扬长避短。比如,在实验课学生提问环节的时候,学生主动提问,教师都应该给予他们表扬,针对他们这种学习态度进行鼓励性评价;在学生思考问题环节中,学生如果能积极认真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应该多加表扬,让学生能保持对学习的积极性。这些都是树立学生信心,帮助他们坚持探究的有效方法。例如,在讲解“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建立合作关系,教师提问:“大家能让橡皮泥浮上来吗?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此时,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哪怕他们的答案并不准确,但是他们参与了问题的思考,此时,教师都应该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在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焦点,教师应该要用平等、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