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管理制度不健全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在轻轨和地铁的运营中,管理体制不完善,只有在出现问题后,才采取事后补救措施,因此不利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1.2 管理标准不统一
我国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城市规模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实际的投资渠道和经济承受能力上,也并非是一致的。这种现实情况往往导致不同城市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采取不统一的标准,从而极大地浪费了运营管理资源,降低运营协调管理的效率。
1.3 资源不足
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政府、业主、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各层级管理和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科学技术研究力度、深度严重不足。
1.4 管理模式多样化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其实质则是一种投融资体制。总的来说,融资建设、物业开发和运营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主要内容,同时还存在分项管理等不同的模式。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具有独特化和多样化的特点,不利于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
2 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适当地引进竞争机制,实现统一规划管理
当前,为提高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效率,使之更加规范化、协调化发展,就必须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使规划管理系统化、统一化,使管理制度更为全面,改变管理标准不统一,管理模式多样化的现状。同时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因此,作为地铁公司,应全面提高自身提升运营管理效率的意识,改变经营者垄断的局面。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升地铁盈利能力,积极引进民间的资本,为轨道交通行业的繁荣与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2.2 科学进行轨道交通规划
城市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要考虑很多因素,而轨道交通规划则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轨道交通线路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和拉动作用。一般来说,会在郊区或者城乡结合部设置轨道交通线路的两端。从以往城市发展建设的经验来看,地铁线路所到之处,对于沿线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很多郊区的荒地成为现代新城。然而也有一些特例,如果线路终点选择不合理,则周边的商业、楼宇等配套设施很难跟得上发展,这也从实例证明了,仅仅依靠轨道交通带动经济发展,是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的。因此,在进行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时,一定要遵循统筹兼顾的原则,结合城市远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发展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轨道交通规划。
2.3 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较强的封闭性,车厢拥挤,行车间距大,并且客流量很大,一旦发生事故,在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同时,还会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目前,全国有很多城市开通地铁运营,特别是近年来网络化运营的实施,使得很多特大城市的客流量激增,一些车站不得不采取限流的措施。因此,从城市轨道交通长远的发展来看,强化监管责任、促进安全管理,确保线路运营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应进一步完善国家的相关规定,健全安全运营的法律体系和安全管理机制。对于新开通的线路,必须规范开通条件,严格执行验收程序。而对于已经运行的线路,应提高运营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强突发事故处置、设备运行、安全评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
2.4 做好票价的科学化制定
2.4.1 根据路程计费
当前,大部分城市交通网络并没有完全成型,还处在发展的初期,在服务质量上还存在缺陷,管理经验也有着明显的不足。此外,民众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依赖性不高。因此,在制定城市轨道交通的票价时,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兼顾社会利益、企业利益,以及乘客的支付能力,将扩大客流量作为主要的目标。目前来看,较为合理的计费方式当属记程计费,而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价是否合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因此必须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具体特点,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创新,从而制定出更为合理的计费方式,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的繁荣与发展。
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阶段和时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运营初级阶段,可能存在运营过剩的问题,人们对轨道交通这种新型的交通方式还不熟悉,因此这一阶段的策略就是扩大客流量,让更多的乘客逐渐适应这种新的交通方式。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进入稳步发展阶段时,盈利和亏损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制定合理稳定的价格,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优质的服务巩固原有乘客的数量,并不断吸引更多的新乘客,进一步扩大城市轨道交通的市场,采取更多的票价优惠策略,如折扣和让价。在城市轨道交通占据绝对优势时期就应该差别定价,调整一天的高峰时期和低谷时期的客流,尽可能地满足乘客的出行要求;对于大家青睐的线路可以适当提高票价来使得运营商的利益最大化。
2.4.2 分时段收费
随着运营时间的加长,城市轨道交通拥有了一定的客流量,而大部分是以轨道交通为工作出行提供便利,所以出现了上班高峰时期人流太过集中,而平常时段客流却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考虑到可以分时段来收费。对于人流太多的时段,可以适当的来提高价格从而可以分散客流,使得出行更加快速,也可以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为乘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对于乘客较少的时间段,可以适当降低票价,从而使一些对时间要求不高的工作岗位的人或来观光的游客选择低人群时段出行,使客流得到分散,也使得人们出行更加愉快。分时段收费的最大便利在于分散了客流,为乘客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但也对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方式也将作为票务调整的一种方案出现在以后的城市交通轨道建设过程中。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是关系着城市交通的关键,因此,在具体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运营管理,提高其质量与安全管理,从而更好地促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冯洋.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3.
[2]何宗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规范化[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10:1-3.
[3]张在龙.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综合运输,2014,11:80-84.
[4]李丽群,陈龙.基于效用理论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优化策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战略储备物资;物资配置;合理化建设措施;交通系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U23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2-019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2.093
1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只有使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更加合理、科学,才能够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起步比较晚,发展也比较缓慢,现在的城市轨道交通虽然已经成型,但是其中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轨道、接触网、变电等关键系统备件配置不合理,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当前城市经济的发展。为了促进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政府要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视,当战略储备物资达到使用年限后,要及时进行更换,以确保战略物资的合理化配置。下文将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详细分析。
1.1 无法实现网络化运营物资共享
通过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战略储备物资配置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由于轨道交通设计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不同线路上相同设备的技术参数不统一,因此需要的储备物资就不同。虽然一些储备物资可能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但是城市轨道交通对储备物资的相关参数设置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任何差异都有可能对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城市轨道交通战略储备物资无法实现网络化运营物资共享,只能采购与本路线相适应的战略储备物资,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战略储备物资采购的难度,而且还有可能导致战略储备物资利用率不高。此外,当某条线路上出现战略储备物资短缺现象时,只能继续采购,而不能从其他线路进行网络化运营物资共享,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战略储备物资的使用率。
1.2 战略储备物资管理者水平有待提升
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战略储备物资配置过程中,由于战略储备物资配置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不同线路同一设备战略储备物资多少不一样。有的管理者未从长远的角度对战略储备物资进行考虑,从而仅配置一段时间内的物资量,但是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有可能导致储备的物资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从而对城市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然也有一些战略储备物资管理者考虑得更加长远一些,所以采购了大量的战略储备物资,但是这样也可能导致战略储备物资被存在期间出现一些破损或者变形的现象,对战略储备物资的整体质量和性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战略储备物资配置的效率,就需要提高战略储备物资管理者的整体
水平。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轨道交通采用了不同的运营模式,并且一些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规划设计、运营部门间往往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影响采购部门的采购效率和质量。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物资采购标准缺乏统一性,致使一些管理者过多地追求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未对后期的维护保养问题给予考虑,这样不仅会增加物资采购的成本,而且也增加了后期设备的维护、保养成本。同时一些管理者也未按照实际需求来进行提报物资的采购,经常出现物资缺乏或者物资过多的现象,导致城市轨道交通战略储备物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部分运营企业内部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生产技术部门为充分挖掘运营物资的性能,对战略物资的供应链缺乏有效的掌握,导致一些战略物资往往没有可以替代的产品,这样一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如果出现设备故障,将会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检修和更换,而且还有一些设备过多的依赖于国外生产商及供应商,这样也会造成设备故障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严重影响了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
1.3 采购周期过长,导致物资利用率不高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有些线路的战略储备物资专业技术人员为了节省时间,一次性提报采购大量的物资,这样就可以确保战略储备物资能够更好地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需求。同时还有一些战略储备物资由于采购周期比较长,这样有可能导致一些物资出现缺乏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充或者一些战略储备物资采购量比较大,被长期积压在仓库内,有可能出现生锈、腐烂或者变形的现象,如果这些已经发生质量变化的战略储备物资继续被利用,有可能诱发安全事故,危及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战略储备物资的利用率。
1.4 只强调一种轨道交通工具的创建,忽视了对其他轨道交通工具的发展
只有对城市轨道交通进行合理的规划,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在现有的城市轨道交通中,很多城市只进行了一种轨道交通工具的创建,没有进行多种交通工具并存的发展模式,这给城市轨道交通的完善带了极大的不便,不仅没有解决当前交通堵塞的根本问题,还增大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成本,从根本上抑制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例如,许多城市只进行地铁这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的创建,而忽略了有轨电车、轻轨、市郊铁路等有轨交通方式的研究,这是一种极为不合理的城市轨道建设模式。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要以一种为主、多种并存的方式进行建设,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进而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1.5 城市轨道交通\营管理模式存在很大缺陷
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初期,轨道交通短期内存在容量不足的现象,而票价、舒适性、便捷等因素直接控制着客流量的增加与否,而整个轨道交通网络的布局效果也会对客流量增加产生一定的限制。如今,随着轨道交通客流的不断增加,使线路的运输能力越来越紧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轨道交通的舒适性和便捷性,有效地推动了轨道交通的发展。但是我国大部分城市轨道交通都面临着网络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城市轨道交通是一项比较先进的交通运行模式,要想使城市轨道交通真正建立,并且在有限的条件下得到发展,就必须采用合理的模式进行管理、运营和市场营销。城市轨道交通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就必须以良好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新型的交通方式、新型的管理模式才是城市轨道交通建立的真正意义。在现有的城市轨道交通中,运营技术、运营管理和市场营销战略等严重滞后,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内部管理模式上,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只有对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才能弥补城市轨道交通在建设上的不足。
2 如何采取措施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更加合理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现代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人们生活的改善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政府要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视,并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城市轨道交通要想得到合理规划,不仅需要对各种轨道交通方式的运行特点进行详细了解,还需要对整个城市的交通布局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二者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如何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更加合理的进行,下文将针对这一话题展开详细分析。
2.1 加大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合理布局
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过程中,要对城市的土地形态、人口分布、商业特点等进行详细了解,以实现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合理布局,以实现对客流量的合理控制,有效缓解城市轨道交通的紧张局面,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的舒适性和便捷性。要尽可能的选择最短的运行距离,以便减少创建成本和运营成本。一般情况下,城市交通枢纽和商业街的人口流量比较大,所以轨道交通的建立也要以连接交通枢纽和商业街为主,这样不仅能够缓解人口带来的交通压力,还能够获得很大的交通收益。当然也要避免个别线路、站点负载过大或者过小的现象。要想建立合理的轨道交通网络,就要对未来城市的发展点做出很好的预测,因为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变动的情况也极易发生,所以交通部门要保持对人口变动的关注,以便及时的对交通布局做出调整。
2.2 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
如今,我国大部分城市轨道交通方式主要包括城市轻轨、有线电车、市郊铁路和地下铁路,虽然每种方式所采用的运营模式不同,但是它们都是为了更好地为乘客提供服务。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过程中,要加强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规划设计、运营部门等部门间的有效沟通,明确物资采购标准,做好战略储备物资的科学、合理规划,有效避免战略储备物资出现过多或多少的现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物资采购的成本,而且还能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
2.3 建立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只有建立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才能够使城市轨道交通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协调下,各行车线路之间能够紧密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而且在人口流量发生变化时,轨道交通系统可以及时地做出调整。而且交通系统可以为乘客进行行车路线的分析,设计出合理的行车路线,使轨道交通更加人性化,获得大众的认可。轨道交通系统可以与城市公交系统相联系,根据轨道线路的走向,及时地对公交线路做出调整,使二者之间进行无缝隙连接,既能够及时疏散大宗客流,又能够减少与城市轨道交通平行的公交线路,避免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竞争客流。
2.4 注重对地下空间的开发
为了缓解大量人口所带来的交通压力,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注重往地下发展,开发地下空间来进行交通已经成为当前研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热点。在轨道交通车站的旁边设置一些商业街和娱乐场所,这样可以为乘客提供交通和购物的双重方便,大大减少了乘客购物和乘车的时间消耗。还有就是在城中心的轨道交通站旁边一般都是一些大型的绿化带,在这些绿化带的地下可以用于建造一些地下商业中心,这样也能够使轨道交通与商业中心进行很好的连接,这样可以大大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当然,在进行地下空间的开发时,也要注意绕开交通比较频繁的地区,不然很容易造成地面的塌陷,也有可能对地面的交通造成影响。为了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政府要加强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力度。
3 结语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合理配置轨道交通关键系统鹇源⒈肝镒始岸猿鞘泄斓澜煌进行合理的建设与规划,并且建立合理轨道交通系统,才能够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交通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并且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永平,边颜东,周晓勤,等.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3,16(10).
[关键词]广州地铁;运营安全;管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U23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269-01
1.广州地铁发展历史
广州地铁于1997年6月28日(1号线)开通,由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负责营运管理,现有1号线(西朗至广州东站)、2号线(嘉禾望岗至广州南站)、3号线(广州东站至体育西路和天河客运站至番禺广场)、4号线(黄村至金洲)、5号线首期工程(口至文冲)及8号线(昌岗至万胜围)正在营运中,但仍无法满通需求。为解决拥阻的道路交通,广州地铁正在大规模扩建中。从2004年开始,广州地铁每年将平均开通35公里。3号线(机场南―广州东站段)、广佛线(魁奇路―西朗段)将全部开通营运。广州地铁的远期规划长度是600公里。
2.完善企业内部的安全规章制度,实现依法依规严格管理
首先,树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思想,从推进地铁发展的角度,积极主动参与地铁法规和行业管理标准的制定工作。组织有关专家积极参与《地下铁道设计规范》和国家《城市地铁应急预案》等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制订。积极探索和制订刚性接触网与第三轨结合的供电系统技术标准;屏蔽门与安全门系统技术标准;地铁VI图形与色彩系列标准;线性电机运载系统设计、安装、运行技术规范等。同时,结合广州地铁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实践,积极收集和总结《广州市地下铁道管理条例》的实施情况,主动配合和推进《广州市地下铁道管理条例》的修改和完善。
其次,健全和落实安全规章制度,保证安全生产事事有章可循。根据《安全生产法》等的相关法规要求,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的各项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的法律法规,结合地铁安全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和重要性,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安全规章制度,做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了安全生产工作顺利进行。建立了以安全管理制度为统领的,包括安全操作规程手册、事故管理规程、应急处理预案等在内的安全规章体系。根据《安全生产法》和《意见》的要求,修改完善了《安全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确立了“治防控”的安全管理机制,以制度来规范安全管理各个环节,以规范化保证安全,确保达到事事有章可循。
3.广州地铁充分发挥“一体化”经营优势,切实提高地铁先进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广州地铁在新线设计、建设、开通运营过程中,充分发挥“一体化”经营体制优势,有效实现了企业资源的整合,通过安排地铁技术人员全过程参与地铁新线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调试,将地铁安全的关口前移到设计、建设阶段,将地铁运营的概念贯穿地铁建造的全过程,保证地铁线路按时、安全、顺利、高水平的建成和开通运营。
4.树立大安全观念,进一步完善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体系
地铁运营系统是由地铁设备设施、行车组织、员工、乘客和周边环境等众多因素组成的一个庞大联动机,运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因素均会对运营安全产生影响。借鉴兄弟城市安全管理经验,广州地铁将行车安全管理推进到运营安全管理的层面,建立起包括行车安全、设备安全、治安安全、消防安全、员工职业卫生与安全、乘客人身与财产安全、防恐反恐安全等方面在内的大安全概念,扩充了地铁运营安全管理内涵。
要满足广州地铁线网发展的要求和运营安全的需要,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是企业进行职业卫生、生产安全规范化、系统化管理的有效手段。广州地铁运营事业总部在顺利通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认证的基础上,在2004年全面启动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0)项目,通过引入过程管理的理论,使企业在体系宣贯、体系认证的过程中,达到对运营安全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全过程的管理,并且,通过体系的运作达到持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目的。
5.精心检测、细心维修,提高设备可靠性
运营设备设施维修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地铁运营安全与否。为保证设备设施的质量状态,我们采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建立维修管理信息化系统,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断提高维修质量。
在线网运营下,设备设施的维修不仅要保证质量,还要体现速度。我们采用了先进的设备检测技术和工具,能快速检测设备状态,查找故障点,为及时、准确地掌握设备质量状态,处理设备故障提供了保证。
在维修管理上,我们采用了维修管理信息化系统,对维修过程中的工时、物料、定额、检修规程等进行全面监控,保证维修计划的落实,全面提升设备设施维修管理,提高维修水平。
对设备设施的维修管理,我们采用抓“小事”防微杜渐与集中技术力量攻“大事”的方式,做到精检细修,突出重点。在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中,特别抓好车辆、接触网等设备的巡视、检测、紧螺栓、加油、清洁之类等看似简单但却容易引发事故的“小事”,克服麻痹思想,以小防大,杜绝大故障或事故的发生。同时,集中技术力量攻克重大技术问题,对于运营生产中出现的故障或技术难题,组织跨专业的技术攻关小组进行攻关。从设备设施运行质量角度为确保运营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多种形式的演练,提高应急应变能力
广州地铁树立相对安全的观念,摒弃不出事故就是安全的错误观点。充分认识到危险伴随着运营生产过程而存在和发展,没有永久的安全,在运营生产处于安全状态时,尤其要进行危机管理,在危险与安全对立统一中不断提高运营系统的安全性。
为了建立和完善地铁灾害抢险救援联动机制,积极建立地铁运营应急抢险救援机制,我们主动与公安、消防、医院、公交、供电等单位沟通、联系,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提高地铁抗风险能力,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广州地铁积极参与和协助市安委办、市建委、市交委制定《广州市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广州市地下铁道特大事故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广州地铁应急公交接驳预案》,完善了事故抢险领导机构,明确了各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健全了紧急信息沟通渠道,加强了单位间的协作与配合,提高了协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7.结语
地铁作为为大众服务的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大容量、准时快捷、安全高效的优势,对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出行,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上为作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对运营安全管理实践的总结,通过与国内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人员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地铁运营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孙章,何宗华,徐金祥。城市轨道交通概论[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2]何宗华,汪松滋,何其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设备管理应该包含两个方面:1、对于设备操作、维护、修理和相关人员的管理;2、对于设备本身的规划、制造、使用、维修等等各方面的管理。
自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革命以来,设备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多个阶段。目前,随着设备本身的不断变化,计算机技术和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设备管理有了许多新的手段。如计算机诊断技术、ERP技术。
上海地铁在引进世界各国先进地铁设备的同时,考察学习国内外相关城市地铁设备管理的方法,依据自身实际逐步形成自身的设备管理模式,基本满足了目前上海地铁运营的需求。但是,由于人员、技术、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上海地铁的设备管理与世界一流地铁运营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设备前期管理、备件管理、维修管理以及计算机应用等几个方面。由于存在这种差距,上海地铁运营的人工成本、物料消耗成本远远高于国外先进城市地铁运营企业。
在上海轨道交通超常规发展的今天,为了适应新的环境,目前上海地铁运营管理人员正在探索适应上海地铁运营新发展、新设备的管理方法,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本论文也是从分析上海地铁近十年来的设备管理入手,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和对策。希望能在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的设备管理实践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的颁布,上海市政府完整地提出了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战略、任务和措施,并且规划将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体系的支柱来发展。即:在“十五”期间,建设200公里左右的轨道交通,形成以重要换乘枢纽为核心,联系中心城市重点地区的基本网络;到2005年,轨道交通成为公共客运的骨干;到2010年形成500公里左右,基本完成整个轨道交通网络,使轨道交通成为客运系统的主体。同时,《白皮书》对现有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提高运行效率,提升运营服务水平,实现良好的投资效益。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众所周知,城市轨道交通是我国城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公益通基础设施,也是城市百年大计的建设运营项目。因此轨道交通项目一旦投入运营,就必须保持整个系统日以继夜的正常运营。而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营,必须要以设备安全运行为前提和保障。本文从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十多年的设备管理分析入手,与相关城市的地铁设备管理模式相对比,找出存在问题,通过科学管理的手段,提出建议和对策,来应对未来几年的超常规的设备运营管理。
1.3研究对象与范围
本文的重点在于分析上海地铁的设备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和相关行业的先进水平比较存在哪些差距,并分析这些问题和差距存在的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
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改善的建议和措施,有一些建议和措施已经在实践中,还有待实践验证;有一些只是处于理论上的分析,作者希望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对上海地铁的设备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上海地铁的设备管理:
(1)设备管理组织结构
(2)设备前期管理
(3)维修体系管理
(4)备件管理
(5)计算机辅助管理
以上面几个问题为中心,并从经济学等角度来分析一些问题,使问题解决办法尽可能的切合实际。
由于上海地铁运营只经历了十年运营里程,所以本文研究范围为上海地铁运营设备的前期、中期管理。
第二章:上海地铁设备管理现状
2.1上海地铁设备简介
由于轨道交通是一种大容量、运送速度较快的交通工具,其有关的设施、设备具有客流组织、客运服务、运营安全等功能。主要有以下几大部分组成:
(1)车辆:一号线为德国AEG公司生产的直流车;二号线为德国Adtranz公司生产的交流车;三号线位法国ALSTOM公司生产的交流车28列。
(2)供电系统:主要有主变、牵引、降压变电站、接触网及电力监控设备。
(3)机电设备:主要有车站、区间、车辆段的各类低压配电设备、照明、FAS、BAS、自动电梯、自动扶梯、给排水系统、环控系统、售检票系统
(4)通信设备:主要有传输系统、程控交换系统、无线系统、广播系统、图像监控系统、时钟系统、电源系统、线路设备组成。主要是为运营组织、指挥提供语音及图像信息以及电力监控系统(SCADA)、环控系统(BAS)、防灾报警系统(FAS)、自动售检票系统(AFC)等信息的传输。
(5)信号设备:信号系统(ATC)是轨道交通线路上惟一的指挥列车运行系统,主要有列车自动驾驶系统(ATO)、列车追踪运行保护系统(ATP)、行车指挥系统(ATS)系统组成。
(6)工务设备:主要有轨道、道岔、道床等。
总体而言,上海地铁设备具有自动化、连续化以及量大面广、种类繁多、专业性强等的特点。以上这些特点,加重了上海地铁设备管理的难度,对于上海地铁的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也是一种考验。
2.2上海地铁的设备管理体系结构
2.2.1轨道交通管理体制改革
上海市地铁总公司成立于1985年,承担地铁的投资、建设和运营职能,组织了地铁一、二号线的工程。“十五”期间,轨道交通建设不断加速,为适应轨道交通大发展的需要,2000年年初,经市政府批准,轨道交通“投资、建设、运营、监管”四分开的体制方案正式启动。
2.2.2运营企业的维修管理体制
根据“四分开”体制,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归属线路投资方(业主),由运营企业根据委托运营协议的要求开展日常运营工作,也包括组织实施基础设施的维护养护工作。
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本部设置设施处和车辆处两个专业管理部门,负责各种运营设施设备管理及维护、更新等相关工作。
上海地铁运营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适合上海地铁运营管理的体系结构(如上图一上海地铁管理结构图所示)。特别是2000年至今,上海地铁运营的设备管理系统进行了多次改革重组,使得我们的设备管理体系更加趋于合理化、效率化。
2.3上海地铁的设备前期管理
上海地铁一号线的运营设备前期管理,是以当时“投资、建设、运营、监管”四分开之前地铁总公司的建设公司为主线。从工程的决策到设计委托,设备的采购,施工安装委托均采用合同关系。从立项开始就进行运营的前期管理,从人员培训,参加设计联络,进行设备监造,完成管理的方式设计,直到现场组织施工管理,组织单项调试,总体调试,单项验收,总体验收,组织试运营直到正式运营。这种管理方式是在地铁总公司为主线法人合同制,以建设为主体,运营动态参加,各施其责,相互配合。总公司与设计者,设备制造者,施工方案建立合同关系。这种合同也体现了集中一贯管理的原则,设计方,建设者的一贯管理要管到投运后的设备维修,薄弱环节的改造设计,包括投运的设备,施工方的一贯管理要坚持到投入运营。上海地铁三号线的建设运营是在“四分离”改制后,因此三号线的建设和运营分别由上海地铁建设有限公司和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承担。
2.4上海地铁的备件管理
通过近十年的运营探索和实践,上海地铁运营的备件管理坚持以合理储备为目标,追求价值最大化。从研究备件供应链入手,面对建设遗留的问题,重点研究存在问题和需要改进的环节,使备件管理工作及时纳入ISO9001质量体系中,围绕内部机制的完善,形成了彼此互动的控制,逐步整合与协调,在整体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效。
2.5上海地铁的设备维修管理
上海地铁运营设备维修模式有:
(1)操作维修;
(2)专业维修;
(3)委外维修。
上海地铁运营委外维修,按“施工方、产品生产方、专业维修”的原则,依据不同专业项目承包给维修单位。同时保留一支2000人左右的设备检修操作人员队伍。从而保障目前三条线65公里的设备运行。
第三章:上海地铁的设备管理存在的差距与改善对策
3.1上海地铁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
上海地铁运营管理从建设初期就学习考察了各国地铁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并依据自身实际,形成了一套上海地铁运营管理的模式,并在运营管理中实践应用,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无论在管理理论方面,还是从管理实绩来看,上海地铁在国内同行业还是较为领先。但是我们放开视角,而对世界各国先进的城市地铁运营企业的管理。如新加坡、香港、日本、台北等一些城市地铁运营企业管理相比,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正需要也有必要研究分析,从而找出差距,找准对策,不断努力,缩小差距。
3.1.1设备前期管理的差距
设备的一生,可以分为建设期、投产期、稳定期和更新期。地铁运营设备可分为建设期、投运期、运营稳定期和更新期。一般将从地铁设备规划开始,一直到投运这一阶段的管理称为设备的前期管理。
3.1.1.1体制方面的差距
上海地铁自实施“四分开”新的体制改革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按经济学的原理,政府必须将地铁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出来。在实施过程中责权的分属并未同时对应权利的划分,导致责权利无法对等分配,造成责权关系的模糊,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上海地铁运营管理与投融资的良性发展。
3.1.1.2设备原始设计、制造的差距
上海地铁一号线几乎全部引进国外的设备与技术,二号线、三号线有了一些比例的国产化设备,但是一些关键的技术、设备和机组,国内还无法生产,还是要依靠引进技术和设备。这一点就决定了上海地铁设备的初期投入非常高,而且运行维护成本也居高不下,一些备件的供货周期和售后服务得不到保证,价格也很不稳定。
3.1.1.3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差距
上海地铁在工程项目上的管理,虽然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还是在项目管理中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含量。往往是几个有经验的设备项目经理,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来管理一个上亿的工程,缺乏科学管理体系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运用。
3.1.2备件管理水平上的差距
从近年来各专业分公司备件费用和备件库存等各项指标来看,上海地铁运营的水平处于国内同行的前列,也呈不断优化的趋势,说明备件管理工作卓有成效。但是,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备件管理组织体系的比较
香港地铁公司实行“集中”的管理体制。其备件管理部负责从备件计划生成到备件送至现场整个过程的所有事务。备件管理部统筹整个地铁公司的备件管理,并通过有效的供应商管理制度,使得备件管理高效简单。上海地铁公司中每个分公司都有备件管理的部门,“小而全”,机构、功能、人员重复,而且供应商难以统一管理,对于一些通用备件、办公用品、常用耗材等物资不能因为更多量而取得更低优惠,降低成本。
(2)备件计划、采购、物流等流程上的比较
上海地铁运营备件的物流流程如下图二所示:
物流、信息流管理如下图三所示:
依据图三中物流系统分析,需求信息和供应信息(反馈信息)都是逐级传递,信息传递慢,且互相之间缺少有效的信息共享,信息流无法及时、正确地反映物流情况。在物流规划方面,没有从整体角度进行规划,常常导致一方面库存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当需求出现时又无法满足的现象。
从流程上分析,备件到货后资金没有与仓库及时交接,造成库存资金不能及时反映出来,备件领用后也不能及时进成本,使资金流和物流不同步。
香港地铁实行专业化的管理和采购体制。采购部门将备件划分为三个大类,即:通用消耗件、各专业设备备件,这样有利于进行集中管理、保存、采购、降低保存、采购成本。3)备件仓库管理的比较
备件仓库管理好坏涉及到物流是否顺畅和资金的有效利用率。香港地铁公司室内仓库也为立体库,高约20米,充分利用空间,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高。同香港地铁公司相比,上海地铁备件仓库主要是平面放置,空间利用水平不高,而且出入库困难,效率低。
上海地铁的仓储人员比香港地铁的多好几倍。一方面原因是因为上海地铁的仓库自动化水平较低,需要多名仓储人员管理一个仓库,另一方面各分公司也各自配备仓库,反映了上海地铁备件仓储管理水平较低,效率不如香港地铁。
3.1.3设备维修管理的差距
3.1.3.1上海地铁维修人员占总定员的比例相对较高(如下表一所示)。
表一上海地铁与台北地铁维修人员情况对比
运营里程数(单位:公里)车站数
(单位:个)职工总数
(单位:人)维修人员
(单位:人)设备维修管理人员(单位:人)维修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百分比(单位:%)设备维修管理人员占维修人员总数百分比(单位:%)
上海地铁65484444166623537.514
台北地铁66603600122030332.5
资料来源:上海地铁2002年运营报表以及台北地铁2002年来上海地铁交流资料
3.1.3.2上海地铁与台北地铁维修水平相对较低。
上海地铁已经历了十多年运营里程,从运营设备维修角度分析,尤其是核心技术目前还处在委外维修。而台北地铁从1996年3月28日投运至今,已经把所有运营设备的关键技术消化吸收,目前除消防设备以外,所有设备都采用自主维修模式。这表明:
(1)上海地铁在设备系统定员优化问题上还有潜力可挖:
(2)上海地铁检修工作,外协委托项目较多,但系统考虑少,核心技术掌握少;
(3)检修负荷还可进一步控制,工作量具有较大下降空间;
(4)上海地铁的检修工时数据含金量不高,虽然已经逐步推行检修定额工时,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定额工时不能反映实际检修工作量。
3.1.3.3计算机辅助管理手段,相对较弱。
目前,上海地铁实施开发EAM设备管理系统,从系统规划设计上讲,在当今设备管理上应该是一个比较完善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它其中的设备维修管理子系统的设想非常好。但是由于基础数据不完善及业务流程不明晰,导致推行困难,尚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3.1.3.4维修方式的相对落后。
目前国外的维修方式已经逐步由预防维修转入状态维修,防止过维修,以进一步降低维修成本。上海地铁也正在推行状态维修的理念,但这需要各个方面的条件,如设备维护人员的观念的彻底转变、操作人员的设备技术和意识的提高、设备诊断技术的提高等等。
3.2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针对3.1提出的一些问题,本节做进一步的分析,以说明存在差距的主观和客观上存在的原因。
3.2.1设备初期管理的差距原因分析
3.2.1.1缺少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
目前,对于基础设施维护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从经费来源、技术规程、人员配置、质量检测等方面,既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也缺少明确的管理要求。负责维修费审批的投资方受市发展改革委领导,运营企业受市建委、市交通局领导,缺少统一的协调,造成运营企业在试运营中对建设前期遗留的设备缺陷的整改费用无法得到落实。
3.2.1.2没有以运营为中心,导致运营质量指标下降
上海地铁在该指标上与香港差距较大,表现不尽如人意,有以下几个原因:
(1)目前所使用车辆的购买运营方均未参与,无法要求生产方根据运营实际情况对车辆设计进行改动;
(2)线路设计未考虑运营的需求,缺少必要的存车线、渡线以使运营不受故障点的影响,一旦列车发生故障就会引发连锁反应。
3.2.1.3法规、标准、规程建设滞后
轨道交通在国内、新兴产业,还没有建成一整套建设和运营的法规、标准体系。国家和地方标准中对于设计、建设阶段的标准比较全面,但还没有运营养护阶段的标准。国家还没有完善规范轨道交通的法规,而《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中对于地铁建设和运营验收也没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导致投入运营后产生的问题。
3.2.1.4设备依赖进口
缺乏满足上海地铁生产的高精度技术水平要求的设备制造厂家,部分关键设备还是要依赖进口,这样虽然在单件设备的精度和质量得到了保障,但是价格和周期相对较长,运行成本也相对较高,设备与设备之间的接口,如果涉及两个厂家,就需要大量的协调管理工作。
3.2.2备件管理水平差距的原因分析
上海地铁的备件库存一直居高不下,过量的备件库存掩盖了许多管理上的不善。减少库存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目前迫不及待的任务,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备件库存成本,同时也可以提高备件管理的水平。如果为了设备不能停,确保生产不中断,只是盲目的通过增加库存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往往无法解决实质性问题,系统效率也比较低。
3.2.2.1备件管理组织结构不合理
目前上海地铁的备件管理组织结构是一种职能制结构,即将组织按照职能的不同分成若干个部门,其实质是一种包含很多层次的金字塔结构,实行纵向管理,从下到上是信息传递,从上到下是决策输送。组长或主管又只对主任负责,其优点是每个人明确自己的职责,专业化分工使得员工能够发挥业技能。但是,其局限性表现在:
(1)同一性质的业务由不同部门管理,部门之间分工重叠。
(2)由于各部门员工被严格地定位,工作时一般只与本部门员工或主管接触,相对独立,缺广泛而有效的沟通和联系。
(3)由于分工过于专业化,各主管、主任等各级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长期从事某种专门业务的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知识面狭窄,不利于人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4)层次众多的垂直式金字塔组织结构,严重妨碍了信息和决策传递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加上高度集权的决策权力,最终影响决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2.2.2需求分析判断不准
客观上设备状态、备件磨损呈随机型、发散型,难以把握;同时设备员工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对设备状态的分析不同,使需求判断不同;在制订备件需求计划时,对设备劣化程度、备件寿命周期、订购周期等技术因素的掌握及应用程度均不同,仅靠员工技能、素质、责任心、经验等,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
3.2.2.3备件管理人员素质仍有待提高
目前备件管理每个成员都负责各自的工作,这样容易产生高效率,管理也比较简单,但当工作涉及多个部门时,部门或人员之间的协调就非常重要。随着前所未有的新产品的大量涌现,使备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速度都大大提高,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也在大大提高,即:要求备件管理人员从目前单一任务的角色转换成综合功能的角色,能使备件管理长期地与公司策略相一致;并成为一个国际化的角色,对国际贸易和各种相关法规都熟悉和掌握,对运输、海关等涉及供应速度的规定都能通晓;成为一个能负责备件成本的角色,懂得在一个备件的寿命周期中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使成本最低;成为一个能综合相关因素快速做出决策的角色、能对各种供应的风险做出判断和对策的角色。
3.2.2.4基础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1)没有准确的备件基本寿命数据
(2)备件管理号编制混乱
3.2.3设备维修管理存在差距的原因分析
上海地铁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向国铁及国内外相关城市地铁管理企业学习。十多年之后,我们发现,尽管我们在设备维修管理上有进步,但两者之间的差距仍在进一步的扩大。上海地铁的差距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2.3.1管理方式和维修方式相对滞后
上海地铁运营十多年来,引进并推行的维修方式主要是计划预防维修方式,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2000年开始意识到要向状态维修过渡,之后才逐步推出状态维修管理方式。由于维修方式的落后,导致了目前我们维修管理手段的滞后,我们的管理手段基本处于八十年代初期的水平。
3.2.3.2基础管理的薄弱
上海地铁运营以来,在设备维修管理的指导思想上重在现场设备状态的安全稳定、能及时处理或排除设备问题,但由于管理模式变动频繁,对基础管理工作重视不够、以及前几年维修成本意识较差,居高不下的维修成本掩盖了基础管理薄弱的若干问题。
3.2.3.3检修委外缺乏竞争机制、检修效率低下
因为上海地铁的主要专业设备都引进自国外并集中在若干大的专业厂商,如车辆系统是AEG、Adtranze、Alstom,通信系统是SIMENSE,消防报警系统是Simplex。这些设备开放性不强,技术相对垄断,自身对这些设备的核心技术掌握不够,设备维修时还是必须与原生产厂商合作,依赖其技术服务。
3.2.3.4管理手段和综合维修管理水平落后
目前上海地铁开发实施的EAM设备管理系统,是一套设计比较完善的综合性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这套系统目前还存在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还处在逐步完善的过程当中,还需要不断地去维护。而香港地铁企业早在10年前,计算机系统就已经成熟地应用于设备维修管理领域了。
3.3缩小差距的主要对策
针对上海地铁设备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本节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
3.3.1强化设备前期管理,贯彻推行设备一生管理的理念
我们在项目前期管理工作中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系统思考,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技术后盾,以避免或杜绝类似现象的发生。
(1)体制完善。通过体制完善,地铁由国家投资建设,属于国有资产。政府应尽快将地铁的运营与建设由国资委统一委托给运营方和建设方,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运营权的分离。
(2)在设备选型时设备维护人员一定要积极介入,提出准确的设备工况条件并严格把关,防止设备在投入运行不长时间内各类消除缺陷、技术攻关项目费用的不正常投入,为企业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3)关于工程项目过程管理的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对设备安装的环境及诸多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为设计部门提供详细的书面设计要求,并加强跟踪管理。
(4)我们在技术交流、谈判与合同签约过程中,除了认真消化技术资料外,还有将人员培训及参与调试的要求写进合同的有关条款,同时要求外方提供调试资料的最终版本。
3.3.2优化备件管理系统结构、流程优化,逐步降低备件费用
3.3.2.1备件管理系统组织结构调
机构调整需掌握以下五原则:
(1)管理结构扁平,机构简约,运行高效,控制闭环
(2)集中一贯与区域管理相结合;
(3)规范基层备件管理组织结构的原则;
(4)采购部门简化原则;
(5)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支撑的原则。强化管理功能;
3.3.2.2建立物流中心
各分公司的设备备件、物资仓库合并,与管理部门、采购部门分离,成立上海地铁物流中心,担负整个公司供应(仓储配送)职能。
3.3.2.3ERP环境下的业务流程再造
(1)物料系统业务流程再造
(2)物流与资金流同步
(3)无库存管理
3.3.3加强设备维修队伍建设,推进完善设备维修管理系统
3.3.3.1优化设备维修管理队伍
上海地铁目前的设备维修管理系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人员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提高人员素质,要从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两个方面出发。
第一,要避免因为思想上的大意和不重视而造成设备管理的失误。
第二,要从技术水平和经验积累上提高设备人员的素质。
3.3.3.2计算机系统的充分利用
从设备一生管理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系统在每个环节都能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从设备基础管理阶段各种设备信息、档案的建立,设备在线运行诊断功能,设备维修管理以及备件库存科学管理等等各个方面,计算机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香港地铁自从90年代初,发展计算机诊断、专家系统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上海地铁也应挖掘自己的技术力量,开发计算机辅助系统,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章:结论和后续研究方向
通过上述各章节的阐述,本文就上海地铁运营的内外环境,实际管理的情况,依据香港、台北等城市的地铁运营业绩,上海地铁虽具有世界一流的硬件设施,但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与香港等城市先进地铁还有一段差距,上海地铁设备管理差距主要体现在设备的前期管理方面、备件管理方面及维修管理方面。
上海地铁经过十多年的运营、近二十年的建设,已建成运营三条线,形成“十字加半环”的轨道交通网络。“十五”期间,上海地铁处于集中发展期,每年将有一到两条线建成投入运营。“十五”期末骨架网络形成后,共有400公里运营线路。同时上海地铁一号线已经投入运营10年,各种设备陆续进入大修及更新期,按照“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要求,加强上海地铁运营设备的维修管理,研究开展科学的维修管理方式,保障上海地铁正常运营。尤其在韩国大邱、俄罗斯、香港地铁突发事件发生后的设备保障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
本文在深入开展上海地铁设备管理的现状调查研究,通过和国外类似城市轨道交通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目前运营设备的前期管理、维修管理、备件管理、规程规范、核心人才、维修成本等方面的研究而得出的。针对超常规发展的今天,上海地铁运营设备管理企业建立科学的管理构架、维修质量评估体系、各项运作规程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以加强和提高上海地铁运营的设备维修管理水平,保证上海地铁运营安全,高效地发挥地铁运营在上海城市交通中的骨干作用,都有积极的意义。但由于缺少对专项管理课题研究的经验及有关国内外地铁管理的定量化资料的结果。所以本文局限与上海地铁的前期管理、备件管理、维修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没有对地铁设备更新改造进行研究,这主要由于上海地铁运营只经历十年里程。但我将不断努力学习当今设备管理的新理念,不断积累和探索上海地铁设备管理这一课题的研究,进一步跟踪实施状况。对上海地铁建设与运营验收管理进行研究及上海地铁设备维修定额管理研究,以适应上海地铁超常规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人民政府沪府[2002]35号文.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
2、郁君平,设备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1—20。
3、徐扬光,设备工程与管理,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2年,15—29。
4、李葆文,设备管理新思维新模式,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194—268。
5、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第3编。
6、周文彪,现代设备管理理论与方法,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1—12。
7、古可等,现代设备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1—18。
8、高鹏举等,生产与运作管理,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2年,246——263。
9、现代物流管理课题组,物流库存管理,广东,广大经济出版社,2002年,217—239。
10、胡思红等,改革的自我评价,上海,《城市公共交通》,2004年第一期。
11、宋敏华,面对当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热的冷静思考,北京,《都市快轨交通》,2004年第一期。
12、吴强等,香港地铁考察报告,上海,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客运处,2003年。
[关键词]高速公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目标
[中图分类号]F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0133-03
1 引 言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投资运营企业化,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在20年的时间里,就达到了发达国家50年才达到的成就。高速公路企业以其独立的主体进行公路运营管理,极大地提高了高速公路的运营效率。但高速公路企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资金投入和现金流都较大,存在很高的系统性风险。另外,高速公路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独立的经营主体,还要面对公共政策风险、社会责任风险和全球金融危机大环境所带来的经营风险等非系统风险。然而我国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比较晚,特别是对于高速公路这类具有政府特许经营权的企业,还没有或还不知道怎样建立一个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本文从高速公路企业如何在组织体系层面建立起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出发,为企业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进行理论研究和模板参考。
2 全面风险管理
2.1 全面风险管理概述
全面风险管理是企业以总体经营目标为中心,在管理和经营过程中进行风险管理,全体参与的一个过程,具体表现为建立健全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等内容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全面风险管理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20世纪30年代美国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理论发展而来,今天该理论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包括政府和行业、民间机构的研究热点。国资委于2006年出台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就表明了我国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技术要求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2 高速公路企业风险
高速公路企业具有多种属性,既有市场经济独立主体的属性,又兼具政府特许经营权等与一般企业不同的属性,面对较多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高速公路企业的系统风险主要表现在,作为一个市场经济主体所要面临的内部风险。具体包括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资金风险;高速公路企业非系统风险主要是企业内部系统以外的风险,主要体现为企业主体与外界接触所产生的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公共关系风险和金融风险等。
高速公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不断强化高速公路企业主体在市场竞争中的力量,为促进高速公路事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保障。首先,可以规避重大风险事件。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多方位、立体式风险防控体系对于规避重大风险事件效果明显;其次,可以加快大规模线网的建设。高速公路线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全面风险管理适应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模式多样化的需求,为进行有效的融资,保证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提供了手段和平台;再次,是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契机,全面风险管理重视市场经济中竞争的力量,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3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体系
根据全面风险管理内涵,高速公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含三个维度,即目标、组织职能和程序,每个维度里又分为不同的层次或者阶段以实现对具体要素的精细化控制。通过这样一个结构完整且具有较强规范性的体系,来实现整个企业系统内外的风险管理。
3.1 高速公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
高速公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分为四类: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法性目标,企业目标的这种分类可以使企业的管理者和董事会注意企业风险管理的不同方面,并与风险管理目标结合起来,形成风险管理导向的目标体系。
①战略目标。高速公路投资大、运营成本高,为避免线网建设规模与速度的失控,考虑区域发展高速的时机、规模及运作方式等战略性问题是必要的。政府或企业在作决策之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决策风险,特别要注意财政承受力、投融资能力和政策支持力等。
②经营目标。高速公路企业除具有一般企业所共同面临的经营风险(如投资风险)之外,还有建设风险和运营风险等。
③报告目标。高速公路是大型的资本密集型工程,涉及的财务报告风险主要是指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
④合规目标。按照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的规定,央企在防范法律风险上要注意国内外政治法律环境、新法规政策、员工道德操守、重大贸易合同、重大法律纠纷和知识产权6大方面。
3.2 高速公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全员参与和专业管理结合,权责明确,信息畅通,成本效益和嵌入性原则。体系自上而下全面推动,风险管理组织和职能结合,管理职能和管理业务结合。
高速公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包括由管理层、执行层和监督层组成的立体风险管理架构,不同层次的组织体系是为了实现不同的职能。当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是相关主体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以及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一般是在企业董事会下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
组织体系里不同层次的管理主体,要实现的具体职能也不同,具体包括:①内外环境识别。通过对企业系统内外环境的把握,定位企业在行业和区域内的发展背景。②目标设定。立体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里的不同主体,按照纵向关系分别设定不同的风险控制目标,并符合整体的风险控制目标。③事项识别。通过对企业重要业务流程或者相关业务环节进行梳理,识别不同环节和流程的风险状态。④风险评估和预警。按照企业层次目标制定相关风险指标,对企业各项业务的流程和关键环节进行评估,提前对风险严重区域进行预警。⑤风险反应。面对已经识别的风险缺陷,提出应对策略,设计符合企业不同层次目标的控制方案,编制风险控制流程。⑥控制活动。风险控制部门按照风险控制目标和控制流程,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手段和方法。⑦信息沟通。因为不同层次目标和方法的不同,在控制过程中与现实的生产可能产生冲突,及时的信息沟通是获得纵向和横向组织支持的保证。⑧监控。风险控制活动是一个滚动的和动态的平衡过程,风险控制组织不仅要及时的修正风险目标和风险控制流程,也要监控风险控制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动态的监控以实现组织全面风险最低。按照美国COSO-ERM框架(如下图所示)理论,该体系就是将战略、流程和组织(包括职能)等协调起来,按照一定的实现顺序,综合评估并管理企业全面风险的管理体系。
COSO-ERM框架
3.3 高速公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流程
根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不同,所产生的组织职能也相应的不同,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所实践的内容也不同,流程如下。
(1)制订风险管理计划。在企业风险管理总体目标、原则指引下,针对不同业务工作的特点,明确不同层次风险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责分工。
(2)风险识别与评估。通过调查,全面识别企业风险,形成风险清单与描述;确立关键风险评估标准,包括风险造成的影响的评估标准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的评估标准;然后结合前期已识别的风险和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并形成风险分析档案、风险评估汇总与排序。确定企业的重大风险领域和重要风险管理流程,描述各风险点在企业业务体系各流程的分布情况,形成风险流程分布图,并明确管控机制角色与职责。
(3)建立系统控制评价与预警机制。根据风险与控制目标相匹配的原则,将已识别的风险与风险控制目标相结合,形成业务流程风险与相关控制目标匹配分析矩阵和业务流程控制目标清单。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缺陷识别、设定关键风险指标和报告方案,最终制订整改方案。
(4)全面风险管理的制度化。全面风险管理在我国还属于新的管理方法,缺乏相关理论和具体的实践经验,首先,高速公路企业应该根据行业和企业自身特点,逐步摸索实践方法,设计风险控制的方法与流程。其次进行组织设计,为全面风险管理的运行提供组织基础。最后要进行推广,使得全面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制度化内容,在完善制度和流程的基础上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同时加强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效能。
(5)形成全面风险管理的文化。通过整改与自我评估培训,使相关责任人掌握风险应对与控制整改的实施方法,结合企业实际,编制和使用控制评估流程模板。
4 问题与结论
全面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企业加强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目前国内外对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逐步完善,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认识和实践也逐渐重视,风险管理的信息技术系统、行业管理标准也逐渐规范。但由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不同,不同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也有所差异,对国外和不同行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管理体系和方法不能死板地移植,需要结合政治、经济、法律和其他社会环境,不断的探索高速公路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不平衡,高速企业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水平也不同,本文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还需要随着我国企业的发展而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党伟.浅析高速公路企业经营中的风险问题[J].财经界,2010(02):195-197.
[2]张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架构研究[J].企业管理,2009(2):54-55.
[3]付军明,巴可伟,等.高速公路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外公路,2010(1):44-47.
[4]张晓莉.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