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声乐课教学目的范文

声乐课教学目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声乐课教学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声乐课教学目的

第1篇:声乐课教学目的范文

关键词: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法;高校声乐课程;应用策略

G642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逐渐由过去的单一技能型逐渐转变为多元C合型,所以,各大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也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开设声乐课程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声乐知识与技巧,陶冶他们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个人审美视角与水平,使其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生活中的真善美,这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作用。在对近几年来高校教学规律与学生认知规律进行经验性总结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应用“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法,实践表明,这种方法教学效果良好,且在学生间的反应也不错。

一、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具体而言,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以自身所在的职业岗位群为分析背景,找出自己必备的核心能力,对教学内容中的各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设计出难度由浅至深,不断递进式的教学项目,将这些问题或任务列成表格,以订单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在拿到这些问题或任务“订单”时,以小组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现实生活中实际岗位的完整操作流程,完成信息收集、制订项目计划、完成项目、展示项目成果以及最终的评估总结等一系列工作。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创新意义极强,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由于教学项目是教师在基于职业岗位群对核心能力需求的基础上设计的,与现实生活高度贴合,对于学生而言,十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

(二)教师在设计教学项目时,遵循的是由浅至深,由单一技能到综合能力,由简单基础性到创新设计性的递进式原则,这种方式的项目教学法能够驱动学生的学习心理由好奇向好学转变,学习能力也由一开始的生疏逐渐变得娴熟,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养成。

(三)学生在教学关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在完成教师布置的问题或任务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拓宽着自己的知识与认知领域,促进了自身社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二、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在高校声乐教学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为了有效提高声乐课程的教学效率,部分高校开始在声乐教学课程中引入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法,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提升当前声乐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其具体操作环节步骤如下:

(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订教学计划

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当先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客观了解,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制订教学计划。这么做的好处在于,充分尊重尊重了学生原有的学习模式,考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有效避免了脱离教学实际的尴尬局面。学生的自我意识一般都较为强烈,教师如果在不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学习心理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开展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将问题与任务强加给学生,很容易就引起学生们的逆反心理,这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反而会让学生对声乐课程丧失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所以高校声乐教师应充分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此前提下再结合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合理制订教学项目,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在课堂中享受到被尊重的感觉, 进而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积极性。

(二)有节奏地拓展教学内容,逐步开阔学生视野思维

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循序渐进,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应突破学科界限,以项目为核心,按照递进的逻辑关系计划地拓展教学内容,一步一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切忌“填鸭式”教学。由于学生们自身原有的声乐知识水平有限,所以对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声乐知识存在着承受与消化的问题,即如果教师在设置教学项目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有节奏地安排问题与任务,每次拓展拓展一到两个知识点即可,而不是短时间内全部发给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究思考。

(三)实施学期分段教学

高校声乐教师在编排好教学项目之后,并不一定要集中在某一个学期完成,可以实施学期分段教学,每个学期里只需完成几个项目而已,这样既灵活地延伸了教师实施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时间,不会影响到学生们其他学科的正常学习活动,同时也拓宽了声乐课程的教学空间,也留给了学生足够多的课后时间去进行探索研究与实践,充分保证学生们参与教学项目计划的完整度,有利于学生在后期实训环境中实现课堂与岗位的有效对接。实施学习分段教学使得声乐课程的学习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在此期间,让学生不断循环地学习教学项目的有关内容,从而达到递进式的实践训练效果,有效提升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效果,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四)注重通过实践,实现内化领悟

该环节对于声乐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实际声乐课程的操作流程来对教师布置的教学项目进行实践探索,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得出新的理论,在新的理论基础上又设计出新的实践方法,如此循环递进,每一次的实践和新的理论提出都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领悟的体现,学生大多很享受这种彻悟的感觉,能够明显感觉到自身知识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会对声乐课程的学习产生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的音乐感知能力以及创作能力都有了较大水平的提升,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看到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总而言之,教师在高校声乐课程中引入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能够实现对教学知识点的有效重组,并且按照由浅至深、由易到难等递进式的基本原则进行编排,设计出相应的教学项目并交由学生完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视野逐渐开阔,体会到自身能力不断递进增长的过程,这对于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养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声乐课程也不再仅仅是传统的音乐教学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符合当今社会对学校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2篇:声乐课教学目的范文

一、高师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适应当前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标目前我省声乐类本科生的教学只有两种形式:一类是声乐专业课(主修学生)一对一的教学,另一类是副修的学生采取每周一次声乐大课的形式。目前声乐模式比较单一,单纯的采用的一对一教学。一对一虽然技能技巧得到了充分的学习,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许多的问题:这种单一的授课方式虽然具有因人而异,针对性及强的教育功能,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声乐教育不仅具有培养专业人才的功能,同时,还具有促进全民素质提高的功能,所以,声乐教学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是远远不够的。

副修的大课,由于人多,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质量粗糙,只是皮毛,流突于形式。因此,教学效果不佳。要培养新时期下合格音乐人才,就必须 突破这单一的教学模式,从声乐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改革,探求适合新时期声乐教学的新模式准的要求。

目前声乐大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声乐大课怎样教?教些什么内容?才适合学生特点?符合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等等。一直是声乐教师要研究与探索的教学途经。传统声乐教学与新教学模式在相互碰撞,多元化声乐教学已形成显著特点。追求声乐教学的科学性、创新性及实践性,在当今与未来将成为声乐教学的发展方向。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论述:

二、声乐大课的优点

1.解决生数增加而师资紧缺的问题。我国高校扩招后,师资力量的不足,使高校声乐教学出现了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声乐大课的出现,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解决了一定的实际问题。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几乎大部分高师院校都有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且每年的招生数都保持平衡增长的趋势。在校生数基本由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数十人增加至数百人甚至更多。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采用传统的声乐小课模式, 很难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因此,采用声乐大课教学模式是解决师资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

2.声乐大课可解决学生基础性、共性的问题。各高校一般均采用2+2的教学模式,即大一和大二的基础阶段采用声乐大课教学模式,大三和大四则采用声乐小课的教学模式。这样的好处是在基础阶段,可解决学生声乐学习中最基础、最基本的问题,为进入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集中向学生讲授声乐基础理论知识与歌唱发声训练方法,解决学生歌唱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而不需要为同样的基础知识在小课上说无数次。例如:练声这一声乐教学环节,每一节小课均要占用一定的课堂教学的时间。采用大课模式则可进行集体练声,大大节约了教学成本,并可集中解决练声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3.声乐大课教学可增强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音乐艺术有其专业特殊性,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音乐艺术是表演的艺术。声乐小课教学虽然针对性强,但属于一对一的模式,基本离开了表演舞台,而声乐大课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个别学生要面对一个集体演唱, 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舞台实践能力,这一点是小课教学模式所不能替代的。

三、声乐大课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从目前学生的声乐水品总体偏低和不平衡状况出发, 大一的声乐课可以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的综合形式。

1.对于大部分水品差距不大学生, 应该采取集体课的形式,这部分学生主要是高考前经过一年甚至不到一年的强化培训考进来的。在歌曲积累方面,量比较小。演唱技能方面,由于考前时间紧张,没有时间进行基础训练,这部分学生缺乏扎实的基本功。这部分的学生在一年级教学中,应以养成教育为主。就是在技能方面突出强调基本功的练习。通过轻声的哼名练习,上面找声音的集中感觉,下面找到气沉丹田的感觉,不仅找到感觉, 更重要的稳定感觉, 强化利用感觉。通过缓慢的发声练习,养成气息稳定的习惯。通过快速的跳音练习,养成迅速进入歌唱状态的习惯,通过大量的朗读,养成正确咬字的习惯。选择一些难度不大,却能很好地训练气息、声音的并且有利于学生找到感觉养成正确习惯的的歌曲如:《渔光曲》、《花非花》、《我亲爱的》、《在我心里》等中外艺术歌曲。总体上,要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中声区,力求使学生在一年的训练中达到“打开的稳定的腔体、控制的呼吸稳定、下沉的喉头稳定、共鸣的位置稳定”因为这是意大利美声学派歌唱训练的重要原则。中声区的基础越扎实,对于声乐技巧的掌握越有利。

2.对于少部分有基础的学生,应该采取小课的形式。因为这部分学生有过较长时间的专业学习,有一定的基础, 并非高考前一年半载的强化训练而考上的。这部分学生在歌曲积累方面有较多的不同程度的歌曲。在演唱技能方面这部分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基本功,有了一定的气息控制能力,有了一定的共鸣, 咬字吐字也较能做到相对清晰准确,对于歌曲对于这部分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 应该以拓展教育为主。首先要在技能方面进行拓展。要帮助他们建立过渡声区,为将来高声区的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进行过渡声区的训练要让学生首先找到真声的发声感觉,然后找到假声的发声感觉,稳定了这两种感觉以后再练习混声的感觉。找到真假混声的感觉后,进行同音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练习。在歌曲方面,应该适当安排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歌曲配合混声区的练习, 同时,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外国原文歌曲。

第3篇:声乐课教学目的范文

关键词: 声乐教学 教学方法 授课有效教学形式

一、 加强与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

要实施声乐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教学,拥有一些好的声乐师资队伍是关键。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莱·泰巴尔迪直截了当地宣称:“歌唱和秘密就是找到一位好教师”。的确如此,声乐学生如果遇不到一位好教师,还不如不学或者自学,而声乐要完全靠自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声乐教师要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实加强声乐教学能力。

第一,声乐教师要有总的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唱法。只有老师明白了,学生才可能明白,如果教师本人都没有搞懂正确的唱法,教学时难免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境地。因此,声乐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和提高,形成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尽可能多的掌握多种风格的作品演唱。

第二,声乐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舞台演唱能力和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具备示范歌唱能力的教师可以使“言传”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的教学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一位具有较高的舞台演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必定同时具有很好的范唱能力,而好的范唱不仅是激发学生兴趣最有力的手段,还能使教师从生硬的、喋喋不休的理论讲解中解放出来。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不仅可以直接模仿教师的歌唱方法,还可以体会教师对歌曲的理解和艺术表现,达到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试看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意大利的巴拉、吉诺·贝基,我国的沈湘、周小燕他们都是集演唱与教学于一身的“双料”大师。而不具备良好舞台演唱与范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在他的教学环节中就会因为缺少这一环,令人感到遗憾。

较强的钢琴伴奏能力,也是上好声乐课不可或缺的。好的歌曲伴奏可以使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对作品情绪的提示、意境的烘托与情感的交流融合,使学生更好地进入作品,投入到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去,完美地表达作品。

第三,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对症下药”的能力。每一位声乐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歌唱发声技巧和歌唱艺术表现上的问题,声乐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合作,及时发现问题和动用有效的训练手段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不妨把声乐教师比喻为医生,把声乐学生比喻为患者,教师用听觉去判断学生的歌唱发声,就相当于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和运用先进的仪器检测设备,为患者诊断出病因。而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的问题,则相当于“对症下药”。因此,作为教师他必须从“重技轻艺”的误区中走出来。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史学修养、语言修养、美学修养和音乐理论修养,并知晓一些姊妹艺术,同时他还必须具备相关的物理学知识、生理解剖知识,并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总之,声乐教师的修养越全面、知识结构越完备,越有可能成为声乐教育家,越有可能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声乐人才。

二、 教师要善于将集体课与一对一课有机结合

声乐艺术要借助发声的技术、技巧来发展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集体课与一对一课相结合是把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技能练习相结合的一种课型,是声乐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

第一、集体发声练习 学生集体发声训练是声乐大课的一部分内容,适合一年级的学生。学生的声乐程度较浅,练习音域不宽、在六度之间、速度不要太快的发声练习曲,对每个发声练习曲,讲解它的目的、要领,并讲解课后自己练习的方法。小课教学穿插在声乐大课教学中,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个别练唱,因人施教,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使所有学生都能听懂,减少类似错误的出现。相对于基础和技巧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范唱,通过师生点评,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分析声音正误的听觉能力。

第二、气息的练习 “气乃音之本,气动则声发”,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歌唱声音的亮度、力度、清晰度,以及音色的甜润、优美持久等,主要取决于气息的控制和呼吸的方式。在教授学生做呼吸练习时,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1)气息应吸在胸腔下部,不可过浅或过深。(2)吸气要柔和、平稳,全胸部自然地扩张,不能用强制的力量,否则呼吸器官各部分会产生僵硬、逼紧的感觉。(3)吸气需口鼻同时吸,快而深,无杂音。呼气则缓慢、节制、均匀等等。

三、教师要把握小组课教学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通过小课教学可以解决学生在歌唱中的共性问题。它是声乐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可在声乐教学中穿行。小组课教学通常是在一定时间内对两个至十个学生小组教学。可按嗓音条件、演唱程度分组,每组所选练习曲要有共性,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可集体发声训练,也可逐个发声训练。选唱的曲目大多要篇幅较小、音区适中、音程跳动不大、曲式结构简单些的作品,如舒伯特的《摇篮曲》,卡尔达拉的《虽然你冷酷无情》等艺术歌曲,学生容易掌握,有利于声音的连贯性、声区的统一及气息的支持等方面的训练,有利于声音技巧的掌握。这样,学生可以通过逐个发声,增强自己对各种声乐的认识。通过相互的语言交流去体会歌唱中咬字的语感,通过演唱作品,了解对作品各不相同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相互取长补短,对声乐教学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小课教学要依据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原则。要“精讲多练,讲中唱,唱中讲”,及时提出训练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分析、解决。这样,使不同条件和水平的学生都有一个基本的歌唱能力和歌唱技巧。此外,注重培养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切磋技艺、友好协作、共同进步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第4篇:声乐课教学目的范文

关键词:大学教育;声乐;公选课;改革;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270-02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推动、深入下,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再一次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中心,每个学生的发展能力、心理素质和爱好兴趣千差万别,尤其是在大学音乐选修课程中,教学的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学生的声乐水平是不一样的。传统狭隘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声乐公选课的教学,提高声乐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在声乐朗诵、鉴赏品味培养、情感体验、演唱审美教学、心理调节能力基础方面做出改革、创新,争取突破传统声乐教学的限制,针对学生的个性,实施针对性强的大学声乐公选课教学,提高大学声乐公选课的教学水平。

一、情感交融,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1.把握歌词的情感。声乐是一门艺术课程,更是一门充满情趣和品位的语言学课程,再美丽动听的乐曲首先都是以声音的表达,即说话为基础。真正富有魅力与内涵的乐曲不仅仅在于演唱技巧多么精湛、嗓音多么悦耳、旋律多么动听,更在于乐曲语言本身就富有故事性,声乐演奏的目的就是借助旋律将美好的故事唱出来。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让学生充满感情、身临其境般朗诵音乐中发生的故事,在大学声乐公选课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在声乐艺术里,歌词本身传达的情感和乐曲旋律烘托出的意境都是水融、互为一体的,体味声乐的魅力不仅需要听者具备充分的艺术想象力,还需要对歌词语言本身有具体、细致的了解,以便对声乐的学习更加客观、理性。

2.加强发音训练。在大学声乐公选课中,教师首先要训练学生咬字的能力,保证学生发音的准确性,强化学生在后期声乐学习中的声乐形象塑造能力。要有意识地突出声乐朗诵的重要性,强化咬字、吐字训练,让学生每一个字的发音都做到字正腔圆、清晰精准、明亮透彻。要注意及时发现学生在发音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现象,并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加强发音技巧的训练,发音为主、感情为辅,通过朗诵能力的培养,调节学生的呼吸量、音量,为后续学习打下生理基础。

只有真正将声乐演唱中的字眼用行云流水般漂亮、透彻、清凉的语言朗诵出来,才能在声乐演唱中增强自身音声的穿透力和感染力,提高声乐中蕴含的意境和艺术魔力。

二、音乐视听,提高学生的声乐鉴赏水平

在大学中开设声乐公选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大批专业的音乐人才,而是为了顺应素质教育和教学多元化的潮流,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人文素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目前,大学教育越来越重视选修课办学,学生可以在自己的专业课程之外,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符合自己的选修课程。

1.避免刻意的模仿。在声乐公选课中,上课的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与音乐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的唱歌水平、技巧把握、音色、音准等等都相对来说比较薄弱。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往往以是否与原生唱法更接近来作为评价声乐演唱能力的标准,从而忽视了声乐本身包含的演唱原理和演唱技巧。刻意的模仿永远无法创造真正的艺术,拙劣的模仿甚至会阻碍个性发展的道路。在声乐公选课中,学生的发音条件、审美能力、艺术想象力、音乐素养、演唱心理都各有千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声乐水平提升空间,降低了他们学习声乐、感受声乐魅力的积极性和兴趣。

2.运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日益丰富的今天,教师应该主动把多种多样的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到抽象性、复杂性、实践性强的声乐公选课教学中去。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造积极有效、活泼有序的教学环境,突破传统以发声练习和原声模仿为主的声乐教学的限制,最大程度上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提高声乐教学的趣味性和操作性。

在声乐公选课中,教师应该将视听教学与音乐鉴赏教学重视起来,让学生处在纯粹、自然的声乐环境中,接受不同风格的乐曲熏陶与感染,感受丰富多彩的听觉刺激,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开拓自身的音乐鉴赏空间。

三、调节情绪,激发学生的声乐情感

提高大学声乐公选课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能否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声乐情感。音乐是充满感彩的艺术,不是冷冰冰的技巧性的存在,充沛热烈、丰富灵动的情感是声乐课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大学声乐公选课教学中,调节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声乐情感,对提高声乐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选修声乐课的学生往往不懂得如何在声乐演唱中调节自己的情绪,发挥自己的情感,进行发声练习时,往往都是根据主观推测,刻意模仿和揣摩教师的发声。拙劣刻意的模仿即使能够掌握演唱的技巧,也无法实现感情的共鸣。并且,高音发声时,音色容易紧张,出现断音;低音发声时,音色则表现得浑浊、压抑,缺乏清澈透明性。

成功完美的声乐必须是技巧训练与情感体验的充分结合。调节学生的积极情绪,激发学生的声乐情感,既与声乐演唱的整体效果息息相关,又关系着演唱者的舞台感染力和舞台形象。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方法和手段彻底激发学生的声乐演唱热情,帮助学生达到最佳的演唱状态,巧妙地运用学生的心理变化,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达到一种空灵、自由、伸展自如的境界。

四、传递意境,提高学生的声乐审美能力

声乐是一门充满美的艺术,声乐殿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声乐教学既是一堂提高学生演唱水平的基本课程,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感受美、展示美、传递美、创造美的艺术对话过程。声乐教学的真正目的则是在学生声乐能力提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达到非凡的艺术享受境界。

1.传递乐曲本身之美。成功、完美的声乐教学不仅需要敏感的听觉、知觉和直觉,更加需要有发现美、认识美、传递美和创造美的眼睛和心灵。演唱者自身具备美的感知能力,才能在演唱过程中将自身感觉到的美完美无瑕地展现给听众。在演唱时,演唱者必须要首先尊重作品原有的美,不能随意夸张、改造;同时,应当结合乐曲背后的生活环境和演唱者的情感体验,适当增加自己的个性之美,增强乐曲的时代感染力。

2.借助肢体语言表达美。表达声乐之美不仅仅要依靠乐曲本身的美,演唱者的肢体语言都是传递美的符号。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舒缓的动作、一个脉脉含情的笑容、一个浅笑嫣然的回首、一个灵巧自然的步伐都是展现美的肢体语言,都能让欣赏者在悦耳的旋律中产生如沐春风般愉悦、亲切的感觉。

3.重视乐曲的整体性。声乐演唱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过程,不是将所有的因素看成是一个个片段,最后通过演唱者的演唱将这些片段生硬地组合起来。声乐演唱是一个自始至终都充满审美情趣和艺术情趣的完整的过程,优秀的学习者和声乐演奏者必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不断突破模仿式传统声乐教学的限制,拓展声乐学习的思维空间,保持最佳的审美状态,将精湛的演唱技巧和富含感情的声音演绎结合起来,在给欣赏者带来无限的听觉享受的同时,将自己最温暖人心的一面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作为大学中的综合艺术性教学,高校声乐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基础教育,还是锻炼学生发声能力、促进大脑循环的肢体教育课程。声乐发声是无形的、变幻的,在大学声乐公选课中,通过锻炼学生的发声技巧,对培养学生的乐曲演唱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情感交融,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通过音乐视听,提高学生的声乐鉴赏水平;通过调节情绪,激发学生的声乐情感;通过传递意境,提高学生的声乐审美能力,是大学声乐公选课改革、创新的思路所在。

参考文献:

〔1〕杨立新.高校音乐公选课现状与对策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11).

〔2〕陈琛.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

〔3〕裴龙.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制研究[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09(1).

〔4〕郭萌.美国犹他州立大学音乐公选课实施特点的分析与借鉴[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5〕杭间,张丽聘.清华艺术讲堂[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6〕张学成.构建新时期校园文化观的意义与价值[J].中国音乐教育,2008(34).

第5篇:声乐课教学目的范文

一、我国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声乐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

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普遍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演唱能力、演唱技巧与表演能力的重要性,忽略了对学生在声乐中获得审美愉悦感能力的培养,使得声乐艺术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声乐表演的学习更多地依靠对教师的模仿,而不能够发自内心热爱声乐艺术,不能够深刻认识声乐的本质与灵魂。

(二)声乐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当前,各高职院校在声乐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由于片面强调声乐教学的表演价值,忽视了对学生基本音乐素养的培养,这使得学生对声乐理论知识的掌握存在严重不足,对声乐课程的学习停留在单纯的唱歌模仿上,失去了对声乐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另外,传统声乐课程多为理论性内容,学生较少有机会参与舞台演出实践,这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声乐教学内容的接受与理解。

(三)声乐教学模式不科学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仍较多沿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学科设置的关联性、整体性、创新性不强,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成熟。高校的声乐教育若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对声乐人才的培养工作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集体课与小组课齐头并进

随着声乐类招生人数的日益增加,高职院校声乐课学生和声乐课授课教师的比例差距已不断拉大,教师人才储备缺口不断扩大。在这样的情况下,采用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的声乐授课要求。在声乐类教师队伍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将集体课与小组课结合起来未尝不是一种可行的教学形式。一方面,集体课教学覆盖学生面广,可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节约了教学时间;另一方面,集体课教学整体的学习效率高,学生通过互相学习可以快速地查漏补缺,弥补自身某一方面的不足。因此,声乐集体课的教学形式将不可避免地运用于多数高职院校中,尤其是声乐教学的基础理论学习,以弥补目前高职院校声乐教师数量不足的缺憾然而,如果只是单一进行集体教学,一方面会增加授课教师的教学压力,班级管理出现混乱;另一方面,授课时间的有限将导致学生学习的进度不一,在对知识的掌握上出现差距。如此一来,针对集体授课的不足,要通过小组课来弥补。相对于集体课而言,小组课的授课范围则小得多。由于小组授课中主要以练习歌唱发声为主,教师一般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与水平差异来分组。一个小组少则3-4人,多则9-10人。小组课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个体特征,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与特长,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过去“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模式当然可以满足教学要求,然而,在声乐教师人才匮乏的新形势下,却显得力不从心。在声乐教学形式中,将集体课教学与小组课教学合二为一,互补互辅、取长补短,通过合理地安排各自的课程时间,既能暂时弥补高职院校教师人数的不足的缺陷,又可以推动高职院校声乐的教学形式形成一个完整的保障体系。

(二)规范教案撰写与教材选择,形成一个科学的教学过程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声乐教学有着自身严格的体系,必须要遵循其特有的艺术规律,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地规范化、科学化。

1.规范教案的撰写

对于一般的教学课程来说,高职院校一般都是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的进程来备课与撰写教案。由于声乐教学形式的特殊性,目前声乐课一般采用的是学生唱教师听或教师唱学生学的实践方式,对于教学理论的探索与构建则比较缺乏。部分教师对备课不够重视,导致了一直以来声乐教学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与不可确定性。其实,声乐教学亦需要撰写教案。根据教学的特点,详细、连续性地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歌唱缺陷,这样的话在下次上课的时候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的缺陷进行认真指导,以便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做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设计。对于多数学生所犯的错误则可以总结与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长此以往,通过记载学生的声乐学习过程,可得到一般规律性的教学情况,从而可以不断地更新和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清晰明确的教学思路与工作经验,对声乐教学的系统性、科学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规范教材的选择

教材的选择一直是一个难题。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尚无广泛统一适用的教材,这使声乐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较为随意灵活。但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件十分严谨的事情,绝不能随意马虎。首先,要保障声乐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注意声乐基本知识技能的准确性与严谨性,符合学生的歌唱审美认知规律。其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秉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材施教,有选择性地挑选合适的练唱教材,在提高学生专业技巧的同时,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比如,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选择第一类练声曲,强调声乐基本功的练习,而对于达到一定水平的学生来说,则可以选择一些音乐会上的作品,练习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歌唱技巧的发挥。最后,重视经典作品的选择,合理地安排古今中外不同风格与题材的作品,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接受世界多元化文化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打破单一的技能训练,重视声乐教学的情感培养,达到教学目的

在声乐教学的实践中,有时候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有些学生的节奏感与音准等声乐技巧都不错,在歌唱的过程中也能表现出符合歌曲情感波动的表情、神态,但似乎缺乏一种内在的情感渲染力,听起来显得苍白无力。就像朗读诗歌一样,其音调、发音都正确,也能准确地描述字句的话语,但朗读时就是没办法把观众带进诗歌的意境中。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如同朗诵的训练模式,大多从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等方面训练学生,如“运用头腔共鸣来歌唱”、“上身放松,下半身稳而不僵硬”等。从训练的意义上来说,这四个方面对于解决“发声”的问题十分必要。但是歌曲所传达出来的“情”才是歌唱的核心与目的。因为,我们从音乐中获得的是情感体验,而不是音乐歌词、音乐理念等,很多声乐教学都陷入了一种误区,把歌唱的气息、发音等声乐技巧摆在了教学的重要地位,却忽视了情感的培养和表达。诚然,没有一定的歌唱技巧很难把一首歌唱好,但如果只是单一运用技巧进行演唱,就脱离了音乐最初传达情感的宗旨。声乐艺术教学是一种以情感为基础、以审美教育为本质的教育模式。声乐教学主要是教授知识理论与演唱技巧,事实上,所有的声乐教学模式都是通过声乐训练来培养歌唱者,使其在演唱曲目时能够形象地展现出歌曲中表现的情感,以此逐步提高演唱的技能技巧。这一练习的过程同样是师生、同学之间心理交流、互动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既能使学生收获歌唱的本领,也能使其获得心灵的审美享受。总之,声乐教学中强调情感培养,并不是要抛弃传统的技能式训练,而是要打破传统思维,将情感融入到演唱中,与发音训练结合在一起,“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才是所有声乐学习的终极目标,也是声乐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结语

第6篇:声乐课教学目的范文

关键词: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优势;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226-01

高职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声乐教学培养出的学生不但能唱,还要能教、能导、能讲、能演。然而,仅仅依靠“一对一”的小课模式是不能完成这个目标的。为此,各高校努力探索一种科学的、实用的、高效的声乐集体授课模式,这样既可以降低声乐教学成本,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又可以提升高师专业化水平,培养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师资。

一、高职声乐教学集体授课之优势

“一对一”的声乐小课模式具有外界干扰小、针对性强的特点,但在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声乐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不及声乐集体课模式,声乐集体授课模式凭借着自身的优势与特点逐渐被广大高职院校熟识和接受。

首先,声乐集体教学不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在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的发声与演唱能力比较弱,在“一对一”小课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担心唱不好,从而产生紧张的心理,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但在声乐集体课上,学生可以大胆的、放松的进行发声、演唱,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理想。第二,声乐集体教学具有生生互动、智能互补的优势。声乐集体课教学的环节改变一“唱”定乾坤的状况,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发展学生的共性智能优势与个性智能优势。一部分学生的弱项恰好是另一部分学生的强项,声乐集体课为生生互动、智能互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充满自信的展示自己,同时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弱势,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第三,声乐集体教学有利于教师对声乐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初学声乐的学生在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方面是空白的,声乐教师在集体授课上,可以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讲解与传授,这样学生对发声原理、咬字吐字、呼吸方法等方面有较好的把握。第四,声乐集体课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观。歌唱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失调都将影响整体歌唱,教师在声乐集体授课上,通过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对学生个性的问题进行点拨,适时地调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整体观。

二、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构建的原则

高师声乐课是培养学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专业必修课之一,长期以来,为了探寻高师声乐改革的路径和模式,为了更好地满足基础音乐教育对音乐教师的高标准要求,高师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变原有的“精英式”授课模式为“三位一体”的新教学模式,在思想观念上坚持以下改革原则:

(一)师范性

高师声乐课教学一直延续的是由练声、歌曲练习两部分组成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个模式的弊端比较明显,不能完全适应对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因为此种模式教学交往单一,教学互动性差,学生缺少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多处于一种机械、被动的心理氛围之中,在音乐实践中容易导致表演心理过分紧张的问题,后果严重。因此,为了培养出现代社会真正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人才,声乐集体课的改革必须遵循师范性的原则,也就是要求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掌握发声原理、发音概念、嗓音保护、歌唱呼吸调节、声带振动方式等演唱知识与技能,掌握声乐发展史、声乐作品风格、声乐作品赏鉴等声乐基础理论,而且最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培养学生唱的能力,还应该把讲、教、导的能力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表演、点评、讨论等环节来综合提高学生的能力,避免急功近利,逐步完成培养目标。

(二)高质量

目前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改革中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师范性”压倒一切,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师范性目标,就可以适当地降低学生声乐演唱的质量,这种观点显然是偏颇的,明显对改革认识不到位。演唱能力是声乐教学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要求,是从事音乐教育者所必须具备的主要技能,不是说掌握了基础理论和演唱的知识技能就能保证学生演唱的质量,演唱质量是在长期音乐实践的过程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还需进一步指出的是,歌唱教学是以听觉为基础的特殊性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个别检查,让学生不光会唱,还要会听,提高学生对声音的分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师教学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而且质量是根本,效率是保证,没有效率的质量,也难以满足高师改革的需要。由此可知,高师音乐集体课模式的构建不仅要保证质量,还要注重效率,不仅要教给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培养其高水平的演唱技能,还要为学生寻找实践的机会,走上舞台,走进基础音乐课堂,让学生毕业后可以具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三)可操作性

声乐集体课由于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决定了其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也要做相应的改革,通过制定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量化标准去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情况、日常表现、进步幅度,用来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发展的情况。考核细则要制定的尽量详尽,具备可操作性,能够让教师和学生都清晰明了并严格遵循。

三、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实行分级制集体教学

分级制集体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同一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划分出各个层次的教学集体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适应,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感受能力、声乐的爱好程度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根据个体差异,按照不同的声乐程度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优、中、差不同层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区别对待。同时,学校要根据声乐教学的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结合校情制定出合理的分级规定曲目。这样,优秀层次的学生可以得到个性的充分发展,中等层次的学生后来居上,脱颖而出,差等生也能全面、系统的完成学习,掌握声乐的基本能力,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教师因势利导,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论教学、技能技巧训练,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冲刺,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循序渐进地提高歌唱水平。分级制集体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齐步走”教学模式,为声乐教学增添了一股活力。

(二)制定统一的集体课歌唱发声教材

嗓音专家林俊卿总结了咽音八个步骤的训练方法,这是针对发音技巧,提高嗓音能力的基本功训练方法,教学效果极好,挽救了许多戏剧、波音、声乐等依靠嗓音进行工作的艺术家。高职院校可以借鉴林俊卿博士的授课方式,号召广大声乐教师积极参与,研究科学的集体课声乐教学模式,制定一套集体课歌唱发声教材,追求声乐教学科学化。所谓声乐教学科学化,就是用教材的形式将歌唱发声方法呈现出来,教师按照编写的章节进行系统的讲授,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发声训练,达到教学过程程序化。

(三)培养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当前,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师大都是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出来,他们对歌唱嗓音学科的了解研究有限,造成声乐教学的教学方法落后,训练手段不成熟,处于经验阶段,所以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声乐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与文化素质,这样才能在声乐集体课上,全面的分析声乐作品,更好的指导学生发声技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同时,声乐教师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与爱心。在声乐集体课堂上,缺乏自信的学生会出现紧张心理,难以快速的接受授课内容,这时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毫不吝啬的给予恰当的表扬与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在声乐教学中得到了推广运用,它与个别课等教学形式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为高职院校声乐课培养全面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桂华.关于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与探讨[J].中国音乐,2003.

第7篇:声乐课教学目的范文

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由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使其有别于音乐专业的声乐课。本文拟从授课形式、教学内容、学生实践三方面进行探讨,目的在于优化专业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

一、教学方法

声乐课的授课形式主要有两种:集体教学和个体教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教学不同于音乐专业的教学,既有对歌唱艺术的技术要求又要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因此,授课中要集体个体相融合,才能更好体现具有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

集体课把学生分成小组约6-8人,声乐教师讲解、示范声乐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它的优点是:节约了教师资源,又能兼顾整个小组的学生;能增强学生的歌曲辩听能力,提高学生对声音概念的理解;对学生在单独授课时在声乐技巧难度上产生的惧怕心里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对学生在曲目的选择、歌曲演唱技巧、作品风格的把握方面以及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自己的潜能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集体课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为他们将来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当然,集体课教学有它的缺点:短时间内不能对每位学生的声音了解的更透彻;课堂掌控力要提高。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面对的是学龄前儿童,对声音的音色、音量、乐感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传递出孩子们的童真和亲和力,乐感和情感的培养更是要突出,小朋友们对情感的表现远远高于成年人,教学中多采用母音来哼唱一些旋律优美的乐曲,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面部表情放松,增加歌曲的表现力。例如用a、 la 、wu等母音来练习学生们熟悉的歌曲,在练唱的过程中体会气息和共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个体授课,声乐教师对每位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解决声音的技术技巧。对有演唱潜力的学生是很好的提升。教学中,采用先集体后个别的授课方式,练习曲先集体练唱,解决共性问题,然后再逐一练唱解决声音状态、气息、咬字吐字等问题,其他学生认真听,学会听辨正确的声音,学会找出解决声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将来成为一名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授课安排紧凑,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融汇式”教学是把相关学科融汇在一起,如乐理、视唱练耳、朗诵、舞蹈、即兴伴奏等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学生演唱一首作品,首先朗诵歌词,在气息支持和有共鸣的基础上,用歌唱的感觉来朗诵。然后再以视唱的基础来唱谱、填词,分析歌曲创作的各种元素,如创作背景、曲式特点、歌词大意,并根据歌曲设计出相应的肢体语言、才得以声情并茂演唱歌曲,很好的对作品进行了二度创作。这一过程学生很好的得掌握了声乐学习的相关知识,挖掘了他们的创造力;有效的增加了教与学的互?樱?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前专业声乐教学更加科学、规范、高效,更具专业特点。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上主要是声乐作品的选择,尽可能选择风格鲜明、学生喜欢的歌曲,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丰富的想象,激发歌唱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声乐作品。

艺术歌曲的歌词就是一首诗,与音乐结合便具有了艺术价值。优美的旋律和人声是两个最具感染力的表达因素。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思乡曲》《绒花》等,优美的旋律使学生身心愉悦,激发学习声乐的兴趣。具备了声乐基础,就要进行风格多元化的教学了,《牧羊歌》《不要责备我吧妈妈》《故乡的小路》《红豆词》等等,通过练唱不同风格的歌曲,提高歌唱能力、歌唱技巧,对声音的掌控能力等都是很有益处的。

儿童歌曲是以儿童生活为题材、反映儿童的思想感情、体现儿童的心理与审美特点的歌曲。语言活泼,节奏明快宜唱;篇幅简短,结构单一;

比如《拔萝卜》、《小燕子》、《好妈妈》等。因此,在教学中,在演唱儿童歌曲时要揣摩儿童的心里特点演唱与表演,演唱时不需要很高的声乐技能技巧,只要把握好声音的明亮甜美,律动的简单活泼。

三、实践实训

第8篇:声乐课教学目的范文

一、教学内容的设置

根据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在第一学期周课时为2节,而后增加周课时为4节。第一学期学生刚刚接触声乐课,对这个新鲜事物还充满着好奇与忐忑。声乐教师就应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开设声乐课程的目的和意义着手,让其认识到上声乐课的必要性。其次要着重训练学生正确的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为今后的声乐课教学由易进难,循序渐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选择歌曲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进行选择,灵活对待。第一学期的声乐课教学中我们主要要抓住以下几点:1.科学正确的发声方法;2.规范的咬字、吐字;3.能听辨正确的节奏型。除了根据老师自选的有效发声练习之外选用《摇篮曲》、《花非花》两首作品,这两首作品的难易程度、及旋律走向很适合我们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演唱。在选择声乐作品时尽量挑选些旋律优美、容易上口且风格多样、体裁各异的歌曲,使学生在歌唱的同时也了解到不同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其所体现的风土人情,让他们觉得内容新鲜有趣,对歌曲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二学期学生已对声乐课有了简单的理解与基础,那么我们就要在教学内容上有新的拓展。除了要巩固第一学期的训练要求外还要能听辨旋律中的音域;加强声音的统一性;还要有音色的自塑性。总之要多听、多看、多比较来促进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升。这学期有一周的见习活动,为了能与此活动有效结合,我们特在次学期的声乐课教学内容中增加几首朗朗上口、寓意深刻的儿童歌曲。第三学期的声乐课程内容的设置除了继续保持基础的训练之外还设计了一些简单的律动、儿歌表演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歌唱的欲望又锻炼了学生自编自演的舞蹈创编能力,使我们的专业技能课有效的结合起来。在歌曲的选择上就要选择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儿歌曲目。以配合将来教学中的需要。例如《小红帽》、《丢手绢》、《幸福拍手歌》、《采蘑菇的小姑娘》、《洗澡歌》、《拔萝卜》、《金孔雀》等,学生也可根据自己喜欢的儿童歌曲进行律动、歌表演创编。声乐作品也可在老师推荐的曲目中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第四学期的声乐课程内容就是将我们以往的学习内容更加规范化、细致化、要与我们的艺术教学法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是枯燥、艰苦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良好的演唱效果是经过老师的正确指导,通过演唱者刻苦练习与钻研而获得的。每节课后的反复练习和个别有针对性的学生的课后反思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开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授课形式多样化。定期检验使学生在互相学习中提高自我的实践能力业务水平以及通过各种汇报演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训练方法的改进

在教学训练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教学训练方法比较注重教师的教、授、而对学生自身的感受无视存在学生容易产生厌恶心理。所以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尽量做到教学训练方法形象化、多样化,教学结构合理化,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声乐课程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当留心学生在每堂课上的变化,多注意学生的声音体现,从而了解讲解的知识点能否被学生接受、理解。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地对每个教学内容和环节作出评价,例如:学生在歌曲演唱时,出现咬字不准确,老师应及时地指出并纠正。同时要求学生多练习说好普通话,尽量做到歌唱咬字准确、吐字清晰,进而达到依字行腔、字正腔圆,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状况,了解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程度。老师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声音的闪光之处,并及时作出评价从而增进学生的自我表现力和自信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语强调寓教于乐。当一个人对某件事物非常感兴趣时,他就会投入精力与其研究、学习,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往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昂的情绪,才是声乐课程内容设置的前提。

作者:李莉 单位:新疆昌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第9篇:声乐课教学目的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 声乐课程 教学改革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音乐院系的设置也越来越多,并且都开设有音乐教育专业,表明了音乐教育专业的快速发展,而声乐课是音乐教育专业中的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却是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这是因为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师资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终导致教学效率低,出现耗费较长的时间才能培育出人才,甚至消耗了时间、精力也难以成才的尴尬局面。因此,当前必须要分析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现状,并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进行改革,使声乐教学体制更加科学、合理,使声乐教学能够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的现状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当下的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存在着教学效率低、授课方式呆板、教学的硬件设备不够完善、教学内容陈旧不符合当今音乐界的发展趋势、学生的专业素质较差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声乐技能的提高,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声乐基础教学都无法完成。这样的情况导致学生在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着自己的学生出现只会唱不会教,或者照本宣科的尴尬局面。这样的教学会使中小学生错过学习声乐的时机,耽误一批音乐“潜力股”,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情况,十分令人担忧。

此外,在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中还存在这样的问题:许多学生具备良好的声音条件,却缺乏登台表演的能力,无法登台表演。这就是高校音乐教学的失误,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学校开展的表演活动比较少,因此,学生只能“闭门造车”,学习声乐去自娱自乐,这是由于教学设施的缺乏,导致教学与实践脱节。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的改革

(一)注重基础音乐理论教学

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导致高校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因此,学生整体的基本素质比较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面对这一情况,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声乐的教学必须从基础的音乐理论抓起,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对于学生基础音乐理论的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在大一一入学就去加强,在大一期间开设声乐技巧课这样的理论大课,每周一个课时,在这个声乐技巧理论课上,对学生讲解的都是入门的知识。例如,声乐艺术的呼吸原理、通道原理、演唱器官原理以及其他一些发音的原则等,这样课程的开设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基础差的学生趁此巩固知识,二是为以后的声乐教学打基础。这样的课程虽然是最基础的,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从基础抓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此外,还要开设声乐小组课,也可以每周一次,这一课程要和声乐技巧课配合进行。在理论大课上学习理论知识,在声乐小组课上对理论知识进行练习与验证,在声乐小组课上发现问题再在理论课上进行讨论,这样使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使得理论知识更加巩固,实践活动更加完美,两者相辅相成。

(二)注重思想意识形态的引导

在大多数高校中,对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采取的是一样的模式,两个专业开设的课程都是相同的,教师的授课也是无差别的。这样就导致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声乐课的学习中,与“音乐教师”的角色距离较远。所以,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这一点。首先,教师要明确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将音乐表演专业与音乐教育专业区别开来进行教学,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教学的侧重点要有所不同,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要在思想意识上让学生接受“音乐教师”的角色,在对他们授课的过程中,除了教授声乐唱歌技能外,还要加强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声乐学习中,教师让学生体会美声唱法,但是一部分学生对于美声唱法没有感觉,于是教师就选择了一些中国美声唱法名家,如杨洪基、刘维维、幺红、郑咏等,播放他们的歌曲让那些没感觉的学生体会,通过这样的体会让这些学生有了感觉,这一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就让学生谈谈对于这一教学方法以及这一问题的解决方式的体会,学生在这样的体会与描述中实现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教学方法。在日常的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这样的机会,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中,实现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区别对待。

(三)运用现代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声乐教学,可以使教学变得简单易行,提高教学效率。

1.声乐教学

声乐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难的一种,因为其是一种抽象的教学,除了唱歌表演外,只能靠听觉来学习,这样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教学非常有难度。但是,现代的技术设备是非常多的,各种录音、录像等多媒体设备,能够让声乐教学直观化,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从观众与自己两个角度来审视自己的学习效果,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2.声乐欣赏

利用多媒体的有利条件,教师能够在网上搜索那些闻名世界的音乐会、歌剧、中外歌唱家的演唱等,让学生体会名家的精彩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对声乐进行对比处理,这样使两种或几种声乐的异同明显显现,从而对学生产生影响。

3.声乐理论课

声乐理论课在讲解声乐艺术的各种原理时,单纯地讲解会让学生感到艰涩难懂,不具有形象性。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人的头部和胸部图在课件上展示,在讲课中让学生明白各个部分的所在,这样学生就能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各个部位的变化,更加清晰地认识发声原理,从而提高学习的难度。

4.歌曲处理课

在歌曲处理课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歌曲进行不同的处理,然后体会经过处理后的歌曲的唱法与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提高教学效率。

(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声乐教学方面的实践主要是舞台实践,通过舞台实践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舞台适应与控制力,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声乐实践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如汇报演出、专业排练、声乐社会实践等,这样的实践将声乐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有极大的提高,这对学生以后走上讲台有着极大作用。

(五)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国的教育大多缺乏创新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发挥,所以,要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声乐课堂上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创新思想,并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例如,某一汇报演出,让学生自己充当整个演出的导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自己的想法全都运用到演出当中,看看学生能够创造出一台什么样的演出,在这样的演出与导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许多知识而且能力会得到提高。

结语

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存在的问题是复杂的、多样的,笔者在上文中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对策,主要是注重基础音乐理论教学、注重思想意识形态的引导、运用现代技术、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几个方面。总的来说,改革的进行是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只有着眼于未来,立足于当下才能真正实现改革,并且真正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社会以及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徐恩煊.浅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改革[J].学周刊,2012(32).

[2]黄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表演课教学现状与改革[J].音乐大观,2012(9).

[3]白华.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改革[J].大舞台,2013(4).

[4]郑洋.关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