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培养文艺气质范文

如何培养文艺气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培养文艺气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培养文艺气质

第1篇:如何培养文艺气质范文

文艺评论的功能与评论者的内外修养

近年来,文艺评论日渐活跃,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一些不良风气也一直被诟病,稀释着其影响力。

“今天,大家对文艺评论的现状很不满意,深层原因就在评论被边缘化同时,评论家自身发生了分化。有的评论者不再视批评为终身的志业,而仅用作谋生之具,他们窜身于各种会、展览会,不务正业,忙于应酬;写的文章,也不过是在各种主义中翻滚,有姿态没立场,有偏袒没主见,不讲真话,只是应景。当市场大潮涌来,又不能抵御消费时代注意力经济的影响,不仅没对票房、码洋保持警惕,也未与画廊、交易商等市场力量拉开距离。”汪涌豪坦率地指出。资本、市场不断抛出诱惑的媚眼,错综复杂的人情关系让人举步维艰,在这样的环境里,文艺评论家如何自处?汪涌豪认为,这时,批评家的学术操守就显得尤为重要,评论家一要知所敬畏,二要怀有诚意。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聂伟认为:“从事文艺评论,不仅是观察、写作和言说的志业选择,也是个体经由阅世、思考与表述,明确角色定位、标注情感坐标、深植价值定力的跨媒体实践。此间无需回避个人艺术视野的局限、心智的局限、语言表述的局限甚至所有人置身其中无法回避的时代与社会的局限,而恰恰是上述局限构成了我们集体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在共同构建的情感共同体中,求得多元识见与主流价值的最大公约数。”

资深媒体人、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立行表示,文艺评论有发现的功能,要把一些好作品尤其是未必有很好的市场但内涵丰富的作品的真正价值挖掘出来,呈现出来;文艺评论家要有专业素养,不能一味地说好话,表扬要表扬得到位,不足的地方更要呈现出来,真正通过文艺评论的功能,让文艺作品更加完善完美,同时也要让公众知晓艺术作品的不足之处,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价值。

“今天的公众早已不满足以旁观者的身份接近艺术,他们需要通过欣赏活动,体验到艺术中的美与自己情感世界的关联。是否具备这种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几乎是艺术作品能不能获得场外生命的关键。在这个关键点上,评论家的接引摆渡作用不可或缺。一个好的评论家应花力气研究如何帮助大众找到这个点,从而使艺术的审美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而不能将文艺评论弄成‘私语批评’,针对公共领域的艺术批评,尤其不能如此。”汪涌豪说道,“要实现艺术的社会功能,更有赖评论家的分析与引导。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体会,今天社会上的种种乱象,有的并不起因于人们的不明是非,恰恰起因于其不辨美丑,如何化性起伪,文艺评论可以施展的空间很大。”

“在国外,文艺评论是作为一种文艺舆论来研究的。国外学者认为,很多社会成员并不可能完全亲身体验很多事情、很多作品,他们通常是通过舆论来对这一类事物、现象进行认知。由此,已经客观存在的舆论,影响着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对艺术的认识,而且这种认识会植入现有舆论当中很多元化的价值观。”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张祖健提出。在他看来,文艺评论主要是塑造和改善文艺舆论,目前上海的文艺评论所塑造的文艺舆论是有自己的高度,但若放到全国范围,则没有太大的优势。怎么让文艺评论建立舆论高度?张祖健认为:第一要有学术的高度;第二,文艺评论要通过舆论引领文化创意产业,一旦达到全国的引领力的话,不仅能引领上海文化艺术的资源甚至于可以调动全国的资源乃至国际的资源,从而促进上海地区的文艺创作。

文艺评论家要积极实现观念、语体的转换

“社会上总是有个感觉,认为文艺评论比文艺理论低一级。”张祖健坦言,“因为文艺理论主要研究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而文艺评论往往就事论事、对具体的对象进行分析,通常是形而下的。正是这样一种比较狭窄的认识,使得文艺评论开展得不是很顺畅,会有很多的禁忌。”

在评论的队伍中,高校是一个重要的阵地,藏龙卧虎。然而,在面向大众的主流媒体上,功力深厚的学者的评论文章并不多见。

张立行认为,学术与评论可以并行不悖,“为报刊撰写所谓的文艺评论的时文,尽管不能算学术成果,但对写作者的思路的开阔很有好处。文艺评论的写作需要跟当下的一些文艺创作领域发生比较密切的关系,积极关注新的现象、新的作品,这对学者在一些学术课题方面的开拓也有帮助。”除了建议学者多“走出”高校,张立行还提倡不同文艺领域的学者相互“串门”,建议各个艺术门类间能多跨界。“当然,这也对评论者的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文艺评论工作者要不断学习,不仅善于借助传统媒体,还要善于运用新媒体,使我们的文艺评论传播得更多、更远、更好。”

“文艺评论者最起码应当具有与一线创作者一样的社会敏感度和快速反应能力,甚至还要具有对某个文艺创作领域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与前瞻能力。评论如同亚历山大港的灯塔,具备艺术概括力、理论抽象力,占据思想制高点。对当前的文艺评论家来说,要学习充分融入新媒体生态,尝试塑造‘学者粉丝’(Aca-Fan)形象,积极实现语体转换,以适应新媒体环境对于公众知识分子的文化角色定位。”聂伟说道。

借文艺评论提炼出中国故事的“上海气质”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开辟了新的空间,如何借这个平台让文艺评论更好地发挥作用呢?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洛秦指出,文艺评论协会是一个重要的、有现实意义的平台,他建议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学术性评论与欣赏性评论分层开展,通过不同渠道对不同评议对象来获得不同层面受众的共鸣和参与;二、重视培养年轻一代的评论人才,例如在音乐学院开设音乐评论专业,系统教授评论学科的知识;三、加强新闻记者的评论水平,例如报刊记者在音乐评论方面的知识的培养和训练。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推进上海文艺评论水平的提高。

张祖健认为,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要建立上海文艺发展当中的舆论愿景,建立一个上海文艺发展的舆论框架。“首先,对上海各个艺术样式的舆论做一个基本的调查和梳理,建立文艺舆情的调查报告制度;第二,梳理现在上海各个艺术样式评论意见的高度和宽度。上海文联应每年至少出版一本上海文艺评论的集子,汇总每年度上海各艺术样式的文艺评论的代表性意见和文献;第三,要建立一套文艺评论的规划,每年研究一个事关上海文艺发展的重要现象或重大命题,征集上海文艺评论界各个方面的意见。”

第2篇:如何培养文艺气质范文

关键词:艺术;审美;教育;生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232-01

一、积累修养,广泛涉猎,提高青少年的鉴赏能力

艺术作为人类必须课,不仅培养了审美能力,还有助于我们形成高尚的情操,美化心灵和启迪智慧。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很早投入到文艺工作中,他与儿子间100多封书信被编辑出版成《傅雷家书》成为国内最好的艺术修养读物之一。修养的形成不是一时的,需要夜以继日,持之以恒的个人修炼和勤于律己的优秀品质。

苏轼曾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意思是说某些东西一定有地方值得欣赏,是我们感到快乐。一个人的艺术修养越高,涉猎的知识面越广,审美能力也就越强,审美趣味也就越多样化。相反,一个人艺术修养越低,涉猎的知识面越窄,审美能力也就越差,审美趣味也就越单调。所以,人要学会适时的迁移,不仅仅是礼乐书画的相通,哪怕是在旅途中看到的一幅幅掠过的风景所触发的人生感悟,看到传统文化器物所触发的一些设计创意等等都应该在第一时间记录下来,对于美的理解不在于你有多么的真知灼见,这些自然的朴实的鲜活的想法,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必然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学会慎独,抹去浮华,创造和谐平等的学艺之路

滕守尧先生曾说,每个有追求的人,毕生都在营建自我的“庙堂”,庙堂一旦建成,最终端坐在其中的,将是自我人格之神。我想人应该学会慎独,外修气质形象,内练学识人格。浮华精彩,定要有一颗甘于寂寞的艺术之心。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指出能够自守还不够,还要“超越自己”、“超越社会”,即贫困时自得其乐,富贵时好礼乐善。罗贯中有一副很有名的油画作品《父亲》,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作者在四川省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采风,天黑的时候见到雨天守在厕所附近掏粪农民后所引起的形象感受,回去以后将这一形象进行了反复推敲,渐渐清晰了画面的形象内容。画面效果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生活中寻找对心灵启发的美的事物并不难,难是否有一颗品味真挚艺术的质朴之心,贴近自然,大胆创作。

滕守尧先生在谈到生态式教育中说道“生态式教育就是教育依照生态智慧,把教师、学生及学科看成是一个交叉融合、互生互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提倡师生的平等对话和互动,提倡教师在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前提下,通过师生的相互提问、相互碰撞来引导和开发学生的潜力和智慧,提倡学科间的相互融通和互补,提倡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交织和搭配,从而达到最佳组合,让学生的生命在人与自然、学校、社会相融合的过程中得到滋润和营养,形成一种高级的生态智慧。”滕先生的这句话中 “平等”和“交叉”两词至关重要。师生关系是一种教授与接受,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很好的体现了师生教与学平等的关系。

三、淡化主次,整体联系,有助于提高青少年人文素质

滕守尧先生对于生态式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别强调了学科没有主副之分,文科理科是互通的。对于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缘”地带关系,我们有些同学是分的很清楚的。我们作为即将踏入社会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高端人才,尤其应该从自身观念上改变,对于辅导学画的晚辈,在画法上不要过多苛刻,让他们多参加一些画展,开阔眼界,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作为切入点,再做细做精。因为学习不仅仅只是培养能力的一种方式,有机会我们还应该参与实践中去,做到学为我所用,在事业中体现自我价值!

一代画家黄宾虹老先生的画风格浑厚华滋,意境郁勃澹宕,他的山水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浓密浑厚,近看多如牛毛的皴,远看有气盖山河的雄。包括一些题跋印章,在画中的摆设也极其重要,这不仅反应了作者的人物性格,同时对于后人侦辩作品真伪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因素我们都要整体综合起来分析作品!对于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当一些孩子冒出奇思异想的想法同时,大胆鼓励他们用纸笔绘制或者手工制作的方式记录下来,有条件的话老师还可以运用电脑等先进方式辅的手法帮助孩子,早日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好的学生。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审时度势的制定一些更加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承担起中国艺术教育的重任,对民族文化保护与发扬献计献策,充分调动每一位老师的教学、创研的积极性,在从艺路上迷茫的孩子们指明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第3篇:如何培养文艺气质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践德育 浸润

【中国分类法】:G71

基金: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职业能力培养研究》(HJY13-1406)成果之一

卢梭曾说:“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以审美教育为主导的公共艺术教育,彰显着综合性、基础性、人文性、社会性、实践性和情感性的艺术特征,承载着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夯实着高校德育的阵地。

一、艺术本身所固有的德育功效

艺术并不是纯粹技术领域的活动,艺术始终有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失的维度,就是它作为人类情感的表现与共享、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的方式之一的价值。艺术作品中,理融于情;艺术接受中,情先于理。艺术家在作品中以松柏喻坚志,以梅菊映品格,以兰竹见节操,以最富于情感的、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影响人的审美感觉、心理、思想情感乃至整个精神世界,以美导善,助学生形成对美丑、善恶、荣辱的深入认识,潜移默化地引起学生思想情感、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促学生和谐发展。

二、公共艺术教育实践的德育渗透

1、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为德育渗透第一课堂

课堂是高职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之一,就是把艺术教育作为道德教育传授的承载体,利用艺术的柔美、自然以及触动心灵深处的功效,使学生在赏析艺术之美的同时,道德情操得到升华。艺术欣赏是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一幅幅美丽的画、一曲曲动听的歌,通过赏析艺术精华中潜藏的魅力和内涵,达到视觉、听觉乃至心灵深处的内化与净化,使教师的美德教育目的和学生自身思想意识在美妙如画,柔和甜美的意境中交融。

艺术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特别是传统文化很多是通过艺术的承载而传承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形成了许多优秀的、经过历史淘净的、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艺术作品,它们蕴含的民族精神激励着学生奋斗的意志。如《美术鉴赏》课程中,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以雄浑的气势展开了祖国山河之美的美好画卷,唤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加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戏曲鉴赏》课中,通过体现着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和卓越创造力的戏曲精髓解读,感受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激发学生关注传统的热情。《音乐欣赏》课程中,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直击心灵,增强着人生搏击的勇气和信念。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巧妙的使思想道德教育入脑入心, 真正深入到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 内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引导学生的道德行动。

2、形式多样的课外艺术活动为德育渗透第二课堂

公共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主要是学校层面的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其形式多样,有艺术沙龙、各类艺术协会等社团组织、文学艺术讲座、校园文化艺术节等。这些艺术活动形式在使学生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也在统一组织管理和明确的目标导向下,为学生提供着发挥个人特长的舞台,培养着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服务精神与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如高校社团的形成多出于自发,文化艺术社团的成员多为有文艺特长或爱好文艺的学生。通过社团活动,成员的文化艺术能力得到提高,道德选择能力、判断能力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气氛中得以提升。利用高雅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的资源和载体,使学生通过专业的演绎,学习如何欣赏美、品味美,得到自然的思想文化渗透,这种情感洗礼激发的德育功效是其它方式无法比拟的。

3、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为德育渗透的第三课堂

校园文化环境反映着一所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影响着校园人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蕴含人文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用新理念、新体制、新模式进一步激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与充满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共建和谐文明的校园风气。现代艺术以文化活动的形式参与到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完善的艺术环境、浓郁的艺术氛围和一系列的人文艺术活动,使学生们关于科学和艺术结合的美好理想有了滋生的土壤。建设与大学生人文思想和修养气质培养相吻合,与高职校园文化特色相融合的第三课堂,使得从高职校园里走出的学生也具备一定人文艺术修养与气质。德育与艺术活动的有机结合,对于高职德育工作模式及德育目标具有创新作用。

三、公共艺术教育实践彰显着高职德育工作中的人文价值和精神

高校德育是一项系统性的育人工程。德育塑造人的过程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学习生活领域入手,帮助大学生寻找一种可行可信的道德生活。美学家尤•鲍列夫曾指出“艺术是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就完整的个性。”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在审美主体产生情感上的统一性的艺术教育和德育是相互融合的,其融合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将人的审美情感内化为道德情感并作用于人的道德行为。而将艺术课程定性为人文学科,这实际要求我们不仅从艺术本体来理解艺术,重要的是通过艺术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理解艺术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作为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教育需要科学的规划、共同的认知、长期的培育、精心的提炼,需要正确认识现代高职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时代性与特殊性,在实践中围绕为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科学素质而努力,推动高职艺术教育全面、深入、顺利开展,真正彰显与实现艺术教育的美德与育人价值。

艺术教育以强大的感染力对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拓宽德育渠道、优化德育环境等都起着重要作用,而实现高职艺术教育与德育实践工作的融通也非易事。为此,需要我们将审美教育、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紧密联系,从“提升人文素质、培育科学精神、陶冶艺术情操、弘扬先进文化”对整个高职艺术教育体系作新的审视与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5.

第4篇:如何培养文艺气质范文

审美是审美主体――人,对于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在头脑中的一种能动的特殊反映方式,并对该事物是否美的一种情感性的评价和判断。只有提高审美修养,才能辨别美丑;才能塑造美的心灵,奉献美的产品,才能同一切丑恶现象做斗争,抵制各种低劣消极、庸俗的风气对社会的污染。审美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通向成材之路的桥梁,更是中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如何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呢?

1.增设美育课程

美育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其中美的本质、形态、审美意识、审美过程等是美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增设美育课程,向学生们介绍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各种不同美的欣赏特点、分类和标准,让他们明白人完美的形象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完美的形象体现在人在气质、性格、修养和言谈举止等各方面。我们在追求人的自然美的同时,还要追求心灵美,“心灵美”才是决定人美与不美的最主要的因素。它表现在人的思想、品德、情操、学识、修养等方面,表现在人的言论、行为之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着力培养中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的智力发展及建立完善的智能结构和健全的人格结构。

2.增设审美心理卫生教育课程

对目前部分学生盲目追求一些不健康、低级庸俗的东西等现象,学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可以先入为主,开设审美心理卫生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3.在体育课教学中增加健美操和艺术体操课程

健美操起源于有氧运动,是一项以人体自身为对象,集体操、舞蹈、音乐于一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外部形态的健、力、美为主要特征,以增进健康、塑造形体、改善心肺功能和提高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健美操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因为能在音乐伴奏下轻松愉快地达到改善身体曲线,使外形更加匀称和谐,体态更加刚健美丽的目的。健美操仅次于健身气功居于亚军之座。另外,健美操不受场地、器材、季节的限制,由教师专业性地指导学生长期进行有氧健身锻炼,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开设艺术体操课程,这对培养高雅的气质,陶冶美的情操,增强审美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4.增强人文素质的教育

要培养审美能力,还需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包括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文化修养及生活阅历等。对于文科生而言,可以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而对于理科生就要加强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人文素质教育要渗透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使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二者交融渗透,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从而提升中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引导学生的审美意识

活泼、健康、文明的校园生活是人格健全的要素之一,校园文化建设要始终围绕有利于促进人格的形成来设计和展开。文化艺术自身的精神价值:自由、民主、创造、开放的文化精神,才是中学生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的灵魂。校园文化活动应有所创新,大胆尝试,不断提升文化品位,不要总是组织“团结杯”的篮球赛、排球赛和足球赛,形式太过于单一。我们倡导的高品位校园文化活动即艺术欣赏与艺术实践相结合,例如:可以举办校园原创音乐会、话剧小品大赛、人文景观摄影大赛、集邮收藏、创作展览、中秋灯谜会、校园文明大使评选大赛及校园原创文学、校园诗集和校园网上的各类校园原创作品和文艺赏析等。

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如当学校流行“言情小说热”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来一个“读书、修身、成才”为主题的“读百书”活动,举办“读百书”征文比赛;当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开展“让戏剧走向青年”活动,邀请表演艺术家来校与学生戏迷见面,鼓励学生组织戏剧社团,举办中学生戏剧节,为学生提供参与高雅艺术的阵地;当部分学生崇尚颓废音乐时,我们可以邀请音乐理论家来校作音乐作品介绍,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我们还可以邀请专业或业余文艺演出团体来学校为学生作专场演出,例如民乐、交响乐、民族舞、芭蕾舞等。在欣赏高雅艺术的时候,也是最容易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强烈的感情共鸣的时候。在精彩表演鼓掌喝彩的同时,学生感悟:只有具有真才实学,才能博得社会的认可和人们的尊重;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综合素质,才能日臻完善;人的才华越多,水平越高,对社会的贡献就会越大,才会赢得人们的信赖和尊敬;多少艺术大家为练就一招一式是吃了许许多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苦,经年累月地艰苦磨炼、经历了多少次的失败和挫折才终于成就今日的辉煌。这样有些在平日里不经意养成懒散、放纵、害怕艰苦等不良习惯的学生就会受到强烈的冲击。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反省自己,在以后自己的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和校园各项活动中就会心甘情愿地投入,倾注所有的热情和创造力,发挥潜能。

6.利用教师自身的美来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第5篇:如何培养文艺气质范文

[关键词] 古典舞 “精”“气”“神” 训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00-00

“精”“气”“神”作为中国古典舞一种内在气质是舞蹈运动的基础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在训练和学习中国古典舞的“精”“气”“神”时也是对传统美的继承和发扬。在训练中必须从专业技术中去学习,同时还要注重从文学和戏剧作品中去发现人体运动美的社会属性,注意舞蹈的时代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增强自身素养,以便更好的学习和运用。把古典舞的传统美与现代审美融合起来培养古典舞演员的气质,动作韵律,作品气势的理解和运用。目前这种训练还存在着不成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去发现其中的精华。

一、中国古典舞“精”“气”“神”的渊源

古典舞中最讲究的是“精”“气”“神”的运用,讲究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谐合,从而形成古典舞中的细腻柔和、刚柔并济的美感所在[1]。可以说“精”“气”“神”是古典舞的完美体现。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的老先生曾指出:“精”“气”“神”作为中国特定哲学概念,最初是以唯物主义存在于世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它本身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2。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戏曲和武术都是建立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基础,我们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它的文化特征的蛛丝马迹。

古典舞中任何动作过程中都讲究意念明确、气息通达、神满意足地去表演,即:精神要集中;呼吸要匀称。整个人完全融入到舞蹈境界中。要有丰富的造型想象力和丰实的情感体验,一种自我沉浸般的体验,而后以呼吸和运力带动身体运动,构成一种以形表神、以神带形的表演。

二、中国古典舞 “精”“气”“神” 的内涵

(一)精

关于”精”的概念,从生理上来说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在整个生命活动中作为“生命之根”而起作用,作为“舞蹈之根”起到重要作用,就象我们所说的“精神支柱”那样在贯穿于整个舞蹈的始终。舞蹈中的任何一个亮相都需要精气聚也,集中精神才能把角色试演得入目三分,引人入胜。

(二)气

“气”在舞蹈中表现为“气韵”,它往往是舞蹈者的身体僵化与否,有无生气的重要分水岭。在中国戏曲中有“气口”一说.则为一种呼吸的形态。先人们关于”气”的思想还向我们揭示了“气”的本原以及对身体态度的控制作用。“气”其实也就是“息”,我们呼吸气体来维持生命,而气是变化的,作用于人和物,控制人的举止行为。这么说来,在舞蹈中,气息的运用可以控制人体的动作运用,那么我们可以说它也是贯穿于整个舞蹈始终的一个“东西”。 他能给人一种上提,精神抖擞的感觉。

(三)神

“神” 是一种抽象的性能表现,这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在中国文艺评论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在舞蹈运动中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强调”神”,实质上是要求用想象力引导动作。把注意力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之中。神不停,动不止,仿佛有一条不断的线将动作贯穿一气,也即所谓的“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意动身随”。在我们看来现在很多舞蹈作品人物塑造中,对于神的要求是非常高,这是决定作品感染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在高职院校中如何训练学生的“精”“气”“神”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前提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这句话说明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有了兴趣才不会枯燥。课堂教学内容不该让学生觉得困难,而要使学生觉得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让学生跟老师能愉快的进行交流合作,引导学生和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从传统动作训练

在舞蹈中“精”是一切正派角色的舞台形体基础,是上身端直,头顶一种上提的内在感觉,主要体现一种精神焕发,挺拔的气质,我们可以摆一个全身毕直的姿态,就是那种上提的感觉,特别是腰的挺直,收下劾。这个我们就可以说它是精的表面肢体体现。在表演战争的舞蹈中,为了表现那种大义凌然,慷慨就义的正面英雄形象起到很好的诠释作用。

“气”作用于人和物中,控制人的行为,贯穿于整个生命的始终,当气灌满了就意味着下线动作的开始,我们在之前做的“精”的造型基础上加上一个气,例如:贯气于胸,是一个收腹挺胸的姿态,是在战斗中的亮相,给人一种正直,坚贞不屈的印象。不管手腿如何运动和造型,都是收腹挺胸的,是一个全身的战斗姿态。气的运用要配合动作的幅度,以及运动人的体质,结合大脑中想要表达的意念流动。气分为1:提气2:沉气3:吸气;4:叹气;5:憋气;6:喘气;7:舒气;生活中我们无时不刻都在感受气的作用,而表演中的气赋予了艺术的审美,我们可平时多做呼吸的训练,比如深吸气,间断吸气、呼气、长呼短吸等,体会身体内在的感受。

“神”的表现应该具体为眼地运用,它比较抽象,我们在所做的“精”与“气”的姿态基础上,运用眼的视线的集中来表示神的感受,是要配合以头部的跟随运动,要从眼睛的集中里看到一种东西在穿透观众的心灵,达到感染人的效果。神态的训练我们从作品《俏花旦》中来分析说明。整个作品中她们的眼神的交换使人记忆犹新。在她们眼睛里可以看到俏皮,灵活的一群姑娘们开心愉快的玩乐,眼神中传达出的她们内心世界是欢快舒畅的。

(三)从排练上训练

除了课堂的学习之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排练来达到对精、气、神的训练,表演中当进入角色的体验阶段时,综合知识作用于感觉功能,帮助真实的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并积累下这些体验。我们还要提高表现力,它是一种意识,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不是靠老师传授或是演员模仿几个剧目就能够具备的,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舞蹈的学习中一点一点的积累,一点一点的领悟,就像一颗种子在心中萌发,直至一天豁然开朗。总之,编排中表现力离不开想象力的支撑,无论是演员的想象力还是表现力,又都离不开全方位的学习和综合知识的运用,最终都要通过演员的表现力再展现给观众。

(四)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在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文化的学习,比如查阅文学历史书籍,哲学,帮助我们理解作品,清晰把握人物的行动脉络。文学,帮助我们深入到自己生活经历中无法涉足的领域体验生活,积累感情。它们对于训练都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舞蹈和文化的学习是同时进行的,我们可以向老师学、向书本学、向生活学,通过长期的学习,不知不觉地,这些综合知识在会在表演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表演逐渐成熟起来。个人的文化素质是否高,对于今后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事件和对作品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丰富的文化底蕴对于学习和训练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精”“气”“神”的训练在舞蹈作品中占重要位置,他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生理上说“精”可化“气”,“气”能生“精”,“精”与“气”之间相互化“神”;“精”“气”生“神”,“精”“气”养“神”,“精”与“气”是“神”的物质基础,而“神”又统驭“精”与“气”。万物相通,舞蹈作品也正是这一原理的体现。我们在训练的时候可以欣赏优秀的舞蹈作品,从中吸收精华部分并结合时代背景和舞蹈者自身的素养,进行完美演绎,另外在舞蹈训练方面,有的舞蹈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套训练办法,可以缩短学习的时间。我认为,在训练之前,我们必须在人们的艺术生活实践中去分析人体运动,用科学的训练方法让同学从思想和身体上紧张,拘束,训练中注重文化的学习和专业技术的训练,开阔思维,创作编导,这个应该是训练方法上科学法则的要求。

总之,“精”“气”“神”作为古典舞内在的气质性东西,源远流长,内涵深厚。只有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情感的陶冶,形成持之以恒的习惯,方能厚积薄发,才能让学生在舞台表演中把中国古典舞独特的韵律之美充分展示出来。

参考文献:

[1] 董玉倩,浅谈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所具有的特性[J].文艺生活,2013,(3)

第6篇:如何培养文艺气质范文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情感表现;舞蹈艺术;策略探索

0 前言

舞蹈是一门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其所具有的特殊性让当前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对其钟爱有加。舞蹈使用肢体动作表现情感,通过多样化的舞蹈动作表现不同的情感。人们对于舞蹈的欣赏和喜爱也是因为其具有无声情感表达方式的特性。同时,人们也注意到舞蹈能够让人们的体形更加优美,气质更加特殊,因此家长也越来越喜欢让自己的孩子走入舞蹈的世界。高校作为舞蹈教学的培育基地,是学生进行舞蹈动作学习和舞蹈理论升华的重要沃土,也是学生们接受艺术熏陶的重要途径。对于高校来说,在进行舞蹈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让学生学会如何表现舞蹈的情感,如何通过自己对于舞蹈的理解,将舞蹈中的情感精髓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与观众形成共鸣,让舞者与观众能够融为一体,感受舞蹈所带来的震撼。

1 高校舞蹈教学中提升学生情感表现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进行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舞蹈情感的学习远远超过了学习舞蹈本身,甚至对于舞蹈的内涵、舞台表现等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1.1 延伸舞蹈作品内涵

让学生学习舞蹈中蕴含的情感,能够让舞蹈作品本身更加具有表现力,能够展示舞蹈本身的深刻内涵。教师让学生体会舞蹈中的情感,可以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舞蹈所要表现的意义,可以让学生对于舞蹈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把握舞蹈所要传达的精神,对于增强学生对作品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1.2 提升舞台表现力

学生的舞台表现需要情感的支持,学生只有将舞蹈中的优美舞姿与自身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将各个舞蹈动作与舞台相结合,才能让舞者的表现力达到最高境界,才能让舞者在进行各种动作表达的时候展示舞蹈本身的魅力。学生对于舞蹈作品的情感理解,有助于与观众之间产生极为强烈的情感共鸣,能够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一个面部表现,将自己对于作品的情感表达出来,也才能够对舞蹈进行最好的诠释。

1.3 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在舞蹈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情感表现力,能够让学生的舞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舞蹈技能,从而对舞台进行最好的掌控。教师只有注重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培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演绎作品,才能让学生对于自己的舞蹈动作产生自信,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舞蹈的精髓,从而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效果,也能够让课堂教学展现出卓有成效的一面。

2 高校舞蹈教学中提升学生情感表现力途径

当前阶段,越来越多的人走入到舞蹈的世界,感受舞蹈的魅力,很多学生都成为舞蹈表演的忠实拥护者,对于舞蹈的热爱程度可见一斑。正因如此,高校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对于舞蹈本身的情感表达,而不是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表现力培养的过程中,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2.1 加强对舞蹈作品的理解

学生要想将一个舞蹈展现的完美,就需要对舞蹈作品有一定的理解,甚至是深刻的理解。只有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对作品所要展现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研习,才能从根本上对作品进行展示和表现。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舞蹈技巧和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更为重要的是要对舞蹈的精髓――情感具有切实的、有效的理解和把控。教师要对每一个舞蹈作品进行充分的情感教学研究,可以将作品创作的历史纳入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作品历史的理解进而做到对作品情感的认识。教师要注重教学中历史与情感的结合,注重作品本身含义的延伸,从而让学生对于作品能够进行更好的情感理解。

2.2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情感表现力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只有具有创新力的舞蹈情感表现形式,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表现,没有创新力的舞蹈表现形式,无法让舞蹈的演绎获得长久而持续的发展。每一段舞蹈都具有自身的优点和特点,每一个人对于舞蹈的演绎都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对于舞蹈的认识和表现,而不是仅仅对于他人的模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让学生运用各种舞蹈动作表现生活中常见的情形,从而让舞蹈融于学会的生活中,让舞蹈能够得到更多的内容展示。

2.3 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舞蹈本身就是用来展示美的活动,具有足够的魅力。舞者想要能够将舞蹈中的美充分展示出来,必然需要具有足够的审美能力,对于舞蹈作品的鉴赏能力也较为高超,从而能够将舞蹈中的精髓得以展现,并让观众有更好地理解。因此,高校舞蹈教学中,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注重学生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的提升。不同的学生对于美的认识不同,其在展现舞蹈魅力的时候就会有所差别,而对舞蹈领悟能力较好的学生则可以对舞蹈展示的更为出众。教师可以通过对每一段舞蹈的展示,让学生进行思考,将自己的情感和思维加入舞蹈作品的欣赏中,升华情感感悟。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还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舞蹈表演中,达到忘我的境界。只有舞者与舞蹈成为一体,才能真正做到审美的提升。

2.4 提升学生学习力

理论知识同样是舞蹈学习非常重要的基础,是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学生如果忽视了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则难以对舞蹈技巧和舞蹈动作进行充分的掌握,不具有文化素养的学生对于舞蹈的理解自然缺乏层次。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为日后的舞蹈学习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通过强化舞蹈知识学习,可让学生领略到舞蹈这门艺术带来的特殊情感和不同的文化魅力,延续舞蹈的生命和发展长度。

2.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校进行舞蹈教学的重要引导者,也是学生进行舞蹈学习的重要模仿者。教师要做好对自身的要求,不断丰富自己的舞蹈经验,加强对舞蹈的实践,提升对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更好地对学生的舞蹈动作、技术和情感表现进行指导和点评,让学生的舞蹈动作得到规范,带领学生更好地进行舞蹈学习。

3 结语

具有情感的舞蹈才具有生命力,舞蹈教学也正是对舞蹈生命力不断赋予的过程。教师要做好舞蹈情感表现力的培养,让学生不断进行情感的积累和沉淀,让学生的表现力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发现而得到提升,为社会培养出更好的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 殷广乐.试论舞蹈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力[J].大舞台,2011(09):219-220.

[2] 孙延泽.浅析在舞蹈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情感表现力[J].戏剧之家(上),2013(07):299.

[3] 岳畅琦.舞蹈表演情感表现力的提升研究[J].戏剧之家,2016(01):135-136.

第7篇:如何培养文艺气质范文

【关键词】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改革

一、开设与教育有关课程

高职音乐专业目前开设的专业课程是以技能课为主,经过三年系统学习,学生都能有相当程度的专业水平。但学生毕业后,真正能从事钢琴演奏、声乐专业的人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都从事和音乐相关的教学工作。据了解毕业生由于缺少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工作岗位已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无法正确运用教育理念,不能够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进行教学;不了解现代教育理念,不知道如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把握学生情绪;对学生的心理规律,对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品质都了解甚少。为了能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开设一些与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课程,以便解决这些已经出现的问题。

二、加强钢琴伴奏课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

高职音乐专业课程中,即兴伴奏是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课,其独特内容、规律、逻辑和特点的课程,是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掌握了这门专业技能,不但可以参与乐队演出,还可以为事舞蹈伴奏、声乐伴奏,同时也为进一步作曲以及制作电脑音乐打下良好基础。

1、钢琴即兴伴奏与钢琴专业技法的联系

作为高职音乐专业的学生,在钢琴专业的学习中,应增强音阶训练,熟悉各调的手位,适当的加入一些移调训练。除了钢琴即兴伴奏课之外,在钢琴专业课单独授课时,也可增加对即兴伴奏的训练,在提高学生演奏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伴奏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2、钢琴即兴伴奏与和声课的联系

音乐专业开设专业基础和声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基础课,主要讲和弦的运用、和弦进行等内容。单独的和声课因为很难将理性与感性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学过就会忘记。可以把和声课与即兴伴奏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枯燥乏味的和声知识同时能够增加对和弦色彩听觉,使死板、生硬的理论变成活的感性材料,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加强钢琴即兴伴奏与声乐课的联系

在高职音乐专业中,声乐是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每学期都开设。在声乐课中,如果采取同学间相互伴奏的形式,既使学生的伴奏水平得到提高,又能让教师专心讲授专业技巧。

三、加入音乐教学法的课程

目前从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无论是陪练或是从事教师工作,都离不开一个“教”字,学习一些音乐教学法是很有必要的。基本音乐教学法的学习,对学生进入工作岗位能够更好的胜任工作起到关键的一步。如声乐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学会自己唱,更应该学会怎样教他人唱。学生要清楚地演唱发声等细节问题,对学生自身演唱水平和自学能力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必须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我们培养的不是演奏家、演唱家,也不是教育家,而是具备多种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市场需要的音乐人才;我们培养的应该是一专多能型,能够适应社会各种需要的人才,他们专业不用“精”,但要“全”。如:对于声乐,不但能自己唱,还能给他人教;能演唱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歌曲外,还能够边弹边唱。如有条件还应开设电脑MIDI音乐制作、钢琴凋律等相关课程。我们培训的人才不求样样精,但求样样通,一专多能。

五、重视音乐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

第8篇:如何培养文艺气质范文

关键词:女生优势;阴盛阳衰;男孩培养;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108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发现我们竟然不知不觉被女生包围了:班干部大多数是女生,参加学校活动冲在前面的是女生,家长、教师眼中的优秀生也是女生。那些女孩子一个比一个乖巧懂事,可看看男孩子,个个还“疲塌塌”。那些积极、勇敢、聪明、刚毅、谦和的男孩哪去了?脱离了校园,每天冲击着我们神经的体育、娱乐、甚至政治新闻的“优秀”人物竟然还是女性。“阴盛阳衰”可能是你想说的,也可能你身边的人正在说。有人说,是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男女平等,让“优秀”的概念模糊了性别的界限;有人说,是女生生理上的早慧、语言上的优势,让她们在男孩尚懵懂的时候,便能响亮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有人说,女孩、男孩本各有优势,只是,女孩一下子提升了几千年来的“弱势”地位,吸引了更多的关注目光;甚至有人说,如今是“她”时代了。是男孩真的不如女孩子,还是教育的缺失?什么造成了女孩的优势现象?

一、文化的传播、导向侵蚀了男孩的精神

哈日、网络、酷文化让男孩们学习目标不明确,做优秀男人还是做“酷”男人?

现在大街上的帅哥越来越多,男孩子们都很前卫,很多人都是同一风格,头发有点黄,还有点波浪,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哈日族。在网吧里,无数的男孩在那里整天打着网络游戏,他们在网络上是英雄,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敢面对,他们没有什么责任心,不清楚自己的未来究竟想要什么?在网上一天天消耗着自己的青春,消耗着父母的钱财,同时也把自己未来的希望悄悄地埋葬。

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自古以来的教育始终贯彻着英雄主义,长期以来的宣传也是以英雄主义为主线,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文艺氛围下,男孩子从小就树立了崇高理想。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文化传播方面出现了显著偏差,社会上丑化男人的风气一浪高过一浪,“小白脸”和“奶油小生”替代了“史光柱”、港台柔化、中性化明星大行其道,男孩子也逐步由勤奋学习,报效国家变成了追求享受和毫无理想,由崇拜英雄变成崇尚明星,整个社会在越来越柔弱化的文化、文艺宣传氛围下变得委靡、男人也在阴柔化的社会氛围下变得越来越委靡不振,丧失了男子汉应该具有的阳刚之气。

而日韩的垃圾文化更是加剧了这一点,要想得到女孩的青睐,就必须要做一个酷男孩,今天的男孩经常把时间花费在如何打扮自己,如何购买名牌,让自己变得像日韩明星。而要想在同龄人中能够扬眉吐气就要看谁的电子游戏打的最有水平。而在身体锻炼和学习知识上,男孩收到许多混杂不清的信息,让他们分不清“酷哥”一样的阳光男孩和像赖宁、潘冬子的“优秀男孩”“英雄男孩”哪一个角色更重要。这两个角色经常是矛盾的,优秀的男孩常不是男孩女孩心目中的“酷哥”。和男孩比,女孩比较有学业目标;而男孩经常是随大流,什么“酷”做什么。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很大程度是靠文化来发扬光大、靠文艺作品的影响力来代代传扬,当弱化男人成为一种社会时尚的时候,一个民族的男子汉也就会逐渐销声匿迹,这就是为什么以前要“寻找男子汉”而今天“娘娘腔”风靡全国,由于男人退化严重,社会呈现越来越严重的阴盛阳衰,所以文化、文艺界的阴盛阳衰毒化了中国男人的精神。

二、教育僵化,阴盛阳衰化,学生的创造力被扼杀,缺乏勇气

1. 学校教育

首先,在教学体制上,采取了压制男生个性的教育管理方法,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几乎全部任用女学生干部管理一切,由于男孩子语言机能、生理发育晚一些,难免比同时的女孩大大咧咧,毛手毛脚,因此,教师大多会选择一些稳重、踏实的女生担任班干部。即使是一些挺有潜力的男生干部也往往因为一些小过失,被教师“罢免”。因为缺少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男生们就默认了自己是校园“配角”的地位,对任何活动提不起兴趣。二是采用了文科化、记忆化、形象化来抑制抽象推理、理解创新、概念判断等教学理念,将男孩子的优势封杀。等到了高中,男孩子潜在优势已经被扼杀,弱化的个性已经形成。

其次,在教材系列方面采用了与之配套的方法,把数理化教材简单化、文科化和形象化,很多内容根据女孩特点设计,同时增大英语的难度、语文的偏度,这些将会严重抑制学生的思维、思考能力。同时,出于安全的考虑,学校大规模地缩减一些有运动力度的体育锻炼项目,使得男孩从体魄和心理方面都变得越来越柔弱。

再次,是考试评价系统方面一方面采用机械式题海战术、题海作业、死记硬背考试、取消课外活动的办法压抑男孩子活泼好动的个性,取代适合于男孩子学习的理解、推理、创造、抽象归纳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对女孩子也有害,但由于男女不同的天性,对男孩子是一种致命打击。

另外,就是师资队伍结构,从幼儿园到初中,男教师的身影少得可怜,整个校园氛围趋向阴柔,很多学生可能到初中毕业都生活在女教师的包围下。今天的很多女教师更倾向女孩,而对男孩则是一副严加防范的态度。她们认为女孩比较容易符合教师心目中的“乖学生”形象,比如坐直,安静,而男孩常常因为做一个男孩而受到惩罚,比如大声、爱闹并且容易竞争。在教师眼中,这些男孩的性格特点被看作“有毒性的”自由散漫主义的起点。她们常常给孩子的暗示就是如果你想在班级里呆下去,最好全部模仿女孩子。这下好了,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个个听话,像绵羊。看看那些男孩,大多数胆小怕事,做事情缺乏勇气和激情,缺少那种果敢、那种处事独立的素质。

2. 家庭教育

独生子女家庭容易腐化男孩的斗志。独生子女家庭里的男孩普遍受到母亲的宠爱,最容易倾向同性恋和娘娘腔。

现在男孩子户外运动少,大多数男孩喜欢看电视、玩电脑、看卡通,这些都造成右脑开发过度,习惯了跳跃式、蒙太奇式的非逻辑思维方式,喜欢玩虚拟而不懂如何感受别人和周围的事物,易变得自私冷漠。

然而,现在的很多家长还没有意识到性格培养对孩子的重要性。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希望他们将来能出人头地,生活舒适,希望从小就能明显地看到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强,于是一种显性的教育方式就出现了,如唱歌、舞蹈、才艺比赛、作文比赛、兴趣小组、讲故事、绘画等,这种观念同时又影响着学校教育,促使学校教育向家长的意志靠拢。男孩子在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方面强,如科技活动项目。但这样利于男孩发展的项目并不多,许多男孩很喜欢参加航模班,喜欢搞一些发明创造的小玩意,但家长和教师却不支持,因为这样会“浪费”更多的学习时间。

抗美援朝胜利以后,一位参加过战争的美国指挥官无奈而又充满敬意地说:“中国军人是不可战胜的,而中国男人更是绝对意义上的真正强者,照这样下去,这个国家的崛起谁也无法阻挡,假如要瓦解这个国家,必须要瓦解这个国家的民族气节,首先要从精神上、灵魂上瓦解可怕的中国男人,这是重新战胜中国的最重要前提。”

藤田俊雄:“未来的炮弹现在正在我们大日本优秀男孩的思想里。支那的明天有的只是没思想和虚荣的女人,没有男人了,他们那种不顾一切的爱女厌男教育方法将彻底摧毁他们国家优秀男人的创业敬业精神和爱国报国精神,埋没掉无数的科学精英、技术精英、工业精英、体育精英及社会其他精英,葬送掉他们最优秀男人的聪明才智、创新智慧和技术革新与创新能力。所有这些将使得支那人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变得落后、百姓变得贫穷、国防变得虚弱、国家变得软弱、他们的女人变得没有思想和失去保护。所以明天优秀的大和民族在世界上将是不可战胜的!”

看了这些令人震撼的文字,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对“女生优势”现象的漠视,对男孩教育的忽视,付出的可能就不仅仅是几代人的代价,而是整个国家民族的未来。

其实男孩并不比女孩差,只是,在女性意识觉醒的同时,如何教育男孩的问题,却被我们忽视了。

初中阶段是培养男孩气质的关键期。俗话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道理用在教育男孩方面也十分适用。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给男孩正确的引导,男孩也能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那么,把男孩培养成了不起的男子汉,应该注意哪些日常细节呢?

(1)让男生充满“阳刚之气”,需父亲承担起教育男孩的重任。父亲是男孩教育的第一资源,也是最重要的男子汉启蒙教师。应该让孩子在和父亲相处时感受男人的刚毅与粗线条,这在男孩子的性格培养上必不可少。然而,在不少家庭教育中,父亲是缺位的。在家庭分工中,父亲一般扮演辛勤工作、养家糊口的角色,孩子教育常常落到母亲或老人身上。一些父亲要么忙于工作或其他事务,顾不上教育孩子;要么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疏于甚至忽视对孩子的教育。殊不知,这不仅不利于培养男生的“阳刚之气”,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

(2)初中阶段的男孩尤其缺少倾诉内心和宣泄情感的机会,促膝倾谈比指手划脚要高明得多。父母一定要经常与男孩进行心理沟通,放下长辈的架子,以男人对男人的谈话方式和儿子沟通,可以把自己过去的经验告诉孩子,比如对于性的看法、如何面对梦遗等,平等地交流对排解孩子的焦虑最有帮助,使男孩善于敞开心扉,开朗直言。

(3)别让你的男孩子太“富有”。古语有云:女孩要富养,男孩要穷养。所以,我们不能让男孩感觉太富有,所谓的“富有”包括两个概念,一个是父母太多的溺爱和包办,一个是钱财的充裕。明智的父母从不会让自己的男孩太过“富有,他们会把“爱”藏起来一半,他们会寻找和创造机会让男孩去体验贫穷!同时还要避免祖辈的溺爱。

(4)进行男子汉的独立性训练与培养。在家里,要将男孩当作真正的男子汉,给他独立做事的机会,独立思考自己面临的问题。家长不应对男孩过度保护,更应注意,在上小学前就要及早给他独立自由的活动空间,要有自己的小房间,从形式和内容上都要独立起来。

追根溯源,男孩的教育,不单是社会、家庭、学校任何一方单独的责任,而需要各方协同配合。十年树木,百人树人,培养一个人是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不应该太急功近利,要从培养人的长远目标出发,要为男孩子创设更多的展示舞台。

参考文献:

[1] 苑玉伏.培养有能力的男孩[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

[2] 一 丁.“父性”教育权威《培育男孩》出版[N].中国图书商报,2004.

[3] 石 画.培育男孩的学问[N].浙江日报,2004.

第9篇:如何培养文艺气质范文

测一测:孩子的环境适应力

1、孩子的身体健康,很少生病。

A、是B、否

2、孩子周围很少有年龄相仿的朋友跟他一起玩。

A、否B、是

3、孩子很善于动手解决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难题。

A、是B、否

4、如果能跟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孩子会很开心。

A、是B、否

5、与其和大家去玩新的游戏,孩子宁愿安安静静地看会儿书。

A、否B、是

6、孩子尝试着开始交新的朋友。

A、是B、否

7、孩子跟父母待在一起,感觉很安全。

A、是B、否

8、孩子不能离开父母,哪怕一小段时间。

A、否B、是

9、孩子喜欢给别人讲自己有趣的故事。

A、是B、否

10、孩子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文艺表演。

A、是B、否

11、孩子宁愿待在家里,也不太愿意和小朋友们玩。

A、否B、是

12、除了父母,孩子很少跟其他成年人交谈。

A、否B、是

13、玩游戏时孩子从来只是参与者,而不是发起者。

A、否B、是

14、孩子很愿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A、是B、否

15、孩子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和游戏。

A、是B、否

16、在家里,父母事事都顺从孩子的意见。

A、否B、是

17、在父母的引导下,孩子经常独立做一些家务。

A、是B、否

18、孩子对任何新鲜事情都好奇。

A、是B、否

19、孩子见到陌生人时,通常不好意思说话。

A、否B、是

20、在家里吃饭时,孩子总是等大家都坐齐了才开始吃。

A、是B、否

计分方法及测评标准

选A得1分;选B得0分,然后计算总分。

0―5分:显示孩子的新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对新环境的适应需要很长的时间,对差异较大的环境的适应尤其困难。

6―15分:显示孩子的新环境适应能力一般,对新环境的适应需要一定的时间,面对差异较大的环境具有一定困难。

16―20分:显示孩子的新环境适应能力较好,能很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即使面对差异较大的环境也能很快地适应。

找一找:孩子环境适应力差的原因

一般来说,孩子的适应力差是以下3种原因造成的。

父母溺爱的结果。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凡事大包大揽,剥夺了孩子努力尝试的机会,使孩子缺乏独立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的溺爱还会使孩子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如何与人正确交往。

受气质特点的影响。孩子的气质特征分为4种,如果孩子属于抑郁质,那么他更容易表现出孤僻内向,沉默寡言,胆怯退缩等特征,对环境的适应更弱一些。

准备工作缺乏:对于即将面临的新环境,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相应的素质技能的准备、心理准备等,孩子也很容易对自己不自信,从而出现不适应的情况。

试一试:提升孩子环境适应力的方法

提高自身素质培养活泼可爱开朗的性格、加强对新环境的准备是提高孩子新环境适应能力的有效措施。具体来说,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做每一件事之前,要让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考虑一下怎样做会更好,然后再开始动手。日常生活中孩子力所能及的小事,要鼓励他自己去做,尽量避免大包大揽。对于孩子自己能做决定的事情,可放权给孩子,让他自己做决定。

为孩子提供足够多的交往机会。孩子只有在集体环境中,在与别的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才能锻炼自己的性格和品质。家长应积极主动引导孩子与人交往,给孩子创造一个优良的人际环境。家长也可以提供一定的情景,加强对孩子的训练,教孩子基本的交往技能,如谦让、友好、协商、分享等。

不要过分干预孩子间的交往。孩子为了得到他人的接纳,可能会表现出迁就、顺从的行为,家长为此却很不高兴,觉得孩子受委屈、受欺负了,于是出面干涉或阻止他们继续交往。家长的这种行为常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找不到适合的交往方式,久而久之,孩子会丧失与人交往的热情和自信。所以,家长不要过分干预孩子间的交往。