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能源研究与管理范文

能源研究与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研究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能源研究与管理

第1篇:能源研究与管理范文

近几年在科学技术的带动下,经济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十分新颖的模式也在不断的被推广。知识经济是把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绝大多数的企业,发展的依靠基本上是实质性的资源或者是能源,但是两者之间的发展模式完全不一样,知识经济依靠的是知识和技术来实现企业所追求的经济方面的目标。因此,就这两种模式来说,知识经济和现代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一致的,此外,还十分符合我国目前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会在以后的发展当中被大力的推广。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目前情况下,知识经济还是被发达国家所掌握,这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向国外放出一些十分先进的技术或者是一些创新的知识,导致企业的投资逐渐趋向于无形化。因此,我们也要不断地加强知识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广,在其中争得一份市场,那么那些想要转型成为新型能源公司的企业,就必须要抓住机会,转变企业内部的结构,将不符合企业发展的内容取消。

二、能源企业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会计和财务管理现状及趋势

1.能源企业相关的现状分析

能源企业的经济在之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都处在十分关键的位置,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能源缺乏导致很多问题出现,比如说环境问题就是目前我国十分严重且比较重视的问题,就是由于能源的匮乏带来的。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给人们带来了各种新的知识新技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所以传统的能源经济终究会慢慢的转换成为新兴的知识经济,最终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的模式。这种情况下,作为能源企业就不能不为所动了,他们首先就是对企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特别要注重对会计和财务部门的调整。在知识经济的发展形势下,知识和技术是每个企业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资本,石油煤炭等资源已经不是根本的因素了,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学上通常会被称之为“无形资产”,那么,作为能源型的企业,能否将经济发展的模式顺利转变,将是这些企业争夺无形资产的关键。作为能源企业的财务,所有的会计都是围绕着石油和煤炭等有形资产进行核算的,然后评估他们的开发以及可利用的价值。但是如果换做是知识经济的模式,那么即使是能源企业的会计,也将转变成为对开采及利用的技术等无形资产所开展的核算,详细的计算出能源企业能够从无形资产中获得经济利益,从而帮助能源企业尽快的完成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能源企业中传统的会计已经十分落后,无法对无形资产作出全面的评估。目前新颖的知识经济形势下,作为能源型企业的会计部门在计量和评估无形资产的过程中,需要以重置成本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就目前的知识以及技术发展的现状来看,能源型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候大部分是注重的生产成本的核算,但是这种模式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不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企业财务的知识情况。

2.能源企业会计的未来走向

当社会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对企业会计和财务部门相关的制度,时代的不断发展,也给会计制度带来了几次很大的变革,知识经济的出现使得会计面对的又是一次变革,关键是我们需要把那些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引入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去中,这主要包括下面的几点:

首先,新的知识经济模式中,对于风险的评估是理财观念。而传统模式下的能源型企业主要针对的是物资和货币,在这些里面,还包含着对企业的整个发展战略的概括。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在进一步的加深,每一个行业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变得紧密起来,这就导致市场竞争处于白热化的状态。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导致一些更加新颖的方式融入到交易当中,这些新出现的交易方式并不是用来资金的借贷,而是转移因为经济发展出现问题变化时可能引起的价格风险,所以我们在转变会计和财务管理模式的时候,要求有关人员具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在这个时代大环境下,能源型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要转换成为对于风险的控制以及理财观念的普及。

第二,目前经济环境模式之下,要将竞争与合作二者之间辩证性的融合到一起。我国的经济发展体制在改革之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变得更加迅速,跟之前的计划经济相比较,市场经济更加自由、更加灵活。所以能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生存以及发展,就必须要研发出有价值的包含知识的高科技技术,这也对能源企业的会计和财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保证会计和财务部门具有与竞争对手一样的理财观念。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能源企业逐渐的加深了和其他各行各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所以能源企业中的会计和财务管理部门,需要不断学习,抓住发展机遇,迎接新的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将自身与其他各行各业之间的关系有机的协调,尽量不要在财务方面出现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确保与各行各业之间处于一个友好的合作关系,尽量将各个方面的利益保持平衡。

第三,在知识经济下,人本化以及知识化的管理理念。人本化主要是指债、权和利三者的财务运行模式上,逐步建立起奖惩机制,对会计和财务管理部门中有突出表现的员工进行奖励,针对那些十分严重的错误的发生,特别是那些由于过错而带给公司十分严重后果的员工,要对其进行十分严厉的惩罚,确保奖惩分明。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充分调动起能源企业会计和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管能动性,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另外,要实现能源企业与知识经济更好的结合,转变能源企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就要对企业中会计和财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开展持续的培训计划,不断的提升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能源企业还可以选派资质比较优厚的员工去国外学习先进的知识化理财观念,再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知识理财计划。

3.知识经济模式下能源企业会计和财务部门的发展前景

知识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大的方向,而且这种发展趋势是不可能改变的。所以,国内的一些能源企业要抓住机遇,及时转变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会计和财务部门也需要抓住机会进行改革,适应新经济的发展模式。会计和财务部门管理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发展趋势是建立在以知识资本为重点的基础之上,传统的会计理念是把那些拥有实际物品或者是货币的人作为真正的服务对象,同时把这些人作为中心,把保障他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宗旨,从而记录并反映企业发展的实际财务情况以及相关的经营成果,帮助那些投资者以及债权人进行管理和决策,保证出资者收益的最大化和债权人风险的最小化。事实上,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人才为资源的经济社会具有超常性,人类的创新能力将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会计和财务管理这两个方面也将向着全面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企业的会计和财务管理部门在当今不可逆转的发展模式中,把知识本身的价值为中心,全面反映和描述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生产关系和面貌,从而进一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

三、结束语

如本文所讲的,目前情况下,知识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快,在经济的发展模式中逐渐占据着主导地位,与之前的能源型经济相比较,知识经济更能够符合时展的潮流,同时也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国内的大部分的能源企业都需要及时的进行转型,那么要想将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快速的转变,就要把那些和现状相差很远的会计和财务部门进行改革,将更加新型更加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到会计和财务管理部门中去,为能源企业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提供强大的动力。同时,我们要督促相关的会计和财务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只有管理人员的能力得到提高,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转型,实现能源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孙月娥.浅析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创新[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21,(7):117~119.

[2]黄慧.浅析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2,28,(8):110~112.

[3]陈蕾.简述知识经济时代下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4,(5):31~33.

[4]沈熙.公司财务管理[J].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25,(12):56~57.

第2篇:能源研究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理念;策略。

在电力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的新形势下,对电力营销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电力营销逐渐成为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在市场经济导向下,电力营销工作作为供电企业的主营业务,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应服从和服务于电力营销。电力营销工作的好坏成为电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电力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过程中,电力企业为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加强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必须使电力营销观念由生产导向转为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市场营销新理念转变。在该电力营销新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当前电力市场环境的分析,制定相应的电力营销策略,以有效开拓电力市场,创造高效益,提升电力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一、电力市场营销的新理念。

(一)当前电力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多年来,电力企业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使电力企业员工形成不重视用户需求的作风,导致企业存在着以生产为导向的电力营销观念。具体表现在:第一,电力营销滞后于用户的需求。第二,市场营销手段有限,开拓市场成效不大。第三,电力企业观念落后、服务意识不强。总之,当前电力市场营销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表明,电力企业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还没有调整好自己的营销策略,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在电力市场营销中应坚决摒弃那些过时的和已不适应市场变化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要树立崭新的营销理念,及时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生存和发展。

(二)新形势下应树立的电力市场营销新理念。

在市场经济导向下,供电企业应当改变过去建立在卖方市场基础上的旧的供电管理模式,建立一个能适应市场需求,充满市场活力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机制。电力营销必须采取市场导向的管理模式,把电力营销定位为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电力的生产经营活动须服从和服务于电力营销的需要。为此,电力企业要树立以下的电力营销新理念:第一,电力营销要树立营销策略建立在市场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的新理念。在电力营销中要加强需求侧管理,把握市场发展动态,对电力市场的潜力以及未来市场情况都要做出一定程序的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及时制定或调整发电、售电等生产经营目标,及时调整电力营销策略,有效的开拓市场。第二,电力营销要树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新理念。第三,电力营销要树立优质服务理念。该理念要求电力企业利用现代化手段健全电力营销的功能环节,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企业内部机构设置、业务流程能够满足顾客需求导向要求,并尽可能借助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最大限度满足客户服务需求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服务成本。

二、电力市场营销新理念指导下的营销策略及其实施。

(一)电力市场营销新理念指导下的营销总策略。

在以市场环境分析为基础,用户需求为导向,优质服务为宗旨的电力市场营销新理念的指导下,电力营销总体策略定位为可持续扩张策略,即: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需求预测管理为基础,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满足用户需求、引导用户消费为中心,实行多种促销策略,不断开拓市场,实现电力拥护价值最大化,进而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上述营销总策略的指导下,可以具体化为以下四个分策略:第一,优质环保产品策略。电能质量是电力营销的基础保证。清洁、高效、快捷是电能的优势,使用电能符合国家的环保能源政策,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能源用户的重视,以此为契机作为能源市场的切入口在宣传和推广上打出环保能源的品牌,并成为形象设计的主要特点。同时,为了提高电力产品的质量,可通过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改善电能质量,满足客户对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不断提高的要求,为电力用户提供优质环保的电力产品。第二,弹性灵活的价格策略。积极推行新的电价政策,处理好电度电价和基本电价的比例关系,在电价中考虑充分考虑各类费用因素,建立灵活弹性的电价体系,对不同类型的电力用户采取差别定价,争取最大的市场份额。第三,采取长短结合的渠道策略。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电力市场除采取发电公司———输电公司———配电公司———用户的长渠道销售外,在一定条件下还可采取分销短渠道,即发电公司通过签订合同直接向大用户批发销售电量,同时要求输电公司提供传输通道的有偿服务,各发电公司均有机会使用传输通道。第四,采取丰富多样的促销策略。促销的手段以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促销为主,以广告促销为辅,采取立体的、多方位促销方式,加强与电力用户之间的双向信息沟通,向用户传播电能、电力服务及电力观念等方面的信息,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关系,增强用户对电力企业的好感和信任,在促进电力企业销售的同时,塑造电力公司的良好形象。

(二)电力市场营销新理念指导下的营销策略的实施。

在新形势下,要实现电力市场营销的可持续扩张策略,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优化供电品质,充分满足电力用户的需求。提高供电品质的基础是电网的建设与运行管理。为此,电力企业要充分利用市政建设、电网建设等机会,加快电网建设步伐,做好配电网络和设备治理的整体规划,统筹安排,逐步提高城市配电网的绝缘化、电缆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并以强大电网为支撑,加强可靠性管理,不断提高供电可靠性,以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优质、连续的电力,满足各类用户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第二,根据市场细分,采取弹性灵活的电力价格,扩大供电销售。在此基础上,采用灵活的电价政策,可实行质量差价和数量折扣,对一些对电压质量要求高的用户可适当提高价格,而对购电量大而稳定的用户应对其实施数量折扣,以充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扩大电力销售。第三,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努力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建立配电自动化系统和客户服务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共享,实现营销在线监控和营销信息自动采集,实施对电力市场营销全过程的计算机网络化控制与管理。通过配电自动化系统和客户服务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简化用电手续,规范服务行为,使用户享受到优质服务,并可以杜绝人为阻塞电力销售渠道的行为,满足各层次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三、结语。

电力市场营销是一种有意识的经营活动,为了保证电力市场营销目标的实现,必须树立满足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营销理念,以电力用户需求为导向,提供环保优质的电力产品,并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采取弹性灵活的电力定价策略,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以充分满足不同电力用户的需求,进一步拓宽电力市场份额,促进电力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3篇:能源研究与管理范文

论文摘要:以资源观(RBV)理论模型为基础,提出组织结构与IT能力的总体相关关系、组织结构与IT能力各维度之间相关关系的假设。通过问卷调查,验证收集到的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最后采用结构方程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组织结构对IT能力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组织结构对TI能力的各维度也均存在正相关关系。

论文关键词:IT能力;资源观;组织结构;结构方程模型

1引言

近年来,关于信息技术和组织结构关系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不断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信息技术改变了组织的信息基础和信息获取、流动方式,打破了组织内外利益平衡关系,从而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组织结构的变革也较大影响着信息技术的效能。

人们对信息技术和组织结构的关系大体上存在三种观点:技术决定论、组织决定论和互补论。Elise和David(1994)认为在将诸多因素单独考虑时,信息技术的变化也许是影响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最重要的因素。而组织决定论认为,组织特征影响信息技术的效能,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影响。如Dewett和Gareth(2000)认为: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决定组织结构的发展变化,它只是组织变革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持有互补论观点的学者认为:组织结构和信息技术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二者适当的融合将提高企业的业绩。

国内学者对这方面也开展了研究。如石磊(2007)从理论上对技术与组织结构关系进行了评述,认为技术与组织结构关系研究应当突出和强调行动者与技术的互动。高晶等(2007)对信息技术应用与组织结构变动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建立了二者的互构机制,并通过案例进行了分析。任迎伟等(2007)基于国内企业,对信息技术能力与组织结构、组织效益三者之问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中国企业中组织结构有机程度与IT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IT能力与组织效益也呈正相关关系,但其对组织有机性考察未见深入。

我国在20世纪后期开始着手实施信息化项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想了解IT能力与企业的组织结构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组织结构日益复杂化、扁平化是否会促进IT能力的提高?它与国外的经验是否相符?因此本文拟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IT能力构成维度、组织结构构成维度角度人手,建立相应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我国国内企业组织结构和IT能力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组织结构与IT能力的各自维度是如何作用、如何影响,从而挖掘其内部机制。

2相关理论与研究假设

2.1基于RBV的IT能力

IT能力这一概念最早由Ross,Beath和Goodhue在1996年提出,他们认为IT能力是一种能控制Irr相关成本,必要时交付系统并通过实施IT来影响经营目标的能力。IT能力主要来源于:强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可重复利用的技术基础、IT人员和管理者之间紧密的关系。当时,资源基础观(RBV)刚开始出现于信息系统领域。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组成的集合,每一种资源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很多学者纷纷将资源基础观引入到IT’能力的定义中,较为有普遍影响力的是Bharadwaj于2000年对IT能力的定义:IT能力是调用、部署和集成IT资源,以及实现与企业其他互补性资源相结合的组织能力。Bharadwaj采用Grant(1991)关于资源、能力的定义及分类方法,将资源归类为有形的、无形的和基于人员的资源,相应地,IT能力可分为三类:(1)IT基础设施;(2)IT无形资产;(3)IT人力资源(包括IT管理技能、技术技能)。之后不同学者基于RBV提出了IT能力的不同构成维度。

国内学者张嵩(2006)认为企业IT能力是一种调用和部署企业信息系统资源从而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可重复行为模式。她认为IT能力分为静态能力、动态能力和创造性能力三个层次。其中IT基础设施支撑IT静态和动态能力;IT人员能力和文化能力支撑动态能力和创造性能力;IT与无形资源的互补能力主要强调IT创造能力。

本文基于资源观的角度,主要采用Bharadwaj的定义,从IT基础设施、员工拥有的IT管理技能、IT技术技能、IT无形资产四个维度来测量IT能力,其中IT无形资产是指企业在IT应用过程中由IT资源内化的知识资产、顾客导向、协同作用等。

2.2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作为技术的载体,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必要条件。对于企业组织结构的研究,一直以来是一个热点问题,然而目前尚未对组织结构有统一的定义。人们普遍认为组织结构是组织内各构成要素所确定的关系形式,它不仅包括构成要素,还包括要素问相互联系与作用。本文在研究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时,主要根据组织学家理查德·L·达夫特(RichardL.Daft)观点,从组织结构设计的维度:结构性维度与关联性维度来考察组织结构。

结构性维度描述了一个组织内部的特征、各要素之间的差异性,它为衡量和比较组织提供了基础,主要从复杂性程度、形式化程度和集权/分权化程度三个方面加以描述。复杂性程度是指组织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差异性,一般包括水平分化、垂直分化和空间分化。水平分化反映的是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如果专业化程度较高,员工可以在其职责范围内充分发挥所长。垂直化反映的是企业各层级之间的信息传达、整合、协调及绩效考核情况。健康的垂直分化有利于各阶层信息沟通、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组织运作的效率。空间化指组织在管理机构、部门等的地区分布。程度越广,表明组织的复杂度也就越高。形式化是指使用规则和标准处理方式来规范工作行为的程度。反映在企业有明确的规则、业务流程等,通过培训使得工作顺利完成。集权/分权化反映组织决策权集中的程度,是权力在结构中的分配情况。当适当下放决策权,让员工参与决策,将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并推动项目的实施。

关联性维度则描述的是影响和改变组织内部结构性维度的环境因素。本文力图从组织内部特征进行分析,因此将组织的结构性维度作为研究对象。为深入研究,在具体分析时,将组织结构的复杂度分为水平化、垂直化、空间化。当组织结构的结构性维度和关联性维度测度值越高时,表明组织结构设计越合理,组织系统各部分之问的相互作用与活动就越协调,组织结构运行越有效率。

2.3研究假设

从上述对IT能力和组织结构理论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关系密切。但就对国内企业具体而言,情况如何?组织结构与IT能力存在什么样关系?进一步而言,组织结构与IT能力的各维度之间存在什么样关系?因此,本文就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组织结构与lIT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H2::组织结构与I1r基础设施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H3,:组织结构与IT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技术技能)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H4:组织结构与IT无形资产存在正相关关系

3实证分析

3.1研究方法及数据收集

由于IT能力及组织结构并不能直接可以观察或测量得出,而是需要通过调查量表中的多个相关问题间接来反映,因此在测量IT能力和组织结构时,本文采用问卷量表形式。在量表的设计上,借鉴了国内外学者的成果,同时为确保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水平,先后对中关村科技园从事IT项目实施的顾问及企业信息中心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并根据其建议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了问卷,最终确定问卷情况如下:IT能力的维度——lT基础设施、人员的IT管理技能、技术技能、IT无形资产分别由6个、4个、4个、6个问题项测度;组织结构中的维度:水平化、垂直化、空间化、形式化、集权化分别由3个、4个、2个、5个、3个问题测度。每一问题都用Likert5量表来衡量,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在研究中,对于抽象的、不可直接观察测量的变量称为潜变量。在处理潜变量时,目前比较有效的分析工具就是结构方程(StructuralEquationMode1),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瑞典统计学家、心里测量学家KarlgJoreskog提出的,是一种用来分析不可直接观测变量(潜变量)与可测变量之间关系以及潜变量之间关系的多重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在调查过程中,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进行,对参加中高级信息管理师认证培训班的两期学员进行了调查。这些学员大多来自大型国有企业,长期从事信息化管理及一线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3份,经分析整理后有效问卷12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

3.2数据分析

3.2.1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首先对所收集数据运用SPSS15进行分析。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时,采用内部一致性指标Cronbach’sAlpha来检验量表的信度,结果见表1。社会科学研究中,Cronbach’sAlpha大于0.7是很可信的,O6以上比较可信。表1中除组织结构中的水平化(=0.664)、空间化(=0.632)外,其余各变量的Cronbach’sAlpha均超过0.7,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结构较合理。因此,IT能力及其维度、组织结构及其维度通过信度检验,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然后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变量的效度。结果显示,IT能力、组织结构的KMO值分别为0.760、0.887,均超过0.7,且巴特立球体检验的结果在P=0.000的水平上显著。

这些数据表明量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文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旋转,并将特征值大于1作为因子提取标准,旋转后的因子矩阵见表2、表3。Dunteman(1989)指出一般社会科学采用因子载荷值最小为0.3或0.35。常用规则是如果小于0.4,为弱相关,大于0.6则为强相关,其他为中度相关。从表2、3中可以看出,所有问题项在各自归属的因子载荷都在0.5以上,表明量表通过区分效度检验,各维度之间获得较好的区分。

3.2.2结构方程分析。经上述信度和效度检验,可以认为本次调查所收集的数据是比较可靠的,因此在此基础上,使用LISREI.8.7进行整体拟合优度分析。外源变量为组织结构,内生变量为IT能力。SEM的输出结果如下图所示:

侯杰泰等学者(2004)曾指出,对拟合指数进行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一般认为,如果RMSEA在0.08以下(越小越好),NNFI和CFI在0.9以上(越大越好),所拟合的模型是一个“好”模型。通过表4拟合指数列表可以看出,模型拟合效果满足上述标准,拟合效果较好。从路径系数看分析可知,组织结构对IT能力的直接影响为0.53,表明组织结构对IT能力有正相关关系,这也证明了H1。

通过表5可以看出,本文研究模型标准差均较小。组织结构中的水平化、垂直化、形式化、集权化对组织结构的回归系数均为正,表明它们对组织结构有正相关关系。需一提的是本文的集权化分值与集权化程度是反方向的。空间化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不显著,未通过检验。

M1表明组织结构与IT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进一步考察组织结构与IT能力的各维度:IT基础设施、人员的IT管理技能、技术技能、IT无形资产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由于空间化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以下分析中去掉空间化,全模型结构方程M2结果见图2。

拟合指数分别为RMSEA=0.083,NNFI=0.94,CFI=0.95,各回归系数均通过t检验。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值来看,高于人们一般认为的RMSEA在0.08以下的标准。Steiger(1990)认为RMSEA低于0.1都可以接受,因此可以认为该值通过检验。从结果可以看出,组织结构对IT基础设施、人员的IT管理技能、技术技能、IT无形资产均存在较大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对IT基础设施和IT无形资产的影响较大。这也证实了假设H2——H4。

4结论

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了组织结构与IT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结构与IT能力构成的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

(1)组织结构对IT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灵活、有效的组织将有利于企业IT能力的发挥。进一步分析表明:组织结构对IT基础设施、IT人员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和IT无形资产均呈正相关。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合理、富有弹性的企业组织结构必将要求先进的IT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员等来改善决策的质量和速度,方便信息的传递和转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最终全面推动企业IT能力的提升。

(2)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中,水平分化、垂直分化的加深、形式化的进一步规范、集权的弱化和分权的加强都将有助于企业组织结构更加灵活、有效率。但空间化的扩大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在本文中尚未得以证明。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本文在问卷设计时其信度系数未达到0.7造成的,今后可以进一步对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3)企业在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时,应该注重培养IT能力。在对IT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员工的IT管理技能和技术技能,特别是要注重IT无形资产的培育。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企业自身的特性,增加竞争对手模仿的难度,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力,最终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5贡献及进一步研究

本文的贡献在于从构成IT能力的维度、组织结构的维度出发,通过实证研究探究了组织结构与IT能力之间的关系,但在研究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

第4篇:能源研究与管理范文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公安消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全日制2015级在校大学生,入校前在全国各消防基层中队服役,经消防部队统一入学考试后择优录取入学,毕业后统一授衔后回到原籍工作。被试平均年龄为23.39±0.16岁,平均军龄为4.90±0.18年。所选样本能较好地反映消防部队的整体状况。

施测过程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49份,回收有效问卷349份。测试结束后,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研究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目前国内较为常用的一个心理健康诊断与评判的工具,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中广泛使用。

(2)情绪管理能力量表

采用自编的《消防员情绪管理能力量表》作为测试工具,量表结果编制和修订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其中,量表的整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2,四个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0以上;全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905;全量表的稳定性系数为0.746。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x2/df为2.965,RMSEA为0.069,GFI、AGFI、CFI的值均在0.8以上。

二、结果

1.消防员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能力的相关分析

消防员心理健康程度与情绪管理能力主要呈负相关的关系,这与杜继淑、王飞飞对大学生所得的研究结果较为相似。详细结果见表1。

三、讨论

消防员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普遍呈负相关关系,仅有情绪的效能与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和精神病性呈正相关。这说明情绪管理能力各因子得分越低,scl-90各因子得分越高,即情绪管理能力下降,心理健康程度越低(scl-90因子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明显)。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和需要满足是否达成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情绪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从对消防员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能力的相关关系来看,通过情绪管理能力的研究可以预测和推断消防员的心理健康程度如何。

情绪的调控力与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和恐怖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表明情绪的失控能直接导致这些症状的加重,特别是情绪调控力不强会导致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不良,其相关系数在0.5以上。

情绪的觉察力与躯体化症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觉察力越高,躯体症状越不明显,这反映了个体自知力的健康程度,若消防员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变化,固然也意识到了情绪变化所带来的身心反应,这将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进行调节使不适感尽快消失,因此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情绪的觉察力与人际关系和敌对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觉察力的一个主要特征表现为对他人情绪变化的认知,如果一个人觉察力较低,不能及时发觉他人情绪的变化,有可能做出不合时宜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因此较易导致人际冲突和敌对反应。

第5篇:能源研究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馆员 科研 培训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255-02

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从2006年开始至2009年相继审批了近一百所高职院校作为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建设,并在2009年至2011年完成了对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的验收工作。相应的,各省市为了配合国家重视高职高专教育的步伐,也相继推出了各种省或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骨干性高职院校的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得到国家和所在省的大力扶持,其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办学规模也不断提高,办学能力也不断得到增强。

通过这轮发展,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以前的图书流通部门逐步转变为整个学院的信息集散地。其图书馆馆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开始慢慢转变,原来的图书流通工作开始逐步弱化为图书馆馆员众多工作中的一个环节,其他环节开始增多,如参考咨询、科研服务、检索培训等。同时,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作为整个学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学院也提出了针对性的科研要求,但由于历史原因,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科研能力参差不齐,而且整体科研水平偏低,这与整个学院的发展是不相匹配的。要提升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科研能力,我们就必须对馆员实施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1 现状

现在对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在职培训主要是行业协会、高职院校以及各级行政机构组织的培训,培训内容基本上比较狭隘,要么是实务操作如图书馆学会举办的培训班,要么是理论性培训如高职院校组织的入岗培训,要么是考试培训如人事局举办的职称英语、计算机培训。本来针对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培训数量就不多,而且这些培训多以教学、理论讲解等形式进行,但真正触及到馆员科研能力的培训就更为少见。而且很多这种培训时间短,缺乏周期性,有很多培训还是为了培训而培训,因此,造成很多专业培训变成走过场,馆员参加培训了也成了负担和任务,从而即使参加了专业培训也没有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与水平。

目前图书馆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图书馆理论和现状的研究与发展形成了许多图书馆理论理念与实践经验,馆员们不能满足于过去所学的理论和已有的工作经验,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的馆员必须将这些知识理论及实际现象融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来,从而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理顺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而这就要求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必须加强专业培训。

2 对策

专业培训应该根据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所处的图书馆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将馆员已有知识结构与工作经验逐步转化为整合业界新理论、新方法的理论思考,进而提高馆员们的科研思考能力,使馆员将这种思考能力运用于实际工作,从而提升服务水平和自己的科研能力。基于这些考虑,专业培训过程中,应以建构以行业协会、高职院校和馆员自主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以期达到专业培训的能动性和客观性合,使馆员在专业知识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上达到融会贯通。

2.1 行业协会培训

目前图书馆类的行业协会主要有全国性的如中国图书馆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等,全省性的如省图书馆学会、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等,市级的如地方图书馆学会等。各个行业协会每年都会举办若干场培训,如中国图书馆学会及其下的4个专门工作委员会和8个分支机构,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及其下的7个工作组,各省市图书馆学会及其下的专业委员会,各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及其下的专业委员会每年都会开展各种行业培训,新入馆的馆员培训、老馆员的业务知识培训、骨干馆员的知识体系优化培训、各图书馆馆长管理水平培训等等,种类繁多。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存在,许多想接受培训的馆员没有获得培训信息和参加的机会,而另外许多受训馆员是被动地被安排参加培训。

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因此,行业协会的专业培训也应该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要结合接受培训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能动性,加强行业协会与接受培训的馆员之间的良性沟通,使培训的主题、时间、地点等的安排贴近接受培训馆员的实际需求,而且培训形式多样,培训内容实用,培训反馈有效,专业培训工作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行业协会在组织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进行培训时可以建构以下模式:

(1)调研。在组织培训之前,行业协会应确立培训的层次是什么级别,培训的对象是哪些馆员等因素,然后针对这个层次和对象等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充分了解培训对象的特点、需求和限制性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目标。

(2)规划。根据调研制定的培训目标,将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培训规划,建构有针对性的培训手段、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并配以针对性的宣传。

(3)实施。按照规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同时兼顾接受培训的馆员的个体差异设置弹性培训,同时,在实施中也要加入部分考核成份,从而督促接受培训的馆员认真学习。

(4)反馈。培训结束后依然加强与接受培训的馆员的沟通,及时了解培训效果和反应。若培训效果显著,起到正能量作用,尽量将此次培训常态化,从而扩大培训的受益面。

2.2 高职院校培训

每个高职院校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尤其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其必有超过其他普通高职院校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势必会在其图书馆馆员身上进行全部或部分展示。而这些优势在馆员身上展现就必须对馆员进行相关培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相关职能部门对馆员进行培训,如人事部门可以对新进馆员进行思想行为上的培训,科研管理部门可以对馆员的科研情况进行培训,图书馆可以对馆员的专业理论和专业行为进行相关培训。

高职院校在组织自己内部图书馆馆员进行培训时可以建构以下模式:

(1)目标。在学院内部设置对图书馆馆员的考核目标,对担任每种职务/职称的馆员都配以相应的考核目标,然后将考核目标进行分解细化成可参加外部培训获得、可参加学院自己培训获得和馆员自己学习获得的具体任务。

(2)规划。针对考核目标细分中可通过参加学院培训通过的任务部分设置专门的培训,将这些培训纳入到整个学院的整体培训计划中,并且使之常态化。

(3)实施并考核。根据规划来组织相应的培训,并将考核融入到实施中来,从而避免培训的走过场,使接受培训的馆员也切身体会到自身的提高。

2.3 馆员自主培训

图书馆馆员的专业培训的主体是馆员自已,馆员自己的内在需求是馆员寻求发展的最大动力。对自己专业结构最了解的人也是馆员自己,图书馆馆员进行自主培训时可以建构以下模式:

(1)观念。首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因为馆员的素质正在由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变,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已经开始成为馆员职业生涯中的重要理念。

(2)参与。首先深入了解学院考核要求,积极参与学院的培训,从而达到学院的考核要求,其次多渠道、多方位获取行业协会培训信息,积极申请、积极参与相关培训,最后审视自己的专业结构缺陷,积极自学弥补。

(3)监督。定期对自身进行监督与检查,对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进行总结,总之,示范性院校图书馆馆员的专业培训必须结合我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队伍的实际情况,结合示范性院校图书馆各自的差异及馆员的实际需求,制定切实可行、富有实效的培训模式。这样才能有效激发馆员的学习热情,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将培训和科研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

3 结语

专业培训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只有将行业协会、高职院校与馆员三者有机结合,并进行长期有效的培训才能达到提升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科研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6篇:能源研究与管理范文

0 前言

为了增强高职院校自身的教育质量与水平,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的有效培养,满足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技术性人才的客观需求,高职院校需要立足于高职阶段教育的实际,以职业技能大赛作为切入点,通过这一新的职业教育发展成果,让学生在参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在职业技能与实践经验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日后学习的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技能短板进行补足,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进而有效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与创业潜力。[1]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关系的探讨,能够帮助高职院校与教育部门,进一步明确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后续高职院校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及技术性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对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的日益重视,自2008年开始,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发展要求,教育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相关政府机构,加强部门间的联合,持续开展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相关项目。从实际效果来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规模、参与比赛的人数、比赛水平以及社会关注度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自觉性地参与到比赛的组织工作中,使得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引导之下,各地区立足于自身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结合本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现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关技能比赛,扎实有效地推进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实践,从而有效提升了现阶段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效果,使其教育意义与社会作用得到实现。例如江苏省在职业院校较能大赛开展的过程中,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法制状况,对比赛项目进行合理调整,不断增加新的比赛项目,2016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设13个专业大类30个比赛项目,涵盖了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成绩优异的高职学生有资格参与全国大赛。借助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开展,相关部门为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创业潜力的挖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而高职院校也以此为平台,有目的的进行自身教育工作发展方向、专业设置以及教育模式的调整,进而为后续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系的构建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2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2.1 实现了岗位工作环境的还原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竞赛有所差异,其竞赛的内容、分类以及方式有着自身的特点,例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学、管理专业、市场策划、文案设计以及广告方案等相关专业内容进行整合,使得参赛学生利用综合知识对比赛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所学到的各类知识,从企业资金筹措、产品设计、市场方案规划、广告投放、市场反馈以及产品更新等几个角度出发,进行知识框架的合理构建,使得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能够全面提升自身对于各类知识的应用能力与掌握程度,从而满足现阶段就业环境下,岗位对于工作技能的要求。[3]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通过对各类工作岗位工作环境的有效模拟,使得参赛学生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工作岗位对自身职业技能与专业素质的客观要求,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学习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为日后的职业学习与技能补足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作为职业教育实训的一个分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对高职院校实训教育的阶段性总结,能够对实训教育成果进行全面检验,对高职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全面分析,为教育结构的调整、优化以及教育手段的完善创造了有利条件。

2.2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一个平台,使参赛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能够真实地接触到现阶段我国经济环境下,对于就业创业人员技术与素质的要求,让参赛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市场规律与市场运作模式,进而为自身理论水平的提升与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意识进行了强化,使得高职学生能够明确自身的人生规划,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职业学习计划的制定,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4]同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一种媒介,能够让学生将日常所学到的各类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进行有机的联系,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虽然会定期开展实训教学,但是实训教学的内容单一,组织结构较为落后,其越来越难以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实践需求。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使得高职学生能够进行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的高效结合,通过对各项问题的解决,学生的理论水平得到提升,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并且能够用理论知识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保证相关职业技能比赛项目的顺利完成。例如在进行公司运营的比赛之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到组织能力、协同能力、策划能力对于自身的重要意义,在参赛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能力提升与培养,同时也为后续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2.3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加强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筹划阶段,为了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提升比赛质量与水平,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往往会通过宣传活动,进行企业与社会力量的引入,在为比赛提供物质支持的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学校以及用人企业之间的联系。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合,不仅仅能够为后续高职教育实训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还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水平,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在比赛中表现优异或者有巨大潜力的学生,往往受到各大企业的欢迎,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大降低,为后续就业活动的有序进行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参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通过与各个用人企业与单位的交流,能够对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使用需求进行科学的认知,为今后自身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且通过与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从而为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 基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学生就业??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3.1 挖掘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引导功能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开展,是对参赛学生职业技能、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全面考察,学生想在比赛中获得一个较好的名次,就需要对比赛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与有效解决,利用自身所学知识,不断进行方案的制定与调整,使其能够满足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客观要求。[5]同时需要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沟通与表达能力,增强自身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能够处理各种突况。借助于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引导功能的挖掘,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对自身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实现对知识框架与学习水平的全面认知,为后续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3.2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竞争作用的实现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一种赛事,其拥有竞争的本质属性。在竞赛的各个环节,不同的学生针对自身的所遇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案进行应对,以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取良好的名次,检验自身的学习成果。在这一过程中,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竞争属性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实现高职院校学习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的有效提升,保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科学实践,需要赛事组织部门,通过对比赛流程、比赛项目等相关方面进行合理化设置,增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竞争的激烈程度,使得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能够激发自身的潜能,提升能力与水平,促进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第7篇:能源研究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 图书馆电子资源 学科能力测试系统 试题

1.引言

当今教育界普遍强调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创造性的开拓、潜能的开发及综合素质的提高[1]。图书馆系统拥有丰富的资源,并且这些资源已经大量地被电子化,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考核评估,将会从很大程度上减轻教师的一些工作量。但是我们考察了河北省的很多高校,都没有有效利用这些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相对浪费。如何最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建立能力测试系统为教学服务,正是本文要研究的课题。

2.图书馆的电子资源

现代教育考察的是能力教育,重视的是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各个学科也逐渐地将能力测试放在了首位。图书馆的大量的资源正是这种考察学生能力的最好的素材,所以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核,将会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并且以图书馆电子资源为辅助依据的学科能力测试符合教学与考试的基本原则――教考分离[2],有利用考试的科学化管理[3]。通过对能力测试系统的研究,我们发现能力是建立在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正确理解上现实的应用。而通过一种系统将学生学习的学科中的专业知识中的基本知识点和基本原理与作为现实应用中的图书馆中的电子资源进行有效地连接起来,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起到激起学生的兴趣的作用,并且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同样对教师的科研活动也有很大的帮助。

以我校的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现状为例。我校图书馆引进了多个电子资源参考数据库如中国知网CNKI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博硕学位论文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中的资源是以pdf或caj文件形式存在的,并且每篇文章均有相应的XML链接。这样在搜索每个相关的专业词汇时,就会产生一个巨大的搜索联系关联网。这些关联网是通过XML链接所连接在一起的,其中的一些知识点的匹配是通过行业专家进行匹配的。正是由于这些链接,构成了电子资源所具有的内在联系性,而我们的系统也正好可以利用这种相互的关联性,并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建立能力系统的数据依靠。因为这些期刊里面的学科文章一般是现实的先进成果或先进思想,所以利用这些资源考察学生的能力,很适宜。

3.能力测试系统的构架原理

能力测试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能对于出现的新知识和新应用对系统进行更新。另外,系统应该具有灵活的结构,通过专家对系统中各个知识点的联系进行修正。通过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深入分析及参考很多考试系统后,我们建立了学科能力测试系统的整体构架,如图1所示。依据此构架便能形成一个具有和现实同步更新的一个开放的结构系统。

其中学科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库可以采用关系数据库来建设,通过学科的专家和教师对本学科和教授的课程中的知识点和原理进行整理,而得到一个关系数据库的形式。关系数据库中的表的结构可以采取关键词和简短解释的结构。这样形成的关系数据库具有很强的可操控性,使得系统对各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为考察索引去形成相关测试题目的源头。

自动匹配程序通过一些算法并利用电子资源中关键词、检索项等WEB接口形成一种学科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库与电子资源的对应联系,依据这种对应联系,可以实现针对学科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库中的词条为关键词的电子资源数据的搜索。其查询算法可以采用有限深度的广度搜索,即通过限定搜索的最大深度,对各个XML链接进行搜索,并通过在搜索中建立标识,防止重复搜索,从而一旦有新的电子资源加入后,系统自动启动匹配程序,并通过匹配形成一棵棵的搜索树,其结构如图2所示。这些搜索树的根节点即为学科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库中的词条,而叶子结点则为对应的电子资源。自动匹配程序,通过数据库操作语言将这些对应关系记录在粗匹配库中。从整体上来看,自动匹配程序将搜索出来的结构集合形成一个数据库,称之为粗匹配库,通过这一步,已经利用电子资源中的行业专家的联系,将知识点与新领域的资源建立了联系。

专家系统是学校的专业教师的系统入口处,其目的是人为校正系统中的一些不恰当的匹配,经过专家系统的修整,粗匹配库中的关联将放入到准确匹配库中。准确匹配库是图书馆电子资源与知识点的准确可靠的联系的核心数据库。

能力测试题目生成系统是系统的输出点,也是体现系统智能性的部分。将准确匹配库中的资源和学科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库中的词条进行结合,按照一些个算法进行组合,形成题目。这些个组合的算法中有语义分析程序、语句形成程序等组成。通过对相应知识点的考核,运用语义分析程序,以准确匹配库为基准,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从而形成一些候选的题目。根据这些候选的题目,可以形成选择题、填空题、能力题等很多试题形式,而卷面的设定、题目分值的量化[4]等可以出完题目后由专业的教师进行量化。

4.结语

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有效利用,一直是图书情报专业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而学科能力测试系统直接将这种电子资源应用于学生的考试中,这在实践上的意义重大。它有可能导致考试的概念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对整个学校的教学科研产生一些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当然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十分初步的,但是相信,这一研究前景光明,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谢立新,胡良书.试卷设计科学性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6:81-84.

[2]李静,岳桂华.搞好题库建设保证考试质量[J].药学教育.1995,11,(1):53-55.

[3]曹永兵,高平挥,程明和.药理学试题库的科学建立[J].药学教育,2004,3:34-35.

第8篇:能源研究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供电局;系统工具;综合技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6-0020-02 

1  概  述 

员工综合技能提升是供电局技能人才队伍管理与建设的重要内容,员工整体综合技能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供电局未来的发展,一个较为客观、公平公正、规范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可以促使员工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而员工同时也迫切希望通过一个平台来检验、证明与展示自我的能力水平,并通过不断的调整改进职业生涯规划,最终实现个人职业目标和价值。 

 电力体制改革速度不断的加快,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供电局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同时也需承担越来越重的社会责任。随着“创先”、“一体化作业标准体系建设”、“班组建设”等工作的深入开展,对供电局员工的综合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为应对新的形式的发展,防城港供电局高度重视员工综合技能提升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快速有效的技能提升途径。通过员工综合技能提升与信息系统工具的结合,管理者对员工技能提升进行全面的管控与考核,大大提高了局日常员工管理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 

2  供电局技能管理现状 

  在局日常员工管理工作中,各业务部门急需了解各专业员工的应知应会与技能、技术水平,有多种原因可能造成职能部门对员工的了解不够全面。应研究一套较为合理的方法工具,否则较难做到对每一位员工客观、准确的评价。 

随着公司、局各专业日常知识面的不断增广、知识点的增多,目前需经常召集各部门、班组员工进行集中学习或进行纸质考试。这种方法存在诸多的不便和困难,例如:受时间、地点约束,培训或考试人员不全,宣贯传达不到位;知识和数据受人工记录影响,不方便统计和存储;缺乏统一规范,不利于员工综合评价与分析;浪费员工宝贵的工作时间,而且硬件设施有限。 

 针对以上情况,基于更快、更好的知识传达与学习,现编制一套“应知应会与技能综合管理提升工具”,通过“传达-学习-测试-考试”的基本理念模式,实现对局员工日常应知应会与技能的综合管理与能力提升,提高集体学习效率和管理水平。 

3  应知应会与技能综合提升工具策略规划 

 应知应会与技能提升工具主要为实现供电局日常应知应会知识推送与学习、关键知识与技能考试和考核、成绩数据统计与分析等功能,更要体现公平公正、规范、客观的特点。在确保系统工具稳定运行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满足局日常知识推送宣贯与考试要求。主要考虑的攻关要点与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3.1  做好需求分析,保持系统的前瞻性与可扩展性 

 由于供电局各专业日常接触知识内容面广、量多、更新速度快,系统每次知识推广、考试的内容与形式要求不尽一样。因此需保持系统的预留性,保留更多灵活添加与变更需求,方便日后的更改与扩展,同时也要注重系统的整体性与全面性。 

3.2  充分考虑纸质考试与信息系统考试的差异性,做好      宣传,便于员工接受 

 信息系统知识学习与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优于纸质考试,但到目前为止尚不能完全取代纸质考试,这是目前乃至长期存在的问题。应结合实际情况,不仅要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在时间、成本节约,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上的优点,更要体现其客观、公平、公正的特点,最终达到实用化的真正目的。 

3.3  做好数据资源库的建设工作 

 各部门、各专业的宣贯与考试的知识内容差异很大,每年的考核重点也会不同。系统应充分考虑到信息的存储容量与时间问题,并定期做好数据更新,确保每次推送或考试的内容为最新。 

4  应知应会与技能综合管理提升工具功能简述 

4.1  系统工具概述 

 本系统工具是对防城港供电局日常知识推送与技能考核工作进行的规范化、系统化管理。该系统工具主要包含三个大模块,包括题库管理、考试计划管理和权限管理。 

首先通过题库管理录入题目信息和类型等信息,然后通过考试计划编制各题库类型考试时间等内容,最后给各用户分配权限,即可进行知识学习或考试。简单易懂,且操作方便,速度流畅。 

4.2  题库管理模块 

 题库管理模块主要由题库类型管理和题库管理组成。题库类型管理模块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题库类型和数量,比如可以按部门、年龄段、工龄等类型,可以增删减,内容灵活变动。例如根据部门可以设置信息类、人资类、营销类、生产类等四个考试类型。题库管理则可以根据上面建立的考试类型,例如信息、人资、营销、生产,则可以根据四个专业管理与考核不同的要求分别导入不同的试题。 

目前试题类型包括单选、多选、判断,其他试题类型可以根据日后需要扩展。试题导入题库类型完成后,就完成了试题的定制,也可以说是试卷。 

4.3  考试计划管理模块 

 考试计划管理模块主要由考试计划、问题统计、成绩查询组成。考试计划模块主要用来对上面已定制好的试卷进行,前可以调整各题型所占总分的比例和分数以及考试的时间、时长安排。问题统计模块主要用来收集各用户在系统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用户可以通过该模块与系统管理员进行沟通,管理员根据实际情况确认后对系统或数据进行修改。成绩查询模块主要用来给各用户和管理员查询练习或考试的成绩,系统记录了用户每次的登录信息、操作情况和成绩等内容,方便管理人员的统计分析。 4.4  权限管理模块 

 权限管理模块主要由组织机构维护和用户管理组成。组织机构维护主要用来建立整体用户角色架构,如对应上述试题类型,可以建立信息部、人资部、营销部、生产部等,方便于按业务流程进行知识推动与考试考核。用户管理模块则分别针对组织机构进行具体人员管理,如信息部下面有张三、李四等。本模块主要用户分配用户权限及约束用户系统行为。 

 整个系统流程思路清晰明了,操作简单,为日常维护和管理节约大量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5  系统工具应用的主要解决的问题和优点 

 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本系统对于原来日常知识的传达、技能考试方式方法有如下改进:

 ①克服了时间、地点的限制,培训或考试等覆盖率达100%。有效克服了工、学、考矛盾,而且方便考前练习和自我测试。以前的培训或考试,需进行大量的前期准备与宣传,但出勤百分比并不理想,覆盖面有限。现在员工可以不分时间、场地,随时随地进行练习、考试,覆盖率100%。 

 ②通过信息化系统对传达知识和数据进行了系统记录,便于长期的存储和统计分析。通过系统可以将练习或考试人员的信息、分数等进行快速的统计,包括姓名、部门、工种、考试题型、分数等。同时也方便人力资源或其他部门对关注人员的信息进行长期的跟踪、输出统计分析,促进局人员资源有效管理。 

  ③统一了员工评价的尺寸,保持了内容、格式、样式的一致性,评价更客观。由于整个过程都在系统上操作完成,而系统的规范、尺寸完全一致,不掺杂任何人为因素,因此从系统导出或查询到的数据是员工最真实水平的反映。也是员工一个自我认识与改进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与练习,可以尽量把成绩和水平提高。 

  ④解决了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节约工作时间。以前的培训或考试,需提前准备场地、配套硬件、资料打印等,通过系统不仅可以节约上述硬件,而且也不再需要监考人员花大量时间去阅卷、评分等工作,提高了整体的自主管理性。 

  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过程是一个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任何系统都不能尽善尽美,但可以根据需求不断调整与修正,最大程度去实现系统的应用价值。 

6  结  语 

 电力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人才已成为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而员工综合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员工综合技能提升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在研究如何快速提升员工综合技能水平的道路上,网络信息系统工具相比纸质的方式,正满足了日常应知应会知识推广与考核要求。应知应会与技能综合管理提升工具的推广应用,不仅节约了企业的硬件与时间成本,体现了客观、规范、公平公正的特点,而且方便对员工综合技能水平进行了解与分析,协助员工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同时有效提高了局日常员工管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谭树森.供电企业职业技能鉴定网络化考试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 

2011,(32). 

[2] 徐东.海庆供电公司员工培训管理体系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12. 

[3] 陈颖怡.提升供电局信息化应用管理水平探析[J].管理观察,2014,(18). 

[4] 黄浩芳.“三个一”培训模式力促员工提高技能水平[J].广西电业,2010,(9). 

[5] 候慧梅.深圳供电局:体验式培训提升员工CSR履责能力[J].WTO经济   导刊,2014,(2). 

[6] 马琳薇.谈地市供电企业信息系统深化应用管理提升工作[J].管理学   家,2014,(16). 

[7] 万福安.关于供电系统职工基本技能测试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 

1999,(11). 

[8] 蒋维,林新光,姜丹丹.系统化的变电专业新员工岗位技术技能提升措   施探究[J].电子测试,2014,(24). 

[9] 张天忠.加强人才当量密度管理 提升员工队伍整体素质[J].中小企业   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2). 

[10] 郭晓明.培训与技能鉴定实效性探讨[J].华北电业,2009,(6). 

[11] 张吉庆.供电系统企业一线员工岗位技能提升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 

2014,(24). 

[12] 钱涛,汪洪明.市供电公司创新员工技能培训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第9篇:能源研究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元认知学习策略;语言能力;语言习得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逐渐开始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相应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点,研究重点由教师如何教转换为学生如何学,这就要求学习者注意学习英语的使用和提高英语的学习能力。尤其在大学期间,学习英语的语言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学习策略是学习者的一种行为,是一种认知的过程。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就是为了使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变得更加容易、更加有效,同时自学或者在新的环境中也能采取正确的学习行为。元认知策略在学习策略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它是指学习者作为一个主体的个体,有意识地使用元认知知识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的安排、计划、监控、调节和评价,通过不断调整与完善,使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过程更加合理、高效,监控和指导认知策略的运用,有助于我们估计学习的程度和决定学习的过程。O’Malley和Chamot (1990)他们也认为元认知策略是高于其他的策略,他们也指出:“如果一个学习者不具有元认知策略,他的学习就没有方向,他就会没有机会去计划自己的学习、监控自己的进步、了解自己的成绩以及确定今后的学习方向。[1]”Anderson(2005)认为,“元认知策略的地位高于其他学习策略,因为一旦学习者掌握了如何通过策略的使用来调整自己的学习,语言学习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加。[2]”以上学者都已经指出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学习英语应该掌握的一种学习策略,它会提高学习语言的能力,使学习者更加自如地在各种场合应用语言。

目前国内外研究学者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策略进行研究,只是单一的研究一种策略偏多,对于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元认知学习策略与英语语言能力的研究有限。因此,本研究针对的是刚入学的大学生,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学习英语需要改变原有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策略,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提高英语语言能力。本文通过探究元认知策略与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学习者和外语教学提出相应的建议,更好的适应新改革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一、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以下问题:(1)当前大学生元认知学习策略使用情况如何?他们主要运用到具体的元认知策略的哪些方法?(2)大学英语四级的分数与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相关吗?分数的不同使用的学习策略是否有差异呢?

2.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随机抽取东北林业大学200名非英语专业大一的学生,他们均是第一次参加2013年12月份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年龄为18或者19岁。

3.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取定量的研究方法。根据的Purpupa(1999)设计的问卷为基础,该问卷中排出了效度值较低的选择或参与过程。元认知学习策略使用了评估方式和四个具体的方法。这四个具体方法分别是评估局势、监控、自我评价和自我测试。本次的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的调整。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第二部根据学习者对于英语学习的不同技能对元认知策略的划分四个方面的问题(见表1),每一道问题有有六个等级的选择,即0(从不)、1(很少)、2(偶尔)、3(很多时候)、4(大多数时候)和5(总是)。

在元认知策略的使用中我们发现最常用的的三种学习方法是自我自我评价、自我测试和评估局势,这三种方法体现在三个问题平均分数最高也是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分别是“当我考完英语后,我会想下次我怎么样考的更好”,“当我听英语时,我能意识到我有听不懂的地方”和“在考试之前,我会想想哪一部分更重要”。最不常用的学习方法是监控,它体现在“当我说英语时,我知道什么时候我犯了语法错误”,这个问题很多人说英语时都不会注意到自己哪里出现错误。

2、讨论

这些数据表明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元认知策略的重要性。英语成绩较高的学生使用的元认知策略的方法会偏多。元认知策略的使用较多说明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更强,他们会更好的利用元认知策略来管理他们的学习,学习的方法和过程相对合理性和高效性,这样会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也会高于成绩偏低的学生的学习语言能力。成绩偏低的学生使用的元认知策略的频率较低,说明他们的学习安排以及自我学习管理意识偏弱,需要完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这样会改善学习成绩并提高英语语能力。

三、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大学一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元认知英语学习策略和语言能力的关系调查,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元认知策略的使用较多,应用情况仍有待提高,同时元认知英语学习策略与语言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大学英语的四级成绩的检测中体现了高分的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的频率偏高,相应的语言能力也相对较强一些,低分同学的元认知策略的使用频率偏低,相应的语言能力也会较弱一些。针对于此,建议教师应该使用隐含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元认知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对于刚刚升入的大学的学生来说,学习英语习惯性会依赖高中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改变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管理好学习时间,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计划,经常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等,这样学生的成绩和学习语言能力一定会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O’Malley, J.M. & A.U. 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 Anderson, N.J. L2 Learning Strategies. In E. Hinkel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2005

[3] Oxford, R.L.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M]. New York: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90

[4] Purpura, J.M.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s of Between Test Taskers’ Cognitive and Metacognitive Strategy Use and Second Language Test Performance [J]. Language Learning, 199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