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仪式礼仪的基本内容范文

仪式礼仪的基本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仪式礼仪的基本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仪式礼仪的基本内容

第1篇:仪式礼仪的基本内容范文

关键词:校园仪式;文化育人

当代青少年个性鲜明,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校园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思想多元,适应推动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作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学生,他们渴望得到能力展示,渴望得到社会认可,渴望自我实现。在校园文化当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校园仪式文化,校园仪式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作用也非常巨大。种类多样能传达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行为提出具体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

所谓礼仪,主要是指礼貌、礼节、仪表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礼仪植根于人类的社会性。弗兰西斯・培根说:“行为举止是心灵的外衣,应该有外衣的条件。”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华夏先民为我们建构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伦理道德为本位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忠孝节义是传统道德的基本内容,而讲理重仪是传统美德的体现。我们应当继承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在现代社会交往和家庭生活中,孝敬和礼仪仍然是人们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礼仪是文化的生动体现,是每个人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它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人们在教导的、有修养、会交往等方面的品味和差距。学校要重视学生礼仪、讲礼仪‘用礼仪规则来严格要求他们,为他们的现在和将来走上社会,称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文明人奠定良好的礼仪文化素质。

学校常见仪式有升国旗、成人礼、颁奖、宣誓等等,仪式的场面会以宏大的场面、严肃的态度、神圣的情感来感染、熏陶参与者,并借助凝聚在仪式中的诉求,凝聚人心,升华对集体的认同感,锻造集体精神。为什么我们那么多人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时会热泪盈眶不能自已?道理就在这里。许多国家都有这样的纪念日,参与者也在活动中收到潜在的爱国教育,这种全民置身其中的宏大纪念仪式,是一种高效的民族情感粘合剂,比空洞的说教要有用得多也自然的多。在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同样可以借鉴。另一方面,在学校的美化、绿化、知识化渗透中,也可以参杂仪式的作用。在校园的每一条路、每一个花园、每一个花坛都可以有其新颖别致的名字,学生宿舍也可美其名曰。全校范围可以悬挂各类标语牌和看板,真正做到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每一颗小草都有育人的目标。在学生日常行为建设中也可体现仪式的作用,比如晨跑活动,全校学生一起出操,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口号,规模宏大,步伐整齐,表面上看,学生晨跑是小事,但实际上,它却展示了学生的精神风貌,反映了学校的文化建设。学校的仪式文化也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在学校范围内形成了非常科学的校园仪式文化体系,像竞赛表彰、校园演出、社会实践等,这些对于丰富学校文化建设都有积极的影响。全社会追求的是和谐发展,学校文化建设也是一样,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都是我们应该去实现和完成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手段也是多样的,不仅仅是从文化教育的方向,校园文化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它所体现的文化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郭于华..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

[2]彭兆荣..民族出版社.2007.

[3]张德,吴建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2篇:仪式礼仪的基本内容范文

开业仪式,是指在单位创建、开业,项目完工、落成,某一建筑物正式启用,或是某项工程正式开始之际,为了表示庆贺或纪念,而按照一定的程序所隆重举行的专门的仪式。有时,开业仪式亦称作开业典礼。

开业仪式在商界一直颇受人们的青睐。究其原因,倒并不仅仅是商家只为自己讨上一个吉利,而是因为通过它可以因势利导,对于商家自身事业的发展裨益良多。一般认为,举行开业仪式,至少可以起到下述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它有助于塑造出本单位的良好形象,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第二,它有助于扩大本单位的社会影响,吸引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关心。第三,它有助于将本单位的建立或成就“广而告之”,借以为自己招徕顾客。第四,它有助于让支持过自己的社会各异精辟自己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进而为日后的进一步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五,它有助于增强本单位全体员工的自豪感与责任心,从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开端,或是开创一个新的起点。

开业的礼仪,一般指的是在开业仪式筹备与动作的具体过程中所应当遵从的礼仪惯例。通常,它包括两项基本内容。其一,是开业仪式的筹备。其二,是开业仪式的动作。

开业仪式尽管进行的时间极其短暂,但要营造出现场的热烈气氛,取得彻底的成功,却绝非一桩易事。由于它牵涉面甚广,影响面巨大,不能不对其进行认真的筹备。筹备工作认真、充分与否,往往决定着一次开业仪式能否真正取得成功。主办单位对于此点,务必要给予高度重视。

第3篇:仪式礼仪的基本内容范文

就内容而论,在商界所举行的庆祝仪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本单位成立周年庆典。通常,它都是逢五、逢十进行的。即在本单位成立五周年、十周年以及它们的倍数时进行。第二类,本单位荣获某项荣誉的庆典。当单位本身荣获了某项荣誉称号、单位的“拳头产品”在国内外重大展评中获奖之后,这类庆典基本上均会举行。第三,本单位取得重大业绩的庆典。例如干日无生产事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突破lo万台、经销某种商品的销售额达到l亿元等等,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往往都是要庆祝的。第四类,本单位取得显著发展的庆典。当本单位建立集团、确定新的合作伙伴、兼并其他单位、分公司或连锁店不断发展时,自然都值得庆祝一番。

就形式而论,商界各单位所举行的各类庆祝仪式,都有一个最大的特色,那就是要务实而不务虚。若能由此而增强本单位全体员工的凝聚力与荣誉感,并且使社会各界对本单位重新认识、刮目相看,那么大张旗鼓地举行庆典,多进行一些人、财、物的投入,任何理智、精明的商家,都会对此在所不惜。反之,若是对于宣传本单位的新形象、增强本单位全体员工的自豪感无所作为,那么举行一次庆典即使花不了几个钱,也没有必要好大喜功、非要去搞它不可。

对商界人士来讲,组织庆典与参加庆典时,往往会各有多方面的不同要求。庆典的礼仪,即有关庆典的礼仪规范,就是由组织庆典的礼仪与参加庆典的礼仪等两项基本内容所组成的。以下,对其分别予以介绍。

组织筹备一次庆典,如同进行生产和销售一样,先要对它作出一个总体的计划。商务人员如果受命完成这一任务,需要记住两大要点:其一,要体现出庆典的特色。其二,要安排好庆典的具体内容。

毋庸多言,庆典既然是庆祝活动的一种形式,那么它就应当以庆祝为中心,把每一项具体活动都尽可能组织得热烈、欢快而隆重。不论是举行庆典的具体场合、庆典进行过程中的某个具体场面,还是全体出席者的情绪、表现,都要体现出红火、热闹、欢愉、喜悦的气氛。惟独如此,庆典的宗旨——塑造本单位的形象,显示本单位的实力,扩大本单位的影响,才能够真正地得以贯彻落实。

庆典所具有的热烈、欢快、隆重的特色,应当在其具体内容的安排上,得到全面的体现。

如果站在组织者的角度来考虑,庆典的内容安排,至少要注意出席者的确定、来宾的接待、环境的布置以及庆典的程序等四大问题。

首先,应当精心确定好庆典的出席人员名单。庆典的出席者不应当滥竿充数,或是让对方勉为其难。确定庆典的出席者名单时,始终应当以庆典的宗旨为指导思想。一般来说,庆典的出席者通常应包括如下人士:

一是上级领导。地方党政领导、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大都对单位的发展给予过关心、指导。邀请他们参加,主要是为了表示感激之心。

二是社会名流。根据公共关系学中的“名人效应”原理,社会各界的名人对于公众最有吸引力,能够请到他们,将有助于更好地提高本单位的知名度。

三是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介,被称为仅次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的社会“第四权力”。邀请它们,并主动与它们合作,将有助于它们公正地介绍本单位的成就,进而有助于加深社会对本单位的了解和认同。

四是合作伙伴。在商务活动中,合作伙伴经常是彼此同呼吸、共命运的。请他们来与自己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是完全应该的,而且也是绝对必要的。

五是社区关系。它们是指那些与本单位共居于同一区域、对本单位具有种种制约作用的社会实体。例如,本单位周围的居民委吊会、街道办事处、医院、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商店以及其他单位等等。请它们参加本单位的庆典,会使对方进一步了解本单位、尊重本单位、支持本单位,或是给予本单位更多的方便。

第4篇:仪式礼仪的基本内容范文

一、接待礼仪

接待来访

接待上级来访要周到细致,对领导交待的工作要认真听、记。领导前来了解情况,要如实回答。如领导是来慰问,要表示诚挚的谢意。领导告辞时,要起身相送,互道“再见”。接待下级或群众来访要亲切热情,除遵照一般来客礼节接待外,对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听取,一时解答不了的要客气地进行解释。来访结束时,要起身相送。

引见介绍

对来办公室与领导会面的客人,通常由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引见、介绍。在引导客人去领导办公室的途中,工作人员要走在客人左前方数步远的位置,忌把背影留给客人。在进领导办公室之前,要先轻轻叩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进入房间后,应先向领导点头致意,再把客人介绍给领导。如果有几位客人同时来访,要按照职务的高低,按顺序依次介绍。介绍完毕走出房间时应自然、大方、保持较好的行姿,出门后回身轻轻把门带好。

乘车行路

工作人员在陪同领导及客人乘车外出时,要主动打开车门,让领导和客人行外车,待领导和客人坐稳后再上车,关门时切忌用力过猛。一般车的右门为上、为先、为尊,所以应先开右门,陪同客人时,要坐客人的左边。

二、同事礼仪

领导对下属礼仪

对下属亲切平和、尊重下属是领导对下属的基本礼仪。接受下属服务时应说“谢谢”;当下属与你打招呼时应点头示意或给予必要的回应;当下属出现失礼时应以宽容之心对待,对下属出现的失误要耐心批评指正;与下属谈话时,要善于倾听和引导,提问语言和声调应亲切、平和,对下属的建议和意见应虚心听取,对合理之处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

下属对领导礼仪

尊重领导、维护领导威望是下属对领导的基本礼仪。遇到领导要主动打招呼,进门时主动礼让。与领导会面时,说话要注意场合和分寸,不能失礼和冒犯,不要在背后议论领导是非。向领导汇报工作,要遵守时间,进入领导办公室应轻轻敲门,经允许后方可进入。汇报时要文雅大方、彬彬有礼、吐字清晰,语调、声音大小恰当。汇报结束后,领导如果谈兴犹存,应等领导表示结束时才可告辞。

同事之间礼仪

同事之间要彼此尊重,见面时主动打扫呼,说话时语气要亲切、热情。在与同事交流和沟通时,不可表现得过于随便或心不在焉。不要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要懂得礼节性的捧场院。不要随便议论同事的短长,对同事所遇到的困难要热心相助。

三、会务礼仪

会场安排礼仪

要提前布置会场,对必用的音响、照明、空调、投影、摄像设备认真高度。将需用的文具、饮料预备齐全。凡属重要会议,在主席台每位就座者面前的桌子上,应事先摆放写有其姓名的桌签。

排列主席台座次的惯例是:前排高于后排,中央高于两侧,左座高于右座。当领导同志人数为奇数,1号首长居中,2号首长排在1号首长左边,3号首长排右边,其他依次排列;当领导同志人数为偶数时,1号首长、2号首长同时居中,1号首长排在居中座位的左边,2号首长排右边,其他依次排列。听从席的座次,一是按指定区域统一就座,二是自由就座。

签字仪式,主人在左边,客人在右边。双方其他人数一般对等,按主客左右排列。合影时人员排序与主席台安排相同。

会场服务礼仪

要安排好与会者的招待工作。对于交通、膳宿、医疗、保卫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应精心、妥当地做好准备。在会场之外,应安排专人迎送、引导、陪同与会人员。对与会的年老体弱者要重点照顾。会议进行阶段,会议的组织者要进行例行服务工作。

与会者礼仪

无论参加哪一类会议,衣着整洁、举止大方都是必要的礼仪。与会者要准时到场,进出井然有序。在会议中,要认真听讲,切忌与人交头接耳、哈欠连天。每当发言精彩或结束时,都要鼓掌致意。中途离开会场要轻手轻脚,不影响他人。会议进行时禁止吸烟,应将手机关闭或调整到振动状态。

第5篇:仪式礼仪的基本内容范文

就内容而论,在商界所举行的庆祝仪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本单位成立周年庆典。通常,它都是逢五、逢十进行的。即在本单位成立五周年、十周年以及它们的倍数时进行。第二类,本单位荣获某项荣誉的庆典。当单位本身荣获了某项荣誉称号、单位的“拳头产品”在国内外重大展评中获奖之后,这类庆典基本上均会举行。第三,本单位取得重大业绩的庆典。例如千日无生产事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突破10万台、经销某种商品的光彩售额达到1亿元等等,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往往都是要庆祝的。第四类,本单位取得显著发展的庆典。当本单位建立集团、确定新的合作伙伴、兼并其他单位、分公司或连锁店不断发展时,自然都值得庆祝一番。

就形式而论,商界各单位所举行的各类庆祝仪式,都有一个最大的特色,那就是要务实而不务虚。若能由此而增强本单位全体员工的凝聚力与荣誉感,并且使社会各界对本单位重新认识、刮目相看,那么大张旗鼓地举行庆典,多进行一些人、财、物的投入,任何理智、精明的商家,都会对此在所不惜。所之,若是对于宣传本单位的新形象、增强本单位全体员工的自豪感无所作为,那么举行一次庆典即使花不了几个钱,也没有必要好大喜功、非要去搞它不可。

对商界人士业讲,组织庆典与参加庆典时,往往会各有多方面的不同要求。庆典的礼仪,即有关庆典的礼仪规范,就是由组织庆典的礼仪与参加庆典的礼仪等两项基本内容所组成的。以下,对其分别予以介绍。

组织筹备一次庆典,如同进行生产和销售一样,先要对它作出一个总体的计划。商务人员如果受命完成这一任务,需要记住两大要点:其一,要体现出庆典的特色。其二,要安排好庆典的具体内容。

毋庸多言,庆典既然是庆祝活动的一种形式,那么它就应当以庆祝为中心,把每一项具体活动都尽可能组织热烈、欢快而隆重。不论是举行庆典的具体场合、庆典进行过程中的某个具体场面,还是全体出席者的情绪、表现,都要体现出红火、热闹、欢愉、喜悦的气氛。惟独如此,庆典的宗旨——塑造本单位的形象,显示本单位的实力,扩大本单位的影响,才能够真正地得以贯彻落实。

庆典所具有的热烈、欢快、隆重的特色,应当在其具体内容的安排上,得到全面的体现。

如果站在组织者的角度来考虑,庆典的内容安排,至少要注意出席者的确定、来宾的接待、环境的布置以及庆典的程序等四大问题。

首先,应当精心确定好庆典的出席人员名单。庆典的出席者不应当滥竽充数,或是让对方勉为其难。确定庆典出席者名单时,始终应当以庆典的宗旨为指导思想,一般来说,庆典的出席者通常应包括如下人士:

一是上级领导。地方党政领导、上极主管部门的领导,大都对单位的发展给予过关心、指导。邀请他们参加,主要是为了表示感激之心。

二是社会名流。根据公共关系学中的“名人效应”原理,社会各界的名人对于公众最有吸引力,能够请到创始们,将有助于更好地提高本单位的知名度。

三是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介,被称为仅次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的社会“第四权力”。邀请它们,并主动与它们合作,将有助于它们公正地介绍本单位的成就,进而有助于加深社会对本单位的了解和认同。

四是合作伙伴。在商务活动中,合作伙伴经常是彼此同呼吸、共命运的。请他们来与自己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是完全应该的,而且也是绝对必要的。

五是社区关系。它们是指那些与本单位共居于同一区域、对本单位具有种种制约作用的社会实体。例如,本单位周围的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医院、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商店以及其他单位等等。请他们参加本单位的庆典,会使对方进一步了解本单位、尊重本单位、支持本单位,或是给予本单位更多的方便。

六是单位员工。员工是本单位的主人,本单位每一项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他们的兢兢业业和努力奋斗。所以在组织庆典时,是不容许将他们完全“置之度外”的。

以上人员的具体名单一旦确定,就应尽量发出邀请或通知。鉴于庆典的出席人员甚多,牵涉面极广,故不到万不得已,均不许将庆典取消、改期或延期。

其次,应当精心安排好来宾的接待工作。与一般商务交往中来宾的接待相比,对出席庆祝仪式的来宾的接待,更应突出礼仪性的特点。不但应当热心细致地照顾好全体来宾,而且还应当通过主方的接待工作,使来宾感受到主人真挚的尊重与敬意,并且想方设法使每位来宾都能心情舒畅。

最好的办法,是庆典一经决定举行,即成立对此全权负责的筹备组。筹备组成员通常应当由各方面的有关人士组成,他们应当是能办事、会办事、办实事的人。

在庆典的筹备组之内,应根据具体的需要,下设若干专项小组,在公关、礼宾、财务、会务等各方面“分兵把守”,各管一段。其中负责礼宾工作的接待小组,大都不可缺少。

庆典的接待小组,原则上应由年轻、精干、身材与形象较好、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强的男女青年组成。

接待小组成员的具体工作有以下几项:其一,来宾的迎送。即在举行庆祝仪式的现场迎接或送别来宾。其二,来宾的引导。即由专人负责为来宾带路,将其送到既定的地点。其三,来宾的陪同,对于某些年事已高或非常重要的来宾,应安排专人陪同始终,以便关心与照顾。其四,来宾的接待。即指派专人为来宾送饮料、上点心以及提供其他方面的关照。

凡应邀出席庆典的来宾,绝大多数人对本单位都是关心和友好的。因此,当他们光临时,主人没有任何理由不让他们受到热烈而且合乎礼仪的接待。将心比心,在来宾的接待上若得过且过、马马虎虎,是会伤来宾的自尊心的。

再次,应当精心布置好举行庆祝仪式的现场。举行庆祝仪式的现场,是庆典活动的中心地点。对它的安排、布置是否恰如其分,往往会直接地关系到庆典留给全体出席者的印象的好坏。依据仪式礼仪的有关规范,商务人员在布置举行庆典的现场时,需要通盘思考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地点的选择。在选择具体地点时,应结合庆典的规模、影响力以及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本单位的礼堂、会议厅,本单位内部或门前的广场,以及外借的大厅、等等。均可相机予以选择。不过在室外举行庆典时,切勿因地点选择不慎,从而制造噪声、妨碍交通或治安、顾此而失彼。

二是环境的美化。在反对铺张浪费的同时,应当量力而行,着力美化庆典举行现场的环境。为了烘托出热烈、隆重、喜庆的气氛,可在现场张灯结彩、悬挂彩灯、彩带。张贴一些宣传标语,并且张挂标明庆典具体内容的大型横幅。如果有能力,还可以请由本单位员工组成的乐队、锣鼓队届时演奏音乐或敲锣打鼓,热闹热闹。但是这类活动应当要适度,不要热闹过了头,成为胡闹。或者“喧宾夺主”。千万不要请少先队员来扮演这类角色,不要劳动孩子们为这类与他们无关之事而影响其学业。

三是场地的大小。在选择举行庆祝仪式的现场时,应当牢记并非愈大愈好。从理论上说,现场的大小应与出席者人数的多少成正比。也就是说场地的大小,应同出席者人数的多少相适应。人多地方小,拥挤不堪。会使人心烦意乱。人少地方大,则会让来宾对本单位产生“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感觉。

四是音响的准备。在举行庆典之前,务必要把音响准备好。尤其是供来宾们讲话时使用的麦克风和传声设备,在关键时刻,绝不允许临阵“罢工”,让主持人手忙脚乱、大出洋相。在庆典举行前后,摆放一些喜庆、欢快的乐曲,只要不抢占“主角”的位置,通常是可以的。但是对于播放的乐曲,应选期进行审查。切勿届时让工作人员自由选择,随意播放背离庆典主题的乐曲,甚至是那些凄惨、哀怨、让人心配和伤心落泪的乐曲,或是那些不够庄重的诙谐曲和爱情歌曲。

最后,应当精心拟定好庆典的具体程序。一次庆典举行的成功与否,与其具体的程序不无关系。仪式礼仪规定,拟定庆典的程序时,有两条原则必须坚持:第一,时间宜短不宜长。大体上讲,它应以一个小时为其极限。这既为了确保其效果良好,也是为了尊重全体出席者,尤其是为了尊重来宾。第二,程序宜少不宜多。程序过多,不仅会加长时间,而且还会分散出席者的注意力,并给人以庆典内容过于凌乱之感。总之,不要使庆典成为内容乱七八糟的“马拉松”。

依照常规,一次庆典大致上应包括下述几项程序:

预备:请来座就座,出席者安静,介绍佳宾。

第一项,宣布庆典正式开始,全体起立,奏国歌,唱本单位之歌。

第二项,本单位主要负责人致辞。其内容是,对来宾表示感谢,介绍此次庆典的缘由,等等,其重点应是报捷以及庆典的可“庆”之处。

第三项,邀请嘉宾讲话,大体上讲,出席此次的上级主要领导、协作单位及社区关系单位,均应有代表讲话或致贺辞。不过应当提前约定好,不要当场当众推来推去。对外来的贺电、贺信等等,可不必一一宣读,但对其署名单位或个人应当公布。在进行公布时,可依照其“先来后到”为序,或是按照其具体名称的汉字笔划的多少进行排列。

第四项,安排文艺演出。这项程序可有可无,如果准备安排,应当慎选内容,注意不要有悖于庆典的主旨。

第五项,邀请来宾进行参观。如有可能,可安排来宾参观本单位的有关展览或车间等等。当然,此项程序有时亦可省略。

在以上几项程序中,前三项必不可少,后两项则可以酌情省去。

参加庆典时,不论是主力单位的人员还是外单位的人员,均应注意自己临场之际的举止表现。其中,主力单位人员的表现尤其为重要。

在举行庆祝仪式之前,主办单位应对本单位的全体员工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对于本单位出席庆典的人员,还须规定好有关的注意事项,并要求大家在临场之时,务必要严格遵守。在这一问题上,单位的负责人,尤其是出面迎送来宾和上主席台的人士,只能够“身先士卒”,而绝不允许有任何例外。因为道理非常简单,在庆祝仪式上,真正令人瞩目的,还是东道主方面的出席人员。假如这些人在庆典中精神风貌不佳,穿着打扮散漫,举止行为失当,很容易对本单位的形象进行“反面宣传”。

按照仪式礼仪的规范,作为东道主的商界人士在出席庆典时,应当严格注意的问题涉及到以下七点:

第一,仪容要整洁。所有出席本单位庆典的人员,事先都要洗澡、理发,男士还应刮光胡须。无论如何,届时都不允许本单位的人员蓬头垢面、胡子拉碴、浑身臭汗,有意无意去给本单位的形象“抹黑”。

第二,服饰要规范。有统一式样制服的单位,应要求以制服作为本单位人士的庆典着装。无制服的单位,应规定届时出席庆典的本单位人员必须穿着礼仪性服装。即男士应穿深色的中山装套装,或穿深色西装套装,配白衬衫、素色领导、黑色皮鞋。女士应穿深色西装套裙,配长统肉色丝袜、黑色高跟鞋,或者穿深色的套裤,或是穿花色素雅的连衣裙。绝不允许在服饰方面任其自然、自由放任,把一场庄严隆重的庆典,搞得像一场万紫千红的时装或休闲装的“博览会”。倘若有可能,将本单位出席者的服饰统一起来,则是最好的。

第三,时间要遵守。遵守时间,是基本的商务礼仪之一。对本单位庆典的出席者而言,更不得小看这一问题。上到本单位的最高负责人,下到级别最低的员工,都不得姗姗来迟,无故缺席或中途退场。如果庆典的起止时间已有规定,则应当准时开始,准时结束。要向社会证明本单位言而有言,此其时也。

第四,表情要庄重。在应典举行期间,不允许嘻皮笑脸、嘻嘻哈哈,或是愁眉苦脸、一脸晦气、唉声叹气,否则会使来宾产生很不好的想法。在举行庆典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表情庄重、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假若庆典之中安排了升国旗、奏国歌、唱“厂歌”的程序,一定要依礼行事:起立,脱帽,立正,面向国旗或主席台行注目礼,并且认认真真、表情庄严肃穆地和大家一起唱国歌、唱“厂歌”。此刻,不许可不起立、不脱帽、东张西望、不唱或乱唱国歌与“厂歌”。在起立或坐下时,把座椅搞得乱响,一边脱帽一边梳头,或是在此期间走动和找人交头接耳,都应被为危害本单位形象的极其严重的事件。

第五,态度要友好。这里所指的,主要是对来宾态度要友好。遇到了来宾,要主动热情地问好。对来宾提出的问题,都要立即予以友善的答复。不要围观来宾、指点来宾,或是对来宾持有敌意。当来宾在庆典上发表贺辞时,或是随后进行参观时,要主动鼓掌表示欢迎或感谢。在鼓掌时,不要在对象上“挑三拣四”,不要“欺生”或是“杀熟”。即使个别来宾,在庆典中表现得对主人不甚友善,也不应当当场“仗势欺人”,或是非要跟对方“讨一个说法”不成。不论来宾在台上台下说了什么话,主方人员都应当保持克制,不要吹口哨、“鼓倒掌”、敲打桌椅、胡乱起哄。不允许打断来宾的讲话,向其提出挑衅性质疑,与其进行大辩论,或是对其进行人身攻击。

第六,行为要自律。既然参加了本单位的庆典,主方人员就有义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确保它的顺利与成功。至少,大家也不应当因为自己的举止失当,而使来宾对庆典作出不好的评价。在出席庆典时,主方人员在举止行为方面应当注意的问题有:不要:“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或是在庆典举行期间到处乱走、乱转。不要打周围的人说“悄悄话”、开玩笑,或是朝自己的“领居”甚至主席台上的人挤眉弄眼、出怪样子。不要有意无意地作出对庆典毫无兴趣的姿态,例如看报纸、读小说、听音乐、打扑克、作游戏、打瞌睡、织毛衣,等等。不要让人觉得自己心不在焉,比方说,寻呼机“一鸣惊人”,探头探脑,东张西望,一再看手表,或是向别人打听时间。当本单位的会务人员对自己有所要求时,需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要一时冲动,或是为了显得自己玩世不恭,而产生逆反心理,作出傻事来。

第七,发言要简短。倘若商务人员有幸在本单位的庆典中发言,则务须谨记以下四个重要的问题:一是上下场时要沉着冷静。走向讲坛时,应不谎不忙,不要急奔过去,或是慢吞吞地“起驾”。在开口讲话前,应平心静气,不要气喘吁吁,面红耳赤、满脸是汗、急得讲不出话来。二是要讲究礼貌。在发言开始,勿忘说一句“大家好”或“各位好”。在提及感谢对象时,应目视对方。在表示感谢时,应郑重地欠身施礼。对于大家的鼓掌,则应以自己的掌声来回礼。在讲话末了,应当说一声“谢谢大家”。三是发言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结束,而且宁短勿长,不要随意发挥,信口开河。四是应当少作手势。含义不明的手势,尤其应当在发言时坚决不用。

第6篇:仪式礼仪的基本内容范文

首先,要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培养他们的组织观念。

作为一个组织,少先队必然要有入队、迎新、选举小干部等组织事务工作。这些组织工作是体现少先队的教育理念,进行少先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对少先队员进行组织观念教育的好机会。“我们从幼儿园走向小学,红领巾在向我们招手……”当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唱着幼儿园毕业歌来到了小学时,红领巾对其会具有特别迷人的吸引力。“争取参加少先队,早日带上红领巾”是他们热烈向往与追求的美好理想,也是他们的奋斗目标。这时,要对他们进行入队“十知道”(知道队名、队旗与队徽、红领巾、队礼、呼号的含义、会写入队申请、会唱队歌、知道入队誓词内容、知道“五爱”、队的作风等)的教育,使他们在入队前就对队的基本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接受一次比较全面的少先队文化的教育,打下组织观念教育的良好基础。少先队的组织观念是和红领巾、少先队员称号相联系的一种道德信念、社会责任感和组织光荣感,是孩子们内在的自我教育动力基因。孩子从戴上红领巾宣誓入队开始,就产生了“我是一个队员”的意识。从那天起,他们就不仅仅是父母的子女,老师的学生,而且已成为一个组织里――中国少年先锋队的队员了。他们热爱自己的组织,因为这个组织有一个骄傲的名称:中国少年先锋队;有美丽的标志:红领巾;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他们开始懂得,做一名少先队员就要为人民多做好事,要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的富强而好好学习;在家争做好孩子,在校争做好学生,在队里争做好队员,在社区争做好公民。我们对少先队员进行组织观念教育,除了让他们时刻牢记住自己是一个队员,还应该包含着他们对队员标准的认识,对队员称号的珍重,对队组织的热爱,要懂得遵守队的章程,服从队的决议,要以少先队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要自觉主动地履行队员的义务等等。

其次,对队员进行组织观念教育应遵循以下几个特点:

一、把组织观念教育与和红领巾紧密相联。

在胸前飘扬的红领巾,使孩子们时刻想到自己是个少先队员。红领巾是标志,也是督促,它和“队员”这样一个意识形成了固定而又直接的条件联系,经过无数次看见、抚摸、佩戴的反应,红领巾在少先队员的意识中会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和孩子朝夕相处的红领巾,转化为他们心中的良师益友。当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碰到难题和矛盾冲突时,红领巾就会提醒、触发孩子头脑中的组织观念,使它兴奋、活跃起来,战胜来自内心或外界的消极因素和种种障碍。

二、利用少先队的仪式来感染少先队员,对队员进行组织观念教育

少先队仪式是少先队组织特有的一中集体礼仪。它由少先队的各级队伍、队旗、队歌、鼓号与呼号等六个要素串联成一套系列化与程式化的模式,在队的重大集会活动的开始和结束时举行。少先队仪式在集会活动开始时,要整合队伍、三级报告、宣布集会或活动开始,接着就出旗,奏队鼓队号,唱队歌;在集会活动结束时,要呼号,退旗,鼓号吹奏随旗同退,然后宣布队会或活动结束。除此之外,还有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新队员的入队仪式、中学少先队的离队仪式、升旗式、检阅式、雏鹰奖章颁章仪式、宣誓仪式等等。少先队仪式是少先队组织德育的特有形式,重要环节。少先队仪式是为少先队组织教育服务的。仪式是教育的外在形式,教育内容决定教育形式,教育形式表现和反映内容,并对教育内容起影响和强化的作用。就少先队仪式本身而言,它们既内含着生动、形象的教育内容,又是外露的表现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体。仪式和仪式教育史有少先队特色的基础性思想品德教育,要十分重视仪式的训练和教育,搞好每一次仪式,让少年儿童在少先队时期留下一辈子难忘的时刻,丰富厚实儿童时代的启蒙教育,为成年后一辈子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把组织观念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队员的行为标准相联系,逐步形成他们的道德信念。

经过队前和入队后的教育,孩子们在大脑里形成了一个对少先队员应有的行为标准的认识:通过行队礼,知道了少先队员必须要做到“祖国在我心中,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经常为人民做好事;通过学习队的知识,知道了少先队员要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思想和“诚实、勇敢、团结、活泼”的四好作风……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他们的道德信念,自觉地以队员标准要求自己。对少先队员进行组织观念教育的过程,其实是与他们的行为准则、道德信念紧密联系的,也是他们日后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起点和初步基础。

四、进行组织观念教育应该与队员的情感因素紧密相连。

第7篇:仪式礼仪的基本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在先秦儒家的观念中,礼与身的关系不简单是“礼自外作”,文章通过梳理礼与儒(巫)的渊源关系,指出儒士身体姿态是对礼的展现。春秋时代,礼成就“威仪棣棣”的君子。孔子将对礼的践履作为成仁的工夫,发展到荀子,礼内化为生命体的内在结构构成,而其成为中国宗法礼制文化结构坚实的生命基础。

    周文“郁郁”,先秦时期非常地重视礼,尤其是西周春秋之际,应是礼的时代、礼制的社会。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中庸》)、“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记》),礼在整个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可谓巨大,“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也。”(《左传·隐公二十一年》)然而礼并不仅是“政之舆”,它还是“身之守”。礼成为生命存在的价值尺度,“礼者,体也”,礼塑造着社会文化生成中的生命结构,它并不能算全然外在于生命之物,它渐行渐人于身体,礼由内而外被“身体力行”着。礼体现于生命体之中,成就作为文化主体(或者说社会主体)的生命体,同时礼也在被身体力行的生命行为诠释和表征着,由礼与生命体的密切关系来理解,作为社会文化符号的礼更是一种内化人生命体的展现行为,在不断地践履着礼的过程中,是有限生命体的完成,最终成就儒家的理想生命主体。

    一、礼与儒的渊源关系

    礼与儒的文化渊源需要向历史上端继续回溯,我们将发现饶有兴味的文化现象,在儒与巫、礼与巫术仪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传承嬗变关系,而这对于理解先秦儒家身体理论无疑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

    不妨先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一下“儒”字的来源,《说文解字》曰:“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由文字学上来看,“儒”当是说以其法术站着祈求上天降雨的人。做法求雨的行为本身实在具有非常突出的巫术色彩。而甲骨文专家也曾撰文考证,甲骨文之“儒”写作“需”或“濡”,而“濡”字原意为“斋戒沐浴”,由此可以推断出儒在商代是一种与巫祝相似的人员。显然从文字学的角度可以求证出原始儒与巫的亲缘关系。

    既然原始儒与巫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必定在三代社会文化生活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那么问题接踵而来,原始儒有着怎样的禀赋,或者说原始儒凭借什么又将实现怎样的功用?《尚书》中有一段很有代表性的记载:“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无盖。”(《尚书·吕刑》

    可见重、黎在整个事件中,担当着的是非常关键性的角色,二人特异之处在“绝地天通”,以感通天意而断绝其他人与天地相通的能力,可以说这段文字包含着两个讯息,第一个讯息是此前人人都有可能具备与天地相感通的能力,第二点在于,此后上天开始加以限定,潜在的话也就是说,此后并非人人都有资格与天地感通。由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巫术般的神秘功能无疑已转移到只属于少数人的身上,而且其之所以能行使功用是王命赋予的,故而自此出现了理性化的转折。但是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感通天地的能力凭什么认定,又以什么样的身体姿态呈现出来?后来的《国语》中有段详细的说明:

    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定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国语·楚语下》

    观射父的回答应该可以代表春秋时期的观念,且看具备感通天地能力的人呈现为怎样的生命情态,首先是全神贯注清明澄澈的,此时仪容仪态是齐肃中正,才智德性之高超可谓“上下与天地同流”,而耳目之聪明,可与神明相通,无疑这是比拟性的描述,但是至少让人们有一个较为形象化的认识,同时可以肯定的是身体被作为形神不二的整一体看待也是与后来诸子时代的观念相一致的。那么这些人如何实现其神秘的巫术功用呢?又将呈现为怎样的身体形态?再看史料中的相关记载。

    “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杨雄《法言·重黎篇》

    “姒氏,禹也。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行跛也……而俗巫多效禹步。”(李轨注《法言》

    “禹步者,盖是夏禹所为术,召神灵之行步。”(《道藏·洞神八帝原变经》

    “大乐之野,夏后启於此舞九代马,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山海经?海外西经》

    禹之身体形态“跛足”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巫的标志性的身体姿态,竞相仿效可以见出感通天地的神秘功能需要凭借一定的身体外显形态,故而“禹步”逐渐被演化为“召神灵之行步”,而身体仪式在巫祝行使自身的神秘功能的过程中担当起重要作用,启之九代舞便是很明显的代表,九代舞的身体仪式再后来逐渐演化为周之礼仪,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纵观整个三代而后春秋时代人文观念的演变,三代之损益沿革,差异是必然的,但是却可以推知,诸子时代以前基本上是“礼”的人文世界。由此可见“礼”无疑是由巫祝的祭祀等神秘功能的身体仪式而来,是一个身体仪式逐渐被规范化、体制化的过程。

    来看一下礼的文字学缘起,《说文解字》示部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丰。”徐灏注解:“礼之名起于事神,引申为凡礼仪之礼……丰本古礼字。”由文字学的梳理至少可以看出两点:第一,礼与祭祀中的礼仪密切相关,礼与祭祀不可分,同时礼表现为祭祀活动中祭祀者的身体姿态。第二,礼是动态的,是“履”,是行为实践的工夫,这点非常重要,诸子时代乃至而后儒家思想的发展中,践履的工夫是儒家理想生命修习的基本方式。三代之间,礼的观念有所变迁,但是在先秦的整体文化视阈中,以上两点却是一致的,也即礼与祭祀仪式(后来延伸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尤其文王制礼作乐的周代以来,《周礼》《礼记》的基本内容都是对此的佐证)中人这一生命体的容动举止的身体姿态密切相关。由原始巫祝到原始儒再到春秋的君子人格,儒家对理想生命体的溯求越来越成熟,而原始巫祝如禹之步、启之舞也进一步规范化,君子的威仪愈发呈现为礼的身体力行。

    二、君子“威仪棣棣”原儒的理想生命气象便是对礼的身体力行,礼体现在生命体之中,成就“威仪棣棣”的君子:

    “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仪。……《卫诗》曰:‘威仪棣棣,不可选也。’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内外、大小皆有威仪也。……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左传·襄公三十三年》

    “容貌有崇,威仪有则,五味实气,五色精心,五声昭德。”(《国语·周语二》

    威仪观的本质在礼,周公制礼作乐,礼乐文化作为身体的规范,君子以礼行事,是礼的体现者,在对礼的践履过程中被塑造,所以才可以“有威而可畏”、“有仪而可象”,“在位”、“施舍”、“进退”、“周旋”、“容止”、“作事”、“德行”、“声气”、“动作”、“言语”,对生命体的貌象声色、行为举止处处展现出礼,《左传》此段文字足可以见出礼对生命体的渗透,对身体生成为怎样的礼仪化的身体已有初步的描述,但是这段文字还是仅着眼于礼在身体的形色主体向度上的展现,而《国语》此段则试图将威仪观进一步内化,“实气”、“精心”、“昭德”,以实现对生命由外向内渗透的整体塑造。藉由生命体体现出的“可畏”、“可爱”、“可度”、“可则”、“可观”、“可法”、“可象”的可传达性与感染力,礼可以切实的深入每一个个体生命,这给出了整个社会和谐沟通的最为扎实的基础,至少在理论上可以说礼制作为社会规范体制具有非常高的可行性,但是礼不是与身体行为割裂的外在规矩,它融入在身体的践履工夫中,身体力行的动作过程中,礼是由人的貌象声色、在举手投足之间展现出来的,而籍由此可以推证到礼对生命德性的塑造,故而礼与身体融生。根本上“威仪观”是以礼为本、关涉到生命体的身体理论。

    到孔子,礼与身体的关系有了某种转变,孔子的着眼点更行向内转,以“君子成仁”成就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春秋时代代表人文世界的是礼,而孔子则将礼安放于内心的仁;所以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此即将客观的人文世界向内在的人格世界转化的大标志。”但是成就德性生命的完满需要的是“克己复礼”的工夫。

    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论语·泰伯》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第8篇:仪式礼仪的基本内容范文

关键词:韩国 礼仪教育 启示

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其先进的科技与文化辐射和影响着周边的国度。作为近邻的韩国很早便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儒家思想与学说在韩国得到很好的推广和保存,儒学精神浸润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韩国人民,形成了良好的国民精神。韩国成为儒家文化的范本,其儒学保留完整性甚至超过了儒学发源地的中国。现代,韩国人民表现出世人公认的彬彬有礼之风格,韩国的礼仪教育就是以儒学教育为基础,其独具东方特色的礼仪教育获得成功。相较而言,作为儒学发源地的中国,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国民礼仪素质状况却不尽人意,韩国礼仪教育的成功牧师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借鉴与思考。

一.韩国礼仪教育方式

1.发展学校礼仪教育,形成系统而成功的学校教育

韩国礼仪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学校礼仪教育。韩国将礼仪教育融入系统的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从1973年开始,韩国在各级学校开设礼仪相关的课程。在小学、初中开设“道德课”,高中开设“伦理课”,在大学开设公共课“国民伦理”和社科课,对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进行系统完整的礼仪教育。

韩国礼仪教育内容系统连贯,由浅入深,适应个人的思维发展趋势,由直观到抽象。从最直观浅近的家庭礼仪、生活礼仪知识与行为养成,逐步深入发展到抽象的伦理知识。韩国《道德》课的第一条目标是使之“理解日常生活所必要的礼节和道德规范的意义与重要性”。韩国幼儿园设有礼仪室,礼仪室必备有各种传统服饰和民族的传统家具、用品。教师会经常带领学生一起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表演茶道,教学生倒茶的规范方式,并训练学生双手捧茶杯向人敬茶以显恭敬,自细小的生活仪式教授待人接物的方法。韩国的小学、初中设“道德课”,内容分为4个领域:个人生活、家庭邻里和学校生活、国民生活、民族生活。高中设“伦理”课,内容分为5个领域:个人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伦理思想、统一课题。大学开设的公共课“国民伦理”课和社科课,在中学道德课基础上系统讲授高一层次的伦理知识,结合社会道德问题的讨论,加强道德自律能力培养,教育青年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处理好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韩国“21世纪的教改方案”十分重视国民精神教育”提出的主要内容有:在学生中进行正确处理家庭、社会、国家三位一体关系的教育,树立“国家兴旺是我发展之根本”的大局观念;在处世问题上,要学会尊重他人和与人合作,从而达到和睦相处,杜绝暴力行为等;在青少年中推行儒家哲学,宣扬效忠精神,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韩国大学中设有教养课,基本内容由教育部确定,设为必修课,各大学还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师资研究状况,增加选修课,并设置专门的教育机构,负责面向全校各院、系开设这些课程。

2.重视养成教育,在实践中培养礼仪素质

韩国学校还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将基础知识与理论在实践中加以巩固,奉行“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强调基本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学校设置道德教室、礼节室,对生活场景进行模拟,演示各种场合下合适的仪表礼节,学生依此进行模拟练习。演示与练习内容广泛,包括生活各领域。如个人生活礼节中着重练习身姿礼仪,教授依据场合选择得体的着装,规范接递物品的举止,细致到与不同人谈话时的语气、语体、眼神及面部表情都会要求不断练习直到合宜。教授家庭生活礼节、学校生活礼节、社会生活礼节、国家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对老师、同学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道别礼;很注重社交中的各种致意礼节的学习,如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学校从事礼仪和修养教学的老师向学生们详细讲解、示范各种礼节,帮助学生不断操作、强化礼仪技能,在各类活动中展现优雅得体的气质。韩国高校还经常义务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们了解和深入体会韩国的传统文化,如动手制作韩国传统节日食品,表演韩国传统歌舞等,并注重引导学生将传统要素和现代化要素恰当地结合起来,在现代科技形式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因子。同时,加强以各种志愿者活动、课后教育活动等为主的教育实践活动。学校提供专门的空间让学生组织各类活动小组和创办学生社团,以学生会为主进行自律管理,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国外旅行和短期访学,体验海外文化;如非洲之旅、中国文化之旅、欧洲文化之旅、美国常青藤盟校之旅等,帮助学生既了解异国风情、礼仪文化,同时也培养了国际化的视野,更好融合传统与现代礼仪。

3.普及全民性的礼仪教育,在儒学中汲取精神力量

韩国的礼仪教育不仅仅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系任务,也是整个社会系统持之以恒的事业。韩国政府投入大量的电视公益广告,韩国电视每天播放一分钟的公益广告,并号召家庭成员共同收看,引导市民讲文明、懂礼貌。

韩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应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对韩国的礼仪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韩国自古就崇尚儒家文化,具有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礼仪基础,《论语》《孟子》两门课是韩国的很多院校的必修或选修课程,韩国教育电视台定期播放儒家思想文化的讲座,反复播放反映中国儒家思想的《论语》等传统教材的学习辅导。政府除保留比较完整的儒家文化器物系统、儒家文化制度系统之外,为了弘扬悠久的儒家文化传统,还出资修葺具有400多年历史的陶山书院,并把它作为国民教育的基地,后来又继续成立了儒家学会等专门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韩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非常珍视传统的儒家伦理,并将这种内在精神转化为本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不但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精忠报国有文化的韩国人,而且为韩国的崛起和江汉奇迹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目前韩国仍保留着230所乡校,作为向青少年进行人性教育的现场教室,每年寒暑假时向学生开放。乡校通过举办“忠孝教育”讲座,讲授“忠、孝、礼”等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5个阶段的“四字小学”教育(指中国孔子为培养孩子所著的忠、孝、礼启蒙教材),教育学生“父母有命,俯首敬听”、“爱民如子,为国尽忠”、“一杯之水,必分而饮”、“行必正直,言则信实”,培养他们讲究孝道,正直做人,团结合作,为国奉献。

二.韩国礼仪教育对我国现代礼仪教育的启示

韩国礼仪教育以儒学精神为滋养,具有浓厚的思想底蕴。设置系统而科学的学校礼仪课程教育,在生动的生活礼仪中实践应用、巩固,举政府之力在民众中形成普及全民的学习氛围。

中国的礼仪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中国的学校礼仪教育还没有做到位。小学礼仪教育容纳与思想道德教育中,仅对学生做道德境界的要求,很少实际操作技能的练习。学生能在思想上提高认识,但缺少行动。行为滞后于思想,最终导致思想教育的空乏。中学教育以智育为目标,更注重历史与政治知识。及至高等教育,已经成人的学生在高校也得不到全面的礼仪教育,许多高校并未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有些则限于交际礼仪、职业礼仪教育,这些以实用为目标的礼仪教育,缺少思想境界的培养,难以培育出彬彬有礼的公民。韩国礼仪教育的成功可以为我国礼仪教育带来值得借鉴的经验。

首先,重视礼仪教育中家庭教育的重要影响。从幼儿抓起,将幼儿礼仪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核心位置。家庭教育过程中,母亲在幼儿的生活礼仪教育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父母礼仪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的礼仪教育质量,我们不能指望礼仪素养不高的父母能完成高质量的家庭礼仪教育。社会应该重视成人礼仪素质教育,特别是女性礼仪素质的培养。在女子高校成人教育课程中应开设礼仪课程,培养出优雅的母亲。母亲优雅的气质、得体的举止在家庭生活中将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沁润幼儿的心灵,有效的指导幼儿的言行,培养真正文明有礼的孩子。

其次,应该从学校教育下手,建立系统而有效的学校礼仪教育。礼仪教育从幼儿园开始,重在培养孩子的生活礼节,将礼仪具体化为日常生活行为,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习惯作为一种自动化了的行为活动,一旦形成,就会以无意识的行为表现出来。”自小学到高中都应该开设礼仪课程,这些课程可以与道德课合在一起以专题或章节方式来实现。大学应该普及专业礼仪教育。礼仪课程设置需要配合良好的师资队伍,培养专业的礼仪教师来具体讲授该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抛弃传统的缺乏互动性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注重学生的行为训练和养成教育。

第三,国家和政府应高度重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礼仪教育制度。政府应加大礼仪的社会宣传,播放公益广告,利用社会团体进行形式多样的礼仪推广活动,让文明、礼仪之风深入人心。

[湖南省社科规划课题《公民礼仪教育的途径及方法研究》研究阶段性成果,湖南省教改课题《女子高校成人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白宏亮.韩国的礼仪教育对我国大学生礼仪素质教育的启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2)

[2]楼宇烈.儒学在现代韩国[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1)

[3]俞亚芹.韩国重视礼仪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6,

[4]靳义亭.论韩国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

第9篇:仪式礼仪的基本内容范文

“华夏文明”系列课程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目前,学校正在建设校本选修课程(含国家任选课程和自主开发的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含国家必修课程和北京市必选课程)、校本专修课程(含学科竞赛辅导类课程和自主招生类课程)三位一体的学科课程体系。课程的建设与社会的需要密切相关。党的《十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华夏文明”系列课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设的。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发展要求,目前已开设如下课程。

中国哲学智慧。通过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的介绍,帮助选修同学了解先哲的基本思想及中国哲学的基本脉络,养成哲学的思维,能批判地、反思地看待世界、看待人生。通过学习,学生们将初步了解中国哲学的基本知识,如代表人物、主要思想、经典著作等。

文化行――华夏礼仪智慧。通过课堂学习,学生们将初步了解华夏礼仪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思想精髓;通过亲身参与礼乐文化活动,学生们可以将自己融入传统文化之中,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心中,亲身感受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以礼乐为切入点,窥中华文化之面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走近汉服。以传统服饰在现代的继承和传播为切入点,以“做中学”的授课方式,介绍传统文化中的服饰、饮食、民俗、娱乐等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参与课程的所有同学感悟“礼仪之大、服章之美”,体味传统生活方式中的智慧和乐趣,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走进中医。本课程意在宣传中医知识,讲解如推拿、耳针、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学方面的相关知识。本着介绍和宣传中医的目的,将医学简化成一种可以日常运用、方便可行的治疗方法,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让同学们能正确认识中医、运用中医知识。

传承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明体达用、经世致用”

“课程门类孤立化、教育内容碎片化、教学设计随意化”,是当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形象地说,就是从传统文化的躯壳中挑拣出一鳞半爪的“符号碎片”来装点我们的精神生活。此外,“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缺少对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等文化之“道”的深入挖掘。在中学阶段渗透传统文化,当致力于“明体达用、经世致用”,即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用思想文化的提升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1.“明体”――感悟文化之“道”

学习传统文化,究竟是观察一个已死躯体的标本,还是感悟生命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现实中往往是前者。例如,在中国哲学教学中,多平铺直叙、罗列一些观点,这样让人觉得孔孟老庄,不过和埃及的神像、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玛雅的历法一样,是我们从遥远的古代挖出来的珍宝,虽然珍贵,只不过供人把玩赞叹一番,然后放进博物馆陈列而已。礼仪是历史学家研究的对象,汉服是中断300年的游魂,中医命运稍好,但也时时听到各种杂音。文化的生命力来自何处?马一浮先生说:“国家生命所系,实系于文化,而文化根本则在思想。”他指出,全部中国文化都可以统摄于“六艺”之中:“国学者,六艺之学也”,而“一切道术皆统摄于六艺,而六艺实统摄于一心”。抓住这个核心,传统文化教育才有了灵魂和生命。

文化的核心就是“道”,所谓“明体”,就是“明道”。在“中国哲学智慧”课程中,我们力图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哲学是一种活的思想,是可以指导现实,解决现实问题的,充满了理论与实践的力量。我们主要讲授“轴心时代”,即先秦时期,重点学习儒、墨、道、法、名家以及易学的基本思想,以“究天人之际”,并了解现代中国文化的根基。参观历代帝王庙,感受“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瞻仰文天祥祠,感悟“天地有正气”的气节,是我们每年例行的出行计划。

礼仪与服饰也并不是“仪式动作的总和”和“一件衣服而已”。在“华夏礼仪智慧”和“走近汉服”中,我们让学生理解了“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就是华美的服饰,“夏”就是兴盛的文明道德,“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由此而来;两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中原文明往南方迁徙,号称“衣冠南渡”;端庄大气的礼仪,潇洒飘逸的服饰,是中华文化最直观的标志。学习冠婚丧祭等传统礼节,绝不是鉴赏古董,而是对生命节奏的把握。穿着汉服,绝不是“复古”或cosplay,而是对故国衣冠以及失落的文明的缅怀和传承。“走进中医”则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和明白,医学是完整的科学理论和实践体系,历史上“废方存药”的失败,正是因为脱离了整体理论框架的指导。

只有上升到“道”的层面,才能领略“生命的学问”。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碎片,也不是被观赏把玩的展品,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活着的、实践着的文化。

2.“达用”――学以经世致用

“达用”即学以致用,在生活和实践中体证理论,用理论点化、提升生活和实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致诚正”最终要落实为“修齐治平”,即理论要指导实践。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又告诉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实践中才能体证理论。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哲学智慧”虽然理论性强,但是课程一方面设置了《周易》、参观古迹等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教学别强调联系现实生活加以理解。例如,在“孟荀人性论”的学习中,就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探讨“人性善还是人性恶”;结合“我的天啊”“苍天在上”“人做事、天在看”等日常用语,挖掘“天”这一古老信仰在人们精神世界的遗存及演变历程;还有探讨名家“白马非马”时,谈及社会变动带来的“名实之相怨久矣”,让学生明白今天也同样如此。这些都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了思想的力量,从而如课程说明所说的那样,能“批判地、反思地看待世界、看待人生。”

“华夏礼仪智慧”和“走近汉服”实践性较强。礼仪本身通过实践才能学习,即所谓“习礼”,而礼仪又对生活实践具有巨大作用,正所谓“不学礼,无以立”。礼仪课程设置了坐立揖拜、岁时节令、冠婚丧祭、观摩射礼、参观坛庙、聆听雅乐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汉服课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在理论部分帮助学生了解何为汉服,以及汉服的基本款式、古装剧正误、汉服复兴运动等。这一部分的教学不仅有课堂讲授,更有汉服试穿、款式辨认、古装剧挑错等环节,帮助学生将汉服与“古装”“舞台装”“cosplay装”等区分开,理解汉服在今天的意义。实践部分设置了手缝基础(束口袋、汉服布偶等)、配饰制作(绳绦编结、端午五彩绳、古风首饰),以及其它手工,如汉服折纸、端午香包等,让学生在动手制作中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转化成自己的创作。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