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礼仪文化对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西方价值观念的产生肇始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当时西方价值系统以社会价值为基础,力图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建立更为有效的社会秩序,进而体现出价值,由于西方价值观念将人性看作是人的天然属性,因此“,人,生而平等”,在西方文化中开始有意识地强调人的“尊严”,他们认识到理性的光辉,力求以对个人利益的尊重来完善社会,使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乐观与信念。因此,西方并不排斥对个人利益和价值的尊重,例如:在17世纪荷兰追求平等交换甚至成为国家和国民的认知,这样的共识奠定了西方文化礼仪的基础,形成了西方文化礼仪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特点。而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将利益特别是金钱和地位放在了次要位置,文化中有意识地将文化价值放在首位,而对利益却置于有悖于“君子”修性的位置,这造成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以仁爱为中心,在提倡国君———臣子、父母———孩子、丈夫———妻子、兄长———弟弟、朋友———朋友做到“忠”、“恕”、“孝”、“悌”的基础上,建立起仁爱为中心的社会和家庭架构,进而形成国家。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中国文化礼仪中出现讲求“尊卑清晰”、“长幼有序”的特点,这一点与西方,特别是英美国家的文化礼仪有着巨大的差别。
对比中西方发展的历史,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鉴别中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产生中西方文化礼仪的重要基础。西方人认为:每个人有着自己的独特身份和个性,而千万个个性和身份独特的人才能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西方看来,只有尊重每个人的利益,发挥每个个体的优势,才能够有社会的发展,特别经常用“天助自助者”来阐述个人主义,这成为西方专有的文化符号,也成为西方文化礼仪的重要出发点。特别是在基督教的传统中,对个人更是突出和强调,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尊重个人隐私成为西方文化礼仪中一个公允的价值观念和基础,而这一点也经过不断地发展成为世界上礼仪的共识。应该看到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不等同于自私和利己,而是在尊重个人的利益与价值的同时,实现集体和社会的发展。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认同上的不同出现了西方人特有的对家庭、友谊的不同理解,出现了对个人尊重的西方文化礼仪。在中国的文化和传承中集体主义一直是广为推崇和赞扬的美好事物,无论是孔子的仁爱思想还是墨子的兼爱思想都对集体主义有着共同的肯定与鼓励,在中国传统意识中,有集体作为基础才能够有个人的利益,“大河没水小河干”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中国传统思想里更加强调集体的奋斗,个人的成功属于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鼓励那些为了集体而做出个人利益牺牲的人。在这样的认知条件下中国文化礼仪更加重视集体主义,往往会出现对集体主义的膜拜,中国文化礼仪在表现形式上就变得更加含蓄和谦虚,带有强烈的“东方智慧”的风味。
3家庭观念不同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西方家庭结构较为简单,基本为“父母———孩子”的二元结构,多数老人在经济独立或者有自理能力时采用分开居住的方式,老人更愿意从精神和荣誉上给年轻人以指引,而很少从金钱、体力上给年轻人以帮助。而青年人认为自己代表着希望,如果跟老年人长期住在一起将会在荣誉、自尊、能力方面受到损害,因此也不会轻易组成老少几代、亲戚朋友的大家庭,这是西方社会的文化特色,同时也产生了西方文化礼仪的特点,对于西方家庭,成员被视为平等的主体,每个人有平等的发言权,因此,可以看见西方的孩子直呼祖父母的名字,而这一点在中国无疑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才是家庭幸福和家族兴旺的标志,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中国家庭的结构属于“老人———子女———孩子”三元结构,家庭成员在一起居住和生活,在家庭中年轻人对老人的尊敬和服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家庭尊重老人的经历、付出和指挥,老人在家里有特殊的荣誉和特权,特别是在经济活动中,中国家庭有彼此支持和相互依赖的特点,这使得中国家庭更加重视自身的修为,避免因自身的不足和缺失,给整个家庭的其他成员带来损贬,这就使中国家庭成为成员共同认可的单位,因此,中国家庭具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荣誉感。反映在中国文化礼仪上,中国更加注重“尊老爱幼”,遵循在礼仪上突出秩序,在秩序上强化尊重。
4对民族主义认同差距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民族主义是对民族的认可,中国历经了5000年的风雨,中国的国家形式也是由汉族独自建立的。我们说的社会礼仪标准也是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独自建立的。汉族在历史上通常和他们的祖先生活,在工作期间和社会的连络用语言表达。只是表达一个微小的行动就能表明一些意义敏感的意思。当你说一半批评或仅仅说一些事物的时候,人们能了解什么。你想要说。如此当他们表达他们自己感觉的时候,人们不需要说出他们所有的意图。在西方人中的时候,举例来说例如美国是一个有超过二百年历史的移民国家。然而,美国人一定清楚地表达他们想要的和需要的。只有这样听话者才能很好得了解。因此他们的语言一定说出他们必须说的。
5结语
关键词:文明礼仪;英语教学;渗透
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背景。汉语与英语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的运用方式方法也不相同,因此,小学英语教学时让学生了解一些西方国家的文背景,能帮助他们很好地理解与运用这门语言。如中西方在文明礼仪方面就有很大的差异,小学英语课本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到此。我们英语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明礼仪”要求。
一、在英语教学中悄无声息的渗透礼仪教育
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如:见面打招呼,中西方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在我们中国习惯于晚辈先向长辈打招呼,学生先向老师打招呼。而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十分强调长幼、尊卑,所以,长辈也先向晚辈打招呼,老师也主动向学生打招呼,我用这种打招呼方式在学生中间起到了礼貌的示范作用,反倒强化了我们国家的礼貌行为。比如:一开始我每次见到我的学生,总是热情地主动地向学生问好:Hello!/Good morning./How are you?学生一开始很惊讶,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先主动向老师问好,现在我成了全校唯一一个主动向他们问好的老师,这让他们受宠若惊,一开始不知怎样用课堂上学过的语言进行回答,时间久了,学生也就能够很自然地应答了,不仅如此,我发现我的示范起了作用,一学期以后,学生开始主动从远处跑到我跟前来用英语向我问好了,看得出那种表情是发自内心而不是仅仅出于礼貌而礼貌,现在,我几乎没有机会先张口了,总是学生在我还没看见他时,老远就亲热地喊了起来:Hi!/Good morning,Miss Zhou.我的示范作用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课堂上,我从未要求过学生必须主动向我打招呼,也从未专门讲解有关的礼仪常识。是我用实际行动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礼貌,而且让学生不知不觉内化到了自己的行动中。
二、根据不同的话题进行比较,渗透礼仪文化意识
新版四年级上册第26课中,学生学习了父母给孩子送生日礼物的内容。我采用情景表演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中西方文化中收到礼物时的不同表现,并在表演中强化了学生学会用英语赞美礼物并表示感谢。如:当面打开礼物盒,看到礼物后说:Wow!It’s pretty!/Wow!It’s nice!/I love it very much.并且说:Thank you.这与我们中国人收到礼物时的礼节是不一样的。因为在我们中国收到礼物时,一般要等到客人离开后才能打开看。
在教Family tree中,我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称谓礼仪的差异,使其能正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在中国的称谓礼仪中,不能对父母辈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礼貌言词代称,要用准确的称呼,如:爸爸,奶奶,叔叔等。这些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极具有中国特色,这种称谓温暖,亲切,能有效地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
而在西方则不然。西方人强调人人平等,无论长幼都可直呼其名,以表亲近。比如:为让学生了解这种礼仪,我自己扮演一位七十岁的英国老太太,先让学生按照我们中国的礼仪问候我,果然学生大多喊:Old grandmother,我故意转过身去,以表示我这个外国老太太生气了,并做出显示我还很年轻并不老的姿态。当学生不知究竟该如何称呼我时,我便趁机指导学生喊我Mary,我一听到学生喊出Mary,就立刻高兴地转过身来答应,以表示我这个英国老太太很喜欢学生直呼其名,使其感到自己和孩子们一样年轻而富有活力。
三、使礼仪教育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在教Clothes话题时,教学生学习不同服装的英语名称的同时,也进行穿着礼仪教育,如着装整齐,朴素大方,按要求穿规定的校服,不穿奇装异服,不穿背心、拖鞋、裤衩等进教室,课堂上不敞衣、不脱鞋、不佩带项链、耳环、戒指或手镯等饰物。按要求修剪头发,做到仪表整洁,服饰自然得体,协调大方。
在学习Travel和Zoo的内容时,教学生掌握一些公共场所的劝告语:如:Don’t leave litter(不要扔垃圾),Don’t pick the flowers(不要摘花),Don’t throw things at the animals(不要向动物扔东西)。然后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些公共场所如超市、图书馆、旅游景点等的一些制度,从而进行公共礼仪教育。如在超市不要大呼小叫,不要随意吃货架上的食品,节假日人员较多时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在图书馆、阅览室要注意整洁,保持安静,不乱丢垃圾,爱护公共财产;在天池、天山野生动物园等旅游景点要爱护旅游观光区的公共建筑、设施、文物古迹等,不要乱写、乱画、乱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不要乱扔果皮和杂物而污染环境。
四、树立榜样,激感
关键词:饮食;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现代汉语词典》中,饮食被解释成“吃的和喝的东西”或是“吃东西和喝东西”。在英文字典中,饮食被解释为“foodanddrink”即“吃的和喝的东西”或者“biteandsup”即“吃东西和喝东西”。总的来说,有关“饮食”的解释,无非是“吃的或者喝的东西”,或是吃喝的动作。但真正的饮食并非如此简单,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再仅限于填饱肚子,而是为享受美食而“饮食”。因此,饮食本身就上了一个层次,人们已从普通的吃,上升为吃什么?在哪儿吃?如何吃?不同的吃法会体现不同的饮食文化。中西方对于饮食的观点、态度和饮食的内容、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文章将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产生此种差异的原因。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礼仪
中餐,主要体现一个“让”字。在中国的宴席上,后辈或小辈习惯等长辈、主人家入座后,才开始用餐,从而表现对主人或长辈的敬意。同时,主人一般会先给主要的宾客夹菜,并邀其先享用。西餐中的礼仪体现在“美”上。整个食用的过程,不但要美味,更要让食用者对其所食用的食物,有赏心悦目的感受。食用者衣着整齐,最好穿礼服,并且要求食用时的坐姿端正。
(二)饮食观念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也体现在社会心理、价值观、民族习俗方面。就请客吃饭来说,对于中国人,“共享”是其主要方式,一群人共坐一桌,共享桌上的菜肴,最后的结账也是争相买单。但归根结底,所有的这些行为都总结为一个“合”字。而对于西方人来说,请客吃饭在他们的思想中是每人一份,并且各付各的单,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同时,西方人不像中国人,一盘菜可以同时几个人一起享用,西方人用餐,往往只吃自己盘中的食物。
(三)饮食对象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有部电影就有场景是关于,外国士兵为了保持营养的不流失和自身的强健,而生吃大块刚割下的牛肉,不仅益于人体某些微元素的吸收,也利于锻炼牙齿的咀嚼力。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四)饮食性质
饮食观念的不同,使西方饮食倾向于科学、理性,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感性。西方饮食习俗的着重点仅仅是原始的饮食实用性的延伸;而中国饮食习俗中对味的偏重,就把饮食推向了艺术的殿堂。
(五)饮食餐具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样也体现在饮食餐具上,中国人使用筷子,西方人使用刀叉。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国人民崇尚农耕,直到现在为止,中国人用餐喜欢用圆桌,也称八仙桌;吃饭用筷子夹,体现和气;而西方人一般用方桌,并使用刀叉,刀叉却给人一种带有杀气的野蛮气息。
二、产生差异的缘由
(一)传统文化
早期中国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很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温床——黄河流域,土地比较肥沃,但是气候条件比较恶劣。
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希腊文明,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形成了希腊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特有的文明。为了获取更多资源,人们必须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这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征服欲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诞生,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人也不断地认识自己。
(二)生活环境及习俗
在中国,集体主义,是主导价值观。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体的价值与尊严。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体现在了饮食上。在中国,价值观所导致的饮食差异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中国人之间相互询问的那句“你吃过了吗?”;通过吃可以交流信息,表达欢迎或惜别的心情,现如今的吃,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交际功能上,已转化成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
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饮食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饮食则被划分在第一层,“吃”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是起到了一种维持生命的作用。
三、结语
中西,就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就表现了两个大派的不同文化,而饮食在其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国家间的交流也变得愈发的深入,中西餐桌礼仪文化也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与补充。中餐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餐桌礼仪也趋向文明性、科学性。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餐桌礼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的反映,而生活习惯的形成又不是短时间内可得到的,实际上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延伸。
参考文献:
[1] 张起钧.《烹调原理》[M].台湾: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
[2] 隗静秋.《中外饮食文化[M].浙江: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3] 李娟.《才智》[M].邵阳:邵阳学院学报,2011(12).
在精神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对外交流也愈来愈密切。不管是在商业洽谈,或是朋友的聚会中,我们都意识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我们至关重要。其中,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则是一个门槛,它是我们交流与合作的前提和试金石。
第一,从邀请的提前与赴宴的守时中看差异。
一般,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请也要提前通知,像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另外,如果宴会时间是7点,你最好是6点55就要到。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时间,这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从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礼仪的差异。
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关于中国人的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不学礼,无以立,礼的核心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中国民众已经习惯和风俗化了的社会性行为准则、道德尺度与各种礼节。
我国传统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时,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他们会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为上;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译员可以坐在主宾的右侧。有些大型场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另外安排用餐;
尽管在排列座次时,国内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在涉外场合排列座次时,一般均应遵守国际惯例。
第三,从餐具的摆放中看差异。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盘子等。它的摆放就相对比较简单。餐具的摆放是这样的:大盘是离身体最近的,正对领带;餐布一角压在大盘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盘叠在大盘之上;大盘左侧放手巾;左前侧放小碗,小瓷汤勺放在碗内;右前侧放置酒杯;右侧放筷子。
西餐中的餐具,它的用餐顺序是有外向内的,所以,他的摆放也是有外向内的。它是根据一道道不同菜的上菜顺序精心排列起来的。座位最前面放食盘(或汤盘),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汤匙也放在食盘右边。食盘上方,放着吃甜食用的匙和叉、咖啡匙,再往前略靠右放酒杯。右起依次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水杯)。而餐巾叠放啤酒杯(水杯)里或放在食盘里。面包盘放在左手,上面的黄油刀横摆在盘里,刀刃一面要向着自已。正餐的刀叉数目要和菜的道数相等,按上菜顺序由外到里排列,刀口向内,用餐时按顺序由外向中间排着用,依次是吃开胃菜用的、吃鱼用的、吃肉用的 比较正式的餐会中,餐巾是布做的。另外,要注意高档的餐厅餐巾往往叠得很漂亮,有的还系上小缎带。注意,别拿餐巾擦鼻子或擦脸。
这样看来,西餐中的餐具摆放是很有讲究的,所以我们用餐的时候绝对不能失礼。要严格按照餐具的摆放进行用餐。
第四,从进餐时的礼节看差异。
一般中国人吃饭也很有讲究。
首先在进餐时,要先请客人,若站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
其次,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另外,如果你口里在嚼着东西,切记,不要说话,以免喷出饭粒,造成尴尬。
相反,西方人,一般是每个人一个盘子,就不存在夹菜的问题,但是他们一般不喜欢,吃东西的时候说话,所以吃东西时尽量的不说话的,只有在吃甜点的时候,可以聊一些,轻松地话题。
只是,一般西餐的餐具很复杂,如果弄错了餐具也是件很丢人的事情。一般的餐具使用是这样的:菜盘两边如摆放了几副刀叉,应先用最外边的。第一道菜吃完,侍者会将菜盘 与刀叉一同撤去,再用第二套刀叉。如果有几把不同大小的刀叉匙,则用途不同。
谨记整齐、清洁和保持安静三项原则便可无往而不利。
这里,总结一点小经验,如果你不是很懂的西餐的礼仪,最实际的办法就是别人做一步,你跟着学,看着别人怎么做,这样至少不会出差错。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西方也逐渐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而且这些文化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甚至在一些方面是具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性。正确的认识中西文化的不同和冲突,并且提出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企业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主要问题,使得国际市场的范围更加广泛。
关键词:
商务谈判;文化差距;价值观
中国长期以来都被视为文明礼仪之国,并且具有救援的文化历史,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代表,但是西方国家在发展历史上远远低于中国两百年。很多西方人都是世界各地移民而来的,很多的民族和种族相互融合,构成了现在的西方国家。整体上来看,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形成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各不相同,并且也具备了不同的特点。从时间的层面来看,中国文化的发展时间比西方文化的发展时间要长。而且,文化的实际精神价值也不同,中国的文化是崇尚道教文化和孔子学说,但是在西方文化中比较注重基督教思想,而且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因此,西方人是运用了较短的时间创造了丰富的西方文化。现在的社会发展十分迅猛,国际之间的沟通也比较频繁,因为中西文化礼仪的不同使得中西贸易交流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因此探索中西方文化质检的礼节差别,提升中西贸易交易是现在的大势所趋。该项目主要研究中西方商务谈判中的礼节差异问题,并且从这些不同中进行形象的对比研究。最后,再给这些差别提供一些解决措施,希望能够给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一、中西方文化不同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主要表现
(一)价值观的不同中国主要主导以“仁”为核心,希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能够形成一种和谐的集体主义氛围。集体主义注重的是团队目标和团队理念。国外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就是所谓的集体主义,认为集体主义就是集体主义文化的有关成员为了整体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需求和目标。正是因为这样,中国在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注重社会的整体利益,其中的个人利益要以大局为重,换句话说,就是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才是个人利益的最佳体现。但是在西方国家个人主义占据核心地位。在西方文化中,比较注重个人价值、个人意志、个人尊严、个人自由、个人感情、个人权利和个人利益。在整个社会中,都比较注重个人主义,注重完成自我价值,并且以个人价值的体现来判断这个人的人生价值。“物质至上”是西方文化在个人价值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所以,西方人在交流的时候主要是强调自我,也就是以传播者为中心,交流语言简单明了,并且亿实际结果为主要依据。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和目标,不惜使用多种说服方式。
(二)思维模式的不同1.统一思维和对立思维的差别在国际商务谈判的时候,中国人谈判的主要方式就是:首先根据相关合同双方所要遵守的整体性原则和整体利益为基础进行讨论。他们比较注重双方的长效性合作。所以他们尽量减少在谈判的开始阶段就讨论相关的细节问题,而是把合同中的细节问题放到日后的谈判活动中去处理。这就谈判模式就是“先谈原则,再讲细节”,这也是中国在谈判方面最为明显的特点。但是西方人却不相同,他们比较注重细节,所以先从细节谈起,尽量不讨论原则。特别是美国人在谈判的时候采取的方式是局部把握,关注细节。美国人因为受到线性思维和分析思维方式的影响,比较看重事物质检的抽象逻辑性,比较注重具体内容。他们在思维方式上比较注重“直接”和“简单”。所以他们习惯直截了当,直奔主题。2.螺旋型思维和直线型思维的不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式的,在叙述有关事物的时候,依据相关的中心思想来进行表述,其中反复发展的螺旋式是对有关问题的进一步展开,避免在开始阶段就直奔主题。在国际商务谈判的时候,中国人一般都使用的是比较委婉的表达方式,他们认为比较含蓄的表达模式比开门见山的表达方式更为有效。但是在西方国家他们则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孤立的,所有的事物都在直线向前发展,所以产生了相应的线性推理观念。3.伦理和法制意识的不同在协调人的举止和解决纠纷问题的时候,中西方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中国人善于站在伦理道德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不是站在法律角度。但是很多的西方国家却不是这样。在中国“伦理之上”的观念已经深深的印入人们的脑海中。如果出现问题纠纷,最先想到的解决措施就是怎样获得周围强烈的舆论帮助,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中国人的严重具有十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中国谈判人员在谈判的时候,对于活动,纠纷问题的处理,主要依赖于人际关系、利用组织、制造舆论等方式来进行处理和帮助。西方人在处理纠纷问题的时候通常会通过律师来解决。在国际商务谈判的时候,他们注重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办事,不能单纯依靠自己的良心。西方很多人和公司都会聘请专业的律师顾问、律师来进行帮助,出现纠纷问题就会让律师来处理。在国际商务谈判的时候,他们根据一定的制度来办事,谈判结束后有关合同管理和相关的交流工作,则依据商务活动的规则也就是共同合同来限制对象。如果出现分歧,就要按照正式的法律途径来处理。
(三)礼仪方面的不同1.服装礼仪。服装礼仪是国际商务谈判中最为基础的礼仪内容。端庄得体的服装,不但是个人形象美、素养高的体现,还是对他们的一种礼貌和尊重。商界比较注重服装的得体性,服装是商人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国际商务厅谈判的时候,尤其在正规场合要求穿着得体、高雅、庄重。2.见面礼仪。中国人在见面的时候,最为常见的礼仪方式就是握手。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礼节。但是有的国家在见面的时候不是握手,例如日本在见面的时候采取的是鞠躬的方式;泰国在见面时采用的是双手合十的方式;法国人在见面的时候采用的是亲吻的方式;阿根廷人在见面的时候不但亲吻还会拥抱,通常是男人亲吻女人,女人亲吻女人,但是男人不亲吻男人。在很多的非洲国家中,善于用身体打招呼———较长时间把手放在客人的肩膀上。3.交谈礼仪————语言和非语言表达的不同。因为长时间的文化和历史的影响,各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化。中国文化比较注重谦虚谨慎,善于说“谢谢“,”不用客气或不用谢“等语句。但是英国人的回答主要是“That'sallright”。这就表现了个性直率的不同文化背景。4.回赠礼品礼仪。回赠礼品不但是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沟通桥梁,还是一种文化地雷阵,因为它不但可以巩固其情感,还可以帮助加强和客户之间的交流。但是因为文化不同而容易出现错误。例如赠酒在法国十分普遍,特别是深受法国人喜爱的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但是在阿拉伯国家却不允许送酒;而在中国,送礼以双数最为吉利,在日本却认为奇数比较吉利,在美国,收到礼品要现场拆开,并且要对礼品进行赞美(虽然你不喜欢),还要对送礼人员表示感谢,在日本除非送礼人员有要求,不然是不能当场拆开礼物的,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等等。
二、处理谈判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文化差异敏感性,建立跨文化观念在国际商务谈判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构建跨文化观念,构建全球文化观念,去除文化本位论。要正确的认识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谈判人员在需求、动机、信念和谈判模式以及决策方面的不同。认识并且掌握对方文化,随机应变,使得自己的谈判风格和方式能够适应不同的文化需求。
(二)在进行谈判的时候要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1.要规定好谈判的计划工作。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对方(包括其他利益方)的国家和文化状况,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为了更加的熟悉对方,我们要解决下面的三个问题:(1)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能够用几句话或几个词就能表达其中的中心含义;(2)知道其中的阻碍因素是什么;(3)举出谈判双方可能做出的多种选择。考虑哪些方案是自己能够承受的哪些方案是能被对方所接受的等等。2.在准备的时候还要考虑相应的谈判方式。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谈判人员在交流的时候遇到问题。因此为了保证谈判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就要接受和理解对方的文化习惯。在进行谈判的时候要避免使用一些对方忌讳的语言。站在谈判习惯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在谈判的时候对精准度的要求比较高,但是美国人比较注重语言的直截了当,喜欢直奔主题;日本人则比较含蓄等等。为了更好的处理这些问题,就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3.公司代表还要对谈判做足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国际谈判的时候,花费的时间往往是国内谈判的2倍,甚至是6倍。谈判人员可以在这段时间内适应对方国家的语言和行为习惯,从而保证谈判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外语使用能力,解决语言沟通问题在进行国际商务谈判的时候,困难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出现问题时,要及时的处理沟通问题,减少误解的产生,从而保证谈判的顺利进行。这就需要谈判人员熟练的掌握谈判方的语言,并且能够灵活自如的运用,有效的处理不同文化环境中语意理解之间的问题,减少沟通障碍的出现。
(四)在谈判的过程中要抛弃种族主义观念,尊重和宽容不同文化,保持中立在商务谈判的时候各个小组成员的文化背景都各不相同。有的原则和风俗在一种文化背景中是公正科学的,但是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中也许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意义。所以,谈判人员不能依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认为一样的风俗习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也是一样的,谈判人员要学会尊重外来文化,虽然有时候对方的文化在我们的思维逻辑中是不能理解的,但是也要学会尊重。树立正确的谈判意识,谈判人员用属于自己的风格个策略去顺应不同商务文化的转变。比如,在同礼仪规格较高的英国人和法国人进行谈判时,谈判人员首先要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和着装进行关注,从而体现出自己良好修养。因此,谈判双方要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和禁忌,减少在谈判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因素。在国际商务谈判的时候,谈判双方的文化差距各不相同,有的时候会产生巨大的反差。有的在一方看来是符合情理的、不能进行改动的原则和礼俗,在另一方可能就被认为是不能理解的。所以,不能单一的理解自己国家中认可的事物在其他国家也具有相同的效果。并且,还要学会尊重和接受异国文化,不能随意进行指责和批评。而且也不能随意让对方来评判自己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要保持中立,减少矛盾的出现,避免谈判失败的产生。在进行谈判的时候,各个民族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不论对手所在的文化环境是怎样的不能理解或是无法想像,谈判的时候都要学会尊重。树立正确的谈判意识,涉外谈判人员要灵活多变,使得自己的谈判风格和方式能够顺应不同的商业文化种类。例如和注重礼仪的法国、日本、英国人在进行谈判时,要注重其着装和举止,展示自己的教养和风度。但是在一些不太注重穿着的国家,穿便装也是可以进行预正式的商务谈判。因此,在和国外商务人员进行沟通的时候,要尽量掌握他们的风俗习惯,减少因为不知道某些习惯而造成对象不愉快甚至影响商务谈判的发展和最终的结果。
(五)在谈判的过程中加强法律观念,增加法律意识现在的所有商务活动都是要以法律为基础的。但是因为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不同,中西方的法律观念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西方国家属于法制国家,法律制度完善,法律观念影响深远。中国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官本位思想和关系意识比较强烈,法制观念比较薄弱,使得中国谈判人员在谈判的时候过分注重人际关系和非正式的处理模式。所以,中国要建立完善的法制观念,加强国民的法律意识,提升司法人员的综合素养,使得学法、懂法、用法的观念深入人心。结语中西方文化差异可能会对商务谈判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假如谈判谈判双方能够科学合理的使用一些交际策略,就能够有效的减少误解的产生。并且谈判双方只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对方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才可以建立相应的交际策略,从而为顺利谈判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莉.浅议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商务谈判影响的原因[J].中国商贸,2010,20.
[2]周文凯.从中西文化视角看商务谈判[J].经济研究导刊,2010,03.
[3]杨莹.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在商务礼仪中的体现[D].中南大学,2009.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 文化背景 差异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每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种语言都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的特有文化。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中西方文明由于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统的迥然各异的文化背景上,两种截然不同、差异悬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双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从而使得中西方现实人格特征大异其趣。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习俗、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文化差异。
在英语学习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社交往来、婚丧嫁娶、节日庆祝、非语言交际、价值观念、有文化内涵的词汇等方面。
1.餐桌礼仪
首先,我们用筷子,西方用刀叉。使用刀叉有一定的规矩: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左手食指按在叉子把上,右手食指按在刀背上。吃中餐时,我们需要把饭碗拿起来,用筷子将饭拨到嘴里,但在西方国家的餐桌上,绝不能把盘子或碗拿起来。我们的习惯是如果菜掉到桌子上,一般不再捡起来吃,但在西方餐桌上应该捡到盘子里吃。吃剩鸡骨头和残渣放在自己盘子的外缘,不能放到桌上,更不能丢在地上。
2.问候语
语言不同,社会文化不同,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常常是交际失败或产生误解的因素之一。汉语中一些打招呼的形式常常使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感到不可思议。比如中国人爱用“吃过饭了”“去哪儿”这样一些话来打招呼,而这种问候语直译过来却是无法被说英语的人接受的。同样,英语国家的人也有用谈天气或称赞对方来打招呼的习惯,这在汉语中也不多见。所以,了解问候语的文化差异是说好外语、促进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
3.握手
中西方握手的礼仪要求存在一些差异:1)英语国家的人在室内握手时,女主人以外的女士不起立(除非对方地位很高或年龄很大);在我国,不分男女,都以起立为礼貌。2)男士在户外与人握手时,如果头戴帽子,英语国家要求先脱帽,后握手,而中国男士却无这一要求。如果带着手套,中西方都以先摘下手套再握手为礼貌。
4.隐私
个人的隐私需求须与交际需求相协调,个人在需要隐私的同时也需要与他人交际,传递信息并寻求伙伴。在寻求这二者间的平衡关系时显示出文化、名族、种族、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等的差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隐私有不同的界定与阐释,因此,异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交际时需考虑对方的文化因素,作出适当的调整,使隐私与交流形成合理的平衡关系。比如说: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有文化内涵的词汇
例如:“You indeed are a lucky dog.”直译成汉语就是:“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因为“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是贬义的,我们常说“走狗”、“癞皮狗”、“狗头军师”等,用来指讨厌的人。可是在英语中这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在这儿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反而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要理解懂得甚至通晓这种语言的文化,熟知这种语言的发展背景。
语言是习得的,英语文化是英语语言的存在和发展的土壤,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也是习得的,语言的习得程度和运用能力必定有赖于环境文化的领悟,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增加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自觉性,使学生具备在英语文化背景下使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经济摩擦也随之增多。对于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人来说,熟悉不同国家的礼仪,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有着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一、称呼方式大相径庭
双方商务人士会面第一件事就是打招呼,如果不了解对方的称呼习惯,就有可能出师不利。一方面,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宗族观念,讲求“上下有别、贵贱有分、长幼有序”,并且“贬己尊人”。对自己就是鄙人、拙见、寒舍等,对他人则称作:贵、您、某某经理,某某局长等。在西方称呼规则简单明确,“你”就是you,“我”就是me,而且很少用头衔来称呼别人,即使有也仅限于对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或法律界人士,比如Prince William(威廉王子)、President Obama(奥巴马总统)、Father White(怀特神父)等。普通陌生人之间用Mr.(先生)、Mrs.(太太)、Miss(小姐)即可,熟人之间则以名相称,这是关系密切、彼此熟悉的表现,就连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可以直呼其名。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敬老尊老,长者是智慧的象征。汉语习语中就有很多体现了这一价值观念,如“宝刀未老、老当益壮、姜还是老的辣”等。对待年长者在称呼前面或在姓氏后面加上一个“老”字以示尊敬,如“老领导、老同志、刘老、张老”等。西方人一切着眼于未来,一切向前看,“老”是虚弱、不中用的代名词,会阻碍社会的进步,称别人为“老”是一种无礼的表现。因此和年老者谈话时应尽量避免提及或以委婉的形式出现,如用senior、elderly,advanced来代替old。
二、时间观截然不同
西方人奉行线形时间观,认为时间一去不复返。因此,对他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做任何事都应有严格的日程安排,并且将交往对象是否遵守时间当作判断其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安排商务会晤至少要提前两个星期,如果遇到特别重要的事情则至少在2个月前进行预约,到最后一分钟才联系被认为是制造麻烦、甚至是侮辱,并且一般都会遭到拒绝。在商务会谈中,他们喜欢开门见山,不喜欢停下来或保持沉默,习惯速战速决。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推崇环形时间观,认为时间像圆环一样能不断轮回、重复。因此,中国人安排时间比较随意,不太重视预约。并且,中国人经商注重关系,喜好感情投资,慢慢和对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更看重长远的相互信任,故中国人的商业活动时间周期较长。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下,急于进入谈判正题的西方人显示出的无奈和焦虑往往被中方误认为缺乏诚意;而寒暄的中国人被认为东拉西扯、不务正业。如果不理解这些时间观念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商务活动无法顺利开展。
另外,西方人对于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有严格的区分。如果是工作交往,应选择在对方的工作时间里进行;如果是私人交往,就要选择在对方下班的时间里进行。而中国人在时间分配上往往公私不分,下班以后谈公事或是上班时间谈私事都是寻常之事。
三、饮食各有特色
宴请是一种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方式,东西方的商务人士都乐于此道。但是,中国主人和西方东道主的风格却截然不同。
首先,饮食习惯的差异。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中华饮食文化以五谷杂粮等素食为主,夹取蔬菜、米饭的长筷形成了共餐制;西方国家发达的畜牧业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肉类食品,切割肉食的刀叉带来分食制。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中方喜欢安排圆桌筵席,与客人说说笑笑、热闹非凡;而各吃各的西方人则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甚至喝汤或咀嚼食物都不发出声音。
其次,中国人宴客讲究排场,美味佳肴琳琅满目,并且不断劝酒、代客夹菜,只有才能体现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而富有的西方人却崇尚节俭,即使是正式的大型宴会,菜肴道数也不多,而且要尽量吃完,不能浪费。主人也决不会勉强别人,“help yourself(请随意)”,客人吃多少、吃什么完全由自己决定,若像在中国一样客套那只能饿肚子。另外,在安排菜肴时,必须考虑到西方人的饮食禁忌,他们不吃宠物、动物内脏、头部、脚爪和无鳞无鳍的鱼。而中国人这方面的禁忌要少很多。
再次,在宴请礼仪方面,中国以左为尊,西方以右为贵。另外,受旧社会陋习的影响,女性地位总体上低于男性,所坐位置一般不显著;而崇尚骑士精神的西方时刻讲究“女士优先”,男士要替身边的女宾拉开椅子以示尊重。进餐结束后,要等女主人起身离席,其他人方可离席。
最后,地位重要或是关系亲密的人士会被邀请到家中赴宴。在西方,上门做客不可早到,因为主人可能还没有准备好,早到会使主人忙乱不堪。而在中国,客人有时会提前几个小时到主人家,女士们忙着准备饭菜,男士们则在一起聊天,看电视。席间,西方人会热情洋溢地说:“这是我的拿手好菜!”或“这道菜是精心为你准备的。”而视谦虚为美德的中国人佳肴满桌还不停地说:“菜做的不好,请随便吃点”。初来乍到的西方人会很反感:“菜烧的不好,何必请我呢,难道是不重视我吗?”另外,中国人请客时若食物被吃光,会感觉没面子,因为这表明饭菜不够丰盛;而西方女主人见此情景,定会感到欢欣鼓舞。若还剩下不少菜,反而会垂头丧气,因为这说明其烹饪水平有待提高。由于中西方宴客有较多的差异,我们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习俗,用恰当的礼仪去招待他们。
四、送礼方式天壤之别
送礼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外商务人士都讲究送礼以增进友谊。然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礼品选择及馈赠礼仪上却各有千秋。在中国,虽然嘴上说着:“礼轻情义重”,但通常都认为礼物越贵重越好,过于简单或廉价的礼物不仅起不到增进感情的目的,反而有可能会得罪人。西方人送礼比较讲究礼品的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如:献给女主人一束美丽的鲜花,送给朋友一瓶名酒或小工艺品。总的来说,他们不送过于贵重的礼品,但却相当重视礼品的包装,以此表示深情厚谊。
各国人们在受礼时使用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中国人会推辞再三,盛情难却收下礼物后,也会说“让你破费了”,并且不会当面拆开礼物;恰恰相反,西方人总是非常爽快地收下礼品,当面拆开且表示惊喜和感谢。他们认为,赞扬礼物宛如赞扬送礼者。如果不了解这方面的差异,西方人会认为中国冷淡、虚伪,收了他的礼品就放在一边置之不理,让送礼人很尴尬,会认为是你不重视他送的礼物,甚至是不尊重他;而中国人会觉得西方人迫不急待,甚而是贪婪,举止粗野。
五、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日趋密切的中西交往中,我们必须正视中西商务礼仪的差异,、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同时加强专业礼仪人才的培养。这必然要求高校向社会输送既通晓国际商务规则、又能用英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涉外活动的人才。要实现该目的,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知识结构,将跨文化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拓展学生的全球化思维,培养其跨文化交际实力,从而提高商务交流的效率,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敏.论中西礼仪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M].实践与探索.2006
关键词:文化背景;语言运用;口语交际
新英语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人文性,突出了情感策略、文化意识。日常英语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实际运用,将对西方国家文化意识、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交礼仪、风土人情和地理、历史知识的介绍作为重要内容和基础,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
一、注重常识介绍,引导学生主动关注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
语言形成于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凝聚着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人类社会各方面的特征。由于文化背影、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语言必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且这样的差异处在动态变化的状态。例如:就某些词汇感彩而言,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铸就其语言含义的明显差异。如:单词ambition,本来就具有褒贬两种含义,在实际运用中,中国人取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用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再如: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取义“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以形容“积极进取,有开拓精神”。
众所周知,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专题介绍中西方文化背景、文化差异,介绍由此产生的中西方语言习惯的差异。要通过分阶段、分板块介绍,特别是通过生动鲜活的实例,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主动了解、探究中西方用语习惯差异的意识和能力。
二、主动归类讲解,帮助学生积累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类型
中西方语言的差异体现在词汇特征、语法习惯等多个方面,涉及日常见面问候、称赞、致谢、道歉到委婉语、禁忌语乃至体态语言等方面。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归类掌握,引导他们系统地掌握英语与中文的用语差异,并在学习中主动积累。这里列举常见的几类。
1.称呼
英语表示称谓的词很少,“叔、伯、舅、姑丈、姨丈”通用一个uncle,父母、兄弟、姐妹一般直接称呼其姓名。特别是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差别更为明显,汉语中常泛化使用,而在西方一般不会用于表示非亲属关系,因此,学生在运用英语的时候容易与汉语习惯混淆,这必须在学习中对比积累。
2.感谢
面对馈赠,中西方人有着迥然不同的应对方式。中国人一般要反复推辞,最后的接受总要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样子,而且多不会当面打开礼物;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却习惯于当面打开来欣赏并毫不掩饰地称赞一番。因此,尽管中西方都常用“Thank you”表示感谢,但运用却大相径庭。
3.赞美
对于赞美,中西方也有巨大差异,在中国当面的赞美,常常会被认为是阿谀奉承或趋炎附势,但在西方却被人们在各种场合经常性地广泛使用,而面对赞美中国人一般会谦虚否认,而西方人多以“Thank you”欣然接受。西方人对合心意的行为多通过赞美来鼓励,教师也喜欢通过赞美来鼓励学生。例如:You did a good job! Well done!
4.禁忌
在西方国家,隐私是人们非常在意的事情,“Keep a certain distance”已经成为交际的基本准则。例如:人们见面,对于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隐私,都是不宜于打听的。再如:见面时,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喜欢握手,而西方多数国家的文化里,一般是不会随便和人握手的。
三、积极创新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包括跨国交际在内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探索积累科学的教学方式,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生活习惯、认知习惯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
1.比较教学法
教师要深入地研究外国和本民族文化的异同,尝试从称呼、告别、作客、谦虚、道歉、赞扬、关心、谈话的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在教学中注重对相关词汇的文化意义开展比较分析。
2.听说结合教学法
要引导学生主动在生活中听英语,并将听和说结合起来。特别要鼓励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语音资料。在训练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生动展现目标文化的各个方面,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全面感受目标文化。如: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等,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因特网获取更多的英语文化信息。
3.主动开辟“第二课堂”
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活动结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来激发兴趣,或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角色表演,通过活动体会外国人思想感情表达的习惯和方式。
和现代礼仪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体育礼仪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参考性建议:尊重文化差异,求同
存异;注重系统教育,找到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礼仪发展模式;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礼仪教育大环境;加强
社会媒体的监督与导向。
关键词:礼仪教育;体育礼仪;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6-0065-03
体育礼仪作为体育文化核心层面的重要内容一直
在体育文化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从奴隶社会
开始就已经有了礼仪教育的雏形,随着西方体育项目
的强势介入与我国新旧文化体制的交替,我国传统的
体育礼仪正在经受挑战和断裂。观赛礼仪是观众在参
与赛场活动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一整套表现尊重、教育
和审美意义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文章分析我国古代
和现代礼仪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体育礼仪
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参考性建议,以期更适应当代
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
1 我国体育观赛礼仪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1 我国体育观赛礼仪的现状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射箭赛场的“喝倒彩事件”、
足球赛场观众席的“垃圾门”、2009年CBA太原赛区
因观众不文明观赛而处罚5万元案例等都是近几年出
现的典型观赛不文明事件,不遵守赛场秩序、大声喧哗、
不注意衣着形象、喝倒彩、乱扔垃圾、破坏公共设施、
对于自认为不公正的判罚对裁判大加指责和谩骂等都
是近些年我国观众在观赛时的一些典型表现,有的虽
然是无意行为,但客观上不单影响了运动员比赛的情
绪和赛事的正常进行,也破坏了我国观众在世人面前
的形象,无利于奥林匹克精神在我国的传播和中国传
统礼仪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2 影响我国体育观赛礼仪的因素分析
1.2.1 与我国“金牌至上”的传统观念有关 个人英雄
主义、“金牌至上”理论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都根深
蒂固,我们习惯于为冠军或优胜队伍加油鼓掌,而为落
败者不予鼓励,中国观众喜欢用击鼓、大声叫好等强烈
的方法来表达对于喜爱球队最热隋的支持,“金牌至上”
理念催生了个人英雄主义的诞生,使观众在观赛时将比
赛成绩凌驾于体育道德之上,加剧了不注重比赛过程、
只注重比赛结果的畸形观赛心态。
1.2.2 中西方民族性和地域性差异 不同的体育项目有
不同的观赛礼仪,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对于同一个体育
项目的爱好与关注点不同,不同民族和地域对于体育
礼仪的理解也大不相同,东方体育更注重技巧性和观
赏性,而西方体育更注重竞技性与竞争性,不同民族
地区的体育项目都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是民族习惯
的一种表现。
体育礼仪作为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非
常浓郁的时代特点,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任何时代
的礼仪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不论是从体育服装、服饰、礼仪器物、还是礼仪规范,
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礼
仪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性、地域性的矛盾相互冲突与
融合,如礼仪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
传统的具有狭隘民族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文化特点已经
淡化,随之而来的是礼仪文化中更符合时展的精
神,如倡导和谐社会的礼仪文化观念。
1.2.3 与个人文化背景、社会文化氛围有较大关联 体
育礼仪与社会文化氛围、个人文化背景有较大关系,
体育礼仪的发展会随着主体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提高而
提高,也会由于个人文化背景的差异表现出不一样的
特性,当今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全面转型”时期,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造成社会生活的基
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缺位,引发社会行为层面的无序
与失灵。近些年,在我国体育赛场上的一些不文明行
为就是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影响的具体体现。同时又
由于个人文化背景、职业等差异,造成对体育礼仪的
理解和认识程度不同,在观赛礼仪、礼仪认可度等方
面有可能会造成一些问题。
1.2.4 对不同观赛礼仪认识的缺乏 不同的赛事,观赛礼
仪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专门针
对观赛礼仪对全体国民进行加强教育活动,大部分的
观赛礼仪都是观众在平时通过自身了解和观察所得来,
所以难免会对不同项目的观赛礼仪不了解,无意造成
一些破坏赛事顺利进行的行为,对比赛所展示的奥林
匹克精神也未做深入了解。
2 我国古代体育观赛礼仪的文化内涵
2.1 非常注重礼仪与政治、伦理的结合
纵观我国礼仪教育思想,会发现无论是中国古代
还是近代,都非常注重礼仪与政治思想、伦理纲常之
间的结合问题,有尊卑、谦逊之意,是儒家伦理思想
在礼仪文化方面应用的体现,儒家思想的精髓就是仁、
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建立了传统社会
中最基本的为人处事原则,由儒家学者整理成书的礼
学专著“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对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社会风气的养成等都起到
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注重系统性与分类教育思想
礼仪教育应该贯穿于人成长的各个阶段,从我国
礼仪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都非常注重礼仪教育的
系统性,分年龄、分性别、分职业、分场合等进行重点
教育与培养。年龄方面,注重从青少年时期进行培养,
从小加深礼仪的认识和了解,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
进行分类分重点的礼仪文化教育,在大学阶段,加强社
会礼仪与家庭伦理教育,作为必修课进行;在性别上,
分别针对男性与女性开展了绅士教育与淑女教育,职业
上有骑士教育,场合上有注重餐桌礼仪的博雅教育等,
应该说分类教育思想比较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2.3 把礼仪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首要地位来抓
从我国礼仪教育思想中能看出,礼仪教育是作为
培养人才非常显著的地位来抓的,普遍认为:礼仪教
育作为人的基础教育尤为重要,一个人对待人、事的
基本判断和行为都来自于礼仪教育,只有培养良好的
礼仪习惯,才能更好的解决将来从事的工作以及面临
的社会问题。
3 我国体育观赛礼仪发展的启示
3.1 要尊重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要
在充分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之上,加强对西方体育礼
仪与我国传统礼仪的研究与传播,要有批判继承与批
判引进的思想。现在大多数奥林匹克项目都来源于西
方,在对项目的理解与认可度方面,中西方还是存在
一定的文化差异,如在观赛礼仪上,西方礼仪中更注
重用欣赏的态度来面对竞技与成功,而中国观众由于
文化背景与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更喜欢用欢呼
与其它更热闹的方式来祝贺成功,在这些方面,应该
抱有的思想,在充分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
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性的进行改良,不
能一味的批判与打击,从其它方面不断渗入,逐步改
善国人的观赛礼仪等方面。
3.2 注重系统教育,找到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礼仪
发展模式
我国礼仪教育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注重系统教育,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开展有针对性的礼
仪教育模式,在这里提倡“一线四点”的教育模式,“一
线”主要指的是以终身教育为主线,“四点”分别是以
不同职业为基点,以公民基本素质为支撑点,以学校教
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为着力点,以观赛礼仪为突破点来
进行有针对的礼仪教育。要倡导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
要奉行礼仪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和主线的教育思想,
加强在不同时期的礼仪教育,以不同职业为基点,是要
在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各种不同职业人群的特
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礼仪教育,不搞“一刀切”,不能
看到—些不合理的礼仪习惯就一味的采取批评的态度,
在面临具体问题的时候要具体分析,以公民基本素质为
支撑点,就是要在社会范围内开展传统礼仪及规范等的
宣传及教育活动,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对于不文明的
礼仪现象,要采取多种方式批评教育;以学校教育与社
会教育相结合为着力点,一方面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
对学生的礼仪教育普及思想,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
展礼仪教育的基本规范教育,要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系
统性,从社会教育角度来说,社会教育机构也要在开展
其它专业学习的同时,加强对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
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3.3 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礼仪教育大环境
要充分重视社会环境对个人礼仪教育的影响程度,
礼仪教育大环境的建设对于国民体育礼仪的提高有着
重要作用。作为政府来说,一方面要加强对于不同项
目体育礼仪的宣传与教育活动,提高国民的体育审美
能力,体育审美作为体育素养的一部分,就是要培养
观众具有一定的审美知识,能够感知与体验、欣赏和
表达体育美;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方法和渠道广泛的
宣传体育比赛规则,特别是一些不为广大群众所熟悉
的比赛项目,使国民在了解该项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加
深对相关礼仪规范的认识。
3.4 加强社会媒体的监督与导向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公众媒体的宣传对普通民众
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从目
前中国媒体对礼仪教育的宣传方面来看,还没有形成一
套完整并积极向上的套路,更多的停留在对某—些事件
的报道,在比赛胜负观上、在对观众不文明行为的报道
方面、对体育比赛过程中的不良现象的报道方面并没有
充分体现出—个专业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在规范人们
行为与引导行为方面并没有起到—个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为具有教育功能与导向的媒体,应该利用适当的议程
设置和舆论宣传来影响和引导树立正确的礼仪规范,提
高宣传功能与正面导向功能,体现出专业的奥林匹克精
神,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4 小结
从我国礼仪教育思想的对比分析角度对我国体育
礼仪教育进行研究将为我国建立更和谐、更有效的礼仪
教育思想提供参考数据。从我国礼仪教育思想中细化出
经验,再结合社会发展和体育礼仪的特点,以更好的发
展体育为标准,为公民更好的参与体育、爱好体育提供
合理发展方式,为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旭武,林少娜.体育赛事观赛礼仪缺失探因与
对策[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9(2):10-12.
[2]冯强.中国现场观众观赛礼仪缺失的原因及对
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7):204.
[3]高玉诺.“一线四点”礼仪教育模式探索[J].中
国德育,2011(2):50.
[4]罗永义.体育礼仪的涵义、特点与功能探析[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26(3):3-4.
[5]杨彤彤,谢忠萍.体育礼仪的功能与传播途径研
究[J].体育与科学,2011,32(4):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