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生的科学实验范文

初中生的科学实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的科学实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生的科学实验

第1篇:初中生的科学实验范文

【关键词】生物实验 品质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91-02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增加了生物教学的数量,并明确由此评价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因此,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教学质量成为一个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方面影响到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培育初中的品质课堂,一定程度上就是要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动手、动脑的能力。根据现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随意性、低效性、盲目性三个方面突出问题,我们认为要打造生物实验教学的品质课堂,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对策:一是关注实验教学目标的科学性与明确性,二是关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品质的养成,三是关注生活过程中学生作为公民的科学素养的提高。

1.以强化实验教学目标为导向,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课堂品质。

在初中生物教学督导检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与生物讲授课相比,生物实验教学更容易出现教学目标泛化,教学随意性、低效性、盲目性的问题。在对初中学生进行“显微镜的使用”抽查测试时发现,虽然有相当多的学生能使用显微镜观察到装片标本,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导致能正确观察到装片的行为具有较强的随机性;二是学生在解释如何选择目镜与物镜、如何操作调节光圈方面并不能合理运用显微镜理论知识进行解释。例如:学生能迅速用老师调度好的显微镜找到目标,但当测试者悄悄地把遮光板转动到无孔状态时,问学生“我怎么什么也看不到呀?”,学生再看,果然一片黑,什么也看不到,惊奇而着急地说“刚才我确实看到了,怎么没有了呀?”,但却一直找不到变黑的原因。(分析说明:学生微镜规范操作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没落实。通过对师生的调查发现,教师认为:学生亲自体验非常重要,而且学生能清晰看到可以这个结果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符合新课程理念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取经验,强调学习是在实践中主动的建构”。因此,将能“看”到显微镜下清晰的装片标本设置为实验教学目标,而忽视了“会按显微镜操作规范步骤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技能目标的评价,忽视了“会利用显微镜放大倍数的原理合理选择目镜与物镜”运用层次的知识目标的评价。)

分析认为:将“看到观察目标”作为评价学生实验能力的指标,导致的师生行为是:学生不重视过程的规范,教师为提高学生观察速度,采取了在学生实验前对显微镜进行了初步调试;告诉学生镜头长短这一特点进行选择,让学生“一目了然”,感觉“提高”了实验课堂实验效率。但这正是因为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评价指标的不明确、不全面、不科学导致。缺乏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支撑,学生的收获无从谈起,课堂品质则无法提高。

2.重视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与能力培养,关注学生探究品质形成的评价指标。

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品质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否发现问题、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实验观察是否全面而真实、实验记录与过程分析是否有逻辑、实验结论得出是否科学等几个方面上。教师善于发现学生一些行为背后的原始的科学品质,是发展学生思维与方法的最佳切入点。貌似不经意的疑问、奇怪的想法、捣蛋的行为等,往往是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与能力的雏形,关注思维方法与生物学素养的评价指标,会引导、促进教师对学生实验过程中方法与能力的关注与培养,强化并固定形成科学素养的品质。例如学生问“我的碘液遇到淀粉怎么变成紫色啦?可书上说应该变成蓝色的”。(分析说明:用碘验证淀粉的实际操作实验中,往往会出现淀粉液遇碘时出现颜色后又立即消褪的现象,此时学生往往会不断的加碘,但颜色可能会出现紫蓝、紫色,高中生物学会进一步解释这是由于淀粉的分解程度与种类不同而导致此现象发生。初中学生只有在不迷信课本、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情况下才可能提出此问题,这正是“观察”、“实事求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品质的雏形。教师在肯定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上,可适度地给学生一些“淀粉在不同温度下可能产生不同的物质”提示,引导学生去审视自己的操作步骤,通过有针对性的重复实验,再次比较观察,发现普遍现象与特殊现象;通过分析实验材料、过程条件与结果的关系,找到引起不同现象的一些因素[如:淀粉熬制时间不同、加入的碘量不同等],并初步形成假设,抓住变量设计新的探究实验方案,从而对培养学生有目的观察、有针对性探究科学设计的思维品质的形成提供了切入点。)

再例如在做“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得出结论“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部分变成麦芽糖,再进一步消化才能变成能被人体吸收的营养”时,突然有学生问“玉米种子在萌发时,它没有唾液怎么消化利用它的营养呀?”,引起同学哄笑。(分析说明:“在联想中发散思维”是科学品质中创新品质的雏形。因为相同的淀粉鉴定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从成分到消化利用方式的联想与困惑,并引发出“唾液淀粉消化利用,而玉米种子无唾液可怎么利用它体内的淀粉呢?”的新问题,这种问题表面上看很荒唐、可笑,怎么可能把玉米种子和人的消化联系起来呢?所以才会引发学生的哄堂大笑,但事实上此问题在此时提出具有以下价值:①促进了消化吸收概念的深入理解。②增加了知识的联系能力,为知识的系统建立打下了基础。③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设计探究“植物如何利用营养”提供了动力与思考方向。这种“在联想中发散思维”正是科学品质中创新品质的雏形。及时肯定学生的联想与问题的价值,并引导学生从植物与动物如何利用有机物的角度去合理思考,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很好的保护并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因此,将评价指标细化并落实到过程中的思维品质、过程方法,无疑会引导教师更关注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从而提高实验课的品质。

3.关注STS评价指标,用生活中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作为公民的科学素养。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关注STS,贴近生活开展实验教学,正是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生探究品质、能力状态、情感态度评价的综合体现。例如有教师设计了一个学生探究活动的实验:发动学生运用维生素C能使高锰酸钾退色的原理,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用实验结果比一比平时谁爱喝的饮料、爱吃的蔬菜和水果维生素C含量高。结果学生兴趣高涨,在比一比的活动模式下,不仅在验证实验中培养并发展了学生的科学品质,而且促进了学生科学指导生活,科学服务生活的体验。(分析说明:“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始,“解决问题”是多种探究品质下的一种活动能力。此探究活动的价值正是在于培养了学生“问题来源于生活”的问题意识,“说服力来来源于科学”的科学设计分析能力,“结果服务于生活”的解决问题及基本的科学道德。该实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到自己生活中的问题,这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问题意识”的形成,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为探究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对照设计”、“单一变量”、“变量控制”等基本科学实验方法和思维习惯品质在实验设计中得到的养成与训练;自我改善生活不良习惯——改变了一部分学生喜欢喝可乐不爱喝水吃蔬菜、水果的毛病,正是对学生尊重科学,科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的培养与运用。)

总之,培育生物实验教学的品质课堂,需要从加强实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品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几个方面下功夫。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绝对不是一节课,一个实验就能培养出来的。从实验课评价指标上引导教师在关注学生探究活动中要多一分细心,要有层次、有步骤地培养其科学态度与精神,更要培养其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的意识与能力,重在提高其思维品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打造出生物实验教学的品质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2篇:初中生的科学实验范文

一、实验的类型

生物学的实验,通过不同的角度能够划分为许多类型。生态学、形态学、解剖学、生理学等实验类型的划分方式,都是依据科学性质进行的;探究性、技能性、验证性实验的划分方式,则是依据实验目标进行划分的;对学生分组之后再进行实验以及通过教师演示的方式进行的实验,则是以教学方式进行的划分。探究性和验证性则是学生分组实验中的主要性质,而探究性试验也是初中生物教学实验中最广泛的试验。

(1)教师将生物课堂教学与演示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试验便是演示实验,也是比较高级的直观教学。演示实验有易被学生接受、实验生动、实验形象化这三大优点,在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巩固。而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观察力、注意力也能够得到高效培养。

(2)对已经存在的知识进行验证便是验证实验的根本目的,通常在结束课堂教学后才进行验证性实验。一般验证性实验都是将试验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实验所需要使用到的各种材料和工具都给出,要求学生对事实的验证过程中使用给出的实验器材和目的。先得出结论便是验证性实验的特点,实验的结论再通过给出的实验来进行验证。生物教学课堂在验证性实验教学中能够具有清晰的实验脉络,也是因为学生对实验内容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也能通过验证性实验得到有效巩固。但也因为学生对实验都已经了解,使得学生自身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培养,学生只能按照实验既定的程序去操作,学生自身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在验证性实验中也不能得到高效地培养。此外,因为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才会进行验证性实验,也导致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之间脱离了应有的联系。

(3)将实验作为基础的探究性实验同时也将学生作为主体,去探究事实的结论。学生在完全不了解所研究的内容时,使用实验去得出正确的结论,而这也是探究性实验的最大特点。老师先指导学生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在实验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自己将问题提出,并且将自身知识和实验相结合之后再将问题解决。中学生内心的探究心理也能够完全和探究性实验过程相符,所以,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被探究性实验完全激发,学生自身对知识构建的能力也得到发挥。学生的生活和生物课程之间也能够因此缩短距离,学生对自己身边事物的关心也能够因此受到引导。这样,对于生活中的现象,学生也会乐于探究,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将问题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也在探究性实验中得到了不断增强。

二、试验设计

生成探究问题是指教师创设情境,要运用好各种不同的策略,使学生先前的认知和创设情景中的理念出现冲突,学生内心的疑问也会因此而生,学生因此也能够积极提出问题,而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能够进一步得到激发。探究理念在贯彻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便是探究方案的合理设计,学生自身自主学习在此环节中也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这个环节应该作为创设情境的角色,不能再重复以前将全局尽数包揽的工作,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扮演指引者的身份。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犯的错误教师应该用创设的情景来引导,不能直接将正确答案灌输于学生脑海中,教师应该将更多的实验工具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过程中提供给学生,探究理念从某方面来讲也能体现于实验设计的本身。

第3篇:初中生的科学实验范文

一、初中科学实验课学生自我评价的实施方法

根据学生自我评价的基本理念,以“促进学习的评价”范式为基础框架,笔者以为,实验课学生自我评价的实施应该包括以下五项内容。

(一)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它不仅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和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方向标,也是评价和检测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成效的依据。只有明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学生才知道“现在在哪”“我要去哪里”,即自己做了什么以及将要做些什么。明确学习目标是开展高质量自我评价活动的重要导向,它能帮助学生对自我评价活动有清晰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转化成自我评价活动中的具体行为。特别是在一些基于任务的学生自我评价活动中,明确学习目标在确定学生自我评价目标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制定评价方案

学生的自我评价并非无序、散乱的,它同样需要制定严密的评价方案。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自我评价有序有效地进行。一般而言,评价方案应包括以下项目:评价目标,即学习的目标;评价内容,即对哪些学习内容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及标准,即采用什么方法来评价,标准又是什么;评价结果与反馈,即最终的学习结果怎样,对此提供了哪些建议等等。科学实验课中,为了使学生自我评价在正确的时间使用适当的方法,必须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应根据实验课教学的实际情况,事先设计评价方案、评价工具,以此支持学生更好地开展自我评价。

(三)监控学习过程

从形成性评价的角度来看,评价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全程监控,能够全方位地搜集学生的学习信息,而正是这些信息才能够帮助教师、学生准确了解教学、学习状况,并据此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实验课中,由于教学活动较普通课堂更为复杂,需要教师耗费更多精力来维持、推进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教师难以落实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监控,此时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一些简便易用的评价工具来开展自我评价,对自身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并搜集记录相关信息。[1]

(四)反馈评价信息

在学生自我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学习信息的反馈是贯穿始终的,及时、可靠的信息和畅通的反馈渠道是最重要的。在实验课中,有效的信息来源是多方面的,学生本人、教师、同伴都可能成为信息的“源泉”,而这些信息是通过多种方式反馈的,有时是口头的,有时是书面的,有时是电子化的。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学生正是通过这一反馈机制,进行有效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并及时、不断地通过交互性的反思活动,调节自身现状和标准之间的距离。

(五)形成改进策略

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提升学习,因此,对于反馈的学习结果还需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与思考,从而形成针对后续学习的有效的改进策略。一方面,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已经使用过的并且是有效帮助学生学习的学习策略,应该予以总结、提炼,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学习策略的应用;另一方面,更为迫切的是分析导致未能达成部分学习目标的原因,寻找相应的解决之道,引导学生形成改进、提升后续学习的有效策略。[2]

二、初中实验课运用学生自我评价的案例

根据学生自我评价的基本理念与一般方法,笔者将其运用于初中《科学》(华东师大版)的“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教学中。笔者自制了评价工具《课堂学习评价卡》(如表1所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自我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告知学习目标

课堂学习评价卡的第一部分为“学习目标”,即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分析以及学生学情确定的三维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明确告知学生,以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不断对照目标,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与向度。同时,学习目标也是学生在实验课结束之后评价自己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

(二)搜集过程信息,总结学习结果

课堂学习评价卡的第二部分为“学习过程”,用以全方位地搜集学生实验学习过程的信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课的活动与探究安排,评价卡在纵向维度上分为四项实验活动,分别搜集不同实验活动的学生表现。在横向维度上,前三项为“假设”“过程”与“结论”,主要用以关注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化学专业知识、技能的情况;后五项为“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同学的协作”“教师的指导”和“其他”,主要搜集的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形成的解决问题能力、同伴合作能力等的情况。

课堂学习评价卡的第三部分为“学习结果”,主要要求学生在完成全部课堂学习内容之后,对自己的学习从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等多维度进行全面的总结,并且针对学习目标加以对照,从而了解自己在学习中达成了哪些目标,又有哪些目标是没有实现的,即自己的学习效果达到了何种程度。

(三)提出改进策略

课堂学习评价卡的最后部分即“改进策略”,这部分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填写。先由学生针对自身的学习结果进行反思,总结有效的学习策略并加以固化提炼,同时对存在的不足寻找原因,提出后续学习的改进策略。在学生完成评价卡的全部内容并上交之后,教师就需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专业性的学习建议,这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3]此外,教师还可利用评价卡的信息对全班学生的实验课学习状况进行一次全面而到位的评估,这能为改进之后的教学提供重要的信息。

三、初中科学实验课学生自我评价的教学成效

为了更好地验证实验课开展学生自我评价的有效性,笔者自编了《学习态度能力量表》,在学期开始之初测定学生的基线水平,并在开展实验课自我评价一个学期之后,再次进行测量比较,结果发现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及合作学习等方面均有了明显提升。

(一)学习兴趣

通过测量发现,在科学实验课上实施学生自我评价一个学期之后,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提升。主要表现为:对实验课“很感兴趣”的人数比例从基线水平的12.5%增加到了15.4%,对实验课“有点兴趣”的人数比例从26.4%增加到了45.0%,对实验课“不感兴趣”和“非常讨厌”的人数比例分别从8.2%、3.4%下降至4.6%、1.8%。由此可以证明,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感知、自觉应用、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够整体上激发学生对于实验课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中等兴趣水平的学生,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二)学习策略

通过对学生学习策略能力的测量,比较不同得分组的人数比例,结果发现,学生的学习策略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40~50分组的人数比例从9.5%增加到18.4%,而30~40分组的人数比例则从18.4%下降为11.8%;同样,20~30分组的人数比例从56.7%增加至62.3%,10~20分组的人数比例从13.6%下降为7.8%。这说明在实验课中利用课堂学习评价卡,可以唤起学生对自己学习表现的评价和自省,及时发现问题,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进而调整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策略能力,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策略能力较好与中等偏下的学生,提升作用最为明显。

(三)合作学习

在合作学习方面,学生的进步主要表现为合作意愿与合作能力的同步提升。经测量发现,愿意合作学习的学生比例从30.6%增加至41.8%,而不愿意合作学习的学生比例则从18.6%下降为5.9%;同样,“很会合作”的学生比例从14.3%增加为28.3%,而完全不会合作的学生比例则从26.5%下降为10.8%。由此可见,实验课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达成了实验教学所应实现的目标之一。

自我评价是初中科学实验课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有效评价方式。实验课中自我评价方法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释放了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热情,能够让学生在更加宽松、平等、自由的环境中体验科学实验过程,享受科学实验的乐趣。这对于学生无论是掌握科学知识技能,还是对于养成科学兴趣、科学精神,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史月萍.浅谈化学新课程下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教研版),2010(8):255~256.

第4篇:初中生的科学实验范文

在生物课堂上采用体验式教学法,首先,可以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方式。体验式教学所提倡的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实践,在课上通过学生主动的体验与实践,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其次,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能改变以前传统的以授课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生物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激活生物课堂氛围。第三,有助于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增加教学的民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学生也尊重老师,双方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下愉快地学习,必将产生积极的情绪,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既然体验式教学法在生物课堂中有如此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如何正确地应用呢?

一、让自身的相关经验得以激活,使学生能够在想象中进行体验

首先让学生会灵活运用积累的知识进行想象并体验。学生只有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自己大脑中已经储备积累的知识进行某种对比联系,才能深深地印记在自己的大脑中。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生物课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可以想到在七年级课本上已经接触过这方面的内容,所以在授课前,教师可用一些多媒体、图片等相关资料,使学生能够联想起七年级曾经学习到的关于细胞结构中“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相关知识。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能使学生回想起细胞核、染色体、蛋白质、DNA等内容。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教授新的知识,就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其次对学生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及经验进行想象体验。生物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经验往往有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因而教师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上的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发挥想象,进行生活中的生物科学体验,不断汲取新知识。

例如我们学习《眼与视觉》这节课时,我们可让学生首先想象白天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场景:当我们刚进入电影院时,一定会感到特别黑,稍后我们就能感到慢慢地亮了起来;而当我们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刹那,就会感到特别的刺眼,双眼会自然而然地闭上,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的例子,可以使学生很容易明白了人的瞳孔在明亮及黑暗环境中能自由地调节大小,使自己在明暗的地方都能够看清物体。很平常的生活经验,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究的兴趣。

二、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得到切身体验

首先,创设提出问题的恰当情境,让学生能针对提出的问题情境得到切身体验,并进行问题的积极探究。好的问题情境可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与生物学科的特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能够产生探究问题的意识。

例如在讲解鸟适行的特点时,首先向学生提出“物体在天空中飞行所要具备什么条件”的问题,这个问题与物理的关系非常密切,由于初二的学生刚刚学习物理课程,对这个问题会非常有兴趣,他们会积极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得出飞行的条件:一是要克服地球的吸引力,二是要克服空气阻力,三是要有动力。教师趁势提出说鸟类能够在空中飞行也要具备这三个条件,应该如何才能探究“鸟适行的特点”这个问题呢?学生们带着问题,开始分组活动,各自提出所探究的问题并制订出相应的计划。

其次,要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初中的学生还保持着童趣,他们渴望课堂生动有趣,教师应根据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一些游戏,让他们以愉悦的心情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游戏中获取新知识。例如进行《生物进化的原因》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使学生了解动物形成保护色的原因,我设计了这样的小游戏:用彩纸做背景来模拟它们的生存环境,用彩色的小纸片来表示动物体色的变异类型,同学们来充当“捕食者”,小纸片是“猎物”。孩子们高兴地投入到游戏中,结果与背景颜色接近的“幸存者”最多,从而使他们感悟出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三,创设动手活动,在活动中去体验。生物学是一门动手动脑活动很强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我们大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生物。动手活动能使学生的感知得以增强,也会引起学生对学习的足够兴趣。几乎所有学生都喜欢自己动手去做实验、观察、制作等,而他们这种兴趣又会迁移到相关的知识上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各样的动手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激发学习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对体验式教学法的反思

1. 学生之间存在兴趣、水平、体验等差异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要尊重差异,不要强求一致;在教学评价中,要注意学生的个性感受和尊严。

2. 体验分为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

积极体验可以使人振奋精神,出现愉悦感并充满激情;而消极体验则会使人产生挫折感、沮丧感,对学习失去信心。但消极体验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转化成积极因素,成为学习的动力。

3. 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引导学生将自身的体验转变为经验

传统的经验式教学方法与体验式教学方法应是紧密联系、互为补充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切身体验,将人类的经验和个体的经验实现融合,形成对前人经验的再认识、再创造,进而成为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这才是体验式教学法最终的目的。

第5篇:初中生的科学实验范文

关键词 科学实验;身边器具;生活化;实践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6-0156-02

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所以,学习对象首先要从日常生活开始。其实,生活科学问题也无时不在,无时不需要用知识和技术去解决,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之中,融入生活、服务生活。只要认真观察和研究,就不难发现,一个塑料瓶,一个易拉罐,一节废弃的旧电池等,都是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资源,都可以成为学生随堂实验的探究材料和探究内容。

1 利用身边器具辅助课前预习,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首先,科学教师应该具备“先学后教”的理念,明确反对把每节课都假定为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无所知,反对教师采用不厌其烦的系统讲授、启发、引导,反对学生被动地学,提出应该重视学生课前预习的思想。这一理念要求:学生通过预习能学会的,课堂上教师应坚决不讲;学生合作学习能够解决的,教师坚决不在课堂上重复展示;学生对所学知识自己能够表达清楚的,教师坚决不要去代替学生说。教师的真正作用就是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惑和疑难。

如尝试自制实验器具,辅助课前预习“流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一节,笔者在研读教材时发现,这一节课完全可以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展示。于是在课前一天,笔者把预习提纲以问题的形式体现在导学稿中,要求学生课前一天预习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然而,课堂教学展示让人大为惊讶,学生通过几个预习实验,如对玻璃管吹气实验、自由下垂两张纸吹气实验的展示和分析,非常完整地总结了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这样一节课,因为学生课前有效的预习,让他们在课堂中充分地展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辨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2 “身边小器具,实验大效果”在新课引入中的运用

利用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器具,演示出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导入新课。“实验导入”是课堂实验教学的开端,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物体的浮沉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一直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问题。但事实上又很简单,譬如学生都很熟悉的番茄酱包和矿泉水瓶就可以明确说明这个问题。如图1所示,可以将装番茄酱的包用针扎个小洞之后,把它放在盛满水的矿泉水瓶里面,将盖子拧牢;稍微用力捏一下矿泉水瓶,瓶中的番茄酱包就会慢慢下降,而松开手时番茄酱包就会慢慢上升。将这样充满魔术色彩的实验引入课堂,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全新的知识感受。

又如学习“汽化与液化”的知识之前,就可以课前准备把少量的乙醚放在塑料带里,将袋口扎紧,然后在水槽中放入些热水,再把装有乙醚的塑料带放入热水中,不到一分钟,装有乙醚的塑料带就会越来越大,最后完全膨胀。通过这个为什么膨胀的气球实验,引入科学“汽化与液化”的教学,学生都会非常投入,兴趣倍增。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好奇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 利用身边器具,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多种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因此,在课本所示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器具进行拓展,鼓励学生创新。如在进行“浮力”知识的教学时,如图2所示,两个同样的橡皮泥形状受到不同浮力的演示实验,可以安排成学生分组实验。在每个组给定橡皮泥和其他器材的基础上,每个学生发20个曲别针,让学生竞赛,看哪一组的学生的橡皮泥可以承载的曲别针最多,激发学生的参与和竞争兴趣。利用身边的器具,采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很自然地就掌握了实验的方法,不再是只停留在原来课本上的记忆和作业上的题目层面,而是一种能力和情感价值的升华。

4 利用身边器具,完成课后小实验,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外实验的内容,依据于科学课程标准,它延伸了科学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使实验方法更灵活,实验内容更有深度和广度。如1个易拉罐、1节5号干电池、几个小磁片、一个图钉,就可以完成最简单的电动机实验;也可以用一次性杯子做支架,利用1个磁片、2节干电池、1根导线完成电动机的制作。3个柠檬或土豆等,3个光亮的铜币(或铜片),3颗镀锌的螺钉或铝片,4根导线,1个发光二极管(LED),就可以制作简单的水果电池,还可以完成潜望镜、生态球、土电话、过滤器的制作等。如图3所示,就是学生制作的水火箭,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启迪了思路,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近两年的实验活动证明,参与此项活动的学生,在学习兴趣、方法上都有了较大的改变,特别是动手能力和学习科学的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5 利用身边器具,反思课本实验,增强实验的吸引力和易操作性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只是对科学实验内容进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经常补充和更新实验内容,使实验更新,更贴近学生生活,增强学生参与实验的欲望,拉近实验和现实生活的距离。比如“电功率”的学习,由于电功率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电功率并没有直观的认识,对电功率大小的比较也只是停留在浅层的记忆上。那么,教师在引入电功率的大小时,就可以利用身边的剃须刀作为实验器具,先将单刀剃须刀的刀网拿掉,再把刀片拿掉,只留下转头,同时在转头上系上一根长线,线端的下面挂一物体,通过改变电流大小,观察物体被提升的快慢速度。又如在教室演示电风扇,通过调节旋钮改变风扇的转动速度等。这种转化法的教学对提高学生对抽象概念的认识是非常有效的。这样的实验引入,使学生对电功率的认识更加直观,学习电功率的知识感觉更容易。

像矿泉水瓶,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物品了。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可以巧妙地利用矿泉水瓶,如:矿泉水瓶演示浮力的大小,可以改变其中水的多少来改变重力,研究浮沉条件;研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高度和深度的关系;如图4所示生态球的制作,研究浮力产生的原理;研究气体流速和气压的关系,研究力使物体形变;过滤器的制作;研究大气压可以使矿泉水瓶变形;等等。

第6篇:初中生的科学实验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科学素养;培养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和重要性

现代社会是科学社会,科技对人们的影响日益深远。科学是包涵科学知识和科学过程的统一,不仅涉及科学方法、技能、行为等智力因素,同时还包括科学态度、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对每个人的学习、生活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竞争激烈的社会的必然趋势。

二、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1.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永远都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能从中获得满足。化学实验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有趣的实验能够直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对实验过程、结果的好奇心培养旺盛的求知欲。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的优势,增加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起浓厚的兴趣。

2.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科学素养中的一个方面,是关于学习态度的概括。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很多情况被理想化,在进行基础知识教育的阶段,这一方式无可厚非,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要进一步重视实验的客观性,对实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完善,而不是一味地突出理想化。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了改善。

3.培养质疑的科学精神

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追求真理的前提,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质疑。科学仰仗的从来都不是权威。在教学实验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学生要善于问“为什么”,并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在实验中观察、探索,答疑解难。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提高质疑的兴趣的同时增强质疑能力。

4.培养求知的科学方法

科学素养的形成要依赖科学方法,而科学方法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中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要通过知识的获取过程来实现,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做”,即动手。教师要加强实验教学的比重,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新奇的实验总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目前很多实验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学校和教师要适当增加实验数量,让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求知方法。

参考文献:

第7篇:初中生的科学实验范文

关键词:学生实验课;问题;对策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探索手段的学科,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实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与实验技能的必不可缺的途径,是学生知识和能力得到综合训练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十几年的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初中科学学生实验课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及相关知识的形成,还必然影响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创新意识的形成。

一、存在的问题

1.实验仪器配备不足,实验课开出率低

据调查,我县中学自然科学实验室面积比较小,实验仪器和药品配备不齐全。现有的仪器和药品也分别存在着损坏严重和过期变质的情况,导致实验成功率低,实验现象不清楚、不准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能不安排学生实验课就不安排,大部分学生实验被教师的讲或多媒体的模拟实验代替。

2.教师演示实验多,学生动手实验少

学生实验操作考核取消,中考实验考试也采用笔试的形式。所以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不会动手不要紧,只要会动笔能考实验就行。于是,学生实验变成了演示实验,教师讲实验原理,讲操作基本步骤;学生记实验原理,背步骤,看现象。

3.实验中存在恐惧心理,怕危险

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在进实验室中怕危险。例如,上电学实验课怕触电,上制取气体实验课怕爆炸,进实验室后不敢动手,甚至远远地躲到一边,双手插在口袋里看同组同学做。

4.实验过程盲目,动手不动脑

学生实验比较费时,有些教师舍不得在实验指导上花时间,让学生照实验活动册步骤按部就班地机械操作。这样的做法,导致在实验课上学生只是盲目机械地操作,根本不去思考实验的目的、原理等,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思维的训练。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用好现有仪器,自行“发明创造”

面对科学教材实验多,实验室配备器材少的现状,作为科学教师,要努力开展好学校已有器材的实验,在开展实验过程中如遇缺少某些实验器材不能完整地完成实验,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寻求性能相似的代用品。例如,在做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关系的实验中缺少溢水杯,我的学生就发明创造了一种溢水杯:用一次性杯子,在杯底插入一根吸管,吸管口低于杯,这样,一个简易的溢水杯便制成了。这样不仅弥补了学校仪器的不足,变废为宝,而且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科学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道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动”起来

(1)学生分组实验改成边学边实验

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教师应采用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能较快地掌握科学知识。如:“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我就采用了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方式。

(2)演示实验改成边学边实验

课堂中的演示实验现象不明显,可见度较差,效果很不好。将一些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实验后,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学生动手机会大大增加。例如,“分子之间有空隙”是“物质的构成”一节的知识点,我采取了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方式,先导入分子,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研究“分子之间是否有空隙?”接着分组做酒精和水两种液体的混合实验,学生兴趣很高,效果明显。

(3)课本中活动改成边学边实验

例如,“解剖花的实验”配合“花的结构”进行边讲边实验教学。边学边实验使得学生积极性、主动性高涨,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在实践中逐步形成。

3.加强指导鼓励,克服畏难恐惧心理

(1)实验预习,化消极心理为积极心理

实验预习是保证学生进行正确操作并获得正确结果的前提。实验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实验预习,让学生对实验有正确的认识。这样,学生在实验前便做到对实验内容胸有成竹,实验操作中自然就不会产生紧张畏惧的心理。

(2)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困难

实验课中要求教师在学生实验前亲自动手,并规范自己的操作,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全过程。指导学生实验时,不仅讲清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还要讲清该步的注意事项。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巡视实验室,在巡视中适时地给予学生指点和帮助,鼓励学生间的相互讨论、交流。每次实验成功后,教师及时地给予鼓励,让学生懂得只要多练习,亲身体验,就会把实验做好。

4.设计探索性实验,“逼”其动手更动脑

学生实验中虽是动手操作,但教师应引导学生动手更动脑。我在近几年科学实验教学中,将许多验证性的学生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1)将学生实验安排在新课开始作为新课设疑引学

例如:滑动变阻器应用的实验,我只介绍了滑动变阻器的结构,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图,选择滑动变阻器的不同接线柱,移动滑片,观察的灯泡亮暗变化。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学生动手,更要求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实验完成后,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2)将课堂教学中验证性演示实验变为探索性学生实验

例如:为了得出物体沉浮条件,我没有采用教材中的“鸡蛋在不同盐水中”的演示实验,而是让学生准备一块小石子和一支眼药水空瓶,将小石子用细绳系在眼药水瓶上,把它放入一杯水中,要求使眼药水瓶在水中处于悬浮状态,在动手与思索中,学生明白了眼药水瓶漂浮或下沉与吸入眼药水瓶内的水量有关系的道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控制物体沉浮动手的能力,也让学生理解了物体的沉浮条件。

(3)将学生实验拓展成探索性实验

例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生实验中,学生完成实验册所安排的实验后,我引导学生利用实验观察探索以下问题:①能设计出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吗?有几种?②如果用手指分别遮住凸透镜的上、中、下三部分,凸透镜还能成像吗?所成的实像有何变化?在设计出众多方案后,引导学生进行多方案的选择。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各方案的利弊,实验成功因素的影响,结果准确程度的比较等等,选择出一种最合理、效果最好的实验方案。这种引导学生先发散后收敛的探索性实验,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8篇:初中生的科学实验范文

观察是认识事物,获得知识,发现问题的源泉,是人们有效地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能力。世界上许多科学的发明和创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家对客观事物一系列的敏锐、细微、准确、深刻的观察。因此,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发展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可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观察实验要有序,观察目的要明确

观察实验是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坚持观察的有序性,既可以使学生获得详尽准确的实验事实,为分析实验提供全面确切的依据,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要使学生能有序地观察好科学实验,首先,要强调学生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做到心中有数,即了解实验仪器、实验步骤、每种仪器、药品与实验目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明确各类实验的观察内容和观察方法。科学实验中要观察的内容不外四种:实验装置、试剂、操作和反应现象。

观察实验装置:可遵循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从外部到内部的原则。从整体到部分就是对实验装置先有整体轮廊的了解,这套装置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从部分到整体就是这几部分是由哪些仪器组成,又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从外部到内部就是了解每件仪器的外观形状和内部构造。

观察试剂:观察试剂指用感官感知所用的药品,即感知试剂的色、嗅、味、态、溶解性、挥发性、密度、硬度、熔沸点等,其中主要是观察试剂的色、嗅、态。

观察实验操作:实验操作包括实验仪器连接顺序、气密性检查、试剂添加的先后顺序和数量、操作步骤。其中试剂添加的先后和数量及操作步骤最为重要,是实验成败和安全的关键。

观察实验现象:观察实验现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实验开始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明确实验目的,弄清“看什么”而后再观察。

第二阶段:观察计划要周密

在确定观察目的后,就有了一定的观察任务,这样能预见被观察现象的各个方面,避免偶然性和自发性。无论观察过程是短暂还是长久的,在计划中都应有目的、有步骤、有重点、有中心,才不至挂一漏万,顾此失彼。尤其是有些实验现象稍纵即逝,若无计划,就会失去观察机会。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既全面、又分清主次地进行观察。这就是说既要重点观察主要现象,又不遗漏次要现象,还要迅速发现不易发现或者容易消失的现象。例如,亚铁盐溶液和碱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氢氧化亚铁沉淀,但白色氢氧化亚铁会很快被氧气氧化变成浅绿、绿色以至棕色,观察时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迅速捕捉一瞬即逝的生成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现象。

第三阶段:结合具体实验进行观察能力的训练

科学实验应使学生明确科学上对“观察”的含义,应理解为应用各种感官感知实验现象,如眼看、鼻闻、耳听、手摸等,才能全面、正确、深刻地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征。如学生在制备Al(OH)3时,如NaOH稍过量则得不到应有的白色沉淀。如果改用氨水代替NaOH,就可得到Al(OH)3白色沉淀。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透过复杂的表面现象,经过分析研究,找到事物的内在本质,才能够有所发现。这样学生也就理解为什么制Al(OH)3时要采用氨水而不用NaOH溶液了。另外还应特别强调实验的操作程序,这关系到实验的安全和成败。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开始时,是先向氧化铜试管里通入氢气,还是先加热?停止实验的时候,是先撤出通氢气的导气管,还是先熄灭酒精灯?整个实验完毕后,使学生明白实验开始时若先加热再通氢气不安全;停止实验时,如果先取出氢气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还原出的铜可能又被氧化,导致实验失败。这样通过细致的观察,使学生全面、正确、深刻地认识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征。

第9篇:初中生的科学实验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 实验教学; 现状; 分析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后,为了提高公民基本的生物科学素养而设立了基础课程体系中的生物课程,同时规定初级中学校的生物课实验教学,综合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思维方式。在实验教学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不仅可以激发学习生物课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还能使自己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同时,这些实践课程对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领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和动手能力以及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初中学生没有丰富的生物知识,且自身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验能力等能力还欠缺。因此,必须对中学生进行科学的生物教学和生物课实验操作教学。

生物课程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许多现象要通过实验才能解释,各种生物体的身体构造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看清楚,而且生物学中的理论全是前辈们在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因此,为了能够更生动、更形象、更具体地给中学生讲解生物学知识,就需要生物教学要实行理论教育与实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要学生知行合一。

生物课外实验是整个中学生物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延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物课程实验教学的成败决定了生物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生物实验教学还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去探索和实践。

二、初中生物课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1. 实验教学中的现状

(1)中学生的现状。初一、初二学生刚从小学升学上来,对实验课比较陌生,缺乏科学的认识,认为实验课是为了好玩,而且部分学生认为升学考试中不考,学习目标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2)教师的现状。部分生物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仍然以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和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为主,缺乏创新和必要的引导;有的教师对生物课程还存在一些片面或错误的认识,认为生物课程在升学考试中分值不大,忽略生物实验的重要性了;新课程改革后,教材在编排上有了很大改变,给老师实验教学带来一些困难

2.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学生年纪较小,对实验缺乏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实验的目的性不强,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就会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自主性,而且只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因而会出现在实验课上不认真,课后借同学笔记或者结论作为自己的实验结论的现象。有的时候做实验花费的时间比较长,许多学生没有坚持,缺少耐心,因此也会导致实验的结构差强人意。此外,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生物实验课程,使实验所需要的器材、设施不足或者难以配套,都会给生物实验教学带来很大的困扰;课时不足也是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难题,新教材确规定每周为三课时,但是一般学校每周的生物课时只有两节课,课时不足的结果就是很多老师直接就把实验结果告诉学生,造成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过分依赖;在偏远地区还存在着缺少专职教师的情况,有的学校生物老师还是其他学科的老师替代,造成了在教学上的不专业。

三、对生物课实验教学的建议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生物教师整体素质。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学历培训等,在自己的岗位上与时俱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同时,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要意识到实验教学对生物课程的重要性,要改变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方式,在课时的安排,实验设备的准备等工作上,要向学校管理部门积极争取,保证生物教学的有效展开。

其次,学生要转变自身对生物学科的认识,要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实验教学的思路,使学生树立起主动学习的观念,端正其学习态度,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实验中要弄清楚实验原理,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并尽可能寻求更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思维变的更加广阔,也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再次,在实验教学前,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在实验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步骤,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操作步骤是学生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掌握了实验步骤,实验才能成功。教师也可以一边操作一边让学生模仿自己操作,同时纠正错误的操作,这样实验的目的才能达到。在持续性比较长的实验中,教师要经常关注和询问学生的实验进展,要培养学生在生物实验中的耐心和恒心。让学生独立运用已学过的技能和知识,通过操作实验亲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练习、阅读等多种活动探究生物学科知识,发展各项能力,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还应该建立生物学科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目前来说,很多学校都没有专职的生物实验管理员,生物老师既要上实验课,又要准备实验器材,而学校的考核只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看重教学过程,因此,生物老师始终处于被评价的被动地位,不利于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也影响实验教学的开展。学校可以建立生物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聘请专职的生物实验管理员,分工合作,给生物老师更大的发挥空间,鼓励教师在实验中不断创新。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外在”的讯息,通过各种生动的实验展示在学生面前,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在快乐中获得新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是最好的,也迎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郭雪玲,王洁华.浅析薄弱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J].中学生物学,2008,24(6):2

[2] 刘天学,古红梅,史留功.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