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礼仪文化的分类范文

礼仪文化的分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礼仪文化的分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礼仪文化的分类

第1篇:礼仪文化的分类范文

[基金项目]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传统礼制及其现代价值”(12AZD077)

[作者简介] 兰甲云(1963—),男,湖南洞口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礼制史、易学、网络文化传播伦理.

[摘要] 由于学界对于礼学的概念存在分歧,礼学文献的分类难以取得一致意见。在总结前人的礼学文献分类法的基础上,可以将古代礼学文献按照其所在古籍类型分为十类:周礼类、仪礼类、礼记类、礼典与三礼总义及通礼杂礼类、其他经书之礼学文献、史部礼类文献、子部礼学文献、集部礼学文献、方外(佛教、道教)礼学文献、出土礼学文献与地方志族谱少数民族相关的礼类文献。相比以前的分类,此种分类基本囊括了所有的古代礼学文献,打破了以前礼学专属经学的惯性思维,体现出礼学文献资料遍布经史子集而存在的特点,同时这种分类法有助于当前礼学文献的全面整理与深入研究。

[关键词] 礼学;礼学文献;文献分类;文献整理

[中图分类号] K20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3)05—0027—05

孔子在《论语》里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又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在孔子时代,人们便公认礼是非常重要的立身处世的技能与学问。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1]对于礼的认识,目前学界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中国礼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根本特征。邹昌林先生认为“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有标志。[2]姜广辉先生也指出:“从古代文献看,夏、商、周三代各有其礼制,周代礼制已极其完备,一个‘礼’字已涵盖了制度文化的一切方面,其涵义略近于今日所称之‘文化’或‘文明’。”又云:“中国汉代以后的思想文化可以两字概括之,宋代以前以‘礼’字概括之,宋代以后以‘理’字概括之。……但礼学与理学并非截然两事,宋明理学也可以说是儒家礼学的理论升华。而‘礼教’作为‘儒教’的代名词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一直绵延至近代。这种文化现象在世界文明史上是很特殊的。”[3]

既然如此,与“礼”相关的文献自然是卷帙浩繁了。如今,礼学或者说礼文化的研究渐趋繁荣,但是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深深感受到研治礼学的殊非易事,尤其是礼学文献纷繁复杂,散乱无章,难以收集与查阅。正是在此背景下,古代礼学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已经提上日程来了。但是,中国古代礼学文献究竟有哪些?而对于这些文献又该如何进行正确的分类,以利于研究?我们在多年来的礼学文献整理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现就相关设想陈述出来,向学界同仁请教。

一礼、礼学及礼学文献

礼是什么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王国维认为:礼是指“奉神人之事。”沈文倬先生将礼分成广义与狭义两种说法。沈先生说:“在古代,礼字本有广狭二义:就广义说,凡政教刑法、朝章国典,统统称之为礼;就狭义说,则专指当时各级贵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经常举行的祀享、丧葬、朝觐、军旅、冠昏诸方面的典礼。”[4]

确立礼的基本概念与定义,那么根据沈先生广义、狭义的意见,我们认为礼学是指围绕礼典礼制而展开的一系列与礼相关活动的学问。诸如记载礼典的礼经《仪礼》,以及解说礼经的《礼记》,述说职官制度当然包括礼制在内的《周礼》,包括各朝历代的礼典、礼制、礼教、礼治等实践史实等文献记载。简言之,礼学就是指与礼相关的一切学问。凡是与礼学直接相关的古代典籍文献都应该属于礼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范畴。

目前学界对于礼学的概念理解存在着以下三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是认为礼学即是围绕三礼而进行的相关文献研究及理论阐发。其概念基本等同于礼经学。这一观点,从今天来看,其外延过于狭窄,现实中难以遵循。

第二种观点认为凡是与礼相关的都可以视为礼学,既包括礼仪、礼制、礼教等的文献典籍,也包括礼俗在内。这种观点目前较为流行。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申报立项的《中华礼藏》整理项目的编撰中,就拟将历代礼俗纳入礼学典籍的范围,整理成果将命名为礼俗卷。这种礼学观是否科学,可能值得商榷。我们认为俗虽然与礼的关系非常密切,并且在过去二者常常交互影响,共同促进,但是二者并不能等同。就文化的层级来看,礼是大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行为规范,其中贯穿着特定的整合社会的理念,具有规整、严密、适于操作的特点,而俗只是民间小传统文化中的行为习惯,并且具有纷繁的复杂性特点。将俗视为礼,将礼俗资料视为礼文献资料,这导致了礼学概念的泛化。如果依此思维而进,那么中国古代的法学文献也应该纳入到礼学文献范围之内,因为古代礼与法关系之密切程度并不亚于礼与俗之关系。事实上,如果这样做,那么就等于把礼这个概念给否定了,无所不包实际上就等于什么也不包括。此外,将礼俗资料视为礼文献资料在实际的文献整理上也将会遇上巨大麻烦,礼俗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涉及到域内各个民族的礼俗文献,此类文献作为礼类的一个部分,不光会造成比例的失调,而且很可能会因为在整理过程中难免挂一漏万,导致名实不符的结果。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3年第5期兰甲云,陈戍国等:古代礼学文献的分类及其学术意义

第三种观点认为礼学是整理研究礼经、礼仪、礼论以及与古代礼仪制度相关的礼仪、礼制、礼治与礼教等在内的学问,其范围包括礼经学、礼仪学、礼论及泛礼学。杨志刚先生就认为,中国古代礼学史的研究,应以泛礼学为铺垫、作衬托,而集中于礼经学、礼仪学、礼论这三类礼学的研究。[5]杨教授所谓泛礼学并非无所不包,而是特指礼经、礼仪等在制度、器物、行为、观念、心态等层面的体现,实际上就是不同载体或不同形式中礼仪制度的分散呈现。这一礼学概念,我们认为是把握了礼的特点,既强调了古代礼学的核心,也兼顾了礼学在古代人们生活实践中的普遍性。

我们的观点与这一观点接近。我们认为:古代礼学文献是指古代所有与礼典、礼制、礼仪、礼教、礼治等相关的文献及资料,其范围包括晚清及其以前所有记载、研究、体现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礼教传统、礼仪礼制实践以及各阶层的礼仪活动的文献典籍,也即后人研究中国古代礼典礼仪制度、礼教、礼治所必须参考之文献。这些文献不仅以单部典籍或单篇文章的形式集中存在,也分散见于历代经史子集的文献之中。

二现有的礼学文献分类形式

礼学文献卷帙浩繁,整理古代礼学文献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明确各种礼学文献的类目,类目既明,则文献各归其类,后之治礼者便有门径可登礼学之堂。唐代以来的学者在编著相关的制度汇编、类书或丛书时对礼学文献进行了不少分类的尝试,值得我们借鉴。兹举几部以分析之:

(一)杜佑《通典·礼典》分类原则

开元末,刘秩仿周礼六官所职,根据经史百家文献资料,撰有《政典》35卷。大历初,杜佑受此启发,并参考历代史志,增其类列,费时30余年最终编定《通典》200卷,其中《礼典》100卷。《礼典》除了“礼序”与“目录”1卷外,其余九十九卷分为“历代沿革篇”与“开元礼纂编”两大类。“历代沿革”下按吉、嘉、宾、军、凶顺序收录先秦至唐代五礼的沿革,所收文献包括五经、历代礼志及礼书、朝仪与汉魏经师注疏、皇帝诏敕、礼官奏议等。“开元礼纂”悉收开元礼,未有删改。子类以五礼统之,并附以序录,文献资料以类相从,相互启发证明,这是《礼典》分类的基本特征。由于收集了大量礼学文献资料,同时类目清晰,本书为后之研治礼学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当然,作为历代典章制度的汇编,受到体例限制,《通典》对于古代礼学文献的收集,尤其是对历代礼学专著的征引只能做到择其要点,而难以照顾到文献的完整性。《通典》之后的《通志》、《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清文献通考》、《清续文献统考》亦录有礼类文献,分类稍有不同,如《文献通考》礼类分见《郊祀考》、《宗庙考》与《王礼考》之内,总体不如《通典》分类之集中与科学。

(二)《艺文类聚·礼部》的分类方式

《艺文类聚》是唐初官修类书。此书分46部,每部又列子目,所用文献按目编次,事与文兼,故事在前,诗文在后,均注出处。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此书:“所载诗文赋颂之属,多今世所无之文集。”该书《礼部》共三卷,分20类:礼、祭祀、郊丘、宗庙、明堂、辟雍、学校、释奠、巡守、籍田、社稷、朝会、燕会、封禅、亲蚕、冠、婚、谥、吊、冢墓,单从这些子目来看,所涉礼类并不全面,但是作为“艺文”之类书,子目下遍及诗文之属文献,足以启发后人在礼类文献整理时应当对集部文献加以重视。后之《北堂书钞》、《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类书虽部头比《艺文类聚》大,综合性更强,但是在礼部的分类上并无多少超越《艺文类聚》之处,譬如《太平御览》之《礼仪部》除叙礼之外分八十小类,内容含括除军礼外四礼之具体仪节及其他相关的变礼,对于各类仪节,如郊丘、迎气、禘祫、五祀、居丧、奔丧、讣告等,概述皆引文献释其义、述其史。另《学部》有“礼”小类,主要引用各种文献释礼、总论三礼之言;《宗亲部》亦引用《礼记》、《仪礼》之文颇多。该书所收礼类文献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视野广阔,然分类欠斟酌,礼类文献遍及各部,治礼者难以从此书中迅捷地获取各类礼学文献,反不若《艺文类聚》方便。

(三)《四库全书·礼类》的分类方式

《四库全书》的编撰是清代最为浩大的文献整理工作。与《四库全书》相适应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则是目录学的经典之作。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礼类》按照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等6类对所收礼学文献进行分类编排,相比经类文献,其部类尤为精细,可见当时王朝对于礼学之重视,亦可见中国古代礼类文献的丰富程度。由于是丛书,不能像类书及制度史那样从其他非专论之作中摘录礼类文献。故治礼者仅由《四库全书·礼类》而收集资料仍有遗漏之处。其他大型丛书如《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续修四库全书》等,礼类分类方式亦仿照《四库全书》。

(四)贺长龄、魏源所纂《皇朝经世文编》成书于道光六年,凡120卷,分为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八类,类下又分子目。礼学文献编排于礼政下,分为礼论、大典、学校、宗法、家教、婚礼、丧礼、服制、祭礼、正俗等十类子目共16卷。其分类是按照礼学所涉范围而定,相比《四库全书》的分类更细,有似于类书的分类办法。

以上诸种分类法除了《四库全书》外,基本是按照五礼内容而定,《四库全书》是在经学的视野下,依据传统三礼的分类形式,视其分总情形、论说性质而定其具体子目。这些分类形式无疑具有其合理性,可以为我们进行礼学文献的再分类提供借鉴,同时也有不理想的地方,或分类过细或涵盖不全、或交叉重叠,有必要再对礼学文献进行科学的分类。21世纪前十年,传统文献的整理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被确定为2003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和全国社科基金2004年重大项目的《儒藏》,其礼学文献的收集归并打破了以前礼学文献分类的惯性思维,《儒藏》(精华编)分为经部礼类文献与子部礼教文献,这是对《四库全书》的一大突破。而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中华礼藏》项目中将礼学文献分为礼经卷、礼仪卷、礼物卷、礼制卷、礼俗卷、礼乐卷、礼数卷、家礼卷、方外卷(包括道教仪轨卷、佛教仪轨卷),除了礼俗被纳入礼学范围内而显不尽科学之外,其他各类均在礼学范围之内,值得注意的是,方外礼学文献已经被纳入视野,这比以前的视野更为开阔。但是这种分类法也有难以实行之处,譬如礼仪卷、礼物卷、礼制恐怕与礼经卷会有交叉,如何给各类文献进行合理的界域恐怕不是一件易事。

三《礼学文献集成》(中国古代部分)

所拟用的礼学分类形式

目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拟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其他几家大学古籍研究所着手开展大型文献整理项目《礼学文献集成》(中国古代部分),此前我们已经整理出版了一批礼学文献,如《周礼·仪礼·礼记》、《礼记点校》、《礼记校注》、郭嵩焘的《礼记质疑》等[6],同时也在整理过程中推出了几部以传统礼学文献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如《中国礼文学史》(四卷本,150万字)[7]、《中国礼制史》(六卷本,280万字)[8]、《周易古礼研究》[9]等。由于多年从事礼学研究,《礼学文献集成》的整理研究者们在熟悉礼学文献的基础上,对古代礼学文献进行了初步的收集整理工作,依据前述“礼学”概念,认为古代礼学文献应该包括以下文献: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及《大戴礼记》的各种传世版本,这是研究中国传统礼制、礼学的核心文献;历代对于“三礼”或“四礼”的注疏及研究之作,如《周礼正义》、《仪礼正义》、《礼记正义》,等等,这是中国古代礼制的经典文献,也是后人研究三礼之学及中国礼制、礼学史的重要文献;历代学者对于礼制的专章论述之作,如历代大型文献丛书所收之“经编通礼类”、“杂礼类”文献,这是研究礼学及礼制史非常重要之文献。

历代王朝因现实需要所制定出的礼典礼仪制度,如《大唐开元礼》、《开宝通礼》、《元和曲台礼》、《续曲台礼》、《太常因革礼》、《政和五礼新仪》、《中兴礼书》、《国朝集礼》、《大明律》、《大清律》等等,亦成为我们礼学文献整理的重要对象。

二十四史之《礼乐志》、《礼书》及《礼志》以及历代《会要》所载礼制及礼行的相关文献资料;各种制度史、类书所载礼仪制度的文献资料,如《通典》、《文献通考》、《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及《群书考索》等等制度史及类书中亦有集中论纂礼仪的文献资料。

我们拟在整理历朝历代礼典的基础上,按照吉凶军宾嘉五礼的归类形式,以类相从,汇集古代的各种礼典礼仪,如祀享丧葬冠婚军旅朝觐等等各种具体礼典礼仪。我们去年的课题“传统礼制及其现代价值”就是按照《周礼》的吉凶军宾嘉五礼来划分的。我们主要对历史上常用礼典来进行分类,非常用礼典只是概括提及。

清代秦蕙田《五礼通考》在吉、凶、军、宾、嘉五礼基础上,按杜佑《通典》编排顺序,将全书依照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五大类细分为吉礼44类、嘉礼15类、宾礼11类、军礼7礼、凶礼8类,总共85类。

晚清黄以周《礼书通故》涉及的分类有宫室、衣服、卜筮、冠礼、昏礼、见子礼、宗法、丧服、丧礼、丧祭、郊礼、社礼、群祀、明堂礼、宗庙礼、肆献祼馈食礼等等,对于古代礼制、学校、封国、田赋、乐律、刑法、名物乃至占卜等,均详加考核[10]。

当代著名礼学家沈文倬先生曾经说过:“经史子集,无一不可证礼。”[4]清代皮锡瑞先生亦云:“六经之文,皆有礼在其中”。[11]不唯六经,后来之十三经皆有礼在其中。进行古代礼学文献的整理,亦应关注除“三礼”外诸经所含先秦礼制之文献,这是考订先秦古礼的重要文献资料。

历代子书所论礼仪制度的相关篇章。如《荀子》、《老子》、《韩非子》等先秦子书保留了大量古礼制度及先秦思想家对于礼制所持有的观念;汉以后子部之作,如《新书》、《春秋繁露》、《白虎通义》、《孔子家语》、《抱朴子》、《颜氏家训》、《家范》、《近思录》、《朱子语类》及《日知录》等亦载有大量论礼精言,为礼学史研治之重要文献。

历代文人所记礼仪制度或礼制实践的作品,如汉代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杜甫之三大礼赋、《太平广记》中所记的民间礼仪活动及宗教礼仪,这是研究特定时期礼制及礼仪实践的重要文献资料。

对于以上诸种礼学文献史料,截至目前,已有一定程度的整理及研究,尤其是在对“三礼”及其注疏等文献的研究整理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目前礼学研究者在研究中也深感治礼之不易,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的重要的礼学文献散见于各经、史、子、集之中,而古代文献浩如烟海,当今虽有数字文献库可资检索,然而对于多数研究者而言,因个人精力所限,大量的礼学文献并未进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之中,在纷繁芜杂的文献丛书中去搜索若干礼学文献资料毕竟总是挂一漏万。礼学研究的这一困境,客观上急需对“三礼”及“三礼”之外,见之于史、子、集诸部中的礼学、礼制、礼教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并加以科学的分类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礼学文献目录。如此,后之研治中国古代礼学之学者,才有治学之门楣可供登堂入室。而新时代之新礼撰制工作亦可由此而较为顺利地得到古代礼制文献的支持。

我们在总结现有的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将《礼学文献集成》(中国古代部分)分为以下十类:

1.《仪礼》及其相关文献。

2.《礼记》(包括小戴记、大戴记)及其相关文献。

3.《周礼》及其相关文献。

4.三礼总义、通礼、杂礼文献及礼典汇编(吉、凶、军、宾、嘉五大类,附录:礼器、宗庙、宫室、舆服、礼乐)。

5.礼经外其他经书之礼学文献。

6.史部(地方志、族谱)礼类文献。

7.子部礼学文献。

8.集部礼学文献。

9.方外(佛教、道教)与少数民族礼学文献。

10.出土礼学文献。

这一分类除了尊重古代礼学文献的现实分布的客观事实外,还兼顾到了古代礼学文献研究的重点,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譬如,前面四类是礼学文献的核心,是属于传统经学的范围;第五至八类为三礼外其他经史子集之礼学文献资料的汇编,这是对沈文倬、皮锡瑞等先生论断的现实回应;此外,礼仪并非为儒家所专有,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有标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佛道自然也有其礼仪,所以佛道礼仪文献也应该纳入到《中国古代礼学文献集成》之内;最后一类是地下出土的礼学文献。

出土礼学文献是当前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重点之一。另外,地方志、族谱、少数民族文献中也有相当的礼学文献需要挖掘整理,这一部分目前几乎无人涉及。

我们认为,对古代礼学文献进行正确的分类,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分类不科学,将导致文献整理难以进行,导致出现如《太平御览》般的文献交叉重复的现象,增加文献整理的难度,却又降低整理成果的文献价值。而分类不完善,有遗漏,那么礼学文献的整理必然存在遗漏,必然不完整、不完善。因此,对于古代礼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而言,正确的文献分类,是搞好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的基础与前提。当前礼学文献整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对于古代礼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视野不够开阔,对于礼学文献的外延认识不够清晰,就是因为文献分类不明所导致的。我们相信,若治礼者能够具备开阔的礼学文献视野,并且能够熟悉其部类,那么必然能够全面自由地运用所需史料,从而推进古代礼学研究的深入进行。同时,有了明确的分类,并依此而预先设立好文献整理的目录,做好文献分类与目录提要工作,那么我们对于古代礼学文献整理这一浩大的工程,也就可以既从宏观上把握其规模布局,又可分工明确地进行细致而专门的文献整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美]邓尔麟.钱穆与七房桥世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邹昌林.中国礼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姜广辉.《礼学思想体系探源》序[A].王启发.礼学思想体系探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4]沈文倬.菿闇文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杨志刚.中国礼学史发凡[J].复旦大学学报,1995(6):52-58.

[6]陈戍国.四书五经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6.

[7]陈戍国.中国礼制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8]陈戍国.中国礼文学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

[9]兰甲云.周易古礼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第2篇:礼仪文化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礼仪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1、前言

我国为礼仪之邦,注重礼仪成为一种美德。但是,通过实践调查研究却发现,当前较多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对于礼仪知识了解并不多,进而导致礼仪认知同实践行为的互相脱节。较多国家实际上早就重视了对后代子孙的礼仪教育。例如,韩国在幼儿园之中开设礼仪室,对幼儿开展规范培养教育。新加坡则将儒家学说视为中心,并在幼儿园中设置了公民课程。反过来审视我国,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却存在较多不足。为此优化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美德,做好幼儿园礼仪教育,成为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2、幼儿园礼仪教育状况

通过日常分析以及问卷调查不难发现,较多幼儿对于礼仪知识了解有限,在现实生活之中经常出现礼仪行为的不良缺失问题。例如,教师组织重阳节尊老礼仪活动。为明确幼儿掌握的对待老人有关礼仪知识,教师进行提问:妈妈购买了新鲜的水果,小朋友们想想看,这是为谁购买的呢?幼儿们不假思索的回答,当然是买给我吃的。接下来教师继续问,为什么不买给奶奶呢?幼儿继续回答,奶奶牙齿咬不动。教师则可深入的进行假设:倘若奶奶佩戴了假牙,能够咬得动,你是否愿意将水果送给奶奶吃呢?较多幼儿理所当然的回答:不愿意,原因是我最爱新鲜的水果。通过上述实例不难看出,较多幼儿欠缺对礼仪的科学认知,没能形成尊老、敬老之心。幼儿园之中,幼儿在同伙伴以及教师进行交往过程中,不懂得礼仪的问题时常出现。例如,幼儿走路不小心踩到同伴,却并不主动道歉,伙伴们在玩玩具的时候并不同对方协商或分享。而是通过武力抢夺玩具。一些幼儿在离开幼儿园时不主动的同教师讲再见,而是匆忙的快速离开等。针对幼儿利益行为以及认知的不良缺失,当前较多幼儿园逐步认识到开展礼仪教育的迫切性,逐步开展丰富的教育实践。例如上海地区,较多教师明确了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的科学重要性。一些教师认为通过礼仪教育可令儿童变得更加知书达理,并快速的适应不断更新的社会环境。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对幼儿来讲,礼仪教育可以影响其一生。

然而,大多数教师虽明确了礼仪教育内涵,却不能清晰全面认识基础教育内容。例如,有些教师将礼仪简单的定义为讲文明、懂礼貌、认真吃饭;一些教师则用生活方面内容阐释礼仪教育,还有的教师则认为当前并没有有关课程模式,幼儿园礼仪教育欠缺系统化的实践内容。

总结来讲,当前幼儿园礼仪教育欠缺系统性、全面性、规划性以及预见性。教师通常在幼儿礼仪教育过程中通过随机教育,在其呈现出不文明的问题后,教师便会对其进行礼仪教育,呈现出明显的即时性以及灵活性,指向较为明确。然而该类模式则限定在教师观察范畴中,对特定问题的引导通常只具备个别层面的教育意义,不能顾及到幼儿园中的每位幼儿。

3、幼儿园礼仪教育科学途径

3、1明确礼仪教育内涵,全方位创建礼仪教育系统

礼仪含义更为丰富,因而令幼儿园礼仪教育呈现出丰富内涵。由内容层面来讲,不仅涵盖个人礼仪包括面部表情、体态语言内容,还涵盖社交、应酬礼仪等。虽分类存在区别,然而幼儿园实施全方位的礼仪教育就是应涉及幼儿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也就是个人、家庭以及公共场所的利益。在选择教学内容过程中,教师应把握从浅到深,从具体逐步转向抽象,从随意到他律最终自律的原则,显现礼仪教育的预见性以及整体系统性。

幼儿礼仪行为不但存在于师生关系、家庭关系以及伙伴关系之中,还可划分成对待长辈、对待朋友以及对待位低者的不同状况。为此,应把握多层对象关系,显现礼仪教育的层次化,令幼儿渐渐适应,合理、恰当的表现礼仪。

3、2了解幼儿年龄特征,应用丰富化的礼仪教育手段方式

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应注重榜样激励作用。幼儿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同时愿意模仿。为此,教师应从我做起,呈现礼仪规范。应做单言传身教的一致统一,随时、随处均为幼儿树立模仿的楷模与礼仪榜样。依据幼儿特征,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应通过多元化方式,避免抽象枯燥、手段单一。教师可进行比较观察,组织丰富生动的手工制作、交流探讨,游戏体验等形式,令幼儿感知礼仪、指导实践。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为持续锻炼的过程。为此,幼儿园礼仪教育应注重践行。教师应紧紧的抓住日常生活中恰当的时机,令幼儿掌握礼仪知识,形成良好习惯。

3、3结合现实生活,创建一体化教育环境

为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教师应创设优质的幼儿园环境,随时随处开展礼仪教育,创建浓厚文化氛围。例如,开创文化礼仪长廊,宣传各类礼仪,还可通过漫画坊的形式,令幼儿通过熟悉的形式诠释自身心目中的具体文明行为。社会各界也应给予全面重视,应创建社会、家庭以及幼儿园全面配合的优质环境,进而构建礼仪教育的一体化环境。

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同家长进行沟通,在家中,家长也应时刻保持正面的形象,创建文明家庭环境,令幼儿在和谐氛围下、正面的耳濡目染下健康成长,懂得礼仪。教师应令家长定期了解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的动向,获取家长的有效配合与全面支持,进而促进幼儿园教育同家庭教育的一致同步。还应同社区强化联系,拓宽礼仪教育范畴,在社区有效配合下,创建文明健康的社会大环境。

另外,实践工作中一些教师只注重施礼教育,却没能重视受礼教育。例如,在乘车时主动让座给需要的人为一类礼貌行为,然而在接受让座之时,应怎样还礼却甚少涉及。为此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由于施礼以及受礼两环节的优质循环可形成两方礼仪的有效互动,进而令幼儿真正的感受到尊重以及被尊重,最终构成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塑造幼儿健康向上的人格打下坚实基础。

4、结语

总之,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尤为重要。针对实践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基于幼儿年龄特征、发展规律,制定科学有效的礼仪教育策略。明确教育内涵,全方位创建礼仪教育系统、应用丰富化礼仪教育手段方式、结合现实生活,创建一体化教育环境,方能真正提升礼仪教育水平,丰富礼仪文化建设,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实现健康阳光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海英 与幼儿礼仪教育亲密接触[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2).

[2]李静 国学经典与幼儿礼仪教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1(1).

第3篇:礼仪文化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礼仪教育;教学延伸;实践与探讨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作为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中国富有悠久的礼仪传统,以“礼仪之都”著称于世。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们十分重视“礼”的教育,“礼”成为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秩序的准则。讲道德,讲礼仪,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确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到了今天,在我们身上,在我们身边,许多现象似乎令人担忧,甚至叫我们无颜面对老祖宗。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作为一名礼仪教育工作者,我既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而感到骄傲,又为目前少数人礼仪素质之低下而感到痛心,于是,一种决心油然而生:铁肩担道义,做当今孔子,致力于礼仪教育,重树国人礼仪形象。

一、我省开展礼仪教学的调研

笔者于2008年对江西省职业技术院校开展礼仪教学的情况开展了一次为期两个月调研。江西省共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40所,其中省会南昌有25所,其余15所的分布在其它10个地市。40所院校中,33所以工种为主,7所以人文类、经济类专业为主。本次调研选取了16所院校为样本,其中南昌6所,其余地市各1所。16所院校中13所以工科为主,3所以人文类、经济类专业为主。受访学校中每个学校随抽取5个班,总受访人数超过5000人。调研主要围绕“礼仪课程开设”、“礼仪教学方法和效果”“礼仪师资和教材”及“学生对礼仪课程的态度”等四大类问题展开,主要采用问卷调查、随机面谈等形式,同时与受访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及礼仪课程教师展开了座谈。经过对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我发现受访学校礼仪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礼仪教学发展极不平衡

调查结果显示,100%的职业技术院校都开展了礼仪教学,95%的学校在人文类专业开设了礼仪课程,只有25%的学校在工科专业中开设了礼仪课程,开设了礼仪课程的工科专业只占这类学校所有工科专业的23%。在区域分布上,省会院校更注重礼仪教学,发达地市较之于欠发达地市更重视礼仪教学;在就业渠道上,面向“长珠闽”地区就业的院校比以本省就业为主的院校更重视礼仪教学;在性别分布上,女生比男生更注重礼仪;在年级分布上,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希望接受礼仪教育;在生源分布上,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注重礼仪学习。

2.少数院校对礼仪教学的认识尚有欠缺

调查发现,少数院校课程设置、师资配备以及教材选用等方面落实不够,措施不力。他们认为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尤其是工科学生只要学好专业技能就不愁找不到工作,至于礼仪教学,可有可无。少数学校的个别学生在校期间别说正规的课堂礼仪教学,就连礼仪讲座都从未接触过,根本不知道礼仪为何物。受访学校中只有少数的院校配了较强的礼仪教学师资力量,也定期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培训,13位受访教师中仅有2人取得礼仪师资格,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3.学生呼唤礼仪教育

受访学生中51%接受过学校组织的礼仪教学和培训,其中91%的学生认为礼仪教学对他有帮助,没有接受过礼仪教学和培训的学生中有81%的人希望接受正规的礼仪教育和培训,所有受访者中99.5%的人认为礼仪教学对就业和社交有帮助。由此可见,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是热切期盼接受礼仪教育的。

二、加强礼仪教育的建议

在职业技术院校开展礼仪教学,要明确礼仪课程在职业技术院校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按我国传统的单科分段式课程分类,职业技术院校课程体系分为文化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根据礼仪课程的这些特点,结合本人从事礼仪教学的经验以及我院开展礼仪教学的实践,针对本省职业技术院校开展礼仪教学的现状,对于职业技术院校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开展礼仪教育,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把礼仪教学与专业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礼仪知识和常识对于不同的专业来说,具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对于普遍性的知识,是教学的重点,不论哪个专业,都应该掌握。而对于特殊性的知识,不同的专业则应区别对待。要把握住不同专业的特殊性,教学才有针对性,就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因此,礼仪教学应结合专业性质与专业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2.把礼仪教育与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青年学生正处在思想生活习惯尚未定型的阶段,此所谓可塑之材。各校都非常重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狠抓养成教育,力争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如果能把礼仪教育与养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礼仪规范和礼仪常识的教育渗透到养成教育中,或许能改善养成教育的效果。通过在学生中开展讲座、培训班培养学生礼仪骨干,建立相应的组织,再通过学生礼仪骨干以名种各样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形式开展礼仪教育,使得礼仪教育与养成教育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把礼仪教育与就业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

激烈竞争的就业形势迫使各高校不断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毕业生也在自身“软件”和“硬件”条件方面不遗余力地下足功夫。在就业指导中适当地开展礼仪教育,既是平时礼仪教育的弥补和延伸,又切合了毕业生就业压力下的主观需求,将比常规礼仪教育具有更好的效果。

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今天却不得不面对国人礼仪缺失的尴尬现实。“礼仪复兴”迫在眉睫,礼仪教育任重而道远,我愿在礼仪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懈追求,为重新构筑“礼仪之邦”的民族大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灵萍,沈慧君,张宏波,杨海芬.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缺憾及

对策[J].高教论坛,2007(1):24-26.

[2]杨华丽,詹晓娟.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方式刍议[J].继续教

育研究,2008(1):76-77.

第4篇:礼仪文化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礼仪教育;观念淡薄;原因;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098-01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以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文化气息冲击着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礼仪观,西方文化的注入也严重了影响了当前我国的小学礼仪教育,因此在小学教育中也普遍地出现了所谓的文明礼仪观念淡薄的现象,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生旅途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的礼仪教育势必也将影响人的一生,因此礼仪观念淡薄的现象必须得到剔除,普及礼仪教育也势必成为了这一时期小学教育中的一件头等大事,而笔者总结了当前小学生礼仪观念淡薄的现象,从社会、学校等多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剖析,并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大众文化、多元化文化的冲击。在我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礼仪教育的重要内容,譬如从我国当前小学的礼仪教育中就可以挖掘出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仁爱孝悌”、“见利思义”、“诚实守信”、“仁爱友善”等传统人伦观念也都成为了影响我们当前小学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随着改革开发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文明与我国传统的文化产生着激烈的碰撞,加之网络文化与全球化的加速,人们的思想观念势必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而小学生作为最为敏感的一类人群,他们对于文化的辨别力较低,因此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渲染,因此而使之礼仪观念也受到了重创。[1]

其次,学校教育的不重视。学校是传播文明礼仪的一个重要场所,尤其是在普及文明礼仪教育、传播现代文明、增加学生的伦理教育、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当前学校从事的基本教育状况来看,学校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基本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及文明礼仪教育,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更是将礼仪教育排斥在外,这些行为势必造成了当前小学阶段的礼仪观念淡薄现象,也将严重地影响小学生的礼仪教育。

最后,家庭教育的失败。家庭教育作为小学生礼仪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小学生思想品德、人格以及文明礼仪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由于社会等各种复杂的原因,家庭教育也陷入困境,尤其是在一些单亲家庭、留守儿童以及父母离异的家庭中,家庭关系的失败从根本上也为家庭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弊端,因此这些家庭教育的缺失就在学生的礼仪教育上有了缺失,从而也导致了学生文明礼仪观念的淡薄。[2]

从以上笔者所剖析的小学生礼仪观念淡薄的原因来看,社会、文化以及学校和家庭的原因都成为了我们礼仪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面,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礼仪教育与学科教育同等重要,一个学生如果不懂得基本的文明礼仪观,即使他再优秀,他也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小学教育尤其是人生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因此教育者们应当加强重视小学生的礼仪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养成学生文明礼仪观。

1.建设学校礼仪教育主阵地

学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乐园,学校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成为四有新人的主要任务,因此学校教育应当全面地将学生教育落实到实处,尤其是其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更应当成为当前小学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文明教育必须有章可依,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行为规范必须成为学生基本礼仪的指向标,而学校风气和班级风气也必须做到良好的创建,由此来影响学生的礼仪观念的形成。教师需要将礼仪教育作为学生教育日程中的重要环节,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将礼仪教育始终贯穿学生教育的全部过程之中。因此在完成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目标之后,德育教育更应该成为另一目标,譬如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需要围绕“家庭”、“社会”等关键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礼仪教育,并由此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礼仪观。

2.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动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二者互相弥补,缺一不可。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和文明礼仪上,家庭教育的好坏更是当仁不让地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和礼仪教育的成败,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当携起手来,内外结合,共同地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上做出应有的贡献。首先从家长开始,教师需要与家长及时地取得联系,通过与家长的良好沟通来为学生的礼仪教育建立一个良好的指导,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

3.实现学生礼仪教育观的人性化

在传统的小学生礼仪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死板地恪守着硬性教育的板面,尤其是在文明礼仪以及思想品德教育上缺乏人性化、呆板、保守,这些教育方式都影响了礼仪教育的成效。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成为当前教育的中心主旨,因此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之下,小学礼仪教育也应当呈现出其人性化的一面,教师可以通过软性、灵活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保护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和自尊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总之,礼仪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任务,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小学礼仪教育需要教师、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只要坚持不懈,并予以正确的引导,才能逐步地化为青少年内在的要求和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第5篇:礼仪文化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园文化; 礼仪;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01-001

幼儿园文化是指幼儿园主体在整个幼儿园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园风园貌、制度规范和精神气氛等。幼儿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是幼儿园精神面貌、行为规范、持续发展的外在显象,为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我园在利用周边资源的基础上,依托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幼儿园生活化礼仪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平台,创建了专属于本园特色的书香校园、礼仪校园的园文化。

笔者总结了我园在创建园文化时的一些观点与想法:

一、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强化幼儿园外部环境,创建上善、感恩、和谐的礼仪园文化

新刚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

1.充分发挥幼儿家庭中各成员的特点,加强幼儿园礼仪文化建设,烘托和谐的礼仪氛围。

常言道:“众人拾柴火焰高。”当集体的智慧凝聚在一起的时候,就会迸发出新的火花,就会萌生出新的想法。2010年我园向广大家集了“你觉得幼儿园的礼仪环境应该如何布置”金点子活动。通过本次征集活动,再结合教师研讨,园长室成员定位后,幼儿园的大部分外环境就出炉了,走廊上以礼仪儿歌、各种礼仪规范的图画为主,楼梯上以幼儿绘画的礼仪绘画作品为主,整个幼儿园每一面墙、每一个阶梯都散发着浓浓的礼仪气氛,再加上本学期新置的节日礼仪活动照片墙、特色礼仪活动照片墙等,本园文化已跃然于整个幼儿园空间里。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引领幼儿参观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上善若水的礼仪氛围。

2.1在参观的过程中,感受社会文明礼让行为。参观过程中幼儿会遇到坐车礼仪、过马路的行为规范礼仪、与不熟悉的人交谈的礼仪等等,总之在参观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看到好的礼仪行为习惯教师会马上告诉幼儿要向这样的成人学习。

2.2参观地本身浓厚的礼仪文化给孩子带来视觉、听觉、感知觉的冲击。盛泽自古就有“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美誉,处处洋溢着丝绸文化的气息、散发着丝绸文化的底蕴。参观“蚕花祠”、“丝博园”等活动我园已经举办了多次,在这些地方参观,幼儿自然就了解了本土文化和特产,也为创建我园文化提供了特色园本文化的平台。

二、整合园本礼仪、特色、生活等课程,炼化幼儿园内部环境,夯实懂礼、守仪、团结的礼仪园文化

1.加强特色课程中的礼仪训练,为幼儿园礼仪文化夯实基础

1.1用跆拳道、轮滑课程打造舜湖幼儿坚毅、奋进的精神。跆拳道、轮滑中的礼仪是跆拳道和轮滑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跆拳道练习虽然是以双方格斗的形式进行,轮滑活动虽然也是急速的运动型活动,但是不管它们怎样激烈、怎样快速,由于都是以提高技艺和磨炼意志品质为目的,所以在幼儿内心深处都必须持有向对方、他人表示敬意和学习的心理。

1.2用围棋、古筝课程打造舜湖幼儿礼让、谦恭的精神。围棋有猜先、第一手下右下角、不迟到、坐姿端正、不推子等礼仪;古筝有姿态优美、眼神交流示意、合奏时与他人合拍融合等礼仪,这两个活动崇尚的都是礼让谦恭等礼仪行为规范,为创建我园礼仪文化增添了文雅、儒秀的韵致。这两个也是我园从开园至今一直为幼儿开设的特色教学活动。

2.生活课程,让幼儿园文化更接近生活

生活课程也是创建我园礼仪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其中一条就是解放儿童的双手,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封建传统教育的弊端:“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孩子的创造力。”要根除这个弊病,就必须解放儿童的双手。在生活课程中,幼儿在学习做菜、做蔬菜水果拼盘、做点心等过程中充分地用双手创造了一个有一个让老师都惊喜的例子。

三、加强保教队伍建设,坚持师德师风并行,提炼廉洁、向上、共进的礼仪园文化

1.加强保教队伍建设,以人文与制度的和谐统一创建园文化

1.1以人文关怀为起点,创建和谐互助的礼仪文化。幼儿园不仅是孕育幼儿成长的土壤,更是扶持教师专业成长的领域,教师之间应倡导互相尊重、互相协作、共同进取的工作风格;追寻优势互补、能者为师的教学态度。我园在创建和谐互助的园本教师文化中一直倡导人文关怀与团结互助这两个方面。

1.2以制度约束为入点,创建遵守、敬重等礼仪文化。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创建园文化中,我园也把制度文化提到了高标准的高度来执行,这样不但能顺利开展各种园务活动,也能让我们在遵守、敬重、守则的礼仪文化熏陶下形成了事事讲完美、件件做踏实的风格。

2.坚持师德师风并行,提高教师素养,树立书香校园、礼仪校园的品牌形象

2.1以理论学习为先导,树立书香校园、礼仪校园的品牌意识。“书中墨飘香,园中文常靓。”这是我为我园创建礼仪文化后总结的。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在我园书香校园、礼仪校园的文化熏陶下。渐渐的我园的老师、幼儿爱读书、常读书、勤读书了。我园还请家长们踊跃报名义务管理图书馆工作,争做图书管理义工,活动总共征得义工24名。教师们在读书活动中也不落人后,并在读书的基础上提高了写作能力。

第6篇:礼仪文化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135-02

一、礼仪教育的内涵

礼仪教育是指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对学生所进行的适应社会普遍认知的礼仪规范,把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内化为个体的礼仪品质、自觉的礼仪意识和良好的礼仪习惯的教育过程。

二、礼仪教育的内容

1.礼仪道德教育

中华礼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讲究内外兼修。不仅言谈举止等外显行为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而且内在还要有深厚的道德基础。可见,道德境界是礼仪行为的原动力和根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就越重视礼仪,全民的礼仪水准也越高。就个人而言,礼仪是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在社交中的外在表现。

2.礼仪习惯养成

礼仪规范、礼仪程序是一定社会的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在实践中,礼仪往往表现为一些规矩和习惯。在“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的链条上,大学生应自觉地用良好行为习惯去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不断提升礼仪修养水平,在良性循环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3.礼仪审美培养

遵循礼仪在客观上具有引起人们愉悦感等情感反映的属性,因而具有美的价值。礼仪注重形象和形式的美。任何礼仪规范都包含审美要求,反映着人类共同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良好的礼仪形象能使人感到完美,并产生积极的态度和行为,进而引起交往对象的理解、认同、帮助和支持,获得交往的成功。

三、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使学生知仪懂礼

“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道德是礼的纲领,礼是道德的具象,是道德在人身上的体现。目前,礼仪课上教师往往侧重“仪”的讲授、训练。“礼者敬人也”,“仪”是“礼”的功体,是表达“礼”的形式。如果礼仪教学仅仅关注微笑要露出几颗牙齿、如何举手投足、怎样打造个人形象等形式的内容,那必然是肤浅的表面文章。如果礼仪教学不能触及人的心灵,唤醒内心的德,不仅学生对这些课程不能倾情投入,而且折损了礼仪应有的价值。所以,我们强调礼仪要和修身、立德联系起来,主张礼仪教学既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既能在“仪”的层面操作,更要充分感悟“礼”的内涵。史学界泰斗钱穆先生认为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首先,通过礼仪教学,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情怀,才能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其次,礼仪有五千年灿烂的历史,充分挖掘其中的宝贵资源为礼仪教学服务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2.以实践教学为依托,知行合一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才有成果和意义。礼仪课程是实操性很强的学科,根据这一特点布置教学任务和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参与不仅能够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且避免抽象空谈,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古人说:“礼者,履也。”知和行互为依存,缺一不可。礼仪课的目标是贴近大学生日常的衣、食、住、行,契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增强礼仪教育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努力将礼仪知识转化为良好的习惯与自觉的行为。

在教学中我们曾尝试安排“知行合一板块”,专门用于和学生探讨孝道、诚信、礼让、公德、尊师重道、责任义务等话题,结合生活实际发起倡导,促其行动。当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树立了演礼的意识,他们的行为就会逐渐升华。我们惊喜地发现,经由实践,学生往往会把课堂上的礼仪知识内化为意识、行为、习惯甚至道德品质。

此外,我们建议职业院校开设的诸如“服务礼仪”、“商务礼仪”等各种职业礼仪课程,也应注重大学生身体力行地提升个人修养,只有在接受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将礼仪知识内化为气质、涵养德性、知行合一,未来在职场上才能够真正地尊重服务对象和交往对象。

3.以礼仪主题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参与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提高礼仪修养要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寓教育于实践活动中。个体既要作为礼仪教育成果的受益者,又要成为整个礼仪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各高校的相关部门应组织“文明礼貌周”、“礼仪风采大赛”、“美在校园摄影展”等系列活动,将礼仪的课堂从教室扩展到校园,甚至社会。用这些活动树立身边的榜样,激励行动,增长见识,拓展能力,检验和巩固学习的成果。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搜狐教育频道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其中56.8%的人认为,现今的大学生社会化不足,仍然单纯幼稚,对实际工作不适应。高校在相关的活动过程中,指导大学生如何进行面试、如何适应不同行业的规则、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心理承受能力和礼仪修养水平,引导大学生对社会形成立体的认识,对自身的能力做出合理的评价,为促进大学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奠定基础。

4.发挥校园仪式典礼的感染作用

第7篇:礼仪文化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国际化礼仪;汉语国际教师;中华礼仪;西方礼仪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众所周知,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礼仪。而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在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礼仪的国际化在国际间的交往中的作用日趋显著。因而,我们在学习自己国家的传统礼仪的同时,重视国际化礼仪的知识:了解国际礼仪的含义、特征;搞懂国际化礼仪与中华礼仪以及西方礼仪的历史渊源;认清国际化礼仪与其他名族的传统礼仪的区别与联系;树立起正确恰当的态度对待国际礼仪和学习国际礼仪,从而使其为我国的国际交往服务。作为汉语国际推广者的对外汉语教师,也应对其有深刻的理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文化障碍,在和睦的师生关系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率,便于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

一、国际礼仪的含义和特征

狭义的国际礼仪只要是指正式的、官方的礼仪。而广义的国际礼仪不仅包括正式的、官方的外交礼仪,同时还包括不同国家人民之间在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共同认可和遵守的各种礼仪形式。更详细地定义为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不同国际的人民之间在长期的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并逐渐为国际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以一定的程序和模式来体现彼此之间的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的行为规范体系。国际礼仪作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同和遵守的行为规范,有着其显著的五大特征即普遍性、包容性、相对性、传承性和约束性等。

二、国际礼仪与中华礼仪的渊源

被称为礼仪之邦的中国,早在西周时期的“周礼”里就体现出我国较完整的国家礼仪制度。另一方面无论是古、现当代的中国,还是近些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全球国际间的交往中都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当今世界流行的国际礼仪许多都明显有着英国礼仪的痕迹,受西方的影响较大,但是国际礼仪也从中华礼仪中国有所吸收如:国际礼仪与中华礼仪一样也追求人际交往的和谐顺利。

三、对国际化礼仪的思考

(一)各民族礼仪的国际化倾向

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传统礼仪都有不同程度的国际化倾向。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广泛,也为了确保国际间的交往顺利进行,不得不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进行调整,使其与交往国迎合与全球大多数国家或民族的礼仪迎合。礼仪国际化之后便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分不清本国礼仪与国际礼仪的界线。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在学习了国际礼仪后便忽视了本国的传统礼仪,因而全球或许会有许多传统的礼仪会因被国际礼仪取代而逐渐消失。

(二)国际礼仪的动态发展

国际礼仪并不是一个界定了的亘古不变的概念,也不是一个各国都必须永远共同遵守的国际交往准则。即便到了21世纪的今天,国际礼仪仍处于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充实自我的过程中。国际礼仪将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国际礼仪还会不断地吸纳一些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统礼仪,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更为全球国际间的交际贡献最大的力量。

(三)认清国际化礼仪

虽然现在国际化礼仪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人们对国际化礼仪的认识和定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常常混淆国际化礼仪、中华礼仪和西方礼仪三者之间的关系。要通过学习来搞懂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要知道三者之间在长期的发展中相互吸收、相互渗透。

其次,不能将国际化礼仪完全等同于西方的传统礼仪而一口否认中华传统礼仪,不能盲目地崇洋,认为西方礼仪优于中华礼仪甚至能取代中华礼仪。西方礼仪是一个较大的概念,并不是在所有的所谓的西方国家都流行且推行的礼仪。虽然国际化礼仪大多有英国礼仪等西方礼仪的痕迹,但要明白国际礼仪是世界各国人民在长期交往中逐步形成的、约定俗成的。

1.对国际礼仪的态度和对其的应用

作为21世纪的中国人,一方面,我们不能一味的接受国际礼仪而忽略了中国传统的中华礼仪;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排斥国际礼仪而忽视了国际礼仪的重要性。而是要我们学会在合适的时间、场合使用正确恰当的礼仪,从而促进人际交往和国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因为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联系愈加密切,交往更加频繁。作为国际交往的活动行为规范的国际礼仪必然会全面推广和普及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是否懂得和遵守国际礼仪将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民族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准,也需要将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礼仪传承和发展,是发扬光大而不是盲目地排斥甚至遗弃。汉语国际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汉民族甚至是国家的形象,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更应该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实际的汉语教学中,在与不同国际的学生的接触中,端正态度,正确恰当地运用国际礼仪。

2.国际礼仪的学习

我国社会活动的范围在改革开放后逐渐被拓宽,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多,不同国别的人之间的交往也越加频繁,有更多的中国人走出去,也有很多外国人走进来。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加强与各国人士的交往,我们要懂得学习和遵守国际礼仪这种世界各国人民文明、智慧的结晶。。正如李晶教授在其《现代国际礼仪》中谈到的一样“在中国正走向世界,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学习和遵守国际礼仪对于树立中国和中国人民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形象,促进同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与沟通,增进同世界各国建立长期、稳定、互信、友好的国家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学习国际礼仪时,不是学习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也要学习隐藏在形式背后的精髓和内涵。并在学习国际礼仪的同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汉语国际教师也算得上是中华礼仪的传承者和推广者,同时是国际礼仪的学习者和遵守者。

小结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统礼仪逐渐受到了国际化倾向的冲击。中华礼仪的国际化对中国的国际交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中华礼仪本身的传承和发扬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本文试从对礼仪的国际化的几点思考出发,引起学界更多学者的关注,从而对国际礼仪的应用的同时将中华礼仪发扬光大。起着文化与语言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作用的汉语国际教育者更是要不断学习,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积极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一方面,做到不卑不亢,发扬中华传统礼仪;另一方面,做到不骄不躁,尊重他国的礼仪习俗。

参考文献:

[1]李晶 ,《现代国际礼仪》[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2]李荣建,宋和平. 《社交礼仪》[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年.

[3]李莉,《国际化礼仪的特征》[A].《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6卷第5期.

第8篇:礼仪文化的分类范文

周思敏说起自己为什么会做时尚礼仪传播,初期自己也找不到北。也许这件事情就是她所说的,就是聊天聊出来的吧。但跟周思敏聊天,绝对会是一件收获丰厚的事情。从最开始跟身边朋友分享对礼仪的领悟,到发现大家对这个领域的兴趣。周思敏就开始把内外兼修的时尚礼仪概念一步一步的做出来。谈起时尚礼仪这个概念,人们或许会有些陌生。我们所了解的礼仪的概念可能会是古代的君臣之礼,而这种有着等级制度,以“君让臣亡,臣定亡...”建立在不平等的人权基础之上的礼已不被现代所接纳了。“礼仪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这其中也有许多的世俗陋习,我们现在所研发的时尚礼仪,是结合现今人们的生活,适合于不同场合实用性。它摒弃了古礼的陋习,融合了国际礼仪的通用惯例,形成了现代社会交往中以人为尊和谐共赢的礼节方式...”

P:你刚才有说,你所推广的时尚礼仪中融合了国际礼仪,这其中的传承和革新的比例如何把握啊?

周思敏:我们其实要做的事情是让“国际礼仪中国化,中国礼仪国际化”.在这其中会简化一部分中国古礼中的繁复缛节,保留中华五千年优良的礼仪文化让礼仪变得简单易懂,易实操。而并非将西方礼仪照搬照抄,因此“时尚礼仪生活化,生活礼仪时尚化,国际礼仪中国化,中国礼仪国际化,”是时尚礼仪的重要原则。

P:礼仪在不同的场合,都各有不同对吧?

周思敏:我们把礼仪在生活中分成三大场景,第一是商务场景,第二是社交场景,第三是休闲场景。商务场景就是跟经济有关系的,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职场的范畴。比如说A公司跟B公司签合约,这就属于商务场景。在生活中一切和经济有关联我们都将他归纳到商务场景中。社交场景就是我们社会交往的场景。比如说开派对、举办活动、宴请嘉宾等等。第三就是休闲场景,好朋友聚会,逛街,爬山等等。这三大场景里面也有分类。心、礼、容、表、态、柬、餐、式。每个场景里面都有分类,每个分类都不一样。

P:你刚刚提到的8大分类里面,穿着也是很重要的一点,现在可能有的人会很注重外表,你怎么看?

周思敏:其实礼节礼数讲究的是全方位的尊重,外在是其中一部分。我们看到分类里面,首要的是“仪心”。人的心态要好,要有正能量。今天她可能穿得破衣褴褛,但她心地善良,心态好,她就占优势。而“仪礼”就是我们要懂得尊重别人。比如说你今天穿得很漂亮,现场要求静音,你不停地打电话就是不懂礼了。“仪礼”就是要懂得尊重公共道德。接下来才是“仪容”,就是你出门的妆容。“仪表”就是说我们的着装了。“仪态”就是我们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今天一位女士穿得很漂亮,但她就是坐在那儿双脚大开箕踞对人,那就很失礼了。所以我们所说的这分类它是有排列顺序的。回到你刚才问的问题――形象,形象很重要噢,但它不是最最重要的环节。

核心 用心对待即礼仪

在商务的场景中,我们往往希望能达成合作,当然,如何达成,在基本的能力外,商务礼仪是至关重要的一块,也可以说是职场游戏规则中的软实力。这里头有着许许多多的条条框框,讲究。然后其实讲到底了。给我们讲明的道理很简单易懂,就是如何用别人认可的规矩,方式用心地对待对方。

P:商务礼仪如何在商务场景中为我们加分?

周思敏:最简单来讲签合同吧,座位就决定了你的成功与否。比如A、B对边坐表示对立,而A、B斜边坐,表示和谐等等,不同的位置您谈判的结果就是不一样。在签约仪式的时候,谁先上台,谁后上台,谁先落座,谁后落座。嘉宾上台的位置,这些都很讲究,他是一个仪式的流程,流程有差错参与嘉宾可能就会心理有落差。影响到这件事情能不能办成。而这里面的顺序会说明你对嘉宾的尊重与厚爱。比如说商务宴请的时候主位在哪里,次位在哪里,宾客在哪里。等等的安排都能体现你对对方的尊重和感觉。这些都能让你在商务交往中,能跟对方达到更好的共识,更好的达成合作。

P:这么说其实商务礼仪就是我们如何更用心的对待我们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周思敏:是的,其实一个社会要成长,礼仪就要像风骨一样融于我们的血脉中,“左传”里面有句话:“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当一个国家的礼节到位的时候,百姓日子都过得比较舒心。感觉受到尊重了,这就是“序民人”。“利后嗣”就是说这个国家有礼节的话,他的后代会更懂得珍惜他们现在的生活,拥有更加快乐、更加喜悦的心情和状态。

职场 学游泳比找游泳池重要

P:我们知道你刚刚做完大学校园的演讲,对于马上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你给他们讲礼仪,最主要想传达的会是什么?

周思敏: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基本上就是找工作,升职加薪,找对象。这里最基本的就是面试的礼仪和职场的礼仪,面试礼仪就是为了如何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面试时候的仪容仪表;遇到尴尬事情怎么做;怎么样做自我介绍;怎么说出自己的特色。这是一部分,还有就是我们进入职场后,如何跟你的上下级,同事之间相处,也就是职场礼仪,如何从菜鸟变成金凤凰。很多年轻人在职场中觉得自己干得不错,想要老板加薪,老板不给他加。他就会很不开心。这里面可能会有很多的问题,怎么样去用一礼仪的沟通方式来跟主管沟通,让他能了解原来你做了这么多工作,都做得很棒的,愿意给你加薪,等等...都是有礼节礼数的存在的。

P:这里我就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在工作中,可能不多不少都会跟上司、下属、同事产生分歧,你在曾经一些访谈中谈到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如何用这种思维来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分歧?

周思敏:我们有一句话叫做,“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当我们遇到争执的时候,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在很短时间内要一个结果,把心底积压的话说出来。我们可以暂停一下,假设一下我是对方,我会怎么想这件事情。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可以用ABC法则。B和C有争执的时候 ,我们可以找到A,把你的想法跟旁观的A提,他会给你们出一些调解方案。再者这个中立者看到和感受到的可能跟你们是不一样的。

P:可能在职场我们还是需要更多的理性,可能有的人对工作是很有热情的,但就是因为一些操作方式的不当,就一直不停不停地换工作,但结果还是一样的。

周思敏:我常常跟我们的学员说一句话,一个人如果不会游泳,换再多游泳池都不会游泳。所以,重点不在于游泳池而是我们要学会游泳的本领。学会了我们到哪个游泳池都会游泳。

投入 成功追求非短线投资

P:可能我们现在所受到的教育是让我们追求的事情都是很短暂的,希望任何的事情都能有捷径,你问一个毕业大学生,他可能说不出他想干什么样的事情,喜欢什么。他会想要问的问题可能就是如何成功,如何成为某某某。

周思敏:成功的含义是包含很多东西,不单是钱,权,物。它是一个全方位的评判。比如说他的人际关系好不好?可能就取决于他比教尊重别人。如果一个人很有钱但他尖酸刻薄,你不会认为他成功吧。上次我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巴菲特到学校的演讲故事,有一个学生问他,“请问我如何成为一个成功者”。巴菲特没有正面回答,他出了这样一道题,现在要你去买你在座同学的一辈子的股票,你会买谁?大家就开始写名字,最后发现写的最多的那个人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也不是学习成绩最差的。而是平时待人彬彬有礼,凡事都懂得去分享,比较大气的人。那么我们说这样的人就具备有成功的素质。因为大家会认为他赚了钱会懂得跟别人分享,和他在一起会受到尊重。巴菲特说这就是最好的答案,你们所选择的都是成功所需要具备的素质。

P:回到我们这次的主题,现在很多的人都想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一些他们所认为可以对他们事业和未来有帮助的圈子。但圈子也未必会接纳他,你怎么看待这样的一种情形?

周思敏:我觉得人在这个社会上就是分群体的。小到家庭,公司,大到省份,国家。有句话“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都是群体,那换句话说就是圈子文化。那我们怎么样去进入这个群体,首先你要敞开心扉去接受这个群体的规矩,才能走进到这个群体中。但是要真正融入一个圈子是很困难的,你要放下小我,让别人真的了解你的优点缺点,才能真正的容纳你。但很多人他是带着目的来的,他进入有钱人的圈子是找项目来的,融资来的。这样的人首先他的心态就不对了,所以可能几天你就被这个圈子排挤出去了。 因为你太过现实,太势利了。有好处就来,没好处就不来这样的社交其实是不对的。有句话叫“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这句话我常常分享给我的学生们,宇宙是有能量的,事情往往不是“求”来的,而是您的能量场吸引来的。其实进入圈子是同样的道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是我自己在时尚礼仪传播过程中的一种感悟,送给大家。

P:其实确实,礼仪他本身就是一本自我修行的过程,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如何待你,但你要先学会如何待人。

周思敏:在生活中,我们会说他怎么他那么不懂礼貌,他怎么这样。但其实我们应该想的是,我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行为。时尚礼仪所讲求的是“修己为先,后于修外”,就是这个道理。

第9篇:礼仪文化的分类范文

关 键 词: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竞赛;礼仪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4-0120-0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凝聚与洗礼,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展现出交融汇通的独特生命活力。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根源于传统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体育赛事中,维系着每个程序的衔接,支撑着体育赛事的整体秩序,被代代相传继承和延续下来,载负着许多独特的文化理念,是民族特有的文化标志。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加之缺乏本土化的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与宏扬,使中国的传统体育竞赛礼仪出现断裂。通过对其内涵、特征、作用等进行系统研究,将为建构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竞赛礼仪及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的内涵

礼仪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受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规范性且被人们广泛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在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代代相传,不断整合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其神韵和风采让世界人民喜闻乐见并广为推崇。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人类在最初的繁衍生息过程中就已植入礼仪文化的基因,形成古老的传统文明。“礼”者即尊重,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仪”者是表现形式,礼仪就是一个人内在道德水平的外在表现。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礼仪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受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规范性且被人们广泛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综上所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主要指人们在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交流中,所表现出来的相互尊重、亲善友好的文化形态,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应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站在最外层的是物质文化层面,如参赛运动员所穿的民族服装、竞赛所使用的器材等;制度文化层面处于中间,是以参赛选手的行为规范为表现形式,如武术比赛的竞赛规则,限定着运动员比赛时的各种行为;精神文化层面是最内一层,是以参赛运动员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解、对参与比赛的价值观为主要体现,如武术套路比赛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刚柔并济”。物质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是其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连接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对精神文化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2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的特征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集对抗性、技巧性、竞技性、表演性于一体,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明珠,广受人民的喜爱。人们常常在观赏激烈竞赛中,会感受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矫健、优雅、剽悍、婉柔、神秘、惊险及交融等美的享受,同时会深刻感悟到竞赛中折射出中华民族“和合”的礼仪魅力。

2.1 竞赛礼仪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总体而言,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建立在民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节庆习俗等文化基础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生存环境的改变、文化背景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会有所变化,在历史不同阶段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从武术竞赛礼仪来说,在古代,徒弟拜师学艺时要向师父行跪拜礼,同门师兄弟之间以及与其他武林同道之间见面时大多都是拱手或作揖来表示问候,武林中人切磋技艺前或切磋技艺后要互相行礼,传达一种“以武会友”的武学精神。现代社会抱拳礼是武术规则中国内外一致采用的具有代表性的礼法。这一礼法是由中国传统“作揖礼”和少林拳的抱拳礼(四指礼),加以提炼、规范和统一得来的[1]。

2.2 竞赛礼仪与民族精神相融合

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情感等,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竞赛礼仪充分体现了民族的节操、气度、风范,彰显民族性格。如舞狮比赛,各参赛队应遵循竞赛礼仪,举首、提足、敬礼、叩拜等动作必须先左后右,参神、迎宾、巡游也要求按一定的程序,这些礼仪规范,使参赛队员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友好、相互礼让、相互尊重的氛围,共同传承礼仪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彰显了民族精神。

2.3 竞赛礼仪与“贵和谐”相一致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的核心是以仁释礼,表现出“中庸为本,温良恭险让”的民族体育精神及“以和为贵”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理念,反映出中华民族相互尊重、恪守信用、公平竞争的价值观。作为习武之人,特别强调“文以德彰,武以德显”。如在擂台比武中,每个人所处的民族、信仰、习俗、个性的不同,就可能出现各自的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各门各派都认定:“功夫有限,仁者无敌。”所以在比赛中,要做到“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习武者首先要以德服人,以德慑人,在比赛中才可以施展武功,制服对方,而不应单凭武艺,无视礼仪,使对方致残致死。所以在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中,需要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宽容他人,不过分计较比赛得失,才能增进感情、融洽人际关系、多方面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和谐发展。

2.4 竞赛礼仪因时展而变异

时代性是指民族精神在其历史演化中所体现出的时间性特征,亦指其与时俱进的根本性质。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是对传统习俗的不完整复制,由于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内部新旧因素在矛盾中不断分化整合,通过变异、淘汰、更新,由旧的平衡转化为新的平衡,或者通过对外来体育文化因素的吸纳、交汇,使原有的体育文化传统结构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如“女真射柳”承契丹之俗,是宗教与民俗结合的产物,女真人笃信萨满教,在巫祭的仪式上,把箭放在最显赫的位置,并对着神箭诵诗求福,以保平安,无论在官方或民间的祭天或其他祭祀仪式上都要进行骑射活动。其官方的规制为:凡重五日拜天礼毕,在毬场插柳两行,参射者以尊卑为序,各以帕系一柳枝上,于离地数寸,削去青皮为的;每射,擂鼓助兴[2]。射柳活动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由鲜卑、匈奴等北方民族传入内地,直至清中叶仍十分盛行。时至今日,射柳活动中的礼仪活动已发生重大变异,射最早是儒家的六艺之一,有丰富的礼仪内含,作为礼,它是庄重的,作为战争手段它又是残酷的。随着近代西方坚船利炮的侵入,弓箭作为一种武器,渐渐退出了军旅战事,作为一种礼仪的文化,射礼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

3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已逐渐脱离了远古时代“事神致福”的作用,而慢慢成为一种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及健全自身人格的道德修养。它在民族体育赛事的发展过程中维护着整个活动的秩序,美化运动员的形象,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发展。

3.1 竞赛礼仪是竞赛价值的准绳

从社会价值判断方面,确定人的体育竞赛礼仪行为是否符合“礼”的规范、“仁”的精神,在儒家礼学看来,言行举止一定要与“礼”——既成的社会等级名份、成文及不成文的传统观念相吻合[3]。在竞赛礼仪中的“仁、义、礼、信、勇”是参赛者实现自我的“价值”准绳,是让比赛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西夏时就有关于在相扑竞赛个别法律责任的立法保障,同时,也作为一种竞赛礼仪保存在比赛之中。《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载:诸人相扑而致死者,以相扑不死人之法而大意无理之,徒三年。若曰他人相扑,有故意指使者,使相扑者致死,则令相扑者徒年,相扑者以从犯法判断[4]。这条律令是目前发现仅有的有关相扑竞赛规则的文献。从记载中我们也能看出古代这些少数民族所进行的竞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良的现象,难能可贵的是政府对运动员参加比赛提供人身安全的法律保障,有“相扑不死人”的法律依据,同时也强化了比赛礼仪的教育。

在竞赛礼仪中,“公平公正”、“重信守义”是裁判员实现自我的价值准绳,是让比赛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如抢花炮比赛中,裁判员出示黄牌,是一种劝阻、劝告运动员不能再有非体育道德行为、严重犯规和暴力行为的出现,否则将受到更为严厉的处罚。裁判员的公正执裁,理礼兼备,对运动员、教练员和观众都是极好的礼仪示范。

3.2 竞赛礼仪是道德知行的途径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注重对人的教化和规范日常的行为道德。“知行”是道德修养的起点和基本途径,在传统体育竞赛礼仪规范学习和演示的同时,要引导社会成员知仁、循礼、行义。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赛事,其传播过程不仅能满足人们对体育的需求,而且也在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在进行健身教育、道德教育、娱乐教育的同时培养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我国历来祟礼敬德,习武之人也是如此。所谓武德,就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5]。《左传宣公十二年》提出“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武德礼仪对于习武者的重要性在习武前就有体现,所谓“未学武前先学礼,未习武前先习德”。否则,“练功不修德,必定要着魔”,少林即严正宣告:“有技无德者,非少林之徒!”并谆谆告诫武僧:“功成之后莫轻使,持技欺人忘德行。”这充分表明习武之人从来不从纯武艺的角度去看待武术,而总是将武术技艺与礼仪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在比赛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3 竞赛礼仪是民族形象的体现

中国自古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之称,衣冠、礼仪是中国的君子们所追求的个人形象。它包括表象与内在两个方面:表象形象是通过语言、行为、服饰等显现出来的视觉形象;内在形象则是修养、气质、人品、素质等组成的品格形象。其中表象形象即视觉形象是品格形象的外在体现,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融于一身才能树立良好个人形象。运动员在赛场上塑造的体育形象,不仅代表了个人的形象,往往也被等同于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的形象。通过运动员文明的语言、优雅的行为、得体的服饰,美化的不仅是运动员个人形象,同时也美化了其代表的群体、民族的形象。

3.4 竞赛礼仪是对外交流的窗口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市场化运作,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参与到国际性、职业性的体育赛事中,而礼仪在此时此刻尤为重要,运动员在竞赛过程中不仅仅是技能的比赛,而且是中国人的代表,他们的言谈举止,更多是体现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它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文化状况和社会风尚。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增进我国与世界的友谊和交流,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展现中国礼仪之邦的风貌。这种做法在汉朝时就已经得到充分运用,汉朝不但按期举行角抵比赛,而且还将角抵作为礼仪接待当时的匈奴、乌孙等客人。《汉书·张骞传》载:“是时上方数巡狩海上,乃悉从外国客,大都多人则过之,散财锦赏赐,厚具以饶给之,以览示汉富厚焉。大角氐(抵),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者,行赏赐、酒池肉林,令外国客遍观各仓库府藏之积,欲以见汉广大,倾骇之,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角氐奇戏岁增变,其益兴,自此始。”这里大概描述了汉武帝时为了在匈奴、乌孙等国面前夸耀,大陈角抵戏的情况。

4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的传承与推广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本土礼仪文化形态。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人民生活节奏加快,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更好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加快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推广的步伐,使其更生活化、普遍化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4.1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的传承

1)注重竞赛礼仪内涵的挖掘与整理。

自从西方体育文化进入中国以来,迅速在华夏大地传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使得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出现断层,但是西方体育竞赛礼仪却明显不能满足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要求。这也使得我们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时,应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崇尚礼让、与人为善、以德服人、平和的精神内涵传承下来,不仅应用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还要拓展到现代体育比赛中,使其真正本土化,成为中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科学融合。

“礼尚时宜”很好诠释了礼仪文化的时代性,也为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的继承指明了方向,不是返璞归真原汁原味的“乡土”继承,而是以世界文化多元化为视角,以现代社会的思维方式为价值取向,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礼仪文化,融入到民族传统体育礼仪理念中,以开放的思维、创新的形式打破禁锢,重新建构符合国际惯例、具有民族特色、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使其既能体现民族文化内涵,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3)完善竞赛礼仪的规范性与可操作性。

如果把法律看成是一个国家的硬性规定的话,那礼仪则是一个国家的软性约束。因此在完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的时候要从规范化入手,切实考虑其可操作性,制定出易理解、易接纳、易推行、易操作的民族体育竞赛礼仪规范,充分体现出传统的仁爱、以人为本、中庸和谐的文化理念。

4.2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的推广策略

1)扩大媒体和网络的宣传。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的进步,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生存的大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在宣传方式上不能因循守旧,要充分利用媒体,如电视、网络及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采用容量大、费用低、时效快的多渠道宣传方式,加快对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的传播速度、扩大其影响、促进其交流。

2)增强竞赛礼仪文化的保护。

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要求,也是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借助国家政策的支持,积极主动实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全民路线,切实担负起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的职责,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合作,动员、鼓励、吸纳社会成员广泛参与,与各科研所、学校等相互合作,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的支持,进而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提升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的礼仪素养。

裁判员的公正执法,理礼兼备,是保证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教练员的道德品质、行为举止直接影响着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礼仪素养。因此,要求裁判员、教练员必须认识礼仪文化的重要性,时刻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使运动员真正体会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的精髓。运动员也要积极学习礼仪文化知识,深化对竞赛礼仪文化内涵的理解,提高自身礼仪文化的素养。

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物质技术层面、组织制度层面以及思想价值层面,在比赛过程中呈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彰显“道德教化”、“齐之以礼”的文化精髓。体现出传承性与时代性、易变性与相对稳定性、多样性与差异性、操作性与规范性、独特性与人文性等特征。同时具有规范行为、相互尊重、美化形象、促进关系和谐等作用。在传承与保护竞赛礼仪文化的过程中,应采取多种途径,扩大对其宣传。同时,加大对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礼仪素养的培训力度,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礼仪文化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华桦. 礼仪在现代武术中的运用[J]. 湖北体育科技,2011(5):14-17.

[2] 元脱脱. 金史[M]. 上海:中华书局,1975:82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